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农业生态系统期末重点复习题

农业生态系统期末重点复习题

农业生态系统期末重点复习题
农业生态系统期末重点复习题

海克尔与生态学: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初次把生态学定义为“研究动物与有机无及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从此,揭开了生态学发展的序幕。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坦斯列与生态系统: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国学派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

奥德姆与生态学基础: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1)生物生存环境(2)生态因子(3)种群(4)群落(5)生态系统(6)生态平衡阈值(1)生物生存环境①物理环境:包括生物的物质环境即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及土壤组成,有两个特征:空间性、营养性;其次包括生物的能量环境,能量来自太阳,具有惟一性、区间性的特征。

②生物环境:则是生物圈的集中反映。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这几个圈层的交接界面所组成,这几个圈层交接的界面里有生命在其中积极活动,称之为生物圈,为生物生长、繁殖提供必要的物质和所需的能量。

(2)生态因子

生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对生命有机体生活、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对有机体存活数量有影响的空间条件的总和。组成生境的因素称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包括:非生物因素即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

(3)种群:

指一定时空中同种个体的总和。具有整体性和统一性,种群特征反映了种群作为一个物种所具有的特征和其具有

的统一意义的“形象”。种群是物种、生物群落存在的基本单位。

(4)群落

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空问范围内的生物种群的集合。可简单地分成植物群落、动物群落、微生物群落三大类,也分为陆生生物、水域生物群落二种。

(5)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一词最初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于1935年提出。

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内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

循环,能量的流动和信息的交换而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6)生态平衡阈值

生态系统平衡失调是外干扰大于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

力的结果和标志。不使生态系统丧失调节能力或未超过其恢复力的干扰及破坏作用的强度称之为“生态平衡阈值”。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1系统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人是系统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

中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大型消费者;○2系统输入:有自然输入(降雨、日照、生物)和社会输入(人力、化肥、机械、

农药、信息、资金)。○3系统输出: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的自然输出(水土流失、水分蒸腾蒸发

等)。○4系统功能:农业生态系统和外界有更大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系统更加开放。○5系统调控:由农民直接实施人工调控,还受工业、交通、科技、政府、法律等间接

调控。

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李比希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哪一种营养物质”即最小因子定律,也说明某一数量最不足的营养物质,由于不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会限制作物的生长,同时也会限制其他处于良好状态的谢尔福特耐性定律:1913年,谢尔福特把最大量和最小量限制作用合并为耐性定律,即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上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阙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或

耐性定律。)

生物生态适应性:是指在保持物种属性不变的同时,整合系统(个体、种群)习惯于环境条件变化的特性。主要是指个体在已变化的环境因子相互作用情况下获得对该物种有益的结果。适应性依赖于物种的基本特征,即自然选择对该物种的可塑性。因此,生物适应性的强弱受物种遗传性的制约。1趋同适应: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接受同样生态环境选择,只有能适应环境的类型才得以保存下去。通过变异和选择,结果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特征和适应方式的现象。2趋异适应:指同种生物如长期生活在不同条件下,它们为了适应所在的环境,会在外形、习性和生理特性方面表现出明显差别,这种适应性变化被称作趋异适应。

生物型:生活型由于环境多生物的限制作用,不同种的生物长期生存在相同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会发生趋同适应,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生物生态适应性:趋同适应:生活型和趋异适应:生境型生态型:是指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可以遗传的类群,称为生态型。是种内是适应于不同生态条件或区域

的遗传类型,是由生态因子对一个物种种群内许多基因型选择的的种内产物,在分类学上是种以下的分类单位。

竞争排斥原理(也称高斯原理):指出具有相同生态的不同物种,在同一生境中不能长期共存。具有类似要求的种群之间为了争夺有现的空间和资源,各方都力求抑制对方,种间竞争的结果,一方是取得优势,而另一方受到抑制甚至消灭,是两个物种占据不同的空间,吃不同的食物,或其他生态习性的分隔,这些统称生态分离,两个物种都可存在,形成一种共存的平衡局面。两个物种间的需求越相似,竞争就越激烈。依据此原理,生态位完全相同的两个物种是不存在的;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没有两个物种是直接的竞争者;自然界的群落是一个生态位上分化的系统,个种群在空间、时间、资源利用方面趋向于相互补充,而不是直接竞争者。因此,具有物种多样性的群落比单一物种的群落更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维持较高的生产力,并具有高效的稳定性。

种群分布特征:随机、均匀、成丛

种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聚群分布种群增长型:①种群在无环境限制下的指数式增长;②种群在环境制约下的逻辑斯谛增长。指数式增长(短期、无环境限制):世代分离种群:lgNt=lgNo+tlg入;世代重叠:dN/dt=Rn 逻辑斯蒂增长(环境制约):Dn/dt=rN(K-N)/K

生态对策:就是生物为适应环境而朝不同方向净化的对

策,以即生物以何种形态和功能的适应而在其生境中生存和繁衍后代。

K对策者的特点:虽然种间竞争能力比较强,但繁殖率低,遭受激烈变动或死亡后,返回平衡水平的自然反应时间(1/r)较长,容易走向灭绝,如大象、鲸鱼,恐龙等。种群密度稳定,通常是稳定在环境容量(K)的水平或附近,迁移能力弱,寿命较长。

R对策者的特点:虽然竞争能力弱,但繁殖率高,返回平衡水平的时间较短,灭绝的危险较小。同时,具有较强的迁移扩散能力,当种群密度大和生境恶化时,可以离开原有的生境,在别的地方建立新的种群。这种高死亡率、大运动性和连续面临新局面的的特征,使新的基因获得较多的发展机会。

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群落的水平结构特点: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片状或斑块状镶嵌。垂直结构的特点:成层性(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地被层)。

原生演替:是指在从未有过生物的裸地上开始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生物群落被破坏后的地段上进行的演替。

