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在跨班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在跨班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在跨班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在跨班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四、在跨班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作者:郑润华来源:山东学前教育网时间:2012-11-19点击:2888次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二五”研究课题选登

课题名称:在跨班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2011-YB-175

课题负责人:郑润华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国已进入独生子女时代,独生子女所面临的社交问题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尽管有研究表明,“在社会交往的欲望、交往面的广泛性和交往频率方面,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不可否认的是独生子女所带有的唯一性会诱发父母的高度控制,而父母生活的封闭性又会进一步剥夺他们与外界交往的机会。与此同时,我国绝大多数幼儿园的编班形式一直严格地以年龄为依据。幼儿园虽然是不同年龄段幼儿生活的场所,但“教学班”或“班级”概念已非常牢固,各班幼儿间的交往较少,这也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交往空间。

游戏是幼儿交往的重要媒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特别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区域活动作为一种自主化的游戏形式,对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价值。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受“学科型”、“学术型”教育的影响,当前我国区域活动主要采用的是单一化模式,一方面参与对象单一,大多数局限于本班幼儿,幼儿缺乏跨班交往的机会;另一方面指导教师与活动场地比较固定,这就会造成教师资源与环境资源的巨大浪费。为改善这一状况,我园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供自由活动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的要求和“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的指导要点,利用班内区域及多功能活动室,开展了跨班区域活动,让所有空间和材料为全体幼儿所共享,促进其社会性发展。目前我园已进行了持续一年的跨班区域活动尝试,主要形式有大班和小班进行的大带小跨班区域活动和中班级部进行的平行班跨班区域活动,每种形式每周各进行两次,活动地点主要是班内区域和专用活动室。在开展跨班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何促进两班幼儿的熟悉度是一大难题,为此,在跨班区域活动的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跨班教育活动,并将活动的教案及活动照片及时保留下来,将优秀经验在全园推广,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同时也遇到了一些困惑,主要表现在:

(1)跨班区域活动的目标该如何定位?

(2)与传统的单班区域活动相比,跨班区域活动在材料策略、规则策略、观察策略、指导策略、评价策略上的特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不同形式的跨班互动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有什么影响?

(4)如何科学地确定跨班区域活动的活动频次及活动时间?

以上问题也成为我们继续进行课题研究的动力,本研究也正是基于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完善当前区域活动模式,推进园本研究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

(二)本课题提出及其研究的意义

1、实践意义

我国大多数幼儿园是以同龄编班为单位,班内自主开展区域活动的,跨班区域活动的尝试少之又少。本研究重心在于探究跨班区域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这无疑为我国区域活动的开展开启了另一扇窗,对于当前的区域活动实践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理论意义

以跨班区域活动作为研究幼儿游戏活动的背景,目的在于重新审视我国区域活动的开展方式,挖掘区域活动的价值,为目前的区域活动研究打开一个新的视角,以期能进一步丰富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丰富幼儿园的课程体系。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的理论

(一)课题界定

1.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1)跨班区域活动

跨班区域活动是指在保持班级同龄编制的基础上,打破班级界限,实现跨班互动的区域活动。

(2)社会性发展

社会性发展是指儿童从一个生物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和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并逐渐融入社会的过程。它是个体与社会群体、儿童集体及同班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2.研究问题的界定

本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1)就本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而言,“在跨班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是基于当前我国区域活动的实践困境而提出,该课题以跨班区域活动为研究的切入点,探索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策略,以求克服当前区域活动开展模式的弊端,更大程度地挖掘区域活动的价值。

(2)就本课题研究的基本任务而言,本课题研究试图探讨跨班区域活动的实践策略,总结归纳同龄和混龄跨班区域活动的不同特点,真正有效地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同时注意收集过程性资料,为同行提供借鉴。

(3)就其研究的具体问题而言,本课题研究将系统整理和完善跨班区域活动的有关理论体系,尝试编制幼儿园不同跨班区域活动形式的目标和内容系统及其评价指标,在区域活动的实验对比中,统计和分析跨班区域活动和单班区域活动的效果差异。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类发展生态学的微系统理论

布朗芬布伦纳(UrieBronefnber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观把儿童发展视为周围多层次环境关系的复杂系统。他将影响个体发展的环境分为一个层层镶嵌的层级化多元系统,呈柱状同心结构,从里到外分别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其中在微系统中,活动、人际关系和角色之间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活动是个体以不同角色参与,并发生人际关系的过程;人际关系是个体在活动中根据角色期待发生的关系;角色是活动参与者进行人际关系的行为起点。按照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角,区域活动是幼儿直接参与的重要微系统之一。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和幼儿以及幼儿之间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发生着不同的人际关系。因此,可以说,活动、人际关系和角色是区域活动的三要素。同时,人类发展生态学是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主要研究有利或不利于人的发展的环境所具有的特征。区域活动中进行的

各项活动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即区域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幼儿的发展。因此运用人类发展生态学的微系统理论考察区域活动生态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视角。在此指导下,增强区域活动的开放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为幼儿的发展打开新的一页。

2、群体社会化理论

群体社会化理论是针对个体社会化理论而言的一种横向社会化理论。其主要观点是强调同伴群体的整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个体社会化功能。把同伴群体,尤其是混龄群体作为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资源,跨班区域活动是一种很好的尝试。现行教育模式下,班级集体活动是在同龄群体中展开。由于同龄群体中个体的同质性,不利于幼儿在交往过程中产生认知冲突,对幼儿的社会化发展具有一定的限制作用。跨班区域活动是一种混龄群体活动,幼儿来自不同年龄班,以兴趣为导向,以自愿为前提重新建构活动规则,形成一个模拟的“年龄生态”。这不仅可以扩大幼儿的交往范围,通过大带小,强带弱,培养幼儿的社会情感品质和交往能力;而且可以弥补“独生子女”的性格缺陷,培养社会技能和情感智力。

3、后现代课程理论

后现代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是主张突破制度化的课程限制,提高幼儿在课程决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使课程从内容到形式都适合幼儿的发展特点和心理需要。跨班区域教育活动就是试图超越班级制度化的课程设置,推行多元化课程模式,充分尊重幼儿自主学习权力,使幼儿从课程的客体转化为课程的主体。

4、非线性教学理论

传统的教学理论基于相对封闭的班级集体的同步教学过程中幼儿同步学习,以获得同样的学习成就,其基本形态是同步性与同质性,难以满足幼儿多样化的学习需要,严重制约幼儿个性发展。与后现代课程理论一致的教学理论是非线性教学理论。非线性教学理论主张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将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允许儿童按照自己的个人风格学习。跨班区域教育活动正是利用班级差异与年龄差异,为幼儿在同步学习的过程中提供一种异步学习的机会和条件,以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三、相关的课题研究综述

