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上最牛的行政法彩色笔记

史上最牛的行政法彩色笔记

行政法学知识体系索引表

行政法概述——行政、行政法的法律渊源、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法行政主体—行政主体资格、行政主体类型、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

总论抽象行为—抽象行为的种类、抽象行为的制定、抽象行为的效力与监督具体行为—具体行为的特征、具体行为的成立、具体行为的效力

行政许可—许可的设定、许可的实施、许可的监督检查

行政处罚—处罚的种类、处罚的设定、处罚的实施、处罚的执行、治安处罚行政行为法行政强制—行政强制措施、行政强制执行

政府采购—采购法的适用、采购当事人、采购方式、采购纠纷的解决

其他行为-行政征收与征用、行政奖励与给付、行政裁决与调解

争议内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行政复议受案范围、复议与诉讼衔接关系

争议结构—处理争议者(行政诉讼管辖法院、行政复议机关)

行—提起争议者(行政诉讼原告、行政复议申请人)

政—受到争议者(行政诉讼被告、行政复议被申请人)

法争议过程—一般过程(起诉、受理、审理)

学行政争议法—特殊过程(撤诉、缺席判决、合并审理、一审期间被告改变原

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诉讼中对其他争议的处理)

争议规则—证据规则(举证、取证、质证、认证)

—法律规则(行政诉讼的法律适用)

争议结果—行政诉讼裁判、行政复议决定

执行制度-行政诉讼裁判的执行、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

赔偿范围—国家赔偿责任的构成、行政赔偿范围、司法赔偿范围

国家赔偿法赔偿关系—赔偿请求人、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司法赔偿义务机关

赔偿程序—行政赔偿程序、司法赔偿程序、国家赔偿的方式与计算

行政案例(行政法案例的分析方法)-提问分析法、意思表示分析法、知识结构分析法

行政法彩色笔记

第一部分行政法总论

(补)专题一:行政法概述

宪法是从宏观上控制国家权力的,行政法是控制国家权力中的行政权的运行的。(用立法法去控制立法权,用司法法去控制司行政,行政法所研究的行政主要是公共行政中的国家行政,主要是研究作为国家机关的行政机关运法权,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司法法)

行政法意义上的行政是指公共用行政权的过程。

行政法学体系:

行政法的体系,是围绕行政权展开的。行政法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行政组织法,谁有资格去行使行政权;第二部分行政行为法,是行政主体行使行政权的外在表现;第三部分是行政监督法,是对行使行政权的监督。行政监督的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给相对人提供法律上的救济。所以,行政监督法从另一个角度也可叫行政救济法。所有的行政法教材都是三大部分,加上总论部分,就是四个部分。

主要内容:行政;行政法的法律渊源;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核心考点:行政法的基本原则。

行政的概念(表-补A)

1)

★★国家行政的特征(表-补

★★行政法的法律渊源(表-补2)-------行政法的渊源呈现出广泛性

关于行政法的渊源,还有以下两点大家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根据行政诉讼法关于涉外行政诉讼法律适用的规定,国际条约优先于国内法律的适用(保留条款除外),但根据我国加入WTO时的约定,国内法律优先于WTO规则的适用,只有在没有国内立法时,才适用WTO规则。

注意:涉外行政诉讼是指外国人、无国籍人、外国组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行政诉讼。

二是必须是有权解释的机关对作为上述行政法法律渊源的解释,才可作为行政法的渊源,其他的无权解释机关的解释不得作为行政法的渊源。

★★★★行政法的基本原则(表-补3)------------重要!!!!要具体到原则的每项要求

专题一:行政主体

主要内容:行政主体资格;行政主体类型;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

核心考点:行政主体资格。

★★★★行政主体资格(重点掌握其判断标准)(表-1)

★★行政主体类型(表-2)

中央行政主体

第一级★国务院

第二级★组成部门★直属(特设)机构☆直属事业单位☆议事协调机构办公机构办事机构<电,证,保,银>

(只有组成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合并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批准,其他国务院可自主决定)

第三级★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机构☆上述国务院下属单位的内设机构

(专利复审、商标评审)

地方行政主体

第一级★地方各级政府★中央主体派驻地方的机构

第二级★派出机关★工作部门★直属(特设)机构☆直属事业单位☆议事协调机构办公机

构办事机构

(只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下属部门与机构,乡镇人民政府没有下设部门与机构)

第三级☆上述第二级主体的内设机构☆上述第二级主体的派出机构

(派出所500、工商所、税务所5000)

非政府行政主体

★被授权的企业组织★被授权的事业单位★被授权的社会团体★被授权的群众自治组织

(如某些公用事业企业)(如高等院校)(如某些行业协会)(如村委会、居委会)

