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四部分 气候负荷

第四部分 气候负荷

第四部分 气候负荷
第四部分 气候负荷

企业标准文件编号:

车载电气及电子产品环境条件与试验

第四部分:气候负荷

企业标准文件编号:

前言

《车载电气及电子产品环境条件与试验》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一般规定

——第二部分:电气负荷

——第三部分:机械负荷

——第四部分:气候负荷

——第五部分:表面处理要求

——第六部分:EMC要求

本标准均引用国家标准、国际标准及客户标准要求,本标准将各标准做一个详细的整合,以做为公司产品的指导标准。

本标准附录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主要起草部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本标准开始实施日期为:

企业标准文件编号:

目录

一、第四部分:气候负荷 (4)

1、范围 (4)

2、规范性引用文件 (4)

3、术语与定义 (5)

4、试验与要求 (5)

4.1恒温试验 (6)

4.1.1低温试验 (6)

4.1.1.1低温存贮试验 (6)

4.1.1.2低温操作试验 (6)

4.1.2高温试验 (6)

4.1.2.1高温存贮试验 (6)

4.1.2.2高温操作试验 (7)

4.1.2.3高温操作耐久试验 (7)

4.2级温试验 (7)

4.3温度循环试验 (7)

4.3.1规定变化率的温度循环 (7)

4.3.2规定转换时间的温度快速变化 (8)

4.4耐盐雾试验 (10)

4.4.1恒定盐雾腐蚀 (10)

4.4.2交变盐雾腐蚀 (10)

4.5湿热循环 (11)

4.6稳态湿热 (12)

4.7温度/湿度组合循环试验 (13)

4.8防尘和防水密封性试验 (14)

4.9高压喷洗试验 (14)

4.10 淋雨试验 (14)

5、气候负荷项目表 (15)

三、附录A:根据安装位置设备的常规试验要求 (16)

企业标准文件编号:

车载电气及电子产品环境条件与试验

第四部分:气候负荷

1范围

本部分适用于车载电子产品描述了气候负荷。对于安装在车辆上/内特定位置的系统/组件描述了可能的环境应力,且规定了试验及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及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ISO 16750-1 2006 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第1 部

分:一般规定

ISO 16750-4 2010 道路车辆-电气及电子设备的环境条件和试验第4部

分:气候负荷

CISPR 25 用于保护车载接收机的无线电骚扰特性的限值和测量方法

GB/T 21436-2008 汽车泊车测距警示装置

GB/T 6461-2002 金属基体上金属和其他无机覆盖层经腐蚀试验后的试样

与试件的评级

企业标准文件编号:JASO D001-94 日本自动车电子机器环境试验方法通则

VW80000-2010 汽车上电气和电子部件一般试验条件(大众)

ES-X82010 车辆电子设备环境测试的总体规范(三菱)

MGR ES: 62.21.001 普通电气和电子部件测试工程标准(上汽)

MES PA 67600A 汽车零部件工程标准(马自达)

GMW 3172 电气和电子部件一般规格(通用)

3术语与定义

本标准第一部分:一般规定给出的术语与定义适用于本部分。

4试验与要求

表1定义了工作温度范围。受试装置(测试件)按表1选择适用的温度范围且在技术条件中注明。

在热浸透要求T maxHS情况下,T max增加15℃。油漆修补温度(Tmax, PR)可以高于工作温度且应在测试件技术条件中注明。采用的试验温度应与客户协商选择。

表1 工作温度范围

试验和要求

4.1 恒温试验

4.1.1 低温试验

4.1.1.1 低温存贮试验

4.1.1.1.1 目的

企业标准文件编号:

模拟测试件暴露在低温不带电工作状态,如系统/组件装运期间。失效模式为产品不能承受霜冻,如液晶显示器凝结。

4.1.1.1.2 试验

除测试件技术条件另有规定,测试件在低温-40 ℃下进行试验,持续放置24 h。测试件工作模式为1.1。(GB/T21436要求放置8h)、(JASO D001、MES PW67600要求放置72h)

4.1.1.1.3 要求

样品外良完好,功能状态应达到本标准第一部分一般规定6.2定义的A级。

4.1.1.2 低温操作试验

4.1.1.2.1 目的

模拟测试件暴露在低温带电工作状态,如系统/组件使用于很低温环境。失效模式为产品因低温造成电气故障,如电解电容的电解液冻结。

4.1.1.2.2 试验

测试件在低温T min下进行试验,持续24 h。测试件工作模式为3.2。(ISO 16750、VW80000)、(JASO D001、MES PW67600要求为72h)

4.1.1.2.3 要求

样品外良完好,功能状态应达到本标准第一部分一般规定6.2定义的A级。

4.1.2 高温试验

4.1.2.1 高温存贮试验

4.1.2.1.1 目的

模拟测试件暴露在高温不带电工作状态,如系统/组件装运期间。失效模式为不能承受高温。

4.1.2.1.2 试验

除测试件技术条件另有规定,测试件在高温85 ℃下进行试验,持续放置48h。测试件工作模式为1.1。(GB/T21436倒车雷达专用标准要求放置8h且试验温度分别为80℃和95℃)、(JASO D001、MES PW67600要求放置72h)、(ISO 16750-4、VW80000)

4.1.2.1.3 要求

样品外良完好,功能状态应达到本标准第一部分一般规定6.2定义的C级。

4.1.2.2 高温操作试验

企业标准文件编号:

4.1.2.2.1 目的

模拟测试件暴露在高温带电工作状态,如系统/组件使用于很高温环境。失效模式为因高温造成的电气故障如热退化等。

4.1.2.2.2 试验

测试件在T max下进行试验,持续96h。测试件工作模式为3.2。(ISO 16750、VW80000)、(JASO D001、MES PW67600要求为72h)

