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分子生物学实验指导

实验一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及其定性分析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学习利用CTAB法从植物组织中提取DNA并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定性分析。

【实验原理】

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是一种阳离子型去污剂,可溶解细胞膜,在高离子强度下(大于0.7 M NaCl),与蛋白和中性多糖形成复合物沉淀出来。利用液氮对植物组织进行研磨,从而破碎细胞。然后加入CTAB缓冲液将DNA溶解出来,再用酚、氯仿抽提的方法去除蛋白,最后经乙醇沉淀得到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是分离和纯化DNA片段的常用技术。把DNA样品加入到一块包含电解质的多孔支持介质(琼脂糖凝胶)的样品孔中,并置于静电场上。DNA分子在高于等电点的pH溶液中带负电荷,在电场中向正极移动。DNA分子在琼脂糖凝胶中泳动时有电荷效应和分子筛效应。由于糖-磷酸骨架在结构上的重复性质,相同数量的双链DNA几乎具有等量的净电荷,因此,在一定的电场强度下,DNA分子的迁移速度取决于分子筛效应,即DNA分子本身的大小和构型。DNA分子的迁移速度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对数值成反比关系,分子量小的DNA分子比分子量大的DNA分子迁移速率快,迁移距离远,由此得到分离。凝胶电泳也可以分离相对分子质量相同,但构型不同的DNA分子,超螺旋质粒

DNA(cccDNA)泳动最快,其次为线状DNA(L DNA),最慢的为开环质粒DNA(ocDNA)。【实验步骤】

1. 取约100 mg新鲜的拟南芥嫩叶放入1.5 ml EP管,在液氮冷冻条件下研磨成粉末状。

2. 加入0.6 ml 2×CTAB提取液(用前加入0.2﹪的巯基乙醇),混匀,65℃水浴30 min,每10 min颠倒混匀一次。

3. 取出离心管,冷却后加入0.6 ml酚氯仿混合液,混匀。

4. 11,500 rpm室温离心8 min(若没离好可重复一次)。

5. 将上清液(约450 μl)转移到另一新的1.5 ml离心管中。

6. 加入与上清等体积的氯仿,混匀,11,500 rpm 离心8 min,取上清(约350 ul)。

7. 加入600 μl无水乙醇,上下颠倒混匀,-80℃放置30 min。

8. 4℃,15,800 rpm离心20 min,弃上清。

9. 1 ml 70%乙醇(预冷)洗涤沉淀2次,上下颠倒几次,不能Vertex,7,000 g离心3 min,弃上清,风干。

10. 加入30 μl无菌水(含20 μg/m l RNase A),37℃溶解DNA 30 min。

11. 取5 μl DNA样品进行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实验结果】

M 1 2 3 4 5 6 7 8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的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图

【实验结果分析】

从琼脂糖凝胶电泳图来看,全组提取植物基因组DNA实验成功,且1、2、3、7、8号泳道的条带较亮,说明对应泳道样品提取所得的DNA的量较多。本人实验结果为6号泳道的检测结果,从电泳图看,条带较暗,说明提取所得的DNA的量较少,这是由于以下原因:1)样品在研磨过程中没有融化,没有导致细胞裂解释放DNA酶,DNA没有降解;2)样品研磨较粗,植物细胞破碎不完全,得到的DNA的量较少;3)在抽提DNA的过程中,抽提较彻底,减少了DNA量的损失;4)沉淀DNA时,倒入冰乙醇的速度较慢,DNA沉淀充分,损失了较少。同时,电泳条带呈括号状,对比Marker可知,可能是由于电压不稳导致的,所以在以后的实验中,要注意电泳时电压保持恒定。下一步将进行PCR 实验。

实验二PCR扩增目的片段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学习PCR反应的基本原理与实验技术。

【实验原理】

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是一种体外核酸扩增系统,其原理类似DNA分子的天然复制过程,是将待扩增的DNA片段与其两侧互补的两个寡聚核苷酸引物,经变性、退火和延伸若干个循环后,DNA扩增2n倍。

