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川省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四川省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四川省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四川省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四川省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 趋于不合理的年龄结构

1.1 全省各年龄阶段的分化

2010年全省常住人口为80418200人,全省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36444人,占16.97%;15-64岁人口为57966205人,占72.08%;65岁及以上人口为8807545人,占10.95%。

根据表中的数据,很明显的看出四川省的人口年龄结构随着时间而变化,尤其注意的是“两头”,即0-14岁比重下降,而65岁以上的人口增多。根据有关方面的预测,到2030年四川65岁以上人口达到1113.28万人,占总人口的12.90%。由此可以看出,四川近30年,人口年龄结构不仅会由年轻型逐渐向老年型转变,而且会越来越深入,越来越严重,将会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注:国际社会对于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即为老龄化社会)

1.2 城市和农村年龄结构的分化

城市,是一个地区内经济最为活跃的地方,集中了大量人口、财富、技术和服务。是一个服务相对完善,生活便利的地方。对周位农村自然也会产生不小的吸引力。四川也不例外,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制作出的四川城市与乡村人口年龄构成对比表:

15-65岁阶段的劳动力人口却高处乡村近10个百分点。这显示出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吸引了相当部分的乡村人口进城工作。使得乡村的人口老龄化看起来更严重,且儿童比重大,增加了抚养比。而城市由于劳动力人口多,导致老龄化程度低于乡村,更有利于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也正是乡村的发展落后,城市的进步,使得乡村的劳动力人口流向城市的现象就更为严重,人口结构不合理化也更是雪上加霜。

2 受到影响的经济

四川作为一个人口大省,本应是充分享受到人口红利带来的好处,但是由于人口流出以及本省人口结构自身变化,造成了四川劳动力优势的减弱,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2.1 家庭经济的蒙阴

如今随着“计划生育”政策后的时间流逝,独生子女逐渐步入适婚年龄,但是问题就由此产生:对于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妻来说,双方共有4位父母,在加一个孩子,就是7口人,造成了“2个人养7个人”的现象。家庭所有开支中除了一笔用于孩子教育方面,还将有很大一笔开支用在赡养老人方面,包括老人的衣食住行,以及额外的医疗开支。

如上所说,家庭的大部分预算都被老人和孩子分走,导致家庭里的“劳动力”开支减少,家庭的文娱等方面的消费减少,进一步导致家庭生活质量下降。

2.2 社会区域经济的负担

2.2.1 储蓄率下降的隐患和消费的不足

一般来说,较高的储蓄率表明社会的物质资本存量较高,这是保证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老龄人口和儿童的比重的过高,会致抚养比的上升,导致人们开支的增加,会消耗的储蓄增多,银行的储蓄必然会减少,进而影响投资资金的来源减少。投资是拉动经济增加的重要因素,投资的减少会影响经济的发展。资料表明:总负担系数每上升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就会慢0.115个百分点。家庭开支的增加也会迫使家庭成员减少其他方面的开支,会影响社会的消费需求。至此,拉动经济的两架马车都已受限。由此可以知道,随着四川社会老龄人口的增加,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而会受到阻碍而下降。

2.2.2 劳动力人口的问题

四川社会的总人口数在过去10年中一直比较稳定,但是抚养比又在上升,以致于社会劳动力人口在相对数量和绝对数量双双减少。劳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必备因素,缺失了劳动力,必然会对经济产生很大幅度的影响。

一方面是劳动人口的老化。现代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人们不时地进行学习。比如电脑技术的应用。年龄较大的劳动力都是从“改革开放”走过来的忠于劳动的人们,他们能吃苦,能受累,但是他们缺少一点与现今社会潮流的“融合”,缺少一些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这样与今天的经济发展需要较高素质的劳动队伍不相符,会不仅导致技术要求高的工作做不好和用人单位不满意,最后还会让社会经济发展受阻。

另一个方面是劳动力人口缺失。在生产率一定的情况下,劳动人口绝对数量的减少必然会导致社会劳动产值的下降。生产单位也会由于劳动力减少而不得不降低开工率,降低社会产值。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言而喻。

2.2.3 社会投资结构的不合理化

过高的非劳动力人口比率,会迫使政府的大量投资转向社会福利设施、老年服务设施等建设,而减少了对经济发展的投资。

2.3社会经济新的增长点

哲学上讲事物具有两面性,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的影响当然也是如此。四川老龄人口和儿童人口的增加,会促使关于老年人和儿童的产业产生和发展。老年旅游、老年社区、儿童游乐园、幼儿代管等为老年人和儿童服务的行业正在兴起,直接带动了一批行业的兴起和发展,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拉动了社会的就业,也促进了四川社会经济的发展。

2.3.1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的改善

首先,社会劳动力的缺失和老化,使企业面临两个方面的选择,一是减少产量或破产;二是改变企业生产发展模式,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转变。这促进了四川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然后,社会对老年人和儿童的服务的增多,直接促使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这优化了我省的产业结构,会促进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产业协调发展,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的重要之路。

