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信息管理导论复习重点

信息管理导论复习重点

信息管理导论复习重点
信息管理导论复习重点

信息管理导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资源

1.1信息与社会信息

1、社会三大支柱:信息和信息资源、能源和材料。(选择)

2、信息作为信息管理的元概念,也是信息管理的逻辑起点。(选择)

3、信息与数据的区别(选择)

数据是指未经过加工的事实或对特定想象的描述;信息是特定背景下具有特定含义的数据,经过某种方式加工或更具有实义的形式提供的数据。因此,数据是“原料”,信息是“产品”。

4、信息与知识(选择或简答)

信息是知识的原料和基础,知识是信息中最具有革命性和活动力的部分,知识是信息的高级形式,是信息加工的结果,是信息化和序化了的信息,同时知识是结构化的经验、价值、相关信息和专家洞察力的融合,提供了评价和产生新的经验和信息的框架。

5、信息的类型(选择)

信息按内容分为:社会信息与自然信息

以加工方式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

感知信息:自然信息、社会信息、思维信息

按获取方式分:直接信息与间接信息

按传播范围区分:白色信息即是公开的信息,灰色信息即是内部信息,黑色信息即是秘密信息(秘密、机密和绝密信息)和几乎不传递信息。

6、信息的特征(简答)

1)主要特征

广泛性和普遍性,可识别性和计量性,可存储性和转换性,传递性和相对中立性,可处理性和再生性,共享性和可开发性,价值相对性和绝对性,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时效性和滞后

性,有机性和差异性。

7、普赖斯指数=现时性文献/(现时性文献+档案性文献)

现时性文献:出版时间不超过5年的文献;档案性文献:出版时间超过5年的文献

8、信息计量的三大经典定律:

洛特卡定律:著作与文献数量的关系齐夫定律:文献中词汇的分布规律

布拉德福定律:科学文献数量与科学期刊数量的关系

1.2信息资源

1、信息资源的类型,按照可再生性区分

不可再生资源:地热、风能、太阳能、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可再生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动植物资源和二次能源等

2、信息资源(名词解释)

在社会发展中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达到一定数量的信息集合,是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和积累具有潜在或现实价值的有序化信息及相关要素的集合。

3、信息资源的构成(选择)

信息资源三要素:信息生产者、信息和信息技术;信息生产者是元资源,信息是本资源是核心,信息技术是表资源。

4、信息资源的三角结构,信息资源由信息源、信息服务和信息系统三大类构成,简称“3S”见

图1-8 信息资源三角形。(选择)

P

25

5、信息资源特性(简答)

(1)一般经济学特征:需求性、稀缺性、可选择性;(2)信息资源的特殊性:相对共享性、不可分性、不同一性、驾驭性。

6、信息资源的一般功能(论述题)

个体、团体和社会

1)个体层次

1、提高行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带来生活和情绪的充实感和认同

3、促进个人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2)组织层次

1、提高组织决策的科学性

2、维护组织运行的稳定性

3、指导组织成员的个人行动

3)社会层次

1、监控社会发展大环境

2、调整社会的组成结构

3、继承和保护社会遗产

7、信息资源不仅仅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

1.3信息的度量

1、信息存储的数据单位

计算机存储装置的最小存储单位是位bit(比特),基本存储单位是字节byte(B);B、KB、MB、GB

以2为对数底,单位为比特,以e为底,单位为奈特,以10为底,单位为哈特。

2、引文耦合、同被引、自引三个概念区分。

第二章信息社会

2.1 信息环境和信息社会

0、信息社会的五大标准:技术标准,社会标准,经济标准,政治标准,文化标准。

1、社会构成:政治、经济、科学、文化、教育和技术因素。

2、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消费总额*100%

信息系数=信息消费额/消费总额*100%=1-衣食住行消费额/消费总额*100%

3、关于信息社会,最早提出信息社会概念的是日本的梅棹忠夫;美国彼特·德鲁克提出“知识经济”学说;美国丹尼尔·贝尔提出“后工业社会”说;美国阿尔温·托夫提出“第三次浪潮”说;尼葛洛庞帝的比特时代说;学习型社会(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哈钦斯于1968年提出);丹尼尔·贝

尔首先提出了“信息爆炸”这一个概念。

4、灰领:人们把专门进行数据管理或类似工作的从业人员称为灰领,他们更多的是面对计算机终端的显示屏。

5、网格(云计算)是继传统因特网、Web之后的第三次互联网浪潮,可以称之为第三次因特网的应用。

6、信息时代的三大定律

1)摩尔定律:微处理器的速度每18个月翻一番。

2)吉尔德定律:在未来25年。主干网的宽带每6个月增加一倍,其增长速度是摩尔定律预测的CPU增长速度的三倍。

3)麦特卡夫定律网络的价值同网络用户数量的平方成正比,N*N效益。

2.2 社会信息化

1、信息化的战略意义:1、推进信息化,把信息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素质,使经济由粗放型向效益型转轨

2、推进信息化,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搞好宏观调控的当务之急

3、推进信息化,加速发展信息产业,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和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

4、推进信息化,将有利于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顺利接轨

2、信息化作用:(1)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本身是新经济的主体,是新的经济增长点(2)在各行各业中具有极其广泛的渗透性(3)对改造传统产业具有倍增作用、润滑作用和催化作用。

2.3 信息文化与现代社会

1、信息文化的一般特征(简答)

(1)动态开放性;(2)即时发展性;(3)技术推动性。

原理篇

第三章信息交流

3.1 信息交流原理

1、信息交流含义(名词解释)

就是社会活动中信息交流双方借助某种符号系统,利用某种传播渠道,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中实现的信息传输和交换行为。

2、信息交流的特点:物质性、实义性、双向性、目的性。

3、模式(名词解释)

是对现实事物的内在机制及事物之间关系的直观和简洁的描述,是再现现实的一种理论性的简化形式,可以向人们提供某一事物的整体形象和简明信息。

4、模式主要有结构型(试图描述某事物结构)和功能型(试图从能量、力量及其运动方向的角度来描述实物整体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两种类型。

5、模式研究(名词解释)

是用简明、具体、科学、明晰的模式来展示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其基本研究手段是用图像形式、文字形式或数学形式对某一事项或实体进行有意简化描述,通过对事物发展次要因素有意识的忽视,来梳理事物发展的主要线索和脉络。

6、拉斯韦尔公式称为“模式研究的开山之作”

7、基于信息管理学的信息交流模式之法约尔跳板P

104

8、P107信息交流基本模式:信息环境(E),信息噪音(N),信息交流模式:E(N)—SCU。

9、信息交流的基本类型,直接信息交流中,信息扩散主要采用了单线式、流言式、偶然式、集束式等方式。

3.2信息交流的结构

1、信息交流基本组成要素:信息、信息发送者(信息源)、信息渠道、信息接收者和信息环境。

2、信息源的发展特征(简答)

技术驱动性,结构多样性,功能互补性

3、信息渠道的发展特征(简答)

效率差异性,信源关联性,发展相容性

4、信息交流的五朵金花:E-mail、BBS、 Blog、 Wiki和ICQ

3.3社会信息交流

1、社会信息交流矛盾分析(论述)

