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RivaTuner 使用说明

RivaTuner 使用说明

不少做图的朋友配电脑要求要专业卡,但是一张专业卡需要几千块甚至上万块,这个价钱不是任何人都负担得起的,,所以,在这里本人收集了一些ATI游戏显卡软改专业卡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首先普及下知识.

游戏卡与专业卡,事实上是用的同样得核心,不过,专业卡支持的专业功能更多,而游戏卡中将游戏中永远不会用到得一些功能屏蔽掉,而一旦设计到这些功能得运算,就需要用CPU或者GPU慢慢算,就造成了在专业绘图领域,游戏卡用起来力不从心的情况.

注意,软改专业卡只是通过驱动,支持许多游戏卡本不支持得协议,运算模式,显示模式(如OpenGL),但游戏卡的供电等硬件部分比起真正为专业绘图而优化得专业卡还是有很大差距得,虽然能提升不少专业性能,但是若真有需要,还是买专业卡为好.

据我所知,ATI RV600系列核心还没有专业显卡发布,软改专业卡最高只看到过2400/2600(在<<微型计算机>>上看到得),用3850的朋友想改的话,可能会比较麻烦.



n卡现在软改有些困难

轉帖
ATI X800 显卡软改专业卡 X3
前些天显卡坏掉,买了个新显卡。买的时候有两个选择,一是买现在新产品中的中端产品,另一是买上一代产品中的高端产品。新产品支持一些新的特效,而上一代的高端产品则会在速度带宽等方面有优势。经过比较后,我选了ATI X800 GTO(相同价格的新产品有NV的7600GS和ATI的X1600)。X800是上一代产品中的高端,可以软改成专业显卡X3,而X3的价格差不多是X800的十倍。这种好事当然不能错过,于是在网上搜了软改的教程,按步就班操作成功,并记录如下,方便后来的新手们操作。
1. 原理:
现在市面上常见的显卡的核心主要来自两大品牌: nVidia 和 ATI。游戏显卡(适合三维游戏)与专业显卡(适合三维创作)用的是相同的核心,不同的是驱动程序以及相关功能的开关是否打开。所以只要能让系统装上专业驱动并将游戏显卡识别为专业显卡,打开各种专业功能的开关,游戏显卡就会变成“专业显卡”,身价暴涨。将游戏显卡改成专业显卡有两种方法:硬改和软改。硬改是通过修改硬件的手段将关闭的功能打开,而软改是修改驱动程序将关闭的功能打开,显然软改安全且易于操作。经过许多先辈的努力,现在ATI系列的游戏显卡大多能软改成相应的专业显卡,而NV的最新产品目前还无法软改成专业卡。经过许多网友使用体验,软改后的显卡的专业性能的确有相当大的提高。
软改NV的显卡,首先需要破解驱动程序以让系统能将游戏显卡识别为专业显卡,其次要打开各种功能开关。而软改ATI的卡就简单多了,ATI的显卡将显卡识别与功能开关关联,只要专

业驱动将ATI显卡识别成专业显卡,各种相关功能自动打开,所以ATI显卡软改的手段主要就是让驱动程序能够将ATI游戏显卡识别成专业显卡。
ATI的游戏显卡与专业显卡对应关系:
9600 -- FireGL T2
9700 -- FireGL X1
9800 -- FireGL X2
9800SE -- FireGL X2 (4 Pipes)
9800XT -- FireGL X2
X800 -- FireGL X3
以上信息来自:
https://www.doczj.com/doc/2f1584420.html,/bbs/cn/viewthread.php?tid=477
https://www.doczj.com/doc/2f1584420.html,/bbs/cn/viewthread.php?tid=1953

2. 材料:
rivatuner (简称RT,目前最新版为2.0,网上到处有得下)
专业驱动 (多种专业显卡共用的驱动程序FireGL 8.323,到处有得下)
破解脚本 (别人封装好的基于RivaTuner的破解程序)
3. 软改:
首先安装RT,解压驱动到一个目录(假设是XXX)。
接下来破解专业驱动使其能安装在装有游戏显卡的电脑上。不同的显卡有不同识别号,安装专业驱动的过程中驱动会检测这个识别号,如果不是专业显卡的驱动号,专业驱动就无法安装。破解驱动就是在驱动检测显卡识别号时提供一个虚拟的显卡识别号欺骗驱动,使驱动得以继续安装。破解的对象是ati2mtag.sy_。破解是通过RT进行的,为了方便大家的操作,有人将破解过程封装为脚本。使用时只要下载相应脚本(我下载的就是X800的破解脚本),运行脚本,在打开文件的对话框中选择ati2mtag.sy_所在目录(XXX\Driver\2KXP_INF\39957\),然后点击OK,破解自动完成,并且生成ati2mtag.sys及一个备份文件ati2mtag.old。破解完成后删除ati2mtag.sy_并将ati2mtag.sys改名为ati2mtag.sy_。至此,驱动破解完成。
提供虚拟的显卡识别号只是让驱动可以继续安装,但此时驱动并不能将游戏显卡正确的识别为相应的专业显卡,专业功能尚不能打开。所以接下来要让驱动能将游戏显卡识别为专业显卡。这一步是通过修改一些安装信息配置文件(.inf 文件。 .inf文件中含有即将被安装的驱动和文件的所有信息。),将其中对应的专业显卡的ID换成自己游戏显卡的ID,然后驱动程序就会将游戏显卡识别为对应的专业显卡。X3的ID为”4A4D“及”4A6D“(安装显卡时,显示属性里会出现两个显卡,其中一个是主卡,一个secondary显卡,4A4D是主卡的,4A6D是secondary显卡的识别号)。配置文件位于 “XXX\Driver\2KXP_INF\” 下的 “C2_40334.inf” 和 “CX_40334.inf”(windows2000的修改C2_40334,windowsXP的修改CX_40334,不过全修改了也不费什么工夫)。inf文件是以纯文本格式保存的,用记事本打开这两个文件,查找对应专业显卡的代号(我的显卡是X800,对应的专业显卡是”X3“。直接查找对应专业显卡的ID也一样,X3的ID是4A4D),找到以下两行:
"ATI FireGL X3-256" = ati2mtag_R420GL, PCI

\VEN_1002DEV_4A4D
"ATI FireGL X3-256 Secondary" = ati2mtag_R420GL, PCI\VEN_1002DEV_4A6D
将"4A4D"和"4A6D"分别换为自己显卡的ID(我的是”4A49“和”4A69“),然后存盘。
付上X800的ID号:
X800 pro -- 4A49,4A69
X800XT -- 4A4B,4A6B
X800XT-PE-- 4A50,4A70
在 “XXX\Driver\” 下的 三个初始化文件“C2_40334.ini“,”CX_40334.ini“,”INSTALL.ini” 也需要改一下。ini文件里保存一些配置信息,也是以纯文本格式保存的,用记事本打开,查找相应专业显卡的识别号(X3的ID为”4A4D“和”4A6D“),分别改为”4A49“和”4A69“,存盘。
最后还要破解一下控制面板,否则安装后可能会出现面板不全的问题。进入”XXX\CPanel“找到”CPanel.dat“,用记事本打开,找到最后一行:
Req_ASIC=4154,4174,5B64,5B74,3E54,3E74,7152,7172,71D2,71F2,5E48,5E68,5551,5571,71DA,71FA,5550,5570,7104,7124,710E,712E,710F,712F,4A4D,4A6D
等号后面是专业显卡的ID,跟上一步一样,找到自己的游戏显卡对应的专业显卡的ID,改为自己显卡的ID即可。

