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点燃思想的火花

点燃思想的火花

点燃思想的火花

曹凯旋平顶山市第四十三中学

最近读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智慧格言》一书,感慨良多。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困惑,都在读了此书后解开了,正如古人所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结合教学实践和书中的格言,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在教育中应该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

通过教育培养,让学生有独立的思想,是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抓住一切机会,努力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至少要从三方面进行教育:信仰、理想教育;劳动实践教育;吃苦教育。

首先,信仰和理想教育,促使学生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任何信仰的人,不可能有精神的力量、道德的纯洁,也不可能有英勇的精神”(《怎样培养真正的人》)当今出现的许多社会问题,根源大多在于这类人信仰缺失。例如,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除了监督体制和法治的原因外,主要是由于食品生产者信仰缺失,做坏事无所畏惧。因此,信仰教育在学生的道德纯洁方面十分重要。

当然,信仰教育还可以让人具有英勇的精神,具有长久的精神力量。此外,理想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如果我们国家的每一个年轻人

都充满崇高的理想,如果理想成为每个人良心的捍卫者,那么,我们的社会无疑将是一个思想、道德、精神都崇高美好的世界”(《给儿子的信》)。理想教育应该从小抓起。我们的学生不是少数人没有理想,而是大多数人没有理想,有远大理想的人更少。这种可悲的现状,应该引起每一位教师的重视。一个人没有理想,他的人生便没有方向;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理想,这个民族和国家便没有希望。

从小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和理想教育,就是在学生的心中埋下思想的种子。思想的种子发芽、生长,学生就逐步成熟,最终成为社会的合格的劳动者。只有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和理想教育,才能使学生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才能使学生逐步成为有崇高信仰的人和有远大理想的人。可以说,对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和理想教育刻不容缓。同时,我们可以看到,现实中的信仰教育和理想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应该改变教育方式,追求教育的实效。

其次,学校应该加强劳动实践教育。

劳动在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劳动与智力发展、道德发展、美感发展、情感发展、体力发展之间,劳动与思想和个性的公民基础的形成之间,被一条强有力的纽带联系在一起”(《公民的诞生》)。这告诉我们,劳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然如此,劳动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点,尤其是劳动实践教育,更应该成为重点。

然而,学校教育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许多学校的现状是:劳动教育停留在打扫室内外卫生和义务劳动层面上,形式单一;劳技课形同虚设,甚至只出现在课表上,没有人去上;劳动的智育、德育、美育、情感教育,往往无人问津。

还有一种现状是:越来越多的学生不爱劳动,不会劳动,动手能力很差。这种种现状,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反思。加强劳动实践教育,才能促进教育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笔者认为,学校加强劳动实践教育,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给校长“洗脑”,把减负工作落到实处。

现在,学校、教师、家长,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教师给学生减负,家长就给学生加压;学校给学生减负,家长就给学校加压。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头羊,必须有改革家的勇气,主动“洗脑”,顶住压力,给学生减负。这样,劳动实践教育,才有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2.改变劳技课“纸上谈兵”的现状,让劳技课成为劳动实践课。

劳技课的成败,关键在校长。校长必须大力支持,提供场地、工具等条件,这样,劳技课才能成为实践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儿童和青少年的手已掌握或正在掌握的技艺越高明,他就越聪明,他深入分析事实、现象、因果关系、

客观规律的能力也表现得越突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因此,教师也要学习提高,只有劳技课教师认识到劳动实践的重要意义,才能上好劳技课。

3.促进劳动实践教育和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的融合,开拓劳动教育的空间。

基于学校教学的实际,在劳技课外,进行劳动实践教育的机会不多,学校应该积极促进其与综合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的融合。因为这些活动和劳动实践的融合,操作性强,便于开展。同时,融合后的劳动实践,对于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情感教育等都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再次,学校要加强学生的吃苦教育。

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在教育过程中,增加吃苦教育,非常有必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应当使年轻一代生活得艰苦一些。一个人面前的道路总是顺当、平坦,就不能把他培养成真正的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五卷:别让心灵锈迹斑斑》)。这也是告诉我们,年轻时应该吃苦。俗话说,宁吃少年苦,不受老来贫。古诗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些话,都揭示了一个道理:少时能吃苦,方能成就一番事业;少时不吃苦,老时晚景凄凉。

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大多是吃了很多苦才成功的。文天祥年少时生活贫困,在好心人帮助下才有机会读书,后来成为一代名相。唐朝陆羽,从小是个孤儿,被一位禅师抚养

长大,下山后发奋读书,撰写了广为流传的《茶经》,成为我国的茶圣。只有初中文凭的华罗庚顽强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艰苦奋斗多年,终于成为著名数学家。德国的贝多芬,4岁开始在父亲的拳打脚踢下学习钢琴,13岁便成为管风琴师并开始音乐创作,后来经历了失恋的痛苦,丧失听力的折磨,依然执着于音乐创作,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创作出一部又一部经典音乐作品,成为举世闻名的伟大音乐家。这些名人,正是因为不怕吃苦,勇于吃苦,坚持吃苦,才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现在,中小学生怕吃苦、不吃苦的现象比较普遍,加强吃苦教育,才势在必行。

总之,要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学校和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信仰、理想教育,劳动实践教育和吃苦教育。以上便是我读了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以后一点粗浅的心得。敬请专家批评指教!

作者简介

曹凯旋,大学本科,中教一级。

教科研成果:

1.2010年课题《学困生转化策略与方法的研究》获市级二等奖;

2.《近5年河南中招试题字音字形题的规律》发表于《读写算》2013年第9期;

3.《2013年河南中招语文试卷名著题浅析》发表于《新课程》2013年第8期。

荣誉:

1、2012年教学设计荣获省电教评比二等奖;

2、2013年辅导学生作文荣获省、市一等奖;

3、2013年荣获市级优质课一等奖,省级优质课二等奖;

4、2014年辅导的社团荣获市级二星社团。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