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先秦文学鉴赏指导

先秦文学鉴赏指导

先秦文学鉴赏指导
先秦文学鉴赏指导

先秦文学鉴赏指导

供稿郝佩国王玲审定贾庆梅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其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先秦文学主要由上古时代汉族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楚辞为构成内容。

一.概说

先秦即秦代以前,指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天下以前的历史,包括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早期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文学的起源须上溯到史前史,即没有成文历史以前的人类历史阶段。那时候的文学以口头文学形式为主。先秦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生发展的最早阶段,它包括秦代以前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其主体部分是成熟的周代书面文学,尤其是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学。这一时代由天下统一的分封到诸侯异政的分裂,再到中央集权的统一。文学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大部分也都体现了华夏范围内由分裂而寻求统一的基本时代特征。在这一阶段里产生了很多优秀作品,有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先导的古代神话和古代歌谣,有标志着我国文学光辉起点的《诗经》,有作为后代史传体文学和小说、戏剧滥觞的历史散文,有体现战国时代百家争鸣之局的诸子散文,有我国寓言文学鼻祖的先秦寓言,有光耀千古的浪漫主义杰作《楚辞》,等等。丰富多彩,斑驳灿烂的先秦文学奠定了我国两千多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二.分类

1.历史散文

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历史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孔子编著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著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2.诸子散文

诸子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诸子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著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

老子的著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著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

(三)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3.楚辞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三.文学特点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光辉起点。《诗经》和《楚辞》耸立起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座巍峨的高峰,史传和诸子奠定了中国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中国文学史上的历次诗文革新运动,无不以先秦诗文作为师法的楷模和品评的标准,缘于先秦文学自身的特点——

第一是创始性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光辉灿烂的第一页,文学伴随着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祭祀、婚姻等日常生活而产生,并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至周代而蔚为大观。从文学艺术的起源、文学体裁的产生、思想体系的形成、艺术手法的探索、文学流派的开创等各个方面来看,先秦文学都具有创始性的意义。

第二是综合性

先秦时代文史哲不分离,诗乐舞相融合。文学是泛指包括政治、哲学、历史、文学等在内的一切学术。先秦文献中,史传散文记史解经,却不乏哲理思辨,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生动;诸子散文传经布道,客观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议论说理多具象化,采用寓言、比喻、白描、夸张、铺排等多种文学手法;《诗经》和《楚辞》本是文学创作,却具有一定程度的史料价值和思辨色彩。

第三是实用性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出现大动荡、大变革、大改组的形势,文学普遍具有实用性,或为具体社会问题而发,如《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或

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判断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为现实社会提供借鉴,如史传散文的定是非,决嫌疑;或旨在揭示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如诸子百家为拯救社会而各陈己见;或自怨而生,抨击现实政治,如屈原之作《离骚》。

第四是随意性

随意性指作家不受局限,放言无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文字产生以前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自然是尽人脑所能想,尽人口所能言。

创始性、综合性、实用性、随意性彼此联系,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先秦文学的基本特点。

【作品欣赏】

《月出》

选自《诗经·陈风》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注释】:

皎:皎洁光明。《文选》注引作“皦”,字通。

佼(jiǎo):假作“姣”,美好的意思。

僚(liǎo):美丽。

舒:舒缓轻盈的样子。

忧受:宽缓从容的样子。

窈纠:形容女子的体态窈窕的样子。纠,同“窕”。

劳心:思念。

懰(liǔ):音柳,妩媚。

慅(cǎo):音草,心神不安。

燎(liǎo):明,言彼人为月光所照。此形容女子光彩照人。

夭绍:形容女子风姿绰绝。汉赋里往往写作“要绍”,曲貌。“窈纠”、“忧受”、“夭绍”都是形容女子行动时的曲线美,就是曹植《洛神赋》所谓“婉若游龙”。惨:通“懆(cǎo)”,忧愁貌。《集传》:“惨当作懆,忧也。”

作品译文

月亮出来多明亮,美人仪容真漂亮。

身姿窈窕步轻盈,让我思念心烦忧。

月亮出来多洁白,美人仪容真姣好。

身姿窈窕步舒缓,让我思念心忧愁。

月亮出来光普照,美人仪容真美好。

身姿窈窕步优美,让我思念心烦躁。

【赏析】:

《月出》描写在皎洁的月夜之中,对月思念意中人的感情。诗从望月联想到意中女子的美丽,想起她的面容,想起她的身姿,想起她的体态,越思越忧,越忧越思……深沉的相思,美人的绰绝,月夜的优美,构成了动人情景,又别是一番诗情画意了。

诗歌在形式上,是具有特殊风格的双声叠韵诗。

《月出》的意境是迷离的。诗人思念他的情人,是从看到冉冉升起的皎月开始的。也许因为月儿总是孤独地悬在无垠的夜空,也许因为它普照一切,笼盖一切,所谓“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月下怀人的作品总给人以旷远的感觉。作者的心上人,此刻也许就近在咫尺,但在这朦胧的月光下,又似乎离得很远很远,真是“美人如花隔云端”(李白《长相思》)。诗人“虚想”着她此刻姣好的容颜,她月下踟躅的婀娜倩影,时而分明,时而迷茫,如梦,似幻……

《月出》的情调是惆怅的。全诗三章中,如果说各章前三句都是从对方设想,末后一句的“劳心悄兮”、“劳心慅兮”、“劳心惨兮”,则是直抒其情。这忧思,这愁肠,这纷乱如麻的方寸,都是在前三句的基础上产生,都由“佼人”月下的倩影诱发,充满可思而不可见的怅恨。其实这怅恨也已蕴含在前三句中:在这静谧的永夜,“佼人”为何月下独自地长久地徘徊,一任夜风拂面,一任夕露沾衣?难道不是也在苦苦地思念着自己?这真是“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

《论语》选读

1、叔孙武叔①毁仲尼。

子贡②曰:“无以为也③!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④;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论语·子张》)

2、颜渊喟然叹曰⑤:“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⑥,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论语·子罕》)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⑦。(《论语·公冶长》)

5、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⑧。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⑨,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⑩。”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论语·先进》)

①叔孙武叔,鲁国大夫,名州仇。毁,诽谤。②子贡,姓端木,名赐,春秋卫国人,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一岁。③无以为,犹言“无用为此”,指这样做没有。④还可以超越。⑤颜渊,名回,字子渊,春秋末鲁国人,孔子最看重的弟子,比孔子小三十岁。喟然,叹气的样子。⑥循循然,一步步有次序地。诱,引导。博我以文,用各种文献典籍使我知识、视野广博。约我以礼,用礼这种规范来约束我。⑦(我愿)使老年人能安乐,使朋友能信任我,使年轻人能得到关怀。⑧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一点,就受拘束,而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乎,于。毋,不要。以。通“已”,停止。⑨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夹于大国之间,有军队来侵凌它,饥荒接着战争到来。⑩诸侯祭祀的事情,或者诸侯会盟的事情,穿上礼服,戴上礼礼帽,愿做小相。相,诸侯祭祀、会盟时主持赞礼及司仪的官。?弹瑟的声音逐渐稀疏。鼓,弹奏。希,通“稀”。?跟三位说的不同。撰,陈述。?莫春,即暮春,夏历三月。莫,同“暮”。?治理国家要用礼,子路的话不谦让。?怎么见得方圆六七十平方里或者五六十平方里,就不是国家呢??公西华做小相,那谁还能做大相呢?

相关链接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

孔子博古通今,德行高尚,是我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凭借自己的学识和德行,赢得了弟子的敬爱。子贡赞誉他,说他的才德是不可逾越的日月;说他不可企及,就好比天空不能踩着梯子爬上去一样。颜渊赞誉他,说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尽管弟子们极其尊崇孔子,但他生活在弟子当中,在人格方面从未凌驾于弟子之上。孔子跟弟子相处,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平等。他弟子三千,从不偏爱贵族子弟,生活困顿而德行高尚的颜渊最得他的赏识。他关爱弟子,尊重弟子,从来不阻止弟子表达自己的意愿,总是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有了互相尊重,就有了互相平等;有了互相平等,孔子跟弟子之间就充满了轻松、和谐的氛围。

6、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①。如不可求,从吾所好②。”

(《论语·述而》)

7、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③,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8、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

①而,通“如”,如果。可求,指求而不违背道义。虽,即使。执鞭之士,指手持鞭子的下等差役。②顺从我喜欢的(道义)。③饭,动词,吃饭。疏食,粗糙的饭。水,指冷水。古代一般将热水和开水称为汤。曲肱而枕之,弯着胳膊枕着它。

9、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①。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②。君子去仁,恶乎成名③?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④。”

(《论语·里仁》)

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⑤。”

(《论语·里仁》)

