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献综述-酒店基层员工流动问题研究和解决策略

文献综述-酒店基层员工流动问题研究和解决策略

文献综述-酒店基层员工流动问题研究和解决策略
文献综述-酒店基层员工流动问题研究和解决策略

文献综述

酒店基层员工流动问题研究和解决策略

一、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状况

贝文(Bevan)认为,公司内部因素的作用比起外部的吸引来说更能影响员工流失,而且员工做出离开企业的决定是基于离开的愿望和流动的难易程度。

崔西(Tracey)认为,员工之所以跳槽,首先是企业对他们不信任,他们对自己做的工作没有自主权;其次是工作条件差,而工作要求又很高:最后是报酬低。

肯尼迪和福佛特(Kenndey and Fulford)认为,影响员工流动的因素包括明显因素和不明显因素,其中明显因素包括:年龄;收入;工作性质;个人发展事业的决心;预期未来的发展前途;员工调动工作的态度等。不明显因素包括:性别;种族;婚姻状况;家庭人数;教育背景:工作任期;以前调动工作的经验等。

迪瑞(Deery)则发现:影响员工流失的因素除了报酬、工作预期等因素外,管理人员与员工之间缺乏交流以及员工流动文化(企业内关于员工流动的合法性和可接受程度的信念和价值观)也是影响员工流失的重要原因。

希金和崔西(Hinkin and Tracey)认为:员工的流失会使企业增加五大类成本,分别为:分离成本:包括辞职面谈成本、各种手续

成本以及对员工的补偿费等;招聘成本:包括广告成本、付给中介机构的费用、申请者及招聘人员的车马费及杂费等;选拔成本:包括面试费用(可能是多次面试),对应试者的学历和资格的检查费用、体检费以及行政管理费用等;雇佣成本:包括行政管理费用、工作安排费用、上岗培训成本、正式培训成本以及制服成本等;生产损失成本:包括空缺成本、离职前的生产损失成本、新手的失误和浪费带来的成本以及管理混乱带来的成本费用等关于企业人才流失危机的治理,关于激励理论的研究成果较多,国外专家的研究大多是围绕着人的需要实现及其特点的识别以及如何根据需要类型和特点的不同来采取措施影响他们的行为而展开的。比较著名的激励理论有: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V.弗鲁姆的期望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的公平理论,也称为社会比较理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等。

除上述理论之外,还有美国心理学家海德首先提出的归因理论以及挫折理论,波特——劳勒的激励模型等。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如何激励企业的员工,从而提高其绩效和满意度,最终达到减少企业人才流失的目的。

阿洛兹(Araoz)则认为,在如何减少人才流失问题上,招聘适合企业的员工是关键。从招聘开始就应该注意尽量挑选那些优秀的、愿意长久呆在企业的员工是防止员工流失的最好办法。迪瑞(Deery)也承认招聘的重要性,并认为要留住员工,必须改善招聘

甄选的过程,包括个性测试等,找出更适合企业的员工。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人才流失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人才流失问题的成因、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和成本、人才流失程度的评判、人才流失问题的解决对策等,大多数研究对这些问题也都进行了综合分析,相对来说实证研究较少。

杨叶(2005)认为,人才流失的原因是心理契约的违背,并主张通过全程管理心理契约来规避人才流失;宋长青(2003)介绍了国外还经常使用伤害系数来评价人才流失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樊宏(2005)认为,人才流失的实质是知识流失,为了防止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他探讨了知识持续管理体系的开发与管理策略,为企业人才流失危机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许峰(2005)将人才流失给企业带来的损失归纳为管理危机、成本危机、市场危机和能力危机;李业昆(2005)主张通过总流失率和可避免的流失率两个指标以及流失结构等来评价人才流失的程度;熊会兵(2004)等从组织承诺和职业承诺的角度提出人才流失的规避措施;李鑫(2004)认为,通过确立人力资本产权私有制度、构建人力资本市场化定价制度、完善人力资本投资制度、创建完全的人力资本收益权制度、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制度和形成良好的人力资本产权运行的法律制度等人力资本产权的制度安排可以有效防止企业的人才流失;金晓彤(2002)对西方人力资本的投入和产出的测度模型,从人力资本的测度角度分析了企业人才流失的调

论文:酒店员工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以丽思卡尔顿酒店为例

酒店员工流失的原因及对策研究——以丽思卡尔顿酒店为例 专业:********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酒店业也取得快速的增长,酒店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作为服务业的主体,人力资源已经成为酒店经营的关键因素。目前,迅速增多的星级酒店使员工的选择和需求更加的多样化,酒店间的员工流动更加频繁,甚至不同服务业之间也出现了针对优秀人才的争夺,上述状况导致酒店业出现招人难,留人更难。因此,采取长效的激励机制,减少一线员工的流失、培育团队成员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提升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构建高效简洁的组织结构模式,降低管理及运营成本,已经成为酒店企业人力资源分析、建设和管理的重要的环节。文章对星级酒店员工流失问题展开了研究分析,并以丽思卡尔顿酒店为例,对该酒店一线员工流失的现状进行统计与分析,首先对丽思卡尔顿员工流失情况展开调查,其次从员工自身、丽思卡尔顿酒店以及社会三个角度分析了员工流失的原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星级酒店,人员流失,对策建议

