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村宅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技术设计书

农村宅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技术设计书

目录

1 项目概况........................................................................................................................................................... - 4 -

1.1调查区域简介 (4)

1.2调查区域范围和工作量 (4)

1.2.1调查区域范围 (4)

1.2.2需要完成的工作量 (5)

1.3分阶段实施计划 (5)

2 技术路线........................................................................................................................................................... - 5 -

2.1已有资料分析利用 (8)

2.2图幅分幅与测量基准 (8)

2.2.1成图比例尺、图幅规格等高距 (8)

2.2.2测量基准 (8)

2.3测量精度与方法 (9)

2.4采用的主要技术 (9)

2.4.1GPS技术 (9)

2.4.2数字测绘技术 (9)

2.4.3数字地籍技术 (9)

2.4.4完整的图属一体化技术 (9)

2.5成果数据要求 (10)

3 引用技术标准 (10)

3.1法律与法规 (10)

3.2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10)

3.3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11)

4 控制测量 (11)

4.1平面控制测量 (11)

4.1.1控制网布设方案 (11)

4.1.2GPS E级网设计 (12)

4.1.3GPS E级点选埋 (13)

4.1.4GPS控制网测算 (13)

4.1.4.1GPS控制网外业观测 (13)

4.2高程控制测量 (15)

4.2.1高程控制网设计 (15)

4.2.2高程基准 (15)

4.3图根控制测量 (15)

4.3.1图根控制点的布设 (15)

4.3.2图根控制点埋设 (15)

4.3.3图根控制点编号 (16)

4.3.4图根控制网观测 (16)

5 数字地籍、地形测量 (18)

5.1地籍、地形测量基本精度要求 (18)

5.2地形要素测绘内容及取舍 (19)

5.2.1控制地的表示及高程注记取位规定 (19)

5.2.2居民点和垣栅的测绘 (19)

5.2.3交通及附属设施的测绘 (20)

5.2.4管线及附属设施的测绘 (20)

5.2.5水系及附属设施的测绘 (20)

5.2.6地貌和土质的测绘 (20)

5.2.7植被的测绘 (20)

5.2.8注记要求 (20)

5.3界址点测量 (21)

5.4地籍图编制的方法 (21)

5.4.1农村宅基地地籍图的内容 (21)

5.4.2宅基地地籍图的地籍要素和地形要素 (21)

5.4.3地籍图分幅编号,图式、图廓格网、注记及整饰 (22)

5.5地籍编号 (22)

5.5.1地籍登记区编号 (22)

5.5.2宗地编号 (22)

5.5.3界址点编号 (23)

5.6宗地图编制要求 (23)

5.6.1宗地图内容 (23)

5.6.2宗地图绘制 (23)

6. 权属调查 (24)

6.1权属调查的任务 (24)

6.2调查要求 (24)

6.3调查步骤 (26)

6.4有关问题的处理 (27)

6.5注意事项 (27)

7. 农村宅基地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 (28)

7.1内业数据处理技术路线 (30)

7.2图形数据建库的要求 (30)

7.3图像数据的建库要求 (31)

7.4坐标系投影变换 (32)

7.5属性数据要求 (32)

7.6图层要求 (32)

7.7质量检查与控制 (33)

8 质量保证措施 (36)

8.1生产设备保障 (36)

8.2作业技术力量保证 (36)

8.3加强过程检查 (36)

8.4实行质量一票否决制 (36)

8.5做好技术培训工作 (37)

8.6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方法 (37)

9 安全生产与文明测绘 (37)

9.1安全生产措施 (37)

9.1.1人员安全措施 (37)

9.1.2仪器设备安全措施 (38)

9.1.3成果资料保密措施 (39)

9.2文明测绘 (39)

10 成果资料提交 (40)

11 附件 (41)

附件1:土地登记申请书 (41)

附件2: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书 (43)

附件3:委托书 (44)

附件4:土地权属来源证明 (45)

