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山东省畜牧业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畜牧业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畜牧业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畜牧业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

山东省畜牧业科技"十一五"发展规划

本世纪前20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时期.为抓住机遇,加快畜牧科技进步与创新,深入推动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省份建设做出更大贡献,根据《山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山东省畜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结合我省畜牧业科技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畜牧业科技发展回顾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省全面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努力加大畜牧科技投入,逐步推进畜牧科技体制改革,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畜牧科技体系得到完善,科研转化推广能力不断增强,推动了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

(一)畜牧业科技创新获得重大突破."十五"期间,全省共获得畜牧科研成果600多项,获奖成果400多项,其中获国家级奖5项,省部级奖90多项,获得国家专利近60项.先后培育出畜禽新品种(系)20多个,其中已有13个通过国家新品种审定;莱阳农学院利用体细胞成功克隆日本和牛2头;曹县中大集团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克隆成功高产奶牛4头;梁山科龙公司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克隆出奶牛36头,其中荷斯坦种公牛2头,转基因奶牛14头;山东农业大学利用体细胞克隆奶山羊3只.全省研制出新型疫苗4种,新型饲料添加剂4种,新兽药14种;奶牛胚胎移植,畜禽标准化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处于全国领先;畜牧生产的数字化,疫情信息传输,畜牧业管理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取得新进展.畜牧业科技创新不仅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和活力,而且拓展了产业发展领域和路径.

(二)畜牧业科技推广成效显著.十五期间,我省通过重点推广肉牛肉羊育肥技术,瘦肉猪生产综合配套技术,规模养鸡生产配套技术,畜禽疫病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配合饲料加工及利用技术,种草养畜技术,家兔规模化生产配套技术等一大批先进实用技术,科学技术向生产转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全省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了70%,有效的提高了畜牧业整体生产水平.在猪鸡基本实现良种化的基础上,肉牛,肉羊的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45%和35%,单产6吨以上奶牛比重达到20%.畜禽单产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蛋鸡年产蛋量达到11.89公斤,比"九五"末提高2.46公斤;生猪出栏率达到173%,比"九五"末提高40个百分点;存栏猪头均产肉量达到128公斤.肉鸡饲料转化率达到了2.0:1,蛋鸡2.3:1,生猪3.2:1,均较"九五"末有较大提高.畜禽死淘率大幅度下降,大家畜低于1%,猪8%,蛋鸡12%,肉鸡6%.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1: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极大地提高了畜牧产业竞争力. (三)畜牧业科技体系进一步完善."十五"期间,通过畜牧业科技体制改革,整合畜牧科技资源,加大投入力度,使畜牧业科技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全省与畜牧业相关的高等院校达到20多所,科研机构8处,全省各级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2870多个,从事科技推广的专业技术人员16000多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员160多人,高级畜牧兽医科技人员1100多人.全省拥有实验研究,检验检测实验室1000多个,其中,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5个,通过省级以上认证认可的实验室10个,畜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12个,大型科学仪器设备1万余台(件).以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省农科院,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等科技教学单位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进一步得到加强.以县乡为基础,省市为先导,四级配套的畜牧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四)畜牧科技交流合作更加广泛."十五"期间,我省畜牧科技交流合作,国际省际同时推进,引进来走出去同步实施,合作范围逐步扩大,交流深度逐步拓展,有效提高了全省畜牧科技水平.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一是在有计划引进畜禽良种,仪器设备的同时,畜牧业关键技术,经营管理,人才智力的引进得到进一步加强,与德国合作社联盟联合开展合作社研究与示范活动长足推进,引进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衔接更加紧密.二是和国外的科技合作项目不断增多.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农科院,莱阳农学院等单位先后同10多个国家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合作项目涉及生物技术,繁殖育种,营养饲料,疫病诊断,畜产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山东农业大学与欧盟便捷

基金会合作开展的"提高山东畜牧业健康养殖行动",获得极大成功.三是国际间双向交流合作不断加强.国外每年来我省进行技术交流活动的专业人员达1000多人次.走出国门学习深造,合作研究,交流培训的科技人员也不断增加.在国内交流合作方面,依托农业良种工程,重大科技专项,聘请国家和外省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参与课题,指导科研;面向争取国家重大项目,积极与国家大院大所和有关省市合作,联合开展申报研究工作;以科技入户示范项目为抓手,邀请国家和省外有实践经验的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取得显著成效.

