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类学理论流派复习资料整理

人类学理论流派复习资料整理

人类学理论流派复习资料整理
人类学理论流派复习资料整理

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确立的历史条件和背景

新大陆的发现,殖民统治扩张开阔了西方的民族志视野。2)启蒙运动,自然法、社会契约论讨论赋予了“野蛮人”新的认知价值:人类社会、文化的进化;人类的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高尚的野蛮人——早期的民族学作品大都出自一些法理学家之手,通过想象他者来确立变革的合理性。3)生物进化论:人类文化的差异被理解成文化进化的差异,人类的多样性被赋予时间意义,具有了新的学术价值,通过想象他者来确立自己的优越性,解释殖民者与被殖民者为什么有不同的境遇。4)知识生产的制度化:学会、刊物、大学职业化。

进化论学派

基本论点:代表人物:巴斯蒂安、泰勒、摩尔根。1、主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而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是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2、人类心智的一致性决定了文化进化的普同性,能把文化推向相似的发展阶段。3、文化的异同所反映的不过是文化所处的进化阶段的的差异,进化速率上的差异。

4、文化的异同被赋予了时间意义,人类的差异被理解成了他们所处时代的差异。

缺点和局限:首先,他们在解释人类文化现象的时候,只考虑文化现象发展的顺序,不考虑文化现象的其他联系和规律。其次,进化论派大多数把欧洲文化当作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高阶段,而把其他民族的

文化都冠以蒙昧、野蛮、落后的帽子,因而不免有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最后,进化论者把文化的相似性的根源看做是人类心理的一致性,显然忽视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理与生态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作用。泰勒:1、英国人类学之父,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主要代表,第一个在近代科学意义为文化下了一个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2、在《原始文化》中,泰勒主要研究的是原始民族精神文化特别是宗教信仰、神话和传说的产生于发展。在此书中,泰勒透彻和系统地阐述了他的基本思想,即全人类的思想是基本相同的。泰勒提出了两大原则,他认为这两条原则是普遍适用的原理,第一,“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拿一些相同的原因解释相同的现象。”世界各地文化的一致性,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人和本性的普遍相似性,另一个是生活环境的普遍相似性。第二,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和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他把各阶段的文化依次顺序连结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系列,认为所有的社会都要经过从蒙昧到野蛮再到文明的三个基本阶段。3、泰勒的宗教理论:首先,他明确了什么是宗教,泰勒认为最好“把神灵信仰判定为宗教的基本定义”,这个定义是文化人类学史上关于宗教的第一个定义。其次,泰勒探讨了宗教的起源与产生,提出了万物有灵论,认为宗教起源于梦、死亡的思考和解释,它是一个心理的、认知的解释。4、

泰勒的婚姻家庭理论:首先,泰勒研究了“回避”习俗,认为居住模式与回避习俗两者之间存在着粘附,即妻子家庭对丈夫的回避是与同妻居联系在一起,反之,丈夫家庭对妻子的回避也是与同夫居想联系的。其次,泰勒讨论了父系继嗣、母系继嗣、双系继嗣问题,这些继嗣包括家族名称、财产、地位与权力的继承。在此,泰勒又一次提出了人类社会是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发展转变的。第三,泰勒对还“产翁“习俗进行了研究,称这种行为为滑稽的行为,同意人类学家巴霍芬的观点,认为”产翁“习俗产生于亲子关系纽带出现转折的社会中。第四,泰勒还研究了抢婚习俗和外婚制,认为外婚制与亲属分类制度相联系。5、泰勒的人类学研究方法:主要有三种,即比较法、残余法和统计法。

万物有灵论: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明确了什么是宗教,并探讨了宗教的起源与产生,提出了万物有灵论,又称泛灵论,认为宗教起源于梦、死亡的思考和解释,宗教源于人类对自然现象、生命现象的好奇,它是一个认知的结果,用来缓解人们对外界无知产生的焦虑,它是一个心理的、认知的解释。泰勒认为万物有灵论是宗教的最初形式,万物有灵论包括两大主要信条:1、相信所有生物的灵魂在肉体死亡或消失之后能够继续存在;2、相信各种神灵可以上升到威力强大的诸神之列,神灵可以影响和控制物质世界和人的今生来世,神灵和人是相通的,人的行为会引起神灵的高兴或不悦。万物有灵论是宗教的最初形式,先民开始时对人的灵魂的信仰,后来延伸到非生命物体从而形成泛灵信仰,再到祖先崇拜(包括图腾崇拜),然后再到自然精灵

崇拜,再到多神崇拜最后发展到一神崇拜的。后来的人类学家和宗教学家指出,原始社会不可能存在万物有灵的现象,因为原始人的心智尚未成熟到能综合各种现象进行抽象推理的地步。尽管如此,泰勒仍开创了这一领域研究的先河,为后来者铺平了前进的道路。

残余法:即利用滞留于现存文化中的那些旧的文化现象来推断文化进化的方法论,泰勒称为“残余法”。1、英国人类学家泰勒等人提出。

2、认为现实一些看上去荒诞、无足轻重的习俗、信仰、文化在过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他们是原始文化进化的残余。

3、通过对这些残余的分析,我们能够确认文化的进化。

4、后世的批评:认为这种方法割裂了文化内部各种特质之间的有机整合,通过在不同的文化中抽取想要的部分来拼凑进化理论。其优点是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关注过去和社会。

摩尔根:摩尔根全面发展了社会进化的思想,对原始社会进行了分区,以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发明发现来作为划分阶段的标志,将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了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在人类历史早期阶段的研究中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用比较客观的尺度来衡量各个民族的历史发展水平,并未不同发展水平的比较提供了可能。摩尔根关于氏族的研究指出,氏族就是一个由共同祖先传下来的血缘亲属所组成的团体,在《古代社会》一书中,他明确指出,原始社会的基本单位,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为氏族、胞族、部族和联盟,并且氏族、胞族、部族和联盟还是历史发展中顺序相乘的几个阶段,部落联盟进一步发

展就是民族,进而摩尔根得出民族是同一地域内的部落或部落联盟所组成的。摩尔根还从亲属称谓的角度来分析和推论家庭制度的早期形态,提出了从杂交经过群婚到一夫一妻制的家庭进化理论。马克思曾经阅读《古代社会》并作大量笔记,恩格斯后来在其笔记的基础上完成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摩尔根婚姻家庭发展五阶段:

1、血缘婚:杂交之后第一种婚姻家庭形式,嫡系与旁系的兄弟姐妹们相互婚配而建立家庭,禁止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婚姻;

2、普拉路亚婚:一群男子与一群女子的婚配。(族外群婚,若干嫡系或旁系的姐妹集体地同彼此的丈夫婚配,丈夫之间不一定有亲属关系;或若干嫡系或旁系的兄弟集体地同彼此的妻子婚配,妻子之间不一定有亲属关系)“普拉路亚”,夏威夷语,“亲密的伙伴”。

3、对偶婚:一对配偶结婚,配偶关系不固定,双方自愿同居期间有效。(摩梭人阿注婚)

4、父权制:一夫多妻,母系社会中可能存在一妻多夫。

5、专偶制:现代意义上的婚姻家庭,一夫一妻。

一三五阶段最重要,亲属称谓制度反映了婚姻家庭形式。

评价:1、他对氏族社会的科学说明;2、首先使用了问卷调查方法进行人类学家的研究;

3、利用对亲属称谓制度的研究,来考察和划分家庭制度的类型与历史发展,这种研究途径是摩尔根首创的,为人类学研究开辟了新思路。后来,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默多克,在摩尔根开创的研究基础上,比较

完整地概括了世界上六种主要亲属称谓制度。4、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说明原始社会的发展与分期,指出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发明和发现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标志。

