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摩擦学题库

摩擦学题库

摩擦学题库
摩擦学题库

第一章 绪论(5)

1、摩擦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包括设计和计算、润滑材料和润滑方法,摩擦材料和表面状态以及摩擦故障诊断、监测和预报等。

2、摩擦学的一般定义是:“关于相对运动中相互作用表面的科学、技术及有关的实践”。通常也理解为包括摩擦、磨损和润滑在内的一门跨学科的科学。

3、摩擦学研究的对象很广泛,概括说研究摩擦、磨损(包括材料转移)和润滑(包括固体润滑)的原理及其应用。概括起来有以下八方面:

(1). 摩擦学现象的作用机理。

(2). 材料的摩擦学特性。

(3). 摩擦学元件(包括人体人工关节)的特性与设计以及摩擦学失效分析。

(4). 摩擦材料。

(5). 润滑材料。

(6). 摩擦学状态的测试技术与仪器设备。

(7). 机器设备摩擦学失效状态的在线检测与监控以及早期预报与诊断。

(8).摩擦学数据库与知识库。

4、摩擦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黑箱法

只知其输入值和输出值,但不知其内部结构的系统称为‘ 黑箱 ’。

(2)、系统辨识方法:

通过对系统输入-输出数据的测量和处理,以建立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即系统辨识方法。

(3)、相关法

在大量试验数据的基础上,建立材料的摩擦学性能Pt 与材料表面组织结构参数Si 相关性的函数关系的一种方法,即:F(Pt ,S1,S2, )=0

第二章 固体的表面性质(15)

1、表面的几何形状特征

(1)、微观几何形状误差

加工过程固有误差引起表面对设计要求的形状偏差,用表面波纹度、表面粗糙度描述

(2)、表面波纹度

切削加工过程中系统有害振动引起的表面波纹(波高h 、波距s )

宏观粗糙度 h /s ≈1:40 ;s 一般1~10mm

(3)、表面粗糙度

不象波纹度那样有明显的周期性,波距较大、波高较小

实际轮廓

粗糙度

波纹度

表面形貌

2、表面粗糙度参数

(1)高度特性参数(2)间距特性参数(3)形状特性参数(4)一维、二维、三维形貌参数

3、高度特性参数 (1)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

(2)轮廓均方根偏差Rq 4、形状特性参数--微凸体峰顶曲率半径 r:微凸体峰顶曲率半径反映微凸体尖峭与平缓的程度,两个固体表面相接触,微凸体峰顶曲率半径对金属的变形性质影响很大。

5、峰顶曲率半径的计算

5、固体表面的组成

(1)金属的表面结构

(2)表面能与表面张力 :1)表面能:固体表面的所有分子势能的总和就称为固体和空气接触时的固体表面能或自由能。加工过程形成许多晶格缺陷有可能使表面分子的不稳定加剧使表面能增加;2)表面张力:在表面能作用下固体或液体的表面分子有从表面进入内部的趋势,这种使表面收缩从而减少表面积的切向力称为表面张力。

(3)固体表面的湿润性与湿润角:1)润湿性;2)润湿角。

第三章 赫兹接触(10)

∑==n

i i z

n Ra 1

121

12)(1??????=∑=n i z i n Rq r =2112

1()8k n v i i h k d n r h

==∑横21

221()8k n v i i h k d n r h ==∑

纵 普通脏污层 吸附层

1、接触面积的概念

(1)名义接触面积

(2)轮廓接触面积Ap

(3)实际接触面积Ar (真实接触面积)

实际接触面积是指在固/固界面上,直接传递界面力的各个局部实际接触的微观面积△Ari 的总和。今假定在界面上有n 个微观的实际接触面,则其总的实际接触面积为:

2、微凸体模型和接触模型

(1)微凸体模型:1)球形模型;2)柱形模型;3)锥形模型

3、赫兹接触过程:1)、接触位置:两个表面相应微凸体高度之和的最大值部分开始;2)、接触变形:弹塑性变形状态,成对最高的微凸体变形最大;3)、粘着作用:粘着点---面积小应力大---分子相互作用 ;4)、机械相互作用:以变形和位移适应相对运动

4、定义:所谓赫兹接触就是指圆弧形物体的接触(赫兹1896年关于表面接触应力应变的研究)

5、假设:(1)材料为完全弹性;(2)表面是光滑的;(3)接触物体没有相对滚动;(4)接触物体不传递切向力;

6、粗糙表面的接触

(1)单个球体与刚性平面的接触计算

(2)理想粗糙表面的接触计算

(3)两个实际粗糙表面的接触

第四章 摩擦 (20)

h Z>h 概率

当量表面

2212σσσ+Z

表面1

表面2

h

1

σ2

σ∑

=?=n

i Ari

Ar 1光滑刚性表面

1、摩擦分类

(1)、干摩擦

接触表面无任何润滑剂,但仍有环境介质,如气体,水气其他污物的摩擦

(2)、边界摩擦

这是指在摩擦表面上存在一种具有润滑性能的边界膜的摩擦,通常也称为边界润滑。

(发动机中的汽缸与活塞环、凸轮与挺杆以及机床导轨、蜗杆传动中产生的摩擦都属于这类)。

(3)、流体摩擦

这是指相对运动的固体表面完全被润滑剂隔开的一种摩擦,摩擦主要发生在该润滑剂所形成的流体膜内部,即它是一种发生在流体内部的内摩擦。因此,通常将这类摩擦称为流体润滑。(4)、混合摩擦

又可分为半干摩擦和半流体摩擦两种。前者是指同时存在干摩擦和边界摩擦的一种混合状态的摩擦。而后者则是指同时存在边界摩擦和流体摩擦的一种混合状态的摩擦。

2、按照摩擦副的运动形式,可以将摩擦分为以下两大类:

(1).滑动摩擦

如在各种滑动轴承和机床导轨以及钻机中的刹车与气动离合器中相对滑动表面上产生的摩擦。

(2).滚动摩擦

如各种滚动轴承中产生的摩擦。

3、按照摩擦副的运动状态,还可以将摩擦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静摩擦

这是指物体在外力作用下,还不足以克服摩擦表面上产生的切向阻力,因而还没有产生相对运动的一种摩擦状态。对于外力刚好能克服摩擦表面上的切向阻力,使物体刚刚产生相对运动的那一瞬间的摩擦状态,称为极限静摩擦。

(2)、动摩擦

这是指物体已经产生相对运动后的一种摩擦状态。动摩擦系数一般小于静摩擦系数。这两个数值如果相差太大,将会使离合器的挂合过程和刹车的制动过程不稳定。对于机床导轨,会产生抖动,即所谓‘爬行’现象,它会严重影响到工件的加工精度。

4、按照摩擦副的各种特性,又可将摩擦分为如下两大类:

(1)、减摩摩擦

这类摩擦的作用是通过减小摩擦以减小摩擦损失,从而提高机器的效率和能量利用率。(2)、增摩摩擦

这类摩擦的作用是通过增加摩擦以实现特定的功能,或达到特定的工作要求(如刹车副增加摩擦以更好地吸收动能)。

5、分子机械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在摩擦过程中有表面凸峰间的机械啮合和表面分子间的

相互吸引,其二相式描述

αβ---摩擦表面的物理性质系数(分子吸引力)

---摩擦表面的机械性质系数(凸峰的机械啮合力)

r N

r

N

F A F

A

F

αβ

μβα

=+

=+

6、简单粘着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金属表面接触时只有少数高峰接触,接触区有塑性变形,因而

接触面积逐渐增加,直至载荷平衡。即:

7、修正粘着理论

(1)剪应力的影响

剪应力会产生两个影响。①一个是使表面层受力后变成复合应力状态

②另一个是接触面积增大,使单位面积上压应力下降

(2)由于剪切受力后接触区产生塑性流动,显然接触面积增大故知摩擦系数增加

(3)表面膜的影响

相对滑动时接触表面膜被剪断,

8、影响滑动摩擦的因素

(1)、材料本身的性质(包括两种对摩的材料)

对于一般材料,摩擦力随硬度的增加而减小,因硬金属的塑性变形的能力减小,其粘着能力也随之减小。相同金属或互溶性大的金属摩擦副易发生粘着,因而其摩擦系数较大。

(2)、载荷

古典摩擦理论认为摩擦系数与载荷无关。实际上,载荷对摩擦系数的影响与真实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

(3)、 滑动速度

古典摩擦理论认为摩擦系数与滑动速度无关,事实上,摩擦系数随滑动 速度变化的规律非常复杂,目前在这方面还缺乏一致的认识。

滑动速度对摩擦系数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与摩擦表面的温度密切相关,因后者往往会使表面性质发生变化。

(4)、温度

摩擦表面和周围介质的温度都会对摩擦系数产生十分复杂的影响,而且往往表现为综合性的影响因素。由于温度主要是通过改变材料的性质而对摩擦系数产生影响。因此,对于不同类型的材料具有不同的温度特性。

粘着点的剪切强度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所以,摩擦系数也相应减小,但这种减小的趋势却会因载荷、材料的硬度或弹性模量的减小而减慢。

材料的硬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但硬度下降会增大粘着力,因而使摩擦系数增大。

(5)、表面特性

1)表面几何特性

表面粗糙度小,表面较光滑,产生摩擦的主要原因是粘着 。真实接触面积的大小起主r b e

F A P τ=+r b b N r s s F A F A ττμσσ===?F

N

F r

A r

A +?r A

要作用。因此,在这个区域内,随着表面粗糙度的逐渐增大,真实接触面积逐渐减小,摩擦系数也相应地逐渐减小。对应于中等粗糙度的表面,也就是一般工程实际中的工程表面,其摩擦系数几乎不受表面粗糙度的影响。表面非常粗糙,摩擦主要起因于表面微凸体的变形和犁削作用,因而摩擦系数随表面粗糙度的增大而增大。