3 结语

四川人口年龄结构仍然在一刻不停地变化着,同时也在时刻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老龄化,对四川经济的抑制作用凸显。居高不下的抚养比,对各个产业的产量几乎都成负相关。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会的退步,这需要优化社会保障机制,做到让老年人好好养老,年轻人专心发展与工作;推动区域发展的平衡,努力提高农村发展水平,做到人口分布的均匀化;最后还要将人口年龄结构与四川经济发展相联系,做到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协调与和谐。

区域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区域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摘要:新经济环境的形成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力发展区域经济是目前我国主导模式,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完善很多相关因素,其中区域规划就是相关因素之一,本文仅针对区域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关键词:区域规划经济社会发展 一、区域规划的概念界定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包括自然规划(土地、水资源、动植物资源、矿产资源、环保等)、经济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产业结构调整与生产布局规划)、社会规划(文化、教育、卫生、社会福利、政府管理)、人口规划(出生率、结婚年龄、人力资源开发)、城乡建设规划(城乡数量、规模、功能、城乡分工合作、城市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规划(水、电、路、信息、能源)和科技规划(科研、技术推广等)等七大类。区域规划应包括两部分内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区域经济调节政策。 二、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规划的脱节 在市场化、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传统区域经济发展是通过区域规划来实现,近期建设规划仅对前五年的各项建设用地规模与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与绿化等目标与重点有所描述,为此区域的发展中往往存在城市发展战略雷同,越来越趋向同质化发展的现象。由于缺乏对市场需求的认真研究和对实施途径的仔细思考,迄今尚未形成规范化的区域性综合协调体系。传统的城市建设规划在特定的历史阶段,曾对我国城市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城市化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快速城市化造成了区域空间开发的矛盾,市场力量往往会对规划造成很大的冲击,城市建设往往会突破传统的空间规划,与已有的思维定势、行为定势发生冲突,使得规划蓝图与城市建设常常出现偏差 三、区域规划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区域规划是一种服务于区域整体利益和公共利益, 为了实现一套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长远目标, 提供未来区域空间发展的战略, 并借助合法权威通过对区域土地使用及其变化的控制, 来调整和解决城市发展复杂背景中特定问题的职业的社会活动过程。吴良镛在《京津冀地区城乡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中提出“区域的思想是城市进行规划的主导, 从区域空间上发展城市, 这样可以保证在思想上上超前的, 在决策上是科学的, 在技术上是合理的, 在生态上是安全的。”具体说来, 区域规划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体现在: 1 . 科学的区域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本依据。 规划在前, 发展在后, 这是我们应遵循的一个基本原则。事先要进行科学的全面的系统的规划, 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汇集第一手资料, 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该区域的城市发展计划。这一规划一旦成型, 并被认可, 就作为该区域今后发展与建设的基本依据, 严格按照规划加以实施。 2 . 科学的区域规划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以人为本, 促进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影响后代人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战略, 核心就是人与环境、人与资源的问题。把规划作为一种重要手段来协调这几种关系, 保持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得以贯彻实施, 是十分重要的。 3 . 科学的区域规划是充分利用有效投入的根本前提。 在促进城市协调发展的诸多建设中, 基本投入主要来自政府公共部门, 节俭至关重要, 提高投入的有效利用率, 避免重复建设和二次改造所造成的人为浪费是应有的行为。科学的区域规划就是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安排, 改变各单位各自为政的做法, 那种“交通部门修路, 城建部门挖路铺管道, 刚刚补好路邮电部门又‘开肠破肚’铺电缆”的现象, 必须通过统一的规划来加以控制。同时科学的区域规划也是反对长官意志、领导工程的有效

福建省户数、人口数、性别比、户规模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

福建省户数、人口数、性别比、户规模数据分析报告2018版

前言 此报告围绕核心要素即户数,家庭户数,集体户数,人口数,男性人口数,女性人口数,性别比等展开深入分析,深度剖析了福建省户数、人口数、性别比、户规模的现状及发展脉络。 福建省户数、人口数、性别比、户规模分析报告中的数据来源于政府部门如中国国家统计局等,通过整理和清洗等方法分析得出,具备权威性、严谨性、科学性。 本报告从多维角度借助数据全面解读福建省户数、人口数、性别比、户规模现状及发展态势,客观反映当前福建省户数、人口数、性别比、户规模真实状况,趋势、规律以及发展脉络,此报告必能为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指引及参考,提供更快速的效能转化。 福建省户数、人口数、性别比、户规模分析报告相关知识产权为发布方即我公司天津旷维所有,任何机构及个人引用我方报告,均需注明出处。

