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克和千克导学案

克和千克导学案

二年级数学下册《克和千克》导学案

镇康县外经贸希望小学——李芳

【导学内容】

第六单元《克和千克》(第85.86页)

【学情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导学目的】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导学重、难点】

1、1克和1千克观念的建立。

2、会运用建立起来的质量观估一估。

【导学准备】

1、将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学生带两袋食盐。

2、2分硬币,蚕豆,天平。

3、多媒体教学课件。

【导学过程】

学案

1、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活动

掂一掂:分别掂一下一粒蚕豆和两袋食盐的重量。

称一称:用天平称一个二分硬币、一粒蚕豆、两袋食盐各重多少克?

3、探索克和千克的关系,说给同学听一听。

导案

一、激趣导入,进一步建立“轻”“重”的观念

1、背一背

三名同学,一名同学分别背另外两名同学,

观察:从这一游戏当中,你看出了什么?(一轻一重)

2、想一想

飞行员和小蚂蚁同时从飞机上飞下来,飞行员安然无恙,小蚂蚁为什么死了?(小蚂蚁很轻)

二、认识克和千克及他们的关系。

1、观察主题图,回答问题:(出示课件)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克和千克用来表示什么?

2、教师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回答:

(1)1克有多重?1千克有多重?

(2)什么时候用克表示,什么时候用千克表示?

(3)1袋食盐重500克,2袋食盐重多少?

(4)1000克还有另一种表示方法,该怎么表示呢?

3、师生小结:

(1)表示物品用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做单位。

(2)一个2分硬币、一粒蚕豆约重1克;2袋食盐重1千克。

(3)计量较轻的物品用克作单位,克用字母g表示。计量较重的物品用千克作单位,千克用字母kg表示。

(4)1000克还有另一种表示方法,就是1千克。1000克=1千克。

三、课堂练习:(课件出示)

1、连线.

西瓜 100克

方便面5千克

2、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1)1 个鸡蛋重约 50()。

(2)妈妈的体重约 50()。

3、在○里填上“>”“<”“=”

2千克○2000克 5千克○4900克

800克○1千克 2500克○3千克

4、判断

(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四、课外延伸:

1、思考:1 千克棉花和 1 千克铁比较,哪个重一些?(课件出示)

2、调查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的质量。

物品名称估计的质量称出的质量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

表示物品用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做单位。

1000克=1千克

【课后反思】

学生们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如果仅仅停留在“1个2分硬币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多种感官积极参与,拓宽学生的体验空间。

在本节课中,课堂秩序不够井然。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兴趣很高,常常在老师还没有说完活动规则时就急不可待地行动起来,影响了活动的效果。让学生理解1000克=1千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在训练中应该更扎实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多注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培养孩子细心倾听的良好习惯。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完善教学模式,将教学目标完成得更好。

导学案

镇康县外经贸希望小学——李芳

【导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P68-69.

【学情分析】

在现有基础方面: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以及家长的一些教学,部分学生对1000以内的数已十分熟悉。在学习动力方面:二年级学生处于智力开发的初级阶段,自觉性很差,动力明显不足,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学习能力方面:二年级的学生学习时间不长,他们思考、观察、表达、练习、概括的能力尚未形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培养。

【导学目的】

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百、千,并掌握数数方法,掌握10个一百是一千。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4.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成功与快乐。

【导学重、难点】

1、掌握数数、读数、写数的方法和数的组成。

2、体会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3、建立数位的概念。

【导学准备】

计数器、课件

【导学过程】

学案

借助学生熟悉的情景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学生数数、答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感受大数的意义。

1、生活中有许多较大的数,说说有那些较大的数?

2、对于较大的数,你知道了哪些知识?

(有的会读,有的会写,有的知道数的组成等。)

3、对于较大的数,你还想学会哪些知识?

导案

一、联系生活,构建数的模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前调查反馈:我们全校师生共有多少人?(1350人)出示剧院画面,猜一猜我们全校师生如果六一节去这个小星星剧院看演出,能坐下吗?(一般有两种可能)

2.提供信息,再次猜测。

这个剧院的大小是我们这个教室的9倍。再猜一猜能坐下吗?

3.亲身经历,验证结果。

(1)考察教室大约能坐的人数。

A.我们来坐一坐,看看教室到底能坐几人?(请学生

一个个上来坐一行,一行大概能坐十人。)

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一十。

B.需要这样一行一行坐下去吗?学生说只需坐一列,就可以知道能坐几行?(个别学生一个个坐,课件配以演示一行一行出现,其余学生十个十个数。)

一十一十数,10个十是一百。

C.教室能坐几人?(大约12列)1个百和2个十合起来是120人。

(2)考察剧院大约能坐的人数。

A.课件演示有9个教室的人数。

B.算一算能坐几人。你是怎么知道的?根据回答,演示:一百一百地数,十个一百是一千。

二、激趣迁移,引入新知

(一)、课件出示:一小堆正方体。(10个)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1、这有一小堆小正方体,谁能数出有多少个小正

方体?

2、你们是怎样数出来的?

3、好,那你来数数看。(学生数,课件演示,一个一个的出示小正方体)

4、正好数了几个一?也就是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5、出示问题: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

(二)、课件出示:较大一堆小正方体。(100个)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1、这有比较多的小正方体,谁能很快的数出有多少个?你们是怎样数的给大家说说,并数数看。哪种办法又快又好?

2、我们一块来数一下,齐数。(课件演示:10个10 个的数。)

3、正好数了几个10?也就是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4、出示问题:一十一十的数,10个十是()。

(三)、课件出示:1000个小正方体。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

1、这有更多的小正方体,怎样能很快的数完?数数看。

2、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数的?问:哪种方法更好?