4.1.2.2.3 要求

样品外良完好,功能状态应达到本标准第一部分一般规定6.2定义的A级。

4.1.2.3 高温操作耐久试验

4.1.2.3.1 目的

评估测试件长时间暴露在高温带电工作状态下材料退化及寿命。

4.1.2.3.2 试验

测试件在T max下进行试验,持续500h或2000H。测试件工作模式为3.2。(MGR ES:62.21.001、GMW3172)。

4.1.2.3.3 要求

样品外良完好,功能状态应达到本标准第一部分一般规定6.2定义的A级。

4.2 级温试验

4.2.1 目的

用于检查机械和电气装置在工作温度内小的局部范围可能出现的故障。4.2.2 试验

4.2.2.1 级温试验一

将测试件安放在恒温箱中,以5℃温度梯度从20 ℃降到T min,然后以5℃温度梯度从T min升到T max(见表1及图1),每步都要等到测试件达到新的温度。每到新的温度,分别使用Usmin 和 Usmax(详见本标准第二部分规定)在3.2工作模式进行功能试验,在调温过程中将测试件关闭。(ISO16750、VW80000)

企业标准文件编号:

图1 级温试验温度曲线(按表1代码M示例)

4.2.1.2.2级温试验二

将测试件连接好置于T min环境下恒温30min后,以10℃温度梯度从T min 升到T max,等到测试件达到新的温度后恒温30min,详见示例图2,然后使用UN 在3.2工作模式下进行功能试验。当T min与T max不是10℃的整数倍而是5℃的整数倍时在测试完T min+5℃及T max-5℃后需进行T min与T max的测试。

图2 级温试验温度曲线(按表1代码L示例)

4.2.3 要求

样品外良完好,功能状态应达到本标准第一部分一般规定6.2定义的A级。

4.3 温度循环试验

4.3.1 规定变化率的温度循环

4.3.1.1 目的

模拟测试件带电工作时随温度的变化,如在系统/组件工作时快速改变周围温度。如果系统/组件处在热浸透温度(例如安装在发动机上的系统/组件),高温阶段附加的短暂温度峰值要确保测试件在这期间的基本功能。为避免系统/组件内的电热扩散抑制系统/组件达到T min,在降温阶段将测试件关闭。失效模式为温度变化引起的电气故障。

注:本试验不是寿命试验。

4.3.1.2 试验

在整个装置达到T min后测试件通电工作(功能试验),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检查装置的正常功能。此外,在循环的第 210~410min 期间(见图3)通电

企业标准文件编号:

工作。通电运行阶段采用3.2工作模式。温度变化范围应符合表2。考虑到测试件上可能的凝露,周期长的电气运行启动温度在20℃。在T min启动的持久运行应防止电功率耗散。不允许对试验箱空气进行辅助烘干,按规定进行30个试验循环。(ISO 16750、VW80000)(MGR ES:62.21.001)

测试件要作在发动机舱附近时,应考虑热浸透温度T maxHS,此时测试温度曲线与时间参照图4和表3。

图3 规定变化率的温度循环(Tmin 和 Tmax见表1)

表2 温度循环期间的温度和持续时间

企业标准文件编号:

图4 热浸透阶段温度循环示例(按表1代码L示例)

表3 热浸透阶段温度循环的温度和持续时间

4.3.1.3 要求

样品外良完好,功能状态应达到本标准第一部分一般规定6.2定义的A级。

企业标准文件编号:

4.3.2 规定转换时间的温度快速变化

4.3.2.1 目的

这是一个加速试验,模拟车辆中大量的慢温度循环。对应实际车辆温度循环,用较快的温度变化率及更宽的温度变化范围,加速是可行的。失效模式为因老化和不同的温度膨胀系数导致的材料裂化或密封失效。本试验将导致机械缺陷(裂缝等),不要求带电工作。

4.3.2.2 试验

从T min升到T max或从T max降到T min的温度转换时间不超过120s,根据尺寸和性能特点,测试件在每个温度点保持20 min,30min ,40 min, 60 min ,90 min或按协议指定(见图5)。工作模式为1.1不通电模式,循环次数为100次。(ISO 16750、VW80000、MGR ES:62.21.00)

1

Tmax

Tmin

t1、t2为保持时间、t3为转换时间.

图5 规定转换时间的温度快速变化曲线图

4.3.2.3 要求

样品外良完好,功能状态应达到本标准第一部分一般规定6.2定义的C级。

4.3.3 功率温度循环测试

4.3.3.1 目的

确定当测试件在能引起集成电路老化、电迁移等失效的电源温度循环测试环境下测试件是否能满足规格要求。

4.3.3.2 试验

企业标准文件编号:

按图6温度曲线要求执行145个循环测试,设定电源通100s断20s,使用测试电源电压为UN、USmin和USmax,且用UN的时间占整个测试周期的80%,USmin 和USmax分别占10%。(GMW 3172)

图6 功率温度循环测试曲线图

4.3.3.3 要求

样品外良完好,功能状态应达到本标准第一部分一般规定6.2定义的C级。

4.4 耐盐雾

4.4.1 恒定盐雾腐蚀

4.4.1.1 目的

检查系统/组件的材料和表面涂层抵御盐雾和盐水侵蚀的能力。试验类似真实的腐蚀,失效模式为侵蚀。对照有关规定目视检查下列项目:标志、外观、工艺及涂层。

4.4.1.2 试验

试验槽温度:35±2℃,饱和空气桶温度为:47±2℃;

盐水浓度5%、PH值:6.5-7.2;

盐水比重为1.026-1.041、喷雾量:1.2ml/hr/80cm2 (16小时平均值),试验时间:16、24、48、96、144、168、336、672小时。

(ISO 16750、GB/T21436要求为144小时、JASO D001要求为96小时) 4.4.1.3 要求

企业标准文件编号:应没有降低正常功能的变化(例如,密封功能,标志和标签应清晰可见)。测试件外观应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

4.4.2 交变盐雾腐蚀

4.4.2.1 目的

检查系统/组件对冬季街道上盐雾和盐水的抵御能力,失效模式为盐水渗漏导致的漏电流而引起电气故障。

4.4.2.2 试验

按图7所示循环进行。一个循环持续24h。对测试件喷雾8h,然后休息16h,在一个循环的第4和第5小时之间以本标准第一部分一般规定定义的3.2工作模式运行测试件,共进行6个循环即最少6天。

a、操作模式3.2

b、操作模式1.2

c、喷雾进行

d、喷雾关

e、一个循环

小时

图7 交变盐雾试验

4.4.2.3 要求

不得有盐水进入壳体。

在本标准第一部分一般规定定义的3.2工作模式下测试件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测试件外观应符合相应的技术要求。

