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重点要点和试题集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重点要点和试题集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重点要点和试题集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重点要点和试题集

宏观经济学

第一部分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习题解答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

1.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既便两国产出不变,其GDP亦不能与原来两国GDP之和相等。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合并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GDP是对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内全部最终产出的市场度量,只要合并前后两国产出不变,合并后的GDP亦应与原来两国GDP之和相等。

2.国民收入核算中,净投资可以为负,但总投资无论如何不能为负。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若存货的缩减额加上折旧额超过了新生产的建筑和设备的总价值,净投资为负;若存货的缩减额超过了新生产的建筑设备的价值,总投资也为负。

3.既然折旧和间接税不是要素收入,按照收入法这两项不应计入GDP。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GDP是当年全部最终经济成果的市场价值,折旧和间接税无疑应包括在里边。如将此两项排除在外,核算得到的就将不是GDP,而是大致相当于NI的一个指标了。

4.个人从公司债券和政府债券上都获得利息收入,则按照收入法,两种利息都应计入GDP。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收入法之“收入”,是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而非最终收入。个人从公司债券中获得的利息被视为要素报酬之一种,而政府公债利息属转移支付,属国民收入的再分配。

二、选择正确答案

1.用支出法核算GDP时,投资包括( C )。

A.政府部门提供的诸如公路、桥梁等设施

B.购买一种新发行的普通股

C.年终比年初相比增加的存货量

D.消费者购买但当年未消费完的产品

2.使用收入法核算GDP时,下面哪一项是不必要的( B )。

A.工资、利息和租金

B.净出口

C.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

D.资本折旧

3.下列各项可被计入GDP的是( C )。

A.家庭主妇的家务劳动

B.拍卖毕加索画稿的收入

C.晚上帮邻居照看孩子的收入

D.从政府那里获得的困难补助收入

4.一国从国外取得的净要素收入大于零,说明( A )。

A.GNP>GDP

B.GNP=GDP

C.GNP

D.GNP与GDP不可比

5.假如一套住宅于2000年上半年建造并以9000美元出售,下半年出租,租金为600美元,同期折旧90美元,则该年度与此经济活动有关的总投资、消费和GDP分别为( A )。

A.9000美元、600美元和9600美元

B.0美元、 9600美元和9600美元

C.8910美元、600美元和9510美元

D.9000美元、1200美元和9600美元

6.在公司税前利润中,与个人收入有关的是( C )。

A.公司所得税

B.社会保险税

C.股东红利

D.公司未分配利润

7.下列那个指标可由现期要素成本加总得到( C )。

A.GDP

B.NDP

C.NI

D.DPI

8.要从国民收入获得个人收入,不用减去下列哪一项( B )。

A.公司所得税

B.间接税

C.社会保险税

D.公司未分配利润

9.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 D )。

A.NDP=GDP-折旧

B.NI=NDP-间接税

C.PI=NI-公司留存利润-公司所得税+转移支付

D.DPI

个人可支配收入 =PI-个人所得税

10.为使不同年份的GDP具有可比性,需要对GDP进行调整,原因是( A )。

A.GDP是一个现行市场价值的概念

B.不同年份GDP的实物内容不同

C.不同年份的GDP所含的折旧和间接税不同

D.GDP包含了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成果

11.下列指标中哪一个是存量指标( C )。

A.收入

B.投资

C.资本

D.进出口

三、计算 1.据表13-1提供的某国经济数据(单位:亿元),求该国相应年份

的GDP、NDP、C、I 和Array In(净投资)。

表13-1

解:第一年各指标数值为:

C = 消费掉的消费品=90亿元

I= 新产建筑+新产设备+年底消费品的库存量-年初消费品的库存量

=5+10+50-30=35亿元

In =I-估计一年现有建筑的折旧-估计一年现有设备的折旧

=35-10-10=15亿元

GDP=C+I=90+35=125亿元

NDP=GDP-(I-In)=125-20=105亿元

同理可得第二年各指标的数值为:

C=110亿元,I= -5亿元,In= -25亿元

GDP=105亿元,NDP=85亿元

2.某年发生了以下活动:(a)一银矿开采了50千克银,公司支付7.5万美元给矿工,产品卖给一银器制造商,售价10万美元;(b)银器制造商支付5万美元工资给工人造了一批项链卖给消费者,售价40万美元。

(1)用最终产品生产法计算GDP;

(2)每个生产阶段生产多少价值?用增值法计算GDP。

(3)在生产活动中赚得的工资和利润各共为多少?用收入法计算GDP。

解:(1)项链为最终产品,其售价40万美元即为与此两项生产活动有关的GDP。

(2)开矿阶段创造的增加值为10万美元,项链制造阶段创造价值为40-10=30万美元,合计总增加值,有GDP=10+30=40万美元。

(3)在开矿阶段,工资7.5万美元,利润为10-7.5=2.5万美元;在项链制造阶段,工资

为5万美元,利润为40-10-5=25万美元。两项工资和两项利润合计共40万美元。此即用收入

法计算的GDP。

3.一经济社会生产三种产品:书本、面包和菜豆。它们在1998和1999年的产量和价格如表13-2所示,试求:

表13-2

(1)1998年名义GDP;(2)1999年名义GDP;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的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4)以1999年为基期,1998年和1999年实际GDP是多少?这两年实际GDP变化多少百分比?

(5)“GDP的变化取决于我们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的基期的价格。”这话对否?

解:(1)1998年名义GDP为:100×10 + 200×1 + 500×0.5 =1450(美元)

(2)1999年名义GDP为:110×10 + 200×1.5 + 450×1=1850(美元)

(3)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实际GDP为当年名义GDP1450美元;1999年实际GDP为:110×10 + 200×1 + 450×0.5=1525(美元)

两年间实际GDP增加的百分比为:(1525-1450)÷1450 ≈0.0517 =5.17%

(4)以1999年为基期,1999年实际GDP为当年名义GDP1850美元;1998年实际GDP为:100×10 + 200×1.5 + 500×1= 1800(美元)

两年间实际GDP增加的百分比为:(1850 - 1800)÷1800≈0.0278=2.78 %

(5)对比(3)和(4)可看出,GDP的变化速度与我们选择用哪一年的价格作衡量实际GDP 的基期价格有关。但需说明的是,一国GDP的变动源于价格水平的变动和最终经济成果数量的变动,不论采用哪一个基期价格计算GDP,都能将GDP中因价格变动引起的不可比因素剔除掉。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则基期的选择与实际GDP的变化无关。

4. 根据上题数据,以1998年为基期:

(1)计算1998年和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

(2)计算这段时期的通胀率。

解:(1)以1998年为基期,1998年的GDP折算指数为1;1999年的GDP折算指数为 99年名义GDP/99年实际GDP= 1850/1525 ≈1.213

(2)以GDP折算指数为基础计算的通胀率为(1.213 - 1)×100% = 21.3%

5.假定某经济社会有A、B、C三个厂商,A厂商年产出5000美元,卖给B、C和消费者。其中B买A的产出200美元,C买2000美元,其余2800美元卖给消费者。B年产出500美元,直接卖给消费者,C年产6000美元,其中3000美元由A买,其余由消费者购买。

(1)假定投入在生产中用光,计算价值增加;

(2)计算GDP为多少;

(3)如果只有C有500美元折旧,计算国民收入。

解:(1)A的价值增加为:5000美元- 3000美元 = 2000美元B的价值增加为:500美元- 200美元 = 300美元

C的价值增加为:6000美元- 2000美元= 4000美元

(2)由生产法核算GDP,易得其值为 GDP = 2000 + 300 + 4000 = 6300美元。亦可用加总所有部门最终产品的方法计算GDP。易知A、B、C三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分别为2800美元、500美元和3000美元,加总即得GDP数额为6300美元。

(3)国民收入额为:6300美元- 500美元 = 5800美元

6.从表13-3资料中找出:(1)国民收入;(2)国内生产净值;(3)国内生产总值;(4)个人收入;(5)个人可支配收入;(6)个人储蓄(单位:万美元)。

13-3表Array解:(1)国民收入= 雇员酬金 + 企业利息

支付+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

收入

=1866.6+264.9+34.1+164.8+120.8=2451.2万

美元

(2)国内生产净值 = 国民收入+ 间接税

=2451.2 + 266.3=2717.5万美元

(3)国内生产总值 = 国内生产净值+资本

消耗补偿=2717.5+356.4=3073.9万美元

4)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红利-

社会保险税+政府支付的利息+政府和企业的转

移支付

=2451.2–164.8+66.4-253.9+105.1+374.

5=2578.5万美元

(5)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

=2578.5-402.1=2176.4万美元

(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者支

付的利息-个人消费支出

=2176.4-64.4-1991.9=120.1万美元

7.假定一国有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如表

13-4

试计算:(1)国内生产净值;(2)净出口;(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

表13-4

解:(1)国内生产净值= 国内生产总值 -(总投资-净投资)

= 4800 -(800 - 300)= 4300万美元

(2)净出口 = 国内生产总值-总投资-消费-政府购买

= 4800 - 800 - 3000 - 960 = 40万美元

(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

= 960 + 30 = 990万美元

(4)个人可支配收入= 国内生产净值-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

= 4300 - 990 = 3310万美元

(5)个人储蓄 = 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

= 3310 - 3000 = 310万美元

8.假设国内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都是万元),试计算:(1)个人储蓄;(2)投资;(3)政府购买。

解:(1)个人储蓄 = 个人可支配收入 - 消费 = 4100 -3800 = 300万元

(2)投资 = 个人储蓄 + 政府储蓄 + 国外部门的储蓄

=300 +(-200)+ 100 = 200万元

(3)政府购买 = 国内生产总值 - 消费 - 投资 - 净出口

=5000 - 3800 - 200 -(- 100)= 1100万元

四、分析讨论1.怎样理解“产出等于收入”和“产出等于支出”?

