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都市农业规划与发展系统分析

都市农业规划与发展系统分析

都市农业规划与发展系统分析
都市农业规划与发展系统分析

武汉都市农业规划与发展系统分析

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学忙

都市农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端于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而后迅速向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传播、普及的一种现代新型农业,如生物农业、休闲农业、观赏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都是都市农业的具体表现形式。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北京等沿海特大中心城市在国内最先开始了建设都市农业的实践。目前,都市农业在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大城市内已蔚为大观,并逐步成为国内各大城市农业的共同发展方向。

一、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都市农业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为了追求高品质生活而对城郊农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考察

武汉都市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武汉农业从传统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农业的过程。大致说来,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78年~1984年,是城郊型农业酝酿期。这个时期的农业发展是“以粮为纲”,其主要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产量,尽快解决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从1978年开始试点并逐步全面推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武汉市郊的农、林、牧、渔业开始走上全面发展的

轨道。到1982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当时市场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逐步缓解的实际,适时提出了“以生产鲜活副食品为主,农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业发展新战略,城郊型农业开始萌芽。但在实践中,“以粮为纲”的生产方针仍然无法动摇。

1985年~1994年,是城郊型农业的发展期。这个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就是“服务城市,富裕农民”。针对当时初次出现的农产品“卖难”情况,武汉市开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林牧渔业和种植业中的经济作物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益逐步提高。在发展战略上,市委、市政府要求将市郊农村建成“四地”,即城市副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城市工业服务配套、发展城乡联合企业群体的前沿阵地,出口创汇农业的生产基地,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胜地,建设“城郊型农业”的思路逐步成熟。1988年,武汉市全面实施“菜篮子”工程,市郊进一步加大了蔬菜副食品的生产力度。1992年9月,市委、市政府全面放开粮棉油生产计划,农民由此获得了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的完全经营自主权,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

1995年~2001年,是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的过渡期。从1995年开始,武汉市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并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1997年10月,武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提出农业产业化“要突出城郊型经济、都市农业特点”,这是武汉市委、市政府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建设“都市农业”

的要求。2000年3月,武汉市全市农村工作会提出,要全面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重点是发展体现都市农业特色的“六种农业”,即设施农业、工程农业、品牌农业、加工农业、创汇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由此,武汉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路基本成形。

2002年至今,是全面推进都市农业建设的时期。随着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不断深入,一些体现都市农业特色的新型产业如农业庄园、观光农业、旅游休闲农业、园艺业等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热点,建设都市农业的共识逐步形成。在此基础上,武汉市委、市政府于2001年12月正式出台了《加快都市农业发展的意见》,对全市建设都市农业工作进行了部署,标志着武汉市进入了全面推进都市农业建设的时期。

(二)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经过全市上下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武汉都市农业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主要特点是:

第一,新型农业蓬勃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农业对外开放的深入,民营工商资本逐步进入农业开发领域,在其带动下,一些新型农业产业如设施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农业庄园、苗木花卉业等在武汉市郊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以设施农业为例,到2003年底,全市共建成农业温室与大、中棚25.6万个,占地面积达44.5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4.4%;共建成工厂化畜牧养殖小区26个、工厂

化渔业养殖小区4个,年牲猪出栏77万头、家禽出笼1389万只、禽蛋产量3.7万吨、牛奶产量5.4万吨、水产品产量7.4万吨,分别占全市同类产品产量的37.1%、29.9%、22.3%、66.3%和19.7%。再如旅游休闲农业,目前武汉市郊的旅游休闲农业已形成了相当的规模,其中仅黄陂区就有6万农民从事旅游休闲农业服务,不少农民因此而致富;武汉生态农业园已通过国家旅游局审核,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现已开通旅游专线,日接待游客逾3000人。2003年,全市旅游休闲农业共接待游客292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1亿元。

第二,园区建设方兴未艾。农业园区属于资金投入大、技术含量高、管理理念先进的示范性农业项目,主要包括农业庄园、农业科技产业园等类型。其中,以民营资本为投资主体的农业庄园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目前全市已发展到300多家,象谦森岛庄园、帝元农业园、和平农庄、多福农庄等大型农业庄园,投资都在数千万元以上。如谦森岛庄园,占地面积达6500亩(已购买土地使用权50年),栽种各种果树18万多株,以美国黑琥珀、黑布朗、红布朗、日本大石早生李、新西兰蜜思李、意大利早红、红灯樱桃等为主导产品,聘用员工近200人,其中技术人员28人,目前庄园资产过亿元,年产值达4000万元,利税1300万元。农业科技产业园也发展很快,全市已有近200家,其中投资在数千万元以上的大型园区就有十几家。如江夏区的大花山苗木花卉产业园,2000年开始建设,市、区政府已投入近千万元进行基

础设施建设,吸引72户民营企业投资1.2亿元,目前苗木花卉产业基地面积已发展到6万多亩,2003年产值达2.8亿元。

第三,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近年来,武汉市郊围绕菜、鱼、肉、奶、禽、游六大优势产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并通过政策引导、开放引进、扶优促强等方式,着力培植产业化龙头企业。2003年,市、区两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42家,其中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有12家;企业从业人员达2.97万人,共实现销售收入79.1亿元,其中市、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58.6亿元,出口创汇2620万美元。同时,各区围绕特色、规模、品牌、效益,按照山、水、林、田、路整体开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要求,大力推进优势农产品正规化基地建设,到2003年底,全市累计投入资金6亿多元,建成基地21.3万亩。这些优势农产品正规化基地的建成,不仅有力地带动了全市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也使当地农民得到了实惠,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生态环境建设势头良好。为了将市郊建成武汉市的“都市后花园”,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武汉市以森林绿化为突破口,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仅2001年~2004年,全市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67万亩,四年之内全市森林绿化率提高了5.3个百分点。为此,全市启动了环城森林生态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绿色通道工程、长江防护林工程、平原绿化工程等一批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其中,武汉环城森林生态工

程是我市有史以来最大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项目,计划沿武汉市188公里外环线公路两侧各建设100米宽的生态公益林绿化带,合计建设森林绿地面积5.92万亩,总投资4.44亿元。工程从2002年起开工建设,预计2005年春即可初步建成。

二、武汉都市农业的发展环境

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武汉建设都市农业已经具有较好的基础。当然,也存在一些制约因素。

