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西财版货币金融学

西财版货币金融学

西财版货币金融学
西财版货币金融学

第一篇货币金融学概览

第一章货币金融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主要讨论货币金融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学习这门学科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货币金融学的演化过程和它的定义;要把握货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认真理解货币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同时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内容梗概

本章从货币金融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入手,简单扼要的介绍这门学科的产生原因以及与相关学科之间的关系,同时阐明学习这门学科的意义和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

1.1 货币金融学的研究对象

1.1.1 货币金融学的由来

市场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使我们所处的经济体系最终演变成以货币化生产占据支配地位的经济体系。长期以来,考察货币及其替代品的变化对整个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也一直是经济学中最具挑战性的领域之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试图把货币因素并入宏观经济模型之中,进行综合研究。

但是,与宏观经济学侧重于稳定、均衡、增长与发展方面的研究不同,货币经济学更侧重对价格、通货膨胀、货币运动及政策方面的研究。银行可以创造信用货币的现象使我们有必要把银行纳入货币经济学研究的范畴之中。而研究内容也在货币经济学的基础上加入了对银行运行、管理模式方面的内容。同时,随企业的融资结构从短期融资向长期融资转变,在科技、特别是通讯技术进步的帮助下,以长期融资为主要目的的金融市场获得空前的扩张机遇。要系统而完整的研究和考查货币运动规律,以及其对经济的影响就必须把整个金融体系纳入考察范围。因此,一门以货币、金融市场和包含银行在内的所有金融机构为主要研究对象的重要基础学科——货币金融学就相应形成。

1.1.2 货币金融学中的货币、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

从货币金融学产生、发展的过程看,首先对宏观经济的货币层面做出一个准确的描述是货币金融学进行考查研究的基础。研究和考查货币和货币替代品的运行规律是贯穿本学科的一根主线。在了解货币的含义、制度以及一般性规律等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把那些带有公理性质的理论代入现实金融体系中,与金融体系的演化过程结合起来,得出在具体金融环境下,货币运行的特殊规律以及其与经济相互影响的关系是货币金融学的目的和任务。

我们可以把货币金融学解释为,以货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宏观经济等方面的理论为工具,集中讨论在不断变动的金融体系中,货币与金融机构、金融体系以及宏观经济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其中,揭示货币运动的一般规律,以及演绎货币与真实经济之间关系,是贯穿这门学科的一条主线。

1.2 货币金融学的研究方法

1.2.1 货币金融学的相关学科

在所有学科中,最容易与货币金融学混淆的学科就是金融经济学或被称为金融学的学科。

货币金融学的一部分研究对象和方法与金融经济学有重合或交叉的部分,比如对利率的期限结构和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的研究。

货币金融学以宏观经济学(还包括国际金融学)为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其中与货币相关方面的内容。而金融经济学就其核心研究对象而言,更侧重微观金融领域。

货币金融学是在货币银行学的基础上诞生出来的一门学科,其中很多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与货币银行学都没有差别,甚至两门学科的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揭示货币运动、以及货币与经济体系相互关系的一般规律。但在今天的金融体系中,银行的地位已经受到来自资本市场和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双重冲击,银行不再是整个金融体系唯一的构成机构,随着

金融创新的发展,有必要把包括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和包括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内的金融机构一同纳入考察范围,这就产生了货币金融学。

1.2.2 从问题中找到货币金融学的研究方法

在货币化生产方式下,要了解信用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就必须回答几个重要问题。第一个问题是货币与信用的社会最初是如何形成,又是如何再生,如何自我维持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其实与回答问题的人预先采取的立场有密切关系,因此“关于货币含义的争论产生了宏观经济学中对立的政策”。第二个问题是货币如何被创造,如何与真实经济相连?第三个问题是利率如何被决定?历史上这个问题主要集中在是真实经济还是货币本身决定货币的价格?第四个问题是如何控制货币数量?最后一个问题是货币怎样影响其他经济变量?这五个问题又可以不断衍生出许多其他的问题。目前所有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似乎各不相同,有的甚至相互矛盾,但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方法却有相当的类似。作为学习货币金融学所必须要考虑的基础问题,这些普遍的研究方法就代表了货币金融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那些涉及时间、动态对策和不确定性的研究方法已经和正在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在货币金融学的研究方法中。虽然这些方法并不都是货币金融学独创或独有的方法,但这类方法的引用的确推动和正在推动货币金融学的研究向更深层次发展。

1.3 学习货币金融学的方法和意义

1.3.1 学习货币金融学的方法

作为金融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货币金融学在学习方法上依然有一些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地方。

首先,从货币金融学产生的历史和学科构架来看,要真正把握这门学科的内在逻辑和未来发展趋势,必须对人类社会经济体系,特别是在货币出现后,经济体系的发展演变过程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

其次,因为本书的各章都是从相关主题中最基础、最被公认(或最少争论)的理论出发,逐渐延伸到那些比较前沿、或最受争议的部分之中。因此,注意对基础概念的理解也是学好货币金融学的必要条件之一。

再则,注意把一些最新的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货币金融学之中。

1.3.2 学习货币金融学的意义

货币金融学的研究在我国有特别的意义。企业和投资个体的行为和决策都受到更大范围的、诸如宏观经济体制、金融中介机构和市场安排等因素的直接影响,这些宏观因素,正是货币金融学所研究的内容。

货币金融学是一门包括理论、政策、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工具和金融实务的学科。因此,对于那些金融专业的学生、希望了解货币金融领域的学者和金融系统中的实务工作者都有特殊的意义,而推进货币金融学的发展也是时代的要求。

第二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章对货币的定义、起源、职能、形式的发展及货币本位制度的演变作了系统的介绍。同时对货币与经济运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掌握有关货币的定义和职能;要认真理解实物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的价值基础;了解货币本位制度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当今世界存在的区域性和世界性的本位货币。同时还应对货币在社会生产消费过程中的作用及有关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货币指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概要

本章主要讨论了货币的概念,货币的产生和本质;当今货币存在的形式及分类;货币的

职能;货币制度及其演变;现代货币制度的建立及发展。

2.1 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2.1.1货币的产生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物物交换的困难制约了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交换的普遍性必然打破物物交换在时间、空间和使用价值相互一致的制约;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解决了物物交换矛盾,实现了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物物交换,最初一般等价物还不是完全意义的货币,不同的地区和时期都有自己的一般等价物;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黄金来充当时,货币才真正产生。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货币的产生经历了从个别的、偶然的物物交换,到固定由黄金充当货币的四个价值形式的发展阶段。

2.1.2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一般等价物既是价值的一般表现形式,也是货币的本质。

第一,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它具有和一切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货币是价值的代表。

第二,由于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代表着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必须把自己生产的商品交换成货币,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和私人劳动才能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耗费的劳动才能够得到补偿。

第三,作为一般等价物,货币是一般财富的象征。

今天,货币的具体形态已经和正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不会改变。

2. 2 现代经济中货币的度量与层次划分

今天黄金已经退出货币行列,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发挥着货币的功能。具体形态的货币种类更加繁多,因此,需要从货币外延的角度来进一步阐释货币,对货币进行度量与划分,并定义货币供应量的范围,对经济运行和货币政策操作具有重要意义。

2.2.1货币的度量和定义

1.现金货币

现金是家庭、工商企业和政府部门所拥有的纸币和硬币。现金是货币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流动性。现金数量的多少与一国的货币支付结算制度相关。支付结算制度越发达先进需求就越少,反之亦然。我国目前整个商品交易中的现金量不到10%。

现金主要用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消费方面,其量的变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消费品市场的供求状况。

我国的现金纸币面值分别为:100元、50元、20元、10元、5元、2元、1元。辅币是本币单位元的等分,即角、分。

我国中央银行对现金的度量使用M0指标。西方国家一般没有专门的现金度量指标。

2.存款货币

存款货币是以存款形式存在的一种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按不同的标准可将存款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比较重要的划分标准是按可否通过银行转账完成支付交易行为来划分。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可直接通过金融机构划转完成支付的活期存款(支票类存款),这类存款具有普遍的接受性。在我们国家货币统计中,将其与现金一起统计为狭义货币供给量(M1)。M1=M0+活期存款。

在对全社会的总需求进行分析时,M1是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因为M1基本反映了当前社会的直接购买支付能力,对经济均衡影响很强。

第二类是不可以直接进行转帐结算的存款,包括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这些存款必须先转化为现金或活期存款后,才能完成交易支付功能。在统计中将其纳入广义货币的范畴(M2)中的一部分。M2=M1+定期和储蓄类存款。在我国的中央银行对货币定义和称谓中还有如下定义需要注意:

广义货币(M2)-狭义货币(M1)=潜在货币(准货币)。我国目前将M2作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标,在宏观经济的调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2.2 主要国家货币层次的划分

1.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标准:

随着货币与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客观上要求政府货币当局对货币供应量的扩张和紧缩加以控制。因而,货币供应量的概念以及对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也就应运而生。

货币供应量是货币存量,是一国经济中用于交易和投资的货币总量,构成央行和金融机构负债的一部分。货币供应量的构成和层次划分的主要标准是货币资产的不同流动性。

流动性是货币基本特征之一,指货币与商品的转换能力,在单一现金货币形式下,不存在转换能力程度差别问题。当货币形式多样化以后,各种货币形式流动能力出现了程度上的差别,这时流动性不仅指货币转换为商品的能力,还包括货币之间相互转换的能力。一种货币资产的流动性表现为它向现金转换的能力,即能不能自由转换为现金、在转换过程中是否会发生价值损失等。

货币资产流动性的强弱,一方面与一国金融制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一国金融市场发达程度有关,因此各国货币当局对其货币层次的划分不尽相同。

2.主要国家货币层次的划分:

内容略。可结合教材十三章的相关内容一起学习。

2.2.3 金融创新与货币层次划分

金融创新的发展,具有不同流动性的新兴金融工具不断涌现,突破了传统的货币概念,货币层次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货币的层次定义越来越复杂。

金融创新导致大量新的金融工具出现,涌现了许多新型账户,这些账户的出现模糊了传统货币层次的划分界限。

主要的新金融工具有ATS、NOW、MMDA等。这类帐户可以开出支票或变相的支票,类似于活期(支票)存款,理应划入M1,但这些账户余额又大部分放在投资性储蓄账户上,似乎又应属于M2范畴。

自动转账系统(ATS)。这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现的一种创新,在这种业务中,客户在银行开立两个账户:储蓄账户和活期存款账户。当客户开出支票后,银行自动把必要金额从储蓄账户转到活期存款账户上进行支付。这原本是为了规避对活期存款利息管制而进行的创新,却事实上提高了储蓄存款的流动性。

可转让支付命令(NOW)。这种账户是储蓄账户,可以付息,同时也可以开出有支票作用的“可转让支付命令”,实际上也使储蓄账户具有了支票存款账户的性质。

类似的还有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为了避免利息损失,定期存款一般都是到期支取,而CDs则可在货币市场上出售,在规避利息损失的同时,提高了定期存款的流动性。

由于类似金融创新,各国对货币层次的划分不断进行修改。英国从1970年到1984年修改货币定义九次之多。美国在1971——1984年间共修改货币定义七次。尽管频繁修改,金融创新带来的难题并未完全解决,尤其是近年来电子货币、多功能信用卡和E-money等对货币层次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因此,对货币层次的划分必将继续进行调整。

2.2.4 对货币进行度量和层次划分的意义

以流动性为标准划分货币层次对于考察市场均衡、实施宏观调节有重要意义。因为流动性强,即在流通中周转较便利,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强;流动性弱,则在流通中周转较慢,因而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弱。

对货币进行层次划分后,可以清楚地发现,M0是流通中的现金,与消费物价密切变动,是最活跃的货币;M1反映居民和企业资金松紧变化,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M2流动性较弱,但反映的是社会总需求变化和未来通货膨胀的压力状况。这样就便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这样货币当局在讨论控制货币供应指标时,就可以明确指出是哪一层次的货币需要控制,以及实际可能控制到何种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货币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了。此外,货币供应量是我国货币政策操作中最重要的中间目标,它与价格水平相关联,是实现宏观调控政策目标的重要环节,因此,对货币进行度量和层次划分对保持货币政策时效性和宏观经济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通常概括为: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两个职能。

2.3.1价值尺度

货币在表现和衡量商品和劳务价值时发挥价值尺度功能。货币发挥价值尺度将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从而使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可以相互比较,便于商品的流通和交换。货币起着价格单位的作用。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只需观念的货币,因此不涉及流通量的问题。

2.3.2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和劳务交换的媒介,发挥流通手段职能。流通手段职能需要现实的货币。在信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量的多少与商品的价格关系密切。同时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是商品交易变为买和卖两个独立的过程,从而使买卖脱节的可能性存在。要保持物价稳定,适度的货币量是关键。