典型的PCR 反应体系由如下组分组成:DNA 模板、反应缓冲液、dNTP、两个合成的DNA引物、耐热DNA聚合酶。PCR的工作程序实际上是一个在模板DNA、一对已知序列的寡核苷酸引物和四种脱氧核苷酸等存在的情况下,DNA聚合酶依赖的酶促合成反应。整个扩增过程分三步:①变性,加热使模板DNA双链间的氢键断裂而形成两条单链,即变性阶段;②退火,快速降低温度至50-60℃后,模板DNA与引物按碱基配对原则互补结合,即退火阶段;③延伸,溶液反应温度升至72℃,耐热DNA聚合酶以单链DNA 为模板,在引物的引导下,利用反应混合物中的4 种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按5′→3′方向复制出互补DNA ,即引物的延伸阶段。完成以上三步为一个循环,每经过一个循环,样本中的DNA量就增加一倍,新形成的DNA链又成为下一轮循环的模板。经过25-30个循环后,DNA可扩增106-109倍。PCR扩增的特异性取决于引物与模板DNA的结合。

【实验步骤】

1.在200 μl PCR 管内配制20 μl 反应体系:

反应物体积/μl

ddH2O 11.3

10×PCR 缓冲液 2.0

dNTP 1.6(终浓度20—200 μM)

引物1 2.0(引物终浓度0.2 μM)

引物2 2.0(引物终浓度0.2 μM)

模板DNA 1.0

rTag 酶0.1

Total 20

2. 将上述试剂依次加入PCR薄壁管。加样后用手轻弹混匀,6,000 rpm离心15 sec使

反应成分集于管底。

3. PCR反应热循环程序设置:

① 94 ℃预变性3 min;

② 94 ℃变性30 sec;

③ 64 ℃退火30 sec; 30 cycles

④ 72 ℃延伸 1 min;

⑤ 72 ℃延伸10min;

⑥ 16℃pause

反应结束后短暂离心,置4℃保存备用。

4. 配制0.8%的琼脂糖凝胶。

5. 取5 μl PCR产物,加1 μl的6×loading buffer,轻弹混匀后进行电泳检测。

6. 如果PCR产物非常特异,可以直接用于与载体的重组连接。

【实验结果】

本实验扩增片段长652 bp。

3 6 1 2 M

4 7 8 5

植物DNA的PCR扩增电泳检测图

【实验结果分析】

从电泳检测图来看,1、3、6号泳道的样品经PCR扩增没有得到扩增产物,2、4、5、7、8号泳道的样品经扩增得到了扩增产物且大小为652 bp,符合实验要求。本人实验结果为6号泳道的检测结果,条带无,原因如下:1)自己前期准备不充足,虽然引物设计合理,酶、Mg2+、dNTP的浓度适合,循环参数适合;但是结果不完美2)由上一步实验所得的DNA不纯,虽然模板的浓度合适。但是电泳显示的条带整体亮度不高,与同一块胶的其他组结果相比,排除了胶和核酸染料的原因,推测原因如下:1)移液枪使用不准确,造成模

板浓度不够,影响了PCR的结果;2)由于PCR仪的原因,因为本组的PCR反应物放置在PCR仪内部样品孔的边缘,温度控制不如中部精确,影响了PCR的结果。所以经电泳检测后,本小组选择2、4、5、6、7、8号PCR产物进行蓝白斑筛选及酶切实验鉴定重组子。