附件5:地籍调查表 (46)

附件6:土地登记审批表 (52)

附件7:GPS外业观测记录手簿 (58)

1 项目概况

为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认真做好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明晰产权,规范管理,依法保护土地所有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保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顺利进行,国土资源厅联合财政厅共同制定了《西藏自治区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方案》,并于2010年8月通过公开招标形式,确定由北京苍穹数码测绘有限公司中标第6标段。

北京苍穹数码测绘有限公司根据招标文件和其他有关要求,结合西藏自治区实际情况,为确保地籍调查数据的实用性和本项目各工序的衔接,保证成果质量,统一技术标准,特制定本技术设计书。

1.1 调查区域简介

林芝地区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内与昌都,那曲,拉萨,山南等地区相邻、外与印度缅甸接壤,平均海拔3100米,南北长353.2公里,东西宽约646.7公里,林芝地区幅员面积11.7万平方公里,所有山脉都成东西走向,北高南低,海拔高低悬殊。林芝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这里与西藏其他地方不同,温度湿润,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林芝地区现辖7个县,54个乡(镇),总人口为16.5万。全地区住着藏族,门巴族,珞巴族,怒族,等个兄弟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藏族人民与其他民族一道开拓了辽阔的疆土,创造了光辉的历史和文化。

1.2 调查区域范围和工作量

1.2.1 调查区域范围

本次调查区域主要为林芝县、墨脱县、波密县、工布江达县、朗县、米林县、察隅县、八宿县等8个县行政区域内所有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合计面积约为54.5平方公里。

1.2.2 需要完成的工作量

(1) 测区范围内基础控制测量。

(2) 数字地籍、地形测量约54.5平方公里,建立农村宅基地地籍调查数据库。

(3) 权属调查:6标段林芝地区等8个县内,约54.5平方公里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行分宗(户)地调查,调查成果达到登记发证的目的。

(4) 地类调查:对宗地外的范围进行划块,调查其地类。

(5) 实测界址点:实地权属调查中确定的所有宗地界址点、地籍要素等必须进行100%测量采集。

(6) 农村宅基地调查数据库建设:严格按照《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等技术标准要求,对测量成果(包括本次调查成果和历史成果)进行数据的转换、编辑、建库,包括地形、权属、地类等信息,数据库内容、数据的分层与编码、库体结构等均应符合西藏自治区相关规定和用户指定的地籍信息系统的需求。以地形数据库为基础,利用苍穹公司定制模板,设计地籍数据库结构,录入界址点、线,录入调查区域内所有土地登记资料,建立地籍调查权属及数据库等。

(7) 成果整理与三级检查。

(8) 协助当地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完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和基本农田证书的发放。

1.3 分阶段实施计划

整个项目分两个阶段实施开展:

第一阶段:2011年12月底前完成林芝县、米林县、察隅县,工布江达县,的所有工作。第二阶段:2012年10月底前完成朗县、墨脱县、八宿县、波密县,的所有工作,并完成本标段内8个县的验收工作。

2 技术路线

(一)技术路线

1、采用GPS(卫星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资料)“3S”等高新

技术手段和计算机技术及新的作业方法,开展以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为内容的农村宅基地地籍调查工作,查清每宗土地的位置和利用状况,以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对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健全、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权属调查工作,对调查区范围内的每宗地实地进行权属调查,确定宗地的坐落、权属、面积、界址、用途等。

地类调查工作,按照《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21010-2007)体系对测区范围内的地类开展调查。宗地用途以土地登记实际用途为准,宗地外范围只划地类块,进行地类调查,不进行权属核查,调查范围内必须实现全剖分和无缝拼接。

3、地籍测量工作,在调查控制的基础上布设适当密度的图根点,作为测图的基础。采用全解析法数字测绘技术,以图根点为基础,采集地籍要素点坐标,利用专业测图软件,结合权属调查信息,绘制地籍图、宗地图。

