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老子竹简影印件

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老子竹简影印件

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老子竹简影印件
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老子竹简影印件

郭店楚简老子影印版

《郭店》

《简本老子甲》

1简本老子甲:

絕聲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亡有。絕偽棄詐,民復季子。三言以為文不足,或令之或乎屬。視素保樸,少私寡欲。

2简本老子甲:

江海所以為百谷王,以其能為百谷下,是以能為百谷王。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詀。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3简本老子甲:

罪莫厚於甚欲,咎莫僉於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為足,此恒足矣。

4简本老子甲: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長。

5简本老子甲:

古之善為士者,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為之頌:豫乎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敢乎其若客,渙乎其若釋,屯乎其若樸,沌乎其若濁。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牝以主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浧。

6简本老子甲: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亡為,故亡敗;亡執,故亡失。臨事之紀,慎終如始,此亡敗事矣。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眾之所過。是故聖人能尃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為。7简本老子甲:

道恒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將正之以亡名之樸。夫亦將知,知足以靜,

萬物將自定。

8简本老子甲:

為亡為,事亡事,味亡味。大,小之;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猷難之,故終亡難。

9简本老子甲: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也,惡已;皆知善,此斯不善已。有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是以聖人居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治也,為而弗志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10简本老子甲:

道恒亡名,樸,雖細,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萬物將自賓。天地相合也,以輸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之,知之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

11简本老子甲: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清寥,獨立不亥,可以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折,折曰轉,轉曰返。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简本老子甲:

天地之間,其猶橐籥與?虛而不屈,沖而愈出。

13简本老子甲:

至虛恒也;守沖篤也。萬物方作,居以顧復也。天道云云,各復其根。

14简本老子甲: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幾也,易踐也。為之於其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合末,九成之臺,作足下。

15简本老子甲:

知之者弗言,言之者弗知。閉其兌,塞其門,和其廣,同其塵,畜其銳,解其忿,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亦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16简本老子甲:

以正之邦,以奇用兵,以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也。夫天多忌諱而民彌叛。民多利器而邦滋昏。人多智而奇物滋起。法物滋章盜賊多有。是以聖人之言曰:我無事而民自富。我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欲不欲而民自樸。

17简本老子甲: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蠆虺蛇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朘怒,精之至也。終日乎而不憂,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18简本老子甲: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19简本老子甲:

返也者,道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生於亡。

20简本老子甲:

持而浧之,不不若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也。金玉浧室,莫能守也。貴福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简本老子乙》

1简本老子乙: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以早;早服,是謂□□□□□□□□□□□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長生久視之道也。

2简本老子乙:

學者日益,為道者日損。損之或損,以至亡為也,亡為而亡不為。

3简本老子乙:

絕學亡憂,唯與訶,相去幾何?美與惡,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亦不可以不畏人。

4简本老子乙: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寵為下也。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驚。□□□□□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亡身,或何□□□□□□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若何以寄天下矣。

5简本老子乙:

上士聞道,勤能行於其中。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大笑,不足以為道矣。是以建言有之:明道如悖,遲夷道□□□道若退。上德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真如渝。遲大方亡隅,大器曼成,大音希聲,天象亡形,道□□□□□

6简本老子乙:

閉其門,塞其兌,終身不痗。啟其兌,賽其事,終身不治。

7简本老子乙: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盅,其用不窮。大巧若拙,大呈若詘,大直若屈。燥勝凔,清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8简本老子乙: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其祭祀不輟。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邦,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

《简本老子丙》

1简本老子丙: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猷乎,其貴言也。

成事遂功,而百姓曰我自然也。故大道廢,安有仁義。六親不和,安有孝慈。邦家昏□安有正臣。2简本老子丙:

埶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大。樂與餌,過客止。故道□□□□淡呵其無味也。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而不可既也。

3简本老子丙:

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曰:兵者,□□□□□□得已而用之。銛襲為上,弗美也。美之,是樂殺人。夫樂□□□□以得志於天下。故吉事上左,喪事上右。是以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居之也。故殺□□則以哀悲齢之;戰勝,則以喪禮居之。

4简本老子丙: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聖人無為,故無敗也;無執,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人之敗也,恒於其且成也敗之。是以□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之所過。是以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老子帛甲德经經》

1老子帛甲德经:

□□□□□□□□□□□□□□□□德。上德無□□無以為也。上仁為之□□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攘臂而乃之。故失道。失道矣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義而□□□□□□□□□□而亂之首也。□□□,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2老子帛甲德经: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以寧;神得一以霝;浴得一以盈;侯□□□而以為正。其致之也,胃天毌已清將恐□,胃地毌□□將恐□,胃神毌已霝將恐歇,胃浴毌已盈將恐渴,胃侯王毌已貴□

□□□□。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孤寡不穀,此其賤□□與?非□?故致數與無與。是故不欲□□若玉,硌硌□□。

3老子帛甲德经:

□□□□□□□□□□□□□□□□□□□□□□□□□□□□□□□□□□□□□□□□□□□□□□□□□□□□□□□□□□□□□□□□□□□□□□□□□□□□□□□□□□□□□□□□□□□□道,善□□□□。

4老子帛甲德经:

□□□道之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

5老子帛甲德经:

天下之至柔,□騁於天下之致堅。無有入於無閒,五是以知無為□□益也。不□□教,無為之益,□下希能及之矣。

6老子帛甲德经: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7老子帛甲德经:

大成若缺,其用不幣。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如詘,大巧如拙,大贏如炳。趮勝寒靚勝炅。請靚可以為天下正。

8老子帛甲德经:

天下有道,□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恆足矣。

9老子帛甲德经:

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弗為而□。

10老子帛甲德经:

為□□□□□□□□□□□□□□□□□□□□□□□□□□。取天下也恆□

□□□□□□□□□□□□□□。

11老子帛甲德经:

□□□□□,以百□之心為□。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信也。□□之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心,百姓皆屬耳目焉,聖人皆咳之。

12老子帛甲德经:

□生□□□□□□有□□□徒,十有三;而民生生,動皆之死地之十有三。夫何故也?以其生生也。蓋□□執生者,陵行不□矢虎,入軍不被甲兵;矢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昔其蚤,兵無所容□□。□何故也?以其無死地焉。

13老子帛甲德经: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萬物尊道而貴□。□之尊,德之貴也,夫莫之爵而恆自祭也。道生之,畜之,長之,遂之,亭之,□之,□□□□□□弗有也,為而弗寺也,長而弗宰也。此之謂玄德。

