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法(全)

经济法(全)

经济法(全)
经济法(全)

经济法

一、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将我国法律部门划分为七个门类

宪法及宪法相关法

民商法

行政法-----控权法

经济法-----授权法----国家授予政府权力干涉经济

社会法

刑法

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二、经济法的基本内容(没有经济法典)

两部分组成:市场规制法律制度宏观调控法律制度

三、经济法的学科重点

1.经济性或者专业性较强---经济法是以特定的经济关系为调整对象

2.国家干预性较强---立法、执法过程中,都体现了国家的干预性

3.综合性较强

四、经济法的课程介绍:1、基本理论问题研究2、具体的经济法律制度研究(反垄断法反不

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第一章经济法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梳理经济法的基本理念,追求社会整体经济利益

本章重点:1 经济法产生的原因 2 我国经济法调整的对象 3 经济法和相关部门法的关系 4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5如何理解经济法是社会责任本位法

第一节经济发的产生与发展的一般理论

经济法在我国是自经济体制改革后产生的一个新的法律部门

本节内容提示:

1.经济法的出现是我国为了弥补市场调节机制的固有缺陷

2. 世界各国的经济法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法律部门产生的一般规律是诸法合体(以刑法为主)—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

一、现代经济法产生于德国

(一)表现形式实践中的立法活动

(二)产生于德国的原因

1 从立法史的角度看,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契机

2 从法学史的角度看,德国信奉公法和私法的划分,同时更注重于立法体系的和谐

二、我国经济法的产生

1979-1992年时期的经济法1992-至今的经济法

三、经济法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原因:不同的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法律制度有不同的需求(经础决定上层建筑)

1.自然经济时期没有产生经济法的需求自然经济时期的法律形态为诸法合体,以刑为主

2. 近代市场也没有产生经济法的需求(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市场经济的前期被称为近代市场经济阶段)

近代市场时期的法律发展形态:民商法高度发达,行政法日益旺盛,经济法几未产生

3. 现代市场经济产生经济法

现代市场经济后期所产生的严重经济问题如垄断问题(微软捆绑式销售)不正当竞争问题(雀

巢)产品质量问题等,市场机制无法解决,需要国家以立法的形式进行干预—经济法

(二)社会原因——社会矛盾突出

(三)经济法产生的法律根源:现代社会法律功能的单一问题

市场经济与经济法的产生

1.市场经济的特点:通过市场实现资源配置

2.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区别

3.市场经济的优越性

4.市场经济的缺陷:市场调节的盲目性,滞后性,局限性,导致贫富差距、两极分化,会产生垄断。

由此可见,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时期发展到垄断阶段以后,市场机制已不能完全适用市场需要,必须引入国家干预,经济法就是国家运用法律手段干预经济生活。

围绕经济法产生原因的两种观点:1.为了弥补经济法的局限性(民法的缺陷过于注重私权,只能诉讼) 2.经济法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市场本身存在缺陷而导致市场失灵。因此经济法是为克服市场缺陷产生。

第二节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本节提示: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是什么我国的经济法调整对象包括哪些经济关系

一、法律部门划分方法问题

二、经济法的调整对象

(一)经济法调整宏观经济调控关系

1.宏观经济调控关系它是指国家对国民经济总体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

2.我国目前在宏观调控经济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2)对政府预算收入和预算支出缺乏有力监督

(3)逃税

(4)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5)金融监管缺失,收入差距加大

3.宏观经济调控具体表现:

(1)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增值税的转变

(2)遗产税、物业税、个人所得税的研究

(二)市场规制关系

规制是指外部力量对某一事物企图达到一定的状态的矫正设计

1.为什么市场规制关系需要经济法规制

市场秩序问题:(1)垄断问题(2)不正当竞争问题(3)产品质量问题(4)消费侵权问题(5)中介机构的诚信问题(6)广告欺诈问题

2.哪些市场规制关系需要经济法规制?市场竞争关系,消费者权益保护关系,产品质量关系,价格关系,会计、审计等关系

市场规制法内容: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会计法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等

三、经济法与相关部门法的关系

(一)经济法与民法的区别

传统的民法是以个人权利为价值取向,奉行个人本位的理念,对一些市场失灵的问题无能为力,经济法此时出现。两者保护对象不同,民法更强调意思自治,不强调国家干预,经济法强调通过行政执法调整社会秩序

第三节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含义

必须具备的条件:1普遍性2法律性3经济法的特殊性

二、我国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国家适度干预原则:伴随着“市场失灵”问题而出现,国家干预领域是宏观经济领域和市场运行领域

适度干预标准:1.尊重市场规律 2.行业自律

什么情况下进行国家适度干预?

1 当一种行为影响国家宏观经济协调

2 当一种行为影响社会公共利益、不确定主体利益时

(二)维护公平竞争原则

1 市场经济需要公平竞争

市场经济─竞争经济─追求公平─国家应建立维护公平竞争机制

2每个经济法在哪些方面体现了维护公平竞争原则?

《反不正当竞争法》──公平竞争角度

《反垄断法》──大小企业角度

三、经济法是社会责任的立法

(一)社会利益 1.国家利益 2.个人利益 3.社会利益(经济秩序安全、效率商业道德维护)(一)法律是调整利益关系的工具

(二)经济法维护社会公共利益为本位(优先、着重)

第二章反垄断法

第一节

反垄断法属于竞争法

一、我国目前的垄断现象及其特征

(一)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主体主要是跨国公司和公用企业。

(二)经营者通过垄断协议实施垄断,大多在竞争比较激烈的行业。

例如东星航空公司遭八大国有航空公司封杀

(三)经营者通过集中实施垄断,主要是跨国公司兼并民族企业

(四)行政垄断现象严重

二、垄断的划分

(一)独占垄断寡头垄断联合垄断

(二)按垄断产生的原因不同

1.经济垄断例如可口可乐,微软

2.国家垄断(有可能不合理,但合法)例如城市土地,地铁,烟草

3.行政垄断(靠行政权力,不合法)

4.自然垄断由于自然,环境形成的垄断,避免资源浪费,重复投资

三.经济垄断(A)和行政垄断(B)的区别:

(1)主体不同:A经营者B行政机关(我国最低一级为乡镇政府)国务院不能成为行政垄断的主体,但是国务院各部委可以成为行政垄断的主体

(2)表现形式不同:B地区封锁,禁止外来商品流入本地市场

(3)执法机构不同:A 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商总局B上级

(4)法律责任不同:A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 B 没有规定

(5)危害不同:A排除限制竞争 B 腐败,权力滥用

(6)规制方法不同:A 用反垄断法规制 B

(三)按法律对垄断的态度不同

1.合法垄断例如:知识产权垄

2.非法垄断例如:垄断协议

四、立法宗旨

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维护消费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五、反垄断法产生的理论基础

(1)理论基础:竞争产生社会效益,垄断通过排除限制竞争,使效益丧生,采用法律手段规制竞争,有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

(2)社会伦理基础:机会平等,保护弱者,经济民主,经济自由

(3)法学理论基础:国家干预(反托拉斯法)

六、立法中难点问题

1.行政垄断起到警示性的作用

2.行政执法机构如何选择总局—副部级局—厅级

3.国家垄断是否保留

第二节反垄断法规制的垄断行为

禁止垄断协议(排在第一,具有严重的市场危害性)

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控制经营者集中

禁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

一、垄断协议

1.垄断协议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直接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以协议、决议或其他联合方式实施

的限制竞争行为。

2.垄断协议的危害:(1)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2)损害消费者的利益(3)破坏市场竞

争的功能

3.垄断协议的特征:

(1)行为人有多个独立的经营者构成(经济上,法律上)

(2)行为人之间存在同谋或者协调行为

(3)垄断协议的实施往往需要具备一定的环境条件

较高的市场集中度

经营者有相近的成本结构

经营者有相同的经营理念

垄断协议的分类横向垄断协议—危害大——一般连带责任

纵向垄断协议—危害小——补充连带责任

4.横向垄断协议的表现形式

《反垄断法》第13条规定:

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下列垄断协议

(1)固定或者变更商品价格

固定有协议向某些或全部客户收取特定的价格

价格协议共同提价

的形式协议计算价格的标准或公示

协议统一折扣或消除折扣

(2)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者销售数量

根据价格规律,当市场上商品数量减少时,价格自然上涨。

(3)分割销售市场或者原材料采购市场以地理区域为界以客户群为界以商品功能为界

(4)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者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5)联合抵制交易:联合起来不和某个主体交易

(6)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有两级,国家级和省级

5.横向垄断协议的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两个以上具有直接竞争关系的经营者,即产品相同,在生产或销售过程中处于同一阶段的经营者

(2)主观要件:主体之间具有限制竞争的合意

(3)客体要件:侵害的客体是自由、公平有效的竞争秩序

(4)客观要件:口头、书面或其他方式达成协议

6.纵向垄断协议

两个以上在同一产业中处于不同经济阶段而有交易关系的经营者通过共谋达成的垄断协议

反垄断法第十四条规定:禁止经营者与相对交易人达成下列垄断协议

(1)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

固定转售价格即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约定,必须以约定的价格出售商品,以停止供货相要挟(2)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约定,不得以低于约定的价格出售商品

(3)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独家交易协议

7.纵向垄断协议的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参与主体为在同一产业中处于不同经济阶段而有买卖关系的经营者

(2)主观要件:故意

(3)客体要件:阻挠同一经济层次上的有效竞争,侵害的客体是某一层次的自由公正的有效竞争秩序

(4)客观要件:当事人间签订协议或者进行密谋,当事人实施了限制竞争的具体行为,两者不可或缺。

8.行业协会的限制竞争行为

(1)行业协会概念:非盈利性的社会团体,比如足协、律协

(2)行业协会作用:双重作用

好:维护会员的共同利益,约束会员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环境

坏:利益的代表性有局限,协调能力转化为共谋

(3)行业协会限制竞争的表现形式——反垄断法第二章规定

(4)解决办法:a反垄断法b体制改革c制定行业协会法

9.垄断协议的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以赔偿为主,侵权以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为前提

