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哲学反思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哲学反思


内容提要
当代大学生在价值观方面有许多困惑,曾多次发生价值观的讨论。困
惑的原因主要有:中国改革和中国社会转型引起价值观的多元化,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对价值观念的双重效应,开放带来西方价值观的双重影响,大
学生生活阅历不足、心理发展不成熟、主体意识增强,以及家庭德育的缺
乏和学校德育的滞后。作者认为,要解决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困惑,必须采
取的教育对策主要有:确立主导价值观、加强价值观教育;改进学校德育
工作;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当代大学生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育工作者目 录
绪 论..............................................................................................1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的现状..........................................................4
(一)政治倾向...........................................................................4
(二)民族观念、集体观念、公德修养...................................4
(三)自我意识...........................................................................5
(四)理想追求...........................................................................5
(五)职业观...............................................................................6
(六)交际观、爱情观、消费观...............................................6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8
(一)以己为中心.......................................................................9
(二)追逐世俗文化.................................................................10
(三)关系、人情、面子.........................................................11
(四)自身价值取向的弱化.....................................................12
(五) 虚无主义 .......................................................................13
(六) 灵魂的瘫痪 ...................................................................14
三、中国青年价值追求的新境界................................................15
(一)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15(二)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价值观.................................17
四、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任务........................................................23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基础.....23
(二)大力加强高校人文素质培养是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重点.23
(三)注重良好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是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关键
.....................................................................................................24
结束语............................................................................................29

参考文献........................................................................................30
中文摘要..........................................................................................1
ABSTRACT.....................................................................................1
致 谢..............................................................................................11
绪 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观察
各种价值现象,认为价值的一般本质在于:它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
要的客体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同人的需要有关,但它不是由人的
需要决定的,价值有其客观基础,这种客观基础就是各种物质的、精神的
现象所固有的属性,但价值不单纯是这种属性的反映,而是标志着这种属
性对于个人、阶级和社会的一定的积极意义,即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
成为人们的兴趣、目的所追求的对象。人们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各种物质
的和精神的现象的属性也是多方面的,因而可以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
要,具有不同的价值。就客体的属性满足主体的不同需要而言,价值可分
为物质的、经济的、科学的、道德的、美学的、法律的、政治的、文化的
和历史的价值等等。
价值虽然不由人的需要来决定,但离开人的需要和如何满足这种需
要,就不可能有价值判断。价值虽然不单纯是客体属性的反映,但它又是
对客体属性的一种评价和应用;离开客体属性,价值就失去了客观基础和
源泉。价值本身正是人的某种需要同满足这种需要的客体属性的特定方面
的交接点。人不仅有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而且有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
因而作为价值关系的客体相应地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但是,作为价
值关系的客体的这些精神现象,也要通过一定的物质的形式,如书籍、绘
画、雕塑和人的各种感性行为等等,才能表现出来。因此,马克思主义哲
学认为,任何价值都有其客观的基础和源泉,都具有客观性。
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属性多种多样,可以在不同的方面对人有用。但这
些有用的属性,往往不会自动地暴露出来,更不会自动地满足人。即使这
些属性是直接地呈现在人们的感觉面前,而人们未能意识到它们对自己有
用;或者即使意识到它们有用,但未能掌握它们的使用方式,那么,它们2
也不作为人们所追求的价值对象而存在。人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在
现实的人同客体的实际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即在社会实践中确立的。只有
通过社会实践,人们才能发现客观事物及其属性对自己的实际意义,并自
觉地建立起同客观事物之间现实的价

值关系。同时,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活
动,人们才能实际地发现和掌握关于客观事物的属性的使用方式,使客观
事物有益于人的那些方面,以为人所需要的形式为人们所占有,亦即使它
们的价值得以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的
基础之上的,认为实践的观点乃是理解各种价值现象的钥匙。
价值是客观的,但它又与人们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的需要、利
益、兴趣、愿望密切相关。特别是在阶级社会中,人们的价值标准或价值
规范受其阶级地位的规定或影响。不同阶级的需要、利益、兴趣、愿望往
往不同,甚至彼此对立。因此,不同的阶级对利害、是非、善恶、美丑等
等往往有不同的评价标准。但一般地说,一定时代的人们的价值标准,总是
植根于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必然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总要
打上相应时代的历史印记。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变化了,发展了,人们的
价值标准和所追求的价值及其构成或早或晚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这个意
义上说,价值在本质上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根本不存在永恒不变的价
值标准和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价值问题上反对任何超历史的观
点,认为对任何社会现象的评价都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是否有利于
当时人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是衡量社会现象的价值尺度。对
于共产主义者来说,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即共产主义,则是他们
的全部社会活动所追求的最高价值。
中国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仅使
我国在经济上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同时也催产了新的价
值观。尊重自我,尊重个性,执意表现“自我”成为青年一代新价值思潮
的代言人。并由此形成了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价值观,使青年盲目的追
求世俗文化,过分关注关系,人情和面子,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取向弱化。3
这一演进过程,把青年的价值观带入了迷惘,不安,彷徨的困惑境地。如
何确立一种具有驱动和导向作用的正确价值观,是一种很有意义的知识性
探索,也引起了每一个社会人的深思。
青年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中国历史的命
运,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价值尺度对实践的规
范,驱动和导向作用是通过人们的价值观念确立起来的。如果我们立足于
这样一个前提来讨论当代青年的价值观问题,其意义就不止是一种观念上
的设计,还可能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是引导一种更新的,更为合理的价值
取向,一种贯穿我们物质文明和精