1.绪论 旅游业是我国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而酒店业又是旅游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引领各行业之首迈入了世界大国的行列,有力地推动了服务业总体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整体质量的不断提升,成为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而作为服务业的主体,人力资源是酒店经营的关键因素。近些年来国内物价上涨,人工成本急剧增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酒店的发展。作为服务型产业,能否留住人才便成为考验酒店稳定发展和未来前途的一个重要指标,控制基层员工流失便成为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部分。本文对三亚市高星级酒店员工流失问题展开了研究分析,首先简单分析了课题的背景意义等;其次对国内用员工流失的文献综述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员工流失的概念与类型;再次以三亚丽思卡尔顿酒店为例,对星级酒店基层员工流失展开研究,通过对丽思卡尔顿酒店的实地访问调查,对近几年酒店基层员工流失数据的汇总、研究,找出丽思卡尔顿酒店基层员工流失的特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症结,分析基层员工流失过高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促进丽思卡尔顿酒店基层员工稳定,降低基层员工流失率的对策与建议。 2.酒店基层员工流失调查分析——以丽思卡尔顿酒店为例 2.1 调研方法 在调研过程中,采用整体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该酒店一线员工中200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问卷共196份,其中男性95人,女性101人。调查前向酒店人力资源部联系并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消除其顾虑以取得合作,然后由人力资源部发放问卷并填写。发放对象主要为员工流失率较高的客房部、餐饮部和前厅部的员工,其中前厅部50人,餐饮部74人,客房部72人,考虑到酒店的运营,问卷于两周后收回。 2.2 调查结果分析 表2.1丽思卡尔顿员工流失调查表

顾客满意文献综述

顾客满意文献综述 引言 当今世界企业竞争日趋激烈,竞争之焦点就是顾客竞争,争取和保持顾客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使命。企业既要不断争取新顾客,开辟新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又要保持现有顾客,稳定市场占有率。然而,在企业实际的经营运作中,尤其是服务业,往往一方面大批新顾客源源而来,另一方面许多现有顾客悄悄而去,这就是西方营销界所称的“漏桶”现象。企业要防止顾客流失,堵住“漏桶”,其关键就是要提高和实现高度的顾客满意,以形成良好的顾客口碑和培养顾客忠诚。本文针对国内外学者对顾客满意的研究就顾客满意的定义、顾客满意测量以及与顾客满意相关的因素进行文献综述。 一、顾客满意的定义 1、顾客满意的提出 20 世纪60 年代;1965 年,Cardozo 首次将顾客满意的观点引入营销领域,提出顾客满意会带动顾客的购买行为。 2、顾客满意的研究发展 由于顾客满意管理研究的基本目的是为了预测顾客的行为反应, 因此, 自80 年代以来, 许多学者开始从行为学视角来研究顾客满意的行为结果。这些研究主要形成两大流派。一种观点认为, 顾客满意度对购物意向的影响是通过态度间接产生作用。例如, 01iver(1980) 的研究发现高水平的顾客满意度可增加顾客对品牌的偏爱程度, 进而增强对该品牌的重复购买意向; Bearden and Teel(1983) 在对汽车的研究中发现, 顾客满意度对购买意向的影响受到态度的调节作用。另一种观点认为, 顾客满意度对购买意向具有直接作用。有调查显示, 较高比例的不满意顾客不愿意再购买同样品牌的产品(TARP, 1979) 。

3、顾客满意概念界定 目前,对顾客满意的定义,学术上有两种主要的观点。一种观点是从状态角度来定义顾客满意,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对购买行为的事后感受,是消费经历所产生的一种结果。如Howard 和Sheth(1969)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对其所付出的代价是否获得足够补偿的一种认知状态”;Oliver 和Linda(1981)认为顾客满意是“一种心理状态,顾客根据消费经验所形成的期望与消费经历一致时而产生的一种情感状态”;Westbrook 和Reilly(1983)认为顾客满意是“一种情感反应,这种情感反应是伴随或者是在购买过程中产品陈列以及整体购物环境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而产生的”;Kotler 则认为顾客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一个产品的可感知的效果与他的期望值相比较后形成的感觉状态,是感知的效果和期望值之间的差异函数”。 另一种观点是从过程的角度来定义顾客满意,认为顾客满意是事后对消费行为的评价。如Hun(1977)认为顾客满意是“消费经历至少与期望相一致时而作出的评价”;Engel 和Blackwel(1982)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对所购买产品与以前产品信念一致时所作出的评价”;Tse 和Wilton(1988)则认为顾客满意是“顾客在购买行为发生前对产品所形成的期望质量与消费后所感知的质量之间所存在差异的评价”。这些学者认为,在顾客满意的内涵中,评价过程是其核心组成部分。从过程角度对顾客满意的定义囊括了完整的消费经历,指明了产生顾客满意的重要过程。 二、顾客满意测量 1、满意测量的“期望不一致模式” 满意测量的期望不一致模式源于美国营销学者Oliver于1980年提出的期望不一致模型。该模型对顾客满意的心理形成过程作了这样的解释:顾客在购买之前先根据过去经历、广告宣传等途径,形成对产品或服务特征的期望,然后在随后的购买和使用中感受产品和服务的绩效水平,最后将感受到的产品(或服务)绩效与期望进行比较判断。当感知绩效符合顾客期望,顾客既不会满意也不会不满意;而当感知绩效超过顾客的期望(积极的不一致),顾客就会满意;当感知绩效低于顾客的期望(消极的不一致),顾客就会不满意。 因此,期望不一致模式有三种操作化的方法:(1)分别测量期望(消费前)和绩效(消