群落交错区(生态交错区、生态过渡带):在景观中不同斑块连接之处的交错区域。其类型有:城乡交错带、干湿交错带、农牧交错带、水陆交错带、群落交错带。

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其影响因素:自然经济条件、农

业区位和社会经济条件。

杜能的农业经济区位理论:○1生产集约理论:越靠近中心城镇,生产集约程度越高。在那时。劳动力仍是农业的主

要投入,因此,可以用单位土地投入的的劳动力来衡量生产

的集约程度。越靠近中心城镇,单位土地投入的劳动力越多。○2生产结构理论:易腐烂变质、不耐储藏和单位重量价格低的农产品在靠近城市区域生产,反之亦然。

生态经济区位:逐步在有利的自然条件下,按市场需求形

成规模效应的专业生产区域。其影响因素:自然条件的生产

力、产品运输费用的差异、

农业生态系统的的垂直结构:是指农业生物之间在空间垂

直方向上的配置组合,在一定单位面积土地(或水域、区域)

上,根据自然资源的的特点和不同生物的特征、特性,在垂

直方向上,建立由多物种共存、多层次配置、多级物质循环

利用的立体种植、养殖的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时空结构的生态学基础是生物种间互补。

套作:是将不同物种的不同生育时期安排在同一地块,按

其生育特点嵌合在一起,充分利用空间,养分等资源,扩大

产出。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以营养级为纽带通过这种吃与

被吃的关系构成的链条关系。其类型有:捕食食物链、寄生

食物链、腐生食物链. 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设计类型:食物链加环设计、产品加工环设计、食物链解链设计。食物链加环设计:以人工生物种群代替自然生物种群,达到废弃物的多级综合利用,抑制物质和能量损失的生物工艺过程。食物链加环并非越长越好,关键是要尽早从链条中获取更多的产品。十分之一法则(林德曼定律)证明,链条越长,营养级层次越多,沿食物链损耗的能量也就越多。而且太长、太复杂的食物链在实际应用中也有许多技术与经济方面的困难。食物链的解链设计:在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富集达到一定程度时,使其与到达人类的食物链中断联系。应用:污染土壤处理、污水处理农业生态系统食物链加环设计其作用:○1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3提高能量的利用率和转化率。其加环类型:生产环(一般生产环;高效生产环)、增益环,减耗环、复合环、加工环。

能流的途径: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绿色植物吸收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再转化为太阳能,储存在它们制造的有机物中,这些有机物所蕴含的能量在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自一个营养级传递到另一个营养级生态系统能量在个营养级传递过程中逐级递减。能流的路径:1太阳辐射能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态系统,成为系统能量的主要来源;2植物以有机质形式储存起来的化学潜能,沿着食物链和食物

网流动,驱动生态系统完成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等功能;3化学潜能储存在生态系统中的组分内,随着产品等输出,离开生态系统;4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有机体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热能离开生态系统5辅助能对以太阳能为始点,以食物链物主线的能流辅助作用。

生态金字塔类型:数量、生物量、能量

农业生态系统辅助能形式:自然辅助能和人工辅助能

1、人工辅助能的功与过:改善农业生态系统机能,从而提

高农业生产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演替趋势;养殖

业的快速发展。1)辅助能的使用包括:①培育和使用优

良农业生物品种,提高产量与品质等;②开展农业生态工

程建设,为农业生物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③使用农机具,提高劳动生产力;④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

和人工合成饲料、兽药等,创造更有利于农业生物生长的

内外环境;⑤使用现代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科技投入,

促使农业资源的高效和可持续利用。(2)按照限制因子原

理,辅助能的投入存在适时和适量的问题:①过度依赖化

工燃料;②食品安全问题;③大气污染;④水质恶化;⑤

土壤退化;⑥农区生物多样性减少,农业生态系统服务功

能削弱。

辅助能的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的科学使用;包括农作物

秸秆、畜禽粪便、农产品加工副产品和能源作物等的农业生物质能源发展潜力巨大;农业节能还要考虑减少大型农业机械能源消耗等农业直接能源消耗;设施农业有较大的节能空间;积极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

初级生产力的限制的影响因素:生物遗传特性决定的内部制约和生态环境决定的外部限制。

提高农田初级生产力的途径:1选育高效的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2保护农业环境,治理生态退化,改善农业生产的资源环境条件,建立可持续农业生产体系;3调控作物群体结构,尽早形成并尽量保持最佳的群体结构;4改进耕作制度,提高复种指数,合理密植,实行间套作,提高栽培管理技术。

次级生产力的作用:1转化农副产品,提高利用价值;2生产动物蛋白,改善膳食结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促进物质循环,增强生态系统功能;4提高农副产品经济价值。其提高途径:1调整种植业结构,建立“粮、经、饲”三元生产体系,增加饲料来源,开发草山草坡,发展氨化秸秆养畜。2培育、改良和推广推广禽畜渔品种,不断提高良种推广率,全面提高农业次级生产力;3适度集约养殖,加强畜禽渔环境控制及设施工程建设,减少维持能和其他消耗;4推广渔畜禽结合,种养加配套的综合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各种农副产品和废弃物。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分类: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碳循环:包括植物生物量的形成、积累以及有机碳在生物链中的传递、动植物残体和土壤有机质的分解、土壤微生物的固定、物质的燃烧等过程。主要形式:co2→光合→食物链→分解者→大气。

农业生产活动与碳循环:双刃剑的作用。既是碳源,又是碳汇。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通过将自然生态系统转换成农业土地利用,增加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农业也可以通过土地利用的变化、土地整治等增加碳吸收,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使农业生产由碳源变为碳汇。

低碳行为: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秸秆还田、改良土壤、生物燃料代替化石燃料。

温室效应及温室气体:太阳短波辐射可以透过大气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产生大气变暖的效应。气体:Co2、ch4、O3、N2o、氟里昂、水汽

氮循环的影响:人类活动的干扰、氮氧化物废气排放、氮肥施用及氮素的损失。

内源性污染源及其环境影响及其控制:包括化肥污染(土壤、水体、大气)、农药污染(动物体、植物体、人体、农业自身)、畜禽粪便污染(氮和磷、恶臭、生物、饲料添加剂和兽药)。