答:(1)产出等与收入。所谓产出,就是当年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总市值,在这个总市值的价值构成中,一部分是要素成本(如利息、工资、租金等),一部分是非要素成本(如间接税、折旧等),它们最后分别成为家庭的收入、企业的收入和政府的收入。因为最终产品的总价格就等于要素成本和非要素成本之和,故产出等于收入。

(2)产出等于支出。所谓支出,是指各部门针对本国最终产品发生的支出。由于把因为无人购买或因购买力不足而积压在仓库里的存货视为企业自己将其“买下”的投资行为,故产出也必等于支出。

(3)产出、收入和支出,分别是从生产、分配和流通三个环节对同一堆最终经济成果的衡量,若不考虑统计误差的因素,三者必然是相等的,用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核算的GDP也必然是相等的。

2.下列项目是否计入GDP,为什么?

(1)政府转移支付;(2)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3)购买普通股票;(4)购买一块地产。

答:(1)政府转移支付只是收入的单方面转移,并不伴随有相应的货物或劳务交换。故此项不应计入GDP。

(2)因为购买的是用过的卡车,该卡车的价值已经计入其生产年份的GDP了。故此项不应计入GDP。

(3)购买普通股票只是产权在不同个体间的转移,是个人的一种投资方式。但这和计入GDP的“投资支出”不是一回事,后者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等)的支出。故此项也不应计入GDP。

(4)地产不是最终产品。故此项也不应计入GDP。

3.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DP、ND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指标中哪个总量有影响?

答: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将会使PI和DPI减少,而其他几个总量指标则不会受影响。原因是:社会保险税是GDP、NDP和NI当中的一个部分,社会保险税的增加意味着其他部分的减少,各部分的总和即GDP、NDP和NI是不变的。但在由NI得到PI时,需要将社会保险税从NI中扣除。故其他条件不变,社会保险税增加,PI将减少;由于DPI由PI扣除个人税而得,DPI亦会相应减少。

4.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总等于计划的投资?

答:(1)储蓄——投资恒等式的含义。储蓄与投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角度看的恒等,是“事后的、实际的”投资和储蓄的恒等。设有一个二部门经济,其国民收入为1000亿元,从收入的使用看,用于消费的为800亿元,则未被消费的200亿元既为储蓄;从支出的结构看消费仍为800亿元,未被消费的200亿元此时被视为投资。这里的投资和储蓄是事后的、实际的指标,其中可能包含有非合意的部分,因此就必然有储蓄与投资的恒等。

(2)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的含义。计划储蓄与计划投资的相等是基于储蓄主体和投资主体意愿的相等,是“计划的、事前的、合意的”投资和储蓄的相等。由于储蓄主体与投资主体并不一定相同,投资动机与储蓄动机亦存有差异,因而计划投资与计划储蓄的相等就只能是偶然的。只有当非合意的投资、非合意的储蓄为零,即实际的投资、实际的储蓄让投资主体、储蓄主体都满意时,计划投资才等于计划储蓄。

5.当你改变到附近酒店就餐的打算转而与朋友们举行温馨轻松的家庭宴会的时候,当你决定不去看电影而是在书房看书消磨你的周末的时候,甚至当你只是为了欣赏人行道旁繁茂的花草决定不乘公交车而步行回家的时候——你有没有想到你正使这个国家的GDP减少?你可能会惊奇地说:这实在是再普通不过的事啊!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这样让我更舒服、快乐,这与GDP又有什么关系?然而统计专家们知道——并且也许会一本正经的告知你:你真的在改变GDP 并影响经济的增长率啊!

以上事实说明了什么问题?让政治领导人和经济学家们牵肠挂肚的GDP真的值得受到它现

在正受到的关注吗?

答:GDP当然是重要的。但GDP不能代表一切。GDP是用当期价格计算的一个经济社会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市场价值,因此,上面提到的“你”的三种举动确实会使GDP有所降低。但是,只要我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其个人利益的最好守护者,当他作出某个决定时,这个决定在当时对他总是最适宜的,我们就有理由确信:较低的GDP并不必然地对应较低的福利水平。公允地说,GDP决定着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所享有的福利的绝大部分,但作为衡量社会福利的尺度,仍然存有许多缺陷。GDP中包含了许多和个人幸福无关的因素,而许多对人们的福利水平有重大影响的因素又没有在其中得到反映。比如,象地下经济的绝大部分,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的生产以及闲暇等促进福利增长的因素没有反映在里面,而另外一些使福利水平下降的因素,如没有得到补偿的污染,自然资本的大量消耗,现代都市生活的不舒适等,却未从中扣除。此外,用以计算GDP的市场价格反映的是产品或劳务的边际效用水平,因此不能够精确地反映一个经济社会的总福利的情况;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GDP具有不同的物质内容,因此等量的GDP带给人的福利也不一定是相同的。所以,GDP不是一个衡量经济福利的完整的尺度,它的数量并不能精确地表示福利的多和少。政治领导人和经济学家们也许应更多地关注一下“经济净福利( NEW )”这个指标,这个指标是由GDP加上或减去前面所列的各种导致福利增多或降低的诸多因素后得到的。

第二部分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习题解答一、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

1.若消费的变化是国民收入变化带来的,那么,这样的消费和自发投资对国民收入具有同样的影响。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由国民收入增加引起的消费称引致消费,这样的消费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小于自发投资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只有自发消费才会和自发投资一样对国民收入发生影响。

2.因为投资恒等于储蓄,故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总是能够实现的。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投资与储蓄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而言的。在投资与储蓄的总量中,可以有非合意的部分,但宏观经济的均衡与微观经济的均衡一样,是指在所有有关的经济主体充分表达和实现自己的意愿的条件实现的,这里的总供给总需求即是一对取决于厂商和消费者意愿的指标。只有当所有非合意的因素不存在,即非合意的投资和储蓄均为零,事前计划的(或合意的)投资等于事前计划的(或合意的)储蓄时,总供给才等于总需求,宏观经济才是均衡的。虽然古典学派认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均衡总是有保证的,但其理论基础并非由于事后的投资等于事后的储蓄,而是所谓的萨伊定律和古典的利率决定论:根据萨伊定律,“供给会自动创造自己的需求”,因而总供给必定等于总需求;根据古典的利率决定论,投资是利率的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增函数,利率能够灵活地变化以保证计划的或合意的投资总是等于计划或合意的储蓄,从而总供给也一定与总需求相等。

3.政府将增加的税收无论用于增加政府购买还是转移支付,结果都会使均衡收入提高。

分析:这个说法是正确的。政府将增加的税收用于增加政府购买将使均衡收入水平提高,原因是平衡预算乘数大于0(在三部门定量税条件下此乘数值为1)。政府将增加的税收用于转移支付亦会使收入水平提高。表面看,转移支付乘数与税收乘数绝对值相同但符号相反,但细

想一下,政府增加的税收可能主要来自富有的阶层,而转移支付的受益者则主要是贫穷的阶层。由于后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一般要比前者高,故将增加的税收用于转移支付也会使均衡收入增加。

4.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无论计划存货投资还是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

分析:这个说法是错误的。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有“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计划投资的数量取决于投资主体的意愿,所以并不必然为零。

5.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小于1。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一般情况下,边际消费倾向总是大于0小于1的,但平均消费倾向则未必如此。当消费者收入不敷消费所需即负储蓄时,平均消费倾向大于1;收入水平超出消费需要即有正储蓄时,平均消费倾向小于1。

二、选择正确答案1.在古典理论中( D )。

A.储蓄是收入的函数,而投资是利率的函数

B.储蓄与投资都是收入的函数

C.投资取决于收入,而储蓄取决于利率

D.储蓄和投资都是利率的函数

2.如果总收入为100万元,消费为80万元,则由萨伊定律(设为二部门经济),总需求的水平应为( A )。

A.100万元

B.80万元

C.大于100万元

D.大于80万元小于100万元

3.由古典理论,当储蓄供给有一个增加时( A )。

A.利率将下降

B.利率将上升

C.储蓄供给曲线将左移

D.投资需求曲线将右移,因为投资增加了

4.由古典理论,若货币供给不变,实际收入的增长必导致价格水平( B )。

A.下降

B.上升

C.不变

D.不能确定

5.若平均消费倾向为一常数,则消费函数将是( B )。

A.在纵轴上有一正截距的直线

B.通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C.一条相对于横轴上凸的曲线

D.一条相对于横轴下凹的曲线

6.某家庭在收入为0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后来收入升至6000元,消费支出亦升至6000元,则该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是( B )。

