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

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

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
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

第九届中国经济学年会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与我国二氧化碳排放

——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研究

杜立民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

魏楚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正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我国作为二氧化碳排放大国,国际减排压力也正变得越来越大,客观地评估和分析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现状、趋势及其影响因素至关重要。本文首次较为精确地估算了1995-2007年我国各省二氧化碳排放量,构建了省级二氧化碳排放面板数据库,并运用相应的静态和动态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通过样本内拟合标准和样本外预测标准进行模型选择,确定最优的计量模型,进而通过情景模拟对直到2020年的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排放总量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重工业比重、城市化水平以及技术进步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未来十几年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排放总量仍将持续上升,虽然排放总量很可能在2015年以后就超过100亿吨,但是人均排放量仍将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即使到2020年也仍然只有9吨左右,只相当于欧盟2007年水平。

关键词:面板数据;模型选择;减排;预测

一、引言

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的事实,大量证据表明,以CO2为主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是主要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生产和生活造成严重威胁,关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IPCC(2007)第四次评估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可逆转的影响,如果全球平均温度增幅超过工业革命前1.5-2.5℃,那么20%-30%的物种可能灭绝,超过3.5℃则可能导致40%-70%的物种灭绝,近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已经上升了0.74℃,预计未来二十年仍将以每十年增加大约0.2℃的速率变暖,即使所有温室气体和气溶胶的浓度稳定在2000年的水平不变,估计也会以每十年0.1℃的速率变暖。Stern(2007)也警告,如果人类再不采取减排行动,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最早在2035年就将达到工业革命前的两倍,导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超过2℃,所造成的损失将相当于全球GDP每年至少损失5%。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也十分显著,《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指出,近一百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升高了0.5-0.8℃,近50年变暖尤其明显,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发生的强度和频率明显增加,对我国社会经济造成了重大影响。

气候变化的影响波及全球,属于典型的全球公共物品,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实现减排目标。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通过了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规定到2010年,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要比1990年减少5.2%。我国签署并核准了《京都议定书》,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并没有承担具体的减排任务,因

此被认为存在“搭便车”的嫌疑,美国甚至以此为借口退出《京都议定书》。另一方面,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我国能源消费快速增长,使得CO2排放量也随之快速增加。据荷兰环境评估机构报告,2006年我国的CO2排放总量就达到62亿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2007年则进一步上升到67.2亿吨,占世界总排放量的24.3%,增长量占世界总增加量的60%。可以肯定的是,随着CO2排放量的进一步增加,国际社会对我国的CO2减排必然会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后京都时代的到来,我国政府必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国际CO2减排压力①。

对于我国政府而言,当务之急有两点:首先,应客观科学地评估我国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现状和未来一段时期的排放趋势,为新一轮的国际温室气体减排谈判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未来十年我国CO2排放量具体将达到多少?我国政府最多又能承诺多少减排任务?唯有对此进行科学地研究,才能在新一轮的国际谈判中,为我国争取一个既不妨碍社会经济发展,又不损害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公平的减排义务。其次,应全面科学地分析影响我国CO2排放的主要因素,为实行减排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哪些因素对我国CO2排放的影响最为重要?如何才能采取有效措施推进减排战略?只有对此深入了解,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减排措施,为遏制全球变暖做出应有的贡献,毕竟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全球变暖对我国的影响巨大。

围绕上述两个问题,本文进行了具体研究。本文首次估算了我国各省1995-2007年CO2排放量,构建了省级CO2排放面板数据集,并运用相应的面板数据计量方法对CO2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同时通过样本内拟合标准和样本外预测标准进行模型选择,确定最优的计量模型,进而通过情景模拟对直到2020年我国CO2的排放量进行了预测。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政策含义。从理论上来说,本文首次评估了各省的排放量,构建了省级面板数据库,相对以往国家层面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而言是一大进步。同时,本文通过样本内拟合标准和样本外预测标准进行模型选择,以确定最优的计量模型,相对传统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模型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从政策含义上来说,本文确定了影响我国CO2排放最重要的几个因素,对我国CO2减排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本文对未来十几年我国CO2排放趋势进行了预测,这对我国政府在国际CO2减排谈判中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相关文献综述;第三部分对各省CO2排放量进行了估算,并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第四部分是计量模型和估计结果;第五部分是对我国直到2020年人均CO2排放量和排放总量的预测;最后是结论和政策建议。

二、文献回顾

有关二氧化碳排放量估计、预测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方法是因素分解分析(Decomposition Analysis),其中最常用的分解公式是Kaya恒等式,将CO2排放分解为人口总量、人均GDP、能源强度和能源消费的碳强度四个因素②。Yang and Schneider(1998)运用Kaya恒等式分解研究了全球CO2排放趋势,发现人口、人均GDP、能源强度和碳强度这四个因素对全球CO2排放都具有重要影响,但是对不同类型国家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同时作者还据此预测了直到2100年全球CO2的排放量。Zhang(2000)也基于Kaya恒等式研究了我国1980-1997年CO2排放的变动情况,发现人均GDP的快速增长是我国CO2排放快速增加的主要原因,而能源强度的大幅度降低则对CO2的减排作出了重

①《京都议定书》将在2012年到期,2012年以后温室气体减排框架将在各国谈判的基础上重新确定。

②Kaya恒等式可以表示为:CO2=POP×(GPD/POP)×(E/GDP)×(CO2/E),其中POP是人口总量,E是能源消费量,GPD/POP是人均GDP,E/GDP是能源强度,CO2/E是能源消费的碳强度。

大贡献,如果能源强度仍然维持在1980年水平不变,则我国CO2的排放将翻倍,由此作者认为中国对全球CO2的减排已经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不是“免费搭车”者。Aldy(2007)也运用Kaya恒等式研究了美国能源消费、CO2排放和GDP之间的关系,他的研究发现,1960-1999年期间,美国人口和收入的增长超过了能源强度和碳强度的下降,从而导致能源消费和CO2排放量年均2%的增长。因素分解分析的最大优点在于简单明了,但是由于其分解过程具有固定的程式,往往忽略一些重要的影响因素,如能源消费结构、人口密度、技术进步、地区差异等等,因此分析能力有限。

第二类方法是基于计量经济分析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估计。EKC最早由Grossman and Krueger(1991)提出,其基本含义是,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环境质量会变差,但是一旦越过某一个转折点,人均收入的提高转而将推动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EKC理论提出来以后,大量的文献试图从经验研究的角度检验EKC是否存在,并进行相关预测,包括Grossman and Krueger(1995)、Arrow et al.(1995)、Dasgupta et al.(2002)、Maddison(2006)、Bartz and Kelly(2008)等等,其常用的方法是用污染指标对GDP 的二次项或三次项进行拟合,并以此推算拐点出现的时间。最初有关EKC的研究主要针对二氧化硫、粉尘、水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后来才逐渐扩展到CO2分析。Tucker(1995)基于137个国家21年的面板数据,考察了人均CO2排放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发现经济增长的加速可以使CO2排放的速度放慢,同时发现,能源价格对CO2的排放有显著的影响。Holtz-Eakin and Selden(1995)基于全球130多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考察了人均GDP和CO2排放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确实存在倒U型关系,但是预测结果显示,即使到2100年,全球CO2排放量仍然将是不断增长的,作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将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的缘故,因此缩小世界各国经济差距对削减CO2排放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Roberts and Grimes(1997)发现CO2和GDP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从1962年的线性变为1991年的倒U型,作者认为,这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碳强度降低,而低收入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的碳强度提高的缘故。Schmalensee,Stoker and Judson(1998)则基于1950-1990年国家水平的面板数据,估计了CO2排量和GDP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作者据此预测了直到2050年的全球CO2排放量。

用EKC方法来估计和预测CO2排放被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受到大量的质疑和批评,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所谓的EKC可能并不存在,据此预测的拐点和排放量也就值得怀疑。Azomahou,Laisney and Van(2006)基于1960-1996年10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应用非参数核估计(Kernel Estimation)方法,研究了人均CO2排放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之间并不存在所谓的倒U型关系。Agras and Chapman(1999)和Richmond and Kaufmann(2006)指出以往关于经济发展和CO2排放量的研究忽略了能源价格的影响,当将能源价格考虑在内时,所谓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并不存在。Lantz and Feng(2006)基于加拿大1970-2000年省级面板数据,估计了化石燃料CO2排放和GDP、人口、技术之间的关系,发现CO2排放和GDP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关系,相反,CO2和人口、技术之间分别存在倒U型和正U型关系。Wagner(2008)也指出,以往关于经济发展和CO2排放的研究忽视了两个问题:一,非线性转换后的数据性质可能完全改变,使用线性协整检验和估计往往失败;二,各期数据之间可能存在序列相关性。如果考虑了这些因素,所谓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并不存在,以往所谓的EKC结果都是不恰当的计量方法导致的错误结果。

第三类研究则主要基于一些比较独特的方法,相对比较分散。Galeotti and Lanza(1999)用Gamma函数和Weibull函数估计了人均CO2排放和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并据此进行了预测。Garbaccio,Ho and Jorgenson(1999)运用CGE模型考察了碳税对CO2减排的效果,发现碳税存在双重红利,既可以减少CO2的排放量,长期来说又可以提高GDP和消费。Martinez-Zarzoso and Bengochea-Morancho(2004)基于22个OECD国家1975-1998年数据,

运用Pooled Mean Group Estimation方法,对CO2排放和GDP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发现两者的关系并不明确,对大多数国家而言,两者之间存在N型关系。Brannlund and Ghalwash(2008)基于瑞典家庭水平的截面数据研究了收入和污染之间的关系,发现虽然从理论上很难确定两者之间的斜率和曲率(除非加入很强的假设),但是经验研究显示两者确实呈现倒U型关系。研究同时发现,收入的分配对污染排放有一定影响,在平均收入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收入分配越平均,污染物排放也将越高。Auffhammer and Carson(2008)指出,资本的调整速度和工业化水平等诸多因素对CO2排放具有重要影响,在预测CO2排放量时应考虑这些因素。作者同时指出,传统的EKC并不适用,更好的方法是通过样本外预测标准在众多模型中进行选择,预测时应选择预测误差最小的模型。

国内有关EKC的文献比较多,但更多关注工业废水、二氧化硫、工业粉尘等污染物的影响,如赵细康等(2005)、包群、彭水军、阳小晓(2005)、彭水军、包群(2006)、马树才、李国柱(2006)、陆旸、郭路(2008)等等,而有关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问题最近几年才受到关注,相关研究也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2009)应用产权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建立了一个界定各国历史排放权和未来排放权的理论框架,他们指出不能只关注当前的排放总量和人均排放量,而应该将历史排放量纳入考虑范围,在计算历史总排放量和确定未来总排量的基础上,在各国人均排放相等的原则下,分配温室气体排放权,各国之间可在产权确定的基础上进行排放权交易。林伯强、蒋竺均(2009)基于国家水平的宏观数据,用两种不同的方法预测了我国CO2排放量,一种是传统的EKC方法,另一种是通过能源需求来预测CO2排放。研究发现两者的结果存在很大差异,基于EKC方法的预测结果显示2020年应该出现拐点,但是基于能源消费的预测则显示即使到2040年仍然未出现拐点。为此作者用Kaya恒等式进一步考察了CO2排放的影响因素,发现CO2排放除受人均GDP影响外,还受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而传统EKC方法忽视了这些因素。