信息类型: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行为信息。

农业生态系统资金流与能物流的关系:有两种关系:通过价格的藕连关系和相对独立的关系。1.欧联关系:资金流与能物流在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或出售的农产品是发生的藕连关系,流量成正比,流向相反。其比例有价格决定。设W 为购买的农业生产资料或出售的农产品重量,P为单位重量相应的价格,C为资金流,有C=PW,设e为单位产品含的能量或某种物质的量,E为重量W的产品的能量或某种物质的总量,有E=eP,C-EP/e。资金量(C)和能物量(E)的

比例为(P/e).2.独立关系:○1独立的资金流,通过纳税、还款、还贷、交费、交罚款等方式离开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

流是不和能物流发生直接关系。○2独立关系。

农业经济外部性原因和解决:传统经济系统的资金流和生态系统的能流、物流部分脱节,支撑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生态环境和资源基础由于没有成为商品,因而就体现不了经济价值。同样,生态系统产出的生物资源也体现不了经济价值。措施:通过政府的增税、收费、补贴、免税等经济调节措施,使经济的外部性内在化;通过产权的确定把外部环境变为内部产权,以克服经济的外部性。

成本外摊与收益外泄及其引发的环境问题:加剧恶化、削弱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努力。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层次:自然调控、人工直接调控、

社会间接调控、

农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机制:程序调控、随动调控、最优调控、稳态调控。

稳态调控机制:反馈机制、多元重复补偿机制、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特点:兼有中心式调控和非中心式调控两种机制。自然调控特点(非中心式调控结构);人工调控特点(人工中心式调控结构);人工调控内容:(1)生境调控:(2)输入输出调控:调控系统的贮备能力,使输出更有计划;通过工艺过程,改变产品的输出形式;控制非目标输出。(3)农业生物调控;(4)系统结构调控。

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在现实生活中,社会资源的输入要用一定的资金按价格购买,产品的输出也按价格换回一定的资金,这样就形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资金流。

农业起源的促成因素:人类生存压力和可驯化生物存在相结合的结果

原始农业阶段特点:刀耕火种、转移农业、轮歇栽培、撂荒制。基本上只有种和收两个环节。

传统农业特点:依赖本地投入,主要使用人力、畜力,农耕地块不再经常转移的固定农业。

替代农业及其代表性模式:有机农业、自然农业、生物动力学农业、生态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因地制宜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并以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利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

可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生态、经济、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的农业。

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生态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设计、组装、调整和管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系统工程体系。它要求把发展粮食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田种植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成果,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大效益的统一。

西方生态农业是对工业化农业的一种叛逆,更加强调不用化肥农药,更加注重小型多样,更加希望能源和养分的自给。而中国不一概反对使用化肥农药,而是注重克服其负面影响,不认为生态农业仅仅适用于生态农场,鼓励扩大生态农业经营规模;鼓励减少对输入能源和养分的过度依赖,重视内部的循环利用过程,但是又充分认识到,在人多地少的国度,要满足农业产出的巨大需求,光靠内部循环是不足够的,因此不反对适当的投入。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全资料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在一定空间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比希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即最小因子定律。 种群调节:指种群数量的控制。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与死亡、迁入与迁出两方面决定的,所有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环境因子、生物因子都对种群的数量起调节作用。 4 、种群:在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分布: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或聚集的。其增长型:在无环境限制下成指数式增长;在环境制约下成逻辑斯蒂增长。)。 5 、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其中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6、群落: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群落。群落的水平结构特点: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 片状或斑块状镶嵌。垂直结构的特点:成层性(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地被层)。 7、边缘效应: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

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或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或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过渡区域称为边缘效应)。8、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想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9、顶级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发展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顶级群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10 、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1 、十分之一定律: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12、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其类型有数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13、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

农业生态学作业题(同名7224)

农业生态学作业题(同名7224)

农业生态学作业题(一)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 3.邻接效应当种群的密度增加时,在邻接的个体之间所出现的相互影响称为邻接效应。 4.群落演替生态系统内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了生物群落及其环境向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过程。 5.生态位是生物物种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出的对环境综合适应的特征,即一个物种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与地位。 6.人工辅助能人类为防止农业生态系统向自然生态系统演化,提高农业生物种群的生产力,减少消耗,人为地向系统加入的那一部分能量。

7.总初级生产力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光合作用总速率,Pg=Pn+R。 8.生物小循环环境中的元素经生物体吸收,在生态系统中被多层次利用,然后经过分解者的作用,再为生产者吸收、利用。 9.社会资源指通过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创造出来的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的人工资源,如劳力、畜力、农机具、信息等。 10.有机农业是一种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生长调节剂和家畜饲料添加剂的农业生产体系。有机农业在可能范围内尽量依靠作物轮作、作物秸秆、家畜粪肥、豆类作物、绿肥、有机废物、含有矿物质养分的岩石和机械耕作,以保持土壤肥力和耕性,尽可能用生物防治抑制病虫和杂草的危害。 二、单选题 1.1865年,(A )将两个词合并构成Oiko1ogie (生态学)一词。 A.勒特 B.海克尔 C.坦斯列 D.奥德姆 2.生态系统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能量沿着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B )流动。

农业生态学试卷A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农业生态学(A)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生物群落: 2、农业生态系统: 3、食物网: 4、现存量: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自然界中食物链的长度一般有多少级( ) A、4-5级 B、6-7级 C、7-8级 D、9级 2、以下哪些就是初级生产的生产者( ) A、猪 B、牛 C、羊 D、水稻 3、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就是( ) A、南方多于北方 B、内陆多于沿海 C、平原多于山地 D、都就是 4、属于可更新资源的就是( ) A、磷矿资源 B、钾 C、钙 D、水资源 5、物质循环中,属于沉积型循环的就是( ) A、氮 B、氢 C、水 D、钾 6、草食动物牛、羊属于( ) A、初级消费者 B、次级消费者C,生产者D、分解者