"十五"期间,我省畜牧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与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省份相比,存在着许多不足,主要表现在:在对产业发展支撑上,科技进步贡献率为60%左右,比发达国家的70~80%低10~20个百分点,科技成果转化率为70%,比国外先进水平低10多个百分点;在科技创新上,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源头创新不足,还没有建立起与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科技创新体系;在科技体制上,科技资源分散,科技与产业发展脱节,科技机制不活等多方面的问题还同时存在;在技术推广上,推广保障不完善,分配激励机制不灵活,推广队伍不稳定,推广能力不强大等多方面的问题,还制约着畜牧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在科技投入上,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没有建立起政府,企业,民间等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

二,畜牧业科技面临着巨大发展空间

"十一五"时期,畜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科技进步与创新步伐将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全面展开,国际经济科技的竞争与协作将继续加深.这些都会对畜牧业的科技发展产生巨大需求.

——提高畜牧业竞争力需要加快畜牧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关键是提高畜牧业竞争力;提高竞争力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与创新.要优化调整畜牧业结构,大力发展草食家畜,必须通过研究推广育种繁殖,饲料营养,疾病防制,加工流通等关键技术,形成支撑草食家畜产业化发展的技术体系.要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必须通过研究推广标准化生产,产地环境净化,质量安全控制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保障.要提高畜牧业管理运行效率,必须通过研究推广数字化生产,信息互通共享,风险预警预报,市场准入监管等信息化应用技术,形成促进畜牧业资源整合,高效管理,平稳发展的技术支撑系统.

——实现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快畜牧科技进步与创新.我省人多地少,后备耕地资源匮乏,2005年末人均粮食占有量只有424公斤,资源对畜牧业发展的制约将长期存在.要保持下一步的产业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广辟饲料来源,发展三元结构种植,综合利用农副产品,饲料添加剂生产,优化饲料配方等方面,实现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的突破,通过开源节流,不断丰富饲料供应,提高饲料转化效率.我省畜禽饲养量大,饲养密度高,年产畜禽粪污1.8亿吨,无害化处理率低,不仅影响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而且造成动物疫病传播,必须在选址布局,场区建设,养殖方式,生产工艺,粪污处理,农牧结合等关键环节上,实现技术研究,开发,推广的突破,才能为改善畜牧生产环境奠定基础.目前,我省畜牧从业者文化知识和业务能力,难以满足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需要,必须通过畜牧技术的推广,培训,示范,逐步提高劳动者素质,使畜牧业发展走上主要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加快畜牧科技进步与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特别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对畜牧科技进步提出了新的更加迫切的需要.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30%,到"十一五"末将达到38%,建设现代农业最关键,最核心的是建设现代畜牧业;而畜牧业科技不断进步和全面创新,是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畜牧业现金收入占农民人均现金收入的22%,随着畜牧业的发展,这一比重还会不断提高;只有深入推动畜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增加畜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才能继续提高畜牧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支持新农村建设.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到处散落,乱堆乱放,是造成村容村貌不整,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根源,必须通过研究组装推广秸秆和粪污处理技术,推进秸秆和粪污的资源化利用,才能实

现循环发展,环境友好,村容整洁的目标.

——提升科技整体水平需要加快畜牧科技进步与创新.进入新世纪,畜牧业科研攻关,组装推广步伐逐步加快,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和科技革命的深入,今后一个时期的数量积累和水平提升将进一步加速.畜牧科技作为整体科技的组成部分,发展的本身就是对科技进步创新的贡献.畜牧业作为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需要在二者的结合上进一步加大生物育种技术,转基因克隆技术,生物疫苗技术,利用生物反应器生产特效药物技术,利用发酵和酶工程生产添加剂技术,数字化生产和信息化装备技术等多项高新技术的攻关和产业化.设施畜牧业是动物,建筑,机械,光电,信息等技术工程的结合体,随着集约化生产的发展,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技术研究和融合.控制动物疫病还是建立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中间环节,需要围绕人畜共患病和野生动物向人类传播的疫病,开展联合攻关研究和防治技术的推广,共同构筑起公共安全屏障.

