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7第十七章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转化

17第十七章 药物在体内的转运和代谢转化

药物的体内过程完整版

药物的体内过程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第三章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是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的科学,即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的过程和血药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第一节药物体内过程 体内过程即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和排泄(excretion)的过程,又称ADME系统。 吸收、分布、排泄通称药物转运(tranportationofdrug)。 代谢变化也称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 代谢和排泄合称为消除(elimination) 图3-1药物体内过程示意图

一、药物的跨膜转运 1.被动转运(passivetransport) 类型: 1)脂溶扩散(lipiddiffusion;简单扩散) 2)水溶扩散(aqueousdiffusion;滤过) 3)易化扩散(facilitateddiffusion) (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特点:顺差(浓度、电位),不耗能; 不需载体,无饱和、竞争抑制。 2.主动转运(activetransport) 特点:逆差(浓度、电位),耗能; 需载体,有饱和、竞争抑制。 3.膜动转运(cytopsistransport) 胞饮(pinocytosis) 胞吐(exocytosis) 整个体内过程都涉及药物体内跨膜转运。 大多数药物体内转运过程属于被动转运(脂溶扩散)。 分子量小,非解离型,脂溶性大,极性小的药物易被动转运。 二、吸收 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称为吸收。 吸收速度主要影响药物起效的快慢; 吸收程度主要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弱。 影响吸收速度和程度的因素: 药物理化性质、剂型、剂量 给药途径:起效:吸入>肌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吸收环境等。 1.消化道吸收 1)口服(oraladministration,peros,p.o.) 大多数药物常采用口服给药,以肠道(小肠)吸收为主。

《基础护理学》第17章(病情观察及危重病人的抢救配合护理)题库

第十七章病情观察及危重病人的抢救配合护理 一、选择25题: 1、中枢兴奋药是() A、硫喷妥钠 B、吗啡 C、尼可刹米 D、异丙肾上腺素 E、利多卡因 2、用于升血压药物是() A、多巴胺 B、利血平 C、地塞米松 D、洛贝林 E、利多卡因 3、严重外伤病人的观察重点不包括() A、神志 B、瞳孔 C、生命体征 D、发育与营养 E、尿量 4、危急状态不包括() A、尿潴留 B、大出血 C、窒息 D、休克 E、高血压危象 5、双侧瞳孔散大常见于() A、有机磷农药中毒 B、吗啡类中毒 C、巴比妥类中毒 D、颠茄类中毒 E、脑疝早期 6、昏迷病人眼睑不能闭合应() A、用湿棉球檫拭眼睑 B、滴眼药水 C、按摩眼睑 D、盖凡士林纱布 E、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球 7、护理危重病人时不必要的措施是() A、确保病人安全 B、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C、保持呼吸道通畅 D、加强引流管护理 E、按接触隔离原则处理 8、氧气筒内压力降到多少即不可使用() A、2kg/c㎡ B、3kg/c㎡ C、5kg/c㎡ D、8kg/c㎡ E、10kg/c㎡ 9、鼻导管给氧法,合适的润滑液是() A、凡士林 B、肥皂液 C、30%乙醇 D、液状石蜡 E、冷开水 10、洗胃的禁忌征不包括() A、强酸强碱中毒 B、食管静脉曲张 C、消化性溃疡 D、胃癌 E、昏迷 11、洗胃时每次灌入溶液量应控制在() A、100ml B、200-300ml C、300-500ml D、600-800ml E、800-1000ml 12、洗胃时每次灌入量不宜过多,其目的是防止() A、窒息的发生 B、胃酸浓度降低 C、损伤胃粘膜 D、胃液分泌减少 E、胃管堵塞 13、电动吸引器吸痰的原理是() A、负压原理 B、虹吸原理 C、电动原理 D、空吸原理 E、液体静压原理 14、错误的吸痰操作方法是() A、若口腔吸痰有困难可经由鼻腔吸痰 B、若需反复吸引,每次不必更换吸痰管 C、应观察吸痰前后呼吸频率的改变 D、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E、贮液瓶内液体应及时倒掉 15、长时间吸氧的病人宜采用() A、单侧鼻导管法 B、口罩法 C、面罩法 D、漏斗法 E、鼻塞法 16、婴幼儿吸氧时宜采用() A、单侧鼻导管法 B、头罩法 C、面罩法 D、氧气枕法 E、鼻塞法 17、单侧鼻导管给氧时,导管插入的长度()

17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 量子力学基础 一、基本要求 1. 了解德布罗意的物质波概念,理解实物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掌握物质波波长的计算。 2. 了解不确定性原理的意义,掌握用不确定关系式计算有关问题。 3. 了解波函数的概念及其统计解释,理解自由粒子的波函数。 4. 掌握用定态薛定谔方程求解一维无限深势阱的简单问题,并会计算一维问题中粒子在空间某区间出现的概率。 5. 了解能量量子化、角动量量子化和空间量子化,了解斯特恩-盖拉赫试验及微观粒子的自旋。 6. 理解描述原子中电子运动状态的四个量子数的物理意义,了解泡利不相容原理和原子的壳层结构。 二、基本内容 1. 物质波 与运动的实物粒子相联系的波动,在此意义下,微观粒子既不是经典意义下的粒子,也不是经典意义下的波。描述其波动特性的物理量v 、λ和描述其粒子特性的物理量E 、p 由德布罗意关系 h E v = p h = λ 联系起来,构成一幅统一的图像。 2. 波函数 对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微观粒子进行描述所使用的函数,一般写为(,)t ψr , 波函数的主要特点: (1)波函数必须是单值、有限、连续的; (2)*(,)(,)1t t d xd yd z ψψ=???r r (归一化条件) ; (3)*(,)t ψr ,(,)t ψr 表示粒子在t 时刻在(x 、y 、z )处单位体积中出现的

