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老龄化背景下推进农村『互助养老』策略研究

老龄化背景下推进农村『互助养老』策略研究

农村改革与发展

当代农村财经

2015年第10期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比例达8.3%,超过世界平均水平7.5%,人口老龄化速度快、基数大,且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人口老龄化水平超过城镇。当前,我国农村养老形势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特征:老龄化、高龄化速度加快且超过城镇;养老赡养压力大,农村老人的日常照料成为农村养老难题之一。“互助养老”是近几年农村地区“自下而上”的新型养老模式,2008年在河北省肥乡县等地区有过较为成功的实践。此种模式符合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条件,有助于解决当前农村养老难题。基于此,本文将紧密结合农村人口老龄化这一最大的实际,研究推进农村“互助养老”的

优化策略。

一、我国农村的养老现状

及问题

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

国养老保障制度的发展在城乡之间极不平衡,农村地区受政策、地域及资源等因素的制约,不论是在保障范围还是保障水平上均远远落后于城镇。目前,我国农村养老主要有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形式,辅之以社区养老和社会救助为农村养老的补充。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在面临农村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及养老金危机等诸多挑战的时候,单一传统的养老模式已经不能适

应和解决农村越来越复杂的养老形势。

第一,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20世纪80年代后期我国家庭呈现微型化的特点,“4-2-1结构”家庭增多,预计2015年达108万个,2025年将超158万个,2035年达185万个。同时,经济发展使年轻劳动力逐渐走出农村,大量农田农地被荒废,土地对家庭的保障功能也逐渐削弱。

第二,机构养老能力有限。在农村地区,我国养老机构发展供不应求,且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相关配套的养老公共服务并不适应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据统计,我国养老机构现有床位266.2万张,然而当期养老床位需求为800万张;实际专业持证护理人员2万人次,而需护理人次达1000万。由此可见,我国养老机构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承担养老能力有限。

第三,社会养老覆盖范围有限且保障水平较低。自2009年国务院颁布《国务院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新农保”)以来,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全国“新农保”参保人数为3.26亿人;根据“新农保指导意见”,凡年满16周岁的农村居民均可参与“新农保”。而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农村年满16周岁以上共计4.8亿人,

老龄化背景下推进农村﹁互助

养老﹂策略

研究*

□李曼

*本文系教育部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训练项目(201410638011)“基于农民专业合作

社的农村社区教育研究——以四川省为例”、四川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201510638060)“人口老龄化背景下‘集中居住型农村互助养老’研究——以四川省为

例”阶段性研究成果。

1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