11、子路问成人⑥。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⑦。”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⑧,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12、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

1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注释】①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富贵,君子不会接受。处,安居,可理解为接受。

②如果不能用正当的方法摆脱贫贱,君子就不摆脱它。去,离开、摆脱。③君子离开人,哪能成就君子之名呢?恶(wū)乎,于何处,哪里。恶,疑问代词,哪,何。④终食之间,吃一顿饭的工夫。违,离开、背离。造次,慌忙、仓促。颠沛,受磨难、挫折。⑤意思是说,看,考虑看得清清楚楚;听,考虑听得明明白白;脸色,考虑温和;姿态,考虑恭敬;说话,考虑忠诚;做事,考虑不怠慢、不苟且;遇到疑难问题,考虑向别人请教;气愤的时候,考虑发怒会导致后患;见到得到某种东西,考虑是否合乎道义。⑥成人,完美无缺的人。⑦像臧武仲那样聪明,像孟公绰那样清心寡欲,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加上礼、乐的修养,也就可以成为完美无缺的人了。⑧长期处于穷困之中,不忘记平素的话或诺言。要,通“约”,贫困。平生,向来,素来。

相关链接

人有谋取富贵财利的欲望,这是天经地义的。可是如果任由这种欲望发展,社会就会陷入弱肉强食、尔虞我诈、不择手段、无所不为、纷乱无序的可怕境地。以上所选的材料,核心是孔子的义利观。义主要是指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合乎规范,比如合乎道、合乎仁、合乎礼等。孔子强调,“君子忧道不忧贫”,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不是君子的最高追求,道的实行比谋取富贵财利更重要;无论何时何地,君子都会把奉行仁义道德放在追逐富贵之上。孔子强调富而可求和不可求的分

界,就是要促使人们省察对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否合乎道义。

孔子对于富贵的理念来源于强大的人格力量。他倡导君子哪怕是吃一顿饭的工夫也不会违背仁,即便处于非常急迫的关头或者颠沛流离中,也一定会坚守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见利思义”、“见得思义”、“见义勇为”等说法,表现了孔子义薄云天的人格。在物质利益面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保持了精神的旷达和圆满。把孔子的观念发扬光大,对于治疗社会上一部分人物欲横流,为谋取财利而不择手段、害国害民的弊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14、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①;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论语·季氏》)

15、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论语·公冶长》)

16、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②。”

(《论语·阳货》)

17、子夏曰:“贤贤易色②;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

1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③,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19、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④。”

(《论语·雍也》)

20、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21、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22、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⑤。”

(《论语·述而》)

【注释】①生下来就知道的人,是上等的。②一味喜欢仁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愚蠢;一味喜欢聪明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放浪而没有准则;一味喜欢诚信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害人害己;一味喜欢梗直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因急切而伤害人;一味喜欢勇猛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犯上作乱、闯祸;一味喜欢刚强而不喜欢学,它的弊病是狂妄而不知道天高地厚。

③尊重有才德的人而看轻女色。第一个“贤”是尊重、崇尚的意思,第二个“贤”指有才德的人。易,动词,轻视。④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于做事而谨慎于言谈,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错误。就,动词,接近、靠近。不迁怒,不把自己的怒气发泄到另外一个人身上。不贰过,不重犯早先犯过的错误。亡,通“无”。

⑤若非弟子想弄明白某个问题却还没弄明白,就不去开导他;若非弟子想表达某种意思却表达不出来,就不去启发他。愤,郁结,指有疑难问题想弄明白。启,开导、启发。悱,想说而说不出来。举一个墙角做例子给弟子努力讲清楚,而弟子不能触类旁通推知另外三个墙角的情(比喻不能由一件事情类推而弄明白其他许多事情),就不再教他。

23、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2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①。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25、宰予昼寝②,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

26、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④?”(《论语·学而》)

【注释】①年轻的人在父母身边就要孝顺父母,出门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②白天睡觉。③腐烂了的木头不可能雕刻什么了,粪土一样的土墙不可能粉刷了。对宰予,我还能责备什么呢?④我每天对自己进行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尽心竭力了吗?同朋友交往诚心相待了吗?老师传授的知识用心温习了吗?

相关链接孔子把人从高到低分为四等,即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以及困而不学者。生而知之者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后天的学习尤为重要。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喜欢学习也最善于学习的人之一。他常常引以为豪的是自己比绝大多数人好学。他常常感慨系之的是人世间好学的人太少了,自己那么多弟子,只有颜回一人好学,不幸英年早逝。

不过,孔子所说的“学”有特殊含义,不只是指学习关于自然、社会的知识和技能,而主要是指人格修养。孔子说,那些不追求吃喝、不追求安适、做事勤勉而言语谨慎、能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君子,才能算得上是好学之士;说自己只知道一个好学的弟子,就是颜回,他“不迁怒,不贰过”。这几处“好学”,都是就品行修养而言的。总之,完善品德修养是孔子赋予学习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人生意义。

孔子关于学的观念显示了传统文化的基本品格。和现代教育观念比较,我们可以发现它有不足,但也有不可抹杀的长处。的确,培养健全的人格不仅需要掌握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而且需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就这种意义上说,孔子的思想仍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2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28、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29、子夏为苣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30、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31、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

32、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论语·季氏》)

33、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34、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3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36、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论语·里仁》)

37、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38、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39、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3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3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4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相关链接

从孔子身上,我们感受到一种生存的大智慧。他善于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中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这些哲理历久弥新。

《礼记·中庸》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孔子的智慧最终落实为一种行动着的生动的精神,贯穿在立身处世的各个方面。它常常由平凡甚或平淡发端,渐渐至于伟大或神奇。它意味着远方,又是迈向远方的开始;意味着巅峰,又是攀向巅峰的起点。

民为贵章

《孟子·尽心下》

【原文】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①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②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③既成,粢盛既洁④,祭祖以时,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注释】

①社稷;社,土神。稷:谷神。古代帝王或诸侯建国时,都要立坛祭祀“社”、“稷”,所以,“社稷”又作为国家的代称。②丘:众。③牺牲:供祭祀用的牛、羊、猪等祭品。④粢(zi):稷,粟米。粢盛既洁的意思是说,盛在祭器内的祭品已洁净了。

【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作者简介】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欣赏】

孟子说,理想的政治,应确立如下原则: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是说人民的地位与权力,是至高无上,不可动摇的。一切政治权力与政治制度,从根本来说,都是来自人民、治于人民、为了人民。

“社稷次之”,社稷在古代指土地神和谷神,山川大地,五谷物产,乃是养育人民,建立国家的物质基础,当然十分重要。后来社稷就成了国家的代名词。所以也可以说“社稷”就是国家。作为一个国家,当然要有制度,要有宪法。但制度也好、宪法也好,终究还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所以社稷的地位次于人民。“君为轻”,是说相对于民与社稷来说,君的地位并不那么重要。君的地位与权力是民赋予的,没有民就没有君,君怎么可以与民相提并论呢?社稷是一个国家存在的基础,很难设想一个国家可以既没有山川大地,又没有五谷物产,也没有宪法制度。一个国家死掉个把国君,仍然不失为一个国家;若是没有了社稷,国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国君的地位也不能跟社稷相提并论。得到广大人民的任命,才有资格做天子;得到天子的任命,才可以做诸侯;得到诸侯的任命,才可以做大夫。可见一切政治权力,从根源上来说,都是来自于民众。君主如果危害到社稷,危害到国家的利益,就应该将他罢免、撤换!在古代,对于土地神和谷神,祭祀的物品没有欠缺,祭祀的时间也没有耽误,却仍然发生干旱水涝等自然灾害,就说明这个土地神或谷神不灵了。那就应当砸了它们的庙,毁了它们的神像和灵位,重新改造、撤换。同理,如果某种思想、某种主义、某种理论、某种制度,用来治理国家,认真实行之后并不见效,那也要对它进行修正、改造乃至撤换。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是孟子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是因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国家;有了国家,才需要有个“君”。国家是为民众建立的“君”的位置是为国家而设立的。这里,轻重主次的关系是很清楚的,国家政治,一切以民为本。要说真有什么“天子”,那么民众才是真正的“天子”。因为天的聪明,是通过民的聪明来

表现的;天的视听,是借助民的视听来实现的。民众的意愿,天总是顺从的。可见民众才是“天”的代表,是真正的“天之骄子”。至于所谓“君”,则是民众抬举出来的,“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民众有力量抬举出一个君,也有力量把君推翻。君位本是为天下民众设的,谁来做君完全应当由天下民众决定。这是古今天下通行的道理。只要看看历史上无数昏君、暴君最终被推翻,身败名裂的下场,就不难理解这一点。民的地位不仅在君之上,而且在国家(社稷)之上。因为国家的权力也是人民所赋予的,国家的利益应当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所以从逻辑上来说,必须置民众的地位于国家之上。孟子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坚持这个原则,可以防止少数政客假借“国家”的名义,侵害民众的权力和利益。为“君”的如果真能认识到上述道理,就应当认真听取民众的意见,坦诚接受民众的监督,关心民生疾苦,与民同乐。