在以上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本文详细研究了我国CO2排放的影响因素及未来十几年的排放趋势。本文的创新之处和贡献在于以下几点:(1)本文首次较为精确地估算了我国各省1995-2007年的CO2排放量,构建了省级CO2排放面板数据库,为进一步的计量分析提供了更多的信息,相对以往国家水平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是一大进步;(2)与以往研究不同,本文并没有事先设定具体的计量模型,而是通过样本内拟合标准与样本外预测标准进行模型选择,确定最优的计量模型,相对传统的EKC模型更具科学性;(3)本文不但分析了我国CO2排放的影响因素,而且预测了未来一段时间我国CO2的排放总量和人均值,这对我国政府的国际CO2减排谈判以及国内减排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政策含义。

三、估算分省二氧化碳排放量

与二氧化硫、粉尘、水污染等其他环境污染不同,我国并没有直接公布CO2排放数据,必须通过化石能源消费、转换活动以及某些工业品生产过程进行估算,为此本文通过相关计算公式专门估算了各省1995-2007年CO2排放量。本文的估算主要参考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2007)的方法。CO2排放主要来源于化石能源消费、转换和水泥生产,为精确起见,本文进一步将能源消费细分为煤炭消费、石油消费(包括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和天然气消费①。煤炭消费过程中,有相当大一部分用来发电和供热,虽然这部分煤炭消费产生的电能和热能可能并不都在本省使用,但是由此产生的CO2确实都留在本省,因此本文在计算能源消费量时,除终端能源消费量外,还包含了发电

①化石能源消费、转换以及水泥生产所排放二氧化碳占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97%以上,其他如石灰、电石、钢铁生产也排放二氧化碳,但是由于数据难以获得且排放比重非常小,故本文没有计算在内。

和供热用煤。本文所有能源消费、转换数据皆取自历年能源统计年鉴中地区能源平衡表,水泥生产数据来自国泰安金融数据库①。

化石能源消费活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66

2211(44/12)

i i i i i i i CO CO E CF CC COF ====××××∑∑其中,CO 2表示估算的各种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i 表示各种消费的能源,包括煤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和天然气共6种;E i 是分省各种能源的消费总量;CF i 是转换因子,即各种燃料的平均发热量,单位为万亿焦耳/万吨,或者万亿焦耳/亿立方米;CC i 是碳含量(Carbon Content),表示单位热量的含碳水平,其单位是吨/万亿焦耳;COF i 是氧化因子(Carbon Oxidation Factor),反映了能源的氧化率水平,如果等于1则表示完全氧化,但通常都低于1,往往有一部分碳元素没有被完全氧化,而是留在了残渣或灰烬中;由于氧原子的相对质量是16,而碳原子的相对质量是12,因此44/12则表示将碳原子质量转换为二氧化碳分子质量的转换系数,两者相差约3.67倍。其中,CF i ×CC i ×COF i 被称为碳排放系数,而CF i ×CC i ×COF i ×44/12则是二氧化碳排放系数。水泥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计算相对简单,只需将水泥产量乘以相应的CO 2排放系数即可。表1列出了各排放源的CO 2排放系数②。表1:二氧化碳排放系数

估算出分省CO 2排放量以后,可以进一步分析排放趋势、排放结构和地区差异等情况③。图1显示了1995、1999、2003和2007年我国人均CO 2

排放量的Kernel 密度演进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1995年各省的人均CO 2排放量主要集中在1至3吨左右,而且分布相对比较集中,这说明各省之间的差别不是非常大。在各省人均排放量中,最小值不到1吨(海南),最大值约为5吨(天津)。1999年的Kernel 密度函数和1995年的基本相似,但是最小值和最大值都略有提高,分别为1.06吨(广西)和5.39吨(上海)。这一方面反映了1995年至1999年期间,我国能源消费量没有大幅提高,能源消费结构没有重大改变,水泥产量没有大幅度扩张,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各省之间CO 2排放的差距和分布没有大的变化。2003年各省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分布则有较大的变化,不但分布更加分散,而且人均排放量有较大幅度提高。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主要分布在2至5吨,其中3吨是分布密度最高的排放量。最小值为1.35吨(广西),最大值则达到6.33吨(宁夏)。2007年各省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布则进一步分散化,主要集中在2吨至8吨之间,其中5吨左右是密度最高的排放量,但是其密度仍然要小于0.2。最小值约为2吨(四川),最大值则超过12吨(内蒙古),两者差距进一步扩大。人均CO 2排放量Kernel 密度演进趋势反映了2002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发展通道,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从而导致能源消费量和水泥、钢铁等工业产品产量大幅提高的事实,同时也反映了各省之间发展不平衡,差距进一步扩大的现实状况。燃料名

煤炭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天然气水泥碳含量(t-C/TJ )

27.2818.9019.6020.1721.0915.32——热值数据(TJ/万吨或TJ/亿m 3)

192.14448.00447.50433.30401.903893.10——碳氧化率

0.9230.9800.9860.9820.9850.990——碳排放系数

0.4840.8300.8650.8580.835 5.905——CO 2排放系数 1.776 3.045 3.174 3.150 3.06421.6700.527

由于数据不可得,本文没有估算西藏自治区的CO 2排放量,同时由于重庆市在1997年以前隶属于四川省,为统计口径的一致性,本文将重庆市和四川省合并在一起进行计算。

②数据取自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2007)。

③限于篇幅,分省CO 2排放量具体数据不在文中列出,感兴趣的读者可向作者索要。

图1:人均CO 2排放量的Kernel 密度演进

众所周知,我国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这必然使得各地区之间的能源消耗和水泥消耗也不平衡,从而导致各地区之间人均CO 2排放量的不平衡。另外,我国各地区之间的资源禀赋也存在较大差异,西部地区煤炭资源比较丰富,西部省份煤炭消费的比重可能会更高,而煤炭的碳排放量是最高的,这也可能导致地区之间CO 2排放的不同。图2显示了分地区人均CO 2排放量(分地区加权平均值)的演进趋势。从图中可以看出,1995年至2000年期间,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人均CO 2排放量都维持在相对较为平稳的水平,增长不是非常大,西部地区甚至有所下降,但是自2000年以后,三个地区都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从各地区的排放量绝对值来看,东部地区的人均CO 2排放量要明显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则差别不大,这一基本结果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禀赋是一致的。图中同时画出了本文估计的全国人均CO 2排放量曲线以及由世界银行估计的我国1995-2005年人均CO 2排放量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本文的估计值和世界银行的估计值差距非常小,这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本文估计的可靠性,也为下文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提供了一定的支持①。

i s s i o n ,T o n 图2:分地区人均CO2排放量

①世界银行估计数据可从以下网址获得:https://www.doczj.com/doc/262146643.html,/U0FSM7AQ40

化石能源消费和水泥生产是CO 2排放的主要来源,本文在估算各省的人均CO 2排放量时,重点考察了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泥四种排放源,计算了其各自的排放比重。图3显示了东、中、西部三个地区四种不同CO 2来源的构成比例,从图中可以看出,对三个不同地区来说,煤炭消费都是CO 2排放的最主要来源,石油消费作为第二大排放来源,其比例则要小得多,而天然气消费的CO 2排放量则要更少一点。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煤炭消费排放的CO 2比重都超过70%,中部地区甚至接近80%,明显要比东部地区的70%左右高。值得注意的是,西部地区煤炭消费排放的CO 2比重在2001年以前有较大幅度下降,从1995年接近80%一直下降到2001年的70%左右,此后一直维持在这一水平。东部地区石油消费排放的CO 2比重接近20%左右,要比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0%左右高,而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天然气消费排放的CO 2比重则相对很小,不足1%,但是西部地区的比重则要大得多,基本维持在6%左右,这一结果和各地区的能源资源禀赋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密切关系。从图中同时可以看出,水泥也是重要的CO 2排放源,在三个不同地区都占到了约10%的比重,基本和中西部地区的石油消费排放比例相当。

图3:分地区CO 2排放结构

从以上的描述性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各省的人均CO 2排放量自1995年以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而且各省份之间人均排放量的分布有逐年分散的趋势,地区差异进一步扩大。各地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均CO 2排放的不均衡,东部地区人均CO 2排放量最高,中西部地区则要小得多。从排放结构来看,煤炭消费是我国CO 2排放的主要来源,石油消费次之,而天然气消费则差异较大,西部地区相对较高,而东部和中部地区则基本可以忽略不计,这和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密不可分。同时,水泥生产的排放量也不可忽视,其排放量基本和石油消费排放量相当。

四、计量模型及数据说明

East

Middle

West Whole

country

构建了分省CO 2排放面板数据以后,可以应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一系列相关分析。考虑如下计量模型:

,1it i t i it

y y αδηε?=++++it Z β其中,y it 是第i 个省第t 年人均CO 2排放量,y it-1则是其一阶滞后项;α是常数项,δ和β是回归系数;ηi 是个体效应(Individual Effect ),用来控制各省的特有性质,εit 是扰动项;Z it 是外生变量,包括人均GDP 、重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城市化水平、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人均私家车拥有量、时间趋势等因素。所有的变量都取对数形式。值得指出的是,本文并不事先设定计量模型,而是根据解释变量的不同估计多个模型,然后通过样本内拟合标准和样本外预测标准进行模型选择,下文将进一步说明。

对于面板数据模型(2)而言,如果模型中没有滞后项y it-1,则可以通过固定效应模型(Fixed Effect Model )或随机效应模型(Random Effect Model )进行估计,两者的区别在于,随机效应模型相对更有效,但是要求外生变量Z it 和个体效应ηi 不相关,而固定效应模型虽然对外生变量Z it 和个体效应ηi 之间没有要求,但是消耗更多的自由度,因此两者各有优劣,为此本文将通过Hausman 检验在这两种估计方法之间进行选择。一旦模型加入滞后项y it-1,便有了动态性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都不再适用。事实上,在动态模型中,由于滞后变量y it-1中含有个体效应ηi ,因此解释变量y it-1和个体效应ηi 是相关的,从而随机效应估计量是有偏的。对固定效应估计量而言,虽然组内转换(Within Transformation )可以消去个体效应ηi ,但是转换后的动态项和扰动项仍然是相关的,11211T it it t y y T ??=??∑2

11T it it t T εε=??∑因此仍然存在内生性问题(Endogeneity Problem ),从而固定效应估计量也是有偏的。

对于动态面板模型,Anderson and Hsiao(1981)建议先对模型进行一阶差分消去个体效应ηi ,由于差分后的解释变量与扰动项相关,他们进一步建议

112it it it y y y ????=?1it it it εεε??=?用或者作为的工具变量进行估计。Arellano and

223it it it y y y ????=?2it y ?112it it it y y y ????=?Bond(1991)则进一步提出用所有的前定变量(y i1,y i2,…,y it-2)作为解释变量112it it it y y y ????=?的工具变量,然后用广义矩方法(Generalized Method of Moment,GMM )进行估计。由于后者应用了更多的信息,其估计量也更为有效,因此在下文的动态模型中,本文将使用Arellano and Bond(1991)的GMM 估计方法进行估计。