2)表面膜

表面膜包括水蒸气、二氧化碳、氯和硫在纯净表面的吸附膜和反应膜,这类膜能使摩擦系数降低。因为膜本身的剪切强度低于基体材料,滑动时剪切阻力小。而且还可以避免或减轻粘着现象,从而使摩擦系数减小。

滑动摩擦系数的确定

9、刚性球在弹性体上滑动时的摩擦系数

只计算粘着力滑动摩擦系数的确定

10、滚动摩擦机理

(1)微观滑移

由于两接触材料弹性模量不同引起相对

表面发生微观滑移

(2)Heathcote滑移

(3)弹性滞后

(4)塑性变形

11、滚动摩擦系数

(1)定义1:产生滚动时的外力矩M与垂直压力FN之比(2)定义2:前进单位距离所消耗的功与载荷FN之比F N

R

F

Ar

v

12、影响滚动摩擦的因素

(1)、载荷

(2)、表面粗糙度

(3)、硬度

13、N .P .Suh 系列实验

(1)实验依据

(2)实验过程

(3)实验曲线

第五章 磨损原理(15)

1、磨损的定义

磨损是由于机械作用和(或)化学反应(包括热化学、电化学和力化学等反应),在固体的摩擦表面上产生的一种材料逐渐损耗的现象,这种损耗主要表现为固体表面尺寸和(或)形状的改变。

2、磨损的三个主要特征:

(1) 磨损是发生在物体上的一种表面现象。材料内部裂纹引起的材料整体疲劳破坏和断裂不属于磨损的范畴;

(2) 磨损是发生在物体摩擦表面上的一种现象,其接触表面必须有相对运动。单纯的腐蚀和某些高分子材料表面的老化都是在静止表面上发生化学反应(包括氧化)的结果,也不属于磨损的范畴;

F N

φ

?R

()

M

R R N N M F RF R φφαμμαα????===Fn

转动件

固定件

(3) 磨损必然产生物质损耗(包括材料转移),而且它是具有时变特征的渐进的动态过程。因此,不产生材料逐渐损耗的、单纯的塑性变形也不属于磨损的范畴。

3、衡量磨损特性的主要参数是磨损率,通常可采用以下三种磨损率:

(1)、线性磨损率:

(2)、体积磨损率:

(3)、重量磨损率:

4、磨损的分类

(1)、粘着磨损或粘附磨损(Adhesive wear);

(2)、磨料磨损或磨粒磨损 (Abrasive wear);

(3)、疲劳磨损或表面疲劳磨损(Surface fatigue wear);

(4)、腐蚀磨损(Corrosive wear)或摩擦-化学磨损(Tribo-chemical wear)。

(5)、其他。包括侵蚀磨损或冲蚀磨损 (Erosive wear) 和微动磨损(Fretting wear)等。

5、粘着磨损

(1)、定义在摩擦副中,相对运动的摩擦表面之间,由于粘着现象产生材料转移而引起的磨损,称为粘着磨损。

(2)、过程:⑴载荷、速度小;[⑵载荷、速度较大];⑶变形、断裂及材料转移;⑷新粘着点产生。

(3)、磨损机理:1)、阿恰德模型理论;2)、Holm理论---真实接触理论;3、Archard理论—结块清除理论

第六章润滑与润滑剂(20)

1、流体润滑基本概念

(1)、定义

在摩擦副对偶表面之间,有一层一定厚度(一般在1. 5~2μm以上)的粘性流体润滑膜,由这层润滑膜的压力平衡外载荷,使两对偶表面不直接接触,在两对偶表面作相对运动时,只在流体分子间产生摩擦,这就是流体润滑。

(2)、在流体润滑中,根据润滑膜压力产生的方法,润滑方式可分为以下几种:

1)、流体动压润滑:流体动压润滑,系由摩擦副对偶表面的几何形状和相对运动,并借助粘性流体的内摩擦力作用而产生润滑膜压力,从而平衡外载。

2)、弹性流体动压润滑: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理论是流体动压润滑理论的重要发展,它主要研究名义上是点线接触的摩擦副润滑问题(如齿轮副、滚动轴承等)。

3)、流体静压润滑

2、STRIBECK曲线

(1)、流体润滑区:1)、两相对运动表面完全被润滑膜隔开; 2)、摩擦力主要是油膜内部摩擦;3)、油膜厚度远大于粗糙度;4)、膜厚比表达式子;5)、油的粘度是主要因素(2)、混合润滑区:1)、两表面承载是由凸峰和油膜承担;2)、油的粘度是主要因素; 3)、摩擦力由接触摩擦和油的内部摩擦构成;4)、油膜厚度与粗糙度接近( ) (3)、边界润滑区及干摩擦区:1)、干摩擦时无油膜,边界润滑时油膜厚度非常有限;2)、膜厚比多为:0.5-0.4,当为1时70%的载荷由油膜承担,30%由凸峰承担;3)、油的粘度不是主要因素,而粘性和极压性起主要作用。

3、粘性流体的内摩擦定律:粘性流体在流动时流层之间产生阻碍相对运动的性质既是粘性。

4、动力粘度的单位

(1)、国际制单位

(2)、物理单位制

(3)、润滑油的运动粘度

(4)、相对粘度

5、润滑油的特性

(1)粘温特性

(2)润滑油的粘压特性

6、粘度指数(粘度比50、100,粘度指数VI )

7、流体动压润滑的承载机理

图a 增压过程;图b 溢出附加流动;图c 附加流动为零 C-C 截面压力最大;图d 压力分布曲线

du dz

τη=100L U VI L H

-=?-

8、流体的连续性方程

(1)、考虑不可压缩及流动的连续性,

(2)、单位时间内沿x 、y 、z 三个方向流入单元体的总容积流量等于总流出容积流量。

9、微单元体的力平衡方程式

(1)

(2)雷诺方程---这就是三维的雷诺方程。

10、雷诺方程条件归纳:

(1)润滑油不可压缩;

(2)润滑油做连续层流运动;

(3)润滑油是粘性流体,符合粘性流体内摩擦定律(牛顿定律);

(4)润滑油膜很薄,除 实际存在,其余均忽略不计;

(5)润滑油膜惯性力、重力不计,膜厚方向粘度、压力不变;

(6)润滑油与板接触并有相同速度;

(7)没有考虑压力变化对粘度的影响;

(8)润滑油在厚度方向上没有渗透,没有流动。

11、通常由以下四个效应决定。

(1)、动压效应 图1a 可说明流体动压润滑膜的形状特征及所产生的动压效应。当下表面相对上表面以速度u 运动时,沿运动方向的间隙逐渐减小,剪切流动引起的润滑剂从大口流向小口的流量也逐渐减小,不符合流量连续条件,只有产生如图所示的润滑膜压力分布,由压差流动减小大口流入流量和增大小口流出流量,才能保证流过各断面的流量相等,从而满足流量连续条件。

(2)、伸缩效应 图1b 可以说明伸缩效应。当对偶表面由于弹性变形或其它原因使其速度沿运动方向逐渐减小时,剪切流动引起的流量沿运动方向也逐渐减小,因流量连续必然会产生如图所示的润滑膜压力分布。

(3)、变密度效应 图1c 可以说明变密度效应。当润滑剂密度沿运动方向逐渐降低时,即使各断面的体积流量相同,其质量流量沿运动方向仍是逐渐减小的,因质量守恒,则必然产生如图所示的润滑膜压力分布。密度的变化可以是润滑剂通过间隙时由于温度逐渐升高而造成的,也可以是外加热源使表面温度变化而产生的。虽然变密度效应产生的润滑膜压力并不高,但是这种作用可以使相互平行的对偶表面具有一定的承载能力。

x p z x τ??=??y p z y τ??=??

(4)、挤压效应图1d表示两个平行表面在法向力作用下相互接近,使润滑膜厚度逐渐减小而产生压差流动,此称挤压效应。当两个表面相互分离时,将导致润滑膜破坏和产生空穴现象。动压效应和挤压效应通常是形成润滑膜压力的两个主要因素。

12、弹性流体动力润滑

(1)、弹性流体动力润滑的机理:赫兹接触是弹性流体动压润滑的主要条件,它建立了接触面的整个形状:1)、先是非常狭长的收敛区(进口区),2)、紧接着是赫兹区(平面区),3)、最后是发散区(出口区)。