实验三目的片段和载体的连接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DNA重组连接方法。

【实验原理】

外源DNA与载体分子的连接就是DNA重组,这种重新组合的DNA叫做重组子。DNA 重组本质是一个酶促反应过程。即在一定的条件下,DNA连接酶催化两个双链DNA片段的5′端磷酸和3′端羟基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磷酸二酯键的过程。

pMD?19-T Vector是一种高效克隆PCR产物(TA Cloning)的专用载体。它含有Amp抗性基因、β半乳糖苷酶的启动子和编码其N端氨基酸(α肽链)的片断基因,在这段基因中插入一个多克隆位点(DNA载体序列上人工合成的一段序列,含有多个限制内切酶识别位点,能为外源DNA提供多种可插入的位置或插入方案),其中有EcoR V识别位点,用EcoR V 进行酶切反应后,再在两侧的3′端添加“T”而成。这款载体含有的高效连接液Solution I 可以在短时间内(约30 min)完成连接反应,连接反应的温度在37℃时有利于连接酶的活性。但是在这个温度下粘末端的氢键结合是不稳定的。因此采取折中的温度12-16℃,最多可以连接12-16hr(过夜),这样既可最大限度地发挥连接酶的活性,又兼顾到短暂配对结构的稳定。

【实验步骤】

1. 在灭菌的Eppendorf 管中,加入:

pMD-19 T载体0.5 μl

目的PCR片段 4.5 μl

Solution 5 μl

共10μl反应体系。

2. 盖好盖子,用手指轻弹EP管数次,并于台式离心机离心2 sec以集中溶液。

3. 将反应管放入16℃连接过夜(12~16hr)。

实验四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方法。

【实验原理】

体外连接的重组DNA分子导入合适的宿主细胞中才能大量的进行复制、增殖和表达。研究发现,用含Ca2+的溶液处理大肠杆菌细胞会使细胞易于吸收外源DNA。大肠杆菌吸收外源DNA的过程被称为转化。细菌处于容易吸收外源DNA的状态称为感受态。用理化方法可以诱导细胞进入感受态,如电转化法、CaCl2法。

CaCl2法是目前实验室常用的制备感受态细胞的方法,其原理是使细菌处于0°C、CaCl2低渗溶液中,细胞膨胀成球形,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外源DNA附着于细胞膜表面,经42°C 短时间热冲击处理,促进细胞吸收DNA复合物。

本实验以E.coli DH5α菌株为受体细胞,用CaCl2处理受体菌使其处于感受态,之后通过转化实验检测感受态细胞的转化效率。

【实验步骤】

1. 从大肠杆菌DH5α 平板上挑取一个单菌落接于2 ml LB液体培养基的试管中,37 ℃210 rpm 振荡培养过夜。

2. 次日,按1:100(V/V),即取1 ml菌液转接到一个含有100 ml LB液体培养基锥形瓶中,37 ℃振荡培养2-3 hr。(此时,OD 600 ≤ 0.3-0.5,此为实验成功的关键)。

3. 将菌液转移到50 ml冰浴好的离心管中,冰上放置10 min。

4. 4 ℃,3,500 rpm/min,离心10 min,回收细胞。

5. 倒出培养液,将管倒置,以便培养液流尽。

6. 将菌体重悬于1/10体积的终浓度为20 mM CaCl2和80 mM MgCl2的混合溶液中。(务必放冰上)。

7. 4 ℃,3,500 rpm/min,离心10 min,回收细胞。

8. 将菌体重悬于1/50体积冰冷的0.1 mol/L CaCl2溶液中(务必放冰上)。此细胞为感受态细胞。于4℃冰箱中保存,一周内使用或将菌体悬浮于1/50体积冰冷的含有15%甘油的0.1 mol/L CaCl2溶液中,分装,每100 μl一份,液氮速冻,置于-80℃。

