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完整版教育学复习资料[1]

综合完整版教育学复习资料[1]

综合完整版教育学复习资料[1]
综合完整版教育学复习资料[1]

教育学复习

导论

1、教育学经历了哪些历史发展阶段?各阶段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

答:教育学经历的阶段有:代表人物和主要著作

1)前教育学阶段乐征克《学记》,孔子《论语》,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柏拉图《理想国》

2)独立形态的教育学阶段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赫尔

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科的形成

3)教育学的多样化发展阶段梅伊曼《实验教育学纲要》,拉伊《实验教育学》,杜威《民主

主义与教育》和《经验与教育》,克伯屈《设计教学法》

2、什么是现代教育学?

答:现代教育学是指研究教育现象、教育事实、教育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1.关于教育的起源问题,有哪些说法?

答:有以下几种说法:1)教育的神话起源论 2)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3)教育的心里起源论4)

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5)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2.现代教育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答:第一,不断提高普及教育,教育对象具有广泛性。

第二,教育密切联系社会,教育性质具有生产性。

第三,学习内容极为丰富,教育内容具有开放性。

第四,重视教育立法,教育具有法制性。

第五,教育贯穿人的一生,教育呈现终身化。

第六,重视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教育具有国际性。

第七,重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具有科学性。

3、教育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答:(1)教育的永恒性,(2)教育的生产性,(3)教育的历史性,

(4)教育的继承性,(5)教育的相对独立性,(6)教育的长期性,(7)教育的民族性,此外,在阶级社会中,教育具有阶级性。

4、什么是教育?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活动。

5、现代教育有哪些功能?

答:1)从作用的对象看: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2)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分为显形功能和隐性功能,

3)从作用的方向看,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6、你如何认识教育价值及其选择问题?

答:教育价值是指教育具有满足个体或者社会需要这一关系的意义,它的重要体现在于有效实现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现代教育价值具有多元性,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教育价值或分为一下几个方面:1)教育的内外价值论 2)教育的知识价值论 3)教育的文化价值论。结构主义教育家罗杰斯、马洛斯等人认为,价值是多元的,教育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落实在探索知识结构和探索问题的方法上。

教育价值的选择问题:在现实教育中,确实存在对价值的不同选择。教育价值具有相对性的特点,即一种教育有无价值,只是相对而言,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可能有不同的答案。此外教育价值的选择

问题还表现在个体的教育选择与社会的教育价值选择的复杂关系上——二者或完全重合,或部分重合,或完全无差异,如在全面发展教育与重智轻德体之间的选择,在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选择等,就存在此类问题。

补充:

1、原始社会的教育的特征

答:1)生产力水平低下,教育具有原始性

2)教育与宗教等活动联系密切,教育具有宗教性

3)教育对象没有等级的区分,教育无阶级性

2、教育活动包括教育者、受教者与教育内容三个基本要素

第二章现代教育目的

1、什么是教育目的?

答:现代教育的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人才的总需求,是培养人才的规格与标准,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是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

2、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有哪些?

答:确立教育目的有以下三个客观依据:

第一,生产力的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第二,生产关系的影响。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以及由此产生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对教育目的的规定起着直接的决定性的影响。

第三,受教育者身心的制约。

首先,我们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特点。

其次,我们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的需要。

3、个人本位、社会本位确立的依据、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答:1)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个人价值为中心,应根据个人呢自身完善和发展的精神性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代表人物:法国卢梭,瑞士裴斯泰洛奇,德国康德,美国马斯洛和法国的萨特

2)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价值为中心,应主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来制定教育目的和构建教育活动。代表人物有:德国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孔德和涂尔干

4.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它们的关系如何?

答:我国教育目的所规定的全面发展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所组成。

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社会意识、道德准则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和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

体育:体育是指向学生传授体育运动和健身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体质的教育。

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向学生传授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养成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的教育的。劳动技术教育包括劳动教育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

2)关系

①“五育”之间相互区别,不能相互代替②“五育”之间相互联系,构成完整的整体③在

现实教育活动中,要把“五育”发展结合起来

5.我国的教育目的是什么?

答:1)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2)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质量规格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6.什么是素质教育?你如何看待素质教育及其实施?

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的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准为宗旨的教育。

首先,是现实中人的异化与片面化向人的完善与全面发展的转变。

其次,是对应试教育消极后果的纠偏作用。

最后,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素质教育要以教学为中心,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来实施。课堂教学要以发展为主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他们爱学、乐学、会学,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所成。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要“三进课堂”:一、把爱心带进课堂。教师对学生充满尊重、关心和期待,以一颗爱心去包容学生,学生反过来也会给教师以相应的、积极的情感回报,当这种情感到一定程度时,会产生情感的迁移,从而“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又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和健全人格、良好品质的正确形成。第二,要对学生进行激励教育,用激励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使他们在课堂中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享受到成功的欢乐,产生好好学习的强烈愿望。第三,要对学生进行博爱教育,以博爱的胸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感受到教师人格的伟大的同时,也在内化着自己博爱的心胸。

第三章现代教育与人的发展

1.遗传对人发展的影响是怎样的?

答:遗传对人发展的影响如下:

1)遗传素质是既定的、先天的,又是潜在的,非现实性的作用,因此遗传不决定人的发展。 2)遗传素质是非获得性素质,获得性素质不可能遗传。

3)遗传的成熟机制制约个体发展的方向与速度,教育可以在适应的基础上适度超越。

2.环境能决定人的发展吗?为什么?