养生主《庄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注释】

(1)庖(páo):厨房。“庖丁”即厨师。一说“庖”指厨师,“丁”是他的名字。为(wai):替,给。文惠君:旧说指梁惠王。解:剖开、分解。

(2)触:接触。(3)依:靠。(4)履:踏、踩。(5)踦(yǐ):通“倚”用膝抵住。

(6)砉(huá)然:皮肉分离的声音。向(向):通作“响(响)”,声响。“向(响)然”,多种声音相互响应的样子。

(7)奏:进刀。騞(huō)然:以刀快速割牛的声音。

(8)中(zh?ng):合乎;“中音”,意思是合乎音乐的节奏。

(9)桑林:传说中的殷商时代的乐曲名。“桑林之舞”意思是用桑林乐曲伴奏的舞蹈。

(10)经首:传说中帝尧时代的乐曲名。会:乐律,节奏。

(11)譆(xī):“嘻”字的异体。

(12)盖:通作“盍”,讲作何,怎么的意思。一说为句中语气词,读如“盖”。(13)释:放下。(14)好(hào):喜好。道:事物的规律。

(15)进:进了一层,含有超过、胜过的意思。乎:于,比。

(16)神:精神,心思。(17)官:器官,这里指眼。知:知觉,这里指视觉。

(18)天理:自然的纹理,这里指牛体的自然结构。

(19)批:击:郤(xì):通作“隙”,这里指牛体筋腱骨骼间的空隙。

(20)道:同“导”,循着。窾(kuǎn):空,这里指牛体骨节间较大的空处。(21)因:依,顺着。固然:牛身体本来的结构。

(22)技(zhī):通作“枝”,指枝脉。经:经脉。“技经”指经络结聚的地方。肯:附在骨上的肉。綮(qìng):骨肉连接很紧的地方。未:不曾。尝:尝试。

(23)軱(gū):大骨。

(24)岁:每年。更(gēng):更换。

(25)族:众;“族庖”指一般的厨师。

(26)折:断;这里指用刀砍断骨头。

(27)发:出,这里指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硎(xíng):磨刀石。

(28)闲(jiàn):缝,间隙;这个意义后代写作“间”。

(29)恢恢:宽广。游刃:运转的刀刃。

(30)族:指骨节、筋腱聚结交错的部位。

(31)怵(chù)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32)謋(hu?):牛体分解的声音。

(33)委:散布。

(34)踌躇:悠然自得的样子。满志:满足了心意。

(35)善:擦拭。

(36)养生:其后省中心语,意思是“养生之道”。

【作者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曾做蒙漆园吏,生活的年代大约与孟子同时或稍后。庄子推崇老子学说,反对儒、墨,是战国时期道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后世把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师承于老子,且发展了老子学说,成为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庄子追求个人精神上的绝对自由,和屈原的《离骚》并称“庄骚”,共同构成我国文学的浪漫主义的源头。其文“深于比兴”、“深于取象”,善于运用形象说理。它“寓言十九”,文采繁富,汪洋辟阖,仪态万方。它以奇特的想象,峥嵘的议论,恣肆的文风和新奇的取喻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对中国散文艺术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

【评注】

本文节选自《庄子》。《养生主》是其中的第三篇。

“养生主”的意思是养生的主要关键。文章旨在说明养生之道。作者认为,人类社会是复杂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生活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社会中,要顺应自然之道,把它作为处世的常法。不要为善去追求功名,也不要为恶而遭受刑辱,要善于避开一切矛盾、是非,“以无厚入有间”,在矛盾是非的空隙中苟全性命,这样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样的养生之道,实际上是从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思想发展而来,反映了庄子避害全生的思想。

这种处世哲学曾给后世处在危乱时代的人们或悲观失意的人在避世免祸的行为上以精神安慰,也给后人以深刻的启迪,由此也产生了“游刃有余”,“踌躇满志”等脍炙人口的成语,一直沿用至今。其文章汪洋恣肆,故事说理性强,想象丰富,为世代人民所喜爱。在哲学、文学上都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历来注解极多,今通行本有晋郭象注、清末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等。

【分析】

在庄子看来,人类社会的各种矛盾就好比牛身上的筋腱和骨头,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像筋骨碰坏刀刃那样,对于人自身有损害。因此,为了保全性命不受损害,人应该“依乎天理”、“因其自然”,学会在矛盾的夹缝中求生存。这就像解牛一样,只要刀刃沿着筋、骨的缝隙间游动,不要碰着筋腱和骨头,就会保持锋利,不被损伤变钝。庖丁解牛为什么能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呢?原因在于“好道”,而道就是事物的规律性。牛体有它天然的结构,庖丁从长期的实践中认识和掌握了它的结构,因此解起牛来能做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井然有序,合乎韵律。这岂不是说明要熟练地掌握事物,首先要把握事物的规律性吗!庖丁刚开始解牛的时候,“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已经掌握了牛体的结构;经过长达十九年的实践,终于达到了“游刃有余”的境界。这一发展过程充分说明要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必须经过长期认真的实践过程。在技术极为纯熟以后,庖丁解牛时仍然不敢掉以轻心,他“每至于族,见其难为”,就“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这其中的道理是深刻的。

这是一篇谈养生之道的文章。“养生主”意思就是养生的要领。庄子认为,养生之道重在顺应自然,忘却情感,不为外物所滞。

庄子思想的中心,一是无所依凭自由自在,一是反对人为顺其自然,本文字里行间虽是在谈论养生,实际上是在体现作者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旨趣。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刘熙载《艺概·文概》)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被道教奉为《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五十二篇,但留下来的只有三十三篇。《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非常高研究价值。鲁迅先生说过:“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九歌·国殇?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⑴。

出不入兮往不反⑵,平原忽兮路超远⑶。

带长剑兮挟秦弓⑷,首身离兮心不惩⑸。

诚既勇兮又以武⑹,终刚强兮不可凌⑺。

身既死兮神以灵⑻,子魂魄兮为鬼雄⑼!

【词句注释】

?国殇:指为国捐躯的人。殇:指未成年而死,也指死难的人。戴震《屈原赋注》:“殇之义二:男女未冠(男二十岁)笄(女十五岁)而死者,谓之殇;在外而死者,谓之殇。殇之言伤也。国殇,死国事,则所以别于二者之殇也。”

?操吴戈兮被(pī)犀甲:手里拿着吴国的戈,身上披着犀牛皮制作的甲。吴戈:吴国制造的戈,当时吴国的冶铁技术较先进,吴戈因锋利而闻名。被,通“披”,穿着。犀甲:犀牛皮制作的铠甲,特别坚硬。

?车错毂(gǔ)兮短兵接:敌我双方战车交错,彼此短兵相接。毂:车轮的中心部分,有圆孔,可以插轴,这里泛指战车的轮轴。错:交错。短兵:指刀剑一类的短兵器。

?旌蔽日兮敌若云:旌旗遮蔽的日光,敌兵像云一样涌上来。极言敌军之多。

?矢交坠:两军相射的箭纷纷坠落在阵地上。

?凌:侵犯。躐(lia):践踏。行:行列。

?左骖(cān)殪(yì)兮右刃伤:左边的骖马倒地而死,右边的骖马被兵刃所伤。殪:死。

?霾(mái)两轮兮絷(zhí)四马:战车的两个车轮陷进泥土被埋住,四匹马也被绊住了。霾:通“埋”。古代作战,在激战将败时,埋轮缚马,表示坚守不退。

?援玉枹(fú)兮击鸣鼓:手持镶嵌着玉的鼓槌,击打着声音响亮的战鼓。先秦作战,主将击鼓督战,以旗鼓指挥进退。枹:鼓槌。鸣鼓:很响亮的鼓。

?天时怼(duì)兮威灵怒:天地一片昏暗,连威严的神灵都发起怒来。天怨神怒。天时:上天际会,这里指上天。天时怼:指上天都怨恨。怼:怨恨。威灵:威严的神灵。

⑴严杀尽兮弃原野:在严酷的厮杀中战士们全都死去,他们的尸骨都丢弃在旷野上。严杀:严酷的厮杀。一说严壮,指士兵。尽:皆,全都。

⑵出不入兮往不反:出征以后就不打算生还。反:通“返”。

⑶忽:渺茫,不分明。超远:遥远无尽头。

⑷秦弓:指良弓。战国时,秦地木材质地坚实,制造的弓射程远。

⑸首身离:身首异处。心不惩:壮心不改,勇气不减。惩:悔恨。

⑹诚:诚然,确实。以:且,连词。武:威武。

⑺终:始终。凌:侵犯。

⑻神以灵:指死而有知,英灵不泯。神:指精神。

⑼鬼雄:战死了,魂魄不死,即使做了死鬼,也要成为鬼中的豪杰。

【作品与作者简介】

《国殇》是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是追悼楚国阵亡士卒的挽诗。此诗歌颂了楚国将士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对雪洗国耻寄予热望,抒发了作者

