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8浅析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pdf

8浅析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pdf

8浅析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pdf
8浅析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pdf

摘要.................................................................................................................................................... I 关键词................................................................................................................................................ I

一、封建传统制度下的变态女性 (1)

(一)《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1)

1. 婚姻畸形性爱压抑 (1)

2. 追逐权力折磨儿女 (2)

3. 苦心守钱变态多疑 (3)

(二)《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 (4)

1. 出卖感情灵魂扭曲 (4)

二、男权社会压榨下的女性 (5)

(一)《心经》中的许母 (5)

1. 逆来顺受妥协退让 (5)

2. 宽容慈爱回归母性 (6)

(二)《半生缘》中的顾曼璐 (7)

1. 迫于生计沦为舞女 (7)

2. 婚姻不幸借腹生子 (8)

三、敢于与社会对抗的新女性 (8)

(一)《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8)

1. 打破传统敢爱敢恨 (9)

2. 意识觉醒挑战命运 (10)

注释 (12)

参考文献 (12)

谢辞 (14)

摘要

张爱玲的小说描写了在自身思想的影响下和时代制约下,旧时代女性对爱情、对生活、对命运的不同的态度和反抗,充分表现了女性弱势群体的悲惨命运和男权社会的黑暗。同时揭示了女性想要冲破男权思想的禁锢和束缚,道路漫长艰险。本文分析了她小说中不同的女性特点,以及对当今社会女性的启示。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悲剧反抗

浅析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张爱玲对生命、袍、蚤子三者的论述,不仅仅是她对生命的理解,更是她对当时社会女性处境确切的描绘。她总是在有意无意地对人生进行无比细致的拆解,使其露出千疮百孔的真相。

张爱玲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是悲剧性人物。她淋漓尽致地描写了一种苍凉又苍白,怨命却又安命的女性的命运。并且总能一针见血地把女性异化的真相展示给世人,给人一种深入骨髓的冷漠感。她塑造了许多“错位”、“变态”、“疯狂”、甚至“扭曲”的女性人物形象。她认为女性这种群体的悲剧一方面是根深蒂固的传统男权文化长期的控制、压迫、引导的结果,但更重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女性自身思想上的奴性意识和其性格上的缺陷。

本文通过对张爱玲三部小说中不同女性形象的分析以及对比,力图揭示那个时代女性的蜕变历程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强烈的女性意识。

一、封建传统制度下的变态女性

(一)《金锁记》中的曹七巧

被封建制度束缚的曹七巧是个悲剧人物,是一个受害者。她所嫁的丈夫是个“骨痨”①病人。但七巧却是个健康的人,她正常的情欲难以满足因而觉得压抑,便转而靠向金钱的天平,最终成了被锁在“黄金枷锁”②里的女人。但是,曹七巧的悲剧更在于她还是一个施害者,罪恶之手伸向的不是别人,而是她的亲生儿女。七巧因得不到情爱而受到压抑,在压抑中她开始变得疯狂,因疯狂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她百般破坏儿女的婚姻幸福,人性中的恶在传统制度的压迫下表现得淋漓尽致。她是中国小说中少见的具有变态人格的女性形象。

1.婚姻畸形性爱压抑

曹七巧家里是开麻油店的,虽然出身卑微,但年轻时健康、勤劳、泼辣,有着特别要强的个性。少女时代的七巧,有着“滚圆的胳膊,雪白的手腕”③,是

“麻油店的活招牌”③。喜欢她的人大都善良而普通,“但是如果她挑中了他们之中的一个,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③她本可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然而,世事难料,她哥哥自私贪财,把她嫁给了姜家的二爷做姨太太。那是一个得了“骨痨”的残废男人,“坐起来,脊梁骨直溜下去,看上去还没有我那三岁的孩子高哪”。①从七巧踏进姜家大门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她畸形而又悲剧的一生。她本是市井平民,到了本不该属于她的姜家,这个行为在别人眼里属于高攀。但是她地位低下,与大户人家是不相宜的。姜家谁也瞧不起她,在别人眼里她只是个服侍二爷、给二爷传宗接代的卖麻油的。.

在与人的相处过程中,她时常感到一种无法排解的自卑和孤独。她在姜家的生活举步维艰,没人关心,没人尊重,受人排挤,被人鄙视。正因为她在姜家生活中的环境是如此的不如意,使她形成了一种怪异的性格。所有的人和事她都看不顺眼,都要用一番刻薄的言语进行讽刺。因而形成了无比尖酸的性格。加之丈夫的残疾导致她们夫妻关系不正常,七巧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人性被压抑,慢慢地,她心理上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她越是压抑自己就越是无法控制,终于在压抑中她开始疯狂报复和迫害她周围的亲人,开始做出种种可怕的事情,成为一个戴着“黄金枷锁”②的、心理畸形的毒妇人,一个让正常人望而却步并直觉地感到那是个疯人的人。

2.追逐权力折磨儿女

七巧对权力有着别样的追求,甚至怀着一种很畸形的心理:自己无法获得的幸福别人也不能获得,这个别人也包括自己的儿子和女儿。女儿长安十三岁的时候,早已经不时兴小脚了,她非要替长安裹脚,“痛的长安鬼哭神号的,大家都拿长安的脚传作笑话奇谈”。④在长安十三岁的时候,她就教女儿:“男人??都碰不得”。④长安年龄大了,好不容易背着她相中了一门好亲事,由三奶奶兰仙做主订了婚。七巧知道后,便单独约见女儿的男朋友童世舫,将女儿描述成一个大烟鬼的形象,使女儿与童世舫的婚事破灭。女儿在这样的打击下,“更是早就断了结婚的念头”。③儿子结婚后,她整天说儿媳的坏话,让儿子整夜陪她抽大烟,甚至窥探儿子与儿媳的隐私,并且公之于众,逼得儿媳几乎发疯。在她的折磨下,儿媳妇死了,连后来扶正的绢姑娘也吞生鸦片自杀,“长白不敢再娶了,

只在妓院里走走”。③

七巧是可憎的,也是可怜的,她表现了一个弱者、一个女性在权力方面所做的无望的挣扎。这是一种病态的控制欲与对权力畸形的渴望。七巧身为一个母亲,却处处破坏儿女的婚姻幸福。从她身上,我们很难看到最基本的做母亲的特征。这一点,是源于张爱玲从小母爱的缺失。有着不幸童年经历的张爱玲,她的母亲是一个受西方文化熏陶很深的女子,美丽,漂亮,有能力,也正是因为太有能力,长期出走国外,对张爱玲尽不到一个做母亲的职责,这是曹七巧这个“不尽职的母亲”形象出现的根本原因。

3.苦心守钱变态多疑

曹七巧是黄金的奴隶,她戴着黄金的枷锁过了一生。在姜家的生活使她严重缺乏安全感。除了金钱,她觉得什么都靠不住。所以,为了得到金钱,忍气吞声,深藏不露。在姜家准备分家,九老太爷报告姜家的经济状况时,她聚精会神地听着,生怕漏了半个字,分家的时候被欺骗。在姜家这样一个大户人家,她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要照顾生病的丈夫,又要调教一双儿女,还要完成老太太派她的差使。生活虽艰难,但对姜家的底细了解得一清二楚。七巧深知不精明就得吃亏,一个势单力薄的女人在这男权世界里是来不得半点疏忽的。得到钱之后,她又苦心地守钱。“你娘的这几个钱不是容易得来的,也不容易守得住”。④为了守住她的钱,七巧防这个防那个,对别人充满了戒备心理,生怕被人算计了去。分家后,她曾经屡次勾引但没得到的三爷姜季泽来访时,喜悦之余,她马上又怀疑姜季泽是为钱而来。真相大白后,她毅然封杀自己内心的欲望。她整日疑神疑鬼,以为外甥要勾引女儿长安好来分她的家产,疑心别人给长白说亲是因为贪她的钱。但是姜家的钱不是好拿的。精力、智慧、时间,需要她付出如此之多,直到连灵魂都要卖掉。她把自己与外界完全隔绝,不要爱情不要亲情,一生只与金钱作伴。这完全是一个弱者面对一个无法应付和无法面对的现实世界的一种自残。

(二)《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梁太太

1.出卖感情灵魂扭曲

张爱玲的小说写的多与金钱有关。为了生存或为了不受穷,她们把婚姻看做是自己的唯一目标。以获得金钱为最终目的,从来不谈爱情。而畸形的婚姻最终造成了她们畸形的性格,几近疯狂的纵欲和凶残,使她们不知不觉不可避免地越来越远离人性而趋于变态。梁太太就是这样一个典型。