(2)行政责任——以行政处罚为主,以上年度销售额1%-10%处罚

注:如果上一年度,没有销售额,就以上年度同行业同等规模的销售额计算

生产工业商业工业:包括批发和零售

(3)刑事责任

10.垄断协议规制原则

(1)垄断协议具有双重性

(2)规制原则本身违法原则

合理分析原则(反垄断法第13、14条)

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代表:公共企业

1.市场支配地位

界定标准:(1)看销售市场和原材料市场的占有情况(2)看财力状况和技术条件(3)看经营者在交易上的依赖程度(4)看其他经营者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

(4)其他情况

相关市场的份额反垄断法的17、19条

2.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表现形式《反垄17条》

(1)以不公平的高价销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价购买商品

不公平的价格是指占有市场支配地位的企业凭借其支配地位确定、维持和变更商品的价格,以高于或低于在正常的竞争状态下可能实现的价格来销售其产品。

(2)没有正当理由,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

掠夺性定价是指具有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或阻止新的竞争对手进入市场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连续的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通过掠夺性定价将竞争对手排挤出市场后,可以通过索取来弥补

(3)没有正当理由,拒绝与相对交易人进行交易

(4)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5)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

(6)没有正当理由,对条件相同的交易相对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差别待遇

(7)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例如施加影响

3.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构成要件

主体要件:经营者必须具有市场支配地位

主观要件:故意行为(推定)

客观要件:实施了反垄断法禁止的滥用行为

客体要件:破坏了自由、公平、有效的竞争秩序

4.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反拢50条》

(2)行政责任:《反拢47条》

三、经营者集中反垄断法20条

(一)经营者集中的表现形式

1.经营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况:

(1)、经营者合并(强调组织结构的变化)

(2)、经营者通过取得股权或者资产的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

(3)、经营者通过合同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权或者能够对

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

(二)经营者集中的申报

经营者集中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申报标准的,经营者应当事先向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申报,未申报的不得实施集中(第三条)

(三)经营者集中的审查

审查经营者集中应考虑下列因素:

(1)参与集中的经营者在相关市场的市场份额及对市场的控制力

(2)相关市场的市场集中度

(3)经营者集中对市场进入、技术进步的影响

(4)经营者集中对消费者和其他

(四)经营者违法集中的法律责任(反垄断法48条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实施集中的,由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责令停止实施集中、限期处分股份或者资产、限期转让营业以及采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复到集中前的状态,可以处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行政垄断(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反垄断法32条

(一)行政垄断如今已成为我国目前的主要垄断形式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责:

1、输出公共产品,包括交通、环境、医疗、教育、安全等

2、维持社会的政治经济环境,维护经济环境的公平竞争。

(三)行政垄断的表现形式

(1)对外地商品设定歧视性收费项目、实行歧视性收费标准或者规定歧视性价格

(2)对外地商品规定和本地同类商品不同的技术要求、检验标准,或者对外地商品采取重复检验、重复认证等歧视性技术措施,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

(3)采取专门针对外地商品的行政许可

(4)设置关卡阻碍外地商品的进入或本地商品的运出

(5)妨碍商品在地区之间自由流通的其他行为

(四)行政垄断的规制1、体制改革的方法

2、综合治理的方法

3、反垄断法规制方法

(五)行政垄断的法律责任《反垄断51条》

1、上级机关责令改正;

2、直接负责人或主管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3、执法机构可以提出处理建议

五、反垄断执法机构

1、集中统一设置: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正部级)、反垄断总局(副部级)、反垄断局(厅级)

2、分散设置:利用现有的执法资源

好处:节省成本、有相应的执法经验

坏处:执法标准不一、效率低、互相推诿

执法程序:1立案调查2做出处理决定3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案件来源:1举报(实名书面)2依法调查3有关部门转交

举报的奖励机制:实名举报的受理期限、受理程序等都尚未立法

第三章反不正当竞争法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一种侵权行为

一、现象种类

(一)假冒行为:1经营者自身原因2政府监管不力3立法缺失4消费者自身原因

(二)商业贿赂行为:1市场竞争激烈

(三)虚假广告宣传行为盛行:1用广告虚假宣传,先适用广告法,没有规定的,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处理。2未用广告,依反不正当竞争法

(四)侵犯商业秘密现象越来越多

1商业秘密的重要性

2商业秘密与专利的区别

3商业秘密侵权现象

(五)有奖销售行为缺乏法律规制

1目前市场中存在的有奖销售现象2有奖销售具有双重影响

(六)诋毁商业信誉现象

虚假宣传自己(抬高自己)诋毁商誉(贬低别人)

诋毁商业信誉对市场竞争的危害:对其他经营者造成损害,且破坏市场竞争秩序

民法上的解决办法:通过民事诉讼解决,但举证困难

经济法上的解决办法:通过行政执法来保障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宗旨

1与民法的区别:强调行政责任,通过行政执法干预

2如何体现经济法的国家干预思想?将一些行为规定为违法行为,强调事前干预。

第一条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一)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1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市场活动的核心

2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如果社会经济活动中竞争遭到排斥或削弱,市场就会混乱。

(二)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竞争作用下,可产生积极的企业行为和社会效果,推动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不正当竞争行为扰乱破坏社会经济秩序,使其他经营者、广大消费者利益受损

三.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遵守公认的的商业道德

1是经营者从事市场竞争的基本原则

2也是认定不正旦竞争行为的标准

(一)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

公认的商业道德是指在长期市场交易中,为社会所普遍承认和遵守的商事行为准则,对于发挥商业道德的规范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忠于职守经营者应当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同时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诚信无欺以诚代人,讲究信用,不欺诈消费者,依法取利。不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不通过广告进行虚假宣传,不使用商业贿赂手段进行竞争。

(3)礼貌待客平等对待

(4)文明经商商品整齐,环境整洁,语言文明,不做错误引导

(5)公平竞争

四.如何理解不正当竞争行为?

1.竞争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竞争是指那些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力求使自身在某一方面(领域)与相争对象相比能处于有利、优势地位的行为。

2.其与垄断的区别在于:

市场竞争包括:1正当竞争法律所允许和保护的竞争,符合资源、平等、公平、诚实信用,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

2不正当竞争,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垄断:排挤其他经营者,排除、限制竞争。主体:大企业

不正当竞争:通过不正当手段来竞争。主体:一般企业

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区别: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特征:1.从事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体是经营者,《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市场竞争行为,不论行为人是否具备参与经营活动的主体资格,只要从事或参与经济活动中伤害了竞争秩序,就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

2.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参与市场竞争为目的。这是一般侵权行为的主要标志,《反》只适用一般同

类产品,存在竞争者间。

3.是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民事侵权性是不正当竞争的本质特征之一。

(二)《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在工业领域,任何与诚实惯例相悖的竞争行为均构成不正当竞争。

1、经营者VS主体不确定,只要参加经济活动的都可以成为主体

2、违反本法规定VS诚实惯例

3、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利益VS任何竞争行为

《反》靠行政法执行,因为行政执法方便(工商管理部门更好的执法)

(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构成要件

1、主体要件:主体为经营者,经营者从事市场竞争,因此成为主体。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组织和个人,经营者具有的共同特点是追逐利润或市场利益(以消费为目的的不是经营者)

经营者要适用《反垄断法》中的规定

《反垄断法》经营者,指从事商品生产、经营或者提供服务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营利性服务──服务企业

提供服务──如学校、医院,但不是营利性企业

1.经营者界定认识:

1).一种意见认为,经营者必须具备相应的法律主体资格(审批、登记),才能成为经营者。2).另一种,只要是从事了商品经营或营利性服务,无论其是否具备主体资格,都属于经营者的范畴。(作家是文化市场的商品经营者,是经营主体。非营利性机构是提供服务的经营者。)2、客观要件: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3、主观要件:经营者在经营中违反诚信原则或公认的商业道德,具有主观过错。

1、是否有损害,排挤竞争对手的目的、动机

2、是否具有自己谋利的动机,目的

3、是否知道会损害(社会)客户利益

4、是否违反合同、社会组织规章或商业习惯

4、客观要件

五、《反不正当竞争法》与相关法的区别

(一)与民法的关系

1.与民法的区别

1)、反调整国家公权力的代表对市场竞争过程的干预关系,突出强调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行政查处与行政处罚,民法奉行意思自治原则,由受害者主动的对侵权行为提起诉讼,以获得民事救济。

2)、《反》是从反面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民法是从正面保护权利主体的合法权益

3)、《反》原则上要求行为人与受害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广义),民法不要求当事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

2.联系

1)、原则相同

2)、不正当竞争行为侵犯的权益,如商标法、企业名称、商业信誉、商业秘密等,同样受到民法的保护,不正当竞争行为侵犯的权益首先受《反》调整,没有明确的规定时,再适用《民法》。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侵权人与权利人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主体都是经营者,因此是特别侵权。

反垄断法调整的竞争关系是狭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的是广义的、直接的竞争。

(二)与知识产权法的关系

1.维权主体不同

2.侵权判断标准不同。商标侵权是“混同”(客观标准),认定更为严格,反不正当侵权是“混淆”(主观标准),认定宽松。

3.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对知识产权的兜底保护。

(牙膏、香皂、电池、烟)的外包装全保护

(三)与垄断法的区别

1、主体:(经营者)大企业VS中小企业

2、执法机构国家级、省级VS县级以上工商局(四级)

3、是否有适用除外(豁免)的不同合法垄断豁免VS无豁免

五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

(一)假冒行为

1.指经营者违背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的欺骗市场交易的行为,即经营者采用假冒、模仿和其他虚假手段以扰乱市场交易,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2.危害:1)侵犯权利人权利【商标所有人权利】

2)损害消费者利益

3)破坏市场竞争秩序

3.假冒行为的表现形式

1)假冒他人注册商标

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

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

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引人误以为是他人的商品。

4)在商品上伪造、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

的虚假表示。

4.最高院

1)如何认定知名商品?

在中国境内具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商品,应当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所规定的“知名商品”。

境内指商品流通的范围区域,市场不要扩大

认定知名商品的意义?