4.5 湿热循环

4.5.1 目的

模拟系统/组件用于高湿条件,失效模式为因潮湿引起的电气故障,例如,印制电路板因潮湿产生的漏电流。附加失效模式为壳内潮气流动的“呼吸”效应,当系统/组件壳内空气温度下降时,外部高湿气体就会被吸入。

4.5.2 试验

4.5.2.1方式一湿热循环

企业标准文件编号:上限温度: + 55 °C,循环数: 6,测试每个循环温湿度曲线详见图8。

当达到最大循环温度以本标准第一部分一般规定定义的3.2 工作模式进行功能试验。(ISO 16750、VW 80101 )

图8 湿热循环测试曲线

4.5.2.2方式二温度/湿度组合循环试验

依图7与图8规定的温度曲线,测试执行10个循环,即图9与图10分别5个循环,且交替进行测试。当达到最大循环温度以本标准第一部分一般规定定义的3.2 工作模式进行功能试验。测试的其它具体要求依IEC 60068-2-38-Z/AD的规定。(ISO 16750、GMW3172、GB 21436)

企业标准文件编号:

图9 温度/湿度组合循环试验曲线1

图10 温度/湿度组合循环试验曲线2

4.5.2.3方式三结露测试

上限温度: + 80 °C,循环数: 5,测试曲线详见图11与图12。工作模式依本标准第一部分一般规定定义的2.1工作模式。

图11 结露试验湿度曲线

企业标准文件编号:

图12 结露试验温度曲线

4.5.3 要求

方式一和方式二在本标准第一部分一般规定定义的3.2工作模式下测试件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

4.6 稳态湿热

4.6.1 目的

模拟系统/组件用于高湿条件。失效模式为潮湿引起的电气故障(例如,印制电路板因潮湿产生漏电流)。

4.6.2 试验

方式一:试验温度:42℃,试验湿度:95%,试验持续时间: 21天;采用本标准第一部分一般规定定义的3.1工作模式,但在最后1小时采用3.2工作模式。(ISO 16750、GMW 3172、MGR ES:62.21.001 ),(DIN50017要求为40℃、10天)

方式二: 试验温度:65℃,试验湿度:95%,试验持续时间: 4天;工作模式为本标准第一部分一般规定定义的1.1工作模式。

4.6.3 要求

企业标准文件编号:功能状态应达到本标准第一部分一般规定6.2定义的C级。方式一最后一小时功能状态应达到A级。

4.7 流动混合气体腐蚀测试

4.7.1目的

模拟系统/组件用于有腐蚀气体的环境中,例如,在高度污染的空气中。失效模式为在端子表面由绝缘腐蚀物导致的电气故障。本试验与连接插头和开关有关。另一失效模式是因保护涂层(如油漆)被渗透导致与其下面结构组织并发遭到腐蚀。

4.7.2试验

试验参数实施依IEC 60068-2-60(或GB/T 2423-51)标准定义的Test Ke 方法4,测试件工作模式为1.1,对安装在乘客舱或行李舱位置的组件测试时间为10天,其它区域组件测试时间为21天。

4.7.3要求

功能状态应达到本标准第一部分一般规定6.2定义的C级。

4.8 防尘和防水密封性试验

4.8.1 目的

验证测试件防尘与防水密封性的能力

4.8.2 试验

测试件应尽可能的模拟安装状态进行测试,试验参数实施依ISO 20653标准定义,测试件工作模式为1.2。(IEC 529、ISO 20653、VW80000、GB 4208、GB/T 21436)

4.8.3 要求

功能状态应达到本标准第一部分一般规定6.2定义的C级。如样品不再做其它测试试验后样品全拆开检查内部是否有进水。

保护方式数据依技术协议要求。

4.9 高压喷洗试验

4.9.1 目的

评价洗车时的高压喷洗能测试件的影响。

4.9.2 试验

水压:8.3Mpa;水温;25℃±3℃;时间:2min, 间歇5min, 3cycles;测试距

企业标准文件编号:离:2M,测试件工作模式为1.2。(MES PW 67600)

4.9.3 要求

功能状态应达到本标准第一部分一般规定6.2定义的C级。如样品不再做其它测试试验后样品应拆开检查内部是否有进水。

4.10 淋雨试验

4.10.1 目的

评价日常的下雨环境对测试件的影响。

4.10.2 试验

测试参数依表4设定相应等级,测试件工作模式为1.2。(JASO D001、JIS 0203、ES-X82010)

表4 淋雨试验严酷等级

4.10.3 要求

测试件内部应无进水现象,功能状态应达到本标准第一部分一般规定6.2

定义的C级。如样品不再做其它测试试验后样品应全拆开检查内部是否有进水。

5 气候负荷项目表

企业标准文件编号:

企业标准文件编号:

附录 A

根据安装位置设备的常规试验要求

表B-1 工作温度范围与外壳防护等级

中图版学高中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必修第二册地理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1.结合资料,分析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综合思维)2.结合区域资料,分析影响区域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区域认知)3.结合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合理的人口规模。(人地协调观)4.通过调查本地区情况,估算本地区人口合理容量。(地理实践力)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 1.概念: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2.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 (1)资源承载力: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承载力等。 (2)环境承载力:主要指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承载力等。 3.影响因素 (1)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常常是由区域中的“短板”即最紧缺要素决定的。 (2)影响因素:区域资源、环境因素、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地域开放程度等。 4.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途径 (1)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资源,改善环境。 (2)提高区域开放程度。 [图表点拨] 教材P22图1—3—2,该图展示出: (1)环境承载力的大小由区域中的“短板”即最紧缺要素决定。 (2)干旱地区环境承载力是由水资源决定的。 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

(1)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适应性。 3.大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4.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等。 5.特性:具有相对性。 [易错提醒] 资源贫乏的国家或地区环境承载力不一定很小。尽管资源是决定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条件,但它不是唯一条件。还有其他因素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如科技发展水平、地域开放程度等。如果一个国家开放程度高,经济、技术力量强,能充分利用区域外的资源,就会大大提高自身的环境承载力。如日本地狭人稠,资源贫乏,依靠大量进口资源和能源,出口产品,经济发展水平高,环境承载力高。 (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个地区理想的人口规模。() (2)水资源是估算我国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 (3)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人口数量低于人口合理容量。() (4)日本、尼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人口素质较高。 ()(5)我国下列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 A.青藏地区B.长江中下游地区 C.内蒙古地区D.新疆地区 提示:(1)×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2)√通常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承载力作为估算某个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依据。西北地区的水资源是“短板”,因此水资源是估算我国西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依据。 (3)×我国西部地区的实际人口数量超过了人口合理容量。 (4)×日本、尼德兰的土地、矿产资源不足,但其开放程度高,大量利用其他国家的资源,提高了人口合理容量。 (5)B [我国西部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小,因此人口合理容量也小;相反,我国东部地区资源环境