已有的关于跨班区域活动的研究成果,及其所呈现出的研究现状与趋势,构成为本课题提出的研究背景,更是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和前提。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梳理国内相关研究文献,我们发现大部分研究者将研究主题聚焦于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上。如如林霞指出区域活动指导策略的三个层次,即语言层次、物化层次和互动层次;段宏玲提出应为幼儿创设支架性、互动性的区域环境;江苏省吴江市机关幼儿园通过“目标多元化”、“材料多样化”、“指导有效化”,切实促进了幼儿的多元自主发展;苏红伟从材料、设计、评价等方面详细阐述了数学区域活动的开展。随着研究的深入,在人类发展生态学理论影响下,部分研究者开始将目光转向如何更好地共享区域活动资源上,并且进行了跨班教育的尝试。如曹慧等人围绕跨班区域活动的目标、指导原则和指导方法,在角色游戏、结构游戏、音乐感受,英语教学和科学发现等五个跨班区域活动中采用描述观察和抽样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为期两年的跟踪实验。结果分析表明,跨班区域活动的指导方法取得了明显的教育效果。陈玉文对大班跨班区域活动研究后发现,幼儿跨班活动能够提供丰富的交往资源,通过创设多样生活和自主策划,灵活安排过程以及互动评价可以促进语言的发展。目前关于跨班活动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其中的材料策略、观察策略、指导策略等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试图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能为同行提供借鉴。

(二)本课题与已有研究的联系与区别

已有研究多聚焦于单班区域活动,对于其材料投放策略、规则策略、观察指导策略、家园互动策略等有了较为系统的探讨,并将这一操作模式引入到日常的教育活动中。但对于

跨班区域活动的探究较少,更多停留在实践层面,没有形成系统的活动模式。本课题研究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促进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分别探究同龄及混龄的跨班区域活动的实践策略,细化探究语言区、音乐区、美工区、建筑区、户外运动区、益智区、角色区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及评价体系等,以求引发幼儿参加跨班区域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同伴互助能力,提高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为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一)研究目标

1、本课题以《纲要》精神为指导,通过构建主题教育背景下的区域活动课程,探究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有效途径,引发幼儿参加跨班区域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自主学习能力和同伴互助能力,提高幼儿的心理理论水平、能力发展水平,为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2、通过参与本课题的实践研究,进一步提升教师探索建构并有效实施主题教育背景下的区域游戏课程的能力和现代化教育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努力打造一支研究型、专家型的教职工队伍,从而进一步提升我园的办园水平,促进幼儿园内涵发展、可持续发展。

3、有效落实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精神,探索构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结合,寓教于乐,促进幼儿健康成长”的游戏课程模式,发挥省级示范幼儿园和省十佳幼儿园的示范引领作用,总结归纳研究成果,为同行提供示范和借鉴。

(二)研究内容

1、在跨班语言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2、在跨班美工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3、在跨班音乐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4、在跨班角色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5、在跨班益智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6、在跨班建筑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7、在跨班户外运动区活动中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实践研究。

(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并学习有关跨班区域活动开展的相关资料,一方面用来更新教育观念,指导课题的研究工作,另一方面为提炼新的认识寻找理论支撑和获得经验借鉴。

2、自然观察法:在跨班区域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观察对象进行观察、记录、分析,以期了解幼儿各个时期的发展状况。

3、个案研究法:选取某些有代表性的幼儿,进行全程个案追踪记录,了解幼儿在课题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与反应,以点代面,了解研究的进展和效果,便于把握课题研究的方向。

4、行动研究法:在总目标的指引下,在具体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对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实施计划并不断进行交流、总结,逐一解决课题提出的问题,不断分析诊断总结再实践。

5、经验总结法:收集总结与课题内容相关的事实材料,积累研究的过程性资料,归纳在跨班区域活动中促进幼儿身心发展的主要做法,撰写案例分析、随笔和论文,为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提供素材。

五、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1.9---2012.3)

1、成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申请立项。

2、查找理论文献,搜索有关资料,为课题研究作准备。

3、发放调查问卷,了解本园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可行性的研究方案。

4、汇总调查结果,针对性地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为研究做好师资准备。

5、召开家长会,和家长达成共识,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

(二)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2.3----2014.3)

1、请幼教专家进行相关培训,组织教师进行交流探讨,进一步学习与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学习《学前游戏论》《幼儿区域活动新论》等,使教师进一步明确区域活动的内涵、特质。

2、以跨班区域活动为主阵地,以促进幼儿交往能力为目标,多角度、多形式、多层次为幼儿创设具有合作性的游戏环境。

3、在研究过程中,采取激励性措施,不定期组织观摩跨班区域活动,进行经验交流,案例分析,改进方法。

4、成立总课题组下的子课题组,以“课题沙龙”、“自主研讨”、“同侪互助”、“集中研讨”等多种形式开展课题研究,总课题组每两周活动一次,课题组成员交流课题实施情况,及时调整研究计划等。

5、进行课题阶段成果汇报活动,听取专家意见与建议,使课题不断完善。课题组成员根据前一阶段的课题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反思,并做出相应调整。

6、课题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年龄段的需求和主题教育活动的需要,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邀请家长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请家长协助幼儿收集游戏资料、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

(三)第三阶段:课题总结评估阶段(2014.3 ---2014.9)

1、收集整理支持性环境创设案例,个案案例、家长访谈等相关文字资料和影像资料。

2、综合每一阶段的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申报评审。

六、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本课题力求取得科学性、应用性、可操作性较强的研究成果。

(一)初期成果(准备阶段):

课题研究申请书、立项通知书、开题报告、子课题研究方案、。

(二)中期成果(研究与实验阶段):

跨班区域活动观摩和研讨、调查报告、案例研究报告、心得体会文章、教育论文、阶段总结。

(三)最终成果(总结与验收阶段):

跨班区域活动展示、观察记录选编、活动照片和影像资料集锦、区域活动教育札记、区域活动方案设计集锦、区域研究论文集、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保障

(一)核心成员研究背景简况:

我园是一所省级示范幼儿园、山东省十佳幼儿园。多年来,我园非常重视教育科研在幼儿园发展中的作用,实施“科研兴园”的战略目标,先后承担了教育部“科学教育”子课题——《相似性原理在幼儿潜能开发中的应用》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幼儿民族文化艺术教育研究》、山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新编〈山东省幼儿园教育活动教材〉课程园本化研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以园为本教研制度建设”项目管理的研究、中央电化教育馆《交互电子白板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应用研究》等课题,先后有三十多项研究成果在各级评比中获奖。2009年10月,独立承担了中央电化教育馆审批立项的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基于交互电子白板与幼儿有效互动的研究》。在幼儿园教育科学研究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课题负责人郑润华园长,1982年毕业于济南幼儿师范学校,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2002年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006年加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

论水平,具有较强的宏观决策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出色地完成了多项“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

课题组副组长张伟副园长,1988年毕业于山东省乳山幼儿师范学校,长期从事幼儿教育工作,2002年晋升为中学高级教师,2006年加入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水平,从事教育科研、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多年,出色地完成了多项“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

课题组副组长王玉廷老师,200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全日制研究生学历。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文字水平,2009年9月起,主持我园《区域活动设计与教师指导策略的研究》园本教研课题组,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有多篇论文发表在各类专业期刊上。

本课题32名主要研究成员中,有中学高级教师6人;本科以上学历11人。本课题研究人员配置合理,既有出色完成“十五”、“十一五”课题研究的园领导作为主持人,又有一支经历过多次课题研究锤炼、勤学肯钻、勇于实践的骨干队伍,她们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扎实的科研能力,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较好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前期准备:

自2009年以来,我园就着手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两年多来,我园成立了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分工明确,课题是在充分研究文献,了解现状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当前幼教改革的方向,具有现实针对性,理论依据充分、科学,可行性强。课题的前期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区域活动的价值日益凸现,幼儿和教师都在其中受益匪浅,已有多名教师发表相关论文和各级评比中获奖。

(三)保障条件:

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郑润华园长任组长,张伟副园长、王玉廷老师任副组长,各子课题组长为核心成员,分工明确,有序高效地开展课题研究工作。

资料获得:一方面聘请专家、学者来园指导,引领课题研究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有计划的组织研究教师外出学习,并通过阅读书刊、网上查阅等多渠道结合,及时掌握国内外课题研究相关信息,不断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经费保证:幼儿园拨出专项经费作为本课题研究经费,保证研究过程中经费的投入,所需设施、物品的提供,教师研究成果的奖励等,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

建立课题负责制:本课题由课题领导小组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总体规划与引领;课题组副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实施及研究人员的专业化发展;主要研究成员各负责一个子课题的实践研究工作。研究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责。

时间保障:自主研讨,各子课题研究成员,自由结成同伴互助的学研小组,自主进行子课题的研究;集体研讨,每两周(双周)召开一次课题组集体研讨活动,共同交流实施情况,研究实施步骤,总结上一阶段的经验,有效开展下一阶段的工作。每学期总课题组和子课题组进行一次阶段性小结,汇总阶段性成果。

注重日常工作协调:承担课题研究的教师以研究方案中各阶段的具体指导思想、研究内容和方法要求规划平时的工作,并反映到工作计划中,结合日常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有序地开展课题研究。

注重资料的积累:研究留有轨迹,注重研究过程中有价值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归档,形成完整的课题研究档案。

幼儿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

?观察目的: ?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案例描述: ?小乖,是一个三岁的小女孩,特别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玩,有自己的好朋友,只和自己的好朋 友在一起玩,与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不会主动参与游戏。 一天,妈妈带小乖去院子里玩,遇到了两个男孩小朋友,妈妈想带她去和小朋友玩,但是小乖拒绝,不想去玩。 就这样拉着妈妈的手,在院子里走了一圈,没有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妈妈再次征求她的意见,是否和两个男孩朋友玩?小乖答应了,妈妈带着小乖去找小朋友玩,小乖只是站在旁边看着小朋友玩,没有主动去参与,小朋友邀请她去玩,她只是拉着妈妈的手,要求妈妈也陪他一起玩,当小朋友的妈妈和奶奶来邀请她玩的时候,小乖非常排斥,情绪激动。当妈妈陪她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和妈妈玩,和小朋友基本没有互动,比较黏着妈妈。随后,妈妈带着小乖去她的好朋友彤彤家里玩,小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心的和好朋友彤彤拥抱,在一起游戏玩耍,没有要求妈妈也必须参与游戏,和好朋友玩的很开心。

?案例分析: ?通过对小乖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与人交往的一个规律: ?1、与家庭成员的交往。爸爸妈妈上班,家里是奶奶爷爷带孩子,奶奶比较内向,不经常带孩子与 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最亲 密的关系是和妈妈的关系,只要妈妈在家里,就只和 妈妈游戏玩耍,不让其他家庭成员靠近。妈妈去上班 后,也能和家庭其他成员愉快相处。 ?2、与小朋友的交往。有自己固定的好朋友,喜欢和好朋友在一起玩耍,交往中自我意识比较强, 如果不合心意会哭闹。对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不敢 兴趣,不会主动参与。 ?3、与亲戚朋友的交往。比较排斥,遇到不认识的亲戚朋友会躲在妈妈的身后,或者妈妈的怀抱 里,不会对别人的语言有反应,会用闭上眼睛的方法 来逃避。 ?根据小乖与人交往的规律,我发现孩子不愿意与人交往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家庭环境 的影响。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小乖的家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作业1.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作业1 1、试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内容。 1.社会性的产生 社会性需要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特征。 首先,社会性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产物,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性。 其次,社会性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 2.社会性的内容 社会性是指个体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的社会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心理特征的发生和发展,儿童由自然人逐渐变为能适应生活环境、能与周围人交往并以自己的独特个性对他人施加影响的社会人。 2、阐述师幼互动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师幼互动是指在幼儿园中,贯穿于学前儿童一日活动中,教师与学前儿童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良好的师幼互动,在幼儿获得知识与技能、与同伴交往、亲子交往等社会性发展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增强学前儿童的安全感、自信心及探索精神2.有利于学前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3.有利于加快学前儿童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4.有利于学前儿童自我概念的发展 3、试述家庭教养方式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4、试述同伴交往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答:幼儿园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影响主要在三方面:第一,满足儿童的社会性需要;第二,同伴交往影响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第三,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重新协调与成人的关系。 5、你是如何评价儿童之间的争吵对其社会性发展的影响的? 幼儿之间有争执,是好是坏在与教师本人如何看待,并以何种心态去解决。教师常常害怕幼儿之间发生争执,害怕会引起不良后果。其实,当教师正确掌握其冲突实质,采取一些有效措施,这些争执反而有利于幼儿的成长。 幼儿常常在争吵中获得一些知识:不是所有的东西自己喜欢就可以得到的,别人的就要借;自己不是故意弄疼别人的,只要好好地跟他说,就会解决的;玩具其实可以大家一起玩。 幼儿在争吵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平常不喜欢说话或不太愿意说话的幼儿,当与同伴争吵时,会变的聪明伶俐,用语丰富。 幼儿在争吵中提高自己的是非判断能力。幼儿道德意识和道德准则是在生活中与他人 交往时,一点一点积累出来的。因为有争执,才显现出规则和道德的存在与价值,才让幼儿意识到它并逐步理解它。 2.3.2 给幼儿一个宽松的环境 宽松的环境中,幼儿身心放松,增加了幼儿身体和心理的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之间关系的融洽,增加幼儿独立的探索与思考空间,避免了多余的紧张摩擦。宽松的环境包括,宽敞明亮的活动场地,丰富的活动材料,较少的限制,较多的鼓励等等。 2.3.3 教幼儿一些避免和解决争执的基本技巧

电大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

第1题?单选题(2分)?我国近现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个阶段?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参考答案:A 第2题?单选题(2分)? 1904年1月,清朝政府出台的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是()? A??《钦定学堂章程》 B??《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C??《暂行幼稚园课程标准》 D??《三民主义教育原则》 参考答案:B 第3题?单选题(2分)?()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一书,成为我国幼教史上最早全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及其实施的着作。 A??张宗麟 B??张雪门 C??陈鹤琴 D??陶行知 参考答案:A 第4题?单选题(2分)? 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成为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第三阶段的主要标志。选项A选项B选项C选项D答案:B A??《幼儿园工作规程》 B??《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C??《幼稚教育新论》 D??《中国北方幼稚园课程大纲》 参考答案:B 第5题?单选题(2分)? “的社会化主要指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提出这一观点的是()A??陈会昌 B??埃尔金 C??齐格勒 D??缪森 参考答案:C 第6题?单选题(2分)?在幼儿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中,认识自我、他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属于()。A??认知社会化 B??道德社会化 C??政治社会化 D??职业社会化 参考答案:A 第7题?单选题(2分)? “体对自己所持有的态度”指的是()。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评价 参考答案:B 第8题?单选题(2分)?儿童社会认知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自我意识 B??自我体验 C??权威认知 D??观点采择 参考答案:D 第9题?单选题(2分)?和妈妈在一起时对探究玩具不感兴趣,当妈妈离开时也未表现出特别的焦虑与紧张”这种属于()。 A??安全依恋 B??回避型不安全依恋 C??反抗性不安全依恋 D??无组织型依恋 参考答案:B 第10题?单选题(2分)?开始能够主动寻找游戏伙伴是哪个年龄阶段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 A?? 2—3 岁 B?? 4 岁 C?? 5 岁 D?? 6—7 岁 参考答案:B 第11题?单选题(2分)?在幼儿亲社会行为中,最为常见的是()。 A??合作行为 B??分享行为 C??助人行为 D??安慰行为 参考答案:A 第12题?单选题(2分)?婴幼儿依恋建立期主要在() A??出生至2个月 B?? 2个月至7-12个月 C?? 7-12个月至24个月 D?? 24个月以上 参考答案:B 第13题?单选题(2分)?自尊心、自信心、自我价值感、成就感、进取心等情感属于()A??自我认知 B??自我情感体验 C??自我控制 D??社会情感 参考答案:B