知名商品的名称、包装、装潢权利受保护

2)如何认定需要考虑的因素——用对比的方法判断

人民法院认定知名商品应当考虑该商品的销售时间、销售区域、销售额和销售对象,进行任何宣传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域范围,

作为知名商品受保护的情况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

【谁主张谁举证】【认定知名商品不考虑其价格】

3)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的保护范围

在不同的领域范围内使用相同或近似的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在后使用者能够证明其善意使用的,不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所定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因后来的经营活动进入相同的地域范围而使其商品来源足以产生混淆的,在先使用者请求责令在后使用者附加足以区别商品来源的其他标识的,人民法院应当予以支持。

4)如何认定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

由经营者营业场所特有的装潢,能够带来一定的影响。

5)如何认定为误认

足以使相关公众对商品的来源产生误认

6)企业名称问题

在同一个工商局注册的同行业企业不能用同一名称。

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在市场上,并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企业名称中的字号,企业登记主管机关依法登记注册的企业名称及在镇南关过境内进行商业使用的外国

在商品经营中使用的自然人的姓名,具有一定市场知名度,为相关公众所知悉的自然人的笔名、艺名等

天津顶益国际食品有限公司,“顶益”即字号(康师傅)字号无立法必要

用于展览等,范围很广,能够带来商业竞争的

责任:1)52条,对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罚款数额为非法经营额3倍以下,非法经营额(销售额、营业额)无法计算的,罚款数额为10万以下

(二)商业贿赂行为

《反不正当竞争法》78条:经营者不得采用财物或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销售或购买商品在账外暗中给予对方单位或个人回扣的,以行贿论处,对方单位或个人在账外暗中收回扣的,以受贿论处,经营者销售或购买商品,可以以明示的方式给对方折扣,可以给中间人佣金。经营者给对方折扣,给中间人佣金的,必须如实入账,接受折扣,佣金经营者必须如实入账。

1.发生领域:药品和医疗器械采购、政府采购、广告业务代理、工程建筑与承包、银行与金融业务、保险业、旅游业、学校与教育用品采购、土地出让与国有资产产权交易、体育比赛等领域。

2.商业贿赂的含义:(96年《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暂行规定》,经营者为销售或购买商品而采用购物或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个人行为行为。)

****指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采用财务或其他手段进行贿赂,以赢得市场竞争机会,从而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主体:经营者主观:故意

客体:商业贿赂排斥正当竞争

客观:财产性手段、财产性利益、非财产性利益

3.规制方法:1)制定反商业贿赂法

2)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

4.法律责任:《反》22条: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够成犯罪的,监督检查部门可依情节处1万以上20万以下罚款。

**现状只处罚行贿方,受贿方是行政机关,工商部门无执法权。

(三)虚假宣传行为

《反》9条: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广告的经营者不得在明知或应知的情况下,代理、设计、制作、发布虚假广告。

1.认定:最高院司法解释(意义:便于执法)

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足以造成相关公众误解的,可以认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的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

1)对商品作片面的宣传或者对比【使消费者作出错误判断】

2)将科学上未定论的观点、现象等当做定论的事实用于商品宣传。

3)以歧义性的语言或者其他引人误解的方式进行商品宣传的。

**以明显的夸张的方式宣传商品,不足以造成相关公众误解的,不属于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判断。

2.明星代言问题的法律责任

《食品安全法》55条:社会团体或其他组织、个人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与食品生产经营者承担连带责任。【明星存在过失,有明显过错】

主体:经营者主观:故意或过失

法律责任:1万以上20万以下

(四)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1.商业秘密: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代理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不能申请专利)

2.构成要件:

(1)秘密性:指商业秘密所处的状态是秘密的。没有被公开过的。这是最本质的,也是区别于专利的特征。

如何认定不为公众所知悉————权利人举证

有关信息不为其所属领域的相关人员普遍知悉和容易获得。

例外:该领域的一般常识或行业惯例

尺寸、结构、材料易被知悉

在公开的出版物或媒体揭露过

该信息已经通过公开报告会、展览会等方式公开

该信息可以通过其他渠道获得

该信息无需支付一定代价而容易获得

(2)价值性:指其能为权利人带来显在或潜在的经济利益或竞争优势。【认定——权利人举证】(3)管理性(保密性):指权利人应对商业秘密进行管理。要采取合理的保密措施。即建立在商业秘密相对秘密性的基础上,根据各种商业秘密不同要求进行控制和保护的措施。如何认定?——权利人举证

1.)限定涉及信息的秘密范围,只对必须知道的相关人员,告知其

内容。

2.)对于涉密信息载体采取加锁等防范措施。

3.)在涉密信息的载体上标有保密标志。

4.)对于涉密信息采用密码或代码。

5.)签订保密协议

6.)对于涉密的机器、厂房、车间等场所限制采访者或提出保密要求。

7.)确保信息秘密的其他合理措施

3.侵犯商业秘密的表现形式

(1)以盗窃、理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过错责任

(2)披露、适用或者允许他人适用以前项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3)违反约定或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适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第三人明知或应当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适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4、构成要件

(1)主体:经营者其他主体受民法通则、合同法、刑法、劳动法等法律调整

经营者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受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

(2)客体:双重性权利人权益、重在破坏市场竞争秩序

(3)主观:过错

5、反向工程——通过自行开发或者反向工程等方式获得的商业秘密不认为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第

十条第(一)(二)项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反向工程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对从公开渠道取得的产品进行拆卸、测绘、分析获得该产品的有关技术信息。当事人以不正当手段获悉了他人的商业秘密之后,又以反向工程为由主张获取行为合理的,不予支持。

专利申请的好处:技术公开,鼓励技术信息交流,避免重复研究,对社会有利

诉讼证据:①合法渠道取得我的产品②对我产品拆卸、测绘、分析过程提供证据

公开:能够取得我产品的对象不特定。公开不公开只是形式,合法更准确

6、侵权中原、被告举证范围

原告:1)自己有商业秘密(秘密性、价值性更重要)

2)被告使用了自己的商业秘密

被告:1)我的商业秘密是合法渠道取得或反向工程取得

7、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罚款 1~20万

竞业限制的补偿属于劳动报酬,与劳动报酬交税不同

(五)违法的有奖销售行为

1、表现形式:经营者不得从事下列有奖销售

(一)采用谎称有奖或者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销售(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二)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违反公平原则)

(三)抽奖式的有奖销售,组搞僵金额超过五千元(容易形成投机心)

2、种类抽奖式有奖销售:以偶然性、随机性方式决定参与人是否中奖

附赠式有奖销售: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附带性地向购买者提供物品、金钱或者其

他经济上的利益的行为

①法律对附赠式限制不大,为限制附带品的价值

②利弊:吸引消费者,刺激购买欲望;存在欺诈意图,刺激投

机心理

加强干预:③赠品价格不超过销售商品的3%,附赠品是同类商

品(性质)

(六)诋毁商业信誉

第十四条经营者不得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

商誉:人们对经营者或商品本身、服务的一种积极的态度。

构成要件:

1、行为主体必须是经营者。区分商业诋毁行为与一般侵权行为

2、主观故意。削弱竞争对手的市场竞争力,谋求自己的市场竞争优势为目的

3、客观表现为捏造、散布虚伪事实或对真实的事实采用不正当的说

法,对竞争对手的商誉诋毁,造成或可能造成损害。

4、有明确的诋毁对象。有竞争关系的同行业对象,一个或一个二个

以上。

六、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一)新型混同行为(非竞争关系的商标、名称、包装、装潢的仿

冒)

(二)反向假冒,将他人合法商标,粘在自己的商品上销售

(三)引诱性广告,以诱人的价格或其他优惠条件销售某商品,然

后卖给消费者价格

更高、利润更大的商品

(四)比较广告

七、执法机构:县级以上工商部门

第四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与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共同实现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功能。

三者在不同发面起着不同的作用

消费者维权领域:商品房、医疗事故、药品、食品、装修、手机质量

和服务、铁路、民航等垄断行业、出国留学中介服务、保险服务、教

育及培训

一、立法宗旨: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促进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消法与相关法的关系

1、与民法关系

联系:民法是保护公民财产权和人身权的重要制度,公民在生活消

费过程中的人身权和财产权,受民法保护。民法也有保护消费者合法

权益。

区别:①民法强调平等保护,消法强调特别保护

②民法多为任意性规范,消法大多是强制性规范,对契约自由进行适当限制

③民法只是一般规定当事人权利义务,消法规定消费者权利、经营者的义务

2、与合同法关系

侵权之诉与违约之诉的区别

①过错责任、严格责任、公平责任原则——严格责任原则

②侵权行为发生的、被告所在地——违约行为发生地

③是否精神赔偿是——否(违约之诉有可预见性,因此未规定精神赔偿)

三.如何理解消费者

(一)科学界定消费者的意义

消法2条: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保护。

消法54条: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参照本法执行。

1.消费者是否包括单位?

1)、从法理上讲:消费者只能是个人,因为本法宗旨为了保护消费社会中的弱者。消费者与经营者相比:经济实力弱,占有信息能力弱

2)、从社会学角度: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兴起是基于对人权的保护,而人权是指自然人才有的权利。

2.个人认为消费者是否应当以支付对价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作为条件?答:不应当

3.是否以实际购买为标准?否

4.经营者判断标准:无论它在法律上是以营利为目的还是公益的组织,就认为在主体的交易中是经营者。

(二)消费者构成要件

1.消费性质只能是生活资料中的消费

2.消费主体只能是个体社会成员

3.在消费手段必须进入市场交易

4.消费客体为商品或者服务

消费者是为满足生活消费,在平等的市场交易中,合法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个体社会成员。

四.对生活消费的理解

消法保护生活消费的领域的消费者

(一)知假买假是否受消法保护?