关于企业员工流动成因的文献综述

关于企业员工流动成因的文献综述 摘要:二十一世纪,人才显得尤为重要,对企业的生存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员工流动现象越来越普遍,过高的员工流动率使得企业的发展面临困境。本文就此对国内外学者对员工流动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地概括与总结。 关键词:员工流动影响因素 一、员工流动的概念 安·德维尔和马宏(Ann Denvir&Frank Mc Mahon,1992)认为,员工流动是指人们被一个组织雇用或者离开这个组织的行为.皮扎姆和宋伯格(Abraham Pizam and Steven W.Thornburg,2000)指出,员工流动包括自愿流动和非自愿流动,其中非自愿流动的原因大多是被企业解雇或被迫辞职,而自愿流动则是出自员工个人的原因。 二、员工流动的基本理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勒温(Lewin)认为,个人能力与个人条件与其所处的环境直接影响个人的工作绩效.一个人所能创造的绩效,不仅与他的能力素质有关,而且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个人处于一个不利的环境之中(如:专业不对口、人际关系恶劣、心情不舒畅、工资资待遇不公平、领导作风专断、不尊重知识和人才),则很难发挥其聪明才智,也很难取得应有的成绩。一般而言,个人对环境往往无能为力,改变的方法是离开这个环境,转到一个更适宜的环境工作,这就形成了员工流动。 卡兹(Katz)从保持企业活力的角度提出了组织寿命学说。他通过大量调查统计出了一条组织寿命曲线,即卡兹曲线。曲线表明,在一起工作的员工,在一年半至五年的这个期间内,信息沟通水平最高,获得成果也最多。而在不到一年半或超过五年的时间段,成员沟通信息水平不高,获得成果也不多。卡兹曲线表明,组织和人一样,也有成长、成熟、衰退的过程,组织的最佳年龄区为1.5年至5年。超过三年,就会出现沟通减少、反应迟钝,即组织老化,解决的办法是对通过员工流动对组织进行改组。卡兹的组织寿命学说从组织活力角度证明了员工流动的必要性,同时也指出员工流动也不宜过快。流动间隔应大于2年,这是适应组织环境和完成一个项目所需的下限时间。一般而言,人的一生流动7-8次是可以的,流动次数过多反而会降低效益。 库克(Kuck)从如何更好地发挥人的创造力的角度,以研究生学习期间创造力变化情况为例子,论证了员工流动的必要性。研究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初期(1.5年),第一次承担任务的挑战性、新鲜感,以及新环境的激励,促其创造力快速增长,然后创造力进入鼎盛期,大约可以维持1年左右,是出成果的黄金时期;随后进入初衰期,创造力开始下降,持续时间约为0.5年至1.5年:最后进入衰减稳定期,创造力继续下降并稳定在一个固定值。如不改变环境和工作内容,创造力将在低水平上徘徊不前。为激发研究人员的创造力,应该及时变换工作部门

某企业基层员工培训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文献综述 题目某企业基层员工培训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一、前言部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是“以人为本”的时代,是一个复杂的、多元化的、全球性的知识经济时代,当今时代企业在取得和保持竞争优势方面面临着诸多挑战。人力资源作为制约企业发展的核心因素,受到企业越来越多的重视。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把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在激烈的企业竞争环境中,人已成为实现企业自身战略目标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关键是不断提高人员的素质。这就需要企业不断地培训、开发人力资源,尤其是如何做好基层员工的培训。而如今基层员工培训又面临着新形势,要分析企业基层员工培训中讯在的问题,并针对性提出措施。站在企业的角度看,企业是生产性组织,也是一个学习型组织,企业基层员工培训的实质就是开发每一位员工的潜能,培训能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我们知道,人力资源培训理论是培训工作的基础,科学的理能够指导正确的实践,因此要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影响广泛的与企业基层员工培训相关的基础理论,能够为企业基层员工培训现状的分析和基层员工培训体系的研究奠定基础。因此本文献对“基层员工培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概述,并做出评论,望有关企业在基层员工培训方面能够不断完善,做出有效的培训,推动企业的发展。 二、主题部分 (一)基层员工培训的现状 现今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基层员工思想观念比较落后、思维方式比较保守,部分基层员工对改革开放缺乏充分的心理准备,对新业务、新技能不能适应,认识上存在误区,情绪上产生抵触。(陈胜,2007)基层员工由于素质低、心理承受能力差等原因,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及隐患,例如惊慌心理,对企业高科技、

企业员工招聘文献综述

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文献综述 题目企业员工招聘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人力资源管理1042 学号 系(部)工商管理学院 完成时间

企业员工招聘文献综述 摘要:员工招聘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石,能否招聘并录用到企业需要的优秀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现实中,员工招聘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避免招聘过程中的问题和误区,是员工招聘工作需要特别注意解决的问题。招聘的成败影响着企业运行的效率,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企业、员工招聘、改进策略 1前言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最根本的竞争也就是人才的竞争。招聘是企业获得优秀员工的重要途径,只有获取与企业发展相适合的优秀员工,才能最大限度的创造价值,完成组织目标。社会的高速发展,使得招聘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媒体、网络等为企业招聘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本文尝试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努力创新观点。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以下对国内外学者的已有研究文献作一系统概述,并指明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不足。 2.1 国外研究现状 美国学者乔治.T.米尔科维奇与约翰.W.布得罗所著的《职能招募与选才》中对招聘所下的定义是:招聘是确认和吸引大量候选者的过程,从中挑选可接受雇佣要求的人。[17] 约翰M.伊万切维奇对招聘的定义是:招聘是指这样一种组织行为,它影响应聘者的数量和类型,以及求职者是否接受所提供的工作。也就是说,招聘与人力资源规划及甄选有直接的关系。[15] Alan Lewis在《我们招聘如何做到文化第一,技能第二》中表明,招聘到能融入企业文化的员工是保证公司基业长青的最佳方式。它带来了更高的员工留职率,更好的员工敬业度,并且与客户的联系也更为紧密。[13] 亚瑟.W.小舍曼、乔治.W.勃兰德和斯科特.A.斯耐尔所著的《人力资源管