A.3/4

B.2/3

C.1/3

D.1

7.若消费者提高自己的消费曲线,说明消费者已决定( D )。

A.因收入提高,将增加储蓄总额

B.因导致收入提高之外的其他某种原因,将增加储蓄

总额

C.因收入减少,将减少储蓄总额

D.因导致收入减少之外的其他某种原因,将减少储蓄总额

8.假设企业改变了原来的计划,增加购置新机器和新厂房的总额。则可以预计( B )。

A.收入不会有任何变化

B.收入会上升,消费支出也会上升

C.收入会上升,但消费支出不会受影响

D.收入会上升,但消费支出必然下降

9.已知潜在GDP为6000亿美元,实际GDP为5000亿美元,若消费者打算把3900亿美元用于消费,计划投资的总额为1200亿美元,则实际GDP将( A )。

A.上升

B.不变

C.下降

D.不能确定

10.当GDP处于均衡水平时( D )。

A.收入总额必须等于消费者计划用掉的那部分收入再加上他们计划储蓄的数额

B.消费者支出总额必须正好等于“收支相抵”的收入水平

C.GDP的数额必须正好等于计划投资与储蓄相加的总额

D.收入总额必须正好等于消费的那部分收入加计划投资总额

11.经济已实现了充分就业的均衡,此时政府欲增加100亿美元的购买支出。为保持价格稳定,政府可以( B )。

A.增税小于100亿美元

B.增税大于100亿美元

C.增税100亿美元

D.减少100亿美元的转移支出

12.下列哪项经济政策将导致经济有最大增长( A )。

A.政府增加购买50亿商品和劳务

B.政府增加50亿元税收然后将其悉数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

C.减少50亿元税收

D.政府购买增加50亿元,其中 20亿元由增加的税收支付

13.假定经济正经历通货膨胀,它可由下列哪一方法部分地或全部地消除( C )。

A.增加政府购买

B.减少个人所得税

C.以同样的数量减少政府购买和税收

D.增加同样多的政府购买和税收

14.若与可支配收入无关的消费为300亿元,投资为400亿元,平均储蓄倾向为0.1,设为两部门经济,均衡收入水平为( C )。

A.大于7000亿元

B.等于7000亿元

C.小于7000亿元

D.等于700亿元

15.已知某个经济充分就业的收入为4000亿元,实际均衡收入为3800亿元。设边际储蓄倾

向为0.25,则增加100亿元投资将使经济( B )。

A.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

B.出现50亿元的通货膨胀缺口

C.出现200亿元的通货膨胀缺口

D.出现100亿元的紧缩缺口

16.依据哪种消费理论,一个暂时性的减税对消费影响最大( A )。

A.绝对收入假说

B.相对收入假说

C.生命周期假说

D.持久收入假说

17.哪种理论预言总储蓄将依赖于总人口中退休人员和年轻人的比例( C )。

A.绝对收入假说

B.相对收入假说

C.生命周期假说

D.持久收入假说

18.哪种理论预言消费将不会随经济的繁荣与衰退作太大变化( D )。

A.绝对收入假说

B.相对收入假说

C.生命周期假说

D.持久收入假说

三、计算1.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投资为50(单位:10亿美元)

求:(1)均衡收入、消费和储蓄;

(2)如果当时实际产出(即收入)为800,试求企业非自愿存货积累为多少?

(3)若投资增至100,试求增加的收入。

(4)若消费函数变为c=100+0.9y,投资仍为50,收入和储蓄各为多少?投资增至100时,收入增加多少?

(5)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有何变化?

解:(1)将已知条件c=100+0.8y,i=50代入均衡条件y=c+i,易得均衡收入y=750(10亿美元)

此时,消费和储蓄的数额分别为c=100+0.8y=700(10亿美元) s=y-c=750-700=50(10亿美元)

(2)企业非自愿存货积累等于实际产出与均衡产出之差,即非自愿存货积累=800-750=50(10亿美元)

(3)已知c=100+0.8y,i=100,代入均衡条件y=c+i,易得均衡收入y=1000(10亿美元)则增加的收入为:?y=1000-750=250(10亿美元)

(4)将c=100+0.9y, i=50代入均衡条件y=c+i,易得均衡收入:y=1500(10亿美元)此时的储蓄额为:s=y-c=y-100-0.9y=50(10亿美元)

投资增至100时,类似地可求得均衡收入为y=2000,收入增加量为:?y=2000-1500=500

(10亿美元)

(5)对应消费函数c=100+0.8y ,易知投资乘数58.01111=-=-=

βi k 对应新的消费函数c=100+0.9y ,易知投资乘数109

.01111=-=-=βi k 即消费函数变动后,乘数较原来增加1倍。

2.假设某经济社会储蓄函数为s=-1000+0.25y ,投资从300增加至500时(单位:10亿美

元),均衡收入增加多少?若本期消费是上期收入的函数,即c t =α+βy t-1,试求投资从300增至

500过程中1、2、3、4期收入各为多少?

解:(1)由储蓄函数s=-1000+0.25y ,易得投资乘数425

.011===MPS k i 投资增加导致的均衡收入的增加量为 ?y=k i ×?i=4×(500-300)=800(10亿美元)

(2)当投资i=300时,均衡收入为 y 0=4×(1000+300)=5200(10亿美元)

由s=-1000+0.25y,且c t =α+βy t-1,,得消费函数 c t =1000+0.75y t-1,

当投资增至500时,第1、2、3、4期的收入分别为

y 1=c 1+i=1000+0.75y 0+500=1000+0.75×5200+500=5400(10亿美元)

y 2=c 2+i=1000+0.75y 1+500=1000+0.75×5400+500=5550(10亿美元)

类似地,可有y 3=5662.5(10亿美元)y 4=5746.875(10亿美元)

3.假设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为c=100+0.8y d ,投资i=50,政府购买性支出g=200,政府

转移支付t r =62.5(单位均为10亿美元),税率t=0.25。

(1)求均衡收入;

(2)试求:投资乘数k i ,政府购买乘数k g 税收乘数k t ,转移支付乘数k tr 平衡预算乘数k b 。

(3)假定该社会达到充分就业所需要的国民收入为1200,试问用:1)增加政府购买;2)

减少税收;3)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同一数额(以便预算平衡)实现充分就业,各需多少数额?

解:(1)由已知条件,易得

y d =y-ty+t r =0.75y+62.5

将已知代入均衡条件y=c+i+g ,整理,可得均衡收入y=1000(10亿美元)

(2)由已知,得β=0.8,t=0.25,容易得到

5.2)1(11=--=

=t k k g i β;2)1(1-=---=t k t ββ 2)1(1=--=t k tr ββ;2

1)1(11=---=t k b ββ (3)充分就业国民收入与已有均衡收入的差额为:

?y=1200-1000=200(10亿美元)

由?y=k g ?g ,得?g=?y/k g =200/2.5=80(10亿美元)

由?y=k t ?T (这里T 为税收额),得?T=?y/kt=200÷(-2)=-100(10亿美元)

由?y=k b ?g (或?y=k b ?T ),得?g=?y/ k b =400(10亿美元)或?T=?y/ k b =400(10亿美元)

即1)增加政府购买800亿美元、2)减少税收1000亿美元、3)同时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

4000亿美元,都能达到充分就业。

4.下面描述了某人一生中的收入状况:此人一生经历四个时期,在其生命周期的前三个周

期先后赚取收入30万美元、60万美元和90万美元,而在退休时期没有任何收入,假设利率为

零。

(1)若此人想在生命周期中能均匀消费,试决定与其预算约束相符合的消费水平,说明哪

个时期以什么规模此人进行储蓄和负储蓄。

(2)与上述(1)相反,现在假定不存在借款的可能性,信贷市场不对个人开放。在上假

定下,此人在生命周期中将选择什么样的消费流?在解答该问题时继续假设(如果可能的话)

该人偏好均匀的消费流。

(3)接下来假设该消费者的财富有所增加。新增加财富为13万美元,那么在可利用信贷

市场和不可利用信贷市场这样两种情况下增加的财富将在生命周期中分别被如何配置?如果所

增加的财富为23万美元,你的答案又将如何呢?

解:(1)(30万美元+60万美元+90万美元)÷4=45万美元,即该消费者四个时期的消费水

平均为45万美元。由此知其第一个时期的储蓄为(30-45=)-15万美元;第二个时期的储蓄为

(60-45=)15万美元;第三个时期的储蓄为(90-45=)45万美元;第四个时期的储蓄为(0-45=)

-45万美元。

(2)在信贷市场不对个人开放,不存在借款可能性的前提下,该消费者第一期的消费为30万美元,然后再在剩下的三个时期中均匀其消费,每期的消费额将是(60+90)÷3=50万美元。

(3)设新增财富一开始即被预期到,若新增财富为13万元,且可利用信贷市场,易知该消费者每期的消费将在45万美元的基础上增加13÷4=3.25万美元,达到48.25万美元的水平;若新增财富为23万美元,则每期消费额将达到45+(23÷4)=50.75万美元。

不可利用信贷市场的情况下,若13万美元的新增财富是在第一时期获得的,则其第一期的消费额此时变为30+13=43万美元,后三期的消费额仍为(60+90)÷3=50万美元,即新增财富全用于第一期的消费(若新增财富为23万美元,易知新的消费方案为每期50.75万美元)。若13万财富是在第二、三、四期中任一期获得的,则消费者将把新增财富平均用于后三个时期的消费,即新的消费方案为30万美元、54.33万美元、54.33万美元和54.33﹝(60+90+13)÷3=54.33﹞万美元(若新增财富是23万,新的消费方案将是30万、57.67万、57.67万和57.67万,读者验证)。

若新增财富事前未被预期到,则无论信贷市场是否可被个人利用,收入在各期的分配仍将如前述,而新增财富则要在财富增加后的各期间(含财富增加的当期)平均分配,方能最大限度满足该消费者的消费偏好。

5.假定某人消费函数为c=200+0.9y

p ,这里y

p

是永久收入,而永久收入为当前收入Y

d

和过

去收入 Y

d-1的如下的加权平均值:Y

p

=0.7Y

d

+0.3Y

d-1

(1)假定第一年和第二年的可支配收入为6000美元,第二年的消费是多少?