1) 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1、信息化是社会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一个阶段,信息化也同其他社会进程一样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2、社会信息交流与社会环境具有紧密的关联性,社会其他领域产生的矛盾也会渗入信息领域。3、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对社会信息交流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任何科学技术带给社会发展的作用都具有两年性。4、作为社会这个复制的系统,信息系统之间、子系统之间和组成要素之间既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

2) 化解矛盾的基本思路:以切实满足社会信息需求为起点,以加强矛盾的综合治理为基本,以构造和谐信息环境为目标。

2、社会信息交流的主要矛盾(简答)

1)信息数量绝对激增和信息质量相对贫困

2)信息相对过剩和信息不虞现象

3)信息空间的广域和信息壁垒的存在

4)信息分布的复杂性和信息利用的有序性

2、信息交流故障(名词解释)

就是指在社会信息交流过程中由于社会、人为、经济、自然等多种原因而产生的阻碍信息交流合理流动、导致信息交流效果偏差的一切现象和行为。

3、信息交流故障的基本特征

原因复杂性,形态多样性,表现全域性

4、信息垄断:是指信息资源、信息设备与信息技术被不合理地分配、控制与享用的状况。

第四章信息技术

4.1信息管理与信息技术

1、信息技术是能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器官功能的一类技术。(名词解释)

2、信息技术发展特征技术特征?(简答)

(1)数字化;(2)网络化;(3)高速化;(4)智能化;(5)个性化

3、C.巴贝奇被称为计算机之父。

4、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选择)

第一、科学计算,又称为数值计算,是计算机的传统应用领域;

第二、数据处理,是目前计算机应用的主要领域;

第三、过程控制,又称为实时控制,是指计算机作为控制部件对相关设备及整个生产过程进行控制;

第四、计算机辅助工程,是能够部分或全部代替人完成各项工作的计算机应用系统;

第五、人工智能,是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智能,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5、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是对数据库进行管理的软件.

6、数据库系统的特点?(多选)

第一、数据的结构化;第二、数据共性高,冗余度低;第三、数据独立性高;第四、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

7、多媒体技术的特性?(多选)

第一、多样性,包括信息媒体的多样性和媒体处理方式的多样性;

第二、集成性,是指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处理多种信息媒体的特征;

第三、交互性,是指通过各种媒体信息,使参与交互的各方都可以对有关信息进行编辑、控制和传递。

8、数据挖掘的定义(名词解释)

数据挖掘(Data Mining)是一个利用各种分析工具在海量数据中发现模型和数据之间的过程。

9、人工智能的定义(名词解释)

人工只能就是利用设备或机器,对人脑的思维活动过程进行模拟,;当其设备货机器的功能与人脑功能答题等价时,这种设备或机器的功能就可以认为最具有某种程度的人工智能。简言之,人工智能就是用计算机里模拟人的智能,代替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10、数据仓库(DW)是一个面向主题的、集成的、相对稳定的、反映历史变化的数据集合,用于支持管理决策。

11、信息安全技术(简答)

信息安全技术是研究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内信息的保护方法,通过对信息数据的监控、扫描、检测、加密、认证、防攻击、防病毒和审计等活动,实现系统内信息的安全、保密、真实和完整。信息安全的主要含义:第一、保密性(Confidentiality);第二、完整性(Integrity);第三、可用性(Availability);第四、真实性(Authenticity).

4.2现代信息技术管理

1、因特网(Internet)使用TCP/IP。

2、V.G.土瑟夫称为互联网之父。

3、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分三个阶段:(简答)

第一、电子数据处理时期;第二、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时期;第三、战略管理时期。

4、信息技术服务三角形由顾客、服务人员、服务系统和服务战略组成。P192

5、在信息技术组织架构中,最重要的要素是首席信息官(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CIO)

第五章信息组织

5.1 信息组织原理

1、信息无序既是信息组织的“敌人”,也是信息组织的对象。

2、信息组织基本含义(简答)

即信息序化或信息整序,有时候也称作信息加工,是利用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表征和序化,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保证用户有效的获取和利用信息,促进信息的有效流通和组合。

3、信息组织的功能(简答)P211第2题

(1)基本功能:第一,全面揭示和再现信息特征。第二,科学反映和描述信息特色。(2)目标功能:第一,有效除去或减少信息干扰。第二,准确控制信息流运动方向。

4、信息组织的原则(简答)

(1)客观组织原则;(2)系统规划原则;(3)面向用户原则;(4)方法创新原则。

5、信息组织发展简史

清册职能时期(信息帐房);查检职能时期(信息药房);复合职能时期(信息银行)P203 6、信息组织知识化主要表现:第一,组织对象深入化;第二,组织方法多样化;第三,服务技术导向性。

7、信息构建:是由美国建筑师R.S.沃尔曼提出。

5.2 信息组织方法

1、信息组织主要包括信息描述、信息揭示、信息分析和信息储存等4个方面。

2、在元数据标准中,都柏林核心元数据(DC)是国际上最有影响的元数据格式。

3、信息分类编吗是把国民经济和其他社会活动中各种信息用一种被计算机和人识别的符号体系表示出来的过程。

4、信息组织的一般成果,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的有机结合。见P

(选择)

222二次信息:书目类(目录、题录、书目);文摘类(简介、提要、文摘);索引类(语词索引、主题索引等);剪报类(信息快报、专题信息汇编等)。

三次信息:综述型、述评类、预测类、汇编类(手册、年鉴、数据表等)

5、一次网络信息主要包括:文件、超文本、自由文本、主页。(选择)

二次网络信息主要包括:搜索引擎、指示数据库、信息导航、主题指南、网摘、RSS。P223-226(选择)

第六章信息管理

6.1 信息管理概要

1、狭义的信息管理:是数据、文件和技术管理,是对信息的收集、整理、贮存、查找和利用的过程。(解释)

2、广义的信息管理:是指对信息交流活动全过程(生产、流通、分配等)的所有要素(信息、人员、设备、组织、环境等)实施决策、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信息需求的过程。(解释)

3、信息管理的基本特征(简答)

(1)信息管理的类型特征:必要性、目的性、科学性;(2)信息管理的个性化特征:广域性、社会性、综合性。

4、1980年《文书削减法》是信息资源管理发展的里程碑,是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形成的标志。

5、知识管理(名词解释)

是满足特定社会组织的现实和潜在的需要,通过建立和运行组织知识管理系统,有效管理和利用各种隐性和显性知识资源,以确定知识资产和开发发展机会的管理过程。

6.2 信息社会管理

1、信息管理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项职能。

2、信息管理五法则关系(选择)

第一法则是带有根本性的,其他四法则都是第一法则的具体化,第二法则和第三法则是第一法则的直接衍化,第四法则和第五法则是第一法则的有效保证。(选择)见书P249

3、信息服务的社会功能:(1)知识信息存储器;(2)知识信息集成者;(3)知识信息交换机;(4)知识信息导航员;(5)知识信息加油站

4、信息服务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分为三大类:结构化问题、半结构化问题、非结构化问题。

第七章信息资源人文管理

7.1 信息道德

1、信息道德(名词解释)