至此驱动修改已经完成,接下来可以将游戏显卡作为专业显卡安装了。先将现在的游戏驱动删除,然后重启,在系统提示发现新硬件,询问驱动程序位置时指向破解过的驱动程序目录”XXX“。系统会发现两次新硬件,一个是主卡,一个是secondary卡,两次操作相同。然后回到专业驱动程序,双击setup.exe安装控制面板。
完成后打开显示属性,可以看到显卡已经变成X3,打开显卡的控制面板,也能看到高级选项了。
改完驱动后,可能还需要破解针对专门软件(比如3dsmax)的驱动,请参考相关文章









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登录 华中无线技术支持空间无线路由、无线路由猫 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 查看文章
RivaTuner 使用说明 显卡超频2007-03-20 23:09用RivaTuner来超频显卡的详细使用指导随着nVIDIA产品线的不断丰富,使用其显卡的用户不断增多。虽然nVIDIA的显卡驱动比较完美,但是越来越多的用户都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还是不少。为了进一步提高显卡性能、实现更多的功能,各种各样调节nVIDIA显卡的方法就应运而生了。可惜的是这些方法都十分的繁琐而且不安全,如手动修改注册表,这就需要使用者具有一定的的计算机软硬件水平,否则易出现错误,继而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为此,俄国的硬件发烧友Alex Unwinder开发出来的专门针对nVIDIA显卡的修改工具—RivaTuner,它能对所有的雷管驱动的所有参数进行调节,甚至能让一些隐藏的驱动面版在RivaTuner面前也无所遁形,就如可轻易提升性能的超频的选项功能等,它的出现实现了对NV显卡性能的完全释放。以下

我就以松景XFX GeForce FX 5600显卡为例,对RivaTuner软件的操作进行详细的介绍。

RivaTuner的主界面包含六个子界面,它们包括:Main(主要设置)、Settings(扩展设置)、Power user(高级用户)、Launcher(命令执行)、About(软件简介)、Links(联系)等六个功能选项。每一个界面选项都有它们不同的作用,以下我就来简单说一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Main(主要设置):它是软件的最重要的面版,对显卡各项细节调试功能都能在这个面版中找到。在后面我会详细介绍这些主要的设置选项。Settings(扩展设置):它主要是用于软件的一般设置选项。如第一个选项RivaTrner user interface prefer是用来选择软件的皮肤的;第二个选项Send to tray on cl是设置软件是否在系统栏括盘上显示,选上的话就会一直显示在系统栏括盘上;接着下来的Always on to 选项是选择软件是否总在桌面的最上面显示;跟着的选项是软件是否随Windows而启动。Power user(高级用户):这里的设置是直接对注册表改动显卡的各个参数,不当的修改可能会对系统和硬件造成损害,所以我不建议普通用户对其作出修改,以免造成损失。 Launcher(命令执行):这里是设置软件额外的插件程序。About(软件简介):这个面版是软件的简介。Links(联系):它是介绍软的制作人以及联系方法的链接。

我现在来介绍一下Main面版的主要功能,它也是软件的最重要的面版,对显卡各项细节调试功能都能在这个面版中找到。从面版中大家可以看出,界面上半部份Target adapter显示出系统正在用的是XFX GeForce FX 5600显卡;下半部份Driver sttings可以看到显卡使用驱动程序的版本是43.00。

在主界面的Target adapter选栏中选择Coustomize...旁边的小三角形,你会发现它会弹出来一个由五个图标组成的工具栏。由它们都是属于底层系统设置,不依赖于驱动,直接控制硬件,因而操作有一定的危险性,这里不建议大家在这里调整各选项功能。

在主界面的Driver Setting栏中选择Coustomiz... 旁边的小三角形,你会发现它会弹出来一个由七个图标组成的工具栏,他们分别是System tweaks(系统设置)、Direct3D tweaks(D3D设置)、OpenGL tweaks(OpenGL设置)、Color adjustment(色彩调节)、Custom display mode/refresh rate wizard(自定义显示模式设置)、60Hz refresh rate fix wizard(刷新率设置)、Reset all the driver’s settings to their default valuse(复位设置)。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工具System tweaks,第一个是超频面版,提供其于驱动的超频选项。在Enable low livel hardware overcl旁边打上钩,超频选项也就被打开了。现在你可以随心所欲地调整你所需要

的频率了。为了考察超频的稳定性,我建议你每次调整频率之后运行一次3Dmark来考察稳定性,看看是否会死机、画面破碎等,当找到合理的超频点后便不需要经常改变了。

接着看下面的Apply overclocking at windows startup 选项,在它的旁边打上钩后按“SAVE”按钮,它会随着windows启动而应用超频设置,这样就可以一牢永日了。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Campatibility兼容性面板,它是对各种芯片组的兼容性选项,让NV系列显卡可以在不同的平台保证稳定性。如果你的主板是Socket7的VIA、AMD、或者你的系统与nVIDIA显卡存在这样那样的不兼容情况,Campatibility面板可以帮你解决很多问题,这些功能的应用都有可能使显卡的性能和兼容性大大提高。

紧接下来选择AGP面版,看看Enalbe Accelerated Graphics有没有选上?如果没有,请打上勾;另外sideband(边带寻址)和Fast Write(快写)选项也应该把它打开,它们对性能的提升有非常大的帮助。设置重新启动之后你应该就可以看到这两项被打开了。如果还是不行,那一定是你在主板的BIOS中把这两项关闭了,把它们打开即可。


然后我们回到主界面,在弹出来的工具栏中选择Direct3D tweaks图标。它包括多个子面版:其中包括了Mipmapping纹理映射、Depth buffering深度缓冲、Blitting位图传送、VSync画面重绘与刷新同步、Textures纹理、Compatibility兼容性、Antialiasing抗锯齿等各方面的调节。这些项目的调节会对显示效果和显示性能造成直接影响,初级用户不宜过多尝试。

我们先来看看D3D的第一个子面版:Mipmapping。移动MipMapping Setting的滑动杆,如果设定小于0的话,就可以能够让你在不损失性能的前提下获得更加锐利的画面,不过不要太小了,否则容易产生纹理闪烁现象,建议选择-1即可。其实调低Mipmapping LOD只是直接应用更高分辨率的纹理而已,并不会增加像图形芯片进行过滤时所需的数倍运算量和带宽,当然更大的纹理还是会增加一点纹理读取带宽的,但是这和各向异性纹理过滤的带宽需求量相比无疑要低的多。

在接下来的Depth buffering面板中,我们可以调节缓冲深度。首先可以调节Z-buffer深度,我们可以选中Enable 24-bit Z-buffer将其打开,打开24-bit Z-buffer可以有效的提升图像质量,但是显示子系统性能会有所降低。在这里不要因为性能有所降低就草率决定关闭24-bit Z-buffer,因为24-bit Z-buffer可以带给我们更好的图像质量,而且如果关闭了24-bit Z-buffer那么就将造成一些Direct3D应用程序将无法运行。接下来的Enable W-buffer,如果选中就可以启用W-buffer。对于W-buffer,一般的应用程序会自动检测并允许使用者选择缓冲深度,