实验五重组质粒的转化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掌握重组质粒的转化方法和原理。

【实验原理】

转化是指质粒DNA或以它为载体构建的重组子导入细菌的过程。转化缓冲液中的DNA形成不易被DNA酶所降解的羟基—钙磷酸复合物,此复合物粘附于感受态细胞表面。42℃短时间热处理(热休克),可以促进细胞吸收DNA复合物。将处理后的细菌放置在非选择性培养液中保温一段时间,促使在转化过程中获得的新的表型(如Amp抗性) 得到表达。然后再涂布于含有氨苄青霉素的选择性平板上,37℃培养过夜形成单克隆。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两种筛选方法,一种是抗性筛选,一种是蓝白斑筛选。载体中含有耐药基因,可以使转化成功的受体细胞具有抗药性,能够在含有相应药物的琼脂平板上形成单克隆菌落。通过这种方法就可以筛选转化成功的受体细胞。而能进行蓝白筛选是因为载体中有一段大肠杆菌β-半乳糖苷酶的启动子和编码其N端氨基酸(α肽链)的片断基因。宿主具有编码β半乳糖苷酶的C端基因。当二者产物组合在一起,就具有活性酶的产生,此现象称为α互补。在诱导物IPTG(乳糖类似物,不会被β-半乳糖苷酶摧化降解)的作用下,由α互补形成的具有功能活性的β-半乳糖苷酶,可分解培养物中的X-gal(它能将无色的化合物X-gal切割成半乳糖和蓝色底物),使其呈蓝色反应。如果外源基因插入位于LacZ基因内部的多克隆酶切位点中,就会破坏α肽链的阅读框,从而不能合成与受体菌内的β-半乳糖苷酶相互补的活性α肽链,导致不能编码β-半乳糖苷酶,菌落呈正常的白色。而没有插入外源片断的则是蓝色的。因此,按照菌落的颜色就可以确定载体上是否插入了外源基因。【实验步骤】

1. 取实验三重组质粒10 μl加入100 μl感受态细胞,混匀(轻弹,感受态很脆弱),冰浴30 min(静置,勿动,确保DNA吸附在感受态细胞表面)。

2. 将管放到42 ℃水浴锅中,热激90 sec(准确,防止LB液体进入细胞中)。

3. 冰浴2 min(使得感受态细胞膜收缩,磷脂双分子层的运动)。

4. 加500 μl LB 液体培养基(在超净台中进行),轻轻混匀。

5. 37 ℃温育45 min ,130 rpm慢摇(必须保证前20 min的转速,因为大肠杆菌20 min 繁殖一代,第一代的细胞较脆弱,防止细胞破碎)。

6. 在预制的LB 琼脂平板上,加40 μl 20 mg/ml X-gal 和16 μl 50 mg/ml IPTG 溶液。

7. 用灭菌玻璃棒(酒精灯上烧后冷却)均匀涂布。

8. 37 ℃温箱中放置30 min(使有毒物质挥发)。

9. 3,500 rpm,离心2 min。

10. 弃约500 μl上清,将剩余菌液轻轻吹打混匀涂于含有氨苄青霉素的LB平板上,

至液体被吸收。

11. 倒置平皿37 ℃培养12-16hr,出现单菌落(培养皿上的会长出蓝色和白色菌落,其中白色菌落为含有重组DNA 质粒的菌落)。

【实验结果】

经蓝白斑筛选实验,培养皿中出现了大量的白斑,蓝斑数量很少,不符合“白斑周围有蓝斑,蓝斑周围有白斑”的检验要求,原因如下:1)X-gal没有涂匀;2)用涂布器涂匀细胞时用力过大,导致细胞破裂;3)培养时间不够,显色不完全,放入4℃冰箱显色1h 蓝斑数量有所增加。

实验六菌落的PCR鉴定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学习菌落PCR的基本原理与实验技术。

【实验原理】

重组子经过蓝白斑筛选后(具有假阳性),接下来可通过菌落PCR方法对重组子进一步进行快速鉴定。用灭菌后的牙签轻轻粘取白色菌落的部分菌体,在准备好的双蒸水中洗涮一下,充分混匀,取一定量加入PCR反应体系,在PCR反应循环中,95℃加热可以使细菌破裂,释放出重组质粒作为PCR扩增模板。采用外源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如果重组质粒转化入宿主细胞,则可以扩增得到预期大小的目的片段。