对这种行为,能不能使用49条规定:必须提供能证明是生活消费所需的证据。

支持者:(1)《消法》49条没有要求区分知假买假和非知假买假,且对于“明知”问题本身难以认定

(2)从立法意图来看,49条主要目的在于对销售假冒伪劣行为进行制裁,着重点是通过这种双倍赔偿来遏制假冒伪劣这些欺诈行为。

(3)双倍赔偿目的体现了惩罚性赔偿的功能,通过必要的机制,促进受害人主动地寻求一种自救行为

反对者:(1)知假买假式的消费者在买卖过程中根本没有获得卖方商品的真实意思表示,其道德不够高尚,有逐利的目的

(2)消法中消费者是为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接受服务

1、购买达到一定的数量2、出现重复多次购买行为

3、知情者购买行为违背信用原则

(二)医患关系是否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调整

1、患者就医是否属于生活消费?属于,保护人权,生存权和健康权

2、欺诈性赔偿是否适用医患关系?有条件的适用,存在欺诈就适用

3、手术中的欺诈行为,赔偿基数

支持:(1)医疗关系本质上,是一种等价交换关系的医患合同,适用消法

(2)患者的弱者地位更明显。患者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消费者的特性

(3)医疗单位具有经营者的特点

(4)把医患关系作为消费关系考虑。有利于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

反对:

(1)从法律关系的类型来看,医患关系具有不同于消费关系的复杂性

(2)从法律关系主体来看,患者不是消费者,医疗机构也不是经营者

生活消费的评定:

1、目的2、购买商品是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

(三)商品房买卖关系是否适用消法?

最高院关于解释8条: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无法取得房屋的买受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返还已付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

1、商品房买卖订立合同后,抵押给第三人

2、订立合同后,又与第三方订立合同

9条:(1)故意隐瞒没有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事实或提供虚假

(2)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抵押的事实

(3)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出卖给第三人或为拆迁补偿安置房屋的事实

(四)教育是否属于生活消费?属于,教育的目的是更好的生存、发展。生存权是人权

四.消费者权利与经营者义务的平衡

(一)消费者权利的特征

1、是消费者从事生活消费过程中享有的权利

2、消费者的权利通常是法定的权利

3、消费者的权利是基于消费者的弱者地位而特别赋予的权利

(二)消费者权利的种类

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结社权、获得知识权、人格尊严权、

批评监督权。1964年肯尼迪提出4项、1967年尼克松

(三)经营者义务的特征

1、经营者义务法定性2、经营者义务的基础性3、经营者义务的强制性

(四)经营者义务的种类

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接受消费者监督的义务、商品、服务保证安全的义务、信息提供义务、身份标明义务、出具凭证、单据义务、品质担保义务、售后服务义务、不得不当免责义务、尊重消费者权利的义务

(五)不对称的立法模式

消法的立法模式只规定消费者的权利,未规定消费者的义务(民法、合同法),只规定经营者的义务,没规定经营者的权利(民法、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公司法)

(六)实践中的问题:权利义务的平衡

1.消费者的安全权──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

2.消费者的知情权──经营者的商业秘密保护

3.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

第二节

一、消费者的安全权(为什么、内容、权利义务)

提供更好的安全保障,有利于消费者更好的消费(法理上)

消费者有权要求经营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符合保障人身、财产安全的要求。

安全权是《消法》赋予消费者的9项权利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最基本权利,包括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权

1.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消费者有权要求商品和服务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如食品、药品、家用电器等

2.没有国家、行业标准时,要求经营者保证其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时候,不具有危害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因素存在。

二.消费者的知情权

(一)为什么要赋予消费者知情权?

1.从一般的消费习惯来讲,只有知道情况之后才能决定是否消费

2.商品和服务是经营者提供的,所以最了解,消费者因为认知能力有限,对商品和服务的了解有限

(二)经营者如何对消费者尽到告知义务?

1.公告告知

2.直接告知(在商品标示说明)

(三)经营者违反上述义务,如何处理?

若已经构成欺诈,一般利用《消法》第49条

若不构成,但违法的,可以按合同法中的重大误解处理

三.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

四、消费者的公平交易权

五.消费者的依法求偿权

六.结社权

七.获得知识权

八.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

1.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及其界限

保护源于信息在一般意义上的不对称。但消费者权益与任何其他权利一样或权益一样,都必须有一定的界限。

法治的一个基本原理是:权利不得滥用,权利的行使应当善意,权利主体在行使自己的权利的同时,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这就是权利或权益的界限

2.消费者权益与企业经营权的平衡

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同样,企业作为经营者,享有合法基础上的自主选择有利于其经营的方式、方法,如同企业可自主选择其经营的地点或其他经营条件。消费者与经营者在行使其权利或权益的同时,都应承担相应的义务。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亦负有尊重公序良俗及经营者合理、正当经营习惯的义务。

九.监督权

十.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的认定

经营者承担安全保障义务的法理依据

1.收益与风险想一致原理的要求

经营者从所从事的活动中,能够得到利益,所以当然要为潜在的风险承担义务。

2.危险控制理论的要求

来源于经营者能够控制风险的能力

3.节省社会总成本的要求

从整个社会经济效益来说,由经营者承担风险的社会总成本较低

产品质量法

第四节产品责任

①现代工业产品存在缺陷,质量无法控制,因为大规模生产

②工业产品的技术日新月异,重视技术更新,忽略安全

③归责原则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原因对生产者而言,总共是开发新产品,对安全性关注

严格责任原则是英美法系的提法,无过错责任原则是大陆法系的提法

不够,可督促生产者;可以转移风险,通过保险来转移,提高商品价格转移风险

一、产品责任

(一)概念:是指产品生产者、销售者因生产、销售有缺陷产品致使他人遭受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所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二)产品责任与产品质量责任的区别

1、产品责任:民事责任,包括合同责任、侵权责任

2、产品质量责任: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

二、产品缺陷

产品缺陷是产品质量立法中的重要概念,一直以来,世界各国对其认定标准各有不同,从而直接造成在判定生产者或销售者应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

国外:1、将产品缺陷定义为“不合理危险”

以普通消费者对产品的合理期望作为判断产品是否存在缺陷的标准,以美国

和中国为代表

2、将产品缺陷规定为“不具有消费者有权期待的安全性”或“当产品的安全水平达

不到人们的一般预期时,即认为该产品有缺陷”,如欧共体、澳大利亚等从上述定义的本质看,两个定义基本是一致的,将消费者的合理期待与产品安全性结合

美国队“不合理危险”解释对消费者的保护

“超出了购买该商品的普通消费者以对它的特性的人所共知的常识的预期。”

我国对产品缺陷的认定:

产品质量法规定,本法所称缺陷,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

产品有保障人体安全,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

首先采用美国标准,因其立法最好,且美国消法制定最早(肯尼迪1964),最完善,而劳动法使用法国标准。

从立法原意上,对“不合理危险”判断较难

(1)不符合GB、HB的产品必然存在缺陷,但符合标准的产品既可能存在缺陷,也有可能不存在缺陷。因为GB、HB是产品质量情况的最低要求,其制定标准的目的也不完全在于避免产品的“不合理危险”,且这个标准制定后会滞后于社会的发展。

制定标准要考虑到技术、成本因素、可维修性、实用性、安全问题。

规定缺陷的目的是为了安全。

(2)将国务院规定高于法律之上,下位法高于上位法,不符合法理学标准

三、产品缺陷的种类

1、设计缺陷,指产品在最初设计时由于未考虑全面,而使产品在使用中存在的一些潜在的缺陷。是产品设计本身存在的缺陷。

2、制造缺陷

3、指示缺陷

缺陷产品召回制度:是保护消费者健康和安全的制度,即产品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发现其生产、销售或进口的产品存在缺陷,可能或者已经危害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时,依法向主管机构报告和告知消费者,并采取防止危害发生的措施。

产品召回制度保护的是公共安全,通过发现、确认、消除共性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监督。《缺陷产品召回管理条例》执法机关是国务院行政执法部门。

缺陷产品的生产者。使之对其生产、销售的缺陷产品进行回收、改造,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产品缺陷与产品瑕疵的区别

瑕疵仅指一般性的质量问题,如产品的外观、使用性能等。缺陷使之产品有较大的质量问题。对消费者的人身、财产造成损害,一般为缺陷。

1、(责任)程度不同:一大一小或说一重一轻。缺陷对人身、财产具有不合理的危险,瑕疵不存在危险,但影响使用。

2、责任主体不同:瑕疵直接向销售者要求赔偿,对于缺陷,可以向销售随着,也可以向生产者。

3、民事责任不同:瑕疵,有销售者依照法律规定或者合约规定,负责修理、更换、退货以至赔偿损失;对于缺陷,以损害赔偿为原则。

4、诉讼时效不同:出售质量不合格产品,商品未声明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一年。。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损害要求赔偿的,诉讼时效期间为2年。

合格产品、不合格产品——民法概念

缺陷产品、瑕疵产品——经济法概念

民法概念代表合同约定,经济法概念从安全角度对产品质量的最低要求。合格产品范围广,包括无缺陷产品。

合格产品至少应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强制性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要求,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和不合理危险。

2、符合生产者自行制定的产品质量企业标准或技术要求,该企业标准或技术要求不得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相抵触,并应保证产品具备应当具备的使用性能。

3、对在产品买卖合同中约定了产品质量标准的,或者在产品或者其包装上注明了所采用的产品标准的,或者生产者以产品说明、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了产品的质量状况的,应当

符合相关的标准或者质量状况。

不合格产品《民法通则》122条

1、通常分为处理品和劣质品

处理品是指不符合合格品标准和要求,但不存在危及人体健康,人身、次啊产男权的危险,一定使用价值的产品。

企业在日常生产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残次品,这些产品在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前提下可以较低价格。

五,产品责任构成

(一)产品有缺陷(为什么不包括瑕疵)

构成产品责任的首要条件是产品有缺陷,产品缺陷是导致生产者与销售者承担产品责任的原因。有瑕疵的产品不会对人身、财产安全造成损害

无法鉴定产品质量缺陷的,按照推定

(二)有人身、财产损害事实

损害指缺陷产品所造成的财产和人身损失及精神损失,它是产品责任的一个重要因素

损害是任何侵权责任构成中都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只有损害事实造成,才可以主张诉诸侵权法(1)人身损害指因缺陷产品所造成的人体和健康损害,包括身体损伤、残废、丧失某种器官、容貌的毁损以及身心疾病和死亡等

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的缺陷产品造成的损害有人身损害与财产损害,没有明确精神损害

(2)精神损害指由于产品缺陷事故造成的受害人的精神上的伤害与痛苦,它可以表现为由于人体特征形象毁损和人格特征伤害所带来的不应有的内心卑屈羞惭遗憾等无形的精神压力与痛苦,也可以表现为由于丧失亲子或目睹亲人丧生而产生并长久存在的痛苦的心里体验。

