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业流变学(4)11-9-2-学生用

工业流变学(4)11-9-2-学生用

工业流变学(4)11-9-2-学生用
工业流变学(4)11-9-2-学生用

工业流变学
教师:张立娟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第四章习题
1. 流变性测量对流场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试推导牛顿流体在圆管内流动的速度和流量方程。 3. 在圆管中稳定流动实验中可直接测得的参数为压差和流量,如果利用所测得压差 和流量数据可以确定流体的粘度 η =
π R 4 Δp
8Ql
和壁面剪切速率 γ&max =
4Q π R 3,能否根据这
两式的计算结果绘制一般流体的视粘度曲线?为什么? 4.试推导牛顿流体在狭缝内压力流动的速度和流量方程。 5. 在推导牛顿流体的圆管流动、狭缝流动、同轴环隙流动的粘度和剪切速率时,分 别引入了那些假设条件?这些假设条件对于流体流变性的测量有哪些限制?

第四章习题
6. 绘出落球粘度计的原理简图,并简述其基本原理。 7. 落球粘度计需要对Stokes方程进行哪些校正?实际应用的落球粘度计如何处理 这些问题? 8. 落球粘度计能否用于研究非牛顿粘性?为什么? 9. 绘出同轴圆筒流变仪原理简图,并导出确定视粘度和剪切速率的计算式。 10. 请分析导致同轴圆筒流变仪测量误差的原因,并详细论述其误差修正的方法。

第四章 流变性测量方法
4.1 概述
4.2 牛顿流体测粘流 4.3 粘度计 4.4 流变仪

4.1
概述
?流变性测量的对象 ?流变性测量对流场的基本要求 ?典型的流场 ?流变性测量的原理和实验技术

4.1 概述
4.1.1 1.流变性测量对象 流变学的三大内容 流变性测量对象与典型流场
本构方程
流场
流变测量技术
测量对象
不同材料 的流变性 不同流动条 件下材料的 流变性
流场的基本要求 材料函数
可以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材 料的特定流变行为,或可 以利用测取的参数确定材 料的特定流变行为。

4.1 概述
4.1.1 2.典型流场
三种:简单剪切流、小振幅振荡流和拉伸流
流变性测量对象与典型流场
(1)稳定的剪切流
稳定的简 单剪切流
y v(y)
V0 x 库特(Coutte)流
被用来测定流体的粘度,称为测粘流
y p1 v(y) p2 x 泊肃叶( Poiseuille flow)流

4.1 概述
4.1.1 2.典型流场
(2)小振幅振荡流
动态试验 振荡应力/应变的试验称为动态试验。 测试粘弹性材料的动态流变特性 。
流变性测量对象与典型流场
γ
弹性特性 粘性特性
τ
动态粘弹性示意图
t

4.1 概述
4.1.1 2.典型流场
(2)小振幅振荡流
测定的材料函数 储能模量、耗能模量、储能粘度、动态粘度、储能柔量、耗能柔量
? iωt 当在粘弹性材料上施加一个频率为f的复应变时 γ = γ 0 e ? i (ωt +δ ) 损耗角 复应力可表示为τ = τ 0 e τ? ? G = ? ①复剪切模量定义为 G ? = τ 0 / γ 0 (cos δ + i sin δ ) γ
流变性测量对象与典型流场
又可写成
G ? = G ′ + iG ′′
耗能模量 储能模量
若材料是纯弹性的,则损耗角为0o, G′ = G ?
G ′′ = 0
? 若材料是纯粘性的,则损耗角为90o, G ′ = 0 G ′′ = G

4.1 概述
4.1.1 2.典型流场
(2)小振幅振荡流
②复合粘度定义为 又可写成 材料对动态剪切的总阻抗
流变性测量对象与典型流场
η ? = G? / ω
η ? = η ′′ + iη ′
η ? = τ 0 / γ 0 / ω (cos δ + i sin δ )
储能粘度 动态粘度
η′=τ
0

0
/ ω sin δ
0
η ′′ = τ
0

/ ω cos δ
恢复特性
③复合柔量定义为 J ? = 1 / G ? 又可写成 储能柔量
J ? = J ′ + iJ ′′
耗能柔量

4.1 概述
4.1.1 2.典型流场
三种:简单剪切流、小振幅振荡流和拉伸流
流变性测量对象与典型流场
(3)拉伸流
需测定的材料函数为 η E (k )
η E (k ) =
τ 11 ? τ 22
k
k=
dv1 dx1
测量拉伸粘度的装置 ?巴尔曼(Ballman)法稳定拉伸的流变仪 ?梅斯纳法稳定拉伸的流变仪 稳定的拉伸流

4.1 概述
4.1.2 1.测量原理
将表征材料流变性质但不能直接测量的物理量(如应力、应变、应变速率、粘 度、模量、法向应力差函数(或系数))等转化为可测量的量(如压力、扭 矩、转速、频率、线速度、流量、温度等)。
测量原理与实验技术
2.实验技术
设计能够模拟特定流场条件的材料函数实验测量装置,满足下列要求:
9测量很宽粘弹性变化范围的样品,其变化范围可跨越几个数量级 9测得的量值尽可能反映样品真实的流变特性和工程实际应用条件