课标解读-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课标解读-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一、教学目标: 1.说出环境承载力与合理环境容量的含义。 2.区别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3.讨论并说出影响合理人口容量的因素。 二、教学重点、重点:区别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三、教学方法:启发讲授、案例学习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流程: 课标教师学生设计意图 说出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的含义 区别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问题:门头沟能够供养整个北京市的人口吗?为什么?房山能够供养的人口数与门头沟一样吗?为什么?持续供养的人口数是一个固定值吗?为什么? 环境承载力表示的是一个警戒值,体现的是人口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存”,人类的生存需要仅仅是满足生存吗? 合理容量强调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相互协调,合理容量远小于环境承载力 指导读图 讨论分析回答 针对问题,说说你的想法 思考两个数值的关系 归纳影响门头沟这两个数值变化的因素 读图11分析图中反映的是什么问题? 阅读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思考对地球承载人口的估计数差异为何惊人 阅读案例研究,并思考中国今后人口应如何发展?人口规模目标该如何定位?通过什么样的手段实现该目标?讨论得出能够供养的人口数是有极限的,主要受自然资源的限制,而自然资源在不同时期也不同,引出环境承载力的概念。 引出合理人口容量 加深理解人均粮食等因素的变化趋势将对人口产生的影响 区别两种数值类型生成的依据 进一步理解控制人口、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门头沟区大峪中学梁有雁 高一新课程教学设计 设计者:(西城区-第四组) 课题:(中图版-必修第2册)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 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1学时) 一.学习目标 通过阅读资料,能够分别说出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的概念、体现的含义和考察(估算)的依据。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第三节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环境承载力概念及影响因素;能区别环境承载力和人口合理容量。 2、掌握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3、应用评价一个地区环境承载力大小及人口合理容量大小。 4、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及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5、理解人口合理容量的含义 6、认识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深刻理解实施计划生育的重大意义,树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 7、通过阅读分析各类图表,培养读图,读表能力。 二、教学重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人口合理容量 三、教学难点:环境承载力及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四、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复活岛的悲剧 在烟波浩渺的南太平洋上,有一个面积仅117平方千米的小岛——智利复活节岛。丰富的资源使得岛上的居民不劳作便可衣食无忧,人口开始膨胀,全盛时期高达7 000人。 后来岛屿居民开始制作巨大的石像,人口的膨胀使得资源得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制作石像需要砍伐大量树木,使得森林开始消失。为争夺资源,战争开始发生,文明开始衰落,到了1700年左右,岛屿上居民只有2 000人左右。再加上后来的奴隶贩卖、天花流行,到了1877年,岛屿居民只有111人。 尝试探究:复活节岛的悲剧说明了什么? 提示:随着人口的增加,复活节岛的树木被砍伐殆尽,生态系统完全摧毁,食物逐渐短缺,人口急剧下降。复活节岛的悲剧充分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承载力是有限的,如果超过地理环境的承截力,就会造成生态破坏,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 一、环境承载力 1.概念:在一定时期内,某一地域环境和资源能够维持抚养的 (又称环境人口容量)。 2.影响因素:主要有 、科技发展水平和 。 3.估算 (1)单个要素考察估算,如 资源、淡水资源、 等。一般方法: (2)多要素综合考察估算,如 、科技、 等要素的综合。 二、人口合理容量 1.概念 (1)条件??????? 的生活方式 舒适的生活环境满足 和 等各方面的需求不妨碍 (2)实质:一个国家或地区 的人口数量。

中国石化环境风险评估指南(试行)(修订版)

中国石化环境风险评估指南 (试行)(修订版)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2016年9月

1.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中国石化在我国境内行使经营管理责任、涉及环境风险物质的企业环境风险源的识别与评估,包括: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销售、储运等企业的生产设施、辅助生产设施、储运设施、销售经营设施等。 2.规范性文件 本指南内容参照或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 《企业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管理办法》(试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 《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2013年完整版); 《关于督促化工企业切实做好几项安全环保重点工作的紧急通知》(安监总危化〔2006〕10号);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环办[2014]34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工工艺目录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09〕116号);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公布第二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和调整首批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中部分典型工艺的通知》(安监总管三〔2013〕3号);

《国家海洋局海洋石油勘探开发溢油应急预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实施办法》; 《水上交通事故统计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令2014年第15号); 《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 《水体污染防控紧急措施设计导则》; 《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1); 《废水排放去向代码》(HJ523-2009); 《高含硫化氢气田集气站场安全规程》(SY6779-2010); 《高含硫化氢气田集输管道安全规程》(SY6780-2010); 《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净化厂公众安全防护距离》(SY6781-2010);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水体环境风险防控要点(试行)》; 《中国石化油气田钻井和作业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3.术语和定义 3.1环境风险 是指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可能性及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程度。 3.2环境安全隐患 本指南中的环境安全隐患,是指各类不符合有关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范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可能导致突发环境事件的环境风险防控措施的缺陷、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上的缺陷,以及可能引发次生、衍生环境事件的安全生产及设