14老子帛甲德经: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堇。啟其悶,濟其事,終身□□。□小曰□,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道身央;是胃襲常。15老子帛甲德经:

使我潔有知也,□□大道,唯□□□□□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食貨□□□□□□□□□□□□。

16老子帛甲德经:

善建□□撥,□□□□□,子孫以祭祀□□□□□□□□□□□□□□□餘;脩之□

□□□□□□□□□□□□□□□□□□以身□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觀□

□□□□□□□□□□□□。

17老子帛甲德经:

□□之厚□比於赤子。逢癘虺地弗螫,攫鳥猛獸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而朘□,精□至也。終曰號而不嚘,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即老,胃之不道,不□□□。

18老子帛甲德经:

□□弗言,言者弗知。塞其悶,閉其□,□其光,同其塵,坐其閱,解其紛,是胃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亦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亦不可得而害;不可□而貴,亦不可得而淺。故為天下貴。19老子帛甲德经:

以正之邦,以畸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也哉?夫天下□□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而邦家茲昏;人多知,而何物茲□□□□□□,盜賊□□□□□□□□□:我無為也,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民□□□□□□□□□□。

20老子帛甲德经:

□□□□□□□□其正察察,其邦缺缺。禍福之所倚,福禍之所伏。□

□□□□□□□□□□□□□□□□□□□□□□□□□□□□□□□□□□□□□□□□□□21老子帛甲德经:

□□□□□□□□□□□□□□□□□□□□□□□□□□□□□□□□□□□□□□□□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胃深槿固氏,長□□□□道也。

22老子帛甲德经:

□□□□□□□□□□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也,其神不傷人也;非其申不傷人也,聖人亦弗傷□。□□不相□,□德交歸焉。

23老子帛甲德经:

大邦者下流也,天下之牝,天下之郊也。牝恆以靚勝牡,為其靚□□宜為下大邦□下小□,則取小

邦;小邦以下大邦,則取於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者不過欲兼畜人,小邦者不過欲入事人。夫皆得其欲,□□□□□為下。

24老子帛甲德经:

□者萬物之注也,善人之保也,不善人之所保也。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也,何棄□有?故立天子,置三卿,雖有共之璧以先四馬,不善坐而進此。古之所以貴此者何也?不胃:□□得,有罪以免輿?故為天下貴。

25老子帛甲德经: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未。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乎□□□□□□□□□;天下之難,作於易;天下之大,作於細。是以聖人冬不為大,故能□□□□□□□□□□□□必多難。是□□人猷難之,故終於無難。

26老子帛甲德经:

其安也易持也,□□□□易謀□

□□□□□□□□□□□□□□□□□□□□□□□□□□□□□□□毫末;九成之臺,作於羸土;百仁之高,台於是□□□□□□□□□□□□□□□也□無敗□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欲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弗敢為。

27老子帛甲德经:

故曰:為道者,非以明民也,將以愚之也。民之難□也,以其知也。故以知邦,知邦之賊也;以不知﹦邦□□德也。恆知此兩者亦稽式也。恆知稽式,此胃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矣,乃□□□。

28老子帛甲德经:

□海之所以能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為百浴王。是以聖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必以其身後之。故居前而民弗害也,居上而民弗重也。天下樂隼而弗猒也,非以其無諍

與?故□□□□□諍。

29打開字典老子帛甲德经:

小邦寡民。使十百人之器毌用;使民重死而遠送。有車周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

□□□□□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

□□□□□□。

30打開字典老子帛甲德经:

□□□□,□□不□。□者不博,□者不知。善□□□,□者不善。聖人無積,□以為□

□□□□□□□□□□□□□□□□□□□□□□□□□。

31老子帛甲德经:

□□□□□□□□。夫唯□,故不宵。若宵,細久矣。我恆有三葆之。一曰茲,二曰檢,□

□□□□□□□□□□□□□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為成事長。今舍其茲且勇;舍其後且先,則必死矣!夫茲□□則勝,以守則固。天將建之,女以茲垣之。

32老子帛甲德经: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弗□;善用人者,為之下。□胃不諍之德,是胃用人,是胃天,古之極也。

33老子帛甲德经:

用兵有言曰:吾不敢為主,而為客;吾不進寸,而芮尺。是胃行無行;襄無臂;執無兵;乃無敵矣。禍莫於於無適,無適斤亡吾吾葆矣。故稱兵相若,則哀者勝矣。

34老子帛甲德经:

吾言甚易知也,甚易行也,而人莫之能知也,而莫之能行也。言有君,事有宗。夫唯無知也,是以不□□□□□□□我貴矣。是以聖人被褐而褱玉。

35老子帛甲德经:

知不知,尚矣;不知不知,病矣。是以聖人之不病,以其□□□□□□。

36老子帛甲德经:

□□□畏畏,則大□□□矣。母閘其所居,毌猒其所生。夫唯弗猒,是□

□□□□□□□□□□□□□□□而不自貴也。故去被取此。

37老子帛甲德经:

勇於敢者□□,□於不敢者則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彈而善謀□□□□□□□□。

38老子帛甲德经:

□□□□□□□,奈何以殺懼之也?若民恆是死,則而為者吾將得而殺之,夫孰敢矣?若民□□必畏死,則恆有司殺者。夫伐司殺者殺,是伐大匠斲也,夫伐大匠斲者,則□不傷其手矣。

39老子帛甲德经:

人之飢也,以其取食稅之多也,是以飢。百姓之不治也,以其上有以為□,是以不治。民之巠死,以其求生之厚也,是以巠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貴生。

40老子帛甲德经: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恆仞賢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桔槁。故曰: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兵強則不勝,木強則恆。強大居下,柔弱微細居上。

41老子帛甲德经:

天下□□□□□者也,高者印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

□□□□□□□□不然,損□□□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

□□□□□□□□□□□□□□□□□□□□□□□見賢也。

42老子帛甲德经:

天下莫柔□□□□□堅強者莫之能□也,以其無□易□□□□□□□勝強,天□□□□□□□行也。故聖人之言云曰:受邦之詬,是胃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胃天下之王。□□若反。

1老子帛甲道经: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噭。兩者同出,異名同胃,玄之有玄,眾眇之□。

2老子帛甲道经:

天下皆知美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意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隋恆也。是以聲人居無為之事,行□□□□□□□□□□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居,是以弗去。

3老子帛甲道经:

不上賢,□□□□□□□□□□□民不為□;不□□□□民不亂。是以聲人之□

□□□□□□□□□□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

4老子帛甲道经:

□□□□□□□盈也。瀟呵始萬物之宗。銼其,解其紛,和其光,同□□□□□或存。吾不知□子也,象帝之先。

5老子帛甲道经: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聲人不仁,以百省□□狗。天地□間,□猶橐籥輿?虛而不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

6老子帛甲道经:

浴神□死,是胃玄牝。玄牝之門,是胃□地之根。縣縣呵若存,用之不堇。

7老子帛甲道经: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聲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無□輿?故能成其私。

8老子帛甲道经:

上善治水。水善利萬物而有靜,居眾之所惡,故幾於道矣。居善地,心善瀟,予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靜,故無尤。

9老子帛甲道经:

植而盈之,不□□□□□□之□之,□可長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貴富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芮天□□□。

10老子帛甲道经:

□□□□□□□□□□□□□能嬰兒乎?脩除玄藍,能毌疵乎?愛□

□□□□□□□□□□□□□□□□□□□□□□□□生之、畜之,生而弗□□□□□□□□德。11老子帛甲道经:

卅□□□□□其無,□□之用。□然埴為器,當其無,有埴器□□□□□□,當其無,有□之用也。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2老子帛甲道经:

五色使人目明;馳騁田臘,使人□□□;難得之貨,使人之行方;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是以聲人之治也,為腹不□□,故去罷耳此。

13老子帛甲道经:

龍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苛胃龍辱若驚?龍之為下,得之若驚,失□若驚,是胃龍辱若驚。何胃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也,及吾無身,有何患?故貴為身於為天下,若可以託天下矣;愛以身為天下,女何以寄天下。

14老子帛甲道经:

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昏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混□□□一者,其上不收,其下不忽,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是胃無狀之狀,無物之□

□□□□□□□□□□□而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胃□□。

15老子帛甲道经:

□□□□□□□□□□,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強為之容,曰:與呵其若冬□□□□□□畏四□,□呵其若客,浼呵其若淩澤,□呵其若幄春□□□□□□□若浴。濁而情之,余清。女以重之,

余生。葆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以能□□□成。

16老子帛甲道经:

至虛極也,守情表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雲雲,各復歸於其□,□□。情,是胃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沕身不怠。

17老子帛甲道经:

大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譽之;其次,畏之;其下,母之。信不足,案有不信。□□其貴言也。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

18老子帛甲道经:

故大道廢,案有仁義;知快出,案有大偽;六親不和,案有畜茲;邦家昏亂,案有貞臣。

19老子帛甲道经:

絕聲棄知,民利百負;絕仁棄義,民復畜茲;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言也,以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屬:見素抱□□□□□。

20老子帛甲道经:

□□□□,唯與訶,其相去幾何?美與惡,其相去何若?人之□□,亦不□□□□□□□□□□眾人巸巸,若鄉於大牢,而春登臺。我泊焉未佻,若□□□□;累呵如□□□□□皆有餘,我獨遺。我禺人之心也,蠢蠢呵。□□□□□□呵鬻人蔡蔡,我獨呵。忽呵其若□,望呵其若無所止。□□□□□□□□以悝。吾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21老子帛甲道经:

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望唯忽。□□□呵,中有象呵;望呵忽呵,中有物呵。幽呵鳴呵,中有請也;其請甚真,其中□□。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22老子帛甲道经:

炊者不立;自視不章;□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曰:食贅行。物或惡之。

故有欲者□居。

23老子帛甲道经:

曲則金,枉則定,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是以聲人執一以為天下牧。不□視,故明;不自見,故章;不自伐,故有功;弗矜,故能長。夫唯不爭,故莫能與之爭。古□□□□□□□語才!誠金歸之。

24老子帛甲道经:

希言自然,飄風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為此?天地。□□□□□□於□□?故從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者者同於失;同德□,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

25老子帛甲道经:

有物昆成,先天地生。繡呵繆呵,獨立□□□,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曰筮,筮曰□□□□□□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一焉。人法地,□法□□法□□法□□。

26老子帛甲道经:

□為巠根,清為躁君。是以君子眾日行不離其甾重。唯有環官,燕處□□若,若何萬乘之王,而以身巠於天下?巠則失本,躁則失君。

27老子帛甲道经:

善行者無勶迹,□言者無瑕適;善數者不以檮策;善閉者無關籥而不可啟也,善結者□□約而不可解也。是以聲人恆善救人,而無棄人;物無棄財。是胃申明。故善□□□之師;不善人,善人之齎也。不貴其師,不愛其齎,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

28老子帛甲道经: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雞。恆德不雞,復歸嬰兒。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浴。為天下浴,恆德乃□德乃□□□□□。知其,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貣。德不貣,復歸於無極。楃散□□□□人用則為官長。夫大制無割。

老子道德经 郭店楚简本及帛书本

注:其中有词或句,可能因输入法原因输入错误或重复,还请辨别。第一篇为郭店楚墓竹简版老子,其内容与现今传本有部分差异或不全。全文2000余字,为现今流传版本五分之二。 第二篇为马王堆汉墓道德经帛书版,其内容与现今传本稍有差异,全文5300余字。 道德经(老子)郭店楚墓竹简本(战国中期) 甲本一组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虙,民复季子,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视素抱朴,少私寡欲.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身后之.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己,不以取强。其事好。长古之善为士者,必微纱玄远,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豫乎(其)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涣乎其若释,敦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临事之纪,慎冬始,此无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教不教,复众之所过。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然,而弗能为。道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丑矣;皆知善,此其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是以圣

郭店楚简老子校释(廖名春)

郭店楚简老子校释(廖名春) 《郭店楚简老子校释》 廖名春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甲本第一编 第一章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伪弃虑,民复季子。 消除智谋,抛弃辩慧,人民会得到百倍的好处。消除机巧,抛弃私利,盗贼就会没有。不用心计,不钩心斗角,百姓就会归朴返真。13 三言以为文不足,故命之有所嘱。 以上三句为文尚有不足,所以告之还另有嘱咐。19 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养视纯素,保持质朴,减少私心,减少嗜欲。25