答:环境对人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环境影响不决定人的发展。因为:一是环境影响具有自发性,无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还是家庭环境,对身心发展的影响都具有自发性。人自从来到人世就与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环境本身是客观存在的。

二是环境影响具有偶然性,即客观存在的环境影响因素不一定实际影响着个体的发展,因为个体只有接触到这些环境因素,才可以受其影响,如果不接触那么就不会受到影响。

3.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答:1)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主体性的发展

2)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体特征的发展

3)现代教育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

4.教育如何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答:现代教育在人的个性发展中虽然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要发挥这种作用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就必须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内化问题。这是因为,人生来是没有什么品德、知识和智力的,而只有形成品德、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一定潜能或可能性,所以必须创造种种条件使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心理内化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道德内化 2)知识内化 3)智力内化

5.决定人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答: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意识的能动性,是指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力。意识存在于我们的头脑里,人们只能用语言表达它,用文字记录它,不能用它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虽然只靠单纯的意识不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但是意识却有一种本领。那就是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在不停在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以及怎样去做,在实践中,意识总是指挥着人们使用一种物质的东西去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引起物质具体形态的变化,这种力量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要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有所建树,就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因为:第一,事物的本质与规律隐藏于现象之中,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抽象思维能力,才能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正确地指导人们的行动。第二,事物不会自动满足人的需要,人们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实实在在的行动,利用规律和条件,才能改造世界,创造美好的生活。第三,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甚至暂时的失败者就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十足的干劲,需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

6.某校的几位教师在办公室闲谈,甲教师说:“我们班的××这次数学考试又考了第一,真不愧是工程师的儿子。”乙教师说:“我班的××和上次一样,又没及格,没办法,父母都是小学文化。”甲教师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嘛,就是这个理儿。”

试根据所学有关教育理论分析这段对话。

【答题要点】

首先提出个人对此案例的看法或观点。然后用遗传、环境、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分析所述事例。即使遗传素质好的人,如果离开后天的环境、教育和主观努力,是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人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道德品质都是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便不能变为现实。

补充:

1、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人的心理是在他的书剑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实践活动乃是其心理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对于发展中的个体来说,教育环境下的学习活动正是其最主要的实践活动

第四章现代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1、经济对教育的影响有哪些方面?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教育内容选择与传递;经济结构制约教育结构;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发展速度;经济发展影响教育改革进程;经济发展影响教育公平落实

2、教育对经济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1)现代教育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

2)现代教育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3)现代教育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全球化。

3、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怎样?

政治对教育的影响: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

政治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政治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

政治制度制约着受教育者的权利。

教育对政治的影响: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教育有助于政治信息的加工与传播;

教育有助于世界政治求同存异共同发展;

教育在社会流动中的作用。

4、简述教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水平影响教育发展水平;

文化传统制约教育活动过程;

文化变迁影响教育发展变革。

教育对文化的影响:现代教育有利于对社会主流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现代教育有利于多元文化的发展;

现代教育有利于文化创新

5、“教育先行”的内涵及其根据是什么?

内涵:教育先行并非教育无限制地先于经济发展,而是有一个限度。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依据:教育不能脱离经济的现有条件而盲目发展,教育无论怎样优先发展都必然反映经济的发展实际,并且在发展教育的时候,特别是在决定教育投资规模的时候,必须考虑本国经济实力和生产发展水平对教育的限制。尽管历史上许多国家在处理教育和经济的关系时,其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教育发展速度,但是无论如何落后,教育的发展都是立于本国的经济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上的,绝对没有不顾经济现状而无限制地发展教育,即使有,也终在教育法发展中还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6、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1)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

2)教育是一种具有历史继承性的社会实践活动;

3)教育具有跟社会发展进程不相适应的一面。

补充:

1、教育公平的核心理念是每个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面前人人平等

2、政治与教育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社会关系之一

第五章现代教师与学生

1.什么是教师?

教师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需要以自己的知识、智慧和思想品德向青年一代传播人类知识财富和思想意识,并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

2.我们应该确立怎样的学生观?现在的学生是怎样的学生?

答:(一)学生观:提倡民主、平等,尊重学生的权利,使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一样有独立的人格;

在师生交往中,培养民主、平等的氛围,形成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教

学过程中,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地位、有主体意识和需要的个体;在学生管

理中,尊重他们的权利,实行纪律约束与自我管理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宽容教

育相结合。

(二)学生: 1)学生是主体性的人;2)学生是发展性的人;3)学生是具有潜能的人;

4)学生是完整性的人;5)学生是个性化的人。

3.结合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你认为教师应具有哪些专业素养?

答:1)职业道德 2)知识基础 3)教学能力 4)身心素质

4.教师的劳动主要有哪些特点?

教师劳动的复杂性;

劳动内容的再创性、重组性;

劳动手段的示范性、多样性;

劳动效果的迟效性、长效性

5.结合当前的社会、教育现实,你认为师生关系存在什么问题?应如何改善或优化?

现存问题:师生关系的疏远与冷漠;师生关系的实用与功利;师生关系的对立与冲突。原因分析:历史文化因素;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教师自身主观的因素;教师不良的教育手段;个别教师师德滑坡。可能途径:确立生命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式;加强师德建设;与学生携手共建师生关系。

6、阅读材料:

一位青年教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教师:“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你总钻些牛角尖,学习成绩会好吗?”学生脸胀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

请运用学过的课程与教学原理分析该教师的行为是否妥当?并为他设计处理办法?

参考答案:从课程与教学原理的角度分析,该案例中教师表现出的行为存在以下问题:教师的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伤害学生自尊;教师仍然把自己视为教学活动中唯一的权威;教师把传授教材内容当作教学唯一取向,忽视学生反思、批判能力以及情感态度的培养。建议处理策略:鼓励学生爱思考的习惯;以此为契机与学生探讨文学语言的特点、比喻的特点;运用教学的语言艺术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人格的发展。

第六章现代课程

1、什么是课程?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

2、各种课程学说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及特点

答:各种课程学说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及特点

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

2)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美国比彻姆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博比特,加涅,波范,约翰逊

4)课程即学习经验杜威,多尔

5)课程即即文化再生产英国斯基尔贝克,劳顿,巴西弗雷杰

3、终结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

答:1)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学期末的评价。

2)发展性评价主张把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既要注重考查学生学习的过程,又要看学生学习的结果,这样才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一个相对全面、真实、准确的评价结论,也确实对学生的发展很有动力,很有好处。

第七章现代教学

1.什么叫教学?什么叫教学原则?