目录 第一节福建省户数、人口数、性别比、户规模现状概况 (1) 第二节福建省户数指标分析 (3) 一、福建省户数现状统计 (3) 二、全国户数现状统计 (3) 三、福建省户数占全国户数比重统计 (3) 四、福建省户数(2015-2017)统计分析 (4) 五、福建省户数(2016-2017)变动分析 (4) 六、全国户数(2015-2017)统计分析 (5) 七、全国户数(2016-2017)变动分析 (5) 八、福建省户数同全国户数(2016-2017)变动对比分析 (6) 第三节福建省家庭户数指标分析 (7) 一、福建省家庭户数现状统计 (7) 二、全国家庭户数现状统计分析 (7) 三、福建省家庭户数占全国家庭户数比重统计分析 (7) 四、福建省家庭户数(2015-2017)统计分析 (8) 五、福建省家庭户数(2016-2017)变动分析 (8) 六、全国家庭户数(2015-2017)统计分析 (9)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 区域定义 区域是指在某一主权国家疆域内的,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一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古典区位理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厂商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运输里程最短和运输货物重量最少的地点。主要研究厂商选择何种地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问题。 新古典区位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生产区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厂商或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点。主要研究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 二战后,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经济政策、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这样,从单纯的区位研究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改革开放前,萌芽时期 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域重点研究了生产力布局问题,其核心思想是要实现生产力的平衡布局,而实现生产力平衡布局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地区投资倾斜和兴建国有企业,把国内资本和工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地区,为广大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奠定基础,改变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20至90年代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后,我国强调以效率为主,投资重点放在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学术界也提出了倾斜式不平衡发展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不具有经济全面增长所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无法实现平衡的经济增长,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较大的部门或地区进行投资,使得这些部门和或地区优先得到发展,然后带动其他部门或地区的发展。 十八大之前,蓬勃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首先,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其次,研究和布局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

阿克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一、基本概况 阿克苏位于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总面积万平方公里。东南西分别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为临,北以天山为分水岭,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交界,西北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接壤,全地区边境线长23 5公里。全地区辖8县1市,84个乡镇,56个农林牧场。总人口万(含农一师万)其中,维吾尔族万,占%,汉族万,占%;农业人口万,非农业人口万),阿克苏市总人口万人。由36个民族组成,是一个以维吾尔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 阿克苏史称“龟兹”、“姑墨”,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60年,西汉政权就在此设立西域都护府,龟兹、姑墨、温宿正式列入汉朝版图。唐朝政府在此设立安西大都护府,管辖西域三十六国,阿克苏是龟兹国、姑墨国、温宿国所在地。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清政府在此设置参赞大臣,冠名以阿克苏(维吾尔语意为“清澈奔流的水”)。 二、资源现状 水土光热资源:“阿克苏”是新疆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共有冰川1298条,冰川面积4098平方公里,储水量21 54亿立方米,境内有大小河流16条,其中流量在10000 以内的河流有15条,塔里木河流量的70%以上为阿克苏河下泄水;地表水年径流量133亿立方米,地下水动储量77亿立方米,水能资源蕴藏量万千瓦,在全疆仅次于伊犁。现有耕地920多万亩,宜垦荒地4000多万亩,森林资源1000多万亩,草场5000多万亩。阿克苏地区气候宜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2800-3831小时,是全国太阳辐射量最多的地区之一。昼夜温差大,全年无霜期183-227天,年平均气温。℃,适宜各种农作物生长和林果业的种植。年产原棉1000万担,占全国的九分之一、全疆的三分之一,开工和已落实纺锭规模200万锭;已建成环塔里木盆地重要的优质特色林果生产基地,林果面积达407万亩,农民人均林果纯收入1 278元,当年增收571元;高效节水面积达169万亩,种植业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