(一)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城市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为都市农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不断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武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525元,一般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已从“温饱型”阶段转变到初级“享乐型”阶段,消费结构开始升级,对农产品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和高档化。市民除要求农业部门能够提供新鲜安全的高品质食品外,对改善生活环境、对旅游休闲、对体验农业文明等精神、文化型享受的追求也日益强烈。而且,武汉市现有800多万人口,其中仅中心城区的居民就有500多万,这是一个规模巨大的消费群体。所有这些,都为都市农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内部市场需求。

2、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支撑。武汉市市郊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一是气候条件优越。武汉属于亚热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年降雨量1100~1450毫米,雨量

充沛,日照充足,雨热同季,无霜期长。二是土地资源丰富。全市现有耕地308万亩,宜林地203万亩,荒地、滩涂近10万亩,大小湖泊140多个,大中型水库280座,正常水位时的水面达160万亩。三是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境内山川、湖泊众多,依山傍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以嵩阳山、九真山、木兰山、素山寺、青龙山、将军山和木兰湖、汤逊湖、金银湖、沉湖等“六山”、“四湖”为主体,农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发展都市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3、便捷的交通、优越的地理位置为都市农业开辟了巨大的外部市场。武汉地处长江中游,素有“九省通衢”的美誉。京广铁路与长江在武汉交汇,京九铁路也在武汉与京广铁路相联结,形成沟通华北、西南、中南、华东地区的铁路网络。京珠、沪蓉高速公路在武汉交汇,沿长江的高速铁路即将建成。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与长江水运的“柔性联运”,将更加凸显武汉作为中国内陆市场枢纽的战略地位。如果以武汉为圆心,以1000公里半径画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成都、西安、南京、广州等大城市都囊括其中,即使是鲜活农产品,一天一夜亦可到达。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为武汉都市农业的发展创造出巨大的扩展空间,带来了广阔的外部市场。

4、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为都市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都市农业的发展,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为支撑。近些年来,武汉市郊加快了以交通、通讯、电力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

设步伐,目前全市农村电网改造已全面完成,并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农村电话“村村通”已全面实现,农村每百户农户拥有电话70多部;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5%;全市乡镇(场)已全部通达等级公路(其中二级以上公路超过70%),2075个行政村已全部通了公路,其中40%的村级公路实现了硬化,预计3年内基本实现区通乡公路达到二级以上、乡通村公路全部硬化。与此同时,一批卫星城、重点镇和农民新村逐步崛起,城市也在不断地向周边地区扩张,城乡界线开始模糊。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都市农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

5、符合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的产业定位为都市农业开辟了良好的发展前景。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大都市,必须要有高度发达的现代都市农业相匹配。集约化、产业化、科技化、市场化与可持续发展,是都市农业的主要产业定位方向;而《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则要求在2020年前将武汉市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科技教育发达、服务体系完备、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城市,为把武汉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开放型、多功能的现代化国际城市奠定基础”,由此可见,都市农业的产业定位与武汉市的总体发展规划是非常吻合的。这将为武汉都市农业开辟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1、都市农业规划工作滞后。规划是都市农业发展的灵魂,规划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决定都市农业发展的成效。武汉市虽然自

上个世纪末就提出了发展都市农业的目标,但相关的深入调研工作则显得远远不够,迄今尚未拿出一个发展都市农业的总体规划,导致农业区域规划不明,农业的开发建设缺乏依据,各地的都市农业建设工作基本上仍处于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状态,给都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很大的隐患。这已经成为制约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

2、农业经营规模普遍过小。目前武汉市平均每个农户经营的耕地面积不到4亩,只有美国的1/750、欧盟的1/75,属于超小型农业。由于农业经营规模狭小,在武汉市推行农业机械化困难重重,推进农业产业化也面临着一定的阻力;同时,由于小规模分散经营,一般农户缺乏必要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内在动力,制约了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武汉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任务仍很艰巨。由于当前武汉市郊耕地化肥施用量居高不下(平均每公顷780公斤,远远高于全球92公斤、全国320公斤的平均施用量)、工业与生活废水处理不到位,加上畜禽粪便排放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农村水体污染、土壤物理性质变差等问题仍很突出。以湖泊水质为例,在全市51个主要湖泊中,水质在五级(不包括五级)以下的重度污染湖泊就有34个。其它如农村水土流失治理、农田林网建设、小城镇绿化等,与国内先进地区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

4、农业科技含量不高。近年来,虽然武汉市的农业科技水

平在不断提高,市郊也上了一些技术密集型的农业项目,但从总体上讲,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城市相比,当前武汉的都市农业还属于低水平的,许多项目还比较粗糙,科技、文化含量不高,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还不多,农业标准化生产才刚刚起步,名特优新产品在农产品中所占的比例不大,不少农业旅游项目的文化品位也不高。

三、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总体构想

目前武汉正在向建设城乡一体化、开放型、多功能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宏伟目标迈进,整个城市的经济布局、产业功能和城镇体系都将发生重大变化。武汉都市农业的发展必须服从、服务于武汉大都市的发展。

(一)武汉都市农业的发展目标

经过10~15年的努力,武汉农业要在构建特色鲜明的优质农产品体系、完备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功能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实力强劲的科技支撑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保障体系的基础上,基本建成与武汉大都市相配套的,以高度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市场化为主要标志的,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华中一流、国内先进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

(二)武汉都市农业的功能定位

都市农业的功能定位取决于都市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及资源禀赋条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都市农业的功能定位是不同的。具体说来,当前武汉都市农业应具备五大功能:

1、产业经济功能。这是现阶段都市农业的基本功能。其基本内涵是,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加速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一、二、三产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努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标,形成现代都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同时,要立足武汉市场需求,利用现代农业科技,大力发展名特优、鲜活嫩、无公害的农产品,确保武汉蔬菜副食品供应。

2、生态屏障功能。通过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植树造林、增辟城市绿地、发展避灾农业、控制农业污染源等多种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型农业,为城乡居民提供洁净空气、优质水源、优美风景及花卉、苗木、草坪等生态产品,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同时,借助严格的规划管理,切实利用、保护好武汉市郊的河流、湖泊、水库、森林、湿地等生态资源,充分发挥都市农业洁、净、绿的特点,建立起人与自然、城市地域景观与农业高度统一和谐的聚落环境,使农业起到改善都市区生态环境的功能。