7、生物防治利用某一生物种群压制另一类生物种群,使其不能为害农作物,就是利用生物种间的(A) A、负相互作用B、正相互作用C、中性作用D、偏利作用 8、消费者处于食物链的种间环节,属于异养生物,如下面的(D) A、草 B、小麦 C、水稻 D、牛 9、森林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导致(B) A、厄尔尼塔现象 B、温室效应 C、拉尼拉现象 D、赤潮 10、利用天敌来消灭害虫就是生物种间的(C)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捕食 D、共栖 11、生物学放大作用就是指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A) A、浓缩 B、降低 C、平衡 D、毒害 12、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生命特征就是因为其中包括(A) A、生物组分 B、环境组分 C、太阳辐射 D、水 13我国现有耕地约为(A) A、15亿亩 B、30亿亩 C、144亿亩 D、5亿亩 14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就是(A) A、污染危机 B、粮食 C、石油 D、化肥 15、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水平较高就是因为增加了(B) A、腐食食物链 B、捕食食物链 C、寄生食物链 D、其她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

最新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复习题(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3.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定义) 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言之,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5.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6. 大型消费者(macroconsumers):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十五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7. 小型消费者(microconsumers):又称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8.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答:生态学1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1)生态学知识累积阶段(1866年前); 主要事件有: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就累积了像二十四节气这种实质反映气候与生物关系的知识,而且广为流传,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2)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1866--1935); 主要事件有: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定义了生态学,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生态学产生以后便分化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等学科分支。 (3)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1935—1962); 主要事件有: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美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他把生物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动态整体。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内的食物链动态》的论文。她用确切的研究数据揭示了在食物链顺序转移中生物的数量关系。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了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4)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段(1962--); 主要事件有: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她的书是人类生态环境意识觉醒的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64年开展以生态系统定量研究为重点的“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之后,又于1971年组织了“人与生物圈”长期研究计划。中国于1972年加入这个研究。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21世纪行动议程》、《里约热内卢宣言》。 (5)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生态学基础;

(完整word版)《农业生态学》试卷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试题 一、是非题(15分) 1、人是农业生态系统组成的中心成 分。() 2、鸟类啄食有蹄类动物身上寄生虫并为该动物提供报警属于原始合作的关系。() 3、学生和椅子就组成一个小小的生态系 统。() 4、农业生态系统受自然与经济双重规律的支 配。() 5、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环境污染基本上是由工业造成的。() 6、科技发展是农业生态学近30年大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7、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第二层次是经营者的直接调控。() 8、食物网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主要途径。() 9、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充足的营养物 质。() 10、森林砍伐后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 替。() 11、自然资源的种类、范围和用途通常是一成不变的。() 12、同一生境中没有任何两个物种会占据同一个生态位。() 13、可持续发展目标是充分满足子孙后代的其需求能力。() 14、自然资源受人的影响较大,社会资源受人的影响较小。() 15、稻草→牛→蚯蚓→鸡→猪→鱼属于混合食物链类型。() 二、单项选择(15分) 1、晚稻、中稻、早稻为()生态型 A、温度 B、光照 C、土壤 D、水分 2、全球绿色植物光能利用率平均为() A、0.01% B、0.4% C、0.2% D、0.1% 3、N、P、B、Mg等元素对油菜的生长具有() A、同等重要性 B、有主次之分 C、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之分 D、可替代性 4、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类型食物链 A、捕食 B、腐食 C、混合 D、寄生 5、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不符合下列哪条定律() A、热力学第一定律 B、热力学第二定律 C、十分之一定律 D、限制因子定律 6、农业生态系统是() A、自然生态系统 B、人工生态系统 C、驯化的自然生态系统 D、人工的生态经济系统 7、构成生态系统的核心是() A、人 B、生物群落 C、大气 D、太阳辐射 8、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 A、原始协作 B、偏利共生 C、互利共生 D、寄生 9、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 A、高生物产量 B、高经济产量 C、高生物多样 D、输入输出特点 10、能够决定地球上动物和人口生存数量的是()

农业生态学试题库

农业生态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 2. 环境 3. 环境因子 4. 生态因子 5. 生存条件(生活条件) 6. 种群 7. 种群生态学 8. 密度 9. 生态密度 10. 出生率 11 .死亡率 12 .最大出生率 13 .最低死亡率 14 .实际死亡率 15.实际出生率 16. 捕食 17. 草食 18. 寄生 19. 宿生

20. 寄主 21. 偏利共生 22. 互利共生 23. 群落 24. 群落生态学 25. 优势种 26. 伴生种 27. 生物多样性 28. 群落演替 29. 原生演替 30. 次生演替 31. 生态系统 32. 系统 32. 绿带(光合层) 33. 营养结构 34. 食物链 35. 食物网 36. 营养级 37. 草木食物链 38. 腐生食物链 39. 生态金字塔 40. 生产量

41. 总生产量 42. 初级生产力 43. 次级生产力 44. 生物放大作用 45. 农业生态系统 46. 生态型 47. 人工辅助能 48. 群落的抗变能力 二、选择题 1.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 A、虎 B、真菌 C、细菌 D、森林 2.物质循环中的还原者是()。 A、作物 B、家畜 C、细菌 D、昆虫 3.能量传递的1/10定律是由()提出的。 A、奥得姆 B、林德曼 C、达尔文 D、海克尔 4.在表达不同营养级上生物最合理的科学方法为()。 A、生物量金字塔 B、生物数量金字塔 C、能量金字塔 D、经济产量金字塔 5.种群的正相互作用为()。 A、偏利作用 B、寄生 C、竞争 D、捕食 6.陆生植物一般可分为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材料

