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俗风情论文

中国民俗风情论文

中国民俗风情论文
中国民俗风情论文

中国民俗风情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民俗风情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这样的特色体现在各地居民的节日、婚恋、礼节、饮食、建筑服饰、民间喜好和禁忌等表现民俗风情的主要方面。

饮食习俗,包括居家饮食习俗、节日饮食习俗、待客饮食习俗、饮食、礼俗等。各民族饮食习俗的交流促进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的,独特食俗常因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饮食习俗。

民居建筑,建筑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文化的具体,写实,有强烈地表现性;民居,就像人的服饰。服饰,是文明的产物,而建筑是文明的“服饰”。一个文明的民族和社会,总会把它的精神凝结在,它最坚固也是最庞大的创造物——建筑之上的。所以说,民居,是一道永远的风景,值得观赏。

服饰和衣着穿戴,它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标志,除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外,还有审美、研究民族发展、民族文化的价值,而且还是一个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象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和相关的制作工艺及艺术趣味,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绚丽多彩的独特服饰,构成了一座独特、美丽的五彩“花廊”。

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禁忌,在语言行动上,在

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节日习俗是构成民族特色的要素,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和民族文化的特有风貌和丰富内涵。同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也过汉族的节日,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节日,而且节日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我国的传统习俗有很多。

一.传统节日:除旧布新迎春节,新腊共食腊八粥,爆竹声中一岁除,大红春联颂吉祥,贴福字、剪窗花、蒸花馍、挂年画,正月初一大拜年,载歌载舞庆新春,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初二龙抬头,风光烟火清明日,清明时节话插柳,避毒赏游端午节,温情脉脉七夕节,情意绵绵中秋节,火把燃放激情秋,五彩浪漫重阳节。

二.生活习俗: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婚姻习俗:择婚,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生育习俗,祝寿习俗,饮酒习俗,跑鱼,生活禁忌,节日禁忌,数字禁忌,礼仪禁忌,餐桌禁忌。

三.吉祥民俗:吉祥民俗表现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吉日庆典等特殊场合的吉祥语、吉祥图案、吉祥物等等。实际上,吉祥民俗是人们心理观念的反映。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活动的基础上形成期望福禄喜庆、长寿安康、万事顺利的心理倾向。为了表达这种愿望和心理倾向,人们便赋予特定的语言、图案、自然物和人造物以神秘的光环,并加以区别对待,利用这些特别语言、图案、自然物和人造物能够驱灾避邪、去秽除魔、趋吉避凶,而且它们能带给人们平安好运、幸福安康、吉庆祥瑞。

四.对联: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五.传统音乐: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

六.民间艺术,传统工具,风味食品,传统农具。

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形成了“多民族的一国民俗学”。它流传在老人们的口中,存活在孩子们的童年游戏中,反映在人们日常平凡而普通的生活中,体现着一个民族的远古、今朝和明天。

10财管一班

刘昳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成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西方更趋于理性。 作为食文化,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在中国,粮食,既米饭,面条往往比菜占的比重大。一般中国的菜指的是蔬菜,肉食,而这些只有在节日里才可尝尝鲜。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到文化这个层面上,菜其实应该是大于饭的地位的,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菜系就分的很细,有川菜,粤菜,湘菜等等,中国人在吃上是很叫真的,于是在做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中国菜形成了原料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样式丰富的特点。中国能跻身世界四大菜系,也是有理由的。而西方的食文化就没有这么厚的传统,他们的食

中外民俗风情论文

中外民俗风情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安全1001 1028XXXXXXXX

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研究 —以凉山彝族为例 中英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文化面临淡化、消失的危险,保护、利用彝族文化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措施。因此,保护传承彝族文化,对推进凉山彝族旅游和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凉山彝族文化开发利用保护 凉山彝族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有独具特色的彝族服饰、饮食、婚俗、葬俗、节庆、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极具彝族特色的漆器、银器、彝族“达体舞”、民歌、毕摩文化等。这些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物质上:主要包括建筑、服饰、饮食、生产生活用具及手工制品等。这是彝族民俗文化的一般物化表现,具有普遍存在性。 (2)精神上:包括民族精神理念、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宗教信仰等。这是彝族民俗文化的本质和源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其他:有彝族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及宗教仪式等。 一、凉山彝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 凉山彝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吸引了众多游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措施: 1.举办中国凉山彝族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艺展演;在大型活动中推介彝族民 俗风情。 2.收集原生态的民间歌舞节目,并使之商业化,如成立多个彝人演唱组合、教群众跳“达体舞”等。 3.在电视节目中详细介绍了凉山的自然风光和彝族民俗风情。 4.开发具有浓郁彝族特色的服饰、漆器、银器等,并推向市场。 二.彝族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 1.自然消失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现代传媒、信息的快捷传播和渗透,凉山彝民族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他们接受了新的思想意识、新的文化观念,个别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因此废弃了彝民族自有的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论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明天的太阳,在展望未来的同时,也必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在不忘记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才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近日,我们通过对大中小学课本进行了大量的收集后发现:现在大中小学课本中,传统文化的分量和地位越来越重要。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是中华民族的根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是聪明智慧的民族,是开拓创新的民族经过长时间的淘漉和历史沉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精彩浓缩,记录风雨,贮藏丰碑,凝结精魂,激励后辈自从盘古开天地后,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不仅创造了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而且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独具特色、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老祖宗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句句箴言,滋润心田,教我做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之果,闪烁聪慧,展示魅力,开启脑力,启迪子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陈酿,历经沧桑,遗存华章,哺育华夏,福及人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不断增值的民族资本,璀璨夺目,点墨是金,亘古常青,价值永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培育气度,激励自信,陶冶人格,塑造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精深厚重,传承文明,营