4.2 牛顿流体测粘流
?圆管中的流动 ?狭缝中的流动 ?同轴环隙中的旋转流动性

4.2 牛顿流体测粘流
4.2.1 1 . 测粘原理
牛顿流体在圆管中的稳定流动是典型的Poiseuille流 需要确定的参数
圆管中的流动
η
为得到实验粘度曲线
η = η (Q, Δp)
γ&
γ& = γ& (Q, Δp)
通过圆管横截面的流量Q 可直接测得的量 圆管两截面间的压差Δp 圆管几何尺寸,长度l,半 径R

4.2 牛顿流体测粘流
4.2.1 2 . 数学模型与求解
(1)流动满足的条件
l Δp
圆管中的流动
r θ R
z
稳定的圆管流动
在柱坐标(r,θ, z)
流场: ν r = ν θ = 0
? =0 轴对称流动: ?θ
ν z = ν z (r )
? =0 稳定流动: ?t

4.2 牛顿流体测粘流
4.2.1 2 . 数学模型与求解
(2)控制方程 建立控制方程的方法: ① 由应力表示的N-S方程,考虑上述特定的流场条件而推得。 ② 建立简单剪切流场中的应力与驱动压力之间的平衡关系。
l Δp
圆管中的流动
r θ R
z
稳定的圆管流动
将圆管中的层流视为许多同心圆柱层的流动 取圆管长l,半径为r的 柱体层流体进行研究

4.2 牛顿流体测粘流
4.2.1 2 . 数学模型与求解
(2)控制方程
该流体柱受力: ① 圆管两端面的外加压力差
Δp
圆管中的流动
Δpπr 2
2 π rl τ rz
②柱体表面的外层流体对其粘性阻力,等于剪切应力 τ rz
2 π r lτ
(3)边界条件
rz
+ Δ pπ r 2 = 0
r=R
νz = 0

4.2 牛顿流体测粘流
4.2.1 2 . 应力
由 得
圆管中的流动
2 π r lτ
rz
+ Δ pπ r
2
= 0
τ rz = ?
Δpr
2l
ΔpR
2l
τR 为 在管壁上的剪切应力
τ R = τ rz ,max = ?
在管中心处的剪切应力为 τ
rz
=0

4.2 牛顿流体测粘流
4.2.1 4 .速度场 圆管中的流动
τ rz = ? Δpr
2l 对牛顿流体在圆管中层流,其速度分布方程 τ Δpr dν γ& = z = = ? dr η 2lη
积分,并代人边界条件 r=R
νz = 0
ν z (r ) =
5.流量
得,流量 压降
Δp 2 2 (R ? r ) 4ηl
通过从r到r+dr的圆环柱体的体积流量为: d q
Q = ∫ dq = ∫
0 R R 0
= vz (2π r d r )
Δp πR 4 Δp 2 2 ( )( R ? r )πrdr = 2ηl 8ηl
Δp =
8ηlQ πR 4

4.2 牛顿流体测粘流
4.2.1 6 .粘度与剪切速率
牛顿本构方 程
圆管中的流动
η=
πR 4 Δp
8Ql
Δ pR
2l
8ηlQ Δp = πR 4
非牛顿模型
τ R = τ rz , max = ?
在r=R 管壁上
γ&max =
4Q πR 3
η = η (Q, Δp )
γ& = γ& (Q, Δp)

γ& =
dν z τ Δpr = = ?× dr η 2lη
η = η (γ& )
对于非牛顿流体

让小学生轻松学好数学

让小学生轻松学好数学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的教为辅, 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的教学素材,营造民主、和谐 的教学氛围,充满激情地上好每一节课是促使学生轻松学数学的有效手段,是提 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情境民主 数学教学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过程,如简单的数字“1”,包含着“1”的来历、“1”的意义、“1”的运用等等。因此,教师在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透彻理解教材、精心备课,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予学生独自思考的空间,就能构 建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们学得愉快、轻松。下面我就如何“让学生轻松学好数学”谈一下自己的实践体会。 一、结合生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把生活中的事例 引入课堂,能创设良好的数学教学情境,使学生对数学课更感兴趣。例如,我们 在教学“平均分”问题的时候经常会这样打比方:把10颗糖分给5位小朋友,怎样分才显得公平呢?每位小朋友又能分到多少颗糖呢?学生们根据生活经验很容易 得出:当每个小朋友都分到2颗糖时最公平。[10÷5=2(元)]直接引入,这就是 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平均分”!通过打这个比方,可以让小朋友们意识到:“平均分”就是要让每个人分到的数“一样多”;“平均分”问题可以用除法来解决。这样学 生就顺利完成了“平均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学生们也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因此,教师要认真理解教材,尽可能地将数学知识跟生活实践相结合,创设出符合 学生生活与知识水平的教学素材,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二、师生相融,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教师神圣不可侵犯的高大形象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于学生们的心底,成了亘古 不变的话题。教师的话就是“圣旨”、教师的行为就是“正确的”一直烙在学生心上,因此,很多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着难以填平的沟壑,比如,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 的情况:布置的练习题不会有学生来问,但教师一提问学生却不懂;学过的知识 学生表面理解,但考试学生却不会做;教师说1+1=3,不会有学生认为1+1=2…… 这些种种现象,都体现了教师的“权威”震慑了学生的种种“潜能”,导致学生有想 法不敢说、有创新不敢做、有问题不敢提、有意见怕指责。这就严重阻碍了数学 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给学生松绑,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三、多表扬、少批评,激情饱满上好课 “悲观者看问题悲观,遇到的问题也悲观;乐观者看问题乐观,遇到的问题也 乐观!”这句话用在教学者身上特别合适。许多老师在上课时遇到学生精神不集中,就会感到很生气!面对学生的上课走神、做小动作,大声怒斥、批评责骂。这样,个别同学的某些举动,影响了老师上课的心情,耽误了其他同学求知的权利。作 为教师,应该善对每一位学生,课堂上用多表扬少批评,才能激情饱满上好课, 使学生自主学数学。如我在一年级上数学课时遇到过这种情况:教室里有一半的 同学在画正方形、长方形的时候站了起来并走去和上下左右桌的同学说话。为了 让大家安静并坐好,我大声斥责他们不能说话,用棍子恐吓他们不能继续说话了,结果吵闹的声音越来越响。我意识到:批评这方法无效,得改变方法,于是,我