概率,称为概率密度。 特别注意自由粒子的波函数:/() i E t A e --ψ= p.r 式中P 和E 分别为自由粒子 的动量和能量。 3. 不确定性原理 1927年海森堡提出:对于一切类型的测量,不确定量?x 和? x p 之间总有 如下关系: ?x ?x p ≥2 同时能量的不确定量? E 与测定这个能量所用的时间(间隔)? t 的关系为: ?E ?t ≥ 2 不确定性原理完全起源于粒子的波粒二象特性,与所用仪器与测量方法无关。 4. 薛定谔方程 波函数(,)t ψr 所满足的方程。若已知微观粒子的初始条件,则可由薛定谔方程决定任一时刻粒子的状态。在势场(,) U t r 中,薛定谔方程可写为 2 2 2?- m (,)U t ψ+r t i ?ψ?=ψ 若势能函数() U U ≡r 与时间无关,则可将(),t ψr 写成()() f t ψr ,其中()ψr 满 足定态薛定谔方程 2 2 2? -m () ψr +()U r () ψr =E () ψr 而)(t f =Et i e - ,此时有 () ,t ψr 、)t =() ψr Et i e - 这种形式的波函数称为定态波函数,它所描写的微观粒子的状态则称为定态。在一维情况下,定态薛定谔方程成为 2 22 ()()()() 2d x U x x E x m d x -ψ+ψ=ψ 5. 一维无限深势阱中粒子的定态薛定锷方程及波函数

第十七章中枢兴奋药题

.临床上用于轻度抑郁及小儿遗尿症地药物是: .咖啡因.哌醋甲酯.尼可刹米.贝美格.二甲弗林 .用作巴比妥类中毒解救地辅助药物是: .尼可刹米.二甲弗林.山梗茶碱.贝美格.吡拉西坦 .不直接兴奋呼吸中枢地药物是: .尼可刹米.二甲弗林.山梗茶碱.贝美格.咖啡因 .不引起惊厥地呼吸兴奋药物是: .咖啡因.尼可刹米.贝美格.二甲弗林.山梗茶碱 .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症地药物是: .咖啡因.哌醋甲酯.二甲弗林.山梗茶碱.甲氯芬酯 .有关咖啡因地描述错误地是: .小剂量兴奋大脑皮层.中毒可致惊厥.能拮抗体内腺苷受体 .治疗中枢抑制状态.能扩张脑血管 .中枢兴奋药主要应用于 .惊厥后出现地呼吸抑制.呼吸衰竭.中枢性呼吸抑制 .低血压状态.支气管哮喘所致地呼吸抑制 .吗啡急性中毒引起地呼吸抑制,最宜选用地中枢兴奋药是 .咖啡因.二甲弗林.甲氯苯酯.洛贝林.尼可刹米 .临床上用于轻度抑郁及小儿遗尿症地药物是: .咖啡因.哌醋甲酯.尼可刹米.贝美格.二甲弗林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二、型题 .咖啡因.山梗茶碱.尼可刹米.哌醋甲酯.二甲弗林 ().不易致惊厥地药物是 ().能扩张冠脉血管和肾血管地药物是 ().能升高血压地药物是 ().用于治疗偏头痛地药物是 .尼可刹米.山梗茶碱.二甲弗林.贝美格.哌醋甲酯 ().不能直接兴奋延脑呼吸中枢地是 ().不属于呼吸兴奋剂地是 ().即可以直接、又能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地是 ().可用于巴比妥类中毒者辅助用药地是 三、型题 .能兴奋脊髓引起惊厥地药物有: .尼可刹米.二甲弗林.山梗茶碱.贝美格.咖啡因 .可直接兴奋呼吸中枢地药物有: .咖啡因.尼可刹米.二甲弗林.山梗茶碱.贝美格 .哌醋甲酯地描述正确地是: .临床用于轻度抑郁和小儿遗尿症.大剂量可使血压升高.对儿童多动症有效 .大剂量可引起惊厥.可用于治疗脑外伤后昏迷 .咖啡因地药理作用有: .小剂量减轻疲劳,振奋精神.较大剂量可直接兴奋延脑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 .中毒量可兴奋脊髓;.反射性引起心脏兴奋,血管扩张;.治疗偏头痛 .哌醋甲酯地临床应用有: .轻度抑郁.小儿遗尿症.治疗偏头痛.儿童多动症.中枢呼吸抑制