3、旅游体闲功能。以大都市区范围内的农业为依托,充分利用武汉市郊山水资源丰富、自然与人文景观众多、农业庄园与高科技园区发展迅速的有利条件,结合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和农家生活,大力发展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以让市民在宁静、清新和优美的田园风光里,从事观光休闲,享受农家乐趣,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致,提高市民的生活品位。

4、文化教育功能。以满足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及青少年

学习农业知识的要求为目标,赋予都市农业一定的文化内涵,使其承担起相应的文化、教育功能。如一些高科技农业示范园、设施农业项目和农业庄园,可以向城市中小学校学生和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师生等特定对象开放,作为他们亲近自然、接触农业文化、了解生物学和农艺知识的园地或科研实习基地。

5、辐射示范功能。利用武汉特大中心城市科技、人才密集的优势,强力推进农业科技与管理创新,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推广应用,积极引进、开发名特优新农产品,大力发展生物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产业,结合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向周边地区展示武汉农业的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输出先进的农业管理理念和农业科技成果,充分发挥武汉市在推进周边地区农业现代化建设方面的示范作用。

(三)武汉都市农业的区域布局

武汉都市农业的区域布局,就是在服从服务于武汉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前提下,根据市郊各地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构建体现武汉特点和都市农业特征的现代化农业结构体系。围绕大力发展菜、鱼、肉、奶、禽、游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的要求和突出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的原则,武汉都市农业可以按照“构筑四个圈层、建设两大体系”来进行布局。

1、四个圈层:根据市郊各地到中心城区空间距离的远近,结合各区域的资源特点,大致可以将武汉都市农业的区域布局划

分为四个不同的环状产业带。

第一圈层为中环线以内的生态、休闲农业带。以开发农业的生态功能为主,兼顾其它农业功能的开发,着重发展公园农业、观赏农业、绿化农业、园艺业等生态型农业,禁止发展畜牧养殖业,直接为改善中心城区生态环境和居民生活环境服务,主要体现调节城市生态环境和满足城市居民休闲需要的功能。在地域形态上,由于城市化高度发展,呈现农地与城市区、一二三产业相互包围、错落分布的特点。

第二圈层为近郊滨江平原绿色园艺产业带。地理上大致相当于中环线到中、外环线之间中线以内的地域,在建设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突出土地节约利用特征,以科技化、园艺化、工厂化、智能化的设施农业和高附加值的精品农业为主,重点发展精细蔬菜、苗木花卉、草坪等绿色园艺产业,兼顾观光、休闲、体验等其它农业功能的开发,限制发展畜牧养殖业。

第三圈层为中郊滨湖垄岗平原规模化种养产业带。地理上大致相当于第二圈层到外环线以外10公里左右之间的地域,围绕菜(苗木花卉)、鱼、肉、奶、禽、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进特色农产品正规化基地建设和农产品的深度加工,适当发展优质粮和观赏休闲农业,充分满足城市居民对优质、安全、鲜活农产品的需求,并大力发展创汇农业,着力打造武汉市的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

第四圈层为远郊丘陵山区特色养殖与优质林果产业带。以发

展综合性、多样化的农业为目标,依托丰富的山水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重点发展生态林、速生丰产林、优质干果杂果、特色畜禽养殖、名特优稀土特产及优质粮棉油等常规农业,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休闲农业,着力打造武汉市的绿色食品基地和旅游休闲胜地。

2、两大体系:上述四个圈层都具备生态保障功能和旅游休闲功能,也就是说,生态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是横跨四个圈层的两个相对独立的都市农业体系。

第一,森林生态体系。建设重点包括六大林业绿化工程:一是退耕还林工程;二是即将建成的武汉环城森林生态工程;三是主要干道和江河绿色长廊建设工程,主要包括京珠、沪蓉、106、107、316、318、武黄、岱黄、汉宜、汉新、黄土公路绿色通道和长江、汉江、府河、举水防护林建设;四是平原农田林网工程;五是绿色生态村工程;六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及湿地保护工程。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全面建成适应武汉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森林生态体系。

第二,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体系。主要内容:以六山(嵩阳山、九真山、木兰山、素山寺、青龙山、将军山)、四湖(木兰湖、汤逊湖、金银湖、沉湖)、六区(南湖旅游度假区、道观河旅游风景区、木兰湖生态旅游度假区、汤逊湖旅游度假区、武汉野生动物游览区、东西湖观光农业区)和一园(武汉生态农业园)为依托,兴建开发一批农业庄园、垂钓园、农业主题公园、科普园、

民俗村、农家乐等农业景点景区,建成与全市大旅游相配套、生态环境优美、各具特色的旅游休闲观光农业体系。

四、加快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对策措施

近年来,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武汉都市农业已有了一定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这种发展还属于盆景式的、低水平的,离现代都市农业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要实现武汉都市农业的发展目标,必须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强有力的综合措施,将都市农业建设工作一步步引向深入。

(一)高起点制定都市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发展都市农业,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科学的规划作指导。要根据武汉市郊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现状和城市总体发展战略,结合农村村镇建设实际,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科学地勾勒武汉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划,明确未来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框架、具体目标和中长期工作重点。规划要体现出前瞻性、科学性和实效性,对都市农业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区域布局和运作机制等方面都要提出指导性意见,特别是按照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要求,以点、线、面、环的网络化格局,科学地构筑都市农业的整个空间布局,为武汉都市农业持续、有序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都市农业是建立在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基础之上的现代化农业,必须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一是积极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通过必要的政策激励和

引导,推动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广泛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农业工程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向集约化、设施化、标准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二是加快农技推广体制改革。积极探索跨区域设置农业科技推广机构,鼓励农技人员自主创业,创办都市型农业基地,发展技术性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三是办好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认真抓好农业科技园区的投资环境建设,着力引进一批农业高新技术项目,逐步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成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和孵化器。

(三)构建多元化的都市农业投入机制。发展都市农业,必要的资金投入是关键。首先,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继续加大市区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其次,通过适当的政策引导,鼓励城市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和民营资本“上山下乡”,大力向农业领域投资。第三,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引导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增加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投入。积极发展形式多样、产权多元化的农业贷款担保机构,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信贷担保业务。逐步发展农业保险,进一步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总之,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先导、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助力、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都市农业投入机制。