亲属称谓制度:人类学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摩尔根率先进行研究。摩尔根将所有的亲属称谓分为两种基本形式,“类分式”和“叙述式”,原始民族所采用类分式,文明民族多采用叙述式。类分式就是那位对亲属称谓不进行逐个区别,而是分为若干类别,不论被称呼的人与自身的亲疏关系如何,凡属同一类别的人即以统一亲属称谓笼统称之。叙述式就是在对一些基本血亲使用专用名称的基础上,对一些远亲使用基本名称的组合来称呼。类分式又具体分为马来亚式和“图兰尼亚式”两种,叙述式的典型代表则为雅利安式。摩尔根认为每一种亲属称谓制度或形式,都是某种婚姻和家庭形式的反映,人类家庭形态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演进,与之相应的亲属称谓制度也有一个进化的过程,那就是从类分式发展到叙述式,从马来亚式到图兰尼亚式再到雅利安式。

美国人类学家默多克则主要依据平辈亲属的称谓将世界上所有民族使用的亲属称谓制度归纳为了六类,每类都用该类的一个典型的民族名称来命名:夏威夷式、爱斯基摩式、易洛魁式、克罗式、奥马哈式、苏丹式。

弗雷泽: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首创了“社会人类学”这一术语,这个词几乎成为了英国人类学的代名词。代表作《金枝》,主要思想为关于人类智力发展连续性和进步性的理论。他弗雷泽也同其他进化论

者一样,把原始人的诸多文化现象单纯归结为人纯理性活动的产物,他认为人类智力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有普遍意义的阶段,即巫术阶段、宗教阶段、和科学阶段,巫术试图操纵自然力量,在巫术阶段,人类没有灵魂和神的观念,而是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人类能够通过巫术行为呼风唤雨、杀死敌人、取得收获等。宗教阶段,把超自然的力量归于精灵和神,进行崇拜活动(包括理论和世界两部分,信仰和努力邀宠与取悦的行为)。科学阶段,认识到自然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弗雷泽进一步研究了图腾崇拜的功能和起源,其功能是使人们结合成社会集团,以便能集体行动并形成责任感。

传播论学派

思想源流:同德国新康德主义哲学李凯尔特的历史主义相联系,李凯尔特试图将自然科学与历史科学区分开来,他认为自然科学关心的是大量重复出现的现象而不是个别的,相反历史科学感兴趣的对象恰好是个别的、个性的,不重复出现的事实,所谓历史是指一系列独特的、永不重复的现象。

基本论点:1、每一种文化都是独特的,只能被发明一次(这是由环境条件的独特性和创造发明的偶然性独特性所决定的)。2、相似的文化是由传播造成的。3、文化的借取多于发明。4、不同文化的相似性是许多文化圈橡胶的结果,文化彼此相同的方面越多,说明发生过的历史关联的机会就越多。5、认为进化论忽略传播迁徙,并从传播角

度重构人类文化史。6、认为民族学人类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作为文化历史基本内容的文化传播和文化圈。

文化圈:1、根据文化特质来区分的历史-地理区域,例如稻米文化圈、骑马文化圈等,最早由弗罗贝纽斯提出,认为每个文化圈都具有一系列的物质文化特征,格雷布内尔对“文化圈”概念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综述,为传播论学派广泛使用。2、基本假设是文化的相似性是由文化的传播和借取造成的。3、文化圈的划分旨在探讨具体文化特质的起源和传播的历史途径,传播论者认为,同一种文化不可能被发明两次,时间上凡是相同的文化现象不论在什么地方出现,都必定属于同一个文化圈,每一个文化圈内部都有一定数量的文化特质。在格雷布内尔等人看来,那些分布在某一文化圈中心的文化特质可能是新近发明的,而那些扩散、分布在该区域边缘地带的文化特质则是古老的。格雷布内尔还提出了鉴别文化亲缘关系的两个标准:形式标准和数量标准。施密特则在格雷布内尔的形式标准和数量标准上,又补充了性质标准、连续标准和关系程度标准。施密特的文化传播论带有相当明显的进化论色彩,在他的理论中,文化圈的顺序所反映的已不仅仅是它们在这个或那个地理区域内出现的顺序,而是世界历史发展的依次阶段,从狩猎、采集到园艺种植、畜牧,再到农业文明,呈现出一幅完整的进化图式。

进化论与传播论的关系:

一、进化论的基本论点:1、人类本质、心理的一致性决定了文化进

化的普同性;2、人类文化的差异所反映的不同不过是文化中普遍进化阶段的差异、进化速率的差异。

二、传播论的基本论点:1、相似的文化是由传播造成的;2、文化只能被发明一次,这是由环境条件的独特性和创造发明的偶然性独特性决定的。

三、传播论是对进化论的挑战,但也有相似之处:即主旨都是为了说明人类文化起源与发展的由来。进化论和传播论的研究都囊括整个世界,把全球各种文化当作研究对象。他们虽然强调对整个世界的研究,但更强调对世界上的文化进行“野蛮——文明”“东方——西方”“过去——现在”“传统——现代”等等的对照。

四、相对于传播论学派的文化的偶然性、独特性,进化论认为,人类的心智一致、需求一致,从而能发明出相似的文化,沿着相似途径把各自的文化推向相似的发展阶段。具体而言,为人类学奠定学科基础的进化论()和传播论()对“文化”和“文明”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所谓“科学的论证”。进化论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人类史,即一种大规模的文化断代的实践性排列组合;而传播论则采用地理空间的概念,对人类文化的类型进行地理空间上的分类。虽然进化论和传播论之间经常发生争端,但是它们两者实际上是互相补充的理论。

美国历史学派:

思想渊源:德国新康德主义历史科学,历史科学关注的应该是个别性而不是普遍性;理想主义。

主张人类学的一般任务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综合,并通过这种研究来构拟人类文化和文明史。不过他们所主张的文明史不是指全世界的一般历史,而是各个民族的具体历史。他们在方法论上倾向于实证,不做原则性的理论概括,提倡历史的方法,主张对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认为每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历史,因此,必须在每个民族的特点中来研究每个民族。因他们宣称民族学和人类学的主要目的是重建人类发展的历史、确定历史现象的类型和顺序、探讨变迁的动力,故称为历史学派。

基本论点:1、倾向于把文化看作是一种精神性的整体——用文化解释文化;2、对古典进化论形成严厉的方法论批判,对传播论持审慎态度,即认为相似的文化未必就是由传播造成;3、对跨文化比较持批评态度,认为相似的文化现象可能是具有不同的历史成因和过程的,强调每一种文化都是独特的,都具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轨迹,主张通过具体的历史过程研究来理解具体的文化。

历史特殊论:1、相似的文化可能具体不同的成因。2、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发展轨迹,不要去概括文化的通则,主张通过具体的历史过程研究来理解具体的文化。3、倾向于把文化看作是一种精神性的整体——用文化解释文化。4、对进化论持批评态度,反对跨文化比较,认为相似的文化可能具有不同的历史成因和过程。规律和通则必须得自于对具体历史过程的理解,通过对于具体历史过程的研究,结论可能是三方面的,环境、心理、历史。5、对传播论持审慎态度,认为相似的文化未必都由传播造成,要具体研究各种文化现象,

