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
技术转移

引言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拥有的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企业隐性知识具有难以言明和模仿、不易交流和共享以及不易被复制的特点,因此成为企业创新的源泉和核心竞争力的真正基础。转让、移植、引进、交流和推广普及。联合国曾将其定义为“系统知识的转移”,是从产生知识的地方转移到使用知识的地方。因此技术转移可以概括为两种含义:一种是指技术从研究单位向企业的转移,即从知识形态向实物形态的转移;另一种是指技术作为一种商品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转移。本文所指的技术转移为后者,即技术作为一种商品在企业之间的转移。科技革命日新月异,产业技术错综复杂,全球竞争趋势日益激烈,这就决定了现代企业的技术来源不仅仅只依赖于企业内部的研发与生成,还要利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和技术贸易平台,寻求和获取外部的各种可以利用的技术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如果企业间要进行技术转移,首先要知道技术转移的概念和内涵,其次是企业间进行技术转移的途径及怎样选择适合本企业的途径,最后要明确技术转移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同时也要明确技术转移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间的技术转移

(一)技术转移的概念解析

1.“技术转移”的来源

“技术转移”源于英文“Technology Transfer”,最初被作为解决南北问题的一个重要战略,当时把国家之间的技术输入与技术输出统称为技术转移。后来,技术转移的概念逐渐涵盖了更多的内容,例如:研究机构之间的技术项目转移、跨国公司之间的技术转让、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技术转让、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以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技术转移等等。现在的“技术转移”在世界范围内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各种研究机构及政府都非常关注并广泛积极参与的战略性选择。

2.“技术转移”的定义

最早界定技术转移概念的美国学者H.blucurs 认为:技术转移是科学和技术通过人类活

动被传播的过程,有一些人或机构所开发的系统、合理的知识,被另一些人或机构应用于处理某事物的方法中。联合国国际转让行动守则会议认为,技术转移就是指转移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项工艺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WIKI百科全相定义技术转移为:基于科研的结果进

行实际应用的过程。我国赵黎明教授提出:技术转移是由技术提供者提供的技术最新成果开始的,经由技术提供者的提供过程,通过各种技术转移通路,把技术传播或转移到技术采用者处,再经过技术采用者的引进过程,在得新技术并如以使用、消化、吸收和创新。

综合上所述,技术转移的基本概念概括为:技术转移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其载体(人、物、信息)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输出与输入的活动过程,通常是指科技成果、信息、能力和有形体的转让、移植、引进、交流、推广普及和调整应用等相关活动的总和,这种运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实质是技术能力的转移。

3.“技术转移”的过程

技术转移的一般意义,是指为经济目的而发生的关于技术知识的流动过程。这种流动可以发生在科技与生产部门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不同的生产领域之间;可以在国际间,也可以再在国内;可以通过市场途径,也可以通过非市场途径进行。这种转移既可以表现为知识形态,也可以表现为实物;既可以是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也可以是自发的过程。技术转移的重点在于强调技术输出方和接受方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技术转移过程也可以看作是三个有机过程组成的整体,包括:通用知识的转移过程(即所转移技术的支持性知识)、系统知识的转移(即特定知识转移活动本身)及企业特有知识的转移过程(即特定企业伴随此项技术所发展的专有技术)。

(二)企业间技术转移的途径

技术转移的途径有多种多样,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转移的途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较为常见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技术引进

技术引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企业、研究单位、机构通过一定方式从本国或其他国家、地区的企业、研究单位、机构获得先进适用的技术的行为。其目的是通过引进先进技术自我消化吸收,提高企业的制造能力、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引进内容包括先进工艺、制造技术;进口必要的成套设备、关键设备、检测手段等;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和人才。技术引进可以使引进方迅速取得成熟的先进技术成果,不必重复别人已作过的科学研究和试制工作。它是世界各国互相促进经济技术发展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

2.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Mergers and Acquisitions, M&A)包括兼并和收购两层含义、两种方式。国际上习惯将兼并和收购合在一起使用,统称为M&A,在我国称为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行为,是企业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企业并购主要包括公司合并、资产收购、股权收购三种形式。

3.直接投资

直接投资指的是,以直接参加被投资企业的经营为目的,将资本、经营能力、技术、商标等生产因素复合性地向海外转移的企业活动。直接投资包括独资和合资两种形式,这是一种有效的技术转移机制,外放的参与度较高。

4.许可证贸易

许可证贸易就是许可方允许被许可方在一定时期,一定地域使用其技术、专利、商标等的权利,根据对许可权利的限定,可分为普通许可、独家许可、独占许可、分许可、交叉许可等;根据许可的对象,可分为专有技术许可、专利许可、商标许可等。许可证贸易只是要求许可方允许被许可方在一定时期、一定区域使用其所拥有的技术、专利、商标等。

5.技术转让

技术转让就是通过技术市场把技术从发明者或拥有者手中转移给接受者,对出售者来说称为技术转让。技术转让是指拥有技术的当事人一方将现有技术有偿转让给他人的行为。转让类型分为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专利实施许可、专利实施许可是指专利权人或者授权人作为让与方,许可受让方在约定的范围内实施专利的技术转让形式、非专利技术转让。

6.其他技术转移的途径

其他途径:合作生产、外包、人员流动、租赁、产学研结合、设备和软件购置、信息传播、技术帮助、创办新企业等。

(三)企业间技术转移途径的选择

1.技术输出方对技术转移方式的选择

在技术转移活动中,技术输出方转移技术的主要目的有:建立技术标准,以夺取其他替代技术的市场,尽快发挥技术的经济效益,为企业创造较高的经济利益。

技术输出方在转移技术时,一方面要考虑技术转移目的的实现;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丧失,所以,必须考虑到技术的特性,以及技术输入方的状况,对技术转移方式进行选择。

首先,要考虑技术的特性。对于技术含量低、处于成熟期的技术比较适合加工装配、补偿贸易,因为加工装配和补偿贸易都是劳务贸易型,技术输出方主要是想借助输入方的劳动力优势,对输入方的能力要求不是太高。对于刚开发出的新技术,特别是技术含量高的技术,一般采取许可证和合资的方式,因为,一方面技术输出方欲迅速建立技术标准,以确保行业垄断地位;另一方面,由于新开发的技术的风险大,采取合资的方式,可以分散风险。对于技术含量高已处于成熟期的技术,一般会采取许可证和独资的方式。

其次,要考虑技术输入方的情况。也要考虑两个方面,一个是输入方的能力,一个是输入方是否会成为恶性竞争对手。波特(1985)曾将竞争对手分为良性竞争对手和恶性竞争对手,企业应该分清这两种竞争对手,防止技术流入恶性竞争对手的手中。所以,技术输出方应对恶性竞争对手进行技术封锁;对良性竞争对手视其能力,采取合适的转移方式,例如,对于能力弱的,可采取加工装配和补偿贸易,对于能力强的,可采取许可证和合资的方式。