(四)进一步优化都市型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推进都市

农业建设,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改革和制度创新作保障。一是要大力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租赁经营、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二是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农村各类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逐步建立以专业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以农村运销大户和各类经纪人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都市农业发展提供便捷的信息、技术、生产资料供应、农产品运销等服务。三是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业标准体系和药残监控体系,大力推进农产品及加工品的标准化生产,逐步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制度、可食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农业投入品强制性产品认证制度。

(五)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农村基础设施,是都市农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要按照“标本兼治、以本为主”的原则,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力争在2010以前,全面完成农村灌溉渠系的整修、硬化和中小型泵站的设备更新改造工作,继续抓好水源工程建设,结合避灾农业的推行,彻底消灭“旱包子”、“水袋子”;同时,逐步推广滴灌、喷灌、关灌等节水型农业,稳步推进农田标准化建设。继续抓好农村公路建设,力争2010年以前在行政村村村通水泥公路的基础上,实现80%以上的自然村通公路。大力推行农业机械化,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服务

体系,平原地区要基本消灭牛耕现象。逐步实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推进,推动现代交通、通讯、供电、供排水、信息网络向农村延伸覆盖。

二○○四年十二月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研究 来璐 李世峰 谭建欣 程昊 (北京东方畅想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83) 摘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农业的新定位,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北京市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独特性,都市型现代农业具有自身的特色。充分发挥北京农业的多项功能需要政府的政策引导、合理的农业布局规划、适宜的科技手段指导农业的发展,同时需要农业投资的增加。 关键词: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多功能性 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位于城市周边的、具有现代农业特征和都市农业功能的新型农业产业[1]。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都市型现代农业是指我市依托都市的辐射,按照都市的需求,运用现代手段,建设融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于一体的现代化大农业体系”。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现阶段的客观要求,是北京农业现阶段的重要目标和特征,也是北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途径。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由其区位、资源特点决定的,是在对都市农业发展规律探索的基础上提出的。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除生产粮食外,还应该为实现其它目标做出努力[2]。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较传统农业更为明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功能包括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等[3],北京由于其科技、资源和区位的优势,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农业的多功能性具有自身的特点。 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的提出 1.1现代农业多功能性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农业在本质上具有多项功能,包括农业提供食品的功能、农业的生态功能、农业的社会文化功能等。传统农业处于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人类所需的食品供给短缺,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传统农业的功能局限于物质产品的供给,农业本身所固有的其它功能未被发掘。现代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类的生活需求不再停留在食品上,还追求其它的使生活水平提高的东西,对农业的文化和休闲等功能的要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 本研究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63101) 作者简介:来璐(1973-),女,陕西省兴平市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生态研究。Email:XPLL1124@https://www.doczj.com/doc/2a1483254.html,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国务院关于印发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 国发〔201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一二年一月十三日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11—2015年)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指导全国“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和发展,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形势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机遇期。 (一)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坚实。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幅增加农业投入,有力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连续八年增产、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5亿吨以上,棉、油、糖生产稳步发展,“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农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物质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科技支撑能力稳步提高。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幅提高。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农业“走出去”取得新进展。农民收入大幅提高,连续八年增幅超过6%。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为满足国内需求、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发展现代农业的条件更加有利。“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机遇难得。一是工业化、城镇化的引领推动作用将更加明显。工业化快速发展,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改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大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纲要 (2011-2020年) 为认真贯彻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和《中共大连市委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意见》(大委发 [2010] 2号),又好又快地推进我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向前发展,制定本规划纲要。 第一章发展战略 根据我市环境条件和发展基础,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我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必须着力强化城乡一体的产业支撑、夯实转型升级的创新基础、培育持续竞争的综合实力、构建融入世界的对接平台,努力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转型发展。 一、战略选择 1.城乡一体融合 在全域城市化进程中,以“农业基地化和园区化、农村城镇化和社区化、农民专业化和职业化”为重点,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管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转变农村居住方式、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构建要素互补、功能多样、环境友好、产业融合的都市型现代农业体系。 2.人才科技支撑 深入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体系,大力培育技术、经营、管理等各类农业人才,积极引进国内外涉农科教机构、企业研发总部和高

端人才,创建区域性涉农人才科技高地,满足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创新需求。 3.标准品牌提升 持续支持设施农业和种苗农业,集成创新装备和技术标准;重点强化精品农业和外向农业,提升产品标准;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打造环境标准;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和创意农业,完善服务标准。建立健全都市型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服务链和科技链相结合的标准体系,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4.旅游休闲驱动 充分发挥我市青山碧海、田园沟域、岛屿岸线融合一体的生态景观优势,紧密链接现代旅游休闲服务业,加速由产品市场决定的供应农业向产品、服务和消费市场共同决定的都市型现代农业转型发展,建设国际旅游休闲农业总部基地和创新服务中心,拓展农业对外开放新领域。 5.生态循环提质 积极开发和引进国际先进的低碳绿色技术和设施装备,大力推进农业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加强陆地、海洋生态环境和动植物保护性开发,有效应对生态资源约束不断加大的挑战,大幅度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生态服务价值和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战略定位 立足大连、引领东北、影响全国、面向世界,努力实现产业功能体系融合、体制机制深化改革、标准品牌集成创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