(2)假定第二年的可支配收入增加到7000美元并且在以后年份保持在7000美元,第3年和第4年及以后各年的消费是多少?

(3)求短期边际消费倾向和长期边际消费倾向。

解:(1)第n年的消费设为c

n

,则第二年的消费是

c 2=200+0.9y

p

=200+0.9(0.7y

d

+0.3y

d-1

)=200+0.9(0.7×6000+0.3×6000)=5600(美元)

(2)第三和第四以及第n年的消费是

c

3=200+0.9 y

p

=200+0.9(0.7×7000+0.3×6000)=6230(美元)

c

4=c

n

=200+0.9 y

p

=200+0.9(0.7×7000+0.3×7000)=6500(美元)

(3)短期边际消费倾向=0.9×0.7=0.63

长期边际消费倾向=0.9

6.边际消费倾向为0.9,今如减税9亿元,试计算总储蓄会增加多少(设为定量税的情况)。

解:根据已知,易得税收乘数k

t

99

.019.01-=--=--=ββ

t k 减税9亿元,会使收入增加?y=-9×(-9)=81亿元

因为边际消费倾向MPC=0.9,则边际储蓄倾向为MPS=1-MPC=0.1

易得储蓄额之增量为?s=MPS×?y d =0.1×(81+9)=9亿元

7.已知边际消费倾向β=0.8,税率t=0.25,均衡时有一个150亿元的预算赤字,即有g-T=150

亿元,g 、T 分别为政府购买和净税收。问需(1)增加多少投资或(2)改变多少政府购买或(3)

改变多少转移支付或(4)改变多少自发税收或(5)同时等量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多少数额才

能恰好消除赤字?

解:根据已知条件,易求出投资乘数k i 、政府购买乘数k g 、转移支付乘数k tr 、税收乘数k t

和平衡预算乘数k b 的值:

(1)若通过增加投资的办法消除赤字,则增加的投资?i 须满足?T=t ?y=tk i ·?

i=0.25×2.5×?i=150亿元

?i=240亿元 即须增加投资240亿元。

(2)若通过改变政府购买的办法消除赤字,则改变的政府购买?g 须满足

?T-?g=t ?y-?g=tk g ?g-?g=0.25×2.5×?g-?g=150亿元

?g=-400亿元 即须减少政府购买400亿元。

(3)若通过改变政府转移支付的办法消除赤字,则改变的政府转移支付?tr 须满

足?T-?tr=t ?y-?tr=tk tr ?tr-?tr=0.25×2×?tr-?tr=150亿元

?tr=-300亿元 即须减少转移支付300亿元。

(4)若通过改变自发税收的办法消除赤字,则改变的自发税收?T 0须满足?T 0+t ?y=

?T 0+tk t ?T 0=?T 0+0.25×(-2)×?T 0=150亿元

?T 0=300亿元 即须减增加自发税收300亿元。

(5)若通过改变预算规模消除赤字,则改变的预算规模?B 须满足t·k b ·?B=0.25

×1/2×?B=150亿无

?B=1200亿元

即须同时增加政府购买和税收1200亿元才可消除预算赤字。

8.假定某经济社会的消费函数c=30+0.8y d ,净税收t n =50,投资i=60,政府支出g=50,净出

口函数nx=50-0.05y (单位:10亿美元)

求:(1)均衡收入;

(2)在均衡收入水平上净出口余额;

(3)投资从60增加至70时的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

(4)当净出口函数变为nx=40-0.05y 时的均衡收入和净出口余额;

(5)变动国内自发性支出10和变动自发性净出口10对净出口余额的影响何者大一

些?为什么?

解:(1)将以上条件代入均衡等式y=c+i+g+x-m ,得

y=30+0.8y d +60+50+50-0.05y

y=600(10亿美元)

(2)此时的净出口余额为

nx=50-0.05y=20(10亿美元)

(3)容易知道,投资乘数411

=+-=γβi k (β、γ分别代表边际消费倾向、边际进

口倾向)。则有,

?y=k i ?i=(70-60)×4=40(10亿美元)

即均衡收入增加到600+40=640(10亿美元),此时净出口为

nx=50-0.05y=18(10亿美元)

(4)当净出口函数变为nx=40-0.05y ,由均衡条件不难求得y=560(10亿美元)

此时净出口余额为nx=40-0.05y=12(10亿美元)

(5)容易看出变动国内自发性支出100亿美元和变动自发性净出口100亿美元对均衡收入

的影响是一样的,但后者对净出口余额的影响要大一些。当自发投资增加100亿美元时,净出

口减少额为20-18=2(10亿美元);但当自发性净出口减少100亿美元时,净出口减少额为

20-12=8(10亿美元)。

9.设消费c=α+βy d =100+0.8y d ,净税收T=50,投资i=100,政府购买g=60,出口x=80,进

口m=m 0+Ty=20+0.05y (单位:10亿美元)。

求:(1)均衡收入以及净出口余额;

(2)求对外贸易乘数k x 、投资乘数k i 、政府购买乘数k g 、税收乘数k t 和平衡预算乘数k b 。

解:(1)由已知,得y d =y-50

将已知条件代入均衡等式y = c + i + g + x - m ,得均衡收入为:

y=1120(10亿美元)

净出口余额为nx=x-m=80-20-0.05×1120=4(10亿美元)。

(2)以下是各种乘数的取值

411

=+-===γβg i x k k k ;2.31-=+--=γ

ββt k 8.01=+--=γ

ββb k 四、分析讨论

1.什么是萨伊定律?什么是凯恩斯定律?二者有何重大区别?

答:萨伊定律是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在其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

的著名论点,即:供给会创造自己的需求(Supply creats its own demand )。这一命题的含义

是:任何产品的生产,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外,其余部分总会用来交换其它产品,即形

成对其它产品的需求。每个人实际上都是在用自己的产品去购买别人的产品,所有卖者必然也

是买者。一种产品的供给增加,实际上也是对其它产品的需求增加;一国供给能力增加一倍,

所有商品供给量增加一倍,购买力亦同时增加一倍,一个自然的结论便是;总需求必等于总供

给(或者:任何数量的储蓄都会全部用于投资),经济总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需要指出,萨

伊定律并不否认局部的供求失衡(即便这种失衡,他认为也可由充分有效的市场机制的调节而

迅速得以恢复),它所否定的是全面生产过剩的失衡。

凯恩斯在其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了著名的有效需求原理。凯恩斯

在其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即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以及流动偏好规律的基础上,论证

了消费需求不足、投资需求不足从而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认为有效需求不足,会使生产即供

给不能扩大到充分就业的程度,从而导致了非自愿失业的出现。在这里,不再是萨伊的“供给

会创造自己的需求”,而是“需求会创造自己的供给”,这便是所谓的凯恩斯定律。根据这个定

律,经济可能经常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充分就业的均衡反倒成了一种特例。

萨伊定律以完全竞争的市场为前提,认为依靠自然的经济秩序,所有问题必会得到完善的

解决,经济总会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凯恩斯定律则说明,仅仅依靠经济自身的力量,经

济往往处于低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推衍至政策主张上,二者的区别就更加明显:政府对经

济的干预是否有必要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大致就成为凯恩斯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分水岭。

2.按照凯恩斯主义观点,储蓄是哪个变量的函数?增加储蓄对均衡收入会有什么影响?

答:与古典理论将储蓄视为利率的函数不同,凯恩斯主义认为直接决定储蓄的是收入。由

于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即c=c(y),而储蓄又是收入扣除消费之后所剩的部分,所以有s=s(y),

即储蓄是收入的函数而且是增函数。这样,储蓄是直接根据收入来调整的,当利率上升时,虽

然人们的储蓄比例可能会增加,但最终总储蓄量一定是减少的,原因是利率上升使投资减少,

从而收入亦减少,最后储蓄也减少。由此观之,利率对储蓄的影响,在古典的储蓄函数和凯恩

斯主义的储蓄函数中,是截然相反的。这体现出凯恩斯主义这样一个观点:宏观经济不是或主

要地不是通过价格的调整来进行,而是通过根据改变了的收入调整支出来进行。

在凯恩斯主义看来,储蓄的增加将使均衡收入减少。因为决定产出和收入水平的是有效需

求,储蓄的增加意味着消费的减少,其他条件不变,总有效需求会减少,从而均衡产出或收入

亦减少。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节约的悖论”。

3.当税收为收入的函数时,为什么税率提高时,均衡收入会减少?定量税增加会使收入水

平上升还是下降?为什么?