13、流体静力润滑

(1)静压轴承工作原理:依靠供油装置,将高压油压入轴承间隙中,强制形成油膜。(2)、流体静压润滑的特点

14、润滑油基本原理

(1)、根据润滑剂分类

(1)气体润滑以空气、氢气、氮气和蒸汽等气体作为润滑剂的润滑。

(2)液体润滑以润滑油、乳化液和水等液体作为润滑剂的润滑。

(3)半固体润滑以润滑脂等半固体材料作润滑剂的润滑。

(4)固体润滑以石墨和二硫化钼等固体作润滑剂的润滑。

(5)油雾润滑利用压缩空气或蒸汽,将油液雾化后作为润滑剂的润滑。(2)、根据供给润滑剂的方法分类

(1)分散或单独润滑各润滑部位采用单独装置供油的润滑。

(2)集中润滑各润滑部位采用一个统一装置供油的润滑。

(3)、根据供油时间分类

(1)间歇润滑经过一定时间间隔才对润滑部位供油一次的润滑。

(2)连续润滑在机械设备整个运转过程中,连续不断地对润滑部位供油的润滑(包预先调节好的短期性供油)。

(4)、根据供至润滑部位的润滑剂是否有压力分类

(1)常压润滑依靠油液自身重力或毛细管虹吸作用向润滑部位供油的润滑。

(2)压力润滑依靠液压泵将具有一定压力的油液送至润滑部位的润滑。(5)、根据供油系统分类

(1)流出润滑系统供应到润滑部位的油液只润滑一次而不循环使用的系统。

(2)循环润滑系统供应到润滑部位的油液要多次循环使用的系统。

(3)混合润滑系统一台机器同时具备上述两类润滑的系统

(6)、根据机械运转和生产要求分类

(1)设备润滑对设备运动副的润滑。

(2)工艺润滑生产工艺过程中所需要的润滑。

(7)、根据润滑状态分类

(1)流体润滑两接触表面被一层连续不断的流体润滑膜完全隔开时的润滑。

(2)边界润滑两接触表面上有一层极薄的边界膜(吸附膜或反应膜的润滑。

(3)半流体润滑两接触表面间同时存在边界膜和流体润滑膜的混合润滑。

(4)半干润滑两接触表面上,大部分边界膜遭到破坏时的边界润滑。15、润滑油主要理化指标

(1)粘度---主要因数

(2)油性(吸附能力)

(3)极压性能

(4)抗氧安定性

(5)抗腐蚀性

(6)抗乳化性(水与表面活性物质发生乳化,润滑效果差,专用乳化液)

(7)抗泡性(空气与油形成的气---液界面现象)

(8)粘附性(油膜抗离心力及重力的能力)

(9)凝固点,倾点(流动点,低温性能)

(10)闪点、燃点

(11)酸值(有机酸及其他酸)

(12)水份

(13)苯胺点(油与笨胺相溶为液相温度,测芳香烃含量)

16、矿物润滑油的精制

(1)酸碱精制法:浓硫酸与有害物质作用去除酸渣,后用碱溶液洗涤去除

环烷酸、硫化物、硫酸等。

(2)溶剂精制:含酚、糖醛的溶剂具有对非理想组分溶解度大,对理想组

分溶解度小的性质。从而分离非理想组分。

(3)丙烷脱沥青:高黏度油含胶质及沥青,利用液态丙烷析出。

(4)脱腊:去除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蜡),改善低温性能。

(5)白土补充精制:利用白土吸附少量的胶质、环烷酸盐、酸渣、磺酸等,

改善油品。

(6)加氢精制(一顶二):油在催化作用下与氢反应生成H2S、NH3 、H2O

等气体去除硫、氮、氧等

17、减压分馏

原油在常压分馏塔中只能分馏出沸点较低的馏分。大分子烃类在450 ℃以上就会发生裂解反应,使油品变质,并生成焦炭。将常压塔底出来的重油经加热到410 ℃左右后,送入减压分馏塔中。在减压蒸馏塔的塔顶得到的是重柴油;在侧线分别得到轻润滑油、中润滑油、重润滑油;经汽提塔汽提后,在塔底得渣油。

18、合成润滑油

(1)、特点:1)粘温特性好;2)低温性能好;3)耐高温性能好;4)化学安定性好(2)、合成润滑油的分类:1)酯类合成油:多烃基酯、多元醇酯、硅酸酯;2)烃类合成油:环烷烃、聚烯烃、烷基笨;3)聚合物类:聚笨醚、氟氯碳聚合物、聚乙二醇、硅酸油等(3)、合成润滑油的应用:1)汽车发动机;2)航空润滑油;3)一般工业润滑(液压油、压缩机油、)

19、添加剂作用机理

加入润滑剂中的一种或几种化合物,以使润滑剂得到某种新的特性或改善润滑剂中已有的一些特性。功能分主要有抗氧化剂、抗磨剂、摩擦改善剂(又名油性剂)、极压添加剂、清净剂、分散剂、泡沫抑制剂、防腐防锈剂、流点改善剂、粘度指数增进剂等类型。

(1)石墨、二硫化钼类固体悬浮型主要起减摩抗磨作用,但只能应用于固体润滑和低速大负荷设备,在润滑油中的状态不稳定,在一定的时间及温度条件下会发生析出现象。

(2) 含铜、铅等重金属微粒的镀膜类能在摩擦表面形成一层金属膜,起抗磨及抗极压作用,必须使用滤芯孔径略大的机油滤清器,长时间使用它会在表面形成膜状物,造成两者粘结。

(3)磁性油精类是一种表面金属磁化剂,主要起减摩、抗磨作用。该类产品有效作用时间太短,需不断添加,费用较高。

(4)含氯型“氯”是一种良好的极压剂,但不适合高温高速的工作环境,而且会在适宜条件下产生酸,氯添加剂可能会与润滑油中已有添加剂发生匹配问题,引起其他副作用。

(5)无铅、无氟、无氯的化学成膜剂类能同时表现出抗极压性、抗氧化性及一定的抗磨性。由于它在金属表面形成的化学反应膜作用持久,因而能有效延长润滑油和金属机件寿命。20、润滑油的添加剂

(1)清净分散剂:吸附氧化产物,将其分散在油中。由浮游性组分抗氧化、抗腐蚀、组合、合成

(2)抗氧抗腐剂:提高油品氧化安全性——防止金属氧化、催化陈旧延缓油品氧化速度隔绝酸性物与金属接触生成保护膜具有抗磨性

(3)抗磨剂:在磨擦面的高温部分能与金属反应生成融点低,

(4)油性剂:带有极性分子的活性物质,能在金属表面形成牢固的吸附膜,可以防止金属磨擦面的直接接触。

(5)增粘剂:又称增稠剂,主要是高分子化合物,增粘剂不仅可以增加油品的粘度,并可改善油品的粘温性能。

(6)防锈剂:是一些极性化合物,对金属有很强的吸附力,能在金属和油的界面上形成紧密的吸附膜以隔绝水分、潮气和酸性物质的侵蚀;防锈剂还能阻止氧化、防止酸性氧化物的生成,从而起到防锈的作用。

(7)抗泡剂:使气泡能迅速地溢出油面,失去稳定性并易于破裂,从而缩短了气泡存在的时间。

21、润滑脂是基础油中(石油基础油或合成基础油)用稠化剂增稠,加入添加剂。

(1)、润滑脂应用广泛,特别滚动轴承,滑动轴承使用较多。

(2)、润滑脂组成:

组成润滑脂的基本组分是基础油、稠化剂、添加剂和稳定剂。

(3)、稠化剂:加入10%-20%固体组分,在润滑剂中起分散作用和形成网架结构。

(4)、添加剂:改善性能

(5)、稳定剂:极性较强的化合物物质使稠化剂与基础油结合稳定不易产生分油。

22、固体润滑剂:固体润滑剂指以分隔摩擦副对偶表面的一层低剪切阻力的固体材料。

(1)优点:1)润滑油脂的使用温度范围一般为-60℃~+350℃, 能充分发挥其效能;2)润滑油脂的承载能力也远远不如固体润滑剂;3)在高真空、强辐射、活性或惰性气体环境中以及水或海水等流体中,润滑油脂容易失效,固体润滑剂;4)固体润滑剂在贮存,运输和使过程中,对环境污染少得多;5)固体润滑剂还适合于要求无毒、无臭、不影响制品色泽的食品和纺织等行业;6)固体润滑剂的时效变化小,保管较为方便。

(2)缺点:1)摩擦因数比润滑油脂的大;2)摩擦热量不易带散;3)容易产生碎屑、振动和噪声等。

(3)常用的固体润滑剂有:1)层状固体材料(如石墨、二硫化钼、氮化硼等);2)无机化合物(如氟化锂、氟化钙、氧化铅、硫化铅等);3)软金属(如铅、铟、锡、金、银、镉等);

4)高分子聚合物(如尼龙、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等)和复合材料。

第七章通用机械零部件的润滑(5)

1、润滑方法分类:

(1)油润滑:手工润滑(低速);油绳、油垫润滑(低速);油池润滑(低速重要场合);滴油润滑(中低速);飞溅润滑(2-12m/s);油环、油链润滑(n=50-3000r/min);强制润滑(高速重载);油雾润滑(高速)。

(2)脂润滑:手工润滑(低速);装填密封润滑(1-2m/s中载);强制润滑(<2m/s重载);(3)固体润滑(低速、高低温、真空、辐射、腐蚀):整体润滑;转移膜、覆盖膜润滑;组合、复合膜润滑;粉末润滑。

(4)气体润滑:强制润滑(超高速)。

2、选用润滑剂的基本条件

(1)工作条件:

1)工作温度

2)工作速度

3)工作载荷

4)空气湿度

5)压力

6)真空(0.013Pa;0.0013Pa)

(2)摩擦副的结构条件:

1)若摩擦面的精度较低,表面粗糙度较大时,应选用粘度大一些的润滑油或针入度较小的润滑脂,以保证一定得油膜厚度;反之,应选用粘度小一些的润滑油或针入度大一些的润滑脂。

2)摩擦副的装配形式和结构特点对选用润滑油(脂)的关系密切,在润滑剂易流失的场合,应选用粘度较大的润滑油或针入度较小的润滑脂,以保证有效的润滑。

第八章摩擦学设计的基本原理(5)

1、评价一台机器设备质量好坏的三项重要指标是:

(1)技术性能的先进性。

(2)运行可靠性,包括元件、部件和系统的可靠性。

(3)能量利用率。

2、摩擦学设计的特点

与常规机械设计相比,摩擦学设计的主要区别如表。着眼于表面特性的设计是摩擦学设计最主要的特点。

3、表面特性是摩擦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包括:

(1)微观接触特性

(2)时变特性(与时间的相关性)

(3)破坏特性(磨损特性)

(4)匹配特性(与系统的相关性)

4、摩擦学设计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材料选择。

(2)表面层设计。

(3)耐磨性结构设计。

(4)磨损计算与预测。

5、表面层设计

表面层设计就是通过合理的选择表面技术(包括复合表面技术),以满足零件表面性能(包括摩擦学性能)和使用质量的要求。

表面层设计是摩擦学设计的组成部分,故此在有润滑条件下考虑弱化剂和添加剂。具体还应考虑磨损类型。

(1)、粘着磨损:软、冷焊强度低、剪切应力小;

(2)、磨粒磨损:硬涂层(炭化钛)、

(3)、疲劳磨损:表面喷丸强化处理(冷作硬化层及较大残余应力)

6、零磨损

它是指磨损深度与原始表面粗糙度处于同一个数量级的磨损,由于其磨损量处于表面轮廓仪图形中磨损的起点级(Zero level),故称零磨损。

7、行程和行程数

滑动距离的单位以行程表示。它是指沿着滑动方向摩擦副相互接触的长度,即单位寿命。 而行程数 N 则用来表示摩擦副中零件的寿命,它是时间、表面几何特性、运动和接触尺寸的函数。

8、零磨损因素的概念 为了保证摩擦副在规定的工作期限内维持零磨损状态,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9、计算模型

选用帕朗金负荷-寿命关系式:耐磨性结构设计

10、耐磨性结构设计基本原则

(1)、避免摩擦表面在相对运动时直接接触;

(2)、降低摩擦表面间的载荷或保证其载荷均匀分布:1)改变摩擦表面的轮廓或接触的方式;2)采用易于实现楔形油膜的结构;3)采用调心结构。一般长轴上的轴承和狂宽径比大于1.5的轴承都应采用调心轴承;4)保证相接触的零件有足够的刚度。

(3)、防止外界磨料进入摩擦界面:1)采用各种密封结构或空气过滤装置,防止尘土等外界磨料进入摩擦表面;2)用过滤器控制润滑液的污染,以防止及其磨损。

(4)、磨损转移原则或等寿命设计原则:对于一对接触零件,为了保护其中主要的或贵重的零件,应采用磨损转移原则,即有意使磨损集中在某个易于更换、成本较低的不重要的零件上。

(5)、消除或减轻发生腐蚀的条件:1)应尽量消除可能积水的结构图;2)避免零件结构中存在窄缝;3)对于轴毂联结,在可能条件下,应以粘接取代过盈配合联结或键联结;4)对于有电化学势差的两种金属的接触处,可采用聚四氟乙烯的隔离垫。

11、磨损的补偿与调节

(1)对于制动器和摩擦离合器的摩擦副,可

采用调节装置来补偿磨损所引起的间隙变化。

(2)将导轨断面设计成V 形或三角形,在均衡受载的情况下,两个斜面的磨损可自动补偿,从而保持中心线不偏移;还可采用预变形的方法抵消有害变形,以补偿磨损的影响。

第九章 现代测试分析技术(5)

1、摩擦学研究所应用的主要分析测试技术大体上可分为三类:

(1)、摩擦与润滑材料以及涂层的摩擦学性能测试技术;

(2)、摩擦表面测试分析技术;

(3)、磨损微粒分析技术。

2、电子显微分析技术

电子显微分析技术是采用透射式和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进行表面分析的一种显微分析技术。

(1)透射式电子显微镜:主要用于显微结构分析、晶粒形貌、晶体缺陷、纳米颗粒大小、界面结构、高分辨晶格像、微区成分分析等。

1)工作原理: 由电子枪发射出来的电子,在阳极加速电压(金属、陶瓷等多采用120、200、300 kV ,生物样品多采用80~100 kV ,超高压电镜则高达1 000~3 000 kv)的作用下,经过聚光镜(2、3个电磁透镜)会聚为电子束照明样品.电子的穿透能力很弱(比X 射线弱很多),样品必须很薄(其厚度与样品成分、加速电压等有关,一般约小于200 nm).穿过样品的电子携带了样品本身的结构信息,经物镜、中间镜和投影镜的接力聚焦放大最终以图像或衍射谱(衍射花样)的形式显示于荧光屏上。

max

s r ττ≤

2)电磁透镜:相应于光学玻璃透镜,我们把能使电子束聚焦的装置称为电子透镜(electron lens).旋转对称的静电场和磁场对电子束都可以起到聚焦的作用,

3)照明系统:照明系统的作用是提供亮度高、相干性好、束流稳定的照明电子束.它主要由发射并使电子加速的电子枪和会聚电子束的聚光镜组成。

电子显微镜使用的电子源有两类:一类为热电子源,即在加热时产生电子;另一类为场发射源,即在强电场作用下产生电子.为了控制由电子源产生的电子束,并将其导人照明系统,须将电子源安装在称为电子枪的特定装置内。

4)成像系统:透射电子显微镜的成像系统由物镜、中间镜(1、2个)和投影镜(1、2个)组成.成像系统的两个基本操作是将衍射花样或图像投影到荧光屏上。

(2)扫描式电子显微镜

1)工作原理:一束细聚焦的电子束轰击试样表面时,入射电子与试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将产生弹性或非弹性散射作用,并激发出反映试样形貌、结构和组成的各种信息。

有:二次电子、背散射电子、阴极发光、特征X 射线、俄歇过程和俄歇电子、吸收电子、透射电子等。

2)与透射电镜比较,有如下特点:

1、用于观察尺寸较大的试样

2、放大倍数变化范围

3、景深较大

4、分析功能多

5、分辩率低

(3)衍射分析技术:金属和其他晶体物质都是由在三维空间内周期性的有规则排列的许多质点(即原子、离子或原子集团)所组成,这些质点对具有适当波长的辐射波(如X射线,电子束或中子束)的弹性相干散射,将会产生衍射现象。

(4)电子衍射技术:电子衍射是一种测定表面结构和成分的有效技术。目前,电子衍射一般都在透射电镜中进行

(5)X射线衍射技术:X射线是一种波长小于可见光的电磁波,其波长为(0.01~100)×10-10m,而用于结构分析的波长为(0.7~2.0)×10-10m。X射线衍射与电子衍射的基本原理完全相同,两种技术所得到的晶体衍射花样的集合特征也大致相似,但用X射线衍射技术所测定的结果比用透射电镜衍射技术测定的结果更精确。

(6)表面成分与原子状态分析:对于表面原子的组分和分布等的分析,常采用各种能谱技术。电子能谱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用电子束、X射线、真空紫外光束等作为激发源,照射试样表面,使其激发出具有不同动能的电子(俄歇电子或光电子),从而得到这些电子动能统计分布的谱图,即电子能谱图。

1)、俄歇电子能谱技术:俄歇电子是由一定能量的电子束(或X射线)激发样品而产生的一种二次放射电子,其能量一般500~2000eV,逸出深度很小,仅0.4~2mm。

2)、光电子能谱技术:光点子能谱技术以光波为激发源,即用X射线或紫外光射线照射试样表面。由于光电效应,试样表面上原子的某一能级的电子被击出,这类电子即光电子。收集这些光电子的信息进行分析,即根据它们在电子能谱图中的位置,确定试样表面的化学成分和不同元素的能级。

(7)表面分析技术的新发展——扫描探针显微技术:扫描探针显微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新发展起来的一种采用扫描探针显微镜(Scanning probe microscope)观察微观世界的有力工具。

(8)扫描探针显微技术的基本特点:1)近场探测特定的物理量;2)用机械式探针取代电子束或光子束;3)可观测到物质表面结构的三维图像;4)可在大气、真空、常温、低温、

或液体等多种环境下工作;5)不需要特别的制样技术,而且探测过程中不损伤样品

(9)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以其高分辨率(横向分辨率达0.1mm),使人类第一次能够直接观察到单个原子在物质表面的排列状态以及与表面电子行为有关的物理、化学性质,它开拓了微观世界研究的新领域。

(10)原子力显微镜:原子力显微镜也称扫描力显微镜。它的工作原理与扫描隧道显微镜基本相同,二者的主要区别是:1)检测的物理量不同:扫描隧道显微镜检测隧道电流;而原子力显微镜检测力,它最小可检测到1×10-9N的力,相当于互相靠近的两个氖原子之间的作用力,故称原子力显微镜;2)扫描的方式不同:扫描隧道显微镜是探针扫描,而原子力显微镜则是试样扫描。

(11)磨损微粒分析技术:磨损微粒分析包括微粒的尺寸、形状与成分的分析,主要的分析方法由铁谱技术与光谱技术,磨损微粒分析技术不仅是研究磨损机理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也是监控与预测磨损状态的一项重要手段。

1)铁谱技术:铁谱技术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应用铁谱仪将磨损微粒从润滑油液中分离出来并形成铁谱片

2.检测和分析铁谱片

2)光谱技术:光谱技术是利用物质的光学性质来确定其化学成分或结构的一种分析技术,物质在外界足够大的能量作用后,会发出各种不同波长的光线,从而可得到按一定波长顺序排列的光带,即发和光谱。

教育学选择题[1]