热爱祖国的高尚感情。全诗情感真挚炽烈,节奏鲜明急促,抒写开张扬厉,传达出一种凛然悲壮、亢直阳刚之美。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中国最早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学识渊博,初辅佐楚怀王,任三闾大夫、左徒。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后因楚国政治腐败,首都郢被秦攻破,既无力挽救,又深感政治理想无法实现,遂投汨罗江而死。他写下了《离骚》《九章》《九歌》等许多不朽诗篇。其诗抒发了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表达了对楚国的热爱,体现了他对理想的不懈追求和为此九死不悔的精神。他在吸收民间文学艺术营养的基础上,创造出骚体这一新形式,以优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融化神话传说,塑造出鲜明的形象,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传世作品,均见汉代刘向辑集的《楚辞》。

【作品背景】

在屈原生活的楚怀王和楚顷襄王时代,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在战国七雄中后来居上,扩张势头咄咄逼人,楚国成为其攻城略地的主要对象之一。但楚怀王却放弃了合纵联齐的正确方针,一再轻信秦国的空头许诺,与秦交好,当秦国的诺言终成画饼时,秦楚交恶便不可避免。自楚怀王十六年(公元前313年)起,楚国曾经和秦国发生多次战争,都是秦胜而楚败。仅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怀王十七年(公元前312年),楚秦战于丹阳(在今河南西峡以西一带),楚军大败,大将屈殇被俘,甲士被斩杀达8万,汉中郡为秦所有。楚以举国之兵力攻秦,再次大败于蓝田。

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与齐、韩、魏联合攻楚,杀楚将唐昧,取重丘(今河南泌阳北)。次年,楚军再次被秦大败,将军景缺阵亡,死者达2万。再次年,秦攻取楚国8城,楚怀王被骗入秦结盟,遭到囚禁,其子顷襄王即位。公元前298年(顷襄王元年),秦再攻楚,大败楚军,斩首5万,攻取析(今河南西峡)等15座城池。在屈原生前,据以上统计,楚国就有15万以上的将士在与秦军的血战中横死疆场。后人指出:《国殇》之作,乃因“怀、襄之世,任馋弃德,背约忘亲,以至天怒神怨,国蹙兵亡,徒使壮士横尸膏野,以快敌人之意。原盖深悲而极痛之”。古代将尚未成年(不足20岁)而夭折的人称为殇,也用以指未成丧礼的无主之鬼。按古代葬礼,在战场上“无勇而死”者,照例不能敛以棺柩,葬入墓域,也都是被称为“殇”的无主之鬼。在秦楚战争中,战死疆场的楚国将士因是战败者,故而也只能暴尸荒野,无人替这些为国战死者操办丧礼,进行祭祀。正是在一背景下,放逐之中的屈原创作了这一不朽名篇。

【作品鉴赏】

《九歌》是一组祭歌,共11篇,是屈原据民间祭神乐歌的再创作。《九歌·国殇》取民间“九歌”之祭奠之意,以哀悼死难的爱国将士,追悼和礼赞为国捐躯的楚国将士的亡灵。乐歌分为两节,先是描写在一场短兵相接的战斗中,楚国将士奋死抗敌的壮烈场面,继而颂悼他们为国捐躯的高尚志节。由第一节“旌蔽日兮敌若云”一句可知,这是一场敌众我寡的殊死战斗。当敌人来势汹汹,冲乱楚军

的战阵,欲长驱直入时,楚军将士仍个个奋勇争先。但见战阵中有一辆主战车冲出,这辆原有四匹马拉的大车,虽左外侧的骖马已中箭倒毙,右外侧的骖马也被砍伤,但他的主人,楚军统帅仍毫无惧色,他将战车的两个轮子埋进土里,笼住马缰,反而举槌擂响了进军的战鼓。一时战气萧杀,引得苍天也跟着威怒起来。待杀气散尽,战场上只留下一具具尸体,静卧荒野。

作者描写场面、渲染气氛的本领是十分高强的。不过十句,已将一场殊死恶战,状写得栩栩如生,极富感染力。底下,则以饱含情感的笔触,讴歌死难将士。有感于他们自披上战甲一日起,便不再想全身而返,此一刻他们紧握兵器,安详地,心无怨悔地躺在那里,他简直不能抑止自己的情绪奔进。他对这些将士满怀敬爱,正如他常用美人香草指代美好的人事一样,在诗篇中,他也同样用一切美好的事物,来修饰笔下的人物。这批神勇的将士,操的是吴地出产的以锋利闻名的戈、秦地出产的以强劲闻名的弓,披的是犀牛皮制的盔甲,拿的是有玉嵌饰的鼓槌,他们生是人杰,死为鬼雄,气贯长虹,英名永存。

依现存史料尚不能指实这次战争发生的具体时地,敌对一方为谁。但当日楚国始终面临七国中实力最强的秦国的威胁,自怀王当政以来,楚国与强秦有过数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并且大多数是楚国抵御秦军入侵的卫国战争。从这一基本史实出发,说此篇是写楚军抗击强秦入侵,大概没有问题。而在这种抒写中,作者那热爱家国的炽烈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楚国灭亡后,楚地流传过这样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屈原此作在颂悼阵亡将士的同时,也隐隐表达了对洗雪国耻的渴望,对正义事业必胜的信念,从此意义上说,他的思想是与楚国广大人民息息相通的。作为中华民族贡献给人类的第一位伟大诗人,他所写的决不仅仅是个人的些许悲欢,那受诬陷被排挤,乃至流亡沅湘的坎壈遭际;他奉献给人的是那颗热烈得近乎偏执的爱国之心。他是楚国人民的喉管,他所写一系列作品,道出了楚国人民热爱家国的心声。

此篇在艺术表现上与作者其他作品有些区别,乃至与《九歌》中其他乐歌也不尽一致。它不是一篇想像奇特、辞采瑰丽的华章,然其“通篇直赋其事”(戴震《屈原赋注》),挟深挚炽烈的情感,以促迫的节奏、开张扬厉的抒写,传达出了与所反映的人事相一致的凛然亢直之美,一种阳刚之美,在楚辞体作品中独树一帜,读罢实在让人有气壮神旺之感。

(郝佩国、王玲供稿)

高中语文部编版必修上册1.2.4致云雀雪莱 教学设计

1.2.4 致云雀 《致云雀》排在本单元的第四课,本单元主要学习中国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教学重点是从语言文字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对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了解,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情思和意味,从而培养良好的读诗趣味。在这首诗中,这一首诗并没有一个故事情节,因为它并不是一个故事。诗人把云雀的歌声比喻为各种各样美丽非凡的事物:天空的星星、光芒里的诗人、城堡里的公主、闪亮的萤火虫等,借此表达自己对云雀的歌声的热爱。热爱显然是不够的,接下来的部分诗人开始好奇地询问云雀如何才能有如此纯粹的喜乐,如何才能忘记生命中的苦痛,如何避开爱的餍足,如何看待生死的意义等等。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及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2.深刻体会诗歌意蕴。 二、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感知,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蕴藉含蓄,重视内心的发掘。 审美鉴赏与创造:把握诗中用隐喻手法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热爱情怀。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雪莱对自由的赞美和对幸福生活的强烈追求,以及他为伟大理想牺牲的决心。 1.感受诗歌意蕴。 2.分析大量新奇的比喻和鲜明的意象。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部分现代诗歌,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课前诵读培养他们愿听爱读,感悟诗歌意境的能力。 《致云雀》