2.3.3支付手段

在商品交易的信用形式中,货币充当延期支付的标准,发挥支付手段职能。

支付手段职能的重要特点是以信用关系为基础。由于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会形成债权债务关系,一方面对现实经济有促进作用,可以克服现金交易对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可能导致债务到期不能清偿而形成的债务链断裂的问题。

2.3.4价值储藏

货币作为一般财富的代表,暂时退出流通,发挥价值储藏职能。实物货币和信用货币发挥价值储藏职能有不同的特点。信用货币可以提高储蓄的效率。相对于其他财富具有流动性高,成本低等无法比拟的优点。信用货币条件下,储藏手段要正常发挥,购买力的稳定是前提。

2.3.5世界货币

货币发挥世界货币职能是货币的职能在国际领域的延伸。一国货币能否成为世界货币,与国家的经济实力,国际贸易水平等因素有关。

2.4 货币形式的演变与货币制度的发展

2.4.1 货币形式的演变

在历史上货币经历了实物、金银、纸币等不同形式。下面对不同的货币形式的演变进行分析。

1. 商品货币

商品货币也称实物货币,是指作为货币的价值与其作为普通商品的价值相等的货币。即它本身既是商品,同时又发挥着货币的作用。

实物货币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朴素的商品货币,以其自然物理形态作为货币;第二个阶段是贵金属货币。前者充当货币具有不稳定性,接受范围有限,难以分割,缺乏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贵金属则更适合充当货币。它的主要特点是价值稳定,易于分割,易于储藏,具有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贵金属货币需要铸造。其局限在于流通成本比较高,产量有限,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求。

当前,黄金白银不再是货币商品,但仍是重要的金融商品,发挥着货币的某些功能,主要表现在价值储藏方面。

2. 代用货币

为了克服金属货币的不足,人们用一些价值比较低的金属或者纸张代替贵金属货币流通,它在流通中代表着金属货币的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低于它作为货币的价值。代用货币克服了贵金属数量不足对商品流通的限制。代用货币的发行基础是贵金属。要保证代用货币的正常流通,与贵金属货币的自由兑换是必需的。

3. 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属于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的存在具体形式主要有:纸币(现金)、银行存款、信用卡、电子货币等。

信用货币的量直接与中央银行的信用规模相关。信用货币具有较强的弹性。通过信用规模的调整,可以影响经济的规模。所以调节中央银行信用规模,维持适度的信用货币量,保证信用货币购买力的稳定,是任何国家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

货币的购买力是指单位货币能够交换到的商品和劳务的数量。单位货币交换到的商品劳务的数量越多,其购买力就越高,反之,则低。

在贵金属货币流通时期,由于货币自身具有价值,因此货币能自动调节流通量,货币价值能够保持稳定。在信用货币流通时期,由于货币本身不具有内在价值,其购买力与流通中

的货币数量直接相关。流通中的货币量多了,商品劳务的价格上涨,货币的购买力下降;反之,商品劳务的价格就会下跌,单位货币的购买力提高。因此要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就要有效地调控货币数量。

4. 电子货币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情况下,各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往来更加频繁,人们对更加便捷支付方式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为货币形式的创新创造了契机。电子货币就是这种技术进步的成果。巴塞尔委员会认为: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出机制。

电子货币是一种新型的货币,它除了具备货币的一般属性外,还有其特殊属性:

(1)发行主体多元化。传统货币由中央银行或特定机构垄断发行,而电子货币则可由中央银行、一般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来发行,而且通常是后者占据主导地位。

(2)传统货币是以中央银行和国家信誉为担保的法币,是标准化货币,有统一的外观设计和管理政策,被强制接受和使用,而大部分电子货币由不同机构自行设计,往往具有个性化特征,其发行也主要依赖于各个发行者自身的信誉和资产,面临的风险并不一致,其使用要求有一定的硬件设施作支持,因此在现阶段还不能强制其流通。

(3)形态上的非物化。这是电子货币与以往任何一种货币都不同的地方。它不需要借助任何实体,而只需要一股股承载着信息码的电子脉冲就可以完成支付。

电子货币并没有改变货币的本质,仍然具有不可兑现纸币流通的的特点,但为货币流通带来了新的挑战。

2. 4.2 货币制度的发展

货币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准则和规范。主要内容有:确定货币和辅币的材料;确定货币的单位;规定货币的流通程序和流通办法;确定发行准备和货币的对外关系。

本位货币是一个国家货币制度规定的标准货币。在支付上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的能力。即在商品劳务的交易支付中和在债务的清偿上,债权人不得拒绝接受。

辅币是本位货币的等分,在使用上有限法偿,即超过一定数量,债权人可以拒绝接受。

货币制度演变可以分为以下过程:

1. 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的主要内容是白银作为货币材料。银铸币为本位货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国际间白银和银币可以自由输出入。

流通中的纸币可以与银币自由兑换。

2. 金银复本位制

18世纪40年代由于世界白银产量的增加,使白银价格不断下跌。由于白银价格不稳定,白银作为货币不利于货币流通的稳定和国际收付。削弱了白银作为货币的能力。因此许多国家逐步过渡到了金银复本位制。

金银复本位制的内容是:金银两种金属均为币材,以金银铸币为本位货币。金银货币具无限法偿能力。金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金银和金银铸币在国际间能自由输出入。纸币和其他流通中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金银币。

在最初的金银复本位制下,金银币之间的比价完全由金银的市场价格来决定。这种本位制也称为平行本位制。但这种本位制度是不稳定的,要求的条件很严格,即金银的市场比价必须保持稳定,这几乎是很难满足的条件。由于金银供给和需求不可能稳定,市场比价也不可能保持稳定。为了实施金银复本位制,最后就由政府规定金币和银币的比价,这种两本位制被称为典型的“复本位制”。、是金银两本位制的代表形式。这种金银复本位制实行的时间较长,由于政府的介入,金银比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所以是具有代表性的金银两本位制。后来人们指的金银复本位制基本都是指这两种典型双本位制,尤其是指后一种。

进一步削弱的金银双本位制称为“跛行本位制”。在这种制度下,银币不能自由铸造,已经不具备复本位制的基本特点,是复本位制向金本位制过渡的形式。

平行本位制下金银币可以自由兑换,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输出入。复本位制下由于白银市场价格下跌,而由政府规定的银币作为货币的价值高于其作为普通商品在市场上的价值,套利的结果使银币充斥流通。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发挥作用,最终使银币的铸造受到限制。但金币仍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输出入。

金银双本位制有以下优点:(1)币材充足,能够满足流通需要。(2) 复本位制下,金银比价由政府规定,能够反过来影响金银的市场价格,有利于金银币值的稳定。(3) 便于交易,人们可以根据交易额的大小选择金币或者银币进行支付。

3. 金本位制

(1)金本位制概述

第一,典型的金本位制的产生从货币制度演变的角度而言,是由于劣币驱逐良币的规律发生作用,同时19世纪以后黄金产量的增加使币材增加有关。金本位制的最典型的特点是:规定金铸币为本位货币,黄金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流通中的其他货币可以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在国际间可以自由输出入。由于黄金的价值相对比较稳定,促进了各国商品经济合国际贸易的发展。黄金由于产量有限储备有限,不能够完全满足不断扩大的商品流通对流通手段的要求。金本位制盛行了一个世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才逐步开始受到削弱。

第二,典型的金本位制受到削弱后,逐步实行金块本位制。金块本位制的特点是:金币的铸造被停止,金币也不再流通,流通的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纸币的发行以金块作为准备。

货币的价值与黄金保持等值的关系。人们持有的其他货币不能兑换金币,但可以兑换为金块。黄金在国际间可以自由输出入,纸币可以与金块进行兑换,但不再是自由兑换,规定的兑换限额较大。因而这种制度也被称为“富人本位制”。

第三,金汇兑本位制。其主要特点与金块本位制大体相同。但人们持有的其他货币在国内不能兑换黄金,而只能兑换与黄金有联系的外币。这种制度的实质是把本国的黄金存于国外的银行,换取国外的货币。用国外的货币作为本国的纸币的发行准备金。国内居民可以购买外汇,并在理论上可以把外汇拿到国外去换取黄金。这种制度也被称为“虚金本位制”。

(2)金本位制崩溃的原因

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动摇了金本位制的基础,金币的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输出入和自由兑换受到了削弱,使这种货币制度难以继续。

金本位制崩溃的原因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来理解:

导致金本位崩溃的直接原因是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内在原因则在于黄金既是货币又是商品的内在矛盾:作为货币要求价值稳定,作为商品它的价值要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又不可能稳定,因此它不是理想的货币。

具体原因则有:

第一,黄金生产量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商品生产增长的幅度,黄金量无法满足以几何级

数扩大的商品流通对支付手段的需要,这就极大地削弱了金铸币流通的基础。

第二,黄金存量在各国的分配不平衡。1913年末,美、英、德、法、俄五国占有世界黄金存量的三分之二。黄金存量大部分为少数强国所掌握,必然导致金币的自由铸造和自由

流通受到破坏,削弱其他国家金币流通的基础。

第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黄金被参战国集中用于购买军火,从而停止了黄金的自由输出和银行券兑现,金本位制流通的基础被严重削弱,最终导致金本位制度的崩溃。随着1929-1933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金本位制退出历史舞台,各国纷纷实行了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

4.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

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本质是一种纸币本位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本位货币使用纸币而不与黄金发生任何联系的一种货币制度。它的主要特点:(1)纸币的发行不受黄金储备的限制,其发行量完全取决于实现货币政策的需要;(2)纸币的价值决定于它的购买力,纸币的购买力与发行量成反比,与商品供应量成正比;(3)纸币的流通完全决定于纸币发行者的信用;(4)政府通过法律手段保证纸币具有一定的强制接受性。

不兑现信用币流通条件下,保证币值的稳定是货币制度的核心,必须要以社会公众提供给中央银行分配的资源或资产作为稳定币值的基础。

我国人民币制度是一种纸币本位制。它的发行不与任何贵金属挂钩,也不依附于任何一国的货币,是一种独立的货币。人民币采取的是不兑现的纸币制度。人民币从未规定多含金量,而且从它诞生第一天起就与金银完全没有关系,也不与任何外币确定正式联系,不依从于任何外国的货币制度,除人民币外,金、银、一切外币均禁止流通。

目前围绕人民币制度讨论最多的就是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问题。规定货币的汇率形成

机制是一国货币制度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一国主权的体现。

5.区域本位货币和国际本位货币

(1)区域本位货币:欧元

区域本位货币是指在一个一体化集团化的经济区域中形成的统一货币。欧元是一种基于政治和经济利益建立的一种区域内的单一货币。

(2)国际本位货币:美元

所谓国际本位货币是指国际经济活动中,世界各国出于经济条件或政策上的考虑,用法律的形式将本国货币与之固定地联系起来,作为衡量本国货币价值的标准,以及国际交易的最后支付手段。首先国际本位货币必须是自由兑换货币,其次必须是国际中心货币。

(3)亚洲货币单位

伴随着区域经济合作的加强和相互贸易的发展,在除欧洲和北美以外的世界上另一个重要经济区东亚,也提出了编制统一计价单位——亚洲货币单位(AMU)的要求。AMU由亚洲开发银行编制,显然它是参照欧元的前身欧洲货币单位设计的,采用“一篮子货币”方式,把中国、日本、韩国以及东盟10国等13个国家的货币组合起来,按比例反映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及贸易额。

亚洲货币单位被看作是“亚元”的开端。

总的说来,亚洲开发银行编制AMU有三大目的:一是衡量亚洲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二是衡量亚洲各国货币的相对关系;三是为发行以AMU计价的债券做准备。根据编制方法,各国货币在AMU所占的权重取决于成员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及贸易额。按照这个原则计算,人民币与日元成为AMU的核心货币。人民币在AMU中所占权重最高,大约为30%,日元第二,为20%。

2.5 现代经济中货币形态的发展

如前所述,传统纸制货币形态的垄断地位在当今社会已经受到了电子货币形态的挑战。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兼具交易的方便性与经济性,电子货币已经越来越被广泛地接受,人类正一步步地迈进电子货币时代。

2.5.1主要电子货币形态

1.信用卡

随着技术的发展,信用卡的卡基由磁条卡发展成为能够读写大量数据、更加安全可靠的智能卡,人们称其为电子信用卡。

之所以说信用卡是电子货币的一种,是一种新的货币形态,是因为:

(1)首先货币和信用卡都是商品的一种,都是充当交换媒介物的特殊商品;

(2)信用卡也介入商品流通;

(3)信用卡作为支付手段,是一种先进的支付工具。

但信用卡与货币毕竟有本质的区别:

首先,货币是充当交换媒介的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职能是货币的最基本的职能。而信用卡则不同,它只是价值转移的手段,是货币的载体;

其次,作为流通手段,货币与商品在买与卖者之间不断作换位运动,而信用卡则不会转移。在通过信用卡完成商品交易时,价值转移了,信用卡并没有转移,它所媒介的是货币与商品的换位运动;

再次,信用卡是一种先进的支付工具,它是货币支付手段的扩大和延伸,它突破了有型货币在使用上的局限性。

最后,信用卡有储藏手段,但它在为客户服务时,所执行的仅仅是一种储蓄存折的作用;它本身也不会成为世界货币。尽管信用卡打破国界限制,在国际上广泛使用,它所转移的仍是它所代表的背后的货币。

2.电子支票是网络银行常用的一种电子支付工具。利用电子支票,可以使支票的支付业务和支付过程电子化。网络银行和大多数银行金融机构,通过建立电子支票支付系统,在各个银行之间发出和接收电子支票,向用户提供电子支付服务。

3.电子现金(电子钱包)

电子现金是以电子化数字形式存在的现金货币。电子现金比现有的实际现金(纸币和硬币)有更多的优点。

仅从技术上讲,各个商家都可以发行电子现金,如果不加以控制将带来相当严重的经济

金融问题。电子现金的安全使用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包括限于合法人使用、避免重复使用等。对于无国界的电子商务应用来说,电子现金还在税收、法律、外汇汇率、货币供应和金融危机等方面存在大量的潜在问题,有必要制定严格的经济金融管理制度,保证数字货币的正常运作。

4.其他电子货币

除了上述的信用卡、电子现金和电子支票外,还有电子零钱、安全零钱、在线货币、数字货币等。这些支付工具的共同特点都是将现金或货币无纸化、电子化和数字化,利于在网络中传输,支付和结算,利于网络银行使用,利于实现电子支付和在线支付。

2.5.2 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

我国电子货币的发展主要表现在银行卡上:

1993年,我国政府倡导加速构建电子支付系统,包括发展和推广支付卡.