三,"十一五"畜牧业科技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十一五"畜牧业科技的发展,既面临难得的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只有进一步增强促进畜牧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紧迫感,责任感,明确基本思路,把握发展原则,才能实现预期目标. (一)指导思想

根据畜牧业科技现状,畜牧产业发展需要,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要求,"十一五"期间,我省畜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指导思想是:紧紧围绕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的两个转变,深入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方针,全面实施科技兴牧战略,大力开展重点领域科技攻关,不断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利用,积极推动畜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继续强化对畜牧从业者的培训,切实做好畜牧业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再创新,着力加强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科技资源配置,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畜牧业科技体制改革,逐步形成满足发展现代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的畜牧业科技进步与创新体系.

(二)基本原则

1,重点突破的原则.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要求,整合各方面的资源,集中组织开展带动性强,关联度大,作用突出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重点加强产业发展急需,综合配套性强,带动作用突出的先进实用技术推广.

2,统筹兼顾的原则.既要狠抓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努力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畜牧业高新技术,又要狠抓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升畜牧科技含量;既要注重遵循科技发展规律,推动科技进步,又要注重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促进体制创新;既要依靠政府的扶持投入,政策激励发展畜牧科技,更要依靠社会力量,特别是畜牧企业推进技术创新.

3,协调推进的原则.在科技发展布局上,畜牧业部门科技要在与国家整体科技布局搞好衔接的同时,省里要重点组织好关键技术研究,先进技术集成和重大技术推广,市县要切实把精力放在组织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上.在创新方式上,处理好引进吸收和自主创新的关系,走内外结合的创新路线.在科技资源配置上,强调全省一盘棋的思想,整合资源,优化配置,鼓励和推进区域之间,产学研之间的科技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共同进步.

4,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近期与长远的关系,坚持支撑发展与引领未来相结合,提高畜牧业科技满足需求和超前发展的能力,按照提高畜牧产业综合竞争力,建设现代化畜牧强省的要求,科学规划,超前部署,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新兴产业,实现畜牧业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为现代化畜牧强省建设提供强力的科技支撑.

(三)目标

1,科技体系建立健全.形成与现代畜牧业发展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相适应的知识创新,推广服务,技术创新和支撑保障体系.全省畜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0%以上.

2,研究攻关快速突破.畜牧业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关键技术研究取得一批成果,科技创新水平继续保持国内领先,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或先进.

3,推广转化深入推进.畜牧业技术推广队伍进一步健全,推广能力明显提高,成果转化应用速度不断加快.畜禽良种覆盖率,饲料转化率,畜产品加工增殖率大幅度提高.畜禽发病死亡率明显下降.

4,科技改革取得进展.畜牧科技与产业发展的结合进一步密切,畜牧业科技资源整合的机制进一步完善,畜牧业科技推广的活力进一步增强,畜牧科技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建立起与新时期畜牧科技进步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5,科技能力得到加强.畜牧业学科带头人,科技创新团队,技术推广机构相配套的人才队伍得到壮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畜牧企业和生产应用单位的畜牧业科研推广机构得到健全;畜牧业科研推广设施设备得到完善,设施设备开放共享机制进一步建立.

四,"十一五"畜牧业科技发展重点

立足已有的优势和基础,着眼于未来发展需要,围绕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瓶颈,加强源头创新和关键技术研究开发,积极推进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全面提升畜牧业科技对现代畜牧业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支撑能力.

(一)畜禽良种领域.按照建立现代畜禽种业体系的要求,集中开展畜禽遗传资源调查评定,畜禽品种创新培育,高效繁殖技术,生物育种技术研究应用,加快畜禽新品种推广应用和更新换代的步伐,实现畜禽品种获得由引进为主向培育为主,畜禽品种培育由传统技术为主向现代技术为主的转变,为发展现代畜牧业奠定基础.