同样的文化特质在不同的文化区它的作用和含义是不一样的。关注文化传播,使用“文化区”“文化从”的概念,同受德国历史哲学的影响。

文化区:人类学研究文化的单位,美国历史学派所倡导,主张人类学研究文化的单位应该是一个整体性的文化。传播论学派的文化圈概念强调共同的历史传统,而文化区则强调文化特征上的相似性和文化的整体关联性,基本上不涉及传播的过程或轨迹。威斯勒提出文化是由各个层次的单元所组成的一种完整的结构,而研究任何文化,必须首先分析其组成单元和层次。博厄斯把文化的最小单元称谓文化特质(),服务于同一功能的一系列相关文化特质就构成一个文化从(),关系寂寞的文化从构成一个文化类型(),相同的文化从和文化类型会在一定的空间分布,从而形成文化带,相关的文化带又构成文化区。年代-区域:针对某些人认为文化中心区的文化特征最明显,离中心越远特征便越不明显,甚至不能代表此文化区的文化特色的模糊观念,博厄斯指出,某种文化目前发达的地区不一定就是历史上此种文化的发源地或中心。文化的年代和区域之间有一种关系,即时间越长,区域便散布得越广。美国历史学派将一个文化区域的代表性特征归结为来自于一个地理文化中心。认为文化特质首先产生于该地,然后向外传播。因此,通过分析文化特质由中心向边缘移动的过程,就可以复原该区域文化生成的历史。威斯勒提出的著名的年代—区域假说,就是基于这一原理上的。年代—区域假说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分布的地理区域即文化区,文化区可以分为文化中心和边缘区两部分。

中心区是文化特质产生的区域,文化特质产生后,即由中心区向边缘传播。这种传播需要时间,当文化特质离开中心区越远,就说明其离开文化中心越早。反之,若文化特质靠近文化中心区,而边缘地区尚未发现,就表明其离开中心区时间较短。因此,依据文化特质由文化中心传播至边缘区的过程,就可以再现文化发展的历史。

罗维《初民社会》(1920)是批评摩尔根的代表作。

法国社会学派:

基本论点:1、杜尔干、莫斯、列维-布吕尔;2、社会现象之为客观事物,作为客观事物的社会现象并非通常意义上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它的存在是客观的,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强制力。

3、认为社会合成新质,社会现象自成其类,社会虽然是由个体所组成的,但社会现象不能还原和简约为个体的动机和意图。

4、社会现象不同于生理和心理现象,不能用生理性或心理学来解释,社会现象只能根据社会事实来解释。

5、对于社会现象的成因的分析应该是一种共时性的社会结构功能分析——用社会来解释社会,即当下的起源。

集体意识(《社会分工论》)集体观念(《自杀论》):杜尔干所提出的概念,指同一个社会中所具有的共同信仰和情感。有别于个体观念,集体观念不是从个人自身的生活经验中所吸取的,而是通过社会环境,即教育、社会舆论、习俗等灌输到人的意识中来的。在《自杀论》中,杜尔干用“集体观念”取代了之前《社会分工论》中所述的“集体意识”。杜尔干认为人有两个意识,一种意识是个人的,他表现力

每个人富有特征的意识形态;另一个意识是整个社会集体共有的,他不会随着个体的主观意愿而改变或者小时,他把后者这种不是个人从直接经验中取得的而是从社会强加给人的意识称为集体观念,杜尔干从不用“文化”一词,一般认为“集体观念”正对应于英美所称“文化”。莫斯进一步提出“集体表象”的思想,特别探讨了各个社会(尤其是原始社会)中个人和“自我”的概念所反映的社会集体观念。

社会事实:法国社会学派认为,社会是作为事实的存在,社会现象只能通过社会事实来解释。社会事实即那些对于个人具有外在强制性的普遍现象,包括了信仰、习俗、制度等文化产品,具有1、外在性,社会上先在、外在于人的一种存在,社会的存在是作为社会事实的存在而存在的;2、强制性,既包括有组织形式的强制(法律、制度等),也包括无组织形式的强制(舆论、教育等);3、普遍性。

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由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一对概念。他认为,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结合关系是以“同质”为基础的机械结合关系,这种关系产生一种惩罚性的社会规范;机械结合的基础是把个人同化为具有共同信仰和感情的整体,其团结的取得是以牺牲个性为代价的,周期的宗教仪式同机械结合紧密联系在一起。构建在观念、习俗、规范的同质之上,个体身份的独立性与生计的自主性成反比。现代工业社会中,人们的结合关系是以“分工”为基础的有机结合关系,社会分工造成异质性和相互依赖两种后果,这种关系产生一种倾向于赔偿性的法律;有机结合主张维护人的个性,个体部分的个性越鲜明,社会的团结或合作越牢固,因为相互依赖的程度越高。建立在

社会分工、异质性的基础之上,个体身份的独立性与生计的自主性成反比。

《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

杜尔干对人类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宗教上,他对原始宗教、尤其是早期澳大利亚的宗教礼仪和信仰仪式进行细致分析,从而写出被后来人类学者称为不朽著作的《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

两个前提基础:第一,从原始宗教中,我们能够发现所有的宗教思想和宗教活动的主要因素。在书中,他肯定了原始宗教的存在范围,即存在于最简单的社会组织的社会中,或者讲,最原始、最简单的宗教存在于最简单形式的社会中。所以,杜尔干所谓的宗教起源,就不是指它的绝对起源,而是指我们所能知道的宗教的“最简单和最原始的形式”。在他看来,图腾是宗教的最初形式,而存在与最简单社会——澳大利亚土著社会中的图腾崇拜,自然成为研究宗教活动的最早起的材料。第二,他认为广泛的验证可以建立理论权威,这是针对他所使用的资料与文献而讲的,因为他的研究是以澳大利亚的原始部落为对象,但是他本人从未去过那儿。他所使用的是文化人类学学界公认的权威性资料与文献,换言之,都已有了完善的经验证明,所以具有普遍性和有效性。

第一,宗教的定义和特征:杜尔干反对以往人们对宗教下的定义。他认为,应从两方面来界定宗教,即一方面从神圣与世俗的对立上来区分;另一方面就是信仰与仪式的区分。他认为宗教就是“一整套与神圣的事物有关的信仰和仪式的活动”。杜尔干在宗教定义中坚持两个

要素,一个是神圣象征或事物的存在,另一个是与有组织的仪式活动相联系,凡是具有这两点特征——神圣物与仪式——的,都应被看做宗教,至于宗教教义并不重要。

第二,宗教的起源和本质。他反对泰勒关于宗教起源于万物有灵的观点,认为这种观点必然导致研究对象失去客观性,而科学的研究首先应当确立客体的实在性。在杜尔干看来,宗教观念产生的真正和唯一的渊源就是社会,图腾崇拜的对象或神圣事物只不过是社会力量的象征,因而,归根结底宗教就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是产生宗教的原因后人不是相反。

第三,宗教的功能:他将宗教功能分为两个层次,即宗教对于整个社会和社会个体两个层次上的功能。在第一个层次上,他指出宗教的功能可归为两种,其一,宗教是集体情感与观念的沟通关系;其二,宗教是规范社会关系的手段,如增加社会道德规范的权威,使人们产生向心力,加强团结。在第二个层次是,他认为宗教能够使个人觉得更坚强,更有自信心等。

比较、分析泰勒和涂尔干各自在宗教起源问题上的解释

泰勒:泰勒认为宗教最初产生于人类的早期种族部落中,而这些种族部落成员的普遍的宗教信仰,就是对灵魂和精灵的信仰,也即是万物有灵论。万物有灵论产生的根源是原始人尝试解释两个生命之谜:第一,是什么构成了生和死的肉体之间的差别,是什么引起情形、梦、失神、疾病和死亡?第二,出现在梦幻中的人的形象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人们的解释是,在每一个人身上存在某种灵

魂,它可能会暂时地或永远地离开人体,如果是暂时地离开。就会造成梦境、疾病;如果是属于永远地离开,就是人的死亡。先民们开始是对人的灵魂的信仰,后来延伸到动物、植物以及高山、大河等无生命的物体,从而形成泛灵论;泛灵论信仰发展为祖先崇拜,然后再到自然精灵崇拜,再到多神崇拜,最后发展为以神崇拜。