农业生态学 一、英译汉 Food chain (FC) 食物链food web (FW) 食物网Agroecosystem农业生态系统ecosystem 生态系统 Ecotype生态型niche 生态位 Allelopathy化感作用Ecology 生态学 Edge effect (EE) 边缘(际)效应biological pesticide (BP) 生物农药Energy 能量energy flow(EF)能流 Chines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CEA)中国生态农业 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 有害生物的综合管理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SA) 可持续农业 二、填空 1.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甲烷、水蒸气、臭氧、一氧化二氮、氟利昂由碳循环引起的 2.生态金字塔分为(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生物数量金字塔) 3.人工辅助能(生物辅助能、工业辅助能) 4.经济外部性(外摊成本,外泄收益)两种 5. 农业生态学调控机制分为(中心式调控、非中心式调控) 6.营养级按生物(能量大小)划分 三、名词解释 1.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2.趋同效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中,其群体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相应的生态变异。 趋异效应:是指相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其群体在形态生理等方面产生相应的生态变异。 3.生物放大作用(生物富集,生物浓缩):指有毒物质沿食物链各级营养传递时对生物体内残留浓度不断上升,越是处在高营养级的生物其体内有毒物质的残留浓度越高的现象。 4.优势种:是指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5. 建群种:是指在群落中处于优势层的优势种 四、简答题 1.生态对策(R对策和K对策的区别) 答法一、(K对策:个体大,寿命长,存活率高,适应稳定的栖息环境,不具较强的扩散能力,种群密度比较稳定,种群的数量通常稳定在环境容纳量(K)的水平附近 R对策与K对策相反哈!(记不好就这样记) K对策:个体小,寿命短,存活率低,具有较高的生殖力,适应多变的栖息环境,具有较强的扩散能力,种群密度经常出现大起大落的突发性波动。) 答法二、区别如下表

农业生态学题库

农业生态学题库 一、填空题 1、农业的效益可分为农业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农业生物常以种群或群落的状态存在。 3、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4、种群年龄结构是指不同年龄组的个体在种群内的比例和配置情况,根据年龄锥体,可将 种群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 5、依据取得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目和各年龄组的死亡个体数方法的不同,生命表可以分 为动态生命表和静态生命表。 6、种群的发布有3种基本类型:、、。 7、生物种间的正相互作用包括:偏利作用、原始合作和互利共生。 8、生物种间的负相互作用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作用四种。 9、就农业生产能量转化效率而言,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转化效率是由生物及其环境两方面 因素决定的。 10、农业生态系统的次级生产力,直接受次级生产者的生物种性、生产方式、养殖技术、养 殖环境所制约。 11、碳主要储藏在大气、生物体、土壤、水圈和岩石圈几个库中。 12、温室气体主要包括:CO2、CH4、N2O、臭氧、氟里昂以及水汽等。 13、全球氮素储量最多的是岩石、大气,其次是煤等化石燃料。 14、循环通常包括:氮的固定、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 等几个重要过程。 15、固氮的途径通常有生物固氮、高能固氮和工业固氮三种。 16、自然界中磷循环属于典型的沉积型循环。 17、钾循环是以地质大循环为主,生物小循环为辅的物质循环管。 18、酸雨是指pH低于的雨水。 19、根据杜能的农业圈层结构理论,他推断出围绕中心城市的6个同心圈层,每个圈层分别 有不同的最适农业生产结构,第一圈层为自由农作圈、第二圈层为林业圈、第三圈层为轮作农业圈、第四圈层为谷物农作圈、第五圈层为三圃农作圈、第六圈层为畜牧圈,第六圈层以外则是以休闲、狩猎为主的灌木林带。 20、根据农业圈层结构,杜能得到两个结论,分别为:生产集约度理论和生产结构理论。 21、农田水分消耗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植株蒸腾、株间蒸发和深层渗漏(或田间渗漏)。 22、农艺节水主要包括地面覆盖、耕作改良、水肥耦合、抗旱品种选育等。 二、选择题 1、美国科学家小米勒总结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包括:多效应原理、相互联系原理、勿干扰原 理。 2、A型:凸型的存活线,表示种群在接近生理寿命前,死亡率一直很低,直到生命末期死亡率才升高。人类属于或接近这种类型。 B型:对角型的存活曲线。即种群下降的速率从开始到生命后期都是相等的,表明在各个时期的死亡率都是相等的。 C型:凹型的存活曲线。表示幼体的死亡率很高,以后的死亡率低而稳定。属于这类型的有

农业生态学 期末复习材料

农业生态学 农业生态学(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与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研究对象是农业生态系统 系统的定义 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相互联系的诸要素的联合体 钱学森: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构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有两个以上的组分 ☆组分之间有密切联系 ☆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系统的结构特点 ☆边界:使系统具有相对独立性 ☆水平结构:系统的组分及其量比关系(系统的层次越低,组分间的联系越密切,组分间的量比关系也越严格) ☆垂直结构:系统的层次与空间排列方式(系统有不同的层次,组分、元素、子系统、大子系统) 系统的功能特点 系统的功能是一种整体效应,不但包括各组分的独立功能,还增加了各组分之间相互作用后产生的新效应 1+1>2或1+1≠2 生态系统的定义 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 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 a环境组分:辐射、气体、水体、土体

b生物组分(生产者、消费者) 生态系统的特点 ☆组分上:无生命和有生命 ☆空间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动态性 ☆时间变化上:简单到复杂,低级到高级 ☆内部功能上:组分间不断进行能量转换与物质循环,使系统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外部关系上:开放系统,物质能量交换 农业生态系统定义 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受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共同制约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系统组分: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培育的农业生物为主;人类——大型消费者,同时是管理者、调控者;环境组分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系统输入:增加了大量的人工输入,如肥料、农药、薄膜、农业机械、人力、信息等 ☆系统输出:农产品的大量输出,水土流失等 ☆系统功能:系统开放程度高,自身稳定性减弱 ☆系统调控:自然调控、农民直接调控与社会经济间接调控 农业效益的构成 社会效益(social effect):指农业生产为社会提供基本需求和社会稳定所产生的效益,通常包括各种农产品和就业机会等 经济效益(economic effect):指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效益,通常包括农业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经济收益及国家税收收入 生态效益(ecological effect):指农业生产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通常包括资源耗费速度、环境保护效果和景观美化程度 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系统结构组成规律,组分结构以及它们在不同层次水平的相互关系; 研究系统功能运转规律,即能量、物质、价值、信息的流通途径及效率;