高中政治第2单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第4课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第2框我国的社会保障教学案

第二框我国的社会保障 学习任务核心素养 1.描述与分类:社会保障的功能和内容。 2.解释与论证:加强社会保障的原因。 3.预测与选择:完善社会保障。 4.辨析与评价:发展社会保障要量力而为、 权责统一。 1.政治认同:支持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 2.科学精神:理解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因、 功能、内容。 3.法治意识:依法监管社会保障事业。 4.公共参与:树立参与社会保障的权利和义 务意识。 一、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 1.原因 (1)面对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疾病、失业、养老、灾害、生活贫困等各种问题,国家依法建立起由政府和社会承担主要责任的社会保障“安全网”。 (2)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形式日益多样的社会保障发挥着越来越广泛的作用。 2.功能 手段作用 通过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 的生存危机 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权利,能够有效维护社会生活秩序的稳 定 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 能够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和冲 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通过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 充分发挥社会互助功能,同时通过社会成员的自助与他助, 推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提示:社会保障往往具有公益性和非营利性,一般不靠市场机制来实现。 3.内容 (1)社会保险 ①地位: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 ②方式:政府、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集资金。 ③作用: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 ④内容:主要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 (2)社会救助

①特点:是最先形成的、历史最悠久的社会保障形式。 ②方式:政府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因自然灾害或其他经济社会原因而无法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公民给予无偿帮助。 ③目的: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 ④作用:是保障社会成员生活安全与生存权利的“最后一道防线”。 (3)社会福利 ①方式:政府和社会向老年人、残疾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实物供给或者福利津贴。 ②目的: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③特点:是最高层次的社会保障。 (4)社会优抚:国家和社会依法对现役军人、复员退伍军人以及军烈属等优抚对象实行物质照顾、生活和工作安置、精神抚慰的褒扬性、补偿性、优待性、综合性的特殊社会保障。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全覆盖:要公平对待每个公民并确保其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权益。为此,要建立起覆盖全民、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系,形成没有漏洞的“安全网”。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要更多地维护好弱势群体的利益,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2.量力为: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要坚持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对生活安全保障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的社会保障需求。同时,经济发展是社会保障的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作支撑,社会保障即使建立起来也无法维持下去。只有建立起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保障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使社会保障持续发展。 3.责权利:要做到权责清晰。享受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的一项法定权利,也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同时,社会保障资金的筹集涉及政府、企业、个人和其他单位的经济利益,需要各方合理分担责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必须明确各方的权利与责任,严格依法监管。 4.多层次:要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判一判] (1)社会保障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生产力发展。( ) (2)每个人享有的社会保障是相同的。( ) (3)社会保障水平越高越好。 ( ) 提示:(1)×(2)×(3)×

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的

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 如何才能学好数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如何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分析,不论学生自身的因素还是学校、家庭环境对学生自身兴趣的影响都与教师有直接关系,就像邓小平曾说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同样,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关键也是在教师,如何调动学生学数学的积极性呢?教师在学生学习中又处于什么地位呢?下面是本人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 一、先从本身着手,让学生喜欢上你,从而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教者本身来讲,要从各方面来完善自己,比如,师德修养,文体方面等等,让学生从内心尊重你,要和学生结交成各方面的朋友,从而使他们喜欢你的同时,也喜欢你所教的学科。现在很多教师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学好数学时,经常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却忽视了自身的素质要求,如果自身不修边幅、口无遮拦的,如何让学生喜欢上你,更不用说喜欢上你的课了。学生一开始就抵触你,即使你再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都只是“剃头担子一头热”。 二、其次先要诱发兴趣,通过游戏性活动,让学生喜欢上你上的数学课。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也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诱发学生从新课刚开始时就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愉快的游戏能唤起学生的愉悦感,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并由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发展间接兴趣。因此,教师导入新课时,根据教学内容,可选择组织学生做数学游戏的方法,让学生人人参加,能很快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学习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中,我让一部分学生当作售货员,一部分学生当作买东西的顾客,让他们从实际出发,从一买一卖中得到乐趣,更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更让学生们懂得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何乐而不为呢? 三、再次要设计疑点,激发思维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起于思,思起于源”。心理学认为。疑是最容易引起探究反射,思维也就应运而生。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会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样?通过换位思考,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学习的境况,让学生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让学生产生“疑”。引起思考,是需要学习的开始。疑问使学生萌发出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对新知识的探求。 四、通过让学生在争论中提出问题,开拓思维能力升华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项艰苦而又细致的劳动。学习的直接兴趣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学生在刻苦学习,认真钻研的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升华的。一个懒于学习,不愿思考的学生,是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有充分施展才能的机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发表与教师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求学生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丰富想象,开拓思维。这样,对升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次,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升华兴趣的一个好办法。因此,教师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轻松学数学