4、根据调查、测量成果,依照《土地登记办法》规定的土地登记程序,进行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

5、数据库建设工作。通过对地籍图数据的格式转化和处理,录入权属信息,实现图属挂接,完成农村宅基地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

6、进行数据汇总统计,编写文字报告。

(二)技术流程

地籍调查的基本技术流程如图所示:

(图1 地籍调查技术流程图)

2.1 已有资料分析利用

(1) 已有平面控制网资料

位于调查区域内或附近的高等级控制点有:2008年西藏自治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项目,作业队伍所施测的D级GPS控制网点。这些控制点经检验合限后方可作为本项目首级控制网的起算点和联测点。

(2) 已有高程控制网资料

008年西藏自治区第二次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项目,作业队伍所施测的四等水准点。这些控制点经检验合限后方可作为本项目首级控制网的起算点和联测点。

(3) 地名资料与地形图资料

调查区域内已有1∶1万正摄影像图(DOM)可作为项目设计底图。已有地名办编制的最新地名志,可作为地理名称调注的依据。

2.2 图幅分幅与测量基准

2.2.1 成图比例尺、图幅规格等高距

成图比例尺为1∶1000;图幅的分幅规格,采用50cm×50cm正方形规格,图幅编号按图幅西南角的坐标(X在前、Y在后,与图式一致)统一编号,例如:DJ324275-49825,为地籍图;DX324275-49825为地形图;土地分类编绘综合整图。

基本等高距要求:平坦地区的基本等高距采用0.5米,其他地区基本等高距采用1米。

图名以村庄名、学校、桥名、山名、企业名称等依次录用。

2.2.2 测量基准

地图投影: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平面坐标系统:按照招标文件要求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中央子午线按三线边长投影变形最小分别选取,当投影长度变形大于2.5㎝/㎞时,可分区域采用任意带高斯正形投影坐标系或采用抵偿高程面上的高斯正形投影坐标系,但尽可能不影响

县级行政管辖区划。

2.3 测量精度与方法

(1) 地籍图基本精度要求

(a)界址点间距中误差不大于±5cm,隐蔽地区不大于±7.5cm;

(b) 界址点、主要地物点相对邻近控制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5cm,隐蔽和特殊困难地区不大于±7.5cm;

(c) 界址点与地物点、地物点与地物点之间中误差不大于±10cm,隐蔽地区不大于±15cm;

(2) 测量方法:基础地形、权属界线、地类界均采用全解析法测量,全野外一体化成图。

2.4 采用的主要技术

2.4.1 GPS技术

GPS技术主要用于地籍调查GPS基础控制网的施测。

2.4.2 数字测绘技术

数字测绘采用“南方CASS”软件。该软件为GIS前端数据采集工具,具有外业数字化测量、内业图形属性编辑、数据处理、数据检查、制图制表、数据交换等功能,特别注重对数据质量的要求,其生产的数据可以完全达到GIS直接入库标准,是一个同时具备CAD和GIS数据加工能力的测绘专业工具。

2.4.3 数字地籍技术

数字地籍数据库建设使用苍穹软件,该软件为土地专业数据加工工具,利用地籍测量数据,建设初始地籍数据库。提供了地籍数据加工、属性编辑、拓扑编辑、变更编辑、数据模式检查、统计查询、制图和制表等功能。

2.4.4 完整的图属一体化技术

在本项目中,我公司采用完整的图属一体化技术使地籍成果数据库完全做到图属一

体化,在数据库中,图形与主要属性用同一张表中的同一条记录来描述,其他相关的属性通过图属关联实现图属一体化。

2.5 成果数据要求

(1) 一类界址点和主要明显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5cm,村庄内部的隐蔽界址点和隐蔽地物点相对于邻近图根控制点的点位中误差≤±7.5cm。

(2) 地籍数据库、地类数据库的数据结构符合用户指定的地籍信息系统数据格式标准,所有数据应满足面向对象和标准化要求,能够不经过中间数据加工直接转入到苍穹建库软件中。