文献综述 客户满意度

提升客户满意度的策略的文献综述 1前言 顾客满意度是现代经济发展中企业公司谋求发展所需要参考的重要指标和参数,在目前,他作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或服务的直接感知结果,对企业的发展方向,技术改进等发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在阅读许多相关网站,文献,新闻报道的基础上简要的作此文献综述。 2满意度概念 1965年Cardozo [1]首次将“CS”即“顾客满意”这一概念引入营销领域,此后顾客满意度的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各个专家、学者经过研究对顾客满意的定义,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类: (1)以消费过程中的行为定义的顾客满意度 这一观点被称为特定交易观点,是从顾客个人行为的角度出发的认为顾客满意是事后对购买中某种特定行为的评价。如:Howard和Sheth(1969)认为,满意是消费者对所付出代价与所获得收益是否适当的一种认知状态[2]。Pfaff(1977)认为,满意是产品组合的理想与实际差异的反差[3]。Westbrook(1983)则认为顾客满意度是一种情绪反应的状态[4]。Wilton(1988)把顾客满意定义为顾客对所购买产品或服务的实际品质与先前预期之间差异的评价[5]。Kolter(1997)认为顾客满意度是一个人所感觉的愉悦程度的高低,是源自其产品知觉绩效和个人对产品的期望,二者相互比较之下形成的,也就是指顾客满意度是知觉绩效和期望的函数[6]。Spreng(1996)认为将顾客的愿望作为比较标准优于顾客期望[7]。 (2)顾客对购买行为后的感受状态定义的顾客满意度 顾客满意是对经过一段时间的购买和消费经验的总体评价,是衡量一个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业绩的一个基本指标。Oliver(1981)认为顾客满意度是对事物的一种情绪反应,而这种反应主要来自于顾客在购物的经验中得到的惊喜[8]。Woodside等(1989)认为顾客满意度是顾客消费后产生的整体态度的一种表现,它反映出顾客喜欢或不喜欢的程度[9]。Anderson(1996)归纳过去学者的看法,从特定交易与累积交易两种不同的观点去解释顾客满意度[10]。 3满意度影响因素 (1)国外关于客户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Day(1977)认为影响顾客满意的因素包括: 消费者感知的产品性能或服务质量、消费者的期望、采购或使用产品过程中的感知代价或牺牲、评价满意的时间。顾客满意度取决于顾客所预期的产品利益实现程度,即“预期”和“实际”结果一致程度[11]。 PZB(1985)在1988年,PZB把量表的项目库确定为5个维度即有形性、可靠性、响应性、保证性(能力、礼貌、可信度、安全性)和移情性(理解、沟通、可接近性),至此形成了被广泛使用的SERVQUAL量表[12]。 Anderson,Sullivan(199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影响顾客满意的主导因素包括感知质量和感知不一致。感知质量也就是产品或服务绩效,期望对顾客满意没有直接影响,而是对感知质量有直接和积极的影响,感知质量和感知不一致相互影响作用造成顾客满意程度[13]。 Kotler(2001)指出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都要以顾客满意度为指针,要从顾客角度,用顾客的观点而非企业自身利益的观点来分析考虑消费者的需求[14]。 Dwayn和Stephen(2000) 发现在服务业领域,顾客忠诚的因子成分主要集中(1) 行为忠诚,强调重复购买; (2) 情感忠诚,指喜爱等情感因素; (3) 认知忠诚,表现形式有偏好、购买时首选和制定决策时优先想到等; (4) 未来忠诚意向[15]。

酒店管理分析 论述酒店顾客抱怨研究现状分析

酒店管理分析论述酒店宾客抱怨研究现状分析(一)宾客抱怨行为 服务失误发生后,宾客首先会考虑要采取行动还是保持沉默。许多宾客对其不满采取消极态度,在某种程度上,宾客是否向酒店进行直接抱怨取决于宾客想保持原有供应商还是想转向新的供应商。直接抱怨反映了宾客对酒店的信任,保持沉默的宾客很可能已经决定不再和这家酒店打交道。 由于不满意的宾客往往会向自己的朋友和亲人表达内心的不满,这使酒店不仅失去了这些不满的宾客,而且可能由于负面口碑效应而失去其他的潜在宾客。当失误出现并导致宾客产生不满的时候,最好的情况是宾客直接向酒店提出抱怨。这会使酒店得到宾客对产品或服务的反馈信息,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做出必要改进。 宾客的直接抱怨为酒店改善市场形象提供了宝贵机会,使得酒店发现新的营销机会。宾客向酒店提出抱怨,表明宾客仍然相信酒店能够改正错误,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仍然希望与酒店继续保持合作关系。 因此,酒店应该真心实意地接受宾客抱怨,想方设法恢复宾客的信任,防止负面口头宣传给酒店声誉带来的破坏作用。 (二)宾客抱怨与忠诚 抱怨是宾客对酒店忠诚表现的一种礼物。宾客的忠诚度分为认知忠诚、情感忠诚和行为忠诚三种。研究表明,有效解决宾客抱怨会对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产生重大影响。经历失误的宾客如果经过酒店努力补救并最终感到满意,将比那些问题未被解决的宾客更加忠诚。因提出抱怨而使其问题得到迅速解 决的宾客,更可能发生再次购买行为,相对来说,从未进行抱怨的不满意宾客最