第二章 江海所以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众溪流之王,是因为它们能处于众溪流之下,因此才能成为众溪流之王。30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圣人走在百姓的前头,指挥百姓,就得以身退让;34其位居百姓之上,就得讲话谦虚。35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詀。 尽管圣人位在百姓之上,但由于言词谦虚,百姓并不觉得他们的地位过于优厚;尽管圣人走在百姓之先,指挥百姓,但由于他们为人退让,百姓并不嫉恨,反而乐于拥戴他们而不止。42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正因为圣人不和天下人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和他争。45 第三章 罪莫厚于甚欲,咎莫佥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 罪恶没有比好欲更重的了,灾咎没有比贪得更过头的了,凶祸没有比不知满足更大的了。56

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以知道57满足作为满足,这就永远满足了。58 第四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用道来辅佐人君的人,不打算以武力在天下逞强。62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善于辅佐人君的人,只要能实现预期的目的就行了,不能靠用兵来逞强。66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长。实现目的而不要夸耀,实现目的而不要骄傲,实现目的而不要矜持,这就叫作实现目的而不逞强,他的事业就会美好而长久。76 第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通,深不可志,是以为之颂。 古代善于为士的人,一定是精微玄妙,深不可测的,所以作文来形容就是。85 豫乎[其]如冬涉川,犹乎其如畏四邻;严乎其如客,远乎其如释;屯乎其如■,沌乎其如浊。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楚国 竹简有残缺,残缺处由马王堆帛书'老子'填补 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甲'? 'pi 1' 绝攷'kao 3'弃利覜'tiao 4'惻'ce 4'亡绝智弃卞'bian 4' 民利百伓又'you 4' 绝偽'wei 3'弃虑民复季子三言以為'wei 2'?ban3,或攴)不足或命之或乎豆视索保僕'pu 2' 少厶'si 1'須欲江海所以為百浴王以其能為百浴下是以能為百浴王聖人之才民前也以身後之其才民上也以言下之其才民上也民弗厚也其才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詀'zhan 1' 以其不静也古天下莫能與之静辠'zui 4'莫厚乎甚欲咎莫僉'qian 1'乎谷得化莫大乎不智足智足之為足此互足矣以差'chai 1'人宔'zhu 3'者不谷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弗癹'ba 2' 果而弗喬'qiao 2' 果而弗矜'jin 1' 是胃果而不强其事好长古之善為士者必非溺'ni 4'玄达深不可志是以為之頌'song 4' 夜乎奴冬涉川猷'you 2'乎其奴愄'wei 1'四邻敢乎其奴客涣乎其奴懌'yi 4' 屯'tun 2'乎其奴樸'pu 3' 坉'dun 4'乎其奴濁'zhuo 2' 竺'zhu 2'能濁以朿'ci 4'者将舍清竺能庀'pi 3'以迬'wang 3'者将舍生保此道者不谷尚呈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是以聖人亡為古亡败亡执古亡失临事之纪誓冬女始此亡败事矣聖人谷不谷不贵難'nan 2'得之货教不教復'fu 4'众之所过是古聖人能尃'fu 3'万勿之自肰'ran 2' 而弗能為互亡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勿将自化化而欲作将贞之以亡名之樸夫亦'yi 4'将智足以朿万勿将自定為亡為

郭店楚简《五行》的心术观(一)

郭店楚简《五行》的心术观(一) 按郭沫若对《管子》四篇的研究,“心术”即“心之行”,“术”与“行”同指“道路”。1]《性自命出》讲“心术”、“心之行”,《五行》讲“德之行”,二者的共性是显然的。按,从字源上看,“德”字从直从心,楚简上“德”字就写成“直心”。然而“直”是“循”之本字,那么,“德”即“心之循”,也即“心之行”。2]“德之行”岂不成了“心之行之行”了吗?简言之,“德之行”就是心灵流行的路径、现象和方法。 竹简《五行》与《性自命出》毕竟有区别。大略地说,《五行》不是从社会层面一般地讲养心、用心的方法,而是凸显其中更重要的层面,更强调道德的内在性和道德的形上性。在这个意义上,“德之行”与“心之行”乃同中有异者。 一、五德形于内,德气流于外 《五行》首章简1-4:“五行: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3]“形”在这里是动词。这里强调的是,“仁、义、礼、智、圣”并不在外,通过身体力行、道德实践,这些德目返流之于内心,成为君子内在的德性。这样一种心灵的流向(“心之行”),与《性自命出》所说的“生德于中”相类似,但更哲学化。这就是仁、义、礼、智、圣的内化! 请注意,“德之行”与“行”是相区别的,又是相统一的。这是“下学上达”的两种流向,是形上形下的双向撑开,是内圣外王的有区别的统一。儒家的身心观至此而大变。就“心”来说,有“内收”(形之于内的“德之行”)和“外扩”(流之于外的“行”);就“气”、“身”来说,内收、外扩都必须凭藉“德气”和“身”、“体”,并且由于“气”的作用,在“身”、“体”上有不同反映。“气”、“身”也反过来制约“心”、规定“心”。 该篇接着说:“德之行”“五和”谓之“德”,“四行”“和”谓之“善”。仁、义、礼、智、圣的和合,是形上之天道;仁、义、礼、智的和合,是形下之人道。前者“诚于中”,后者“形于外”。前者是与天道相连的道德心性,属超越层面;后者是与社会礼俗相连的道德实践层面。以下我们看到,与《性自命出》一样,《五行》也大讲“忧”“思”“悦”“安”“乐”。但这是在超越的层面、圣智的层面讲的。第二章5-6简:“君子无中心之忧则无中心之智,无中心之智则无中心〔之悦,无中心之悦则不〕安,不安则不乐,不乐则无德。”4]读者无不重视“中心”二字。“中心”也就是“内在之心”,关于“中心”与“外心”,下面还有专门论述。据邢文的研究,竹简《五行》之经与帛书《五行》经说的区别,乃在于竹书是以“圣智”为主线贯穿全篇的,帛书经部文序的改动,则使这一中心线索稍显模糊。5]换言之,上句所说的“中心之”智、忧、悦等是最高的智慧,是理性的愉悦,是超善恶的忧乐,是内在的极至之安。这是圣贤的境界。 就君子人格而不是就圣贤人格来说,则既要五德的内化,还必须注意“时行之”。第三章6—9简:“五行皆形于内而时行之,谓之君〔子〕。士有志于君子道谓之志士。善弗为无近,德弗志不成,智弗思不得。思不精不察,思不长〔不得,思不轻〕不形。不形不安,不安不乐,不乐无德。”6]君子、志士在人道(善)的层面要有所作为,有道德实践,才庶几近道;在天道(德)的层面,则是道德的知、情、意的内化。该篇接着说道德的“仁思”、“智思”、“圣思”与五德内化的关系,似乎是说道德理性思考、道德体验、体悟的明觉精察和玄冥契合,对于善行实践的提升,终而促使五德形之于内。于是君子获得与圣贤境界一样的终极性的安乐。二、仁之思,智之思,圣之思 以下反复讨论“不仁,思不能清”,“不智,思不能长”,“不圣,思不能轻”。不仁不智的人,未见君子时,忧心不能掇掇,既见君子,其心不能愉悦。不仁不圣的人,未见君子时,忧心不能忡忡,既见君子,其心不能诚服。《性自命出》未见如此这般细腻地铺陈心之“思”的文字: 第一,“仁之思”——精细。所以说“精”、“清”,是德气充盈、流行的特征。“仁之思”与身体