涂尔干:他反对泰勒宗教其原因于万物有灵的观点,认为这种观点必然导致研究对象失去客观性。他认为宗教不是虚幻的现象,不是原始人头脑中凭空思维出来的东西,它从不表现大自然中完全不存在的事物。图腾信仰的客体不是一些动物或植物,而是某种无名的和无个性的力量,这些力量处于这些客体的每一个之中,但又不同其中的任何一个混合在一起。也就是说,图腾动物或植物仅仅是这种无个性力量可以看得见的象征,而这种力量本质上就是统治人类的社会力量。一切宗教都表现了产生这种宗教的社会现实的状况,一个事物并不是本省就有着唤起神圣感情的东西,而是投射到物体上的信仰是这种物体变得神圣。在涂尔干看来,宗教产生的真正和唯一的渊源就是社会,图腾崇拜的对象和神圣事物只不过是社会力量的象征。归根结底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是产生宗教的原因而不是相反。

图腾崇拜:图腾,北美印第安人奥季布瓦语音译,意为“他是我的一个亲属”“他的标记”。一些氏族部落相信他们分别源出于各种特定的物类,因此每个氏族都以某一物类或图腾命名,通常以动植物或其他非生物的图腾命名为多。英国人类学家麦克伦南第一个提出这一概念,他认为图腾就是崇拜或原始宗教的唯一内容,原始社会的血亲群

体,就是通过对图腾共同的宗教式敬意和家族血仇的义务结合成一体的。由于杀女婴而造成的抢劫婚成为习俗,这种图腾原始部落被打碎成氏族,并成为外婚制的起源。

泰勒将图腾崇拜视为宗教信仰进化的一个阶段。

弗雷泽将巫术、宗教、信仰按进化论顺序排列,将图腾视为一种半社会半宗教的氏族制度,认为图腾崇拜不是完全的宗教。

杜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从社会的的角度解释宗教,反对万物有灵,认为图腾是宗教的最初形式,图腾崇拜的对象或神圣事物只不过是社会力量的象征,宗教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是产生宗教的原因而非相反。

列维-斯特劳斯则认为图腾是一种分类手段,用来调整人类群体以及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

莫斯-交换理论“全面酬报制度”:

他强调制度的功能性,使社会的整体需要一致而获得协调。莫斯发现在许多土著部落社会中普遍存在着赠礼习俗,赠送的礼物不是具体使用价值的经济性交换或商品交换,而是没有实用价值的礼仪性交换。这种习俗由三个环节构成,即义务性送礼、义务性接受和义务性回赠。

1、他将具有意识三个环节的礼物交换习俗命名为“全面酬报制度”,认为这具有这种制度的社会中,相互赠礼的人就像是共享财产的“所有权”,而不断地有彼此给予、接受和回报的义务。

2、这种给予、接受与回报的义务,就相当于在这些义务束缚下的人或群体所订立的一个长期契约。

3、“全面酬报制度”的根本原因或深层原则是社会

秩序与社会关系。莫斯认为社会需要这种互惠性制度以保证社会活动的进行和社会规范的建立。基本上所以的礼物交换行为都是为了建立某种社会关系,都是为了参与社会活动。交换是社会网络建立的基本要素,从事交换的个体实际上代表着社会或群体的道德准则,个体间的交换活动按社会规则进行,同时也在强化这这些规则。交换活动产生并强化社会规范、结构。

《原始思维》:书名,法国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哲学家列维-布吕尔的名著选编。在该书中列维-布吕尔将原始思维与现代思维进行了区分,他认为原始思维在绝大多数场合中不同于现代思维,它是一种既不知道也不使用抽象概念的具体的思维。这种思维拥有许多世代相传的具有神秘性质的“集体表象”,这些集体表象靠“互渗律”而彼此关联,不受任何逻辑思维规律所支配。所谓互渗律就是指,对任何现象的思维,这种现象既是它自身,又被解释为其他任何东西。这种思维对矛盾采取不关心的态度,它可容许同一实体在同一时间存在于两个或几个地方,容许部分与整体同一等等。据此作者认为这种思维可叫作“先逻辑思维”。同时,他也认为人类的思维机能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思维的形式——一种是先逻辑思维,另一种是逻辑思维。因而,他表示,在涉及生产、生活方面的事物时,“原始人”是运用逻辑思维的,只是在涉及因果律和矛盾律时,才运用先逻辑思维。

功能主义学派

产生标志:1922年,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拉德克利

夫-布朗《安达曼岛人》

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首先,英国是一个老牌的殖民帝国,其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风起云涌的民族解放运动,开始一次次地冲击英国的殖民体系,使得大英帝国的殖民统治变得越来越艰难。在此情形下,英国政府迫切希望伴随着海外拓殖而产生的人类学,能提出管理殖民地的有效办法,以维护其殖民统治。这是功能主义兴起的重要社会背景。其次,在社会思潮方面,随着进化论思想的退潮,在学术界和思想界内部,比较研究和功能研究开始盛行。这些都为马林诺夫斯基和拉德克利夫—布朗提出功能主义学说提供了社会和思想基础。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社会原因和时代背景,功能主义理论一经提出,即获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其追随者颇众。功能主义一下子成为人们研究和看待社会若干问题的主要视角和方法。

代表人物: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主要论点:1、社会整体论,把文化看成一个整体,认为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2、功能分析,人类学的主要任务是弄清楚,文化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维系一个文化系统中所作出的贡献,也就是它的功能。3、非历史论,在方法论上,功能学派所作出的分析是一种共时性的分析,它认为对于很多习俗的历史是不清楚的,与其臆测历史,不如弄清楚习俗在当下社会中的作用,这样就能搞清楚习俗在当下的起源,也即是社会学的起源。4、尝试解释社会得以运转、维持的机制。

马林诺夫斯基

1、马林诺夫斯基除了受社会学派的影响,还受到冯特、弗洛伊德等

心理学家的影响,导致他除了关注社会、文化之外还关注个人。他把生理、心理需求看成是最基本的需求,而社会需求是次生的。他不仅探讨社会制度对人的塑造和影响,还看到个人对制度的运用,注意到个人具有能动性,并不是消极地受制度的支配。2、他的功能主义不同于其他理论,他强调的是身体的基本需要,他始终对人的本性或他称之为社会制度背后的“心理原则”保持着浓厚的兴趣。4、他将每一种文化都作为在功能上相互联系的系统,并力图找出作为整体人类社会的功能的一般法则;他不反对历史观点,但是主张通过实际观察和利用权威、详细的资料来研究社会变化的过程,他不拒绝历史,但拒绝构拟历史。他的功能思想被称为文化功能主义。5、注重田野调查,创立了一整套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规范和原则,他所提倡的参与观察成为了整个学科的共识。

缺陷:对共时问题的关注无法解释冲突和变迁;2、无法解释文化差异;3、其功能论的个人性无法解释整个社会,马林诺夫斯基强调文化的功能在于满足个人需求,而这却无法充分解释超出个人范围的生活层面。

拉德克利夫-布朗

拉德克利夫-布朗受涂尔干的影响较大,他更关心社会制度,认为社会先于个人的存在而存在,不以个人的消亡而消亡。1、研究社会现象只能从社会出发,而不能从个人心理或生理出发。2、功能是整体内的部分活动对于整体活动所做的贡献。个人不过是占据某个社会位置的个体,因此他关心人的这种社会位置即社会结构,看到的是社会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教育人类学讲义整理