是信息创造者、信息服者和信息使用者在信息活动中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守的符合社会一般要求的行为和伦理规范。

2、道德是最高限度的法律,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国学家郭林格说过

3、信息道德与信息法律的关系:信息道德是信息法律的基础。(简答)P

277

4、信息道德的功能:认识功能、调节功能、教育功能。

7.2 信息政策法规

1、信息法律(名词解释)

是由国家立法机关批准制定,并由国家执法机关的强制力保证实施,以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社会关系即信息法律关系为调整对象的法律规范。

2、信息标准(名词解释)

是为了建立信息管理的最佳秩序并取得最优效益,由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的有关信息管理的概念、过程、产品和方法等重复性事物的以特定程序和形式存在的统一规定。

3、1642年英国《垄断法》最早的专利法、1709年英国《安娜女王法》最早的版权法、1776年瑞典《出版自由法》最早的信息自由法、1850年英国《公共图书馆法》最早的信息机构法、1857年法国《关于以使用原则和不审查原则为内容的制造标识和商标法律》最早的商标法。

4、息政策法规的社会功能:导向功能、促进功能、协调功能、保障功能。(简答)

5、美国是最早制定国家信息政策的国家,也是世界上颁布信息政策最多的国家(选择)

第八章信息资源经济管理

8.1 信息资源经济管理基础

1、信息经济的主要特征:(1)信息空间的支撑性;(2)经济运行的直接化;(3)经济活动的全球化;(4)经济发展的高效性;(5)发展机制的双重性。

?信息经济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产业为主导,依靠信息和知识发展的经济。

2、信息资本(名词解释)

是指在社会特定的经济部门(如信息产业等)和经济单元(如企业等)运行中与信息资源相关的资本的总称,是面向信息资源和相关要素的社会投入,是带来现实和潜在收益的信息产品和服务以及由此形成的信息关系,是整个社会经济部门的重要支持要素,是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基础和条件。P305

3、信息资本与相关概念关系P

306

4、信息资本的主要特征:

(1)相对于物质资本的稀缺度;(2)与物资资本的共存互化性;(3)发展形态的特殊性。5、一种商品到底是作为物质商品还是作为信息商品进入市场,主要取决于该商品相对于用户,物质和信息两种成分的比重如何。

6、(P313题)信息管理的经济杠杆:经济杠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主要形式:1、价格2、税收3、信贷4、工资(论述)P311

8.2信息市场与信息产业管理

信息市场的构成要素包括信息市场主体、信息市场客体和信息市场中介。

信息市场的特征:发展独立性,形态多样性,功能变易性。

信息市场的管理手段:质量,价格,合同,组织,人员,法制,信贷,税收,准入,交易管理。

中国产业分类法:实行五分法,即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

信息产业的特征:知识密集性,高度风险性,非均衡演化性。

第九章信息资源系统管理

9.1信息系统基础

1、信息系统

是通过信息的搜集、处理、贮存、传递和交流而实现的信息从信息源到信息用户的职能系统。

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主要由系统输入,系统组织,系统输出和系统控制组成。

2、信息系统特征:发展性,开放性,集合性,层次性,方向性。(可能大题)

9.2 信息系统开发和管理

1、信息系统开发中,必要的基本原则:经济基础原则、渐进开发原则、有效协调原则、确保效用原则。

2、结构化开发方法是目前应用最普遍、最成熟的方法,亦叫结构化生命周期法。

3、信息系统管理的基本原则:需求导向原则,把握关键原则,人机平衡原则,效率至上原则。

第十章信息资源管理专门化

10.1 经济信息管理

1、电子商务(EC/、EB)就是基于企业内部网、外部网以及英特网而开展的商务活动

2、电子商务主要运行模式:B2B、B2C、C2C、B2G、C2G P

391

10.2 行政信息管理

1、灰色信息是指没有公开的、潜在的信息,或需要通过一些合法的、特定的渠道才能获取的信息,P395

2、电子政府是政府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各类政府职能的重要手段。

3、电子政务从服务对象来看主要包括:G2E、G2G、G2B、G2C P

404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形成“文献”概念的国家。

信息管理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本课程定义 信息是事物运动状态及其状态变化方式的描述,是以文本、数值、多媒体等形式存在的数据、事实或见解。 2. 数据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数据是人们用来反映客观世界而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表示数据的属性通常包括:数据的名称、数据的类型、数据的长度。 数据并不等于数字(数值),是数字、文字、符号、图形、图象和声音等的统称。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信息是数据加工的结果,是数据的解释。 3.信息的特征(论述题或简答题,需要稍微解释一下) (1)普遍性(2)表征性(3)动态性(4)相对性 (5)依存性(6)可传递性(7)可干扰性(8)可加工性(9)可共享性(10)时效性(11)时滞性(12)层次性(13)中介性(连接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就是信息世界) 4.信息三要素 物质资源能量资源信息资源 5.信息的类型(填空或选择) ●按照信息的产生和作用机制分类分: 物理信息:无生命世界的信息生物信息:生命世界的信息 社会信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信息 ●按照信息的表现形式分: 消息资料知识 ●按照主体的认识层次分: 语法信息:感知存在方式和运动状态。语义信息:理解逻辑含义 语用信息:主体能判断其效用 ●按信息的加工处理程度划分: 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零次信息未加工,不算) 6.信息的功能(论述/简答) (1)信息是认识客体的中介(2)信息是人类思维的材料 (3)信息是科学决策的依据(4)信息是有效控制的灵魂 (5)信息是系统秩序的保证(6)信息是社会发展的资源 (7)信息是人类交流的工具(8)信息是人类社会的粘合剂 7.信息管理的定义 信息管理是在管理科学的一般原理指导下,对信息活动中的各种要素,包括信息、人员、资金、设备、技术等,进行科学地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信息资源,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的信息需求。 8. 信息管理的社会功能: (1)开发信息资源,提供信息服务。 (2)合理配置信息资源,满足社会信息需要。 (3)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9.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人类社会信息活动中积累起来的以信息为核心的各类信息活动要素(信息技术、设备、设备、设施、信息生产者)的集合。 10.信息管理的发展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作分析期末考试重点(精)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工作分析期末考试重点(精) 1,组织结构(P2: 结构体系包括职能结构、层级结构、部门结构和权力结构2.基于组织层次的工作分析(P4: ①概念:如果我们想从宏观的角度研究和分析整个企业,我们通常会把企业中的所有职位看作一个整体,而不是针对一个或几个特定的职位分别分析它们各自的情况。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只是连接所有岗位的载体。只有通过系统的、宏观的分析,我们才能实现对整个企业的准确把握。这种工作分析方法基于组织层面的工作分析 ②包括三个主要研究对象:企业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岗位体系 3.以工作层面的工作分析为基础(P5: 是指从特定工作开始,通过系统的分析方法,确定工作所需的职责、工作范围、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4,工作分析的变化趋势(P16: ①组织将变得越来越松散和灵活(2)从静态分析到动态分析 5,组织级工作分析在管理中的作用(P18: (1)实现战略传递(2)提高企业竞争力 ①决策层:明确工作目标 ②管理:明确目标、任务完成时间和效果