答:(1)设税收T=T 0+ty ,其中T 0为自发税收,t 为税率,消费函数c=α+βy d,y d=Y-T+TR,TR

为转移支付,i 和g 为投资和政府购买,二者都设为常数。将以上条件代入均衡等式y=c+i+g ,

不难求得均衡收入的表达式:

)()1(110TR T g i t y ββαβ+-++--=

若其他条件不变,税率t 增高,容易看到均衡收入必定减少。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

是税收和储蓄一样,也是一种“漏出”,对国民收入有缩减的作用;税率越高,“漏出”越多,

均衡国民收入减少得越多。

(2)定量税的增加会使收入水平下降。原因如前所述,其他条件不变,定量税这种“漏出”

的增加意味着总支出水平的减少,从而使均衡收入下降。若设税收T=T 0,其他设定与(1)中相

同,不难得到均衡收入表达式:

)(110TR T g i y ββαβ

+-++-= 从以上表达式中亦不难得出上述结论。

4.乘数作用的发挥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会受到哪些限制?

答:所谓乘数,一般地讲,是指收入的改变量与引起收入改变的有关变量改变量的比。就

投资乘数而言,在三部门经济中,是等于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由于边际储蓄倾向一般大于0

而小于1。故投资乘数大于1。也就是说,投资的改变会引起收入产生乘数倍的变动。但乘数作

用的发挥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有:(1)经济中是否存在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存在未充分利用

的资源,若经济中不存在或局部地存在未充分利用的资源,乘数的效应将受到限制。(2)投资、

储蓄、消费、政府购买之间是否相互独立。若投资增加导致利率上升,从而使储蓄增加消费减

少,或者政府购买导致利率上升从而打击投资和消费,乘数效应都将大大降低。(3)货币供给。

若货币供给不能适应支出增加的需要,有可能会使利率上升而使总需求受到抑制,这样也抑制

了产出的扩大。(4)漏出因素。若在乘数发挥效应的过程中存在漏出因素,如增加的支出用于

偿债、购买外国货或以前积压的存货等,乘数效应亦会缩减。(5)时间因素。乘数效应的完全

释放,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由于以上这些因素的影响,乘数效应远没有数学逻辑告诉我们的

那样大。

第三部分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一、 判断正误并解释原因

1.已知某机器的价格为354.59万美元,其使用寿命为4年,且4年后机器全部耗损没有残

值。现预计该机器每年产生的收益均为100万美元,则经过比较即可发现,购置该机器是有利

可图的。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由于市场利率的存在,不同时期的货币不具有直接可比性。此

处须将该机器使用期内的收益按通行利率折成现值,然后用该现值之和与机器价格进行比较,

方可决定是否应购置该机器。另一种做法是:先计算该机器的边际效率,然后将其与市场利率

进行比较,若该项资本的边际效率不小于市场利率,购置该机器就是可行的,反之则不可行。

此处

(万美元)

59.35427

.8238.8670.9024.95)05.01(100)05.01(100)05.01(100)05.01(1004

32=+++=+++++++ 即,该资本品的边际效率为5%。若市场利率不高于5%,该机器便值得购买,否则便不值得

购买。

2.一般认为,更精确地表示投资和利率关系的曲线是投资的边际效率(MEI )曲线,而非资

本的边际效率(MEC )曲线。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重点要点和习题集

精心整理 宏观经济学 第一部分 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所谓国内生产总值(即GDP ),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GDP 是一动、GDP 指 2. GDP I 为企X-M 就是国外部门的净支出。在这四类支出中,初学者不易掌握的是I 即投资支出。首先要明确这里的“投资”与日常生活中“投资”在含义上有许多不同;其次还要从不同侧面了解投资的构成——从实物形态看,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从价值构成上看,投资包括重置投资和净投资;从投资是否合意上看,投资包括投

资需求和非合意投资。由此也可看出,由于在核算中包括了非合意的投资支出,这使得实际的GDP与下一章将要讲到的均衡的GDP具有根本的不同。 与支出法不同,收入法是从分配的环节核算GDP的,其基本公式为: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其中前四项为要素收入,后两项则不是要素收入。读者须搞清楚上述各项收入哪些会进入消费者的账户,哪些则会成 3. 1. 2.国民生产总值: 3.名义GDP:是用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GDP折算指数:即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6.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叫最终产品;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叫中间产品。

7.总投资、重置投资和净投资:总投资是指增加或更换资本资产(包括厂房、住宅、机械设备及存货)的支出,是一定时期内增加到资本存量中的资本流量。其中,用于补偿资本消耗,以重置资本设备的投资为重置投资;总投资扣除重置投资为净投资。 8.存货投资:是指企业掌握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 9. 10. 11. 12. 13. 14. 15. 1.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既便两国产出不变,其GDP亦不能与原来两国GDP 之和相等。 分析: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合并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GDP是对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内全部最终产出的市场度量,只要合并前后两国产出不变,合并后的GDP亦应与原来两国GDP之和相等。

《宏观经济学》复习资料整理(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各章复习大纲: 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 GDP概念、核算方法、其他国民经济各相关概念及计算、名义GDP和实际GDP、投资—储蓄恒等; 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均衡产出、消费曲线和储蓄曲线、两(三)部门经济收入的决定、各部门的乘数计算; 第三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IS-LM模型(推导、斜率、移动、计算等)、投资函数、利率的决定、货币需求动机; 第四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挤出效应、政策的混合使用; 第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失业的相关概念、奥肯定律、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工具、货币与存款创造乘数; 第六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AD-AS模型及计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总需求曲线的影响; 第七章失业与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原因、经济效应、菲利普斯曲线及其应用;第八章开放经济:汇率、对外贸易 第九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周期 第十章宏观经济学理论演变: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学派的假设、主要观点(其中第八-十章内容约占3-4%,以选择和判断为主)

第12章 国民收入核算 一、国内生产总值 1、测量一个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以及增长、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 2、国内生产总值(GDP ):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一年)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GDP 的计算遵循国土原则。 3、名义GDP 与实际GDP (1)名义GDP :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2)实际GDP :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值。 (3)GDP 折算指数=————,用来反映物价变动程度 4、国民生产总值(GNP ):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 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 三、国民收入其他衡量指标及计算 1、国内生产净值(NDP ):指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即在国内生产总值扣除了折旧(当期资本耗费)之后的产值。 NDP=GDP-折旧 2、国民收入(NI ):一个国家一年内用于生产的各种生产要素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NI=NDP-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工资+利润+利息+租金 名义GDP 实际GDP 区分 最终产品和劳务:指的是由最终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不投入生产。 中间产品和劳务:是指作为其他产品和劳务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品存在的产品和劳务。 【注:判断一件产品或劳务究竟是最终的还是中间的,取决于谁购买了它以及用于什么目的】

(完整版)高鸿业宏观经济学习题+答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选择题 1.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测定一个国范围内在一定时期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货币价值量的是( )。 A.国民收入B.国内生产总值 C. 国民生产净值 D. 可支配收入总和 2.一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小于国内生产总值,说明该国公民从外国取得的收入( )外国公民从该国取得的收入。 A.大于B.小于 C. 等于 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3.下面哪一种情况是从家庭部门向企业部门的实物流动()。 A.物品与劳务B.生产要素C.为物品与劳务进行的支付D.为生产要素进行的支付4.下面哪一种情况属于政府部门对家庭部门的转移支付()。 A.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B.政府为购买企业生产的飞机而进行的支付 C.政府为其债券支付的利息D.政府为失业工人提供的失业救济金 5. 下列哪一项不列入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A.出口到国外的一批货物B.政府给贫出家庭发放的一笔救济金 C. 经纪人为—座旧房买卖收取的一笔佣金D.政府为其雇员支付工资 6.在下列项目中,( )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B.股息C.公司对灾区的捐献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7.在下列项目中,( )不属于政府购买。 A. 地方政府办三所中学 B. 政府给低收入者提供一笔住房补贴 C. 政府定购一批军火 D. 政府给公务人员增加薪水 8.下列( )不属于要素收入但被居民收到了。 A.租金B.银行存款利息 C. 红利D.养老金 9.在一个只有家庭、企业和政府构成的三部门经济中,一定有()。 A. 家庭储蓄等于净投资 B. 家庭储蓄等于总投资 C. 家庭储蓄加折旧等于总投资加政府支出 D. 家庭储蓄加净税收等于投资加政府支出10.在用支出法计算国内生产总值时,不属于投资的是( )。 A. 通用汽车公司购买政府债券 B. 通用汽车公司增加了500辆汽车的存货 C. 通用汽车公司购买了一台新机床 D. 通用汽车公司建立了另一条新装配线 11.国内生产总值等于( )。 A.国民生产总值B.国民生产总值减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 C. 国民生产总值加本国居民国外投资的净收益D.国民生产总值加净出口 12.下列哪一项不是公司的间接税( )。 A. 销售税 B. 公司利润税 C. 货物税 D. 公司财产税 13.为从国民收入中获得可支配收入,不用减去下列哪一项( )。 A. 社会保险基金 B. 公债利息 C. 公司收入税 D. 公司未分配利润14.在一般情况下,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数值最小的是( )。 A. 国民生产净值 B. 个人收入 C. 个人可支配收入D.国民收入15.下列哪一项应记入GDP( )。 A.面包厂购买的面粉B.购买40股股票C. 家庭主妇购买的面粉D.购买政府债券