(3)财产损害是指由于缺陷产品造成的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物损害,包括直接损失与间接损失以及可得利益的损失。

对于缺陷产品本身的损失虽然是财产损害,但不是产品责任法中的财产损失

缺陷产品本身可以根据合同约定进行解决

(三)产品缺陷与损害后果有因果关系

缺点产品责任的因果联系,受害人须证明其所受人身损害或财产损害是由缺陷产品引起的,证明时首先证明缺陷产品曾被使用或消费,其次要证明所遭受的损害是由于该缺陷产品引起的,缺陷产品是损害的原因,在证明时,对于高科技产品所致损害原因不易证明者,可以有条件的适用推定因果关系理论。

六.产品责任的抗辩

七.各国法律注重保护消费者的利益

(一)生产者的产品责任抗辩事由

1.未将产品投入流通

产品存在缺陷承担赔偿责任,以产品投入流通为条件,否则就不存在购买产品的消费者和用户。2.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产品责任以产品缺陷存在为要件

3.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经济法作业-答案

《经济法》作业 第一章经济法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经济法的主体是指在国家协调经济运和地过程中依法( C )的当事人。 A.享有经济权利B.承担经济义务C.享有经济权利和承担经济义务 D.享有经济权利或承担经济义务 2、公民个人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此行为使公民成为( C )主体。 A.民法B。民法和经济法C.经济法D。民法或经济法 3、经济管理主体主要为( B )。 A.国家权力机关B。政府C.特殊企业D。经授权的其他组织 4、下列事项中,一般不作为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社会组织是( D )。 A.企业内部组织B。私营企业C.个体工商户D。党团组织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可以成为经济法主体的是(ABCD )。 A.企业B。供销合作社C.国家机关D。个体工商户 2、以下属于经济法的主体制度内容的是(ABCD )。 A.经济性行业组织法B。中央银行法C.特殊经济组织法D。合作制及集体所有制组织法 三、名词解释 1、经济法体系:是指反映国家协调、干预市场经济的各方面法律规范所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体,其划分往往与经济法调整对象的具体范围相呼应。由于经济法调整的是国家在协调、干预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经济关系,因此,决定了经济法的体系应该采取如下结构:市场主体管理法、市场运行调控法、宏观调控法、社会保障法。经济法体系不同于经济法学体系。 2、经济法渊源:是指经济法律规范的形式。我国作为成文法国家,由不同层次的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构成了不同的渊源,组成了经济法的形式体系。主要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各部委的命令、指令、办法、规定、规章等规范性文件、地方人民政府的规章和其他一些规范性文件、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我国参加签订的或者承认的有关经济方面的国际条约、双边或者多边协定等。 四、简答题 1、有人认为经济法就是经济行政法,试从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区别方面,论述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答:经济行政法认为经济法无非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的行政法,只是行政法的一个分支,不构成任何法的部门。此说的最大问题在于它认为经济行政法所调整的经济管理关系实质上以行政手段调整为主的关系。此种观点已为主流观点所摒弃。经济法与行政法的主要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调整对象不同。第二,调整手段不同。第三,价值取向不同,第四,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所以行政法是关于政府的组织人事和行政救济法,充分关注的应当是行政组织及其权力设置、行使、制约和监督,这与行政法起源于授权与控权法的历史和逻辑一致。行政法不关注行政行为的具体社会经济内容,经济法部门的形成与行政法的产生和发展之间并无内在逻辑联系。此外,经济法的内容和范围不限于经济行政,它还包括反垄断、制订和执行产业政策,货币和金融调控、政府参与市场活动等历来不属于行政法范畴的私法人公法化的内容。 2、简述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答:经济法基本原则是指规定于或者寓义于经济法律之中的对经济立法、经济守法、经济司法具有指导和适用价值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规则。它具有如下特征:其一,经济法基本原则反映了经济法的本质,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经济总政策在法律上的集中反映;其二,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管理对经济法最根本要求的反映;其三,经济法基本原则表现为一种抽象的法律意识。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以下内容:(1)平衡协调原则。是指经济法的立法和执法要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社会整体利益出发,来调整具体经济关系,协调经济利益关系,以促进、引导或强制实现社会整体目标与个体利益目标的统一。(2)维护公平竞争原则。这一原则应当作为经济立法和执法的重要依据之一,它是经济法的永恒追求,既是经济法的源头,又是经济法的终点。(3)责权利效相统一原则。它是指在经济法律关系中各管理主体和公有制经营主体所享有承受的权力和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他们的利益与效益必须相一

经济法典型案例集

第一部分典型案例集 (合同法) 1、案例:甲汽车销售公司与乙汽车制造公司签订了一份轿车买卖合同。由于甲公司的业务员丙对汽车型号不太熟悉,在签订合同时,将甲公司原先想买的B 型号轿车写成了A型号轿车。虽然乙公司提供的型号不是甲公司原想购买的B 型号轿车,但A型号轿车销量也不错。甲公司按照合同约定提货并支付了货款。问:如何认定此次买卖行为?如果甲又反悔,可以退回车子、要回货款吗? 分析:(1)丙的行为属于重大误解的行为。重大误解行为是可撤销、可变更的合同行为。依据《合同法》第54条的有关规定,因重大误解而订立的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合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规定: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后果与自己的思想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本案中,丁某对购买标的发生了误解,并且价值巨大,应认定为重大误解,属于可撤销、可变更的合同行为。 (2)甲公司不能再行使撤销权。根据《合同法》第55条的有关规定,具有撤销权的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后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放弃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本案中,甲公司在明知车型有错的情况下,仍按合同约定提货,并支付货款,应视为以自己的行为放弃了撤销权。 2、案例:甲油料厂与某供销社订立一份农副产品供销合同,双方约定由供销社在1个月内向甲油料厂供应黄豆30吨,每吨单价1000元。在合同履行期间,乙公司找到供销社表示愿意以每吨1500元的单价购买20吨黄豆,供销社见其出价高,就将20吨本来准备运给甲油料厂的黄豆卖给了乙公司,致使只能供应10 吨黄豆给甲油料厂。甲油料厂要求供销社按照合同的约定供应剩余的20吨黄豆,供销社表示无法按照原合同的条件供货,并要求解除合同。甲油料厂不同意,坚持要求供销社履行合同。问:(1)甲油料厂的要求是否有法律依据?(2)在合同没有明确约定的情况下,甲油料厂如果要求供销社继续履行合同有无法律依据?(3)供销社能否只赔偿损失或者只支付违约金而不继续履行合同? 分析:违约责任是指当事人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生效合同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我国的合同法律制度规定了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主要包括承担继续履行合同、采取补救措施和赔偿损失等内容,这三种违约责任形式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具体适用,既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适用两个或全部责任形式。 (1)甲油料厂要求供销社继续供货是有法律依据的。因为,双方合同约定由供销社供应甲油料厂黄豆30吨,现黄豆只供应了10吨,所以甲油料厂有权要求继续供货。 (2)若合同没有明确约定是否继续供应黄豆,依我国合同法的规定甲油料厂有权要求供销社继续供货。《合同法》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

中级经济法知识点总结

高级管理人员:(总)经理、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上市公司董事会秘书 股东会 董事会 监事会 组成 股东 一人有限责任公司、国有独资公司 不设股东会 ①可以有职工代表(两个国有 应当有,其他都是可以有) ②人数3-13人 ③董事长、副董事长由公司章程规定 ①必须有不低于职工代表 ②人数≧3人 ③监事会主席由全体监事过半数选举产生 职权 1.经营方针、投资计划 2.选举更换非职工代表担任的董事、监事 股东会对下列事项作出决议时,必须经代表(全体) 3 2 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a .修改公司章程 b .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 c.公司合并、分立、解散 d .变更公司形式 1. 经营计划、投资方案 2.解聘或任聘经理、副经理、财务负责人及其报酬 a.召集股东会议 b.执行股东会决议 c.制定方案 3.决定公司内部管理机构的设置 1.监督权 a.检查财务 b.提出罢免建议 2.提议权 a.召集临时股东会议 b.向股东会提出提案 召 集和 主 持 1.首次:由出资最多的股东召集和主持 2.以后: a.设董事会的:董事会召集,董事长主持 b.不设董事会的:执行董事召集和 主持 c.董事会或执行董事不履行职责 的:监事会或监事召集和主持 d.监事会或监事不召集和主持的: 代表以上表决权的股份的股东自行召集和主持 董事长召集和主持 董事长>副董事>半数以 上董事推举一名董事 监事会主席 决议 代表全体以上表决权股东通过 半数以上通过 半数以上监事通过 临时股东会议:○1.以上表决权股东;○2.以上董事;○3.监事会或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监事 股东会对下列事项作出决议时,必须经代表(全体) 3 2 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①修改公司章程②增加或减少注册资本③公司合并、分立、解散 有限责任公司 股份有限公司 监事会 可不设监事会,设1-2 名监事 必须设监事会 召开频率 每年一次 3个月至少一次 有限责任公司组织机构

谈谈对经济法的认识

从经济法的基本概念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产生的过程,谈谈对经济法的认识。 经济法是国家为了克服市场失灵而制定的需要由国家干预的具有全局性和社会公共性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可见,经济法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国家干预,经济法是国家干预经济运行之法,国家干预是经济法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提出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也就是说,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我们都要考察其历史和根源,只有把握了经济法的成长道路,才能放眼学科的未来发展,才能避免“朝菌而不知晦朔”的局限。 经济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的出现是在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近代社会。经济法作为一种法律现象,其出现有深刻的法律文化、政治、经济原因和理论背景。 一、经济法产生过程中的文化因素 钱穆曾谓:“文化异,其学术亦异。”经济法学理论的诸流竞起,与经济法的法律多元性息息相关。 人类进入二十世纪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是两次世界大战和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经济法学界把资本主义经济法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一、战时经济法;二、经济危机对策法;三、复兴经济法,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产生了第一批经济法。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矛盾的总爆发,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危机、政治危机,也是一场法律危机,经济法是资本主义矛盾的必然产物。从文化心理来