(3) 本项目权属调查采取的是全覆盖调查,除宗地权属调查外,还需要进行宗地外的土地用地类别调查,需要满足完全剖分,不能有重叠也不能有碎片剖分要求。

3 引用技术标准

3.1 法律与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4、《土地调查条例》(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518号)

5、《西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3.2 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1、《土地登记办法》(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2、《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95,国土〔籍〕字第26号)

3、《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2003,国土资源部17号令)

4、《关于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见》(2004,国土资发〔2004〕234号)

5、《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2008,国土资发〔2008〕146号)

6、《西藏自治区农村村民住宅用地管理规定(暂行)》

7、《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藏政办发〔2010〕15号)

8、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关于进一步加快全区宅基地使用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藏国土资办发〔2008〕100号)

3.3 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 18314-2009)

2、《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测量(RTK)技术规范》(CH/T 2009-2010)

3、《城市测量规范》(1999,CJJ 8-99)

4、《城镇地籍调查规程》(1993,TD1001-93)

5、《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图图式第1部分: 1:1000地形图图式》(GB/T 20257.1-2007)

6、《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T 14912-2005)

7、《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

8、西藏自治区有关农村宅基地地籍调查与登记发证的技术规范和规定

9、《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TD/T 1015-2007)

10、《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1004-2005)

11、《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 1001-2005)

12、《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 1002-95)

13、《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 1003-95)

14、《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18316-2008)

15、经审批后的本项目技术设计书

4 控制测量

4.1 平面控制测量

4.1.1 控制网布设方案

一是根据《西藏自治区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方案》要求,每个行政村任意埋设2-3个GPS点,使用静态GPS进行观测,测出所埋设各GPS点的WGS-84坐标值,

由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负责解算出1980西安坐标值,以此为控制基础,再根据测区面积的大小,布设导线点。面积小于0.5km2的不加密导线点,大于0.5km2小于1个km2的导线点和GPS点不得少于4个,大于1个km2的按每平方公里4个导线点加密。

二是采用与国家高等级点连测,进行常规GPS测量。

4.1.2 GPS E级网设计

GPS E级控制网的设计、选埋、测算均按照相关技术规范和规定执行,各级控制网中,采用的起算点应分布均匀,有足够的精度控制范围,GPS E级控制网应有足够的网形强度,选埋、观测的具体技术指标见表4.1。

表4.1 GPS控制网基本技术要求

(1) 相邻点空间距离观测精度用公式4.1表示。

б=± a2+(b?d)2…………………………………………………4.1

式中:б——标准差, mm。

a——固定误差, mm。

b——比例误差, ppm。

d——相邻点间距离,km。

a、b取值为所用GPS接收机的标称精度,计算时边长按实际平均边长计算。

(2) GPS点编号与命名:GPS E级点命名规则:冠以“E”,后跟自然数流水编号作为相应点名。

(3) GPS网应由非同步观测边构成闭合环,每个闭合环边数的要求按表4.1执行,各级网组成闭合环应相对独立。

4.1.3 GPS E级点选埋

(1) E级GPS点位密度应满足表4.1的基本要求。

(2) GPS点位应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便于作业观测及其它测量手段利用。

(3) 点位周围应视野开阔、便于操作,视场内不应有高度角大于15°的成片障碍物,点位应远离有整片幕墙玻璃的高大建筑物,远离大片平静水面,以降低多路径效应对GPS 卫星信号的影响。

(4) 点位应远离高压线和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离高压线的水平距离不小于50m,而与无线电发射源的水平距离不小于200m。

(5) 选点时每平方公里布设8个GPS E级点(包含GPS四等控制点),每个GPS E级点需两两通视,即每个GPS E级点需有相邻的二个同级或高级点作为通视方向。当个别点地处复杂地区,通视困难时允许只有一个相邻点通视。