二、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及影响因素

二、药物在体内的转运过程及影响因素 1.什么是药物的体内过程? 药物能够通过不同给药途径进入体内,进入体内的药物一方面发挥对人体的影响,同时人体也不断地转运或改变着药物,药物最终将以不同形式离开人体。药物在体内转运和变化的基本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这一过程就称为药物的体内过程。其中吸收是指药物从用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除静脉注射无吸收过程外,其他给药途径均存在吸收这一过程。经过吸收入血的药物,一般都会通过血液循环被转运到身体的不同部位,进入不同组织、器官的细胞间液或细胞内液中去,这一过程叫做药物的分布。绝大多数药物在体内分布是不均匀的,如血管丰富、血流量大的器官(心、肝、肾等)往往药物浓度高;某些药物与器官的亲和力大(如碘与甲状腺)则该处的浓度高。进入体内的药物一般都要经历各种化学变化,如氧化、还原、中和、分解、结合等。这一系列过程称为药物代谢或生物转化,药物代谢主要在肝脏中进行,如果肝功能不良,药物代谢会受到一定影响,可造成药物作用时间延长,毒性增加或体内蓄积。药物在体内以吸收、分布、代谢后,最终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经不同途径排出体外,这一过程就称为排泄,挥发性药物及气体可从呼吸道排出,非挥发性药物主要由肾脏排泄。 2.哪些因素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口服给药主要从消化道吸收,皮下或肌内注射主要从注射部位吸收,小分子脂溶性、挥发性的药物或气体可从肺泡上皮细胞迅速吸收,而贴剂则主要通过皮肤和黏膜吸收。 药物吸收的快慢和多少,常与给药途径、药物的理化性质、吸收环境等密切有关。首先是药物本身的理化性质,一般来说,水和脂均不溶的物质很难吸收,如硫酸钡口服时不溶解,不吸收,可用作造影剂,而水溶性钡盐口服可吸收有剧毒。其次是首关效应,首关效应是指口服药物在胃肠道吸收后,首先进入肝门静脉系统,某些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部分可被代谢灭活而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降低。如硝酸甘油的首关效应可灭活约90%,因此疗效差,需舌下给药。吸收环境对吸收也有影响,胃的排空、肠蠕动的快慢、胃内容物的多少和性质都可影响口服吸收。如灰黄霉素、酮康唑、辛伐他汀、非诺贝特等应在饭后服,因油类食物可促进胆汁分泌, 能增加这些脂溶性药物的吸收;而呋喃妥因、心得安、苯妥英钠等最好在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口服,因为饮食会使这些药物的机体利用度降低。 3.药物排泄的途径有哪些? 进入我们体内的药物,无论是否被代谢,最后都要排出体外,只是排泄速度和排泄途径不同而已。 药物的排泄途径主要是通过肾脏排出体外,肾脏是药物排泄的重要器官,对于肾功能不全的病人,用药时应减低剂量或用药次数,对于肾脏有损害的磺胺药等尽量避免使用。除肾脏外,挥发性药物如乙醚可通过呼吸道排泄,强心甙和某些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等部分经胆汁排泄,另外唾液腺、消化腺、汗腺和妇女的乳腺也是一些药物的排泄途径,因此哺乳期妇女应注意防止由于自身服药而间接造成婴儿中毒。 4.什么是血脑屏障和胎盘屏障?与用药有关吗? 人体的血液和大脑之间有一种选择性阻止各种物质由血入脑的屏障,称血-脑屏障。它有利于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此屏障对许多大分子或极性较高的药物是一个障碍,但脂溶较高的药物仍能穿透血脑屏障而进入组织。例如极性高的季铵类(氯化铵等)很难进入中枢神经系统,而脂溶性高的全身麻醉药则容易进入。脑膜炎症时,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与血浆蛋白结合较少的磺胺嘧啶能进入脑脊液,用以治疗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将母体与胎儿血液分开的胎盘也起屏障作用,这种屏障称为胎盘屏障。高脂溶性药物如全身麻醉药和巴比妥类,可从母体入胎儿血中。低脂溶性、解离型或大分子药物如右旋糖酐等不易透过胎盘。有些药物能进入胎儿循环,引起畸胎或对胎儿有毒性,故孕妇应禁用。

第十七章 镇静催眠药

第十七章镇静催眠药 考什么? 正常生理睡眠分为:非快动眼睡眠(NREMS)和快动眼睡眠(REMS)两个时相。 梦境发生在快动眼睡眠时相。 第一节苯二氮类 一、苯二氮类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与不良反应 【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 (1)抗焦虑作用:小于镇静剂量BDZ药物具有抗焦虑作用。 (2)镇静催眠作用:明显缩短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持续时间,减少觉醒次数。作为催眠药与巴比妥类相比有以下优点: ①明显缩短或取消非快动眼睡眠第4相,因此可减少发生于此时期的夜惊或夜游症,但对快动眼睡眠(REMS)影响较小,停药后出现反跳性REMS延长较巴比妥类轻,可产生近似生理性睡眠; ②治疗指数高,对呼吸影响小,安全范围大;对肝药酶几无诱导作用,不影响其他药物代谢; ③依赖性、戒断症状较轻。 基于这些优点,以地西泮为代表的本类药物已几乎取代了巴比妥类,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镇静催眠药。 (3)抗惊厥和抗癫痫:地西泮是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用于子痫、小儿高热、破伤风等所致惊厥。其作用机制与促进中枢抑制性递质GABA的突触传递功能有关。 子痫:子痫是妊娠20周以后在妊高征(水肿、高血压和蛋白尿)基础上,出现抽搐及昏迷为主要特点的临床综合症。 (4)中枢性肌松作用:能抑制脊髓多突触反射,抑制中间神经元的传递,大剂量对神经肌肉接头也有阻断作用。用于大脑或脊髓损伤引起的肌肉僵直及缓解腰肌劳损引起的肌肉痉挛。

【作用机制】 GABA(γ-氨基丁酸)是中枢神经系统抑制性递质,作用于GABA A受体,使Cl-通道开放,Cl-流向细胞内,引起神经细胞膜发生超极化而产生抑制效应。 当BDZ药物与BDZ受体结合时,可促进GABA与GABA受体结合,使Cl-通道开放的频率增加,使更多的Cl-内流,而产生超极化。从而增强了GABA的抑制效应。 注意:在没有GABA存在时,BDZ药物与BDZ受体结合后不能直接使Cl-通道开放。

第十九章镇痛药习题及答案

药理学练习题:第十九章镇痛药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典型的镇痛药其特点是: A.有镇痛、解热作用 B.有镇痛、抗炎作用 C.有镇痛、解热、抗炎作用 D.有强大的镇痛作用,无成瘾性 E.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反复应用容易成瘾 2、吗啡常用注射给药的原因是: A.口服不吸收 B.片剂不稳定 C.易被肠道破坏 D.首关消除明显 E.口服刺激性大 3、吗啡一次给药,镇痛作用可持续: A.导水管周围灰质 B.蓝斑核 C.延脑的孤束核 D.中脑盖前核 E.边缘系统 4、吗啡镇咳的部位是: A.迷走神经背核 B.延脑的孤束核 C.中脑盖前核 D.导水管周围灰 E.蓝斑核 5、吗啡抑制呼吸的主要原因是: A.作用于时水管周围灰质 B.作用于蓝斑核 C.降低呼吸中枢对血液 CO2 张力的敏感区 D.作用于脑干极后区 E.作用于迷走神经背核 6、吗啡缩瞳的原因是: A.作用于中脑盖前核的阿片受体 B.作用于导水管周围灰质 C.作用于延脑孤束核的阿片受体 D.作用于蓝斑核 E.作用于边缘系统 7、镇痛作用最强的药物是: A.吗啡 B.喷他佐辛 C.芬太尼 D.美沙酮