四川省各市县人口统计

======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净流入 江安县===39.69==53.9===-26% 南部县===93.45==125====-25% 平昌县===74.84==97.1===-23% 营山县===71.70==90.9===-21% 西充县===49.93==63.1===-21% 岳池县===92.52==116====-20% 蓬安县===55.21==68.8===-20% 长宁县===34.59==43====-20% 富顺县===82.33==101.6===-19% 筠连县===31.98==39.4===-19% 万源市===46.31==56.9====-19% 广安区===101.17==123.3===-18% 三台县===119.80==145.8===-18% 泸县====86.04==104.5====-18% 开江县===46.50==5[***]===-18% 武胜县===68.10===82.5===-17% 大安区===36.64===44.3===-17% 高县====41.84===50.5===-17% 阆中市===71.42===85.8===-17% 元坝区===19.84===23.8===-17% 巴州区===108.21===129.6 ==-17% 合江县===72.17===85.7====-16% 井研县===35.04===41.4====-15% 安岳县===130.08==153.5===-15% 邻水县===82.92===97.6===-15% 荣县====58.38===68.7===-15% 中江县===120.14===141.2==-15% 仪陇县===90.75===106.6===-15% 仁寿县===133.46===155.9===-14% 剑阁县===57.44===66.8===-14% 沿滩区===33.52===38.9====-14% 华蓥市===30.42===35.1====-13% 宜宾县===85.03===97.9====-13% 乐至县===75.43===86.8====-13% 通江县===63.42===72.6 ====-13% 大竹县===92.59===106=====-13% 南溪县===36.02===41.2====-13% 渠县====120.83===138.2===-13% 雁江区===93.21===106.6 ====-13% 兴文县===38.64===43.9====-12% 简阳市===125.00===142====-12% 宣汉县===103.71===117.6===-12% 嘉陵区===59.60====67.5===-12%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及作用概述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及作用概述 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稳定粮食生产,加强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大力支持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积极有序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总体看,各地区注意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将区域振兴和产业转移结合起来,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循环经济和绿色生态等工作,区域发展更为协调和均衡。 2008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18.7万亿元、4.4万亿元、5.2万亿元和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9%、17.4%、21.9%和16.1%,东部地区本外币贷款增速与2007年基本持平,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速同比分别提高2.3、4.7和4.3个百分点。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为适应这种形势,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冲破行政区经济的束缚,深化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国家及地区经济增长实力。 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原有的“行政区经济”,由于条块分割,无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已不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于是,出现了跨行政区不同形式的经济联合,如经济技术协作区、经济协作区等。但这些经济联合体,仅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初级形式,并沿袭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联合,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也不能达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目的。因此,有必要继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达到强化区域优势或区际间优势互补的目的,增强区域及全国经济实力。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发展阶段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形式参考已建立的国际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及我国目前存在的各种区域经济联合体,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可定义为: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地域上较接近或地理特征较相似的省区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为谋求发展而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与共同经济调节,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的动态过程,它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区域内各地区合理分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联合体共同繁荣。经济协作区是我国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它是一种初级的、松散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主要围绕加强能源、交通及其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通过大跨度的联合,促进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根据行政区范围大小又分为四种形式:一是省(区)际经济协作区,即相邻的若干省、区、市,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的区域合作组织;二是省际毗邻地经济协作区,即相邻几个省、区、市间的部分接壤地区,按照历史的经济联系和现实经济发展需要,建立的经济合作组织;三是省内经济协作区,根据本省、区的经济布局和各市、县经济发展要求,自愿建立的合作组织;四是城市间经济协作网络,即若干地域相邻,或沿海、沿江、沿路的若干城市,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的合作组织。城市间经济协作网络,往往以城市群的形式出现,在区域经济联合中起重要作用。城市群是社会生产力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在相邻地域范围内,由相当数量规模等级不同、各具特点而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城市,构成的网络体系。现有的城市群都是各国最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具有很强的辐射功能,在本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中,发挥着枢纽作用。由于它集聚的产业、金融、贸易、科技、信息等力量,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较大影响,所以它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日益成为主宰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城市群中的每个城市,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它们之间通过生产上的协作与联系,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形成一体化经济,从而形成城市群的整体功能优势,推

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第二章中国人口结构分析 2.1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是指将人口以不同的标准划分而得到的一种结果。构成这些标准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年龄 2.性别 3.人种 4.民族 5.宗教 6.教育程度 7.职业 8.收入 9.家庭人数 人口结构介绍 反映一定地区、一定时点人口总体内部各种不同质的规定性的数量比例关系。又称人口构成。它依据人口本身所固有的自然的、社会的、地域的特征,将人口划分为各个组成部分所占的比重,一般用百分比表示。 人口是一个具有许多规定和关系的总体,有性别、年龄、居住地、民族、阶级、文化、婚姻、职业以及宗教信仰等标志,但就其性质特征而言,人口结构类别可归纳为人口自然结构、人口社会结构、人口地域结构 3大类。 人口的自然结构 依据人口的生物学特征划分,主要有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既是人口再生产的必然结果,又是人口再生产的基础和起点,对人口发展规模和速度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从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生重要的影响。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对人口自然结构起制约作用。 人口的社会结构

依据人口的社会特征划分,主要包括阶级结构、民族结构、文化结构、语言结构、宗教结构、婚姻结构、家庭结构、职业结构、部门结构等。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人口社会结构及其变动;人口社会结构反作用于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的社会结构对人口再生产有重大的影响,不同的阶级、民族、文化、宗教、婚姻、家庭、职业和部门,其生育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平均寿命也有相应的差异。 人口的地域结构 依据人口的居住地区划分,主要有人口的自然地理结构、人口的行政区域结构和人口的城乡结构。人口的地域结构状况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发展有关,合理的人口地域结构有利于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城乡经济的发展。人口地域结构也是形成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平均寿命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人口结构是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产物。在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作用下,人口的年龄结构、城乡结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以及文化结构等,形成了自身的特点和变动的规律性。了解人口结构变动的趋势,对于进行人口预测,制订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制订人口政策和社会经济政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理想的人口结构 人口结构各因素中,年龄和性别是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因素,人口结构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理想的年龄结构应符合“人口低增长和长寿命”二大特征;人口低增长是指年出生人口的低增长(人口出生率在14.0?~16.0?),年出生人口高增长(人口出生率高于16.0?)和负增长(人口出生率低于14.0?)均会使人口结构恶化!理想的性别结构应符合“同年龄的男女性别人数相等或相近”。 由于人口出生率较难控制(特别是进入少子化社会以后更难于实现),人口年龄结构的优化,主要通过抑制或鼓励育龄妇女的生育胎次来实现。要实现代际均衡(零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13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要实现代际低增长,在发达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2胎(中产二胎,金领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在发展中国家,其总和生育率应达2.3胎~2.5胎(蓝领二胎,中产三胎,少数多胎或少胎)。 理想的人口结构如下图:

区域经济名词解释及简答(完整版)

名词解释 1.区域:是指在地球表面上拥有多种类型的资源、可以进行多种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片相对较大的空间范围。 2.区域开发:一般指对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资源的区域进行的开发及在这个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属于区域发展早期阶段的过程。 3.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即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4.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是关于企业合理选址的理论,即通过对运输成本、工资成本和集聚效益等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分析、计算,选择产品成本最低的点作为工厂理想区位的理论方法。 5.人力资源的概念:又被称为劳动力资源,或者劳动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一般来讲,人力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范围内的人力资源,但有时也指一个部门或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 6.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产出的增长。 7.经济发展又称经济进步,是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断优化和高度化的过程。 8.极化效应: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对外围地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将外围地区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聚集到中心,形成规模经济效益,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9.扩散效应:扩散效应是指增长极通过其产品、资本、人才、信息的活动将经济动力和创新成果传导到周围地区,从而促进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 10. 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其内涵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 11.区域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是指区域内各各产业的组成状态和发展水平以及产业间的生产联系和数量比例关系。 12.资源结构:所谓资源结构,就是指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等生产要素之间的相对比例关系。 13.区域主导产业:是指那些以地区资源优势为基础,产值上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他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区域主导产业决定着区域的经济发展方向和区域在全国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 14.幼稚产业:所谓“幼稚产业”,是指那些当时还不成熟、经不起竞争,且具有发展潜力和战略意义的产业。

2011福建省人口分布状况

福建省各辖区人口分布状况(2010年) (数据源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 单位:万人标红部分为省会、特区、地级市辖区范围总人口数地区常住人口城镇人口乡村人口城镇化水平 泉州市812.85 474.95 337.90 58.4 福州市711.54 440.81 270.73 62.0 漳州市481.00 224.76 256.24 46.7 厦门市353.13 311.91 41.22 88.3 宁德市282.20 135.23 146.97 47.9 莆田市277.85 141.10 136.75 50.8 南平市264.56 134.23 130.33 50.7 龙岩市255.95 115.22 140.73 45.0 三明市250.34 127.98 122.36 51.1 福州市辖区292.18 282.44 9.74 96.7 晋江市198.64 117.28 81.36 59.0 莆田市辖区195.38 110.72 84.66 56.7 泉州市辖区143.52 115.47 28.05 80.5 南安市141.85 71.86 69.99 50.7 福清市123.48 47.08 76.40 38.1 安溪县97.74 33.60 64.14 34.4 惠安县94.42 46.56 47.86 49.3 龙海市87.78 42.30 45.48 48.2 仙游县82.47 30.38 52.09 36.8 漳浦县80.30 30.26 50.04 37.7 漳州市辖区70.56 61.47 9.09 87.1 长乐市68.26 27.80 40.46 40.7 龙岩市辖区66.24 46.01 20.23 69.5 闽侯县66.21 29.47 36.74 44.5 石狮市63.67 47.00 16.67 73.8 诏安县59.78 19.64 40.14 32.9 福安市56.36 32.60 23.76 57.8 连江县56.15 19.77 36.38 35.2 福鼎市52.95 26.68 26.28 50.4 平和县49.85 16.24 33.61 32.6 南平市辖区46.79 30.14 16.65 64.4 霞浦县46.12 17.52 28.60 38.0 建瓯市45.22 19.26 25.96 42.6 永春县45.22 23.86 21.36 52.8

上海常住人口别年龄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上海常住人口性别年龄结构变化特征分析 上海市统计局 一、人口性别 1、常住人口性别比微升 上海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2301.92万常住人口中,男性1185.4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 %;女性1116.43万人,占48.5 %;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6.1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五普”)相比,上升0.51。其中,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18.7,比“五普”时下降11.27个百分点。 2、婴幼儿性别比上升 “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0-3岁婴幼儿性别比为113.71 ,比“五普”上升3.23 ,且0-3岁年龄段每岁组的性别比均高于“五普”。其中,外来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26.13,比常住人口高12.42 ,而户籍常住人口0-3岁组婴幼儿性别比为106.09(见图1)。显然,外来常住人口婴幼儿的性别比偏高,拉升了全市0-3岁组人口的性别比。 图1 上海0-3岁组婴幼儿年龄性别比

3、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下降 “六普”资料显示,2010年上海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中,男性占52%,女性占48%,性别比为108.41,比“五普”时下降2.06。其中,户籍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01.43,比“五普”时下降3.96;外来常住人口中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为117.47,比“五普”下降13.31(见图2)。10年来,外省市女性大量流入,拉低了上海的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 图2 上海劳动年龄人口性别比 4、老年人口性别比提高 由于老年女性人数高于男性,所以上海老年人口性别比低于100。“六普”资料显示,60岁及以上、65岁及以上和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均高于“五普”,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91.7,比“五普”时提高7.69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85.19,提高5.03;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性别比为65.76,提高6.69(见图3)。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预测模型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预测模型摘要:本文根据中国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三个不同阶段人口从 1990年到2010年间的人口所占比例,利用matlab数据拟合,建立线性增长模型,并对202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口总数进行预测,得出人口总数为140536万,人口老龄化加剧。 关键字:人口预测年龄结构老龄化 matlab excel 拟合 问题重述 根据中国1990年到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情况(如下表),建立线性模型,并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同时画出拟合效果的图形。 1990年到201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 表1990到2010年中国人口总数(万) 模型分析 根据所给的数据,我们借助excel首先作出图进行观察分析:(如下图)