大班阅读区域观察记录范本【四篇】

大班阅读区域观察记录范本【四篇】 大班阅读区域观察记录范本【一】 泓尧小朋友是我们班口语表达能力发展一般,有一定的词汇量,基本能运用合适的词句表达自己的意思但对图书阅读不感兴趣。他是今年开学从别的幼儿园转到我们这来的。这个小朋友不太喜欢看书,从不翻阅图书。今天早上,他来的很早,书包放好之后自己搬了凳子,来到图书区。从书架上随意地拿起了一本《蛋和蛋巢》的书,他翻到第一页看了看,又翻到第二页,翻到最后自言自语的说:“看完了。”接着又翻了几页后把书合上,放到书架中,又拿了另一本书同样随意翻了一下。 分析: 泓尧小朋友在阅读能力强的幼儿带动下已有了初步的阅读意识,能够从第一页开始看书,知道看书的简单顺序,幼儿的角色意识加强了,能够自由安排角色进行阅读活动,可是幼儿对书中画面的理解还很单一,只局限看单页画面内容,不能把整本书的内容结合起来看;再有,幼儿有看书的兴趣,但不能持续的完整的看完一本书。 教育策略: 通过这个幼儿的看书习惯,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培养他的兴趣。让他尝试阅读的乐趣。老师争取能和孩子成为朋友,取得幼儿的信任。 大班阅读区域观察记录范本【二】 今天早上泓尧小朋友主动去书架上拿了一本书《海洋巨人》他从第一页开始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看了四五页之后,停了下来,好像

在思索着什么。眉头紧紧的皱着,然后拿着书去找顾益诚说:“这本书是你带来的,能给我讲一讲这个海洋巨人是谁吗?他是世界上的海洋动物吗?这么大的动物他吃人么?”顾益诚把自己的书收了起来,连忙坐到泓尧的旁边给他一页一页的讲解起来,这两个小朋友边讲边交谈:“哦,我想起来了,我在电视《动物世界》里面见到过这个海洋巨人,他是鲸”“没错,他是蓝鲸,是世界上的海洋动物。他身长30米,体重150斤,相当于22头大象的重量。他虽然生活在海洋里,但是他可不是鱼类,他属于哺乳类。鲸属于温顺的海洋动物,他不吃人,吃海洋里面的鱼和虾”。看着他们讲的津津有味,整个活动区时间他俩都在看这本书。还不时的有幼儿加入他们的队伍,一起翻看自己带的图书。这是季军浩小朋友一次看这么久的图书。 分析: 通过这两个小朋友的对话,我根据我班的幼儿园的阅读活动进行了“家园亲子阅读合作行动”。我们的图书区半个月从新投放一次幼儿自带的有趣的图书。每位幼儿可以从家里带图书到幼儿园,因为家里的图书他更加熟悉故事内容,爸爸妈妈已经给他们讲了很多遍,带到幼儿园幼儿自己就成为了伙伴们的小老师,为大家讲述,帮助大家阅读,这对于带书幼儿及全体儿童都会有很大收益。在幼儿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语言表达能力及逻辑思维水平都会有相应提高,而且我们还可以看出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熟悉的故事情节仍然是他们主动阅读的前提与契机。 措施: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各章节重点内容学习辅导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各章节重点内容学习辅导 社科系李金艳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课程是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与规律,了解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了解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从而能有针对性的设计与组织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使我们的教育能真正适应幼儿的发展,帮助并促进幼儿的发展。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分为七章,第一至三章是有关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基础理论,第四至七章是有关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的具体实施的内容,下面就各章节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以便大家学习。 第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概述 一、重点概念 1、个性:个性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2、社会化:社会化是指个体形成、发展社会性和个性的过程,也就是说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生活中,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不断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构建价值体系,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品质,由一个自然人发展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3、幼儿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是指幼儿在其生物特性基础上,在与社会生活环境相互作用,掌握社会规范,形成社会技能,学习社会角色,获得社会性需要、态度、价值,发展社会行为,由自然人发展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幼儿心理特性。 二、重点掌握 1、幼儿个性发展的心理结构:自我调控系统、个性倾向性系统、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2、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心理结构:自我意识、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行为技能、社会适应、道德品质。 3、幼儿社会化的功能: (1)培养儿童的社会角色意识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网上作业参考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任务一

第35题(已答). 谨慎规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道德规则适用于那些对自己身心有消极后果的行为。错 第36题(已答). 儿童遗传了某种先天性的基因倾向,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对 第37题(已答). 儿童自尊的发展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直线上升的趋势。错 第38题(已答). 儿童约从6岁开始,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发展,内抑制开始蓬勃发展起来,儿童开始逐步学习控制自己的活动和情绪。错 第39题(已答). 实验研究得出在父母控制中,父母如给儿童有效的言语指导,可增强儿童自我控制的能力。对 第40题(已答). 城市儿童是通过更强烈的获得他人的尊重来保持自尊,农村儿童则更看重自己的体能。对 第41题(已答). 个体的外貌或外表的吸引力不会影响个人的自尊。错 第42题(已答). 2——3岁的孩子攻击别人的原因主要是争夺玩具,攻击行为通常是工具性的。对 第43题(已答). 学前期儿童变得越来越受同伴的影响,儿童与同伴的主要交往形式是游戏。对 第44题(已答). 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基本动因。对 第45题(已答). 儿童社会的发展是从认识自我到认识他人,再到相互关系。错