1)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具体而言,就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话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2)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

2.把教学看作一种特殊交往,其优点在哪里?

把教学看作是一种交往并不是最终目的,其根本追求则是通过教学交往观,确立师生间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在对话这种交往形式下,教学走出了科学世界的藩篱,谋求科学世界、人文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整合……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其学习的过程就是自己的生活过程,教师也将这一过程视为自己生命活动的过程,在教学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持怎样的教学观才能促进双方的发展?

答:①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②教师要正确的看待自己的身份③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和沟通4.教师在运用循序渐进原则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教师严格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系统连贯地进行教学,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形成完整的体系。实际上,这是由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和学生认识活动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

(1)按照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顺序进行系统的教学;

(2)遵循学生认识发展规律组织教学;

(3)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

5.一般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答:一般的教学法主要有讨论法,发现法,学导式教学法,讲授法和实践法

1)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参与下,学生以集体的组织形式,围绕某一种新论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共同探讨,搞清问题,理解并掌握只是的一种教学方法

2)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是教师在学生学习要领和原理时,只给他一些事实和实例,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独立实现并掌握相应的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

3)学导式教学法是在吸取美国心理学家加涅倡导的“知道学习”合理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

4)讲授法指教师用学生能接受的简明语言系统讲述教材、传授知识的方法

5)实践法是指学生通过亲身的时间活动获得知识的一类方法

6. 记者近日在一所小学听了一节公开课《邱少云》,当老师正讲在兴头上时,一名小男孩举起手提问,“老师,为什么蓝蓝的天上没有闪闪的星星?为什么邱少云身上带着子弹、手榴弹而不爆炸呢?”。老师一时语塞,碍于有人听课便严肃地说道:“书上一直就是这么写的,至于其他的下课再讨论吧。”小男孩只好怏怏地坐下,一节课也没再举手发言。——摘自《天津日报》

请结合所学的教育教学有关理论,谈谈对这一事件的看法。

这个材料主要讨论的是教学观的问题,即怎样的教学是好的教学,教学应该怎样进行的问题。

(1)教学不是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听,不是单纯的知识授受,不是书上说什么就是什么,好的教学应该是能引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提问则是学生深入思考的前奏。

(2)教师教学需要备课,但不是背课,应该学会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学会处理应付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具有教育机智。

补充:

1、在教学形式和制度上,夸美纽斯提出并论证了班级授课制这一新的教学制度

2、教学过程的规律性概括为四个主题,即:教学过程与社会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的规律,教学过程与个体发展相互依赖与推动的规律,教育学相互协调与作用的规律,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的规律

3、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首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教学原则,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原则,巩固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原则,建立了教育史上第一个完整的教学原则体系

第八章现代德育

1.现代德育的基本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1)政治思想理论教育;(2)爱国主义教育;

(3)理想教育;(4)集体主义教育;

(5)劳动教育;(6)纪律教育;

(7)民主与法制教育(8)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

(9)心理健康教育。

2.如何认识德育过程的特点?

(1)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与交往的过程,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很强的实践性;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即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它具有侧重性和同时性;

(3)德育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具有塑造性和能动性;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过程,具有渐进性和反复性;

(5)德育过程是一个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可控性和不可控性。

3.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有哪些?

(1)说服教育法;(2)榜样教育法;

(3)陶冶教育法;(4)自我修养法;

(5)学校心理咨询法;(6)品德评价法。

4.德育应“服从最强烈的人性冲动”,对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答:舍弃情感,仅靠理性推理而得来的道德,在情感派看来毫无意义。

5、李小林私拿水果摊上的一只苹果,经同学揭举,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老师问道:“李小林,你私拿别人的东西,这已经是第几次了?”李小林低着头回答:“第五次了”。“你为什么不改呢?”“我、我也晓得不对,就是有时忍不住。”教师应遵循德育规律从何入手对李小林进行教育?

答: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1)德育原则有: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②疏导原则。③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④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⑤因材施教原则。⑥在集体中教育原则。⑦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2)德育方法有:

我国中小学德育的一般方法有:说服、榜样、锻炼、修养、陶冶以及表扬、奖励与批评、惩罚等。补充:

1、现代德育包括现代政治教育,现代思想教育和现代道德教育

2、现代教育即教育者根据现代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现代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以使养成与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及现代法治等现代社会相契合及所期望的品德的教育活动。

3、现代德育活动的四大基本环节:德育任务的制定、德育内容的确立、德育模式和德育方法的选

择,德育途径的实施是德育活动的基本环节

4、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学校的德育的任务、内容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

第九章现代班主任工作

1.班主任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

(一)现代班主任的决策性工作

包括:1)根据本班的具体情况,对班集体在一定时期中的发展作出规划,并在相应的发展阶段中制定出所要采取的措施和方法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个体和群体的发展作出预测,并制定出对学生发展所应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3)根据学生学习的生活规律,帮助学生形成认真,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探讨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引导学生根据不同阶段的学习生活进行自

我调节等

(二)现代班主任的协调性工作

分为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纵向协调和横向协调:

1)内部协调与外部协调强调的是校内和校外的空间特征

2)纵向协调和横向协调强调的是校内的空间特征

(三)现代班主任的常规事务性工作

常规事务性工作是指非预期出现而需要加以处理的各种事情,是班主任工作中最基础、最繁重的部分,包括处理班级中各种杂事,组织参加学校安排的各种活动等

2.班主任如何了解与研究学生?