(6) GPS E级控制点的标石制作规格、标石埋设均按《城市测量规范》的要求执行。选点须综合考虑其点位的稳定、坚固,尽量考虑不受建设规划、交通发展等因素干扰,并且应便于水准观测作业。

(7) GPS E级点应尽量布设在平地或小山包上,便于水准联测。

4.1.4 GPS控制网测算

4.1.4.1 GPS控制网外业观测

(1) 外业GPS观测采用双频(或单频)接收机,接收机应在使用前一年内进行检定,并提交检定合格证明资料。

(2) GPS 观测采用静态定位模式进行作业,观测要求应满足表7.1规定。观测时,应视卫星信号情况、点位环境和基线长度等因素的影响,必要时适当延长观测时间。

(3) 观测过程中,人员应尽量不靠近天线,且不要在天线附近走动和使用对讲机,使用对讲机应离天线10米以上。

(4) 雷雨天气应停测,并卸下天线。

(5) 正确量取并记录天线高,并要求测前、测后量取两次,取平均值为天线高,两次量取差值不得超过3mm ,否则应重新设站观测。天线高记录不得划改。

(6) 在GPS 观测时,每个测站均要求用观测手簿进行记录,记录内容为:点名、点号、观测者、记录者、天气、日期、时间、时段、天线高,接收机编号、天线编号等,并将特殊情况记录在备注栏内,不要求记录气象元素。

4.1.4.2 GPS 基线向量解算及检核

(1) GPS 观测原始数据的记录、存贮及格式转换,须严格保证数据的正确与可靠。GPS 观测数据应转换成RINEX 标准格式数据,然后采用严密、可靠的GPS 基线处理软件(如TRIMBLE 公司的TGO 软件)解算和检核GPS 基线向量。

(2) 由若干条非同步边组成的异步环,其坐标差分量闭合差按公式4.2进行计算并执行:Wx ≤3 n б, Wy ≤3 n б,Wz ≤3 n б……………4.2

式中:n 为闭合环边数;

б为GPS 基线空间距离标准差,其数值计算参见公式4.1及表4.1。

(3) 同一条基线边任何两个时段的成果互差,即重复基线互差,应小于接收机标称精度的2 2 倍。其中接收机标称精度按公式∶± d)(1ppm 10 22 +计算。

4.1.4.3 GPS 网平差计算

(1) GPS 网平差计算应使用严密、可靠的GPS 测量基线平差计算软件进行,以非同步观测的GPS 基线向量作为观测值,并兼顾地面起始坐标,采用三维约束平差方法进行平差计算。

(2) 等级控制网平差计算完成后,应进行控制网精度评定、统计计算,精度统计包括以下内容:

①控制网中同级相邻点间最小、最大距离。

②最弱边相对中误差。

③最大非同步观测基线向量边独立闭合环或附合路线边数。

④独立基线构成的独立环坐标分量闭合差和全长闭合差及限差。

⑤无约束平差中基线向量改正数绝对值及限差。

⑥约束平差与无约束平差同名基线改正数较差及限差。

4.2 高程控制测量

4.2.1 高程控制网设计

结合调查区实际情况,高程采用GPS拟合方式。

4.2.2 高程基准

高程基准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4.3图根控制测量

图根控制测量可采用全站仪图根导线测量或GPS RTK图根测量。图根埋石点数量不应小于全部图根控制点数的30%,并保证埋石点两两通视。

4.3.1图根控制点的布设

(1) 图根控制网采用一级图根(或以上)导线形式,测角中误差为±12″,测距中误差为±15mm。图根控制点宜布设成多结点网形或附合线路形式,附合线路长度不超过1200米。多结点导线网应有足够的网形强度,联测足够数量且分布均匀的高等级控制点,以保证图根控制点的点位精度均匀分布。

(2) 图根控制点应保证足够的密度,按照数字地形测绘的要求,结合地籍要素测量需要,图根控制点加密至每平方公里不少于64个点,建筑密集区域需适当增加密度。4.3.2 图根控制点埋设