不可能再次购买。不满意的宾客如果经历了高水平的、出色的补救,会比那些第一次就获得满意的宾客具有更高的满意度,并更可能再次光顾。第一次就把事情作对当然是最好的,不过,对宾客抱怨进行有效而妥善的处理,实现宾客的第二次满意,也会带来很高的宾客忠诚度。 酒店服务质量和宾客抱怨 由于酒店是宾客和服务提供者高度接触的行业,所以服务失误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对服务质量中某一环节的“不满意”,宾客就会发生抱怨行为,但许多国内酒店却忽视了抱怨管理。有效的处理宾客抱怨,提高服务质量,可以提高宾客的忠诚度。这里的服务质量是指宾客对期望服务和实际服务的比较。 (一)服务质量和宾客满意 1.酒店服务质量 酒店的服务可以被看作是一次行动,一项表演,一次努力。把酒店服务管理比喻成一个特殊的表演,服务人员是演员,宾客就是观众。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是无形的,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宾客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也参与了服务的过程,这种参与性可以创造令宾客满意的体验。而这种服务也是易消失的,因此要充分利用酒店的生产能力。正是由于酒店服务的无形性和易消失性决定了酒店服务质量难以衡量。但是如果从宾客认知角度来看,服务质量就类似与服务水平。当宾客的期望服务水准低于认知服务,就会出现理想的服务;如果与后者等同,就会出现满意的服务;如果低于后者,就会引起宾客的抱怨,出现不满意的服务。 由于对酒店服务质量的衡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里面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我们从一下几个方面来建立服务质量的框架。一是服务质量是在酒店和宾客在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但只有宾客才能对酒店的服务质量做出最终的评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文献综述范文 摘要: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结合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能够不断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基于信息的决策支持。文章论述了各个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的研究,对该领域内主要贡献者的观点进行归纳,并梳理其理论逻辑,力求从另一个侧面去理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文献综述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经历了三个阶段,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发展所经历的三个阶段和发展动力的论述基本上都是一致的。 杨兴东、王红霞、魏玉莲、成卫山(XX)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 0世纪6 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这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但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工作量,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第二代系统基本上解决了第一代系统的主要缺陷,

对非财务的人力资源信息和薪资的历史信息都给予了考虑,其报表生成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也都有了较大的改善。第三代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它的特点是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用集中的数据库将几乎所有与人力资源相关的数据(如薪资福利、招聘、个人职业生涯的设计、培训、职位管理、绩效管理、岗位描述、个人信息和历史资料)功能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数据收集和整理汇报逐渐转向数据处理和分析、替管理人员做出预测和决策支持,并通过电子流程进行自动化和跨平台跨网络工作等方面转变。 蔡昊(XX)在论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的演进时也提出了三个发展的时期。他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由于当时计算机技术已经进入实用阶段,同时大型企业用手工来计算和发放薪资既费时费力又非常容易出差错,为了解决这个矛盾,第一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应运而生。当时由于技术条件和需求的限制,用户非常少,而且那种系统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种自动计算薪资的工具,既不包含非财务的信息,也不包含薪资的历史信息,几乎没有报表生成功能和薪资数据分析功能。但是,它的出现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展示了美好的前景,即用计算机的高速度和自动化来替代手工的巨大工作量,用计算机的高准确性来避免手工的错误和误差,使大规模集中处理大型企业的薪资成为可能。第二代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出现

员工流失文献综述

员工流失文献综述 一.前言 员工流失是指组织不愿意而员工个人却愿意的自愿流出。这种流出方式对企业来讲是被动的,组织不希望出现的员工流出往往给企业带来特殊的损失,因而又称之为员工流失。员工辞职是员工的权利,但由于对企业有害,企业一般要设法控制和挽留,至少要避免这种现象经常发生人员流失越来越严重是现如今社会的一大隐患,因此在这方面上,在国内外,分别有很多学者对其做了很多研究。 二、主体 (一)国内研究情况 在我国,由于历史的特定原因,市场经济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才开始起步。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直至90年代初,理论界才开始研究员工流失,但在这一时期,主要是翻译、编译和介绍国外的员工流失研究成果。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我国第三次人才流动高潮的形成,除了借鉴前面国外不同视角的员工流失研究外,我国的许多学者还通过总结我国实践,从区域、企业类型以及岗位等方面探讨了企业员工流失问题。 (1)不同地区的员工流失 学者们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员工流动率都比较高,但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却有所不同。经济发达地区人才流动率较高,原因在于该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企业间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同时随着人才自我需求和对发展空间的不断追求,最终导致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间人才流动较快。学者们也强调在经济发达地区,企业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如何减少企业内部的员工流失,而保持一定比率的人才流动,将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课题。 经济欠发达地区员工流失率较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生态、交通、通讯等基础环境不尽人意;工资、福利待遇方面达不到人才的期望值;人才发展的事业空间较小,可选择的机会不多;观念落后,缺少培育人才的土壤,人才浪费现象严重。因此,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多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学者们认为,解决经济欠发达地区员工流失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吸引人才流入,为此学者们也做了不少对策方面的研究,如,营造投资环境,吸引优秀企业,鼓励个人创业、提高人才待遇问题,消除其后顾之忧、加强与经济发达地区合作,采用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更新管理理念,完善激励机制等。 (2)不同类型企业的员工流失 主要是对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的员工流失问题进行研究。由于我国经济体制