导论 一、单选题 1.标志教育学成为一门学科是 D 的出版。 A.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与发展》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洛克的《教育漫话》 D.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2.“人类教育心理学化”,这一观点是 A 首先提出的。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杜威 D.赫尔巴特3.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的是 C A.培根 B.格斯纳 C.洛克 D.克伯屈4.“把一些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指的是 B A.卢梭的《爱弥儿》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D.裴斯泰洛齐的《林哈德与笃德》5.被誉为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是 C A.《大学》 B.《论语》 C.《学记》 D.《礼记》 二、判断题(正确的用“√”,错误的用“×”) 1.《论语》是孔子所写的有关哲学、政治、伦理和教育的著作。(×) 2.赫尔巴特在论述教育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时是以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的。 (√) 3.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和拉伊主教育研究要“科学化”。(√) 第一章现代教育的本质 一、单选题 1.西方近代关于教育起源问题的第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 .A 。 A.教育的生物起源论 B.教育的心理起源论

C.教育的劳动起源论 D.教育的生活起源论 2.“君子忧道不忧贫”,故孔子把请学稼、学圃的樊迟视为“小人”。这反映了 C 。 A.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古代教育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C.古代教育脱离生产劳动 D.古代教育形式简单 3.教育本质的“双重属性说”认为,教育本来具有 .A 双重性质。 A.上层建筑和生产力 B.上层建筑和为阶级斗争服务C.为阶级斗争服务和为发展经济服务 D.为发展经济服务和为传递文化和促进人的发展服务 4.教育起源于 A 。 A.人类早期的心理摹仿; B.人类的生产劳动; C.生物界老动物对幼小动物的照料 D.本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在 A 教育阶段,教育与生产劳动是完全分离的。 A.古代 B.近代 C.现代 D.当代 6.在有史以来的教育中,除 D 以外,都具有阶级性的特征。 A.三代教育 B.近代教育 C.现代教育 D.原始教育 7.对于教育学的发展阶段,国外比较典型的三分法是把它分为 B 三个阶段。 A.萌芽阶段、形成阶段、科学阶段 B.萌芽阶段、独立阶段、科学阶段 C.萌芽阶段、独立阶段、发展阶段 D.形成阶段、独立阶段、理论深化阶段 8.“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有关教育的论述见之于

耕作学习题

《耕作学》习题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 ⒈耕作制度的含义和内容? ⒉简述中国农作制度的发展方向。 ⒊简述耕作制度在农业发展中的功能? ⒋耕作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⒌如何认识耕作学在农学学科中的地位?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耕作制度 ⒈ 简述我国农业资源的特点。 ⒉ 自然资源的主要内容。 ⒊社会经济资源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作物布局 ⒈作物布局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⒉简述作物布局的原则。 ⒊作物布局为什么要以生态适应性为基础? ⒋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包括哪些内容? ⒌河北省作物布局与全国相比有什么特点? 第四章复种 ⒈复种的效益原理。 ⒉ 复种的技术要求。 ⒊ 复种对农业增产的作用。 ⒋ 复种的条件。 ⒌试述提高作物年单产的可能途径。 第五章间混套作

⒉间混套作的增产效益原理。 ⒊间混套作的技术要求。 ⒋举例说明河北省间混套作的类型。 ⒌简述多熟种植与间混套作的联系与区别。 第六章轮作与连作 ⒈ 轮作倒茬的作用。 ⒉ 连作的危害及其消除途径。 ⒊ 为什么连作能够一直存在于生产实际。 ⒋ 什么是茬口特性,如何评价。 ⒌ 作物布局与轮作关系。 第七章农牧结合 ⒈ 农牧结合的意义。 ⒉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是否有助于改善人民的food security状况?为什么? ⒊ 举例说明农牧结合的模式。 第八章农田养护 ⒈我国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⒉化肥能否作为养地手段?为什么? ⒊ 农田土壤培肥的措施有哪些? ⒋ 分析农田物质循环与养分平衡之间的关系。 ⒌为什么说用养结合是耕作学贯穿始终的根本问题? 第九章土壤管理 ⒈ 土壤耕作的的目的。 ⒉ 什么是土壤宜耕性,不同水分条件与土壤宜耕性的关系?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及答案 耕作学作业题(一) 一、解释名词 1、耕作学:亦称农作学,是研究建立合理耕作制度(亦称农作制度)的理论及其技术体系的学科。 2、种植制度:是指一个地区或某个生产单位的作物种植结构及其在空间(地域或地块)对时间(季节、年代)上的安排。 3、单作:在一块地上一年或一季只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清种,华北称平作。 4、间作在同一块地上成行或带状(若干行)间隔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通常为两种)生育季节相近(亦有不相近者)的作物。 二、简述题 1、简述农业生产的严格地域性。 答:农业生产,是通过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和环境资源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实现的。因此,环境是向植物提供所需生活因素的质和量是形成产量的客观条件。环境的异质性,不仅存在于大自然区域之间,甚至在小范围内,由于小气候和土壤变化的相互作用常常引起环境生产潜力的巨大差异,要求完全不同的管理技术和利用途径。因而农业生产具有严格的地域性。 2、简述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的四阶段。 答:1949-1958年为第一阶段,粮食产量达2亿吨; 1959-1978年为第二阶段,粮食产量跃上了3亿吨; 1979-1984年为第三阶段,粮食产量达4亿吨; 1985-1996年为第四阶段,粮食产量跃上5亿吨。 3、简述农业生产应用连作的原因。 答:第一,在某些地区,气候和土壤条件比较适宜某种作物的种植。第二,专业化程度高,生产者掌握其高产栽培技术,累积了丰富的高产稳定经验。第三,在一些生产单位,适合于某一作物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高,种植作物种类少,相应的机械设备投资就少,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在商品生产较高的地区,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不可避免地出现商品性作物的连作。第四,农田基本建设的改善和某些新技术的应用,克服了连作中产生的问题。第五,不同作物对连作的反应不同,这是连作大量存在的原因。 三、论述题 1、试论述垄作耕法中扣种的作业方法,以及垄作耕法的优缺点。 答:(1)扣种是一种垄耕作业,其方法有很多种,主要用于大粒种子作物,如玉米、大豆等。典型的扣种作业的第一步是破茬,将根茬和原垄台上部的表土翻入垄沟,在上年垄沟的松土上播种,然后在破茬处在趟一犁,将松土覆于种子之上,最后用磙子镇压。 (2)优点: 1、垄作耕法适应东北地区的降雨形式。 2、垄作耕法白天温度高、夜间温度低,昼夜温差大利于作物生长。

(整理)《运筹学》期末考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运筹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10分) 1、在线性规划问题中,称满足所有约束条件方程和非负限制的解为 可行解 。 2、在线性规划问题中,图解法适合用于处理 变量 为两个的线性规划问题。 3、求解不平衡的运输问题的基本思想是 设立虚供地或虚需求点,化为供求平衡的标准形式 。 4、在图论中,称 无圈的 连通图为树。 5、运输问题中求初始基本可行解的方法通常有 最小费用法 、 西北角法 两种方法。 二、(每小题5分,共10分)用图解法求解下列线性规划问题: 1)max z = 6x 1+4x 2 ?????? ?≥≤≤+≤+0 7810 22122121x x x x x x x , 解:此题在“《运筹学》复习参考资料.doc ”中已有,不再重复。 2)min z =-3x 1+2x 2 ????? ????≥≤-≤-≤+-≤+0 ,1 37210 42242212 1212121x x x x x x x x x x 解: ⑴ ⑵ ⑶ ⑷ ⑸ ⑹、⑺ ⑴ ⑵ ⑶ ⑷ ⑸、⑹

可行解域为abcda ,最优解为b 点。 由方程组? ??==+022 42221x x x 解出x 1=11,x 2=0 ∴X *=???? ??21x x =(11,0)T ∴min z =-3×11+2×0=-33 三、(15分)某厂生产甲、乙两种产品,这两种产品均需要A 、B 、C 三种资源,每种产品的资源消耗量及单位产品销售后所能获得的利润值以及这三种资源的储备如下表所示: A B C 甲 9 4 3 70 乙 4 6 10 120 360 200 300 1)建立使得该厂能获得最大利润的生产计划的线性规划模型;(5分)

四川农业大学《耕作学(本科)》18年12月作业考核参考答案

《耕作学(本科)》18年12月作业考核 7.作物的生态适应性是作物布局的() A.前提; B.保障; C.基础; D.目的。 标准答案:C ()是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A.作物布局; B.复种; C.种植制度; D.间套作。 标准答案:A 在基本生活因素中,()为宇宙因素,大范围不能调控,只能安排作物适应。 A.水; B.光; C.肥; D.气。 标准答案:B 我国光资源的特点之一是() A.纬度北高南低; B.纬度北低南高; C.经度东高西低; D.海拔低高高低。 标准答案:A 19.在下列土壤耕作措施中,作用土层最深的是()。 A.深松耕; B.耙地; C.中耕; D.翻耕。 标准答案:A 下列作物中属于小春作物(秋冬播)的是()。 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甘薯。 标准答案:B 农业生产的中心任务是()。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资金生产率; C.提高肥料利用率; D.提高光能利用率。 标准答案:D 10.合理套作增产的主要原因是()。