2.技术输入方对技术转移方式的选择

技术输入方引进技术的主要目的有:缩短研发时间,节省研发费用,缩短技术差距,降低开发风险,提高企业竞争力,最求企业的经济利益。

技术输入方在对技术转移方式进行选择时,一方面要考虑自己的技术能力,另一方面要有策略地培养自己的吸收、消化和创新能力。

技术输入方在考虑技术转移方式时,应将目前的技术水平放在首位,引进适合自己的、且具有一定先进性和竞争力的技术。但应注意的是,在引进技术时,反对片面强调技术引进的适用性,防止“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这样的恶性循环,应加强吸收、消化和创新的能力,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例如,韩国的电子企业起初从事加工装配业务,在技术水平上升到一定程度后采取许可证贸易,后来逐步上升至自主创新和合作创新的高度。

二、技术转移对企业的经济效应分析

(一)技术转移对输出企业带来的经济效应

企业通过技术的输出,可以获得自身生产所需要的质优价廉的原材料或生产经营所需要的成本低廉的劳动力,从而改善了企业生产的经营条件,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

此外,企业通过技术输出,在其他企业从事生产,可以扩大生产范围和规模,实现规模经营,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利润率。

2.市场效应

技术转移收入可以弥补企业输出方技术研究与开发的费用,并取得较高的收益。输出企业可以根据所转移的技术不同和输入企业的需求来决定何时输出怎么样的技术(如技术成果、技术信息、制成品、半成品、零部件等),提高企业适应市场的弹力。

企业输出技术,可以创造或扩大需求,增加产量和销售量,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加企业在市场的影响,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实现国际化的强有力的手段。

如果是跨国的技术转移,企业输出技术在东道国从事生产经营,可以避开贸易壁垒,而东道国为了进口技术发展经济,对国外企业的技术转让和投资会提供优惠待遇或以市场交换技术。

3.技术效应

通过技术转移,企业可以收回成本并获取利润。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现代技术生命周期缩短,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在短时间内收回成本,有利于企业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的进一步实施。

此外,通过技术转移,可以延长技术的使用寿命。因为不同企业、地区和国家的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科技水平有所差异,一个企业、地区和国家所淘汰的技术,可能在其它企业、地区和国家仍然适用,因此企业可以合理选择区位,充分利用技术转移的手段,增加企业收益。

4.信息效应

技术输出企业通过技术转移,在其他企业、地区或国家生产和经营,扩大了企业经营活动的地理空间,增加了获取各种信息渠道,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政治和经济动态、科技信息、市场信息、人才信息、产品信息,以确保各种决策的准确与正确性。

5.收益效应

快速的技术转移可以延长技术的使用寿命和产品的生命周期,优化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利润率,扩大生产规模,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二)技术转移对输入企业带来的经济效应

企业通过技术转移引进技术,能增加产品品种和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品的多样化和高档次化。在市场经济中,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是企业能否立足于市场的关键,企业有了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才能拥有一定量的忠实顾客群,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市场效应

企业通过技术转移引进技术,与国内外厂商合作,可以充分利用技术产品已打开的国外市场和技术输出方的市场,加速其产品的市场渗透,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进而增加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为企业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

3.技术研究与开发效应

企业通过技术转移引进技术,可以节省技术开发的费用和时间,降低了风险,实现企业技术进步的跳跃式发展,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例如,日本东洋人造丝公司花了1000万美元从杜邦公司引进生产合成尼龙的工艺技术,仅用了2年时间便全面投产,而杜邦公司研发该项目花了2700万美元,用了11年的时间。据统计花1美元引进的技术,若自行研发,其费用:美国为6.2美元,英国为3.1美元,法国为5.4美元,日本为16美元。

4.技术与管理效应

企业通过技术转移引进技术,不仅获得了设计、生产制造、管理和销售等方面的技术和经验,而且培养了所需要的人才。现代企业的竞争,实质上是技术与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通过技术引进,可以培养科技人才和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人才。

5.经济收益效应

企业通过技术转移引进技术,充分利用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条件,优化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适度规模经营,获取规模经营效益。

三、现代企业间技术转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现代企业间技术转移存在的问题

技术对一个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现代企业在技术转移方面存在各种问题,导致企业止步不前,缺乏创新。

1.供给方供给的技术含量不高

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到位等原因,为了避免竞争,技术供给方不愿出售成熟的技术,一

般是将过时的技术进行转让,技术接受方由于各种原因不得不接受对方提供的不合时宜的技术。

2.接受方消化吸收强度低

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是企业不断提高技术能力的途径。现代很多企业只重视是技术引进的形式,不重视引进后对技术的消化和吸收,其消化吸收强度很低。消化吸收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企业在引进技术后模仿创新活动的进一步展开;同时,消化吸收能力不强,导致对科技成果的有效需求不足,无法充分发挥所引进技术的效益。

(二)企业间技术转移的完善

面对企业间技术转移存在的问题,应从各个方面采取对策进行完善。

1.慎重选择需引进的技术,重视消化吸收再创新。企业要重视引进尚未被商业化的高新技术,并进行技术二次研发,实现技术再创新,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同时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特点和需求将引进的技术加以转化与应用,发挥所引进技术的最大功效,同时注意加强吸收、消化和创新的能力,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使技术转移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完善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为鼓励技术供给方和需求方在技术转移中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有必要改善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加大对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扶持力度,对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承包等技术交易服务相关方面给予税收等政策支持。

3.大力推进“官产学研”合作。产学研结合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的科技、人才优势与企业资金、市场运营优势有机地结合起来,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促进科技成果迅速转化、改变科技成果与经济脱节的有效途径。在新形势下,有必要建立“官产学研”合作机制,在政府的引导下,更有效地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一是发挥政府的促进政策和制约机制;二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完善利益最大化机制;三是建立多种类型的产学研结合方式。