1995年,在征得中国人民银行的同意后,商业银行开始发行智能卡,发卡范围限于包括12个试点城市在内的少数城市。银行赋予其所发行的IC卡各种功能,比如透支、储值、电子钱包和存折功能,也就是说,出现了一卡多用。

1996年,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经济信息化(电子化)推动组,来负责制订这一领域的国家战略和计划,有关政策和指导方针。

1997年年末,银行间交易系统开始在全部12个试点城市运行,发卡量超过7000万张,其中包括130万张银行IC卡。

2002年年初,各银行联网通用的“银联卡”出现,我国以银行卡为代表的电子货币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3年全国银行卡总交易额已达到18万亿元,跨行交易连续两年翻番,2003年达到12亿笔,交易金额达到3805亿元。到2004年,全国银行卡发卡机构已有110多家,发卡量7亿多张。

2.5.3 电子货币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利用电子货币进行网上交易有着传统货币不可替代的作用:

1.快捷方便

在网络上交易,可以大大节约流通成本。无论买卖双方的地理位置相隔多么遥远,交易双方都可以迅速完成支付。

2.处理简单

相对于纸币,电子货币一旦确认,便完成其交换过程。

3.简化国际汇兑

由于互联网是一个大同世界,电子货币理论上是符合互联网标准的单一货币,发展电子货币,可以简化传统货币在国际汇兑时的复杂手续。

4.安全性强

相比较现实世界的犯罪行为,虽然网络黑客的计算机犯并不少,但信息化的电子货币的存放和使用比实物货币还是要安全得多。

正是因为以上诸多优点,可以预见,伴随相关设施的完备,电子货币必将越来越多地取代传统纸制货币。这只是货币形态或者载体的变革,货币依然存在,仍然执行着货币的各项职能。

第三章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信用是金融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和重要的经济范畴,对现实经济影响巨大。信用活动构成了整个金融活动的基础。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将了解信用产生与本质、主要经济功能,信用的构成要素、信用存在的主要形式和发展、信用工具等有关信用的基本知识。同时对我

国信用发展现状、信用与经济的关系及建立良好信用体系和征信系统的重要性进行介绍和分析。

(二)教学内容梗概

本章的主要内容有信用的产生与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关系;信用的本质和构成信用关系的要素;信用发展的阶段与主要形式;信用的经济功能与经济的发展。我国当前信用的发展和状况:

3.1 信用的产生与商品经济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从主观的角度去分析,是私有制下不同经济主体各自经济利益的需要;从客观角度去分析,则是经济发展对资源配置的需要。信用形成于古代,完善于现代。信用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商品经济和商品生产的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信用伴随着市场经济活动的产生,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新的动力和调控手段。

3.1.1 信用的产生

经济学中的信用与道德规范的信用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从经济学的角度,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信用”和“货币”、“价值”等概念是同源的,它们都是经济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起初,一般“信用”被解释为信任的同义语,如马克思曾引用图克的一段话:“信用,在它最简单的表现上,是一种适当的或不适当的信任,它使一个人把一定的资本额,以货币形或以估计为一定货币价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给另一个人,这个资本额到期一定要偿还。”

后来马克思进一步对信用的本质作了概括:信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本质是一种借贷行为,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信用和商品经济一样,都是以私有制存在为前提的。

3.1.2 信用与商品经济

信用经济自商品经济萌芽后就产生了,并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商品交换经历了简单的物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间接交换——更高级的信用交易阶段。因此,依据商品经济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信用行为、信用方式和信用形式可以简单划分为三个阶段:1.实物经济时期的信用。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相互交换物品的需要,交换过程表现为以物易物。这一时期的信用主要建立在对物的信任上,可以称为实物经济时期。此时,信用关系尚不普遍,也不发达,信用是在物与物的直接交换中体现出来的。人们之间交换或借贷剩余产品凭借的是对对方产品的信任。

2.货币经济时期的信用。在物物交换的后期,产生了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货币出现以后,交换过程表现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在货币关系成为普遍接受的时候经济关系时,货币借贷发展为普遍的借贷形式。这时即便是实物商品的借贷其债权债务关系也要换算为一定的货币金额来进行计量。

3.信用经济阶段。随着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在封建社会后期产生了银票、纸币,甚至有了了国家债券,标志着信用关系日益深化。以纸币为例,纸币本身不具有任何价值,但它之所以能进入流通、得到广泛认可,是因为人们相信隐藏在其之后的发行者的信用。到了资本主义阶段,市场经济得到空前发展,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在经济生活中占有支配地位,股票、债券、期货、期权、认股权证、商业票据、信用卡等各种虚拟资本和信用工具不断出现。信用工具和各种借贷活动在货币出现以后得到飞速发展。社会经济进入信用经济时期。到了这一阶段,信用已超出了流通货币的范畴,社会上逐步建立了各种配套的信用参与、中介、管理制度和法律规范,信用真正渗透到了经济生活的每个角落。

3.1.3信用关系三要素

信用是一种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运动,本质上是一种借贷活动。仍和现代借贷关系和信用活动都需具备下列三要素:

1.债权债务关系。信用的本质是借贷。借贷关系要建立,就至少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即至少需要一个债权人和一个债务人才能够建立起借贷关系。

2.时间间隔。价值运动在时间上存在间隔,也是信用关系存在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时间间隔,也就无所谓信用。比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商品买卖,就不能形成债权债务关系。

3.信用关系建立的书面凭证。理论上信用关系建立可以通过君子协议来完成,不一定非要书面协议,但一旦出现纠纷,没有书面协议,债权债务就无法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更

为重要的是书面的债权债务凭证可以使债权债务具有可流动性。所以,载明债权债务关系内容的书面凭证是现代信用不可或缺的要素。

4.信用发展的初期,主要是以高利贷形式存在。

3.2 几种主要的信用形式

3.2.1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信用,在简单商品生产条件下,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商品的相互赊欠,就构成了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之间主要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的标的物一般是有特定的使用价值的商品,赊销赊购等延期支付是其主要形式。商业信用的建立同时包含了商品买卖和借贷行为这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行为。因此,商业信用发生后,交易关系就会表现为一定货币金额的债权债务关系。

1.商业信用工具

商业信用工具是商业票据。商业票据是一种重要的流通工具。

⑴商业汇票

商业汇票是一种无条件的书面支付命令。一般由债权人向债务人签发,要求付款人见票即付或在未来某个约定的日期向债权人或持票人支付一定数额的货币的凭证。需要承兑,经背书进行流通。

⑵商业本票

商业本票是工商企业或个人签发的,保证即期或在未来某个约定的时间,无条件支付给债权人或持票人一定金额的债权债务凭证。简言之,本票就是债务人对债权人的无条件支付承诺。本票和汇票都是商业信用凭证,要注意两者的区别。

2.商业信用的优点和局限性

商业信用之所以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得到大发展,是由商业信用本身的作用决定的。商业信用在商品经济中发挥着润滑生产和流通的作用,是销售商品的有力武器。这个作用是其他信用形式所不能替代的。商业信用的建立过程既是商品的买卖也是信用的授受过程,因此是工商企业首选的信用形式。

商业票据在到期前可以背书转让流通,所以商业票据是创造流通工具的最方便的途径。如果商业票据流通因信用度受限,可以请求信用度更高的银行信用的支持。一般都可以到商业银行办理贴现或质押。通过这种方式,持票人就可以将商业信用凭证转化为银行信用凭证。所以就企业间的信用活动而言,商业信用是基础。

但商业信用也存在着局限性。它的局限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和经营者之间主要以商品提供的信用。因此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了商业信用的授信方向,即一般只能由上游产业向下游产业提供。与银行货币信用相比较,这是商业信用的很大的局限。商业信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是商业信用规模的限制。商业信用规模、金额都受企业资本额及现有生产能力限制,大额的信用需要难以通过商业信用来满足。

其次,是商业信用的信用能力有限。商业信用一般是在经常性来往的、相互比较了解信任的企业间进行。

再次,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商业信用的规模与经济周期基本一致,不能逆周期变动。

3.我国商业信用发展现状

商业信用在历史上和现代商品经济中都起着非常重要的润滑作用。在中西方历史的发展中,商业信用都是最古老和普遍的信用形式。12世纪,商业票据就已经在意大利的大城市中广泛使用。我国受封建经济关系的制约,发展相对迟缓。1929年,国民政府颁布了票据法,明确了商业票据的法律地位,极大地推动了商业信用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实现计划经济,严格限制直到取消了商业信用。因为商业信用被认为是一种自发的、无计划的资金分配方式,与计划经济是对立的。强调一切信用集中于银行,国家大力维护银行信用的排他性、垄断性,以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适应。

80年代初期,在商品的推销等经营活动逐步恢复允许商业信用的存在。但商业信用活动极不规范。存在着强制拖欠的“强迫信用”现象,严重影响了经济的正常运行。

1995年5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颁布,新票据法明确规定了在商业票据开出与使用过程中各当事人的权利与义务,规定了商业票据中必须记录的条款,这对于我国

商业信用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2006年初,中国企业诚信建设工程全面启动,旨在在全国工商业企业及行业间建立紧密的诚信经营商贸体系和信用交易体系,以增强企业诚信意识,提升企业诚信自律水准,正确引导企业适应信用竞争时代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对我国商业信用的规范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2.2 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是更高级的信用形式。

1.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而银行信用的出现又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得到完善。经济中,票据的银行承兑、贴现、抵押等逐步普遍,商业信用的发展依赖于银行信用,银行信用很好地弥补了商业信用的不足。

首先,与商业信用不同,银行信用属于间接信用,银行充当着信用媒介。银行作为贷出者和借入者的集中,可以通过将分散的、小额的货币集中和积聚起来形成大的社会资本,扩大社会资金的供给。这就突破了商业信用规模的局限性。

其次,银行具有续短为长的作用,可以将社会短期闲置资金转化为长期资金。因此信用期限也不受商业信用所要求的买卖双方在借贷期限上一致性的要求。

最后,银行信用作为最高信用形式,银行贷放的是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信用等级更高的银行信用凭证——银行券(货币),因而突破了商业信用在商品使用范围上的、方向上的限制。

2.银行信用的形式

银行信用的具体形式有以下几种:

(1)间接融资,主要指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等。

(2)银行票据业务,指银行本票、银行汇票、支票等的签发,商业票据的银行承兑等。银行票据较商业票据有更强的流通能力。

(3)信用证。信用证是在交易过程中,以银行的信用来保证买方的付款,所以信用证作为支付工具,在国际贸易中被广泛使用。

3.2.3 国家信用

1.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国家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在各种信用形式中,国家信用无疑是信用等级最高的一种。

现代社会中,国家信用主要表现在国家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国家债务包括内债和外债。总的来说国际举债是基于以下目的:

(1)弥补财政赤字,平衡财政收支、调节经济。

(2)集中资金保证重点建设。

(3)解决社会公共工程的资金需要。

2.国家信用的主要工具是国债券,又称公债券。国债的发行要遵循有借有还的信用原则,债券或借款到期不仅要还本,还要付一定的利息。

国债一般都采取自愿认购方式。但是在特殊情况或者争状况下,国债发行也可以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同时国家利用国债也可以动员和支配一般信用形式无法动员的资源。

3.我国目前主要发行有普通国债和特种国债:

普通国债可分为凭证式国债、记账式国债和无记名国债三种。

特殊国债主要有定向债券、特种国债和专项国债等几种。

我国自1981年恢复发行国债以来,一直采取逐年审批国债年度发行额的模式管理国债。这一做法造成国债规模无约束,国债期限结构重长期轻短期。规模和期限安排的不合理已经严重威胁国债的生存和发展。

从2006年起,我国国债发行开始采取国债余额管理的方式。这是国债发行体制的大的改革,有利于国债期限结构优化和滚动发行。实行余额管理以后,财政部可以在一年的期间内,根据赤字和金融市场等实际情况,灵活地确定发行国债的期限和频率。短期国债发行的大量增加,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国债的期限结构,有利于对宏观经济的调节。

3.2.4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指由工商企业、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商品货币或劳务的形式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一种信用形式。

消费信用的方式主要有赊销、分期付款和消费信贷。

赊销是卖方提供给买方先提货后付款的完全信用形式,主要存在于有长期固定经济往来的买卖方之间。

分期付款是消费者购买商品后,先支付部分现款,然后根据签订的合同,分期加息支付余下的贷款。在贷款未付清前,商品所有权属于卖者。

消费信贷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直接给个人用以购买住房和耐用消费品贷款。

1.消费信用有以下作用:

(1)促进商品销售,有利于再生产,尤其是对新产品的推销和产品的更新换代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2)扩大即期消费需求;

(3)增加消费者总效用,通过消费在时间上的转移来实现消费总效用的提高。

制约消费信用发展的一般因素:

(1)社会商品和服务的总供给能力与水平;

(2)居民的实际收入与生活水平;

(3)社会资金供求关系;

(4)消费观念与文化传统。

现实中,消费信用往往被企业用作推销商品、扩大商品销路的一种手段,以解决生产与消费的矛盾。但是消费信用使消费者提前动用未来的收入进行当期消费,因此会造成当前需求膨胀,使生产盲目扩张,加深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进一步加深经济危机的矛盾。因此,消费信贷也应控制在适度规模内。

2.我国消费信贷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1)1998年以房改为契机,消费信贷以商品房为突破口,开始启动,近年来已经成为银行对个人信贷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住房信贷对国家经济的影响非常大。

(2)汽车消费信贷。1996年人民银行总行把购车贷款一刀切掉,要求停办。我国商业银行汽车消费信贷还有待完善和发展。

(3)发展迅速的消费信用卡。信用卡的发行是我国消费信用的重要渠道之一,是目前我国银行间竞争的焦点领域。各银行目前主要在发卡数量、市场规模上竞争激烈。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综合国力的增强为世界各国所瞩目。综合国力的强大,必然促进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由此带来消费信贷的繁荣。

3.2.5 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是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和借贷活动,本质上体现着国际之间的资金流动。

国际信用关系的主体有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载体可以是商品、货币和有价证券。

国际信用具体形式可以分为两种:国外商业性借贷和国外直接投资。

1.国外商业性借贷

国外商业性借贷是指跨国资金输出者和使用者构成借贷双方。包括:出口信贷、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补偿贸易、国际租赁和国际间债券发行。

2.国外直接投资

国外直接投资是指一国居民或企业直接对另一个国家的企业进行生产性投资,并由此获得对投资企业的管理控制权。

国外直接投资主要采用以下方式:(1)在国外开办独资企业,包括设立分支机构、子公司等;(2)收购或兼并国外企业,包括建立附属机构;(3)在东道国与当地企业合资开办企业;(4)对国外企业进行一定比例的股权投资;(4)利用直接投资的利润在当地进行再投资。

需要注意的是,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股权投资,但都不是简单的借贷关系。但它们作为国家之间债权债务总量的一部分,所以一般都将直接投资的国际资本流动概括在国际信用的范畴之内。

总之,国际信用体现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直接表现为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

3.2.6 其他信用形式

除以上提到的五种信用形式外,在现实经济中还存在着其他多种信用形式,包括:股份公司信用、租赁信用、信托信用、保险信用和民间信用。

每一种信用形式都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活动的领域,比如股份公司和股票融资已经成了融资体系的重要部分。

保险业在我国也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发展也非常迅速。

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专门的研究。各种信用形式都是现代信用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现代生活中发挥着各自不可或缺的作用。

3.3 信用的经济功能与经济发展

3.3.1信用的经济功能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信用的特定功能对现实经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信用的主要功能有:

1. 维护市场关系的基本准则

市场经济关系的实质就是由各种信用关系构成的。如果进行信用交易的主体一方失信,交换关系和市场秩序就会遭到破坏,经济活动就难以健康发展。

2. 促进资金再分配,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借助于信用可以把闲置的资金和社会分散的货币集中起来,转化为借贷资本,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使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因而借助各种金融工具或信用工具,把闲置资金或闲置资源引导到投资和生产上来,优化配置资源,从而推动生产发展,是信用经济功能的主要体现。

3. 节约流通费用

信用可以节约流通费用,增加生产性资金的投入。第一,利用信用工具代替现金,节省了与现金流通有关的费用;第二,利用现代信用制度下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收付管理服务,可以减少整个社会的现金保管、现金出纳以及簿记登录等流通费用,同时还能加快结算支付的时间,减少社会在途资金占用;第三,信用能加速商品价值的实现,这有助于减少商品储存和保管费用的支出。

4. 有利于资本集中和集累,提高社会资本量。信用可使零星货币集中积聚为规模化的资本,也可以使个别资本通过合并其他资本来增加资本规模。现代兼并收购活动很多都是利用信用方式来进行并完成资本集中的。

5. 调节经济结构

信用调节经济的功能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用货币和信用制度来制定各项金融政策和金融法规,利用各种信用杠杆来改变信用的规模及其运动趋势。金融机构通过各种金融业务,有效地集中和输出货币资金,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不断增加的过程,能够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巨大的推动力。国家借助信用的调节功能既能抑制通货膨胀,也能防止经济衰退和通货紧缩,刺激有效需求,促进资本市场平稳发展。国家利用信用杠杆还能引导资金的流向,通过资金流向的变化来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国民经济结构更合理,经济发展更具持续性。

可以说,信用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市场经济有独特的贡献。随着市场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用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新经济和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市场对信用的需求越来越大,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越来越突出。信用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正渗透在整个经济生活领域,对市场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3.3.2信用与经济增长

1.信用活动拉动了经济增长

信用活动与经济增长之间是一个辩证的关系。经济进步与经济增长带动信用活动发展,同时,信用活动的扩大与发展又会促进经济进步与经济增长。从长期看,大多数国家的信用活动与信用交易总规模均与GDP同方向变化,且相关性极强。

2.信用体系瓦解,经济遭受巨大损害

假定信用体系瓦解,信用经济是没法继续下去的。信用具有多种无法替代的经济功能,一旦信用体系瓦解,现有的经济运行方式就会停顿,社会经济链条就会中断。美国次贷危机导致不少银行经营困难和倒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信用体系瓦解不只使经济受到巨大损失,更重要的是使交易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由此引起交易者失去信心。一旦投资者没有信心投资,投资量就一定下降,从而造成金融市场的不景气。

3.4 我国当前的信用状况

3.4.1我国社会信用的基本矛盾

1978年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逐步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政府、企业、个人都逐步成为独立的经济和利益主体,信用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20

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进入市场信用整顿阶段,各市场主体的行为逐步得到规范。自1999年来,我国信用体系进入初步建设阶段,无论政府还是个人、理论界还是实践中都开始共同关注信用问题,大量规范社会信用行为的规章制度出台,个人和企业征信体系建立并逐步规范,为我国信用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初步条件。

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国家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信用制度和信用管理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仍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信用需求的大量增加,社会信用制度和体系建设滞后弊端明显地暴露出来。

落后的社会信用制度必然会束缚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而落后的社会信用体系,也必然会束缚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当前,我国社会信用的基本矛盾是日益增长的信用需求与落后的信用制度、信用体系之间的矛盾。

社会信用的基本矛盾决定社会必然会出现严重的失信问题。近年来,我国的市场经济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失调状态,各种欺诈行为,各种假、冒、伪、劣产品泛滥,不讲信用,严重的欺诈犯罪,已经发展到令人发指的地步,经济犯罪十分猖獗,发案率连年大幅度上升,由信用不好引发的矛盾和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影响和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3.4.2当前我国经济信用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经济中存在着诱发严重的信用危机的因素。所谓信用危机是指信用行为及关系受挫,各种违约、失信等反信用现象普遍发生,市场信用秩序被破坏。

信用危机(如历史上的“三角债”、恶意拖欠银行贷款、购货款等)成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桎梏,已经给国家和企业造成了很大损失,严重影响到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直接危害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危及企业的生存、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整个经济秩序的维持。当前,我国的信用危机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商业企业间合同履约率低,合同失效和利用合同进行欺诈的现象屡有发生。

2.企业和个人对银行的商业欺诈、逃废债务现象日益严重。

3.财务失真、企业假披露、证券市场混乱屡见不鲜。

3.4.3 建设我国社会信用征信体系

近几年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展。2003年国务院赋予中国人民银行“推动社会信用制度及体系建设,规范和促进信贷征信业的健康发展”的职责,并批准人民银行成立征信管理局,具体承担相关职责。2005年,我国征信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民银行组织商业银行建设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同时,全国统一的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也开始投入试点运行。

在非银行信息采集方面,人民银行与公安、工商、税务、社保、建设、教育、法院等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取得积极进展,部门间信息共享方案正在协商制定中并已有了良好的开端。

此外,为确保社会征信体系的健康发展和有效运行,对社会信用主体的外部监督和规范机制也逐步建立,地方个人和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也取得了突出成就。

第四章金融体系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本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了有关资金流动、金融体系及其功能、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以及对金融体系的管理等方面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对资金的流动、金融体系的构成和功能、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包括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金融监管体系等方面的知识有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理解。要正确理解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区别;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的性质及其提供的不同信用工具的性质要掌握;还应掌握金融市场的划分标准及主要的市场构成;同时还需要对金融体系监管及主要的监管机构有所了解。

(二)课程内容梗概

4.1 经济与金融体系

4.1.1 金融体系的地位

经济体系中运行的市场主要由三种类型的市场构成: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这三个市场共同完成经济体系中稀缺资源的配置活动。

要素市场对稀缺性的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进行定价和配置,同时向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分配收入,如工资、租金等。

产品市场向消费者提供各种商品与服务。而消费者的支出则源于从要素市场分配的收入。

消费者收入大于消费支出的部分则形成储蓄。金融市场的功能就在于吸收储蓄并融通给当前支出大于收入的个人和企业。金融市场是金融体系的中心,它吸引、分配储蓄,并确定利率与金融资产的价格。

金融市场可以实现当前收入和未来收入之间的交换,使储蓄转化为投资,从而使整个经济体系的生产和收入得以增长。

4.1.2 金融体系的构成

金融体系是由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企业及政府的金融决策机构等共同构成的。

金融市场有的有固定场所和设施,有的没有。前者称为场内市场,后者为柜台市场或场外市场。

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指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企业,包括银行、投资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提供的产品主要有存款、贷款、基金和保险合同等。

4.2金融体系的结构

4.2.1资金的流动

1.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

任何经济体系中,都存在着资金盈余单位和资金短缺单位。一般而言,收入大于支出者就形成储蓄,成为资金盈余单位;反之,则是赤字单位。

家庭、企业、政府都既可以是盈余单位,也可以是赤字单位。经济运行中,两者总是同时存在的。

2.资金流动的意义

资金盈余单位和赤字单位的同时存在,就使两者之间存在合作的可能和必要。盈余单位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将暂时闲置的资金转移给短缺单位去使用,并确的一定的报酬(利息)。

资金从盈余单位向赤字单位的转移,就是资金的融通,也就是所谓的金融。

资金融通对盈余者和短缺者都是有利的:首先,赤字单位通过借入急需的资金,可以更加有效的安排生产和消费;其次,对资金盈余者通过贷出暂时闲置的资金,可以获得一定的收入;第三,通过资金融通可以把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使众多单独资金盈余单位的小额资金转化为大额资本。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

资金融通过程中,资金从盈余单位通过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流入赤字单位。资金流动的途径之一是通过金融市场进行的直接融资,另一条途径是通过金融机构进行的间接融资。

(1)直接融资

资金短缺单位在金融市场上向盈余单位出售股票、债券等金融工具,获取资金。这些金融工具形成了对赤字部门未来收入或资产的要求权。对于购买者或持有者而言,这些证券是资产;对于发行者而言,则是负债。这些金融工具可以在市场上转让流通,但因发行者的信用程度不同,具有不同的流动性。

直接融资不需要金融中介机构来承担或转换资产负债关系,是交易双方直接进行的资金交易。但直接融资仍需要金融服务机构的金融服务来提高融资的效率。直接融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节约赤字单位融资成本和增加盈余单位贷出资金的收入。

直接融资的不足主要有:

第一,对投资者(资金盈余单位)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较高。

第二,投资者承担的风险较高。

第三,对于资金短缺者的融资条件和信用度要求较高。

(2)间接融资

在间接融资中,资金不是直接从盈余单位向短缺单位转移,而是分别同金融中介机构发生一笔独立的交易。金融机构向盈余部门借入资金,然后再向赤字单位发放贷款,获得利差收入,从而实现其中介职能。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区别在于中介机构在融资过程中是否自己相应承担了债权债务和风险。

间接融资的优点主要有:减少征信和合约成本;分散风险;实现资金来源和运用的期限转移等。

金融结构

金融结构是指金融体系中各种现存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相对规模。根据直接和间接融资这两种方式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可以分为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

一个国家采取哪种金融结构,原因很多,既有历史的,也有管制的原因。但有朝着市场主导发展的趋势。

中国主要由于历史原因,目前是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无论什么模式的金融结构,都应该与一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金融体系的功能

4.3.1 跨越时空转移资源

通过金融体系,有助于将消费、投资在时间上进行转移,提高消费或者投资的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利用金融体系,通过资金的流动,还可以跨地点转移、优化配置资源。

随着经济的发展,利用金融体系跨时间和空间转移资源的重要性就越大。

4.3.2 管理风险功能

金融体系能够提供多种管理风险的方法,利用市场使风险得到分散,提高了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

4.3.3 支付结算功能

支付结算功能指金融体系为企业居民等微观主体提供支付结算的渠道和服务,为完成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提供便利,提高资金运用的效率。

4.3.4 聚集资源的功能

通过金融体系的储蓄和股份分割功能,可以将分散的、零星的个人和家庭的财富聚集起来,从而形成资本,扩大社会总的投资规模。

4.3.5 提供信息功能

金融体系具有价格形成的功能,又有信息传递的作用。利用金融体系有助于居民和企业做出正确的投资、消费以及其他的金融决策。

4.3.6 激励功能

金融体系能够解决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委托代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4. 4 金融市场

本节内容略,请参见教材第五章内容。

4.5金融中介机构

4.5.1金融中介的功能

1.降低交易成本

金融机构代表着资金盈余单位和资金短缺单位集中,从而可以节约分散交易借贷双方单独交易的征信成本和单个交易的合约成本。是资金借贷双方都获得规模交易带来的利益。

2.解决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金融市场上,在做出交易决策时,市场的一方并不了解交易的另一方,这种情况称为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交易前发生逆向选择和交易后出现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会损害金融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金融中介机构可以提供防范这些问题发生的可能。人们可以把资金贷给可信赖的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再来进行贷款和投资。因为金融机构相对于个别投资者而言,它们在甑别贷款风险、防范由逆向选择造成损失方面要专业和更有优势。

4.5.2 金融中介的种类

1.存款机构

(1)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是金融体系中机构和数量最多,业务渗透面广和资产总额大的机构。在金融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商业银行的主要特征是从事存贷款业务,也被称为存款货币银行。后面还将集中讨论商业银行的有关问题。

(2)互助储蓄银行

互助储蓄机构产生于19世纪,与商业银行的区别在于主要是以家庭和个人作为服务对象。木的在于鼓励低收入阶层节俭和储蓄。传统上,储蓄机构是不能吸收支票存款,但到了20世纪70年代,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储蓄机构也可以向客户提供类似支票存款的账户,使它们和商业银行的区别变小了。

(3)储蓄放款协会

使用中互助合作、准公众化性质的金融机构。组织形式有互助合作制和股份公司制。它接受会员的储蓄存款,提供长期和分期偿还的抵押贷款。会员在贷款上有优先权。

(4)信用社也属于互助合作性质的金融组织。其成员存在一定的特殊关系。成员的储蓄是其主要资金来源,资金主要用于对成员提供大宗消费品贷款和投资于高流动性的政府债券和银行存款。

2.投资性金融中介机构

(1)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是承销发行债券股票和向投资者销售证券的金融机构。投资银行的名称通用于欧洲大陆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在英国被称为商人银行,在日本被称为证券公司。

投资银行主要业务是为工商企业代理发行或包销债券和股票,同时还参与企业的创建、重组等活动同时也为本国政府和外国政府债券提供销售服务,为企业提供资产重组、兼并等财务咨询服务。

(2)金融公司

资金主要来源是通过发行股票、债券、出售商业票据或向银行借款。资金主要运用于大宗耐用消费品贷款和小型企业爱款。

金融公司大致有三种:销售金融公司、消费者金融公司和商业金融公司。

(3)共同基金

也称为投资基金,它通过向个人出售基金份额来筹集资金,然后通过专家理财,投资于多样化的股票和债券组合。投资基金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

(4)货币市场共同基金

也称为货币市场基金。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如短期国债、同业拆放、承兑票据、大额存单等。

货币市场基金流动性高、安全,具有储蓄存款的性质,因此其发展对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的存款构成一定的威胁。

3.契约型储蓄机构

(1)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可以分为两类,人寿保险公司和财产与意外保险公司。人寿保险公司的规模相对较大,对投保人而言,兼有储蓄的性质。保险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保费收入。资金运用通常是长期投资,如购买国债、公司债券和股票等。保险公司的资产流动性相对较弱。

(2)养老基金

养老基金是一种向加入基金计划的人提供养老金的金融机构。其资金来源主要有:一是雇主的缴纳和雇员工资的扣除。雇主的缴纳往往是主要的。二是基金的投资收益。养老金的资产与保险公司类似。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养老基金的资产规模,已经超过了人寿保险公司。

4. 6 政府和准政府机构

4.6.1 中央银行

多数国家的中央银行都由政府直接控制,是政府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某些国家中央银行具有较大的独立性。

中央银行在多数国家中承担着国家管理金融事务的职责,是货币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中央银行也是一个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货币储备中心、支付清算中心和金融机构的最后贷

款人。

具体内容在14章介绍。

4.6.2 特殊中介机构

特殊机构包括一些为鼓励特殊经济活动而建立的经济实体,例如政府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满足中小企业等特殊资金需要而设立的贷款或贷款担保机构等。

比较典型的有美国的联邦保险公司和我国1999年为处置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而专门成立的资产管理公司均属此类中介机构。

4.6.3 国际金融组织

国际金融机构是维持国际货币制度正常运转及进行国际间货币合作,协调各国政府货币政策,或从事国际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

主要的国际金融机构有:

1.巴塞尔国际清算银行(BIS),目的是推进银行法规、各国监管标准的一致性。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根据1944年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建立的。它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国际货币合作;推动国际贸易的扩大和平衡发展;促进各国货币间汇率的稳定;向成员国提供暂时性融资,用以平衡国际收支;通过国际协调尽量缩短成员国的国际收支失衡的时间,减轻失衡的程度;协助成员国建立多边支付制度,消除外汇管制对世界贸易的阻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业务是向成员国政府提供贷款,以调整成员国暂时性的国际收支不平衡,避免国际收支失衡的成员国采取有损于本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政策措施。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贷款的特点:(1)贷款对象只限于成员国的中央银行、财政部、外汇平准基金等政府部门。(2)贷款用途仅限于解决成员国的国际收支不平衡。(3)贷款方式是成员国用等职的本国货币向基金组织申请购买外汇或特别提款权。还款则用等值的外汇或特别提款权购回本国货币。(4)成员国的贷款数额受基金份额的限制,贷款期限一般为5至10年。

3.世界银行(IBRD),全称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是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会议后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同时产生的金融机构。其下属机构包括:国际开发协会和国际金融公司。世界银行的宗旨是:运用自身的资本或者筹集的资金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与投资,促进各成员国对生产性资源的开发;利用担保或参加私人贷款及其他私人投资方式,促进成员国之间的私人投资的增加;帮助成员国利用国际投资开发生产资源的办法促进国际贸易的长期平衡发展,维持国际收支平衡;帮助成员国发展生产力,提高其生活水平和改善劳动条件。

4. 7 金融体系的监管

4.7.1 监管金融体系的原因

在各国,对金融体系的监管都是非常严格的。政府对金融体系的监管一般是由中央银行或专门的监管机构来进行的。

为什么需要对金融体系实施严格监管,主要在于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和高效率运行,确保货币政策的贯彻和国家的整体经济的安全。具体来看,有下面三个原因:1.让投资者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

2.确保金融中介机构健全可靠。

3.完善货币政策控制。

4.7.2 国外金融监管体系

以美国为例,主要的监管机构管理对象如下:证券交易委员会管理有组织的交易所和金融市场;

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管理期货市场,监管期货市场的交易过程;通货监理官办公室在联邦政府注册的商业银行,对在联邦注册的商业银行进行注册登记,并对其资产范围进行限制;

全国信用社管理局管理在联邦注册的信用社,主要管理内容为注册登记,资产范围的限定及分支机构的限制;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管理对象为商业银行、互助储蓄银行、储蓄贷款协会,管理内容为十万美元以内的存款账户提供保险,审核投保银行的产负债并作出限制性规定;

联邦储备体系监管对象为所有存款机构,审核所有作为联邦储备体系的成员银行的经营状况,确定所有银行准备金的要求;

储蓄监管局管理对象为储蓄贷款协会,审核账户和对资产范围作出限制。

美国的监管体制体现了联邦制国家的特点。

4.7.3 中国金融监管体系

1983年中国人民银行独立行使中央银行职能。金融监管体制为高度集中的统一监管。1992年中国证监会成立,专门从事对证券市场和证券经营机构进行监管。1998年成立中国保监会,对全国保险机构和市场进行统一管理。2003年4月银行监管职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分离,成立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全国银行机构进行统一监督管理。

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与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体制是一致的。

第五章金融市场功能与结构

(一)教学目标与要求

在整个市场体系中,金融市场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之一,是联系其他市场的纽带。本章的主要介绍金融市场的功能、金融市场的构成,并具体深入分析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概念,熟悉金融市场的划分方法及其构成要素。

(二)教学内容梗概

5.1 金融市场的功能

5.1.1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金融市场是资金由盈余单位向短缺单位转移的市场。金融市场履行的基本经济功能是:从那些由于支出少于收入而积蓄了盈余资金的人那里把资金引导到那些由于支出超过收入而资金短缺的人那里。

高度发达、影响广泛和运行灵活的金融市场的存在,在将储蓄转移给那些希望进行投资支出的人和提高经济效益方面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5.1.2 增进社会福利

金融市场使资金从没有生产性投资机会的人那里流向有这种机会的人那里,从而为整个经济增加生产和提高效率做出了贡献。同样,金融市场使消费者能更好地利用购买时机,从而直接提高了他们的福利。它们向年轻人提供资金用于购置现在需要而以后也能负担得起的东西,有效运行的金融市场改善了社会上每个人的经济福利。

5.2 金融市场的构成

按照不同的标准,金融市场可以进行不同的划分。我们下面讨论几种主要的分类。

5.2.1 债务市场和股权市场

债务市场,就是债务工具交易的市场,如债券市场、抵押票据市场等;所谓股权市场,就是股权类工具交易的市场,最典型的股权市场就是股票市场。

债务工具是由借款方开出的在未来某一特定日期支付一定数额货币(本金或面值)的一种契约。大部分债务工具是一种支付年利的协议。债务工具包括政府债券、公司债券、以及由银行和其他商业部门发行的短期货币市场工具。

从投资者看来,债务工具比股票更安全。因为债务工具包含着对发行人的契约债权,万一发生财务危机,公司债务工具的所有者拥有比其股票持有者对公司收入和资产的优先求偿权。另一方面,因为股票持有者拥有所有者权益,所以他们可以从公司的盈利增长中获利,而债券或其他债务工具的持有者则不能。

5.2.2 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一级市场是公司或政府向投资者出售新发行的债券、股票等证券的金融市场,二级市场则是投资者相互之间交易已发行的证券的金融市场。我国的上海股票交易所和深圳股票交易所就是二级市场。