农业生态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总结(供参考)

第一章 1.请您分别从生态学危机,农业危机和还原论危机说明为什么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业生态学必然会得到发展? 2.试述下述概念:生态学,农业生态学,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关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转换,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特别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的生态系统。 3.请谈一谈为什么生态系统会产生其组分没有的特性?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有什么主要区别? 4.农业生态学与农业科学体系中其他主要学科的关系如何? 第二章 1.请谈一谈环境对生物制约的规律。生物是适应环境的结果?生物对环境只有被动适应吗? 答: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哪一种营养物质。 2,谢尔福特耐性定律:对植物生长而言,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 2.描述种群的结构主要用什么参数?种群的分布主要有哪些类型? 答:1,种群大小和密度,种群大小是指在一定面积和容积内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种群密度,单位面积内种群的数量。2,种群的年龄结构和性比,分为稳定性,增长型,衰退型,性比:一个雌雄异体的种群中所有个体或某个龄级的个体中磁性和雄性的比率。3,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4,种群的内禀增长率与环境容纳量,在没有任何环境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内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值速率,为内禀增长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5,种群的空间分布和阿利氏原则,种群的分布有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聚集的),阿利氏原则:每个生物种都有自己的最适密度,过疏或过密都产生限制影响。 3.种群增长的指数形式和逻辑斯蒂形式用什么方程描述?如何理解r对策生和K 对策生物适应环境的生活史对策? 答:1,种群在无环境条件限制下成指数增长,N T+1=λN t , λ=N 1 /N 0 , lgN T =lgN +tlg λ,dN/dT=rN呈J型增长。 2,种群在环境制约下的逻辑斯蒂增长dN/dT=rN(K-N)/K,N为变值。呈S型生长。r对策生物,个体小,繁殖速率快,成活率低,基数大,寿命短,环境变化适应性强。 K对策生物,个体大,繁殖较慢,个体成活率高,寿命一般较长,环境变化适应性差,易灭绝。 4.请各举两个例子说明两个种群可能有的相互关系? 答:一,负相互作用,1,竞争,两个生物争夺同意对象而产生的对抗作用。分为直接干涉型动物(格斗)和资源利用型竞争2,捕食:一个物种的成员取食两仪个物种成员的现象。3,寄生,一个种寄居于另一个中的体内或体表,从而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现象,病毒,细菌,真菌,菟丝子,等。拟寄生:是昆虫寄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地段或生境中各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集合。 2、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要,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 3、食物网: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不同种类的生物形成的相互交错成网的多条食物链。 4、现存量:指在某一特定的观察时刻,单位面积地段内有机体的数量,可以用个体数目、重量或能量来表示。 5、库:指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物质被暂时固定、贮存的场所。 6、r-对策物:是指生育力高,亲体具有良好保护幼体行为的生物。 7、物质循环:泛指生态系统中的一切物质,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化学元素及水(作为介质在生物与环境不同组分之间的频繁转移和循环流动。 9、营养级:指食物链上的不同面积,每个链节上的生物都构成了其下一个链节生物的食物能来源。 10、生态金字塔:把生物群落的众多生物按所属的营养级加以分类,然后将各营养级按其总个体数量、生物量或能量的多少绘成长方形模框,自下而上顺序排列,即形成了所谓的生态金字塔。 11、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原理(如物种共生原理、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等,结合系统工程的优化方法,设计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及分层次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12、生态位:是生物在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时所表现的对环境的综合适应特性。

13,系统:是指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14、能效率:人工投入单位辅助能量所获得的有效产出能或能量报酬。 15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16,次级生产: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生物量形成的生产过程称次级生产。 17、肥力结构:指(形成产量的自然肥力、再循环肥力和外源肥力所占的比例。 18、立体种养技术:是利用了物种间对资源利用的互补特性,利用了生物间的生态位的差异,从而提高了整体对资源的利用率。 19、生物学放大作用:各种有毒污染物质一旦进入生态系统,便会参与物质循环,在循环过程中性质稳定,易被生物体吸收的毒物质沿着食物链逐级富集、浓缩。食物链的浓缩作用又被称作生物学放大作用。 20、群种:是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有机体的集合群。 21、食物链:食物链就是由日光能量转化固定的食物能,经过一系列有取食、被取食关系的生物,以植物有机体开始被逐级转移而形成的生物链条。 22,顶级群落:是生态演替的最终阶段,是最稳定的群落阶段,其各主要群落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出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如呼吸也都达到平衡。 23、环境污染:由于人为因素使环境的结构或状态发生变化,环境素质下降,从而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和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条件。 24、群落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群落中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出现群落与其环境想着一定方向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农业生态学的试题

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农业生态学;农业生态学是应用生态学原理,系统分析的方法,把农业生产作为一个整体,即农业生态系统,研究其结构、机能、生产力及其调控和管理的学科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起影响作用的环境因子。 农业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是在人类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和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的系统机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照人类理想要求进行物质生产的有机综合体。 食物连;在生态系统中,源于绿色植物的食物能,通过一系列取食与被取食的转化关系,使各个生物有机体紧密联系起来的营养序列称为食物链。 农业生态工程;农业生态工程就是有效地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物种充分利用空间和资源的生物种群共生原理,多种成份相互协调和促进的功能原理,以及物质的能量多层次、多途径利用和转化的原理,而建立的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稳定和持续高效功能的农业生态系统。