工艺确认 工艺验证

1.工艺验证系列:第一节--工艺验证概述及传统工艺验证 1.1.工艺验证的定义 工艺验证应当证明一个生产工艺按照规定的工艺参数能够持续生产出符合预定用途和注册要求的产品。 工艺验证可以有不同的验证方法,一般包括:传统工艺验证(前验证、同步验证)以及基于生命周期的工艺验证(工艺设计、工艺确认、持续工艺确认)。 工艺验证不应该是一次性的事情。鼓励药品生产企业采用新的工艺验证方法,即基于生命周期的方法,将工艺研发、商业生产工艺验证、常规商业化生产中持续工艺确认相结合,来确定工艺始终如一的处于受控状态。 1.2.工艺验证的一般原则 工艺验证的方法和方针应该有文件记录,例如,在验证总计划中规定。 采用新的生产处方或生产工艺进行的首次工艺验证应当涵盖该产品的所有规格。企业可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用简略的方式进行后续的工艺验证,如选取有代表性的产品规格或包装规格、最差工艺条件进行验证,或适当减少验证批次。 工艺验证批的批量应当与预定的商业批的批量一致。 企业应当根据质量风险管理原则确定工艺验证批次数和取样计划,以获得充分的数据来评价工艺和产品质量。 企业通常应当至少进行连续三批成功的工艺验证。对产品生命周期中后续商业生产批次获得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持续的工艺确认。 企业应当有书面文件确定产品的关键质量属性、关键工艺参数、常规生产和工艺控制中的关键工艺参数范围,并根据对产品和工艺知识的理解进行更新。 工艺验证一般在支持性系统和设备确认完成后才可以开始。在某些情况下,工艺验证可能与性能确认同步开展。

用于工艺验证的分析方法已经过验证。 用于工艺验证批次生产的关键物料应当由批准的供应商提供,否则需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 日常生产操作人员及工艺验证人员应当经过适当的培训。 工艺验证在执行前应进行适当的风险评估,以确定存在的风险点。 如企业从生产经验和历史数据中已获得充分的产品和工艺知识并有深刻理解,工艺变更后或持续工艺确认等验证方式,经风险评估后可进行适当的调整。 对于既有产品生产现场转移,生产工艺与控制必须符合上市授权,并符合当前对该产品类型的许可标准。如果需要的话,应提交上市授权变更。 对从一个场所转移到另外一个场所或者在相同场所的产品工艺验证,验证批的数目可以通过括号法减少。然而,现有的产品知识,包括以前的工艺验证内容,应该是合适的。如果合理,不同的规格、批量和包装量/容器类型的工艺验证的选择也可以使用括号法。 1.3.传统工艺验证 传统工艺验证的类型一般包括前瞻性验证、同步性验证。 前验证一般在药物研发和/或工艺研发结束后,在放大至生产规模后,成品上市前进行。前瞻性验证是正式商业化生产的质量活动,是在新产品、新处方、新工艺、新设备正式投入生产使用前,必须完成并达到设定要求的验证。 在对患者利益有很大的风险的例外情况,也可以在常规生产中进行工艺验证,即同步验证,例如,因药物短缺可能增加患者健康风险、因产品的市场需求量极小而无法连续进行验证批次的生产。然而,实施同步验证的决定必须进行论证,在验证总计划中进行记录,并由授权人员批准。因同步验证批次产品的工艺和质量评价尚未全部完成产品即已上市,企业应当增加对验证批次产品的监控。

科技成果转化制度

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鼓励对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取得科技成果转化,规范对科技成果自行投资实施转化;向他人转让该技术成果;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的管理活动,特制本管理办法。 2.范围 本制度涉及到科技成果,是指公司利用现有的技术、人力、资源,通过自主研发或基于自愿、互利、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下与科研所及高校联合进行研究开发的项目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公司对其拥有完全或部分知识产权。 3.岗位职责 (1)人事行政部:由人事行政部成立窗口,指定专门负责技术转移专员,负责与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沟通交流、接洽;向外部发布技术合作需求、公司自主研发取得的技术成果信息。主 导公司技术合作对象(如研究型大学、第三方研究机构)评审及对合作对象提供技术资源匹配; 对公司取得技术成果积极向他人撮合许可、转让、合作、折算股份投资。并制定相应的科技成 果转化奖励制度。 (2)技术研发部:为加快公司产品迭代,研发部产品经理应根据产品的发展战略,提出详细的技术合作需求,积极参与与高等院校的技术交流,充分利用高校利用学科交叉的创新资源,打破空 间限制,推动与高校专家之间合作;以提升公司研发创新能力。 (3)财务部:财务部负责根据公司与研究型大学或第三方研发机构进行技术合作进程,支付相应比例的研究开发经费,对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取得技术成果以向他人转让该技术成果、许可他人使 用该科技成果;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 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等形式进行转化,所形成的收入纳入技术服务收入。 4.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内容 (1)完善技术转移的管理体系,建立校企联名实验室等形式整合多方面的优质资源,为公司组织大体量、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奠定基础;为加快公司研发产品迭代,完善公司内部研发体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支持。 (2)构建适宜公司技术创新的技术转移创新体系,通过加大与高校知识流、技术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诸多要素的互联互通;依托高校多学科资源交叉优势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从而提供 公司产品竞争力。还能促进大学科学技术成果转化。

关于技术转移服务规范的介绍 实用详细版

关于技术转移服务规范的介绍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技术转移服务的服务原则、服务要求和服务流程。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技术转移服务的机构。 2 术语和定义 2.1 技术转移technology transfer 制造某种产品、应用某种工艺或提供某种服务的系统知识,通过各种途径从技术供给方向技术需求方转移的过程。 2.2 技术转移服务technology transfer service 为实现和加速技术转移提供的各类服务。 2.3 技术转移服务机构technology transfer service organization 从事各类技术转移服务的机构。以下简称服务机构。 2.4 技术转移服务委托人clients 委托服务机构办理技术转移事务的组织或个人。以下简称委托人。 2.5 技术转移服务人员customer service 为委托人提供技术转移服务的专业工作人员。以下简称服务人员。 2.6 技术成果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利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和经验作出的涉及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等的技术方案。包括专利、专利申请、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植物新品种等。 2.7 技术秘密technological secret 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商业价值,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

2.8 技术交易technology transaction 技术供需双方对知识形态的商品和技术密集型服务进行交易的行为。包括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等。 2.9 技术转让technology assignment 合法拥有技术的权利人,包括其它有权对外转让技术的人,将特定的专利、专利申请、技术秘密的相关权利让与他人或者许可他人实施使用,由受让方支付约定的费用的行为。包括专利权转让、专利申请权转让、技术秘密转让、专利实施许可、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转让、植物新品种权转让和实施许可、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转让与许可等。 2.10 技术持有人holder of technology 拥有某项技术所有权或使用权的组织或个人。 2.11 技术经纪technology brokerage 以知识、技术、经验和信息为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促成技术交易进行联系、介绍、组织工业化开发并对订立和履行技术合同提供服务。 注:与技术经纪相关的服务内容可包括技术咨询、技术培训、技术交易会、技术交易网站等。 2.12 技术经纪人technical broker 在技术市场中,以促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目的,为促成他人技术交易而从事中介居间、行纪或代理等,并取得合理佣金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 2.13 技术集成technology integration 组织各方面专家、研发团队和相关机构,通过必要的资金、装备条件与技术支持,对有产业化前景的技术成果,进行二次开发、整合、配套、中试、工程化设计等为实现产业化的服务。 2.14 技术经营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从技术的研究开发到应用的过程中,策划和管理技术的研究开发、采购、人力资源、生产、营销等活动的服务,例如技术的买进和