2014年优秀教学论文送评材料 科目小学数学 学校惠州市XX小学 题目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轻松学数学姓名 联系电话(手机) 电子邮箱 日期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轻松学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强调了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表明数学学习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以探索为主线,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体验数学乐趣,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重要途径。 一、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建构新知的能力。 数学知识只有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自主探究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的、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性地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 如在学生学习《认识角》时,我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角的大小跟角的张口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特征。在经历了看一看、想一想后,有的学生用学具做出活动角移动角的两条边,发现角在变大或变小;有的学生画一个边很长很长的角,擦短它的两条边,角的大小没有改变。从而知道角的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而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在情感体验中去“做数学”,在“做数学”中建构新知。 数学实验是一种手、脑、眼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有利于激起大脑中探究区域的活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探究能力。 二、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链;日用之繁,无一不用数学。”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突破了数学课堂教学的封

哲学第九课第二框导学案.doc

张甸中学高二政治导学案(必修) 课题:第九课第二框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编制:孙威审核:鲍德喜 【学习要求】 【知识梳理】 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区别 (1)含义不同 主要矛盾一一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地位,对事物发展起作用的矛盾。 次要矛盾一一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作用的矛盾。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1主要矛盾处于地位,着事物的发展方向。 %1次要矛盾处于地位,对事物的发展方向不起作用。 2、联系 (1)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主次矛盾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A.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着重把握,抓住o B.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 二、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区别 (1)含义不同 矛盾的主要方面一一处于地位,起着作用的方面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矛盾的次要方面一一处于地位,不起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不同 %1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地位,起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 要方面决定的。 %1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地位,不起作用。 2、联系 (1)二者相互依赖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 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又要分清。 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一

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的认识方法。重点是中 的重点,两点是有的两点。反对形而上学的和。 四、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依据——O 2、含义一一在矛盾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找出解决矛盾的 方法。 3、地位一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 4、意义: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认识事物的;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正确解决矛盾的o L知识归纳】 判断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 1.从外延看 主要矛盾是就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诸多矛盾”相比较而言的。主要矛盾一般只有一个,次要矛盾可以有多个;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一方,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只有一方。 2.从内涵看 主次矛盾讲的是“矛盾体”。可以称为“一个”或“一种”矛盾;而矛盾的主次方面讲的是“矛盾侧面”,只能叫“一方”或“方面”。正因为主次矛盾是“矛盾体”,其内部都包含着矛盾的双方,所以主次矛盾又有各自的矛盾的主次方面。 3.从作用看 主要矛盾:决定事物的发展进程。常用在“办事情”,解决问题,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怎么找出问题关键。如攻打锦州,处理中美关系,经济为中心。(怎样做) 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常用在“看问题”上,用于评价利弊、优劣、功过等,如什么是社会主义,人的本质,网络的利弊,一国两制。(认识、态度) 4.方法论意义 主次矛盾要求做工作要抓重点、抓关键、抓中心,但又不忽视一般;矛盾主次方面要求看问题要把握本质和主流,但又不忽视支流。 5.可以用来判断二者区别的一些重点词语 “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突出任务”、“突破口”、“重中之重”、“第一要务”、“核心问题”、“放在首要地位”等说法都可以判断为抓主要矛盾; “抓主流”、“辨方向”、“识大局”(分析形势)、“判断性质”、“占主体”、“实质”、“总体上” 等词语都可作为矛盾主要方面的识别依据。

怎样才能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怎样才能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七大提出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任重而道远。我们一定要全面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在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上下工夫。真学。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党章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提出的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要求。十七大党章《总纲》要求,全党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基本路线统一思想,统一行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且毫不动摇地长期坚持下去。党章规定党员要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规定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六项基本条件。其中一项就是,要具有履行职责所需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水平,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头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经得起各种风浪的考验。 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终究是不能离开理论思维的。一个执政党只有掌握了先进的理论武器,具有

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才能把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起来,真正承担起推动历史前进的领导责任,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立于不败之地。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不能当马克思主义的“门外汉”。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建设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学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的养成和提高,绝非轻而易举之事。真学,就是要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性,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学习,认真而不是敷衍地学习,持之以恒而不是一朝一夕地学习。要怀着感情学,带着问题学,跟着时代 学。 真信。核心是解决好政治信仰问题。信仰是一种精神纽带,是凝聚政党或国家团结起来向着共同目标前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 动力。 邓小平同志对此曾经讲过一段非常深刻的话。他说,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政党是政治组织,没有共同的政治信仰,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政治组织。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作为政治理想和政治信仰的政治组织。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解决信念问题,就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