《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教案(1)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一、课标要求: 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二、教学目标 1.理解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和影响环境承载力的因素。 2.理解合理人口容量的含义。 3.认识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深刻理解我国实施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重大意义,树立 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和环境观。 4.通过阅读和分析各类图表,培养读图、读表能力。 三、教学重点: 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合理人口容量。 四、教学难点: 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的区别。 五、教学方法: 图表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举例法、讨论法 六、课时安排 共2课时 七、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地球上最多能容纳多少人?地球上容纳多少人适合?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活动1〗课本P18图1-3-1(计算机模拟的未来趋势)分析 (1)2000年以后世界人口的增长有何特点? (2)在人口增长、粮食增长、自然资源、工业生产和污 染五个因素中,哪个因素的发展变化会导致其他因素 的变化? (3)当资源不断减少、污染不断增加时,人们的生活质 量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 〖活动2〗探索河流淡水资源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1)从河流淡水饼状图中找出河流淡水总量居于前三位的大洲和总量最少的大洲; (2)对照人口比重饼状图,你认为那些大洲会出现水源短缺问题? (3)为何各大洲的水资源总量与人口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不一样?说明影响环境承载力大小 的因素有哪些? (4)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正面临着淡水资源不足的危机? 小结: 产生水资源危机的原因缓解水资源危机的 措施 自然 原因 ①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均跨流域调水 ②水资源的时间分配不均修建水库 人为 原因 ③人口增多、工农业发展,用水量剧 增 节约用水 ④水污染严重防治水污染 〖活动3〗探索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对环境承载力的影响 下图是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减少的动态关系图,请同学们在它们之间加上因果关系的箭头。 〖活动4〗阅读教材第20页,《地球到底能承载多少人口》 然后展示下图,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地球环境承载量的看法

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

14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分为资源承载力与环境容量。 承载力分析就是要科学、准确地确定水环境、空气环境容量和经济、土地、水资源的承载力。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合理分析环境承载力,能够提高规划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准确性,从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掌握环境与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支持能力,确保规划的社会经济发展在阈值内有控制的进行,促进规划的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空间、载体、资源,并容纳废弃物,其能力的大小与环境和人类活动均有关系。不同的环境,对同一种人类活动的承载力不同;同一种环境,对不同的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承载力也不同。开发区的建设,社会、经济系统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范围、深度将不断加大,三者逐渐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合系统。 14.1环境资源承载力 14.1.1评价指标 环境承载力不仅限于自然环境所固有的自然承载能力,还包括人工环境承载力,人类通过科技手段能够改善和提高环境整体的承载能力,所以本次环评所指的承载力包括环境承载力和人工环境承载力。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复杂性,人类活动的多组合性,衡量承载力的指标体系难以包括人类活动的全部,也不可能对具体指标作硬性的统一规定,只能从各子系统中选择有代表性、易量化的指标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综合考虑开发区的自然、社会现状和数据获取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如下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详见表。

表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

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分析及累计影响评价方法 1、环境容量;指人类和自然环境不致受害的情况下或者具体来说是在保证不超出环境目标值的前提下,区域环境能够容许的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 2、在提出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的工作内容要求时应考虑的原则(3项):集中供热;污水集中处理排放;固体废物分类处置。 3、大气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对所涉及的区域进行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确定开发区大气环境容量: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5年计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4、水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内容(5项):选择总量控制指标;分析基于环境容量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和基于技术经济条件约束的允许排放总量;对于拟接纳开发区污水的水体,应根据环境功能区划所规定的水质标准要求,选用适当的水质模型分析确定水环境容量,季节性河流原则上不要求确定水环境容量;对于现状水污染物排放实现达标排放,水体无足够的环境容量可资利用的情形,应在制定基于水环境功能的区域水污染控制计划的基础上确定开发区水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如预测的各项总量值均低于上述给予技术水平约束下的总量控制和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总量控制指标,可选择最小的指标提出总量控制方案,如

预测总量大于上述两类指标中的某一类指标,则需调整规划,降低污染物总量。 5、河流/湖泊:水环境容量;河口/海湾:水环境容量/最小初始稀释度;(开敞的)近海水域:最小初始稀释度。 6、给定区域内,达到环境空气保护目标而允许排放的大气污染物总量,就是该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环境容量。特定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与以下因素有关(5个):涉及的区域范围与下垫面复杂程度;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及空气环境质量保护目标;区域内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区域大气扩散、稀释能力;特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沉积、清除机理。 7、大气容量的计算方法(3种):修正的A-P值法;模拟法;线性优化法。 A-P值法特点:不需要知道污染源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就可粗略估算制定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对决策和提出区域总量控制指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适用于开发区规划阶段的环境条件的分析。该法原则只适用于大气SO2环境容量的计算,在计算PM-10的环境容量时,可作参考方法。 模拟法:利用环境空气质量模型模拟开发活动所排放的污染物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是否会导致环境空气质量超标。适用于规模较大、具有复杂环境功能的信件开发区,或将进行污染治理与技术改造的现有开发区。需要通过调查和类比了解或虚拟开发区大气污染源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其优势在于充分考虑周边发展的影响。 线形优化法:将不同功能区的环境质量保护目标为约束条

环境风险因素管理制度

环境风险因素管理制度 为建立健全我公司环境风险事故应急机制,快速、科学地进行环境风险事故应急处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特制订本环境风险因素管理制度。 一、编制目的 为有效防范环境风险事故发生,迅速、有效的处置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全面控制和消除污染,保障我矿企业职工身心健康,确保矿区环境安全,特制订本制度。 二、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通过宣传教育,增强我矿员工防范突发环境风险事故的意识;坚持不懈地做好应急准备工作,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对各类污染源可能发生的的环境风险事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 2、全面覆盖。对大气、水体、固废、噪声等各环境要素全面覆盖,全面监控,以保证环境信息的完整性、连续性。 3、突出重点。重点部位污染源实施重点监控。 三、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四、适用范围 矿区内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的控制和处置行为,除放射性事故外,均适用本制度的规定。 1、因自然灾害影响而造成的危机人体健康的环境风险事故。 2、危险化学品及其它有害物品适用和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爆炸、燃烧、大面积泄漏等环境风险事故。 3、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其它严重污染事故。 4、生产过程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其它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 5、其它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 五、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 1、应急队伍 由节能环保技术中心负责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应急处置。应急处置设办公室,庞海青担任办公室主任,组员由吕龙、陈恩善、付丽丽、杨俊青组成;主要责任是: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故的预测、预警、监测工作;制定和完善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组织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置人员进行有关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收集突发环境事故发生、发展及处置的有关信息,掌握动态,适时分析,组织适时各项预防控制措施。 2、应急物资 有针对性的建立环境应急物资储备库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专项资金。 六、报告方式与类型

