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化: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城市化: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城市化: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城市化: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城市化: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载体

2010-03-28 12:45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校正传统工业化模式下的城市化战略,准确把握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走一条以新型工业化支撑城市化、城市化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良性发展之路。

一、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变动规律

工业化与城市化如同一对孪生兄弟,有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的进步,这是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在现实生活中,工业化与城市化则呈现出阶段性差异和模式之别。

1、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阶段性

从演进次序与动力机制看,工业化的启动是城市化的原动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是工业化的结果;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内容,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载体。反过来,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又成为牵动工业化不断深化的成因与动力。工业化与城市化从总体上说是交织在一起共同前进的,但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在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发展以工业为中心,服务业是围绕着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工业化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的迅速转变,产业结构又影响到就业结构的变化,就业结构作用于城市化进程,从而带动着农业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和集中。与此同时,城市化又是工业化的加速器。城市以其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发达的服务设施、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对非农产业的强大吸引力,促进工业和第三产业在城市的高度聚集。在这一阶段,城镇的发展主要是靠工业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所吸引的人口与资本的聚集,表现为城镇数量增加,

规模膨胀,在空间形态上呈“点”状结构。

第二阶段: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性加强。

到工业化中期,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工业分工的深化,对生产的社会化程度的要求提高,对专业中间商以及对专业化服务经济的需求增强,从而对城市化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与此同时,城市规模的扩展,城市化速度的加速,空

间形态呈“带”状结构,也带来了集聚效益的提高,如:通过共用基础设施,降低

了生产成本;通过交通运输费用的减少,信息交流的扩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通过服务业的分工细化,对企业的生产服务与对人口的生活服务能力增强;人口规模的扩大与市场范围的扩张,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增加,等等。这些又都会促进工业分工的演进与专业化经济的提高,推动着工业化的深化。总体而言,这一阶段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特征表现得最为明显,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推动着经济的持续增长。

第三阶段:城市化引领工业化。

从工业化中期后半段开始,服务业对非农产业的就业增长,比工业有更强的带动效应,非农产业的就业增长比工业就业比重、产出增长更直接地作用于城市化进程。因此,到工业化后期,工业化的作用减弱,城市化的作用加强,具体表现为服务业功能的强化。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内涵提高,即城市的现代化;工业主要布

局在远离城市的郊区或乡村地带,城市是企业发展的总部;城市呈城市群的格局

发展,空间形态呈“网”状结构。

我国从总体上已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业已进入城市化拉动工业化阶段,突出表现是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已经从工业化转向了城市化,资金、资源的流向和价值,不仅改变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空间分配模式,也改变了工业化过程中的项目发展模式,而是以城市为基础重新构造经济社会环境。湖南则不同,全省目前

已步入工业化中期,城市化也进入了30%-50%的加速发展的区间,总体仍然处于

工业化决定城市化阶段,但局部地区已经进入了以城市化引领工业化的阶段,主要指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的东部地区,特别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

2、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类型

工业化和城市化是紧密相关的, 是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现代化进程在产业和

区域方面的分别表述。工业化与城市化大体呈方向一致的变动趋势,即城市化的发展趋势总是随着工业化所处阶段的变化而变,呈协调发展态势。从世界范围看,

在工业化早期,城市化水平在30%以下,城市化曲线的斜率为正且数值甚小;当工业化处于加速的中期时,城市化也就处于30%~70%的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曲线的斜率为正且数值甚大;到工业化后期,城市化一般处于超过70%的成熟阶

段,城市化曲线的斜率为正且数值重归于小,部分后工业化国家城市化水平甚至有回落的趋势,即城市化曲线的斜率甚至为负数。

但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并非呈同向发展,而可分成三种模式,即:

同步城市化:指城市化的进程与工业化水平趋于一致的城市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互相协调,城镇人口的增长与人均国民收入的著作比较一致,人口城市化的数量与经济发展提供的城市就业量大体平衡,城市化的发展与农业提供的剩余农产品基本适应。世界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初期尽管也发生过严重的城乡对立,但随着工业

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两者能实现基本协调和适度同步发展。据测算,1820年至1950年,发达国家在现代化的初期和中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系数高达0.997,

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曲线几乎是两条平行上升的曲线。

过度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甚至出现无工业化的城市化,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少数城市,造成城市人口过度增长,城市建设的步伐赶不上人口城市化速度,城市不能为居民提供必要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农村人口迁移之后没有实现相应的职业转换。过度城市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二元经济结构下形成的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的不平衡,主要是推力作用大于拉力作用,而政府又没有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相当数量的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这种城市化模

式。1950-1980 年, 拉美经历了一个城市化加速期,城市化率由41.6%提高到65.6%;100 万以上人口的大城市由7 个增加到48 个;有10 多个国家的首都分别集中了全国人口的40%—66%;墨西哥城的人口由300 万人增加到1500 万人,圣保罗由250 万人增加到1350 万人,里约热内卢由290 万人增加到1070 万人,布宜诺斯艾利斯由530 万人增加到1010万人,都成为世界级超大城市。

滞后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滞后的原因主要是政府为了避免城乡对立和“城市病”的发生,采取种种措施来限制城市化的发展,结果不仅使城市的集聚效益和规模效益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而且还引发了诸如工业乡土化、离农人口“两栖化”和城镇发展无序化等现象。改革开放前,我国城市化就是这种模式的突出代表。198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为42.2%,发达国家为70.2,发展中国家为29.2%,而我国仅为19.4%。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有制度性障碍的问题,但更为深层次的问题还是工业化偏差。所谓工业化的偏差主要表现为:工业产值比重片面上升,超过了人均收入水平所引致的消费需求的改变;工业化过程中服务业发展滞后,影响了非农产业就业的增长,这些偏差导致工业化不能有效地带动就业结构与消费结构的转变,从而带动城市化的进程。

2005年,我国按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计算的工业化率为53.8%,城市化率为43.2,两者相差10.6个百分点。

无论是过度城市化还是滞后城市化,都会对社会经济发展着产生不良的后果。只有工业化和城市化之间实现良性互动和同向发展,才会对经济持续发展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二、实现城市群与产业群的“同构”

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同步推进和相互促进,这是实现各个产业间、地域间以及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要进一步提高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整体水平,促进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关键在于:工业化的发展要有城市化的眼光,城市化的推进要有利于工业化的提升。

1、工业化的要有城市化的眼光

城市化都是一个国家经济现代化过程中必然要经过的阶段。配第—克拉克定律揭

示,在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过程中,必须伴有相应的城市化进展。只有城市才具有聚集经济和聚集人口的能力和特征,即工业化的内容决定了其存在的最佳空间形式是城市;同时,工业化内容的日益发展和丰富逐渐使其空间形式的城市成为一