答:了解学生是热爱学生,教育学生的前提。了解学生的方法有很多,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资料分析。班主任在接手新班级后,应该认真地阅读每个学生的有关资料,如学籍卡,学习成绩统计表,毕业生登记表,学生的健康卡等等

2)观察。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及个性品质很容易从外部表现真实的反映出来。作为班主任,要注重平时对学生的言行举止,人际交往,做事的态度等方面深入细致地观察,积累第一手资料

3)谈话。为了进一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个别谈话就成了解学生的好方法

4)家庭访问。家庭访问是了解学生,研究学生的一个重要途径,可以使班主任对学生的了解更加全面

3.班主任如何选拔、使用班干部?

答:班级的学生干部是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是形成班级集体的核心力量。好的班干部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思想品质好;二是有为集体服务的思想和热情;三是能以身作则,团结同学;

四是一定得组织活动能力;五是具备某一方面的特长。这是班主任挑选班干部的依据。

使用班干部:一是要大胆使用;二是要热情支持;此外,在大胆使用、培养班干部的同时,应通过开展班级活动,将在班级活动里涌现出来的积极骨干吸收到班委会中,定期改选班委会。

4.在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为什么需要学生家长的支持?如何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孩子在家庭中生活的时间,比在学校生活的时间来得早,来得长。家庭成员给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班主任要教育好学生,既要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又要了解学生家庭和家长的情况,更要使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教师对孩子的要求。班主任与家长互通情况,班主任工作得到家长的支持,就可以充分利用家庭的力量,从而与学校教育的力量形成合力,更好地方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为了得到家长的理解与支持,班主任可采用下述办法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沟通:①家访;②开家长会;③建立“家长委员会”;④书面联系。此外,班主任还可以通过接待家长来访、举办家长学校、打电话、发送电子邮件等形式与家长保持联系,这些方式对于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5、班干部是班主任顺利开展工作的得力助手。因此,班主任都非常注重班干部的任用与培养。在选择班干部时,有的班主任认为为了体现公正、公平的原则,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可以让学生轮流坐庄,轮流当班干部;有的班主任认为,班干部就应当选择那些学习好的同学来担任。你对此有何看法?

上述两种看法都存在片面之处。好的班干部应具备以下几点条件:一是思想品质好;二是有为集体服务的思想和热情;三是能以身作则,团结同学;四是有一定的组织活动能力;五是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如果班干部实行轮流坐庄制,那些不具备当班干部的同学当上班干部后,不能形成榜样的作用,不能起到团结同学的作用,就会影响班集体的建设。同时,学习好的学生未必思想品质好,也不一定有为集体服务的思想和热情,因而也不一定是好的班干部。

第十章教育制度

1.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组织其学校教育活动的规则体系和各级各类学校体系。

2.什么是义务教育?它有哪些特点?

答:1)义务教育是国家依据法律规定实施的强制的国民基础教育。义务教育制度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义务教育制度的核心因素是有关家长松子

地上学的义务的规定。

2)义务教育具有强迫性、普及性和免费性

附:参考:

1、我国见诸文字的“教育原理”概念最早是在1903年清末颁布并实施的第一个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中出现的。

2、18世纪70年代独立形态的教育学在德国产生。

3、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所著的《教育原理》,其著作以生物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反复论证了“一切教育努力的根本目的的应该是帮助男女儿童尽其所能达到最高度的个人发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大陆曾经出现了凯洛夫《教育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以“教育原理”命名的教育基本理论论著一时间几乎销声匿迹。

5、我国最早的教育思想出现在《尚书·周书》中,其中箕子的神道设教思想和周公的敬天明德保民思想,均反应了当时的社会教育特色。

6、我国古代最早出现在文献中的“教育”一词是在《孟子·尽心上》

7、教育的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最早将“教”和“育”连起来使用的人是孟子

8、“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做善也”出自《说文解字》

5、教育应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这是英国的教育家斯宾塞的观点

9、“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教育即生长”“教育即改造”这是美国美国教育家杜威的观点。

10、卢梭认为“教育应当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顺序,培养儿童多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能力”

11、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在于发展健全的个性。”

12、裴斯泰洛齐认为:“教育是依照自然的法则发展儿童的道德、智慧和身体各方面的能力”

13、斯普朗格认为“教育是一种文化过程”

14、教育的生物起源说是教育学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的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

15、教育的起源的三种理论:生物起源说;心理起源说;劳动起源说。

16、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17、十四大提出“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18、十七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19、教育学研究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主要是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20、1995年3月八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1、人的全面发展的简要回顾,早在马克思之前,以下思想家教育家提出了

22、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智慧、德行、身体“和谐发展”的思想

23、夸美纽斯的教育观是“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

24、卢梭主张教育要顺应儿童自然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

25、裴斯泰洛“教育在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的与均衡的发展”

职业教育学复习资料(重点)(1)