说,战争有加强国家为中心的凝聚力的天然倾向,国家在战争期间以经济法规作为社会动员的利器是为时事所趋,顺理成章。 经济法首先在德国产生有深刻的文化背景,这是法学界公认无异辞的定论。金泽良雄说:“经济法之所以在德国产生,这是适合了德国的学术土壤,这些新的法律现象对于德国法学中所表现的的追求概念结构的缜密性和理论上的精辟性来说,的确是个理想的研究对象。”二、经济法产生过程中的政治、经济因素 法律作为上层建筑,必然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经济法亦是如此。商品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和国名经济部门的不断增多,尤其是市场经济法的发展要求从社会整体利益出发,在顺应市场经济法发展的同时克服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因素。这就从客观上为以国家干预为中心的经济法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法的发展,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成为了一种必然,是经济法产生的政治原因。经济运行需要国家干预,国家关于经济运行是国家管理经济的基本职能,体现了“国家之手”在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具有诸多缺陷的情况下,国家干预成为了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一个有效保障。 三、经济法产生过程中的理论背景 任何一种法律现象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理论背景,关于经济法的学说和法学观点是经济法产生的理论背景。经济法首先在德国产生,德国的经济法学说经历了“工业法”时期、经济法学初创时期的理论

经济法作业三及答案

一、单选题(共20 道试题,共80 分。) 1. 如果目前存在通胀缺口,应采取的财政政策是:____ A. 增加税收 B. 减少税收 C. 增加政府支出 D. 增加转移支付 A 2. 总需求等于消费、投资和政府开支,再:( )。 A. 减去进口和出口 B. 加上净出口 C. 加上进口减去出口 D. 减去净出口 B 3. 如果厂商在生产过程中只增加其中一种生产要素的使用量,这种要素的边际产量下降,这时候,生产函数表现出 A. 收益递增 B. 收益保持不变 C. 成本递减 D. 收益递减 D 4. 政府面对反垄断所做的选择可以有 A. 努力使垄断行业更有竞争性 B. 管制垄断者的行为 C. 无所作为 D. 以上都对 D 5. 供给的变动是指____不变条件下,其他因素变动所引起的供给的变动 A. 本身的价格 B. 偏好 C. 技术 D. 产量 A 6. 在凯恩斯总供给曲线,扩张性的财政政策:____ A. 会减少产出

B. 会增加产出,同时引发通货膨胀 C. 会增加产出,同时造成通货紧缩 D. 会增加产出,同时物价不变或轻微上升 D 7. 在____情况下,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能稳定经济。 A. 预算每年平衡 B. 预算连年赤字 C. 衰退时出现赤字,通胀时出现盈余 D. 衰退时出现盈余,通胀时出现赤字 C 8. 完全竞争市场的效率体现在 A. 均衡产量最大 B. 均衡价格最低 C. 消费者剩余与生产者剩余之和最大 D. 以上全对 D 9. 财政政策是指:( )。 A. 政府管理价格的政策 B. 周期性变化的预算 C. 为使政府收支相抵的手段 D. 利用税收等政策来实现国民收入的预期水平 D 10. 在描绘洛伦茨曲线时,在数轴的横轴上,自左至右,按收入____排列 A. 自高到低 B. 自低到高 C. 无关 D. 以上全不对 B 11. 平均消费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之和:____. A. 大于1 B. 等于1 C. 小于1 D. 等于0 B

经济法案例分析

经济法案例分析 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

一、案情介绍 2010年4月1日,某建筑公司为买进一批水泥,分别向甲水泥厂和乙水泥厂发出了信函,内容如下:我公司急需某种型号水泥100吨,如果你厂有货,请来函电告知,具体价格面议。甲水泥厂收到该信后,给建筑公司回了一封信,内容是:你公司所需的某型号水泥我厂有货,每吨的价格600元,如果需要的话,请先预付货款1万元,余款货到后支付,如果我厂在4月10日没有收到贵公司的回信的,即表示你公司同意我厂提出的条件,我厂径直发货至你公司。建筑公司收到甲水泥厂的回信后,认为甲水泥厂提供的货款支付方式可以接受,但是希望每吨价格为550元,于是,向甲水泥厂发出了第二封信,内容是:我公司愿意和你厂达成这笔交易,但每吨价格能否为550元,货款支付方式都接受,但是希望你厂能送货上门,并在本月15日之前给予答复。建筑公司4月10日收到乙厂报价信函,内容为:我厂有你公司需要的水泥,价格为每吨450元,如果同意购买,请在4月20日之前给予答复。建筑公司认为乙水泥厂的价格合理,于是4月12日向乙厂发出表示同意乙厂的条件的信函。 二、思考问题 (1)哪些信件属于要约?为什么? 答:在本案例中,甲水泥厂向建筑公司发出的信函、建筑公司发给甲水泥厂的第二封信、乙水泥厂发给建筑公司的信为要约,因为根据合同

法,要约是以订立合同为目的而由相对人受领的意思表示。以上信件符合要约的要件。 (2)建筑公司发给甲水泥厂和乙水泥厂的信函在合同法上被称为什么? 答:称为“要约邀请”。 (3)如果建筑公司未能在4月10日给甲水泥厂回信的,该买卖合同是否成立?为什么? 答:买卖合同不成立,因为要约的意思表示对受要约人的效力是:要约到达受要约人后,受要约人没有在要约人规定的期限内承诺的义务,同时也没有告知要约人其是否承诺的义务,要约对受要约人的效力是赋予受要约人承诺的权利。要约人在要约中表示如果不在规定期限内答复的合同成立的意思表示对受要约人没有拘束力。 (4)如果甲水泥厂收到建筑公司的信后,积极备货,并准备了与送货有关的事宜,但是没有在建筑公司规定的时间内给予答复的。建筑公司以已与乙厂订立了买卖合同为由,拒绝与之订立合同的。甲水泥厂是否有权要求建筑公司赔偿损失?为什么? 答:不可以请求赔偿。因为甲水泥厂向建筑公司发出要约后,建筑公司并没有承诺,而是向甲水泥厂发出了反要约,而甲水泥厂没有在规定时间内给予答复的,尽管积极各货,并准备了与送货有关的事宜,但是这些行为并不是承诺,因此买卖合同不成立。而且建筑公司的要约并没有使甲水泥厂产生了要约不可撤销的信赖,因此甲水泥厂的损失不能要求建筑公司赔偿。

【VIP专享】中级会计师:经济法重要知识点记忆口诀

中级会计师:经济法重要知识点记忆口诀 关于票据提示承兑及付款的期限问题,现总结如下: 对票据的种类要做到心中有数。 票据主要有: 1、支票(银行支票,下面简称“银支”) 2、本票(银行本票,下面简称“银本”) 汇票又分为: 1、见票即付汇票(简称“见即汇”) 2、定日付款汇票(简称“定日汇”) 3、见票后定期付款汇票(简称“见定汇”) 4、出票后定期付款汇票(简称“出定汇”) 顺口溜:即银支、银本、见即汇、定日汇、见定汇、出定汇 银支、银本、见即汇,属于见票即付的票据,不需提示承兑,但需提示付款,提示付款期限为出票后支票10日,本票2个月,汇票1个月。 简记为:支10本2汇1(可记谐音:“知是笨儿会衣”,知道是笨儿子会穿衣服了。 定日汇、见定汇、出定汇,需提示承兑、提示付款。 三者提示付款期限相同,都为到期日起10日内。 定日汇、出定汇,到期前。提示承兑期限为到期日前。

(因为从名称可知,这二个票据在出票时就已经知道什么时候到期,所以在到期日前提示承兑就OK了)。 见定汇,1月内。提示承兑期限为出票日起1个月内。 (因为见票后定期付款的限期取决于持票人什么时候向承兑人出示票据,所以要不能无期限的拖延,要在1个月内提示承兑)。 综上所述:可以归纳如下: 银本、银支、见即汇,不承兑,支10本2汇1; 定日、见定、出定汇,需承兑,到期10日提示付; 定日汇、见定汇,到期前承兑。 出定汇,1月内承兑。 会议的决议通过方式 关于会议的决议通过方式,相信大家记起来也很费力,现在总结一下。 顺口溜:普通决议“职工”“股董”——盐拌。(解释:应为全部的一半,全-盐) “股东”“创”“债”——醋拌。(出席的一半,醋-出)

经济法网上作业答案

作业一 单选题:(共30道试题,每题2分) 1.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的法律是( C ) A.民法 B.经济法 C.宪法 D.行政法规 2.经济法的主旨思想是( D ) A.行政权力本位 B.个体权利本位 C.企业利益本位 D.社会责任本位 3.构建经济法律关系的首要要素是( A ) A.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 B.经济法律关系的客体 C.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 D.经济法律关系的体系 4.经济法律关系主体的主要形式是( A ) A.组织 B.国家 C.公民 D.团体 5.以下选项中,不属于经济权利的是( D ) A.所有权 B.工业产权 C.经济债权 D.用益物权 6.下列代理活动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的代理活动为( B ) A.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同自己进行的代理行为 B.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的代理行为 C.代理权终止后的代理行为 D.代理人超越代理权的代理行为 7.下列属于不需要被代理人委托,直接由法律根据一定社会关系的存在而加以确定的代理的选项是( A ) A.法定代理 B.指定代理 C.委托代理 D.表现代理 8.诉讼时效期间届满,债权人丧失了( C ) A.债权 B.所有权 C.胜诉权 D.起诉权 9.据债的主体双方人数的标准,债可以分为( C ) A.按份之债和连带之债 B.特定之债和种类之债 C.单一之债和多数之债 D.简单之债和选择之债 10.根据债的一方当事人各自权利义务及相互间关系,债可以分为( A ) A.按份之债和连带之债 B.特定之债和种类之债 C.单一之债和多数之债 D.简单之债和选择之债 11.仲裁庭不能形成一致意见时,裁决书的最终意见取决于( B ) A.少数服从多数 B.首席仲裁员 C.检察院 D.人民法院 12.列各项行为中,哪项不属于民事代理行为( B ) A.甲委托乙代理企业名称登记 B.甲委托乙代理去婚姻登记机关进行婚姻登记 C.甲委托乙代理购买台灯 D.甲委托乙办理纳税 13.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组织形式为( D ) A.股份有限公司 B.无限股份公司 C.股份两合公司 D.有限责任公司 14.职工代表大会是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 D ) A.经营管理决策机构 B.生产指挥机构 C.厂长的咨询参谋机构 D.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的机构 15.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职工代表大会是企业的( A ) A.权力机构 B.咨询参谋机构 C.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的机构 D.生产经营监督机构 16.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最高人数是( D ) A.20人 B.30人 C.40人 D.50人 17.国有独资公司章程由( D ) A.公司股东会的常设机构制定 B.公司日常经营管理机构制定 C.国有独资公司股东大会机构制定 D.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制定 18.甲为合伙企业的合伙人,乙为甲个人债务的债权人,当甲的个人财产不足以清偿乙的债务时,根据合伙企业法律制度的规定,乙可以行使的权利是( B )。 A.代位行使甲在合伙企业中的权利 B.依法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甲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用于清偿 C.自行接管甲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 D.以对甲的债权抵销其对合伙企业的债务 19.甲公司是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2亿元,累计提取法定公积金余额5000万元。2002年度税后利润为3000万元,该公司当年应当提取的法定公积金数额为( C )万元。 A.150 B.200 C.300 D.500 20.下列各项中关于合伙企业财产的规定不正确的有( A ) A.合伙人转让财产份额的,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 B.对合伙财产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均应当依据全体合伙人的共同意志进行 C.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出质的,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 D.合伙企业的财产包括合伙人出资和合伙企业的收益 21.国有独资公司由( C )名董事组成