【毕业论文】酒店顾客满意度研究

摘要 21世纪是以服务取胜的时代,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酒店业的竞争越加激烈,酒店产品的日趋同质化和消费者消费心理的日趋成熟,对酒店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酒店市场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企业生存的基本准则是让顾客满意,谁能取悦于客户谁就能赢得市场。本文以广州××大酒店为研究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对顾客满意度进行分析,分别从酒店自身内部环境的探索和顾客问卷调查来分析影响顾客满意度的因素,探讨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对策。本文认为可以从改善硬件和娱乐设施、提升员工满意度、建立客户关系管理体系、提高服务质量这四个方面来考虑执行,以达到提升客户的满意度的目的,使酒店的业绩和竞争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日盛世豪大酒店;顾客满意度;对策 Abstract The 21century is the age winning with servic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the hotel industr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petitive. The fact that growing homogenization of Hotel products and increasingly mature of consumer's consumption psychology has made higher demands on hotel business,and hotel market has shifted its role from a seller's market to a buyer's market. Basic criterion for business to survival is satisfying customers——the one who can please the customer can win the market. This thesis regards Imperial Traders Hotel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analyze factors affecting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study the countermeasures,from different point of view to analyze the customer satisfaction,respectively own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the hotel and customers’ questionnaire survey. As for the countermeasures,three ways can be implemented to help hotels attain the goal of

餐饮顾客投诉处理经典案例

餐饮顾客投诉处理经典案例 山东舜和国际酒店位于济南市经十路,是由舜和酒店集团投资兴建的高星级餐饮主题文化酒店,于2010年11月17日开业。舜和酒店独创了一种特殊的代金券,叫做感恩券,每张面值48元,专门用来赠送给酒店提意见或建议的顾客,可以抵现金使用。此举的意义,用任兴本的话说,就是“一切以顾客满意为原则,把投诉的顾客变成忠诚顾客。”培训员工时,他经常这样跟员工讲:“一定不要和顾客争辩谁对谁错,并非顾客全都是对的,但试图证明顾客对错,甚至说服客人的这个做法本身是错误的。因为不管客人对错,只要他不高兴,他不来了,我们就等于失去了这位客人,这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 5分钟总经理出现在投诉现场舜和酒店要求,如遇到客人投诉,总经理必须5分钟内到达现场。任兴本说,客人选择到酒店来消费,不是冲某个人来的,而是冲舜和这个品牌来的,因此,如果客人不满意,在在场的服务员不论她多优秀,都不能代表整个酒店的诚意,不能代表整个酒店对顾客的重视和尊重。遇到顾客不满意,一线服务员必须马上用对讲机上报总经理,总经理必须5分钟内到达现场处理,如总经理不在,就由副总经理出面。总之,要给客人最大的面子。 抱怨比投诉更重要 任兴本说,抱怨是隐患,是顾客对酒店提出的警示和提醒,只有重视抱怨,才可以避免投诉。很多酒店只有遇到投诉时才重视,相当于火灾已经发生了才去救火,实际上,真正的安全是应该将火灾的隐患一一清除掉,避免火灾的发生。因此,日常管理中一定要非常重视顾客的抱怨。在舜和,顾客一句不经意的自言自语,很可能被服务员记录下来,当做“隐患”汇报;顾客和服务员一句简单的问答,也很可能被发现顾客的潜在不满或需求,当做重要“线索”上报;一个常见的预订取消,舜和的前台服务员也会巧妙地找出顾客取消的原因所在;一个眼神的张望,也会引来服务员的关注和问候…… 把抱怨的顾客当老师 任兴本曾经发动所有分店员工搜集“顾客抱怨”案例,每搜集一条奖励50元,然后逐条研究,对症下药,目的就是“在火灾前消除隐患”。任兴本说:“服务行业,怕的不是顾客抱怨,而是顾客不满意了,一声不吭走了,再也不来了。顾客抱怨是帮助我们发现问题,找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抱怨的顾客是我们的老师,帮助找出不足,帮我们改进,我们应该心存感恩。当我们以感恩的心态面对给我们‘挑错’、向我们‘抱怨’的顾客时,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更多餐厅管理内容就在湘菜厨师唐杰网站。就是在这种理念下,舜和独创了“感恩券”,只要客人有建议或者意见,作为感谢,服务员会送上感恩券。“泔水剩余量”上称量顾客就餐完毕,厨房大姐收拾餐桌上的剩菜剩饭时,一幕很特别的景象引起同行极大兴趣:她们的小推车上不仅放着常规使用的倒放剩菜的干、湿桶,还放着一个小型电子秤。这个电子秤是用来干什么的原来,舜和有一条特别的规定,厨房大姐收拾餐桌剩菜时,哪些菜剩得多、哪些菜剩得少,凉菜、热菜、面食分别剩余多少克,都要有详细的记录。因此,厨房大姐每倒一碟剩菜,都要先过秤,然后逐个登记在《泔水剩余量统计表》中。其他餐厅酒店几乎都“干净利索”地把餐厨垃圾直接倒掉,舜和却对泔水如此“小题大做”,这是为什么 任兴本解释,重视泔水剩余量,不仅是酒店节省成本的关键之一,而且也是更好把脉顾客需求的重要途径。他说,每餐把泔水剩余量统计出来,一来可以提醒厨房哪道菜受欢迎,哪道菜反应一般,可以让后厨及时调整思路;二来剩菜统计具体到热菜、凉菜、面点的剩余克数,通过数据分析,可以找出菜品搭配是否有问题,配置的菜品数量比例是否合适;最后通过剩菜分析从中找出顾客就餐规律,了解顾客的需求,更好地满足顾客。