完整高鸿业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宏观经济学》复习提纲 一、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 宏观经济学:社会(一个国家、地区)总体经济运行及其后果核心问题:经济波动与就业、价格与通胀、经济增长与发展

页1页,第10共. 二、各章知识点分析 第12章国民收入核算 一、了解与识记 1、宏观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即均衡国民收入理论和总量分析方法 2、GDP的内涵,(知道什么项目计入GDP,GDP与GNP的关系,实际GDP与名义GDP的关系) 3、核算国民收入的三种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增殖法需要了解) 4、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区别 5、GDP折算数 二、理解与分析 1、国民收入各个核算指标之间的关系 第13章简单国民收入核算理论 一、了解与识记 1、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含义及简章经济的假设条件 2、均衡产出的含义及条件 3、凯恩斯的绝对收入消费理论(理解与分析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4、其他消费理论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重点) 2、两部门、三部门、四部门(略)的各个乘数(重点) 第14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经济学投资的概念、投资函数、投资的影响因素 2、IS曲线的含义 3、货币需求函数、交易需求及投机需求 4、凯恩斯陷阱、古典极端 5、LM曲线的含义 6、货币的供给(名义供给与实际供给) 二、理解与分析 1、两部门、三部门IS曲线(方程)及其移动(IS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2、均衡利率的决定及其变动(LM曲线的推导——图形分析) 3、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及均衡的变动 4、失衡的区域及失衡的恢复 第15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重点章节) 页2页,第10共. 一、了解与识记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 二、理解与分析 1、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2、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一般情形、极端情形) 3、挤出效应的内涵、图形分析、影响因素。 4、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政策效应 第16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重点章节) 一、了解与识记 1、自然失业率(结合第18章充分理解) 2、财政政策、政策工具(哪些是扩张性的,哪些是紧缩性的?)、局限性 3、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实施的总原则是什么?——“逆经济风向行事” 4、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价格决定,买空(多头),卖空(空头),一级市场,二级市场,主板市场,二板市场)(可以略看) 二、理解与分析 1、经济政策的目标及相互关系 目标: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国际收支平衡 关系:四个目标是矛盾统一的。矛盾:(依据菲利普斯曲线),充分就业与价格稳定不能同时实现;统一: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是一个统一体,(根据奥肯定律)降低失业率有利于经济增长。 2、什么是自动稳定器,如何发挥作用? 3、什么是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工具有哪些?局限性是什么? 4、利用货币创造乘数的计算。 5、期货交易和期权交易的区别(了解) 第17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一、了解与识记 1、总需求的含义及构成

经典: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请解释下列概念(每题3分,共15分) 1. 2.均衡产出 3.资本积累的“黄金率水 平” 4.流动性偏好 5.通货膨胀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在一个有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是( A )的总和。 A.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B. 消费、净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 C. 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和总出口; D.工资、地租、利息、利润和折旧。 2.下列项目中,( C )不是要素收入。 A.总统薪水; B.股息; C.企业对灾区的捐献; D.银行存款者取得的利息。 3.一个家庭当其收入为零时,消费支出为2000元;而当其收入为6000时,其消费支出为6000元。在图形上,消费和收入之间成一条直线,则其边际消费倾向为(A )。 A.2/3; B.3/4; C.4/5; D.1; 4.假设消费者在T年(退休前)时预计退休后每年可得额外的退休金10 000元,根据生命周期假说,该消费者与原来相比较,将(D )。 A. 在退休前不改变,退休后每年增加10 000元消费;; B. 在退休前增加10 000元消费,退休后不再增加消费; C. 以T年起至生命结束每年增加消费10 000元;

D. 将退休后可得到的退休金额均匀地用于增加T年以后的消费中。 5.如果灵活偏好曲线接近水平状,这意味着( A ). A.利率稍有变动,货币需求就会大幅度变动; B.利率变动很大时,货币需求也不会有很大变动; C.货币需求丝毫不受利率的影响;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6.投资往往是易变的,其主要原因之一是(A ). A.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的预期; B.消费需求变化得反复无常以至于影响投资; C.政府开支代替投资,而政府开支波动剧烈; D.利率水平波动相当剧烈。 7.若消费函数为40+0.8,净税收20,投资70-400r,净税收增加10单位使曲线( D ). A.右移10单位; B.左移10单位; C.右移40单位; D.左移40单位. 8.中央银行有多种职能,只有( D )不是其职能. A.制定货币政策; B.为成员银行保存储备; C. 发行货币; D. 为政府赚钱 9.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曲线左下方、曲线的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C).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七章习题答案

第十七章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1. 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为什么在IS—LM模型中,由P(价格)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 解答:(1)总需求是经济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这一需求总量通常以产出水平来表示。一个经济社会的总需求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购买和国外需求。总需求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价格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在宏观经济学中,为了说明价格水平对总需求量的影响,引入了总需求曲线的概念,即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关系的几何表示。在凯恩斯主义的总需求理论中,总需求曲线的理论来源主要由产品市场均衡理论和货币市场均衡理论来反映。 (2)在IS—LM模型中,一般价格水平被假定为一个常数(参数)。在价格水平固定不变且货币供给为已知的情况下,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决定均衡的收入(产量)水平。现用图17—1来说明怎样根据IS—LM图形来推导总需求曲线。 图17—1分上下两个部分。上图为IS—LM图。下图表示价格水平和需求总量之间的关系,即总需求曲线。当价格P的数值为P1时,此时的LM曲线LM(P1)与IS曲线相交于E1点,E1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1和r1。将P1和y1标在下图中便得到总需求曲线上的一点D1。 现在假设P由P1下降到P2。由于P的下降,LM曲线移动到LM(P2)的位置,它与IS曲线的交点为E2点。E2点所表示的国民收入和利率分别为y2和r2。对应于上图中的点E2,又可在下图中找到D2点。按照同样的程序,随着P的变化,LM曲线和IS曲线可以有许多交点,每一个交点都代表着一个特定的y和P。于是就有许多P与y的组合,从而构成了下图中一系列的点。把这些点连在一起所得到的曲线AD便是总需求曲线。 从以上关于总需求曲线的推导中可以看到,总需求曲线表示社会的需求总量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反向关系。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总需求曲线表示,价格水平越高,需求总量越小;价格水平越低,需求总量越大。 图17—1 2.为什么进行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一般被称为需求管理的政策 解答: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货币政策是指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应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无论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通过影响利率、消费和投资进而影响总需求,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得到调节的。通过对总需求的调节来调控宏观经济,所以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被称为需求管理政策。 3.总供给曲线的理论来源是什么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重点要点和试题集范文

宏观经济学 第一部分西方国民收入核算 1.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所谓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收入的核算:这里讲到核算国民收入(GDP)的两种方法:支出法和收入法。其中,支出法是在流通环节,通过加总各部门在最终产品上的总支出来得到GDP的数值。其基本公式为:GDP= C+I+G+X-M,其中:C为家庭部门的消费支出,I为企业部门的投资支出,G为政府部门的政府购买支出,X、M分别代表出口和进口,X-M就是国外部门的净支出。与支出法不同,收入法是从分配的环节核算GDP的,其基本公式为:GDP=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3.储蓄—投资恒等式:储蓄和投资的恒等,是一种定义的恒等,也是基于国民收入核算原理的恒等。。 两部门经济的恒等式:I≡S; 三部门经济的恒等式:I+G≡S+T或I≡S+(T-G); 四部门经济的恒等式:I+G+X≡S+T+M+K r或I≡S+(T-G)+(M-X+Kr) 1.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名义GDP:是用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4.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GDP折算指数:即名义GDP和实际GDP的比率。 9.政府购买和政府转移支付:政府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而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手中,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 10.净出口:即出口减去进口的差额。 11.间接税:即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如货物税或销售税、周转税等。 12.国民生产净值:即国民生产总值减去折旧之后的差额。 13.国民收入:指按生产要素报酬计算的国民收入,相当于一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 14.个人收入:即从国民收入中扣除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然后再加上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之后的收入。 15.个人可支配收入:即指税后的个人收入。对这种收入人们拥有充分的支配权,人们可据以决定消费和储蓄的水平。 · 第二部分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2.均衡国民收入满足的条件:这是本章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在本章,均衡国民收入的条件就是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一般地,这个条件可以表述为“总需求(更精确地讲,是合意的总支出)等于总供给”,在不同的经济状况下又有不同的具体形式: 两部门经济:i=s (或y=c+i) 三部门经济:i+g=s+t (或y=c+i+g) 四部门经济:i+g+x=s+t+m (或y=c+i+g+x-m) 3.消费理论: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即:人们的消费决定于现期的、绝对的、实际的收入水平,收入越多,消费也越多,但消费的增加不如收入增加得快(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在实际分析中,通常假设消费与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其函数形式为:c =α+βy d,式中,c为消费,α为自发消费,β为边际消费倾向,y d为可支配收入。根据可支配收入收入、消费和储蓄之间的关系,又可得储蓄函数:s = -α+(1-β)y d,式中,s代表储蓄,1-β代表边际储蓄倾向。 以上两种函数是今后经常要用到的,读者务必要掌握精熟。此外,读者还要对其它消费理论如相对收入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和永久收入理论有所了解,这些理论在分析实际经济问题时都是很有用的。