神文明的理论探求。这对于一个处于社
会转型时期的国家来说,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4
一、当代大学生思想的现状
(一)政治倾向
思想政治倾向是大学生价值观的核心。当代大学生是同改革开放一同
成长起来的跨世纪青年。他们亲眼目睹了主义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亲身
感受了我国 20 多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对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是肯定的。
加入 WTO 后,他们多数认为“新世纪的中国更加强大”,“我们的明天会
更好”。他们高度认同邓小平和“三个代表”思想,充分信赖以胡锦涛同
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与此同
时,他们也发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和不足,很少
有非此即彼的简单判断,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认识的成熟和善于用的眼
光评价社会问题的理性态度,是当代大学生不断走向成熟的标志。
随着市场体制的建立,特别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步伐的加
快,高等教育由往日的精英教育逐步过渡到大众教育,使大学生由精英意
识转向平民意识,于是他们对现实进行了理性定位,这表现在参与政治活
动的热情在整体上趋于平稳,他们在政治上做“平常人”,拥有“平常
心”,务实性参与,在宽容协调中求发展,以理智、平静的态度投身于社
会改革。但也有部分大学生迷信“有权就有一切”,在政治倾向上具有不
健康的心态。
(二)民族观念、集体观念、公德修养
当代大学生在主体上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有献身于祖国的责任感和
坚强意志,希望祖国强大,希望人民生活安定幸福,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
心、自豪感,但也有部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现实利益的
限制,少数人显示出媚外心态。5
多数大学生集体观念强,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但也有少数人对集体
持中性态度甚至对立态度。当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行为与社会公德意识不
容乐观,知与行相分离,道德追求不强烈,道德修养不完善。
(三)自我意识
“成人”意识的形成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的突出表现之一。
“成人”意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逐渐清晰起来,他们开始独立面对困
难,独立面对快乐,独立面对社会,在各种矛盾的碰撞中,在与各种复杂
问题的交战中,他们开始走向成熟稳健。
当代大学生逐步摆脱了社会义务本位的主流价值,由传统的政治化、
道德化的价值倾向转变为以经济为基础的功利实用倾向,开始全面重新审
视并高度重视自我价值,显示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崇尚价值主体的自
我化。个别的当其个人利益

与他人、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他们会强调以
个人利益为中心来决定其的价值取向与价值目标。但也应当看到当代大学
生自我独立的执著表明他们有极强的权利意识、自主意识和个性。
(四)理想追求
当代大学生注重与自己实际利益关系密切的理想目标的实现,尊重和
服从国家利益,但他们并不希望以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代价;他们愿意为社
会,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但也要看自己从中有无实惠;他们憧憬未来,
勾画蓝图,但首先要考虑自己置身其中的价值体现。一些大学生“急功近
利”,以“个人价值的实现”为借口,轻理想重实惠,缺乏远大理想。
但也应当看到当代大学生将理想目标进行世俗化理解并不意味着他
们不再重视自身价值的实现意义、伟大理想等概念只是变得“隐性”了。6
(五)职业观
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转变,特别是就业的压力,使得许多大学生开
始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开始由单纯的知识积累转向自身能力的培养,努
力提高知识技能、提高综合素质,面向新世纪,把自己塑造成适应社会发
展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于是不少大
学生不断给自己“充电”,树立起二次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但也有部
分大学生学习只是为了混一张文凭,不具有真才实学。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当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增
强,不同利益关系的出现给当代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追求提供了众多的选
择方向,追求职业所带来的实际利益成为求职大学生的首要目标。一项对
上海重点学校大学生价值观的调查发现:73%的大学生概括自己的职业选
择是所谓“新三到”(到国外去,到沿海去,到赚钱最多的地方去)这些
调查说明,当代大学生以个人需要为中以实用有效为价值目标的自我设计
方向和功利主义倾向。
(六)交际观、爱情观、消费观
当代大学生的交际环境变为虚拟与真实交错的二维空间。以机通讯和
信息技术为支持的打破了传统的人际交往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走向了跨时
空、跨地域的网络沟通,这一方面促进了当代大学生交往的便捷性,有利
于新型代际关系的形成,但这又使人际交往变得虚拟化,一部分大学生成
了“数字化”人;在现实中,当代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热情、诚实、开朗、
大方,开创了交际新风尚。但部分大学生人际交往注重利益,趋向功利化
和世俗化。
当代大学生逐渐放弃了传统的神圣爱情观和责任婚姻观,呈现出“物
质化”趋势,“游戏化”味道。现代的快节奏生活和西方所谓“解放爱7
情”思潮给爱情以强大冲