③操作层:建立合理的分工协作体系6.工作层次工作分析在管理中的应用(PXXXX的年龄、教育背景、专业、工作经验、知识和技能、社会沟通能力等)。这些信息是组织选择和雇用人员的基本标准。 (3工作分析在人员培训中的应用) 员工培训的前提是工作标准化,包括工作标准和工作培训标准因此,工作分析的结果是员工培训不可缺少的客观依据。 (4)工作分析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工作分析是绩效考核的前提,通过工作分析,可以明确具体工作的工作职责,从而明确具体工作需要评估的绩效指标和权重;它可以明确定义工作绩效指标的标准,从而向员工表明组织的期望和目标。我们可以明确每项工作之间的工作关系,并确定评估人员。可以明确定义评估周期,从而使绩效评估更加及时。 (5工作分析在职业规划中的应用 首先,在对每个工作进行工作分析之后,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工作的不同特征对其进行划分,从而形成不同的工作类别或工作族,这是构建阶梯的基础通过进一步细分或合并工作家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即将建立的职业阶梯对员工更有激励作用。通过岗位分析建立的岗位资格体系,可以清晰地定义每个阶梯中每个岗位等级所要求的 的绩效标准和知识能力标准,从而建立一种或多种科学的、激励性的职业提升方式。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重点 考情综述: 重点章节: 重点知识举例: 行政主体 一般认为,在我国,行政主体可以分为两大类: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又称为“被授权的组织”)。 2.法律、法规、规章授权的组织。是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及规章授予行使行政权力的组织。 提示: 考情综述: 重点章节: 唯物辩证法、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重点知识举例: 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度及其相互关系 任何事物都具有质和量这两种规定性,都是质和量的统一体。 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与事物直接同一的。 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规模、大小、程度等方面的外在规定性。量和事物是不可分离的,但量与事物不是直接同一的。

度是质与量的统一,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范围、幅度和限度。事物的度都有其关节点。所谓关节点指的是事物度的上限和下 限的两个极限。任何事物的度,都有两个关节点,要把握事物的度,必须找到它的关节点。 (2)量变、质变和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量变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数量上的增减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和 质变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 基础,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同时,量变和质变是互相渗透的:①量变中渗透质变,在总的量变过程中包含着部分质变。②质变中渗透量变,这是指质变过程中 包含着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提示: 对基本哲学原理的理解力求透彻,达到能运用哲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切现象的目的。学习过程中尽可能的联系实际,找寻“生活 中的哲学”。 三、毛泽东思想概论 考情综述: 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部分内容,基础理论知识是考查的重点。同时毛泽东个人的著名作品也是常考点。 重点章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重点知识举例: 群众路线 3.群众路线的内涵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计算机二级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资料

二级公共基础知识总结 第一章数据结构与算法 1.1 算法 算法:是指解题方案的准确而完整的描述。算法不等于程序,也不等于计算机方法。程序的编制不可能优于算法的设计。 算法的基本特征: (1)可行性算法原则上能够精确地执行。 (2)确定性算法中每一步骤都必须有明确定义,不允许有模棱两可的解释,不允许有多义性。 (3)有穷性算法必须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完,即能在执行有限个步骤后终止。(4)拥有足够的情报。 算法的基本要素:一是对数据对象的运算和操作;二是算法的控制结构。 指令系统:一个计算机系统能执行的所有指令的集合。 算法的基本运算包括: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关系运算、数据传输。 算法的控制结构: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 算法基本设计方法:列举法、归纳法、递推、递归、减斗递推技术、回溯法。 算法效率的度量——算法复杂度: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 算法时间复杂度是指执行算法所需要的计算工作量。通常,一个算法所用的时间包括编译时间和运行时间。 算法空间复杂度是指执行这个算法所需要的内存空间。包括算法程序所占的空间,输入的初始数据所占的空间,算法执行过程中所需的额外空间。 空间复杂度和时间复杂度并不相关。 1.2 数据结构的基本基本概念 数据:数据是客观事物的符号表示,是能输入到计算机中并被计算程序识别和处理的符号的总称,如文档,声音,视频等。 数据元素:数据元素是数据的基本单位。 数据对象:数据对象是性质相同的数据元素的集合。 数据结构:是指由某一数据对象中所有数据成员之间的关系组成的集合。 数据结构可分为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 数据的逻辑结构是对数据元素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描述,与数据的存储无关,是面向问题的,是独立于计算机的。它包括数据对象和数据对象之间的关系。 数据的存储结构也称为数据的物理结构,是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放的方式,是面向计算机的,它包括数据元素的存储方式和关系的存储方式。 数据存储结构和逻辑结构的关系:一种数据的逻辑结构可以表示成多种存储结构即数据的逻辑结构和存储结构不一定一一对应。 常见的存储结构有:顺序,链接,索引等。 采用不同的存储结构其数据处理的效率是不同的。 线性结构条件,(一个非空数据结构):

工作分析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 1、工作分析的流程包括计划、设计、信息分析、结果表达、运用指导五个环节。 2、工作分析的表现形式有(工作说明书)、(资格说明书)、(职务说明书)等。 3、工作分析的思想与活动最早起源于(社会分工)。 4、历史上第一次进行大规模的工作分析活动的是丹尼斯·狄德罗编撰(百科全书)。 5、工作分析内容的基础是(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目标与作用)、(工作过程与结构)。 6、工作分析的组织实施包括五大步骤,即(选择工作分析人员)、(培训工作分析人员)、(研究利用已有书面资料)、(实施过程控制方法)、(公开发表工作分析的结果)。 7、工作分析的方法按照对象划分,可分为(任务分析法)、(人员分析法)、(方法分析法)。 8、访谈法的形式主要有(个别访谈)、(集体访谈)两种。 9、所谓任务分析,就是通过目标(分析)、(调查)、(观察)等工作分析的方法,对构成岗位职责的各项任务逐一归纳和整理,使之(清晰化)、(系统化)、(模块化)的过程。 10、从任务分析入手的工作分析侧重于(对工作内容结构)的揭示,从人员分析入手的工作分析侧重于(对工作要求)的揭示,从运作方式入手的工作分析侧重于(对工作方式)的揭示。

11、KSAO是(知识)、(技能)、(能力)、(其他特性特征)的英文缩写,它是指与工作有关的个人特征。 12、一般来说,所有人员分析方法可以按照分析的出发点分为两类,即(职位定位)和(工作者定位)。 13、方法分析的目的是要寻找一种能够实现(任职者)、(工作手段)、(工作场地)、工作任务)的最佳结合方式,以较少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消耗,获得尽可能好的工作效果。 14、方法分析是指(过程)分析和(程序)分析,它是以整个工作过程中的“方法”为分析对象的。 15、工作信息的质量鉴定就是利用(测量)和(统计)两种手段,对工作信息的类型及其主客观性进行鉴定的过程。 16、工作描述的信度是指工作描述的(可靠性),他有两个评价指标:(稳定性)、(等效性)。 17、动态环境是指由于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引起企业(内部)环境的变化,从而引发(企业组织结构)、(工作结构)、(人员结构)的不断变化。 18、对于动态环境问题,通常有两种解决办法,即(年度工作分析)、(适时工作分析)。 19、工作评价是依据工作分析的结果,按照一定标准,对工作的(性质)、(强度)、(责任)、(复杂性)以及所需资格条件等关键因素的程度差异,进行综合评价的活动,是对组织各类岗位工作(抽象化)、(定量化)、(价值化)的过程。