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和增长极。国内外的发展实践证明:没有相应城市化的工业化,是一个瘸腿的工业化。脱离了相应的城市化,工业化将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尽管提升工业化水平所涉及的因素很多,但加快城市化进程是促进新型工业化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举措。工业化的发展要具有城市化的眼光,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以城市群为载体发展产业集群。提升新型工业化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就是形

成产业集群, 与产业集群相一致的空间形式便是建设组团式“城市群”。从短期来看,与产业集群相一致的空间形式既可以通过“摊大饼”式城市外延扩大来实现,也可通过建设组团式“城市群”来实现,但从长期看,“摊大饼”式容易导致大都市

部分功能的瘫痪,组团式城市群则符合长期提升新型工业化竞争力的要求。

在城市群内部,各城市经济规模、发展水平、工业化程度都存在显著差异,为各城市间互补性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产业由核心城市向外围次级城市梯度转移,实现不同等级层次城市之间的配套性垂直分工,不同等级城市之间的垂直分工形成一体化的产业链。这种垂直分工形成的一体化是产业集群的较高层次,大量的中小企业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上下游的产业链条关系,有利于整个产业提升价值。在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城市群中,通过延伸产业链(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向其上下游产业延伸)和拓宽产业链(指加快培育新产业)的有机结合,可推动城市进行产业整合、加快产业集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由粗放低效向集约高效发展、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的发展、由分散经营向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化的发展。

第二,以城市为依托建设产业园区。建设产业园区,是促进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也是推进城市化的有效途径。园区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地域经济综合体,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开发区经济,也不能类同于传统的园场经济,它应成为区域性经济发展高地。集中于园区中的企业,彼此构成一个内部资源、外部资源协同的网络,

相互之间关联性较高,这样才能产生1+1>2的效应。一个城市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依靠园区经济的带动作用,美国的硅谷和128公路地区、欧洲的多瑙河

生物谷、日本的筑波科学城、新加坡的肯特岗园区、台湾纳新竹园区等都充分说明,园区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载体。与此同时,产业园区的建设也必须以城市为依托。

在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联动中发展园区经济,有一个“优区位、高要求”的问题。

并不是所有的区位都能发展园区经济。低级发育度园区的遍地开花,在很大程度

上制约了园区经济对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作用发挥,无法充分实现“增长极”

的作用。在优区位发展园区经济,还必须按照现代园区经济要求建设,尤其是要

具备“六个要素”:瞄准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园区的理念

和创意;严格按照现代市场经济的规则和园区特定经济主体要求的园区政务环境平台;具有较好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园区竞争力主体;依照可持续发展和园区主题要求的园区硬件环境平台;与园外统一大市场进行各类资源和产品输入输出的渠

道和机制。只有这样,产业园区才能成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建设的亮点和热点。企业与园区之间,不仅仅是一种空间上的聚散关系,而企业的发展潜力和前景、企业之间的网络组织和聚集联动状况,将对园区所依托城镇的综合发展,以及区域内城市化的推进,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作用。

与此同时,产业园区的布局应以城市为依托。国外实践证明,园区发展成功的重要因素包括:良好的生活环境;附近有好的大学;一定水平的研究、开发设施;充足而熟练的劳动力资源;布局地段不是远离大城市,也不是太接近大城市,应当是大都市区城内的城市化地区,交通发达。在具体布局上,园区与城市的关系一般有三种形式:①独立开发式。此类园区的规模一般都比较大,在地理空间上常常是以大城市的卫星城镇的形式出现,要求自身必须建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系统,在园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和运作系统未完善之前,其产业功能的发挥将会受到限制。②边缘开发式。指园区建立在城市边缘地带,或是城市密集区的小城市,既可以充分享受城市的物质和精神服务,又有充足而廉价的发展用地;园区的智

力源——大学或研究机构也通常位于城市的边缘,便于获得智力支持。③内涵开

发式。一般规模较小,多在近郊边缘选址,与城市共用一直基础设施。这类园区优点在于可利用城市的支持系统和基础设施以及城市的文化娱乐设施,缺点也很明显:城市的中心地带用地紧张,发展受到限制,建立产业不经济,也容易造成与城市间的相互干扰。三种形式中,与城市比邻的形式最为普遍,例如斯坦福工

业园、英国剑桥的CSP、台湾省的新竹科学工业园等都是比较典型的例子。无

论是何种形式,园区的发展都需要城市各方面的支持。

2、城市化要注重城镇体系建设

处理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在城市化的发展上,必须由注重单个城市的发展转到注重建立和完善城镇体系上来。城镇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般而论,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相对应,城镇体系有着不同的发育程度,也就有着不同的建设重点。

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某个地方经过长期积累或外部刺激而获得发展的动力,经济快速增长,发展成为区域经济中心城市。城市中心的产生打破了区域空间结构的原始均衡状态,并以其发展优势吸引着外围地区的要素不断向它聚集,远离城市的边缘地区仍处于极不发达状态。这一阶段单个城市开始迅速扩张,城市主要专注于自身集中型发展,区域城镇体系属于极核发展较快的非均衡结构,城镇之间的联系仍以不同等级的纵向联系为主。在工业化初期阶段,由于投资有限,城镇体系建设只能选择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或人口稠密、市场较大等区位优势明显的城市进行重点开发,以便产生聚集经济的效应;特别是以培育壮大中心城市为重点,集中力量提高中心城市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水平,尤其是满足城市经济主导产业的配套要求,增强主导产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促进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总量的扩张,提高其规模效益和对区域经济的带动能力。

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区域经济进入明显的动态增长期,以钢铁、机械、化工、电力、纺织为主的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均得到迅速发展,交通运输网络深入到区域的各个部分,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区域的其他地方也产生了新的经济增长极。

城市的中心—边缘结构逐渐转变为多核心结构,边缘的部分优势地区得到开发,

形成区域性的大城市和大市场,产生了城市群的经济基础,并形成了由中心城市向低等级城市(城镇)逐步扩散发展的城镇等级体系。中心城市进入有序化疏散阶段,郊区化现象出现。这一阶段城镇体系建设,重点在于培育区域内主要交通