E.可待因 8、哌替啶比吗啡应用多的原因是: A.无便秘作用 B.呼吸抑制作用轻 C.作用较慢,维持时间短 D.成瘾性较吗啡轻 E.对支气平滑肌无影响 9、胆绞痛病人最好选用: A.阿托品 B.哌替啶 C.氯丙嗪+阿托品 D.哌替啶+阿托品 10、心源性哮喘可以选用: A.肾上腺素 B.沙丁胺醇 C.地塞米松 D.格列齐特 11、吗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B.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C.黑质-纹状体通路 D.脑干网状结构 12、吗啡的镇痛作用最适用于: A.其他镇痛药无效时的急性锐痛 B.神经痛 C.脑外伤疼痛 D.分娩止痛 13、二氢埃托啡镇痛作用的主要部位是: A.壳核 B.大脑边缘系统 C.延脑苍白球 D.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E.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 14、人工冬眠合剂的组成是: A.哌替啶、氯丙嗪、异丙嗪 B.派替啶、吗啡、异丙嗪 C.哌替啶、芬太尼、氯丙嗪 D.哌替啶、芬太尼、异丙嗪 E.芬太尼、氯丙嗪、异丙嗪 15 、镇痛作用较吗啡强 100 倍的药物是:

第二章 药物体内转运

第二章 药物体内转运 (一)药物肠吸收的研究方法和特点 (1)在体回肠灌流法:本法能避免胃内容物和消化道固有生理活动对结果的影响。 (2)肠外翻囊法:该方法可根据需要研究不同肠段的药物吸收或分泌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3)Caco-2(Cancer colon )细胞模型:优点:①可作为研究药物吸收的快速筛选工具;②在细胞水平上研究药物在小肠黏膜中的吸收、转运和代谢;③可以同时研究药物对黏膜的毒性;④由于Caco-2细胞来源于人,不存在种属的差异性;⑤重现性好。缺点:酶和转运蛋白的表达不完整,此外,来源、培养代数、培养时间对结果都有影响。 (4)整体动物实验法:灌胃,口服后与静注相比。 (二)常用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试验方法与注意事项 血浆蛋白结合率%100] [][][?+=PD D PD (1) 平衡透析法equilibrium dialysis 原理:平衡透析法是利用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不透过半透膜,药物可以透过,将血浆蛋白置于一隔室内,平衡时两室游离药物浓度相等,可计算相应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平衡透析法注意事项 ①药物与膜发生结合。药物与膜结合程度取决于药物的性质,当结合程度高时,会给出不正确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应更换其他类型半透膜或改用其他方法。在实验过程中,应设立一对照组。 ②空白干扰。有时从膜中溶解一些成分会干扰药物的测定,尤其是用荧光法。因此在实验前应对膜进行处理,尽可能降低空白干扰。 ③Donnan 效应。由于膜两侧的电荷特性不同,往往出现Donnan 效应。可采用高浓度的缓冲液或加中性盐溶液,最大限度地降低这种效应。 ④当药物在水中不稳定或易被血浆中酶代谢时,不易用此法。 ⑤应防止蛋白质的破坏。 (6)膜完整性实验 优点:成本低,简单易行 缺点:费时,对不稳定的药物不合适,易被血浆中酶代谢的药不合适 (2) 超过滤法ultrafiltration 注意事项: (1) 根据药物分子量大小采用适当孔径的滤膜 (2) 注意滤膜的吸附问题 (3) 过滤速度要适当快且过滤量不宜多,以免打破药物和血浆蛋白的原有平衡 原理:与平衡透析法不同的是在血浆蛋白室一侧加压力或离心力,将游离药物快速通过滤膜进入另一隔室。而结合型药物仍留在半透膜上的隔室内。 优点:快速,只要有足够的滤液分析即可停止实验,可用于那些不稳定的药物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如采用微量超滤装置,生物样品量大大减少,故该方法可用于在体的血浆蛋白结合率测定。与平衡透析法一样,要注意药物与滤膜的结合问题以及滤膜的孔径问题。 缺点:不同型号的滤过膜,超滤时间,不同压力 (三)血脑屏障的试验方法 在体法:快速颈内动脉注射技术、静脉注射给药后脑部取样技术、在位脑灌流技术、在位脑血管灌流/除去毛细血管技术、在体脑微透析技术 离体法:离体脑微血管片技术(脑的来源有人脑、猪脑、牛脑和大鼠脑。最常用的是新生牛脑。制备方法有离心法和过滤法。) 原代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CEC )培养技术:通常用新生牛脑或10日龄的大鼠脑,获得血管内皮细胞后,根据需要进行细胞摄取试验和转运试验(正向转运和逆向转运)。 (四)何为多药耐药蛋白,有哪些类型和种类? 多药耐药(MDR )现象最早在肿瘤细胞中发现。对药物敏感的肿瘤细胞长期用一种抗肿瘤药物处理后,该细胞对药物敏感性降低,产生耐药性,同时对其他结构类型的抗肿瘤药物敏感性也降低。细胞和药物接触后,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产生耐药性,如降低摄取、增加去毒功能、改变靶蛋白或增加外排。其原因之一是高度表达一类糖蛋白,促进药物外排降低细胞内药物蓄积。这类蛋白就叫多药耐药蛋白。