中国都市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_占绍文

REFORMATION&STRATEGY 2015.12 2015年第12期改革与战略NO.12,2015 第31卷(总第268期)REFORMATION&STRATEGY(Cumulatively,NO.268)2015.12.020 中国大陆地区都市农业的实践开始 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其后都市农业 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展开,每年都以较大 的比例增长。以北京市为例,2014年, 完成平原造林2.37万公顷,粮食播种面 积12万公顷;农业观光园达到了1301 个,总收入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0%;设施农业占总产值的12%;民俗旅游实际经营户8863户,比上年增加333 户;民俗旅游总收入11.3亿元,增长10.4%。虽然发展速度很快,但与发达 国家和地区相比,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都 市农业尚处于发展模式和业态组合单一, 处于不断探索和进一步完善的阶段。① 一、都市农业的界定 都市农业的概念最早是由日本学者 青鹿四郎在1935年发表的《农业经济 地理》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都市农 业是分布在都市内的商业区、住宅区等 区域内的,或者是分布在都市外围的特 殊形态的农业,在这些区域内的农业组 织依附于都市经济,直接受都市经济势 力的影响(宗传宏,2007)。随着经济 增长和科技进步,都市农业在中国不断 被赋予新的内涵。都市农业是经济发展 到较高水平时,随着农村与城市、农业 与非农业的进一步融合,为适应城乡一 体化建设的需要,在城市及周边地区, 中国都市农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占绍文,赵海华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55) [摘要]都市农业具有农业、文化产业等多产业融合的特点,符合绿色发展、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新常态下,是区域产业升级发展的重要选择。基于对快速发展的都市农业园区的深入调查,文章认为,都市农业园区的建设存在差异性不足、与当地实际结合不够紧密、产业链条过短等问题,发展都市农业应该与当地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深度融合,各地应系统地思考都市农业的发展战略、规划和实施路径。 [关键词]都市农业;文化产业;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5)12-0083-03 Issues and Think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China Zhan Shaowen,Zhao Haihua (School of Management,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Xi'an,Shanxi710055) Abstract:Urban agriculture is characterized by multi-industry convergence,such as agricultural and cultural industry,in line with green develop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It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for the new normal. Based the in-depth investigation on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park,this paper reviews that the existence of differenc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griculture park is insufficient,combined with the local reality is not close enough,the industrial chain is too short and other issues,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should be integrated with the local culture,beautiful rural construction,etc., and should be based on systems thinking development of urban agriculture. Key words:urban agriculture;cultural industry;industrial chain [作者简介]占绍文(1969-),男,湖北黄冈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化产业管理、区域经济发展管理;赵海华(1990-),女,江苏泰州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发展管理。 83

走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之路

走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之路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呼唤既发展经济又改善环境的产业,而现代都市型农业就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阳光产业。 都市农业有产业型都市农业、休闲型都市农业、科技型都市农业、文化型都市农业之别。郑州作为一个地处中原核心位置的特大型城市,其周边卫星城镇具有发展都市型农业的巨大优势。以荥阳市高村乡为例,她东临省会郑州,南依荥阳市区,北依黄河,西望虎牢关卡,南部平原地势平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正处于农村和城市的接触带上。目前全乡南部有3000余亩的花卉苗木基地,中部有高产万亩农田;北部有两万余亩的森林大氧吧、1万余亩的河阴石榴种植基地、近万亩的黄河湿地。通过近年来高村乡现代农业的发展实践,在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方面,总结出了一些成功经验。 一是都市农业必须有“精兵、精致、精品”。“精致”

农业,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追求特色,一二三产叠加发展,突出科学技术的作用,促进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有机绿色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发展,实现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的最大化。有了“精品”农业,就可以突出农业名牌创建和市场营销拓展,生产高品质、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精品农产品和精品农业休闲旅游项目,把优势产业做精、新兴产业做亮,提高现代都市型农业的综合竞争力。荥阳高村乡近年来围绕“三精”农业,极大提升该乡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一大批专业大户、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成为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的主力军,该乡的“河阴石榴”已成为很好的示范品牌。 二是都市农业必须突出“板块化、规模化、园区化”。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现代农业受到城市扩张的影响,农业发展空间也受到极大限制。所以必须科学规划好农业建设与城市发展、工业建设各自的空间,尤其要提高农村土地的规模效率、集约效益。实践中,我们明确农民对承包经营农地使用权的独立性、利益性和转移性,通过市场化机制,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提高农村土地的规模效率、集约效益。形成了农业特色产业带,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 (2006~2015) (征求意见稿) 中国农业科学院 芜湖市人民政府 2005年12月 前言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指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2003年,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决策,更快更好地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并要求沿江城市群马芜铜宣理应成为安徽接受东部地区辐射的桥头堡,成为安徽奋力崛起的先锋。为落实省委省政府东向发展战略的要求,芜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发展设想。农业是芜湖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农业现代化是芜湖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一个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相匹配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划十分必要。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是一项事关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全局性的系统工程。虽然芜湖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初步具备了基本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和条件,但仍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2005年7月,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负责组织有关专家研究制定芜湖现代农业的发展规划。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的专家组成的规划编制组对芜湖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在与芜湖市领导和干部群众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和与专家研讨,对芜湖市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条件、背景依据与发展潜力进行了认真分析,提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作为芜湖农业与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 《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在分析农业发展基础和发展背景意义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芜湖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功能定位与总体布局以及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形态,并重点就都市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和建设文明富裕新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与基础设施建设、近期重点建设项目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与策划,提出了“组织领导保障建设、科技支撑保障建设、资金投入保障建设、体制制度保障建设、人力资源保障建设”等五项发展举措。 规划编制得到了中共芜湖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到了市直有关部门,特别是各县区政府及农委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有关研究单位为规划的编制做了大量的工作,保证了规划编制工作顺利完成,谢谢!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2018-01-09 10:16 来源:欧柯奇技术 、现代农业内涵定义现代农业是一个动态的和历史的概念,它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事物,它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从发达国家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看,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包括两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技术的现代化,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要素装备农业,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生物化和化学化;二是农业组织管理的现代化,实现农业生产专业化、社会化、区域化和企业化。 (1)现代农业的本质内涵可概括为:现代农业是用现代工业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用现代组织管理方法来经营的社会化、商品化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 (2)现代农业是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产出率和商品率为途径,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在家庭经营基础上,在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下,农工贸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多元化的产业形态和多功能的产业体系。 、主要国家现代农业发展状况 1、美国 美国的农业劳动生产率高,是世界上唯一的人均粮食年产量超过1吨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农业是美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美国农业生产主要依靠家庭农场,目前美国拥有204万个农场,每年创造的农业产值3000多亿美元,其中10%由400个大农场贡献,40%由中等规模的3.5万个农场贡献,其余由200万个农场贡献。 2、日本 日本人口密度大,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农业发展面临较多障碍与限制。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农业发展迅速,现代化水平非常高,有多项农业指标领先于其他发达国家。日本的水稻、豆类、饲用玉米、蔬菜、水果、花卉等农产品的品质很高;日本的食品与水产品大量出口,其上市公司的市值占据日本总制造业的10%,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部门。 3、 荷兰人均农业用地仅2亩,地少人多。但荷兰农业坚持集约化、外向型发展道路, 农产品出口率达70%,居世界首位;出口额占全球市场的9%,居世界前列。花卉出口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花卉王国”蔬;菜、乳制品和猪肉出口名列世界前茅。