第四课第二框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导学案-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二框导学案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自主先学】 1.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_________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_________是运动的承担者。 2. 运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止是运动的一种_________,静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 规律 (1) 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__________。 (2) 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__________ 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 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_______________。 4. 尊重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1)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__________,按规律办事。 (2)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但人在客观规律面前____________________。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重难点突破】 1. 离开物质谈运动属唯心主义,如“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离开运动谈物质属形而上学,如刻舟求剑。 2. 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如飞矢不动;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如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3.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为规律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

四年级奥数生活中的数学(教师版)

生活中的数学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例如,人们经常要外出学习,工作或活动、买东西,就要走路、乘车、坐船。在在这些过程中,都会遇到许多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数学实际问题的应用。 学会解决生活中乘车、坐船、走路、买东西、切西瓜等常见的数学问题,可以提高我们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巧妙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有25人要到河的对岸去,河边只有一条小船,船上每次只能坐5人,小船至少要载几次,才能全部过河?、分析:如果直接用25÷5=5(次)来计算,那就错了。因为虽然船上每次能坐5个人,但在船返回的时候,必须有一个人跟着船一起返回。所以,每次只能有5-1=4(人)过河。只有在最后一次的时候由于不需要再返回,所以能运5人。那么,小船至少要载(25-5)÷4+1=6(次),才能全部过河。 解答:每次过河的人数:5-1=4(人) 小船至少要载的次数:(25-5)÷4+1=6(次) 答:小船至少要载6次,才能全部过河. 结论:划小船,要有人划,回来还要留1人在船上,划一次船载5人,只能把4人送到河对岸,有1人划回来,但是最后一趟就不需要再划回去。 练习1.有41人要过河,河边只有一条能坐6人的小船,至少要渡几次才能使大家全部过河? 练习2.有34人要过河,一条只能坐4人的小船,至少要渡几次才能让大家全部过河? 练习3.有21个小朋友要去小河对岸,只有一条小船,每次最多能坐6人。最少要几次,小朋友才能全部渡河? 例2.旅游团有30人要去机场乘飞机,团里有两种车,一种是面包车,每辆可乘9人;另一种是小轿车,每辆可乘4人。应怎样派车把这30人送到机场?哪一种派车方案比较合理? 分析:我们可以只派面包车,30÷9=3(辆)……3(人),3+1=4(辆),要派4辆面包车;也可以只派小轿车,30÷4=7(辆)……2(人),7+1=8(辆),要派8辆小轿车;还可以两种车同时派,根据面包车的数量从多到少考虑,派车的方案列表格如下: 3种方案,即派2辆面包车和3辆小轿车比较好,派出的这5辆车正好坐满,空座位数是0. 解答:最好派2辆面包车,3辆小轿车。 结论:乘车时如果是几种车辆的组合,就要用凑数的方法,看用几辆大车和几辆小车把人一起运走比较合适,可以用列表格的方法将所有方案列举出来,相互比较,得出最优方案。 练习1.一个旅游团20人要过河,河边有大、小两种船,大船每条可坐9人,小船每条可坐4人,应怎样租船把这20人送过河?哪一种租船方案比较好?

【心得体会】努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党校学习有感

努力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党校学习有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是党外干部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容之一。XX市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XX教授给大家作了专题辅导报告。该报告以时间为主线,从十二大到十九大,系统回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历程;以哲学辩证法为基础,概括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详尽阐述了学习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值得重点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该报告让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主要体会如下: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之不易,需倍加珍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建立在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实践检验基础之上,由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努力探索发展起来的,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重要理论成果,也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回答了三大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涵盖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精髓,彻底贯彻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对如何带领我国人民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中国的创新和发展,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当代实际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

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起到了决定性的思想引领作用,是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最强大最现实的科学理论。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一脉相承的,都是实践的产物,也都是指导我国实践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和正在印证着这一理论指导作用之正确;并且,这一理论也始终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修正、发展和完善,保持着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与实践结合、与时俱进,正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根本所在。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丰富,须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回顾我国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途径、切身的感受,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国历史、现实和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必然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国际战略、领导理论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是涵盖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以及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必须学深学透入脑入心,真正做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

让学生学好玩又好学的数学

让学生学习好玩又好学的数学学生学习数学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快乐。我们常常以成人的眼光审视严谨、系统的数学,并以自己多年来习惯了的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对孩子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并不在意,还忽视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何让学生感到数学好玩又好学呢?谈谈我的看法。 让小学生学有趣的数学。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学习行为要由兴趣主导。虽然数学常常以抽象概括的方式进行形式化的表达,但小学数学教学不应该照本宣科,不应该是仅就“学术状态”的数学学习,而应该是“教育状态”下的数学学习。应该让抽象的数学变得鲜活有趣、充满活力。 让小学生学与生活联系的数学。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旧知识”。小学生在经历的生活中已经有过数学应用的体验,数学学习是对有关数学现象的重新认识,是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总结与升华。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与生活实际有联系的数学情境。例如,学生在学习“年、月、日”之前,就已经知道“我今年过生日到明年过生日正好是一年”、“爸爸这个月领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正好是一个月”。这是多好的解读!他们把十分抽象的时间观念,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物化”出来。上学之前的活动与经历使学生获得了数量和几何形体最初步的观念,虽然这些概念或观念可能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不严格的,甚至还可能是错误的,但却为正规学习数学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些学前积累下来的生活经历,会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被“重新解读”。学生以身边熟悉的现实生活为桥梁,逐步学会数学地思考,发现和得出数学的结论。同时,他们还将感受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体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从而更加热爱数学学习。 让小学生学能听得懂的数学。对于学习者而言,最大的痛苦莫过于“听不懂,学不会,还得被强迫着听,强迫着学”。教师要让小学生能听得懂数学,一是要让数学学习内容贴近儿童实际,让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二是要把数学变得简单些、容易些、朴实些。简单些,就是用“熟悉的”去解释“陌生的”,用“具体的”去理解“抽象的”。容易些,就是把人为制造的难点降下来,减少整齐划一、千篇一律的统一要求,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朴实些,就是不要刻意追求课堂的尽善尽美,鼓励学生用原生态的,甚至是有些粗糙的语言诠释自己对数学意义的理解。