最新《公共基础知识》重点归纳

法理 ●法的概念: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由国家制定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综合 ●法的特征:1、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2、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3、以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4、规定权利和义务 ●法的本质: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法的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 法的作用 ●法的社会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 ●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法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法的发展水平。法律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无存在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 ●法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作用:引导;促进;保障;制约。 ●法对微观经济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节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哦的各种纠纷,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 ●法与政治的关系:法受政治制约(政治关系发展、整体改革、政治活动的内容),法服务于政治(调节阶级间、阶级内关系,维护社会关系、社会秩序;打击制裁违法犯罪,调整公共事务关系,维护公共秩序) ●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 相同点(内容实质方面联系):阶级本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经济基础、社会目标等 区别:意志属性、规范形式、调整范围(不尽同)、实施方式、稳定性程序化程度 ●法与党的政策相互作用: 一、法的制定:1、政策是立法的依据和指导思想 2、发将政策转为形式合理效力普遍的行为规范 二.发的实施:1、政策变法,使正统,又反之约束政治活动 2、法的实施借助政策作用 ●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民主是法制产生的依据、力量源泉,决定了法制的性质和内容 ●法的渊源的专有含义:法律规范的形式上的来源和其外在表现形式 ●法律效力等级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部门和地方政府)。 ●宪法:根本大法,最高法律效力 ●法律: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全国范围内生效;规范性法律文件 ●行政法规: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根据为宪法、法律 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凡具有规范性的也属于发的渊源 ●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省政府所在市、国批的较大市),适用本地方。 ●规章:1、部门规章:指由国务院各部委+中银+审计署+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依据为:宪法、法律、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 2、地方规章:政府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市、经济特区所在市、国的较大市)依据:宪法、法律、行政法规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制定,区域内生效 ●特别行政区法: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由全国人大以法律规定。 ●国际条约:与民法规定不同的,适用国际条约,但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规定是规范性文件,不属于法律范畴,效力低于法律。 ●广义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法律关系三要素(法律规范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中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主体(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客体(权利义务指向的对象:物、精神产品、人身、行为)、内容(权利义务) ●权利能力:能够才加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主体能力; 行为能力:法律关系的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 行为能力必须以权利能力为前提,无权利能力就无法谈行为能力。 ●法人的权利能力:生于成立,终于解体 公民的权利能力:始于出生,终于死亡 ●自然人有权利能力,未必有行为能力,根据年龄和精神状况,分为:完全、限制、无行为能力人

工作分析期末复习题

第一章工作分析概述 1、从工作分析的切入点划分,工作分析有岗位导向型、人员导向型、过程导向型。 2、工作分析的流程包括:计划、设计、信息分析、结果表述、运用指导5个环节。 3、工作分析的表现形式有:工作描述、工作说明书、资格说明书、职务说明书。 4、工作描述是工作分析结果中,最直接最原始最基础的表现形式。 5、一般,任何复杂的工作系统都是从产出、投入、过程、关联因素四个层面进行分析的。 6、信息分析的内容一般包括5个方面内容:工作名称分析、内容分析、环境分析、条件分析、过程分析。 第二章工作分析的历程与发展 1、工作分析的思想活动最早起源于社会分工。 2、历史上第一次进项大规模的工作分析活动的是丹尼斯·狄德罗编撰的第一部百科全书。 3、ORP是指职业研究委员会。 4、黄道婆是我国早期工作分析应用的典范。 5、社会科学研究会对工作分析的贡献在于,通过工作分析,对美国各行各业的职业技能的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并划分为共有部分与特定部分。 6、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介绍了工作新历和工作效率的问题。 第三章工作分析的内容与组织 1、工作分析内容的基础是: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工作的目的与原因、工作的过程与结构。 2、智力水平包括四种能力:独立能力、判断能力、应变能力、敏感能力。 3、工作分析内容的标准化是对工作分析内容的:规范化、结构化、分解化、具体化。 4、标准的工作分析指标体系应符合五大要求,即可操作性、普遍性、独立性、完备性、简约性。 5、工作分析的组织实施包括五大步骤:选择工作分析人员,培训工作分析人员、研究和利用已有的书面资料、实施过程控制方法、公开发表工作分析的结果。

信息管理导论复习重点(推荐文档)

信息管理导论复习要点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资源 1.1信息与社会信息 1、社会三大支柱:信息和信息资源、能源和材料。(选择) 2、信息作为信息管理的元概念,也是信息管理的逻辑起点。(选择) 3、信息与数据的区别(选择) 数据是指未经过加工的事实或对特定想象的描述;信息是特定背景下具有特定含义的数据,经过某种方式加工或更具有实义的形式提供的数据。因此,数据是“原料”,信息是“产品”。 4、信息与知识(选择或简答) 信息是知识的原料和基础,知识是信息中最具有革命性和活动力的部分,知识是信息的高级形式,是信息加工的结果,是信息化和序化了的信息,同时知识是结构化的经验、价值、相关信息和专家洞察力的融合,提供了评价和产生新的经验和信息的框架。 5、信息的类型(选择) 信息按内容分为:社会信息与自然信息 以加工方式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三次信息 感知信息:自然信息、社会信息、思维信息 按获取方式分:直接信息与间接信息 按传播范围区分:白色信息即是公开的信息,灰色信息即是内部信息,黑色信息即是秘密信息(秘密、机密和绝密信息)和几乎不传递信息。 6、信息的特征(简答) 1)主要特征 广泛性和普遍性,可识别性和计量性,可存储性和转换性,传递性和相对中立性,可处理性和再生性,共享性和可开发性,价值相对性和绝对性,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时效性和滞后性,有机性和差异性。 7、普赖斯指数=现时性文献/(现时性文献+档案性文献) 现时性文献:出版时间不超过5年的文献;档案性文献:出版时间超过5年的文献 8、信息计量的三大经典定律: 洛特卡定律:著作与文献数量的关系齐夫定律:文献中词汇的分布规律 布拉德福定律:科学文献数量与科学期刊数量的关系 1.2信息资源 1、信息资源的类型,按照可再生性区分 不可再生资源:地热、风能、太阳能、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可再生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动植物资源和二次能源等 2、信息资源(名词解释) 在社会发展中可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达到一定数量的信息集合,是各种社会活动中产生和积累具有潜在或现实价值的有序化信息及相关要素的集合。 3、信息资源的构成(选择) 信息资源三要素:信息生产者、信息和信息技术;信息生产者是元资源,信息是本资源是核心,信息技术是表资源。 4、信息资源的三角结构,信息资源由信息源、信息服务和信息系统三大类构成,简称“3S” 图1-8 信息资源三角形。(选择) 见P 25 5、信息资源特性(简答) (1)一般经济学特征:需求性、稀缺性、可选择性;(2)信息资源的特殊性:相对共享性、不可分性、不同一性、驾驭性。 6、信息资源的一般功能(论述题) 个体、团体和社会