本文计量分析所涉及的各变量,除各省人均CO 2排放量已在上文中进行了详细解释和说明外,其他变量的构建如下: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用p er_GDP 表示)。大量研究指出,人均CO 2排放量和人均GDP 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其基本思想是,在不同的收入阶段,人们对环境的要求会发生改变,因此本文模型中加入人均GDP 指标。分省GDP 及人口数据可从各省历年统计年鉴获得,为保证可比性,本文将各年名义GDP 转换为以1995年为基期的实际值。

2、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用Ratio_coal 表示)。各种能源消费的CO 2排放量并不相同,煤炭的排放量是天然气的1.6倍,石油的1.2倍,而核电以及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消费则并不排放CO 2。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因此考虑煤炭消费比重对CO 2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指标用各省煤炭消费量占各省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折合为标准煤以后的比值)来表示。计算各省煤炭消费比重所需数据均来自于历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3、重工业比重(用Ratio_heavey表示)。用重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来表示。相对轻工业而言,重工业的能耗要高得多,因此排放的CO2也要高得多。1995年以来,我国各省的重工业比重持续上升,而且有进一步提升的趋势,这必然对未来CO2排放产生重要影响。值得指出的是,本文的重工业比重数据的统计口径是所有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下非国有企业没有统计在内,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高估重工业的比重,因为规模以下企业往往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总产值和轻工业总产值数据来自于《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和各省历年统计年鉴。

4、城市化水平(用Ratio_urban表示)。城市化的推进既需要消耗大量的钢铁水泥,也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导致能源消费的大幅度增加,因此城市化水平是影响CO2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城市化水平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但是我们不能获得这一指标统计口径一致的数据。统计局在统计城市人口时,2004年以后统计的是城市的常驻人口,而在2004年以前统计的只是户籍人口,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常驻人口不仅包括了户籍人口,而且包含了居住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因此一般和户籍人口数据差距较大。本文所能获得的统计口径一致的城市化水平指标是各省按户籍人口统计的非农人口比重数据,要比通常以常驻人口计算的城市化水平低。数据来自于历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

5、人均私家车拥有量(用Per_car表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私人拥有车辆的数目快速增长,这意味着汽油等燃料的大量消费,从而快速增加CO2的排放量,本文对此加以控制。本文私家车拥有量数据来自于历年《中国汽车市场年鉴》。

五、计量结果及模型选择

(1)计量结果及解释

基于计量模型(2),本文根据不同的解释变量,分别估计了7个不同的回归模型,结果如表2所示。相对于事先设定单一的计量模型而言,本文的好处在于可以通过设定搜索(Specification Search)确定最优的计量模型。模型1至模型4以及模型6未涉及被解释变量的动态项,因此可以用基于OLS的固定效应模型或基于FGLS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估计,虽然两者各有优劣,但是随机效应模型要求解释变量和个体效应ηi不相关,为此本文用Hausman检验进行判别,检验结果显示所有5个静态模型都应该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对于动态模型5和模型7,本文用Arellano and Bond(1991)发展的GMM估计量进行估计,该估计量的一致性有一个重要的前提,即一次差分以后的扰动项不存在二阶序列相关,对此可以应用Arellano and Bond(1991)提供的检验方法进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中的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模型5和模型7都不能拒绝没有二阶序列相关的原假设,因此本文的GMM 估计量是一致的。

模型(1)拟合了最基本的二次项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模型,如果人均CO2排放量和人均GDP之间确实存在倒U型曲线,则解释变量ln(per_GDP)2的系数应该显著为负值,但是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在这一简单回归中,解释变量ln(per_GDP)2的系数虽然为负值,但是并不显著,这说明简单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模型在研究我国CO2排放时并不适用。

模型(2)在基本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控制了重工业比重和煤炭消费比重。重工业比重指标是重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而煤炭消费比重则反映了煤炭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这两个解释变量的系数符号都是符合常识和预期的。重工业比重越高则排放的CO2越多,而且这一关系在1%水平上显著。平均来说重工业比重每上升1个百分点,则人均CO2排放量将增加约0.334个百分点。煤炭消费比重的提高也将增加人均CO2的排放量,而且在1%水平上显著。平均而言,人均CO2排放

量对煤炭消费比重的弹性约为0.213。值得注意的是,在控制了重工业比重和煤炭消费比重以后,解释变量ln(per_GDP )2的系数虽然为负,但是即使在10%水平也仍然不显著。表2:估计结果及模型选择

注:1)***表示1%水平显著,**表示5%水平显著,*表示10%水平显著。

模型(3)进一步增加了时间趋势解释变量ln(time ),以控制外生技术进步对所有省份人均CO 2排放量的影响,这也是相关研究中常用的方法。时间趋势变量以对数形式出现,则主要是为了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进步对CO 2减排的边际作用越来越小这一特征。值得指出的是,在面板数据模型中,外生技术进步对各省的共同影响也可以通过加入时间效应(Time Specific Effect )λt 来实现,但是在本文中会引起两个问题:第一,在应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估计时,加入时间效应λt 相当于增加了13个待估计参数,从而将额外损失13个自由度;第二,在利用回归模型进行样本外预测(Out-of-sample Prediction )时,涉及到时间效应的样本外趋势问题,虽然可以人为假设时间效应的样本外趋势,但是额外的假设必然会影响预测的可靠性,而加入时间趋势变量ln(time )则较好地避免了这一问题。由于本文的一

解释变量

模型1模型2模型3模型4模型5模型6模型7Ln(per_GDP )0.687***

(0.022)

0.622***(0.034) 1.033***(0.044)0.969***(0.065)0.743***(0.049)0.962***(0.047)0.689***(0.021)Ln(per_GDP )2-0.017

(0.020)

-0.027(0.019)-0.103***(0.017)-0.118***(0.021)-0.118***(0.013)-0.103***(0.017)-0.109***(0.017)Ln(r atio_heavey )0.334**

(0.113)

0.543***(0.096)0.587***(0.109)0.407***(0.082)0.402***(0.101)0.308***(0.100)Ln(r atio_coal )0.213***

(0.059)

0.140***(0.050)0.124***(0.050)0.044***(0.008)0.133***(0.049)0.055***(0.006)Ln(time )-0.262***

(0.065)

-0.271***(0.024)-0.242***(0.016)-0.258***(0.021)-0.243***(0.049)Ln(p er_cars )0.032

(0.037)

n(ratio_urban )0.351***

(0.091)

0.236***(0.104)Ln(per_CO 2t-1)0.413***

(0.038)0.412***(0.021)

constant 1.207***(0.012) 1.404***(0.045) 2.051***(0.065) 1.941***(0.132) 1.465***(0.093) 2.400***

(0.111)

1.702***(0.104)观察次数377377377348319377

319个体数目292929292929

29估计方法within within within within GMM within

GMM Hausman 检验8.62**13.94***34.22***35.15***——48.19***

——Arellano&Bond 检验————————-1.433——

-1.346R-Squared 0.4290.5810.5240.5370.8820.533

0.814AIC -251.61-286.36-395.62-373.94-760.20-402.59

-756.31BIC -245.75-284.49-395.76-376.24-762.49-404.72

-762.61RMSFE 0.2220.1890.1430.1330.1700.152

0.182MAE 0.361

0.3340.2570.2470.3230.2750.333

个重要目的是进行预测,因此采用时间趋势变量更为合适。

从模型(3)的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外生技术进步确实对人均CO2的排放量有显著影响。系数符号为负,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外生技术进步倾向于减少人均CO2的排放量。这一结果是可以理解的,技术进步提高了我国能源的使用效率,导致能源强度(单位GDP 能耗)的大幅度下降,从而使得人均CO2排放量的显著降低。在控制了外生技术进步因素以后,重工业比重对人均CO2排放量的影响进一步增强,而煤炭消费比重对CO2排量的影响则相对有所下降。人均GDP的一次项和二次项系数也有所变化,虽然系数符号仍然保持不变,但是二次项系数变得在1%水平显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人均私有汽车的拥有量不断提高,而汽车尾气则被认为是CO2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为此,模型(4)进一步控制了人均私人汽车拥有量对人均CO2排放量的影响。回归结果显示,回归系数不但非常小,而且即使在10%水平也仍然不显著,这说明人均私人汽车拥有量对我国人均CO2排放量的影响非常小,至少在目前可以忽略不计。出现这一结果可能是由于目前我国人均私有汽车拥有量尚非常低,其排放的CO2相对于工业CO2排放量而言,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模型(5)至模型(8)同样考虑了人均私有汽车拥有量的影响,但是结果都不显著(因此没有在表中报告),这进一步说明了结果的稳健性。

模型(5)进一步考虑了人均CO2排放量的一阶滞后项,其基本含义是上期人均CO2排放量的多少对本期人均CO2排放量有影响。正如Auffhammer and Carson(2008)所指出的,考虑被解释变量滞后项的合理性在于资本调整的滞后性,任何资本设备的折旧都有一定的周期,特别是大型机器设备更是如此,通过加入滞后项能较好地控制这一因素。从直觉上来说,上一期的人均CO2排放量对本期的排放量应该具有正的影响,由于机器设备更新的滞后性,上期排放量越多,本期的排放量也应该越多。滞后项回归系数的大小表示资本调整速度快慢,系数越小则说明资本调整的速度越快,而系数大则意味着资本调整速度较慢,但是调整系数显然不应该大于1。从模型(5)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滞后项的系数为0.413,且在1%水平显著,是符合我们的预期的。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从直觉上来说,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将产生更多的CO2,因为城市化需要大量的钢筋水泥,而且城市人口的生活习惯也不同于农村人口,其能源消费将成倍增加,因此城市化水平将是一个需要考虑的解释变量。遗憾的是,我们不能得到统计口径一致的城市化水平指标。城市化水平一般用城市化率来表示,其定义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里的人口指的是常驻人口。但是,我国在2004年改变了人口统计口径,2004年以前没有各省的城市常驻人口统计,而2004年以后则统计了常驻人口。《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提供了口径一致按户籍统计的城市人口数和乡村人口数,因此我们能得到是按户籍人口统计的城市人口比重。必须指出的是,按户籍人口计算的城市化率水平和实际的城市化率相比要低得多,特别是人口流动较大的省份更是如此。作为比较,我们将城市化率作为解释变量分别纳入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之中,回归结果如模型(6)和模型(7)所示。从回归结果中可以看出,无论是静态模型还是动态模型,城市化率对CO2排放有显著影响,城市化水平的提高确实倾向于增加CO2的排放量,但是动态模型的系数要略微小一些。