逆行演替;逆行演替就是指原来的群落在外界因素,如采伐、火烧、开垦、放牧、病虫害及其它自然灾害等的作用下,群落由比较复杂、相对稳定的阶段向着简单和稳定性差的阶段退化。逆行演替是群落次生演替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外界作用力的强弱及持续时间,当作用力强或持续时间长时,原有群落可能一直要退化到次生裸地。 生活型;生活型是指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形成具有类似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农业资源; 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结构,指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栽培的植物、饲养的动物、微生物等)以及这些要素在时间上、空间上配置和能量、物质在各要素间的转移、循环途径。 生态位:是指物种在生物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简答题(每小题5,共50分) 1 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 答:1. 农业生态系统除了主要依靠太阳辐射能以外,还需要人类提供辅助能源(如机械、化肥、农药、排灌、收获、运输、贮藏、加工等)。 2. 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目的是获得更多的农产品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A专升本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A(专升本) 一、填空题 1、根据食性不同,食物链可分为__ _、、和。 2、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可分为三类,即、、。 3、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和。 4、竞争排斥原理又叫。 二、选择题 1.不属于环境因子的是: () A 空气 B 水 C 阳光 D 湿度 2.生产力最低的生态系统为: () A农田生态系统 B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 C 沙漠生态系统 D 草原生态系统 3.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中螳螂属于:() A生产者 B初级消费者 C次级消费者 D三级消费者 4.腐生食物链的是: () A虱子→人 B草→羊→狼 C玉米→蝗虫→青蛙 D稻草培育蘑菇 5.属于K对策生物的是: () A 大象 B 蚊子 C 蝴蝶 D 苍蝇 三、判断题 1.稻田养鸭可以减少杂草属于生物的化感作用。() 2.顶级群落不是恒定不变的。() 3.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中,如果螳螂所在营养级的能量为1个单位,那么在这个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能量为100个单位。() 4. 活树上生出蘑菇属于腐生食物链。() 5. 次生演替比原生演替时间长。() 四、名词解释 1、能量的十分之一定理 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限制因子原理

4、种群 5、生态型 6、趋异适应 7、人工直接调控 8、生境 9、生态平衡 10、化感作用 五、简答题 1、顶极群落有哪些主要特征? 2、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3、农田施入氮肥后,氮肥的去向?如何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B(专升本) 一、填空题 1、生物多样性包括、、三方面。 2、生态系统具有、和三大功能。 3、热力学第二定律也称,因为能量总是从趋向,这个过程。 二、选择题 1、属于原始合作: () A狐狸与老虎B 地衣与大树C犀牛与犀牛鸟D 蝴蝶与蝴蝶兰 2、不能体现生态因子的周期性变化: () A 动物冬眠 B 秋雁南飞 C 菊花9月开花D竹子60年一开花 3、一般在在生态系统中,如果生产者的能量为10000个单位,那么次级消费者的能量为:() A 10 B 100 C 1000 D 500 4、如果两个物种的生态位完全相同,会出现什么结果:() A 都死亡 B 和谐共存 C竞争能力强的生存,弱的消失D 不确定 5、生态系统由哪两个生态系统复合而成:()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农业生态学复习笔记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概念: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经典生态学[重点]:个体,种群,生态系统,群落,景观,生物圈 (3)农业生态学概念:农业生态学是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将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科学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1)系统的概念: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系统,即研究农业生 物之间以及农业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调控途径。构成条件:①由一些要 素组成;②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③要素之间通过相互作用,产生跟各个组成成分不同的新功能,即整体功能。基本特征:系统组分的整体性, 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2)生态系统的概念:是指在一定的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生物 与非生物环境之间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 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基本特征」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主要由四部分构成: 初级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物质【重丿_________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生命的 开放式的功能系统;一个生态系统占据一定的空间并随时间发生演变;生态系统

内部保持有一定的平衡关系。 (3)生态系统的功能:四个信息——营养信息,化学信息,物理信息,行为信 (4)生态系统的结构的概念_[重点]:指生态系统中组成成分及其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和各组分间的能量、物质、信息流的方式和特点。三种结构:物种结构、时空结构和营养结构。 (5)农业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在人类的积极参与下,利用农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以及农业生物种群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合理的生态结构和高效生态机 能,进行能量转化和物质循环,并按人类社会需要进行物质生产的综合体。组成: 1. 生物组分(经人工驯化的农业生物,最重要的调节者与主体消费者一一人类) , 2.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人工环境组分)。基本结构:组分结构,时空结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营养结构。基本功能[重点]:1?能量流——农业生态系 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包括太阳能、自然辅助能、人工辅助能。 2.物质流。3.信息流。 4.价值流。 (6)农业生态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区别[重点]:1.生物构成方面:(1)农业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经人工驯化培育的农业生物以及与之相关的生物,而自然生 态系统中的生物是特定环境下经生物种群间、生物与环境间长期相互适应形成的 自然生物群落(2)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结构单一,物种多样性低于自然生 态系统。2?环境条件方面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条件受到人类的调控与改造,以便

农业生态学试卷A及答案

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农业生态学(A)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 生物群落: 2. 农业生态系统: 3. 食物网: 4. 现存量: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 1.自然界中食物链的长度一般有多少级() A. 4-5级 B. 6-7级 C. 7-8级 D. 9级 2.以下哪些是初级生产的生产者() A.猪 B.牛 C.羊 D.水稻 3.我国水资源分布的特点是() A.南方多于北方 B.内陆多于沿海 C.平原多于山地 D.都是 4.属于可更新资源的是() A.磷矿资源 B.钾 C.钙 D.水资源 5. 物质循环中,属于沉积型循环的是() A.氮 B.氢 C.水 D.钾 6.草食动物牛、羊属于() A.初级消费者 B.次级消费者 C,生产者 D.分解者 7.生物防治利用某一生物种群压制另一类生物种群,使其不能为害农作物,是利用生物种间的(A) A.负相互作用 B.正相互作用 C. 中性作用 D.偏利作用 8.消费者处于食物链的种间环节,属于异养生物,如下面的(D) A.草 B.小麦 C.水稻 D.牛 9.森林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导致(B) A.厄尔尼塔现象 B.温室效应 C.拉尼拉现象 D.赤潮 10.利用天敌来消灭害虫是生物种间的(C) A.原始合作 B.互利共生 C.捕食 D.共栖 11.生物学放大作用是指有毒物质在食物链上的(A) A.浓缩 B.降低 C.平衡 D.毒害 12.农业生态系统具有生命特征是因为其中包括(A) A.生物组分 B.环境组分 C.太阳辐射 D.水 13我国现有耕地约为(A) A.15亿亩 B.30亿亩 C.144亿亩 D.5亿亩 14目前农业上最突出的生态危机是(A) A.污染危机 B.粮食 C.石油 D.化肥 15.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水平较高是因为增加了(B)