《教育人类学引论》 第一节课 一、人类学对教育学有什么贡献? 1.对研究方法的忽视:叙事研究的方法对你的论文有什么独特的贡献: ①方法和你的选题有什么对接?②你的选题有该法(理论)与不用又有什么不同? ③你的论题最适合用何种方法、何种理论? 2.人类学对教育学的贡献: (1)打破我族中心主义,获得一种宽阔的文化视野和人类意识,进而强化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自我意识; 可以有民族情怀,但是不能有民族中心主义;视野和眼光的全球性——从西方看中国、从周边看中国;中国无哲学,但是有思想,中国的语言文字不适合表达哲学,在这方面印度就好于中国,表达哲学的文字需要严谨、逻辑、严密;孟子:见幼童落井而起恻隐之心,但是有人便反驳:见幼童落井,汝之子,汝友之子,汝仇家之子,救孰?冯友兰,中国哲学浑然天成。 (2)打破坐在摇椅上玄想人类的历史; 人种志研究、民族志研究、田野研究、将先前的由业余学者或其他人的研究进行实证化。 (3)引发问题意识,提供对问题的解答; 人的本质与教育的关系(陆有铨说没有什么本质,反对本质主义,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个课堂);人类进化与教育的关系;人的体质与教育的关系;文化与教育的关系 (4)改变提问方式,提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途径; 成尚荣:尊重与倾听;①从旁观者转为具有主体色彩的我②将教育问题由“人的教育”转为“人的认识”问题,只有在充分认识人的本质的情况下,教育才能真正展开和充分实现,会读人、能读人;③教育问题存在的理论基础,使教育人生活的表层进入到人的存在深层,使教育和人类存在、世界存在、宇宙存在联系起来。 (5)提供了表达思想的语言方式,重心下移,开放、互动生成,学生立场;习惯用一种学科、一个人物、一个理论来阐述你的问题。 《孩子的宇宙、最后20年、作为文化批评的人类学——一个人文学科实验时代》

文化人类学复习要点

题型: 名词解释5个,每题4分,共20分。 简答题5个,每题6分,共30分。 论述题3个,共50分。 第一章导论 1、为什么要学习文化人类学? 2、田野工作的特征。 3、人类学的领域。 4、人类学与社会学的比较。 5、文化人类学的学科观。 6、文化人类学的调查方法。 7、什么是田野工作?什么是主位法,客位法。 第二章文化和文化变迁 1、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文化变迁?文化变迁的原因,文化变迁的途径或表现,文化变迁的类型。 2、什么是涵化。 第三章种族、民族与族群 1、种族的概念 2、种族主义及其表现 3、种族产生的原因。 4、种族的社会建构。 3、民族的特征 4、族群的要素有哪些。 第六章生态人类学 1、生态人类学的定义,意义。 2、文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经济人类学 1、什么是经济人类学。 2、经济人类学的问题意识。 3、经济类型与交换类型。 4、经济人类学的形式论与实质论。 5、夸富宴。“夸富宴”(potlatch)的词义是“散尽”(give-away)的意思。慷慨的馈赠是获取尊敬的动机。一个人举办一次夸富宴很显然会带给他一定的声望,这种声望是与慷慨的程度成正比的。“千金散尽”的夸富宴行为是一种“妄想自大狂人格”的结果。在一个缺乏统治阶级的社会中,夸富宴的制度确保了物品的生产和分配的持续。 “夸富宴”由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Franz Boas)最初给以细致的描述,后来经由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再度解释的夸克特人的夸富宴仪式,一般都被后来的人类学家看成是一种再分配的经济制度。 夸求图印第安人(Kuakiutl Indians)的夸富宴(potlatch)。夸求图印第安人居住于英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教育让人更完美 ——《教育人类学》读后感 南京市江宁区陶吴小学刘庆录 《教育人类学》是德国教育学家博尔诺夫所写。这本书是德国文化教育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通过学习,我知道了德国文化教育学派是关注精神科学的价值与独特性,倡导教育关注文化,关注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教育学学派。这一教育学派在20世纪分别经历了狄尔泰的开创,斯普朗格的文化教育学,李特的陶冶教育学,福利特纳的解释学、教育学和博尔诺夫的人类教育学阶段。 在博尔诺夫的《教育人类学》中,他所提出的许多观点值得我们去思考,去探究。其中的观点就有人的可教育性,教育与人的关系,非连续性教育等。 通过学习,我对博尔诺夫提出的人的可教育性观点感受颇深。博尔诺夫认为,“我们需要把人作为一种可以教育并需要教育的生物来理解”,从这儿我们不难看出,人是一种生物,但我们这种生物与别的生物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主要表现在人是“可以教育”的生物和人是“需要教育”的生物。人可以教育,人需要教育,很明确地指出了我们人与别的生物的不同之处,别的生物不可以教育,而人是可以教育的。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对牛弹琴”,在这儿我们可以套用一下,我们对牛进行弹琴(教育),牛又能听懂些什么?而对人进行弹琴(教育),人就会理解弹琴的人所表达的情感,感受琴声所表达的意蕴,并且还能仿而学之,自己去弹琴,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从博尔诺夫的“人需要教育”我们还可以理解到,我们人只有在不断的教育中才会不断地得以发展,才会通过教育来弥补我们自身的不足之处。正如博尔诺夫认为,“正是由于要通过较高的能力来弥补现存的缺陷这种必要性,人成了‘不断求新的生物’,成了虽不完美,但因此而能不断使自己完美起来的生物。”博尔诺夫在书中说:人天生是“有缺陷的生物”,但我们需要看到这正是缺陷和完美在人身上的体现。人正因为有缺陷,才需要去教育,才需要去发展,去克服人身上所涉及的不足,人才会完美起来。 人怎样才能发展的更好更完美呢?博尔诺夫提出了“终身教育的必要性”:“人原则上是并且始终是需要教育的,因此人在整个一生中始终在向更新的阶段发展,始终在产生新的学习任务。”从这儿联系我们的工作来看,我们的身份是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想教好书,育好人,绝不能满足于自己以前所学的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E . Aronson说:“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之多,几乎如同社会心理学家的人数之多一样。”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从个体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特定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两种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1908年,美国的社会学家罗斯出版了《社会心理学》,无独有偶,同年,英国的心理学家麦独孤出版了《社会心理学导论》,这两本社会心理学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诞生。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1. 边缘性学科: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是其母科学; 2. 理论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第二章 霍兰德(E.P.Hollander,1976)认为整个社会心理学的历程可分为社会哲学、社会经验论和社会分析学三阶段,而后两个阶段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现代历程,与这三阶段相对应的分别是社会心理学的孕育时期、形成时期和确立时期。 孕育时期: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哲学思辨,核心内容是关于“人性”问题的争论。主要有两条线索: 1、苏格拉底、柏拉图:人性由社会决定,“善”由教育而成。 被18世纪康德、卢梭等人所继承:通过改变社会来改变人性。 2、亚里斯多德:人性由生物或本能的力量决定。 被17世纪霍布斯等人所继承:人生来就是邪恶的,所以必须施以法律的强制。 形成时期:本阶段的特点是经验描述。本阶段最有意义的事件,是1908年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同时出版了两本书: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社会心理学》和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导论》。这标志着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在理论上有五大直接来源: 1、德国民族心理学:冯特10卷本的《民族心理学》; 2、法国群众心理学:塔德关于模仿和暗示的研究;迪尔凯姆对群体的强调; 3、英国本能心理学: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麦独孤的本能论。 4、经典精神分析学派:(1)本能与社会:本能—潜意识—伊底、自我与超我;(2)集体心理学:集体的原始特性—爱的关系是集体心理的本质—自居作用对集体心理形成的影响;(3)社会和文明的进步:社会的起源—宗教的作用—本能与文明的冲突; 5、社会行为主义学派: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强化律;桑代克联结主义;华生行为主义。确立阶段的特点: 由描述转向实验 由定性分析转向定量研究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 一)价值中立原则(二)系统性原则(三)伦理性原则 参与观察法和非参与观察法的定义 ?参与观察法:研究者深入到被观察者中间成为他们的一员,在团体中建立各种关系进行直接观察的方法。 ?非参与观察法:此时观察者完全处于旁观者的立场,不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 这种观察法可以使观察者做到客观冷静,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会对观察环境和被观察者造成较大的干扰,从而导致观察结果的失真。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人类学史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人类学-是自然史的分支,是研究人类和人类种族的学问"。更简明地说,人类学可以称为"人的科学"。它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研究自然人,第二部分研究人与人的关系,换句话来说,是研究社会人的科学。 人类学可以划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广义人类学的观点一般以英、美两国和其他英语国家的学者为代表,他们认为人类学就是研究人类的科学,其研究领域应包括人类的体质、心理、文化、社会、语言、民族、民俗等方方面面,内容十分庞杂。在他们那里,传统上习惯于将人类学划分为两大部分,即研究人类自身体质特征的体质人类学和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特征的文化人类学。狭义人类学是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如德国、法国和俄国,人类学一词传统上却仅指体质人类学,日本的一些人类学研究机构也仅限于研究人类的体质。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他们从狭义的角度来理解"人类学"这一概念,认为人类学是专门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同时也包括对人类的近亲---灵长类动物的研究。 2、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死于公元前322年。他不仅是用"人类学"这个名词的第一个权威,而且在上古时期,对于人的研究在亚里斯多德那里达到了顶点。他奠定了动物学的基础,创立了"生物阶梯"的思想。按照他的这一思想,一系列生物体的地位逐渐升高,呈阶梯状排列。亚里斯多德是绝对没有进化论思想的,但是他提出的生物以阶梯形式排列的原则对于后来18世纪进化论学说的发展却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亚里斯多德在确定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的问题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他的著作中存在着许多涉及人与动物之间形态特征差异方面的论点。但是在对人手作用的评价上,他认为人之所以有手是由于智慧所致,从而明显地表现出其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3、"地方性的知识"-这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格尔兹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写了一本叫做《地方性知识》的书。这种"地方性知识",以区别于其它知识形态,特别是实证论者假定的"普遍性"知识形态。在格尔兹看来,知识的性质是地方性的、多元的,因为人们生活所凭借的符号系统是特定的、地方化的、分殊性的,借助这些符号系统的作用,意义结构才得以形成、沟通、设定、共享、修正和再生。这个系统的作用,是甄别日常行为的意义和类别,地方性知识力图维持这些特定的意义系统,并根据它去组织行动。 4、体质人类学-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科学,包括研究过去和现代人体的一切发展和变异 5、赫胥黎-达尔文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其是一位杰出的英国博物学家,他在动物学、比较解剖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的许多领域都具有很深的造诣。他通过大量的研究,证实了达尔文关于类人猿接近于人类的正确判断,并且重点探讨了人类在动物界中的位置问题,在实践中发展了达尔文主义。赫胥黎在人类起源认识史上首次提出了"人猿同祖论"的观点,向宗教神学提出勇敢的挑战。 6、新达尔文主义学派-以德国生物学家魏斯曼、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和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等人为代表的学派。该学派的学者提出了种质选择论,强调对遗传变异的选择作用,因而是对达尔文选择原理的一个重要的说明。达尔文主张生物的渐变进化,而新达尔文主义者在广泛的实验中发现了自然界中的另一种进化方式---骤变进化。这一概念的引入,对达尔文进化论是一个重要的补充。另外,该学派还创立了基因论,在一定程度上提示了生物遗传变异的机制,使进化论研究有可能深入到细胞实验的层次。但是,由于新达尔文主义是在个体水平上研究生物进化的,而实际上进化是群体范畴的问题,因此,该学派在解释生物进化时,在总体上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领域