第十七章 中枢兴奋药和促大脑功能恢复

第十七章中枢兴奋药和促大脑功能恢复药 一、Ai型题 1.救治新生儿窒息的首选药物是( ) A.咖啡因 B.洛贝林 C.尼可刹米 D.二甲弗林 E.甲氯芬酯 2.具有兴奋大脑皮层作用的药物是( ) A.尼可刹米(可拉明) B.洛贝林 C.哌甲酯(利他林) D.胞磷胆碱 E.吡拉西坦 3.可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是( ) A.吡拉西坦 B.尼可刹米 C.胞磷胆碱 D.洛贝林(山梗菜碱) E.贝美格 4.可用于治疗小儿遗尿症的药物是( ) A.甲氯芬酯 B.尼可刹米 C.洛贝林 D.二甲弗林 E.哌甲酯 5.下列对尼可刹米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 A.可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 B.提高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 C.也可刺激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 D.对肺心病及吗啡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效果好 E.对巴比妥类中毒引起的呼吸抑制疗效更佳 6.对二甲弗林(回苏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直接兴奋呼吸中枢 B.安全范围小 C.易致惊厥 D.作用快,维持时间短 E.呼吸兴奋作用弱 7.主要通过刺激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的药物是( ) A.尼可刹米(可拉明) B.咖啡因 C.二甲弗林(回苏灵) D.洛贝林 E.甲氯芬酯(氯酯醒) 8.咖啡因的作用不包括( ) A.兴奋大脑皮层 B.兴奋呼吸中枢 C.升高血压 D.兴奋血管运动中枢 E.舒张脑血管 9.洛贝林的临床应用不包括( ) A. 一氧化碳中毒 B.新生儿窒息 C.传染病所致呼吸衰竭 D.呼吸肌麻痹所致呼吸衰竭 E.中枢抑制药所致呼吸衰竭 10.对中枢兴奋药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B.对中枢神经系统各部位有一定的选择性 C.过量均可导致惊厥 D.对中枢性呼吸抑制效果好 E.对呼吸肌麻痹所致呼吸抑制有较好的作用 11.对洛贝林(山梗菜碱)的叙述,错误的是( )

(完整版)第十七章萜类和甾体化合物

第十七章 萜类和甾体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 )和甾体化合物(Steroids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有的能直接用来治疗疾病,有的是合成药物的原料,因此它们与药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第一节 萜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多是从植物提取得到的香精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如:柠檬油、松节油、薄荷油等。它们多是不溶于水,易挥发,具有香味的油状物质,有一定的生理及药理活性,如祛痰、止咳、驱风、发汗和镇痛等作用。广泛用于香料和医药等。 一、结构与分类 (一)结构及异戊二烯规律 萜类化合物是由异戊二烯(Isoprene )作为基本骨架单元,可以看成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异戊二烯单位以头尾相连或互相聚合而成,这种结构特征称为“异戊二烯规律”。因此,萜类化合物是异戊二烯的低聚合物以及它们的氢化物和含氧衍生物的总称。 C CH 2 CH CH 3 CH 2 1 23 4 头 尾头 尾 头 尾 头 尾 头 尾 头 尾 异戊二烯 月桂烯 柠檬烯 月桂烯是两分子异戊二烯头尾相连;而柠檬烯是两分子异戊二烯之间的1,2和1,4加成。(一分子异戊二烯用3,4位双键与另一分子异戊二烯进行1,4加成)。所以,异戊二烯规律在萜类成分的结构测定中具有很大应用价值。 (二)分类 萜类化合物根据分子中所含异戊二烯骨架的多少可分为单萜、倍半萜、二萜等。见表19-1。

表19-1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 异戊二烯单元数碳原子数类别 2 10 单萜类 3 15 倍半萜 4 20 二萜类 6 30 三萜类 8 40 四萜类 >8 >40 多萜类 二、单萜类化合物 单萜类化合物是有两个异戊二烯单元构成。根据两个异戊二烯单元的连接方式不同,单萜有可以分成为链状单萜、单环单萜和双环单萜。 (一)链状单萜化合物 链状单萜类化合物具有如下的碳架结构: 这是两个异戊二烯头尾相连而成。很多链状单萜都是香精的主要成分,例如:月桂油中的月桂烯、玫瑰油中的香叶醇、橙花油中的橙花醇、柠檬油中的柠檬醛(α-柠檬醛和β-柠檬醛)、玫瑰油及香茅油中的香茅醇等。它们很多是含有多个双键或氧原子的化合物,其结构如下: H CH2OH CH2OH H H CHO CHO H CH2OH 月桂烯香叶醇橙花醇α-柠檬醛β-柠檬醛香茅醇(Myrcene)(Geraniol)(Nerol)(Geranial)(Neral)(Citronellol)这些链状单萜都可以用来制备香料,其中柠檬醛还是合成维生素A的重要原料。 (二)单环单萜类化合物

(医疗药品)中枢兴奋药

第十三章中枢兴奋药 中枢兴奋药是指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药物。中枢神经系统各部分之间有许多神经通路密切联系,而中枢神经与外周神经又有密切联系,因此,本类药物的功能往往比较广泛,根据它们在治疗剂量时的主要作用部位可以分为(1)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如咖啡因、茶碱,临床上常用于中枢功能抑制;(2)主要兴奋延髓的药物,如尼可刹米、樟脑等,临床上常用于呼吸中枢抑制;(3)主要兴奋脊髓的药物,如士的宁等,临床上常用于神经不全麻痹。这样分类并不是绝对的,随着剂量加大,中枢兴奋的部位也随之扩大,剂量过大会引起中枢各部位广泛兴奋,导致惊厥,进而可转为“超限抑制”,甚至导致死亡。 第一节大脑兴奋药 这类药物有咖啡因、苯丙胺等,主要作用于大脑皮层和脑干上部,能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和改善全身代谢活动。 咽啡因Caffeinum 咖啡因为黄嘌呤类生物碱,这类药物包括咖啡因、茶碱、柯柯碱等。茶叶含咖啡因1-5%,并有小量茶碱;咖啡含咖啡因1-2%;柯柯豆含1.5-3%和小量茶碱。目前我国主要用人工合成法生产咖啡因和茶碱。 咖啡因是白色针尖状结晶,味苦。难溶于水,在热水中能提高溶解度,略溶于乙醇。为制成便于使用的剂型,可加入佐剂制成可溶性复盐,如加苯甲酸钠于咖啡因中使成苯甲酸钠咖啡因。苯甲酸钠旧称安息香酸,故苯甲酸钠咖啡因常被简称为“安钠咖”。 [体内过程]本类药物易从胃肠道或注射部位吸收,在体内分布均匀。大部分药物在肝内脱去一部分甲基并被氧化,以甲基尿酸或3-甲基黄嘌呤的形式由尿排出,仅有小量以原形从尿液中排出。在体内转化和排泄的速度较快,作用时间较短,安全范围较大,不易产生蓄积作用。