A.充分利用时间; B.充分利用土地; C.充分利用水分; D.充分利用养分。 标准答案:A 15.在下列作物中,属于养地作物的是( )。 A.禾谷类; B.油菜; C.薯类; D.豆类。 标准答案:D 下列表达式中属于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是()。 A.YL=f1(Q); B.YLT=f1(Q)?f2(T); C.YLTW=f1(Q)?f2(T)?f3(W); D.YLTS=f1(Q)?f2(T)?f3(W)?f4(S)。 标准答案:C 我国热量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A.纬度北高南低; B.纬度北低南高; C.季节夏低冬高; D.海拔低低高高。 标准答案:B 在进行作物布局时,应尽可能将每一种作物均安排种植在其()。 A.生态最适宜区; B.生态次适宜区; C.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D.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标准答案:C 1.()是在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科学技术条件下所形成的一整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综合技术体系。 A.种植制度; B.耕作制度; C.土壤耕作制度; D.养地制度。 标准答案:B 13.复种可以增加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光能利用率,最主要的是()。 A.提高光合效率; B.增加光合面积; C.延长光合时间; D.增加光合强度。 标准答案:C 20.翻耕的主要工具是()。 A.有壁犁;

教育学选择题题库

不定项选择题 1、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B)得《大教学论》得发表为标志。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C凯洛夫D苏霍姆林斯基 2、确定德育内容得依据就是(ABCD)。 A当前形势得需要B德育得任务C青少年学生思想实际D学生年龄特征 3、学生就是人,就是教育得对象,因而她们(B)。 A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B对外界得教育影响有选择性C毫无顾及地接受教育D能动地接受教育 4、根据教学大纲得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得方法就是(D)。 A练习法B实验法C试验法D实习法 5、作为一名教师,要使工作取得满意结果必须了解与研究学生,而了解与研究学生就是指了解(ABC)。 A学生思想B学生品德C学生现有知识水平D学生身体素质 6、人民教师职业道德法得核心就是( C )。 A热爱学生B为人师表C忠诚于人民得教育事业D团结互助 7、我国得主要教学组织形式就是(B)。 A个别教学B班级授课制C现场教学D启发式教学 8、“教学与发展”得思想就是(D)提出来得。 A赫尔巴特B巴班斯基C布鲁纳D赞可夫 9、课得类型就是根据( AB )来确定得。 A教学目得B课得具体任务C学科特点D教学内容 10、学校教学工作得基本组织形式就是( C )。 A电化教学B复式教学C课堂教学D现场教学 11、教育目得指明了受教育者得(AC)。 A发展方向B发展阶段C发展结果D发展进程 12、学校得中心工作就是( B )。 A思想品德教育工作B教学工作C校外活动D教师得培养工作 13、青少年身心发展得规律有:( ABCD ) A顺序性与阶段性B稳定性与可变性C发展得不均衡性D个别差异性 14、下列哪些因素制约着教学内容得制定(ABCD)。 A教育目得B生产力发展水平C儿童得年龄特征D教师实际水平 15、“罗森塔尔效应”反映了( D )就是教师上好课得关键。 A内容正确B方法恰当C目得明确D情感深厚 16、世界上最早得教育理论著作就是( C)。 A《论语》B《理想国》C《学记》D《大教学论》 17、人民教师职业道德法得核心就是(C)。 A热爱学生B为人师表C忠诚于人民得教育事业D团结互助 18、课得类型就是根据( AB )来确定得。 A教学目得B课得具体任务C学科特点D教学内容 19、按教学得任务分,课得类型有( CD )。 A谈话法B复习课C单一课D综合课 20、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得中外教育家分别就是( A )。 A孔子苏格拉底B孔子亚里斯多德C孟子柏拉图D朱喜苏格拉底 21、“教学过程最优化”得思想就是( C )提出来得。 A赫尔巴特B布鲁纳C巴班斯基D赞可夫 22、班集体形成得条件与前进得动力就是( A )。 A共同得奋斗目标B班主任得要求C班级内部得矛盾斗争D共同得活动 23、美育就就是对学生进行( A )。 A审美教育B五讲四美教育C美好生活教育 D 美好思想教育 24、“体者,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也。”这话就是( B )说得。 A周恩来B毛泽东C蔡元培D王国维 25、一学生决心改掉迟到得毛病,遵守学校纪律,可冬天一到、她迟迟不肯起床,结果又迟到了。对该生得教育应该培养( C )。

耕作学复习题复习进程

耕作学复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 1、耕作制度 二、填空 1 2、种植制度包括、、等方面。 3、土壤管理制度包括、、等方面。 第一章耕作制度引论 一、是非题 1、提高土地等资源利用率我国耕作制度的中心目标。 二、选择题 1、粮食的安全系数 2、恩格尔系数 3、精确农业中“3S”技术 4、我国耕地红线 5、弱筋小麦与强筋小麦 三、填空 1、耕作制度的功能包括、。 2、耕作制度宏观调控功能的意义(1), (2), (3)。 3、世界各地农业的基本历史进程是从到再 到。

4、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是(1), (2), (3),(4), (5)。 5、21世纪世界农业将、、、 、、等类型发展。 6、新时期农业向多功能发展,有“5F”功能:(1), (2), (3),(4), (5)。 7、我国农业的特点是(1), (2), (3),(4)。 8、种植业生产目标可概括为“十个字”:,, ,,。 9、新农村建设是按照“、、、 、”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0、农业规模效益的途径:一是,二是。 11、农业产业化三要素是指: (1), (2),(3)。 12、提高土地利用率有四个途径: (1), (2),(3), (4)。 13、持续农业发展的三个战略目标 指、 、等方面。 14、可持续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包括: (1),

(2),(3),(4) 等。 15、在营养管理上,提高肥料利用率采取的措施有: (1), (2),(3)。 16、在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中,应当注意两个原则:一是,二是。 17、科学发展观是指、、、地发展。 四、名词解释 1、种植制度 2、养地制度 五、简答题 1、我国现代农业的内涵是什么?简述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作物布局 一、是非题 1、农村产业结构 2、C4作物与C4作物 3、耐荫作物 4、喜湿润型作物 5、短日作物与长日作物 二、选择题 1、纬度、海拔与温度的关系 的补偿点 2、作物CO 2 3、作物耐寒性的强弱

《运筹学》期末考试试卷A答案

《运筹学》试题样卷(一) 一、判断题(共计10分,每小题1分,对的打√,错的打X ) 1. 无孤立点的图一定是连通图。 2. 对于线性规划的原问题和其对偶问题,若其中一个有最优解, 另一个也一定有最优解。 3. 如果一个线性规划问题有可行解,那么它必有最优解。 4.对偶问题的对偶问题一定是原问题。 5.用单纯形法求解标准形式(求最小值)的线性规划问题时,与0 >j σ对应的变量 都可以被选作换入变量。 6.若线性规划的原问题有无穷多个最优解时,其对偶问题也有无穷 多个最优解。 7. 度为0的点称为悬挂点。 8. 表上作业法实质上就是求解运输问题的单纯形法。 9. 一个图G 是树的充分必要条件是边数最少的无孤立点的图。 二、建立下面问题的线性规划模型(8分) 某农场有100公顷土地及15000元资金可用于发展生产。农场劳动力情况为秋冬季3500人日;春夏季4000人日。如劳动力本身用不了时可外出打工,春秋季收入为25元 / 人日,秋冬季收入为20元 / 人日。该农场种植三种作物:大豆、玉米、小麦,并饲养奶牛和鸡。种作物时不需要专门投资,而饲养每头奶牛需投资800元,每只鸡投资3元。养奶牛时每头需拨出1.5公顷土地种饲料,并占用人工秋冬季为100人日,春夏季为50人日,年净收入900元 / 每头奶牛。养鸡时不占用土地,需人工为每只鸡秋冬季0.6人日,春夏季为0.3人日,年净收入2元 / 每只鸡。农场现有鸡舍允许最多养1500只鸡,牛栏允许最多养200头。三种作物每年需要的人工及收入情况如下表所示: 试决定该农场的经营方案,使年净收入为最大。

三、已知下表为求解某目标函数为极大化线性规划问题的最终单纯形表,表中54,x x 为 (1)写出原线性规划问题;(4分) (2)写出原问题的对偶问题;(3分) (3)直接由上表写出对偶问题的最优解。(1分) 四、用单纯形法解下列线性规划问题(16分) 3212max x x x Z +-= s. t. 3 x 1 + x 2 + x 3 ≤ 60 x 1- x 2 +2 x 3 ≤ 10 x 1+ x 2- x 3 ≤ 20 x 1, x 2 , x 3 ≥0 五、求解下面运输问题。 (18分) 某公司从三个产地A 1、A 2、A 3 将物品运往四个销地B 1、B 2、B 3、B 4,各产地的产量、各销地的销量和各产地运往各销地每件物品的运费如表所示: 问:应如何调运,可使得总运输费最小? 六、灵敏度分析(共8分) 线性规划max z = 10x 1 + 6x 2 + 4x 3 s.t. x 1 + x 2 + x 3 ≤ 100 10x 1 +4 x 2 + 5 x 3 ≤ 600 2x 1 +2 x 2 + 6 x 3 ≤ 300 x 1 , x 2 , x 3 ≥ 0