在一级市场上,为了发行新债或新股,公司常常聘请能为公司提供信息和发行建议的投

货币金融学 教学课件作者 蒋先玲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 《货币金融学》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于法定价值的货币(良币)被收藏熔化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货币(劣币)则充斥市场的现象。“劣币驱逐良币”的根本原因在于金银复本位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排他性、独占性的矛盾。 2 .如何理解货币的定义?它与日常生活中的通货、财富和收入概念有何不同? 答:(1)货币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的一个词,它的含义丰富,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意义。大多数经济学家是根据货币功能认为,货币是指在购买商品和劳务或清偿债务时被普遍接受的任何物体。通货(钞票和硬币)是货币;支票账户存款也被看成是货币;旅行支票或储蓄存款等信用工具也可发挥货币的功能。因此,货币定义包含了一系列东西,而不是某一样东西。 那么一个物体怎样才能被称为货币呢?一般而言,物体必须具备以下特征才能被人们普遍接受从而充当货币: ① 价值稳定性。任何物体要充当货币,其本身的价值必须是相对稳定的。历史上曾经以牛、羊等牲畜作为货币来 使用,由于其价值不稳定,必然在后来失去了充当货币的资格。 ② 普遍接受性。货币可用做交易媒介、价值储藏和延期支付手段等,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为人们普遍接受,这 正是货币的典型特征。 ③ 可分割性。随着商品交换规模的发展,要求充当货币的物体必须是均质、易于分割成标准化的等份,以实现 不同规模的商品交换。 ④ 易于辨认与携带。商品交换范围的拓展和商品经济的复杂性使得货币的流动性和防伪性日渐重要;那些笨重、 易仿制的货币材料将逐步让位于轻便易携、易辨真伪的材料。 ⑤ 供给富有弹性。一种优良的货币,其货币材料的供应必须富有弹性,以随时满足商品生产和交换增减的需要。 金银货币之所以先后退出历史舞台,主要原因就是供给缺乏弹性,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 2 )货币与通货的区别。通货只是货币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学家所说的货币,除了通货以外,主要是指以支票、本票、汇票形式表现的对于货物、劳务等所具有的权力。 ( 3 )货币与财富的区别。货币是社会财富的组成部分,财富除了货币资产以外,还有更多的非货币性金融资产以及实物资产等。 ( 4 )货币与收入。首先,在商品经济时代,人们的收入大多表现为货币。其次,收入是货币的流量概念,是指某一时期内的货币量,如一个月、一年;而货币是一个存量概念,是指某 一时点的货币余额,如第一季度末的货币余额。 〃 经 3 .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是什么?货币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 济 学答:( 1 )货币的层次划分,是指按不同的统计口径对现实流通中各种信用货币形式划分 系 列为不同的层次。货币层次划分的目的是在货币流通总量既定的前提下,按照不同类型的货币流 动性划分各个层次,以此作为中央银行调节货币流量结构的依据。 ( 2 )迄今为止,关于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划分并无定论,但根据资产的流动性来划分货币供

货币金融学第9版-米什金-中文答案

货币金融学课后答案 1、假如我今天以5000美元购买一辆汽车,明年我就可以赚取10000额外收入,因为拥有了这辆车,我就可以成为推销员。假如没有人愿意贷款给我,我是否应该从放高利贷者拉利处以90%的利率贷款呢你能否列出高利贷合法的依据 我应该去找高利贷款,因为这样做的结果会更好。我支付的利息是4500(90%×5000),但实际上,我赚了10000美元,所以我最后赚得了5500美元。因为拉利的高利贷会使一些人的结果更好,所以高利贷会产生一些社会效益。(一个反对高利贷的观点认为它常常会造成一种暴利活动)。 2、“在没有信息和交易成本的世界里,不会有金融中介机构的存在。”这种说法是正确的、错误的还是不确定说明你的理由。 正确。如果没有信息和交易成本,人们相互贷款将无成本无代价进行交易,因此金融机构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3、风险分担是如何让金融中介机构和私人投资都从中获益的 风险分担是指金融中介机构所设计和提供的资产品种的风险在投资者所承认的范围之内,之后,金融中介机构将销售这些资产所获取的资产去购买风险大得多的资产。 低交易成本允许金融中介机构以较低的成本进行风险分担,使得它们能够获取风险资产的收益与出售资产的成本间的差额,这也是金融中介机构的利润。 对投资者而言,金融资产被转化为安全性更高的资产,减少了其面临的风险。 4、在美国,货币是否在20世纪50年代比70年代能更好地发挥价值储藏的功能为什么在哪一个时期你更愿意持有货币 在美国,货币作为一种价值储藏手段,在20世纪50年代比70年代好。因为50年代比70年代通货膨胀率更低,货币贬值的贬值程度也较低。 货币作为价值储藏手段的优劣取决于物价水平,因为货币价值依赖于价格水平。在通货膨胀时期,物价水平迅速上升,货币也急速贬值,人们也就不愿意以这种形式来持有财富。因此,人们在物价水平比较稳定的时期更愿意持有货币。 5、为什么有些经济学家将恶性通货膨胀期间的货币称做“烫手的山芋”,在人们手中快速传递 在恶性通货膨胀期间,货币贬值速度非常快,所以人们希望持有货币的时间越短越好,因此此时的货币就像一个烫手的山芋快速的从一个人手里传到另一个人手里。 6、巴西在1994年之前经历快速通货膨胀,很多交易时通过美元进行的,而不是本国货币里亚尔,为什么 因为巴西快速的通货膨胀,国内的货币里亚尔实际上的储藏价值很低,所以人们宁愿持有美元,美元有更好的储藏价值,并在日常生活中用美元支付。 7、为了支付大学学费,你获得一笔1000美元的政府贷款。这笔贷款需要你每年支付126美元共25年。不过,你不必现在就开始偿还贷款,而是从两年后你大学毕业时才开始。通常每年支付126美元共25年的1000美元固定支付贷款的到期收益率为12%,但是为何上述政府贷款的到期收益率一定低于12% 如果利润率是12%,由于是在毕业两年后而不是现在开始贷款,那么政府贷款的限期贴现值必然小于1000美元。因此,到期收益率要低于12%的折现价值这一款项总计才能达到达1000

货币金融学(终审稿)

货币金融学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作业名 货币金融学第一次作业作业总分100 称 起止时 2020-5-5 19:54:06至2020-5-5 19:54:10 间 标准题 100通过分数60 总分 题号:1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贷款人之所以能将借款人未来收入或利润的一部分作为利息据为己有,() A、是因为贷款人对其货币的占有权 B、是因为社会中公平正义的缺乏 C、是因为国家对个人财产的保护 D、是因为贷款人的经济强权 学员答案:a 题号:2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作为整个信用制度的基础且与商品生产和交换紧密联系的信用是() A、商业信用 B、银行信用 C、国家信用 D、消费信用

学员答案:a 题号:3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当货币作为资产成为持有者的财富时,货币是在执行()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学员答案:c 题号:4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根据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个人活期储蓄存款被划入() A、M0 B、M1 C、M2 D、M3 学员答案:c 题号:5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马克思认为导致人们无止境追求货币的原因,() A、是人们对货币的无限贪欲 B、是人们的消费欲望是无限的,无限的消费欲望导致对货币的无 限追求 C、是市场竞争太激烈 D、是因为货币作为抽象财富存在质上无限量上有限的矛盾 学员答案:d 题号:6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在下列行为中,()属于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A、缴纳房租 B、银行支付利息 C、分期付款购房 D、餐馆就餐付账 学员答案:d 题号:7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在各种信用形式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信用是() A、商业信用

米什金 货币金融学 第十版中文版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十版中文版(米什金的《货币金融学》第十版修订不大,主要是第九章和第十六章进行了较大变动,特别是第十六章,是本次修订版本的精华,第一稿已经完成,先发一部分上来看看效果。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译者:Amoysea;QQ:910399443) 第16章货币政策的运用 前言 货币政策是否正确对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过渡扩张的货币政策导致通货膨胀,最终降低经济效率,阻碍经济增长。过渡紧缩的货币政策会导致经济衰退,最终造成经济输出下降,失业率上升。过渡紧缩的货币政策还会导致通缩,即物价水平的下降,最典型的莫过于美国的大萧条时期及日本的十年萧条期。正如我们在第9章所探讨的,通缩对经济的破坏尤为严重,在于它会引起金融的不稳定并导致金融危机。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美联储等中央银行用于操作货币政策的工具,我们可以来考虑下中央银行会如何运用货币政策。为了探讨这个话题,在本章中,我们首先探讨了三个货币政策战略,这三个战略的重点都将物价稳定放在了首位,及并以货币政策的长期运行为目标;然后我们分析了各种战术,即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和设置。在分析完战略和战术后,我们就能对美联储过去的货币政策操作行为进行评估,并祈盼这种分析会告诉我们未来的货币政策走向。 货币稳定目标及名义锚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全球范围内的政策制定者们已经日益意识到通货膨胀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及经济成本,同时也越来越关注于将维持物价稳定作为经济政策的目标之一。虽然中央银行将物价稳定定义为较低和稳定的通货膨胀率,但实际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最重要的目标之一。物价稳定是非常有必要的,

因为上升的物价水平(通货膨胀)造成经济具有不确定性,而该种不确定性可能会阻碍经济发展。比如,当物价总体水平发生变化时,货物及服务物价所传递的信息就难以解读,造成消费者、企业及政府难以做出准确决策,并导致金融体系更加低效。 不仅民意测验表明,公众对通货膨胀怀疑敌意,而且越来越多的实证也表明通货膨胀会导致更低的经济增长率。最极端的物价不稳定例子就是恶性通货膨胀,如阿根廷、巴西、俄罗斯和津巴布韦在过去的几年中都曾经经历过恶性通货膨胀。经验表明恶性通货膨胀对经济运行的破坏性及其严重。 通货膨胀还会增加制定经济计划的难度,比如,在一个通货膨胀的环境下,我们在子女大学教育储蓄的决策时就面临更多的困难。此外,通货膨胀还会导致一个国家社会结构的紧张:比如社会各团体为了跟上物价的上涨水平,就会互相竞争,而这种竞争可能会导致各种冲突的产生。 名义锚的作用 由于物价稳定对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货币政策是否成功的一个核心要素就是名义锚的使用,名义锚是一种名义 变量,比如货币供应的通货膨胀率,名义锚的作用是控制物价水平以实现物价的稳定。通过名义锚将名义变量控制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通过直接产生较低和稳定的通货膨胀预期,实现物价稳定。名义锚重要性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当货币政策及其不稳定时,它能控制时间-不一致问题。 时间不一致问题 时间不一致问题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直面临的问题。我们经常制定计划,并确信该计划将产生好的结果,但是当明天来临时,我们却常常身不由己,我们会为了短期利益而改变我们的计划。比如,我们制订了一个一年期的减肥计划,但不久后,我们实在控制不住欲望尝试了一个新出品的冰激凌,不久后又尝试了另外一个

(完整版)货币金融学复习名词解释

P527 1.货币失衡:即货币非均衡,是指货币供给偏离货币需求。 2.通货膨胀:是货币供给量超过了货币需求量,即货币供给大于社会经济活动对货币的实际需要。 3.通货紧缩:也称通货不足,是指货币供给量小于货币需要量,即货币供给满足不了社会经济活动对货币的实际需要。 4.居民消费物价指数(CPI):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的趋势和程度的价格指数,其中包括了与人们生活直接相关的衣食住行、水电、医疗、教育等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变动。 5.生产者价格指数(PPI):也称批发物价指数,是根据商品的批发价格编制的物价指数,反映包括了原材料、中间品及最终产品在内的各种商品批发价格的变化。 6. 国民生产总值平减指数(GNP):是按当年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与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它可以反映全部生产资料、消费品和劳务费用的价格的变动。 7.通货膨胀的类型: 根据物价上涨的方式 (1)公开性通货膨胀:是指市场机制充分运行和政府对物价不加控制的情况下表现出来的通货膨胀,或是政府虽然施加控制,但因通货膨胀的压力太大而未 能生效,价格上涨的特征非常明显。 (2)隐蔽性通货膨胀:是指政府当局采取物价管制而使一般物价水平不能自由上升的通货膨胀。 根据物价上涨的速度 (1)爬行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年率为2%-3%的状态 (2)温和通货膨胀:低于7%的通货膨胀率,或者是低于10%的通货膨胀率 (3)恶性通货膨胀:又称极度通货膨胀,物价连续暴涨但持续时间不会太久,货币完全丧失价值贮藏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交易功能。 根据通货膨胀可否预期 (1)预期通货膨胀:在经济生活中,人们预计将要发生通货膨胀,无避免经济损失,在各种交易、合同投资中将未来的通货膨胀预先计算进去。 (2)非预期通货膨胀:没有预期到的通货膨胀。 根据通货膨胀的成因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总需求超出了社会潜在产出之后引起价格水平持续上涨而产生的通货膨胀。P504 (2)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在总需求不变的情况下,生产要素价格(工资、利润、租金和利息)上涨,致使生产成本上涨,进而导致物价总体水平持续上涨的通 货膨胀。P506 (3)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由总需求和总供给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引起的物价水平持续上涨而产生的通货膨胀。P508 (4)结构型通货膨胀:是指在总需求和总供给处于平衡状态时,经济结构方面的因素的变化使物价水平上涨,从而导致通货膨胀。 8.菲利普斯曲线:由菲利普斯研究的工资增长率和失业率之间呈反向变化的向下倾斜的曲线。

蒋先玲-货币金融学-手打复习提纲

蒋先玲-货币金融学-手打复习提纲

第一章 流通中的现金M0 狭义M1=M0+活期存款、 广义M2=M1+储蓄存款和定期存款 M3=M2+非银行机构存款 平行本位制:指金银各按其所含金属的实际价值任意流通的一种复本位货币制度。在这种货币制 度下,国家对金银的兑换比例不加固定, 而由市场自发形成。 特点:第一,金币和银币都是一国的本位货币。第二,二者均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第三,二者都可以自 由铸造和熔化 格雷欣法则:当金币与银币的法定价格与金、银的市场价格不一致时,实际价格高于法定比价的 金属货币会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 通领域,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银币会 充斥市场,继续充当货币。 跛行本位制:指国家规定金币可自由铸造,银币不能,只能以固定比例兑换金币的一种货币制度