《老子》最古本系真经——郭店《老子》甲本之优

《老子》最古本系真经 ——郭店《老子》甲本之优 李健 作者简介:李健,华夏前沿科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国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国学博士进修生,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著有《老子解惑》《回归本原》等。作者邮箱:lijian151@https://www.doczj.com/doc/231107344.html,。 《老子》版本很多,影响较大且有代表性的有:郭店竹简本(郭店战国楚墓出土)、帛书本(马王堆汉墓出土)、通行本(魏晋王弼本)。 郭店楚墓竹简于1993年冬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郭店一号墓,发掘者推断该墓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晚,郭店楚墓竹简的年代下限应略早于墓葬年代。郭店楚墓竹简《老子》分为甲、乙、丙三本,甲本的竹简共有39枚,乙本的竹简只有18枚,丙本的竹简只有14枚,甲、乙、丙三本的总字数现存1750字,竹简本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老子》传抄本(参见荆门市博物馆编《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第1版)。 郭店《老子》甲、乙、丙三本的总字数为1750字。其中竹简本甲本篇幅最长,有1000余字,乙本只有400余字,丙本只有300余字。甲本竹简保存最完整,只有一处缺字。乙本、丙本多处缺字。 一、郭店《老子》甲本最古 郭店《老子》甲、乙、丙三本中,郭店《老子》甲本又早于乙本和丙本(从语言的变迁,或从文字书写的比较上可以证实),甲本抄写的时间应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参见丁四新著《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东方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郭店《老子》甲本才是迄今为止所见最早的《老子》传抄本,最接近《老子》祖本。 二、郭店《老子》甲本最真 在先秦时期,将诸子本人的著述尊为“经”(经文),其后学为之传、注(解说文)。结合郭店《老子》文本具体形式及整个先秦学术界经、传文本的形式特点进行考辨,可得出结论:竹简本甲本是老子本人所著的“经文”,乙本、丙本则属于“解说文”(参见高华平《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江汉论坛》2006年第4期)。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原文再校订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原文再校订 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是一篇极为珍贵的专著轶文,它以中国古代特有的朴素哲学思维和呈现,阐释了对万物起源的认识和概说。全文共14简,约350字左右,虽缺损20字左右,但用字通俗、文意明了,不存在疏通障碍。1998年整理出版迄今已有16年,对其中的缺损文字乃至第9简的位置,学界仍争论不休,故拨冗整理并试作校正和翻译。为方便研究和阅读,简牍顺次标于正文之中,参考书目注于正文之后。 【初隶文】 大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天[地]□□□第1简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第2简复相[辅]也,是以成仓然。仓然复相[辅]也,是以成湿澡。湿澡复相[辅]也,成[岁]第3简而止。古[岁]者,湿澡之所生也。湿澡者,仓然之所生也。仓然者。四时第4简者,[阴][阳]之所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第5简者,大一之所生也。是古大一[藏]於水,行於时。[周]而或□□□□第6简[万]勿母;[一]块[一][盈],以[纪]为

[万]勿经。此天之所不能杀,[地]之所第7简不能厘,[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智此之胃 (8) 天道贵溺,雀成者以益生者,伐於[强],责於 □□□□□□□第9简(第9简或置于第12简,13简,14简后) 下,土也,而胃之[地]。上,[气]也,而胃之天。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以第10简道从事者,必[託]其名,古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託]其第11简名,古功成而身不剔。天[地]名[字]并立,古[过]其方。不思相 □□□□第12简於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於东南,其上□□□□□□□第13简者,又馀於下;不足於下者,又馀於上。第14简 (说明:[ ]为已经隶定之字,□为缺损字,……为不能计数之缺损字) 【订正文】 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阴阳复相辅也,是以成四时。四时复相辅也,是以成凔热。凔热复相辅也,是以成湿燥。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 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凔热之所生也。凔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

略论郭店楚简的“仁义”思想(一)