养无限,永屹世林 2、当今的大中小学生的文化底蕴和人格状况需要国学 八十后九十后的特点就是张扬个性,创新而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才培植个性培养创新不竭的源泉创新可以说是悟性和灵性的结晶,而悟性和灵性的根系却深植于丰厚的文化底蕴里因此,语文教育应充分重视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底蕴的沉积,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1)积累文化底蕴,培植创新的悟性和灵性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情趣,在丰富生活阅历中不断积累文化底蕴;要在熟读的基础上,抓住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去感悟课文的整体美;要注意抓住课文耐人寻味处、意义深远点,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课文的意境美、内涵美,体验文化美感;要引导学生涵咏富有人情味和浪漫情调、诗情画意的优美词句,领悟课文的艺术美、情感美,体验文化情趣,使学生的灵性和悟性如枝头上的嫩芽在春雨沐浴中焕发生命活力。 4、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提高其文化品位 在经济全球化、市场化的冲击下,功利主义思想泛滥,高职教育也难免

中国民俗风情论文

中国民俗风情 民俗,就是民间的风俗,是创造于民间又传承于民间的具有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包括思想和行为,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传承的民间社会生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俗风情,不同的民俗风情有各自不同的特色,这样的特色体现在各地居民的节日、婚恋、礼节、饮食、建筑服饰、民间喜好和禁忌等表现民俗风情的主要方面。 饮食习俗,包括居家饮食习俗、节日饮食习俗、待客饮食习俗、饮食、礼俗等。各民族饮食习俗的交流促进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的,独特食俗常因地区和民族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丰富多彩、异彩纷,呈的饮食习俗。 民居建筑,建筑是一种文化,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域文化的具体,写实,有强烈地表现性;民居,就像人的服饰。服饰,是文明的产物,而建筑是文明的“服饰”。一个文明的民族和社会,总会把它的精神凝结在,它最坚固也是最庞大的创造物——建筑之上的。所以说,民居,是一道永远的风景,值得观赏。 服饰和衣着穿戴,它不仅仅是一个民族的标志,除了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外,还有审美、研究民族发展、民族文化的价值,而且还是一个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象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和相关的制作工艺及艺术趣味,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绚丽多彩的独特服饰,构成了一座独特、美丽的五彩“花廊”。 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喜好和禁忌,在语言行动上,在

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节日习俗是构成民族特色的要素,反映着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和民族文化的特有风貌和丰富内涵。同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也过汉族的节日,但他们也有自己的节日,而且节日民俗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我国的传统习俗有很多。 一.传统节日:除旧布新迎春节,新腊共食腊八粥,爆竹声中一岁除,大红春联颂吉祥,贴福字、剪窗花、蒸花馍、挂年画,正月初一大拜年,载歌载舞庆新春,正月十五闹元宵,二月初二龙抬头,风光烟火清明日,清明时节话插柳,避毒赏游端午节,温情脉脉七夕节,情意绵绵中秋节,火把燃放激情秋,五彩浪漫重阳节。 二.生活习俗:十二生肖,二十四节气,婚姻习俗:择婚,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生育习俗,祝寿习俗,饮酒习俗,跑鱼,生活禁忌,节日禁忌,数字禁忌,礼仪禁忌,餐桌禁忌。 三.吉祥民俗:吉祥民俗表现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吉日庆典等特殊场合的吉祥语、吉祥图案、吉祥物等等。实际上,吉祥民俗是人们心理观念的反映。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和社会活动的基础上形成期望福禄喜庆、长寿安康、万事顺利的心理倾向。为了表达这种愿望和心理倾向,人们便赋予特定的语言、图案、自然物和人造物以神秘的光环,并加以区别对待,利用这些特别语言、图案、自然物和人造物能够驱灾避邪、去秽除魔、趋吉避凶,而且它们能带给人们平安好运、幸福安康、吉庆祥瑞。