模型建立 模型一:线性增长模型。(即为y=ax+b模型) 1、模型假设: 忽略环境对人口的影响,假设人口无限增长,人口增长率是恒变量。 2、模型变量和函数定义: A 人口增长率; x B 初始时刻的人口数量,即:(0) 3、模型建立: 依照上面的假设和定义,我们可以构造如下模型:

这是借助EXCEL相关工具得出的公式,为使结果更一步精确,我们借助

利用MATLAB求得系数a1= —0.0063 b1=12.8012 a2= 0.0037 b2=—6.7409 a3= 0.0026 b3=—5.0677 因此模型为: Y1=—0.0063x+12.8012 Y2=0.0037x—6.7409 Y3= 0.0026 x—5.0677 对比以上两种方法得到的a和b可以看出我们所用的方法误差较小

4、模型结果分析: 从拟合的结果可以看出,老年人口总数和老龄化系数会增加,老龄化程度加剧,建议国家对计划生育政策作出调整,增加0-14岁人口总数,从而减缓人口老龄化加剧程度,进而优化社会结构,增加人民福利。 参考文献 [1]胡守信,李柏年.基于MATLAB的数学实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2]扬启帆,康旭升,等.数学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 [3]于学军.《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2期,时间:2000-4-6,中国人口信息网. 附录: 以下为所用程序部分代码: >> x=[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 y=[0.6373 0.6306 0.6323 0.6355 0.6456 0.6664 0.6691 0.6834 0.6823 0.6867 0.7014]; >> plot(x,y,'g*'); hold on b=polyfit(x,y,2);%进行2次拟合,b是多项式前面的值。就如2次拟合中y=ax+b,a,b的值。yy=polyval(b,x);%得到拟合后y的新值 plot(x,yy,'r-')%画拟合图 ;>> a=polyfit(x,y,1) a = 0.0037 -6.7409 >> x=[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 y=[0.0858 0.0932 0.0976 0.1059 0.1113 0.1046 0.118 0.1236 0.133 0.1401 0.1326]; >> plot(x,y,'g*'); hold on b=polyfit(x,y,2);%进行2次拟合,b是多项式前面的值。就如2次拟合中y=ax+b,a,b的值。yy=polyval(b,x);%得到拟合后y的新值 plot(x,yy,'r-')%画拟合图 ;>> a=polyfit(x,y,1) a = 0.0026 -5.0677 >> x=[1990 1992 1994 1996 1998 2000 2002 2004 2006 2008 2010]; >> y=[0.2769 0.276 0.2701 0.2586 0.2431 0.229 0.2129 0.193 0.1847 0.1732 0.166]; >> plot(x,y,'g*'); hold on b=polyfit(x,y,2);%进行2次拟合,b是多项式前面的值。就如2次拟合中y=ax+b,a,b的值。yy=polyval(b,x);%得到拟合后y的新值 plot(x,yy,'r-')%画拟合图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价值研究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价值研究 一、英模文化的内涵界定 英模即英雄模范的简称。作为党和政府认可并树立的社会榜样,英模所体现的是执政党的意志取向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趋势,因此,人们一直给予英模现象以极大的关注,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也非常丰富。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英模的研究多是集中于政治宣传与思想教育视角下的对英模人物或事迹的客观记述或宣传,而罕有将英模作为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加以学术性的分析和解读,此方面的成果更是鲜见。至今,仅以《中国装甲文化通论》一书和《“文革”时期英模文化的历史解读》《近三十年来中国“英模”文化研究(1981-2011)》等几篇硕士论文为代表。对于英模文化的研究必然绕不开对于英模文化内涵的揭示。在目前有限的关于英模文化的研究成果中,对英模文化概念的界定可以说是见仁见智。在《中国装甲文化通论》中,王亦军对“英模文化”的界定是:“在一个较大的社会范围(民族、国家、军队或集团)内以个人或群体形式所表现出的坚持正义、报效国家、英勇不屈、舍己为人等突出行为,受到广大民众的广泛认可和广泛赞誉,并获得相关行政机构褒奖的文化现象。”①王弘在《“文革”时期英模文化的历史解读》中认为:“英模文化是指由树立、倡导、宣传和弘扬这些英雄和模范而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②而孙昌帅则在《近三十年来中国“英模”文化研究(1981-2011)》中指出:“英模文化是与英模人物相关的各种文化要素的总和。”③本文认为,“英模文化是指以英模人物为主体,以英模事迹为载体,以英模的价值观念、道德品格、信仰追求、行为规范为内容,往往通过党和政府的倡导和宣传并为广大民众广泛认可和践行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它主要包括英模人物的形象、事迹、精神及其宣传机制,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社会仿效行为及心理情感等内容。”④英模文化是中国现代史上出现的极具中国特色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所具有的正面示范和鼓舞激励功能,促使中国共产党从江西苏区执政时期开始,就已经高度重视英雄模范选树,着力培育并大力倡导英模文化,从而在团结民心、鼓舞斗志,推动中国革命与现代化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今天,作为一种软实力,英模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010年人口普查福建省人口分布状况