击,使爱变成了利益权衡。道德责任感的淡化,
不求天长地久,但要曾经拥有的“快餐式爱情”观,把价值观引向畸形的、
虚无的误区,由此造成所谓的“精神表层化”的现代病,同时爱情也由传
统的“爱情独占”观到“爱情多元”观。
当代大学生追求消费,消费行为往往强调个性和象征性,求新求美求变求
异。他们炫耀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和冲动消费,注重身份,讲究情
调,从而导致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蔓延。8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要研究青年的价值观现状,首先还得明确价值观的定义及其研究范
畴。在对价值观的研究上,克拉克洪(clyde H.kluckhohn)、罗克奇
(Rokeach)、施瓦茨(Shalom H.Schwartz)的定义最流行。克拉克洪(1951)
把价值观界定为一种外显或内隐的,有关什么是“价值的”的看法,它是
个人或群体的特征,它影响人们可能选择什么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来生
活。罗克奇(1951)则认为价值观是指一般的信念,它具有动机功能,而
且不仅仅是评价性的,还是规范性的和禁止性的,是行为和态度的指导,
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现象。施瓦茨(1998)认为价值观是合乎需要的超
情境的目标,在一个人的生活中或其他社会存在中起着指导原则的作用。
从以上三位心理学家对价值观的定义中,我们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共
识:(1)从价值观的主体角度考虑,它是个体现象、社会现象、文化现象
的结合体。(2)价值观的表现形式既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3)
价值观有对主体行为起指导作用的功能。(4)价值取向是个体内化了的价
值观,对人的行动起调节和定向作用,是个体内心关于事物对自己,对社
会的意义和重要性的认知倾向。
由此可见,一种价值观的形成和转变,既受自身民族文化积淀的影响,
也受社会体制、政策及自然环境的变革的影响。当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
时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制定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无疑在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对传统的体
制,政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一结果也必然导致价值观的巨大转变,在
此过程中受冲击最大的当然是成长过程中的青年。
任何事情都有它的两面性,中国的巨大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变革给青
年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它给青年带来价值追求新境9
界的同时,也给青年带来了不容忽视的价值观负面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在促进青年主体意识成熟的同时,也诱发了利己主
义,拜金主义意识的滋生和膨胀;实践方式的

变革在推动了青年发展,求
知观念的更新的同时,也淡化了他们的人民群众观念和祖国观念;生活方
式的变化在引起青年个性追求丰富化的同时,也会使一些人产生享乐主义
和消费上的盲目攀比的意识;在全方位对外开放进一步实现的条件下,青
年在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全球意识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受到西方社会思潮
的消极影响,诸如抽象人性论,西方的民主和人权观也会随之在青年中传
播等等。把以上现象归纳起来分析,可以看出,价值观的转变对当代青年
形成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冲击:
(一)以己为中心
中国社会转型以来,青年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追求个人利益
最大化已成为社会认可的价值观。然而,无论哪个行业,哪个领域(岗位),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都不可能有永久的最大利益。况且,有些社会美德,社
会公德性的行为也是不可能用利益来衡量的。在社会发展中,利益是转移
的,波动的,然而以利己主义为中心的价值观的出现,就会使价值认知失
调,价值认知的失调会使人的态度与行为之间出现矛盾。
为了追逐以己为中心的最大利益,使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多次出现
“热”和“潮”,每一次“热”和“潮”都会使一批人“发起来”,从而
对其他人形成强有力的诱惑,出现了学校老师追逐“下海热”,公司员工
频繁跳槽,出现为求职称的学术腐败,为求私欲的官场腐败。同时一些人
的工作态度也令人担忧,由于没有利益,该管的事不管,该负责的事不负
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工作应付的态度。这些现象充分证明了利己主
义在中国已经成为社会认可的价值观,在此环境下成长的青年也已经或正
被这种价值观所影响。10
总之,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出现社会浮躁心理,社会
整体责任心下降,公众意识下降,并有可能在思想和行为的相互影响中形
成恶性循环,使这种社会的恶性发展诸如贪污腐败现象难以遏制。最为严
重的是影响青年一代科学人生观的形成。因此研究以己为中心的价值观机
制及其特点,对社会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追逐世俗文化
由于经济生活上的富足和受西方享乐主义的影响,在当代广大青年的
思想当中,有一种物欲化倾向,粗俗化倾向。所谓物欲化就是对物质过分
崇拜,重物质,轻精神。使中国的传统美德,诸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舍生取义”,逐步弱化,出现了重利忘义,物质
欲、金钱欲压倒一切,精神反而成为物质的奴隶。这种物欲化的直接后果
就是使人变得贪得无厌,使人过于强调