耕作学复习试题和答案

《耕作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作物布局: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作物结构:作物的种类与品种、面积与比例。 6、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复种指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播种或收获的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反应复种程度的高低。 8、熟制: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 9、净作:又叫单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10、间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成行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 11、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12、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同一生长期(季节)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 13、多熟种植: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种、收多种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式。 14、边际效应: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势和边行劣势。 15、单一群体:由同种(品种)植物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6、复合群体:由多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7、边行优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好的现象; 18、边行劣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差的现象; 19、连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0、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1、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创造适宜土壤环境的技术措施。 22、免耕:又你零耕作(zero tillage),是指直接在前茬地上播种,作物播种前和播种后的整个生长期间不采用传统土壤耕作措施进行作物生产的一种耕种方式。 23、少耕: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措施、次数和面积的耕作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热量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B 】 A. 纬度北高南低; B. 纬度北低南高; C. 经度低高西高; D. 海拔低高高低。 2、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是【 B 】。 A.提高劳动生产率; B.提高土地利用率; C.提高肥料利用率; D.提高资金生产率。 3、在进行作物布局时,应尽可能将每一种作物均安排种植在【 C 】。 A.生态最适宜区; B.生态次适宜区; C.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D.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4、复种可以增加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光能利用率,最主要的是【 C 】。 A.提高光合效率; B.增加光合面积; C.延长光合时间; D.增加光合强度。

上海电机学院运筹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分,每题2分) 1、线性规划模型三个基本要素中不包括( D ) A.决策变量 B.目标函数 C. 约束条件 D.基 2、使用人工变量法求解极大化线性规划问题时,当所有的检验数0≤j σ在基变量中仍含有非零的人工变量,表明该线性规划问题( D ) A .有唯一的最优解 B .有无穷多最优解 C .为无界解 D .无可行解 3、若线性规划的原问题不存在最优解,则对偶问题( B ) A .可能存在最优解 B .不存在最优解 C .一定是无可行解 D .一定是无界解 4、若线性规划问题的某个资源常数发生变化,则在最终单纯形表中这一变化( B ) A .对检验数存在影响 B .对b 列数存在影响 C .对该资源常数所在行的数存在影响 D .对所有数都无影响 5、在产销平衡运输问题中,设产地为m 个,销地为n 个,那么基变量个数( C ) A. 不能大于(m+n-1) B. 不能小于(m+n-1) C. 等于(m+n-1) D. 不确定 6、一般讲,对于某一问题的线性规划与该问题的整数规划可行域的关系存在( A ) A.前者大于后者 B.后者大于前者 C.二者相等 D.二者无关 7、如果要使目标规划实际实现值不超过目标值。则相应的偏离变量应满足( B ) A. 0d + > B. 0d + = C. 0d - = D. 0,0d d -+ >> 8、对于目标规划问题的求解,在满足一个目标时 ( B ) A .必须同时考虑优先级较低的目标 B .不得违背已经得到满足的优先级更高的目标 C .不必顾虑优先级较高的目标 D .无须考虑上述情况 9、关于图论中的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 .图中点表示研究对象,边或有向边表示研究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 B .图论中的图,画边时长短曲直无所谓 C .图中的边表示研究对象,点表示研究对象之间的特定关系 D .图论中的图,可以改变点与点的相互位置,只要不改变点与点的连接关系 10、关于最短路,以下叙述正确的有( A ) A. 从起点出发到终点的最短路不一定是唯一的,但其最短路线的长度是确定的 B .从起点出发到终点的最短路是唯一的 C .从起点出发的有向边中的最小权边,一定包含在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上 D .从起点出发的有向边中的最大权边,一定不包含在起点到终点的最短路上 二、填空题(共10分,每空1分) 1、线性规划问题如果有无穷多最优解,则单纯形计算表的终表中必然有某一个非基变量的检验数为 0 。 2、线性规划的解有唯一最优解、无穷多最优解、 无界解 和无可行解四种。 3、线性规划原问题中的变量个数与其对偶问题中的 约束条件 个数相等,因此,当原问题增加一个变量时,对偶问题就增加一个约束条件 ,从而对偶可行域将可能变小 (小还是大)。 4、“如果线性规划原问题存在可行解,则其对偶问题一定存在可行解”,这句话对还是错? 错。

教育学基础选择题题库

第一章教育学概论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问答式教学法——产婆术得就是( ) A、孔子 B、老子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2、《理想国》得作者就是( ) A、孔子 B、老子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3、《论语》得作者就是( ) A、孔子 B、老子 C、苏格拉底 D、柏拉图 4、世界上最早得“教学论”专著就是( ) A、《论语》 B、《柏拉图》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5、西方最早得“教学论”专著就是( ) A、《论语》 B、《柏拉图》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得标志就是( )得问世。 A、《论语》 B、《大教学论》 C、《学记》 D、《雄辩术原理》 7、《教育漫话》得作者就是( ) A、卢梭 B、洛克 C、裴斯泰洛齐 D、福禄倍尔 8、《爱弥儿》得作者就是( ) A、卢梭 B、洛克 C、裴斯泰洛齐 D、福禄倍尔 9、《林哈德与葛笃德》得作者就是( ) A、卢梭 B、洛克 C、裴斯泰洛齐 D、福禄倍尔 10、被认为就是“现代教育学之父”得就是( )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11、被认为就是“科学教育学得奠基人”得就是( )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赫尔巴特 D、裴斯泰洛齐 12、《普通教育学》得作者就是( ) A、夸美纽斯 B、杜威 C、裴斯泰洛齐 D、赫尔巴特 13、实验教育学得代表人物就是( ) A、杜威 B、斯普朗格、利特 C、拉伊、梅伊曼 D、凯洛夫 14、文化教育学得代表人物就是( ) A、拉伊、梅伊曼 B、斯普朗格、利特 C、杜威 D、凯洛夫 15、实用主义教育学得代表人物就是( ) A、拉伊、梅伊曼 B、斯普朗格、利特 C、杜威 D、凯洛夫 16、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得代表人物就是( ) A、拉伊、梅伊曼 B、斯普朗格、利特 C、杜威 D、凯洛夫

2020年运筹学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2020年运筹学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5、线性规划数学模型具备哪几个要素?答:(1).求一组决策变量x i或x ij的值(i =1,2,…m j=1,2…n)使目标函数达到极大或极小;(2).表示约束条件的数学式都是线性等式或不等式;(3).表示问题最优化指标的目标函数都是决策变量的线性函数 第二章线性规划的基本概念 一、填空题 1.线性规划问题是求一个线性目标函数_在一组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极值问题。 2.图解法适用于含有两个变量的线性规划问题。 3.线性规划问题的可行解是指满足所有约束条件的解。4.在线性规划问题的基本解中,所有的非基变量等于零。5.在线性规划问题中,基可行解的非零分量所对应的列向量线性无关 6.若线性规划问题有最优解,则最优解一定可以在可行域的顶点(极点)达到。 7.线性规划问题有可行解,则必有基可行解。 8.如果线性规划问题存在目标函数为有限值的最优解,求解时只需在其基可行解_的集合中进行搜索即可得到最优解。9.满足非负条件的基本解称为基本可行解。 10.在将线性规划问题的一般形式转化为标准形式时,引入的

松驰数量在目标函数中的系数为零。 11.将线性规划模型化成标准形式时,“≤”的约束条件要在不等式左_端加入松弛变量。12.线性规划模型包括决策(可控)变量,约束条件,目标函数三个要素。 13.线性规划问题可分为目标函数求极大值和极小_值两类。14.线性规划问题的标准形式中,约束条件取等式,目标函数求极大值,而所有变量必须非负。 15.线性规划问题的基可行解与可行域顶点的关系是顶点多于基可行解 16.在用图解法求解线性规划问题时,如果取得极值的等值线与可行域的一段边界重合,则这段边界上的一切点都是最优解。17.求解线性规划问题可能的结果有无解,有唯一最优解,有无穷多个最优解。 18.如果某个约束条件是“≤”情形,若化为标准形式,需要引入一松弛变量。 19.如果某个变量X j为自由变量,则应引进两个非负变量X j′,X j〞,同时令X j=X j′-X j。 20.表达线性规划的简式中目标函数为max(min)Z=∑c ij x ij。 21..(2.1 P5))线性规划一般表达式中,a ij表示该元素位置在i 行j列。 二、单选题 1.如果一个线性规划问题有n个变量,m个约束方程(m

教育学选择题

教育学选择题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1、19世纪初德国柏林大学提出大学应具有的新职能是:B ? A.教学的职能B.科研的职能 ? C.服务社会的职能D.引领社会的职能 ?2、高等教育完善阶段的特征,一是职能的完善,二是:C ? A.教育内容的完善B.教育手段的完善 ? C.形式与结构的完善D.与普通教育的衔接 ?3、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发展新趋势的是:A ? A.精英化B.中心化C.职业化D.多元化 ?4、高等教育价值:大学走近社会中心 ? ?1、“教育就是发挥人的潜能”这一观点的主要理论基础是:A ? A.人本主义人性观B.马克思主义人性观 ? C.孟子的性善论D.董仲舒的性三品说 ? ?2、高等教育在其性质任务上的特征表现为:B ? A.基础广博性B.高等专门性 ? C.复杂系统性D.职业针对性 ? ?3、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的实质是主张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是:D ? A.追求真理,创造知识B.发展全人 ? C.促进个人理智的发展D.为社会培养专门人才 ?4、大学走近社会的中心可能在(C)社会阶段实现。 ? A.农业社会B.工业社会 ? C.知识经济与后工业社会D.原始社会 ? ?5、在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多因素中(C)起主导作用: ? A.遗传B.环境C.教育 ? D.人际关系 ? ?6、高等教育,是指建立在普通教育基础上的:C ? A.科学教育B.人文教育C.专业教育D.通识教育 ? ?1、(A)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 A.教育方针B.教育目的C.教育法规D.教育制度 ? ?2、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C)为核心的教育实践。: ? A.专业能力B.思想素质C.创新精神 ? D.广博知识 ? ?3、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的正确指导思想应该是通才教育与(A)结合。 ? A.专才教育B.人文教育C.科学教育D.通识教育 ?1、我国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调整目标是:A ? A.与产业结构一致B.与技术结构一致 ? C.发展高职教育D.与区域结构一致