高鸿业版_西方经济学_笔记讲义_

人大高鸿业版《西方经济学》(包括微观和宏观部分)笔记讲义(精装版) 这份资料是2年前上过人大专业课考研辅导班的一个朋友的笔记。历经千心万苦才整理出电子版来,基础不太好的同学希望好好利用一下这些资料!更希望版主别删掉!!! 西方经济学笔记第一二章 第一节稀缺性与选择 (一)稀缺性和经济问题稀缺性的含义生产资源的相对有限性资源的稀缺性与经济问题由于资源稀缺性的存在,使得人们必须考虑如何使用有限的相对稀缺的生产资源来满足无限多样化的需要。这就是所谓的" 经济问题".生产资源或生产要素主要包括的成分经济社会中的生产资源也叫生产要素,主要包括:资本(其价格为利息)、土地(其价格为地租)、劳动(其价格为工资)。 西方经济学研究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者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现在或者将来生产产品,并把产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进资源配置形式可能付出的代价和可能产生的收益。 (二)生产可能性曲线生产可能性曲线的含义在既定的资源之下所能生产商品的最大产量的组合,就是生产可能性线生产可能性曲线与资源稀缺性之间的关系生产可能性曲线反映了资源稀缺性的特征。 (三)选择和机会成本选择产生的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使得社会不得不作出选择 机会成本的概念当具有多种用途的稀缺资源使经济主体需要选择时,选择会带来成本,选择的成本我们称为机会成本,当把一定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各产品的数量就是机会成本,它是作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 经济问题的解决与机会成本的关系经济问题的解决被归结为如何使得选择的机会成本达到最低。 第二节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一)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研究人与社会如何使用稀缺的生产性资源,生产出有价值的商品,并把它们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 西方经济学包含的最基本的思想资源是稀缺的社会必须以有效率的方式使用它 (二)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生产什么以及生产多少。生产电视还是生产电脑、生产大炮还是生产黄油(希特勒的选择是:宁要大炮不要黄油);生产多少台电视机、多少台电脑,用多少资源生产大炮,用多少资源生产黄油。 怎样生产,用什么样的方法来生产这么多的产量与劳务,与生产方式,技术水平直接有关。为谁生产。生产出来的产量和劳务用什么样方式分配到社会的各个成员中,即怎样分配。 (三)资源的使用效率及其变动西方经济学除了上述的三个基本问题外,还研究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社会稀缺的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必考选择题

第十三章 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c)之时。 A、实际储蓄等与实际投资 B、实际的消费加实际的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 D、总支出等与企业部门的收入 2、当消费函数为c=a+by,a、b>0,这表明平均消费倾向(a)。 A、大于边际消费倾向 B、小于边际消费倾向 C、等于边际消费倾向 D、以上三种情况均可能 3、如果投资支出突然下降,则根据凯恩斯宏观经济模型(d ) A、GDP将迅速下降,其量小于投资的下降,下降的趋势将很快减缓。 B、GDP将迅速下降,其量大于投资的下降; C、GDP将持续下降,但最终下降将小于投资的下降; D、GDP将开始持续下降,但最终下降量大大超过投资的下降量。 4、假定其他条件不变,厂商投资增加将引起(b ) A、消费水平下降,国民收入增加; B、消费水平提高,国民收入增加; C、消费水平不变,国民收入增加; D、储蓄水平下降,国民收入增加; 5、在两部门模型的图形中,45度线与消费函数相交的产出水平表示( d ) A、均衡的GDP水平 B、净投资支出大于零时的GDP水平; C、消费和投资相等; D、没有任何意义,除非投资正好为零。 6、在两部门经济模型中,若现期GDP水平为4000亿元,消费者希望从中支出2900亿元消费,计划投资为1300亿元,则可预计(b )。 A、GDP处于不均衡状态,将下降; B、GDP 处于不均衡状态,将上升; C、GDP处于均衡水平; D、以上说法都有可能 7、若一个家庭收入为零,消费支出为2000亿元,当家庭收入为6000元时,消费为6000元,图形上,消费和支出之间成一条直线,其边际消费倾向为( a )。 A、2/3 B、4/5 C、1 D3/4 8、如果由于投资支出下降而导致GDP下降,可以预期( b )。 A、消费和储蓄将上升; B、消费和储蓄将下降; C、消费下降储蓄上升 D、消费将上升但储蓄将下降。 9、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涉及的市场是(a )。 A、产品市场 B、货币市场 C、劳动市场 D、国际市场 10、乘数的作用必须在( d )条件下才能发挥作用。 A、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 B、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C、政府支出等于政府税 D、经济中存在闲置资源 11、四部分经济与三部门经济相比,乘数效应(b) A、变大 B、变小 C、不变 D、不能确定 12、三部门经济中的平衡预算乘数是指(d)。 A、政府预算平衡时的乘数 B、政府支出和税收同方向变化同一数量时,国民收入变化与政府支出或税收量变化量之比 C、政府转移支付和税收同方向变化同一数量时,国民收入变化与政府转移支付变化量或税收变化量之比 D、政府购买和税收同方向变化同一数量时,国民收入变化与政府购买或税收变化量之比 第十四章 1.IS曲线上的每一点都表示(a )。 A、产品市场投资等于储蓄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 B、使投资等于储蓄的均衡货币额; C、货币市场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时的均衡货币额; D、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都均衡时的收入与利率组合。 2.一般来说,IS曲线的斜率( a )。 A、为负; B、为正; C、为零; D、等于1。3.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政府购买增加会使IS曲线( b )。 A、向左移动; B、向右移动; C、保持不变; D、发生转动。 4.投资需求增加会引起IS曲线( c )。 A、向右移动投资需求曲线的移动量; B、向左移动投资需求曲线的移动量; C、向右移动投资需求曲线的移动量乘以乘数; D、向左移动投资需求曲线的移动量乘以乘数。 1、IS曲线表示(abc )。 A、产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 B、产品市场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 C、产品市场投资等于储蓄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 D、货币市场均衡时收入与利率的组合。 2、一般来说,位于IS曲线右方的收入与利率的组合,都是(ac )。

宏观经济学高鸿业版期末重点总结

1、二三四部门经济的国民收入的恒等式: ①二部门(企业+家庭): 均衡产出:Y=C+I 投资储蓄恒等式:I=S ②三部门(企业+家庭+政府): 均衡产出:Y=C+I+G 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③四部门(企业+家庭+政府+进出口) 均衡产出:Y=C+I+G+净出口 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M-X) 其中:(M-X)是外国在本国的储蓄 2、凯恩斯消费理论: ①消费函数: 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多,消费和收入的这种关系称作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 MPC:边际消费倾向,增加的消费与增加的收入之比率。 MPC=△C/△Y 或β=△C/△Y APC:平均消费倾向 APC=C/Y 消费函数可以写为: C=a+bY a是自发消费,b是边际消费倾向。 ②储蓄函数: 同理,边际储蓄倾向MPS。 储蓄函数写为: S=-a+(1-b)Y ③储蓄函数和消费函数的关系 (1) Y=S+C (2) APC+APS=1;MPC+MPS=1 (3) APC、MPC随收入增加而递减,APC>MPC; APS、MPS随收入增加而递增,APS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重点定义全攻略

1.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 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 2.国民生产总值(GNP)则是一个国民概念,乃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 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3.国民收入(NI)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一 国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提供生产性服务所得报酬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综合意义上的国民收入。 4.名义GDP(或货币GDP)是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市场价 值。实际GDP是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5.均衡产出是和总需求相一致的产出,也就是经济社会的收入正好等于全体居民和企业想 要有的支出。 6.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 7.政府购买乘数是指收入变动对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8.税收乘数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9.政府转移支付乘数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转移支付的比率。 10.平衡预算乘数是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国民收入变动与政府 收支变动的比率。 11.资本边际效率(MEC)是一种贴现率,这种贴现率正好使一向资本物品的使用期内各预 期收益的现值之和等于这项资本的供给价格或者重置成本。 12.交易动机指个人和企业需要货币是为了进行正常的交易活动。 13.谨慎动机或称预防性动机,指为预防意外支出而持有一部分货币动机,如个人或企业为 应付事故,失业,疾病等意外事件而需要事先持有一定数量的货币。 14.投机动机,指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的动机。 15.当利率极低,人们会认为这时利率不大可能再下降,或者说有价证券市场价格不大可能 再上升而只会跌落,因而会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人们有了货币也决不肯再去买有价证券,以免证券价格下跌时遭受损失,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愿意持有手中这种情况称为“凯恩斯陷阱”或者“流动偏好陷阱”。 16.狭义的货币供给是指硬币,纸币和银行活期存款的总和(一般用MI表示)。在狭义的货 币供给上加上定期存款,便是广义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2表示)。再加上个人和企业所持有的政府债券等流动资产或“货币近似物”,便是意义更广泛的货币供给(一般用M3表示)。 17.财政政策的一般定义是:为促进就业水平提高,减轻经济波动,防止通货膨胀,实现稳 定增长而对政府支出,税收和借贷水平所进行的选择,或对政府收入和支出水平所作的决策。 18.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变动 的政策。 19.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20.经济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 措施。它是政府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 21.充分就业在广泛意义上是指一切生产要素(包含劳动)都有机会以自己愿意的报酬参加 生产的状态。 22.失业率是指失业者人数对劳动力人数的比率。 23.失业一般分为三类:摩擦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摩擦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 于难以避免的摩擦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如劳动力流动性不足,工种转换的困难等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高鸿业(完整版).docx