梁太太是一个中层家庭出身的小家碧玉。为了获得一笔可观的遗产和奢侈的物质生活,她以青春和美貌为代价,力排众议嫁给了一个老头,成为了老头的姨太太。老头死后,她拥有了大笔的遗产,金钱终于归她所有。可并不是有钱就一定幸福。性爱的压抑让她的心理畸形发展,她开始疯狂报复社会,想要用金钱买回她年轻时失去的情爱。心理的畸形使她失去了理智,为了能捕获年轻的男人,她不惜以自己年轻清纯的侄女葛薇龙为诱饵,肆意游走于各种男人之间,甚至抢走了侄女的心上人乔琪乔。为了笼络住乔琪乔,她劝说乔琪乔和葛薇龙结婚,“过不了七八年,薇龙的收入想必大为减色。等她不能赚钱养家了,你尽可以离婚。在英国的法律上,离婚是相当困难,唯一的合法理由是强奸。你要抓住对方犯奸的证据,那还不简单?”⑤这个时候她不是作为一个长辈的身份在和乔琪乔说话,而是作为一个爱上自己侄女的男朋友的女人、一个长期缺乏性爱心理压抑畸形的女人,在教唆乔琪乔去伤害自己的侄女。多么荒唐的世界,多么丑陋的人性。金钱与情爱的欲望使她疯狂。人性的扭曲也正是从这种不健康的心理开始的。

张爱玲曾在《谈女人》一文中说道:“在上古时代,女人因为体力不济,屈服在男人的拳头下,几千年始终受支配,因为适应环境,养成了所谓妾妇之道。”

⑥在男权居上的封建社会里,女性自觉或不自觉扮演了封建伦理道德的遵从者和执行者。张爱玲用她深刻的洞察,展示了这些女性长期积淀的人性弱点。而不健康的病态社会正巧给了这种不健康滋生发育的温床。

二、男权社会压榨下的女性

(一) 《心经》中的许母

《心经》讲述的是一个惊世骇俗的故事。深受男权社会压榨的许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丈夫出轨,甚至知道他与女儿的乱伦之后对丈夫依旧不闻不问,视若无睹。她有着那个时代女性特有的愚钝,懦弱无知,不知反抗,从而造成了自己与女儿的悲剧。

1.逆来顺受妥协退让

许母是典型的封建妇女形象。本是大家闺秀出身,深受“三纲五常”中“夫为妻纲”的深刻影响。嫁人之后安于眼前生活,遇到事情只会想着绕道而行,从来不会想着去解决问题,克服困难。许小寒与父亲过分亲近,她看在眼里。她只觉得那是父亲对女儿的宠溺和女儿对父亲的依赖。可是后来她发现了端倪,发现了许小寒对父亲不耻的爱,却不去阻止,因为她不敢相信。证实之后,她也没有过多的反应与行动,对许峰仪放任自流,对许小寒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她是个传统的家庭妇女,在丈夫面前低眉顺眼,一味地屈服,对现实毫无抵抗能力。在她的世界里,丈夫就是天。她受着当时社会权利、金钱主宰一切,男人约束女人的观念影响,从骨子里接受命运的摆弄,从来不会想着去反抗,不会试图去改变什么。可以看到,造成女性的低下地位和苦难生活的部分原因是社会的压迫,但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在于她们自身对命运的妥协。

父女畸型的恋情结束之后,许母的悲剧并没有由此落幕。许峰仪和段凌卿走在了一起。那时许小寒与许母都发现了许峰仪的出轨,可许母的态度一如既往的冷淡。在家里的时候,许小寒唆使母亲阻止许峰仪和段凌卿在一起,可是许母依旧不闻不问。小寒一再相激都没有用。在车上,小寒彻底疯狂,想去段家找段老太太,让她阻止父亲和段凌卿的时候,许母将她骗回了家。“不让他们去,又怎样?你父亲不爱我,又不能够爱你——留住他的人,留不住他的心,他爱凌卿。他眼见得就要四十了。人活在世上,不过短短几年,爱,也不过短短的几年,由他们去吧。”⑦这是她的隐忍与柔弱。她和许峰仪是因为爱而结婚的,最后还不

是沦落到这样一种地步。她所要求的只是一个能过得下去的生活,一个表面上还完整的家。男权社会的长期压迫造成了她无休止的容忍退让。

2.宽容慈爱回归母性

作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许母固然软弱,可是她身上伟大的母性也是显而易见的。许小寒刚刚生下来的时候算命的说她克母,许峰仪要将她送走,但是由于许母不同意,许小寒才得以留在亲生父母的身边。小说结尾处,许小寒对父亲心灰意冷想要随便嫁人的时候也遭到了许母的拒绝。这是一个母亲的本能,她不同意女儿嫁给不爱的人,怕她得不到幸福;在最后女儿离开的时候,她说道:“你放心。等你回来的时候,我一定还在这儿……”。⑧许小寒父母的感情因她长期的挑唆而破灭,可最后,母亲还是选择原谅了不懂事的孩子。母女俩关系得到了缓和。对于自己的孩子,一个母亲表现出来的,永远都只有宽容和慈爱。

作为许峰仪的妻子,她爱她的丈夫;作为许小寒的母亲,爱她的女儿。她爱她的家,可是这个傻女人,好像偏偏忘记了爱自己。丈夫的无情,女儿的冷漠,更是显示出了她作为女人的艰辛与不易。而两人的畸形恋情,也正好衬托出了她健康的心理特征,说明她是一个正常人。固然软弱,可她的宽容性,隐忍与善良的母爱亦值得称赞。这是最真实的人性真善美的表现。另一方面,从张爱玲自身来说,自小父母离婚,她便在后母与父亲、母亲的夹缝中求生存,有着孤独、凄凉的不幸童年经历。她的童年缺失的,不仅仅只有父爱。文中许母对许小寒的爱,正是张爱玲内心深处想要拥有的母爱的真实写照。可以看到,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无家可归的漂泊感,这是她对家族亲情无意识的归依与渴望。这种矛盾的家族情怀既是人物自身复杂的心理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作家渴望家庭之爱的无意识流露。

“张爱玲的小说永远不会仅仅取一面,而舍弃另外一面,而是一种中间性的近似调和的东西,这一点非常有意思。”⑨李欧梵的分析是准确的。例如许峰仪的妻子:从家庭观念来看,她可以说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母亲,宽容慈爱,无时无刻不在替孩子着想;可是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她又是愚懦的传统妇人,没有主见,在封建男权的压制下忍气吞声,完全不懂得反抗。再如《半生缘》中的顾曼璐:从传统的角度看,她是个下贱的舞女,混迹在男人堆里,恬不知耻,有伤风雅。

可是另一个方面看,父亲去世后,为了维持生计,曼璐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和青春,养活了一大家子人,她又是一个无私的奉献者。

(二) 《半生缘》中的顾曼璐

顾曼璐有一个做文员的父亲,一家人靠着父亲的工资日子也还过得去。父亲去世后,迫于生计,她变为一个二路的交际花,遭人嫌弃。后来嫁给了好色的流氓祝鸿才,为了留住丈夫,更是不惜伤害妹妹,借腹生子。最后负疾而死。曼璐在父权社会中迷失了自己,从本来的单纯善良到人性扭曲。歇斯底里的转变,揭示了封建时代对于人性的摧残。

1.迫于生计沦为舞女

曼璐的悲剧开始于她的文员父亲的去世。父亲是家里的经济保障,父亲去世,经济基础轰然倒塌,作为家里年纪最大的姐姐,她义不容辞担起了养家糊口的责任。为了赚到钱,她找到了那个时代最赚钱却也也最不体面的工作—舞女。从不会喝酒抽烟到向男人卖笑献媚,变成了有名的交际花。在灯红酒绿的场所里,曼璐赚到了钱,养活了家里的一家老小,却也受尽了男人的欺凌。她牺牲了自己的爱情(在做舞女之前,她是有未婚夫的);牺牲了自己的身体——“腰际间有一个隐隐的黑印”⑩,这说明了曼璐处境的艰难。“为了养活曼帧和一家人,她牺牲了自己的幸福,全家人都欠了她的情”?,她的牺牲和受到的欺凌与侮辱却没有得到家人的体谅。家人不仅对她的职业有一种莫名的羞辱感,与她更是有一种说不清的距离感,弟弟厌恶曼璐的朋友来找她,曼帧不敢让同事回家来取钥匙等等一系列的事情证明,家人是嫌弃她的。她的工作除了给他们带来物质保障以外,还带来了羞辱。而他们,只注重的是前者。所以后来母亲劝解曼璐嫁人时,实际是想让她离开那个家。这一切都让顾曼璐伤心至极。因为她变得不能见人,做什么事都低人一等。

除了一个人孤独的哭泣外,她没有别的办法,所以她开始变得极端。她憎恶这个社会,憎恶自己的身不由己,憎恶一切她所没有的美好的东西。她的蜕变,令人无奈,令人心寒。这是女性在男权社会下在困境中的挣扎,是在生存的无奈和焦灼之后的人性分裂和变态。

2.婚姻不幸借腹生子

年老色衰的曼璐从舞女沦为交际花,这种堕落与被人轻视的生活让她几近崩溃。但是她没有疯狂,保持着中国封建社会中的传统思想——“在家从父,出嫁从夫”?。为了过上这种正常人的生活,她作了最大的努力,与一个什么都没有的浪荡子祝鸿才结了婚。她并不爱祝鸿才,只是为了拥有稳定的生活。祝鸿才看不起她那一段不光彩的历史,时常对她大喊大骂。而造成悲剧的最终原因是曼璐病后无法生育。一个女人最大的幸福就是一个疼爱自己的丈夫和环绕膝边的孩子,可是现在,她都无法拥有了。尽管丈夫对她不好,可是她渴望正常人的生活。曼璐感觉到了无助与悲凉,在无爱婚姻的折磨下她变得极度自私、残忍。不能生育使她的变态心理加剧。