走廊沿线、中心城市周边新的或次级经济增长极,发展重点城镇,形成若干“点——轴”开发轴线;当城市化集聚与扩散并行出现后,除加强中心城市的创新体

系和现代化服务设施建设外,还要注重在中心城市外围形成与中心城市有密切交互作用的郊区,与中心城市共同构成都市区。

在后工业化阶段,卫星城发展很快,区域性的基础设施(交通、通讯等)逐渐完善,各城市间的联系日益加强,产生了相互吸引与反馈作用,形成一体化的城市

网络,具有紧密联系的城市逐渐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组团式城市群的雏形——

城镇密集区开始出现。在这一阶段,城镇体系建设重点为两个:一是建设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与周边地区保持密切社会经济联系的城市化地区,使中心城市与周边地区共同构成内部相互关联、有一定空间层次、地域分工和景观特征的巨型地域综合体,即大都市区;二是在经济高度发达地区推动多个大都市区的空间联合。通过多个大都市区的强烈扩张,最终在地域空间上相交,形成在地域上集中分布的若干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集聚而成的庞大的、多核心、多层次城市群体,即大都市连绵带,进入城市化发展的成熟阶段。大都市连绵带不单指城市在空间上的连续分布,还包括带内核心城市之间以及不同等级城市之间保持着比带外城市之间更为密切的信息、人口、交通、产业联系,相互提供工业材料、组合件、劳务及

市场,形成相互串连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中心地带。如世界上著名的波士顿—华盛顿大都市连绵带、芝加哥—匹兹堡大都市连绵带、圣地亚哥一旧金山大都市连

绵带、英国伦敦一伯明翰一利物浦和曼彻斯特大城市集聚区、巴黎一鲁昂一勒阿弗尔城市集聚区、荷兰兰斯塔德城市集聚区、莱因一鲁尔大城市集聚区、日本大都市连绵带等。

就全国而言,工业化已经进入中后期阶段,城镇体系建设的重点除加强大都市区(圈)建设外,还要开始在城镇密集区沿经济走廊建设大城市群或大都市连绵带,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以及辽中南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等。湖南尚处于工业化中期,城镇体系的建设关键抓两条:①大力发展区域中心城市;②规划引导城市密集区的发展。尤其是要把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城市化的核心是建立完善的城镇体系,为工业化提供良好的空间载体。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城市化战略,这样就能实现城市化与工业化互动、产业群与城市群共筑。

三、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产业融合

新型工业化将促使产业融合,而产业的融合要求城乡一体化加快。在新型工业化

进程中, 由于高新技术、传统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等的非线性组合与发展打破

了传统产业的演进顺序,三次产业界限的日趋模糊。变传统工商业在城市发展、

农业在农村发展的“二元产业——区域分割”模式为“产业融合——城乡一体”模

式,是实现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的内在需求。城乡产业统筹体现在城市工业与农村农业的发展、城乡工业的发展、城乡关联产业的发展等多个方面,当前尤要抓住以下几个重点。

重点之一:实现城乡产业之间的合理分工与链接。

总体上说,要根据城市、城镇与农村的不同特质要求和发展优势,在城市、城镇与农村进行产业分工,分别发展农村型产业、城镇型产业和城市型产业,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的产业基地。在长远方向上,中心城市注重发展金融、贸易、信息、服务、文化、教育等第三产业,中小城市着重发展工业,农村则以规模化、联片种植的农业生产支撑城市对资源和要素的需求,获取农业经营的规模效益和城镇化发展的整体效益。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分布在城市、城镇和农村的服务业、工业和农业之间的产业链条。但在现阶段来说,则应协调好城市工业和加强农业的关系、城乡工业发展的关系,特别是要发挥城市的产业优势,带动农村的产业发展。对农村发展而言,有一个充分利用城市产业扩散来发展壮大自身的问题,其基本原则是:第一产业,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理顺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建立农产品的收购、加工、运输、销售网络,并注重发展蔬菜、畜牧、渔业等集约化程度高、生产率易于提高的农业部门和地方特产,发展农产品的粗加工。第二产业,组织好农产品、原燃料的初级加工工业;利用城市的科技信息独立筹集资金发展层次较高的与城市工业相互补的或以中心城市为市场的工业;有选择地吸收城市的扩散产业,尽量吸收城市扩散的新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加强与城市工业的横向、纵向联系,特别是强弱联合。第三产业,促进农、矿、建等初级产品的流通网络建设;特别注意利用城市延伸的对外交通设施,形成与城市统一的交通网络系统;加强信息、金融、保险等功能,为吸引资金和技术服务;以改善投资环境、生活环境为目标,充分提高和改善金融保险通讯教育生活服务设施等,以吸引投资和城市的科技人才,提高接受城市产业扩散的能力,等等。

重点之二:立足比较优势来确定城乡主导产业。

城乡产业发展,有一个合理定位问题,这就必须十分重视自身的地缘优势和产业发展潜力,从产业分工链出发,来确定各自的优势产业。尤其是要克服封闭和小而全的问题,集中力量发展一、两个主导产业,使城乡产业经济尽快获得较快的发展。一般认为,当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决定经济增长的不再是本地的资源禀赋,而是集聚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本身能否形成一种繁荣的主导产业,这一产业将会派生出新的产业,而新的产业又能形成一种繁荣的主导产业及其派生出的新产业。正是这种累积的和循环的产业发展过程,推动着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不难看出,有特色的主导产业是拉动城乡经济增长的关键。至于如何培植出具有特色、有优势的主导产业,总体上说,就是不能脱离自身客观条件而简单行事,而应该在特定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范围内选择有优势、有潜力的主导产业部门,因地制宜,不拘一格,以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诸如工业拉动型、市场拉动型、交通区位型、旅游开发型、行业服务型、科技主导型等。当然,形成具有优势的支柱产业和名优产品,有一个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逐步升级的问题。尤其是要在主导产业发展中拉动前后关联产业,以拉长产业链。

对农村而言,产业结构的优化,主导产业的形成,有一个与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紧密地结合起来的问题。农村工业的发展必须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前

提,与周围农村经济的发展协调一致,不能脱离农村而孤立发展。因此,在农村产业发展中,必须根据自身空间结构特点,发展与农业、农村高度关联的产业,

这主要是指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即“1.5次产业” 。

所谓“1.5次产业”,是指介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间,包括农产品的加工业以

及由此带动的产后各种服务业。其中农产品加工业是指对农业部门(包括农林牧渔)提供的初级产品和中间产品进行加工的工业部门,按照联合国国际工业分类,

包括5个类别:食品、饮料和烟草加工;纺织、服装和皮革工业;木材和木材产

品加工制造;纸张和纸产品加工、印刷和出版;橡胶产品加工。由农产品加工业所带动的服务业主要则是指产后的运输、贮藏、保鲜、销售等业。

农村注重发展可概括为“1.5次产业”的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既有广阔的市场

空间,也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要求相吻合。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确实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它既是传统产业,又是朝阳产业。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产品

加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明显不足,就是乡镇企业在这方面也很“弱”。我国乡镇企

业的产业结构与农业相关的很少,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偏低。乡镇企业虽然生长于农村,但由于结构上不合理,也导致了与城市工业结构的雷同,其相似