公司环境风险管理

绥芬河易卡科技投资有限公司 环境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一般可分为环境风险、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其中环境风险在企业的风险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影响作用。它是企业无法控制的外部因素, 是对企业的经营发展和给企业未来收益带来可能损失的风险因素。任何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首先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一、环境风险的界定和内涵 结合对环境风险的认识,我们从战略管理的角度出发,将“企业环境风险”定义为: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引发的,通过环境介质传播的,因为危害生态、人体健康和社会财富等不良影响而最终导致损害企业利益的不确定性事件。 从产生原因来看,企业环境风险总体上源自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在外部环境信息中,法律法规、行业政策的限制以及绿色消费的推崇、绿色贸易壁垒的设置是主要的风险因素。因为在《宪法》有关环境保护的立法依据和指导原则下,《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并日趋完善,另有,“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提出,都对企业的环保责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考核和管辖范围的扩大、各项指标和要求的提高以及违规处罚的日渐严厉,一些不规范的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难题。并且,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促使绿色消费、绿色贸易大行其道,为满足市场供求中的这项新要求,企业必须在产品质量、生产环节各方面不断改进,避免因市场抵制而造成的巨大损失。因此,从企业战略管理角度来看,环保法规、环境管制、绿色消费等限制都极有可能成为其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风险因素,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企业才能获得长足发展。在企业内部,其所属行业的特点及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的限制是重要的环境风险因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材料、生产设备、排放物差异悬殊,当企业属于污染产业时,众多有毒有害物质的存在使各环节都有可能引发环境问题,潜在环境风险也就成了可能。除此之外,由于自身经济条件、技术水平或管理能力的限制,企业无法从源头上控制环境问题的产生;粗放型的经营方式以及管理上的疏忽,将大大提升环境事故的发生概率;并且,往往这一类企业对环境污染的末端治理能力较弱,面临着花费高额污染治理费甚至违法处罚的难题。由这些环境问题直接或间接产生的对企业的不良影响,也构成了企业环境风险的一个方面。二、环境风险所包含的内容 1.企业自身经济、技术、管理水平不佳带来的风险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经济实力较弱,沿用传统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清洁生产水平低,管理落后,结果一方面因能耗物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管理不善而导致经济效益偏低和环境污染“源头失控”,另一方面企业又因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原因而难以有效进行“末端治理”,企业面临因违法而遭受处罚或付出高昂的代价来治理环境污染的两难境地。 2.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风险 企业所在区域环境质量恶化,这种情况一方面会限制企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另一方面会导致区域环保法律法规及政策日趋严厉。如为改善区域水环境污染状况,中国在“九五”期间狠抓了以“三河”、“三湖”流域治理为代表的重点流域、重点水域的水污染整治。仅在淮河的治理中,全流域就取缔和关停了4987 家污染严重的企业,其中小造纸厂1111 家。另外,对重点地区污染严重的“十五小”企业采取了取缔、关闭或责令停产、转产等严 厉措施加以清理,以遏制区域环境污染急剧上升的势头。 3.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拓宽及趋严带来的风险 中国的环保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每一次变动,都可能会对某一区域或某一行业的企业带来较大的冲击。1991年,《全面禁止象牙国际交易公约》在中国生效,一百多家象牙雕刻厂全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手册文件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试行) 1 适用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以下简称环境风险)评估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本指南适用于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已建成投产或处于试生产时期的)企业进行环境风险评估。评估对象为生产、使用、存储或释放涉及(包括生产原料、燃料、产品、中间产品、副产品、催化剂、辅助生产物料、“三废”污染物等)附录B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及临界量清单中的化学物质(以下简称环境风险物质)以及其他可能引发突发环境事件的化学物质的企业。 本指南不适用于下列情况的环境风险评估:1)涉及核设施与加

工放射性物质的单位;2)从事危险废物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经营活动的单位;3)从事危险化学品运输的车辆或单位;4)尾矿库;5)石油天然气开采设施;6)军事设施;7)石油天然气长输管道、城镇燃气管道; 8)加油站、加气站;9)港口、码头。 2 规范性文件 本指南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指南。 2.1法律法规、规章、指导性文件 《环境爱护法》; 《突发事件应对法》; 《安全生产法》; 《消防法》; 《危险化学品安全治理条例》;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爱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

35号); 《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治理方法》(国办发〔2013〕101号); 《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方法》(环境爱护部令第17号);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监督治理暂行规定》(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0号); 《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方法》(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1号); 《危险化学品建设项目安全监督治理方法》(安全监管总局令第45号);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治理暂行方法》(环发〔2010〕113号); 《化学品环境风险防控“十二五”规划》(环发〔2013〕20号); 《建设项目环境阻碍评价分类治理名录(2008年版)》;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最新年本); 《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目录》(2013年完整版); 《关于督促化工企业切实做好几项安全环保重点工作的紧急通

环境负荷物质一览表

1.目的本规格书的目的是,针对构成RUBYCON产品的零件、材料等所含有物质以及制造环境中的相关物质,通过明示禁止 使用的物质和计划全面废除物质,并对RUBYCON公司内部和零件、材料等的供货商进行充分的传达,减轻产品对环境的负荷。 2.适用范围 本规格书适用于构成RUBYCON产品的零件、材料及产品的制造工序。 同时也包括产品的包装材料及辅助材料。 3.术语的定义 本规格书如下定义术语。 (1)禁止使用物质 不允许使用到零件和材料等的物质。 (2)计划废除物质 RUBYCON公司推进全面废除的物质 关于这些物质,应通过RUBYCON公司与供应商的协议制定一定期限内的削减、全面废除计划,并按该计划进行全面废除。 目前,关于未存在替代技术的特殊用途,以在管理下使用为条件,制定例外规定。 (3)塑料材料 通过使用有机高分子材料的热成型制造出的产品。包括橡胶和墨。 (4)排放限制 在密封环境中有浓度限制的物质。 (5)受限物质 RUBYCON公司在特定的客户产品中限制使用的物质。 (6)管理物质 需要对其在零件和材料中的有无、含有量、用途、含有部位进行管理和把握,以及传达和通知的化学物质。 (7)均质材料 均质物质是指用机械方法不能再将其拆分为不同材料的材料。 含有浓度是以均质材料的质量为分母计算出的浓度。 4.禁止使用、全面废除物质的管理基准 4.1禁止使用、全面废除物质一览表 表-1和表-2为禁止使用、全面废除物质一览表内容 4.2关于分析方法 针对RoHS指令的十类物质所推荐的分析方法如下所示。在保证未满阈限值的情况下也可使用其他的方法。