教育人类学的学科领域 学科的研究领域是限定和表现学科目的的重要标志。教育人类学产生于教育与人类学这两个有广泛渗透性学科的联姻,这就注定了它有着一个面对教育所有领域的复杂广泛的学科领域。这就使许多研究者常常无法招架,很难真正把握,也推迟了学科成熟的时间。目前,教育人类学仍属发展性的,各种派别、团体、个人把握其研究都有限,又由于学术观点不同,因此不同领域各有千秋,纷繁多样。有人对美国几本权威的教育人类学文献目录和杂志作随机抽样调查,其研究所涉及领域不下十来个方面,这里归纳为十个方面。 1.教育与人的生成 通过人的本质这一根本问题来考察教育如何使人变成人,成为不同于一般动物的社会人,考察教育与人的存在、与人性的关系,与人的特性以及人的自我定义的关系,阐述教育与人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性、人类的可塑性、可受教育性及对教育的需要性和意向性等教育的本质功能。 2.教育与人类演进 在探讨文化进化论等人类学流派基础上,从宏观上研究教育与人类的关系,研究教育与人类起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考察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人类、对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的特点和演变,以及在不同社会制度中,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中的差异,从而形成一种历史的整

体教育观点,重新定义教育的作用和地位,揭示教育影响人发展的根本机制,提出现代教育的模式和未来教育的合理设想。 3.教育与文化变迁 一方面研究文化变迁与教育的相互关系,教育对文化整合的作用;另一方面研究教育的文化功能,揭示教育与文化是如何在相互作用中影响人的发展的。(1)教育人类学把教育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是一个赋予文化以生命的高级文化体,文化与教育是互为条件的。(2)研究不同民族文化对教育的作用,以及这种不同文化功能对人的影响,考察其功能及原理,比较其差异,提供各民族、各地区最佳的教育选择和设计行之有效的普及科学的教育战略目标。(3)同时,教育人类学还应研究教育文化功能的演变,教育与个人发展中的文化不连续性问题,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中个性发展与教育的关系。 4.儿童学习人类学研究 (1)研究人与动物在生物学意义上的区别,研究儿童的体质和智力发展在何种程度上复演了生物的进化史,研究儿童各种才能发展的关键期及其教育策略。(2)研究学习差异,即不同民族儿童的学习,个体与群体的学习,广义与狭义的学习,多子女与独生子女的学习,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学习,性别学习等差异。(3)研究儿童的生物性能力、认识模式、心理倾向、大脑学习机制以及一切潜在的遗传程式

西方哲学史知识点

米利都泰勒斯:水本原 伊奥尼亚学派学派阿曼克西曼德:无定 (本原问题)阿纳克西美尼:气本原 赫拉克利特:火本原,流变说,逻各斯,辩证法(一切皆流无 物常驻) 早期毕达哥拉斯:数本原、美德在于和谐、灵魂轮回说 古希腊南意大利哲学 自然哲(由本原追溯到存在问题先驱:克赛诺芬尼(对神、万物、真理的认识) 并首次使用逻辑论证)爱利亚学派创立者、主要代表:巴门尼德(真理之路意见之路) 辩护者:芝诺(二分法、阿基里追龟、飞矢不动、运动场) 论证者:麦里梭(正面论证“存在”性质、修改巴门尼德) 多元论哲学恩培多克勒:四

根、爱恨、同类相知、流射 (①深入事物内部结构,用结合与分离来说明事物生灭变化阿克萨格拉:种子、努斯、异类相知 ②放弃单一本原传统从事物寻找运动根源之外,重视认识论)留基波:德谟克利特老师,来自米利都 受巴门尼德与芝诺影响 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影象论、灵魂思想 普罗泰戈拉:人是万物的尺度、一切理论都有对立的说法、社会生成论 智者派高尔吉亚:三个命题(无物存在、有物也不能认识、认识也说不出来) (恩培多克勒学生) 古 希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德性即知识、“是什么”问题、助产术 腊(师从按阿克萨格拉学生

罗阿尔克劳) 哲 学古麦加拉派:欧克里德与欧布里德——善即存在 (阐述苏格拉底时,深受爱利亚学派影响 典并且对晚期希腊怀疑主义影响甚大) 小苏格拉底学派昔兰尼派:阿里斯底波——善即快乐 时(被晚期希腊伊壁鸠鲁幸福主义所继承) 犬儒派:安提塞斯尼与第欧根尼——善即节欲 期(受希腊晚期斯多亚学派的发挥) 柏拉图:前期理念论、分有说和摹仿说、可知世界和可感世界(床喻、日喻 和洞喻)、知识论、回忆说、知识等级说(四线段说) 亚里士多德:知识的区分、《范畴篇》个别事物实体论、《形而上学》中实体 学说和四因说、灵魂说 伊壁鸠鲁:准则学和物理学是手段,伦理学是目的(原子论、