埋设图根控制点时,每幅图至少应埋设1个固定点(如大铆钉、水泥桩),并且每个固定点要和一个相近GPS E级点通视,以保证每幅图不少于2个埋石点。其它图根控制

点采用临时标志,以铁钉、木桩为主,若调查区域内有比较稳固的老点应尽量加以利用。

4.3.3 图根控制点编号

图根控制点编号采用“英文字母” +“阿拉伯数字”表示,第一位用大写英文字母A、B、C、……代表作业组号,后用阿拉伯数字流水编号,从1至999,为不影响图面美观,编号不得大于999。流水编号允许缺号或跳号,但不得重复。为避免同其它等级控制点混淆,图根控制点编号中的英文字母不使用E、I、O等字母。

4.3.4 图根控制网观测

(1) 图根控制网观测采用全站仪常规导线测量或GPS RTK方法施测。

(2) 图根控制网观测要求及限差如下:

注:n为测站数,导线总长度少于500m时,相对闭合差分别降为1/3000和1/2000,但坐标闭合差不变。

(3) 图根导线边长使用全站仪单程观测一测回。对边长观测值的加常数、乘常数、气象改正可直接预置入全站仪进行改正。

(4) 观测数据记录宜采用电子记簿。

(5) RTK图根控制测量

本次RTK图根测量采用单参考站RTK测量方法。一个镇统一使用一个坐标系统转换参数。

a.选埋点要求

图根点点位的选定应参考等级GPS点的点位要求进行。

b.RTK测量时其卫星状态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10 RTK测量卫星状态的基本要求

c.RTK图根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下表规定。

表11 RTK图根控制点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注:1.点位中误差指图根控制点相对于起算点的误差。

2.采用单参考站RTK测量控制点需更换参考站进行观测,每站观测次数不少于3次。

d.坐标系统转换参数的求解

坐标系统转换参数的求解,应采用不少于3点的高等级起算点两套坐标系成果,所选起算点应分布均匀,且能控制整个测区。转换时应根据测区范围及具体情况,对起算点进行可靠性检验,采用合理的数学模型,进行多种点组合方式分别计算和优选。

e.RTK图根控制点测量参考站的技术要求

iii.参考站应设在首级控制点上。

iv.用电台进行数据传输时,参考站宜选择在测区相对较高的位置。用移动通信进行数据传输时,参考站必须选择在测区有移动通信接收信号的位置。

v.选择无线电台通讯方法时,应按约定的工作频率进行数据链设置,以避免串频。

vi.应正确设置随机软件中对应的仪器类型、电台类型、电台频率、天线类型、数据端口、蓝牙端口等。

f.RTK图根控制点测量流动站的技术要求

i.用测量手簿设置流动站的与当地坐标的转换参数、平面的收敛精度,设置与参考站的通讯。

ii.RTK测量流动站不宜在隐蔽地带、成片水域和强电磁波干扰源附近观测。

iii.观测开始前应对仪器进行初始化,并得到固定解,当长时间不能获得固定解时,宜断开通信链路,再次进行初始化操作。

iv.每次观测之间流动站应重新初始化。作业过程中,如出现卫星信号失锁,应重新初始化,并经重合点测量检测合格后,方能继续作业。

v.每次作业开始与结束前,均应进行一个以上已知点的检核。

vi.RTK图根控制点测量平面坐标转换残差应≤±2cm。

vii.测量手簿设置控制点的单次观测的平面收敛精度应≤±2cm。

viii.RTK图根控制点测量流动站观测时应采用三角架对中、整平,每次观测历元数应大于20个,各次测量的平面坐标较差应满足≤±3cm的要求。同一控制点不同参考站测量的平面坐标较差应满足≤±5cm的要求。取中数作为最终结果。

g.数据整理

将野外采集的数据按同名点进行观测成果的分类汇总,对每一个点的同参考站和不同参考站多次测量的成果进行计算比较,若测量成果符合限差要求,取其中数作为该点的最终成果,否则重测。