5.分析数据的确认 对于RoHS指令的十类物质,通过一年提出一次精密的分析数据,来确认其数值是否为表-1的阈限值以下。对于其他的物质,通过不使用证明书以及成分表和SDS来确认其数值是否为阈限值以下,本文件在改订时需再次提出不使用保证书以用来进行确认。 今后如有因法规等的改订而变更了成分表或SDS的记载内容时,需提出最新版。 6.关于修订日期 为了将“禁止使用、全面废除物质一览表”和技术文章(材料标准)联系起来,在一览表的发行日后追加“修订日”。

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讲解学习

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

14环境承载力、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总量控制 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子系统的供容能力及其可维育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分为资源承载力与环境容量。 承载力分析就是要科学、准确地确定水环境、空气环境容量和经济、土地、水资源的承载力。在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合理分析环境承载力,能够提高规划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准确性,从而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准确掌握环境与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所具有的支持能力,确保规划的社会经济发展在阈值内有控制的进行,促进规划的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 环境为人类活动提供了空间、载体、资源,并容纳废弃物,其能力的大小与环境和人类活动均有关系。不同的环境,对同一种人类活动的承载力不同;同一种环境,对不同的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承载力也不同。开发区的建设,社会、经济系统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范围、深度将不断加大,三者逐渐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合系统。 14.1环境资源承载力 14.1.1评价指标 环境承载力不仅限于自然环境所固有的自然承载能力,还包括人工环境承载力,人类通过科技手段能够改善和提高环境整体的承载能力,所以本次环评所指的承载力包括环境承载力和人工环境承载力。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复杂性,人类活动的多组合性,衡量承载力的指标体系难以包括人类活动的

全部,也不可能对具体指标作硬性的统一规定,只能从各子系统中选择有代表性、易量化的指标作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综合考虑开发区的自然、社会现状和数据获取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如下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详见表14.1-1。 表14.1-1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

高中地理第1章 第3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教案中图版必修第二册

第三节资源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 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 结合实例,解释区域 资源环境承载力、人 口合理容量。 1.结合资料,分析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因素。(综合思维) 2.结合区域资料,分析影响区域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区域认知) 3.结合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合理的人口规模。(人地协调观) 4.通过调查本地区情况,估算本地区人口合理容量。(地理实践力) 一、资源环境承载力 1.概念: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指在一定时期内,特定区域在资源环境功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下,所能承受的某一人口规模下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 2.资源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 (1)资源承载力:主要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承载力等。 (2)环境承载力:主要指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包括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土壤环境承载力等。 3.影响因素 (1)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大小,常常是由区域中的“短板”即最紧缺要素决定的。 (2)影响因素:区域资源、环境因素、经济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化和地域开放程度等。 4.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途径 (1)发展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开发新资源,改善环境。 (2)提高区域开放程度。 [图表点拨]教材P22图1-3-2,该图展示出: (1)环境承载力的大小由区域中的“短板”即最紧缺要素决定。 (2)干旱地区环境承载力是由水资源决定的。 1.概念: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2.意义 (1)人口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人口数量与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相适应性。 3.大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资源环境承载力。 4.影响因素: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状况、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水平、地域的开放程度等。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人口容量的区别及联系doc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与合理人口容量的区别及联系“环境承载力”这个概念的提出其思想前提是环境的“资源观和价值观”。环境作为一种资源,环境承载力包含了两层涵义:一是指环境的单个要素(如土地、水、气候、动植物、矿产等资源)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环境状态)的承载水平;二是指环境污染相对应的环境纳污水平即“环境自净水平”。所以“环境承载力”的科学定义可表述为: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资源所能承受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即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经济与社会的限度。这里“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不利于人类生存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地球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它的资源是有限的,显然它的承载力也是有限的,所以人类的活动必须保持在地球承载力的极限之内。 环境人口容量概念产生的背景是当前只有地球上有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而地球的空间和资源是有限的,面对数量庞大且与日俱增的人口的事实,人们必然注重人口增长与环境承载力的问题,从而提出了“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 按一般理解,环境人口容量又称资源承载力,简单地看作是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超过这个人口数,人口就不能正常生存,即偏向于最高人口的涵义。因为对环境人口容量确定因素的理解不同,所以存有着不同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教材中采取的是应用较为广泛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他资源、智力和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该定义在强调自然资源的同时,也考虑到技术条件。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层意思:①分析环境人口容量应针对具体的时期,因为环境人口容量是时间的函数,具有不确定性; ②资源、科技水平、生活(包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③如果研究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要以该国或地区所能利用的资源和技术为依据,而所利用的资源和技术能够是本地的,也能够是定义中所说的“其他”(如国外或地区外)资源和技术,这个点对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结果有较大的影响。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主要是指它的制约因素不确定。时期不同制约因素必然发生变化,造成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但在具体时期,假定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保持不变或变化很少时能够对环境人口容量实行相定量的分析,即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对确定性。环境人口容量是在假定条件下得出的,假定的条件,估计的方法不同,结论也会不同。人类发展史的每一时期因为受当时科技水平条件的限制都不得有各自的环境人口容量即当时所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但人类的人口总数从未达到过最高的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以预期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合的物质生活水平为依据,一个区域利用其自身的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环境人口容量则是在一定地区或国家所容纳的人口数量。环境承载力相对稳定,它受资源生产水平与人的生活水平所制约,受人的行为影响小,比较客观。环境人口容量则受人口政策、人的生育行为和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较大,主观性强,它能够大于或小于环境的人口承载力。 环境人口容量与环境承载力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环境承载力能够用来表示环境对人口的容量的限度。一般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所以人口数量是衡量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在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的环境人口容量的实际估计中往往用某一种或几种资源的环境承载力作为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doc