丈夫的不忠与无子的打击让她陷入绝望,丈夫对妹妹的觊觎又好像让她看见了希望。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为了留住丈夫的浪荡之心,她想到了借腹生子。与丈夫联手害了妹妹。想法实现后,她的心里竟然有一种莫名的快感,甚至觉得理所当然——为了家我付出了青春与爱情,那么现在,为了我,作为妹妹,你该牺牲一次。不难看出,她的心理已经畸形,残忍、愚昧,人性扭曲到无以复加的程度。

这是她妹妹的悲剧,也是她自己的悲剧。而这一切都要归于当时的社会环境。曼璐是男权社会的牺牲者,她恨这个社会埋葬了自己的青春与爱情,断送了自己的婚姻。她想过要反抗,可是她越反抗,社会的压榨更凶狠。曼璐只能选择顺从。自从中国进入父权社会,女人就没有话语权,成为了男人的附属品,成了生儿育女的机器。再独立的女子也摆脱不了文化、经济、精神上的不平等,独如曼璐,最后也不得不找一个浪荡不羁的男人来依靠。曼璐的悲剧是生活在男权社会严重压制下的女性悲剧的缩影。

三、敢于与社会对抗的新女性

(一) 《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大都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上演了一幕幕的人生悲剧。然而

仔细阅读以后,我们会发现,在举目皆哀的那个年代,还是有一抹亮色闪现在张爱玲的文学天空里。《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是一个不受男人摆布,具有自主自强精神的新女性,她聪明,机智,拥有主宰自己命运的决心、勇气和能力。在与男人的爱情里她永远是胜利者。她自恃清高,聪明大胆,要强不服输,乱世的沉沦也改变不了、动摇不了她美好的梦想。即便在最艰难的时候,她也能努力坚持,不轻言放弃。作为一个女性,在那个男权专制的年代里,敢于与命运抗争,她的不平凡显而易见。她的出现是一种希望。作者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与社会对抗的新女性形象。

1.打破传统敢爱敢恨

白流苏一出场就是一个特别的女人。她离婚了。在那个“三从四德”的年代里,离婚是很多女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何况她还是个“大家闺秀”。在她发现她的丈夫有着抽烟,赌钱、纳妾这些在她看来不能容忍的恶习,并且打了她之后,白流苏毅然决然地离了婚。这需要多大的勇气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她做到了。这是她初次打破传统的表现。

后来她遇见了范柳原。第一次与范柳原跳舞,抢了七小姐的风头,让四奶奶指桑骂槐了好久。号称钻石王老五的范柳原欣赏她的成熟,白流苏便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和他交往了。这是她第二次挑战传统。

在还没有认识范柳原的时候,流苏就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认识他之后,就更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因为在破落的白公馆,小姐也不过是个市井女子。生活在这样一个大家庭里,这个自私又孤单的女子很精明,她清醒知道要时刻为自己打算,遥远的忠孝义气与自己离得太远,而且毫不相干。彻底的好女人是根本无法接近范柳原的。更重要的是那个家里已经没有了她的容身之地,她必须离开,而要离开,就必须依靠范柳原。如徐太太所说:“找事,那是假的,找个人才是真的。”?为了生存,她必须找一座靠山。

当范柳原出现在她的生活里的时候,她好像看见了新生活的希望,为了这份希望,流苏使出了浑身解数,在范柳原面前适时适当展现自己,从携手起舞到柔媚低头,都让这位情场老手不由得驻足欣赏,用心收藏。她懂得欲擒故纵,若即若离,她的手段与方法不输范柳原丝毫。她好像知道范柳原无心娶她,所以只给

他亲近的机会,却坚决不让他占有自己的身体。“既然他没有得到她,或许有一天还会回到她这里来。”?这是白流苏的坚信。她的以退为进不可以说不明智。于一个没有真情的男人,在流苏回了上海以后,居然沉不住气了,买了船票央求她回香港。虽然没有明媒正娶,但是范柳原说了:“流苏,我装惯了假,也是因为人人都对我装假。只有对你,我说过句把真话。”?这是他的真情流露,这是很自然的爱情表白。很显然,白流苏是这场感情游戏的胜利者。她靠着自己条件的卓越和手段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白流苏两次对传统的挑战,不仅仅是张爱玲对打破传统禁锢的呼吁,更是预示着男权社会中女性意识的觉醒,她们不再是男人的附庸,终于成为了不再依附男性的独立女性。虽然很可能这种反抗的手段和目的都是不正当的,但毕竟显示了她对封建礼教的抗争。

2.意识觉醒挑战命运

白流苏不是一个幸运的女人,家人对她冷漠,嫁的丈夫是扶不上墙的阿斗,吃喝嫖赌样样精通。流苏实在受不了的时候没有忍气吞声,她毅然决然离了婚,选择寻找新的出路。遇见范柳原的时候,她对这场爱情围猎战斗一开始就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她清晰解剖了自己的内心:尽管渴望爱情,但是对于这场未知的爱情之战,她时刻小心谨慎,以免上当受骗、受到更大的伤害,她表现出来的精明无人能比。当范柳原设计让她吃醋时,她不冷不热,着实让范柳原碰了一鼻子灰。虽然在感情上她是有一点喜欢范柳原的,物质上就更是需要他,但是作为女人,因为矜持,她不动声色地爱着范柳原,把自己的喜好深埋在深如大海的心底,并恰当地控制自己的内心,不要过分投入感情。在爱情和心计之间转换自如,她只把范柳原当做一个幸福的筹码。

另一方面,白流苏对于婚姻的概念的理解,也表现出来了她的新女性形象。自古以来,女人都视婚姻为第二生命,谁都想拥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美好爱情,得不到时她们会选择得过且过。遇见想要过一辈子的人也只敢静静观望,等待上天眷顾。但是白流苏不一样,与丈夫生活不下去就离婚;遇见符合她要求的范柳原就勇敢出击。在交往中也一样。她不是任人宰割的柔弱女子。最后,范柳原冒着生命危险来救和他没有婚姻关系的流苏,这个以前只懂风花雪月的纨绔子弟却

因为流苏,在这场战争中完成了人格的升华。是流苏用她的坚持智慧和不妥协征服了范柳原,赢得了“爱情”。

白流苏就是一个不甘于被命运摆弄的女子。这场所谓的“倾城之恋”,其实是她精心设计的一场爱情围猎游戏。游戏中所有的人都按照她设计好的剧本卖力演出,范柳原沦为她的猎物却还心甘情愿不自知。她始终作为操纵者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所以她在庆幸作了“名正言顺的妻”?的同时还有一点点惆怅。这个女人用自己的故事向我们证明了在女人和男人的爱情游戏中,女人也可以占据主导地位,让他们来追逐我们。张爱玲在小说的结尾处说道:“流苏离了婚再嫁,居然竟有这样惊人的成就,难怪旁人要学她的榜样。”?流苏拯救了自己的生活和命运是值得肯定的。

白流苏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敢于像命运发起挑战,没有斗志的女人只能成为男人的附庸、社会的牺牲品。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才能赢得男人的爱,赢得命运的尊重。

张爱玲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半封建办殖民地社会。时值五四运动后,各种思潮流入中国,“德先生”和“赛先生”冲击着中国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这种特殊的年代让她笔下的女性不断做出让人惊叹的选择。或反抗或隐忍,最终的命运或幸福或悲剧,充满无奈与沧桑。张爱玲在她们身上寄寓了无比的同情与怜悯。同时也是对于传统道德模式铸造了女性悲剧的谴责,更是对打破禁锢人们思想的封建道德的呼吁。对她们命运的思考其实也是对自己生活经历的一种思考和反映。

注释

①张爱玲:金锁记[M].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229页

②张爱玲:金锁记[M].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232页

③张爱玲:金锁记[M].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260页

④张爱玲:金锁记[M].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241页

⑤张爱玲:心经[M].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46页

⑥中国现代文学馆.张爱玲代表作[M].北京: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第232页.

⑦张爱玲:心经[M].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145页.

⑧张爱玲:心经[M].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147页.

⑨李欧梵:苍凉与世故[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132页.

⑩张爱玲:半生缘[M].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

?司马新:张爱玲在美国—婚姻与晚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50页?刘静.顾曼璐的悲剧形象分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报.2014年第4期第28卷.第124页.

?张爱玲:倾城之恋[M].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165页. ?张爱玲:倾城之恋[M].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189页. ?张爱玲:倾城之恋[M].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183页. ?张爱玲:倾城之恋[M].张爱玲文集[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201页.

参考文献

[1]李欧梵:苍凉与世故[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

[2]司马新:张爱玲在美国—婚姻与晚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3]刘静:顾曼璐的悲剧形象分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报.2014年第4期第28卷.