金钱,使人认钱不认人,使人失去
理性变得贪心不足,使人不择手段地去满足自己的非分欲望。在当今不但
增长的青少年犯罪,不少女大学生卖淫事件都说明了物欲化倾向对青少年
的影响。然而,对一些精神财富,对一些民族文化的精髓,却越来越被当
代青年所冷漠。他们盲目追星,追求时尚,赶潮流,但却很少在塑造自我
价值上下工夫。
同时粗俗化倾向也是影响青年价值观的因素。不少青年举止越来越
粗,说话越来越俗,行为越来越荒唐。他们会为自己所崇拜的明星之死而
悲痛欲绝,但同时也会在一个权威教授的讲座下面呼呼大睡,他们不会为
说脏话做脏事而脸红,反而会为与之相反的行为而不屑一顾。这种现象说
得严重一点就是自甘堕落,与“狼”共舞,如果处理得不好,它最终会把
人拖入猎人的陷阱,从而会使社会的思想中多出一些失足青年的忏悔录。11
这种追求世俗文化以为时尚的社会现象一旦在青年人中泛滥开来,后
果将直接影响到中国一代或后几代人的命运,决定中国整代人的价值观倾
向,并影响着在此决定下的经济社会发展。
(三)关系、人情、面子
在当代青年人的价值观体系中,关系、人情、面子所占的比重越来越
大。使自己推及扩展到家庭、亲戚、朋友,甚至家族和宗族。并在此基础
上建立起了广大的人际关系网、社会关系网、家族关系网。例如,在生活
常常会听到“我是某某的儿子”,“我是某某的学生”,“我是某某的朋
友”。并以此来强调自己的身份,向别人展示自己来历的不平凡,以求得
到支持和关照。
这种注重关系的价值取向已经深入影响到了青年一代的学习、工作和
生活当中,把关系当成调节社会生活的主角,从而理所当然地忽视了对自
身的培养。现在很多青年在找工作时首先出示的不是自己的学历和工作经
验,而是关系这一有力的招牌式工具。这样就使广大青年受制于寻求相互
间的依赖,从而使自身在知识才干方面得不到长足的发展,长此以往,必
将使社会的良性发展受到阻碍甚至中断。
关系和人情、面子是相互依赖而存在的,既然存在这层“关系”,当
然也要顾及到这层关系下的情面了。台湾心理学教授黄国光(1983)在其
所著《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威游戏》中提出了他的人情与面子模式,
他认为,请客者由于某种原因找到资源支配者,如果事情办成就有面子,
反之则没面子。而事情是否办成要取决与资源支配者的心理历程。人情与
面子的背后的支持者则是这层关系是否牢靠是否有力。12
关系人情面子的价值模式可以说是中国已经存在并逐

步强化发展的
一种价值倾向,并且中国现在不断滋生的集体腐败现象,家族官僚体系的
庞大无疑说明了这一点.如果这种价值倾向在青年一代中广泛传播,后果
将是对中国用人体制造成极大的冲击,把中国的发展寄托于一种人际关系
关系网络,而不是人才网络,把青年人的成长推向一种寻求关系寄托而不
是知识才能寄托。这不能不成为 21 世纪中国社会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自身价值取向的弱化
所谓价值取向就是个人内化了的价值观,它对个人的行为起着调节和
定向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潜力。中国历史上
的许多伟人都有明确的,较高的价值取向。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
而读书”的志向就向世人宣布了他的奋斗方向,并决定着他最后理想的实
现。台湾学者李亦园和文崇认为,价值取向不仅注重情感(affection),
还注重认知(cognition)和方向(direction)
因此,理智选择和方向确定的介入使得价值取向具有了动态性的特
点,也更容易导致某种相应行为的产生。在当代青年一代尤其是大学生中,
自身价值取向的弱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很多大学生的学习动机越来越让人
担忧,很多学生麻木地学习只不过是为了争得第一名的头衔和丰厚的奖学
金,很少有人给自己制定明确的奋斗方向并坚持下去。这就会使大学生自
身的知识积淀越来越少,而且没有自己的专长和为社会所需要并为社会所
认可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是当代大学生为什么越来越不满足社会的人才需
求的缘故,也是大学生放弃本科学历,追逐硕士、博士学位的直接社会动
因。
另外,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的或者说是学习理想越来越市场化、通俗
化。他们疯狂的学习只不过是为了自己将来能够找到工作或者为找到好工13
作而建立的一个跳板。很少有学生有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创业的理想或者
更高目标的价值追求。而是把自己定位在能为别人所用就算万幸的不利地
位。诚然,当今社会发展使得大学生数目越来越多,可以说是人才市场上
大学生过剩。然而,整个社会人才市场依然人才奇缺,原因就是市场缺乏
真正人才,而许多大学生并不一定就是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
因而如果大学生能够有更高的价值取向,着眼于培养自己的知识、才
能,打造自己的人生品牌。那么整个青年一代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能力就
会不断上升,整个社会的发展才生机盎然,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也才有
希望。
(五) 虚无主义
所谓的虚无主义就是一种否定人类历史文化遗产、否定民族文化,甚
至否定一切的思想。这种思想正迎合了当代