但Unreal等游戏不允许我们选择缓冲深度,这你可以关闭之。



来到Vsync面版,把Vsync设置为Always Off。Vsync是垂直刷新同步的缩写,垂直刷新同步的意思是显卡运行程序时的刷新率和显示器的垂直刷新率保持一致。因而当你的显示器刷新率设置得较低时会限制游戏刷新桢数,导致在游戏过程中觉得头晕眼花,关闭它后显卡的刷新率会保持最高速率运行,有助于提高性能。在OpenGL的工具栏有同样的设置,它是专门负责OpenGL程序的,大家也按照如上如此的改动就行了。


点选Antialiasing抗锯齿面版,在Enable antialias打上勾,这表示打开抗锯齿功能,在Antialiasing method中有多种抗锯齿模式可供选择,选择4x后你试玩一下你心爱的游戏,看看哪些讨厌的锯齿已经减少许多了?在1280x1024分辨率以下,FSAA的效果非常明显,它可以让画质提升一个档次,但它是利用了速度来换取的。如果你用的是低于Geforce 3的显卡,那最好还是不要打开了,因为打开后速度惨不忍睹!使用GeForce FX系列用户就幸运的多了,你们基本上可以把FSAA作为默认的设定。当然,这还是要视乎具体的游戏和分辨率来决定的。

我们回到主面版,点击第三个工具:OpenGL tweaks,它包含了:VSync垂直刷新同步、Depth buffering缓冲深度、Rendering quality图像品质、Compatibility兼容性等方面的调节。这些项目决定了显卡在支持OpenGL游戏(程序)中的表现,大家根据前面Direct3D选项介绍设置就行了,因为它们的内容和选项都是基本上一样的,在这里我就不多说了。

接着我们来看看第六个工具:60Hz refresh rate fix wizard。这个设置非常重要,它可以改变显卡刷新率,让画面不再刺眼。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应该是深有体会的。在Windows 2000/XP环境下使用显卡,最头痛的问题就是刷新率。在桌面状态下85Hz看起来赏心悦目,但是一运行OpenGL、DirectX等程序,60Hz的画面就会扑面而来。RivaTuner的这个刷新率修正功能能够帮助使用者自动修改Windows2000/XP系统下的游戏刷新率。使大家在玩游戏的时候能够拥有稳定、不刺眼的画面。我们点选该工具,软件会弹出60Hz refresh rate fix wizard面版。点击“打勾”按钮,跟着点击“》”按钮,把频率设置到最高的范围,再按下有把“锁”的按钮,点击“Install”按钮,你会看到一个弹出式窗口,它提示你按下“YES”马上重新启动计算机应用设置;按“NO”就会取消所选的设置。来到最后一个工具栏图标,它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功以能,点选它后会回复所有设置到默认状态。

RivaTuner给了我们充分发挥NVIDIA显卡性能的能力。超频功能可以有效地提升显卡在游戏中的运行速

度;Direct3D和OpenGL的调节,能让我们控制显卡在游戏中的表现;刷新率修正功能,把Windows2000/XP游戏下不能调节刷新率的问题得以解决;而恢复所有更改到默认值按钮的设定,无疑把最后的一点点风险也给排除了。RivaTuner是一款完全免费的软件,目前它的最新版本为2.0 RC12.3,支持Windows 98/Me/2000/XP操作系统,各大软件网站都提供了下载链接,下载后的软件解压缩后即可直接使用。还等什么?赶紧把你的显卡调整到最佳状态吧!

最新版的使用方法

我们先来看一下R14和R15两版在主界面上的区别:



RivatunerRC14

RivatunerRC15


主界面上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增加了全局设置和应用程序分离设置选项,这个功能和Forceware控制面板中的“应用程序配置文件”作用是类似的。其实它的原理就是通过调用Forceware驱动的注册表键值来实现这一支持的,因此即使启动不加载Rivatuner甚至卸载它你所做的设置照样会起作用。Forceware驱动在默认情况下隐藏了许多设置,限制了许多D3D选项在应用程序中的使用(对OpenGL选项则没有这样的限制),这也使得Rivatuner先天便具有了“免升级”的能力,只要Nvidia在后续版本里解除这些限制,Rivatuner便自动会打开这些选项。
点击按钮,弹出应用程序设置窗口:


在第一行里输入你准备建立的配置文件的名字,比如你准备专门针对CS制定一个优化的配置文件那就可以在这里输入“CS”,点击“浏览”按钮通过Windows文件管理对话框找到你的CS安装文件的位置,选中CS应用程序文件,连续几次确定后回到主界面,你便可以专门针对CS进行一些OpenGL方面的优化设置了。
点击按钮,弹出如下窗口:



这里列出了一些已有配置文件,如果你的系统中安装有对应的游戏,你就可以直接加载这些优化过的配置文件了。

这两个按钮作用分别是编辑和删除当前的选定的配置文件,只对单独的应用程序配置文件起作用


分门别类—硬件系统设置详解

Rivatuner高人一筹的地方就是可以分别从硬件层和驱动层对显卡进行各种设置,驱动层设置是通过各种API函数和驱动程序的注册表键值调用来对显卡进行设置,它的特点是提供了比驱动程序控制面板里更丰富的调整选项,同时可以单独配置应用程序避免全局设置失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硬件层设置选项相对较少,它通过高级程序语言直接对底层硬件进行访问,因此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提供了对A卡和N卡的完美支持,对时钟频率发生器、寄存器、逻辑电路等的直接操作访问,也保证了获取的数据的准确性,但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使用者对硬件有一定了解。 我们先从硬件层设置来说

起:




点击系统设置按钮进入硬件层频率系统设置窗口:

第一次进入设置时,会弹出一个窗口,让你确定是“重新启动”、“立即侦测”还是“放弃”,第一次强烈建议重新启动这样得出的时钟频率会比较准确。表面上这个窗口的设置和RC14版比起来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还是有许多变化的,首先缩短了第一次启动时的“免重启检测时钟频率“的时间,提高了时钟频率检测的准确性,同时为了防止生手将频率设定值超出显卡承受范围时引发的死机重启情况,新版本吸收了Forceware驱动控制面板里的时钟频率测试技术,对于GeForceFX系列板卡,当设定值超出显卡承受范围时,除了在左边核心和显存图标上会出现黄色警叹号外,点测试后不再像RC14版本那样出现一个很长的检测进度条,系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确定出你所设定的频率是不是超出了显卡的承受范围,不会再出现设置不当而引发的花屏和死机重启现象了。同时要说明给大家的是对于不同档次的显卡,这里出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例如对于GeForceFX系列板卡,因为其2D和3D时钟频率是分开的,为了避免和驱动层频率设定相冲突,这里的超频设置是不可用的,同时“休眠唤醒后恢复频率设定”也只在安装了雷管和早期Forceware驱动的情况下可用,有任何疑问的朋友都可以用来得到解答的。

[img]分门别类—硬件系统设置详解

Rivatuner高人一筹的地方就是可以分别从硬件层和驱动层对显卡进行各种设置,驱动层设置是通过各种API函数和驱动程序的注册表键值调用来对显卡进行设置,它的特点是提供了比驱动程序控制面板里更丰富的调整选项,同时可以单独配置应用程序避免全局设置失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硬件层设置选项相对较少,它通过高级程序语言直接对底层硬件进行访问,因此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提供了对A卡和N卡的完美支持,对时钟频率发生器、寄存器、逻辑电路等的直接操作访问,也保证了获取的数据的准确性,但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使用者对硬件有一定了解。 我们先从硬件层设置来说起:



点击系统设置按钮进入硬件层频率系统设置窗口:




第一次进入设置时,会弹出一个窗口,让你确定是“重新启动”、“立即侦测”还是“放弃”,第一次强烈建议重新启动这样得出的时钟频率会比较准确。表面上这个窗口的设置和RC14版比起来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还是有许多变化的,首先缩短了第一次启动时的“免重启检测时钟频率“的时间,提高了时钟频率检测的准确性,同时为了防止生手将频率设定值超出显卡承受范围时引发的死机重启情况,新

版本吸收了Forceware驱动控制面板里的时钟频率测试技术,对于GeForceFX系列板卡,当设定值超出显卡承受范围时,除了在左边核心和显存图标上会出现黄色警叹号外,点测试后不再像RC14版本那样出现一个很长的检测进度条,系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确定出你所设定的频率是不是超出了显卡的承受范围,不会再出现设置不当而引发的花屏和死机重启现象了。同时要说明给大家的是对于不同档次的显卡,这里出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例如对于GeForceFX系列板卡,因为其2D和3D时钟频率是分开的,为了避免和驱动层频率设定相冲突,这里的超频设置是不可用的,同时“休眠唤醒后恢复频率设定”也只在安装了雷管和早期Forceware驱动的情况下可用,有任何疑问的朋友都可以用来得到解答的。
分门别类—硬件系统设置详解

Rivatuner高人一筹的地方就是可以分别从硬件层和驱动层对显卡进行各种设置,驱动层设置是通过各种API函数和驱动程序的注册表键值调用来对显卡进行设置,它的特点是提供了比驱动程序控制面板里更丰富的调整选项,同时可以单独配置应用程序避免全局设置失误带来不必要的麻烦。硬件层设置选项相对较少,它通过高级程序语言直接对底层硬件进行访问,因此具有一定的通用性,提供了对A卡和N卡的完美支持,对时钟频率发生器、寄存器、逻辑电路等的直接操作访问,也保证了获取的数据的准确性,但特点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需要使用者对硬件有一定了解。 我们先从硬件层设置来说起:



点击系统设置按钮进入硬件层频率系统设置窗口:




第一次进入设置时,会弹出一个窗口,让你确定是“重新启动”、“立即侦测”还是“放弃”,第一次强烈建议重新启动这样得出的时钟频率会比较准确。表面上这个窗口的设置和RC14版比起来并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还是有许多变化的,首先缩短了第一次启动时的“免重启检测时钟频率“的时间,提高了时钟频率检测的准确性,同时为了防止生手将频率设定值超出显卡承受范围时引发的死机重启情况,新版本吸收了Forceware驱动控制面板里的时钟频率测试技术,对于GeForceFX系列板卡,当设定值超出显卡承受范围时,除了在左边核心和显存图标上会出现黄色警叹号外,点测试后不再像RC14版本那样出现一个很长的检测进度条,系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就确定出你所设定的频率是不是超出了显卡的承受范围,不会再出现设置不当而引发的花屏和死机重启现象了。同时要说明给大家的是对于不同档次的显卡,这里出现的情况是不一样的,例如对于GeForceFX系列板卡,因为其2D和3D时钟频率是分

开的,为了避免和驱动层频率设定相冲突,这里的超频设置是不可用的,同时“休眠唤醒后恢复频率设定”也只在安装了雷管和早期Forceware驱动的情况下可用,有任何疑问的朋友都可以用来得到解答的。

点击“More”进入与频率设置相关的子选项窗口:



相关小知识:PLL电路又称为频率发生器,显卡即是利用PLL芯片及其附近的14.3MHz晶体振荡器来产生不同的时钟信号,以便提供给显卡核心和显存不同的晶振频率,在PLL电路内部可以根据多种组合输出多种晶振来确定硬件工作的时钟频率或频率调整时的步进值。

在时钟频率精确度下拉选框里有五个选项:分别是自定义、低精确度(最安全)、正常精确度(驱动层频率调整采用此)、高精确度(安全系数小)、最大精确度(安全系数最小),一般情况下在这里做出选取后,下面的核心和显存频率选项里会自动地应用或取消一些选项,由于这些选项直接控制着频率发生器和晶振的工作状态,因此普通用户只需在四种推荐模式中任选其一即可,只有对这些选项非常清楚的用户才建议进行自定义选取.

回到系统设置主界面,点击上面的“AGP”标签,进入AGP设置页:



小知识:

边带寻址:它是指一种独立的地址和指令总线。在AGP 2x标准推出时把其中的地址总线从数据总线中单独分离了出来,在理论上如同给AGP总线另添加了8条额外的边带线路。它允许图形控制芯片并行的向系统内存发出新的AGP数据请求和传输指令,同时又不干扰其他数据连续不断地通过AGP总线的主32位地址数据传输线路,从而把AGP总线的传输效率与吞吐量都发挥到极至。

AGP快写:快写特性本身属于AGP 2.0规格的一部分。它允许CPU将数据直接传给图形处理器的显存单元,而不必经过系统内存,从而缩短数据传输的时间提高3D应用程序的运行效率。

对于最新的显卡来说,上面的选项并不需要设置即可,这些设置主要针对那些早期的主板和显卡,例如主板BIOS中并未提供对两个选项的支持或显卡工作在某种状态下不稳定时可以通过上面的选项强行打开或关闭,从而获得更好的性能或者提高兼容性。基于AGP3.0标准的显卡这些选项是灰色不可选的。

点击第三个标签项“NVStrap driver”进入NVStrap驱动设置页。

硬件层精华设置部分就在这儿了,在这里有必要先对DeviceID进行说明,对于每一个图形处理核心来说都有一个唯一用于区别其他型号的ID号,它决定了显卡是5200、5600、5800还是Quadro550、Quadro1100。就目前情况看我们基本上已经可以证明图形专业卡和家用级显卡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分别的,差别最大的的即是图形卡配套了专门

优化过的驱动程序。因此自从TNT时代开始,将家用级显卡破解为专业卡就成了一代代DIY玩家乐此不疲的追求。NVStrap Driver字面的意思可译为绑定的NV显卡驱动,它是一个极小的程序,安装之后它即嵌入操作系统内部,并在驱动程序之前率先载入接替驱动程序实现硬件和驱动程序之间的对话,它先将显卡反馈给系统的ID号伪装成Quadro卡的ID号, 从而加载了专业卡的驱动程序,并且解除专业卡的所有特性设置,强制OpenGL ICD(接口控制文件)使用专门针对专业卡进行优化过的图形API,从而实现和专业卡相当的性能。关于这部分在具体操作中的应用,我们将在后文会出详细的实例说明。
点击进入刷新率设置:

第一个选项是相当实用的刷新率锁定设置,经常在Windows2K/WindowsXP下玩游戏的朋友都有过这样的体会,比如桌面状态下你设置的刷新率明明是85MHz,可是一进入游戏里比如CS或Quake3游戏画面马上变得闪烁不定,长时间玩简直让人不堪忍受,这里我们可以给你一个完美的解决办法,点击“添加锁定标准”按钮进入刷新率锁定设置页:


请大家不要被这么多的设置选项所迷惑,拿上图来说也就是:只要你设定的桌面分辨率在640*480*-1024*768范围内,颜色质量在16位-32位之间,不管你将刷新率设置在60-200之间任一个数值,Rivatuner都将强制将刷新率锁定为85,这样就可以可以避免游戏下60MHz的问题也可以避免误将刷新率设置过高超过显示器能承受的范围。这里需要提醒一下,如果你选取“显示器驱动支持的最大分辨率”一定要保证显示器不是被识别为“即插即用的显示器”、“默认的监视器”或“无法识别的监视器”,否则给出的最大刷新率可能过小或超出显示器所能承受的范围。

至于和主界面上的锁定模式,主要是因为进行锁定模式需要Rivatuner驻留在内存里,会和系统设置产生一些兼容问题,因此你可通过选取“性能模式”、“混和模式”、“兼容模式”来达到最佳的性能和兼容性。

“显示器驱动设置向导”允许你从显示器的EDID中或从安装的驱动中提取显示器的驱动程序信息生成一个INF安装文件,该项相对简单,因此不再细说。

继续点击按钮进入桌面颜色设置窗口:


这里的改变也相当的大,最明显的是添加了“Direct access to RAMDAC palette”控制模式和“Custom color curv”调整模式。“Direct access to RAMDAC palette”它允许程序直接访问RAMDAC的颜色寄存器,从而实现对颜色的设置。GDI模式缺点在于不允许设置所有可能的gamma ramp值,它会检查gamma ramp,如果太复杂会拒绝执行。而后者对gamma ramp的调节范围要比GDI模式更为自由和灵活,允许用户设置单一

的颜色,这是GDI模式所不能提供的。而且可以同时支持A卡和N卡。除此之外,另一个改变就是增加了类似Forceware驱动控制面板里类似的颜色曲线调整方式,允许你拖动颜色曲线进行自定义设置,比用滑块改变颜色设置提供了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度。

点击按钮进入图形子系统诊断窗口,在这里给出了系统主板和显卡项目的详细信息,除了可以了解系统的详细资料外,你还可以看到你的显卡是否工作正常。

点击按钮进入硬件监控窗口:

相对老版本来说,硬件监控提供了更多的监控选项,例如针对NV3X系列、5700U、6800系列、ATI的9600XT、X800等提供了核心和环境温度监控选项,针对NV30/NV35/NV38系列显卡添加了核心电压监控选项,并允许你将某一项监控数据即时最小化显示在任务栏上。例如在对显卡核心超频后你担心显卡核心温度过高就可以通过设置将核心温度的即时变化数据最小化显示在任务栏,从而对显卡工作状态做到了若指掌。


发掘全部潜力---超频设置、开启D3D优化选项与图像质量优化

上面是硬件层的设置部分,下面我们将进入驱动层的设置,在驱动层里提供了更加众多的设置,掌握这一部分是也通往高手的必经之路。

进入第一项“系统设置”窗口:

这里和老版本相比明显的改变有四处,第一个是增加了“low power 3D”状态下的时钟设定,允许显卡在运行3D程序时运行在一个较低的频率上。第二个改变是增加了一项”强制不变的工作状态“,例如你并不喜欢将显卡的时钟频率分为2D/Low power 3D/3D三种状态,你喜欢让显卡一直全速运行,那你可以在这里设置让程序强制显卡始终运行在3D状态下。默认下这两个选项为反灰且只对高级用户开放,我们给出大家第二条宝典秘诀, 通过注册表编辑器打开全局库文件找到如下图键值并进行相同设置即可启用这两个选项。


第三个小的改变就是在启动选项下加入了“使用程序自带的后台驻留程序”,因为默认情况下允许应用程序在启动时加载你设定的时钟频率这个操作是通过调用驱动程序中的注册键值来实现的,对驱动程序有一定依赖,打开这个选项后,就可以保证你所设定的时钟频率在任何情况下都会起作用,建议大家选上。

第四项改变在硬件层频率设置时我们已讲过,吸取了Forceware的频率快速测试技术,大大缩短了更改时钟频率后的测试时间,而且也不用黑屏半天出现烦人的测试进度条了,不过如果你比较怀旧的话,可以在注册表中找到DisableInternalClockTest或DisableClockTest这两个键值将其改为1你就可以看到以前一样的情况了。

除了上面这三处明显的地方,另外一个最主要的一个

更改是增加了“显存时钟频率重设保护向导”,默认情况下显卡在2D/3D状态下的核心时钟频率是可以分开进行设置的,但是显存频率并不允许你设置为不同,如果2D/3D状态下的显存时钟频率设置不同,程序会在设置时给出警告并会强制恢复。对于高级用户,我们给出第三条宝典秘诀,通过注册表编辑器打开全局库文件找到第二条秘诀用到的键值并找到“DisableMemClkResetProtectionWarning”将其值设为1即可。

系统设置后边三项并没有什么新改变因此就不再进行多说了。

在进行D3D设置之前,我们再献给大家第四条宝典秘决,我们前面已经说过默认情况下NV驱动在对单个应用程序进行D3D设置时隐藏禁用了好多选项,如下图:


解开锁定之前,“Application specific”下是空的


解开锁定之后, “Application specific”下出现两个选项,你只需要在前边打开对号即可启用

要想让所有的D3D设置对每一个应用程序都能起作用,必须同在“Application specific”下出现可选项并处于选取状态才会对单个应用程序起作用。我们可以从“Power user”里的注册表编辑器打开全局设置库文件展开Rivatuner2.0RC15SYSTEM分支照下图设置即可。


哈哈!这个阿里巴巴找到宝藏了,你再进入D3D设置看看,是不是可以设置的变得很多了!

点击按钮进入D3D设置窗口:


游戏中的3D物体在构建好外观之后,便接着进行贴图操作,除非物体外观构造非常简单比如一张黑板可能只用一整张贴图就够了,但实际上这种情况是非常少的,因为即使物体外观再简单,系统在渲染的时候也不得不考虑光影效果的实现,因此只用单个的贴图的情况几乎是不存在的。一般来说游戏事先就会提供有不同大小不同精细度的贴图单元供程序调用,如果全部使用精细度较高面积较小的贴图单元的话,物体的外观会看起来比较精细比较锐利,但是过多使用的话也会给系统性能带来一定影响。而全部使用精细度较低而面积较大的贴图单元虽然会带来性能的略微提升,但是物体最终的效果是可以想像会非常粗糙非常模糊的。因此贴图精细度的设置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硬件配置和运行的应用程序)进行设置。数值低于O会使贴图精细度较高而大于0则贴图精细度相对较低,一般情况下推荐设置在-1即可。

第四条宝典秘诀:其实Rivatuner可供调整的贴图精细度远不止默认的-3-3,高级用户可以在“Power user”里通过内建的注册表编辑器找到这个分支将LODBiasRange的值设为15,退出程序再次进入你的贴图精细度范围即可变为-15-15了。


“Enable user mipmap”选项允许应用程序自已确定使用何种细节度的贴图单元,这个选项建议大

家不要关闭,在大多数情况下仅由驱动程序确定贴图单元精细度可能会在某些应用中导致性能下降,打开即可。

“Allow mipmap dither”选项允许当那些在多纹理场景下不能很好执行三线性过滤的显卡使用纹理映射抖动来替换颜色的合成。这一选项主要针对TNT/TNT2那些不支持三线性过滤的显卡,一般情况下我们不用理会。