农业生态学总复习题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学科。 2、农业生态学: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称为生态系统。 4、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为满足社会需求,在一定边界内通过干预,利用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能量和物质联系建立起来的功能整体。农业生态系统是一种被驯化了的生态系统。 二、填空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的科学 2、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的概念,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看作是一个动态整体,受到个学派的赞同。 3、生态学是由德国科学家()首先提出来的。 4、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为()。 三、单选题 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的对象时(C )。 A.系统 B.生态系统 C.农业生态系统 D.农田生态系统 2、农业生态学的学科基础是()。 A.植物学 B.动物学 C.微生物学 D.生态学 3、生态系统概念是由()首次提出来的。 A.赫克尔 B.坦斯列 C.林德曼 D.奥德姆 4、食物链的理论是由()提出来的。 A.赫克尔 B.坦斯列 C.林德曼 D.奥德姆 四、简答题 1、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二章农业生态系统 一、名词解释 1、系统:由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 3、消费者:是指除了微生物以外的异养生物。 4、分解者:主要是指以动物残体为生的异养微生物。 二、填空 1、生态系统是由()和环境组分构成。 2、稻米→人的食物链总共有()营养级。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物质循环: 2、物质循环的库与流: 3、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4、温室效应: 5、生态效率: 6、生态金字塔: 7、林德曼的十分之一定律: 8、生态效益: 9、农业资源: 10、生态入侵: 11、农业效益: 12、能量转移: 13、次级生产: 二. 选择题 1、农业生态学研究对象主要是(): A、农作物 B、农业环境 C、农业生态系统 D、农业气候 2、生态学(Ecology)一词是在那一年中第一次提出的(): A、1966 B、1910 C、1809 D、1866 3、生物生命活动与其外界环境之间相互的物质、能量变换过程称为(): A、生物学过程 B、生态过程 C、技术过程 D、经济过程 4、农业生态学的基础性体现在(): A、农业生态学从物质和能量转换上研究农业 B、农业生态学研究的农业生物包括了农作物、蔬菜、果树、家禽、水产类和森林等多种多样生物种群 C、运用生态学理论、观点和方法研究农业生产 D、农业生态学在强调生态环境的同时还得以实现农业高产为中心 5、农业生态系统的开放性是指(): A、高生物产量 B、高经济产量 C、高生物多样 D、输入输出特点 6、、能够决定地球上动物和人口生存数量的是(): A、初级生产量 B、次级生产量 C、热量 D、净生产量 7、捕食性天敌的引入这一环节属于(): A、生产环 B、增益环 C、减耗环 D、复合环 8、高投入、高能耗的农业为(): A、有机农业 B、生物农业 C、石油农业 D、自然农业 9、金属矿产资源属于(): A、可更新资源 B、不可更新资源 C、社会资源 D、工业产品资源 10、晚稻、中稻、早稻为()生态型 A、温度 B、光照 C、土壤 D、水分 11、马—蛔虫—原生动物属于()类型食物链 A、捕食 B、腐食 C、混合 D、寄生 12、固氮根瘤菌和豆科植物间的共生关系属于:() A、原始协作 B、偏利共生 C、互利共生 D、寄生 三、简答题 1.农业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基本功能? 答:1)基本组分:生物组分:农业生物如农作物、家畜、家禽、家鱼、家蚕等,以及与这些生物有密切联系的病虫害、杂草等。其中的大型消费者也包括人。环境组分:受到人类的不同程度的调节和影响。而有些环境如温室、禽舍等完全是人工环境。 2)基本功能: 能量流:农业生态系统除输入太阳能外,还输入人工辅助能。物质流:各种化学元素在生态

农业生态学作业一试题及答案

农业生态学_在线作业_1 交卷时间:2016-09-23 09:18:39 一、单选题 1. (5分) 下列()是短日照植物。 ? A. 燕麦 ? B. 油菜 ? C. 小麦 ? D. 玉米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2. (5分) 不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对策各不相同,以下哪类生物属于K对策生物?()? A. 杂草 ? B. 细菌 ? C. 昆虫 ? D. 大型食肉动物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2 群落的基本特征 展开解析 3. (5分) 生态问题出现的主导因素是()。

? A. 粮食危机 ? B. 资源危机 ? C. 能源危机 ? D. 人口危机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9.1 农业资源的分类与特性 展开解析 4. (5分) 根据生态位原理,()有利于系统稳定。? A. 生物品种单一 ? B. 生物数量少且生态位空缺 ? C. 生态位丰富且生态位饱和 ? D. 生物的生态位重叠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 4.2 群落的基本特征 展开解析 二、多选题 1. (5分) 植物成群分布的原因是()。 ? A. 天然障碍 ? B. 动物及人为活动 ? C. 微域差异 ? D. 繁殖特性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2. (5分)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包括()。 ? A.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较强,流失率低 ? B. 养分供求同步机制较弱 ? C. 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 D. 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出率与输入率 纠错 得分: 0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3. (5分)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包括()。 ? A.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主次之分 ? B. 生态因子具有部分补偿性因此具有完全替代性 ? C. 生态因子的作用或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要求具有阶段性 ? D. 生态因子的耦合(综合)作用特征 纠错 得分: 5 知识点:农业生态学 展开解析 4. (5分) 资源转换系统的某一必要资源的输入量从零开始不断增加,开始时系统的输出量增加很快,当输入达到一定水平后,输出量增加的速度逐步减慢、停止甚至出现负值,这种现象称之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