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和环境风险应急预案 为建立健全公司环境风险事故应急机制,快速,科学地进行环境风险事故应急处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及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应急预案。 1.目的。为有效防范环境风险事故发生,迅速,有效的处置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全面控制和消除污染,保障职工身心健康,确保环境安全,特制定本案。 2.工作原则。2.1预防为主,通过宣传教育,增强职工防范突发环境风险事故的意识;坚持不懈地做好应急准备工作,落实各项预防措施、对我公司各类污染源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事故及其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2.2 全面覆盖。对厂区内水体、固废、噪声等各环境要素全面覆盖,全面监控,以保证环境信息的完整性、连续性。2.3突出重点。重点区域内的污染源实施重点监控。 3.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 4.适用范围凡属我公司范围内发生的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的控制和处置行为,除放射性事故外,均适用本预案的规定。4.1 因自然灾害影响而造成的危及人体健康的环境风险事故4.2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的其它严重污染事故。4.3 生产过程中因意外事故造成的其它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4.4 其它突发性环境风险事故。 5.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由设备部经理负责公司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应急

处置。公司应急处置设办公室,由车间主要负责人组成,其主要责任是:组织开展突发环境事故的预测、预警、监测工作;制定和完善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组织预案演练:组织突发环境事故应急处置人员进行有关应急知识和处理技术的培训;收集突发环境事故发生、发展及处置的有关信息,掌握动态,适时分析,组织实施各项预防控制措施。 6.预测、预警在得知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发生后,设备部经理应当立即赶赴现场调查了解情况,采取措施努力控制污染和生态破坏事故继续扩大,对突发环境事故的性质和类别作出初步认定,并把初步认定的情况及时上报。 7.报告方式与类型7.1通常有口头报告、电话、书面报告等。7.2突发环境风险事故的报告分为初报、续报和处理结果报告三类。初报在发现和得知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后上报、通常采用电话直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突发环境风险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发生地点、初步原因、主要污染物和数量、人员受害情况、事件潜在危害程度等初步情况。续报在查清有关基本情况后随时上报、通常通过书面报告,视突发环境风险事故进展情况可一次或多次报告、在初报的基础上报告突发环境风险事故有关确切数据、发生的原因、过程、进展情况、危害程度及采取的应急措施、措施效果等基本情况。处理结果报告在突发环境事故处理完毕后上报。通常采用书面报告,处理结果报告在初报和续报的基础上,报告处理突发环境风险事故的措施、过程和结果,突发环境风险事故潜在或间接的危害及损失、社会影响、处理后的遗留问题、责任追究等详细情况。处理结果报告应当在突发环境风险事故处理完毕后立即报送。 8.响应程序与协调内容8.1 基本响应程序,发生或即将发生突发环境风险事故的信息得到核实后,设备部经理要立即赶赴现场,组织指挥有关人员进行

026-环境负荷物质管理程序

文件更改申请单 编号:CNFEHS/4-015-A 申请部门申请日期 原编制部门 原编制人员 更改前版本↗次更改后版本↗次 更改的原因(可附页)更改前内容(可附页) 更改后内容(可附页) 结论批准确认申请 ○可否再议 文件发放/更改内容通知 说明事项: 文件更改(或新增)应由相关文件的更改部门提出申请并填写本表交本部门管理者确认,确认可以后提交管理者代表/总经理批准;由于本更改引起的相关文件更改应在更改原因之栏填写; 文件更改之更换(或换页)应按规定对发放(或回收)作好相应的记录; 回收的作废文件应进行销毁(或按规定另行处置)并作好相应记录,作废的原件应按规定作好标识并保留。 更改前版本更改页码/条款处数更改人员更改审批更改后版本实施日期备注

1、目的和范围 目的和范围 本程序是以CNF公司使用的化学物质及原材料,制定管理程序,使环境负荷物质的使用及废弃受到控制,防止环境污染和预防对操作者的健康造成伤害。 适用于公司的试作工程、检查及产品的性能试验中被使用的原材料、辅助材料、部件等含有的相关化学物质(试验研究使用的东西除外)。 术语 2、术语 (1)本程序中的化学物质,被定义为元素或化合物。 (2)环境负荷物质被定义为生成对环境造成负荷,或指存在这种可能性的化学物质。随公司的企业活动等环境排出,在环境管理上造成障碍,或生成化学物质,及在劳动卫生上含有对操作者的健康有危害的化学物质。 3、职责 采购部门/技术部门:负责向供应商索要购买品的禁止使用物质信息,(ELV/ROHS或MSDS)。 安全环境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和检查CNF采购的原、辅材料是否含有环境负荷物质相关信息。 4、流程 4.1环境负荷物质区分方法 4.1.1确认对劳动者的健康危害程序(依据<工业企业卫生设计标准>) 4.1.2确认变异性、引发癌症的程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4.1.3破坏臭氧层,对于全球环境保全有坏的影响及物质,需要整个国际来努力的程度(根据《蒙特利尔协定书》) 4.1.4对于地域环境的残留程度(根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4.1.5保健卫生上的影响程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4.1.6防灾上的影响程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4.1.7其他法规、国际标准、指令 4.1.8顾客等相关方的要求 4.2在环境负荷物质管理区分中记载的内容 4.2.1以表格等形式汇总具体的环境负荷物质的管理区分内容 4.2.2在管理区分表中,记载作为管理区分决定的标准、采用的法规相关方的要求等内容。 4.2.3在管理区分表中,包含现在CNF公司正在使用的物质以外的东西。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1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 目录 前言 ----------------------------------------------------------------------------- - 3 - 1. 规划环评--------------------------------------------------------------------- - 4 - 1.1 规划评价适用范围 ---------------------------------------------------------------- - 4 - 1.2 规划评价依据 ---------------------------------------------------------------------- - 4 - 1.3 评价原则 ---------------------------------------------------------------------------- - 6 - 1.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 7 - 2.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概述 ------------------------------------------------ - 7 - 2.1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演化----------------------------------------------------------- - 7 - 2.2环境承载力的定义----------------------------------------------------------------- - 8 - 2.3 环境容量的定义 ------------------------------------------------------------------- - 8 - 2.4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 ---------------------------------------------------------- - 9 - 2.5 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特征 ---------------------------------------------------------- - 9 - 2.6 环境承载力的本质 -------------------------------------------------------------- - 10 - 2.7 环境承载力的承载对象 -------------------------------------------------------- - 10 - 2.8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意义 --------------------------------------------------------- - 11 - 3.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区别与联系---------------------------------------- - 11 - 4. 环境单要素承载力---------------------------------------------------------- - 13 - 4.1土地资源承载力------------------------------------------------------------------ - 13 - 4.2矿产资源承载力------------------------------------------------------------------ - 14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