略论郭店楚简的“仁义”思想(一) 【内容提要】以往儒道两家的主要分歧,是对于仁义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楚简《老子》的出土改变了传统的认知,而在某些方面儒道取得了共识。楚简儒家文本12篇,按形制分为五组,除两组不出仁义二字外,对其他三组9篇(《缁衣》)、《五行》、《成闻》、《尊德义》、《有性》、《六德》、《唐虞》、《忠信》、《天命上、下》都作了仔细梳理和论述。其所讲之“仁义”,是指君臣、父子、夫妇的形于内的伦理道德意识与形于外的伦理道德行为;是指仪礼形式中表示敬意的仪式与威俨的形式;是指族类情感与合宜理性,亲情之爱与有节度的裁制;是指内在“主人”的价值取向与外在“主我”的价值取向;是指理想人格与价值标准。 《郭店楚墓竹简》的出土,确在某些方面将改变传统的看法。先秦时期,学术昌盛,百家争鸣,但亦会通和合,“一致同归”。《周易·系辞下传》称其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而被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所引用。我们讲先秦哲学或思想注意“殊途”、“百虑”较多,“同归”、“一致”较少。郭店竹简的发现,从一个方面提供了先秦哲学或思想“同归”、“一致”的资料,并证明了各家各派哲学思想会通和合的事实。今从“仁义”范畴契入,略陈管见,以就正于方家。一 以往把先秦儒道两家思想的冲突之一,归结为对“仁义”的价值评价和态度。楚简《老子》的出土,改变着传统的看法。在孔子之前的《左传》、《国语》中,仁义范畴已对举或相连并举,不仅指主体内在道德修养或境界,而且指处理国家、社会集团、人际间的普遍政治道德、社会伦理原则、臧否人物的标准。仁便成为各种关系的总和或总原则,以及价值取向的最佳选择。这就是说,仁已作为普遍原则提升为哲学范畴。儒家创始人孔子继承以前的思想资料,《论语》论仁109见,义字24见。仁是指:(1)仁者爱人,爱人是人对于自我的发现、自我肯定和自我尊重;(2)为仁之方,人自己欲立、欲达也使别人立和达,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为仁由己,仁是由己及人及物,要求从己做起,树立主体人格;(4)欲仁得仁,仁是从自我到家庭、社会、天下的道德规范。孔子的仁学,核心是讲人,是人的哲学升华。 孔子所讲的义是指事之宜,作为道德规范和理想人格,是处理人际关系,遵守言约信用的道德行为,是君子应具的调节勇而使之不乱、不盗的价值导向。 仁义作为儒家文化中最高的道德原则和人生理想,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所在,亦是人之所贵,即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标准。仁义是儒家人文精神的精华。 今本《老子》和马王堆帛书《老子》,论“仁”8见(帛书7见),“义”字5见,共五章: 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五章) 2.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帛书甲、乙本无)。(第八章) 3.大道废,有仁义(帛书甲、乙本均作“安有仁义”、“案有仁义”)(第十八章)。 4.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第十九章)。 5.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第三十八章)。此五章意谓:其一,任自然而不施仁。汉河上公说:“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圣人爱养万民,不以仁恩,法天地任自然。”(注:《虚用第五》,《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8页。)何以天地、圣人不施仁恩?河上公只揭出老子“任自然”,与不施仁的关系。王弼进一步追究说:“造立施化,则物失其真。有恩有为,则物不具存。物不具存,则不足以备载。”(注:《老子道德经注》上篇,《王弼集校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3页。)造与施而有所作为,万物就失其本真;有恩、为而有所好恶,万物便不会都存在。为使万物自然葆真和全载,而不施仁。这种“不仁”,蕴涵着对仁的否定的意味。 其二,与善仁。“仁”《道藏》本作“人”。河上公说:“万物得水以生,与虚不与盈也。”(注:《易性第八》,《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第29页。)若释仁为“生”,并无贬仁之义;若以

郭店楚简本

郭店楚简本 甲本1组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为弃虑,民复季子。 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属。 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 长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远,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豫乎(其)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 涣乎其若释,敦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临事之纪,慎冬如始,此无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道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丑矣;皆知善,此其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道恒无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民莫之命天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郭店楚简之《老子》研究述评

郭店楚简之《老子》研究述评 摘要:1993年10月湖北荆门郭店一号楚墓出土了一批竹简,经彭浩、刘祖信等编联、撰写释文与注释,有裘锡圭审定并加按语后,于1998年5月在文物出版社以《郭店楚墓竹简》为名出版。此书出版以来,各类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专题报告会层出不穷,大批研究论文、学术专著相继问世,内容涉及考古、文字、历史、哲学等众多领域,为中外学术界对中国古代文化、思想等的研究带来新的活力和生机。时至今日,这场轰轰烈烈的学术研讨活动高潮已过。笔者在听老师讲的课后对其颇感兴趣,故而作此篇。当然,郭店楚简研究涉及范围极广,因此限于本人见闻和水平,该文结合以往专家学者的观点重点对郭店楚简中的《老子》进行简要评析,不当之处在所难免,陋见初识,尚祁矫正。 关键词:郭店楚简《老子》 据笔者看到的相关资料显示,郭店楚简中的《老子》是目前所见最为完整、最为原始的《老子》,而简本与今本的异文,多以简本为优。《老子》甲、乙、丙三篇和《太一生水》是郭店楚简中道家简的主要构成,也是各类专家学者研究的重头。笔者在网上搜索资料时发现,目前有关郭店楚简的研究中,已发表或出版的各种论述中,几乎有半数以上的文字是关于道家简的。《老子》又是此次出土的众多竹简

中最引人瞩目的。这是因为在中国哲学史领域,《老子》占有重要的席位。郭店楚简中出土的相关道家简经专家学者整理研究得出了几个结论:首先,《老子》成书年代可以进一步得以确定;其次,《老子》书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疑问将得以澄清;再次,道家与其他学派特别是儒家的关系可以重新认定;最后,道家思想在先秦思想史中的地位、影响和发展线索将进一步明确。以上观点都是专家学者们经过反复推敲,根据史料的逻辑推理整理得出的。 一、关于老子的成书年代 长期以来,关于《老子》的成书年代一直存在争论,分别有春秋末期、战国中期、战国末期等观点。主流观点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末年,其依据是《老子》书中有批判仁义、圣贤的内容,因为他们认为,推崇仁义、圣贤是儒墨的主张,早于孔子的老子绝对不可能有这样的思想。我们知道,被反对者总是早于反对者。为了证明他们的观点的正确性他们找到了如下证据:今本《老子》中的第十八章有云:“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第十九章云:“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而反对者面对这样不可辩驳的证据,只好推测这种否定仁义的观点并不是老子本人所有,而是后人强加进去的,因为它们与《老子》书中的其他一些论述相矛盾。他们的理由是《老子》十九章中

郭店楚简老子

《老子》甲組 上 有狀混成,先天地生,寂寥獨立不改,可以爲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爲之名曰大。大曰羨,羨曰轉,轉曰反。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歟?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至虛,恒也。守中,篤也。萬物並作,居以須復也。天道云云,各復其根。 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虺蠆蟲蛇弗蟄,攫鳥猛獸弗扣,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朘怒,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持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厚藏必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反也者,道動也。弱也者,道之用也。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持而盈之,不若已。揣而群之,不可長保也。金玉盈室,莫能守也。貴富驕,自遺咎也。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下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偽弃詐,民復孝慈。三言以爲使不足,或令之有呼屬:視素抱樸,少私寡欲。 江海所以爲百谷王,以其能爲百谷下,是以能爲百谷王。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厭。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罪莫重乎貪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爲足,此恒足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長。 古之善爲士者,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爲之容:豫乎其如冬涉川,猶乎其如畏四鄰,嚴乎其如客,渙乎其如釋,混乎其若樸,沌乎其若濁。孰能濁以靜者,將徐清。孰能安以動者,將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爲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爲故無敗,無執故無失。臨事之紀,慎終如始,此無敗事矣。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教不教,復衆之所過。是故聖人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能爲。道恒無爲也,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將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知足,知足以靜,萬物將自定。 爲無爲,事無事,味無味。大小之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天下皆知美之爲美也,惡已;皆知善,此其不善已。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也。是以聖人居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爲而弗恃也,成功而弗居。夫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道恒無名,樸雖細,天地弗敢臣。侯王如能守之,萬物將自賓。 天地相合也,以輸甘露。民莫之命而自均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所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也,猶小谷之與江海。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泮也。其微也,易散也。爲之於其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作於纍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郭店楚简》中儒家修身思想文献整理与研究