特点:第一,金币和银币都是一国的本位货币。第二,二者均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第三,金币可以自由 铸造和熔化,银币不可以。 金币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指没有金币的铸造和流通,而由中央银行发行以金块为准备的 纸币流通的一种金本位货币制度。 金块本位制: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以纸币或银行券作为流通货币,不再铸造、流通金币的本位制, 又称“富人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以纸币或银行券作为 流通货币,通过外汇间接兑换黄金的一 种本位制。

第二章 商业信用,是指企业之间进行商品交易时,以延期付款,或预付款等形式的信用。商业信用的具体方式很多,如赊销商品、委托代销、分期付款、预付货款及补偿贸易等 商业信用的特点:1.商业信用的主体是厂商2.商业信用的客体是商品资本 3.商业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动态一致 商业信用的局限性:1.受商品资本规模的限制2.受商品流 转方向的限制,只能从生产者向需 求者提供3.存在着分散化的弊端 银行信用的特点:1.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2. 银行信用的客体是货币资本 3.银行信用与产业资本的变动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 银行信用的优点:1.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在规模上的局限性

米什金_货币金融学_第9版各章学习指导

P ART T WO Overviews of the Textbook Chapters and Teaching Tips

Chapter 1 Why Study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Before embarking on a study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s, the student must be convinced that this subject is worth studying. Chapter 1 pursues this goal in two ways. First, it shows the student that money and banking is an exciting field because it focuses on economic phenomena that affect everyday life. Second, using eight figures, this chapter encourages the student to look at data that bear on the central issues in this field. An additional purpose of Chapter 1 is to provide an overview for the entire book, previewing the topics that will be covered in later chapters, and to indicate how the book will be taught. In teaching this chapter, the most important goal should be to get the student excited about the material. I have found that talking about the data presented in the figures helps achieve this goal. Furthermore, it shows the student that the subject matter of money and banking has real-world implications that the student should care about. The Web appendix to this chapter reviews concepts regarding the definitions of aggregate output, income, and the price level that the student already has seen in an economic principles course. Since these concepts are extremely important, it might be worthwhile to have your students read this appendix outside of class to jog their memories. 25

《货币金融学》课程习题参考答案-第四章-201009[1]

第四章利息与利息率 一、填空 1.资本使用权机会成本风险 2.资本化 3.基准利率 4.厘 5.利润利润 6.利润 7.复利 8.低于 9.联邦基金利率 10.年利率月利率日利率 11.名义利率实际利率 12.固定利率浮动利率 13.竞价拍卖 14.平均利润率借贷双方的竞争传统习惯、法律规定 15.总出产总需求货币供给货币需求均衡产出水平 16.单利复利 17.经济贫困资本严重不足 18.利率期限结构 19.利率期限结构 20.资本边际收益 二、判断 1.错2.对3.对4.错5.错6.对 7.错8.对9.对10.错 三、单选 1.D 2.D 3.A 4.C 5.C 6.B 7.A 8.B 9.B 10.C 四、多选 1.ABCD 2.ABCD 五、问答 1.简述马克思的利息实质观。 答: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经济中利息指出:“贷出者和借入者双方都是把同一货币额作为资本支出的。……它所以能对双方都作为资本执行职能,只是由于利润的分割,其中归贷出者的部分叫做利息。”这样的分析论证了利息实质上是利润的一部分,是利润在贷放货币的资本家与从事经营的资本家之间的分割。 以剩余价值论的观点概括为:在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息体现了贷放货币资本的资本家与从事产业经营的资本家共同占有剩余价值以及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2.简述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 答: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是以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之间的分割为起点的。利息是贷出资本的资本家从借入资本的资本家那里分割来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所以,利润本身就成为利息的最高限,达到这个最高限,归执行职能的资本家的那部分就会等于零。利息不可以为零,否则有资本而未运营的资本家就不会把资本贷出。因此,利息率的变化范围是在“零”与平均利润率之间。至于在这中间,定位于何处,马克思认为这取决于借贷双方的竞争,也取决于传统习惯、法律规定等因素。 3.简述实际利率理论。 答;实际利率理论强调非货币的实际因素在利率的决定中的作用,注重的实际因素是生产率和节约。生产率用边际投资倾向表示,节约用边际储蓄倾向表示。投资流量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减少,储蓄会因利率的提高而增加。故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储蓄是利率的递增函数。而利率的变化则取决于投资流量与储蓄流量的均衡。在投资不变的情况下,储蓄的增加会使利率下降;若储蓄不变,投资增加则有均衡利率的上升。 4.简述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 答:凯恩斯的利率决定理论认为,利率决定于货币供求数量,而货币需求量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如果人们对流动性的偏好强,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就增加,当货币的需求大于货币的供给时,利率上升;反之,人们的流动性偏好转弱时,将对货币的需求下降。因此,利率是由流动性偏好曲线与货币供给曲线共同决定的。 货币供给曲线M,由货币当局决定,货币需求曲线L=L1+L2是一条由上而下、由左到右的曲线,越向右,越与横轴平行。当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曲线的平行部分相交时,利率将不在变动,即无论怎样增加货币供给,货币均会被存储起来,不会对利率产生任何影响。这就是凯恩斯利率理论中的“流动性陷阱”。 5.简述可贷资金理论 答:罗伯特和俄林提出“可贷资金理论”。一方面反对古典学派对货币因素的忽视,认为仅以储蓄、投资分析利率过于片面,同时也抨击凯恩斯完全否定非货币因素在利率决定的作用观点。 按可贷资金理论,借贷资金的需求与供给均包括两个方面:借贷资金需求来自某期间投资流量和该期间人们希望保有的货币余额;借贷资金供给则来自于同一期间的储蓄流量和该期间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作为借贷资金供给一项内容的货币供给与利率呈正相关;而作为借贷资金需求一项内容的货币需求与利率则呈负相关关系。均衡条件为:I+△M D=S+△M S 如果投资与储蓄这一对实际因素的力量对比不变,按照这一理论,则货币供需力量对比的变化即足以改变利率,因此,利率在一定程度上是货币现象。 6.新古典综合学派是如何分析利率的决定的? 答:新古典综合学派对于利率的分析运用了著名的IS-LM模型。 IS曲线刻画任意给定的利率水平所对应的总产出均衡水平的位置,或者说商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利率与产出的组合。建立这一曲线的基本出发点是利率r对市场总需求的负相关作用,以及总需求对产出,也即对收入Y的决定作用。 LM曲线刻画任意给定的利率水平所对应的货币供需均衡的位置,或货币市场处于均衡状态时的利率与产出组合。建立这一曲线的基本出发点是凯恩斯发展的货币需求函数。 IS曲线给出了相对于任一利率水平所对应的确定均衡产出的位置,但是它并不能确定

第一学期货币金融学试题

光华园 光华园学习网 西南财经大学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货币金融学》课程期末考试第一套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从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每题1分,共10分。) 1、证券的期限越长,市场利率的变化对其价格的影响就()。 A、越稳定 B、越小 C、越大 D、越无关 2、《巴塞尔协议》明确规定了银行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即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 A、4% B、8% C、12% D、 10% 3、货币市场交易与资本市场交易相比较,具有()的特点。 A、期限短 B、流动性低 C、收益率高 D、风险大 4、能较好地解释利率期限结构的理论是()。 A、预期理论 B、市场分割理论 C、优先聚集地理论 D、流动性偏好理论 5、货币经营业的性质是()。 A、商业 B、银行业 C、金融业 D、保险业 6、在信用关系的价值运动中,货币执行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储藏手段 7、流动性陷阱是指()。 A、人们普遍预期未来利率将下降时,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 B、人们普遍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时,愿意持有债券而不愿持有货币 C、人们普遍预期未来利率将上升时,愿意持有货币而不愿持有债券 D、人们普遍预期未来利率将下降时,愿意持有债券而不愿持有货币 8、各国中央银行确定货币供给口径的依据是()。 A、流动性 B、安全性 C、效益性 D、周期性 9、菲利普斯曲线说明,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是()。 A、正相关关系 B、负相关关系 C、相关关系 D、没有关系 10、中央银行持有具有较高流动性的资产旨在()。 A、灵活调节货币供求 B、确保经济金融运行相对稳定 C、保障金融安全 D、灵活调节货币供求,确保经济金融运行相对稳定 二、多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有1—5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全部选出,并将正确答案的番号填入题干的括号内。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错选的,该小题不得分,每题1.5分,共15分。) 1、下列信用工具属于直接证券的有()。 A、银行汇票 B、股票 C、公司债券 D、大额可转让存单 E、商业汇票 2、银行支持商业信用的形式有()。

货币金融学重点整理版_百度文库

货币金融学重点(整理版) 货币金融学重点(整理版)PS:第四章老师真的什么都没划么? 2012年07月02日 20:17:27 来源:李舒云的日志 货币金融学重点 第一章 1.货币的产生: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产生了商品和商品交换,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方法就是进行产品交换。 2.货币的定义:一般等价物,具备体现一切商品价值并同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基本特征。 包括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银行券,纸币) 3.货币的形式: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判断、定义) 4.货币职能(注意职能之间的关系和具体表现): (1)价值尺度功能 (2)流通手段职能 (3)贮藏手段职能 (4)支付手段职能 5.世界货币职能 价格标准:人们所规定的货币单位及对货币单位的等分,这是作为统一计价的方式而作为的技术性规定 6.货币数量的界定 (1)狭义货币量:现金+活期存款 (2)广义货币量:现金+全部存款+某些短期流动性金融资产 我们将广义货币口径中除狭义货币以外的部分称为准备货币或亚货币 7.货币层次划分: (1)第一第二层 (2)基本依据是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不受损失的及时转化为现实购买力的能力) (3)我国货币的基本层次 8.货币制度: (1)定义:是指一国由法律所确定的关于货币发行和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2)构成要素(判断):币材和货币单位的规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与偿付能力的规定;银行券与纸币的发行准备与流通的规定;黄金准备制度 本位币与辅币的铸造与偿付能力的规定: 9.金属复合本位制下:多以贵金属为币材;为无限法偿货币

辅币流通速度快,磨损大,多为贱金属不足值货币,有限法偿,但是兑换主币不受限制 (1)平行本位制:最典型的复合本位制 (2)双本位制:金银比价波动较大,尤其是金贵银贱引起流通混乱时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 (3)跛行本位制:国家无力维持金银固定兑换比率时,使银成为金货币的辅币10.信用货币本位制的危机性(具体): (1)现代信用货币为不兑现货币,没有特定的发行保证,容易出现财政发行,导致通货膨胀 (2)不具备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能力,供给量超过需要量之后就会表 现为币值下跌,物价上涨 (3)商业银行受经济效益驱使,又往往突破存贷控制比例,导致信用膨胀。 我国信用货币遵循:统一发性原则,经济发行原则,计划发行原则 第二章 1.信用:经济活动中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1)产生根源:信用产生的社会制 度根源是私有制,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是社会资金流动的不平衡。 2.信用工具:又称为金融工具,是记载信用标的,保护债权人权利,具备法律效力的书面凭证 3.信用的基本功能: (1)资金配置功能(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促进规模效应形成,促进社会合理分配) (2)信用创造功能 (3)信息传播功能 (4)宏观调控功能 4.信用的形式 (1)最典型的直接信用是证券信用,最典型的间接信用是银行信用,区别在于中介人及中介人在信用过程中有没有进行资金的重新分配 (2)直接信用优点是交易成本低,但在规模、范围、和期限上都受到很大限制,成交概率低,引导资金流动效率也很低。 (3)银行信用是社会信用体系中最重要最有效地信用形式,克服了其他信用形式的各种局限性,大规模促进社会资金全方位、多层次的流动。 5.信用工具 (1)分类:直接信用工具和间接信用工具 (2)基本要求:偿还性;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