系数高达80%左右。

重点之三: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的互动。

所谓农业产业化,是指农业与相关产业系列化、社会化、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其

中“系列化”是农业产业化最主要的外部特征,“社会化”是其范畴特征,“一体化”

则是其最核心、最本质的内部特征。农业产业化实际上也是农产品生产与农产品加工和销售的有机结合。

农业产业化与城镇化之间存在着一种互动的关系。一方面,城镇化服务于农业产业化,诸如:通过城镇人口增加带来的产业扩张,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广阔的市场;通过农村人口的转移,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发展;通过人流、物流、信息流的

扩大促进流通商贸的繁荣,从而为农业产业化架起“桥梁”;通过人力物力聚集效应的产生,为农业产业化找到“龙头”。换言之,农业产业化需要城镇化,城镇化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为城镇化提供强大动力,是区域城镇化的重要产业基础,城镇化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然要求和结果。具体而言,农业产业化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这不仅可以为城镇的生产和生活提供所需的原料、资金、市场和食物,而且游离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业产业化也可通过龙头企业的兴起、社会分工的发展以及对基础服务设施的需求,引起人口和产业的相对集中,产生显著的空间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工业化与城镇化同步发展的规律,决定了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是产业内容与空间载体的关系,二者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双向互促效应。

如何在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互动,其重点在于:一是选择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联动发展的模式,可包括:以农业外部转移就业与农业内部深度就业结合的发展模式;以农业产业化加工园区为支撑的发展模式;以特色资源开发为依托的城镇发展模式;以大中城镇为依托的功能型卫星城镇的发展模式;以交通接点为优势的综合性服务型城镇的发展模式等。二是抓住促进龙头企业发展这

一联动的中心环节。在农业产业化这个长产业链条中,龙头企业是“火车头”,它

内联千家万户,外联国内外市场,其经济实力强弱和牵动能力的大小决定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规模和成效。对于经济不发达或欠发达的地区来说,扶持龙头企业更是当务之急。三是紧扣延长产业链这一联动的桥梁。实现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的联动,最直观的目的在于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为此,除在农产品的综合利用和多列加工上下功夫外,还要注重在开拓市场上下功夫。尤要运用资金、设备、人才、信息、财力等资源,加强市场建设,把发展商品市场同培育要素市场结合起来,并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市场策略、宣传与促销策略、销售人力资源计划,采取灵活多样的贸易合作方式,从而不断扩大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

重点之四: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共舞。

无论是工业化的推进,还是城市化的发展,必然涉及到县域经济的发展问题。城市化本身就存在着两种路径:一是农村人口在流入城镇的过程中转化为城镇人口,即“人变地不变”;另一是农村地区在产业结构发生嬗变后,农村人口就地或

就近转化为城镇人口,即“地变人也变”。城市化的两种路径是并行不悖的。而后

一路径城市化的发展,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更是关联极大。不仅如此,县域经济作为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对城乡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的统筹发展,农村与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联系,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发展县域经济,有一个县域内城镇化与县域经济联动发展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与城市化共舞。我国以及湖南的县域经济业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也存在着后劲乏力的问题。个中原因固然很多,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城市经济的拉动不够,这在小城镇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上可见一斑。发展县域经济与城市化共舞,目前尤要实现城乡互动。这不仅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更为重要的是要构建好密切城乡联系的网络,尤其是交通运输、产业合作、城镇体系三种网络。在发达地区,则要将县域经济纳入城市圈层经济之中。在一个城市圈中实现经济形态的整合,将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进一步突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从过去的地域支撑走向产业组合,由此促成县域经济的大融合。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课时作业11:4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练习题

第34讲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 例 基础落实练 (2017·保定期中)下表为“辽宁省与广东省不同年份城市人口比重比较表”。分析完成1~2题。 1965年1990年2000年2011年 辽宁省34.1% 50.6% 54.2% 63.3% 广东省17.6% 23.6% 55.1% 66.2% 1.两省城市化进程差异明显,主要原因有() ①辽宁省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主要得益于矿产资源的开发②在1990年~2000年间辽宁省城市化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是缺乏国家政策支持③广东省起步晚是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农业发达,制约了城市化的发展④广东省后来居上主要得益于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两省城市化要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是() A.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 B.基础设施落后 C.严格的户籍制度 D.区域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升级 3.(2016·石家庄模拟)下图示意工业化、城市化与城市集聚效应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伴随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城市集聚效应增强 B.都市圈的形成增强了城市集聚效应 C.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时,人口由大城市向小城市迁移

D.大城市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导致城市集聚效应减弱 (2017·济南期中)下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据此完成4~5题。 4.四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A.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B.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C.政府投资促进城市化D.人口迁移导致城市化 5.以上四个地区城市化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是() A.资源短缺B.劳动力短缺 C.环境质量下降D.农产品供应不足 6.(2016·武汉模拟)读图并结合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泉州市素有“民办经济特区”之称,民营经济是该市的经济支柱,主要以服装、运动装备等轻型加工业为主。2007年民营经济的生产产值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的92%;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化水平迅速提升,城市化水平达到了51%,比2000年提高了12%,成为全省城市化速度最快的地区。 (1)分析福建省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有利区位条件。 (2)结合材料分析泉州市城市化的特点及成因。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图1.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资料来源:钱纳里(1988) 图2. 美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关系的变动 资料来源:沃尔特·W·威尔科克斯(1979) 图3. 中国城市人口与工业化率的变动 注:工业化率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市、镇全部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1990、1998、1999) 图4.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的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 图5. 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按购买力平价)的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 表1 1947-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数量(个) 注:括号内数据是该规模城市平均人口(万人)。 数据来源: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1982),国家统计局(1997),国家统计局综合司(1986),国家统计局城调队(1997),刘国光等(1986),民政部(1998) 表2 1979-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人口数量比较(万人) 数据来源:同表1。 表3 城市规模收益与外部成本:拟合值(GDP=100%)

100 % % % % % 200 % % % % % 300 % % % % % 400 % % % % % 600 % % % % % 800 % % % % % 1000 % % % % % 1200 % % % % % 1500 % % % % % 数据来源:计量分析和计算结果 表4 各类城市部分经济指标 规模(万人)数量全要素生产率% 人均GDP元人均财支元财支/GDP% 财支/财收0-5 23 86 1280 138 5-20 249 82 1472 117 20-50 113 93 2563 244 50-100 28 107 3645 308 100-200 21 114 3657 320 >200 9 151 4888 576 全部城市443 100 2582 243 注:综合要素生产率为生产函数的相对残差,根据各组城市GDP、劳动力、净资本(固定资本净值和流动资金之和)的合计值计算,以全部城市为100%。劳动和资本弹性分别取和,来自生产函数估计结果(见附录:表A1)。统计数据来自城调队《城市统计年鉴1990》,为1989年数据。 图8. 分组的城市综合要素生产率计算结果 A. 9年TFP B.1994年TFP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第1课时)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进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 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分布等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却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 在分组辩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 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