一、作者生平 英国最伟大的抒情诗人雪莱,出身于一个有点地位和权势的家庭。他的父亲是苏塞克斯郡的绅士,国会的辉格党议员;他的祖父是位从男爵,积聚了万贯家财。雪莱是长子,因此他长大以后,可望成为既富有又有爵位的人。8岁时雪莱就开始尝试写作诗歌,在伊顿公学时,他就显示出是个优秀的古典派学者,但他并不感到愉快,因为他生来具有叛逆的、不落俗套的性格。他以“疯子雪莱”和“无神论者雪莱”而闻名。 12岁那年,雪莱进入伊顿公学,在那里他受到学长及教师的虐待,在当时的学校里这种现象十分普遍,但是雪莱并不象一般新生那样忍气吞声,他公然的反抗这些,而这种反抗的个性如火燃尽了他短暂的一生。1810年,18岁的雪莱进入牛津大学,深受英国自由思想家休谟以及葛德文等人著作的影响,雪莱习惯性的将他关于上帝、政治和社会等问题的想法写成小册子散发给一些素不相识的人,并询问他们看后的意见。 1811年3月25日,由于散发《无神论的必然》,入学不足一年的雪莱被牛津大学开除。雪莱的父亲是一位墨守成规的乡绅,他要求雪莱公开声明自己与《无神论的必然》毫无关系,而雪莱拒绝了,他因此被逐出家门。被切断经济支持的雪莱在两个妹妹的帮助下过了一段独居的生活,这一时期,他认识了赫利埃特?委斯特布洛克,他妹妹的同学,一个小旅店店主的女儿。雪莱与这个十六岁的少女仅见了几次面,她是可爱的,又是可怜的,当雪莱在威尔士看到她来信称自己在家中受父亲虐待后便毅然赶回伦敦,带着这一身世可怜且恋慕他的少女踏上私奔的道路。他们在爱丁堡结婚,婚后住在约克。 1812年2月12日,同情被英国强行合并的爱尔兰的雪莱携妻子前往都柏林为了支持爱尔兰天主教徒的解放事业,在那里雪莱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说,并散发《告爱尔兰人民书》以及《成立博爱主义者协会倡议书》。在政治热情的驱使下,此后的一年里雪莱在英国各地旅行,散发他自由思想的小册子。同年11月完成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这首诗富于哲理,抨击宗教的伪善、封建阶级与劳动阶级当中存在的所有的不平等。 雪莱赞颂各种革命思想,更看中了《政治正义论》的作者威廉?葛德文的观点,葛德文已与《妇女的权利》一书的作者玛丽?伍尔斯特奈克拉夫特结了婚。雪莱和哈丽艾特的结合完全破裂以后,他就和葛德文的十五岁女儿玛丽私奔了。同年11月,有人发现雪莱的妻子投河自尽。她和雪莱的两个孩子的归宿问题成了一宗诉讼案件。在法庭上,因为是《麦布女王》的作者,大法官将两个孩子教养权判给其岳父,为此,雪莱受到沉重的打击,就连他最亲的朋友都不敢在他的面前提及他的孩子,出于痛苦及愤怒,雪莱写就《致大法官》和《给威廉?雪莱》。雪莱与玛丽结婚,为了不致影响到他与玛丽所生孩子的教养权,雪莱携家永远

影视鉴赏名词解释简答题

1、剧本与分镜头剧本 剧本是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与剧本类似的词汇还包括脚本、剧作等等。它以代言体方式为主,表现故事情节的文学样式. 也是将文字转换成立体视听形象的 2、影视画面 所谓影视画面是指不间断的通过摄影机拍摄下来的静止或运动的对象,能表达一定涵义,并能与上下镜头画面进行组接的有可视影象的一段胶片片段。 3、景别 别是指由于摄影机与被摄体的距离不同,而造成被摄体在电影画面中所呈现出的范围大小的区别。 4、远景、全景、中景和近景 远景:指从远距离上拍摄的大场面.主要用来表现环境.表现总的气氛.表现空间,而不适于表现具体的动作和情节.全景:指被摄对象的全貌.全景比远景包括的范围小一些.但仍可表现被摄对象的整体.并能包括足够的环境.全景索然能表现出被摄对象一定的动作.但还是不适宜表现具体的细节.中景:中景包括被摄对象的大部分,中景以表现具体的情节动作为主.适合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它对环境的表现的局部的,不适合表现整个环境.近景:近景包括被摄对象最主要的部分.比中景更能突出的表现具体的情节和动作以及人物的情感.能交代具体的细节. 5、特写 特写:是被摄对象的某一局部,能鲜明的交代具体细节.给观众深刻的印象.但是不适合表现环境. 6、焦距 焦距,是光学系统中衡量光的聚集或发散的度量方式,指平行光从透镜的光心到光聚集之焦点的距离。亦是照相机中,从镜片中心到底片或CCD等成像平面的距离。 7、运动镜头P83 拍摄要点移动摄像主要分两种拍摄方式,一种是摄像机安放在各种活动的物体上;一种是摄像者肩扛摄像机,通过人体的运动进行拍摄。这两种拍摄形式都应力求画面平稳、保持画面的水平 8、平视镜头与俯视镜头0P85 平视镜头是一种非常中性化的镜头,镜头中角色对象的力量、善恶等属性随着镜头中其他元素的变化而产生起伏,平视镜头本身无法对视野中的角色对象加以评价. 指的是人眼处于平常生活状态下的俯视镜头,不包含类似鸟瞰镜头这样的极端俯视镜头.俯视镜头没有鸟瞰镜头的统治感和主宰感。 二、名词解释 2、平行蒙太奇P105 又称并列蒙太奇。指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行表现,分别叙述,最后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中,或两个以上的事件相互穿插表现,揭示一个统一的主题,或一个情节 3、交叉蒙太奇 P105 是把同一时间在不同空间发生的两种动作交叉剪接,构成紧张的气氛和强烈的节奏感,造成惊险的戏剧效果。 4、重复蒙太奇 P106 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以达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目的。 5、长镜头P106 长镜头是一种拍摄手法,它相对于蒙太奇拍摄方法。这里的“长镜头”,指的不是实体镜头外观的长短或是焦距,也不是摄影镜头距离拍摄物的远近,而是拍摄之开机点与关机点的时间距,也就是影片的片段的长短。

日本文学作品鉴赏 论文

日本文学作品鉴赏感悟 摘要:日本文学,指的是以日语写作的文学作品,横跨的时间大约有两千年。早期的文学作品受到中国文学一些的影响,但在后来日本也渐渐形成自有的文学风格和特色。19世纪日本重启港口与西方国家贸易及展开外交关系之后,西方文学也开始影响日本的作家,直到今天仍然得见其影响力。在日本,也有因为考虑到近来非日本籍的日裔作家,而采用“日语文学”称呼的情形。作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其影响力在亚太地区尤为明显,而其中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层出不穷,而本文主要对老师课上所讲解的一些代表作品做一些简介,并表达感悟。 关键词:《古事记》、《源氏物语》、《伊豆的舞女》、《罗生门》、《万叶集》、《平家物语》、《失乐园》、《快跑,梅洛斯》、《白夜行》、东野圭吾、村上春树、渡边淳一、日本史。 第一次接触日本文学是在刚要上高中的时候,那时候刚毕业,正值暑假,还在读书的时候听周围人聊过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并且在暑期看了电影《嫌疑犯X的献身》,知道了这部电影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所以,这两部作品就是我接触的最早的两部日本文学作品,而这两位作家就是最早接触的日本优秀作家。在这之后,我与日本文学的缘分,就算正式开始了。 也正是从那时起,我才真正开始了解日本的历史与文化,尽管中日之间有过无法抹消的深仇大恨,但我还是忍不住想更深刻地对日本进行了解。为此,我还去看了与日本历史有关的一些电视剧和电影,了解了

一些在动漫、电影、电视剧、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历史名人,例如:德川家康、织田信长、丰臣秀吉、伊达政宗、明智光秀、圣德太子、新选组众人等,另外还特地去了解了一些历史事件,如:倒幕运动、本能寺之变、黑船事件、明治维新等,尤其对日本的战国时代有特别的兴趣。而本学期第一堂课讲的第一个内容——《古事记》,便是包括日本古代神话、传说、歌谣、历史故事等内容的日本第一部文学作品。不得不感叹中日虽同为亚洲国家,而文化差异却是十分之大,与中国文化中的盘古开天、女娲造人不同,中国的创造神话是劳动创造、神的意志等多种形式的结合,而日本的创生神话主要是两性结合孕育的方式,如日本列岛就是由伊邪纳岐和伊邪那美两性的结合产生。从对这两个日本神的故事展开,可以了解到日本文化的性文化意识崇拜的产生。而本作的各个方面都对后来的日本文学发展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世界第一部长篇小说《源氏物语》,老师在课上拿了《红楼梦》作为对比小说以日本平安王朝全盛时期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源氏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故事,描写了当时社会的腐败政治和淫乱生活上层贵族之间的互相倾轧和权力斗争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而源氏的爱情婚姻,则揭示了一夫多妻制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在贵族社会里,男婚女嫁往往是同政治斗争的手段,妇女成了政治交易的工具和贵族男人手中的玩物。这点和《红楼梦》中,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及大观园中点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十分类似,也难怪此书被誉为日本的《红楼梦》。