[作用] 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咖啡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的兴奋作用。小剂量兴奋大脑皮层,剂量增大可兴奋延髓,超量则兴奋脊髓。 (1)咖啡因对大脑皮层有直接兴奋作用,能提高皮层细胞的兴奋性,表现为增强动物对刺激的反应,缩短反射的潜伏期,消除疲劳,并能短暂地增加肌肉工作能力。咖啡因对大脑的兴奋作用,一方面取决于动物的神经类型和机能状态,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咖啡因的剂量。当动物的中枢处于抑制状态时,需要稍大的剂量才能产生治疗效应;如果动物处于消醒和敏感状态,剂量稍大易致过度兴奋。 实验证明,咖啡因主要能增强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但并不减弱抑制过程。这一特性与乙醇或麻醉药等减弱抑制过程而引起的兴奋,有本质的区别,因而咖啡因可作为上述药物的直接对抗剂。 (2)一般治疗量的咖啡因对延髓影响不大,较大剂量时能兴奋延髓的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和迷走神经中枢。对麻醉药及疾病导致的中枢抑制、呼吸减弱、血压下降,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3)咖啡因对脊髓的兴奋作用较弱,但在大剂量时也会出现脊髓的过度兴奋,表现为不安和强直性惊厥。 2.对循环系统的作用:咖啡因对心脏和血管有两重作用,即中枢性作用和外周的直接作用。前者心率减慢,血管收缩;后者使心率加快,血管舒张。 (1)咖啡因对心脏的直接作用是使收缩力加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但在整体动物中,由于咖啡因对迷走中枢的兴奋作用,可部分抵消其直接加快心率的作用,因此在一般治疗时,心率并无显著变化。当动物由于血量不足,心力衰竭导致循环血量不足而表现为代偿性心率加快时,咖啡因可加强心脏的作用,使心脏每搏输出量增加,并使心率趋向正常。

中枢兴奋药的基本知识

中枢兴奋药的基本知识 任务七中枢兴奋药的基本知识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咖啡因、尼可刹米、洛贝林的作用特点和临床应用及用药注意; (2)熟悉甲氯芬酯、胞二磷胆碱、吡拉西坦等的临床应用特点; (3)了解中枢兴奋药的分类。 能力目标 (1)能正确选择中枢兴奋药用于各种中枢抑制的解救; (2)能正确表述常用中枢兴奋药的适应证、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 案例引导 杨某,男,10岁,经诊断为儿童多动综合征,医师给其使用哌醋甲酯治疗,并嘱咐其使用时间不得超过两周。在使用过程中,杨某因为好奇将三日剂量一次服下,结果导致惊厥,因就诊不及时而死亡。 案例分析:中枢兴奋药广泛用于各种中枢抑制的解救,目前也常用于治疗儿童多动综合征。但该类药物大部分安全范围较小,剂量过大很容易引起惊厥。 中枢兴奋药(central stimulants)是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一类药物。根据其主要作用部位可分为三类:①主要兴奋大脑皮质的药物,如咖啡因等;②主要兴奋呼吸中枢的药物,如尼可刹米等;③促进大脑功能恢复的药物,如吡啦西坦等。中枢兴奋药对中枢神经系统不同部位虽有一定选择性,但随剂量增加,兴奋范围随之扩大,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兴奋,甚至惊厥,直至死亡。故该类药品中部分属于第一类精神药品,如咖啡因,使用的时候需注意。 一、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 咖啡因(caffeine) 咖啡因为咖啡豆、茶叶中所含的生物碱,属黄嘌呤类,目前已能人工合成。 【药理作用】 咖啡因是强效的竞争性腺苷拮抗药,通过拮抗抑制性神经递质腺苷,而产生中枢兴奋作用。 (1)兴奋中枢神经小剂量(50~200mg)咖啡因能选择性兴奋大脑皮质,使人疲劳减轻、思维活跃、精神振奋、工作效率提高;较大剂量(250~500mg)可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血管运动中枢、迷走神经中枢,使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性增加,呼吸加深加

第十七章 中枢兴奋药

第十七章中枢兴奋药 要点导航 ◆掌握尼可刹米、洛贝林、贝美格的临床应用及主要不良反应。 ◇理解咖啡因、尼可刹米、洛贝林、贝美格的作用机制和体内过程。 ?了解中枢兴奋药的概念,各类药物的分类及药名。 课前案例 男,五岁,因感染性肺炎伴呼衰来医院就诊。医生给二甲弗林8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静脉滴注,用药后患者出现惊厥。思考:患者为什么会产生惊厥?应用二甲弗林应注意什么? 中枢兴奋药(central stimulants)是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的一类药物。根据其主要用部位可分为二类:①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如咖啡因等; ②主要兴奋延脑呼吸中枢的药物,又称呼吸兴奋药,如尼可刹米等; 第一节主要兴奋大脑皮层的药物 咖啡因 咖啡因(caffeine,咖啡碱)为咖啡豆和茶叶的主要生物碱。此外,茶叶还含茶碱(theophyline),均属黄嘌呤类,药理作用相似,但咖啡因的中枢兴奋作用较强,临床主要用作中枢兴奋药;茶碱的舒张平滑肌作用较强,主要用作平喘药。 【药理作用】 咖啡因对大脑皮层有兴奋作用,人服用小剂量(50~200mg)即可使睡意消失,疲劳减轻,精神振奋,思维敏捷,工作效率提高,因此咖啡和茶叶早已成为世界性的兴奋性饮料成分。较大剂量时则要直接兴奋延脑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血压升高;在呼吸中枢受抑制时,尤为明显。中毒剂量时则尚兴奋脊髓,动物发生阵挛性惊厥。咖啡因可直接兴奋心脏、扩张血管(冠状血管、肾血管等),但此外周作用常被兴奋迷走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的作用所掩盖,故无治疗意义。此外,咖啡因还可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利尿及刺激胃酸分泌。近报道称治疗量咖啡因和茶碱能在体内竞争性拮抗腺苷受体,又知腺苷有镇静、