(2)模型选择

一般来说,模型设定的优劣往往通过可决系数(R-squared和Adjusted R-squared)、赤池信息标准(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和舒瓦茨信息标准(Schwarz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来判别,但是这几个判别标准都只适用于判别模型的样本内拟合优度,而对于样本外预测则并不一定有效。对于预测而言,更好的判别指标是用样本外预测的均方误根(Root Mean Squared Forecast Error,RMFSE)和绝对平均误(Mean Absolute Error,MAE)这

两个指标来判别。由于本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预测未来一段时间我国人均CO 2排放量和排放总量,因此常用的样本内拟合标准可能并不是最理想的模型选择标准,而样本外预测标准可能更为实用,为此本文同时报告了两种模型选择标准,当两者结论冲突时,以样本外预测标准为主。

样本外预测标准的基本思想是,在个体数为N ,每一个体观察值为n+m 次的数据中,将每一个体前n 次观察值用来估计模型的系数,用后m 次观察值来考察预测的精确度。不

妨用表示真实值的超前一步预测(One-step-ahead Forecast )

,其中i=1,2,…,N ,,?i n h f +,1i n h y ++h=0,1,…,m-1。对于个体i 而言,真实值和预测值之差即为预测误差

,共可得mN 项预测误差。RMSFE 就是将这mN 项预测误差的平方,1,1,??i n h i n h i n h

e y

f +++++=?求均值后开方:

121/2,1101?()

N m i n h i h RMFSE e mN

?++===∑∑MAE 则定义为:1,1

101?N m i n h i h MAE e

mN ?++===∑∑对于不同的计量模型而言,RMFSE 和MAE 越小则意味着模型的预测越精确,因此RMFSE 和MAE 越小越好。本文将13年数据中的前9年用来估计回归模型系数,而将后4年数据用来计算RMFSE 和MAE 。从表2报告的结果可以看出,各模型的RMFSE 和MAE 选择结果是一致的,模型(3)的结果相对更好。从样本内拟合标准来看,动态模型5和模型(7)的R 2明显高于静态模型,而且动态模型的AIC 和BIC 也相对小得多,这意味着动态模型的拟合程度更高。但是对于预测而言,样本外预测标准更重要,因此在下文的预测中,本文将主要基于模型(3)进行预测。

六、预测

本部分内容将基于上文估计的模型(3),对我国人均CO 2排放量和排放总量进行预测。面板数据模型的预测可以基于每个省分别进行预测,然后通过加总获得全国数值,也可以直接用全国数据进行预测。相对而言,分省预测必须将预测期的全国平均GDP 增长率、人口增长率、重工业比重等解释变量指标在各省之间进行分解,这不但大大增加了工作量,而且指标的分解很难做到完全合理,因此很可能反而会降低预测的准确性,为此本文将基于全国平均值直接进行预测。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至2020年我国人均GDP 要比2000翻两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届时我国人均GDP 将超过3000美元,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工业化和城市化也将告一段落,为此,本文将预测期限设定为2008年至2020年①。虽然我们可以预测更长的时间跨度,但是考虑到预测的准确性和可信度,我们认为预测2008-2020年这样一个较短的时期比较合适。

(1)情景设定

对于模型(3)而言,由于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是同期的,因此必须事先假设解释变量的具体值才能对被解释变量进行预测。本文采用情景模拟(Scenario Simulation )方法对①

由于本文分析所需2008年数据大部分尚不可获,因此本文对2008年人均CO 2排放量和排放总量也进行了预测。

解释变量进行事先设定,然后根据不同情景设定进行预测,这也是预测中常用的方法。本文的不同情景设定如表3所示。表3:解释变量情景设定

人均GDP 增长率: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2020年人均GDP 比2000年翻两番,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000年我国人均GDP 为7858元,以此推算2020年应达到31432元,20年中人均GDP 年均增长率必须达到7.18%。2007年我国人均实际GDP 已经达到14866元(按2000年价格计算),2001-2007年人均实际GDP 年均增长率达到9.54%,为此2008-2020年人均实际GDP 的年均增长率只需不低于5.93%就能实现翻两番的目标。考虑到2008年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仍将持续一段时间,2011年以后很可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本文将2008-2010年基准人均GDP 增长率设为7%,2011-2015年设为8%,2016-2020年设为7%,同时在基准增长率的基础上分别调高和调低一个百分点作为高增长和低增长情景。

重工业比重: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重工业化阶段,重工业比重不断上升,从1995年的56%左右上升到2007年70%左右。考虑到我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同时考虑到各地方政府为应对当前的经济危机,保证经济增长8%的目标,重工业化过程仍可能持续较长一段时间,为此本文假定2008-2010年重工业比重没有变化,仍将维持在70%,2011年以后则将有所下降,每年降低0.5个百分点,到2020年降为65%。

能源消费结构:我国的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自1995年以来,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0%左右,石油消费比重保持在20%左右,天然气消费比重约为3%上下,而核电、水电和风电等清洁能源比重约为7%左右。值得指出的是,最近几年国家鼓励风电、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核电的发展,未来几年比重将会有较大幅度上升,在情景模拟中必须考虑这一情况。根据发改委《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目标,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量将分别达到3亿吨标准煤和6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达到10%和16%。发改委《核电中长期规划》的目标则显示,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将达到40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800亿千瓦时,折合成标准煤相当于9000多万吨标准煤,届时核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将从目前不到1%上升到3%左右。可再生能源和核电比重的增长将替代部分煤炭和石油的消费。综合这些情况,本文假定2008-2010年,我国煤炭消费比重没有变化,仍将保持在70%,2011-2020年则每年降低1个百分点,至2015年将降至65%,2020年则进一步降至60%。

人口自然增长率:根据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发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至2010年我国人口总量将达到13.6亿,而到2020年则将进一步达到14.5亿人。2007年我国总人口为13.21亿,按照《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预测的人口数量,2008-2010年我国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应为9.7‰,而2010-2020年的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则应为6.4‰。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自2004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就低于6‰,并且仍然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2007年为5.17‰,2008年为5.08‰,为此本文简单假设2009-2020我国人口

变量名

2008-20102011-10152016-2020增速人均GDP 增长率

8%9%8%高7%8%7%中6%7%6%低重工业比重变化率

0%-0.5%-0.5%—煤炭消费比重变化率

0%-1%-1%—人口自然增长率5‰5‰5‰—

自然增长率为5‰①。

(2)预测结果及分析

表4报告了2008-2020年我国人均CO 2排放量和全国CO 2排放总量的预测结果。从表中结果可以看出,在2008-2020年期间,我国人均CO 2的排放量和排放总量都将持续上升,而且不同情景预测的结果相当接近。这一结果是可以理解的,经济的快速增长推动了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而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提高能源、水泥等资源的消费,从而推动CO 2排放的增加。而且从能源消费结构来看,当前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不可能有大幅度改变,这显然也不利于CO 2减排。表4:CO 2排放量预测结果

注:人均排放量单位:吨;排放总量单位:亿吨

从人均CO 2排放量来看,即使在最“悲观”的情况下,到2020年我国人均CO 2排放量仍将只有9.67吨,而在最“乐观”的情况下,则只有8.09吨。对此作一个国际比较是有益的,根据荷兰环境评估机构的报告,2007年美国人均CO 2排放量为19.4吨,俄罗斯为11.8吨,欧盟为8.6吨。相对而言,我国的人均CO 2排放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即使到2020年也只相当于欧盟2007年水平。但是从CO 2排放总量来看,2008年我国排放总量就将到达70亿吨。在最“悲观”的情况下,2014年我国CO 2排放总量就将突破100亿吨,即使在最“乐观”的情况下,2017年也将超过100亿吨。

对于低人均排放量和高排放总量这一结果,应该辩证地来看。相对美国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人均CO 2排放量仍然较低,如果算上历史排放量,则两者的差距将进一步扩大,但是由于我国人口数目庞大,排放总量必然也将相对较大,因此某些国家片面指责我国CO 2排放总量过大是不客观的。但是人均排放量低并不意味着我国可以不关注减排问题,毕竟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我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危害必然也最大,必须加以重视。可以肯定的是,在后京都温室气体国际减排谈判中,国际社会对我国的减排要求必然会进一步提高,对此我国政府必须有所准备。

虽然直到2020年我国的CO 2排放都将持续上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对CO 2的减排无能为力,从本文的模型结果来看,至少有几条途径可以控制和减少CO 2的排放:第一,改变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减少煤炭的使用比率,增加水电、风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核电的使用比例是有效的途径。目前,我国的煤炭消费比率仍然接近70%,而可再生能源和核电等清洁能源的使用比率只占7.5%左右,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事实上,最近几年我国政府也正大力提倡和扶持新能源的发展,如果新能源开发技术有较大突破,开发成本有大幅度降低,则CO 2排放将得到较好的控制。第二,通过技术进步降低能源强度(单位GDP 能源消费量),从而减少CO 2排放。虽然我国的能源效率已经有了较大的提高,从1995年年份

2008200920102011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人均

5.52 5.81

6.12 6.40 6.74

7.107.477.86

8.258.598.95

9.309.67中

5.48 5.72 5.97

6.20 6.48 6.78

7.097.417.73

8.018.298.578.86低 5.43 5.62 5.82 6.00 6.23 6.47 6.71 6.977.237.447.657.878.09总量高

71.8976.0580.5184.6289.5694.81100.25106.01111.83117.02122.53127.96133.72中

71.3874.8778.5481.9786.1090.5495.1599.94104.78109.12113.50117.92122.52低70.7273.5776.5679.3382.7886.4090.0594.0198.00101.35104.74108.29111.87①

由于统计口径的原因,各省人口加总数和全国人口总数稍有差异,2007年全国人口总数为13.21亿,而各省人口加总数为12.96亿(不包括西藏)。由于本文模型是在省级数据基础上估计的结果,因此在预测过程中使用2007年各省加总人数作为基期人口数。

每万元GDP能耗4.01吨标准煤,降低到2007年的1.16吨,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这无疑是降低CO2排放量的另一个有效途径。最后,优化产业结构,降低重工业比重。重工业往往是高能耗产业,在当前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下,产业结构的重化必然会增加CO2的排放。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重工业比重仍然比较高,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CO2排放问题将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缓解。

七、结论及政策建议

随着全球变暖问题日趋加剧,二氧化碳的国际减排问题备受关注,中国作为二氧化碳年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减排政策也格外引人注目。科学客观地评估我国CO2排放现状和未来趋势,深入分析影响我国CO2排放的主要因素,对我国政府制定相关的减排政策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本文首次较为精确地估算了1995-2007年我国各省的CO2排放量,构建了省级CO2排放面板数据库,并运用面板数据计量方法对我国CO2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样本内拟合标准和样本外预测标准进行模型选择,确定最优的计量模型,进而通过情景模拟对直到2020年我国的人均CO2排放量和排放总量进行了预测。本文的研究结论总结如下:

(1)自1995年以来,我国人均CO2排放量有较大幅度地提高,从1995年的2.45吨上升到2007年的5.1吨。各省之间的人均CO2排放量差异较大,且其分布有逐年分散的趋势。不同地区之间人均CO2排放也不均衡,东部地区人均CO2排放量最高,中西部地区则要小得多。从排放结构来看,煤炭消费是我国CO2排放的主要来源,石油消费和水泥生产次之,而天然气消费则差异较大,西部地区相对较高,而东部和中部地区则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2)无论是静态模型还是动态模型,计量结果都显示,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化水平、重工业比重和技术进步是影响我国CO2排放的最主要因素。降低煤炭消费比重和重工业比重有利于降低人均CO2排放量,而技术进步则通过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等途径降低了CO2排放量。

(3)情景模拟预测显示,直到2020年,我国人均CO2排放量和排放总量都将持续上升。从人均排放量来看,2015年很可能超过7吨,2020年则将进一步达到9吨左右,但是相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人均CO2排放量仍然是很低的。从排放总量来看,2015年以后我国CO2排放总量很可能超过100亿吨,而2020年则可能进一步达到120亿吨以上。

本文的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首先,在未来十几年时间里,我国的人均CO2排放量和CO2排放总量都将持续上升,这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是分不开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推动了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从而必然加剧CO2的排放。我国政府在后京都国际减排谈判中,必须考虑到这一因素,在国际减排谈判中为我国争取一个既不妨碍经济发展、又不损害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减排结果。

其次,虽然目前我国的CO2排放总量已经相当高,但是人均排放量却仍然相对较低,即使到2020年我国人均CO2排放量仍然将只有9吨左右,远远低于2007年美国的人均排放量(19.4吨),和欧盟2007年水平基本持平(8.6吨),如果考虑到历史排放量,则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发达国家片面强调我国CO2排放总量是有失客观和公正的。中国CO2排放量大不仅和人口多有关系,也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有关系,发达国家与其一味指责中国排放总量过大,不如在技术和资金上给予中国更多的支持,帮助中国更好地进行CO2减排。

最后,虽然我国人均排放量仍然很低,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国在CO2减排中无所作为,事实上我国政府已经为此做出了重大努力。在进一步的减排中,我国政府可以从能源消费结

构、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入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的化石能源,限制高能耗重工业的发展,加强科研投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从而控制和降低CO2排放量。

参考文献:

[1].包群、彭水军、阳小晓.是否存在环境库兹涅兹倒U型曲线?——基于六类污染指标的经验研究,上

海经济研究,2005年第12期.

[2].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办公室、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中国温室气体清单研究》,2007,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理论框架和解决方案,经济研究,2009年第3期.

[4].林伯强、蒋竺均.中国二氧化碳的环境库兹涅兹曲线预测及影响因素,管理世界,2009年第4期.

[5].陆旸、郭路.环境库兹涅兹倒U型曲线和环境之处的S型曲线:一个新古典增长框架下的理论解释,

世界经济,2008年第12期.

[6].马树才、李国柱.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关系的Kuznets曲线,统计研究,2006年第8期.

[7].彭水军、包群.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假说的中国检验,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

第8期.

[8].赵细康等.环境库兹涅兹曲线及在中国的检验,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3期.

[9].Aldy E.Joseph.Energy and carbon dynamics at advanced stages of development:an analysis of the U.S.

States,1960-1999.Energy Journal,2007,28(1),p.91-111.

[10].Agras Jean and Duane Chapman.A dynamic approach to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hypothsis.

Ecological Economics,1999,28(2),p.267-277.

[11].Anderson T.W.and Cheng Hsiao.Estimation of dynamic models with error components,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tatistical Association,1981,76(375),p.598-606.

[12].Arellano Manuel and Stephen Bond.Some tests of specification for panel data:Monte Carlo evidence and an

application to employment equations,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1,58(2),p.277-297.

[13].Arrow Kenneth et al.Economic growth,carrying capacity,and the environment.Ecological Economics,1995,

15(2),p.91-95.

[14].Auffhammer Maximilian and Richard T.Carson.Forecasting the Path of China's CO2Emissions Using

Province-Level Information.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8,55(3),p.229-247.

[15].Azomahou Theophile,Francois Laisney and Phu Nguyen Van.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O2emissions:A

nonparametric panel approach.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6,90(6-7),1347-1363.

[16].Bartz Sherry and David L.Kelly.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theory and facts.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8,30(2),p.115-149.

[17].Brannlund Runar and Tarek Ghalwash.The income-pollution relationship and the role of income distribution:

an analysis of Swedish household data.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8,30(3),p.369-387.

[18].Dasgupta Susmita et al.Confronting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2002,16(1),p.147-168.

[19].Galeotti Marzio and Alessandro Lanza.Richer and cleaner?A study on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Energy Policy,1999,27(10),p.565-573.

[20].Garbaccio F.Richard,Mun S.Ho and Dale W.Jorgenson.Controlling carbon emissions in China.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1999,4(4),p.493-518.

[21].Grossman M.Gene and Alan B.Krueger.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the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

1991,NBER working paper No.3914.

[22].Grossman M.Gene and Alan B.Krueger.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2),p.353-377.

[23].Holtz-Eakin Douglas and Thomas M.Selden.Stoking the fires?CO2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95,57(1),p.85-101.

[24].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Climate change2007:synthesis report,2007,available at:

www.ipcc.ch.

[25].Lantz V.and Q.Feng.Assessing income,population,and technology impacts on CO2emissions in Canada:

Where’s the EKC?2006,Ecological Economics,57(2),p.229-238.

[26].Maddison David.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A spatial econometric approach.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2006,15,218-230.

[27].Martinez-Zarzoso Inmaculada and Aurelia Bengochea-Morancho.Pooled mean group estimation of an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for CO2.Economic Letters,2004,82(1),p.121-126.

[28].Richmond K.Amy and Robert K.Kaufmann.Energy prices and turning point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come and energy use/carbon emissions.Energy Journal,2006,27(4),p.157-179.

[29].Roberts J.Timmons and Peter E.Grimes.Carbon intens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1962-91:a brief

explo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World Development,1997,25(2),p.191-198.

[30].Schmalensee,Stoker and Judson,1998,Worl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195-27.0-2050.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80(1),p.15-27.

[31].Stern Nicholas.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the Stern review.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32].Tucker Michael.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global GDP.Ecological Economics,1995,15(3),p.215-223.

[33].Wagner Martin.The carbon Kuznets curve:A cloudy picture emitted by bad econometrics?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2008,30(3),p.388-408.

[34].Yang Christopher and Stephen H.Schneider.Global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scenarios:sensitivity to social

and technological factors in three regions.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for Global Change,1998, 2(4),p.373-404.

[35].Zhang zhongxiang.Decoupling China’s carbon emissions increase from economic growth:an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World Development,2000,28(4),p.739-752.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 an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 of China:Provincial Panel Data Analysis

Abstract:Global climate change is becoming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problem.As one of the biggest CO2emission countries,the burden of abatement is becoming heavier for China.This paper estimates the amount of CO2emission for every province of China from1995to2006,and constructs a unique panel data set.We not only analyze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CO2emission, but also forecast the amount of emission till2020,based on the selected panel data econometric model by in-sample and out-of-sample model selection criteria.The results show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energy consumption structure,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echnology affect the carbon emission mostly and the per capita and aggregate emission of CO2will increase persistently till 2020.Although the aggregate emission will surpass10billion tons probably as early as2015,the per capita emission will still be relatively low even in2020,which is about8ton per capita. Keywords:Panel data;Model selection;Abatement;Forecasting

JEL Classification:Q43;Q48;C53

作者:杜立民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422号之11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邮编:361005

EMAIL:dlmsos@https://www.doczj.com/doc/262146643.html,

作者:魏楚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浙大路38号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邮编:310027

EMAIL:xiaochu1979@https://www.doczj.com/doc/262146643.html,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势 摘要:我国目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为主,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过高,能源安全和环保问题日益严峻。本文通过对各种可再生性能源的利用状况进行比较,认为我国发展生物质资源产能潜力巨大,如麻风树、油桐等陆生植物制备的生物柴油在近期会有较大的发展,特别以微藻为主的水生植物制备生物柴油,将有可能成为最有竞争力的替代性能源,在我国未来能源结构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重。 关键词:能源安全;温室气体;可再生性能源;微藻;生物柴油1. 中国能源构成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统计数据表明2001~2006年间,我国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90%以上(见表1),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1)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近五年来煤炭年产量占能源总产量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至76.7%。(2)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2006年仅为11.9%,而其消费量的比重五年来均超过20%。(3)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2. 能源消费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石油短缺与能源安全

我国石油储量占世界总量的2%,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自1993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以来,到2002年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七大石油进口国。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见表2),1995之后的十年间,随着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也基本呈逐年递增趋势,2006年,全国48.2%的石油消耗量需从国外进口。而2008年4月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08)》蓝皮书预计,2010年和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07亿吨和5.63亿吨,分别比2006年提高17.42%和62.47%。BP世界能源统计(2008)的数据表明,全球石油探明储量约1.24万亿桶,以目前的开采速度仅够开采40多年。 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和中国对进口石油的过度依赖使我们不得不面 对能源安全问题,特别是全球已进入高油价时代,能源安全更成为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影响到中国整体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性问题。 2.2 煤炭消耗与环境恶化 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全世界的37%。作为中国的主要能源,在1995~2006十年间,煤炭在全国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均在65%以上,并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仍将保持煤炭占据主导地位的状况。大量煤炭的燃烧导致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粉尘等环境污染物的排放量逐年增大。据美国EIA(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统计,1990年世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约为215.6亿吨,预计2010年将为277.2亿吨,2025年达到371.2亿吨,年均增长1.85%。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仅次于美国

能源消费结构发展趋势与展望

能源消费结构发展趋势与展望 能源消费结构发展趋势与展望 当前全球能源形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以清洁化、低碳化为特征的能源发展趋势愈发清晰,人类迎来第三次能源大转型。 能源系统是一个受政策、技术、经济发展等多重因素影响的复杂系统。本次能源转型的广度和深度如何?各类能源发展将如何演进?有必要对全球能源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系统研判,从而为油气企业制定战略规划、进行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咨询以国际能源署(IEA)、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即欧佩克)、美国能源信息署(EIA)、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能源局以及BP石油公司最新发布的能源展望报告为研究对象,对2040年前全球和中国能源发展态势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研判。 一、世界能源消费现状 1、世界一次能源消费增速创新高、中美印是主要贡献力量 根据2019年6月11号BP公司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9|第68期)》显示,按照每单位百万吨油当量(百万toe)计算,2018年全球能源消费总量为13864.9单位,相比于2017年13474.6单位的能源消费总量,2018年的能源消费增长率为2.9%,这是自2010年以来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最快增速。 图1:2008-2018年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情况(单位:百万toe) 图2所示为各国或地区对一次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2018年能源消费增长的2.9%总额中,有三分之二来自于中国、美国和印度。其中中国对这一数据的贡献最大,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三分之一来自中国。2018年,美国的能源消费增长3.5%,相较于近期的历史平均水平,美国的增长令人惊叹,不同于以往十年的下行趋势,这一增速达近三十年来的最高水平。 图2:2018年各国或地区对一次能源消费增长的贡献 引用自BP公司《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9|第68期)》 从能源消费的数量上来看,中国大陆地区总计消费32.7亿toe,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增加到23.6%;美国消费23亿toe,印度消费8.1亿toe,位居 二、三位,俄罗斯消费7.2亿toe,排名第四,具体见表1。 表1:2018年全球主要国家能源消费情况