——畜禽遗传资源调查评估.开展畜禽品种资源调查,摸清现有畜禽品种的数量分布,品种特性,利用状况;对地方畜禽品种开展种质特性研究和遗传距离评估,确定开发利用方向;对引进畜禽品种的生产应用效果进行全面跟踪调查评定,筛选出适合构建我省畜禽种业体系的主要品种;系统开展畜禽品种资源保存技术和种质资源评价标准体系研究,逐步建立畜禽种质资源信息数据库和信息共享平台.

——畜禽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以畜禽保种场和畜禽良种场为依托,与省内外有关科研教学单位联合开展畜禽优异基因挖掘,利用和创新的技术研究,采取细胞工程,基因鉴定,分子标记,核技术等现代育种手段与杂交选育等传统育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按照"生产性能好,产品质量优,抗病能力强"的要求,培育肉牛,肉羊,生猪和优质肉鸡新品种(系),争取"十一五"期间再有20个畜禽新品种(系)通过国家审定.

——畜禽高效繁殖技术研究应用.在鼓励科研教学单位积极参与和自主开发畜禽繁殖基础研究的同时,组织有关方面力量重点进行人工授精关键技术,胚胎移植及产业化技术,性别控制应用技术,顶级优秀个体克隆技术的研究攻关.加强畜禽高效繁殖技术组装集成,加快推广应用步伐.

——良种良法组装配套与推广.以新培育和引进的畜禽良种为基础,配套开展饲养营养,生产环境,健康养殖,疫病防治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在畜禽良种场,商品养殖场,科技示范场等多个层面进行良种良法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逐步实现畜禽商品养殖的规范化和高效化.

(二)畜禽养殖领域.围绕发展畜禽规模养殖,建立现代畜禽养殖方式,大力开展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生产,清洁化运行等方面技术的研究应用,推动畜禽养殖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变.

——畜禽养殖场选址布局.研究各类畜禽的养殖密度,畜禽养殖场布局,及其与疫病发生流行控制的关系,提出各类畜禽饲养密度控制标准和养殖场选址布局原则.把调查研究成果与原有的畜禽养殖场舍选址布局要求,建设标准,密度控制原则结合起来,制定成布局建设操作规范,提出畜禽养殖准入标准,为畜牧业区域化发展和调控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畜禽养殖设施装备.加强畜禽养殖场工艺材料,环境调控,智能化控制,节能节本和清洁化生产等设施技术的研究;组织畜牧设施设备生产场家,大型畜禽养殖企业,科研教学单位,依托

技术研究成果研制开发新型畜禽养殖设施设备;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引导等多种形式,加快对畜禽养殖场的技术更新改造和装备步伐,逐步建立畜禽养殖的工业化生产模式.

——畜禽养殖环境控制.在注重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迁移,降解机理,微生物处理机理,检验检测新技术等基础研究的同时,着力开展农牧循环利用,污染物减量化排放,沼气生产和沼渣沼液利用,污水达标处理排放,有害气体控制等实用技术的研究.把畜禽粪污处理,病死畜禽处理,活畜运输与疫病防治结合起来,制定各类畜禽养殖场污物处理,环境控制技术规程.通过一段时间的推广,争取畜禽养殖环境有一个根本好转.

——畜禽标准化养殖.把各项技术研究成果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以畜禽生产,疫病防制,环境控制和检验检测为重点,及时提出制定相应的畜牧业标准,进一步完善畜牧业标准体系.把各种标准及时转化成明白纸,全面推进畜牧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

(三)疫病防控领域.面向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增强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水平,以主要动物疫病防控和药物残留控制为重点,加快关键技术的攻关研究与推广应用,实现畜禽疫病由就病防病向综合防控,质量安全由被动监管向主动控制的转变.

——动物疫病基础研究.以高致病性禽流感,牲畜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和主要畜禽常见病为重点,依托重大科技专项,组织有关方面的科技力量,开展病原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疫病传播途径及发病机理研究,逐步建立相对完备的疫病,流行病学数据库.同时,配套开展高效多价,新型生物疫苗,疫病快速诊断方法,药物化学合成关键技术等相应的应用基础研究,为动物疫病防控提供理论与技术基础.