说明:★表示有行政主体资格;☆表示经授权可能有行政主体资格;未标注者表示无行政主体

资格。

★★各类机关、机构、组织的行政主体资格(表-补5)――与(表-2)互补

★★中央与地方行政机关、行政机构(表-补6)――与(表-2)互补

A.国家粮食局是国务院直属机构[是发改委下属]

B.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是主管台湾事务的办事机构

C.财政部的司级内设机构的增设由财政部审核,国务院机构编制管理机关批准

D.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是国务院组成部门

答案:ACD

★★行政授权与行政委托(表-3)

一、一般行政机关即使越权也仍然由自己承担责任,如县政府拘留他人,而一般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一般不能以自己名义作出决定,如果擅自以自己名义作出决定,则由所在机关承担责任,但《消防法》规定,公安部里面的消防局,公安局里面的消防处、消防科,有权以自己名义作

出决定,也有权以自己名义承担责任

二、国务院直接批准成立的综合执法机关、国务院授权的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综合执法机关,它们有行政主体资格,其他综合执法机关都不得以自己名义作出决定,如果擅自以自己名义作出决定,则由成立综合执法机构的机关承担责任

三、地方行政机关的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的区别:

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有三类:

(1)行政公署。由省政府派出,其范围是地区。行政公署现在越来越少了,因为大部分进行“地改市”。

(2)区公所。由县政府派出,现在也越来越少了。(3)街道办事处。由不设区的市、市辖区政府派出。之所以叫派出机关,是因为它们不是一级政府组织,比如行政公署受省政府的委托,管理若干个县或县级市。行政公署最高的官员叫专员,由省政府任命的。在行政公署这一级,没有人大,没有人大常委会。再看区公所,是受县政府的委派,管理若干个乡镇。街道办事处也不是一级独立的政权组织。

政府工作部门的派出机构主要有:

(1)公安派出所,由公安局派出;

(2)税务所,由税务局派出;

(3)工商所,由工商局派出,等等。

“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的名称不同,并不说明它们在法律地位上的差异,而是便于区分派出它们的主体,派出机关是政府派出的,派出机构是部门派出的。实际上,他们的法律地位是相同的。

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的法律地位包括三种:

(1)被法律、法规、规章授权。在授权范围之内有行政主体资格。

(2)被行政机关委托。不是行政主体,没有资格以自己的名义行使权力。

(3)越权的情况: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将派出机关和派出机构越权的情形分为幅度上越权和种类上越权,并分别确定责任主体,种类越权由设立派出机关、派出机构的机关承担责任。在授权的幅度上越权,从理论上讲,它是没有资格的。但是在幅度上有没有越权,只有经过审理之后才能知道,所以由越权者自己承担责任。

四、多个机关联合执法的,看谁对外署名谁就是被告(类似上级批准的情况)

五、《公务员法》

1、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年满18周岁,符合职位的文化程度,没有明确规定公务员必须具备什么学历)

2、在我国,区分公务员和公民身份有几个标准:

(1)时间因素。一般说来,上班是公务员,下班是公民个人。这是一个参考性因素,并不是说上班必然是公务员,下班必然就不是公务员。

(2)职责因素。在履行法定职责时,是公务员。不履行法定职责,是公民。

(3)岗位因素。在工作岗位上,是公务员。不在岗位上,是公民。

(4)命令因素。在执行命令时,是公务员。不是执行命令,是公民。

四个因素中,最主要的是后三个。要先确定身份,再确定行为是职务行为还是个人行为。

3、新公务员法规定的国家公务员的基本权利义务

国家公务员享有以下权利:

(一)获得履行职责应当具有的工作条件;

(二)非因法定事由、非经法定程序,不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处分;

(三)获得工资报酬,享受福利、保险待遇;

(四)参加培训;

(五)对机关工作和领导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

(六)提出申诉和控告;

(七)申请辞职;

(八)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国家公务员负担以下义务:

(一)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

(二)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认真履行职责,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接受人民监督;

(四)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五)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服从和执行上级依法作出的决定和命令;

(六)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七)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

(八)清正廉洁,公道正派;

(九)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4、公务员的辞退、辞职:

领导成员因工作严重失误、失职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恶劣社会影响的,或者对重大事故负有领导责任的,应当引咎辞去领导职务。

领导成员应当引咎辞职或者因其他原因不再适合担任现任领导职务,本人不提出辞职的,应当责令其辞去领导职务。

本法所称领导成员,是指机关的领导人员,不包括机关内设机构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辞去公职:

(一)未满国家规定的最低服务年限的;

(二)在涉及国家秘密等特殊职位任职或者离开上述职位不满国家规定的脱密期限的;

(三)重要公务尚未处理完毕,且须由本人继续处理的;

(四)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终结的;