民俗风情论文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 任课教师:周大明 浅谈苗族服饰 学院:园艺园林 专业:城市规划 姓名:罗娟 学号: 班号:周日班 编号:32

浅谈苗族服饰 摘要: 苗族分为白苗和花苗,他们的服饰有些许不一样,但都代表着苗族服饰的文化特色。苗族的服饰大体上分为男子服饰和女子服饰。男子的服饰一般都是深色的,藏青,黑色等,颜色品种比较少,结构却比较复杂,裤子裤脚一般比较大,男子的衣服和裤子都是由几个部分组成的。苗族的女子比较喜欢佩戴银饰穿艳丽的衣服,在着装方面,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她们戴精美的银花冠,下面圈挂银花坠银项圈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佩戴这么多银制品,她们的衣服一般比较重。苗族姑娘的裙子俗叫做“百褶裙”,但远远不止百褶,往往有五百多褶,并且有两三百层,细致精美也体现了苗族姑娘的心灵手巧。苗族服饰的图案总会给人无限的遐想,每个有故事的图案都将停留在苗族姑娘灵活的手下,漂亮的衣服上。图案的表现多种多样,有刺绣、蜡染等方式。苗族人民是拥有勤劳爱美更心灵手巧的特质。 关键词:苗族服饰详解 正文: 一、苗族服饰总特征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

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黔东南境内苗族男女便装均较为简朴。男上装一般为左衽上衣和对襟上衣以及左衽长衫三类,以对襟上衣为最普遍。下装一般为裤脚宽盈尺许的大脚长裤。女便装上装一般为右衽上衣和圆领胸前交叉上装两类,下装为各式百褶裤和长裤。 二、男装服饰:便装上装、下装 苗族的男装结构比较复杂,但是配饰和颜色就比较一般,都是比较偏暗的颜色,没有女子的衣服那么多的银饰和鲜艳的颜色。其中比较常见的便装有都对襟男上装、左衽男上衣、左衽长衫。对襟男上装流行于境内大部分苗族地区,一件衣服由左、右前片,左、右后片,

民俗文化论文

现在生活中的客家文化 这学期的公选课是民俗传承,通过一系列的学习,让我对民俗更感兴趣了,让我更加了解了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和之间的差异。让我不得不佩服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一个客家人,同时也为我们的客家文化的丰富与精深感到自豪。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形成历史悠久,人数众多。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客家人。 客家精神的内涵丰富,其核心在于团结和奋进。客家文化更是源远流长。 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到了约定的时间,三、五个好友便可聚在一起“打吊聚”了。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客家农村人的生活是较艰苦的。因此在那个时期,“打吊聚”时吃的东西都是比较简单的:在靠近小溪边的乡村,白天,约好了晚上在谁家中“打吊聚”的三、五个好友,拿着捕鱼虾的工具在小河中捕鱼、捉虾。到了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在约好了的农户家中“打吊聚”,用白天捕捉来的鱼虾,随便炒了以后放些大米,煲粥吃。虽然用料简单,但大伙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在“打吊聚”吃东西的时间里,好友们个个谈笑风生,好一派欢乐和谐的气氛。好友们无所不谈,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谈,当然,谈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农活和家事。“打吊聚”时吃的东西有时候也会丰富一些:还会加上一点猪肉,再加上米粉去炒米粉吃。有些时候最简单的就是:在收获番薯的季节里,拿几条番薯洗干净后放在铁锅里,放些水进去“焖番薯”吃。 在客家地区,农家的妹子到了婚嫁年龄,在与男方确定了婚期后,在出嫁的前一日,女方家要宴请亲朋好友,这一天就叫“轿下酒”。 轿下酒这天,出嫁妹子家的屋大门上贴上对联:爱女出阁,佳婿乘龙,横批:喜庆盈门。这对联表达了妹子的父母对出嫁女儿的关爱和呵护,对未来女婿的赞赏!这天,亲朋好友欢聚一堂,一阵阵欢笑,一声声祝福,非常热闹。另外,参加喜宴的亲朋好友,要为出嫁妹子送上红包,对出嫁妹子讲吉利话,以表示关爱和祝福。 轿下酒后的次日(一般都是在轿下酒后的第二天),男方家的迎亲小汽车来到女方的家门口,出嫁妹子动身出门前,手里撑着雨伞,妹子的父亲先拿一杯茶泼到雨伞上,口中念:“茶香酒香,子孙满堂。”再拿一杯酒泼到雨伞上,口中念:“百年好合,五代同堂。”出嫁妹子坐进迎亲小汽车里。迎亲车队向着男方家进发。 客家有传统的拜祖神活动。拜祖神,指对已逝去的父母,乃至上祖英灵,都当作神明崇拜,而对直系上几代(一般为上三代)祖神,则是最经常叩拜的。“生为人,死为神。”父或母死了,就要请和尚为之立神牌。神牌上写着死者姓名、世辈和死后褒封的谥号,立于尸前,开始让其子孙叩拜。此举称为家奠或家祭。尸体埋葬后,神牌移入用竹枝搭架外表糊纸的“灵屋”中,每七天由和尚司仪让子孙叩拜一次,此举称为“做七”。共拜七次,七七四十九天后,“灵屋”火化,由和尚在火化后的灰烬中拈回一撮“神烬”,盛入用红布制成的三角形袋中,袋面照样写上死者姓名、世辈、谥号。此袋称为“香火袋”,挂于祖堂左右两边墙壁上。此后,死者的子孙,便可在自己住屋的祖厅,按“香火袋”位置,各自叩拜自己的