一部分青年鄙弃民族文化的精
华,崇洋媚外的思想。使青年的社会公德心堕落,私欲横流,几乎到了难
以遏制的地步。如,对别人的痛苦、路人的求援、社会的丑陋面,青年大
多麻木不仁,视而不见,完全没有爱心和社会正义感;随地吐痰,乱扔脏
物,践踏花草,骂街,闯红灯,挤公车,抢座位,皆是青年缺德的寻常举
止。
造成中国青年社会公德心堕落、缺德成风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当
前社会出现某种程度的道德真空、信仰危机和文化虚无主义;传统的思想
信仰衰落了,而市场经济价值观又没有建立起来;人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
素质很低,没有公共概念的小生产习气浓重;官僚的言行不符与堕落刺激
着公民的自私行为;理论与现实的悖离一旦被发现,一些人便以行为怪张,
愤世嫉俗,放弃公德来反抗。14
欲扭转公德心的堕落、缺德的现象,唯有全民族从我做起;同时,提
高人民的文化素质,进行文明道德规范教育,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化,逐步建立市场经济价值观和现代中华文明。总之,要实行两个转变,
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传统道德转向现代人类文明。
(六) 灵魂的瘫痪
现在广大青年当中广泛流传有关人际关系的顺口溜:50 年代人育人
----比学赶帮;60 年代人整人---阶级斗争;70 年代人防人----万马齐喑;
80 年代个人顾个人---人心散了;90 年代人宰人---惟利是图;新世纪人
面兽心----灵魂瘫痪。当然这段顺口溜有点儿偏激,但它却生动、尖锐、
形象的反映了当代青年的道德水平在逐步下降,呈现“冷漠化倾向”。社
会学家将之称为“旁观者冷漠”现象。这种倾向反映了当代青年普遍缺乏
同情心,见义而不为,惟利是图。当今社会的青少年犯罪行为越来越多,
越来越受人关注和令人担忧。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念也越来越低俗化,似
乎把见利忘义当作社会认可,相反把一些高尚的行为看作是另类,并处心
积虑地推测其背后有不可告人的企图。青年人在普遍追求个性的同时,把
个性的丑陋面暴露无疑。为了寻求个性的“酷”,许多青年制造各种各样
奇特的发型,把好端端的衣服剪几个洞,以求与众不同。借助吸烟来显示
个性化的风采,等。这些低俗的,反面的社会思潮正逐步侵蚀着当代青年
的灵魂,使其灵魂瘫痪,这就使青年们对应该遵守的基本公德和道德,都
显示出一种不屑一顾的态度,有的还采取极其玩世不恭的痞子式的反道德
态度,在这样的氛围中,道德失去了它应该有的制约作用,人们的行为无
拘无束起来,最后只得借助法律这一强制手段来解决。
青年的命运

决定着国家的命运,青年道德水平的下降导致整个社会道
德低下。了解到青年一代的道德低下,灵魂瘫痪的现实,对我们深入加强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15
三、中国青年价值追求的新境界
(一)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
1 .自觉性
改革开放以来,思想的解放,市场机制的建立,唤醒并强化了当代大
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不再轻易地、不假思索地迷信和接受某种价值观;
改革的艰难复杂,社会的急剧变化,市场的激烈竞争,提供了各种参照,
这一切都逼着他们去思索,去亲身体验,去认真比较,去慎重选择:究竟
哪种价值标准最正确?价值取向怎样才?应确立什么样的价值目标?当
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了鲜明的自觉性。
2 .实务性
今天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对“空头”、形式主
义、“神万能”、禁欲主义已不屑一顾。他们爱美,渴望成才,企盼致富;
他们关心事业,关心家庭,关心时事,关心环境,关心经济政策,关心“看
得见摸得着”的实惠。总之,今天的大学生讲实效重现实,其价值观具有
鲜明的实用色彩,这是一种的进步。但是,这种实用性有时带有一定的庸
俗性,如有些青年过分看重“关系”、享受,金钱、地位和眼前,他们欣
赏高尚但不想拥有高尚,赞誉英雄模范但并不想成为英雄模范,少了一点
人应有的理想和精神。
3 .两重性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冲破了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的藩篱,开始注重自我
价值,开始急切、大胆、广泛地涉猎各种西方文化,开始树立起主体意识、
竞争意识、开放意识、信息意识、效率意识、创新意识、市场意识、公关16
意识、环保意识等。但是,由于对思想解放理解的肤浅,由于存在主义、
后现代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和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冲击,加之政治
上的幼稚和不成熟,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还存在着诸多偏颇之处。虽然随
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各项事业的迅速发展,随着对社会认识的逐
步全面,许多大学生不但强调自我价值,而且开始注重社会价值;不但注
意吸收西方价值观中的精华,而且注意吸收传统价值观中的精华,开始在
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传统价值与西方价值的对立统一中,建构科学的现
代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还是具有鲜明的两重性,即内在矛盾性。
当然两重性的程度是不尽相同的。
4.可塑性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健康的,他们拥护改革开放对的前途充满信
心,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意识,他们注重事业、立足奉献,
他们自强进取、诚信交往。他