1.职业;是指从业人员为获取生活来源所从事的社会工作类别 2.教育;(广义)泛指社会上一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的活动(狭义)指学校教育,即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发展人的活动 3.职业教育;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一种教育 4.职业教育特点; (1)社会性(2职业性(3)实践性(4)实用性(5)技能性(6)终身性(7)大众性 5.职业教育学的发展过程;(1)萌芽阶段(2)独立学科形成阶段(3)完善和发展阶段 6.教育目标; 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往往以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等概念充实之 7.职业教育目标;是国家教育目的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化,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8.确定职业教育目标的现实依据; (1)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2)人才市场的需求及发展趋势 9.… 10.教育制度;是国家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的政策法令建立起来的教育体 系及其运行机制 11.职业教育制度;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制度,即针对职业教育而制定的体系制度 11.教育制度的特点;(1)强制性(2)规范性(3)公平性(4)继承性(5)时代性(6)完善性 12.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按照社会分工、学科分类、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状况及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分成的学业门类 13.专业设置;是指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专业的设立与调整 14.影响专业设置的影响因素;(1)产业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对人才的需求(2)社会职业的分类和发展 (3)收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4)教育资源(5)职业资格制度 15.课程; 从广义上说课程是科目、经验、计划、目标、文本假设。本质上看课程是知识的选择和组织 16.职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领域为实现职业教育目标通过知识选择与组织所形成的知识体及其方案。 17.[ 18.职业教育课程的特点;(1)定向性(2)职业性 (3)实践性(4)灵活性 19.主要课程模式;(1)三段式课程模式 (2)能力本位课程模式(3)MES课程模式(4)双元制核心阶梯课程模式(5)职业群集课程模式(6)工作本位课程模式(7)学习领域课程模 式 20.职业课程开发;是指产生职业教育课程方案的全过程,包括职业教育课程目标、职业教育课程内容、职业教育课程组织以及职业教育课程评价等环节。 21.教学;广义的教学泛指人类经验传授和经验获得的一切活动。狭义的教学特指学校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展示的、以共同完成预定任务为目标的多边统一活动。 22.职业教育常用的教学方法;(1)项目教学法(2)引导发现法(3)任务驱动法(4)分层递

《教育学》大学期末考试 复习资料(完整版)

《教育学》期末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一)教育学的萌芽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思结合; “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的学行结合;“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 不正虽令不从”的以身作则;因材施教) 道家老子主张回归自然,一切任其自然就是最好的教育。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而著名(产婆术)。明确提出“美德是否可 教”的问题。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阶段,提出 和谐发展教育。 古罗马昆体良: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比较 系统论述了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被称为第一本研究教学法的书。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阶段 1.英国哲学家培根: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2.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全面系统论述了班 级授课制。首先提出让一切男女儿童都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按照年龄分期确定了学校教 育制度和教育内容。 3、英国教育家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著名“白板说”。 4、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近代教育论述中最完备的关于教育年龄阶段的划分。 5、德国哲学家康德明确主张进行“教育实验。 6、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旧三中心 7、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书中提出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发展人的一切天 赋力量和能力。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8、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提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提出“做中学”的思想,构成了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完整体系。(新三中心)现代教育派的 代表。 (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 2.教育家及代表作: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与民主主义》被认为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 的第一本教育著作。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凯洛夫的《教 育学》。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四)教育学发展中逐渐形成的理论派别(见教材) 1、实验教育学:其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梅伊曼和拉伊,代表著作主要有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 纲要》及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 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斯普朗格的《教育与文化》、利特的《职业陶冶与一般陶冶》等。 3、实用主义教育学:以美国的杜威为代表,代表著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 (五)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1.赞可夫出版的《教学与发展》一书,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 2.美教育家布鲁纳的《教学过程》,提出了结构课程理论和发现法。 3.德瓦·根舍因创立了范例教学理论。 4.瑞士皮亚杰的《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论述了智力发展的阶段,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 是发展学生的智力。 5、法国包罗·朗格朗:终身教育理论 2.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教育起源说,各历史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

教育学复习资料75123

一、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相对独立性?怎样协调二者的关系? 答:(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是指教育作为社会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其目的、制度、内容与方式,以及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这主要表现为:教育是培育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育的人作用于社会;教育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教育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3)二者关系的协调①关注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由于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在分析研究教育问题时,不能单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经济与科技发展水平、政治制度与文化要求来考察教育;还应当重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注重发挥教育特有社会功能,注意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性和发展的连续性。②不能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理解为绝对独立性。教育归根到底是受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决定,受民族文化的发展状况与需求制约的,教育的社会制约性仍是其根本的特性。如果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当做绝对的独立性,就会使教育走向“超经济”、“超政治”、“超文化”的错误道路,丧失教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动力。③在重视教育的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独立性。教育是一定社会中的教育,社会制约性是其根本特性,而教育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因此,应在重视教育社会制约性的基础上,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使教育适应社会的需要,符合自身的规律,健康、合理的发展。 总之,教育要与这一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状况和民族文化发展状况相适应,同时又要尊重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做到两者的辩证统一。 二、什么是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怎样评价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在你看来,需要一些什么条件才能充分发挥教育培养出来的人在社会变迁中的积极作用? 答:(1)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指教育通过开发人的潜能、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社会化,引导人的社会实践,不仅使人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且能够推动社会的改革与发展。(2)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主要是指向整个社会整体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的。而在社会变迁过程中,人是作为工作来设计、培养的。具体而言,对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评价如下:①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存在和延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能够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造出大量的新知识、新技术,提出大量新的观念,从而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教育的社会变迁对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发展教育,可以提高社会成员的各种潜能,获得大量的人力资本,从而既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文明的进步,从而促进社会的演变和发展。③教育的社会变迁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人是作为社会的工具来审视、设计、培养和训练的。然而,在该过程中,人的知识、技能以及思维品质、个人潜能等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从而为人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有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①合理的社会制度。建立合理、科学的社会制度,有助于人们需求的满足、建议的表达和权利的实现,有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有助于社会的存在和延续。②健全的教育制度。建立健全的教育制度,提升教育质量,以便培养出合格的高素质的人才,有助于社会创造力的提升和社会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为促进社会的变迁做好准备。 可见,健全的社会制度和良好的教育质量是促进人在社会变迁中发挥积极作用的有效条件。因此,要促进社会制度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教育的高质量性。

教育学必考内容(完整版)