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活动中轻松学习数学 平罗县姚伏小学周军 关键词:游戏动手操作生活中的数学运用媒体新的课程理念给学生打开了寻找知识的大门,也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绿色课堂的开端。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去思考,不断改变践行以往的教育传统理念,不断创新,把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张扬个性,快乐的学习———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育学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感兴趣的,他们才会愿意学,乐于学,而且容易学会,在学习过程中感到轻松、快乐。 一、快乐游戏,轻松学习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在教材编排上适当安排以游戏为主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数学。教材的游戏符合小学生好动、好玩、天真的特点。恰当地选择儿童喜闻乐见的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知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学生不仅学到了有关知识,而且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合作能力、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第二单元P80做一做。游戏——找朋友。目的是加深和理解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意义。 学号是12的因数而不是18的因数站左边,学号是18的因数而不是12的因数站右边。通过游戏学生发现:我既是18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该站哪儿呢?学生想了又想,站到中间。教师顺势引导,你们又发现了什么信息?学生甲: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

的因数叫公因数,其中最的的因数叫最大公因数。 在游戏中学生学生学习了数学。 二、动手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 分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至六年级教材,学生动手的实践活动课层次出现。他的主要目标通过实验、动手操作让学生从活动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得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获得知识的解决途径与结果。实践活动课,它可以方便教师更好的用好教科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主动探求、主动合作,形成团结合作的团体,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学生、和教师共享学习的乐趣。 案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第三单元。 怎样求长方体的体积? 课前准备好棱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24个,摆自己喜欢的长方体,并把与长方体相关的数据填写下表: 观察自己所填的表格,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A:长方体的体积单位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学生B: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长×宽×高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真正学到了数学知识。

学习有用的数学

学习有用的数学问题 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体现学习有用的数学,使数学问题生活化是新教材编排的一个明显特征。解决问题的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分析题意,思考解决问题方法离不开创设恰当的教学情景。在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47页练习六中的解决问题教学中,我尝试创设结合实际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走进数学,走进生活,感悟知识,有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演”出氛围,明白题意 四年级上册练习六第3题是以图片形式呈现的,画面有三个小学生买肯德基,售货员背后有一张价格表,肯德基有18元/份和21元/份两种,三个小学生的对话传递的信息是:有60元,买3份,有几种买法? 图形实际上是生活现实的一个缩影,解决问题要完成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之间的相互转化。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准确快速把握题意完成生活问题数学化,在教学中我组织四名学生上台表演,要求他们把习题内容表演清楚,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并且思考:如何用有顺序的语言把表演内容说清楚。 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他们有生活经验,创设生活情景学生容易接受,能够直接、快速的完成生活问题“数学化”和数学问题“生活化”之间的相互转化。加上教师在遣词造句、语句提炼方面简单的指导,学生能够通过在“演一演”到“说一说”的氛围中把图画表述的意识搞清楚,明白题意。 二、“演”出道理,明确方法 学生在明白题意之后,怎样解决问题,教学时我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讨论时仍然以买方和卖方两种角色的表演形式呈现,由于肯德基有18元/份和21元/份两种,所以会有多种方法,此时放手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说一说可能的情况、方法、算理。一边演,一边说,突出方法的多样性教学,渗透规律性的理解。教师在学生基本明确方法之后,引导学生注意算式的书写,格式的规范就可以了。 三、“演”出关键,感悟算理 练习六第7题是“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一次买三棵,每棵便宜

论文-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轻松学数学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轻松学数学 刘钟老师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强调了我们的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表明数学学习应该从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以探索为主线,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体验数学乐趣,获得更好的发展。而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则是重要途径。 一、在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建构新知的能力。 数学知识只有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究,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自主探究的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的、自由的、开放的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性地获得有关的数学知识。 如在学生学习《认识角》时,我让学生观察、猜想、验证角的大小跟角的张口有关,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特征。在经历了看一看、想一想后,有的学生用学具做出活动角移动角的两条边,发现角在变大或变小;有的学生画一个边很长很长的角,擦短它的两条边,角的大小没有改变。从而知道角的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而角的大小跟边的长短没有关系。学生在动手实践操作中、在交流研讨中、在合作互动中、在情感体验中去“做数学”,在“做数学”中建构新知。 数学实验是一种手、脑、眼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有利于激起大脑中探究区域的活跃,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探究能力。 二、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体验生活的能力。 数学家华罗庚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链;日用之繁,无一不用数学。”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