发展能源经济

发展能源经济 【背景链接】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水电,安全发展核电,开发利用页岩气、煤层气。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工业、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节能。这为我们下一步以结构变革支撑能源绿色革命指明了方向。 【标准表述】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能源发展也正在从数量扩张为主转变为结构调整和改善质量为主,生态环境将有力约束今后能源发展,推动能源转轨。 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关乎发展与民生。当前,我国经济正进行深度调整,经济增长由高速调整为中高速。这必然会带来能源需求和消耗方面的重大调整。 我们必须从国家发展和安全的战略高度,审时度势,借势而为,找到顺应能源大势之道。推动能源消费革命,抑制不合理能源消费;推动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推动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全方位加强国际合作,实现开放条件下能源安全。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必须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和提高能源总体效率,以能源技术创新的突破推进能源结构和时空布局的变革,实现有质量的增长,实现能源绿色革命的突破。 【具体措施】 一、建议建立适应绿色能源发展的体制机制,清除可再生能源发电在输送、分配、存储等环节的瓶颈,解决其并网和消纳问题。 二、加快传统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步伐,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 三、以绿色能源消费理念的普及促进能源生产结构的变革。 内蒙古通辽公务员考试交流群:238849214 通辽中公教育微信:tloffcn 地址:华申时代广场B座南门东侧中公教育 更多阅读资料请登录:https://www.doczj.com/doc/262146643.html,

能源约束与经济发展

能源与环境约束下的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利用 宋枫郑新业 第一部分引言 2010年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制定年。“十二五”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我国经济社会要持续健康发展,工业化、城镇化要继续加速进行,物质文明要进一步提高,这一切离不开能源保障。国际上,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性能源的消耗使得人们担心能源供给不可持续以及随之而来的全球气候变化的危机。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在“十二五”期间以及中长期继续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稳定、清洁、可靠的能源安全保障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2009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同年,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向全世界郑重宣布,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十二五”期间是落实上述两个目标的关键时期。可再生能源作为一种我国资源潜力巨大,环境压力较小的非化石能源,已经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本报告首先总结我国能源开发的现状和未来的供需矛盾,然后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以及二氧化碳排放的关系,最后针对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提出建议。 第二部分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 1.目前我国能源消费状况和未来潜在的需求矛盾 在过去的三十年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年平均GDP增长率超过9%,与此同时,我国能源消费总量迅猛增长,全国一次能源消费生产由1980年的6.3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8年的26亿标准煤,年均增长10.7%;同期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由6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8年的28.5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12.9%,2008年供需缺口为2.5亿吨标准煤。。我国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一级能源消费占全世界的份额从 1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中国能源现状分析 1、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 能源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得动力,人们对更高生活水平得追求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得增加。2005~2009年,中国得GDP年增长率都在10%上下,与此想对应得就是,能源需求平均增速为7、45%,远高于同期世界能源消费得平均增速为1、65%(见图1)。 图1 世界与中国能源消费增加速度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在能源消费需求不断增加得同时,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相对不合理,主要体现为:新能源比例低,常规能源“多煤、缺油、少气”。 2005~2009年,我国得能源消费结构中,新能源比例低于3、1%,而世界得平均水平为12%;常规能源中,煤炭得比例占74%以上,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以石油为主,煤炭比重略高于天然气(见图2、3)。 图2 2005~2009年世界能源消费结构

图3 2005~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3、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 能源消费需求得快速增加,使常规能源面临枯竭得危机。如果以2009年得能源探明储量、生产量、消费量为基础,中国已探明储量得常规能源仅能开采、消费不足35年,而这一数字得全世界平均值也仅不足80年。在无重大能源发现或能源消费结构无重大变化得情况下,全世界常规能源在未来100年内消耗殆尽,而石油可能就是最先枯竭得能源(见图4、5)。

图4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产比 图5 2009年中国、世界能源储消比储产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生产量;

储消比=2009年已探明储量/2009年得消费量。 资料来源:BP世界能源统计2010年6月 常规能源得消费带来一系列得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酸雨。 常规能源得消费产生正在使全世界得温室气体浓度快速上升。根据世界气象组织WMO发布得《温室气体公报》,全球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得平均浓度比工业革命前(1750年前)分别增加了38%、158%与19%。温室气体增加带来得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贫乏等诸多环境灾难。 2010年中国监测得443个城市中,189个城市出现酸雨,8个城市(区)酸雨频率为100%,也就就是说逢雨必酸。 4、新能源繁荣与困境 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已经引起世界各国得高度重视,发展新能源无疑就是不二选择,而目前技术最成熟得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与热利用成为各国最佳选择。 1)新能源得繁荣 今年年初得能源工作会议上提出,十二五能源发展得主要目标就是: 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40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29、2亿吨标煤,即2010~2015年得年均增速低于7、4%(前文提到,2005~2009这一数字为7、45%)。就目前瞧来,这一目标基本可以实现。 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中比重达十二五末达11、4%,十三五末达15%。即到201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折合标煤约4、6亿吨标煤(2009年这一数字为0、9

美国能源消费结构分析

一、消费趋势 美国国内能源消费比重排序依次是石油、天然气、煤炭、核能以及可再生能源。这5项能源为美国国内生产生活提供了绝大多数的动力。美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在最近的几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自2007年达到峰值101.315Q Btu后,逐年下降到了2012年95Q Btu。美国国内能源生产总量在2007年至 2012年期间不断上升,但由于其国内能源出口量增加,进口量减少,最终使得美国国内能源消费总量在此时间段内下降了6.13%。 美国社会生产各个部门对能源的需求量各有偏重。根据2011年数据,交通运输业中石油是最大的能量供给来源,所占比重达到93%。

在工业生产领域,石油和天然气平分秋色。美国的居民能源消耗已经完成了煤改气的变革,天然气在居民能源消耗量中占据绝对多数地位达76%。发电领域煤炭仍然是最大供应来源,但天然气发电、可再生能源发电也在迅速崛起,成为日后可取代煤炭的强劲对手。 制造业能源消耗数据表明2002至2010年制造业活动的能源消耗及能源强度(能源总耗/GDP)均有大幅下降 文献来源: Manufacturing Energy Consumption Data Show Large Reductions in Both Manufacturing Energy Use and the Energy Intensity of Manufacturing Activity between 2002 and 2010 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的制造业能源消费调查(MECS)的数据表明,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从2002年到2010年下降了17%(图1),而制造业同期产出总值仅下降3%。数据表明,单位产出值的所耗能源发生了显著下降。能源强度的大幅下降既反映出了能源效率的改善,同时也反映出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转变。

当前全球能源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

当前全球能源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 2009年第10期本刊专稿当前全球能源经济形势及发展趋势杨玉峰克外的其他11国今年6月份比1月份产量增加了114.5一、世界经济已显示整体复苏迹象,全球能万桶/天,包括伊拉克在内的OPEC12国6月份的剩余产能达到785.3万桶/天。其他主要能源品种由于石油市场源供需形势总体平衡的相对宽松,加上经济危机后能源需求普遍较低,因而在本轮经济危机更加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库存保持一定规模的条件下,全球能源市场供求关系总征。经济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几乎同步发生在全球各主要体平衡。煤炭、天然气价格波动有限,以澳大利亚纽卡斯经济体。在各国纷纷采取各种经济刺激政策措施的条件尔港动力煤现货价(BJ价格)为例,价格从年初的71.3美下,经济的缓慢复苏虽然在各经济体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元/吨波动到目前的78.25美元/吨;以美国纽约交易所亨但各国、各经济体之间的相互支撑效应非常明显,主要原利中心(HenryHub)天然气价格为例,3—7月份的天然因是全球各经济体间贸易越来越紧密依赖,加上全球政气价格分别为3.95、3.52、3.76、3.74、3.96美元/百万英国治、经济正在进一步向多极化发展,即经济上越来越互相热量单位;石油的全球性特点较强,石油价格受许多因素依赖,政治上越来越向多极化方向发展。所以,30年代的(如:美元贬值、基金炒作等)影响,尤其随着经济复苏、需大萧条已难以重演。目前,包括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发求回暖油价仍在波动,从年初的低于40美元/桶上升到超达经济体在内的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经济运行出现了明显过70美元/桶;另外,北美、欧洲的LNG到港价从3月份到积极的市场信号。如:6月份,美国的10大经济先行指标中7月份的波动不大,只有亚太地区日本的袖浦(Sodegaura)有7项出现上扬,对先行经济指标作出正面贡献的指标按LNG到岸价从2月份到7月份价格下降了高达一半以上贡献大小依次为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与利率的价差、建筑(以卡塔尔LNG为例,在袖浦的价格

我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实验实习报告 二级学院: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二○一一年月日

目录 一、问题概述 (1) 二、问题分析 (2) 三、模型假设及符号解释 (2) 四、数学模型 (3) 五、模型评估 (5) 六、建议 (6)

我国能源消耗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 CO)排摘要:本文中主要参考78—09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与二氧化碳( 2 放量的相关数据建立了两者之间的模型关系,并提出了相关建议。通过参考的GDP相关数据与二氧化碳排放量,拟合出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四次函数,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未来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预测。 关键字:GDP二氧化碳回归拟合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人类过分追求发展所带来的满足和发展的速度而忽视或淡薄了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即使在极大满足自身物欲的同时,也给自身未来的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暴露越来越明显,直至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如出现温室效应等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些问题都归于人们对发展的片面理解,认为只要经济发展了,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忽视了环境保护。事实上,只有科学的发展才能不断解决人类所面对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人类过多使用高碳能源,导致气候变化恶劣,给人类生活带来严重灾害。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目标,我们必须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节约能源,保护生态,迎接低碳时代的到来。 一、问题概述 CO排放国,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 2 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减排压力。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在人口总量增加、经济持续发展、居民生活能源消费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能源供需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预 CO减排,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测对保障我国能源供给、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 2 义。 全国人大于200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即到2010年,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较2005年减少10%,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约束性指标。在2009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提出到2020年,人均GDP的碳排量比2005年减少40%到45%的目标。 主要研究问题: 1:根据相关数据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进行分析。 CO排量之间的关系。 2:根据表中数据建模,说明我国经济和 2 CO排放应注意的问题及如何能达到我国在哥本3:根据模型给出我国未来经济发展中 2 哈根会议上的减排目标。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及发展趋(DOC)