培训与开发的文献综述

培训与开发文献综述 摘要:在现代社会外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中国各大小企业都在不断发掘生存之道,但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找一小片栖息之地那样简单,更有寻求于长久道之说,所以人道主义应运而生,人力资源发展的地位也自然日益加强,人才的竞争自古以来就是企业竞争的主要力量。可见,人才制高点是企业运营成败的关键。培训虽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培育和加强企业能力的过程中扮演了核心角色,是获得人力资本增值的最直接的途径。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发展,本篇论文结合大量国内外知名专家的相关资料,希望能给广大需要培训的机构和将来计划走此路径的人员以借鉴价值。 关键词:人员培训人力资源管理培训专家理论文献 1国内外人员培训与开发定义 1.1国内人员培训与开发定义 1.1.1张石森,欧阳云在《哈佛MBA培训与激励全书》一书中提出:人力资 源的培训与开发是指为了提高员工技能和知识,增进员工的能力,从而促进员工现在和未来工作业绩所做的努力。其中,培训集中于现在的工作,而开发则是雇员们对未来工作的准备。一个组织的培训和开发实践能够提高员工的能力和减少不希望的流动可能性来对竞争优势作贡献,在整个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1] 1.1.2张俊娟,韩伟静在《企业培训体系设计全案》一书中指出:初级培训 是对具体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和工作事项而设计,基于“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从解决实际问题和具体问题出发。常见的有只是,技能,态度的培训。深层次的培训是解决如何实现可持续创新,可持续变革,可持续良性发展,怎样获得面对问题的思路,如何思考才有效等问题。其内容包括潜能挖掘,思维培训,问题解决等,针对的不是一次或一时的问题解决,而是侧重于获得无数次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掌握高效思考的技能。[2] 1.1.3华敏在《培训管理工具箱》一书中指出:从狭义上讲,培训是指为提 高人们实际工作能力而实施的有组织,有计划,形式多样的教育与学习行为。从广义上讲,培训是创造智力资本的途径。智力资本包括基本技能,高级技能,对客户和生产系统的了解以及自我激发的创造力。完整意义上的培训包括两方面:

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文献综述

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借鉴思考的文献综述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组织人力资源的需求;最大限度地开发与管理组织内外的人力资源;维护与激励组织内人力资源。简而言之,最优的人力资源可以用最少的人办最大的事,其中每个人都能发挥自己的潜力和长处,人力资本不断升值的过程。而人才差异化管理就是根据个体不同的知识经验水平,工作能力和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管理和开发,进而为顺利实施组织的发展目标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的一种管理方法。人力资源管理是对人的管理,自然要研究人性,即人的本性。那么,如何认识人的本性,就成了管理中的重大问题;对人性的研究,不同的学者,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持不同的价值观和研究方法,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本文结合所写内容并参考有关书目明确了德国人才差异化管理对中国的意义。 (一)国外关于人才差异化的相关理论研究 目前在我国,相关的人才差异化研究与德国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所以本文重点介绍有关国外的激励理论研究,像我们所熟知的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阿尔德弗的ERG 理论,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罗伯特豪斯的“综合激励模式理论”和亚当斯密的“公平理论”等等,对于不同的人才,有着不同的管理方式。 1.1、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是在前人莫瑞的研究下,进一步发展了其研究,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进行了阐释,马斯诺把人的需要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他认为,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其主导需要,该理论从人的需要为出发点来探究人的激励和人的行为,有力的说明了人不但有经济上的物质上的需求,更有来自社会和精神上等方面的需求,给予管理者如何激励员工以启示。

企业核心员工管理文献综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文献综述学号 201106084 姓名刘奕含学院国际商学院专业全球管理实验班 企业核心员工管理文献综述摘要:随着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中国逐渐成为核心人才的培养基地。大部分外资企业通过高薪或者其他非货币性薪酬激励的方式来吸引人才,造成了中国企业核心员工的流失,随之带走的还包括企业的知识技术资源和客户资源,这些都已经引起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核心员工是企业竞争力的创造者和保持者,因此企业必须对核心员工进行有效的管理,不断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关键词:核心员工薪酬管理激励流失与保留一、引言在这个迅速发展的社会中,社会的发展始终离不开企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制约企业的发展主要有两个因素,一个是资本,一个是人才。总体来看,企业人才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人才的竞争,其中,最关键的竞争因素则是核心能力的竞争。而对于一个企业

来说,核心能力的竞争关键在于核心员工的竞争。核心员工是企业核心能力的主要创造者,是企业的核心和灵魂,对他们的管理成效的大小对于企业的发展关系重大。二、核心员工的概念“如果把我们最优秀的20名员工拿走,我可以说微软就是无足轻重的公司”,比尔·盖茨对于公司核心员工作用的认识真正说出了核心员工对于企业的价值。分析近些年异常火热的最佳雇主评选,无非是要找出那些最令员工满意、员工敬业度和忠诚度都很高的企业。最佳雇主评选的本身不是我们所要关注的对象,其背后的挽留、吸引、激励核心员工等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才是真正值得业界学习的典范。李海清(2009)认为核心员工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具有专业技能的核心员工。这类核心员工主要是拥有企业某一方面或领域的专业技能的人才,其工作效果关系着企业的正常运转。第二类,具有广泛外部关系的核心员工。这类核心员工拥有企业所需的广泛外向关系资源,是企业与外部组织交流的桥梁,如关键的销售人员和业务人员,企业需要通过他们获取所需的资源和产品的输出。第三类,具有管理技能的核心员工,这类员工主要是能够帮助企业抵御经营管理风险,节约管理成本,其工作绩效与企业的发展密切相关。刘维佳(2010)认为核心员工应为与特定企业的特定发展阶段相匹配,在为企业创造价值、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活动中,绩效显著,对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员工集合。三、核心员工的