人类学10大理论

杜尔克姆 尔干 杜尔凯姆 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 ●第一节古典进化论 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 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 2、殖民贸易的促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 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建立社会进化理论的是斯宾塞。在一切进化理论中,斯宾塞最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 1、生平与著述 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 泰勒是第一个从科学意义上给文化下定义的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体,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2、泰勒的进化论观点 所有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论各有特点,但在以下三个问题 上基本持相同看法,这就是: 第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 第二,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 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泰勒主张,一方面,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整个自然

教育人类学练习及答案

作业 1.第1题 哲学教育人类学关注() A.人的存在 B.人性是什么 C.文化的发展 D.文化的意义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2.第2题 人的未特定化使人具有人的()与可教育性。 A.群体性 B.可塑性 C.民族性 D.求生性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3.第3题 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是文化之间的() A.相互歧视 B.相互排斥 C.相互承认和尊重 D.相互对抗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4.第4题

文化教育人类学关注() A.人性是什么 B.人是什么 C.文化对人形成的作用 D.人的社会责任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5.第5题 以下哪种不属于教育人种志的世界观特征?() A.注重本地人作用 B.重视教育机构的文化联系 C.强调个人主观意见 D.重视学校文化功能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6.第6题 ()是濡化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A.社会 B.经济 C.教育 D.政治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7.第7题 多元文化课程与教学的策略首先应考虑的是() A.学生的学习策略 B.学校的发展远景 C.家长支持策略 D.社会协调计划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8.第8题 以下属于民族基本要素的有() A.语言 B.土地 C.房屋 D.体质 标准答案:A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9.第14题 教育是人的()。 A.人生观 B.自我定义 C.世界观 D.价值观 标准答案:B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0.第15题 哲学教育人类学主要以()的学者为代表。 A.欧美 B.太平洋地区 C.德语系等欧洲国家 D.东亚 标准答案:C 您的答案: 题目分数:2.0 此题得分:0.0 11.第16题 ()是文化构成要素的核心。 A.事物 B.法律 C.语言 D.学校

应用人类学 知识点整理

《应用人类学》重要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应用人类学的名称 应用人类学(applied anthropology)丹尼尔布林顿(美国人类学家)1896 拉德克里夫布朗(英国功能主义)1930 实用人类学(p r a c t i c a l a n t h r o p o l o g y)马林诺夫斯基1929“科学的人类学应是一门实用的科学。它的任务不在于阐明这些和那些制度的起源史,而在于指出这些制度在某一社会中的作用。不是为了更确切的描述,而在于教会与这些民族有关的殖民当局和企业主,为了更适当地达成自己的目的,应该如何去对待这些民族。” 行动中的人类学(a n t h r o p o l o g y i n a c t i o n) 戈顿 布朗 行动人类学(a c t i o n a n t h r o p o l o g y)索尔塔克斯(美国)、1940末50末“建立为人民使用的人类学家”直接去研究人民在社会文化变迁中遇到的问题,并加以妥善解决。呼吁人类学家站在人民的一边。 发展人类学(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t h r o p o l o g y)霍姆伯格 因为他主要从事社区发展研究 人类工程学(a n t h r o p o l o g o c a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埃利奥特 查普尔 主要是对社会现状进行改革核对将来社会进行规划。 辩护人类学(a d v o c a c y a n t h r o p o l o g y)决策人类学(p o l i c y a n t h r o p o l o g y)过去应用人类学多为社会中没有权利的族群或人们辩护 近年来多从事政策研究有关 2、概念 在承认人类社会不断向进步的方向发展的前提下,把人类学家对人类文化、社会的知识和理论,应用于改善和改进人类社会不尽满意的地方,以促进人类社会想进步方向发展的学科。同时也从事与此相关的理论研究。(石奕龙课本说法) 是人类学研究领域,也被认为是人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有的责认为是人类学的应用研究。应用人类学是一门在承认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前提下,把人类学家对人类、文化、社会的认识和知识,应用于改善社会现状和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 3、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 (1)理论研究(基础研究、纯理论研究、基本研究、基础理论研究) 通过科学实验和理论研究,认识各种现象,探索其本质和规律,阐明其根本原理,沉声新的理论知识的研究。 在广泛意义上认识有关的客观对象。成果以理论形式出现。有较大普遍性。目的是认识本质和发展规律。总而言之,是一种知识的获得。“不带价值观念”“价值中立态度” (2)应用研究针对某一具体的实际的应用目标而进行的科学实验和技术研究。为认识和进一步改造克尔观世界,产生新知识提供新的科学方法和途径。 介于基础研究和开发活动之间的中间环节。 目标在于,当以基本假定、理论构成的政策态度转变为行动时,帮助吧基础研究的成果

(完整版)文化人类学理论试题1

民族学2005级文化人类学理论考试试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10分,2分/题) 1、。在民族学的早期专著中,《原始婚姻》一书尽管作出地结论并不可靠,但是在当时地时代影响很大。该书的作者是。 2、在同一阶段内文化为适应生境而提高其适应度的进化,结果创造出千姿百态的异种文化,这种进化属于进化。 3、苗族血缘认定、通婚界限的界定、财产继承、祖灵归属都以苗族父子连名制命名法为基础,请问以上相关文化因子结成的功能关系属于关系。 4、借鉴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语言”、“音位”、“言语”概念,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语言,它也可分为两层:表露在外具体社会文化现象相当于言语;现象背后潜藏的无意识结构相当于语言。 5、自然条件对文化的影响力在透过社会时,要经过该社会的 三重加工。在经过此三重加工时,因不同民族自身的特点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文化。这就是相同的地表条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鲍亚士学派 2、原始文化 3、文化 4、索绪尔 三、简答题(共30分,10分/题;4道题中任选3题) 1、摩尔根认为人类的家庭是如何发展进化的? 2、怀特如何描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进化? 3、为何往往落后民族反而超前,成了后起之秀? 4、民族与种族有哪些区别? 四、论述题(共40分,从两个题中任选一个完成) 1、结构功能主义其基本理论是什么?你认为这一理论有何利敝得失? 2、为什么说地理决定论是错误的?

民族学2005级文化人类学理论考试试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共10分,2分/题) 1、。在民族学的早期专著中,《原始婚姻》一书尽管作出地结论并不可靠,但是 2、在同一阶段内文化为适应生境而提高其适应度的进化,结果创造出千姿百态 3、苗族血缘认定、通婚界限的界定、财产继承、祖灵归属都以苗族父子连名制 4借鉴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中“语言”、“音位”、“言语”概念,提出文化也是一种语言,它也可分为两层:表露在外具体社会文化现象相当于言语;现象背后潜藏的无意识结构相当于语言。 5 不同的文化。这就是相同的地表条件,不同的民族会有不同的文化的根本原因。 二、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5分) 1、鲍亚士学派(补) 鲍亚士学派的理论基点为文化独立论,即文化是一个独立完整,不依赖地理、经济、社会而存在的自然实体。正因为文化是具体的,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 无法简单评论,所以必须一个一个地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该学派还提 出了文化平行发展论和“辐合论”。文化平行发展理论提出各民族文化不相连贯,只是相对独立的演进;“辐合论”说明表面相似的文化现象,其来源 可以截然不同。因此该学派重资料,轻推导,力图使资料搜集严密完整化, 使文化的内涵丰富化和多元化 该学派对民族学发展做出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最显著的有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区域论、文化模式和综合决定论。文化相对主义立足于文化具体观的系统认识,是反种族和民族歧视的利器,动摇了欧洲中心论民族学体系。文化区域论反对文化中心的形而上学推理。文化模式是文化分类研究的一种有益尝试,表明了民族分类研究的可能性,是当代文化谱系和族际关系研究的出发点。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