——新型高效药物制剂研制生产.组织省内疫苗生产厂家,通过与科研教学单位的合作,研制生产高效多价生物疫苗,特别是在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疫苗的研制开发上取得突破,基本实现"可免必有苗,有苗必高效"的目标.组织大型兽药厂开发安全高效低残留的新型兽药,重点开发专用原料药,兽药新剂型,中兽药及复方制剂的研究开发和生产供应,推动我省由兽药生产大省向强省的跨越.

——检验检测技术研究应用.围绕提高疫病诊断速度和诊断准确性,开展疫病诊断新技术及辅助诊断专家系统研究,加快疫病诊断试剂盒,生物芯片和快速诊断仪器的研制,加强实验室检验检测关键技术的研究和相关技术的组装配套.同时,加强产地环境检测,免疫效果检测,生产过程质量检测,畜产品中药物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技术的研究,形成完善配套的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体系.与检验检测技术的研究创新相适应,进一步加强人员培训,完善规章制度,加快新技术新成果推广应用,不断提高畜牧兽医检验检测水平.

——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推广.继续加强各类畜禽疫病防治技术的组装配套,不断完善疫病免疫程序等相关技术规程.在重大动物疫病防治上,把技术要求和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起来,制定一系列强制性技术规范,提高防控专业化水平.在畜禽常见病防治上,要调动兽医防疫人员和畜禽养殖者等多方面积极性,以种畜禽场,规模养殖场,畜禽养殖小区为重点,制定实施疫病综合防治方案,把各项动物疫病防治技术综合应用到生产管理中,加快动物疫病净化进程.加强对畜禽养殖过程药物使用的指导,加大高效低毒低残留兽药的推广力度,规范兽药使用,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饲草饲料领域.面向提高饲草饲料的供给与转化和降低畜牧业生产成本,加强饲料资源开发,添加剂生产,配合饲料推广应用,实现消耗型生产向精细化发展的转变.

——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种植.围绕建立"三元"秸秆种植模式,开展优质牧草饲料作物种质资源的搜集,整理和保护,强化新品种,新品系及杂交品种的选育,推动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提升加工,贮运设施装备和技术水平,建立三元结构种植模式技术评价体系.同时,加强种植技术的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开展不同地区优质牧草饲料作物种植试验示范,逐步实现专业化种植,产业化发展.

——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继续加强农作物秸秆生物处理,机械加工,保存储藏,配合使用技术研

究;集中力量对农副产品和加工品下脚料进行开发研究,提高利用生物技术获得蛋白资源的能力;切实搞好利用新技术开发的新饲料资源的饲养试验研究,不断提高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熟化配套水平.以奶牛养殖场区应用和专业化处理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作物秸秆处理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秸秆青贮利用数量和水平;以农副产品,加工品下脚料开发利用产业化和改进饲料配合技术为重点,进一步加快农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丰富饲料资源的供给.

——饲料添加剂生产.围绕提高饲料转化率,保障饲料安全,深入开展饲料添加剂生产使用关键技术研究.针对单项饲料添加剂来源不足,开展精细化工合成和利用本地生物资源提取单项饲料添加剂研究开发;针对现有饲料添加剂功效不高,加强发酵,生物酶,包被技术等在生产饲料添加剂方面的研究开发;针对开发生产功能性畜产食品,进行专门化功能性饲料添加剂研究应用;针对现有饲料添加剂安全水平较低,加快高效低残绿色饲料添加剂研究生产.

——配合饲料推广应用.继续深化饲料添加剂和配合饲料优化配方技术的研究,促进配合饲料的本土化,高效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配混和饲料生产使用技术的推广,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试验示范等形式,不断加大配合饲料生产技术在饲料厂特别是中小型饲料厂的推广应用;通过提高配合饲料质量,搞好配套服务,加强示范推广,不断扩大配合饲料使用覆盖面,提高畜禽养殖效益.