第一章高等学校的社会职能 教育的概念:广义:泛是能增长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狭义:也叫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入学者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高等教育的概念: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之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中世纪大学的学科设置:文法神医四科技 大学职能的历史演变:1十八世纪以前培养人才的职能,代表学校意大利的萨拉诺、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剑桥大学2十九世纪初德国大学发展科学职能的产生代表学校,从1810年开始最早的是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不用死记硬背,重视教授讲演,提倡师生的独立研究和对学术方面的新的建树和贡献。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建立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提出了“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柏林大学的创立所学术研究引入大学,大学活动范围扩大了,具有了第二种职能----发展科学的职能。布莱斯劳大学、波恩大学、慕尼黑大学3十九世纪末美国大学服务职能的发展,代表学校康乃尔大学,威斯康星大学 现代大学的职能体系:1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2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3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服务形式:1教育服务,包括委托培养、推广教育及举办技术人才培训等。2科技服务,包括科技成果转让、技术咨询等3信息服务,包括利用高校数据库、图书资料等为社会服务4装备服务,包括利用高校精良的装备,如仪器设备、实验室、测试中心、电教中心、计算机中心等向社会开放) 第二章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基本国情,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为教育事业确立的总的方向和奋斗目标,是教育方针的总概括。 教育方针的基本构成:1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2教育的培养目标3实施的途径 我国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新中国教育方针的演进过程:1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萌芽和形成2文革时期教育方针的严重扭曲3教育方针的拨乱反正和新时期的发展与完善 教育的目的的含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所要培养有的基本规格和质量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目的的作用:1高等教育目的具有导向作用2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调控作用3高等教育目的具有评价作用4高等教育目的具有激励作用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要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2有向什么方向发展,怎样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克思主义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将在共产主义社会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活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影响教育目的的因素:1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2教育目的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科学发展水平的制约3民族传统对教育目的产生重大影响4确定教育目的,特别是制订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还要考虑到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全面发展教育的实施途径:教学工作,科研训练,社会实践 第三章高等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 社会本位论高等教育目的观主要指那些从社会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教育目的的观点,即个人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个人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代表人物:柏拉图、洛克、凯兴斯坦纳、赫尔巴特。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学习资料

学前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教育的基本概念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社会性活动。 2.学校教育的定义: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 特点,进行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需要的人的活动。 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和教育物资。(P5) 4.教育的功能:所谓教育功能,是指教育本身所特有的对个体或社会所产生的 功用或价值。一般地这种功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期望层次、潜在层次和现实层次。(P9) 5.现代教育的特征(P10) 6.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全民教育、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教育现代化。(P12)第二章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1. 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2. 物质环境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组成。适宜的物质环境利于儿童的生长发展。 3. 对儿童最具影响力的精神环境(P16) 4. 经济与教育的关系(P16) 5. 政治对教育的影响(P18) 第三章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1. 学前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其实践对象是学龄前儿童。 2. 儿童发展的定义:指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和质变的过程。(P28) 3. 与儿童发展有关的因素(P29) (1)遗传决定论代表人物 柏拉图:<<理想国>> 格塞尔:“成熟势力学说”“双生子实验” (2)环境决定论代表人物 孔子:“性善论”“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因材施教” 洛克:“白板说” 华生:“教育万能论” 4. 个体发展的特征:规律性、个别差异性、阶段性。(P35) 5. 儿童生理的发展包括哪些?(P37) 儿童身高体重的生长、儿童骨骼与肌肉的生长、儿童牙齿的生长、儿童神经系统的生长、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儿童感觉器官的发育。 6. 儿童心理的发展包括哪些?(P41) 智力的发展、语言(词汇、语法、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的发展、情绪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 7.美国教育学家认为学前教育对儿童的发展有三种作用模式:维持、促进、诱 导。(P47) 8.我国的现代教育观认为,为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应该明确以下观点:(P47)(1)儿童是学前教育的主体; (2)因人而异地对儿童实施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教育; (3)学前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符合“发展适宜性”要求;

教育学复习题1

教育学复习题精选(上) (适用于师范生本科课程、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考试等) 教师考试咨询信箱:hxy89781899@https://www.doczj.com/doc/231159177.html, 绪论 一、单选题 1、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 C )。 A.《论语》B《师说》C.《学记》 D.《大教学论》 2、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 C )。 A.《教育论》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理想国》 3、在教育发展过程中,( C )是主张“儿童中心论”的代表人物。 A.布鲁纳 B. 凯洛夫 C.杜威 D.陶行知 4、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是( D )。 A.夸美纽斯 B.洛克 C.卢梭 D.杜威 5、在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倡导“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教育主张的人民教育家是( B ) A. 蔡元培 B. 陶行知 C. 杨贤江 D. 晏阳初 6、我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是( A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朱熹 7、“学而时习之”一语出自( A )。 A.《论语》 B.《学记》 C.《孟子》 D.《道德经》 8、《教育漫话》一书是( B )的著作。 A. 夸美纽斯 B. 洛克 C. 斯宾塞 D. 裴斯泰洛齐 9、《大教学论》一书是( C )的著作。 A. 斯宾塞 B. 洛克 C. 夸美纽斯 D. 裴斯泰洛齐 10、“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教育家( C )的信条。 A. 鲁迅 B. 蔡元培 C. 陶行知 D. 杨贤江 11、在西方,古罗马昆体良的教育名著是( B )。 A. 《理想国》 B.《论演说家的教育》 C.《大教学论》 D. 《教育论》 12、“泛智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 A )。 A. 夸美纽斯 B. 赫尔巴特 C. 布鲁纳 D. 洛克 13、在近代,最早系统地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是( B )。 A.《爱弥尔》 B.《大教学论》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14、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B )。 A. 培根 B. 夸美纽斯 C. 赫尔巴特 D. 赞科夫

教师招聘教育学复习资料(供参考)