中国能源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摘要:当前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不合理性、约束性凸显。形成原因涉及资源禀赋、电力结构与能源选择。存在问题体现在能源的资源、利用、缺口、体制四个方面。这一能源结构的优化,需要战略布局,也需要多项策略组合推进。 一我国能源构成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统计数据表明2001~2011年间,我国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85%以上,而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利用率仍然很低。我国能源消费构成的特点:(1)煤炭的生产和消费比重偏高。从2001年至今煤炭年产量和消费总量所占的比重呈逐年递增趋势。(2)石油的生产量低,消费量高,供需缺口需依赖进口石油满足。与煤炭资源相反,石油在能源总产量的比重逐年递减,而其消费量的比重1997~2006年来均超过20%。(3)新能源利用率低,发展潜力大。目前对新能源的利用率不足10%,而我国地域辽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等能源蕴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 表1 2001~2011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及构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 表2 2001~2011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及构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1~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现状大体相当于发达国家20世纪中叶的水平。我国能源结构与发达国家的差别主要表现为煤占的比例高,煤与油、气资源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恰好相反。以2009年为例,世界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仍以石油、煤炭和天然气为主,其中石油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34.8%,煤炭和天然气分别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9.4%和23.8%,核电占5.5%,水电占6.6%。发达国家一级能源消费结构中,油、气资源所占的比重更大。 二形成目前能源结构的原因 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形成原因多样,主要有如下几个: 第一,缺油、少气、富煤的资源察赋。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资源小国,主要传统化石能源储量很低。2009年,我国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20亿吨,占世界总量的1.1%;天然气生产量为851.7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2.85%;国探明的煤炭可采储量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总储量的13.9%。我国原煤开采量居世界首位,2009年的煤炭产量为25.84亿吨。相对来说,我国煤炭资源比较丰富。而且,我国大量可利用的廉价劳动力使采煤成本比较低,煤炭的价格也比较低,这是煤成为我国能源生产、消费主要来源的首要原因。 第二,火电为主的电力结构。虽然近年来政府相关主管部门一直强调适当降低煤炭在能源生产、消费中的比重,但煤炭所占比重不仅没有降低反而进一步提高,重要原因在于我国火电为主的电力结构。为保障快速增长的电力需求,大量火电厂不停地消耗煤炭资源,同时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及有害物质。 第三,用煤成为最经济的能源选择。发展经济需要充足的能源,而能源的社会成本、环境成本、生态成本等没有计算在企业耗能的直接成本中,造成众多能源中,用煤的暂时经济性最高。 三我国能源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但我国正处于工业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能源消费仍处于增长阶段。对煤炭能源的依赖,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集中在能源资源、能源利用、能源缺口和能源体制四个方面。 (一)能源资源方面的问题 1、能源分布不均衡、煤炭运输紧张。 我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对我国生产力布局、交通运输均产生重大影响。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我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都是资源分布不均造成的问题。 2、人均能源拥有量少、人均消费水平低。 虽然我国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我国人口众多,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在世界上处于

中国发电能源结构现状

中国发电能源结构现状 1.中国发电能源结构现状 2006年统计资料,全国发电设备总容量6.22亿kW。 ?火电装机容量4.8405亿kW,占总装机容量比重77.8%; ?水电装机容量1.2857亿kW,占总装机容量比重20.7%; ?核电装机容量893万kW,占总装机容量比重1.5%; ?新能源发电前景较好,相对滞后。 2006年统计资料,全国总发电量28344亿kW·h ?火电发电量23573亿kW·h,占全国发电量83.2%; ?水电发电量4167亿kW·h,占全国发电量14.7%; ?其他发电量604亿kW·h ,占全国发电量2.1%。 2.火力发电 ?原理:利用热能发电 ?能源:燃料(煤炭,石油或天然气) ?运行:稳定,启动时间长 ?综合效益:无 ?环境影响:负面 ?建设:规模小,周期短 ?投资:一次性投入小,运行费用高 ?单位电价:高 热电厂 3.水力发电 ?原理:集中水头和流量 ?能源:水体蕴藏的能量 ?运行:灵活,方便 ?综合效益:防洪、供水、旅游、渔业等 ?环境影响:正面,负面 ?建设:规模大,周期长 ?投资:一次性投入大,运行费用低 ?单位电价:低 中国水能资源丰富,蕴藏量和技术可开发量均居世界首位 ?经济可开发装机总容量为4.04亿千瓦,占世界总量的16.7%,居世界第一位。 ?2004年,水电总装机容量1.08亿千瓦,占技术可开发总容量的28.6%; ?2006年,水总装机容量1.286亿千瓦,占技术可开发总容量的31.8%。 中国水资源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小水电资源丰富 ?2004年水利部核定可开发的小水电资源为1.28亿千瓦,占中国水电资源技术可开发总量的33.9%,居世界第一位。 ?小水电资源大多集中在西部地区,占全国的67%,中部地区占17%,而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仅占16%。 ?2003年,中国小水电总装机达到3120万千瓦,占可开发小水电资源量的24%。 我国水电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0年,水电装机容量1.94亿千瓦,占电力装机总容量的23.1%,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程度30%; ?2015年,水电装机容量2.71亿千瓦,占电力装机总容量的28.6%,水能资源开发利

我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关系探究

目录 一、引言 (1) 二、文献综述 (2) 三、选题背景及原因 (2) (一)选题背景 (2) (二)选题原因 (3) 四、模型建立及分析 (4) (一)模型指标的选择 (4) (二)数据的搜集与整理 (6) (三)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7) (四)模型设定与估计 (8) 五.实证分析及研究结论 (10) 六、相应的政策建议 (10) 七.参考文献 (11) 一、引言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决和基本条件,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能源依赖”、“高耗低产”等特征,能源紧张,能源使用效率低下,能源浪费,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同时,1973年和1979年先后两次“石油危机”的爆发,促使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涌现出大量的实证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计量经济学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方法体系,一些新兴的理论也被应用到这一领域,为我们分析和解决能源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因此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对中国经济各部门各行业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现状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了解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规律,并提出我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早在工业革命的早期,一些西方学者就注意到了能源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并开始了有关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探索。 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在1865年出版的《煤炭问题》中论述了煤的情况和各种替代能源非对称性的特点,认识到了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依存关系,被认为是最早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能源消费的专著。 以丹尼斯·l·米都斯博士为代表的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的著名报告《增长的极限》,第一次用模型方法研究了全球环境资源问题,证明能源作为一种基本的生产要素,与劳动、资本一样,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给人类社会的传统发展模式敲响了警钟。 可见,能源与经济发展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我们足够的重视,直至目前国内外已有众多的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文献和资料。从分析结果而言Kraft(1978)最早通过分析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相关数据和资料后发现两者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在他之后相当多的学者分别选用了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时间段的样本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很多不同的结论,如cheng and lai(1997)选择台湾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认为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耗增长的原因;同样,Wolde-Rufael(2005)对非洲有关国家的经济与能源的关系展开研究,也同样发现经济增长是消费增长的原因;而另一些研究者如Erol 和Lee发现二者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同样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二者之间存在能源与经济增长呈中性的观点,二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三、选题背景及原因 (一)选题背景 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时代以后,能源开始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发展。长期以来,经济的增长同能源消费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我们可以认为:

我国能源构成资料

我国能源构成:我国常规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及水电储量相当丰富,中国一次能源的探明储量和居世界的位次如下:煤炭探明储量1500Gt 位居世界第三石油探明储量7.0Gt 位居世界第六位天然气探明储量33300Gm^3位居世界第十六位水电探明储量0.68GkWh 位居世界第一。现已探明,我国煤炭占能源资源总储量的98%以上,而石油和天然气所占比例很小,不到2%,这是我国能源储量构成的最大特点。我国能源储量构成以煤为主,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能源 生产和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的基本格局,奠定了我国能源自给政策的基础。 我国能源的地区分布:我国能源分布广泛,但能源种类及储量分布极不均衡,差异很大,表1列出我国能源资源的地区分布及其构成。由表1可见,华北、西南及西北地区是我国煤炭、水力、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丰富的区域,人均能源丰度较高,东北地区石油及天然气的储量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我国能源资源的地区分布及构成 能源资源占全国的比重% 能源资源的构成% 地区能源合计煤炭水利石油天然气煤炭水利石油天然气参源丰度tce/人 华北43.9 64 1.8 14.4 98.2 1.3 0.5 2680 东北 3.8 3.1 1.8 48.3 54.6 14.2 31.2 293 华东 6.0 6.5 4.4 18.2 72.9 22.5 4.6 141 中南 5.6 3.7 9.5 2.5 44.5 51.8 3.7 142 西南28.6 10.7 70.0 2.5 25.2 74.7 0.1 1218 西北12.1 12.0 12.5 14.0 66.7 31.3 2.0 1216 中国能源供需状况 2005年,中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突破20亿吨标准煤。原煤产量达到22亿吨,已多年位居世界第一;石油产量达到1181亿吨,居世界第六位;发电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年发电量达到25003亿千瓦时,均居世界第2位。但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耗能产业增长过快,使能源供应面临的压力逐渐加大。/十五0时期能源消费总量中,我国国内资源的供给率平均为9316%,平均差率为614%,其中2003年、2004年、2005年分别为614%、718%和713%。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但探明程度和储采比水平低。我国能源资源丰富,一次能源的储量居世界第3位,其中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分别居世界第3位、第12位、第22位和第1位。2000年,我国能源资源预测总量为4万亿吨标准煤,占世界的4%。探明能源资源总量为8231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我国预测资源总量的20%。截至2005年底,全国探明石油地质储量258亿吨,资源探明率为2513%。探明可采储量70亿吨,占探明储量的2711%。剩余可采储量为2419亿吨。如果没有新发现大型油田或没有重大技术突破,按 目前原油生产能力计算,只可继续开采14年,远低于世界原油41年的储采比水平。中国的天然气资源同样匮乏。截至2005年底,已探明地质储量为612万亿立方米,探明率仅为1613%。探明可采储量约为315万亿立方米,剩余可采储量为218万

关于能源消费总量的多因素分析

计量经济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影响能源消费总量的多因素分析 院 (系) 工商管理学院 所在班级2012级工管(1)班 姓名金军霞 学号 20122057 日期2015年6月

影响能源消费总量的多因素分析学院:工商管理班级:12工管(1)姓名:金军霞学号20122057 内容摘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物质基础,做好能源消费影响因素的分析, 为能源规划及政策的制订提供科学的依据,对于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案例通过对影响我国能源消费的国内生产总值、工业产值、产业结构、人口增长等因素进行分析,对所建模型中存在异方差、序列相关等问题进行了检验与修正。在各因素中工业是我国能源消费的主体,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因而产业结构的变动率很大程度上影响能源消费,并对我国的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本文在能源消费模型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能源消费工业生产影响因素计量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 能源是经济增长的战略投入要素,在经济增长初期,能源的投入能够带动经济速增长。十八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煤炭的燃烧推动蒸汽机的普及,进而带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了工业化的起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石油的大量使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推动力量。可见,经济增长和能源投入之间形成了一定互动关系,能源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经济增长又拉动能源消费。 能源消费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由生产技术水平所决定的能源消费,一般这部分能源消费经济增长的关系在短期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另一部分是由管理水平、市场环境产业结构等因素决定的能源消费水平,即体制性因素决定的能源消费水平。这部分能源消费可变性较大,是引起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二、研究目的 我国国民经在向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较长时间处于能源消费需求迅速增长而供不组的紧缺状态,20世纪末的“九五”期间发生了显著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均呈降的趋势,出现了难得的源供需基本基本平衡状况,但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问题,即煤炭过于求与石油的供不应求的结构性矛盾突出。本文拟从我国的能源消费和生产入手,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析的方法,研究影响我国能源消费与生产的主要因素,探讨我国能源消费的趋势。