1.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对比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后的图片,提请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是深圳发展如此之快深圳发展成功的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今天的内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进入主题] 活动1:体会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 合作探究:对比P66图2-35和2-36,与1983年相比,到2002年珠江三角洲新增加的城市有哪些这种变化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自主学习: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表现。 活动2: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读下列资料,获取、提炼并归纳促进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条件。 归纳:珠江三角洲的优势背景条件 国际背景: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契机) 国内背景: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先机)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良好的区位: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地价低廉、等条件。 思考:在以上优势条件中20世纪80年代促进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第六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教学设计(第1课时)—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进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分布等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却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在分组辩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

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对比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后的图片,提请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是深圳发展如此之快?深圳发展成功的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今天的内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进入主题] 活动1:体会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 合作探究:对比P66图2-35和2-36,与1983年相比,到2002年珠江三角洲新增加的城市有哪些?这种变化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自主学习: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表现。 活动2: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读下列资料,获取、提炼并归纳促进珠江三角洲工

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城市化与工业化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二者相辅相成,只有协调发展才能带动经济的前进,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亦或工业化落后于城市化都会引起城乡结构的失调,阻碍社会前进的步伐。[1]我们必须正确认识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现状关系,找出阻碍两者协调发展的原因,对症下药,解决根源性的制度问题,制定合理、相关的政策。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的一般关系 城市化与工业化似同胞兄弟,二者相互促进,共同成长,其中任何一方发生变化都会对另一方产生影响。二者相依相偎的紧密关系在漫长的经济发展史中得到了充分证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这种双向互动关系不管在经济发展的任何一个时期,不管在哪个国家都是存在的。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基础与动力 城市化是以工业化为基础,在工业化的动力支持下向前发展的。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工业化导致产业结构高度化、多元化,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动会引起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2],进而引导不同地域和不同行业之间人口的流动,最终推动了城市化。第二,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刺激并产生了服务经济的需求,从而使城市化水平得以丰富和提升。第三产业布局深受工业化的影响,工业化推进下的产业的兴起和壮大能促进企业的聚集,企业集聚越多,生活服务需求越多,城市化进程就越快。 2.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加速器 工业化对城市化具有推动作用,反过来,城市化对工业化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工业化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第一,城市化促进企业集聚,拉动工业化发展。企业的集聚需要低成本,拥有良好基础设施条件,配套设施齐全和充足劳动力资源的城市为此创造了条件。第二,城市化通过消费集聚促进工业化的广度发展。不同的企业集聚在城市,创造了庞大的生产消费市场;大量的人口集聚在城市,创造了巨大的生活消费市场。第三,城市化通过人才、科技和信息集聚促进工业化的深度发展。工业化的发展离不开尖端人才、高端科技和海量信息,而城市恰恰是这些资源的高度集中地。 二、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关系的偏差分析 工业化和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从世界经济发展的长期历史来看,是良性的。但具体到我国,又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这一特殊性的生成,是我国特殊的历史条件、经济基础、经济体制、社会发展所致。政府强有力地控制和参与是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显著特点,而这种不尊重经济客观规律的介入是导致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不协调的主观原因。 从客观上来说,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农村仍滞留有大量的剩余人口,这极大地抑制了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已成为一个严峻的事实。近年来,虽然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偏差值在逐年缩小,两者有协调发展的趋势,但不协调仍是主要现状,且这一现状正影响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三、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之路 城市化的水平跟不上工业化发展的步伐就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我们必须尽快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改变现状。 1.培育完善的市场机制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城市化与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发生城乡产业的转移,从而促进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政府应该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积极引导城乡产业合理有序的转移。[3]城乡产业合理有序的转移是城市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的基础,而城乡产业的转移是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进行的,因此政府打击不规范市场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势在必行。市场的自我调节还需政府的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以配合,只有这样才能使市场统 一、开放、有序地发展。 2.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相关系分析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相关系分析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中两个重要指标,存在紧密联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常内容,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落实,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中.社会经济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并在发展中不断前进。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本文也对其不同阶段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字:工业化城市化关系中国 1 工业化与城市化概念及衡量指标 1.1 工业化概念及衡量指标 工业化首先是国民经济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的提高,其次是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在就业人口的比例也有增加的趋势,还包括人均收入的增加、生产方法、新产品式样在不断变化、城市化提高、资本形成、消费等项开支所占比例发展变化。工业化阶段是—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过程的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史看,工业化进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轻工业化阶段、以资金资源密集型为特征的重工业化阶段和以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高度化阶段。[1] 衡量一国工业化水平有一整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其中主要有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工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的比重等。 1.2 城市化概念及衡量指标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或城市地带集中的现象或过程。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规律性现象。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及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但城市化不仅仅是乡村人口向城市的移动,从本质上说城市化意味着更多的人由从事较低效率的农业劳动转变为从事较高效率的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 城市化水平通常以城市人口比重指标或非农人口比重指标来衡量。 2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分析 2.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据H·纳里和M·塞奎因的世界发展模型,初始城市化由工业化推动。在工业化过程中,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企业为获得“聚集的经济效益”而在地理上趋于集中。随之引起区域工业化的提高,带动了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相应提高,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并引起了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2]工业化进程逐步诱导城市化进程并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2.2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根据经济发展史,当工业化率、城市化率同处于13%左右的水平以后,人均收入增长使城市居民需求趋向多样化,工业结构的内部调整无法适应需求的扩大,消费、就业、资本及服务创造的需求就开始拉动第三产业发展,城市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城市规模逐步扩大,为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城市化开始加速并吸引工业企业进一步向城市集中,聚集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城市化由工业化驱动后又借助需求拉动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工业化促进城市化的机制

3 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的机制 3.1 技术进步与工业化 分析工业化发展的历史所谓工业化发展运用新技术的新工业工业化的推动因素在于技术进步工业化走在前列 产业革命的启动与完成导致了工业化的启动与发展18世纪纺纱机的发明和应用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使工业最终建立在机器技术基础之上 从工场手工业形成现代大机器工业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 第三次产业革命始于20世纪40年代 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标志 形成现代大工业体系