七年级政治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2框深深浅浅话友谊导学案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深深浅浅话友谊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珍视友谊,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能力目标:学会正确对待友谊,能正确处理交友中出现的问题,坚持自己的道德底线。 知识目标:了解友谊的特质,知道什么样的友谊,才是真正的友谊。 【重点难点】 重点:友谊的特质。 难点:正确处理交友中存在的问题。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今天上课,老师要检查昨天布置的作业。小强由于昨晚只顾玩游戏而没有做作业,他非常焦急。他看到好朋友小亮后,让小亮把作业拿来给他抄一下,否则,作业完不成,肯定要被老师批评了。可小亮很为难,让他抄,自己违背了对老师的承诺;不让他抄,小强要挨批,小强也肯定会埋怨自己,他该如何做呢? 学生讨论回答案提示:…… 师:一边是老师,一边是好朋友,小亮确实很为难,他到底怎么做才是对老师,对好朋友小强负责任的表现呢?今天我们继续探讨友谊的话题——深深浅浅话友谊。 自学互研生成能力 (一)自主预习 1.友谊是一种亲密的关系。 2.友谊是平等的、双向的。我们共同分享,也相互分担,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3.友谊是一种心灵的相遇。志同道合、志趣相投的友谊,更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风雨的洗礼。 4.友谊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要学会接受一段友谊的淡出,坦然接受新的友谊。 5.竞争并不必然伤害友谊,关键是我们对待竞争的态度。 6.友谊不能没有原则。 (二)合作探究 知识模块一友谊的特质 探究一:教材P44上面运用你的经验 (1)在友谊中,什么特质是重要的呢?请选择你认为最重要的三项,并将选中的部分涂上自己喜欢的颜色。 (2)与同学分享后,你发现哪些特质赢得的支持率较高?请把它们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答案提示:(1)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填涂。(2)如:理解、信任、忠诚、友善、平等、帮助、诚信、亲密等特质赢得的支持率较高。 探究二:教材P45上面探究与分享及阅读感悟 (1)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如何理解“我”心里的滋味。 (2)帮助朋友,是否意味着自己会受到损失? (3)学生齐朗诵古诗《木瓜》,感悟友谊的特质。 答案提示:(1)我帮助了李鸣,而李鸣却不愿帮助我,所以我心里很不是滋味。 (2)帮助朋友,并不意味自己会受到损失。我们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在帮助自己,提高自己。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们要共同分享,也要相互分担,在相处中体验积极的情感。 探究三:教材P45下面探究与分享 (1)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也有人说:“多个朋友多条路。”你如何看待这两种观点? (2)分享和分担是对等的吗? 答案提示:(1)我赞成“君子之交淡如水”。因为友谊是纯洁的、不应带有功利性的。朋友确实可以帮助我

四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折扣)

生活中的数学 一、考点、热点回顾 去商场买东西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商品在打折,打九折,打七折,打五折……你知道打折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生活中的数学——打折。 经济问题中常见的名词: (1)原价:商品原来的标价; (2)打折:打几折,就是商品的原价平均分成10份,付钱的时候只需付其中的几份的钱; (3)折后价:商品打完折后的价钱。 打折:原价÷10?折数=折后价。 反求原价公式:折后价÷折数?10=原价。 二、典型例题 例1、计算下面各物品打折后的价钱 (1)一个书包原价80元,打八折后是元; (2)一支钢笔原价40元,打九折后是元; (3)一个足球原价100元,打六折后是元; (4)一辆自行车原价130元,打二折后是元。 例2、小糊涂在自行车店挑选了一辆自行车,原价是200元,结账的时候,售货员告诉他这辆自行车打八折,那么小糊涂可以节省多少钱呢?

例3、计算下面各物品的原价 (1)一根竖笛打8折后是72元,竖笛的原价是元; (2)一把椅子打6折后是120元,椅子的原价是元。 例4、五一劳动节期间,商家纷纷进行优惠促销活动,甲商店采取的方法是所有商品一律九折,乙商店采取的方法是满100元减20元,满200元减40元……如果小明想买一双原价200元的鞋子,他到哪家商店够买会比较划算? 三、课堂练习 1、计算下面各物品打折后的价钱 (1)一件上衣原价90元,打九折后是元; (2)一架遥控飞机模型原价200元,打五折后是元。

2、萌萌在超市里看到一套芭比娃娃,它的标价是300元,旁边的牌子写着“打六折”,如果萌萌要买这套娃娃,她带的200元够吗? 3、计算下面各物品的原价 (1)一台电视机打9折后是360元,电视机的原价是元; (2)一把吉他打7折后是420元,吉他的原价是元。 4、六一儿童节期间,甲玩具店采取的促销方法是所有商品一律七折,乙玩具店采取的促销方法是满200元减20元,满400元减40元……如果文文想买一辆原价400元的遥控汽车,那么她去那家店更优惠? 四、课后作业 1、元旦期间,各个商家进行优惠促销活动,甲商店采取的方法是所有商品一律九折,乙商店采取的方法是满100元减40元,满200元减80元……如果萌萌想买一套原价200元的衣服,那么她去哪家商店更省钱?