福建省各辖区人口分布状况(2010年) (数据源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 单位:万人 标红部分为省会、特区、地级市辖区范围总人口数 地区 常住人口 城镇人口 乡村人口 城镇化水平 泉州市812.85474.95337.9058.4 福州市711.54440.81270.7362.0 漳州市481.00224.76256.2446.7 厦门市353.13311.9141.2288.3 宁德市282.20135.23146.9747.9 莆田市277.85141.10136.7550.8 南平市264.56134.23130.3350.7 龙岩市255.95115.22140.7345.0 三明市250.34127.98122.3651.1 福州市辖区292.18282.449.7496.7 晋江市198.64117.2881.3659.0 莆田市辖区195.38110.7284.6656.7 泉州市辖区143.52115.4728.0580.5 南安市141.8571.8669.9950.7 福清市123.4847.0876.4038.1 安溪县97.7433.6064.1434.4 惠安县94.4246.5647.8649.3 龙海市87.7842.3045.4848.2 仙游县82.4730.3852.0936.8 漳浦县80.3030.2650.0437.7 漳州市辖区70.5661.479.0987.1 长乐市68.2627.8040.4640.7 龙岩市辖区66.2446.0120.2369.5 闽侯县66.2129.4736.7444.5 石狮市63.6747.0016.6773.8 诏安县59.7819.6440.1432.9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及主要特征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分析及主要特征(一)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成因 人口年龄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各年龄组人口在全体人口中的比重。它是过去和当前人口出生、死亡、迁移变动对人口发展的综合作用,也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结果,又是今后人口再生产变动的基础和起点。它不仅对未来人口发展的类型、速度和趋势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今后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一定的作用。 (二)全球人口年龄结构的背景 自二战之后,全球人口年龄结构呈现三代式变化,总的来说,规模最大的三个年龄群体是婴儿潮一代,X一代和Y一代。婴儿潮一代是二战后196-1964间出生的,他们是塑造营销环境最强大的力量之一,现在他们大多处于中,壮年,是消费能力最强的一群。X一代是指1965-1976年出生的一代,他们更热衷于消费和广告,同时又十分谨慎,关心环境,他们更关注工作满意感甚于为晋升牺牲个人的幸福和成长。Y一代指1977-1994年出生的一代,也是现今我们大学生所属的一代,年龄分布于青春前期到30岁。他们大多熟悉网络和电脑,热衷时尚,数码产品,是市场的新力军。 (三)人口年龄结构类型 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特征的指标很多,主要有:①老年系数。又称老年人口比重,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②少儿系数。指少年儿童的人数占总人数的百分比。③老少比。指人口中老人与少年儿童人口的百分比。④抚养比。又称负担系数。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⑤老年抚养比和少年儿童抚养比。指老年人口或少年儿童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之比。根据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一定指标,可将人口区分为 3 种不同的人口年龄结构类型,即年轻型、成年型和老年型。 人口金字塔又称人口性别年龄金字塔,是直观地表示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的横列式条形图,便于说明和分析人口现状、类型和未来发展趋势。其画法是将各年龄男子与妇女人数(或百分比)按"男左女右"分别在纵轴左右画成并列的横的条形,按年龄顺序"下小上老"排列。人口学家常常把人口的性别结构和年龄结构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最常用的表示方法是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下图是三种类型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的示意图与实际图。 第一种,扩张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这种类型表明

福建省泉州市卢氏基祖源流及人口分布状况(调查稿)