[4]曹书文: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归依与漂泊的家族情怀[J].贵州师范大学报.2004年第六期.

[5]艾晓明:反传奇—重读张爱玲<倾城之恋>[J].学术研究.1996年第九期.

[6]邵迎新:重读张爱玲<金锁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第三期.

[7]宋剑华:“美丽”的假面—论张爱玲小说对女性心理阴影的理性透视[J],暨南学报2006年第二期.

[8]张均:张爱玲十五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年1月.

谢辞

荡着秋千,日子就飞起来。转眼间四年的大学生活已经随着论文的完稿接近尾声。

本篇论文在顾建新老师的悉心指导和严格要求下完成的。从提交提纲到具体写作、从论文初稿到定稿无不凝聚着顾老师的心血和汗水。在我书写论文期间,顾老师一丝不苟,力求在每一个字词上做到精准无误。严谨的态度使我深受感动。而这种态度是我学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是我学习的榜样。在此向顾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此外,我还要感谢各位专业课老师,感谢他们四年来谆谆不倦的教诲。感谢各位同学,在我的论文写作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给我的启发,同时也感谢他们四年来在生活上对我的帮助。同时,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我还参考了有关的书籍文献,在这里一并向有关的作者表示谢意。

最后,再一次真诚的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恩师,亲人,朋友,愿美好与你们相伴。

段蓓

二零一五年十二月八日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浅论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张爱玲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把她的生活经历经过酝酿加上她独特的观察力升华成一部部旷世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出华美的乐章。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可悲或可恨或可怜,本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 象进行社会反思。 读张爱玲的任何一篇小说,我都可以理解为何说她不是一名普通的女子。她用漫不经心的笔触刻画出一个个或含泪或泣血或可怜或可恨的女性形象;她用瘦弱的指尖轻轻挑起千年来蒙在家庭、婚姻、爱情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就让人看到触目惊心的真实,她把笔端伸向上帝看不到的地方,伸向太阳照不到的黑暗的角落;让那些华美袍上的虱子赤裸裸的暴露给世人面前。 一个个可悲的女性,一个个吃人的女性,一个个可怜的女性活灵活现的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为她们颤动,让读者为她们伤悲。因此张爱玲小说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她所反映的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特征;不在于她的语言有多华丽;而仅仅在于她所刻画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与大多数作家所描写的女性有太大的差别,她们以独特悲凉和屈辱震撼着读者,张爱玲也因此在中国甚至世界文坛上折射出熠熠光辉。 一、人物形象具有的自传色彩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作家。① 我们先来看一下她的出身:祖父是清朝的大臣,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外公则是天津提督,可谓是出身显赫,属于贵族后裔了;但张

爱玲出生时已经是家道中落,父亲吸烟土、逛妓院、养姨太太,幼时的张爱玲生活在父母的争吵中,直至父母离婚。张爱玲幼时没有家庭的温暖,封建大家庭中的尔虞我诈,在她内心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尽管在创作中一举成名,在文坛上响当当,但是张爱玲的婚姻如同她的作品中的人物一样,是不幸福的。一九九四年在张爱玲创作的顶峰时期,她与汪伪宣传部次长,伪《中华日报》总主笔胡兰成签订婚约,但这次婚姻让张爱玲受到很大打击,因为它只维持两年。晚年的张爱玲孤独落莫生活着,最终客死异乡。纵观张爱玲的众多著作,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她悲观敏感独特的性格,作品中的男性大多玩世不恭,抽鸦片,逛窑子;作品中的女性无一不是以悲剧结束,这不能不说是由她个人的生活经历所影响的,“总之,生命是残酷的看到我们 ②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无限的惨伤。” 她的作品大多以沪港两地为背景,事实上张爱玲是出生在上海的,又长期生活在香港。读书期间,她亲身经历了港岛被围,抵抗及沦陷的全过程。而她在《倾城之恋》中描写“炮火却逐渐猛烈了,邻近的高射炮成为飞机汪意的焦点,飞机营营的在顶上盘旋~~~”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写出当时战争的真实与紧张。 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一炉香》一经发表,就引起读者的哄动,书中的女性葛薇龙是一个寄居在姑妈家被诱惑而论为交际花的女性。无独有偶,张爱玲也因战争而中断学业,因此同她姑母住在一幢西式公寓里,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很多女性是家道中落的名门淑女,而张爱玲用不厌其繁的笔墨描写了大家族的种种陈设丫头佣人及大家族的

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摘要: 张爱玲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把她的生活经历经过酝酿加上她独特的观察力升华成一部部旷世之作;在中国文学史上谱出华美的乐章。她从女性的立场和体悟出发,以女性的眼光观察女性,并通过隐喻式的批判讽刺手段来表现女性自我意识的缺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种荒凉感,她不宣扬女性的主题意识,只是把女性从属于男性这一事实,敏锐而冷静地述说出来,没有希冀也没有指责,只是“苍凉”地展示女性的真相。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或可悲或可恨或可怜,她们有着各自不同的身世遭遇,有着截然不同的个性与经历,为我们广大的读者、评论家展现出一个让人神往而有绚丽多彩的文学世界,深刻揭示出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的悲剧原因。本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关键词: 张爱玲、女性形象、苍凉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是一位极富传奇色彩和特别魅力的女作家。她最有名的一本集子取名叫《传奇》,用其概括张爱玲的一生最恰当不过。她出生于上海租界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亲身感受到了她父母两大家族的没落与瓦解。父母给予她的不是温暖的亲情,而是旧家规的威严与新时尚的约束,这些使她在潜意识中产生对父母和家庭的厌恶甚至敌对情绪,成年以后又遭受了情感和事业上的打击,这些严重影响了她的生活与创作态度。家世变迁,人情冷暖,给张爱玲的刺激很深,形成了她孤僻冷漠的性格,也形成了她独特的审美观。她以犀利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撕开女性世界温情的面纱,塑造了一组扭曲而残缺的女性形象。 张爱玲受到东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她的性格中既有东方温柔、保守的一面,又有西方追求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的一面。这种身份背景使得他的作品超越了阶级性。她不在于批判时代对女性的压迫,只在于刻画人性的脆弱与无奈。她以个性极强的女性意识,对“五四”以来的新的文化理想进行了强烈的反驳,从生存困境中的无语反抗与物质追求、文化困境中的艰难突围与无奈选择、人生抉择中的现实困守与传统禁锢三个方面,立足民族的、文化的、历史的角度,深刻地揭示了40年代中国普通女性在受到男权主义强制的社会环境中,迷茫而无奈、卑琐而自嘲的世俗人生的生存状态。 战争经历使她开始怀疑人的理性,强调非理性,并致力于人性在英雄神话破灭后的自私、丑陋、苍白的刻画。上海的沦陷让她感觉到了许多的变帮,家事,国事,世俗文化冲突,人性的暴露等,都让她对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产生一种荒凉的感觉,在她的作品中最突出的就是这两个字。 张爱玲的作品是在殖民地与半殖民地的现代都市的背景中,展示人的精神的堕落与不安,展示人性的脆弱与悲哀。她笔下的女性形象表现得最为鲜明,张爱玲写的女性是“新女性”表象下的旧女性。这些女性受过新式的教育,过着“新时代”的女性们享受的现代都市生活,但她们并没有新的思想,甚至丝毫没有受到当时革命运动和革命思潮的影响,满脑子都还是封建主义的东西。她笔下的女性形象与通常的新文学作家笔下旧式女性也不同,张爱玲没有农业文化的背景,她的文学素养是在代表着工商文化的城市背景中形成的,她笔下女性形象几乎都是日益没落的淑女或竭力向上爬的小市民,这些女性在人生中受到的苦难,是无家可归、无夫可嫁的精神上的恐慌。两性关系、婚嫁论娶是她揭示生活底蕴的切入点和主要视角,纵观她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 一、插翅难飞的女人心甘情愿地被囚禁被封闭在家庭的城堡之中,依附于丈夫或依附于“物质”,以“物质金钱”为第一位作为择爱的目的与标准。失去了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力量,成为了一只又一只“绣在屏风上的鸟”,囚禁在家庭的牢笼之中。如《留情》中的敦凤、