【实验步骤】

用200 μl的枪头挑取转化平板上白色的单菌落于15 μl无菌水中,从中取2 μl菌液作为菌落PCR模板。

1.在200 μl PCR 管内配制20 μl 反应体系:

反应物体积/μl

ddH2O 10.3

10×PCR 缓冲液 2.0

dNTP 1.6

引物1 2.0

引物2 2.0

菌液 2.0

rTag 酶0.1

Total 20

2. 将上述试剂依次加入PCR薄壁管。加样后用手轻弹混匀,6,000 rpm离心15 sec使

反应成分集于管底。

3. PCR反应热循环程序设置:

① 94 ℃预变性3 min;

② 94 ℃变性30 sec;

③ 64 ℃退火30 sec; 30 cycles

④ 72 ℃延伸 1 min;

⑤ 72 ℃延伸 3 min;

⑥ 16 ℃pause

反应结束后短暂离心,置4℃保存备用。

4. 配制0.8%的琼脂糖凝胶。

5. 取5 μl PCR产物,加1 μl的6×loading buffer,轻弹混匀后进行电泳检测。

【实验结果】

4 4’ 8

5 M 2 7 7’ 6

菌落PCR电泳检测图

【实验结果分析】

本小组选用实验二中2、4、5、6、7、8号PCR产物进行重组质粒的构建、转化和筛选。所得结果如电泳检测图,由图可知,对应2、4、4’、5、7、7’、8号泳道的样品与载体连接成功,对应6号泳道的样品没有连接到载体上。本人实验结果为6号。原因如下:1.很可能该感受态有空载质粒的污染; 2. 外源片段的浓度不够理想,可回收更多的PCR 产物,增加片段的比例,连接的概率会变大。

实验七重组质粒DNA的提取及酶切鉴定

【实验原理】

细菌质粒是一类双链、闭环的DNA,大小范围从1 kb至200 kb以上不等。各种质粒都是存在于细胞质中、独立于细胞染色体之外的自主复制的遗传成份,通常情况下可持续稳定地处于染色体外的游离状态,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可逆地整合到寄主染色体上,随着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并通过细胞分裂传递到后代。

一般分离质粒DNA的方法都包括3个步骤:①培养细菌,使质粒DNA大量扩增;②收集和裂解细菌;③分离和纯化质粒DNA。分离制备质粒DNA的方法很多,其中常用的方法有碱裂解法、煮沸法、SDS法、羟基磷灰石层析法等。在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宿主菌株类型、质粒分子大小、碱基组成和结构等特点以及质粒DNA的用途进行选择。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DNA是根据共价闭合环状质粒DNA和线性染色体DNA在拓扑学上的差异来分离质粒DNA。在pH值介于12.0-12.5这个狭窄的范围内,线性的DNA双螺旋结构解开而被变性,在这样的条件下,尽管共价闭环质粒DNA的氢键会被断裂,但两条互补链彼此相互盘绕,仍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当加入pH4.8乙酸钾高盐缓冲液恢复pH 至中性时,因为共价闭合环状的质粒DNA的两条互补链仍保持在一起,因此复性迅速而准确,而线性的染色体DNA的两条互补链彼此已完全分开,复性就不会那么迅速而准确,它们相互缠绕形成不溶性网状结构,而复性的质粒DNA恢复原来构型,保持可溶性状态。通过离心,染色体DNA与不稳定的大分子RNA,蛋白质-SDS复合物等一起沉淀下来而被除去,最后用酚氯仿抽提纯化上清液中的质粒DNA。

限制性内切酶是一类能识别双链DNA分子中特异核苷酸序列的DNA水解酶,主要存在于原核生物中。根据限制酶的识别切割特性、催化条件及是否具有修饰酶活性可分为Ⅰ、Ⅱ、Ⅲ型三大类。其中Ⅱ类酶在分子克隆和基因操作中最为有用,是常用的分子生物学工具酶。