们是“最有希望的一代”、“思考的一代”、
“走在改革的最前列”。中国社会正在变革中发展、进步,正在走向现代
化,这也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优化和成熟提供了宏观背景,客观性的环
境条件。所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5.多元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思想的解放,社会的发展,中西文化的碰撞,
“传统”价值观已不再独领风骚,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已由单一走向多
元。比如,在价值标准上,有的“唯书”,有的“唯上”,有的“唯实”,
有的“跟着感觉走”,有的跟着“时髦”走;有的以社会利益为标准,有
的以小团体利益为标准,有的以个人利益为标准。在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
上,有的重钱,有的重义,有的重享乐,有的重事业,有的重权力;有的
重原则,有的重“关系”,有的重理想,有的重现实……。“当代大学生
价值观多元化特征与多元化主体组成的多元化社会格局相关,使得社会现17
象生活异彩纷呈,但也可能引起思想的混乱和社会的无序
[1]
”。应当指出
的是,在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多元格局中,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仍居主
导地位。
(二)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价值观
如何摆脱价值观对当代青年的困惑,近几年来探讨甚多。许多学者从
道德、法律、心理学等领域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在此,本文试从综合的层
面提出几点对策。
1.转变自我实现方式
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一个人在实践中为自己设定满足自己需要,发挥
自身才干和潜能,实现自我价值的和社会价值的价值目标,并通过实践实
现这一目标的动态发展过程。人的自我实现从本质上是人们把来自社会要
求个人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实践需要的外部动力,转化为主体内部动力并
形成相应的个人发展的价值目标,然后在实践中自觉实现这一目标,达到
发展自己水平,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着的生活和成长需要的现实生活。然而,
在当今社会尤其是当代青年中,普遍存在一种试图通过外部一些不光彩的
途径,如关系、人情、面子、权谋等来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这显然是不
符合自我实现发展规律的,长此以往必将对社会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
要引导一种合理的科学的自我实现途径,就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树立鲜明的主体意识,平等和自由的交往意识的人格,以社会
的客观需要为根据重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使自我实现逐渐
走向成熟。在此过程中着力培养个人价值,使自己能够独立自主和平等协
作的追求价值,完成价值,最终实现自我。
[1]
跨世纪青年价值观研究课题组.跨世

纪青年价值观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1998(5)18
(2)建立正确的,科学的价值取向。不要把自己置身于社会实现之
中,使其被动的满足自身需要。而应该努力掌握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尤
其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找准自我发展的主
要价值尺度和实现途径。只有这样,才能够变被动为主动,把自己的发展
道路和发展途径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从而自我价值的更好实现。
(3)青年一代应该把创造财富而不是拥有财富作为自我实现的评价
标准。在知识经济时代和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一个人真正的财富主要不
再金钱和财富,而是知识和能力。商海沉浮,股市起落,社会需求日新月
异,只有知识和能力不会贬值,拥有知识和能力,就拥有财富。于是,青
年也应该将自身创造财富的能力和实际的社会贡献看作是衡量自我成败
的尺度。
总之,科学的,健康的自我实现的价值观的形成将引导 21 世纪的中
国青年成为一代高素质,高品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的新型人才。
2. 健全个人人格体系
当代青年所面临的价值观困惑当中有很大一方面是由于个体人格不
健全引起的。当今中国,追求个性已经成为一种时尚,似乎有一种遭受了
几千年封建人格压抑之后的历史总爆发的势头。这样就形成了矛盾,一方
面,青年要展示自己的个性,要突出自己反社会的反叛精神。另一方面,
社会,群体,道德准则也有他自身的要求,包括对个人人格的要求。如果
个体人格与社会人格要求不相符时,就会受到排斥甚至谴责。如何解决这
对矛盾,如何引导青年在健全人格下形成科学的价值观?著名的心理学研
究家邵道生提出了健全人格的五个发展原则是很值得借鉴的。
(1)发展健全人格的“价值性原则”19
人格的价值是指凝结在人格中的功效和作用,一个人活在世界上的
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个人的人格价值来决定的。过去,我们将人格
的价值过于强调定位于社会,为此,我们的社会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而
现在又把人格的价值定位于另一个极端,使个人主义严重泛滥,出现了以
己为中心的价值观膨胀。因此,必须将社会的价值和个人的价值很好的结
合起来,再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人格力量,充分发挥自
己的聪明才智和潜能。这样,既满足了社会,又张扬了个性,就使得个人
与社会的发展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2)发展健康人格的“道德性原则”
当代青年所出现的道德低下,灵魂瘫痪的现实,就违背了人格的道
德性原则。人格就是要将人置身于一定的“格”之中

,置于一定的规范之
中,这就是人格的道德内涵。所以青年一代的道德问题也就成为青年之所
以有价值观困惑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从本质上讲,青年道德滑坡是由于
道德规范的意识的弱化,道德认知的不足,道德习惯的缺陷,道德认识与
道德实践的脱节。另外,也还存在着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外来思想和外来
文化的冲击。所以加强青年人格发展中的道德性,将是引导一种科学价值
观形成的重要因素,没一个青年都要认真对待,不能等闲识之。
(3)发展健康人格的“主动性原则”
当代青年之所以会出现自我价值取向的弱化,无理想,无兴趣,无
效用,消极的适应社会,都是由于把握不住“主动”的结果。当人失去主
动时,人的行动就会失去方向,不知从何努力,不知道从何奋斗,不知道
从何创造未来。取而代之的是觉得自己的生活变得乏味,无聊。所以,作
为承担新世纪建设重任的青年,一定要注意个人发展中的主动性,进去性20
和创造性,只要有了这种精神之后,才会朝气勃勃,祖国的发展才是前景
无限。
(4)发展健康人格的“和谐性原则”
由于在不良价值倾向的指引下,就会出现利己主义等不良心理特征,
在行动中就会产生两了后果:一是外部环境的不和谐,与他人,群体,社
会的文化关系不和谐,将会出现关系的紧张化,彼此之间将不会有温暖,
友情,缺乏同情心和关怀心,取而代之的是无休止的矛盾、冲突、斗争。
另一方面,个体内部环境的不和谐,使道德与行为失调,思想与行动脱节,
这就会导致一个人发展的的不健全。因此,要解决这对矛盾,一定要注意
个体人格的和谐发展。
(5)发展健全人格的“美的原则”
青年只有坚持发展人格的“美的原则”,才会在自身的行动中树立
一个美的标准,从而使自己去克服行动中的粗俗的,低级的行为。
3.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1) 充分发挥学校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武装当
代大学生,使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营造具有社会主义特
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开展丰富
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和娱乐活动,寓教育于活动之中;通过军政训练、
社会实践、青年志愿者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加强校园网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的、开展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21
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引导大学生进行科学的
消费。
(2)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