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 张爱玲是20世纪40年代在上海红极一时、极富传奇色彩和神秘魅力的著 名作家,当时她母亲为她上学匆匆起就的名字,却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 用刀刻过般的名字,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一名字伴随着她奇丽而又精美的 佳作流传到今天,并逐渐在风云中流露处她丰厚而又瑰丽的魅力。认识张爱玲,是为了认识她的小说,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①唯有小说中女性形象 才是意义中的核心。翻开小说,就是阅读一部“爱恨情愁”的历史。张爱玲第 一次在传统通俗文学的形式中,展示了时代崩溃与转折的过程“小说是以它自 己的方式,通过它自己的逻辑,依次发现了存在的各种不同的纬度。”②以女 性的纤细与敏感从生活中发现真谛,从男女性爱、亲子之爱的感情细微处揭示 出人们的生存状态,展示了沪、港、洋场高等华人的空虚、腐烂、堕落、变态 的灵魂,因此写尽了人世沧桑、人情世态。于青曾在《张爱玲全集》书中写道:她寻的是女奴时代谢幕后女性角色的方式,表达了她深深的渴望,渴望女性能 挣脱历史的、文化的、生理的、心理的、诸般枷锁的桎梏,成为自在的女性优 美地生存。她的作品为我们文学宝库又增添了一批独特的女性形象。给当时的 精神食粮匮乏的读者以一种新鲜的滋味。 对张爱玲的小说作品进行考察,我们能够发现,两性关系,婚嫁迎娶是她 揭示生活底蕴的切入点和主要视角,“欲的自由”和“生的苦闷”是她自己作 品的主旋律,描写的是“香港”和大上海“十里洋场”社会的“现代文明”和 封建文化交织渐变的文化背景下的普通女性,她们的生活、心理、感情寄托着 作家无限的情思。综观她的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笔者认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 种形象。 笼中鸟心甘情愿地被囚禁被封闭在家庭的城堡之中,依附于 丈夫或依附于“物质”,以“物质金钱”为第一位作为择爱的目的与标准。失 去了追求自由的勇气和力量,成为了一只又一只“绣在屏风上的鸟”,囚禁在 家庭的牢笼之中。如《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留情》中的敦凤、《茉莉香片》中的冯碧落、《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狠毒、残忍的母老虎梁太太等。 “现代婚姻是一种保险,由女人发明的。”③或有意或无意,张爱玲笔下的许 多女人都仿佛如笼中的鹦鹉,从不想高飞,也不尝试高飞,还竭力避免飞翔, 甚至是在笼门大开的时候。 《留情》中的女主角敦凤出身于旧式的家庭,寻找一个能给予她饮食依靠 的男女就是她生活的全部目的。经过冒险的婚姻,这个36岁的寡妇,“完全是为了生活”嫁给了59岁的米先生,在乘车时“和自己的男人挨着肩膀,觉得很平安”,回到可靠的人手中,“很快乐”她以青春、爱情、幸福为代价,换来 了衣食生活的无忧。正如敦凤心里想的“我还不都是为了钱?我照应他,也是 为了我自己的打算,反正我们大家心里明白。”一纸婚书维系着他们之间的物 质利益关系,结婚及再婚之后敦凤的想法是“曾经有过一个时期对杨太太这件 事很感兴趣,现在她本身的情形与以前不同了,已是安然结了婚,对于婚姻外 的关系不由得换了一副严厉的眼光。”这严厉的眼光其实就是在物质第一的基 础上,别无所求。在灰色的老式洋房,阳台上挂着一只大鹦哥,凄厉地呱呱叫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征 中文 04本函滨海点掌成龙 [摘要]: 张爱玲是上海最时髦,最前卫的文学才女,是漂泊不定的流浪者。张爱玲的生命在不断的放逐中越来越流离,一路不断跌落,这注定张爱玲的书写是一连串被压抑的历史。张爱玲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艳异女性,描写的女性人物都生活在病态社会里,这样笔下的女体形像是丰满的,她不但丰富了女性书写体,更丰富了女性美学,是女性书写体中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 [关鍵词]: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虚无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中国女性文学,响应“个性解放”口号,多是激进而亢奋的,塑造的多是从旧的封建牢笼里脱身而出的新女性的形象,她们或追求婚姻自主,或崇尚爱情至上,或加入了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中,非常鲜明地印着那个如火如荼时代的烙印。然而在40年代低气压的上海孤岛,张爱玲为我们展现的,却是一个内囿的女性世界。与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流相比,它显得阴暗和晦涩。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们,是生活在古老中国屋檐下最普通的女性。她们历经多少世代,却一如既往地生活在她们几千年已经习惯了的挣脱不开的心牢里。她们全然没有为时代气息所掀起的骚动和憧憬。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受过新式教育,过着“新时代”的女性们享受的现代都市生活,她们各具不同时代所赋予的色彩,间或也有受过西洋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们坦然地,无所困惑地接受现代文明的馈赠,或做职业女性,交际花;或跳舞,谈西式恋爱,但是她们与左翼作家笔下新女性不同,大多只是具有“新女性”表象的旧女性。她们大都是生长于旧家庭,生活于行将破灭或已经破落的书香门第,没有新的思想,甚至丝毫没有受到当时革命运动和革命思潮的影响,满脑子都还是封建主义的东西,都是深深陷在中国传统意识型态之中卑微可怜而平风庸俗的小角色。在她们的骨子里,却都惊人一致地拥有一颗女奴的灵魂,在她们身上,总一样弥漫着一种阴暗的气息,整个心态和生存状态都充满了鬼魅之气,她们仍是为男性世界所苦恼、抽泣,她们“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1],依赖男人成为她们表达自立的方式,自尊成为自卑外化的表象。刚刚过去不久的火热时代留给她们的,仅仅是生活形式上的变革。她们的意识仍被男性世界所支配和控制,仍旧只属于生活在阴暗中的女奴。正如张爱玲在《谈女人》中谈到的,“在上古时代,女人因为体力不济屈伏在男人的拳头下,几千年始终受支配,因为适应环境,养成了所谓妾妇之道。”[2]她们全被一只巨手扼制着,这只巨手来自代代相传的封建传统意识,来自女性生生世世因袭的

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浅谈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 L OF SH ANDONG NOR M A 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 ocial S ciences ) 2005年第50卷第2期(总第199期) 2005 V ol.50 N o.2(G eneral N o.199) 张洁小说的女性意识浅谈 3 张 莹1,马 芸2 (1.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6;2.四川大学文学院,四川成都,610061)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张洁彻底告别了热情高歌的理想主义文本,始终坚持一方面用中性眼光观照社会生活,超越女性意识感情,创造一种不分性别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寻找“女性自我”,用笔记录下女性“成长”的历程。本文分析了张洁真爱理想的演变过程、女性自我的寻找历程,试图梳理出张洁女性意识的变化成长。 关键词: 真爱理想;解构;女性自我;定位 中图分类号: 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973(2005)02-0071-04 3收稿日期:2004-04-19 作者简介:张莹(1965—  ),女,四川成都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马芸(1981— ),女,四川峨嵋人,四川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沃林格提出决定艺术活动的“艺术意志”来源于人的应世观物所形成的世界态度,即人面对世界形成的心理态度。沃林格把这种态度界定为“世界感”。所以,个体“世界感”的差异决定了在“艺术活动”中的差异。而女性作为普遍意义的人和纯然的女性在“世界感”上必定是双性的。虽然文学自来不缺关于女性的话题,但长久以来都只限定在男性的视野中。只有在女性作为自觉的书写者,从女性立场出发创作关于女性生活和心理的作品,才形成了真正的女性文学。张洁作为一名女作家,一方面在用中性眼光观照社会生活,超越女性意识、感情,创造一种不分性别的文学作品;另一方面则更是在纯然女性眼光下,观照女性自我世界,创作女性心灵外化的女性文学。像大多数女作家一样,张洁同样将男女情感作为自己女性文学创作的基点,关注着女性的生存状况和心理世界。从第一篇涉及到两性关系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开始,张洁始终没有放弃探讨“爱”以及“爱”中的男女两性,尤其是女性。 一 虽然女性对爱有天生的渴望,但几千年的父权制使女性始终处于被统治的地位,自然也失去了追求爱情的权利。事实上,“由于女性意识、女性自我与当时主导意识形态相冲突,因此几十年来始终受到强大压抑和斥责,广大女性除了做与男人同样的人以外,不能有任何女性意识、特质或特定的流露,这种讳莫如深把女性降到‘空洞能指’的最低水平, 其背后深处深藏着那种千百年来顽固不化的传统文化精神 ———对女性的鄙视和忽略”[1](P56) 。而女性主动对爱情、婚姻 的追求更是被主流文学作品所避讳。作为一名女性,张洁必定在生活中感受到了历史、社会对于女性的压制,她开始试图用笔探索女性心理、思考女性问题,延续自“五四”后断裂了的对女性的思考。 张洁的女性文学创作是从女性最初“寻找男性”、“寻找爱”开始的,长久以来压抑在女性心中对于理想爱情的呼唤在张洁的笔下终于喷薄而出。既然女性已经获得了经济上的独立,已不在物质上依靠男性,那么,对于爱情她们更希望精神上的契合,追求心灵价值的美好。这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相应地造就了一种“理想男性”的形象。就像《爱,是不能忘记的》中的钟雨和《波希米亚花瓶》中的梧桐,她们一个爱着与自己相处不足24小时,连手也不曾握过的“老干部”,一个爱着不能过年轻夫妇那种生活的简,都在享受精神上的爱。她们从旧式的婚姻中解脱出来,被“老干部”和简强大的“精神力量”所吸引,爱的是“成熟而坚定的政治头脑”、“在动荡中的革命年代里出生入死的经历,他活跃的思想,工作上的魄力,文学艺术上的修养”……这是80年代新女性心目中的男性标准。她们开始自主地摆脱对有金钱、有地位的男性的依附关系,在婚恋问题上有了崭新的价值观念,这是女性在追求自我历程中的一个进步。张洁大胆突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为自己也为女性喊出了“爱”的心声。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号: 学号: 浅析鲁迅笔下的女性形象 系 别 文学与传媒学院 专 业 对外汉语 班 级 1101 姓 名 张霞 指 导 教 师 董文会 2015年3月28日 安阳师范学院人文管理学 院 本科毕业论文