任务二

第16题(已答). 核心家庭比非核心家庭更有利于幼儿的社会化发展。错 第17题(已答). 幼儿同伴交往和师幼互动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水平。对 第18题(已答). 幼儿同伴之间的相互模仿和支持无益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错 第19题(已答). 社会文化是影响幼儿社会化的主要因素。对 第20题(已答). 父母的文化水平和修养水平较高,孩子的社会化程度就越高。错 第21题(已答). 家庭是幼儿最早和最直接的社会化场所。对 第22题(已答). 父母离婚是当代儿童面临的最严重、最复杂的精神健康危机问题。对 第23题(已答).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目标的制定要高于幼儿发展水平的现状,要在幼儿努力及教师的帮助下可以达到的高度。对 第24题(已答).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目标的制定要从社会发展的宏观角度出发,不必考虑社会现实的需要。错 第25题(已答). 69岁是儿童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错 第26题(已答). 选择幼儿社会性教育内容是社会领域课程设计的首要步骤。错 第27题(已答). 幼儿阶段,儿童心理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及心理和行为的无意识性。对 第28题(已答). 道德品质的形成是儿童社会化程度的最高表现。对 第29题(已答). 观点采择是社会认知的前提和基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最初萌芽和体现。错 第30题(已答). 《纲要》和《规程》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统领性文件,幼儿园的所教育教学工作都要以此为依据。对 第31题(已答). 所谓目标的准确性,是指在目标的界定上,能准确找到每个年龄幼儿发展阶段上的切入点。对 第32题(已答). 教育方法是教育活动的灵魂,是一切课程活动的指针。错

幼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量表

中国幼儿情绪性及社会性发展量表(CITSEA) 量表介绍 中国幼儿情绪及社会性发展量表(CITSEA),引进美国耶鲁大学的“幼儿社会性情绪发展评估量表( ITSEA)”,适用于1~3岁的幼儿。,量表则由幼儿的抚养人填写。原量表包括171项条目,调整后的量表包括146 个条目。量表包含4个领域:外化行为域(活动性/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和同伴攻击性三个因子)、内化行为域(忧郁/退缩、焦虑、恐惧、强迫、分离焦虑和对新鲜事物退缩六个因子)、失调域(睡眠、负性情绪、饮食和感官敏感性四个因子)和能力域(依从性、注意力、模仿/游戏、掌握动机、移情和亲社会同伴关系六个因子)。量表条目采用三级评分法:0(不符合或极少符合),1(部分符合),2(非常符合)。评分方法为:先计算每个域的原始总分,得出均分再转化为相应T分。 全国常模为:问题维度(外化维度、内化维度和失调维度) T分> 63分为阳性,能力维度T分<37分为阳性(阳性表示在这一方面可能存在问题)。下面为每一领域中各维度的正常范围值: 量表内容 根据幼儿最近1个月的反应,对下列陈述选择最符合该幼儿的选项,0表示不符合或极少符合,1表示部分符合,2表示非常符合。

量表解释 一、外显行为域 包括活动度/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及同伴攻击三个维度。 【活动度/冲动性】 活动度指小儿在日常生活中身体活动的数量。活动度高表现为不分场合,活动过多、无明显目的性,如易兴奋,好哭闹,平时手脚动个不停,显得格外活泼等;冲动性是指儿童的情感活动不能受理性控制而发作性的扰乱现象,如克制力差、容易激惹,易受外界刺激而兴奋等特点。 《建议》:对活动度较高的小儿可适当安排活动量大、接触外界的活动;还应要求他们保持一定的安静时间(在需要时),但是时间不宜过长,以同龄小儿的标准为限。预防小儿的冲动行为,应从婴儿期就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逐渐学会“等待”;对于盛怒状态的孩子,可采用“冷处理”的方法,使其冲动行为暂时被忽视;父母或教师应避免对小儿冲动、随意性的惩罚,使儿童不断学习用理智控制自己的行为。 【攻击性/反抗性】 攻击性是指小儿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个体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反抗性是小儿在受到他人伤害或干扰后进行的攻击,属报复还击。小儿的攻击性/反抗性,通常发生在父母或他人对其施加权威以阻碍或限制他们时,由于挫折和愤怒而对父母或他人表现出攻击性/反抗性。表现为不听话、爱发脾气、霸道及打、咬、踢父母等行为。 《建议》:对于经常具有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小儿,在其发生攻击/反抗性行为之后,首先应采取一贯、连续性的、而且具有一定强度的厌恶惩罚刺激。惩罚必须在攻击行为发生后尽可能快地执行。实施惩罚时,必须分析被惩罚者的攻击动机,注意被惩罚者的个性以及惩罚强度。另外,还可以让愤怒的小儿用合理的方式进行情绪宣泄,如运动、游戏等。家长如果能为具有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小儿提供良好的教养方式,并对其进行良好社会交往技能的培养,均可减少小儿攻击性/反抗性行为的发生。 【同伴攻击】 小儿的攻击性以伤害某个想逃避此种伤害的同伴为目的的任何形式的行为。主要表现是在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咬人、踢打同伴或采取取笑、捉弄别人等敌意性攻击行为。

2017电大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docx

--WORD格式 -- 可编辑 -- 2017 电大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 第 1 题单选题(2 分 )我国近现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个阶段?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参考答案: A 第 2 题单选题(2 分 ) 1904 年 1 月,清朝政府出台的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是()?A《钦定学堂章程》 B《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C《暂行幼稚园课程标准》 D《三民主义教育原则》 参考答案:B 第 3 题单选题 (2 分 ) ()在 20 世纪 30 年代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一书,成为我国幼教 史上最早全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及其实施的著作。 A张宗麟 B张雪门 C陈鹤琴 D陶行知参 考答案: A 第 4 题单选题 (2 分 ) 2001 年 7 月,国家教育部颁发(),成为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第三阶 段的主要标志。选项 A 选项 B 选项 C 选项 D 答案: B A 《幼儿园工作规程》 B《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C《幼稚教育新论》

D《中国北方幼稚园课程大纲》 参考答案: B 第 5 题单选题 (2 分 ) “人的社会化主要指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提出这一观点的是() A陈会昌 B埃尔金 C齐格勒 D缪森 参考答案:C --

--WORD格式 -- 可编辑 -- 第 6 题单选题 (2 分 ) 在幼儿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中,认识自我、他人、自我与他人的关 系属于()。 A认知社会化 B道德社会化 C政治社会化 D职业社会化 参考答案: A 第 7 题单选题(2 分 )“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态度”指的是()。 A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评价 参考答案: B 第 8 题单选题(2 分 )儿童社会认知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自我意识 B自我体验 C权威认知 D观点采择 参考答案: D 第 9 题单选题(2 分 )“和妈妈在一起时对探究玩具不感兴趣,当妈妈离开时也未表现出特别的焦虑与紧张”,这种属于()。 A安全依恋 B回避型不安全依恋 C反抗性不安全依恋 D无组织型依恋 参考答案: B