国内生产总值(GDP: 经济社会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 GDP的缺陷: 1)G DP是一个有用的指标,但不是一个完善的指标; 2)G DP没有包括在市场之外经济活动的价值,因此低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 3)G DP没有考虑经济活动对人们生活质量产生的负面影响,只做加法不做减法,因此高估了一国经济活动的社会价值(如闲暇、污染等)。 网上另一种:1)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2)GDP不能准确地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 3)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 4)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GDP的计算: 按支出法核算:GDP =C+I+G+(X-M ) 按收入法核算:GDP =工资+利息+利润+租金+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折旧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1. 两部门(私人部门)纤挤的循环诡劝模型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 Y=C+1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 Y= C+S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恒等式为: C + I二C + S >> I 二S 当总需求等于总供给时,国民收入实现了均衡。 也即,I = S ,是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 2.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说.,讣支I I丸Y = C +I+G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税收即Y=( C+I+G=C+s+τ →→ 1+G=S+T 三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 3. 总需求(总支出)=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出口Y=C + I+ G + X 总供给(总收入)=消费+储蓄+政府税收+ Y= C + S + T + M I 加门的恙芒求I+G + X = S + T+M 四部门经济国民收入均衡的条件仍然是总需求等于总供给,即I + G + X = S + T +M 名义GDP和实际GDP * 名义GDP是用生产产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岀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 实际GDP=名义GDP ÷ GDP折算指数均衡产岀: 均衡产出或收入的条件:E=y 【由于E=y,E=C + i,y=c + S,贝V i=s】 * 注:实际发生的投资(包括计划和非计划存货投资在内)始终等于储蓄。 消费函数:消费和收入之间的关系称为消费函数,可记为C= C(Y),C=α + β y 女」来具他条誉人变,M楓Si:∣?λ的同tιιIhJ荊I,陋收人减f>ιιu减少:. 消费又称为消费倾向,凯恩斯把消费倾向分为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 边际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增量与收入增量之比,以MPC表示。MPC =△ C/△ Y 【凯恩斯认为MPC B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递减,表示收入越增加,收入增量中用于消费增量的部分越来越小。MPC递减是凯恩斯提出的解释有效话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消费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以APC表示。APC = C/Y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收入为零时,消费也要进行,或者动用储蓄或者依靠社会救济来保持一个起码的消费水准。因此,该部分是个常数,它是不随收入的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自主消费。这样消费和收入的函数可表示为:C= C o + b Y 其中,C为消费支出,b为MPCY为可支配收入,G为自主消费,b Y是随可支配收入变化而变化的消费,被称为引致消费。 【诠释:c= α +β y α —自发消费,不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纵轴截距; β —MPC ,直线斜率;β y—引致消费,依存收入变动而变动】 APC 与MPC : APC=C / y=(α + β y) / y= α /y+ β = α /y +MPC (1)APC>MPC (2)α /y→ 0,所以APC →MPC 短期消费曲线的特点: 第一、可支配收入存在着一个收支相抵的水平。APC=1。 第二、在收支相抵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以上,消费支出V可支配支出,这种被称为正储蓄,APC V 1 ;在相抵水平以下,消费支出>可支配支出,称为负储蓄,APC > 1。 第三、消费支出随可支配收入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度V可支配收入增加幅度。OV MPC VI 储蒂函数 消费者可支配收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消费,另一部分是储蓄,即:Y= C+S S= Y- C 由于消费是可支配收入的函数,因此,储蓄也是可支配收入的一个函数,确立了消费函数,储蓄 函数也就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B卷试题及答案

B卷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边际消费倾向 2.预防性动机 3.充分就业预算盈余 4.总需求 5.周期性失业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 用支出法核算GDP时,应包括的项目有(A)。 A. 居民消费支出 B. 政府转移支付 C. 政府税收 D. 居民对债券的支出 2. 当GDP大于GNP时,则本国居民从国外得到的收入(C)外国居民从本国取得的收入。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3.净出口是指(A)。 A.出口减进口; B.出口加进口; C.出口加政府转移支付; D.进口减出口. 4.由于劳动者自身素质较差而导致的失业是( B ) A.摩擦性失业; B.结构性失业;C需求不足型失业;D.周期性失业. 5.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C)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总支出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6.平均消费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两者之和 (C)。

A.大于1 B.小于1 C.永远等于1 D.永远不等于1 7.货币供给的增加(B)。 A.将使LM曲线向左上移动 B.将使LM曲线向右下移动 C.将使IS曲线向右上移动 D.将使IS曲线向左下移动 8.自发投资支出增加30亿元,会使IS曲线( C )。 A.右移30亿元 B.左移30亿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30亿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30亿元 9.在经济衰退期间,一般(B ) A.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减少; B.税收减少,政府支出增加; C.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减少; D.税收增加,政府支出增加. 10.下列(D)的情况不会增加预算赤字。 A.政府债务的利息增加 B.政府购买的物品和劳务增加 C.政府转移支付增加 D.间接税增加 11.通常认为紧缩货币的政策是(A)。 A.提高贴现率 B.增加货币供给 C.降低法定准备率 D.中央银行增加购买政府债券 12.下列哪一观点是不正确的(D )。 A.当价格水平的上升幅度大于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时,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B.当名义货币供给的增长大于价格水平的上升时,实际货币供给增加; C.在其他条件不变时,价格水平上升,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D.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下降,实际货币供给减少.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高鸿业第五版全】

宏观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高鸿业第五版全】 宏观经济学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P428 2.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446 3.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 4.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463 5.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486 6.IS 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 ,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 曲线。P487 7.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 8.LM 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 与利率r 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 曲线。P500 9.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P517 10.货币政策:是指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P518 11. 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如某一数量的公共支出)而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抵减。P523 12. 自动稳定器:也称内在稳定器,是指经济系统本身存在的一种会减少各种干扰对国民收入冲击的机制,能够在经济繁荣时自动抑制通胀,在经济衰退时自动减轻萧条,无须政府采取任何行动。P546 13.经济滞胀:又称萧条膨胀或膨胀衰退,即大量失业和严重通货膨胀同时存在的情况。P572—576 14.通货膨胀:指一般物价水平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以较高幅度持续上涨的一种经济现象。P612—616 15.菲利普斯曲线:反映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之间关系的曲线。短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表示在短期里通货膨胀率与失业率存在一种替代关系。长期曲线表现为一条垂直的曲线,表示在长期里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是一种独立的关系。P625—632 16.自发消费:与收入变动无关的消费。即使收入为0,也需要的消费。 17.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指一国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扩大。表现为GDP 或者人均GDP 的增长。 18.中间产品:指购买后不是用于最终消费,而是用于转卖或进一步加工的商品和劳务。 19.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超过资本广化或人均储蓄在与补充原有资本折旧和配备新工人后)而导致人均资本上升的情况。 1.消费的决定:家庭的消费支出主要由什么因素决定? 答:主要由家庭的当年收入决定。某个家庭当年收入越高,其消费支出就会越大。这主要从消费函数c=a+by 中可以看出。 其他影响因素还有:1、家庭财富拥有量,财富越多则当年的消费就越高。2、家庭成员一生中的总收入,一生中的总收入越大则任何一年的消费量都会增大。3、周围人群的消费水平,周围人群消费水平越高,则本家庭受影响越大,看齐的心理使得本家庭的当年消费越大。 2.平衡预算乘数在哪些情况下等于1? 答:平衡预算指政府预算收入等于预算支出。在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中,平衡预算指政府支出G 来自于等量的税收T (即G=T )。政府支出G 和税收T 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作用可以通过乘数来反映。 在四部门经济中, 要使平衡预算乘数=1,应当是0,0==γP t ,即是在只有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的三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或者在消费者、企业、政府和国际市场构成的四部门经济中,没有内生变量的税收和进口。 γ ββγ ββγβ+---= +---++)1(11)1(1)111P P P t t t -(-=出乘数+税收乘数 平衡预算乘数=政府支

宏观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高鸿业)-文

一、名词解释。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在一个国家领土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P428 2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3. 消费倾向:凯恩斯的消费倾向是指收入和消费之间的函数关系资本边际效率:是预期增机的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利润率。 流动偏好:公众愿意用货币形式持有收入和财富的欲望和心理。 4. 凯恩斯的财政政策的内容: 政府支出: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 税收、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其他税收 5. 均衡产出:和总需求相等的产出称为均衡产出或收入。P446 6. 乘数: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的比例。P462 7. 投资乘数:指收入的变化与带来这种变化的投资支出的变化的比率。P463 8 .产品市场均衡:是指产品市场上供给与总需求相等。P486 9.IS曲线:一条反映利率和收入间相互关系的曲线。这条曲线上任何一点都代表一定的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在这样的组合下,投资和储蓄都是相等的,即i=s从而产品市场是均衡的,因此这条曲线称为IS曲线。P487 10.凯恩斯流动性偏好陷阱:凯恩斯认为当利率极低时,人们为了防范证券市场中的风险,将所有的有价证券全部换成货币,同时不论获得多少货币收入,都愿意持有在手中,这就是流动性陷阱。P495 11丄M曲线:满足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下的收入y与利率r的关系的曲线称为LM 曲线。P500 12. 财政政策: 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