民俗与旅游论文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 课程名称 院部名称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课程设计地点 课程设计学时 指导教师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成绩

路线:昆明—大理—丽江—石林—西双版纳—昆明 行程大致安排: 第一日:乘机飞往昆明,入住酒店。 第二日:乘车前往大理(398公里,车程约4小时),游览【大理古城-洋人街】,游览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崇圣寺三塔】,乘车赴丽江(200公里,车程约3.5小时),游览【丽江古城】;入住酒店。 第三日:乘车前往游览【玉龙雪山风景区】(酒店至风景区车程约45分钟);乘坐【云杉坪索道】;游览【甘海子高原牧场】【白水河】【蓝月谷】;欣赏【大型原生态表演《印象?丽江》(雪山篇)】(欣赏时间90分钟左右);游览【东巴谷】;入住古城酒店。 第四日:乘车返回昆明(308公里,车程约4.5小时),入住酒店,可自由活动。 第五日:赴石林(80公里,车程约1.5小时),游览天下第一奇观【石林】风景区;参观3A 景点【七彩云南】;晚乘飞机赴西双版纳;入住酒店。 第六日:上午:早餐后沿中国第一条绿色高速生态公路前往【野象谷】,游览野象谷景区;乘【雨林索道】;步行路经观象台、树上旅馆、大象博物馆后观看训象表演;下午:景区内自由活动,返回市区,入住酒店,可自由活动。 第七日:上午:早餐后,参观【傣家村寨】,游览景洪城区【原始森林公园】景区内电瓶车40元/人)。下午:中餐后返回市区自由活动;晚餐后乘机返昆明。 第八日:乘机返回,行程结束。 景区费用: 第二日:【大理古城-洋人街】:电瓶车双程35元/人次,单程20元/人次。 【崇圣寺三塔】:门票120元/人次,三塔电瓶车25元/人次。 第三日:【玉龙雪山风景区】:门票45元/人次 【云杉坪索道】:索道费用57元/人次,环保车20元/人次。 【甘海子高原牧场】【白水河】【蓝月谷】:电瓶车双程60元/人。 【印象?丽江(雪山篇)】:门票190元/人次。 【东巴谷】:景区电瓶车50元/人次。 第五日:【石林】:风景区全票175元/人次,电瓶车25元/人次。

川菜 中国民俗风情论文

中国菜系之川菜 中国菜肴在烹饪中有许多流派。其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也为社会所公认的有:鲁、川、粤、闽、苏、浙、湘、徽等菜系,即被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分不开的。同时也受到这个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资源特产、饮食习惯等影响。下面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八大菜系中的川菜。 一、川菜的发展历史 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素来享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声誉,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1、川菜的起源 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蜀国。据《华阳国志》记载,蜀国“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代节熟,靡不有焉”。巴国“土植五谷,牲具六畜”,并出产鱼盐和茶蜜;当时巴国和蜀国的调味品已有卤水、岩盐、川椒、“阳朴之姜”。三国时魏、蜀、吴鼎立,刘备以成都为“蜀都”。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处于分裂状态,但蜀中相对稳定,对于商业,包括饮食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使川菜系在形成初期,便有了坚实的基础。 2、川菜的发展 川菜原来只流行于巴蜀地区。川菜系的形成,大致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到三国鼎立之间。当时四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逐渐移向成都。其时,无论烹饪原料的取材,还是调味品的使用,以及刀工、火候的要求和专业烹饪水平,均已初具规模,已有菜系的雏形。秦惠王和秦始皇先后两次大量移民蜀中,同时也就带来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这对发展生产有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秦代为蜀中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到了汉代就更加富庶。张骞出使西域,引进胡瓜、胡豆、胡桃、大豆、大蒜等品种,又增加了川菜的烹饪原料和调料。西汉时国家统一,官办、私营的商业都比较发达。以长安为中心的五大商业城市出现,其中就有成都。川菜在全国的流行开始于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同志对川菜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二、川菜的特点 川菜的特色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川菜烹饪特别讲究火候,并以小煎、小炒、干烧、干煸见长。川菜善于综合用味,收汁较浓,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综合起来讲,川菜具有选料认真、刀工精细、合理搭配、精心烹调的特点。 1、选料认真。自古以来,厨师烹饪菜肴,对原料选择非常讲究,川菜亦然。它要求对原料进行严格选择,做到量材使用,物尽其能,既要保证质量,又要注意节约。原料力求包括调料的选用。许多川菜对辣椒的选择是很注重的,如麻辣、家常味型菜肴,必须用四川的郫县豆瓣;制作鱼香味型菜肴,必须用川味泡辣椒等。 2、刀工精细。刀工是川菜制作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它要求制作者认真细致,讲究规格,根据菜肴烹调的需要,将原料切配成形,使之大小一致、长短相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民俗文化 ——走进舞阳 学号:20097610311 撰稿人:段世栋 日期:2012年5月31日