而下边两项自动贴图映射的相关设置也主要是针对TNT/TNT2系列显卡,对于大多数显卡已经没有意义,因此不再多讲。

选取“Blltting”进入位图传送设置页,由于这项技术主要在早期的游戏中采用,目前的图形处理器能很好支持这项技术,按默认设置即可。


小知识:Z-buffer和W-buffer:Z-buffer指用来存放场景象素深度的显存缓冲区,它保存着3D物体经过投影变换后的 z轴 坐标,用以区别物体的远近及空间上的纵深关系。W-buffer与Z-buffer作用相似,但精度更高,作用范围更小,可更为细致的对物体位置进行处理。缺点就是不能用较高的深度分辨率来表现近处的物体。从硬件支持情况看,几乎所有的硬件图形处理器都支持 z-buffer,而 w-buffer 的支持没有 z-buffer 那么广泛。

24位的Z-buffer会给显存带宽带来很大的压力,从而导致性能受到一定程序的影响,但是关闭它对画面质量的影响也是相当明显的,正常情况下还是强烈建议这项打开为妙。

点击“LMA”进入光速显存体系设置窗口,在这个窗口里默认情况下第一项“Enable lossless Z-buffer compression”是打开的,不要关闭这一项,因为打开24位Z-buffer之后对系统内存带宽的消耗是相当大的,开启无损压缩可以在保证画面质量的前提下节省出更多的带宽资源。

点击“Shaders”标签进入着色器设置窗口,在这个窗口允许你对显卡所能支持的像素着色器和顶点着色器进行强制设置,它的主要用处是当你的显卡在对某项PS或VS版本不能很好支持时,强制关闭或用其他替换从而排队故障,或者你想比较一下不同PS或VS版本在性能上的差异时可以在这里设置。

后边四项设置大部分都和Forceware控制面板里的设置选项相似,新版本主要针对Forceware60版本以上驱动添加了特有的图像质量设置选项,针对GFX6800添加了特殊的全屏抗锯齿和各向异性过过滤设置,由于目前还没有条件进行测试,故这部分略去。

OpenGL设置和D3D设置相差不多,这部分也没有什么大的变化,因此大家可以参考上面部分进行设置。

驱动层里颜色设置和刷新率设置部分和硬件层比较相似而且也比较简单,因此就不再扰舌了。
高手的天地---Rivatuner库文件初探

下面我们加到程序的主界面,主要看一下“Power user”选项,这里是Rivatu

ner高手一显身手的地方,我们先看下图: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在这部分的改进也是比较大的,因为随时Rivatuner支持的驱动版本越来越多,程序在载入和操作过程中时间必然会变慢,因此新版本主要针对各种数据库文件存储格式索引等进行了优化,加速了编辑更新等操作的速度。不过这里最大的改变是将以前的“Open path script”(打开脚本文件)这一部分功能单独分离了出去,这里的操作主要是针对全局库文件设置和驱动设置,其实全局库文件的设置包含了Rivatuner的超频、桌面颜色刷新率设置、诊断、监控等所有功能模块。你在前面部分更改的值同样会反映在这里,不过对于许多危险的设置因为害怕生手出错在前面部分并不会给出,你可以通过第一个按钮打开全库局文件RivaTuner.rtd实现对全局设置,点击第二个带放大镜的按钮可以切换到对当前驱动程序的设置,点击该按钮同时按着Ctrl键又可切换到全局设置状态,对于第三个带加号的按钮它的主要功能是在你更改了全库设置或驱动程序设置之后可以将更改的部分单独导出保存为Rtp文件,在后面“Launcher”设置里允许你加载你自己定义好的设定,它的功能其实和前面讲过的应用程序分离设置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可以试一下,后边几个按钮的作用主要就是选择和取消选择工具,大家可以自己试一下。说了这么多,而Rivatuner最另人激动人心的那些SOFTR9X、SoftQuadro4的设置哪里却了,原来这这一版本里,作者将它们单独分离出来,你只需要通过Windows的资源管理器打开这些文件双击直接运行就可以了。


红线圈的是我们常用到的两个脚本,它们主要用在解除频率保护、更改DeviceID识别、破解普通卡为专业卡这几个方面,我们将在后面给出实例。


双击这些文件即可进行破解操作!其他几个选项卡下边的设置比较简单,大家可以自行试一下吧。好了,这一版的新增功能差不多终于介绍完了,下面我们将进入实例操作部分

小试牛刀Rivatuner驱动破解实战

Rivatuner的功能具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部分:一是完善强大的超频功能,这也是大家都熟知的功能。二是对显卡D3D和OpenGL的丰富全面的设置,这个在上面大家已经可以领略到。三是对桌面显示及颜色的设置,这部分功能随着Rivatuner版本的不断升级功能也日益强大和完善,给日常使用中的许多小问题都带来了完备的解决方案。除了上面三项我们最常用的设置以及功能目前还不错太强大的诊断和监控功能,Rivatuner还有两招“独门绝技”更是让Rivatuner名声远播,这就是对显卡驱动保护的破解和将普通显卡破解为专业显卡这两大必杀技。

第一技:驱动

保护破解

当前,随着NV和ATI新产品研发时间的拉长,两家图形芯片巨头不约而同的采用了驱动保护这一招来锁定显卡频率设置或者阻止用户将显示应有的功能释放出来,因此也就无怪乎GFX5700LE、GFX5500、ATI的Radeon9500、Radeon9550、Radeon9800SE这些卡的出现了。这其中又以A卡可以破解的机率较高,因此我们给出Radeon9550和Radeon9800SE的破解步骤,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Radeon9550主要是ATI在驱动中加入了频率锁定,使得其超频范围受限。而Radeon9800SE则是被屏敝了四条渲染管线。RC15主要是在超频抗保护脚本和SoftR9x脚本中加入了对最新驱动的支持。下面我们先来开看看如何将Radeon9800SE的另外八条管线打开。

我们采用的是ATI刚发布的催化剂4.7版,你可以先安装再破解,当然也可以破解后再安装。破解之前在软件识别的是四管线,如下图:


本例我们采用安装后破解的方法,先将Windowssystem32driversati2mtag.sys文件单独拷出至另一位置,比如放在桌面上,接下执行以下步骤:


打开SoftRx9x00文件夹,双击SoftR9x00 w2k文件,弹出如下窗口:


如图所示,在下拉框里选Radeon9800,然后点Continue,在弹出的窗口中找到桌面上的ati2mtag.sys文件,程序即可将其破解。重启后进入安全模式,将桌面上这个破解的文件拷贝到原来位置覆盖原文件,再重新启动,最后结果如下:


为了验证打开八条管线后的成绩有多大提高,我们小跑了一把3Dmark03,成绩如下:

[img]https://www.doczj.com/doc/2f1584420.html,/labs/software/upload/img/h42/h9/200407221120115.gif[img]
可以看出打开另外四条渲染管线后,成绩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不用拆机箱,不用动烙铁,动动鼠标,就可变9800SE为9800标准版,你说值不值?