3、师生共同数。(课件演示;一百一百的数)

4、正好数了几个100?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5、出示问题:一百一百的数,10个一百是()。

(四)、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发现?(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然后指名说。)

三、数数竞赛,突破难点

关于数数,同学们有这么多发现,真了不起。下面我们做一个数数比赛。

1、从198数到206,看谁数的又对又快,大声数,开始。

2、从985数到1000,同桌对数,一个同学先数,另一个同学接着往下数,开始。

3、从890数到1000,男女对数,比比哪一队数的流利(一十一十的数)

四、自主学会读、写法及组成

1、做游戏,考考你,一年有多少天?(365天)学生回答后,组织自学。第一步,在本上写下数;第二步,读一读;第三步,说说它由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2、出示课件:根据课件回答问题:

(1)、谁能说出126、304、580这三个数的组成?

(2)、这两个数中的0不写行吗?为什么?

(3)、这两个数中的0哪个读出来哪个不读出来?(读一读再说)

五、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练习69页“做一做”

2、我校有多少学生?估估看。(学生任意估,提供每班约70人,有24个班的信息,最后教师指出准确人数:1608人。)(组织自学。第一步,在本上写下数;第二步,读一读;第三步,说说它由几个千几个百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六、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000以内数的认识

10个一是(一十) 10个一百是(一千)

10个十是(一百)

例2

写作:126 读作:一百二十六

写作:304 读作:三百零四

写作:580 读作:五百八十

【教学反思】

在学生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他们在学习小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相互讨论分析,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帮助,体会着合作的重要性,实现学习互补、思维互补,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交流能力。

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统计》导学案

镇康县外经贸希望小学——李芳

【导学内容】

统计(一)(教材106、107、108页内容)【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知识,初步认识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两个单位)和简单的统计表。本课时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导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调查和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学生填写比较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参与意识。

【导学重难点】

重点:会填写简单的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理解复式统计表,知道使用复式统计表的意义。会对复式统计表进行分析。

【教具准备】

统计表

【导学过程】

学案

1、根据一年级体重统计表提出数学信息。

2、观察一年级和现在的两张统计表,一年级时的体重情况和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同桌互相探讨。

3、观察、分析复式统计表。

导案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你们已经上二年级了,身体长高了,体重也重了,那一年级时你们的体重是什么样的呢,今天老师带来一张你们一年级时的体重统计表。

2、根据一年级体重统计表提出数学信息。

3、前几天我们称了一下每个同学的体重,现在老师想统计你们现在的体重情况,出示二年级体重统计表。有什么方法统计出每档的体重人数呢。(学生各抒己见:画“正”字,做记号,举手等等。)

4、好,我们就用举手的方法来统计。老师来填统计表,同学们来数人数好吗?(师生共同完成二年级体重统计表)

二、探索交流

1、指导学生观察这两张统计表,一年级时的体重情况和现在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同桌互相讨论讨论吧。

2、怎么样?从这两张统计表中都找到答案了吗?但是你们在观察的时候有发现什么不方便的地方吗?(生自由回答)

3、老师也觉得很不方便,那怎么办呢?

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制成复式统计表,并修改。

4、观察、分析统计表

象这样的统计表叫“复式统计表”。(揭题、板书课题)通过这张复式统计表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

(1)一年级时,体重在()千克的人最多;()千克的人最少

(2)二年级时,体重在()千克的人最多,()千克的人最少。

你还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

小朋友的体重有什么特点?你能对偏胖或者偏瘦的同学提出哪些合理化建议?

学生各抒己见。

小结:偏胖的小朋友要做到不贪食,偏瘦的要做到不挑食,做到合理膳食,营养均衡,另外,所有同学都要多参加体育锻炼,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好身体。

5、比较两种表:复式统计表不仅能得到单式统计表中能得到的信息,而且还能得到单式统计表得不到的。还比单式统计表节省地方,更方便数据的对比。

三、整理数据,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练习情景图。

1、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

一班的同学参加各项课外外小组活动人数的情况是怎样的?你参加了哪项课外活动?

2、讨论:怎样收集我们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数据?

3、活动、统计数据。

4、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

5、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在二年级上册已经安排了一些简单的统计初步知识,学生学会了运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单、复式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的数据

提出并解答简单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有很大的不足,如:由于某些原因,没能充分的让孩子说说通过观看这个条形统计图你知道的什么,尤其是对条形统计图的横纵坐标轴分析得不够透彻。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

分》导学案

镇康县外经贸希望小学——李芳

【导学内容】

二年级下册,平均分例1、例2(12-14页)。

【学情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

【导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导学重、难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的几种不同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书中主题图课件、水果、水果图片、小猴子分香蕉课件。【导学过程】

学案

1、让学生观察书中主题图,感悟平均分及其特点。

2、观察例1的图,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3、动手分一分,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学案

一、创设情境,直观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春天就要到了,二年级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书中主题图让学生观察。把自己看到的说给你小组同学听。

2.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分一分老师给每组同学(3人一组)带来的水果,打开数一数,有几个水果?(每组的水果个数不同但是大小基本相同)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怎样把这些水果分给你们组的同学,然后分一分。学生活动,教师查看。然后每组选个代表,把你们组有几个水果,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

揭示课题:“平均分”。

3、在渗透份数,每份数中进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课件出示,小红拿来了8块糖,它有三种分法,你能判断出哪组是平均分的吗?小组同学互相说说你的想法。指名汇报并说出理由。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