第十七章补虚药

第十七章补虚药 一、概念:凡能补充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改善脏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证的药物,称为补益药,亦称补虚药或补养药。 二、作用及适应证 一是补虚扶弱:补虚扶弱,主要用治久病大病之后,正气虚弱的病证,以之辅助正气,改善虚弱的症状,促进机体恢复健康。 二是扶正祛邪:扶正祛邪,主要用于正虚邪实或正气虚弱而病邪未尽的病证,以之配合祛邪药,通过扶正祛邪而达到去除病邪,促进疾病痊愈的目的。 虚证:气虚、阳虚、血虚、阴虚四种。 三、分类: 1.补气药:气虚证 2.补阳药:阳虚证 3.补血药:血虚证 4.补阴药:阴虚证 四、配伍规律: 气血阴阳在人体生命活动中,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在病理状态下也常常是相互影响的。 阳虚多兼气虚,而气虚常导致阳虚。补气药、补阳药:相须为用。 阴虚多兼血虚,而血虚常导致阴虚。补血药、补阴药:相须为用。 五、使用注意 1.实证病人忌用 2.配健胃开胃药物,以免妨碍消化吸收。 六、现代研究: 现代研究表明:补益药对人体有多方面的功能,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增强机体各种免疫功能: (1)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人参、黄芪、阿胶等均有一定程度

升高白细胞作用;党参、白术、枸杞、熟地等能对抗环磷酰胺所致的白细胞减少;人参、淫羊藿等有增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作用;黄芪可促进白细胞的干扰素诱生能力,抑制细胞核糖核酸代谢。 (2)影响特异性免疫功能:人参、黄芪、五味子可提高健康人淋巴细胞转化率;以补益药为主的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及参附汤对细胞免疫和抗体形成功能均有促进作用。 (3)增强体液免疫功能:人参能改善机体免疫状况,提高Y:球蛋白、IgM含量。 2.提高机体的适应性:补益药能增强机体对各种有害刺激的抵抗力,调节病理过程,使紊乱的机能恢复正常,即被称为“适应原”样作用。 3.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补益药对人体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有显著的影响。如人参能通过对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作用,促进垂体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从而增加肾上腺皮质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含量,通过促肾上腺激素刺激皮质类固醇激素在肾上腺内的合成与分泌,并能兴奋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淫羊藿、冬虫夏草等有雄性激素样作用。 4.对物质代谢的影响:补益药能调节和促进糖、蛋白质、脂质和核酸等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 5.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某些补益药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降压、抗心肌缺血及抗心律失常等作用。 6.强壮作用:补益药对机体有滋补强壮作用,能提高工作能力。如人参能提高机体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能力,减轻疲劳,提高思维活动和体力劳动效率;鹿茸能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食欲,降低肌肉疲劳;大枣、白术、肉苁蓉等均能增加实验动物体重和增强肌力 7.改善造血系统:人参、党参、黄芪、当归、阿胶、鹿茸等有促进造血功能的作用。

基础护理学第十七章

第十七章临终护理 一、选择题 1、哪项除外均属脑死亡的标准:D A、不可逆的深昏迷 B、自发呼吸停止 C、脑干反射消失 D、心跳停止 2、哪项不是生物学死亡期的特征:A A、反射消失 B、尸冷 C、尸僵 D、尸斑 3、死亡过程分期哪项除外:D A、濒死期 B、临床死亡期 C、社会死亡期 D、脑电波消失期 4、哪项标准不属主动安乐死:C A、患不治之症的在濒死期 B、在精神和躯体极端痛苦 C、在家属的要求下 D、经医生认可 5、尸僵发生最高峰时间为:C A、2—4h B、4—6h C、12—16h D、24—48h 6、尸僵开始缓解的时间:B A、12—16h B、24—48h C、48—72h D、3—7天 7、尸体腐败的发生主要是因:C A、尸体存放过久 B、温度过高 C、酶的作用使组织分解自溶 D、肠道内容物发酵腐败 8、对濒死期病员的主要护理措施是:D A、结束一切处置 B、通知住院处结帐 C、准备尸体料理 D、争分夺秒的抢救

9、进行尸体料理哪项不妥:A A、放低头部 B、合上眼睑 C、擦净尸体 D、填塞孔道 10、尸斑开始出现的时间:A A、死亡后2—4h B、死亡后6—8h C、死亡后12—16h D、死亡后20h 11、尸体料理的目的哪项不是:D A、使尸体清洁 B、无液体流出 C、易于鉴别 D、确定死亡时间 12、哪项除外不是临床死亡期特征:C A、心跳停止 B、呼吸停止 C、瞳孔缩小 D、各种反射消失 13、死亡的三个阶段是:D A、心跳停止、呼吸停止、对光反射消失 B、昏迷、呼吸停止、心跳停止 C、尸冷、尸斑、尸僵D濒死、临床死亡、生物学死亡 14、尸体料理操作中,哪项错误:D A、填写尸体卡、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B、用屏风遮挡 C、撤去一切治疗用物 D、使尸体平放、撤下枕头 15、濒死期病员的心理变化最先一般表现为:C A、愤怒期 B、协议期 C、否认期 D、接受期 16、下列哪项除外均属濒死期病人的临床表现:D A、循环衰竭 B、神志不清 C、呼吸衰竭 D、各种反射逐渐消失 17、擦去尸体上的胶布痕迹时常用:D A、70%酒精 B、石蜡油 C、2%碘酒 D、松节油