技术转移管理规程(完整资料).doc

制定技术转移管理规程,规范药品从研发单位或原生产商转移至本公司的管理程序,以确保技术转移管理符合GMP要求。 2 范围 所有转移至本公司生产的新产品。 3 职责 技术研发部、质量部、生产部、工程设备部、物管部有关人员严格执行以下程序。 4 内容

4.1药品技术转移是指将药品的知识、技术以及相关联的产品和工艺过程从研发部或持有药品注册证生产企业转移至本公司生产的过程。药品技术转移的内容包括:生产工艺、中控项目、原辅料和成品标准、检验方法及其它与产品质量相关联的技术、知识。 4.1.1转移方:技术研发部或另一生产企业。 4.1.2接收方:公司的生产系统包括生产部、质量部、物管部、工程设备部(如适用)。 4.2技术转移的范围包括:首次转移——产品从研发阶段转入生产阶段;二次转移——已上市产品在不同生产企业间的相互转移。 4.3人员及职责 4.3.1药品技术转移一般实行项目管理,应由转移方和接收方共同组建药品技术转移项目组,项目负责人应由接收方担任。转移小组的构成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4.3.1.1技术研发部或另一生产企业(转移方) 4.3.1.2生产部门(转移方、接收方) 4.3.1.3 质量部门(转移方、接收方) 4.3.1.4物管部(转移方、接收方) 4.3.1.5工程设备部(如适用)(转移方、接收方) 4.3.2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一般由接收方质量管理部门的资深人员担任。其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4.3.2.1代表接收方与转移方签订技术转移合同; 4.3.2.2组成项目组,制定项目计划和预算;

4.3.2.3领导项目组,从总体上把握整个项目的进展和预算控制; 4.3.2.4负责转移方提供所有技术资料、样品、原辅料(必要时)的接收; 4.3.2.5负责将整个项目分为若干子项目,分配给相关人员,并监督执行; 4.3.2.6协调并跟踪各子项目进程,必要时向转移方提出技术培训的要求; 4.3.2.7负责技术评估/风险评估报告、技术转移方案与报告的批准。 4.3.3转移方,应由该药品的研发者作为项目组成员。必要时,药品研发中负责处方、工艺、质量研究的人员均应加入项目组,以确保药品开发过程中信息的完全转移。转移方的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4.3.3.1提供所有的技术资料,如原辅料生产商和质量标准、处方、生产方法、中间控制标准、成品质量标准、包装材料质量标准、稳定性数据、药品与包材相容性实验数据等等; 4.3.3.2提供样品、原辅料、包装材料(必要时); 4.3.3.3提供技术支持,必要时提供技术培训; 4.3.3.4参与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风险评估,特别是对需要进行变更的内容进行评估; 4.3.3.5负责起草技术转移方案,如分析方法转移、处方和工艺的转移等等,与接收方一起完成3批工艺验证且数据稳定,如不稳定继续协助接收方验证产品。 4.3.3.6 工艺设备转移(必要时);

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教学提纲

江苏华峰超纤材料有限公司 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 第一条目的 为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激发科研潜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根据公司技术中心的工作实际,特制定本公司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 第二条基本原则 2.1 公司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提供一定的科技成果转化资源予以支持,鼓励组织实施科技成果转化。 2.2 本制度涉及的科技成果是指我公司承担国家、地方,或与其他企事业单位等共同承担科研项目,或利用公司的技术、人力以及其他资源完成的技术成果,我公司对其拥有完全的或者部分的知识产权。 2.3 本制度所指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技术、生产力,面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和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2.4 本制度所指的“收益”是指科技成果转化所产生的一切收益,包括转让费、许可费、技术入股的股权与该成果相关的所有权益。 2.5 公司鼓励科技成果完成人(项目组)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施科学和规范管理。对于参与产品开发的各个项目小组,根据承担科研任务的币种及对科技成果的贡献程度,合理分配科技成果收益,奖励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 第三条组织实施和管理 3.1 技术中心负责公司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科技成果的发布和需求信息的收集和沟通,负责组织公司相关部门或者成果完成人(项目组)开展成果转化活动,协助财务部做好科技成果转化获得效益或者收益的管理相关工作。

3.2 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队伍组织、技术支撑等方面加强协调并给予必要的支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3.3 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根据科技成果情况,针对企业人员通过自主组织团队,以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科技成果转化方式,进行实施成果转化。企业提供一定的场地、设备等资源进行支持,转化成果所获得的收益按照一定的比例折股或者技术入股与企业进行利益分配。 3.4 科技成果完成人(项目组)可自行进行成果转化,但应事先向公司进行宝贝,并且按照公司的要求进行转化工作和后续的相关工作。 3.5 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成果转化的要求进行设定,科技成果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转化: (1)自行投资实施转化; (2)向他人转让科技成果; (3)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其他项目组)共同实施转化; (4)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 3.6 公司董事会、财务部和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对科技成果转化进行审查和跟踪,其他项目组和个人不得擅自对外签订各项科技成果转让合同(协议)、技术服务合同和技术咨询合同。各项科技成果(技术)的转化合同(协议)、技术服务合同和技术咨询合同的订立必须经董事会和财务部审核方可生效。 3.7 合同生效后,合同实施单位或个人应该严格按照合同的规定履行合同义务,合同实施组织或者个人在履行合同义务(包括对外提供技术资料)时,应注意登记并保存有关记录。 3.8 公司鼓励个人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并积极发挥自主能动性和技术经

公司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

公司科技成果转化的组织实施 与激励奖励制度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公司的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工作,调动公司各阶层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国家和我省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公司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该公司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提供一定的成果转化资源支持,鼓励自主进行实施成果转化,实现自主创业。 第三条本制度涉及的科技成果是指我公司承担国家、地方、企事业单位等科研项目或者利用公司的物质技术、人力以及其他资源完成的技术成果,我公司对其拥有完全的或者部分的知识产权。第四条本制度所指的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技术,面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和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 第五条本制度所指的“收益”是指科技成果转化所产生的一切收益,包括转让费、许可费、技术入股的股权与该成果相关的所有权益。 第六条公司鼓励成果完成人(项目组)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实施科学和规范管理,合理分配科技成果转化取得的收入,奖励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 第二章组织实施和管理