5 数字地籍、地形测量

5.1 地籍、地形测量基本精度要求

(1) 各级平面控制点相对于各级起算点的点位中误差不超过±5cm。

(2) 界址点、主要地物点相对于邻近控制点点位中误差不大于±5cm,隐蔽和特殊困难地区不大于±7.5cm。

(3) 界址点间距中误差不大于±5cm,隐蔽和特殊困难地区不大于±7.5cm。

(4) 界址点与地物点、地物点与地物点之间距离中误差不大于±10cm,隐蔽和特殊困难地区不大于±15cm。

(5) 各等级高程控制网精度按相应规范或规定要求执行。

(6) 地籍、地形图上高程注记点精度相对于邻近界址控制点的高程中误差不大于±15cm,等高线插求点高程中误差平地不大于1/3等高距、丘陵地不大于1/2等高距、山地不大于2/3等高距、高山地不大于1倍等高距。

5.2 地形要素测绘内容及取舍

5.2.1控制地的表示及高程注记取位规定

(1)各级控制地以相应图式符号表示。

(2)不进行高程测量,在图上只注记点号不注记高程。

5.2.2居民点和垣栅的测绘

(1)居民点的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应准确测绘实地外围轮廓和如实反映建筑结构特征。

(2)建筑物、构筑物的轮廓应以墙基外角为准,按材质性质类型主要分为混、砖、石、土、木等,房屋应逐栋表示,临时性棚房可舍去。

老旧房屋凸凹小于0.5米时以外墙角为准连线,有支柱的檐廊要测出支柱并表示。

新建房屋及装饰较好的房屋(平顶)一般注混,4层以上注砼。

(3)房顶上楼梯间不表示。

(4)房屋内部天井应区分表示。

(5)吊(飘)楼按阳台表示,其廊柱应逐个表示。平顶房屋的檐廊宽度大于0.5米的要表示。

(6)地基及在建房屋用建筑中房屋表示。

(7)围墙、垣栅、篱笆、铁丝网均要测绘,高0.5米以上的有护墩的栅栏均绘围墙。围墙上的门、门顶要准确测绘。

(8)用石头垒起的矮墙用石垄表示。

(9)房屋的门牌号要表示,注记在房屋(或院落)朝内。

5.2.3交通及附属设施的测绘

(1)交通及附属设施的测绘,图上应准确反映陆地道路的类别和等级,附属设施的结构和关系;正确处理道路的相交关系及与其它要素的关系。

(2)公路与其它双线道路在图上均应按实宽依比例尺表示。公路应在图幅内注出公路等级代码,国道应注出国道路线编号(如G207)。公路、街道按其铺面材料分为水泥、沥青、砾石、条石或石板、硬砖、碎石和沙、土路等,应分别以水泥、沥、砾、石、砖、碴、沙、土等注记于图中路面上,铺面材料改变处应用点线分开。

(3)大车路、乡村路、主要小路应按实宽位置绘出。

(4)双线水泥、沥青道路依比例尺用等外公路表示。

(5)路边行树不表示。

5.2.4管线及附属设施的测绘

(1)一般的电力线、电信线均不表示,高压铁塔要测。

(2)地下管线检修井不表示。

5.2.5水系及附属设施的测绘

村庄内的池塘、沟渠、泉、井等及其他水利设施,均应表示。

5.2.6地貌和土质的测绘

房屋周围的加固坎及比高大于1.5米的土坎要表示。

5.2.7植被的测绘

(1)地形图上应正确反映出植被的类别特征和范围分布。对耕地、园地应按实测范围配置相应的符号表示。

(2)宗地内部的花圃、绿化地、水塘、喷水池均不表示。

5.2.8注记要求

要求对各种名称、说明注记和数字注记准确注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