都市农业的发展及其趋势

都市农业的发展及其趋势 1.都市农业的的由来及其定义 1.1都市农业的由来 都市农业的产生和形成经历了一个渐变的过程。都市农业一词最早见于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要目的,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称为都市农业。都市农业作为学术名词最早出现在日本学者青鹿四郎1935年所发表的《农业经济地理》一书中。上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始于90年代初,其中以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较早。 1.2都市农业的定义 都市农业(或说都市型农业、城市农业)在英文中有若干表述,比如, City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in the city’s countryside, Metropolitan Agriculture, Metropolitan-intensive Agriculture等。 我国学者普遍引用的一个定义是:“都市农业(Agriculture in City countryside)指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大都市里,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土地,由城里人耕种,即都市农业”,其英文原意是“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关于都市农业的定义,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诸学派众说纷纭,至今难有定论。 2.都市农业的特征 (1)都市农业所处的空间城乡边界不明显。 一种情况是如日本许多城市在扩展过程中,农业以其优美的环境被保留下来,并在都市内建立各种自然休养村、观光花园和娱乐园,形成插花状、镶嵌型农业;另一种是分布在城市群之间的农业,这些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无异,与中心城区交通方便,已经完全城市化。 (2)都市农业功能多样。 都市农业除具有生产、经济功能外,同时具有生态、观光、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 (3)都市农业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 城市化地区的农业资源条件不同于一般地区,农业经营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一是表现为设施化、工厂化;二是表现为专业化、基地化;三是表现为产业化、市场化。

关于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

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路、内涵与途径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对北京农业发展规 律认识的深化,是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提出:着眼践行科学发展观 中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 要求,完全符合北京实际。立足于首都城乡统筹全局,跳出农业看农业,北京农业的地位、价值、环境正 在发生深刻变化。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对大城市地区农业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积极探索,是实现北京农 业又好又快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一,农业地位的再认识——少数不等于小数。 在全市经济总量中,农业增加值仅占 1.3%;农业从业人员62万人,仅占全市从业人员的7%。无论是绝对数还是相对值,都是少数。但是应当看到,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进程中,农业不可替代的地 位不仅没有降低,而且愈发重要和明显。从首都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城乡产业依存度增强,城市对农产品 的数量要求越来越大,品种要求越来越多,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业承担的食品供给、健康营养和安全保 障等任务越来越重;城市休闲产业正在向农业转移,农业观光、农村度假已经成为全市旅游业的重要组成 部分,所占比重正在逐步提高。从城市功能的角度看,宜居城市是北京的重要定位,宜居离不开生态,都 市型现代农业正是以保护生态为前提,与构建宜居城市的要求是一致的。从以人为本的角度看,发展现代 农业既能满足生产者的增收愿望,又能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沟通了城乡,促进了和谐。由此不难看出, 农业虽是统计中的少数,但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小数。 第二,农业价值的再认识——隐性价值显现化。 随着经济总量的扩大,首都经济发展呈加速趋势,人均GDP已经超过60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接近20000元,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显著变化,亲近大自然、放松心情正在成为人们休闲 度假的首选,特色优质安全农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由此给北京农业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农业价值 不仅体现在经济层面,满足人们“胃”的需求,而且体现在社会层面,其生态服务、生活参与的隐性价值 也开始显现,满足人们“肺”、“眼”、“脑”的需求。据有关研究显示,北京农田总服务价值为120亿元,其中生态价值90亿元,是产品价值的3倍;全市森林生态服务价值高达2100多亿元。农业的社会价值通 过各种途径显现,农业科技园区成为中小学生教育基地和科研示范窗口;农业观光采摘园使越来越多的城 镇居民享受丰收的喜悦。通过科技手段的应用,农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其经济价值也不断提升。在拍卖 活动中,一个西瓜卖到19000元,一个大桃卖到6800元,一个苹果卖到66000元,一条鱼卖到236000元……从过去时角度看,农产品的价格与价值确实发生了背离;但从未来时角度看,正是这种背离使我们看到农 业的多元功能,它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而且能够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实践证明,随着生产力 的发展,随着城市功能的延伸,随着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农业的隐性价值将会不断显现,而且不断增值。 第三,农业环境的再认识——优势得天独厚。 其一,市场需求旺盛。2006年,全市农副产品需求量超过800亿元,特别是北京拥有潜力巨大的高端 消费市场,为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其二,科技资源丰富。中央在京农业科研单位有25家,

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报告

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08-2020) (修改稿) 江省农业委员会 二○○九年八月

目录前言 第一章发展背景 1.1 自然条件 1.1.1地理区位 1.1.2 土地资源 1.1.3 地形气候 1.1.4 土壤状况 1.1.5 水资源 1.1.6 生物资源 1.2 社会经济 1.2.1人口及其分布 1.2.2 综合经济实力 1.2.3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2.4基础设施条件 1.2.5 优势高效特色产业 1.2.6 农业产业化经营 1.2.7 农村居民生活 1.3 制约因素 1.3.1农业产业化水平不够高

1.3.2农业投入不足 1.3.3自然灾害频繁 1.3.4可持续发展面临挑战第二章总体规划 2.1 指导思想和原则 2.1.1指导思想 2.1.2基本原则 一、现代高效原则 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产业化发展原则 四、体制机制创新原则 2.2 发展定位与战略 2.2.1科技创新战略 2.2.2体制与机制创新战略 2.2.3企业化经营战略 2.2.4可持续发展战略 2.3 发展目标 第三章空间布局 3.1 优质粮棉油产业带 3.1.1 发展思路 3.1.2 发展目标 3.1.3 建设容与布局

一、优势粮油主产区 二、沿海高品质棉区 3.2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 3.2.1 发展思路 3.2.2 发展目标 一、水产业 二、畜牧业 三、园艺业 四、特色产业 3.2.3 建设容与布局 一、水产业 二、畜牧业 三、园艺业 四、特色产业 3.3 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 3.3.1 发展思路 3.3.2 发展目标 3.3.3 建设容与布局 3.4农产品加工基地 3.4.1 发展思路 3.4.2 发展目标 3.4.3 建设容与布局