题记: 自1980年以来,这里进行了多次发掘,共计清理房址45座,陶窑9座,灰坑370座,墓葬349座,瓮棺葬32座,埋狗坑10座,以及一些濠沟、柱洞等。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等数千件。出土物中以七音阶鹤骨笛、成组随葬并装有石子的龟甲及其契刻符号最为引人注目。此外,还发现了具有原始形态的粟及稻栽培遗迹是世界上发现最早发现的稻种遗迹,----这就是闻名中外的贾湖文化。 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2001年6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垂青史册。经专家鉴定,贾湖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第一个具有确定时期记载的文化遗存,是“人类从蒙昧迈向文明的第一道门槛”。作为9000年前人类文明文化的象征,贾湖文化是人类音乐史上的一个重 要里程碑。 目前共进行过7次研究性发掘,发掘面积仅2700平方米。先后出土了距今9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的房址53座、窑穴370座、陶

窑13座以及灰坑、莫葬、瓮棺葬等,出土文物近5000件。其中出土的石磨盘、骨笛、陶器、契刻符号以及碳化的稻粒、陶器中的残留物等,对我国及至人类文学史、音乐史、酿造史和了解当时的生活习俗、状态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其最重要的发现除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外,还有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 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发现有房子、陶窑、墓葬与陶器、石器、骨器等。出土的钵、双耳壶与锥足鼎等陶器具有裴李岗文化同类陶器特征。有契刻符号的龟甲与石器,其契刻符号可能与原始文字有关。还发现一批保存完好的骨笛,多数有7个音孔,音孔旁钻有调音的小孔,有的还刻划等分符号,是

中外民俗风情结课论文

中外民俗风情结课论文 从姓氏文化角度看我国旅游业 学院:理学院 班级:光科0904 姓名:林旺 学号:09272101

摘要 我国的姓氏发展源远流长,姓氏文化底蕴丰厚,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一种有待开发的文化产业,其文化价值、商业价值不言而喻。而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重中之重,在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若将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将会产生巨大的市场效应,文化会得到宣扬,经济也会快速腾飞。 关键词:姓氏、文化、旅游业

目录 1.引言 (4) 2.姓氏文化 (4) 3.姓氏文化游 (6) 3.1.姓氏寻根游 (6) 3.2.姓氏风俗游 (6) 3.3.姓氏文化遗存游 (7) 4.姓氏文化游意义 (7) 参考文献 (8)

1.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腾飞,我国进入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的稳定增长不仅使人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更让人们开始更多的去享受生活,而旅游、观光就成为了人们主要的生活消费方式。但是,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什么好东西看多了也会腻,渐渐的一般的山水和历史遗存的人文景观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于是有需求就有供给,各种各样新型旅游文化随之出现。 人们在政界呼风唤雨、在商界赚的盆满钵盂、在军界叱咤风云,当这些都拥有了之后最想做的是什么呢?相信大家已经猜到了,用八个字来说就是:“衣锦还乡、光宗耀祖”,人们会大肆纪念祖先、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来重修祖宗祠堂、更会请一些风水学家观测祖坟风水,如果不好的话会迁移祖坟等等。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物欲追求到极限之后就是精神追求。 人们都很注重自己的名声,而自己的姓氏、名字更是自己的招牌,看一个人往往先看他的招牌,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去关注自己姓氏的由来、名字的起源。于是当今社会就出现了以姓氏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并且我坚信,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姓氏文化游”将是旅游产业的一块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 2.姓氏文化 既然我们提到了“姓氏文化”,那么首先我在这里明确一下姓氏的来源:我们华夏民族在三皇五帝时期,也就是说从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开端时就已经有了姓,我们来看“姓”这个字,为什么这个字是一个“女”加一个“生”?究其根本,是因为当时我们正处在母系社会时代,那时的人们只知道有母亲而不知道有父亲,当时和姓氏有关的都是女字旁,也就是说最早的时候中国人是跟母亲姓的,姓的出现是人类摆脱了愚昧进入到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直到夏商周的时候,中国人不仅有姓,而且还产生了氏。姓是居住的村,或者所属的部族名称。氏是从郡主所属的封地、所赐的爵位、所任的官职、或死后按照功绩追加的称号得来的。一开始的时候姓和氏是分开的。当时的贵族有姓有名也有氏,平民有姓有名但没有氏。我们的祖先在那个时代就发现了一条定律:“近亲结婚对后代不