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关系与社会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包括: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 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构成的。 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1.教育具有自身的继承关系。2.教育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成不平衡关系。 教育的功能包括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教育的起源论:生物起源论(错)、心理起源论(错)、劳动起源论(对)。 原始社会教育特征:1.有社会性无阶级性。2.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3.主要的教育方式是言传身教和有意识的模仿学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四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 二馆指的是:弘文馆和崇文馆。 宋代时,程朱理学成为国学。依据是《四书》。明代,八股文被列为科举考试固定格式。 古埃及开设最多的是文士学校,特点是“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欧洲奴隶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 西欧封建社会两种著名的教育体系是: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骑士教育的内容是:骑士七技。教会教育的内容是:七艺。包括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和四学(几何、算数、天文、音乐)。 古代教育的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近代社会教育的变化特征: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教育的世俗化。 3.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教育的现代化特征: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发展多样化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教育学著作: 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无名氏《大学》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 孔子学说的核心“仁”“礼”。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 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墨翟主要思想“非攻”“兼爱”认为获取知识的途径主要有:“亲知”“闻知”“说知” 史上第一部教育学文献是:《学记》。 产婆术出自“苏格拉底”。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是:亚里士多德。 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 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凯洛夫《教育学》

教育学知识点完整版(更新)

教育学知识点 1.战国后期,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学记》。 2.在我国,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使用的人是孟子。 3.“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的本职工作是教书育人。 4.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六艺”和欧洲中世纪“七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5.杨贤江:教育的劳动起源说的代表。 6.孟禄—“全部教育都归之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这种观点属于心理起源论。 7.洛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会发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学习。 8.《学记》中“藏息相辅”教学原则强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9.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大教学论》。 10.国外(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论演说家的教育》。 11.在近代教育史上,反对思辨,主张用实证方法研究知识价值,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 们为完美生活做准备和“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这一经典课程论命题的教育家是斯宾塞。 12.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有目的的培养人。 1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任何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都离不开教育。这表明教育具有 永恒性。 14.人类的教育活动与动物所谓的教育活动存在本质区别,它主要表现为人类的教育具有社 会性。 15.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存在两种典型对立的理论主张是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16.卢梭——个人本位论——“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变 坏。” 17.个体本位论——“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干、生活更加充实幸福。” 18.社会本位论——“造就合格公民”。 19.古希腊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军人和武士。 20.赫尔巴特——教育永远具有教育性。“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知、情、意的统一。 21.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 22.夸美纽斯: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系统论证的教育家,首次将学前教育纳入学制。 23.夸美纽斯把教师赞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24.夸美纽斯提出“百科全书内容观”,“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 25.“产婆术”——苏格拉底。 26.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的学者是康德。 27.昆体良——最早提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教学法。 28.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理论著作)。 29.裴斯泰洛奇—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 育家。 30.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生活教育。 31.瓦根舍因——范例教学。 32.洛克——白板说。 33.赞可夫《教学与发展》,理论核心: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达到最理想的发展水平。 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完整版)高等教育学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规划 1.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4.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5.优化结构办出特色 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 第一章教育与高等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教育是随着历史发展的、存在于一定共同文化的人类群体之中的活动。 首先,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次,教育的直接对象是人;最后,其目的是人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教育就是使一个“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 二、教育构成要素 教育者、教育中介(介质、文字、材料、手段)、受教育者。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作为一种外部影响,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也必须遵循人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规律,包括遗传决定的每个个体的特殊性、生长的阶段性以及胜利与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 四、高等教育的概念 高等教育是建立在中等教育基础上的各种专业教育。 五、高等教育的内涵 1.建立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础上才接收的教育,其前提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完成后才接受的教育;

2.是一种高深知识和专业知识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基本任务,传授的是具有一定难度的、根据学科分类和社会职业分工特点专门设定的知识; 3.具有相当的学术性,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任务,是社会高端文化的组成部分; 4.是有一定标准、机构和程序来确认和管理的制度行为,包括招生制度、学位制度等。 六、高等教育的特征 1.教学内容的高深性(程度特征,代表知识的难度和深刻性); 2.教学内容的专业性(知识的门类和针对性)。 七、高等教育的目的 高等教育目的是一个由不同层次目的、目标构成的体系,包括国家对高等教育总的要求、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1.国家层面: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特点培养出教师、医生、工程师等具体的培养目标; 3.专业院系:根据国家和学校的规定提出更具体的人才知识、能力、品行目标。 八、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 高等教育的功能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 1.基本功能 ①育人功能: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品德培养、知识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发展; ②政治功能:影响社会的政治稳定和政治变革 ③经济功能:影响一定的社会经济增长和科技发展; ④文化功能:影响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衍生功能 促进社会成员的流动;促进文化交流、重组;成为文化资本生产交换的平台;安置社会人口。 九、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能 1.教学(培养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 2.科研: 3.社会服务: 十、高等教育结构:组成高等教育系统的各个部分结合的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幼儿教育学复习资料[1]1

幼儿教育学基础 绪论 一、幼儿教育学(概念):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它是从人们教育幼儿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理论。 二、案例分析: 情景一:父母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中了一件玩具,而父母认为不适合他,不给他买。于是孩子往地上一躺,哭闹起来,父母怎么劝告都无效,场面难以收拾……孩子为什么变的这么任性是孩子生性犟脾气、不听话吗对这样任性的孩子该怎么办如果父母迁就顺从,要啥买啥,或者打骂威胁,强令其顺从就能解决问题吗你对这个案例子怎么看 ——幼儿的任性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家庭教育方式一贯不当造成的恶果。父母不从根本上改变“溺爱”、“专横”等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孩子的任性是难以纠正过来的,孩子个性健康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个性。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广义的教育(概念15页):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3-6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四、幼儿教育的意义:(简答和论述) (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 (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 五、敏感期(概念)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敏感期。 第二节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1、学校诞生时间:幼儿教育机构首先在欧洲诞生,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于1816年 创办的幼儿学校,最初出现的幼儿教育机构多由一些慈善家、工业家举办,实质上不过的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而已。 2、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被世界誉为“幼儿之父”,是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 3、(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他特制的玩具-——(“恩物”)来学习。 4、我国幼儿教育机构: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当时 的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显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点。