目录 第一章绪论………………………………………………………………………………………1第一节《郭店楚简》的历史定位及选题目的…………………………………………………1 一、《郭店楚简》的历史定位…………………………………………………………………l 二、选题目的…………………………………………………………………………………..2第二节研究综述…………………………………………………………………………………2 一、对修身相关的部分内容的探讨…………………………………………………………..3 二、修身思想整体分析………………………………………………………………………..6第三节研究内容与方法..………………………………………………………………………一6第二章儒家修身文献的学派归属与整理………………………………………………………8第一节成书年代及其学派归属……………………………………………….:……………….8 一、成书年代…………………………………………………………………………………..8 二、学派归属…………………………………………………………………………………ll 三、子思学派…………………………………………………………………………………14第二节儒家修身思想文献整理……………………………………………………………….16 一、君与民修身文献的整理…………………………………………………………………16 二、君与臣修身文献的整理…………………………………………………………………20 三、个人修身文献的整理……………………………………………………………………22第三章《郭店楚简》中儒家修身思想特征………………………………………………….27第一节修身总目标一一“仁”…………………………………..:…………………………一27 一、《郭店楚简》“仁”字考辨………..j…………………………………………………….27 二、仁内义外…………………………………………………………………………………30第二节“修心、修身与修德”三者合一…………………………………………………….32第三节理想型与现实性的冲突……………………………………………………………….32第四章《郭店楚简》儒家修身思想内涵剖析……………………………………………….35第一节心性教化论一一郭店楚简修身思想的理论基础…………………………………….35 Ⅳ

郭店楚墓竹简版老子道德经附竹简原文截图

郭店楚墓竹简版老子道德经(附竹简原文截图) 作者非常用心地整理出这个楚墓竹简《老子》版本,在此向他(她)表示敬意和谢意。也希望我们在共同学习中均有收获。 总说明: 1、此竹简老子道德经是目前所知所见的最早的版本,应该是最接近原文的。在内容、章节顺序上与其他版本有很多不同,欢迎大家探讨。 2、按照出土竹简的状况,分为甲、乙、丙三组,另有一些残片。 3、竹简文字深奥冷僻难识,存在误认或不同理解的情况。这恐怕是后世所传老子众多版本的一个缘故吧。 4、对同一竹简的个别文字出现了不同释文,本帖列出我所知的一些不同之处。为录入方便,没有特别注明,请读者谅之。 5、本帖释文参考了文物出版社《郭店楚墓竹简》丛书和网上搜索来的资料,仅供网友学习、研讨之参考。 6、本帖释文是一字一字键盘上打出来的,也校对过。唯恐有错漏,请指正。 一、竹简老子甲 说明: 存39枚竹简。 按其内容,依次对应现今流传广泛的王本道德经之第19、66、46、30、15、64、37、63、2、32、25、5、16、64、56、57、55、

44、40、9章。 释文: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贌o有。絕偽棄詐,民複孝慈。三言以為辯不足,或命之,或乎屬:視素保樸,少私寡欲。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偻鲇小=^偽棄詐,民複季子。三言以為使不足,或令之,或乎豆:視索保僕,少私須欲。 江海所以為百穀王,以其能為百穀下,是以能為百穀王。聖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後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樂進而弗厭。以其不爭也,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險乎欲得,禍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為足,此恒足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強於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弗伐,果而弗驕,果而弗矜,是謂果而不強,其事好。 長古之善為士者,必微溺玄達,深不可識,是以為之容:豫乎若冬涉川,猶乎其若畏四鄰,嚴乎其若客,()乎其若懌,屯乎其若樸,沌乎其若濁。孰能濁以束者、將徐清。孰能疕以往者、將徐生。保此道者

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

对郭店楚简《老子》的再认识 高华平(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一、郭店楚简《老子》丙组属“解说文”之证 郭店楚简《老子》篇幅仅为今本的五分之二,且书写于形制各异的甲、乙、丙三组竹简上,这就使学者们对《老子》其书原貌产生了种种推测。大多数的学者认为郭店楚简《老子》既非今本《老子》的原本,亦非《老子》的足本,而《老子》文本的定型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①而更值得关注的是,台湾大学的周凤五教授就书写《老子》文本的简策形制加以考察、并与儒家简加以比较,提出郭店楚简《老子》存在经、传之分:“甲组《老子》是一个经过战国时代儒家学者改编的本子,尽量淡化道家宇宙论与形上学思想的色彩……是一个已经‘儒家化’甚至‘子思学派化’了的道家经典”。“乙、丙两组《老子》的简端同样平齐而非梯形,显示其与甲组《老子》确有区隔。……只能归入传注之列。”② 郭店楚简是否为《老子》原貌姑且不论,但它表明《老子》文本的形成有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则是勿庸置疑的;周凤五教授从竹简形制上的区别,推测楚简《老子》应存在经、传之别,也是确有创见的。它为我们研究郭店楚简《老子》乃至整个《老子》其书其人开出了新的思路。 但是,周氏的观点更多的仍停留在推测的层面上,还需要结合楚简《老子》文本具体形式及整个先秦学术界经、传文本的形式特点作进一步的考辨,以证明楚简《老子》的确是经、传合一的文本。要考察这个问题,我们可先以郭店楚简《老子》丙组为例加以研究。 郭店楚简《老子》丙组共存14枚简,竹简两端削成平齐,简长26.5厘米,编线两道,编线间距10.8厘米,全部简文内容大致相当于今本《老子》的第17、18、35章、第31章的中段和下段、第64章的中段。③其中第64章中的内容为对楚简《老子》甲组的重复。 研究郭店楚简丙组,我们不难发现该组内容和文本形式上具有一些重要特点。 首先,郭店楚简《老子》丙组第三段有“兵者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一段文字,④为今本《老子》第31章的内容。尽管《老子》一书的成书年代由于楚简的出现而被上推至战国中期以前,但此段内容中所谓“偏将军”、“上将军”一类名词术语,自宋人晁说之、至明人焦竑、清人纪昀,直到近人梁启超,都认定属于战国的内容,而非出于与孔子同时的老子本人,属“后世的注疏”杂入“经文”。⑤郭店楚简《老子》丙组中有与今本文字相同的这段话,说明这个“后世”是在郭店楚简《老子》丙组写定以前。质言之,郭店楚简《老子》丙组中既有明证说明它有属于传、注的成分,我们就有理由认定这部分楚简《老子》属于《老子》经文的注解——郭店楚简《老子》丙组文本是“解说文”。