鲁迅先生一直都很重视对女性问题的研究和探索,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来表现反封 建的思想主题,呼唤女性意识的觉醒和解放。对于鲁迅先生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国 内外的专家都已有过研究讨论。论文在大量阅读原着作品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 上,结合鲁迅先生的各种杂文、散文等,以鲁迅先生的男性视角为切入点,通过鲁迅笔 下的女性形象,来细致的分析女性思想的演变以及对其他作家、读者的影响,以便更好 地理解新时期中国女性思想的转变。 关键词:鲁迅作品,女性形象,思想影响 Abstract Lu xun has alway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study of women's issues and explore, and tried to through literature also feudalism thought theme, called the awakening of female consciousness and the liberation, about shaping the image of women in Lu xun's works,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already studied and discussed, based on a lot of reading the original works from, on the basis of predecessors' research results, combined with various essays prose of Lu xun, in Lu xun's male perspectiv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rough the female image of Lu xun's to better analyze the evolution of the women thought as well as the impact on the rest of the author's view of women, and Chinese women's effect on the readers to better understand Chinese women thought in the new period of transformation. key words : The words of Luxun ,The image of woman ,The evlotion of ideas

张洁笔下的女性形象

张洁笔下的女性形象 [摘要] 女作家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 张洁的小说作 品倾注了对女性的满腔热忱和深切关注,塑造了诸多栩栩如生的女性形象。张洁作为先觉者,其作品中贯注一气的女性现代意识。张洁为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的现代衍进,作出了杰出的具有开拓性的里程碑意义的贡献,也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的建构奠定了扎实的实践基础——这是张洁之于中国女性文学的意义,也是张洁之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意义。 [关键词] 张洁女性意识女性问题女性形象女性文学 引言 女作家张洁以写作具有女性女性意识和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著称,她于1979年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从森林来的孩子》,以清新、流丽的叙述语调而引起注目,她早期的很多作品如《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和《方舟》等,都以女性人物为主人公,写女性感伤、细腻而富于利他精神的恋爱心理,以及单身女性所面临的社会问题。80年代中期以来,张洁的一部分作品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诗情的追求转向反诗情,从浪漫诗意转向叙述上夸张的粗鄙化。张洁的一系列小说作品,主要是以塑造女性知识分子的形象为主。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女性文学研究的地位不断提升直至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的一门显学,张洁作为“新时期以来女性文学的旗手” 的地位一再被人提及。近几年出版的几部影响颇大的当代文学史著作便从张洁的文学史地位中凸显出这一点。洪子诚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指出了“张洁作品的‘女性意识’和作为‘女性文学’的先导地位”,

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也称“张洁那一路富于勇气的探索,事实上成为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的先导”,王庆生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修订本)则肯定了张洁后期作品“对开拓女性文学的视野、冲决男权话语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 与之相应,从女性主义文学的角度研究张洁,考察其作品中的女性意识极其发展演变是近十年张洁研究的焦点之一。著名的女性批评家戴锦华的《“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一文以诗意盎然的语言、新颖独特的视角和睿智又深刻的观点成为这一阶段张洁研究中最华美的果实之一。她认为张洁的重要作品序列是“一个女性的话语由想象朝向真实的坠落”,并最终“宣告了所谓来自男性拯救之虚妄”①。荒林认为《爱,是不能忘记的》、《方舟》和《祖母绿》三篇小说“呈现了作家对女性问题思想的连续深人和统一性,表现了作家对女性新的价值确立的强大热情”②。另一位重要的女性批评家徐坤自觉运用西方女性主义文论解读《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将其归入对“母系谱系的梳理与母女关系的重新书写”—母女的血缘相续“是‘我们’身体的源泉,亦是‘我们’身体未来归处的指向”。 ①戴锦华:《“世纪”的终结:重读张洁》,《文艺争鸣》1994年第4期。 ②荒林:《女性的自觉与局限—张洁小说知识女性形象》,《福建师范大学学报》潜社版)1995年第2期。 论者并由此判断作者的视线从此又重新回到了对女性自身生命的关注.周哗全面回溯了张洁过去二十年的创作中真爱理想建构与解构的全过程,认为这表达了女性对于平等美好男女关系最为坚执的追求,也形象反映了中国女性自我解放的艰难。梁旭东的《新时期女性小说的崛起与张洁的<方舟>》也是较有分量的一篇研究论文,论者肯定了《方舟》在新时期女性小说崛起之初的先驱意义和启蒙意义,并称这篇小说“已经触摸到女性主义的内核” ③。同时,一些论者也指出张洁女性观中的矛盾、局限、欠缺与偏颇之处。牛玉秋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浅论鲁迅小说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 2006年11月15日 李增泓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 二、再寡失子的祥林嫂 第二个失去儿子的寡妇是祥林嫂。《祝福》中的祥林嫂,是一个善良、勤劳的人,但这样一个平凡的、处于社会下层的劳动妇女,活在吃人的封建社会中,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四座大山把她彻底压碎了。 三、离婚的爱姑 失子的寡妇命运是如此,那其他妇女的命运又是怎样呢?鲁迅在《伤逝》和《离婚》中塑造了子君和爱姑这两个人物形象。 四、"五四"新女性:子君 《伤逝》中的子君是"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有文化,有知识,接受了新思想,心中有真挚热烈的爱,跟爱姑又有明显的区别,但结果又怎么样呢? 鲁迅是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在他的文学创作活动中,一直致力于"国民性"问题的探索。其中,中国妇女问题、特别是农村妇女问题也是鲁迅较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鲁迅以妇女为主人公的作品不多,但就在这为数不多的篇章中,通过一个个在生活中痛苦挣扎的女性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残酷的社会现实,愤怒控诉了封建宗法制度的种种罪恶,其悲剧性的女性形象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震撼灵魂的艺术效果。《明天》、《祝福》中的单四嫂和祥林嫂,都是失子的寡妇,深受封建制度的压迫、封建思想和礼教的毒害,命运悲惨却从没想到要去抗争。《离婚》中的爱姑具有较明显的反抗性,但并没有跳出封建礼教的圈子。《伤逝》中的子君,是有文化有知识的"五四"时代的新女性,敢于冲出封建家庭,与自己的爱人自由结合,但由于封建势力的压迫、以及个人的思想局限,同样是一步一步地走向了悲剧。鲁迅通过这几个悲剧性的女性形象,既同情她们的遭遇,又批评了她们自身存在的缺点,更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腐朽、反动的封建宗法制度,揭示了妇女要获得解放,首先必须取得社会的解放这个深层的含义。 一、失子的寡妇:单四嫂子 最早以女性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是《明天》,单四嫂子是鲁迅在小说中塑造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妇女的优良品质,勤劳、善良;也具有旧社会农村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她是中国旧社会农村"受苦受难兼愚昧无知的妇女形象"①。 单四嫂子是勤劳、善良的。守寡后专靠着自己的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她三岁的儿子宝儿。她从来没有非分之想,也不敢有任何非分之想。封建礼教"从一而终"、"从子"的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深深地植下了根。她的心中只有宝儿。毫无疑问,宝儿是她的希望和寄托,是她的劳作以至她的生命的意义。然而她的宝儿突然生了病,神签求过、愿心许过、单方吃过、医生诊过,她尽一切可能想救活她的儿子,然而宝儿最终还是死了。这个"粗笨的女人"的信念和希望就是让儿子健康地活着,但儿子死了,她面对的是无尽的空虚与压抑。她茫然的双眼能看透自己悲剧的未来么?深受封建礼教和迷信思想毒害的单四嫂子,早已经麻木了,"她能想出什么呢?""单四嫂子却实在没有想到什么",她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梦里,希望在梦里与宝儿见面;她只能呆呆地"等候明天",但明天又会怎样?"作者虽然没有明说,实际上却通过种种迹象,把一个残酷的世界,摆在了读者面前。"②在封建思想的桎梏、封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以《倾城之恋》、《金锁记》为例 摘要:张爱玲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无疑是一个惊艳了时光的存在,她的文字、她的旗袍似乎已经牢牢地嵌入了上海的一砖一瓦中,烙进了上海的肌理中。同时在她的文字中也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各自有着属于自己的个性。本文将就《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和《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进行一个大致的比较分析,以此来增进我们对于张爱玲的了解与认识。 关键词:出身经历性格结局 “一座城市的覆灭,成就了一段无望的爱情。”有多少人因为这样一句话的吸引而去找到《倾城之恋》这本书来看?张爱玲将白流苏与范柳原这两个“自私的人”放到了香港这个繁荣与危机同在的城市,让“自私的女子”与“自私的男子”在这样一个动乱的城市里相互依靠却又相互利用,最后终于互诉衷肠、表白心意,成就了一段传奇,成为了许多男男女女的向往。 而在张爱玲的另一部作品《金锁记》中的主人公曹七巧的故事却让人不怎么喜欢。一个无忧无虑的小姑娘,爱上了一个男人,却偏偏嫁给了他病怏怏的哥哥,做了他的嫂嫂,整日里面对一群善于搬弄是非的妯娌,连丫头也可以肆无忌惮地欺辱她。在这样的处境下,丈夫无法给与她庇佑,心上人也对她避之不及,娘家人只当她是全家的摇钱树,贪婪地频频伸手。于是之后的曹七巧变得相当厉害,斗败了妯娌,拽住了婆家的大权,主宰了儿子女儿的人生,报复了心上人的无情,将其他人的人生变得与自己一般痛苦。最后她的儿子恨她、女儿怨她,心上人远离她,所有的人都对她恭恭敬敬。于是,她成功地引起了读者的厌恶。 白流苏与曹七巧,同为女人,怎么就一个终得圆满,一个孤老终身呢? 流苏,一个听起来就比其他的七巧之类的名字要美得多的名字,出身世家,虽然家族早已败落,家中也是人丁旺盛,所以通晓人情世故,天真无邪却也不乏心机;曹七巧,麻油店老板的女儿,自小被派到柜台买油,接触到的是最最底层的老百姓,见识到的是最最平凡不过的家长里短,可以说是在人民内部成长起来的好孩子,拥有的是劳动人民特有的淳朴,真正天真质朴。两个人比较起来,似乎是自然成长起来的曹七巧更讨喜一些,“买油西施”,人们如是称呼。