民俗文化 论文

1.舞蹈,音乐,戏剧等民族艺术为营造一体化的实际功效,写本民族。 维吾尔族的舞蹈、音乐、戏剧等民族艺术的民族性是指“运用本民族的独特艺术形式、艺术手法来反映现实生活,是文艺作品有民族气派和民族风格。”这些具有民族性特点的艺术作品立足于维吾尔族的艺术传统及审美意识,采用传统艺术形式创作,主要表现了维吾尔民族群众的日常生活、思想感情、愿望和艺术审美情趣。 中国是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随着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大量西方观念和艺术作品涌入我们的事业,渐渐的使我们的艺术丧失了本民族特点,也丧失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个性。任何一个“国际化”的艺术形式都脱离不了其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土壤和根基。维吾尔族民族艺术家们都深知此道理,视民族艺术为瑰宝,视“民族性”为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将自己的民族文化艺术放在全球化的背景上,以全球化的视角来俯视民族文化,创造了许多舞蹈、音乐、戏剧、短剧届的精品来。维吾尔民族对自我的认知和民族性是维吾尔艺术作品创作的灵魂,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超越。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维吾尔舞蹈艺术、戏剧艺术等具有民族性,它是维吾尔活动的精神延续,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特征和价值诉求。当艺术创作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标准化、人性化,而是在此基础上对艺术作品本身所追求的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时它对营造民族一体化的实际功效是显而易见的。美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之一,对于维吾尔族来说更是如此,维吾尔族对艺术的功能作用的认识也可追溯到好几千年前。艺术是维吾尔人民的精神产物,最早的美术遗物时一些装饰品,如经过打制和研磨的石珠、骨坠等,也有些维吾尔艾德莱斯布料,鲜艳的颜色与布料上的图案说明了他们对形式美的组合能力及爱好艺术的情感已得到高度的发展。 民族艺术具有:认识、启迪、娱乐、享乐、补偿、净化、劝导、评价、预测等功能。这篇文章我们从研究艺术的本质和艺术发展层面上分析维吾尔民族文化的审美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组织功能、心理功能和娱乐功能。通过此类分析阐述民族艺术在营造民族一体化过程中的实际功效。 一、审美功能 审美功能是指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获得丰富的美感享受与满足的功效。维吾尔艺术的真正价值首先在于审美,其他的功效都只能通过审美功效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比如维吾尔族舞蹈,通过美妙的音乐与请轻盈身姿的千变万化的组合,带给人们一种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从而实现了欣赏者与创作者的精神层面上的享受、满足和愉悦,同时陶冶了认得性情,提高了人的审美判断能力。如:十二木卡姆等具有史诗性的艺术形式还有助于欣赏者高尚人格的塑造,通过此类作品产生极大的审美心理振荡和情感激动,激发了自己进一步的自我意识定位,促使了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和本民族艺术。审美虽然是一种客观的自我享受,但在整个欣赏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二、认识功能 民族艺术的认识功能:一方面是指艺术活动过程中能促进艺术家创作作品时,获得对客观世界深入了解和把握艺术作品创作意图的功效。另一方面是能促进欣赏者在艺术欣赏过程中,同样能获得对主观世界的了解、把握和启发功能。比如,通过欣赏一部戏剧,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创作者和演员们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了解到他们曾经希望过什么、幻想过什么、追求过什么。维吾尔戏剧《他没有两个老婆》也是个很好的例子,通过描述现代男女关系,侧面反映了新时代的维吾尔人的生活,不仅可以了解到有关宗教、政治、经济、文化,还可以看到各种服装和生活情境。任何一个民族艺术作品背后都有一个生机勃勃的

中外民俗论文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饮食文化由于地域特征、气候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饮食文化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为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