都市农业规划与发展系统分析

武汉都市农业规划与发展系统分析 武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学忙 都市农业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端于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而后迅速向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传播、普及的一种现代新型农业,如生物农业、休闲农业、观赏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都是都市农业的具体表现形式。到了20世纪九十年代初,上海、北京等沿海特大中心城市在国内最先开始了建设都市农业的实践。目前,都市农业在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大城市内已蔚为大观,并逐步成为国内各大城市农业的共同发展方向。 一、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都市农业是现代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人们为了追求高品质生活而对城郊农业发展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历史考察 武汉都市农业的发展过程,就是武汉农业从传统农业逐步走向现代农业的过程。大致说来,这个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78年~1984年,是城郊型农业酝酿期。这个时期的农业发展是“以粮为纲”,其主要目标就是尽可能地提高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产量,尽快解决城乡居民的温饱问题。从1978年开始试点并逐步全面推行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武汉市郊的农、林、牧、渔业开始走上全面发展的

轨道。到1982年,市委、市政府根据当时市场粮食供应紧张的局面逐步缓解的实际,适时提出了“以生产鲜活副食品为主,农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业发展新战略,城郊型农业开始萌芽。但在实践中,“以粮为纲”的生产方针仍然无法动摇。 1985年~1994年,是城郊型农业的发展期。这个时期农业发展的基本方针就是“服务城市,富裕农民”。针对当时初次出现的农产品“卖难”情况,武汉市开始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林牧渔业和种植业中的经济作物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益逐步提高。在发展战略上,市委、市政府要求将市郊农村建成“四地”,即城市副食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为城市工业服务配套、发展城乡联合企业群体的前沿阵地,出口创汇农业的生产基地,环境优美的旅游度假胜地,建设“城郊型农业”的思路逐步成熟。1988年,武汉市全面实施“菜篮子”工程,市郊进一步加大了蔬菜副食品的生产力度。1992年9月,市委、市政府全面放开粮棉油生产计划,农民由此获得了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的完全经营自主权,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 1995年~2001年,是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转变的过渡期。从1995年开始,武汉市以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并逐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1997年10月,武汉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提出农业产业化“要突出城郊型经济、都市农业特点”,这是武汉市委、市政府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提出建设“都市农业”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三一文库(https://www.doczj.com/doc/2a1483254.html,)/总结报告/调研报告 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近期专题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路和工作重点等问题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在合肥4个城区中,包河区农村区域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区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近10万农民,是全市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第一大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融入城市经济,农村形态转化为城市形态,广大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区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基础格局。二是生态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春色滨湖旅游节、大圩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在全省创响旅游农业品牌。全面开展绿化大会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良好。大圩镇先后荣获“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安徽省首批农家乐示范点”、

“安徽省生态建设示范点”、“安徽省环境优美乡”等称号。三是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徽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新农村建设彰显特色,沈福、磨滩、董城等10个村被评为省、市示范点,大圩镇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称号。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专项行动,实施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四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龙虾等六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全区主要农产品均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坚持以项目开发推动结构调整,大圩土地整理、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但对照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我区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正处于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农业与精致农业共存的现状,区域上存在着点线基地现代农业与区域传统农业反差的矛盾;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民市民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矛盾日显突出。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与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下一步重点实施6大工程:

重庆发展都市农业的探讨(一)

重庆发展都市农业的探讨(一) 摘要]文章在对国内外都市农业的产生与发展情况进行简述的基础上,提出都市农业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功能,重庆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及重庆发展都市农业的模式选择和对策建议:成立都市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引导;发挥都市农业的示范、辐射作用;大力发展都市农业的观光功能;加强都市农业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都市农业实践模式发展建议 目前都市农业是与工业并立的、充满生机的基础产业,都市农业的出现展现了未来农业的新潮流,为发展我国农业带来了新的希望,特别在重庆这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都市农业的发展更值得我们思考。 一、国内外都市农业的产生与发展 都市农业的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日本是世界上出现都市农业最早的国家之一。都市农业一词最早见于1930年出版的《大阪府农会报》杂志上,“以易腐败而又不耐储存的蔬菜生产为主要目的,同时又有鲜奶、花卉等多样化的农业生产经营”,称为都市农业。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经济学家开始研究都市农业。我国都市农业的提出与实践始于90年代初,其中以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开展较早,重庆都市农业发展的建设还刚刚起步。 都市农业(或说都市型农业、城市农业)在英文中有若干表述,比如UrbanAgriculture,CityAgriculture等,我国学者普遍引用的一个定义是:“都市农业(Agricultureincitycountryside)指在经济发达国家的一些大都市里,保留一些可以耕作的土地,由城里人耕种,即都市农业”,其英文原意是“都市圈中的农地作业”。关于都市农业的定义,由于它牵涉面广,涉及的问题错综复杂,又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国内外诸学派众说纷纭,至今难有定论。 二、都市农业的特征与主要功能 1.都市农业的特征 (1)城乡界线已日益模糊,具有高度的城乡融合性 都市农业所处的空间城乡边界不明显。一种情况是如日本许多城市在扩展过程中,农业以其优美的环境被保留下来,并在都市内建立各种自然休养村、观光花园和娱乐园,形成插花状、镶嵌型农业;另一种是分布在城市群之间的农业,这些地区的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无异,与中心城区交通方便,已经完全城市化,形成了城市渗透农村、农村渗透城市,城市和农村浑然一体,同时,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渗透,农业与旅游交叉融合,现代农业科技、设施与农艺相互交接融合,且逐渐走向和谐统一。 (2)都市农业功能多样 都市农业除具有生产、经济功能外,同时具有生态、观光、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如日本许多大都市在城市扩展过程中,把原有的城市尽量改造为“田园城市”,并把农业作为优美的环境予以保留下来,真正发挥农业的综合功能。 (3)都市农业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 处于城市化地区的农业资源条件明显不同于一般地区,农业经营表现出高度集约化的趋势。随着都市农业区域内经济地租的上升,在经济利益的诱导下,都市农业转向资本、设施、科技密集和土地节约型的发展道路,农业生产方式高度设施化、工厂化、专业化、基地化、产业化、大市场化。并实现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为大城市及国际市场提供所需的鲜活农副产品。目前,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有机构成甚至高过工业。如日本的东京、大阪的农业基本实现了生产栽培园艺化、基地设施现代化、生产操作机械化。 2.都市农业的主要功能 (1)生产、经济功能 都市农业利用现代工业技术,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为都市市民提供鲜嫩、鲜活的蔬菜、