教师招聘公共基础知识—综合知识复习资料教学教材

1.教育学的概念: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学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教育学的萌芽、教育学的创立、教育学的发展 3.教育学发展中的教育专著:(1)中国先秦时的《学记》,是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2)教育学史上,一般认为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撰写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专著;(3)从一门规范学科的建立,从独立的教育学诞生的角度看,通常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1806年出版的《普通教育学》为标志。赫尔巴特本人被视为“传统教育派”的代表;(4) 杜威也被视为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二、教育及其发展 1.教育的概念: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 教育的发展经历的阶段: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教育、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近代教育、20世纪以 后的教育等几个阶段 三、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 1.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其中,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指在社会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 2. 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1.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2.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3.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一)教育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1.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2.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二)教育与社会生产力 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通过提高国民素质来提高劳动生产力 (三)教育与科技文化 1.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1)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科技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2)科技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技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2)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1)教育能够完成科技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可以推进科学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技研究的功能 (3)信息技术与教育: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

信息管理导论复习资料2

《信息管理导论》思考题 CH1 信息管理的基本概念 1、什么叫信息?信息的主要特征和功能是什么? 答:信息是物质系统运动的本质特征,是物质系统运动的方式、运动的状态及运动的有序性。其基本含义是:信息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物质运动的真实反映(一般泛指包含于信息、情报、指令、数据、图像、信号等形式之中的新的知识和内容) 特征:存在的普遍性和客观性,产生的无限性和获取的相对性,时间和空间上的传递性,对利用者的共享性,产生和利用的实效性,对物质载体的依附性和独立性,可加工性和开发性,整体性和层次性。 功能:信息是认识物质的中介,人类思维的材料,科学决策的基础,有效控制的灵魂,系统秩序的保证,社会发展的资源。 2、简述信息生命周期的几个阶段。 答:信息的生命周期是指信息从产生到消亡的全过程。包括: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维护、使用。 3、解释信息管理及主要工作。 答:信息管理是国家、组织和个人为达到预定目的,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对信息活动中的各要素,从过程、系统和环境的不同角度实施有效的、全面的管理。 主要工作:(1)信息资源开发、调配与组织管理;(2)信息传递与交流组织;(3)信息研究、咨询与决策;(4)信息技术管理;(5)信息系统管理;(6)信息服务和用户管理。 4、什么是信息系统和计算机信息系统?说明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组成。 答:信息系统是一组相互关联的要素或部件,其收集(输入)、操作和存储(处理)以及散布(输出)数据和信息,并且具有反馈机制,其中,反馈对系统的成功运行时关键的因素。计算机系统是一个利用计算机系统、设备和技术的信息系统,其目的是改善组织的性能。 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组成:硬件、软件、数据、通信网络、人、程序规则。 5、给出MIS、DSS、IDSS、GDSS、ES、GIS、C/S模式和B/S模式的定义。 答:MIS:管理信息系统;DSS:决策支持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 C/S模式:客服/服务器模式;B/S模式: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6、简述企业信息管理师和CIO的基本素质。 7、说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给出你的目标和计划。答: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具备信息系统开发或信息系统管理、经济、管理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及科研单位从事信息化建设、信息系统开发或信息系统管理、以及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偏重计算机、涉及管理课程学习的内容涵盖计算机学科和管理学科的核心课程。管理学科方面有会计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计算机方面有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数据库、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两学科综合课程有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等。独立设计、实现小型信息系统或大型信息系统中的某一子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最后一个学期还应安排相应的管理软件上机实习。 目标和计划:1. 掌握现代信息科学的知识、技术、技能和先进工具;2.掌握现代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3. 掌握现代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思想和方法; 4. 具有IT项目管理、信息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审计的基本能力; 5. 具有较强的信息系统分析设计或信息系统管理能力; 6. 具有一定的经济系统分析与数量分析、建模与计算的能力; 7. 具有较强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以及交流与沟通能力;8.了解本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期末复习重点

一.名词解释 就业:是人力资源与物质资料的结合,是社会求业人员走上工作岗位的过程与状态。 失业:是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但未能获得工作岗位。) 人力资源规划:广义上,可以定义为是预测未来的组织任务和环境对组织的要切,以及为文成这些任务和满足这些要求而提供人员的过程。 工作压力:是指劳动者预见到工作中的身体或情感方面的危险而试图摆脱的高度心理紧张状态。 人管微观:特定社会组织所拥有的能推动其持续发展,达成其目标的成员能力的总和 微观管理:是通过对企事业组织的人和事的管理,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事的配合,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变对人的各种活动予以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的目标。行为锚定法:是一种将同一职务工作可能发生的各种典型行为进行评分度量,建立一个锚定评分表,以此为依据,对员工工作中的实际行为进行测评级分的考评办法。 360度考核法:是多角度进行的比较全面的绩效考核方法,也称全方位考核法或全面评价法。) 面试:是在特定场景下以面对面的交谈与观察为主要手段、由表及里地测评应聘者有关素质的甄选方法。 绩效考核:对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以及个人品德等进行评价,并用之判断员工与岗位的要求是否相称。(绩效管理:是管理者确保员工的工作活动以及工作产出能够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的过程,是赢得竞争优势的中心环节所在。) 人力资源供给:人力资源供给是指就经济活动而言,已经开发的、马上可以投入经济活动的人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劳动者与正在谋求职业者所具备的劳动力的总合。包括就业人口和求业人口。需求:人力资源需求即一定范围内的用人主体对于人力资源所提出的需求。) 工作分析:也称职务分析,是全面了解一项具体工作或具体职务的管理活动,和确定完成组织中和项工作所需知识、技能和负担责任的系统方法 ①访谈法②观察法③问卷调查 工作岗位: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根据组织的工作性质、特征、繁简难易程度、工作责任大小和人员必须具备的资格条件,对组织全部岗位所进行的多层次划分 工作设计:将任务组合构成一套完整的工作方案,也就是确定工作的内容和流程安排。)薪酬:用人单位以现金或现金等值品的方式付出的报酬,包括员工从事劳动得到的工资、奖金、提成、津贴以及其他形式的各项利益回报的总合。狭义的薪酬与工资内涵相同。 目标管理;以目标为中心的管理过程,是以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为目的的全面管路体系 薪点工资制:以岗位评价和员工技能评价为基础,以点数为标准,按照员工或团队的实际贡献点数,以结算工资定总额,确定劳动报酬的弹性工资制度。 员工招聘是指企业为了发展的需要,向外吸收具有劳动能力的个体的全过程。 人力资源的特征1.双重性(生产性和消费性)2. 能动性 3. 开发持续4时效性5社会性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工作:1人力资源规划,招聘和选拔2人力资源开发 3薪酬和福利4安全和健康5劳动关系 人资的基本功能:1.获取 2 整合 3 保持和激励 4 控制和调整 5 开发 人力资源需企业经营战略的层次:总体战略、事业战略和职能战略 企业经营战略的类型: (一)企业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别化战略市场焦点战略 (二)企业发展战略成长战略、维持战略、收缩战略和重组战略 (三)企业文化战略大家庭式企业文化、官僚式企业文化、发展式企业文化、市场式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战略是为管理变化而制定的一种方向性的行动计划,是使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经营战略保持一致的手段。 人力资源需企业经营战略的层次:总体战略、事业战略和职能战略 企业经营战略的类型: (一)企业基本竞争战略成本领先战略产品差别化战略市场焦点战略 (二)企业发展战略成长战略、维持战略、收缩战略和重组战略 (三)企业文化战略大家庭式企业文化、官僚式企业文化、发展式企业文化、市场式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规划的目标; (一)防止人配置过剩或不足 (二)确保组织在适当的时间、地点有适当数量且具有必备技能的员工 (三)确保组织能对环境变化做出适当的反应 (四)为所有的人力资源活动和体系提供方向和一致标准。