英国文学赏析整理

Alexander Pope An Essay on Man (know then thyself) The poem is written in iambic tetrameter, every two line have the same thyme at the last word. The poem is important in the sense that it embodies the 18th century concepts of the universe and man’s place in it, that is man is made in the shape of God, and occupies a middle position in the Great Chain of Being. As the poet says sometimes we have too much knowledge and feel suspect about everything, but sometimes we have too much weakness and can not be as pride as Stotic, sometimes we seem to have the power to rule all things but sometimes we seem prey to all. We are in the middle place and sometimes we are confused about whether to act or rest. The poet perfectly describes man’s feeling about ourselves and about the world. Although Pope is never profound in thought but he is very adapt in voicing the idea of his contemporaries in a beautiful and clever way. Robert Burns A Red, Red, Rose The metrical pattern of the poem is basically in the ballad form, i.e. each stanza consisting of four lines, with four stressed syllables in the odd-numbered lines and three stressed syllables in the even-numbered lines, and with rhymes occurring on the even-numbered lines. The image of rose evokes traditional associations of beauty, love and romance. Its simple lyrics and straight form and expression of feeling make it a favorite choice for poetry anthologies and a most appreciated poem for readers. Incorporating various elements from folk songs, the poem is supposed to be a song sung by an Irish sailor to his sweet heart before his ship sailed off to sea, the exaggerated declaration of love “till the

西方文学经典鉴赏章答案

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1) 一、《伊利亚特》 (1) 第二章 (4) 二、《神曲》 (4) 第三章 (6) 三、塞万提斯 (6) 第四章 (8) 四、莎士比亚 (8) 第五章 (10) 五、歌德的《浮士德》 (10) 第六章 (13) 六、斯丹达尔 (13) 第七章 (15) 七、《简.爱》 (15) 第八章 (17) 八、托尔斯泰 (17) 第九章 (19) 九、易卜生 (19) 第十章 (21) 十、哈代 (21) 手动整理,请注意选项顺序,下方为智慧树校核后答案,请放心使用! 第一章 一、《伊利亚特》 1【单选题】(5分) 下列关于《伊利亚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伊利亚特》描写了10年战争中的51天战事和其他活动

B. 《伊利亚特》是由荷马独立创作完成的 C. 《伊利亚特》表现了英雄主义精神 D. 《伊利亚特》堪称古希腊生活的百科全书 正确 ?5分 2 【单选题】(5分) 关于《伊利亚特》,说法正确的是 A. 《伊利亚特》描写了海伦被帕里斯拐到特洛伊的经过。 B. 《伊利亚特》最后描写了特洛伊城的陷落。 C. 《伊利亚特》中描写了赫克托耳之死。 D. 《伊利亚特》中描写了阿基琉斯之死。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3 【单选题】(5分) 关于《伊利亚特》,说法正确的是: A. 诸神都支持希腊人。 B. 《伊利亚特》描写了三个女神争夺金苹果的故事。 C. 《伊利亚特》最后描写了阿基琉斯举办的体育竞技比赛。 D.

阿基琉斯第一次发怒的原因是战友被赫克托耳杀死。 正确答案是:C 4 【单选题】(5分) 《伊利亚特》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的核心人物是: A. 奥德修斯 B. 阿伽门农 C. 海伦 D. 阿基琉斯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 ?5分 5 【单选题】(5分) 《伊利亚特》结构紧凑、布局巧妙,全部情节围绕一个核心展开,就是: A. 阿基琉斯的愤怒 B. 争夺美女海伦 C. 如何取得胜利 D. 金苹果的传说 正确 查看答案解析

外国文学名著鉴赏期末论文

外国文学名著鉴赏期末论文院—系:数学学院 科目:外国文学名著鉴赏(期末论文)班级: 08级数学与应用数学A班 姓名:沈铁 学号: 200805050149 上课时段:周五晚十、十一节课

奋斗了,才有出路 ——读《鲁宾逊漂游记》有感小说《鲁宾逊漂游记》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读完这篇小说,使我对人生应该有自己的一个奋斗历程而受益匪浅。当一个人已经处于绝境的时候,还能够满怀信心的去面对和挑战生活,实在是一种可贵的精神。他使我认识到,人无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都不能被困难所吓倒,我们要勇敢的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在当今社会只有努力去奋斗,才会有自己的出路! 其实现在的很多人都是那些遇到困难就退缩,不敢勇敢的去面对它。不仅如此,现在很多人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家长视子女为掌上明珠,不要说是冒险了,就连小小的家务活也不让孩子做,天天总是说:“我的小宝贝啊,你读好书就行了,其它的爸爸妈妈做就可以了。”读书固然重要,但生活中的小事也不能忽略。想一想,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如果你连家务活都不会做,你能在那里生存吗?读完这部著作后,我不禁反问自己:“如果我像书中的鲁宾逊那样在大海遭到风暴,我能向他那样与风暴搏斗,最后逃离荒岛得救吗?恐怕我早已经被大海所淹没;如果我漂流到孤岛,能活几天?我又能干些什么?我会劈柴吗?会打猎做饭吗?我连洗洗自己的衣服还笨手笨脚的。”我们应该学习鲁宾逊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无论何时何地都有坚持地活下去,哪怕只有一线希望也要坚持到底,决不能放弃!我们要像鲁宾

逊那样有志气、有毅力、爱劳动,凭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创造奇迹,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的生活中屡见不鲜。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含冤入狱,可它依然在狱中完成《史记》一书,他之所以能完成此书,靠的也是他心中那顽强的毅力,永不放弃的不断努力的精神。著名作家爱迪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贫困的家庭中,可是他从小就表现出了科学方面的天赋。长大后爱迪生着力于电灯的发明与研究,他经过了九百多次的失败,可它依然没有放弃,不断努力,最后终于在第一千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鲁宾逊在岛上生活了二十八年,他面对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克服了许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以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活了下来。他自从大船失事后,找了一些木材,在岛上盖了一间房屋,为防止野兽,还在房子周围打了木桩,来到荒岛,面对着的首要的就是吃的问题,船上的东西吃完以后,鲁宾逊开始打猎,有时可能会饿肚子,一是他决定播种,几年后他终于可以吃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其实学习也是这样,也有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在的社会,竞争无处不在,我们要懂得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要勇于付出,在战胜困难的同时不断取得好成绩。要知道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鲁宾逊在失败后总结教训,终于成果;磨粮食没有石磨,他就用木头代替;没有筛子,就用围巾。鲁宾逊在荒岛上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难题,面对人生挫折,鲁宾逊的所作所为充分显示了他坚毅的性格和顽强的精神。同样我们在学习上也可以做一些创新,养成一种创新精神,把鲁宾逊在荒岛,不畏艰险,不怕失败挫折,艰苦奋斗的精

语文教学:雪莱《西风颂》内容赏析

语文教学:雪莱《西风颂》内容赏析 《西风颂》内容赏析 佚名 【导读:《西风颂》是雪莱思想感情真实而自然的流露,是其战斗的宣言书、思想的播种机,它闪耀着美、闪耀着智慧、闪耀着力量,给读者以无尽的遐想。】 这首诗构思在佛罗伦萨附近阿诺河畔的一片树林里,主要部分也在那里写成。那一天,孕育着一场暴风雨的暖和而令人振奋的大风集合着常常倾泻下滂沱秋雨的云霭。不出我所料,雨从日落下起狂风暴雨里夹带着冰雹,并且伴有阿尔卑斯山南地区所特有的气势宏伟的电闪雷鸣。 第三节结尾处所提到的那种现象,植物学家是十分熟悉的。海洋、河流和湖泊底部的水生植物,和陆地的植物一样,对季节的变化有相同的反应,因而也受到这种变化的风的影响。 本诗雪莱为19世纪英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虽然其生命只有短短30载,但他却像是文坛上一颗炫丽的流星,在世间乃至今日,其留存下来的诗歌作品,仍散发着独属于他的光芒。而在其作品中,《西风颂》绝对称得上是巅峰之作了。 接下来对本首诗进行解读。 西风作为本首诗的中心意向,被赋予了想象的翅膀。随着西风的飞扬,无论是感情还是立意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而西风那种狂野不羁、肆意破坏的力量,可能正是雪莱所追寻的生命的本来力量,也正是他对于受禁锢的生命的强烈反抗。 全诗第一段,主要意象是西风和树林中的残叶,描绘了西风横扫林中残叶并且传播生命的种子的景象。此处,暗喻和象征的写作手法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将西风比作秋之实体的气息,即大自然中不可战胜、所向披靡的存在。而又将春风比作阳春蔚蓝的姐妹,又显得柔和。接着,诗人用残叶来象征英国的反动阶级,用疫疠摧残的落叶无数来描绘了反动阶级所处的垂死状态。在的笔下,西风是不羁的精灵,它既破坏着,又保护着。狂野的西风喻指着革命的力量,它在摧毁一切陈旧、腐朽的事物的同时,也在孕育着一切有着生机和活力的新事物。全诗开篇便体现了西风奔腾的气势,它技能摧毁旧世界,又能创造新世界。此处也给予了的对未来的期望。 全诗第二段,雪莱进一步运用了天空中的云、雨和电等意象来描绘了西风在长空中的磅礴气势。那雨和电的天使,正用尽全力呼风唤雨。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西风的磅礴气势,同时也比喻了西风带来了革命风暴。诗人用天空和海洋交错缠结的柯枝来喻指天空中较为固定的云层。在最后一个双行偶句中,黑色的雨、火、冰雹的迸发,突显了西风强大的破坏力。这点正好照应了第一段中的破坏:西风将会带来雷鸣、闪电、急雨、冰雹。在这段中,将视角从地面向了高空,描写了西风的激长空、震天海、逐乱云、驰雷电、让电火冰雹崩泻、使大雨倾盆而下的雄伟景象。在这里,极有气势地宣布了摧毁旧事物的革命风暴的来临。 全诗第三段,诗人刻画了西风在海上涤荡旧势力的情景。其用清澈的流水写出了透明如镜的海水的美景。用喧哗声描绘了浪涛的低沉的拍击之声,用馨香馥郁写出了花卉的芬芳。此处蓝色的地中海喻指当时的统治者,他们正在美景中酣睡。而古代的楼台、塔堡和宫闱却在不住地颤抖。这两种景象动静结合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当时反动阶级的地位已经岌岌可危了。此段中,继续描绘西风的强大破坏力,即对应着第一段中的破坏。此节中的中心意象——西风和海水、巨浪、旧的宫殿楼台结合在一起,宣告了西风将劈波开道,琼楼玉宇、海底宫阙将惨然变色、摇摇欲坠,象征着反动恶势力的堡垒即将土崩瓦解,革命风暴将风起云涌,黑暗、丑恶、腐朽、堕落的旧世界即将被打破,光辉灿烂、美好的新世界即将被建立。