幼儿园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分析

幼儿园中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调查分析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健康、学习、智力发展等具有重要影响。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应当具有健康的身体、聪明的智慧、丰富的 社会经验,而且更应具有良好的人格、个性品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问题的提出 社会性发展是幼儿心里发展的重要方面,它对一个人的人格、心理健康、学习、智力发 展等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很多孩子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存在肴严重的问题,例如:没有同情心、缺乏责任感’只看到别人短处、同伴之间协商能力较差……。要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家长要更新观念,加强对幼儿的品德教育;另一方面要努力促进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因此只有家、园共同努力,才能使幼儿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本学期,我们采用家长家长调查问卷方式来了解中班幼儿的社会性学习发展情况。 ?结果与分析: 本次家长问卷共发了40份,收回有效问卷31份,回收率77%,与往常家长参与其他的任何家园联系方式效果对比,本次问卷家长所持的态度积极,填写问卷认真,回收时间短 而快,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家长对幼儿社会性学习发展情况的关注程度,本次问卷只要氛围两 大块: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每一块都有设置相应的子问题。 (一)人际交往 1、喜欢和小朋友一起玩的与经常一起玩的小伙伴占96%; 2、喜欢和长辈交谈,有事 愿意告诉长辈的占64%; 3、61%幼儿在平时,会运用介绍自己,交换玩具等简单技巧加入同伴游戏; 4、35%幼儿对大家喜欢的东西能轮流,分享; 5、67%幼儿与同伴发生冲突时, 能在他人帮助下和平解决。、6、45%幼儿孩子在活动时能接受同伴的一件;7、80.6 %幼儿 能做到不欺负弱小;8、77.4 %幼儿能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或其他活动;9、32、2%幼儿 能知道自己的一些长处并感到满意的;10、6 %幼儿自己事情能尽量自己做的,不愿依赖别 人的;11、16%幼儿敢于尝试有一定难度的活动和任务;12、6%幼儿会用礼貌的方式向长 辈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13、48%幼儿能注意到别人的情绪,并有关心。体贴的表现;14、38%幼儿知道父母的职业,能体会到父母为养育足迹所付出的劳动 (一)社会适应 1、48%幼儿愿意并主动参加群体活动; 2、42%幼儿愿意与家长一起参加社区的一些群 体活动;3、幼儿45%感受规则的意义,并能基本遵守规则;4、77%幼儿知道不私自那不 属于自己的东西;5、71%幼儿知道说谎时不对的;6、38%幼儿知道接受了任务要努力完成 的;7、70%幼儿在提醒下,能节约粮食、水电等;& 61%幼儿喜欢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和班 1 / 31 / 3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作业2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课程作业2 1.阐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含义。 《纲要》提出的幼儿社会领域的教育目标是: 1.能主动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 2.乐于交往,学会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 3.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社会行为规则; 4.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 5.懂得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家乡和祖国。 学前儿童社会领域的教育,旨在促进儿童的社会化,使儿童从出生时的自然人,成长为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在此过程中发展其社会性。 2.试述确定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依据。 1.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特点和需要。实施学前儿童社会领域教育,首先要根据幼儿心理发展的水平、特点和规律,确定符合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和未来发展需要的不同阶段和不同层次的教育活动目标,确保每一个幼儿的社会化水平得到充分发展。 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社会发展。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人的要求不同,同样对每个个体的社会化水平、内容都有直接间接的影响。幼儿社会领域目标一定要结合当前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和未来社会发展对个体的要求,确定符合幼儿水平、发展要求和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目标,引导幼儿主动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积极良好的社会性。 3.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分解社会教育领域的目标? 1.教师应有明确的目标意识 明确的教育目标意识,一方面体现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组织教育活动过程中,另一方面也体现在教师善于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敏锐地发现并捕捉各种教育机会,促进幼儿在社会情感和态度、社会行为和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发展。 2.教师应合理地分解目标 (1)分解目标要逐渐具体化 (2)注意目标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及与其他领域发展目标的联系 3.选择利用科学有效的活动 (1)注意提供良好的环境 (2)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去实现 (3)与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

幼儿科学区观察记录表

幼儿园观察记录表 班级:中二班观察者:xy 时间9、13 地点科学区观察对象朱紫菡观察 要点 主动的参与观察与操作活动,发现生活中有的东西在水中有褪色的现象 观察实录 首先我变魔术引出今天的游戏活动。我将皱纹纸浸在水里会褪色问:瞧清楚这张就是什么颜色的?现在老师把它放在水里,仔细瞧,纸有什么变化?朱紫菡一边观察一边发现,纸的颜色变掉了,变深了还就是变淡了?我说:东西放在水里颜色会变淡,这就叫褪色。我又问她:那么褪掉的颜色跑到哪里去了,水有什么变化? 反思 在一次收拾东西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发现,一张红色的纸掉进水里,水就变成红色的了,小朋友们对这个现象很感兴趣,于就是我抓住这个教育契机,注意创造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发现物品在水中就是否褪色,从而萌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幼儿园观察记录表 班级: 中二班观察者:xy 时间9、14 地点科学区观察对象朱紫菡观察 要点 发现生活中有的东西在水中有褪色的现象

幼儿园观察记录表 班级:中二班观察者:xy

题。 反思 刚开始这几个孩子只就是出于好奇才会选择颜料来玩耍,因为颜料不就是经常玩的东西,从她们没有目的的乱配色可以瞧出来,琪琪能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就是她本身就记住了老师之前活动中带来的知识,并不就是她在这个活动中得到的知识经验。 幼儿园观察记录表 班级:中二班观察者:xy 时间9、21 地点科学区观察对象琪琪观察 要点 通过颜料感受颜色的变化 观察实录 于就是我就让她们从新再实验一 次,结果我发现琪琪的滴管里的颜料 比较少,菡菡的比较多,那就是因为琪 琪杯子里的颜料就比较少了,所以吸 的也不少。在瞧到这样的情况之后, 我问,您们发现什么了不?她们都说 没有,于就是就让她们再试一次,在过 程中我就喊停,让她们瞧瞧自己的滴管里的颜料。就是不就是一样的,她们发现颜料就是不一样的,放在容器里之后就会产生不同的变化。 反思 另外两个小朋友从没有目的到发现不同,到询问老师之间她们就是经过了思考,脑子里就是有疑问的,她们的好奇心,也就就是指南中指出的喜欢探究,她们对颜料产生的不同现象感兴趣了,而她们也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也愿意与小朋友一起游戏,在选择颜料的时候孩子们也没有争抢,选择了自己想要的颜色,没有拿到的孩子会在旁边瞧,也没有争抢的迹

2017电大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

第1题单选题(2分)我国近现代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个阶段? A 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参考答案:A 第2题单选题(2分)1904年1月,清朝政府出台的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是 ()? A 《钦定学堂章程》 B《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C 《暂行幼稚园课程标准》 D 《三民主义教育原则》 参考答案:B 第3题单选题(2分)()在20世纪30年代出版了《幼稚园的社会》一书,成为我国幼教史上最早全面、深入地论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及其实施的著作。 A 张宗麟 B 张雪门 C 陈鹤琴 D 陶行知 参考答案:A 第4题单选题(2分)2001年7月,国家教育部颁发(),成为学前儿童教育发展第三阶段的主要标志。选项 A选项B选项C选项D答案:B A 《幼儿园工作规程》 B《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C 《幼稚教育新论》 D 《中国北方幼稚园课程大纲》 参考答案:B 第5题单选题(2分)人的社会化主要指人的社会知觉和社会行为方式。”提出这一 观点的是() A 陈会昌 B埃尔金 C齐格勒 D 缪森 参考答案:C 第6题单选题(2分)在幼儿社会化的具体内容中,认识自我、他人、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属