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重点

2016年事业单位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考点及复习建议 《公共基础知识》主要测试应试人员对公共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履行公务员义务的必备能力和素质。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法律、管理、科技、人文、历史、公文写作、道德、国情市情、时事常识以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相关制度等方面的知识。主要为客观性 试题。题型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写作等。 政治。主要测查应试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主要包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的斗争及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及特色;学习理解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等重要会议精神、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等。 【重点】马列主义基础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和国家新时期的方针政策以及时事政治等。 【复习建议】政治部分是考试中的绝对重点,必考,占分最高,这一部分要重点练习和记忆,特别是中特、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部分,是重点,同时有一定难度,这部分的题目要多做几遍,把握命题的规律。 经济。主要测查应试者对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主要包括:了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及特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认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以及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重点】经济学基础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知识以及财务管理的基础知识。 【复习建议】经济常识在近几年分值逐渐加大,与日常生活结合更加紧密,在本题库中已经把尽可能多的题型列出,做完即可保证高分。 法律。主要测查应试者对法学的基本理论、我国法律基础知识的了解以及法律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能力。主要包括正确认识我国国家性质、经济制度、国家结构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熟悉刑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商法等主要实体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理解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经济领域的相关法律关系等;了解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主要程序法及其实际运用。 【重点】宪法、刑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

工作分析期末复习要点

工作分析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任职资格:是指为了保证工作目标的实现,任职者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与要求。 业绩标准:是指与职位的工作职责相对应的对职责完成的质量与效果进行评价的客观标准。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以企业组织结构为核心的组织系统的整体设计工作。它是企业总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管理的基本前提。 职能部门化:是根据企业活动的相似性来设立管理部门。 产品部门化:是根据产品来设立管理部门、划分管理单位,把同一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工作几种在相同的部门进行。 区域部门化:是根据地理因素来设立管理部门,把不同地区的经营业务和职责划分给不同的部门经理。 问卷法:采用问卷来获取工作分析中的信息,以实现工作分析的目的。 面谈法:又称访谈法,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工作分析方法,工作分析者就某一个职务或职位面对面地询问任职者、主管、专家等人对工作意见和看法。 关键事件法:是一种由工作分析专家、管理者或者工作人员在大量收集与工作相关信息的基础上详细记录其中关键事件以及具体分析其岗位特征、要求的方法。 工作评价:是指通过一些方法来确定企业内部工作与工作之间的相对价值。 工作设计:是组织形成和发展所必须进行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工作分析结果运用的重要内容。包括:工作岗位的设置,工作再设计。 工作轮换:工作轮换是让员工从执行一项任务转向执行另一项任务,从而克服工作的单调感,并提升员工的综合工作技能。 工作丰富化:指在工作内容和责任层次上作具体改变,使得员工对计划、组织、控制及个体评价承担更多的责任。 工作扩大化:工作扩大化是指工作范围的扩大或工作多样性,从而给员工增加了工作种类和工作强度。工作扩大化使员工有更多的工作可做。 二、简答 1.工作分析主体及其各自作用 工作分析小组:工作分析小组,或称专家组,为整个工作分析提供指导、规划,设计工作分析的程序、步骤,安排工作分析的时间,提供工作分析所需要的各种表格、范例等。工作分析小组扮演的是一个指导者和培训师的角色。 工作分析对象的直接领导:工作分析对象的直接领导,即工作任职者的直接主管。工作任职者的直接主管是工作分析能够正常、顺利进行的一个关键环节,工作任职者的直接主管对工作分析的支持与否将直接影响工作分析的进程的结果。 工作任职者: 工作任职者是工作分析的一个最关键的主体,因为工作任职者对其所从事的岗位是最了解的,也是最有发言权的。员工只有认真对待工作分析这项工作,在工作分析小组的指导下完成工作分析各个环节的工作,才能最后形成具有真正指导作用的工作分析文件。 2.工作分析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中的作用

2020年公务员遴选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要点精髓整理总结(共220个)

2020年公务员遴选考试公共基础知识要点精髓整理 总结(共220个) 1. 行政行为成立的要件有主体要件、内容要件、权限要件 2. 合法有效的行政执法行为具有确定力、约束力、执行力 3. 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的制裁包括判处徒刑、没收财产、剥夺政治权利 4. 公民在请求国家赔偿时,可以直接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在行政诉讼中一并提出;在行政复议中一并提出 5. 物权的客体是物;物权和权利主体是特定的;物权是一种排他的权利反映了物权的法律特征 6. 《民法通则》根据公民的年龄、精神状态把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种。 7. 工作报告的标题应包括的内容是发文机关、针对时间、内容、文种 8. 区别正文各层次的标注方法,常见的有用数量词标示、用小标题标示、用惯用语标法 9. 应在调查报告正文的开头部分撰写的有概述调查对象的情况,给读者以概貌的认识;告诉读者写作背景的有关情况;给读者展示前景,发出号召;以议论、提问的方式揭示全文主题 10. 条例的制发权属于国务院、党的中央组织 11. “静者,动之静也”的观点是认为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12. 运动的主体是物质 13.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否定是辩证的否定。 15. “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

的实践。”这段话强调的是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16. 历史唯物主义的任务在于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17. 社会进步的内在根据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8. 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完成指导思想拨乱反正的标志是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 邓小平对党的思想路线的贡献在于强调解放思想 20. 党的十四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为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 进行了新的论述,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 21. 我国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2.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生产力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3. 当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时,一般不宜采取松的货币政策 24. 劳动力市场是劳动力资源的交易和分配的场所 25. 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企业拥有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投资形成资产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26. 社会主义经济在资源的配置方面,最为有效的体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7. 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保险。 28. “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方针 29. 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的。 30. 我国政府职能的实施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 31. 国家公务员享有的权利提出申诉和控告 32. 公务员若对降职处理不服,申请复议或申诉必须在接到降职决定之日起30 日之内