经济与能源的关系关系

经济与能源的关系 能源,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更是实现工业化目标的重要物 质保障。而工业化是由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的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我国当前新型工业化道路所追求的工业化,不是只讲工业增加值,而是要做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其中“资源消耗低”,这就要求尽可能少的消耗各种资源,包括能源。而且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但是人均能源拥有量不及同期发达国家的1/5。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我国能源供需矛盾将越来越突出,同时资源环境约束将长期存在。 理论分析 一般经济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要获得较快的经济增长并在经济全球化中获得更多的利益,必须加快工业化进程。发展工业是以能源消耗为代价的,工业发展所带来能源消费变化的一般趋势是:从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发展过程中,能源消耗密度增强,能源需求增长超过经济增长;在工业化的后期发展阶段,能源消耗密度下降,经济增长对能源的依赖也在下降。 能源弹性系数是表征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耗的一个重要指标,能源弹性系数是在假定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某一时期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的比例关系。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能源消费增长与经济增长应保持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在理论上仍无定

论。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经验表明,随着经济发展,能源弹性系数变化的轨迹呈明显的倒U字形状。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能源弹性系数大于1,能源消费增长大于经济增长;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阶段,能源弹性系数小于1,即能源消费增长低于经济增长。在这个规律背后,实际上是经济结构变化在起作用: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是由农业为主转向以第二产业为主,再由以第二次产业为主转向以第三产业为主。工业内部产业结构的变动顺序是由轻工业向重化工业转变,由重化工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转变。由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比第一、三产业需要更多能源的支撑,同时重工业也比轻工业和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消耗更多的能源,因而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的初级阶段,经济增长的同时,经济结构在变化,能源消费量也会上升。换句话说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影响能源弹性系数。能源弹性系数的高低除了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外,还受经济结构变动的影响。 中国处于向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经济的发展仍然主要靠工业带动,经济增长速度以年均9%左右的速度递增的同时,能源需求增长速度也很快。能源消费过于向工业集中,工业的比重有小幅度的变动,都会引起能源消费有较大幅度增减,使得经济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作用大大增加。在经济增长高潮期,由于能源项目建设周期长,不能很快地实现生产能力,能源供给滞后,就会出现能源短缺的问题;在经济萧条时期,生产部门首先受到冲击,由于大部分能源消费集中在工业生产部门,工业增长速度的减缓,会使能源消费大幅度下降,乃至能源出现供大于求。因此,持续的经济高增长必然伴随着高能耗,能源的短缺在短期内也就成为了必然的现象。同时,波幅较大的经济结构变动对我国

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

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 我国能源消费数据显示, 国民经济运行对煤的消 费比重远远高于世界其他国家, 2000 —2001 年我国 煤炭的消费比重分别为69123 %和68184 %。目前, 我国硬煤消费量占世界硬煤消费总量的3116 % , 是 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 与煤炭的高消费量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低水平 的油气消费量。2001 年我国油气消费量仅占世界消 费量的616 %和112 % , 而美国分别达到2515 %和2415 %。就国内能源消费结构, 2001 年油气的消费 比例分别为25126 %和2176 % , 而世界平均水平高达4016 %和2412 %[1 ] 。 一般而言,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能源消费水平就 越高。能源消费水平高意味着油气的消费在能源消费中占据较大的比例。目前世界上还没有主要依靠煤炭资源而达到经济发达水平的先例。近些年来, 一些欠发达且已实现经济起飞的国家和地区, 包括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亚洲四小龙均已实现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一些处于转轨阶段的国家, 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也不同程度出现了能源优质化现象。112 油气资源体系中天然气的地位在上升 世界著名的壳牌石油公司预测, 到2025 年, 天 然气将取代石油, 成为全球通用的第一能源[2 ] 。从世界范围看, 天然气是一种储量相当丰富的资源, 2001 年初全球天然气剩余探明可采储量为164 万m3 , 按能量当量计算相当于世界的全部探明石油储量[3 ] 。更值得一提的是, 世界天然气资源的探明程度远比石油低, 过去10 年内全球所钻探的石油探井是天然气探 井的4 倍[4 ] 。 据经济学家预测, 未来20 年内我国国民经济仍 将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GDP 年均增长率依然可维持 在710 %~810 %的水平, 国民经济运行的能源消费 弹性系数为0145~0150 。其中, 煤炭消费弹性系数 约为013 , 石油消费弹性系数约为015 , 天然气消费 弹性系数为114~115 , 一次电力消费弹性系数为015 ~016 。比较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可以发现, 在未来20 年乃至更长时期内,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将以天然气消费的高增长速度为特点, 天然气市场也会因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普遍发育和成长。 发展LNG产业, 逐步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是一项 庞大的系统工程。然而这种转变必须有政府的产业政策支持。煤是中国存储量最丰富和成本最低的能源, 如果转用天然气很多企业将面对成本上升的问题, 政府若无政策支持, LNG 产业的发展必将受到抑制。

浅析我国能源与经济的关系

浅析我国能源与经济的关系 摘要:当今世界,能源对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要。本文主要简要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发展现状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针对我国现阶段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策略。 关键词:能源;经济增长;发展策略 1.引言 自从西方工业革命以来,能源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特别是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人口、资源、环境成为人类面临的三大问题,而能源作为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时时刻刻影响着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的稳定与安全。随着能源的逐渐短缺,短时间内又无法找到足够的非常规能源来代替日益枯竭的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能源更加凸显了其重要性。纵观当代世界,最不稳定的地区也是能源最丰富的地区,如中东地区。而且最近几次大的战争如海湾战争、两伊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等,其背后的本质都是为了争夺石油资源。 经济的发展需要能源消费的支撑,能源的发展也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能源和经济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各国对能源的依赖度越来越高,能源消费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已经深刻影响到我国乃至世界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我国正处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能源需求量持续扩大。能源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处理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此外,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利用状况千差万别。处理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费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和落实能源战略和政策,关系着我国整体能源战略落实以及节能减排政策目标的实现。 2.我国能源的基本概况 2.1能源的界定及分类 所谓能源,就是指在自然界中为人类提供能量以满足其生产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源。 按照生产过程划分,能源可以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两大类:一次能源是存在于自然界中可以被直接使用的能源资源,目前使用最多的一次能源有煤炭、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 中国能源结构现状主要包括能源储存结构现状和消费结构现状。首先,中国的能源资源主要是煤,其次以石油为辅,天然气,水电,风力,核电只占很少的比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消费国,出口量畏惧世界第一。而其中标准煤占据十万亿吨,可供利用的为10,,1996年,其产量为13,8吨,同样位居世界第一,因此,我国山西称为煤海之都也不住为奇了。 作为工业的水黄金,石油是中国的第二大能源,而且其比重在不断加大,1950年其原产石油占世界第27位,至1986年,达到了1.3亿吨,位居世界第5位。然而这也导致了一些不稳地因数。 作为一种清洁无污染的可燃气体,天然气自然在今后的社会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它蕴藏在地层内,无需加工,易于管道运输。所以我国就给局这一特点而实施了“西气东输”这一重大工程,它的储存量是二十四万亿吨,仅次于前苏联居世界第二,到1996年以开发了210亿立方米。 而正在开发的新能源如水能,风能,核能,太阳能等还不具有规模性,投入使用量很少,所以我国的能源储存结构可以归结为“富煤,贫油,少气” 而能源的储存也决定了其消费结构现状。据资料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城镇化,工业化加速发展,中国的一次性能源生产总量从第十个五年计划末的21.6亿吨标准煤上升到2010年的29.6亿吨标准煤,年均增长6.5,,而另一份资料也表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中,煤站67.7,,石油站22.7,,天然气站2.6,,而新能源只占7,,通过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现状比较突出,占主导地位,究其根本,煤的存量大,已然形成了已关的产业链,。从另一个角度上来说,,它对社会的发展乃至运作都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如火力发电,炼钢,炼铁,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更他有密切联系,所以消费就大,而其他能源如石

浅谈中国新能源与经济的发展

浅谈中国新能源与经济的发展 摘要:随着低碳经济成为全球发展的主旋律,清洁能源也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众多国家也在寻求着清洁的可再生能源。由此促进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需要从新能源着手,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关键词:新能源经济发展可持续 一、前言 长期以来,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一直使用石油煤炭化石资源,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能源危机不时出现。在这背景下,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是必然选择,寻求新能源代替化石能源的要求也日渐迫切。比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能和核能等。 二、能源概述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整个世界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自十八世纪因果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能源的需求日渐增长。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当前,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各国也制定了相应的以能源供应安全为核心的能源政策。 三、能源的含义 能源是自然界中能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的物质能源。能源也称为能量资源或能源资源,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条件,是国家重要的物质基础。 四、能源的分类 能源可以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一次能源是一只自然界中以天然形式存在并没有经过加工或者转换的能量资源,包括水资源、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等,他们成为全球能源的基础。二次能源则指由

次能源直接或间接转换成其他种类或形式的能量资源,包括电力、煤油、汽油。 五、清洁能源定义 清洁能源指的是对环境没有坏的影响的能源,意思为环保,排放少,污染程度小。但是这个概念还是不够准确,容易让人产生对能源不同的看法,以为能源可以分为清洁与不清洁的能源,从而错误的理解清洁能源本身真正的意义。 清洁能源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对能源清洁、高效、系统化应用的技术。其中包含了三个意思:第清洁能源不是对能源的简单分类,而是指能源所利用的技术;第二清洁能源不仅仅是要清洁性同时也要经济性;第三清洁能源的清洁性指的是符合定的排放要求。 六、我国当前能源的特点 我国的能源有着诸多的特点,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能源资源总量比较丰富,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较低。中国拥有较为丰富的化石能源资源。其中,煤炭占主导地位。(2)能源资源赋存分布不均衡。中国能源资源分布广泛但不均衡。煤炭资源主要赋存在华北、西北地区,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主要赋存在东、中、西部地区和海域。中国主要的能源消费地区集中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资源赋存与能源消费地域存在明显差别。大规模、长距离的北煤南运、北油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是中国能源流向的显著特征和能源运输的基本格局。(3)能源资源开发难度较大。与世界相比,中国煤炭资源地质开采条件较差,大部分储量需要井工开采,极少量可供露天开采。石油天然气资源地质条件复杂,埋藏深,勘探开发技术要求较高。未开发的水力资源多集中在西南部的高山深谷,远离负荷中心,开发难度和成本较大。非常规能源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性较差,缺乏竞争力。 七、我国能源产业现状: (1)我国的能源产量大幅上升,但供需缺口仍然很大。我国能源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但与此对应的能源消费总量也已跃居世界第一,供需依旧紧张。(2)以煤为主的能源产业结构。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在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 (3)能源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并呈现出基础能源多元化发展趋势。经过几十年的努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