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 夸美纽斯说:“人不受教育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人。”康德说:“人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生物。”兰格维尔特说:“人是可以教育的动物,是能教育而且需要教育的生物。”以下是关于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欢迎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育人类学读书笔记博尔诺夫:德国著名的教育哲学家。他思想的闪光点,在于他把他的哲学思想和他的教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博尔诺夫自称是狄尔泰学派的一员,及精神科学学派的一员,但却是一名该学派的坏学生,因为他兼容其他学派的观点。他吸收了不少存在主义哲学、现象学和生命哲学的观点,从这些哲学出发阐述了教育学问题,提出了他的教育主张,但他的基本立足点还是在精神科学教育学中,他的方法也是精神科学的方法论。 非连续性教育 博尔诺夫指出,以往的各种的教育学派有一种共同的认识,认为教育是一种连续性的活动,儿童通过这种教育循序渐进,不断趋向完善。而这一过程通常称为塑造过程。实现这一过程的前提是人的可塑性。博尔诺夫认为,这一观点是正确的。他基本上揭示了教育过程的本质,但这不全面,还需要修正。他写道:“因为这一观点把阻碍和干扰教育导致

教育失误或完全失败仅仅归结为偶然的、来自外部的干扰,而这本来是应当避免的,而且原则上也是可以避免的,这种干扰无论如何无关教育的大局。只有存在主义敏锐地看到这种干扰不只是一种令人愉快的偶然事件,而是深深地埋藏于人类存在的本质中,从这些事件中表现出一种新的,迄今尚被忽视的人类存在的基本方面,它使连续性发展的观念趋于破灭或者至少表明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博尔诺夫做了上述说明之后,他得出了如下结论:“在人类生命过程中非连续性成分具有根本性意义,同时由此必然产生与此相应的教育——非连续性教育” 博尔诺夫指出,在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的各种困难和干扰常常给教育带来障碍,使教育结果深受其害,而人们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往往把这种现象归咎于教育工作者或者教育环境,认为教育工作者教育不得法,环境糟糕所致。而如今用非连续性教育的观点来剖析这一现象,就能正确处理这种现象,应付教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干扰和困难,使教育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把危机、唤醒、号召、告诫和遭遇等等视为非连续性教育形式。这就是说,这些既是造成人生非连续性或者教育非连续性的原因,又是教育的一种途径。他认为教育过程是连续性和非连续性形式的统一。 非连续性的教育形式如何在教育过程中应用呢? 1、危机

法医人类学知识点【赣医】

法医人类学概念:是以医学为基础,应用体质人类学的理论及方法,解决司法审判工作中与骨骼有关的个体识别问题,为案件的侦破提供线索,为案件的审判提供证据的应用学科。工作对象:骨骼及骨骼残片。工作中心:对骨骼及骨骼残片进行个体识别(种属,种族,年龄性别身高的鉴定,容貌特征的识别,面貌识别)。研究方法:形态学研究,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DNA技术,计算机图形技术,扫描电镜技术)。 法医人类学研究任务:1.确定骨骼入土实际,从而推断死亡年月2.确定骨骼种属3.根据骨骼鉴定年龄、性别身高等4.对毁容尸体进行个体识别5.颅骨面貌复原,供亲属好友辨认6.颅相重合,确认失踪人员7.进行亲权鉴定8.确定某活体年龄,必要时鉴定性别9.根据不同时期的照片,确定是否为同一个人10.根据现场遗留毛发、查找犯罪前科和嫌疑人 骨骼实验室处理:除去软组织,骨骼的脱脂与漂白,骨骼残片的修复。检验的内容:骨骼的种属、性别、年龄鉴定,身高推断,死亡时间推断,死亡原因推断,骨骼身源的推断。 白骨化:尸体软组织经腐败过程逐渐软化、液化,直至完全溶解消失,毛发和指(趾)甲脱落,最后仅剩下骨骼,称为白骨化。分级:轻度,动物骨骼表面骨质完好,或基本完好,骨骼表面扔富有光泽感,暴露时间一般不超1年,非常完好的骨骼基本不超半年。中度,动物骨骼表面骨质有破损,骨骼表面缺乏光泽感,暴露时间应在一年以上,两年以内。重度,动物骨骼表面骨质已经完全消失,而且在骨骼表面出现凹凸不平,变粗糙,有些可在表面看到腐蚀现象,暴露时间往往在两年以上。 法兰克福平面:将颅骨左、右侧外耳门上缘点和左侧眶下点三点确定的平面,如颅骨左眶下缘点损坏,则采用右侧眶下点替代。 人种的划分:蒙古人种,分布于东亚,东南亚,中亚细亚,西伯利亚和美洲等地(北亚,南亚,东亚,东北亚,美洲)。欧罗巴人种,分布于欧洲,西亚北非和南亚次大陆的北部地区,在美洲和大洋洲也有很大比例(大西洋-波罗的海,印度地中海,中欧,白海-波罗的海,巴尔干-高加索)。澳大利亚-尼格罗人种,分布于旧大陆回归线以南(澳大利亚,维达,美拉尼西亚,尼格利陀,尼格罗,尼格利罗,布须曼)。过渡人种。 颅最大长:眉间点至颅后点在正中矢状面的最大直线距离。颅最大宽:通过眉间点和颅后点绕颅骨一周的水平长度。颅宽:两侧颅侧点之间的距离。颅高:前囟点至颅底点的距离。颅顶点:将颅骨位于眼耳平面时,在正中矢状面上的最高点。面宽:两个颧点之间的直线距离颅底长:鼻根点至枕骨大孔前缘点之间的距离颅周长:通过眉间点和颅后点绕颅一周的水平长度。用软尺测量。 性别鉴定中,哪些人体骨骼较有价值:骨盆>单块髋骨>颅骨>下颌骨>胸骨>股骨。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理论流派大纲 第一节古典进化论 古典进化论学派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其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为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的。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过程,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具有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 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 2、殖民贸易的促进 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 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系统地借鉴生物进化理论阐述社会进化理论的是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4、古典进化论的基本观点 所有研究社会与文化的进化论各有特点,但在以下三个问题上基本持相同看法,这就是:第一,用人类本质的一致性观念来说明文化发展的单一性。第二,各族文化都循同一路线向前进化,目前各个社会发展的不同程度,实际上代表这条路线的各个阶段,各阶段在程序上是固定的,但在时间上并不一致,有快慢的差别。第三,整个世界是依自然法则运行的。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 1、生平与著述 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泰勒是第一个从科学意义 上给文化下定义的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体,包括知识、 信仰、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2、泰勒的进化论观点 泰勒认为:一方面,自然科学已经证明整个自然界是不断发展、逐步进化的,而作为自然界一部分的人类社会当然也是不断发展、逐步进化的;另一方面自然界的发展与进化是有其固有规律的,这些规律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加以说明。 泰勒提出了两大原则:第一,“在文明中有如此广泛的共同性,使得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拿一些相同的原因来解释相同的现象。”泰勒进一步指出:世界各地文化的一致性,主要是两个因素决定的,一个是人的本性的普遍相似性;另一个是生活环境的普遍相似性。第二,“文化的各种不同阶段,可以认为是发展或进化的不同阶段,而其中的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产物,并对将来的历史进程起着相当大的作用。” 泰勒还划分了文化进化的三个主要阶段,即原始末开化或狩猎采集阶段、野蛮的以动物驯化和种植植物为特征的阶段和文明开化的、以书写艺术为开端的阶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