西方更趋于理性。 作为食文化,中西的差异性则较大。在中国,粮食,米饭,面条往往比菜占的比重大。一般中国的菜指的是蔬菜,肉食,而这些只有在节日里才可尝尝鲜。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到文化这个层面上,菜其实应该是大于饭的地位的,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菜系就分的很细,有川菜,粤菜,湘菜等等,中国人在吃上是很叫真的,于是在做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中国菜形成了原料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样式丰富的特点。中国能跻身世界四大菜系,也是有理由的。而西方的食文化就没有这么厚的传统,他们的食文化可以说是快餐文化,他们对食物更注重健康、快速和卫生,与中国人讲究的色香味实在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足见中国饮食在用料方面的随意性之广博。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人的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民俗风情论文论文

西南大学 民俗风情课程论文 学院名称:园艺园林学院 年级专业: 10级园林3班 姓名: XXX 学号: 222010325022XXX 论文名称:彝族的民族节日火把节

彝族的民族节日火把节 XXX (西南大学,园艺园林重庆北碚 400715) 摘要:彝族火把节是所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族也过这一节日,火把节是彝族最重大最热闹的传统节日之一。 关键词:彝族,火把节 The torch festival of Yi Nationality XDTian (,Horticultural garden college, Southwest University Beibei Chongqing 400715)Abstract: The torch festival of Yi areas are all traditional festivals, popular in Yunnan, Guizhou, Sichuan, Yi nationality area. Bai, Naxi, keno, Lahu and other family also have this festival, the torch festival of Yi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is the most popular traditional festivals. Keywords: Yi Nationality,The torch festival 引言: 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最富有浓郁民族特征的节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节多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举行,节期三天。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语支的民族都要过火把节,有的学者认为此节原系彝族十月历法的一个年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因此又称过大年。那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呢? 一.火把节的由来 火把节由来传说不一。一说天神与地神斗争,人们用火把助地神灭虫战胜天神。一说出自《南诏野史》及师范《滇系》。这两书载:南诏首领皮罗阁企图并吞另五诏,将会五诏首领集会于松明楼而焚杀,邓赕诏妻慈善谏夫勿往,夫不从而被杀,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对丈夫执着的爱恋,找到丈夫的尸体并顺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视火把节为纪念民众与恶魔斗争胜利的节日;武定彝族认为过火把节是要长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样粗壮。后人以此祭火驱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一)对火的自然崇拜 火把节的由来虽有多种说法,但其本源当与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关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驱虫除害,保护庄稼生长。火把节在凉山彝语中称为"都则"即"祭火"的意思;在仪式歌《祭火神》、《祭锅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绩叙述。火把节的原生形态,简而言之就是古老的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doczj.com/doc/27422496.html,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选题参考 1、《说文解字》羊部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2、《京华烟云》与中国民俗文化 3、中国民俗文化与餐饮业发展 4、中国民俗文化大观 5、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思考 6、从吉祥图看中国民俗文化的母题内涵 7、试论佛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 8、跨越数字鸿沟——信息化时代中国民俗文化数字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9、中国民俗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10、试论佛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 11、民俗文化的经济新思维——以经济学视角解读新形势下中国民俗文化之价值取向 12、喜气洋洋中国红——浅谈红色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意义 1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中国民俗文化教育 14、中国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15、《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16、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色与整合 17、民俗志表述范式的新探索——评《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区卷本的阶段成果 18、中国民俗文化概论 19、新时期中国民俗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

https://www.doczj.com/doc/27422496.html, 20、论中国民俗文化的美学表现形态(下) 二、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大全 1、浅谈中国民俗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2、中国民俗文化 3、论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医预防思想 4、再论中国民俗文化特征 5、好莱坞视域中的中国民俗文化“再生” 6、论中国民俗文化对装饰艺术的影响 7、中国民俗文化 8、从《燕行录》看康乾时期中国民俗文化 9、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 10、对“中国民俗文化学”须要再认识——有关学科建设的思考 11、论中国民俗文化对广告创作的影响 12、中国民俗文化的“现在性”研究 13、语言魔力与中国民俗文化 14、从2011年热播大片探中国民俗文化新风貌 15、中国民俗文化知识读本 16、《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教材及教学探究 17、略论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酒意象 18、越南财神信仰与中国民俗文化 19、中国民俗文化对礼品包装设计的影响 20、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阴阳辩证观