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决弘扬主旋律,以正面宣
传为主,树立先进典型,抓好示范教育,为大学生价值观建设营造良好的
社会舆论氛围;各类网站要把握好正确的导向,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
开展形式多样的网络教育活动;依法加强对高校周围的文化、娱乐、商业
活动的管理,坚决打击侵害学生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的事件,坚决抵制各
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
(3)优化家庭教育,提供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家庭对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深刻
的影响。家庭教育有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父母与子女
朝夕相伴,对子女的情况最熟悉,教育也最具有针对性和及时性。同时家
庭教育增加了情感教育,可以更好的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
为此父母要注意加强对子女的品德、人格教育,使家庭教育建立在科学、
民主的基础之上,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4)加强法制建设,规范价值观的形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系,就必须把价值观体
系的建设与法制建设结合起来,使一些基本的社会价值观法制化,通过手
段来弘扬某些价值精神,使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
法律化的途径。
4. 树立社会价值观和人类价值观22
前面两个方面都是从从个体自身出发,要求和引导青年如何建立科学
的价值观。但是,青年是社会的青年,也是人类的青年,青年的成长与社会
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青年的价值观培养也要兼顾到社会
和人类发展的要求。在青年的价值取向中,要增强全球意识和人类,要使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举。要突破民族国家的狭隘视野,用世界的眼光来
看问题。21世纪的青年必须有更鲜明的“全球”,“人类”的眼光,必
须更善于把握全人类文明发展的走向。这样,才能在实践中即发展自我,
又对全球,人类的事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带来全球意识,
人类意识的同时,也更要更新和加强民族国家意识,祖国意识和人民意识。
在注重科学精神的同时也要注重人文精神,用先进的文化来武装自己,树
立科学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类价值观,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适合祖国需要,
人类需要的综合性人才。23
四、当代教育工作者的任务
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是个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校的
一系列教育过程具有强烈的穿透力,直接或间接地进入个体生活情境,经
过内化形成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主要包括

以下几点: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是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基础
毛泽东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高校,教师是与在校学生相处
最多的人群,教师以其自身完整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效果大大超过口
头说教。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他们工作在学校德育教育的第
一线,与学生朝夕相处,深入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各个层面,可以通过深
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组织工作和管理工作,通过传播马列主义,灌输
党的方针政策,用科学的思想从理论上武装他们的大脑,使之形成正确的
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由于思政工作者能够获得关于学生生活
和学习等方面最真实的信息,不仅能够有针对性的开展各项工作,而且更
重要的是可以通过言传身教,通过自身渊博的学问,过硬的教学能力,宽
广的胸怀,大度的气魄、幽默的气质等方面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起正确的
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健康合格的优秀人才。
(二)大力加强高校人文素质培养是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重点
所谓人文素质培养是指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
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
内在品质。人文是与人类社会有直接关系的文化现象,一般来说包括文学、
史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语言学和艺术等。人文知
识是人类总体知识构成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语言(符号)的方式
对人文世界的把握、体验、解释和表达。大学生理性的、理论的人文知识
是通过学校专门学习所获得的,学习历史、哲学、艺术、文学、科学等都24
可以获得这种系统的、理论的人文知识。人文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基
本品质和基本态度,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
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文素质的培养还
需要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与生活煅炼中,自觉地把握和主动地养成,这在大
学生人格培养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注重良好校园人文环境的营造是大学生人格培养的关键
校园环境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健康成长,优美整洁的校园另人心情愉
快。校园文化特别是校园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环境对现代人格的形成
和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美国课程专家杰克逊认为,校园文化在促进学生
社会化的非学术过程中构成了“隐性课程”,德国教育学家贝尔提出的
“名副其实的教育在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实际上强调的都是校园文化
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功能。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
同层