现代货币金融学名词解释

现代货币金融学名词解 释 SANY标准化小组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计算货币:计算货币是表示债务、物价与一般购买力的货币,这种货币是货币 理论中的原始概念。计算货币充当交换媒介。在这里,货币的功能仅仅在于便利交换,对经济不发生重要的和实质性的影响。作为计算货币,充当交换媒 介,货币的功能仅仅在于便利交换,对经济不发生重要的和实质性的影响。半通货膨胀:在达到分界点之前,货币数量增加不具有十足的通货膨胀性,而是一方面增加就业量和产量,另一方面也使物价逐渐上涨,但其幅度小于货币量的增加,这种情况称之为半通货膨胀. 现金余额:即:现金有多少现金余额也就是,若按来说,现金余额就是中“余额栏”的数。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是指人们的消费虽然随收入的增加而增加,但在所增加的收入中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认为递减规律是由人类的天性所决定的。由于这一规律的作用,出现消费不足。 资本边际效率:是所说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三个基本心理因素之一。的,指的是预期增加一个单位投资可以得到的。 预防动机:预防动机(the precautionary motive)又称,是人们为了预防意外的支付而持有一部分的动机。即人们需要货币是为了应付不测之需。无论个人还是厂商,尽管对未来收入和支出总有一个大致估计,但这种预测不一定完全合乎实际,遇到不测之需是常事。为此,人们总需要持有一部分货币以防万一。 流动偏好:流动偏好(liquidity preference)流动偏好又称灵活偏好,指人们愿意以或存款形式保持某一部分财富,而不愿以、等形式保持财富的一种心理动机。 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段时间内即使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失效。 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通过国家立法和政府行政干预,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安全,改善社会环境,增进社会福利的一系列政策、行动准则和规定的总称。其核心是解决市场经济下公民的。 自然增长率: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年内数与年平均总人数之比,通常用千分率表示。用于说明人口自然增长的水平和速度的综合性指标。计算方法:=“出生人口数”除以“总人口数”乘100%。=“死亡人口数”除以“总人口数”乘100%。自然增长率=“”减“”。 保证增长率:保证的是“与人们想要进行的那个以及人们拥有为实现其目的而需要的额相适应的”增长率,其公式可表达为:Gw=Sf/Cr 粘性:粘性是施加于的和由此产生的以一定的关系联系起来的流体的一种宏观属性,表现为流体的内摩擦。 非市场出清:非市场的基本含义是,在出现需求冲击或后,工资和价格不能迅速调整到使市场出清的状态。缓慢的工资和价格调整使经济回到实际产量等于正常产量的状态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经济处于持续的非均衡状态。 相机抉择:相机抉择是指政府在进行需求管理时,可以根据市场情况和各项调节措施的特点,决定和选择当前究竟应采取哪一种或哪几种政策措施。

货币金融学米什金第9版教材下载及视频网课

货币金融学米什金第9版教材下载及视频网课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9版)网授精讲班【教材精讲+考研真题串讲】 目录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9版)网授精讲班【共33课时】

电子书(题库)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9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 试看部分内容 本书是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9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本部分按选择题、判断题、概念题、简答题、计算题、论述题等题型,对近年来众多名校考研涉及到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的真题进行详细解析。方便考生熟悉考点,掌握答题方法。部分考研真题提供高清视频讲解,圣才名师从考查知识点、试题难度、相关考点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讲解。

第二部分为课后习题。以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9版)为主,并参考大量货币金融学相关资料对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9版)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第三部分为章节题库。严格按照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9版)的章目编排,共分为25章,精选与各章内容配套的习题并进行解析,所选试题基本涵盖了每章的考点和难点,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显当前热点。 第四部分为模拟试题。根据名校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精选教材中的重要考点,精心编写了2套模拟试题,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视频讲解] 一、单选题 1以下货币制度中会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是()。(中央财大2011金融硕士) A.金银双本位 B.金银平行本位 C.金币本位 D.金汇兑本位 A查看答案

货币金融学(蒋先玲版)课后习题答案

. . . 1.解释下列概念:格雷欣法则。 答:格雷欣法则,是指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值高于法定价值的货币(良币)被收藏熔化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法定价值的货币(劣币)则充斥市场的现象。“劣币驱逐良币”的根本原因在于金银复本位与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排他性、独占性的矛盾。 2.简述货币的基本职能及特点。 答:货币的职能,是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货币的主要职能包括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和储藏手段。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另外两种职能则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派生职能。货币在充当各项职能时,都是一般等价物。 (1)价值尺度职能。货币的第一个职能是充当价值尺度,即货币作为测量商品和劳务价值的工具。人们用货币测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就如同人们用秤来度量重量、用尺子来测量距离一样。由于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使得人们可以将不同形式的商品先转化为货币的价格形式,然后再与其他商品进行交换。当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这一职能时,货币只需要以想象中的或是观念上的形式存在就可以了。 (2)流通手段职能。又称交易媒介职能,是货币价值尺度职能的发展,是指货币以通货或支票的形式充当交易的媒介用来对商品和劳务的支付。货币的产生,使得商品之间的交换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需要是现实的货币。3.解释“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答:(1)“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是双本位制下产生的一种货币排斥另一种货币的现象。所谓双本位制,是指金银两种货币按法定比例流通的一种复本位货币制度。国家为金币银币规定了固定的兑换比率,由于官方的金银比价较之市场自发金银比价缺乏弹性,可能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2)即当金银的实际价值与法定比例相背离时,实际价值高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良币”)被收藏、熔化而退出流通,实际价值低于名义价值的货币(即“劣币”)则充斥市场。结果,银贱则银币充斥市场,金贱则金币充斥市场。比如金币和银币的法定比价为1∶15,而金与银的市场比价由于银的开采成本下降,使得其比价为1∶17,此时金币为良币,银币为劣币,人们就会将银币兑换为金币,将金币贮藏,最后使银币充斥流通,而金币则被排斥出流通领域。如果相反即银的价格上升而金的价格降低,人们就会将手中的金币兑换为银币,将其贮藏、流通中就会充斥金币。最终的结果在流通中仍然只有一种货币真正在执行货币的职能。 (3)“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表明了货币的排他性特征。 4.解释下列概念:信用、商业信用、银行信用。 答:(1)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它反映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信用活动中,只有有价物使用权的让渡,没有改变所有权。信用经历了高利贷信用、资本主义信用和社会主义信用三个阶段。目前的主要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消费信用、租赁信用和股份信用等。

货币金融学计算题

(1)利息率的计算 ?两种计息方法: ?⑴单利法:I=P ×r ×n ; S=P(1+n ×r) ?I为利息额;P为本金;r为利息率;n为借贷期限;S为本金与利息之和,又称本利和。 ?⑵复利法:S=P×(1+r)×…(1+r ) ?I=S-P 练习 ?1、刘大爷把2500元存入储蓄所,存期三年,年利率是5.67%元,到期可得利息多少元?分别用单利法和复利法计算。 ?2、孔大伯向银行借款10000元,月利率为6‰,借款期限为两年。到期时孔大伯应付的利息是多少? 解答 ?1、单利法:2500(1+3*5.67%)=425.25 ?复利法:2500(1+5.67%)*(1+5. 67%)*(1+5.67%)=2500*1.179926954263=2949.817 ?2949.817-2500=449.817 ?2、10000*(1+24*6%)=14400 ?14400-10000=4400 (2)实际利率的计算 ?计算公式为:i=r-P ?式中,i表示实际利率,r表示名义利率,P表示借贷期间的通货膨胀率?当r>P,则i>0,实际利率为正,表明有利息,借贷资金增殖; ?r=P,则i=0,实际利率为零,无利息,借贷资金保值; ?r<P,则i<0,实际利率为负数,无利息,借贷资金贬值。 (3)股票的相关计算(重点没有,有兴趣可以看一下)

?众城实业股票发行价格为每股6元,总股本为6000万,当年利润为1800万元,请计算: ?1、每股收益?(利润/总股本) ?2、投资回报率是多少?(每股收益/股价) ?3、市盈率?(股价/每股收益) 解答 ?1、每股收益=利润/总股本=1800/6000=0.3 元 ?2、投资回报率=(每股收益/股价)*100%=(0.3/6)*100%=5% ?3、市盈率=股价/每股收益=6/0.3=20倍 (4)资金拆借量=持有的现券手数×标准券折算率×每手标准 券的价值 (5)回购交易、购回价格的计算 购回价格=100+回购报价×(回购期限/全年天数)×100 例: ?华龙证券以持有的某种债券现券100手(每手债券为1000元面值)做3天债券回购交易,该券种的折算率为1.20,3天回购报价为2.5%。则初始交易时,该机构可借入的资金=100 ×1.20 ×1000=120000元;3天到期后,该机构需支付的金额=120000 ×〔1+0.025 ×3/360〕=120025元,其中,120000元为本金,25元为回购利息。 练习 ?华龙证券以持有的某种债券现券200手(每手债券为1000元面值)做6天债券回购交易,该券种的折算率为1.20,6天回购报价为5%。则初始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第4章

重点知识 1.四种类型的信用市场工具 ①普通贷款 贷款人向借款人提供一笔资金,借款人在到期日必须偿付本金和利息。 PV=CF (1+i)n PV:借款金额; CF:1年后的现金流; n:年数; i:到期收益率。 ②固定支付贷款 贷款人向借款人提供一笔资金,并约定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借款人每个期间(如每月)偿还固定金额。 LV= FP (1+i) + FP (1+i)2 +?+ FP (1+i)n LV:贷款金额; FP:每年固定偿付金额; n:距离贷款到期年限。 ③息票债券 到期日之前定期向债券持有人支付利息,到期时偿还面值。 P= C (1+i) + C (1+i)2 +?+ C (1+i)n + F (1+i)n P:息票债券现值; C:每期息票利息; F:债券面值; n:距离到期日年数。 ④贴现发行债券 又称为零息债券,这种债券的购买价格低于其面值(贴现发行),到期时按照面值偿付。贴现发行债券没有任何利息,发行人只需偿还债券面值。 P= CF (1+i)n P:永续债券现在的价格;

i:到期收益率; CF:到期偿还的面值; n:距离到期日的年数。 重点名词 1.到期收益率 使债务工具所带来未来所有现金流的现值与其今天的价值相等的贴现率。 P=? CF t ?1+i?n + FP (1+i)n n t=1 P:债务工具当前市场价格; CF t:t时刻的现金流; FP:债务工具的面值。 2.永续债券 或称为统一公债,这是一种没有到期日,不必偿还本金,永远只需要支付固定的息票利息的永久性债券。 i c = C P c i c:到期收益率; C:年息票利息; P C:永续债券的价格 3.利率风险 由于利率变动引起的资产回报率的不确定性。(价格风险和再投资风险)

货币金融学第9版 米什金 中文答案

货币金融学课后答案 米什金第九版 第1章为什么研究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 2。图1,2,3和4的数据表明,实际产出,通货膨胀率和利率都将下降。 4。你可能会更倾向于购买房子或汽车,因为他们的融资成本将下降,或你可能不太容易保存,因为你赚你的储蓄少。 6。号的人借钱来购买房子或汽车,这是事实,更糟糕,因为它花费他们更多的资助他们购买,然而,储户的利益,因为他们可以赚取更高的储蓄利率。 7。银行的基本业务是接受存款和发放贷款。 8。他们的人不必为他们的生产使用的人的渠道资金,从而导致更高的经济效益。 9。三个月期国库券利率比其他利率波动更是平均水平。巴阿企业债券的利率平均高于其他利率。 10。较低的价格为一个公司的股份,意味着它可以筹集的资金数额较小,所以在设施和设备投资将下降。11。较高的股票价格上涨意味着消费者的财富,是更高的,他们将更有可能增加他们的消费。 12。这使得外国商品更加昂贵,因此,英国消费者将购买较少的外国商品和更多的国内商品。 13。它使英国商品相对美国商品更加昂贵。因此,美国企业会发现它更容易在美国和国外出售他们的货物,并为他们的产品的需求将上升。 14。在中期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美元的价值低,使得出国旅游相对较昂贵,因此,它是在美国度假的好时机,看到大峡谷。随着美元的价值在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出国旅游变得相对便宜,使它成为一个很好的时间来参观伦敦塔。 15。当美元价值的增加,外国商品相对美国商品变得更便宜,因此,你是更倾向于购买法国制造的牛仔裤比美国制造的牛仔裤。在美国制造的牛仔裤的需求下降,因为强势美元造成伤害美国牛仔裤制造商。另一方面,美国公司进口到美国的牛仔裤现在发现,其产品的需求上升,因此它是更好时,美元强劲。 第2章金融体系概述 1。微软股票的份额是其所有者的资产,因为它赋予雇主微软的收入和资产的份额。份额是微软的责任,因为它是一个由该雇主的份额,其收入和资产的索赔。 2。是的,我应该采取的贷款,因为我这样做的结果会更好。我的支付利息$4,500$5,000(90%),但作为一个结果,我将获得一个额外的$10,000,所以我会在比赛之前$5,500。由于拉里的高利贷业务,可以使一些人更好,在这个例子中,放高利贷可能有社会效益。(然而,反对高利贷合法化的论据之一,在于它是频繁的暴力活动。)3。是的,因为金融市场的情况下,意味着资金不能被输送到的人都对他们最有生产力的使用。企业家则无法获得资金设立的企业,这将有助于经济的快速增长。 4。主要使用的债务工具,在英国共售出,以英镑计价的外国债券。英国获得,因为他们是作为一个美国人贷款的结果可以赚取更高的利率,而美国人获得,因为他们现在有资本开始赚钱的生意,如铁路。 5。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在二级市场的价格确定的价格在一级市场发行证券的公司接收。此外,二级市场证券更具流动性,从而更容易在主要市场出售。因此,二级市场,如果有的话,比一级市场更为重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