第七条研发部负责公司科技信息的收集,整理,以及科技成果的发布和需求信息的收集和沟通,负责组织公司相关部门或者成果完成人(项目组)开展成果转化活动,协助财务部做好以科技成果转化获得效益或者收益的管理相关工作。 第八条相关部门应采取积极措施,对科技成果转化中队伍组织,技术支撑环节等方面加强协调并给与必要的支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第九条建立创新创业平台,根据成果情况,针对企业人员通过自主组织团队,以及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成果转化方式,进行实施成果转化。对研发成果进行自主实施转化;企业提供一定的场地、设备等资源进行支持,转化成果所获得的收益按照折股或者技术入股的与企业进行利益分配。 第十条成果完成人(项目组)可自行进行成果转化,但应事先向公司进行报备,而且按照公司的要求进行转化工作和后续的相关工作。 第十一条科技成果转化的具体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成果转化的要求进行设定,科技成果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转化:(一)自行投资实施转化; (二)向他人转让科技成果; (三)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四)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 第十二条公司董事会、财务部和相关监督管理部门对科技成

新药研发生产技术转移指导原则

新药研发生产技术转移指导原则 1概述 在新药研发过程中,与制药工业密切相关且至关重要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把实验室研究开发成果向商业化生产转化,即技术转移。在技术转移过程中,常遇到的问题是商业化生产的产品质量常常不能达到实验室研究阶段的产品质量,从而造成了人力和财力的巨大浪费。本指导原则阐述了技术转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旨在为帮助研究机构和药品生产企业了解如何实施技术转移,以及技术转移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新药生产技术转移的内容包括生产工艺、中控项目、原辅料和成品标准、检验方法及其它与产品质量相关联的技术、知识。以上内容,在实验室研究开发阶段已经确立,但仅适用于实验室规模产品的生产。对于商业化生产,需要对以上内容进行评估,必要时,有些内容可能需要修改。 应按照质量风险管理的理念,在新药生产技术转移过程全面进行质量风险分析,高质量风险的部分应着重控制。 新药生产技术转移是一个比较大的项目,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涉及多个部门或机构,所需费用也较多。商业化生产能得到与实验室样品同样质量的产品、按时、在预算范围内完成转移,是衡量一个药品技术转移是否成功的标尺。 本指导原则同样适用于药品从一个生产企业向另一个生产企业的转移。 2人员及职责 新药生产技术转移一般实行项目管理,应由转移方(研发部门)和接收方(生产系统)共同组建药品技术转移项目组,项目负责人应由接收方担任。转移小组的构成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研究开发部门(转移方) 生产部门(接收方) 质量部门(接收方) 工程部(如适用)(接收方) 2.1项目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一般由质量管理部门的资深人员担任。其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公司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与奖励制度

公司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与奖励制度 一、目的 为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激发科研潜能,根据公司技术中心的工作实际,制定本公司技术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 二、基本原则 公司对于参与产品开发的各项目小组,依据承担科研任务的比重及对科研成果的贡献程度,按股份制形式进行成果收益的分配。 三、成果收益 成果收益主要体现为如下两种形式: 1、技术中心将研究成果向本公司外的企业进行转让获得成果转让费。 2、研究成果在本企业使用获得生产效益。 四、奖励对象 1、在公司主要产品的研究开发、工艺改进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化开发等方面投入科研经费的企业。 2、为研究过程提供软硬件支持的公司相关部门。 3、核心参与主要产品的研究开发、工艺改进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化开发工作,获得重要研究成果,并且在应用实践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的研究人员。 五、成果收益的整体分配

1、研究成果收益分配主要体现科研经费投入主体、科研软硬件 平台、科研人员三个方面。 2、当科研成果收益体现为成果转让费时,按如下规则进行收益分配: 科研经费全部来自公司的,成果收益的20%归技术中心,20%归科研人员,60%归企业所有; 科研经费来自合作企业或者其他科研机构的,其在成果收益中占40%,公司技术中心在成果收益中占20%,科研人员在成果收益中占40%; 研究经费来自国家纵向科研经费的,技术中心在成果收益中占40%,科研人员在成果收益中 占60%。 3、当成果收益体现为合作企业的生产效益时,企业须将生产效益的8%作为本公司技术中心的成果收益,12%作为公司技术中心研发人员的成果收益。 六、成果收益的人员分配 1、成果收益的人员分配主要依据研究人员承担科研任务情况,采用“事先认定、事后调整”的方式进行。承担任务比重及对科研成果的贡献程度。 2、事先认定:在研究工作开展之前,依据研发人员的研究内容重要性、工作量大小和难易程度等确定其收益比例。 3、事后调整:在研究工作完成后,按照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的贡献程度确定最终的收益比例。 七、附则

管理制度-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相关制度(XXXX-11-4)

员工手册 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二〇一四年十一月日

目录 一、管理大纲 (3) 二、组织机构 (5) 三、财务管理 (7) 四、人事管理(暂行) (20) 五、绩效管理 (30) 六、办公室管理 (34) 七、接待管理 (44) 八、印章管理 (48) 九、档案管理 (50) 十、保密管理 (54) 十一、安全管理 (56)

一、管理大纲 1、为了加强管理,完善各项工作制度,规范四川省技术转移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组织和行为,搞活技术市场,促进技术交易,发展转移机构,培养转移队伍,完善服务功能,提升转化能力,保护中心的合法利益,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订本管理制度,中心全体员工都必须遵守本管理制度。 2、中心由四川省科技厅批准设立,作为业务主管部门,系不以营利为目的民办非企业。依照“政府引导,专业化服务,市场化运营、企业化管理”的原则,围绕“发现、筛选、撮合、转化”的功能定位,履行科技成果转化职能。 3、中心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资源共享,风险同担”的原则;遵循“放开、规范、竞争、有序”的方针,开展技术交易活动。采取市场经济配置优势资源的方法,实施科技成果信息挖掘、筛选、撮合、投入和激励机制,建立技术转移服务体系,培育技术转移服务环境。 4、中心面向“两个需求”,探索技术转移运营机制与模式,营造大科技、大服务、大平台,支撑大发展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 5、任何所属组织、个人不得利用非法手段侵占或破坏中心财产。 6、任何所属机构、个人不得损害中心形象和声誉及破坏中心发展。 7、维护中心纪律,对违反中心章程和各项制度的行为,予以追

究。 8、发挥员工主观能动性、创新经营模式、建立主观意识、知荣辱观念、扶敬业精神,完善经营管理体系,不断壮大中心实力。 9、为员工提供学习、深造、培训的条件和机会,建立一支懂技术、懂法律、懂政策、重服务的队伍,提供“一站式”技术转移服务。 10、为中心员工提供平等的竞争环境和晋升机会,尊重员工劳动,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 11、鼓励员工参与中心的决策,欢迎员工就中心事务及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对作出贡献者予以奖励、表彰。 12、员工实行“基本工资+职务工资+福利补贴+绩效考核”的收入分配制度,部分员工实行年薪制;部门实行“项目提成+综合评定”的部门成本核算制度。 13、各部门实施细则详见部门管理办法。