普通教育学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1、对于如何给概念下定义的逻辑规则: (被下定义的)概念+种差+邻近的属 2、广义的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与其他教育活动的最主要的区别: (1)具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专门的机构、专门的教职人员、学校教育的任务是专门培养人) (2)可控性最强,具有明显的制度化。 【为什么对教育是什么没有一致的看法?主要原因:(1)定义者的哲学观、价值观及逻辑方法不同,对教育的解释就不同;(2)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实验和定量研究尚不成熟,对概念下定义主要是依据经验事实和历史事实;(3)不同时代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4)不同民族、国家的历史变迁、文化背景不同,对教育的认识就不同;(5)一个根本性原因,是没有按照逻辑规则来进行。】 4、著名分析教育哲学家夫勒在《教育的语言》一书中,将不按逻辑规则而仅仅通过语言述来进行定义的方式称为“定义性述”。他列举了三种定义性述:规定性定义(创造的定义)、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概念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涵)。 5、教育学 宏观:教育学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释教育规律为宗旨的社会科学。 中观:教育学是一门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教育科学。 微观:教育学是以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为主要容的课程。 6、教育的产生—几种较有影响的说法: (1)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沛西·能 主要观点:认为教育完全起源于生物的本能。动物界的老猫教小猫抓老鼠也是教育。 (2)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孟禄 主要观点:教育是“无意识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我们认可的观点 7、教育产生于原始社会。 8、教育产生的原因:有意识、有目的地向年轻一带传授生产知识和技能,根据社会化生存

华师教育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教育:有意识地以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教育学:是研究教学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3.学校体育以生产力的发展、体脑分工、文字的产生几个因素作为它生产的基础。 4.最早的职业教师产生于希腊 5.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教育学之父" 6.“教育上的哥白尼”18世纪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爱弥儿》教育是使儿童的天性获得率性的发展 7.德国,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1806年发表《普通教育学》是教育学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称传统教育。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教学形式明了、联想、传统、方法。学生其勒尔和赖因将其分为:预备、提示、联想、系统、总结、应用。 8.美国哲学家与教育家杜威“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9.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件。所有研究者都认为教育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 10.学校教育最早产生于古代两河流域的国家,即亚述和古巴比伦。 11.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誉为希腊的“启蒙者” 12.教育学产生:生理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最根本)条件:人类劳动的进行(最根本),语言的形成(必要) 13.学校教育的出现时间和标志性事件:A.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B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C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14:.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首次明确提出建立教育学 15.康德:格尼斯堡授课,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 16.洛克:“白板说”,教育万能论 第二章 1.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答:矛盾性:社会发展方向规定人发展方向社会发展水平制约人的发展水平,他们之间总存在一定矛盾。一致性:互为条件,互为因果,相辅相成,相互决定。 2.人、社会、教育三者的关系,在宏观方面的理解 答:人、社会和教育多关系中最基本的一个关系,他们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具矛盾性,又具有一致性。 3.教育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中处于中介转化地位。 4.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A个体的先天性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b遗传差异是造成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 B社会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p41 C个体活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a人的发展的受动性和能动性都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b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c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5.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 答:A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B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完整版)心理学、教育学(学霸笔记)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定义为: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收,国家、社会、家庭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上的广延性;(3)长期性、间接性;(4)主体性、示范性。 24、教师的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 25、学生是教育的客体、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是发展中的人。 26、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教学相长。从根本上说,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水平。 27、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8、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心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 29、教学过程是教学信息反馈和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教师起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包办代替。 30、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31、编写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应遵循的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理论联系实际;稳定性和时代性结合;系统性和可接受性结合。

教育学复习资料

教育学复习资料 1记住并深入地理解“教育是什么” (1)广义的“教育”定义: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提升人的思想和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的“教育”定义:即学校(专业)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2学会区分教育与主要类似概念(无论怎么深入都不过分) 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非常多样(父母、朋友、记者、教师等),具有教育性目的,具有相关知识,是一种规定。 学习者(受教育者):学习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差异是对主体性的关注,未成熟性和可塑性是学习者的基本属性,学习者具有个性化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学习困难和自我控制水平。教育影响: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功效,既包括功效的内容,也包括了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功效实现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看,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看,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非制度化的教育与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出来的,是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 两者的区别在于教育者和教育影响的专门化和系统化程度和水平 1.实验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1862-1915)和拉伊(1862-1926) 代表作:《实验教育学纲要》(梅伊曼)和《实验教育学》(拉伊) 基本主张: 第一,反对思辩教育学; 第二,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 第三,提出教育实验的基本阶段(形成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结果用于实践); 第四,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 基本评价: 第一,推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第二,实验科学方法本身存在着局限性; 2.文化教育学 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学家狄尔泰(1833-1911)、斯普朗格(1882-1963)和中国的石中英

【大学教育学】教育学复习资料(1)

【大学教育学】教育学复习资料(1) 教育学复习资料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3、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4、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5、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6、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7、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8、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9、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0、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1、素质教育——是按照一定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2、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3、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14、师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本质上讲,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道德的一种具体、特殊的表现形式。 15、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 16、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17、知行统一原则——又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过程中,既要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又要引导他们长久进行实际锻炼,把理论教育与组织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知行统 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18、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观点、道德行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施加系统的影响,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19、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务、德育内容与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20、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 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