《为“真学”而教》读后感

《为“真学”而教》读后感 读《为“真学”而教》,是我们小学老师这个暑假的作业之一。这本书是冯卫东教授所著,是他多年心血结晶,他从正反两方面给出18条“改课”建议,好用易学,教师可以借此上出好课,实现教学转向、课堂转型,并创造良好课堂教学生态。刚刚吕晓丹老师已经具体陈述了18条建议,我就在此基础上直接谈自己的几点感悟。 一、真学,在质量与效率的和谐共生中发生 这是冯教授在上篇确定三个重要的“真学”理念中提出的第二点。读这一章时,说实话,对我来说,是有难度也是有深度的。书中有这样一些观点,我们一起来看: 1. 效率和质量不是一回事,两者之间常常这样:效率的水(适当地)降下去,质量的石才能露出来。(紧扣“效率”和“质量”谈疑惑和自己的理解。)读到这里,我很不解,平时我们高呼要追求“高效”课堂,为什么冯教授却提出要把效率降一降呢?我再次反复读,反复揣摩,冯教授这里所说的“效率”应该是指教学进度上的“过快”,或者是教学容量上的“过满”。他虽然举例的是高中的例子,但对我们小学课堂同样是一种警醒:只有处理好质量与效率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两者和谐共生,“合作”双赢。 2. 明天的事情今天做。幼儿教育小学化就是其典型表现。现在有不少初中内容下移到小学教学,有一些高中内容下移到初中教学……大家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偷跑有禁不止。读到这里,我脑子里突然跳出了“剧场效应”四个字。什么是“剧场效应”?一个剧场,大家都在看戏。每个人都有座位,大家都能看到演员的演出。忽然,有一个观众站起来看戏(可能是为了看得更清楚,也可能因为身高较矮),周围的人劝他坐下,他置若罔闻,求助剧场管理员,管理员却不在岗位。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看戏。最后全场的观众都从坐着看戏变成了站着看戏。所有人,比原来付出了更多的体力成本,得到了和原来一样的(甚至更差)观剧效果。反观现在的教育,不就是这种“剧场效应”吗?所有即将入学一年级的孩子都迫不得已利用暑假提前学拼音,这就是一种“剧场效应”绑架下的教育现象。很多家长认为:其他孩子都在学,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学,那么一进入小学,自己的孩子可能就会掉队,自信心也会受挫。而实际上,提前学过拼音的孩子,这种优势仅仅体现在一年级上学期,尤其是学习拼音和字母的过程中。一旦进入课文的学习,这种优势就会自然消失,后期主要还是看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学习习惯。这种“剧场效应”绑架下的现象还有以下一些:不断延长的上课时间、愈演愈烈的补课、疯狂的作业…… 因此,在教育教学上,我们应遵循儿童身心成长规律,无条件、无原则的增效行为不可取。我们需要适当放缓教学节奏,让学生多一点“散步而非赛跑”的

活用“举例法” 轻松学数学

活用“举例法” 轻松学数学 摘要:活用“举例法”让学生借助具体的数字,帮助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定律、法则和公式,让学生感到数学好学,学起来轻松,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举例法;学数学 许多小学数学教师都有这种感觉:课堂教学中,有些知识虽经老师反复讲解和多次重点强调,但学生在作业或测试时,还是屡屡出现错误,学生学得累,老师教得苦。面对这种状况,笔者进行了认真反思,采取改老师一味讲授,变让学生运用具体的实例的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用举例法,轻松理解数学概念 数学概念,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系统性,学生难以理解。教学中,教师应设计一些具体的数据,让学生从这些看得见的数据中来理解概念特征和本质属性。例如,学完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后,老师让学生说出你知道的质数和合数有哪些?有学生说:质数有1、3、5、7、9……;合数有2、4、6、8、10……显然,该生把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相混了。老师让学生把这些数的因数,写出来,并结合质数、合数的意义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白,判断一个数是否质数,与该数

的因数的个数有关。通过对具体数的分析,让学生彻底理解了质数与合数的概念。以后当问到质数的意义时,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具体的数,先找出这些数的因数个数,再判断是否为质数,从而说出质数概念。 二、用举例法,轻松掌握运算律 在小学数学学习阶段,许多法则、公式和定律是用不完全归纳法揭示的,即按照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通过对特例的观察、分析、实验,从而归纳出一般性结论。当定律法则揭示出来以后,必须进行举例运用,在举例运用的过程中,让学生再一次认识定律和法则的含义、特征,所以揭示出运算律后,一定要让学生用具体的数字例子来说明运算律的含义并说明其运用的价值。如:揭示出乘法分配律后,学生就举出了相应的例子来说明运算律的运用,有两个学生分别举出了以下的例子:①32×(18+12)=32×18+32×12和②25×(4+8)=25×4+25×8,对比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例子①只是体现了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但没使计算简便,而例子②不但体现了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而且体现了运用乘法分配律后,计算更简便了,通过交流与对比学生举出的不同例子,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很快就理解了运算律的含义及其用法,还培养了学生的简算意识。当学生掌握了简算的价值后,他们的积极性更高了,都争先恐后想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例子,这种高涨的学习热情,难道不比老师出题,学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