技术转移管理规程

1 目的 制定技术转移管理规程,规范药品从研发单位或原生产商转移至本公司的管理程序,以确保技术转移管理符合GMP要求。 2 范围 所有转移至本公司生产的新产品。 3 职责 技术研发部、质量部、生产部、工程设备部、物管部有关人员严格执行以下程序。 4 内容 4.1药品技术转移是指将药品的知识、技术以及相关联的产品和工艺过程从研发部或持有药品注册证生产企业转移至本公司生产的过程。药品技术转移的内容包括:生产工艺、中控项目、原辅料和成品标准、检验方法及其它与产品质量相关联的技术、知识。 4.1.1转移方:技术研发部或另一生产企业。 4.1.2接收方:公司的生产系统包括生产部、质量部、物管部、工程设备部(如适用)。 4.2技术转移的范围包括:首次转移——产品从研发阶段转入生产阶段;二次转移——已上市产品在不同生产企业间的相互转移。

4.3人员及职责 4.3.1药品技术转移一般实行项目管理,应由转移方和接收方共同组建药品技术转移项目组,项目负责人应由接收方担任。转移小组的构成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4.3.1.1技术研发部或另一生产企业(转移方) 4.3.1.2生产部门(转移方、接收方) 4.3.1.3质量部门(转移方、接收方) 4.3.1.4物管部(转移方、接收方) 4.3.1.5工程设备部(如适用)(转移方、接收方) 4.3.2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一般由接收方质量管理部门的资深人员担任。其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4.3.2.1代表接收方与转移方签订技术转移合同; 4.3.2.2组成项目组,制定项目计划和预算; 4.3.2.3领导项目组,从总体上把握整个项目的进展和预算控制; 4.3.2.4负责转移方提供所有技术资料、样品、原辅料(必要时)的接收; 4.3.2.5负责将整个项目分为若干子项目,分配给相关人员,并监督执行; 4.3.2.6协调并跟踪各子项目进程,必要时向转移方提出技术培训的要求; 4.3.2.7负责技术评估/风险评估报告、技术转移方案与报告的批准。 4.3.3转移方,应由该药品的研发者作为项目组成员。必要时,药品研发中负责处方、工艺、质量研究的人员均应加入项目组,以确保药品开发过程中信息的完全转移。转移方的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4.3.3.1提供所有的技术资料,如原辅料生产商和质量标准、处方、生产方法、中间控制标准、成品质量标准、包装材料质量标准、稳定性数据、药品与包材相容性实验数据等等; 4.3.3.2提供样品、原辅料、包装材料(必要时); 4.3.3.3提供技术支持,必要时提供技术培训; 4.3.3.4参与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风险评估,特别是对需要进行变更的内容进行评估;4.3.3.5负责起草技术转移方案,如分析方法转移、处方和工艺的转移等等,与接收方一起完成3批工艺验证且数据稳定,如不稳定继续协助接收方验证产品。 4.3.3.6工艺设备转移(必要时); 4.3.3.7提供相关产品的药品注册资料(必要时)。 4.3.4接收方

化工领域技术转移的难点及对策(doc 8页)

化工领域技术转移的难点及对策(doc 8页)

化工领域技术转移的难点与对策 朱彦龙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 摘要:化工行业是我国的支柱行业,化工领域技术研发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文章对化工领域的技术研发以及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难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技术转移技术创新化工对策建议 各种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在它们实现工业化之前,大都是从实验室研究开始并以实验室研究成果的形式出现的。但是由于物料处理量的大小悬殊,化学实验室和化工生产之间的差别很大,实验室成果不能全面反映工业生产的实际情况。

为标准。 实验室研究由于受到设备材质、功能等方面条件的限制,操作参数往往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改变,在实验室条件下确定的操作条件,未必能作为工业装置的最佳工艺条件。 实验室研究一般不考虑设备腐蚀对生产和产品带来的影响,而生产设备则必须考虑材料腐蚀及防腐问题。 此外,化工生产还必须考虑原材料的品级和供应渠道;产品的质量及市场销售;副产物回收及综合利用;能源供应及消耗定额;三废治理及环境保护等技术经济问题。 因此,化学实验室研究成果直接进行技术转移是不可能的。在实验室研究完成后;还必须对研究成果进行多种形式的研究和反复论证,深入考察在实验空条件下无法考察的各种工程技术问题,并论证放大成为工业规模的可行性。只有经过论证,认定可为设计生产装置提供完整数据,技术可靠性和经济效益显著,才能进一步建立生产装置投入工业生产。这种由实验室研究到建立生产装置的全过程即谓之新产品、新工艺或新技术的开发过程,统称为“化工过程开发”。要做好化工领域的技术转移工作,必须把整个开发过程看作一个系统,使系统内各个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要素协调配合,这需要一套严谨的科学方法和高效的开发组织结构[1]。

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的机制体制分析及对策研究

国有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机制体制分析 及对策研究 罗超, 岳巧,刘立伟,张亮,范庆爽 (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天津 300461) 摘要 从国有企业科技工作的实际出发,全面系统地分析了目前我国及国有企业 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的现状、机制和体制,通过影响因素的分析,给出了 对策与建议,有助于今后科技成果更好的在生产中应用,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 和效益。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体制 0 引言 科技成果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通过复杂的智力劳动所得出的具有某种被公认的学术或经济价值的知识产品。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是…企业、国家、甚至全世界都关注的重大课题。企业研发取得的科技成果能否更好地向现实的生产力转化,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效益,与目前企业的成果推广应用…机制和体制密切相关。 1 科技成果的定义与分类 1.1科技成果的定义 所谓科技成果是指人们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利用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和经验,通过复杂的智力劳动所得出的产品、工艺、材料及其改进等技术方案,具有被公认的学术或经济价值的知识产品。 1.2 科技成果的分类 科技成果大致可分为四类: (1)软性成果,包括设计文件、图纸、规程、施工工艺、指南、标准、工法等; (2)硬件成果,包括原理样机、试验样机、产品样机等; (3)知识产权成果,包括专著、专利、软件著作权、论文等; (4)衍生成果,包括媒体影响、市场价值推广、销售渠道等。 2 科技成果转化 2.1科技成果转化的含义 科技成果转化概念最早是由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在1912年提出的。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到:现代经济发展源于创新。创新的内涵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从未有过的“新组合”。把有创意