关于西方礼仪文化论文

西方文化与礼仪论文 在这学期我选修了《西方文化与礼仪》这个课程。之所以选它是因为,对于个人来说,适当的礼仪既尊重别人同时也是尊重自己的体现,在个人事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它提升人的涵养,增进了解沟通,细微之处显真情。对内可融洽关系,对外可树立形象,营造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特别是中西方之间,礼仪上的差别很大,因为不了解这些差异而引起的误会和笑话并不少见。有一个故事是:一个国民党军官携夫人去机场迎接来自美国的顾问。双方见面后,美国顾问出于礼貌说:“您的夫人真漂亮!”军官甚感尴尬又不免客套一番:“哪里,哪里!”在中国,这本是一句很普通的客套话,可是蹩脚的翻译却把这句话译成:where?where?美国顾问听了莫明其妙,心想:我只是礼貌地称赞一下他的夫人,他居然问起我他的夫人哪里漂亮?于是他只好说:“从头到脚都漂亮!”这个故事就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闹出的礼仪上的笑话。由此可见,了解中西方礼尚交往之间的习惯差异是很有必要的。 往大处来说,一个国家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贸易中,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将有利于各国之间的交往。从小处来讲,一个人了解对方的礼仪民间习惯,是对对方的尊重,容易给对方留下一个好印象,以便交往的顺利进行。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不断发展,东西方的礼仪正在相互融合,西方人逐渐地接受了东方文化中重情感等合理因素,东方人也逐渐地接受了西方文化中先进文明的礼仪和交往方式。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而对礼仪产生的影响还很多,为此本文就以下几方面具体探讨东西方文化差异对礼仪所产生的影响: 社会交往方式的差异对礼仪的影响 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在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别。如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而在西方国家中,特别重视对方的隐私权。个人稳私主要包括:个人状况(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政治观念(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宗教信仰(信仰什么宗教)、个人行为动向(去何种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的都不能直接过问。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因为在中国人看来,物品的贵贱只是表示该物品的质量。而在西方人眼里,如果你直接询问别人所购物品的价格,就可能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如果你想了解该物品的价格,只能委婉地夸耀、赞赏该物品,而这样的情况下西方人一般也只告诉你该物品的贵或贱,一般不会告诉你准确价格。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喜欢问一句“上哪儿去?”,这是招呼的一种形式。而在美国,你如果问朋友上哪儿去,则可能会使对方尴尬,因为这也属于对方的隐私,是你不该过问的。另外,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可以分为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四种。中国人的空间距离相对较近。我们在大街上经常可以看到两个中国少女挽臂亲昵而行,而在西方则很少见到。西方人觉得中国人过于亲近,而中国人又会觉得西方人过于冷淡、傲慢,过分疏远,是不友好的表现。如果中国人发现交际对方的衣服上有根线头,他会很自然地帮助对方摘掉;而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不礼貌之举。中国人看到朋友穿了件非常漂亮的衣服,会上前摸一摸,询问价钱或质地;而西方人则不会这样做,他们

辜正坤《西风颂》译论

【原发表于商务印书馆《英语世界》2013年第1期】 雪莱《西风颂》译论 辜正坤 Ode to the West Wind By Percy Bysshe Shelley (August 4,1792 – July 8,1822) I1 O wild West Wind,2thou breath of Autumn's being, 3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4the leaves dead 5 Are driven, like ghosts6from an enchanter7fleeing, Yellow, and black, and pale, and hectic red, 8 Pestilence-stricken multitudes: O thou, 9 Who chariotest to their dark wintry bed 10 The winged seeds, where they lie cold and low, Each like a corpse within its grave, until Thine azure sister of the Spring shall blow 11 Her clarion o'er the dreaming earth, and fill 12 (Driving sweet buds like flocks to feed in air) With living hues and odours plain and hill: 13 Wild Spirit, which art moving everywhere; 14 Destroyer and preserver; hear, O hear! II15 Thou on whose stream, mid the steep sky's commotion, 16 Loose clouds like earth's decaying leaves are shed, Shook from the tangled boughs of Heaven and Ocean, 17

智慧树西方文学经典鉴赏章答案

目录 目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一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伊利亚特》..................................................................................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二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神曲》..............................................................................................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三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塞万提斯............................................................................................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四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莎士比亚............................................................................................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五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歌德的《浮士德》............................................................................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六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斯丹达尔............................................................................................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七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简·爱》.............................................................................................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八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八、托尔斯泰............................................................................................错误!未定义书签。第九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易卜生................................................................................................错误!未定义书签。第十章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十、哈代....................................................................................................错误!未定义书签。手动整理,请注意选项顺序,下方为智慧树校核后答案,请放心使用! 第一章 一、《伊利亚特》 1【单选题】(5分) 下列关于《伊利亚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伊利亚特》描写了10年战争中的51天战事和其他活动

西方音乐鉴赏论文

论音乐艺术的思想意义和形式价值 音乐是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它从何而来我们不得而知,但它伴随人类穿越古今。音乐是寄托人情感的媒体,通过声音的方式来表达,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现,有着强烈的直观性和感染力。从声乐到器乐,从钟鼓到交响乐,从传统到现代,古今中外伟大的音乐和音乐人不计其数,他们的故事家喻户晓,一曲曲美丽动人的旋律在不断地感动和感染着你我他。音乐是表达和激发思想情感的艺术,是唤起情感体验的艺术,是和谐社会的动力源,音乐所带来的情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食粮。 音乐家冼星海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确实如此,千百年来,音乐以其深刻的蕴含及妙不可言的旋律,汇成了一条永远流淌不息,闪闪发光的音乐长河,使众人为之倾倒和沉醉。音乐是多种魅力的综合体,西洋乐,民族乐等等这众多的选择,给与我们的自然是多元化的听觉美感。也许你从前与那么些音符毫不相识,但它们与你听觉接触的一霎也许心灵便被它俘获。正如音乐人门德尔松的作品《庄严变奏曲》是一首多姿多彩的变奏曲,乐曲由主题和十四个变奏组成。主题是很严肃而且很认真的,充实表现出门德尔松精致的创作技巧。十四个变奏中,包括浪漫时代钢琴演奏的各种技法。有单声部的变奏(第一);也有赋格曲风格的变奏(第十);旋律或由高音声部,或由次中音声部出现的变奏(第十三);柔美断奏式的变奏(第三、第四);还有切分音有趣的变奏(第四、第十一);其中最难能可贵的是它拥有门德尔松其他钢琴作品中很难见到的飞跃的和弦等演奏技巧(第六~第九、第十二)。门德尔松并不满足于表现技巧,他在各变奏的主题中,加入了各具特色的微妙的明暗变化,将各变奏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这首“庄严”的大变奏曲。 音乐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能够舒缓心情,更在于能在听者倾听之时对音乐产生自我的共鸣,将声音阐发为内心的鸣唱,这才是音乐最大的魅力。他的钢琴作品就具有这种魔法的力量。音乐就是如此,只要有机会接触到听者的耳朵,它就有魔力抓摄住你的灵魂。《庄严变奏曲》除了主题表现出门德尔松性格敏感细腻之外,在几个变奏里更是展现出他对各种变奏手法的灵活运用,比如第一变奏的单声部变奏、幻想性质的第二变奏、精灵般跳跃的第三、第四变奏的断奏手法、赋格风格的第十变奏、第十一变奏的切分音伴奏、其他的一些变奏无不展现了作曲家的种种娴熟的技巧。 音乐没有国界和民族的区分。音乐可以鼓舞我们的士气,坚定我们的意志。就拿《国际歌》来说吧,伟大的导师列宁曾说过“不管你来自哪里,只要你唱起《国际歌》,就能找到自己的同志。就能团结在一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许多士兵听到了《国际歌》受到了感染,团结在一起,赶走了帝国主义侵略者。在我国的八年抗战中,全国人民在聂耳冼星海《国歌》的感召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抛头颅洒热血,勇往直前,赶走了日本侵略者。音乐的力量不可估量,让我们都来热爱音乐吧!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音乐,让音乐为我们人类造福!摘要: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是用有组织的音构成的听觉意象,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与社会现象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本文在总结音乐艺术的特点的基础上,对音乐艺术的魅力进行了阐述,并以中外不同风格类型的音乐举例说明。 音乐艺术是以声音作为基本的表现手段,以情感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它通过表演在时间中展开,最终诉诸于人的听觉的艺术形式。它以不同声音的特殊组合,