经济法案例(全)

经济法案例(全) 1.[案例5-3] 溧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不服常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反不正当竞争裁决对他实施行政处罚的决定 [问题提示] 医院属于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经营者”吗? [案] 原告:溧阳市第二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沭阳第二医院)。法定代表人:袁,,院长。 被告:江苏省常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以下简称常州市工商局)。法定代表人:薛亦根,局长。 1996年11月至6月14日,XXXX桑阳第二医院在自XXXX以来的药品购销活动中,未对住院患者进行宣传、明示或出具保险凭证,以红联发票的形式向宝阳制药公司等单位收取了每位住院患者75,434.08元的回扣。1998年6月14日,沭阳第二医院利用自身优势,在对在校学生和妇女进行体检时,秘密向宝城中心小学、幼儿园等单位的于等个人支付现金9075.40元。常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认为,沭阳二法院的上述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十条和《禁止商业贿赂暂行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二条,分别构成商业贿赂,迫使或限制用户接受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服务。因此,9月5日,[XXXX市[沭阳第二医院依法将常公上

庭子送至,收到听证通知,未在法定期限内提出陈述和申辩及听证要求。9月14日,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2条、《条例》第9条和《办法》第20条,XXXX常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向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称:(1)该医院不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主体,常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沭阳二医院进行了错误的处罚;(2)常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适用的《办法》第十条为无效条款,是适用法律法规的错误。请求法院依法撤销常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的行政处罚决定。 常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答复称,沭阳二法院违法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适用的行政处罚法律法规正确,行政处罚程序合法,请求法院维持行政处罚决定。 [审判] 常州市钟楼区人民法院认为,《反不正当竞争法》所称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这里所说的法人包括企业法人和企业法人。只要他们从事商业经营或营利服务,就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管制。本案中,舒阳第二医院既没有公示和表述住院患者,也没有出具保险证明。在患者不知情的情况下,舒阳第二医院向住院患者收取了保险费,在药品购销中收受了对方的回扣,在收取了学生和妇女的体检费后,舒阳第二医院以现金形式支付了于等人的劳动服务费,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的规定。《条例》第二条和《办法》第十条,分别构成商业贿赂,迫使或者限制用户接受其指定的经营者提供的服务。因此,常州市工商行政管

中级经济法考试重要数字总结

2010年中级经济法知识点时间数字对比汇总 一、一致 1、对合伙协议的订立、修改、补充,都必须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2、合伙人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部分财产份额时,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 3、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的财产份额出质的,须经其他合伙人一致同意。 4、合伙企业的下列事务必须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改变合伙企业名称;改变合伙企业的经营范围、主要经营场所的地点;处分合伙企业的不动产;转让或者处分合伙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其他财产权利;以合伙企业名义为他人提供担保;聘任合伙人以外的人担任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 5、新合伙人入伙时,应当经全体合伙人同意。 6、合伙人的继承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可以依法成为有限合伙人。 7、普通合伙人转变为有限合伙人,或者是有限合伙人转变为普通合伙人,应当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8、合营企业出资额的转让必须经合营各方同意。 9、委托合作各方以外的第三方管理企业的,必须经董事会或联合管理委员会一致同意。 二、半数 1、合伙企业解散确定清算人时,只需全体合伙人的过半数同意。 2、合伙事务执行的决议办法:实行合伙人一人一票并经全体合伙人过半数通过的表决办法。 3、公司向其他企业投资或者为他人提供担保,接受担保的股东或者受实际控制人支配的股东不得参加表决。该项表决由出席会议的其他股东所持表决权

的过半数通过。 4、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设主席1人,由全体监事过半数选举产生。 5、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的,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 6、创立大会应有代表股份总数过半数的发起人、认股人出席,方可举行。 7、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大会对普通事项作出决议,必须经出席会议的股东所持表决权过半数通过 8、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设董事长1人,可以设副董事长。董事长和副董事长由董事会以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选举产生 9、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会议应有过半数的董事出席方可举行。董事会作出决议必须经全体董事的过半数通过。 10、股份有限公司监事会主席和副主席由全体监事过半数选举产生。 三、1/3 1、有限责任公司代表1/10以上表决权的股东,1/3以上的董事,监事会或者不设监事会的公司的监事提议召开临时会议的,应当召开临时会议。 2、股份有限公司临时股东大会召开的条件:董事人数不足《公司法》规定人数或者公司章程所定人数的2/3时;公司未弥补的亏损达实收股本总额1/3时;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股东请求时;董事会认为必要时;监事会提议召开时;公司章程规定的情形。 3、股份有限公司代表1/10以上表决权的股东、1/3以上董事或者监事会,可以提议召开董事会临时会议。 4、有限责任公司监事会应当包括股东代表和适当比例的公司职工代表,其中职工代表的比例不得低于1/3。 5、中外合资经营企业董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董事会会议,经1/3以上董事提议,可以召开临时会议。

经济法大纲(会计学专业)

《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12120203k109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3 课时:54 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适用专业:会计学 一、课程简介 《经济法》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必修课程,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阐述我国经济活动中重要法律制度的基本内容,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法基础理论、企业法律制度、公司法律制度、市场规制法、金融法律制度、经济仲裁和诉讼法等。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领会国家规范经济活动中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掌握我国经济法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经济活动,分析并处理有关的经济法实务问题。 二、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实现以下目标: 1、使学生了解法学的基础知识;掌握相关的法律知识;掌握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特征和基本原则以及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掌握经济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征、构成要素和经济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了解经济法律关系的保护方法。 2、使学生掌握市场主体法、市场行为法、市场宏观调控法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常用的重要的经济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3、使学生掌握对相关经济纠纷进行案例分析的基本知识。从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等层次阐明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特别是所能掌握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教学内容 (一)第一章经济法概述 主要内容:经济法的概念、特征及其调整对象;经济法的渊源;经济法律关系;经济法的历史沿革;经济法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教学要求:了解经济法的地位、作用;掌握经济法的概念及其调整对象、渊源;掌握经济法法律关系及经济法的原则。 重点、难点:经济法的概念及调整对象;经济法的渊源、经济法律关系。 教学方法:多媒体课堂教学;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课后作业。 (二)第二章企业法 个人独资企业法 主要内容:个人独资企业的概念和特征;个人独资企业的设立条件和程序;个人独资企业的事务管理;个人独资企业的权利和义务;个人独资企业的解散和清算;《个人独资企业法》的适用范围。

经济法作业答案

作业答案 1049349danx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内容: 经济活动本身具有一种“后果的辐射性”,也就是说某种经济活动不仅给当事人带来相应的权利义务,也可能给他人带来影响。这被称为经济法的() a A、内部效应 b B、扩大效应 c C、外部效应 d D、辐射效应 正确答案:C 1049353danx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内容: 国家机关是经济法律关系中最重要的主体。在该类主体中,具有特殊地位、担负组织 管理和协调经济职能的是()。 a A、各级立法机关

B、各级行政机关 c C、各级人民法院 d D、各级人民检察院 正确答案:B 1049351danx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内容: 国家机关是经济法关系中最重要的主体。在该类主体中,具有特殊地位、担负组织管 理和协调经济职能的是() a A、各级立法机关 b B、各级行政机关 c C、各级人民法院 d D、各级人民检察院 正确答案:B 1049352danx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内容: 在我国,对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权对其进行行政处罚的机关是()

A、税务部门 b B、技术监督部门 c C、人民法院 d D、省级和设区的市的工商行政部门 正确答案:D 1049347danx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内容: 下列各项中,关于经济法主体权利和义务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A、经济法主体的职权可以放弃 b B、经济法主体的权利可以放弃 c C、职权和权力都要依法行使 d D、职责和义务都要依法履行 正确答案:A 1049358danx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2 内容: 关于如何理解经济法这一概念,应当注意的问题是()

中级经济法记忆口诀

中级经济法记忆口诀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中级经济法记忆口诀 1、不适用:对下列债权请求权提出诉讼时效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2、(1)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权; 3、(2)兑付国债、金融债券以及向不特定对象发行的企业债券本息请求权; 4、(3)基于投资关系产生的缴付出资请求权; 5、(4)其他依法不适用诉讼时效规定的债权请求权。 6、【口诀】投资存在(债)本息 7、 2、股东退出公司的法定条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股东会该项决议投反对票的股东可以请求公司按照合理的价格收购其股权,退出公司: (1)公司连续5年不向股东分配利润,而公司该5年连续盈利,并且符合公司法规定的分配利润条件的; (2)公司合并、分立、转让主要财产的; (3)公司章程规定的营业期限届满或者章程规定的其他解散事由股东会会议通过决议修改章程使公司存续的。 【口诀】五年盈利未分红,合并分立转财产,公司到期还继续,股东反对可退出 3、临时股东大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在两个月内召开临时股东大会: ①董事人数不足《公司法》规定人数(<5人)或者公司章程所定人数的2/3时; ②公司未弥补的亏损达实收股本总额的1/3(≥1/3)时; ③单独或者合计持有公司10%以上股份的股东请求时; ④董事会认为必要时;(董事长、董事不可以);