浅析张爱玲小说笔下的女性悲剧

浅析张爱玲小说笔下的女性悲剧 学生:指导老师: 【摘要】张爱玲凭借着她个性化的体悟和独到的笔调,创作出一个个满目疮痍、格调苍凉的故事,故事中活跃着一个又一个女性。这些女性无论怎么挣扎、怎么拼搏、怎么奋斗,最终命运都是一样的苍凉凄美,没有出路。张爱玲的家庭和爱情婚姻带来的人生悲凉感是其作品中女性苍凉命运的表层原因;张爱玲意识到“她的时代”“仓促”,感到“惘惘的威胁”是其作品中女性苍凉命运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女性;悲剧;人生;审丑;婚姻 【Abstract】Zhang Ai-ling's with her realization of personalized and unique style, style authoring devastated, bleak stories, active with another woman in the story. How do these women no matter what struggle, strive, struggle, melancholy and poignant of the final destiny is the same, there is no way out. Zhang Ai-ling's love marriage and family life in the sense of desolation is the work of female desolate surface of fate cause; Zhang Ai-ling's realized that "her age", "rush", "feel frustrated feel frustrated by the threat" was bleak destiny of the underlying causes of women in their work. 【Key words】female;tragic;life;ugly;marriage 张爱玲的小说以悲剧故事见长,而“苍凉”是其悲剧叙事风格的内核。她笔下的人物虽然经历各异,但无不演出着一幕幕生存悲剧。她最注重的是女性人物,她笔下的女人们因袭了女性生理、心理的历史陈迹,一代又一代地挣扎、堕落,

张洁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张洁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摘要张洁笔下的主要女性是当时社会中的“另类”,而又是“普遍类”,在此,我将从这几个方面解析在张洁小说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她们强烈 的事业心,要求独立和解放,争做强者。以及易被忽视的“女性自身 价值”。 关键词张洁的小说女性意识 “男人的雌化和女人的雄化,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世界性的问题”,张洁,她是这样的定义着当时的社会趋向,预言着后来的世界,女人必将强大起来。她作品中的女人们很多都不愿意雄化,却不得不被迫雄化。 在张洁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女性意识主要有女性的反抗精神,强烈的事业心,要求独立、解放。 首先,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张洁的作品中的女性,都是离了婚或是不愿意结婚的女性,而且离了婚的她们也不愿意再婚。她们在一起承受着各种的磨难,追求着自己的事业,无论她们的事业之路有多么的艰辛。如《方舟》中的荆华、柳泉、梁倩,三个离婚后的女人自小学毕业分开后,再次聚到一块儿。她们有着同样地痛苦婚姻,她们同样地离了婚,她们同样的在工作上有着重重困难,但又同样的不懈地为事业奋斗。 在小说《方舟》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位热忠于事业的女性:柳泉、梁倩。 柳泉,在工作上一丝不苟,能够把所有的工作都安排的井井有条,在短时间内精准的记住那些外宾的住房,她可以轻松自若地翻译。她是那么的用心的将自己的工作做好,在工作中,她会自然地流露出那种自信,在工作之后的酒宴上,她表现出了那种“知识妇女,在意识到自己的聪明才智时才有的微笑”,可以使“每一个正直的男人肃然起敬的微笑”。这充分的透露着她在强烈的事业心的驱使下,工作上得到肯定后的满足与自信。 梁倩,在电影的拍摄上,精益求精,最求高的艺术造诣,竭尽能力的要想做出高的成就,摆脱父亲的名望的荫庇,她要通过自己独立的奋斗,让世人都看见她的成就,认可她的工作,她的付出,她的工作成绩,她要实现她的信仰:电影

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提供了有关女性形象分析开题报告,希望能够切实的帮助到大家。 一、课题论证: (一)国内外研究: 著名女性文学研究者谭正璧先生的《论苏青与张爱玲》,对两位女性作家进行比较,他认为张爱玲是重视人情甚于世情的作家,他重世情因而有后来不能居上的看法,与傅先生看重其对人性情欲的挖掘刚好相左。或许谭先生指出了张氏部分作品内容的某种局限,但评论者自己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未必是没有局限的。不错,爱情婚姻两性关系是张爱玲观照人生的基本角度,但在她描写的媒妁婚姻、金钱婚姻、高等调情、通奸姘居及其它种种畸型变态的两性纠结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人性与社会文明的冲突。正是在这一点上,张爱玲超越了一般的海派小说家。对于此方面,谭先生显然注意得不够。 台大中文系教授张健先生主编过一部题为《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一书,这是其专门研究张爱玲的研究生的论文集。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分析和艺术分析两大内容,亦有不少新锐敏捷的看法,但感悟多于理论,流畅却欠深透似为该书的共同点。 (二)选题意义: 我之所以选择《浅谈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这个论题,是因为在阅读了张爱玲的大部分作品后,感受到了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

禁锢下的那个时代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张爱玲在从贵族到平民转换的生活经历过程中,深深感受到了女性地位的不平等,她在母亲与姑姑先进思想的影响下,寻求时代女性的归宿,再现时代女性的命运并以自己的经历为基础。本论文对张爱玲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小说中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二、方案设计: 此论文旨在研究在张爱玲笔下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通过影响张爱玲创作的几方面因素,将她笔下的女性主要概括为典型的几种类型,以及这些女性形象的特点,从而深刻揭示出在封建家庭和金钱枷锁禁锢下的女性所遭受的身体和灵魂的压迫的悲剧原因。 大纲: (一)1、简要概括张爱玲的生平及其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家庭因素) 2、东西方文化差异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文化因素) 3、上海沦陷以及战争经历对她作品创作的影响。(社会因素) (二)张爱玲作品中各种各样的女性形象。 1、插翅难飞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2、心灵扭曲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3、漂泊不定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4、红颜薄命的女性,及其这一类女性的特点和代表人物。 (三)张爱玲创作的出发点及其笔下女性的特点。 (四)通过张爱玲创作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进行社会反思。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282734494.html, 论鲁迅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作者:汪怡 来源:《文学教育》2012年第10期 内容摘要:鲁迅是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有着不同的类型和特征,比如一味地逆来顺受地,盲目地反抗意识的,有着觉醒反抗意识的。本文着重论述几位极具典型意义的人物形象:单四嫂子、祥林嫂、子君。从对她们的分析中,我们可得知造成她们悲剧原因的是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 关键词:鲁迅女性形象分析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一提到他的名字,我们的脑海里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篇篇出自他手的经典篇目,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等等。他的一 生始终都以抨击旧的封建势力,揭露社会中的黑暗现象为己任,他时时刻刻都关注着社会现实,文章里始终如一地贯穿着民主主义革命的启蒙思想。众所周知,“五四”运动掀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在当时的社会,“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专制,提倡民主”的呼声越来越高。这时期出现了大量反封建礼教,追求妇女解放的文学作品。鲁迅则是较早关注妇女解放问题的伟大作家之一。在他的小说创作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妇女形象,通过这些我们看到了鲁迅先生对妇女,特别是对旧中国劳动妇女命运的深切关注。她们分别是:《明天》中的单四嫂子、《祝福》中的祥林嫂和《伤逝》中的子君,这些人物中,虽说也有人尝试着抗争旧的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给自己带来的不公,但最终无一摆脱了悲惨的命运。本文试通过对这几个典型形象的分析,探讨鲁迅对妇女的关注及对她们解放问题的不断探索。 一.逆来顺受的“良民”——单四嫂子 在第一部小说集《呐喊》中,鲁迅通过《明天》塑造了他笔下的第一个女性悲剧形象。她具有中国传统的劳动妇女的优良品德:勤劳、善良,但同时她又具有旧制度下农村劳动妇女的弱点、逆来顺受。 她是一名寡妇,和幼小的儿子相依为命,在她丈夫死去的二三年里,既没有失身也没有改嫁,她的心中甚至连再嫁的念头也没有,她只是希望靠自己的双手来养活自己的儿子。于是她夜以继日地纺纱,做着超出自己体力的事。但是,她这点小小的心愿在黑暗的社会里想要实现也只能是梦想。当她心中唯一的精神支柱宝儿生病了,她带着宝儿去求镇上唯一的医生何小仙,何小仙是个骗子,不仅医术不佳,还不负责任,宝儿的病并不是无药可救,可以这样说,宝儿的去世正是单四嫂子的“无知”和庸医联手造成的。她总幻想着“明天”会更好,但又什么都不做,难道仅仅只是“希望”“乞求”,“明天”就会变得更好吗?在那样一个重重压迫之下的社会里,单四嫂子的悲剧并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是一种无法自鸣的痛。 二.反抗性和奴隶性的并存——祥林嫂