限制性内切酶识别序列长度一般为4-8个呈回文序列的特异核苷酸对。一般情况下,

识别序列越长,在同一DNA分子中识别位点出现的频率就越小。限制性内切酶主要用于基因组DNA的片段化、重组DNA分子的构建与鉴定、载体中目的基因片段的分离与回收以及DNA分子物理图谱的构建等。根据酶切目的和要求不同,可有单酶切、双酶切或部分酶切等不同方式。根据酶切反应的体积不同,可分为小量酶切反应和大量的酶切反应。本实验以EcoRⅠ和Hind III对本实验中提取的重组质粒进行小量酶切鉴定。在用特定的限制性内切核酸酶对质粒进行酶切反应后,通常可采用琼脂糖凝胶电泳鉴定酶切效果。

【实验步骤】

1. 将实验六第一步剩余的13 μl菌液接于2 ml 含Amp ( 50 μg/m l )的LB液体培养基中37 ℃振荡(225 rpm)培养过夜。

2. 取1.5 ml的过夜培养菌液,12,000 rpm离心2 min,弃上清,尽可能除去细菌沉淀里残留的液体培养基。

3. 用250 μl的Solution Ⅰ(含RNase A1)充分悬浮细菌沉淀。(注:注意不要残留细小菌块,可以使用振荡器(vortex)等剧烈振荡使菌体充分悬浮。)

4. 加入250 μl的Solution Ⅱ轻轻地上下翻转混匀5-6次,使菌体充分裂解,形成透明溶液。(注:此步骤不宜超过5 min。)

5. 加入400 μl的4℃预冷的Solution Ⅲ,轻轻上下翻转混合5-6次,直至形成紧实凝集块,然后室温静置2 min。

6. 室温12,000 rpm离心10 min,取上清。(注:此时4℃离心不利于沉淀沉降。)

7. 将试剂盒中的Spin Column安置于Collection Tube上。

8. 将上述操作6的上清液转移至Spin Column中,12,000 rpm离心1 min,弃滤液。

9. 将500 μl的Rinse A加入Spin Column中,12,000 rpm离心30 sec,弃滤液。

10. 将700 μl的Rinse B加入Spin Column中,12,000 rpm离心30 sec,弃滤液。(注:请确认Rinse B中加入了指定体积的100%乙醇。)

11. 重复步骤10。

12. 将Spin Column安置于Collection Tube上,12,000 rpm离心1 min。

13. 将Spin Column安置于新的1.5 ml的离心管上,在Spin Column膜的中央处加入60 μl的灭菌蒸馏水或Elution Buffer,室温静置1 min。(注:把灭菌蒸馏水或Elution Buffer 加热至60℃使用时有利于提高洗脱率。)

14. 12,000 rpm离心1 min洗脱DNA。

15. 构建重组质粒酶切体系,限制性内切酶反应一般在灭菌的0.2或0.5 ml PCR薄壁离

心管中进行。

在冰浴上建立酶切反应体系(20 μl)

ddH2O 12 μl

重组质粒 5 μl(本实验提取的重组质粒DNA)

10×NEB Buffer 2 2 μl

EcoRⅠ0.5 μl

Hind III 0.5 μl

Total 20 μl

限制性内切酶最后加入,手弹混匀或用吸头轻轻上下吹吸混匀,3,000 rpm离心

15sec。37℃水浴温育90 min。

16. 取20 μl酶切产物,加入4 μl 6×上样缓冲液,混匀后0.8%凝胶电泳观察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

7 7’ 4 4’ M 2 5 6 8

重组质粒双酶切电泳检测图

【实验结果分析】

将实验六中2、4、4’、5、6、7’、、8号剩余的菌液进行重组质粒DNA的提取及酶切鉴定。所得结果如电泳检测图,由图可知,对应7、8号泳道的样品双酶切成功,为阳性重组子;对应2、4、5号泳道的样品双酶切不成功,重组子为假阳性;对应6号泳道的样品经酶切鉴定,确认为非重组子。本人实验结果为6号。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姓名:曲若端

专业:植物遗传

学号:2011211011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