⑤监事会提议召开时;(监事不可以); ⑥公司章程规定的其他情形。 【口诀】董事少五少大半,亏损达到一小半,董监会议提议开,十股股东两月办。 4、除合伙协议另有约定外,合伙企业的下列事项应当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 5、(1)改变合伙企业的名称; 6、(2)改变合伙企业的经营范围、主要经营场所的地点; 7、(3)处分合伙企业的不动产; 8、(4)转让或者处分合伙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其他财产权利; 9、(5)以合伙企业名义为他人提供担保; 10、(6)聘任合伙人以外的人担任合伙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 11、(7)修改或者补充合伙协议; 12、(8)普通合伙人同本合伙企业进行交易; 13、(9)普通合伙人向合伙人以外的人转让其在合伙企业中的全部或部分财产份额时; 14、(10)新合伙人入伙; 15、(11)普通合伙人死亡或被依法宣告死亡,继承人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取得普通合伙人资格; 16、(12)普通合伙人转变为有限合伙人,或者有限合伙人转变为普通合伙人。 17、【总结】口诀:继承担保交份额,入伙转变改协议,聘人处知不动产,改变范围地点名。 18、当然退伙的情形: ①然人死亡或者被依法宣告死亡; ②②个人丧失偿债能力; ③③法人或其他组织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责令关闭、撤销,或被宣告破产;

考研经济法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考研经济法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 一、专业介绍 1、学科简介 经济法学是一级学科法学下设的二级学科。此学科在法学体系中是一门新兴的、独立的学科主要研究经济法及其发展规律。新中国的经济法学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国外同类学科相比,我国经济法学的研究,无论是在发展速度还是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从总体上来说,都是处于领先的地位,因此举世瞩目。经济法的研究成果,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立法、经济守法和经济执法起着巨大的作用。在中国未来的法制和法治发展中,经济法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能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四项基本原则,具有较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较深厚的经济法理论知识,能胜任经济法学教学研究、经济行政司法工作和企、事业法律实务,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品学兼优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且能较好地掌握马列主义理论,有较扎实的经济法、商法理论基础;重视理论与社会实践结合;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和从事经济法律实务工作能力的专业人才。 3、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 1 英语一或203 日语 ③607 经济法学 ④802 法学综合 4、研究方向 01 经济法 02 商法 03 金融法 (注:以上以华东政法大学为例,各院校在考试科目、研究方向上均有中也有所不同) 二、经济法学就业前景 随着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我国法制建设也处在一个迅速发展和逐步完善的时期,特别是我国“入世”以来,社会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各经济组织、律师事务所对法律专门人才的需求尤为突出。 法学专业对人才高素质、高学历需求较高。他们不仅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还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跨学科的行业知识。随着近年来对法学人才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法学类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就业情况并不乐观。但高学历的法学专业研究生,特别是与经济、国际交往相关联专业的研究生,就业前景广阔。 经济法学就业方向 在法学类专业中就业率最高的是经济法学。主要到综合经济管理部门、政策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企业从事经济分析、预测、规划和经济管理工作。 法学专业是朝阳学科,从社会需要来看是大有发展前景的。从法律系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学生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能够在检察机关、审判机关、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服务工作。 与经济法学有关的职业证书:

经济法案例

案例一:冯系养鸡专业户,为改建鸡舍和引进良种需资金20万元。冯向陈借款10万元,以自己的一套价值10万元的音响设备抵押,双方立有抵押字据,但未办理登记。冯又向朱借款10万元,又以该设备质押,双方立有质押字据,并将设备交付朱占有。冯得款后,改造了鸡舍,且与县良种站签订了良种鸡引进合同。合同约定良种鸡款共计2万元,冯预付定金4千元,违约金按合同总额的10%计算,冯以销售肉鸡的款项偿还良种站的货款。 后冯某经营不善,预计的收入落空,冯因不能及时偿还借款和支付货款而与陈、朱及县良种站发生纠纷。诉至法院后,法院查证上述事实后又查明:朱在占有该设备期间,不慎将该设备损坏,送蒋修理。朱无力交付修理费1万元,该设备现已被蒋留置。 问: (1)冯与陈之间的抵押关系是否有效?为什么? (2)冯与朱之间的质押关系是否有效?为什么? (3)朱与蒋之间是何种法律关系? (4)对该音响设备陈要求行使抵押权,蒋要求行使留置权,应由谁优先行使其权利?为什么? (5)冯无力支付县良种站的货款,合同中规定的定金条款和违约金条款可否同时适用?为什么? 1、冯、陈之间的抵押关系有效。冯、陈双方立有抵押字据,且根据《民法通则》和《担保法》的有关规定,该抵押物并非必须办理登记的土地使用权、房地产、林木等,故该字据有效,在冯、陈之间形成合法的抵押关系。2,冯、朱之间的质押关系有效。因为双方立有质押字据,且质物已移交质权人占有。3.朱与蒋之间是承揽合同关系得留置关系。朱不慎将设备损坏而送蒋修理,在朱与蒋之间形成承揽合同关系。后朱无力交付修理费,该设备被蒋留置,在二人之间又形成了留置关系。 4.应由蒋优先行使留置权。因抵押物未办理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故朱不能优先行使其权利。朱与蒋之间,蒋的留置权有优先权。 5.不可以。因为违约金与定金性质是不同的。定金主要起担保作用,而违约金是违反合同的责任形式,二者不能相互代著。根据《台同法》第116条的规定,当事人既约定违约金,又约定定金的,一方违约时,对方可以选择适用违约金或者定金条款,而不能同时适用。 5.不应支持,合同的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的,由履行义务一方贷担。7不能成立。其经营风险应由目己承扭,不能作力免责事由。 案例二:2013年元月,杨某因做生意无钱便找马某借3万元现金,马某同意借钱,但要求其找个担保人进行担保。于是杨某找到张某进行担保,张某同意担保后,杨某与马某签定了协议,约定:“由杨某于2013年4月底还清借款,若杨某到期未还款,由张某作为担保人负全责”。担保人张某并在协议上签了字。至还款期限,杨某却并未按期还款,于是马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杨某和张某共同偿还借款。 意见分歧: 本案在审理中,张某提出自己属一般保证人,不应该承担保证责任。在合议庭内部也产生两种分歧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张某的行为是一般保证,担保人张某享有先诉抗辩权,根据《担保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对债权人可以拒绝先行承担保证责任。 第二种意见认为,张某在本案中是连带保证,应当承担连带保证责任。

会计专业教学大纲 经济法

《经济法》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40132006 课程英文名称:Economic Law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 适用专业: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10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经济法是经济管理学院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法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经济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并使其在毕业后能认真贯彻执行依法治国方针,积极运用法律手段处理和解决相关经济纠纷问题,维护社会经济秩序,进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教与学,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法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法律规范,提高经济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 2.基本能力和技能:掌握运用经济法律规范正确分析案例,提高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处理和解决经济管理中经济纠纷问题的能力。 (三)实施说明 1.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中要重点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讲解;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讨论课,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注意培养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 2.教学手段:本课程属于专业基础课,在教学中采用电子教案、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教学手段,以确保在有限的学时内,全面、高质量地完成课程教学任务。鉴于我国经济法律正处于修改、完善阶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可根据经济法律修改变动情况,以及新形势需要,本着实际需求、与时俱进精神,教学内容基本符合本教学大纲要求即可,不必完全一致。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无 (五)对习题课、实践环节的要求 1.对重点、难点章节(如: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合同法等)应安排案例讨论课,以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对消费者法的学习可适当安排习题,例题的选择以培养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 2.课后作业要少而精,内容要多样化,作业内容应包括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方面的内容,作业要能起到巩固理论,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作用。学生必须独立、按时完成课外作业,作业的完成情况应作为评定课程成绩的一部分。 (六) 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经济学专业为考查课(选修)。 2.考核目标:基本理论的掌握和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成绩构成:考查课成绩由出勤情况、作业情况和平时测验构成。 (七)参考书目 《经济法原理与实务》,景冬梅、初振波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7 《经济法基础》,张虹编,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7

《经济法》第二次作业答案

首页 - 我的作业列表 - 《经济法》第二次作业答案 说明:每道小题选项旁的标识是标准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向公司登记机关申请登记的是()。 A.全体股东指定的代表 B.全体发起人指定的代表 C.共同委托的代理人 D.董事会 2.股份有限公司的权利机构是()。 A.股东会 B.董事会 C.股东大会 D.监事会 3.接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合同时()。 A.应返还定金 B.定金应收归国有 C.定金不返还 D.应双倍返还定金 4.在合同主要条款中,一切合同必备条款是()。 A.标的 B.价款 C.质量 D.数量 5.依照《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人数()。 A.为2人以上200人以下,而且须有半数以上的发起人在中国境内有住所 B.为2人以上50人以下 C.50人以下

D.没有任何限制 6.有限责任公司的分立、合并或者解散及变更公司的形式,必须经过哪种程序决 议。 A.股东会的一致同意 B.股东会的过半数同意 C.代表2/3以上股权的股东通过 D.代表2/3以上表决权的股东通过 7.以下不属于我国专利法所指的发明创造是()。 A.技术诀窍 B.发明 C.实用新型 D.外观设计 8.著作权许可使用合同的有效期限不超()。 A.5年 B.8年 C.10年 D.20年 9.在我国,商标权的取得采用()。 A.注册原则 B.使用原则 C.注册原则和使用原则选择适用原则 D.注册原则和使用原则折衷使用原则 10.我国专利法规定的实用新型专利权和外观设计专利权的保护期为自该专利申请 之日起()。 A.20年 B.15年 C.5年 D.10年 11.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商业贿赂主要指()。 A.让利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