郭店楚墓竹简

《郭店楚墓竹简》 《鲁穆公问子思》 鲁穆公昏(问)于子思曰:“可(何)女(如)而可胃(谓)忠臣?”子思曰:“恒称1其君之亚(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2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3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4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5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交禄爵者也。恒6称其君之恶××禄爵者××义而远禄,非7子思,吾恶闻之矣。” 《穷达以时》 有天有人,天人有分。天人之分,而知所行矣。有其人,亡其1世,虽贤弗行矣。苟有其世,何难之有哉。舜于历山,陶拍2于河,立而为天子,遇尧也。邵衣胎盖帽蛭巾,3释板筑而佐天子,遇武丁也。吕望为,战监门4 地,行年七十而屠牛于朝歌,举而为天子师,遇周文也。5管夷吾拘弃缚,释桎梏,而为诸侯相,遇齐桓也。6百里馈五羊,为牛,释板而为朝卿,遇秦穆。7孙叔三思少司马,出而为令尹,遇楚庄也。8 初,后名扬,非其德加。子胥前多功,后戮死,非其智9衰也。骥张山于邵,非亡体壮也。躬四海,至千10里,遇告故也。遇不遇,天也。动非为达也,故穷而不 11×××为名也,故莫之智而不×××××××12×××而不芳。无愈山石不为××××13 善己也。穷达以时,德行一也。誉毁在旁,圣之弋母之白14 不。穷达以时,幽明不再。故君子于反己。15 《竹简?五行》 五行:仁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义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礼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智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行。圣形于内谓之德之行,不形于内谓之德之行。

郭店楚简《 五行》 释义

郭店楚简《五行》释义 创新创喝酒第二天创创吃什创学怎 郭店楚简《五行》简简 苟创创 摘要,创、帛《五行》的差之创往往创藏着创本的特用意~分析后可以创创~创本的思异独 想不创可以自创其创~而且帛本的思想有着重要不同。创本的主要容是创“德之行”与内与 “行”及其者的创系~前者创述了仁、创、、智、“形于”而创创于外~而成德的两礼圣从内从 天道创程~后者创创述一人创创人而反创省~创而充之~以完成仁、创、、智之善的人道创个内礼 程。“五行”思想最创所追求的“有德者”是人道向天道的创创。此外~创本《五行》创保留了 一些孔子和子思思想的古创。 创创创,五行、德之行、行、德、善 创、帛《五行》的出土使久被存疑的“思孟派”成创一可以究的创创~但是学个研 随广学来个着创创的泛和深入~“思孟派”的创廓却似乎创得越越模糊了。其中一重 1要原因是创者创《五行》文本的创理有大分,有人创创帛本创创~创本创创~很歧有人以创创

23本是初本~帛本创改创本~有人创主创者大同小。两异创三创立创原创上可创致三创不同文本~于是~以此创基创创《五行》思想的理解也差大~更创得注意的是挺帛一异极 派往往也借创了创本的某些创理~而挺创一派创承创有的地方帛本更好~创就使得创于 4《五行》文本及其思想的理解更加创创创创了。因此~我创有必要在《五行》究的一创研始就澄,若完全依创、帛各自文本理解~是否能创创创创完全不同的思想,如果清两 答案是否定的~我创承创创者可根据自己的想法校创出合理的本子~以此而究研“五行”思想。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创以上的看法都需要重新考创。以下工呢 作就是创创创明创本《五行》背后创包涵了一套帛本非常不同的重要思想。确与 一、德之行行与 《五行》创人印象最深的是在起始部分提出了“形于”的“德之行”“不内与形于”的“行”的分~在此基创上提出“德”“善”、“天道”“人内区并与与 道”的分。因此有人创创创部分可以看作《五行》“全篇思想的创创”~者多创同之区学。5但是创于“德之行”“行”的创系~界却有着不同看法~大而言~可分与学体两 创,一创创创《五行》最强创的是“德之行”~一创创创《五行》是“德之行”“行”另与 创新创喝酒第二天创创吃什创学怎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教育]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教育]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 甲本1组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为弃虑,民复季子。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属。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 长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远,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豫乎(其)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 涣乎其若释,敦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临事之纪,慎冬如始,此无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道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丑矣;皆知善,此其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道恒无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民莫之命天自均焉。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甲本2组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 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勥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甲本3组 至虚,恒业。守中,笃也。万物方作,居以须复也。 天道圆圆,各复其根。 甲本4组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2014-07-28 10:56:03) 标签: 文化 郭店楚简《老子》全文 甲本1组 绝智弃辩,民利百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绝为弃虑,民复季子。 三言以为使不足,或命之或呼属。 视素保朴,少私寡欲。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能为百谷下,是以能为百谷王。 圣人之在民前也,以身后之。其在民上也,以言下之。 其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在民前,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厌。 以其不争也,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罪莫厚乎甚欲,咎莫险乎欲得,祸莫大乎不知足。 知足之为足,此恒足矣。 以道佐人主者,不欲以兵强于天下。

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 果而弗伐,果而弗骄,果而弗矜,是谓果而不强。其事好。 长古之善为士者,必微妙玄远,深不可识,是以为之容。 豫乎(其)若冬涉川,犹乎其若畏四邻,俨乎其若客。 涣乎其若释,敦乎其若朴,沌乎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者将徐清,孰能安以动者将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尚盈。 为之者败之,执之者远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临事之纪,慎冬如始,此无败事矣。 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教不教,复众之所过。 是故圣人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道恒无为也,侯王能守之,而万物将自化。 化而欲作,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夫亦将知足,知以静,万物将自定。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大,小之。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丑矣;皆知善,此其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相盈也。 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恃也,成而弗居。 天唯弗居也,是以弗去也。 道恒无名、朴,虽微,天地弗敢臣。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 天地相合也,以输甘露。民莫之命天自均焉。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 譬道之在天下也,犹小谷之与江海。 甲本2组 有状混成,先天地生。 寂寥,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勥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国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