XX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研究[文献综述]

题目XX企业员工培训的有效性研究 一、前言部分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地加快,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的核心资源,人才也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要持续发展,源于企业员工的不断学习和进步,员工素质最终决定着企业的竞争优势。如何更好地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培养未来的人才是现代企业面临的客观问题。而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人力资源投资的主要形式,是保持员工与工作岗位匹配的关键环节。培训是开发现有人力资源和提高人员素质的基本途径。招聘到合格的优秀人才并不等于拥有了优秀的员工。对任何一个组织来说,无论是管理层还是一般员工,只有不断地学习、进步,充实和提高,才能适应组织内外环境的变化,才能胜任要求不断提高的工作。 虽然许多企业逐渐重视企业的培训工作,并加大对员工的培训力度。但培训业呈现出一些令人尴尬的现象:员工在培训结束后依然“我行我素”,极少按照培训的要求改变自己的行为;培训主管部门在有限的经费下开展培训工作,培训效果总是看不到摸不着;领导层希望人才快速成长,总感觉培训力度不够;员工却觉得培训成了负担,没什么实际价值……因此,如何开发并有效调动人力资源的潜能,如何将员工培训成为企业管理层所期盼的得心应手的人才显得尤其重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何提高培训的有效性从而获得企业与员工的双赢成了一个紧迫话题。 二、主体部分 培训作为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可以为企业创造价值,帮助企业迎接各种新的挑战,是企业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培训的重要性已毋庸置疑。企业的发展对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现在的企业培训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培训的有效性,所以解决培训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提高培训的有效性成为了我们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员工培训概述 在今天的市场经济下,学术界和各个企业对培训工作的研究愈来愈多,但是人们对于何为培训却是各抒己见,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培训是指企业为了使员工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增进其绩效,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系统化的学习过程。培训的目的不仅仅局限在基本技能的开发上,更多的应看成是创造人力资本的途径,创造造出一个有利于人和企业发展的学习型组织(李卫荣,2006)。而魏国华(2007)认为现代员工培训指的是员工通过学习,使其在知识、技能、态度上不断提高,最大限度地使员工的职能与现任或预期的职务相匹配,进而提高员工现在和将来的工作绩效。 蒋亚仙(2005)指出培训实质上是一种系统化的智力投资。企业投入人力、物力对员工进行培训,员工素质提高,人力资本升值,公司业绩改善,获得投资收益。企业的员工培训是一个由多种培训要素组成的系统。它包括了培训主体、培训客体、培训媒介;包括了培训的计划子系统、组织子系统、实施子系统、评估子系统;它还包括了需求分析过程、确立目标过程、订立标准过程、培训实施过程、信息反馈过程、效果评价过程。 那么什么是培训的有效性?苑凤君(2009)认为它是指公司和员工从培训中

文献综述 工商管理

毕业论文材料:文献综述 课题名称:浙江昱辉江苏有限公司 人才流失问题分析 专业工商管理 学生姓名李进东 班级B工商091 学号0910407123 指导教师宋冬梅 专业系主任肖立 完成日期二零一三年三月

浙江昱辉江苏有限公司人才流失问题分析文献综述 摘要: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失率接近 50%,大大高于正常的 15%员工流动率,有的企业的员工流失率更是高达70%以上。企业存在着这么高的员工流失现象,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因此,民营企业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已经刻不容缓。目前国内外关于人才流失的相关理论已经做了深入研究,民营企业应据此对本企业的人才流失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已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目地。 关键词:民营企业;人才流失;激励; 一、企业员工流失的定义 概念的界定是分析问题的基础,但是理论界对于企业员工流失的定义很多。 (1)《布莱克威尔人力资源管理学百科辞典》从员工与组织的关系角度界定员工流失是指个体作为组织正式成员关系的中断。 (2)Dalrymple(1982)从员工流出的角度考虑,认为员工流动是指员工因为离职,如提升、辞职、退休、解雇而离开组织。Ann Denvir&Frank Me Mahon (1992)从流人和流出2个角度考虑,认为员工流动是指人们被一个组织雇用或者离开这个组织的行为。William H.Pinkovitz&Joseph Moskal&Gary Green(1997)从员工流动的过程考虑,认为员工流动也就是员工的替换的过程。Price(1997)从员工流失的分类出发,认为员工流失分为主动流失和被动流失。其中主动流失是指由员工引起的跨越组织关系边界的实际流动。而被动流失是指不是由员工引起的跨越组织关系边界的流动。 (3) 谢晋宇(1999)从员工与企业的工资与契约角度出发,认为员工流失是指员工与企业彻底脱离工资关系或者说与企业脱离任何法律承认的契约关系的过程。 (4)张翼(2002)从流失与流动的区别考虑,认为人员流失是对于微观个体来说的,其实质是一种超常规的人员流动,是指人员非合意的流动。 (5)张帆(2002)从薪酬与组织关系角度出发,认为企业雇员流失的定义是一种从企业领取货币性报酬的人中断与企业的成员关系,而使得企业丧失获得该雇员的劳动力使用的权利的过程。 (6)肖波(2008)从员工流失的分类出发,认为企业员工的流失可以分为3种情况,包括主动流失、被动流失和自然流失。其中主动流失也叫做自愿流失,主要表现为与企业解除合同。被动流失是由企业做出决定,包括解雇、开除以及结构性裁员。自然流失是人为所不能控制的,例如退休、伤残、死亡等。可以看出,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员工流失进行了概念的界定以及分类。相对于被动流失而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