于()。 A认知社会化 B道德社会化 C政治社会化 D职业社会化 参考答案:A 第7题单选题(2分)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态度”指的是()。 A 自我认识 B自我体验 C自我调控 D自我评价 参考答案:B 第8题单选题(2分)儿童社会认知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 自我意识 B自我体验 C权威认知 D观点采择 参考答案:D 第9题单选题(2分)和妈妈在一起时对探究玩具不感兴趣,当妈妈离开时也未表现 出特别的焦虑与紧张”这种属于()。 A 安全依恋 B 回避型不安全依恋 C反抗性不安全依恋 D无组织型依恋 参考答案:B 第10题单选题(2分)开始能够主动寻找游戏伙伴是哪个年龄阶段幼儿同伴交往发展的特点?() A 2—3 岁 B 4岁 C 5岁 D 6—7 岁 参考答案:B 第11题单选题(2分)在幼儿亲社会行为中,最为常见的是() A合作行为 B分享行为 C助人行为 D安慰行为参考答案:A 第12题单选题(2分)婴幼儿依恋建立期主要在() A 出生至2个月 B 2个月至7-12个月 C 7-12个月至24个月 D 24个月以上

幼儿社会性发展观察记录

?观察目的: ?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案例描述: ?小乖,是一个三岁的小女孩,特别喜欢和妈妈在一起玩,有自己的好朋友,只和自己的好朋友 在一起玩,与其他的小朋友在一起不会主动参与游戏。一天,妈妈带小乖去院子里玩,遇到了两个男孩小朋友,妈妈想带她去和小朋友玩,但是小乖拒绝,不想去玩。就这样拉着妈妈的手,在院子里走了一圈,没有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妈妈再次征求她的意见,是否和两个男孩朋友玩? 小乖答应了,妈妈带着小乖去找小朋友玩,小乖只是站在旁边看着小朋友玩,没有主动去参与,小朋友邀请她去玩,她只是拉着妈妈的手,要求妈妈也陪他一起玩,当小朋友的妈妈和奶奶来邀请她玩的时候,小乖非常排斥,情绪激动。当妈妈陪她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她更多的是和妈妈玩,和小朋友基本没有互动,比较黏着妈妈。 随后,妈妈带着小乖去她的好朋友彤彤家里玩,小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开心的和好朋友彤彤拥抱,在一起游戏玩耍,没有要求妈妈也必须参与游戏,和好朋友玩的很开心。

?案例分析: ?通过对小乖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孩子与人交往的一个规律: ?1、与家庭成员的交往。爸爸妈妈上班,家里是奶奶爷爷带孩子,奶奶比较内向,不经常带孩子与 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宅在家里的时间比较长。最亲 密的关系是和妈妈的关系,只要妈妈在家里,就只和 妈妈游戏玩耍,不让其他家庭成员靠近。妈妈去上班 后,也能和家庭其他成员愉快相处。 ?2、与小朋友的交往。有自己固定的好朋友,喜欢和好朋友在一起玩耍,交往中自我意识比较强, 如果不合心意会哭闹。对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不敢 兴趣,不会主动参与。 ?3、与亲戚朋友的交往。比较排斥,遇到不认识的亲戚朋友会躲在妈妈的身后,或者妈妈的怀抱里, 不会对别人的语言有反应,会用闭上眼睛的方法来逃 避。 ?根据小乖与人交往的规律,我发现孩子不愿意与人交往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家庭环境 的影响。幼儿的社会性主要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 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的发展起来的。小乖的家

幼儿园学习性区域活动记录表

室内区域活动 活动内容: 美工区、表演区、阅读区、益智区、建构区、生活区等。重点指导: 1.美工区《好看的瓶子》 材料准备: 皱纹纸若干、泡棉纸剪成的瓶子若干。 指导要点: (1)指导幼儿揉搓皱纹纸变成装饰物。 (2)锻炼幼儿手部小肌肉,体验美工活动的乐趣。 2.益智区《按数取物》 材料准备: 提供各种豆子、点卡1-5。 指导要点: (1)能够根据点卡的数字取出相应的物体。 (2)感受数字的数量关系,喜爱动脑筋。 3.表演区《找朋友》 材料准备: 服装、头饰、乐器等。 指导要点: (1)指导幼儿和好朋友唱唱跳跳。 (2)感受同伴游戏的喜悦,能友好的相处。 效果分析: 在美工区中,我们提供的东西主要是皱纹纸若干、泡棉纸剪成的瓶子若干。对于这些技巧我们班幼儿掌握的还可以,就是有一些细节幼儿没有照老师说的做。比如说,有些幼儿会乱扔,乱撕,主要就是让幼儿自由发挥,培养幼儿的

兴趣。我经过这次活动,总结了一下可能是我交代的不清楚,还有就是示范的不好,以后会改进一下的。 在平时幼儿园的操作中,我们往往忽略了生活环境的利用价值由此导致了幼儿所获得的数经验只停留在认识层面,往往不能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如何使幼儿获得的数学经验从生活中来又回归到生活中去呢?只有从幼儿熟悉的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入手,才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才能让幼儿乐意参与到活动中。这个材料有三个层次,由简到难。引导幼儿了解数东西是要讲究方法的,引导幼儿关注身边事物的数量。根据幼儿的兴趣、经验精心设计,并重视材料的细节以外,还要找准材料的挑战点,让幼儿在挑战中学习。 小班幼儿在游戏的时候,离不开游戏材料的支持。所以,教师应该依据游戏情节,提供适当的材料,让幼儿的游戏能够顺利进行。在本次活动中还有不足的地方比如表演区中的内容在多数情况下是更加吸引一些女孩子的参与,如何利用一些有效的方法来吸引男孩子的参与,让表演区中的内容更加的适应男孩子一些。还有图示中的内容可以更加的丰富一些。 学习性区域活动 活动内容: 科技区、建构区、益智区、生活区、阅读区、美工区 重点指导: 一、叠衣服 材料准备: 旧衣服裤子若干条、流程图 指导要点: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重点辅导 第一章重点辅导: 1.家庭教养方式、师幼互动、同伴、大众传媒等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家庭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家庭的教养方式实现的,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社会性发展影响也不同。教育方式主要有如下四种类型:民主型(家长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意见,允许孩子表达、表现自己,给予孩子充分的交往机会);专制型(父母不允许孩子违背大人的意志,不容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给予孩子温暖、同情较少,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溺爱型(父母对孩子百依百顺、宠爱娇惯、过度保护);忽视型(父母对孩子不关心、不热情,忽视孩子的需求,和孩子缺乏交流和沟通)另外,家庭环境中的物质条件,亲子关系对孩子社会性发展都有影响。 幼儿园环境对孩子社会性影响:(1)幼儿园物质环境的影响。幼儿园园舍、活动室、儿童活动材料等构成了幼儿园的物质环境,这些物质的选择、安排和布置等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2)幼儿园精神环境的影响。这主要是指幼儿园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理气氛等。具体体现在教室与儿童、儿童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教师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影响很大。教师是儿童在幼儿园的主要交往者,而且每天照顾和管理儿童的生活,传授给他们知识、技能等,使儿童把教师当成心目中的权威。他们往往把教师当成自己学习的榜样,不知不觉地去模仿教师的言行、举动,通过对教师的观察、模仿等进行着大量的社会学习。 同伴交往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满足儿童的社会性需要;同伴交往影响儿童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同伴交往有利于儿童重新协调与成人的关系。 大众传媒的影响:在社会文化的各种传播媒介中,大众传媒的影响最为深广。儿童一出生就处在大众传媒的包围之中,它作为一种社会环境,甚至作为生存环境的一部分,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独特的重要影响。 2.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理论有三种,即精神分析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创始的精神分析理论是儿童心理发展史上第一个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学派。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百分组成。新生儿人格结构中的唯一成分是本我。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问题上,弗洛伊德是一位阶段论者。他认为,儿童情绪与动机的发展具有阶段性。他把这些阶段称之为“性心理发展阶段”或“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这些阶段是根据儿童在发展过程中身体的哪些器官为儿童提供“力比多”的满足来划分的。由此,他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潜伏期和生殖早期。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班杜拉和沃尔特斯。班杜拉在建构其社会学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_0004(浙江电大-课程号_3305820)参考资料全