一定很高则要看其技术是否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工业化与技术进步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工业化又推动着技术进步 发展就是经济结构的成功转变 将资源由农业向工业的转移确定为这一转变的基本特征 [24]因此而结构转变的重点是需求 又由于产业结构是经济结构的核心内容 只要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所以 分析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转变是如何作用于城市化的 各产业部门内部 产业结构的实质是社会生产力的空间结构 [25]现在国际上通用的产业分类法是三分法 目前第一产业包括农牧渔制造业电力与煤气的生产以及建筑业第三产业又分为两大部门包括交通通讯饮食和服务部门保险房地产居民服务和各种生产性服务业教育广播电视卫生 库兹涅茨把交通而我国把该部门作为第三产业在比较分析各国产业结构时

3.2.2 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  早在17世纪 [27] 科?林?克拉克在配第发现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的演进趋势进行了考察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配第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 人们总是从低收入的产业向高收入产业移动 而且还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上的国家在同一时点的横截面比较中得到类似的结论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的比重相对来说就越低[28]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以此为基础他把57个国家和地区按1958年人口平均的国内生产总值分为8组农业I部门和S部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以及在劳动力就业结构中的份额库兹涅茨选择了13个发达国家和4个能取得长期记录的欠发达国家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在所有发达国家 同时 而S部门的份额则或稍有上升或稍有下降所有国家劳动力的A 部门份额都在下降相应劳动力的I部门和S部门份额都上升了这与总产值中S部门份额没有持续上升形成对照用事实说明了具有普遍意义的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 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对于揭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变动方向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根据

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公开课教案】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城市化与工业化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有条件的区域率先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以带动相邻区域以至全国其他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 如珠江三角洲地区)就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优惠政策而迅速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地区之一。 二、对外开放的前沿 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仅次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密集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的原因: 1.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发达国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产业结构调整: ⑴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⑵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影响: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要在世界其他地区寻找新的出路,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的工业化与城市化提供了契机。 2.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3.良好的区位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影响:使本区得以发挥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的优势,就近接受港澳产业的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参与广泛的国际分工。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是中国目前历史最长、级别最高、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到会客商最多、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各举办一届。 4.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学校: 年级及班级:高二级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第6周星期五第3节 上课题目: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地理必修3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第3版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P70-75(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中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两个阶段及主要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 珠江三角洲地区进程的两个阶段及主要发展特点。 【课型】综合课 【教学方法】讲述法、读图分析图法、启发法、小组讨论法 【教具】图片、小黑板、导学案 【教学课时】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1分钟) 二、引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开始学习新的内容,请看大屏幕,这个是一首歌的歌词,是由著名歌唱家董文华唱响大江南北,在座的同学有没有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 [学生回答]《春天的故事》 [教师提问]对的,歌词中的“老人”指的是谁啊? [学生回答]邓小平。 [教师提问]看来学生们都非常聪明。那我加大一点难度,歌词中的“座座城”是指哪里啊? [学生回答]深圳 [教师提问]是不是可以把范围在扩大一点呢? [学生回答]珠江三角洲

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及带来的问题

第2课时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及带来的问题 学习目标 1.理解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2.理解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问题。 一、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①____________与稳步发展阶段。 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工业化加速了②__________向城市的集中。 (2)工业化加速了③______向城市的集中。工业化所带来的大机器生产为吸纳 ④__________提供了条件。随着珠江三角洲工业的蓬勃发展,大批农民进城⑤__________,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⑥__________规模的扩大,从而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工业化加速了⑦________和⑧__________的转变。现代化的运作模式和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先农村中的⑨______________,缩小了⑩__________。 二、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1.问题:?____________;城镇和工业?__________;?__________严重;产业结构?__________等。 2.妥善解决问题,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走?__________道路,是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紧迫任务。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 1.下列叙述中属于珠江三角洲夯实基础阶段工业发展特点的是() ①工业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②基本上实现了乡村工业化③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④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工业发展迅速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考查点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2.下列关于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城市化必然带来工业化 B.区域工业化必然带动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会抑制工业化 C.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起步早晚虽不同,但水平基本相同 D.不同区域因发展条件不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及其起步早晚、水平高低存在着较大差异 考查点3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问题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包括() A.产业升级面临困难B.城市建设相对滞后 C.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D.产业转移日渐加强 考查点4珠江三角洲城市化问题的原因 4.造成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的根本原因是() A.城市建设规模不合理 B.自然地理条件不宜于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大 C.城市人口和城市数量迅速增加,城市规模急剧膨胀 D.中小城市的发展,影响了大城市的环境质量 方法技巧练

工业化与城市化

国家林业局在2月2日的“世界湿地日”宣布,中国新增9处国际重要湿地,其中四处在云南,分别是大山包、拉市海、纳帕海和碧塔海4块高原湿地(如图)。20世纪80年代初,那帕海环海周围山上的原始森林已被砍伐殆尽,为开垦田地、扩大牧地,人们想方设法排干湖水、降低水位,致使沼泽湿地面积不断减少。当年勘察人员仅调查到残存的100余亩沼泽地、数十只黑颈鹤。。。。。。读图完成6-9题: 6、图中4°C等温线向北突出,主要是 A 受太阳辐射影响 B 受河流影响 C 受地形地势影响 D 受热带季风影响 7、与图中四处湿地的形成无关的是 A 海拔高,气温低,蒸发量小 B 地形相对低洼,容易积水 C 植被较好,容易涵养水源 D 都濒临长江,常受到长江洪水的泛滥而积水 8、纳帕海20世纪80年代的状态 A 影响着云南省的干湿状况 B 破坏了当地的农业生态,使粮食总产量减少 C 影响着对长江水的调蓄功能 D 改变植被的垂直分布,破坏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9、从保护湿地和发展经济的角度看,不合理的行为有 A 固定耕地、保护天然林、退耕种草 B 停止挖沙、打坝蓄水、恢复沼泽地 C 利用文化生态优势,发展旅游等绿色产业 D 加大投入,进行人工改造,建设湿地公园 6.C【河谷地区气温高】 7.D【金沙江地区山高谷深,四处湿地远离江边,地势较高】 8.C这道题目的出题背景就是考察湿地的相关知识,湿地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节流量,控制洪水。湿地是一个巨大的蓄水库,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储存过量的降水,均匀地把径流放出,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护湿地就是保护天然储水系统。 9.D【加大投入,进行人工改造,建设湿地公园,实质上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错误的关键在“加大”】

2018高三地理(人教版)一轮复习课后巩固提升 第34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为例