福建省泉州市卢氏基祖源流及人口分布状况(调查稿) 卢承志2004年10月18日 泉州市现有卢氏人口约27000人 其中:石狮市约5725人、晋江市约1500人、南安市约3500人、惠安县约12500人、安溪县约700人、泉州市区约600人、永春县约有150人、德化县约2058人。 石狮市卢氏主要分布在永宁镇沙美头村约2300人,锦尚镇卢厝村卢厝卢氏约1350人、石湖社区卢氏约800人、卢厝村西坑卢氏约600人、港东村卢氏约75人,郭宅村、塔石村等约600人。 晋江市卢氏主要分布在池店镇清濛村、东山村、柴塔村、霞美新村、洋茂村等泉州南门外25里的周边地区,人口约1500人,其中东山村约900人。 南安市卢氏主要分布在美林街道办事处李东村约2100人,码头镇宫占村澳下约900人,洪濑镇大洋村烧前约500人,东田镇盖凤村芹菜坪约100人,乐峰镇飞云村等约35人。 惠安县卢氏主要分布在泉港区峰尾镇卢厝约150人,赤埕村约3000人、古山村约3000人、北关村约500人、吴厝围约400人、许湖村约300人、许仁村约150人、小乍村约15人、新霞、霞光、金山、温厝、瑞东、五柳、诚平村以及崇武卢厝街等7个乡镇10多个村,2000多户、约12500人。 安溪县卢氏主要分布在虎邱镇竹源(圆)村卢氏约200人,金谷镇卢氏约500人,其中汤内村卢氏约450人,其他金谷村、尚卿镇福林村、湖上镇飞亚村等约50人。 泉州市区卢氏主要分布在洛江区双阳卢厝约500人,其他散居在清源山周边及北门、南门等地约100人。 永春县现有卢氏主要居住在湖洋镇玉树村,约有150人。 德化县卢氏主要分布在上涌镇西溪卢智村824人、三班镇龙阙村400人、龙浔镇高阳村451人、盖德镇下寮、有济306人、浔中镇61人、杨梅乡西乾村10人、春美乡尤床村6人。 石狮市卢氏基祖源流:石狮市卢氏基祖源流为金瓯相裔,沙美村卢氏基祖子仁、子信和子明仨兄弟於明从同安仁德里十二都兑山保山美社(即今集美区后

上海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上海人口年龄结构趋势 发布日期:2000-04-07 19:35:50 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仅人口总量会发生很大变化,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口金字塔也在不断演变。为了能适应当前还在实行的户籍管理特点,现重点分析从户籍人口预测中方案得到的未来上海户籍人口的年龄构成状况及其影响。 1.出生人口 由于受70年代上海生育率降低的影响,当前上海出生人口数进入低谷。然后,随着80年代前期生育小高峰的影响,本世纪末前上海出生人口将逐步上升,一直到2013年增加到近14万人(见表4-8)。因此,对产院床位、设备的需求,以及对婴儿保健用品等的需求,当前处于低潮,以后将会回升。

2.学龄前人口 上海人口峰谷交替极不稳定的年龄结构,必然导致明显的各类学龄前人口高峰期的波浪式前推现象,也同样导致学龄前人口低谷期的波浪式前推现象。 由于受到80年代前期生育小高峰以来上海出生人口不断减少的影响(见图4-7),上海入托儿所适龄儿童(1~3岁)和入幼儿园适龄儿童(4~5岁)的高峰期早已结束,进入了减少期。对应于当前的生育低谷人群,上海入托儿童将于1999年进入低谷,仅21.2万人;入园儿童将于2001年进入低谷,仅 14.6万人。因此,当前有关部门应该把发展托幼事业的工作重点,从80年代解决数量上的“入托难”和“入园难”转到提高托儿所和幼儿园的教育质量上来。

3.学龄人口 受80年代前期上海出生高峰期的影响,全市初中学龄(12~14岁)人数的峰值出现在1995年,高中(含中专,下同)学龄(15~17岁)人数的峰值将出现在1998年(见图4-8)。另一方面,随着当前的生育低谷人群将分别进人小学、初中、高中时,从总体上看,也就是小学教育适龄儿童、初中适龄教育人数、高中适龄教育人数进入低谷阶段。因此,正如预测数所显示的那样,小学适龄儿童数已从高峰期下跌,将从1993年的107万减少到2006年的近48万人,进入低谷,减少了55%。初中适龄人数将从1995年峰值的近59万人,下降到2010年的谷底,为24.5万人,减少近60%。高中适龄人数 1998年达到峰值,近60万人,然后下降,于2013年进入谷底,仅25.2万人,减少58%。表4-9给出了不同年份的各类学龄人数的预计数。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 摘要:区域经济差异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现象。地区发展不平衡是中国国情的基本特征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各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和收入水平却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这种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这不仅不利于资源合理配置,而且会影响到社会安定和国家政治、经济的统一。因此,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差距是当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的主要任务。地区的差异直接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稳定。所以,促进地区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问题。要通过各种途径缩小地区差异,形成东西互动、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关键词:地区差异,经济发展,缩小差距 (一)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表现 1、沿海与内地经济发展的差距 2、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的差距 3、省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4、南北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5、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 (二)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形成原因 虽然经历了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但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从总体上看,扩大的趋势进一步加大,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又有一些制度性因素,还有历史地理环境资源等因素,它们的相互作用才使得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东中西三大地带之间不断分化的现状。 1、历史基础 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历史差异,是构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现实差距的重要因素之一。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是指一个地区与周围各种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地缘经济关系以及交通、信息关系等。区位条件作为经济区域的成长基础,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源,它在实现工业化和经济起飞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决定性作用。 3、制度因素 中国的改革,发展了市场经济,也同时造成了富裕的城市和东部地区更加富裕,贫穷的农村和西部地区更加贫穷,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4、政策倾斜效应 政策的倾斜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5、人力资源差异 区域间人力资源差异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差异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有思想文化因素和教育共同组成的人力资源是区域发展的基础条件。应当看到,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城市与农村之间,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思想文化和教育存在着较大差异。 (三)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评价 1、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积极意义 (1)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2)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 (3)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2、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消极影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