(2020年)(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精编

(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 见

(农业畜牧行业)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 见

关于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政策意见 郊区各区县人民政府: 近些年来,北京加大了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力度,郊区都市型现代农业初具风貌,为更好推动和加快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步伐,促使农民增收致富,特制定本意见。 壹、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壹)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郊区“十壹五”发展规划的要求,以深入实施“221”行动计划,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宗旨,在坚持和确保市场配置生产要素基础地位和作用的基础上,创新政策扶持机制,发挥政策引导作用。通过集成政策,围绕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构建发展保障服务支撑体系,通过支持重点领域和项目,夯实基础、发挥优势、加强特色、优化结构、拓展空间、增强能力、提升效益。提升农业科技附加值、文化附加值、加工附加值、绿色附加值,使郊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不断提升,以满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二)指导原则 市场引导,主体积极的原则。深入调查市场需求,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确定发展的产业和项目。靠市场调动运营者的积极性。调动和整合社会、企业及个人资金,共同推进发展。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原则。政策措施要突出都市型现代农业集约、高效的特点,提升农业的科技、绿色、文化、加工等附加值,按照层次推进、重点推进、逐步推进的方式,实现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

创新机制,集成推进的原则。围绕产前、产中、产后环节,集成政策优势,整合公共资金,采取搭建平台、以奖代补、政府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予以扶持,力争实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培育亮点的目标。 优化结构,扶大成强的原则。结合“221”行动计划,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整合优势资源,优项增量,培育特色的产业,促进郊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把各种资源优势变成发展的强势,集优成势,把产业扶大做强。 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贯彻落实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合理开发、高效利用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目标 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搭建促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平台,完善和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投入机制。经过“十壹五”期间的努力,提升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平,提高北京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郊区农业由单壹功能向多功能转变、由注重生产向注重市场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城郊型向都市型转变,使郊区农业和城市发展相互融合、相互依托、和谐发展。 二、政策扶持重点和条件 针对当前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本意见重点围绕构建农业信息和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动植物保护体系、种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体系、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新业态新模式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在稳定粮食生产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要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可以形成很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作为农业大市,我们要抓住难得机遇,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升级和跨越发展。 自挂职以来,笔者通过对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经验的学习、调研,发现北京市近年来适应高端化、多元化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示范功能,不断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探索出的现代农业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一、籽种农业。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加快科研攻关、品种选育、基础设施、种子贸易等关键环节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北京种业年销售额达100多亿元,主要是打造“三中心、一平台”:全国种业的科技创新中心。每年育成各类粮菜新品种400多个,引育农作物新品种数量约占全国的20%。国内外种业企业聚集中心。全市籽种经营企业1300多家,全国种业前10强中北京市占4家,全球10强种业巨头有8家在首都建立研发或分支机构。全国种业的交易交流中心。北京种业销售额占全国的10%,农作物种子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37%。搭建种业发展服务平台。搭建了农作物品种试验展示网络框架,构建了北京林木种苗网、花卉网、果树网等网络平台。二、休闲农业。农业与“三产”的有机融合。利用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娱乐、健身等多项服务。北京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3500余万人次,实现收入30亿元左右。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休闲农园。从单一的入园观景、赏花、摘果、耕作、垂钓、狩猎等,到融合科研、观光、科普、餐饮、会议为一体,以“新技术、新品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

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内涵、发展思路和基本框架 The connotation,Development Train of Thought and Basic Framework of Peri-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孔祥智 Xiangzhi-Kong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北京100872) Schoo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 and Rural Development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 100872 【摘要】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城乡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重点包括:高科技农业、品牌农业、安全农业、观光农业、组织化农业、信息农业。并提出了“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点工作。 Abstract: Peri-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is the outcome of urban-rural relationship developing into certain stage,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ity. The developing keystones of Beijing’s modernistic peri-urban agriculture include: high-tech agriculture,brand agriculture, safety agriculture, tourism agriculture,organizing agriculture and information agriculture.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mport work about developing Beijing’s peri-urban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during the eleventh "Five-Year" . 【关键词】现代农业;都市农业;新农村建设 Keywords: Modernistic Agriculture, Peri-urban Agri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京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经形成了市、区县、乡镇三级政府共同投资于农村建设的公共财政体系。“十一五”期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郊区的比例不低于50%,全市新增教育、卫生、文化、体育、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用于区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横向对比看,这一比例是最高的。当然,应该看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20个字”的目标中,生产发展始终占居最重要的位置,生产发展是“本”,是其他目标实现的基础。而就京郊而言,由于常规农业早已失去了竞争优势,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是必然的选择。 一、对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解 尽管都市农业的概念的提出是在20世纪70年代,但早在50、60年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就出现了都市农业的理念和做法。我国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引入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后期,比较公认的理解是“地处城市郊区

2018年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2018年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关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 ( 18年2月21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三农”工作,坚定不移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现就加快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预期目标 (一)总体思路:以建设现代农业体系为目标,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以“一区三园两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2345”现代农业发展计划(即:突出节水高效农业、设施农业“两个重点”,抓住现代农业园区、农村土地流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个关键”,加快农业科技推广能力、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农业行政执法水平“四个提升”,巩固提高啤酒原料、无公害蔬菜、专业化制种、食用菌、优质肉羊肉牛“五大产业”),切实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持续稳定,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全面持续快速发展,努力形成园区带动、区域联动、集群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格局,积极推进农业装备现代化、农业技术现代化、组织管理现代化,不断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二)预期目标:18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5.2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382元,增长13.5%;粮食总产量保持30万吨左右;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5万吨,增长3%;农机总动力达到98万千瓦,增长2%;农机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9%。到18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6亿元,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784元,增长13.5%;粮食总产量保持30万吨左右;肉蛋奶总产量达到3.8万吨,增长4%;农机总动力达到100万千瓦,增长2%。把我市建成全国标准化啤酒大麦、全国高原无公害蔬菜、全省草食畜牧业、全省专业化制种、沿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