至于Radeon9550频率的破解就更简单了,唯一不同的是,我们用到的脚本是ATIOverclockingAntiprotection目录下的脚本,方法与此相同。

对于N卡而言,Rivatuner最为实用的功能就是将普通显卡改造成专业显卡用了,就目前而言,最为常见的是将GF4系列卡改造为专业卡或5700U改造为Quadro1100,不过随着NV对专业卡重重设置使单靠软件来破解专业卡的机率已经非常小了。RC15的NVStrap脚本加入了对最新驱动的支持,不过对于SoftQuadro4脚本却并没有什么变化,并不提供对最新驱动程序的支持,因此我们目前仅靠软件来将5700U破解还不太可能实现。不过对于TI4200来说,截止到Forceware56.72版驱动对其的优化也没有多少吸引力,因此对于像GF4系列显卡而言,我们过去的破解方法依然还是可行的。SoftQuadro4目前能支持到的最高版本仅是雷管42.51,不过这也正是我们不断期待Rivatuner推出新版本的地方,其实对于RC15版来说最大的更新主要还是对AT

I和NV最新驱动程序的支持了,毕竟对最新驱动程序的支持至少可以让我们再一次开启驱动中那些本应该开启的门,对于作者而言,我想更新脚本对最新驱动程序的支持应该是早晚的事,因为毕竟雷管驱动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遥远了。不过对于Rivatuner已经提供给我们的这么多的实用的功能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就让我们再一次期望着Rivatuner最新版本的推出吧。


百度空间 | 百度首页 | 登录 ZincX's PC&LinuX记录我的PC与LinuX经历,SolidWorks技巧 主页博客相册|个人档案 |好友 查看文章
关于X800GTO改V7100的问题2007-10-11 20:31如果你玩比较专业点的软件,那么把游戏卡改为专业卡是很有必要的!!
软改时有一点比较重要,就是要知道自己显卡的ID,这里指的是ATI的卡。


关于X800,网上有一篇经典之作, “ATI X800 显卡软改专业卡 X3 -- 软改成功”
改造方法写得很清楚,不过这个X800还是AGP的卡,对于不同的用户,当然不会是一样的卡,
按照他说的方法,只要知道自己显卡的ID 就好了,在网上找了篇关于ID的文章,所以把显卡ID贴一下:


显卡名称 ASIC ID
ATI MOBILITY/RADEON X700 RV410 5653
Radeon X1950 XTX Uber - Limited Edition R580 7248
Radeon X1950 XTX Uber - Limited Edition Secondary R580 7268
Radeon X800 CrossFire Edition R430 554D
Radeon X800 CrossFire Edition Secondary R430 556D
RADEON X850 CrossFire Edition R480 5D52
RADEON X850 CrossFire Edition Secondary R480 5D72
Radeon X550/X700 Series RV410 564F
ATI FireGL T2 RV350GL 4154
ATI FireGL T2 Secondary RV350GL 4174
ATI FireGL V3100 RV370GL 5B64
ATI FireGL V3100 Secondary RV370GL 5B74
ATI FireGL V3200 RV380GL 3E54
ATI FireGL V3200 Secondary RV380GL 3E74
ATI FireGL V3300 RV515GL 7152
ATI FireGL V3300 Secondary RV515GL 7172
ATI FireGL V3350 RV515GL 7153
ATI FireGL V3350 Secondary RV515GL 7173
ATI FireGL V3400 RV530GL 71D2
ATI FireGL V3400 Secondary RV530GL 71F2
ATI FireGL V5000 RV410GL 5E48
ATI FireGL V5000 Secondary RV410GL 5E68
ATI FireGL V5100 R423GL 5551
ATI FireGL V5100 Secondary R423GL 5571
ATI FireGL V5200 RV530GL 71DA
ATI FireGL V5200 Secondary RV530GL 71FA
ATI FireGL V5300 R520GL 7105
ATI FireGL V5300 Secondary R520GL 7125
ATI FireGL V7100 R423GL 5550
ATI FireGL V7100 Secondary R423GL 5570
ATI FireGL V7200 R480GL 5D50
ATI FireGL V7200 R520GL 7104
ATI FireGL V7200 Secondary R480GL 5D70
ATI FireGL V7200 Secondary R520GL 7124
ATI FireGL V7300 R520GL 710E
ATI FireGL V7300 Secondary R520GL 712E
ATI FireGL V7350 R520GL 710F
ATI FireGL V7350

Secondary R520GL 712F
ATI FireGL X1 R300GL 4E47
ATI FireGL X1 Secondary R300GL 4E67
ATI FireGL X2-256/X2-256t R350GL 4E4B
ATI FireGL X2-256/X2-256t Secondary R350GL 4E6B
ATI FireGL X3-256 R420GL 4A4D
ATI FireGL X3-256 Secondary R420GL 4A6D
ATI FireGL Z1 R300GL 4147
ATI FireGL Z1 Secondary R300GL 4167
ATI FireMV 2200 RV370 5B65
ATI FireMV 2200 Secondary RV370 5B75
ATI FireMV 2250 RV515 719B
ATI FireMV 2250 Secondary RV515 71BB
ATI FireMV 2400 RV380 3151
ATI FireMV 2400 Secondary RV380 3171
ATI FireStream 2U R580 724E
ATI FireStream 2U Secondary R580 726E
ATI MOBILITY FIRE GL 7800 M7 4C58
ATI MOBILITY FIRE GL T2/T2e M10GL 4E54
ATI MOBILITY FireGL V3100 M22GL 5464
ATI MOBILITY FireGL V3200 M24GL 3154
ATI MOBILITY FireGL V5000 M26GL 564A
ATI MOBILITY FireGL V5000 M26GL 564B
ATI MOBILITY FireGL V5100 M28GL 5D49
ATI MOBILITY FireGL V5200 M56GL 71C4
ATI MOBILITY FireGL V5250 M56GL 71D4
ATI MOBILITY FireGL V7100 M58GL 7106
ATI MOBILITY FireGL V7200 M58GL 7103
ATI MOBILITY RADEON M6 4C59
ATI MOBILITY RADEON 7500 M7 4C57
ATI MOBILITY RADEON 9500 M10 4E52
ATI MOBILITY RADEON 9550 M12 4E56
ATI MOBILITY RADEON 9600/9700 Series M10 4E50
ATI MOBILITY RADEON 9800 M18 4A4E
ATI Mobility Radeon HD 2300 M71 7210
ATI Mobility Radeon HD 2300 M71 7211
ATI Mobility Radeon HD 2400 M72 94C9
ATI Mobility Radeon HD 2400 XT M72 94C8
ATI Mobility Radeon HD 2600 M76 9581
ATI Mobility Radeon HD 2600 XT M76 9583
ATI Mobility Radeon X1300 M52 714A
ATI Mobility Radeon X1300 M52 7149
ATI Mobility Radeon X1300 M52 714B
ATI Mobility Radeon X1300 M52 714C
ATI Mobility Radeon X1350 M52 718B
ATI Mobility Radeon X1350 M52 718C
ATI Mobility Radeon X1350 M52 7196
ATI Mobility Radeon X1400 M54 7145
ATI Mobility Radeon X1450 M54 7186
ATI Mobility Radeon X1450 M54 718D
ATI Mobility Radeon X1600 M56 71C5
ATI Mobility Radeon X1700 M56 71D5
ATI Mobility Radeon X1700 M56 71DE
ATI Mobility Radeon X1700 XT M56 71D6
ATI Mobility Radeon X1800 M58 7102
ATI Mobility Radeon X1800 XT M58 7101
ATI Mobility Radeon X1900 M58 7284
ATI Mobility Radeon X2300 M54 718A
ATI Mobility Radeon X2300 M54 7188
ATI MOBILITY RADEON X300 M22 5461
ATI MOBILITY RADEON X300 M22 5460
ATI MOBILITY RADEON X300 M24 3152
ATI MOBILITY RADEON X600 M24 3150
ATI MOBILITY RADEON X600 SE M24C 5462
ATI MOBILITY RADEON X700 M26 5652
ATI MOBILITY RADEON X700 M26 5653
ATI MOBILITY RADEON X700 Secondary M26 5673
ATI MOBILITY RADEON X800 M28