次为大学生提供锻炼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能力的条件和机会,又能为大
学生实践志趣爱好,完善知识结构开辟一个广阔的天地。同时由于校园文
化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开展一些健
康的文化活动,如各种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等,把德育与
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与文化活动之中。同时还要结合
传统节假日、重大事件以及开学典礼、毕业典礼等,开展特色鲜明、吸引
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有助于学生认识社会,了解
国情,塑造完善的人格。
一段时期以来,人们存在一些误解,认为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与倡
导主导价值观是水火不容的。事实上,多元文化和价值观之中的一些基本
价值恰恰是相通而非对立的。基于如上观点,我们认为在一个文化与价值
多元的时代背景下,应该加强而决不能放弃旗帜鲜明的价值观教育。对于
当代大学生来讲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尤其重要。今天的青年一代生活的时代25
背景已有很大变化,我们的道德教育应该坚持怎样的原则,采用怎样行之
有效的教育方法,才能使社会主义的荣辱观真正内化到不同年龄段、不同
文化、不同地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的人格结构之中呢?我以为,最
关键的,是要坚持“三近”原则,使我们的道德教育更加科学、细致、有
效。
首先,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要贴近大学生生活。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
也是生活的。当前道德教育很大的一个弊病是“空”,脱离大学生的生活
世界,空洞、枯燥,缺乏生活气息。脱离了大学生生活的道德教育只能是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的道德教育,包括荣辱观教育,必须贴
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从生活中寻找道德教育的素材和契机。
其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接近大学生个体。道德教育在本质上
是涵养化育个体的德性。道德教育只有成为个体的自我需要,成为个体社
会生存和幸福生活的需要,为个体的生存与发展提供必需的价值支撑,才
可能是有效的。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和大学生的个体经验相接近,融入到
大学生的个体生命成长中去,成为大学生成长的呵护人。
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还要亲近大学生心灵。道德文化建设在本
质上是精神的和心灵的活动。道德教育只有触动心灵,引发感动,引领精
神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魅力的教育。缺乏相互尊重、平等
对话,板起面孔说教,机械的知识传授,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
2006 年 8 月 26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阐述了加
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承担的主要责
任。《意见》还对如何营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环境、如何加强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等内容作了具体部署。《意见》颁布及时、
内容全面、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26
育的纲领性文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者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的主要力量,承担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
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第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也是高等学校教育
改革和发展的一条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重视的,党的第二代、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在改革
开放新时期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
党中央、国务院,中组部、中宣部、教育部、共青团中央为改进和加强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了一系重要决定。
1980 年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发布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
作的意见》;1985 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
论课程教学的通知》;1987 年,中共中央又作出《关于改进和加强高校
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93 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
部、国家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学校党的建设和
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1994 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
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近 25 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提
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
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方面,在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
[1]
”方面,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者为此付出了辛勤劳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实践证
明,越是发展经济,越是改革开放,越要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和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个优势一定不能丢掉。
[1]
刘云山在全国大学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经验交流会上报告27
第二,在新世纪新阶段

,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形势表明,
世界社会主义的希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表
明,中国的希望在改革,改革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希望在青年。毛泽东
同志生动地把青年比作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邓小平同志指出,青年一
代的成长,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江泽民同志指出: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希望,未来的发展就有希
望。”“我们的事业任重道远,希望寄托在青年人身上。”进入新世纪,
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
件,也面临严峻挑战。国际敌对势力与我们争夺青年一代的斗争更加尖锐,
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某些腐朽没落的生活
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可低估。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的深入发展,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
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负责影响。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着不少薄弱环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工作者必须从关系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中国社
会的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第三,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自觉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
治教育的重任。党的十五大报告曾明确指出:“积极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这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对于探索有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增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
要意义。”《意见》进一步指出:“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绝大部分学科都具
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正确认识
和分析复杂的社会现象,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具有十分重要作
用。”我们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在大学
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按照《意见》要求,坚持和巩固马克思28
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在哲学社会科学教学中充分体现马克思
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用优秀文化培育大
学生。要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努力形成以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从事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的教师应以高度负责的态
度,率先垂范、

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影响大学生,
抓住教育的各个环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学生在学科科学文化知识过程
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提高政治觉悟。
第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发挥自
身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关键作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当
代大学生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
阵地,在把新一代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起
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课程内容
进一步规范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建设得到了加强;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进”取得明显成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
果得到了明显提高。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
特殊使命,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起关键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必须
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认真贯彻《意见》精神,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
素质和业务素质,不断加强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积极探索思想政
治教育规律,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人才
培养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切实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
任务真正落到实处。29
结束语
作为教育工作者,在认真分析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特点以及成因,要把
握青年一代的思想动向,加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
观。我们要在教书的同时,悉心探索在新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思想道德成
长新的特点和规律,担负起教书育人的重担!30
参考文献
1 单玉华.跨世纪一代青年价值观研究[J].河南社会科学,1999(1)
2 王绍玉,冯佰侠.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J].中国青年研究,2002(5)
3 乐锋.理性与躁动—关于青年价值观的思考[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4 徐贵权.青年价值取向新探[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
5 跨世纪青年价值观研究课题组.跨世纪青年价值观研究[J].河南大学学
报社科版,1998(5)转1
中文摘要
中国从 20 世纪 70 年代末开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不仅使
我国在经济上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时期,同时也催产了新的价
值观。尊重自我,尊重个性,执意表现“自我”成为青年一代新价值思潮
的代言人。并由此形成了个人主义,虚无主义的价值观,使青年盲目的追
求世俗文化,过分关注关系,人情和面子,从而使自身的价值取向弱化。
这一演进过程,把青年的价值观带入了迷惘,不安,彷徨的困惑境地。如
何确立一种具有驱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