从诗歌《西风颂》中看到的中英跨文化差异与交流

从诗歌《西风颂》中看到的中英跨文化差异与交流 摘要:跨文化是指跨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界线的文化。而诗歌是一个国家语言的浓缩,它以最凝炼的文字传递了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理智与情感,其中的文化因素是理解和欣赏诗歌的关键。本文通过英文诗《西风颂》的比喻试图从中西方在地理位置、宗教信仰、传统文化渊源、历史文化特色与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来说明中英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交流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讲,从一种语言中,可以了解到另一种文化。“跨文化是指具有两种及其以上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交互作用。“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诗歌的语言是思想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是深厚文化的蕴含,通过诗歌我们可以看出不同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了解并把握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价值观等,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导致的交际障碍,保证交际顺利进行。 一、从《西风颂》中看到的地域不同带来的中英文化差异 许多对待人生持乐观态度的中国人,遇到挫折困难时都会引用一段著名诗句以自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但是,真正知

道它出自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的人,估计就不多了;而通过雪莱了解到英国人眼中的西风像什么样子,从而明白他们为什么歌颂西风的人,也许就更少。 不同的民族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也给表示自然环境的词汇带来 了不同的文化内涵。由于所处的地域不同,相应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地理环境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个性和差异,形成一些独特的文化概念。这些文化差异都在诗歌语言中体现出来,对英汉翻译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中国东临大海,西部为高山,所以在中国,“东风”是“春天的风”,“西风”却是凛冽的。而英国的地理环境与中国相反,英国西临大西洋,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西风在英国人心中是温暖宜人的。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就是对温暖西风的讴歌:“it‘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温暖的风,温暖的西风,伴随着百鸟欢唱)。在交流中中要充分理解这些差异,才能更好地理解西方国家的文化。中国著名诗人南唐后主李煜的名句“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提到的“东风”与《西风颂》中的西风都代表着冬天的信使,预示着冬天的即将来临,尽管两首诗在氛围、精神等方面上是决然相反的。 二、历史背景差异下的跨文化交流 与地理环境一样,中西文化的历史背景也会反映在语言中。在英语中,与dutch有关的词语往往带有贬义。如dutch act(自杀),

西方文学名著鉴赏课程论文

周(一)上课序号(55)2014—2015学年第2学期 《西方文学名著鉴赏》 (全校公选)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绿光中的世界 ——《了不起的盖茨比》鉴赏 专业班级工业设计1301 姓名张政 学号1304060117 开课系室中文系 成绩 评阅人

绿光中的世界 ——《了不起的盖茨比》鉴赏张政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工业设计系1301班 “希望正在离我们远去,但这并不重要。明天我们将奔跑的更快,将我们的双臂伸得更远。终有一天,我们继续奋力航行,逆水行舟,被不断的推回,直到回到——往昔岁月。”菲茨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书中的这一席话带着浓浓柔情,不知带给人们的究竟是感动,还是深深的无奈。细腻而又不失大气的文笔、犹如泰戈尔一般的哲思以及文章背后深邃的思考,菲茨杰拉德的这部堪称影响了美国一代人的著作无一不触动着我,也带给我对生活和社会的感悟与思考。 全书以盖茨比邻居尼克的口吻叙事,住在纽约长岛的他与邻居盖茨比交上了朋友,后者出身贫苦,但雄心勃勃,因贩卖私酒暴富。他常在家举办豪华宴会炫富,目的是为了吸引5年前的恋人黛茜,赢回她的芳心——他去海外参加一战时,她利欲熏心嫁给了出身旧贵族家庭的汤姆。黛茜与盖茨比重逢后旧情复燃,但她美丽的躯壳下藏着一个自私、庸俗的灵魂。尤其当汤姆揭露盖茨比靠违法贩卖私酒致富后,面对这样一个前途岌岌可危的不法之徒,“不管她曾经有过什么意图,有过什么勇气,现在肯定都烟消云散了”。[1]黛茜酒后驾驶盖茨比的车撞死了汤姆的情妇,却与汤姆一道将祸水引到盖茨比身上,最终死者的丈夫枪杀了盖茨比,对城市生活绝望的尼克也随之回到了老家。 小说通过完美的艺术形式描绘了20年代贩酒暴发户盖茨比所追求的“美国梦”的幻灭,揭示了美国社会的物质主义和极度空虚。盖茨比是20年代典型的美国青年,他的遭遇正是欢歌笑舞的“爵士时代”的写照。盖茨比与黛茜的恋爱和分手本来是个很普通的爱情故事,但作者出手不凡,把盖茨比热恋的姑娘当作青春、金钱和地位的象征,当作靠手段追求富裕物质生活的“美国梦”。盖茨比为了追求黛茜耗尽了自己的感情和才智,最后葬送掉自己的生命。他天真地以为:有了金钱就能重温旧梦,赎回失去的爱情。然而他看错了黛茜这个粗俗浅薄的女人,他看错了表面上灯红酒绿而精神上空虚无聊的社会。他生活在梦幻之中,被黛茜抛弃,为社会冷落,终于铸成了无法挽回的悲剧。 菲茨杰拉德是美国20世纪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而《了不起的盖茨比》则是

影视文学赏析教案

影视文学赏析教案 影视文学赏析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辛德勒的名单》的影视配乐、《放牛班的春天》的影视歌曲来了解影视音乐的定义与功能; 2、引导学生感受音色变化所产生的不同情感表现与剧情画面间的关系。 3、引导学生关注影视配乐,初步接触主题音乐这一基本概念,体会主题音乐在影片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自制教学课件,音乐设备:电脑,多媒体 一、影视配乐 导入: 师:你喜欢看电影或者看电视吗? 生:………… 师:你记得你看过的电视、电影里面的歌曲吗? 请同学唱唱你们所熟悉的影视歌曲 生:………… 师:那接下来我让大家看这张图片,看大家是否熟悉这部电视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 师:那请问同学们熟悉这部电视的主题歌曲吗? 听音乐《敢问路在何方》

师:那有没有同学能说出几部外国电影、电视剧? 师:在这中间出现的音乐你知道是什么名字吗? 师:今天,李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图片,请大家仔细欣赏。观看完请回答:这些图片发生了什么故事? 欣赏《辛德勒的名单》图片 师:图片讲述了什么故事?欣赏《辛德勒的名单》 生:谈感受 师:很好。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就是“影视音乐”。影视音乐按类别可以分成两类,其中一类是无歌词的,叫做“影视配乐”; 影视配乐中又分为“主题音乐”和“场景音乐” 主题音乐:表达影片主题思想、基本情绪或主要人物性格的音乐。 场景音乐:主要是指某一个单一场景中使用的,只对具体场景发挥作用的音乐。师:那请问我们刚才听到的音乐属于? 生:影视配乐。 师:很好。它来自美国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大家之前有看过这部电影吗?生:没有。《辛德勒的名单》的故事概要主题音乐 师:这位就是辛德勒。他是一名德国商人,也是一名纳粹分子。在二战期间,犹太人的劳动力是最便宜的,因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