(五)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去公职的情形。

公务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予以辞退:

(一)在年度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确定为不称职的;

(二)不胜任现职工作,又不接受其他安排的;

(三)因所在机关调整、撤销、合并或者缩减编制员额需要调整工作,本人拒绝合理安排的;

(四)不履行公务员义务,不遵守公务员纪律,经教育仍无转变,不适合继续在机关工作,又不宜给予开除处分的;

(五)旷工或者因公外出、请假期满无正当理由逾期不归连续超过十五天,或者一年内累计超过三十天的。

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公务员,不得辞退:

(一)因公致残,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工作能力的;

(二)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三)女性公务员在孕期、产假、哺乳期内的;

(四)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不得辞退的情形。

5、申诉、仲裁的程序:

注意:对于公务员的处罚,如果仅涉及公务员的权利义务的,则不能起诉,只能申诉,如果涉及公民的权利义务的,则可以起诉

第九十条公务员对涉及本人的下列人事处理不服的,可以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向原处理机关申请复核;对复核结果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复核决定之日起十五日内,按照规定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者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也可以不经复核,自知道该人事处理之日起三十日内直接提出申诉:

(一)处分;

(二)辞退或者取消录用;

(三)降职;

(四)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

(五)免职;

(六)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

(七)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

(八)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诉的其他情形。

对省级以下机关作出的申诉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作出处理决定的上一级机关提出再申诉。

行政机关公务员对处分不服向行政监察机关申诉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的规定办理。

100条第3款:聘任制公务员与所在机关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发生争议的,可以自争议发生之日起六十日内向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接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裁决生效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执行。

(补)行政行为:

一、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所作出的能够产生行政法律效果的行为(纯粹的工作汇报、通知等行为,由于不会对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影响,因此不属于行政行为)

二、行政行为的特征

1.行政行为是执行法律的行为。

2.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裁量性。

3.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行为时,具有单方意志性。

4.行政行为是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实施的,带有强制性。

三、行政行为的内容

1.赋予权益和剥夺权益。

2.科处义务或免除义务。

3.确认法律事实与法律地位。

四、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的区分:

根据行政行为实施的对象及适用力的不同,可以将行政行为分为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的“立法”行为,具体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针对特定的对象,就特定的事项作出的处理决定。

两者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区别:

1.调整的对象不同。抽象行政行为一般调整不特定的多数人和事,具体行政行为仅仅针对特定的人和事。这一点是最主要的区别。

2.能否反复适用不同。抽象行政行为具有一般效力,具体行政行为只具有个别效力。抽象行政行为一般以规范性文件的形式表现出来,在有同样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反复适用,而具体行政行为仅仅对于本次事项的处理有效,对于其他事项则不适用。

3.影响相对人权利义务的方式不同。抽象行政行为本身一般并不会直接导致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变

化,是一种间接的影响,往往通过一个具体行政行为对当事人发生作用。而具体行政行为对于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直接作出决定,直接影响相对人的权利义务。这是最主要的认定标准。

4.行为程序不同。抽象行政行为程序接近于立法程序,一般要求有征求意见程序以及公布程序;具体行行为则强调调查程序以及听证程序,程序要求上有所不同。

5.救济途径不同。抽象行政行为一般不受行政诉讼的司法审查,而具体行行为一般都可以提起行政诉讼;另外,部分抽象行政行为可以被申请行政复议,而具体行政行为一般都可以进入行政复议程序,予以审查。

专题二:抽象行政行为

主要内容:抽象行为的种类;抽象行为的制定;抽象行为的效力与监督。

核心考点:抽象行为的效力与监督。

★抽象行政行为的种类(表-4)

★★抽象行政行为的制定(重点掌握行政法规的制定)(表-5)

授权立法中的特殊问题(表-6)

其它抽象行政行为的制定问题(表-7)

★★★★抽象行政行为的效力与监督(表-9)

★★★★抽象行政行为的效力与监督(表-补11)――与(表-9)互补

专题三:具体行政行为

主要内容:具体行为的特征;具体行为的成立;具体行为的效力。

核心考点:具体行为的特征。

★★★★★具体行政行为的特征(是判别具体行政行为的关键)(表-10)

具体行政行为的分类:

1.依职权的和依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

2.羁束的和裁量的具体行政行为。

3.授益的和负担的具体行政行为。

4.要式的与不要式的具体行政行为。

★★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与效力

具体行政行为的成立条件(表-11)

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内容(表-12)

具体行政行为效力的产生过程(表-13)

具体行政行为作出产生拘束力产生确定力产生执行力

一般情况下经过争议期经过履行期

具体行政行为的停止执行:

行政复议中复议机关可以依职权停止执行,行政诉讼中法院不能依职权停止执行

【行政复议法】第二十一条行政复议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停止执行:

(一)被申请人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三)申请人申请停止执行,行政复议机关认为其要求合理,决定停止执行的;

(四)法律规定停止执行的。【只能是法律规定可以停止执行,法规不可以】

【行政诉讼法】第四十四条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

(一)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二)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裁定停止执行的;

(三)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变化(无效、撤销与废止)(表-14)

具体行政行为的一般合法要件:

判断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基本标准是:

(1)行使行政职权的主体合法;

(2)合乎法定职权范围;

(3)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确凿;

(4)适用法律、法规正确;

(5)符合法定程序;

(6)不滥用职权。

第二部分行政行为法

专题四:行政许可

主要内容:行政许可的设定;行政许可的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

核心考点:行政许可的设定;行政许可的实施。

(一)行政许可是什么呢?在法律基于正当理由确定的范围之内,行政许可实际上是一种禁止的解除。政府只有基于正当理由,对人权进行必要限制,在法定范围内去设定人们经过许可后才能做什么事情,只能按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去实施行政许可,其余的都是人们自由的空间。

(二)行政许可的特点:

(1)国家一般禁止的活动;

(2)行政许可是依申请的行政行为。

(3)行政许可是赋予被许可人有某种能力或资格的行为。

(4)行政许可是外部行政行为(排除对行政机关内部,和行政机关管理的人事,财务等活动)

(5)行政许可是要式行为

(三)行政许可的原则

1.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行政许可法》第5条规定:“设定和实施行政许可,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有关行政许可的规定应当公布;未经公布的,不得作为实施行政许可的依据。行政许可的实施和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或者个人隐私的外,应当公开。符合法定条件、标准的,申请人有依法取得行政许可的平等权利,行政机关不得歧视。”

2.信赖保护原则。《行政许可法》第8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这是我国法律中第一次对这一原则的确定,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3.禁止转让原则。《行政许可法》第9条规定:“依法取得的行政许可,除法律、法规规定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可以转让的外,不得转让。”

★★★行政许可的设定

行政许可设定的范围(表-16)

行政许可设定的权限(表-17)

★★★★行政许可的实施行政许可的实施主体(表-18)

行政许可实施的一般程序(表-19)

行政许可实施的特殊程序(表-20)

★★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表-21)

若干相近概念的辨析(表-22)

专题五:行政处罚

主要内容:行政处罚的种类;行政处罚的设定;行政处罚的实施;行政处罚的执行;治安处罚。

核心考点:行政处罚的设定;行政处罚的实施。

行政机关针对公务员作出的制裁,是行政处分,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的相同点都是行政制裁。两者的不同点是:

(1)制裁目的不同。行政处罚的目的是维持社会秩序,而行政处分的目的是维持行政机关的内部秩序。

(2)对象不同。行政处罚的对象是行政机关以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行政处分的对象是行政机关内部的公务员。

(3)原因不同。行政处罚是因为相对人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行政处分是因为公务员违反了行政职责。一个影响了公民权利,一个影响了公务员的权利。

(4)种类不同。因为对相对人和对公务员的要求不一样,所以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的种类不同。比如对公民可以罚款,对公务员就不能罚款;对公务员可以开除、降级、撤职,对公民就不可以。有一个种类是一样的,就是警告,但是警告的原因不同。一个是行政法规范,一个是内部纪律。比如,公安局对警察进行警告,就是处分;对其他人进行警告,就是处罚。

(5)救济方法不一样。行政处罚的救济方法有复议和诉讼,行政处分的救济方法只能是申诉、控告。

再看行政处罚与刑罚的关系。一般认为,行政处罚针对的行为是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这一提法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行政违法与犯罪之间往往存在着程度上的衔接关系,即在某一程度以内是行政违法,超出这个程度就是刑事犯罪,对行政违法适用行政处罚,对犯罪适用刑罚。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构成犯罪的行为只须追究刑事责任,而无需再追究行政责任。这只是行政处罚与刑罚的一种关系,此外,行政处罚和刑罚还有另外一种关系。《行政处罚法》第7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违法受到行政处罚,其违法行为对他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违法行为构成犯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得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某些情况下,某一行为既触犯了刑律,又构成了行政违法,在法院定罪量刑的同时,行政机关还可以进行行政处罚。

处罚法定原则:

行政处罚的设定和实施必须依法进行。它包括以下内容:

1.处罚的主体法定。包括:

第一,在行政处罚的设定权方面,设定行政处罚的主体是法定的,即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一定级别以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各部委及直属机构、一定级别以上的地方人民政府有权设定行政处罚;设定行政处罚的形式是法定的,即上述主体只能以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的形式设定行政处罚;设定权的分工是法定的,即不同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必须在《行政处罚法》规定的范围内设定行政处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