论张爱玲小说的女性形象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特征 中文04本函滨海点掌成龙 [摘要]: 张爱玲是上海最时髦,最前卫的文学才女,是漂泊不定的流浪者。张爱玲的生命在不断的放逐中越来越流离,一路不断跌落,这注定张爱玲的书写是一连串被压抑的历史。张爱玲在作品中塑造了众多的艳异女性,描写的女性人物都生活在病态社会里,这样笔下的女体形像是丰满的,她不但丰富了女性书写体,更丰富了女性美学,是女性书写体中一道亮丽的“文学风景”。 [关鍵词]:张爱玲小说女性形象虚无 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中国女性文学,响应“个性解放”口号,多是激进而亢奋的,塑造的多是从旧的封建牢笼里脱身而出的新女性的形象,她们或追求婚姻自主,或崇尚爱情至上,或加入了轰轰烈烈的社会革命中,非常鲜明地印着那个如火如荼时代的烙印。然而在40年代低气压的上海孤岛,张爱玲为我们展现的,却是一个内囿的女性世界。与这一时期的文学主流相比,它显得阴暗和晦涩。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们,是生活在古老中国屋檐下最普通的女性。她们历经多少世代,却一如既往地生活在她们几千年已经习惯了的挣脱不开的心牢里。她们全然没有为时代气息所掀起的骚动和憧憬。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受过新式教育,过着“新时代”的女性们享受的现代都市生活,她们各具不同时代所赋予的色彩,间或也有受过西洋教育的知识女性。她们坦然地,无所困惑地接受现代文明的馈赠,或做职业女性,交际花;或跳舞,谈西式恋爱,但是她们与左翼作家笔下新女性不同,大多只是具有“新女性”表象的旧女性。她们大都是生长于旧家庭,生活于行将破灭或已经破落的书香门第,没有新的思想,甚至丝毫没有受到当时革命运动和革命思潮的影响,满脑子都还是封建主义的东西,都是深深陷在中国传统意识型态之中卑微可怜而平风庸俗的小角色。在她们的骨子里,却都惊人一致地拥有一颗女奴的灵魂,在她们身上,总一样弥漫着一种阴暗的气息,整个心态和生存状态都充满了鬼魅之气,她们仍是为男性世界所苦恼、抽泣,她们“一辈子讲的是男人,念的是男人,怨的是男人”[1],依赖男人成为她们表达自立的方式,自尊成为自卑外化的表象。刚刚过去不久的火热时代留给她们的,仅仅是生活形式上的变革。她们的意识仍被男性世界所支配和控制,仍旧只属于生活在阴暗中的女奴。正如张爱玲在《谈女人》中谈到的,“在上古时代,女人因为体力不济屈伏在男人的拳头下,几千年始终受支配,因为适应环境,养成了所谓妾妇之道。”[2]她们全被一只巨手扼制着,这只巨手来自代代相传的封建传统意识,来自女性生生世世因袭的

张洁的现代女性知识形象4

张洁小说中知识女性形象的意义 10级中文开平本科函授班姓名:陈惠燕学号: 内容提要:当代女作家张洁的小说被看作是新时期妇女解放的宣言书和沉思录。从《爱,是不能忘记的》中钟雨对爱的执者。揭示了婚姻和爱情相分离这一社会现象问题。引起人们对无爱婚姻的反思;《无字》主要写了有着血脉联系的四个女人;即外祖母墨荷,母亲叶莲子,女儿吴为和外孙女禅月。她们对人生、命运有着不同的认识,向我们展示一部浓缩的中国女性史,即中国女性从最初的“为奴隶的母亲”到初具自我意识,再到已具独立人格和意识,直到完全掌握自己命运的全过程。《祖母绿》中的曾令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的圣徒。为了爱情牺牲一切的超凡人格。张洁笔下的这群富有才情的知识女性体现了张洁对女性命运及人生价值的深沉思考。 关键词: 张洁是一个当代的女作家,对当代知识女性命运的关注是其创作的焦点。她塑造的知识女性,充满了对自我完善,自我解放的自觉。她们有强大的承受社会命运的自动性。在张洁的小说里,我们能读到女性充满睿智的定位,自我人格价值的肯定。作者通过这一系列的知识女性形象抒写了心中的理想世界。张洁喜欢把知识女性置于婚姻、家庭、爱情和事业的两难选择的典型环境里来剖析这些原因。以其抗争的态度去关注,思考着女性作为社会人的价值问题,去关注女性的命运,探索女性的命运。我们可以从张洁的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无字》、《祖母绿》等几部作品中的知识女性来探讨作者对人生价值的感受和思考,以及这些知识女性的价值定向,承担的社会责任。 一、爱在知识女性的执着表现 《爱,是不能忘记的》讲述了一则爱情与婚姻相分离的悲剧。爱情,是每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但在中国,几千年的父权制使女性失去了追求爱情的权利。因此,女性主动对爱情的追求一直在被主流文化所压抑。《爱,是不能忘记的》向人们叙述了一则温柔的伤感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钟雨是一个有才华的作家,年轻时曾盲目地陷入了无爱的婚姻,但她最后还是选择放弃这段无爱的婚姻。当她重新追求与一位老干部倾心相爱时,却面对着现实无法挣脱的世俗。钟雨她所追求的是超世俗的精神之爱,她认为爱情是心灵的呼唤,精神的感应。而造成钟雨只能追求这种超世俗的精神之爱的是传统道德和社会习俗。这正也说明女性在追求理想爱情和追求女性自我价值中是受着社会的影响和约束的。整篇作品最震撼心灵的是:女主人公钟雨与老干部之间只是一场可望而不可即的刻骨铭心的爱。他们一生在一起的时间不足24小时,手也不曾握过,但他们相恋着,他们的精神却已结合在一起。钟雨在精神上得到了爱情,她的爱是强烈的,她爱着已婚的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文档从互联网中收集,已重新修正排版,word格式支持编辑,如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姓名:刘汗青 学号:19665 年级:2013春期 学校: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教师:崔红庆 完成时间:2014年4月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前言 (1)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1)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2) (二)交际花型:人生悲剧的角色象征 (3) (三) 懦弱女类型 (5) 二、张爱玲看女性生存状态的困窘与危机 (7) (一)与时代因素有关 (7) (二)千年来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传统造成的 (8) (三)人性自私造成的 (8) (四)与女性自己的情感本能有关 (9) 结语 (10) 参考文献 (10)

浅析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摘要:四十年代的上海文坛,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时代背景。涌现出一批“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写女性体验”的作家。这些脱离当时主潮流的作家和作品因对人性的深入探究和全新视角,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张爱玲作为代表其人其文成为研究的重点。张爱玲的小说以她独特的象征手法、丰富的意象、淋漓尽致的心理剖析和纯熟的语言技巧,塑造了四十年代中西文化融合下产生的一系列女性形象,并由此深刻挖掘了产生这一历史现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和心理根源。本文仅对张爱玲小说中女性形象的内涵与意蕴作一初步探讨。 关键词:张爱玲;女性形象;小说 前言 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形象都是抒写这个特定时代里面女性的生存面貌,她以独特的方式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女性形象,无论是豪门千金,还是小家碧玉,大都少了女孩的纯洁,天真和浪漫,多了妇人的实际、世故和势利,甚至笼罩着一种苍凉,她笔下的女性充满了悲凉意味并生活在时光停滞的时代里,本文就试以张爱玲的几部代表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试作简要分析。 一、张爱玲笔下的几个经典女性形象 (一)心理变态型:社会悲剧的角色象征 1.被黄金枷锁锁住的女人——曹七巧 《金锁记》是张爱玲一部最重要的代表作品,《金锁记》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曹七巧这个经典的形象。小说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级阶层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为了攀附权贵,把她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