5D4A
ATI MOBILITY RADEON X800 XT M28 5D48
ATI Radeon 9550/X1050 Series RV350 4153
ATI Radeon 9550/X1050 Series Secondary RV350 4173
ATI RADEON 9600 Series RV350 4150
ATI RADEON 9600 Series RV350 4E51
ATI RADEON 9600 Series RV350 4151
ATI RADEON 9600 Series RV350 4155
ATI RADEON 9600 Series RV360 4152
ATI RADEON 9600 Series Secondary RV350 4E71
ATI RADEON 9600 Series Secondary RV350 4171
ATI RADEON 9600 Series Secondary RV350 4170
ATI RADEON 9600 Series Secondary RV350 4175
ATI RADEON 9600 Series Secondary RV360 4172
ATI Radeon HD 2900 XT R600 9402
ATI Radeon HD 2900 XT R600 9403
ATI Radeon HD 2900 XT R600 9400
ATI Radeon HD 2900 XT R600 9401
ATI Radeon X1200 Series RS690 791E
ATI Radeon X1200 Series RS690M 791F
ATI Radeon X1950 GT R580 7288
ATI Radeon X1950 GT Secondary R580 72A8
ATI RADEON X800 GT R430 554E
ATI RADEON X800 GT Secondary R430 556E
ATI RADEON X800 XL R430 554D
ATI RADEON X800 XL Secondary R430 556D
ATI RADEON X850 PRO R481 4B4B
ATI RADEON X850 PRO Secondary R481 4B6B
ATI RADEON X850 SE R481 4B4A
ATI RADEON X850 SE Secondary R481 4B6A
ATI RADEON X850 XT R481 4B49
ATI RADEON X850 XT Platinum Edition R481 4B4C
ATI RADEON X850 XT Platinum Edition Secondary R481 4B6C
ATI RADEON X850 XT Secondary R481 4B69
ATI Radeon Xpress 1200 Series RS600 793F
ATI Radeon Xpress 1200 Series RS600 7941
ATI Radeon Xpress 1200 Series RS600M 7942
ATI Radeon Xpress Series RC410 5A61
ATI Radeon Xpress Series RC410 5A63
ATI Radeon Xpress Series RC410M 5A62
ATI Radeon Xpress Series RS400 5A41
ATI Radeon Xpress Series RS400 5A43
ATI Radeon Xpress Series RS400M 5A42
ATI Radeon Xpress Series RS480 5954
ATI Radeon Xpress Series RS480 5854
ATI Radeon Xpress Series RS480M 5955
ATI Radeon Xpress Series RS482 5974
ATI Radeon Xpress Series RS482 5874
ATI Radeon Xpress Series RS482M 5975
RADEON 9500 R300 4144
RADEON 9500 R350 4149
RADEON 9500 PRO / 9700 R300 4E45
RADEON 9500 PRO / 9700 Secondary R300 4E65
RADEON 9500 Secondary R300 4164
RADEON 9500 Secondary R350 4169
RADEON 9600 TX R300 4E46
RADEON 9600 TX Secondary R300 4E66
RADEON 9600TX R300 4146
RADEON 9600TX Secondary R300 4166
RADEON 9700 PRO R300 4E44
RADEON 9700 PRO Secondary R300 4E64
RADEON 9800 R350 4E49
RADEON 9800 PRO R350 4E48
RADEON 9800 PRO Secondary R350 4E68
RADEON 9800 SE R350 4148
RADEON 9800 SE Secondary R350 4168
RADEON 9800 Secondary R350 4E69
RADEON 9800 XT R360 4E4A
RADEON 9800 XT Secondary R360

4E6A
Radeon X1300 / X1550 Series RV515 7146
Radeon X1300 / X1550 Series Secondary RV515 7166
Radeon X1300 Series RV515PCI 714E
Radeon X1300 Series RV515 715E
Radeon X1300 Series RV515 714D
Radeon X1300 Series RV535 71C3
Radeon X1300 Series RV515PCI 718F
Radeon X1300 Series Secondary RV515PCI 716E
Radeon X1300 Series Secondary RV515 717E
Radeon X1300 Series Secondary RV515 716D
Radeon X1300 Series Secondary RV535 71E3
Radeon X1300 Series Secondary RV515PCI 71AF
Radeon X1300/X1550 Series RV515 7142
Radeon X1300/X1550 Series RV515 7180
Radeon X1300/X1550 Series RV515 7183
Radeon X1300/X1550 Series RV515 7187
Radeon X1300/X1550 Series Secondary RV515 7162
Radeon X1300/X1550 Series Secondary RV515 71A0
Radeon X1300/X1550 Series Secondary RV515 71A3
Radeon X1300/X1550 Series Secondary RV515 71A7
Radeon X1550 64-bit RV515 7147
Radeon X1550 64-bit RV515 715F
Radeon X1550 64-bit RV515 719F
Radeon X1550 64-bit Secondary RV515 7167
Radeon X1550 64-bit Secondary RV515 717F
Radeon X1550 Series RV515 7143
Radeon X1550 Series RV515 7193
Radeon X1550 Series Secondary RV515 7163
Radeon X1550 Series Secondary RV515 71B3
Radeon X1600 Pro / Radeon X1300 XT RV530 71CE
Radeon X1600 Pro / Radeon X1300 XT Secondary RV530 71EE
Radeon X1600 Series RV515 7140
Radeon X1600 Series RV530 71C0
Radeon X1600 Series RV530 71C2
Radeon X1600 Series RV530 71C6
Radeon X1600 Series RV515 7181
Radeon X1600 Series RV530 71CD
Radeon X1600 Series Secondary RV515 7160
Radeon X1600 Series Secondary RV530 71E2
Radeon X1600 Series Secondary RV530 71E6
Radeon X1600 Series Secondary RV515 71A1
Radeon X1600 Series Secondary RV530 71ED
Radeon X1600 Series Secondary RV530 71E0
Radeon X1650 Series RV535 71C1
Radeon X1650 Series R580 7293
Radeon X1650 Series R580 7291
Radeon X1650 Series RV535 71C7
Radeon X1650 Series Secondary RV535 71E1
Radeon X1650 Series Secondary R580 72B3
Radeon X1650 Series Secondary R580 72B1
Radeon X1650 Series Secondary RV535 71E7
Radeon X1800 Series R520 7100
Radeon X1800 Series R520 7108
Radeon X1800 Series R520 7109
Radeon X1800 Series R520 710A
Radeon X1800 Series R520 710B
Radeon X1800 Series R520 710C
Radeon X1800 Series Secondary R520 7120
Radeon X1800 Series Secondary R520 7128
Radeon X1800 Series Secondary R520 7129
Radeon X1800 Series Secondary R520 712A
Radeon X1800 Series Secondary R520 712B
Radeon X1800 Series Secondary R520 712C
Radeon X1900 Series R580 7243
Radeon X1900 Series R58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