中外民俗文化异同电子教案

中外民俗文化异同

精品资料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1 中外建筑文化的异同 在当代文化差异虽然融和开来,全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但由于全世界人民的个人习惯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域特征不同、气侯环境不同、风俗习惯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建筑的地域性和传统风格,它既是文化观念的积淀,又是生活方式的体现。从世界范围来讲,便形成了东、西方两个独特的建筑文化体系。建筑表达着一定的人生观、宇宙观、审美观,因而既是时代特征的综合反映,也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我今天就建筑文化的几个方面去论述中外建筑文化也就是东西方建筑文化的差异。 中外建筑文化主要的异同我归结为三个方面:布局方式、建筑结构、美学寓意。 据我所查阅书籍记载:中西方建筑特点的一个重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布局方式上面。这也是导致中外建筑文化的主要差异因素之一。 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布局方面有一种简明的组织规律,这就是每一处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建筑,都是由若干单座建筑和一些围廊、围墙之类环绕成一个个庭院而组成的,是封闭的群体的空间格局,一般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着纵轴线(也称前后轴线)与横轴线进行设计。比较重要的建筑都安置在纵轴线上,次要房屋安置在它左右两侧的横轴线上。其实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大小通常都有这样预定规划,遵循着礼制观念来建设,且以封建政权为其核心。例如;北京明清宫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规模巨大的建筑群,各种建筑前后左右有主有宾合乎规律地排列着,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结构形态的内向性特征,宗法思想和礼教制度。 相比较而言,欧洲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的空间格局向高空发展,造得高大雄伟,并且在垂直方向加以扩展和强化,以高耸的穹隆、钟楼和尖塔来渲染艺术特性。通常是围绕着一座或几座有市民公共活动中心性质的教堂进行发展布局,街道或自由曲折,或作放射状自发的伸展,城市外围形状一般也不规则,商店、作坊满布全城,面向大街。以相近年代建造、扩建的北京故宫和巴黎卢浮宫比较,前者是由数以千计的单个房屋组成的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建筑群体,围绕轴线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铺展异常庞大;由巨大而富于变化的形体,形成巍然耸立、雄伟壮观的整体。而且,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交往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民主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了整个西方世界。

中国民俗论文

摘要: 概说春节民俗的兴起,这一传统民俗的基本特色;春节民俗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发生变化, 它不断吸收体现时代色彩的现代文化;春节民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优秀的传统民俗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春节、民俗、杂说 正文: 我国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构成多种类型,学者们对它作了不同的分类。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其内容包罗万象,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地域性的,也有全民性的。我国的春节,可说是全民性的传统节日。节日民俗带有浓烈的文化色彩,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文化现象,诸如政治、经济、生产、生活( 衣食住行) 、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社会交往、民族心理等皆在节日民俗中有着综合反映。 关于春节民俗的兴起, 民间的传说故事有所记述。传说故事《春节》讲述一位很有心计的青年,名叫万年,他一心想把节令定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勤奋测日影,精心作记录,探索出太阴历的基本规律: 日出日落三百六, 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 一岁月有十二圆。他将草创的太阴历奉献天子祖乙, 敬请天子定节令。天子祖乙便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传说故事《过年的来历》又从另外一个角度讲述春节的来历。相传很古老的时候, 我们的祖先深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头如狮子一样威武, 身躯象牛一样肥壮, 力大无比,发怒时一声吼叫,山摇地动。这种猛兽常常窜进人们的住处猎食人和牲畜, 为害极大。特别是每年的岁末严寒之时, 更是作恶多

端, 弄得百姓惶惶不安。人们同这种猛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终于找到了它的弱点,发现它最害怕三种东西:一是红颜色, 二是火光, 三是响声。于是,在每年的岁末之时,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着火堆,夜里还通宵不睡觉,打打敲敲闹得震天响。这样吓跑了猛兽,求得平安。人们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年岁末家家户户都张贴红纸对联, 点灯燃烛,敲锣打鼓, 通宵守夜。这种做法,相沿成习,一代一代流传下来, 这就是-过年。这日子就是现在的大年三十和初一。还有其它一些传说故事,从大年三十守夜、祭祀灶王神和贴春联等多个侧面述说春节的兴起。纵观上述种种传说故事, 它们讲述春节的来历, 虽然说法有区别, 角度不相同, 但也有其共同之点, 这就是除旧迎新, 庆祝、纪念过去一年所取得的成绩和胜利, 希冀来年再创佳绩, 形势更喜人。所以, 春节是一个充满欢乐、祥和、吉利和希望的极富喜庆气氛的传统节日, 这种浓烈的氛围处处可以领略感受, 处处给人欢欣鼓舞。这是春节民俗的基本特色。 春节期间, 民风民俗, 异彩纷呈, 展示出我们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节日民俗文化。而在少数民族地区, 春节民俗中的美酒和酒歌,是最为奇特而又最具魅力的文化现象。民族地区的酒和酒歌文化源远流长, 它历古至今,盛况不衰。对此, 笔者今年春节在贵阳市郊民族地区采风颇有感触。兄弟民族同胞的美酒、酒歌, 是那样的浓烈而情深, 又是那样的质朴而温馨。我们行走在市郊布依族村寨,受到的是热情接待, 见到的是热闹场面, 好客的主人对我们以歌相迎, 以酒相敬。有的村寨, 男女歌手还在农家小院设置酒歌会场, 边唱歌, 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