技术转移标准管理规程

技术转移标准管理规程编号 颁发部门质量管理部 生效日期年月日 起草人审核人批准人 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日期年月日发送部门质量管理部、生产技术部、QA部、QC部、注册部 1.目的 建立一个技术转移的标准管理规程,规范技术转移的相关过程。 2.范围 牵扯到技术转移的相关过程。 3.责任人 质量管理部、生产技术部、QA部、QC部、仓储部、财务部、注册部相关负责人。 4.内容 4.1 定义 药品技术转移是指将药品的知识、技术以及相关联的产品和工艺过程从研发方或持有方转移到接收方的过程。 4.2 应用范围 技术转移应用的范围包括 首次转移:产品从研发阶段转入生产阶段,企业委托严 二次转移:已上市产品转移到公司 4.3 实施流程 4.3.1 建立项目负责人及项目组 由转移方(研发单位或部门/原生产商)和接收方共同组建药品技术转移项目 组,项目负责人应由接收方担任。交接负责人为注册部,转移小组的人员构成 还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 方面: ◆研发部门(转移方) ◆生产部门(转移方/接收方) ◆质量部门(转移方/接收方) ◆物资管理部门(转移方/接收方) ◆工程部(如适用)(转移方/接收方)。 4.3.2 建立项目计划和进度表 转移过程中首先由项目负责人建立进度表和各项转移任务的职责;协调并跟踪 项目的进程。 4.3.3 技术文件准备和传递 项目负责人应与转移方(研发单位或部门或原生产厂)联系获取必需要的文件

资料和样品以及帮助,包括: ●注册文件中的化学、生产和工艺控制部门 ●原料供应商和标准 ●产品和药品包装样品 ●对产品和/或生产工艺、产品检验的技术培训。 4.3.4 变更控制 转移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启动工厂的产品变更控制,并进行法规符合性评估以及差距分析。 4.3.5 转移项目 转移项目过程中质量管理、生产技术及物料管理部门需获取的相关信息分别 为: 质量部门 ●转移方(研发单位或部门/原生产厂)和接收方之间的生产合同技术内容; ●原辅料、包装材料和中间产品的内控标准以及产品质量检验报告; ●分析方法验证或分析方法转移以及稳定性研究方案。 生产部门 ●生产处方、生产规程及工艺流程图 ●制备工艺验证方案; ●图纸(如冲模、铝塑板图纸)建立批号、有效期的表示方法; ●包装设计和样品试机;设备和系统能力和资格确认; ●设施及公用系统能力和资格确认。 物料管理部 ●原辅料供应商信息、审批; ●包装材料供应商信息、审批; ●准备用于试机的包装材料样品。 4.3.6 验证 验证作为技术转移一部门,接收方在技术转移开始阶段就应该着手考虑验证。 技术转移验证应考虑以下方面: 4.3.6.1 系统确认(例如设备、设施、通用工程、自控、计算机) 接收方应比较转移过来的工艺过程所需要的设备、设施与目前具备的设 备、设施间的差异。确定是否需要新购置或改造现有设备设施。对购置或 改造现有设备设施进行系统或单元水平评估,如果属于对质量体系直接影 响或关键系统就应该进行安装、运行、性能确认。 4.3.6.2 清洁验证 质量管理部和生产技术部负责理解所转移工艺过程的清洁知识(清洁方 法、清洁溶剂、残留物质等)。并评价所转移工艺过程的清洁要求是否影 响目前清洁验证状态,如果确认对当前清洁验证系统状态有影响则应进行 清洁验证。 4.3.6.3 分析方法验证

图形转移

第六章2 本章内容 1)光致抗蚀剂类型与机理 2)干膜光致抗蚀剂图形转移工艺(干膜)3)液态光致抗蚀剂图形转移工艺(湿膜)4)电沉积光致抗蚀剂(ED 膜) 5)激光直接成像技术

3 图形转移技术 图形转移-----PCB制造中最关键的工序之一; 生产中的关键控制点,也是技术难点所在。 PCB图形转移方法有: 1)丝网印刷(Screen Printing)图形转移技术; 2)干膜(Dry Film)图形转移技术; 3)液态光致抗蚀剂(Liquid Photoresist)图形转移技术; 4)电沉积光致抗蚀剂(ED膜)制作技术; 5)激光直接成像技术(Laser Drect Image)。P163 4

图形转移: ----在PCB制造过程中将底版上的电路图形转移到覆铜箔层压板上,形成一种抗蚀或抗电镀的掩膜图形的工艺过程。 抗蚀图形----用于“印制蚀刻工艺”,即用抗蚀材料在覆铜箔层压板上形成正相图形,未被抗蚀剂保护的铜箔,在随后 的化学蚀刻工序中被去掉,蚀刻后去除抗蚀层,便得到所 需的铜电路图形。 抗电镀图形----用于“图形电镀工艺”,即用抗蚀材料在覆铜层压板上形成负相图形,使所需要的表面裸铜图形,经过 清洁、粗化等处理后,在其上电镀铜或电镀金属保护层(锡 铅、锡镍、锡、金等),然后去掉抗蚀层进行蚀刻,电镀的 金属保护层在蚀刻工序中起抗蚀作用。 5 印制蚀刻工艺流程: →贴干膜———— 下料→板面前处理→涂湿膜→烘干→曝光→显影→正相图形→蚀刻→去膜→→下工序 图形电镀工艺过程: 下料→钻孔→孔金属化→预镀铜→板面清洁→→贴干膜———— →涂湿膜→烘干→曝光→显影→负相图形→图形镀铜→图形电镀金属抗蚀层→去膜→蚀刻→下工序 6

新药生产技术转移流程 (1)

新药生产技术转移 1人员及职责 新药生产技术转移一般实行项目管理,应由转移方(研发部门)和接收方(生产系统)共同组建药品技术转移项目组,项目负责人应由接收方担任。转移小组的构成应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 研究开发部门(转移方) 生产部门(接收方) 质量部门(接收方) 工程部(如适用)(接收方) 1.1项目负责人 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一般由质量管理部门的资深人员担任。其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代表接收方与生产方签订技术转移合同 组成项目组,制定项目计划和预算 领导项目组,从总体上把握整个项目的进展和预算控制 负责转移方提供所有技术资料、样品、原辅料(必要时)的接收 负责将整个项目分为若干子项目,分配给相关人员,并监督执行 协调并跟踪各子项目进程,必要时向转移方提出技术培训的要求 负责技术评估/风险评估报告、技术转移方案与报告的批准 1.2研究开发部门 研究开发部门作为转移方,应由该药品的研发者作为项目组成员。必要时,药品研发中负责处方、工艺、质量研究的人员均应加入项目组,以确保药品开发过程中信息的完全转移。研究开发部门的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提供所有的技术资料,如原辅料生产商和质量标准、处方、生产方法、中间控制标准、成品质量标准、包装材料质量标准、稳定性数据、药品与包材相容性实验 数据等等 提供样品、原辅料、包装材料(必要时); 提供技术支持,必要时提供技术培训