一,药物的转运方式

一,药物的转运方式 被动转运:药物借助细胞膜两侧存在的药物浓度梯度,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扩散。 (1)简单扩散:脂溶扩散,药物通过溶于脂质膜而被扩散;水溶扩散:分子量小、分子直径小于膜孔的物质借助膜两侧的流体静压和渗透压差被水带到低压一侧的过程。 影响因素:膜两侧浓度差,药物的脂溶性,药物的解离度,药物所在环境的PH。 (2)易化扩散:顺浓度差、不消耗能量、需要载体或通道介导,存在饱和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主动转运:药物从低浓度一侧跨膜向高浓度一侧的转运,消耗能量,需要载体,转运有饱和、竞争性抑制现象。 (1)原发性主动转运:直接利用ATP分解成ADP释放出的游离自由能来转运物质。 (2)继发性主动转运:不直接利用分解ATP产生的能量,而是与原发性主动转运中的转运离子相耦合,间接利用细胞内代谢产生的能量来进行转运。包括协同转运和交换转运。 膜动转运:胞饮:通过生物膜的内陷形成小胞吞噬而进入细胞内。胞吐:某些液态大分子通过胞裂外排或出胞,从胞内转运到胞外。 药物转运体 摄取性转运体:促进药物向细胞内转运,促进吸收 外排性转运体:将药物从细胞内排出,限制药物的吸收。 二,药物的吸收及给药途径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由给药部位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影响吸收的因素主要有: 1、药物性质: (1)脂溶性:脂溶性药物可溶于生物膜的类脂质中而扩散,故较易被吸收;

(2)分子量:分子量大(大于100-200Da)的水溶性药物不易被吸收,分 子量小的水溶性药物易被吸收。 (3)解离度:非解离型易被吸收,解离型药物不易被吸收。 2、给药途径:吸收速度:气雾吸入>舌下给药>肌内注射>口服>直肠给药>皮肤给药。 1)口服给药:是最安全、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影响因素: A.药物的理化性质(脂溶性、解离度、分子量等)、剂型(药物粒径大小,赋型剂种类等)、等。 B.机体:(1)胃肠内PH,胃内容物的PH值为0.9—1.5,肠内容物的PH值为 4.8-8.2,胃肠PH决定胃肠道中非解离型的药量。(2)胃排空速度及肠蠕动:胃排空速度快,有利于药物在小肠吸收。胃排空速度慢,有利于主要在胃中吸收的弱酸性药物的吸收。肠蠕动增加能促进固体制剂的崩解与溶解,使溶解的药物与肠粘膜接触,使药物吸收增加。但是肠蠕动又会使一些溶解度小的药物在肠内停留时间缩短,使药物吸收减少。(3)胃肠内食物对不同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影响不同。事物能延缓利福平、异烟肼、左旋多巴等的吸收;纤维与地高辛结合,使其吸收减慢,食物能促进呋喃妥因克拉霉素的吸收。(4)首过效应: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减少的现象。 2)舌下给药:舌下血流丰富,吸收较快,可避免首过效应,但舌下吸收面积小,吸收有限。 3)直肠给药:吸收面积不大,但血流量丰富,药物容易吸收。防止药物对上消化道的刺激,部分药物可避开肝脏的首过效应,提高生物利用度。 4)皮肤给药:脂溶性较大的药物易通过角质层,易吸收。当角质层受损时,药物通透性显著增加。 5)气雾给药:在肺上皮细胞或者气管粘膜吸收,药物吸收快,避免肝肠分解。但药物的剂量难以控制。 6)肌内注射:水溶性药物注入肌内后,迅速吸收,吸收速率取决于注射部位血流速率。

(完整版)第十七章萜类和甾体化合物

17-1 第十七章萜类和甾体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Terpenoids )和甾体化合物(Steroids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有的能直 接用来治疗疾病,有的是合成药物的原料,因此它们与药物的关系非常密切。 第一节萜类化合物 萜类化合物多是从植物提取得到的香精油(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如:柠檬油、松 节油、薄荷油等。它们多是不溶于水,易挥发,具有香味的油状物质,有一定的生理及 药理活性,如祛痰、止咳、驱风、发汗和镇痛等作用。广泛用于香料和医药等。 、结构与分类 (一)结构及异戊二烯规律 萜类化合物是由异戊二烯(Isopre ne )作为基本骨架单元,可以看成是由两个或两个 以上异戊二烯单位以头尾相连或互相聚合而成,这种结构特征称为“异戊二烯规律” 。因 此,萜类化合物是异戊二烯的低聚合物以及它们的氢化物和含氧衍生物的总称。 CH 3 I CH 2= C — CH= CH 2 头 尾 月桂烯 柠檬烯 月桂烯是两分子异戊二烯头尾相连; 而柠檬烯是两分子异戊二烯之间的 1,2和1,4加 成。(一分子异戊二烯用 3,4位双键与另一分子异戊二烯进行 1,4加成)。所以,异戊二烯 规律在萜类成分的结构测定中具有很大应用价值。 (二)分类 萜类化合物根据分子中所含异戊二烯骨架的多少可分为单萜、倍半萜、二萜等。见 表 19-1。 2 1 3 头 4 尾 异戊二烯 头

表19-1 萜类化合物的分类 异戊二烯单元数 碳原子数类别 210单萜类 315倍半萜 420二萜类 630二萜类 840四萜类 > 8> 40多萜类 、单萜类化合物 单萜类化合物是有两个异戊二烯单元构成。根据两个异戊二烯单元的连接方式不同, 单萜有可以分成为链状单萜、单环单萜和双环单萜。 (一)链状单萜化合物 链状单萜类化合物具有如下的碳架结构: 这是两个异戊二烯头尾相连而成。很多链状单萜都是香精的主要成分,例如:月桂油中的月桂烯、玫瑰油中的香叶醇、橙花油中的橙花醇、柠檬油中的柠檬醛(a -柠檬醛 和B -柠檬醛)、玫瑰油及香茅油中的香茅醇等。它们很多是含有多个双键或氧原子的化合 物,其结构如下: 这些链状单萜都可以用来制备香料,其中柠檬醛还是合成维生素A的重要原料。 (二)单环单萜类化合物 月桂烯香叶醇橙花醇 (Myrcene) (Geraniol) (Nerol) a -柠檬醛 B -柠檬醛香茅醇 (Geranial)(Neral)(Citronellol ) 17-2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