幼儿园社会性教育专题-0004 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形成性测评系统课程代码:3305820 参考资料 试卷总分:100 判断题(共15题,共15分) 1.(1分)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社会性要求是一样的。 √ × 参考答案:× 2.(1分) 分解社会领域教育目标主要应根据《纲要》的精神,不需要过多考虑幼儿的接受能力。 √ × 参考答案:× 3.(1分) 价值澄清应答的时间可以较长,以便在应答中引导儿童认清自己的价值取向。√ × 参考答案:× 4.(1分) 编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方案的第一步是界定尺度并形成标准体系。 √ × 参考答案:× 5.(1分) “4岁的小亮在电视上看到小哥哥在大海里游泳很羡慕,第二天他就告诉老师说他去大海里玩了。”这是说谎行为,需要进行批评纠正。 √

× 参考答案:× 6.(1分) 幼儿园的精神环境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儿童、儿童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 √ × 参考答案:√ 7.(1分) 婴儿一出生就预示着其社会性发展的开始。 √ × 参考答案:√ 8.(1分)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之中不应该引进幼儿理财教育。 √ × 参考答案:× 9.(1分) 在指导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中,在儿童中出现的某些不是真正很严重的问题上,教师可以采取积极的忽略态度。 √ × 参考答案:√ 10.(1分) 婴儿对母亲的信任感的最初征兆表现在婴儿可以让她脱离自己的视线而不过分地感到焦虑和愤怒。 √ ×

参考答案:√ 11.(1分) 电视可能使儿童变得孤独、冷漠。 √ × 参考答案:√ 12.(1分) 儿童的气质类型对其社会性发展不会产生影响。 √ × 参考答案:× 13.(1分) 新生儿已具有明显的情绪反应。 √ × 参考答案:√ 14.(1分) 对于儿童的社会性发展而言,精神环境的创设更为重要。 √ × 参考答案:√ 15.(1分) 应提倡尽早地发展幼儿形成稳固的中心兴趣。 √ × 参考答案:× 单项选择题(共20题,共40分) 16.(2分) 成人对幼儿不理睬,之所以可以成为一种惩罚手段,原因是()。

第六章幼儿社会性发展

福安市民族职业中学教案 学科心理学任课教师龚晓慧上课班级14 级3 班上课时间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掌握社会性概念和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了解同伴交往 的意义与方式, 2、过程与方法:理解亲子交往的意义与引导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儿童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特点与表现、社会性行为的 培养和训练 【学习重、难点】亲子交往的意义与引导的方法,同伴交往的意义与方式 【学法指导】讨论法,谈话法 【媒体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第一节社会性概述 一、导入新课 什么是社会性 社会性是人的一种心理特性,它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 二、授课内容 二、什么是社会交往和社会交往能力 (一)什么是社会交往 交往又叫传播或沟通,它指人们利用一定表达手段将某种信息传送给他人的过程。交往过程包括信息、信道、传送者、接受者四个要素。人类的交往即为社会交往。它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基本的联系活动。 (二)什么是社会交往能力 社会交往能力指的是个体与他人发生联系,进行人际间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理解、协 调相互间行为,以及处理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能力。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其社会交往能力主要体现在处理同伴之间关系的能力 上。 三、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儿童的社会性及其交往能力的发展对于独生子女更具有现实性与迫切 性

(三)社会性的发展能促使儿童较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生活四、幼 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一)人际关系的形成:亲子、同伴、与保教人员关系 (二)自我意识的形成:通过别人的反应认识自己、模仿别人的言行 (三)性别角色的形成:角色游戏中体验不同性别角色,为将来生活作准备 (四)社会规范的形成:游戏中遵守规则 三、课后作业 1社会性概念 2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附:板书设计 一社会性是人的一种心理特性,它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性。 二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学前儿童心理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儿童的社会性及其交往能力的发展对于独生子女更具有现实性与迫切性 3社会性的发展能促使儿童较好地适应现实社会生活 三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 1人际关系的形成:亲子、同伴、与保教人员关系 2自我意识的形成:通过别人的反应认识自己、模仿别人的言行 3性别角色的形成:角色游戏中体验不同性别角色,为将来生活作准备 4社会规范的形成:游戏中遵守规则 【教学反思】 第二节幼儿的亲子关系 一导入新课 复习社会性概念,社会关系主要包括哪些? 二授课内容 一、亲子交往的重要性 亲子交往是指儿童与其主要抚养人(主要是父母)之间的交往。它是儿童早

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 (1)

天峨县幼儿园区域活动观察记录表 观察对象罗大盛班级中一时间2015.5.16 观察区域拼一拼观察者曾倪 幼儿一进区,就选择了新投放的拼图开始拼起来。刚开始一玩,幼观儿就把有关联的图片一下拼了出来,剩下的图片不由使个别幼儿皱起眉头来,左试试,右比比都不对,急得他们直抓头。这时在一旁观察的师察 煜兴奋得叫起来:“这块应该放在这,你看这不是吗!”边说师一边把情 况一块拼图放在了合适的地方。大盛进区后还是选择了大型拼图,他很迅速的从很多小拼图中找出了边缘上的拼图拼搭起来,拼完后,大盛拿起 记 了其他拼图想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要放到的合适的地方,于是他翻到卡片录后面,看看标记,很快找到了对应的地方。当收区音乐响起来的时候,大盛看了看没有拼摆完的拼图,有些不舍的方回了原处。 对于简单的四拼、八拼的兴趣已经淡化,比较喜欢数量较多,有困难的拼图,但在拼图过程中,幼儿都没有长久的坚持完成拼图 评活动,拼几下就放弃了的种种现象表明教师在投放区域材料时对于 价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水平了解还不透彻,目标过高,导致幼 与儿跳起来也没有摘到苹果,从而使幼儿失去了对拼图的兴趣。由此 分问题,我们改变了材料,投放了难度较小的拼图并对已投放的拼图 析增添标记的方法,降低了拼图的难度,使不同能力的幼儿都得到了发展:中等能力的幼儿通过观察,操作,互相交流完成了拼图过程; 能力强的幼儿根据经验完成一部分拼图内容后,又根据拼图标记拼 摆了一半多,这说明两种方法达到的效果都不错。 根据幼儿的兴趣和能力,从两方面入手添加区域材料,适合幼 儿的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拼图上作相应的标记符号,引导幼儿观改 察,判断,并根据幼儿年龄和已有水平,在拼图记数量或图形符号,进 使幼儿能够采用接龙的方式进行拼图,使能力不同的幼儿都可以得措 到发展。在区域活动时,可以有目的的对益智区玩拼图的幼儿进行施 个别指导,帮助其学习观察和分析两拼图之间联系的方法,能根据 事物之间的颜色,图案等进行判断,使其学会学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