课后巩固提升34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351页] 一、选择题 (2017·河南郑州模拟)读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曲线图,回答1~2题。 1.图示时间段后期,推动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主要是() A.农业B.工业 C.第三产业D.采矿业 解析:由图可知,图示时间段后期,城市化水平提高,而工业化水平降低,据此可推断推动城市化的直接动力不是农业、工业、采矿业,而是第三产业,选C。 答案:C 2.目前,郑州市不少工业企业厂址选择在郊区,最重要的原因是() A.市区道路网密度较小B.郊区环境优美 C.市区劳动力短缺D.郊区地价较低 解析:由于工业企业占地面积大,支付地租能力低,而郊区远离市区,地价较低,且土地广阔,因此厂址选择在郊区可以降低投资成本。选D。 答案:D (2017·山东济南期末)下图是我国四个不同地区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据此完成3~4题。 3.四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 A.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B.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C.政府投资促进城市化 D.人口迁移导致城市化 解析:由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四个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共同特点是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答案:B 4.以上四个地区城市化过程中都会出现的问题是() A.资源短缺B.劳动力短缺 C.环境质量下降D.农产品供应不足 解析: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在工业化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是环境质量下降。

、Ⅱ、Ⅲ示意苏州市城市化、工业化发展走廊。 .与Ⅰ、Ⅱ走廊相比,Ⅲ走廊发展的有利条件是() B.水运便利 D.原有工业基础雄厚 走廊的位置可看出,其有别于Ⅰ、Ⅱ走廊的有利条件是临长江, .促进Ⅲ走廊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 .建设具有功能结构趋同的城市群 .进一步推进原有单一的重化工业发展 .加强重化工业与港口工业的新技术应用,促进产业升级 .依托当地的矿产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冶金与能源等产业

高中地理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典例在线 设城市化水平为U,工业化水平为I,用I/U的比值和0.5相比较,可以判断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滞后/协调/超前)。读山东省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表,完成1—2题。 指标1980年1984年1988年1992年1996年2000年2004年 I(%)50.02 41.14 44.48 45.49 47.16 49.69 56.32 U(%)9.47 12.26 16.32 28.2 34.94 36.25 43.5 I/U 5.28 3.35 2.72 1.61 1.35 1.37 1.29 1.下列关于山东省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A.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发展,两者相辅相成 B.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偏差呈现缩小的趋势 C.城市化一直超前于工业化,带来了一系列城市问题 D.城市化一直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水平很低 2.资料所体现的城市化发展特点,对山东省的影响是 A.造成了城市建设步伐的超前B.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 C.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职业转换D.限制了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1.B 2.D 解题必备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1.相互关系: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2.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3.工业化对城市化有促进作用 城市化有两层含义,其一是农业人口变为非农业人口,即人口城市化;其二是农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即地区城市化。城市化的标志有城市人口总数增多、城市人口比重增大、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数目增多四个方面。一个地区工业的发展,可以使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使城市人口总数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从而促进城市化。 学霸推荐 读某省城市、工业相关数据统计图,完成1—2题。 1.图中可以看出该省城市化的主要表现是 A.城市工业产值增加B.城市人口总量增加 C.城市面积扩大D.城市数量增加 2.图中反映出该省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是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相关系分析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相关系分析

工业化与城市化互相关系分析 摘要: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中两个重要指标,存 在紧密联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常内容,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落实,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中.社会经济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并在发展中不断前进。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本文也对其不同阶段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字:工业化城市化关系中国 1 工业化与城市化概念及衡量指标 1.1 工业化概念及衡量指标 工业化首先是国民经济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的提高,其次是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在就业人口的比例也有增加的趋势,还包括人均收入的增加、生产方法、新产品式样在不断变化、城市化提高、资本形成、消费等项开支所占比例发展变化。工业化阶段是—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过程的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史看,工业化进程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轻工业化阶段、以资金资源密集型为特征的重工业化阶段和以技术密集型为特征的高度化阶段。[1] 衡量一国工业化水平有一整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其中主要有工业产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工业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人数的比重等。 1.2 城市化概念及衡量指标

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或城市地带集中的现象或过程。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的规律性现象。城市化表现为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及城市现代化水平提高,但城市化不仅仅是乡村人口向城市的移动,从本质上说城市化意味着更多的人由从事较低效率的农业劳动转变为从事较高效率的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它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 城市化水平通常以城市人口比重指标或非农人口比重指标来衡量。 2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分析 2.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据H·纳里和M·塞奎因的世界发展模型,初始城市化由工业化推动。在工业化过程中,从事工业生产活动的企业为获得“聚集的经济效益”而在地理上趋于集中。随之引起区域工业化的提高,带动了非农产业就业比重相应提高,非农产业就业人口向城市迁移并引起了城市人口比重的提高。[2]工业化进程逐步诱导城市化进程并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2.2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也会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区域差异研究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区域差异研究 [摘要]随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差异不仅存在阶段性特征,还表现在区域差异上。本文通过对东、中、西三大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描述,总结出区域差异原因主要是制度安排的差异;市场化程度差异及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的结果。 [关键词]工业化;城市化;区域差异 一、东、中、西三大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描述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东部地区的工业化率、城市化率依次为43%、53%,西部地区的工业化率、城市化率依次为33%、29.5%,中部地区的工业化率、城市化率介于二者之间,分别为40%、35.6%。显然无论从工业化率、还是城市化率来看,东部地区都居于三大区域之首。从表1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偏差来看:东部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偏差为-10%,说明东部地区的工业化已进入中后期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使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大大提高。与东部相比,从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二者偏差分别为4.4%、3.5%,表示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发展水平超前于城市化水平,且从中西部地区各自的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水平来看,中、西部地区无论从工业化,还是城市化来看都处于发展初期,农业在国民经济中仍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率低下,难以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使得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动力不足,进而阻碍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增长缓慢。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出现这种区域性差异的原因 (一)制度安排的结果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走的是一种以经济增长为中心的渐进式发展道路。为了实现以增长为中心的渐进式改革,以东部沿海四个经济特区的成立为标志,我国经济发展政策开始明显倾向于东部地区。Jones,Li和Owen(2003)利用中国城市化以及数据研究发现,中国地区优势和政府优惠政策是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重要因素,其中经济特区政策使年增长率提高 5.5%,沿海开放城市年增长率平均高出3%。①在此期间,东部地区的工业化发展较快,由1978年的54.3%变为2003年的45.2%,与此相伴随的城市化由1978年的19.09%变为2003年的50.4%。相比于东部,西部地区在自身发展条件落后的基础上,又没有政策上的优惠,使东西差距进一步拉大。直到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东西差距的扩大速度,但东西差距扩大趋势仍未改变。对于西部地区,政府导向的资本流入大大超过了民间资本的流出,因而整体上保持了资本净流入。90年代东、西两个地区的投资率分别为35%、32%,②但东、西两个地区的增长率却分别为11.68%、9.69%。③可见,投资率差异是影响地区

(最新整理)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第1课时) (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 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明确珠江三角洲所处地理位置及范围。 过程与方法:1.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 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 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2.通过角色扮演,比较、归纳出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 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的发展特点,并能够分析 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角色扮演,使学生学会换角 度思考问题,同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语言 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及主要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及主要发展特点 【教学方法】图示法、小组交流法,角色扮演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春天的故事音乐,学生在听音乐过程中思考以下问题:

设计意图:音乐导入能让学生迅速进入上课状态,提高学习情绪,同时很好的引入本节课的切入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情境创设]展示珠江三角洲地区示意图 问题设计:看图描述珠江三角洲的位置和范围 范围(包含哪几个市?) 位置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相对位置: 设计意图:珠江三角洲这部分内容学生初中已经学过,区域定位的方法在学习中一直有锻炼,这一部分内容起到复习旧识,锻炼读图能力的作用。 [情境创设]展示珠江三角洲改革前后照片对比(小渔村——现代化大都市)

高中地理—说明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高中地理—说明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工业化和城市化 1、城市化的内涵: 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集中和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的过程。 2、衡量城市化的标志: ⑴城市人口数量增加⑵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⑶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3、衡量工业化是否完成的指标: ⑴农业产值/国内生产总值<15% ⑵农业就业人口/全部就业人口<20% ⑶城镇人口/总人口>60% 4、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关系): 工业化推动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又会反作用于工业化,促进工业化的发展。 5、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 ⑴一般规律: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就已超过工业化,随后就明显地高于工业化水平。 ⑵发达国家: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两者相互协调发展,较为合理。 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与工业化及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而产生严重的“城市病”(交通拥挤、住房困难、污染严重等)。 ★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江苏省为例) 1、存在的问题: ⑴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⑵工业发展产生环境问题 ⑶乡镇工业发展分散产生如服务设施效益不佳、基础设施成本高等问题 ⑷城市规模相对缩小,城市的带动作用不明显,特大城市少,难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城市化建设思路:

⑴加快实现“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 ⑵打破旧体制下的行政区划,增强城市聚集力,带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⑶适当发展特大城市,加快发展大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重点培育中心城镇。 3、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 ⑴调整行政区划,加快城市化,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⑵“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大城市圈 ⑶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⑷保障进城农民利益,使农村城市化有稳固的基础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利用卫星网络来获得地面某点的经纬度和高程的系统。 2、组成: 空间部分:由分布在距离地面20200千米的6个轨道面上的24颗卫星(其中3颗备用)组成。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GPS接受机。 3、特点:提供精密的经、纬度、高度且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测量的特点。 4、应用:确定考察点的经、纬度和高度,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 二、遥感技术(RS) 1、概念:利用一定的技术设备和系统,在远离被测目标的位置上对被测目标的 电磁波特征进行测量、纪录与分析的技术。 2、环节:目标物----传感器----遥感地面系统----成果(遥感影像)。 3、特点:探测范围大,获得资料快、周期短、适应性强。 4、应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 三、地理信息系统(GIS)

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工业化与城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互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工业化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工业经济的发展将有效推进城镇化;而城镇是工业经济的载体和平台,工业化必须以城镇化为基础、做支撑。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2010年一号文件,强调了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大力推进城镇化。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 近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县情实际,创新发展理念,不断实践探索,形成了以“多联产、全循环、抓高端”为核心的发展思路,构建了“园区化承载、大项目支撑、板块式发展、集群化推进”的低碳循环发展模式,打造了引领工业转型的龙头、煤炭经济的航母——全省首批十大循环经济试点园区之一的中煤金海洋循环经济工业园。可以说工业新型化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但是以工业新型化带动市域城镇化的路子任重道远,欠缺不少。正如市委王书记强调时所讲,感到园区建设很现代,工业化很强,城镇化很弱,

反差很大。王书记一再强调,金海洋工业园区一定要辐射和带动北周庄镇的城镇化发展,要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农业现代化一同推进。在尽快研究解决问题,加快推进县城、重点乡镇和中心村的建设中,加快构建“一城四群百村”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为此,我们于近期赴北周庄进行了调查,到各村进行实地考察,走访镇上有关部门,采访有关行政人员、村民,了解一些实际情况,听取一些意见和建议。调查情况如下: 一、北周庄镇城镇化发展现状 北周庄镇辖区面积164.7平方公里,辖21村,人口21735人,居民人均纯收入7952元。其中,镇政府所在地北周庄村现有居民3920人,建成区面积2平方公里。 近三年来,随着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金海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北周庄镇政府将城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摆上了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先后改造中心街道(208国道)两侧商铺500多间,20000多平方米,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新修给排水系统2.4公里;新建2 个文化活动广场;镇区36公里主要巷道全部实现硬化;污水处理率达到60%,垃圾收集转动处理率达85%以上,绿化覆盖率将近10%;新建镇中心医院、中小学、老年活动室、图书室、健身器材一系列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图1.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比较世界发展模型 资料来源:钱纳里(1988) 图2.美国城市化率与工业化率关系的变动 资料来源:沃尔特W威尔科克斯(1979) 图3.中国城市人口与工业化率的变动 LC汹血L毀;妙L*c册:躬HU 1T!翻L^E Mb 14!加M M L恋L果曲僚】祈 注:工业化率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市、镇全部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图4.城市化水平与人均 GDP 的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 图5.城市化水平与人均 GDP (按购买力平价)的比较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1997) 表1 1947—1996年各规模城市、建制镇数量(个) # 100万人口以上城市 50 — 100万人口城市 50万人口以下城市 建制镇 1947 6 10 53 # 1952 9 10 138 5402 (0.6 ) *城市化?中国 Q 9 o O 5■ & O T1 G 5 4 3 O 4 0 3 玄庖

数据来源:中国国土经济学研究会(1982),国家统计局(1997),国家统计局综合司(1986),国家统计局城调队(1997),刘国光等(1986),民政部(1998) 表 数据来源:同表。

注:综合要素生产率为生产函数的相对残差,根据各组城市、劳动力、净资本(固定资本净值和流动资金之和)的合计值计算,以全部城市为100%。劳动和资本弹性分别取0.636和0.364,来自生产函

图8.分组的城市综合要素生产率计算结果 B . 1994 年 TFP 注:横坐标为城市规模,纵坐标为综合要素生产率。根据各类城市 和 流动资金的加权平均值计算。劳动和资本弹性按生产函数估计结果分别取 GDP 、劳动力、固定资本净值 0.65和0.35(见附录:表 资料来源:统计局城调队,不同年份 表5不同规模市、镇人均占地与非农业用地 市、镇规模 非农业人口 市区非耕地面积 人均非耕地面积 人均建成区面积 (万人) (万人) (万公里2) (公里2/万人) (米2/人) 全部城市 20774 144.4 69.50 99 >200 4225 2.3 5.41 66 100-200 3094 2.8 8.98 86 300 -I 200 - 150 -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