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

耕作学复习题及答案

《耕作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种植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的作物组成、配置、熟制、种植方式的综合。 2.耕作制度: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农作物的种植制度及相应的养地制度的综合技术体系。 3.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4.作物布局匕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结构与配置的总称。 5.作物结构:作物的种类与品种、面积与比例。 6.复种:在同一田块上一年内接连种植二季或二季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 7.复种指数:一个地区或生产单位,全年作物播种或收获的总面积与耕地面积的百分比”反应复种程度的高低。 8.熟制;一年内在同一块田地上种植作物的季数。 9.净作:又叫单作,是指在同一块田地上、在一个完整的生长期内只种植一种作物的种植方式。 10.间作:在同一田块上,于同一生长期内,成行或成带相间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夹作、间种# 11.套作=在前季作物生长的后期(收获前〉于其株行间播种或移栽后季作物的种植方式。也称套种、串种. 12*混作:在同一块田地上、在同一生长期(季节)内混合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作物的种植方式,又称为混种。 13.多熟种植:在一年内*于同一田地上种、收多种或多季作物的种植方 14.边际效应乂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的好或差的现象,包括边行优势和边行劣势°

15.单一群体:由同种(品种)植物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6、复合群体:由多种(品种)植物的不同植株构成的植物群体。 17、边行优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好的现象; 18、边行劣势:边行植株生长发育较中间差的现象; 19、连作:在同一块田地上,连年种植相同作物或相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0、轮作:在同一块田地上,有序地轮换种植不同作物或不同复种方式的种植方式。 21、土壤耕作:通过农机具的机械力量作用于土壤,调整耕作层和地面状况,以调节土壤水分、空温度和养分的关系,为作物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创造适宜土壤环境的技术措施。 22、免耕:又你零耕作(zero tillage),是指直接在前茬地上播种,作物播种前和播种后的整个生长期间不采用传统土壤耕作措施进行作物生产的一种耕种方式。 23、少耕:在常规耕作基础上尽量减少土壤耕作措施、次数和面积的耕作方法。 二、单项选择题 1、我国热量资源的主要特点之一是【B】 A.纬度北高南低; B.纬度北低南高; C.经度低咼西咼; D.海拔低咼咼低。 2、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是【B】。 A ?提高劳动生产率; B ?提高土地利用率; C ?提高肥料利用率; D ?提高资金生产率。 3、在进行作物布局时,应尽可能将每一种作物均安排种植在【 C 】 A .生态最适宜区;B.生态次适宜区; C .生态经济最适宜区; D .生态经济次适宜区。 4、复种可以增加全年作物产量,提高光能利用率,最主要的是【C 】 A .提高光合效率;B.增加光合面积; C .延长光合时间; D .增加光合强度。

教育学试题库带答案

教育学试题库带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 1、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 )的发展。 A.教育规律 B.教育价值 C.教育现象 D.教育问题 2、提出“泛智”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的教育家是( ) A.培根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赞可夫 3、学校的中心工作是( ) A.教学工作 B.公共关系 C.行政工作 D.总务工作 4、“活到老学到老”是现代教育( )特点的要求。 A.大众性 B.公平性 C.终身性 D.未来性 5、儿童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是身心发展( )规律的反映。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个别差异性 6、(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7、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即指( ) A.发展性功能 B.个体性功能 C.教育性功能 D.社会性功能 8、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是() A、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 B、赞可夫《教学与发展》 C、凯洛夫《教育学》 D、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9、主张教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儿童中心主义著称的美国教育家是() A、杜威 B、加德纳 C、布卢姆 D、布鲁纳 10、学校产生于() A.原始社会时期 B.奴隶社会时期 C.封建社会时期 D.资本主义社会时期 11.美国各门课程中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日本的综合活动时间反映出对( )在课程中地位的重视。 A.知识 B.能力 C.直接经验 D.间接经验 12.热爱学生,尊重学生,诲人不倦,是教师的() A.政治思想素养之一 B.职业道德素养之一 C.知识素养之一 D.能力素养之一13.进行教育工作的首要问题是() A.确定教育目的 B.确定教育内容 C.确定教育方法 D.确定教育形式 14.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A.现场教学 B.课堂教学 C.个别教学 D.分组教学 15.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课程和工业革命后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课程属于课程类别中的(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16.班主任做好班级教育工作的前提是() A.了解与研究学生 B.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C.做好个别教育 D.协调各方面教育影响 17.教育的本质特征是() A.人类的本能活动 B.儿童对成人的模仿活动 C.人类认识世界的活动 D.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学复习题(附答案)

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耕作学》复习题(附答案) 1.耕作制度的内容 答:(1)种植制度是指某一地区或生产单位作物生产的方式方法。包括3方面:①作物布局:解决确定作物种类、种植数量和时空分布问题;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果树、饲料作物等各种多少面积,何时种植,种在哪里等。 ②种植方式:包括单作、间套作、混作、轮作、连作等。 ③作物熟制:如一年一熟、一年二两熟、两年三熟等。 (2)养地制度(Soil Foliage and Fertilizer System) 概念: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提高土地生产力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措施。包括农田基本建设、土壤培肥与施肥、水分供求平衡、免耕少耕技术、沿海地区农田防护林的建立等。 养地制度的具体内容 耕作层的管理施肥、水分、土壤耕作—提高土壤综合肥力 农田基本建设平田整地、治沙改土、农田排灌—改善农田整体环境 农田保护水土保持、保护植被、保护性耕作、复垦—改善种植业大环境保证生产持续性 2.耕作制度的类型,按集约度分。 答:(1) 游耕制或搁荒制(Shifting Cultivation)利用荒地原有肥力进行作物生产,能源物质投入甚少的一种自给性耕作方式。一般土地开垦3~5年以后,弃耕10~20年,等地力恢服过来再重新耕种的方式。土地利用率15~25%(按耕种3~5年,弃耕20年计)。 (2)休闲耕作制(fallow system)土地种植作物1~3年以后,休闲1~2年,然后再种农作物。土地利用率约20%~50%。我国西北部分农田沿用这种耕作制。适用于降雨量少的半干旱地区或投入少的自然农业区。 (3) 常年耕作制(permanentfarming)土地连年种植,不休闲,土地利用率达100%,多实行连作或轮作。这种耕作制目前盛行于世界各地。 (4) 集约耕作制(intensive farming)高投入高产出的耕作方式。高投入指人工投入多,科技水平高,资金投入多;高产出包括高产量、高效益和高土地利用率。

高等教育学选择题题库(附答案)

高等教育学选择题题库 一、单选题 1. 潘懋元主编的《高等教育学》中写到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 A、高等教育 B、高等专业教育的特殊规律 C、教育科学 D、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 标准答案:A 2. 高等教育学是属于什么领域的应用学科(30分) A、自然科学 B、人文科学 C、社会科学 D、思维科学 标准答案:C 3. 古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缪司翁博物馆,该馆创建于公元前三世纪,下设文学、数学、天文、医学四部,由皇室提供丰厚的待遇,吸引著名学者来此讲学。后被史家称之为:(30分) A、亚历山大大学 B、哈佛大学 C、麻省理工学院 D、爱资哈尔大学 标准答案:A 4. 在霍普金斯大学的激励之下,美国大学协会于何时成立(30分) A、 1920年 B、 1930年 C、 1900年 D、 1910年 标准答案:C

5. 中国近代第一所具有高等教育性质的专门学校是(30分) A、江南水师学堂 B、江南制造局工艺学堂 C、京师同文馆 D、广州同文馆 标准答案:C 6.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仿照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进行了几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30分) A、一 B、二 C、三 D、四 标准答案:B 7. 主地决定自己的一切事务的权利,指的是哪个理念(30分) A、学生自治理念 B、教授治校理念 C、管理专业化理念 D、大学自治理念 标准答案:D 8.以培养从事某种专门职业为目的的教育的是(30分) A、自由教育理念 B、通识教育理念 C、专业教育理念 D、职业教育理念 标准答案:C 9.中国最著名的杜威思想的解读者是(30分) A、陈鹤琴 B、陶行知

10.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30分) A、博克 B、杜威 C、克拉克·克尔 D、德雷克·博克 标准答案:B 11. 在软件方面,基本逻辑是(30分) A、“越发达、越复杂” B、“现存即合理” C、“教育受制于社会” D、“突出差异” 标准答案:C 12. 在习俗方面,基本逻辑是(30分) A、“越发达、越复杂” B、“现存即合理” C、“教育受制于社会” D、“突出差异” 标准答案:D 13. 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提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多少时称为精英型高等教育发展阶段(30分) A、 15%以下 B、 20%以下 C、 25%以下 D、 30%以下 标准答案:A

《管理运筹学》期末考试试题

《管理运筹学》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如果一个线性规划问题有n个变量,m个约束方程(m

3. 写出下面线性规划问题的对偶问题: 123123123123123min z 25, 258, 23 3,.. 4 26, ,,0. x x x x x x x x x s t x x x x x x =++-+≤??++=??-+≤??≥? 四、计算下列各题(每题20分,合计40分) 1. 用单纯形法求解下列线性规划的最优解: 012121212max 2..32250,0x x x s t x x x x x x =+??≤??≤??+≤??≥≥? 2.用割平面法求解整数规划问题。 12 121212 max 7936735,0,z x x x x x x x x =+-+≤??+≤??≥?且为整数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