参与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风险评估,特别是对需要进行变更的内容进行评估 负责起草技术转移方案,如分析方法转移、处方和工艺的转移等等 1.3质量管理部门 质量管理部门作为接收方的一员,主要是进行法规符号性评估,并负责质量标准、检验方法的转移。其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负责评估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成品的质量标准,并起草评估报告 负责制定原辅料、包装材料、中间产品、成品的内部质量标准; 协助转移方进行分析方法转移并复核分析方法转移报告,或进行分析方法验证并起草分析方法验证报告 制定稳定性研究方案; 评估整个技术转移过程的法规符合性 负责整个转移过程的文件(包括图纸)归档 1.4生产部门 生产部门作为接收方的一员,主要工作是协助转移方确定商业化生产的的处方和工艺。其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协助转移方进行生产处方、生产工艺的转移并复核转移报告; 负责生产设备的性能确认 负责转移过程中的试验批生产 负责实施工艺验证; 1.5工程部(如适用) 工程部主要负责提供产品生产所必需的环境、介质等。若待转移药品生产所需的环境或介质,现条件下不能提供,则工程部需参与到项目中,确认对现有设施、设备是否需要进行改进、改建。 2药品生产技术转移流程 药品生产技术转移流程,可用图1表示。 药品生产技术转移可通过项目管理的方式进行。项目确立后首先确定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项目负责人负责召集分别来自转移方和接收方的项目组成员召开首次会议,明确分工并确定初步时间表。在整个项目进行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应定期召集会议,协调、

科技成果转化制度

科技成果转化制度-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 1.目的 为了鼓励对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取得科技成果转化,规范对科技成果自行投资实施转化;向他人转让该技术成果;许可他人使用该科技成果;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的管理活动,特制本管理办法。 2.范围 本制度涉及到科技成果,是指公司利用现有的技术、人力、资源,通过自主研发或基于自愿、互利、公平诚实信用原则下与科研所及高校联合进行研究开发的项目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成果。公司对其拥有完全或部分知识产权。 3.岗位职责 (1)人事行政部:由人事行政部成立窗口,指定专门负责技术转移专员,负责与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办公室沟通交流、接洽;向外部发布技术合作需求、公司自主研发取得的技术成果信 息。主导公司技术合作对象(如研究型大学、第三方研究机构)评审及对合作对象提供技术 资源匹配;对公司取得技术成果积极向他人撮合许可、转让、合作、折算股份投资。并制定 相应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制度。 (2)技术研发部:为加快公司产品迭代,研发部产品经理应根据产品的发展战略,提出详细的技术合作需求,积极参与与高等院校的技术交流,充分利用高校利用学科交叉的创新资源,打 破空间限制,推动与高校专家之间合作;以提升公司研发创新能力。 (3)财务部:财务部负责根据公司与研究型大学或第三方研发机构进行技术合作进程,支付相应比例的研究开发经费,对公司通过自主研发取得技术成果以向他人转让该技术成果、许可他 人使用该科技成果;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实施转化;以该科技成果作价 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等形式进行转化,所形成的收入纳入技术服务收入。 4.科技成果转化主要内容 (1)完善技术转移的管理体系,建立校企联名实验室等形式整合多方面的优质资源,为公司组织大体量、高水平的科研创新团队奠定基础;为加快公司研发产品迭代,完善公司内部研发体 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支持。 (2)构建适宜公司技术创新的技术转移创新体系,通过加大与高校知识流、技术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诸多要素的互联互通;依托高校多学科资源交叉优势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从而 提供公司产品竞争力。还能促进大学科学技术成果转化。

几个技术转移机构的工作内容与流程

关于几个国内知名技术转移机构的信息 一、中国技术交易所 中国技术交易所注册资金2.24亿元,注册地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由北京产权交易所有限公司,北京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北京中海投资管理公司三家机构发起成立,中国科学院国有资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为第四家股东单位。 中技所的目标是打造技术与资本高效对接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支撑平台、股权激励改革试点工作操作平台、促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未来的业务将主要循着“技术、产权、交易”三个维度展开,即以科技资源整合中国最大最全的技术资源平台,以技术产权化推动技术要素的价值确定,以技术交易实现技术资源的流动和价值升值。 中技所设立的组织机构及其工作内容: 技术交易服务中心:技术交易服务中心充分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科技资源,与国内外一大批知名的专业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吸收国内外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公司、拍卖公司、招投标公司等专业中介服务机构作为合作伙伴,着力打造完整的技术转移产业服务链,为技术转移各参与方提供高效率、低成本的专业化服务。 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服务中心突出需求导向型服务,面向政府、科研院所、科技园区、企业、VC/PE、天使投资人等客户提供三大业务:建设“知识产权一站式服务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务;国际业务;挖掘投资需求。 科技金融服务中心:面向科技企业,建立、完善技术项目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增信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技术项目并提供配套服务。为政府部门选择资助项目提供咨询、评价服务;为科技企业融资、并购、重组、改制、上市提供专业服务;为知识产权质押担保提供创新科技金融服务;为地方政府和科技园区提供科技项目招商、融资服务;为公共财政科技投入形成的资产提供退出通道。 股权激励咨询服务中心:中技所是“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激励试点专项工作组”成员单位之一。工作组办公室设在中技所“股权激励咨询服务中心”。本中心在专项工作组指导下,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院所转制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提供咨询服务,协助股权激励单位研究制订科学、合

有关技术转移的若干理论

有关技术转移的若干理论 ?小中大 ?打印 复制网址 ? 来源:科易网作者:科易网 2012-1-31 17:36:12 科技兴国,理论先行。技术转移在科技兴国战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解一些有关技术转移的理论,对我们做好技术转移工作很有帮助。 技术转移概念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提出,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至今方兴未艾,从早期的技术传播理论到现今技术转移理论、政策和战略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揭示了技术转移的丰富内涵,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随着国际技术转移的加速发展,国际上的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国际技术转让的成因和机制提出了若干理论。这些理论之间虽然缺乏有机联系,但具有构造国际技术转移独立体系的趋势。目前,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仍处于初创发展阶段。 以下是有关技术转移的若干理论: 一、技术差距论 世界各国之间的技术差距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前提条件,世界各国技术差距存在二类情况: 一类是发达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 另一类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 技术差距虽然包括上述两类,但主要是指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技术差距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一切差距的集中表现。 前者技术先进、资本密集,在国际分工中处于有利地位。 后者技术落后,劳动、资源密集,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不利地位。 技术差距论者不仅认为技术差距是国际技术转移的前提,而且认为技术存在二元结构。自从刘易斯提出世界经济存在二元结构以后,迈依耶认为技术存在二元结构。发达国家是技术"中心",发展中国家是技术的"边缘"。技术由"中心"向"边缘"转移。二元技术结构形成的技术差距,成为国际技术转移的前提。韩国学者金泳镐近年提出"边缘"技术双重差距理论,即"技术转移差距"与"技术积累差距"。"技术转移差距"是指"中心"与"边缘"在技术发展阶段或技术体系方面存在的差距,表现为由"中心"转让的技术与"边缘"所需的技术不相适应。"技术积累差距"是指"边缘"由于技术人员、技术工人的质与量都不足,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