工作分析 期末考试重点

工作分析试题预测 第一章工作分析概述 1.工作分析的含义:分析者采用科学的手段与技术,直接收集、比较、综合有关工作的信息,就工作岗位的状况、基本职责、资格要求等做出规范性的描述与说明,为组织特定的发展战略、组织规划,为人力资源管理及其他管理行为提供基本依据的一种管理活动。 2.工作分析的类型:⑴按客体分布的范围——广义的工作分析、狭义的工作分析⑵按工作分析的目的——单一目的、多重目的⑶按工作分析切入点——岗位导向性、人员导向性、过程导向性。 3.工作分析的流程:计划、设计、信息分析、结果表述、运用指导。 4.工作分析的常规程序:准备阶段、调查阶段、分析阶段、完成阶段。 5.工作分析的系统模型:信息的来源、职位信息、工作描述、人力资源管理职能。 6.工作分析的七要素(6W1H):①什么职位②谁来做③如何做④为何做⑤何时做 ⑥为谁做⑦在哪里做 7.工作分析的原则:⑴是分析而不是罗列⑵针对的是工作而不是人⑶以当前的工作为依据⑷事实而不是判断 8.工作分析中需要搜集的信息类型有哪些:⑴工作活动⑵工作中的人的活动⑶在工作中所使用的机器、工具、设备以及工作辅助用品。⑷与工作有关的有幸和无形的因素⑸工作绩效⑹工作背景⑺工作对人的要求 9.工作分析的相关术语:职业生涯、职系、职务、职门、职级、职等。 10.工作分析的作用:⑴整个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科学化的基础⑵提高现代社会生产力的需要⑶组织现代化管理的客观需要⑷有助于实行量化管理⑸有助于工作评价、人员测评、定员、定额、人员招聘、职业发展设计与指导、薪酬管理及人员培训的科学化、标准化。⑹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者也是不可缺少的 11.工作分析的结果:⑴工作描述⑵工作说明书⑶资格说明书⑷职务说明书 12.工作描述的内容:①工作名称、职称、工资登记以及直接主管等信息。②工作行为、程序及规范。③工作目的与责任。④工作的人际环境⑤工作的物理环境⑥担任该项工作可以获取的资源。 13.工作描述的作用:⑴作为开发其他工作分析的结果形式的基础⑵作为可直接利用的原始材料⑶作为工作研究的依据 14.工作说明书:工作说明书又称职位描述、岗位说明等,用来描述一个职位的最重要的特征。它仅描述职位本身,而与从事或即将从事此工作的人员无关 15.工作说明书的主要内容:职位标识、职位概要、履行职责、业绩标准、工作关系、使用设备、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任职资格、其他信息。 16.谁来完成工作说明书:被分析岗位的直接主管、岗位分析专员、总经理。 17.资格说明书:资格说明书有称工作规范,是工作分析结果的另一种表达形式,主要说明任职者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资格条件及相关素质,规定了从事该工作员工的一般条件,如文化程度、专业技能、工作经验、个性特征等,它规定的是可以从事该工作以及在该工作的上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员工的最低标准和必要条件。 18.资格说明书的主要表达方法:计分法、文字表法、表格法。 19.职务说明书:工作描述再生形式中最为完整的一种。包括了工作说明书和资格说明书中的所有甚至更多的内容。

工作分析期末复习

工作设计定义:是指为了有效的达到组织目标,而采取与满足工作者个人需要有关的工作内容,工作职能和工作关系的设计。 《工作涉及对工作绩效有直接影响》《工作设计是建立在对工作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工作分析能够为工作研究提供基础信息》 、工作设计分类:1对企业中新设置的的工作岗位进行设计2对已经存在的缺乏激励效应的工作进行重新设计也叫工作再设计 、工作设计原则:1工作设计的实施需要遵循综合原则,分析各种影响因素。从心理学角度看,工作设计要考虑工作者的个人特诊-工作环境中的社会心理因素-整个组织的气氛和管理方式 2从工效学角度=重视能力与知识原则时间与功能原则职责与权力原则设备与地点原则 3从技术角度=重视工艺流程技术要求生产和设备等对工作设计的影响 工作设计的作用:1工作设计改变了员工和职务之间的基本关系 2工作设计推进工作的积极态度 3工作设计重新赋予工作以乐趣 4工作设计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 5工作设计使职责分明 工作设计的要求1提高组织效率2符合组织的总目标3工作与人相适应4责任体系与目标相符 工作设计要考虑的因素==1环境因素《人力供应和社会期望》2组织因素《专业化工作流程和工作习惯》3行为因素《多样性整体性重要性自主性和反馈度》 工作设计的方法1综合模式2工作扩大化3工作转换4工作内容充实5工作丰富化 实现工作丰富化的条件《1增加员工责任2赋予员工一定的工作自主权和自由度3反馈4考核5培训6成就》 第三章 职务分析问卷:s是通过标准化,结构化的问卷形式来搜集工作信息的,它覆盖的内容包括一般的工作行为,工作天健或者职位特征,《具体而言他搜集以下6类1信息来源2智力过程3工作产出4人际关系5工作背景6其他职特征》 PAQ操作过程 明确工作分析的目的-赢得组织支持-确定信息搜集范围与方式-培训PAQ分析人员-与员工沟通整个项目-搜集信息并编码-分析工作分析结果 PAQ最有效做广泛应用领域是工作评价 第四章 工作要素法《JEM》是一种着重研究工作本身,并对组成该工作的各种要素以及成功完成该工作所须具有的人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人员导向性的工作分析系统。 《对工作要素进行分析的人员一般是主题专家小组》

公共基础知识点汇总

1,2005年交通部出台了《检测管理办法》就检测机构、从业人员资格和工地试验室管理提出明确要求。包括:总则、检测机构等级评定、试验检测活动、监督检查、附则 2,目的在于规范公路水运试验检测活动,保证工程质量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里的试验检测活动包括:试验机构从事试验3,检测相关活动以及政府部门对检测工作的监督等活动。实验检测内容主要指在现场二次加工的材料,是对进场材料的检查。 4,检测范围:二次加工的材料,构件,工程制品。不同生产,销售的产品检测活动。 其中《等级标准》明确了各等级实验室对人员、设备、检测能力、实验用房等标准; 《评定程序》规范了等级评定程序; 《工地实验室》强调了设立前提是:母体取得了检测机构等级证书。 5,试验检测遵循原则:科学、客观、严谨、公正 科学:科学的技术手段管理手段;有效的质量保证体系;设备的检查、维护和更新换代;对于监督机构表示科学分析影响,采用科学手段加强监管。 客观:以实施为准绳;严密的工作程序;严守职业道德;不造假。 严谨:检测活动要考虑周全;规范标准要现行有效;检测程序严密;报告要素齐全;检测依据明确;检测方法得当。 公正:检测活动不受外界任何因素干扰;独立开展工作;不收行政干扰和利益影响。 6,质监机构具体实施试验检测活动的监督管理和落实;质监总站是具体实施检测活动的监管部门,省站为本行政区内试验检测活动的监管部门。 7,公路水运检查机构分为公路、水运两个专业,公路:综合类(甲乙丙)和专项(交通工程、桥梁隧道工程);水运:材料类(甲乙丙)和结构类(甲乙)公路工程 综合类 甲 质监总站评定 乙、丙 省站评定 专项 桥梁隧道工程 质监总站 交通工程 质监总站 水运工程 材料 甲 质监总站 乙、丙 省站 结构 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