(五)产品加工领域.面向增强畜产品加工企业开发创新能力,促进产业化经营,开展产品加工,储运保鲜,设施装备等方面技术研究应用,实现畜产品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

——畜产品加工应用技术基础研究.组织山东农业大学,莱阳农学院,山东轻工食品学院等教学单位和有关科研单位科技资源,开展畜产品质量形成生理生化基础,质量评价与分级,质量检验检测,生物,信息,制造等高新技术在畜产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通过畜产品加工应用技术研究,为精深加工产品的开发提供支撑,为畜产品加工能力的增强提供储备,保持山东畜产品加工的领先地位,推动畜产品加工大省向加工强省的跨越.

——新产品开发与副产品综合利用.以畜产品加工企业为依托,积极开展畜牧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不断推进畜禽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肉类加工,一方面要在产品多样化,精细化,方便化上实现突破,另一方面要在功能产品和特优产品开发上取得进展.奶类加工,既要继续加强液态奶产品的开发,不断增加花色品种,又要着手奶酪,黄油等奶制品的研究开发,填补市场空白.蛋品加工,要积极开展合资合作,尽快在保鲜分级,食品原料开发,生物素提取等方面取得突破.副产品综合利用,要坚持"吃干榨尽"的原则,突出利用畜禽下货和奶犊牛血清开发高附加值生化生物制品,争取在产业化开发利用上迈出新步伐.

——畜产品保鲜与质量分级技术.在继续熟化畜产品加工保鲜,嫩化,排酸等技术的基础上,重点加强畜产品运输和销售环节的保鲜技术攻关研究,逐步形成产,运,销相配套,支撑新型物流业态的保鲜技术体系,推动流通销售方式的转变.大力开展畜产品质量分级和检测技术研究,尽快制定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和检测评价准则,进而推动优质优价经营体系的建立,为畜牧业发展开辟更大空间.

——畜牧加工设施装备.按照"自动化,专业化,实用化,成套化"原则,组织多个学科,多方面的力量,开展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牧草生产,兽药生产,贮藏运输等设施设备制造技术研究,加快相关设施设备开发制造的进程.通过加强畜产品加工业,饲料加工业,兽药生产行业和饲草生产加工行业技术改造,设施装备,全面提升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增强产业市场竞争力.

(六)生产管理领域.面向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和调控监管水平,组织开展数字生产,信息管理,质量追溯,预警预报等相关技术的研究应用,实现畜牧业生产管理由粗放向精准的转变. ——数字化生产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数字畜牧业技术,结合我省畜牧业发展实际进行研究开发,逐步建立畜禽营养代谢计算机模拟系统,牧草饲料作物生长计算机仿真模拟系统,畜禽数字化精准养殖系统,畜禽疫病专家诊疗软件系统等,在大型畜禽养殖场,优质牧草

和饲料作物集中种植地区示范应用,并逐步在中小型种植养殖企业进行推广,不断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

——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针对畜牧生产,市场开拓,质量安全控制的要求,开发畜禽良种,养殖情况,畜禽标识,防疫检疫,药物使用等方面的登记系统,并建立信息互通互联平台.在此基础上,逐步把畜产品加工,市场销售等相关信息纳入进来,建立覆盖畜牧产业全程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技术系统,与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相配套,共同支撑起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畜牧业监督管理支撑技术.根据畜牧业法律法规的要求和具体执法监管的需要,组织力量开发研究市场准入信息登记系统,诚信守法信息登记系统,执法实施信息登记系统.在此基础上,建立畜牧业远程监督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实现各级执法监管互联互动,增强监督管理统一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为实现畜牧业依法管理和推动畜牧业管理的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风险预警预报技术.总结分析多年来畜牧业市场波动,疫病风险发生发展的成因与规律,运用经济,管理,控制,信息等多方面技术,开发研制畜牧业风险和公共安全预警预报系统.利用网络技术与进出口检疫检验,外经外贸,公共卫生等部门进行联网,逐步实现信息互换共享.在对多方信息进行综合统计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及时向生产经营消费者提供发布预警信息,提出应对指导措施,促进畜牧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

五,"十一五"畜牧业科技发展的对策措施

完成"十一五"时期畜牧科技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扶持投入,深化体制改革,搞好队伍建设,增强创新能力,强化推广培训,不断完善畜牧业科技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畜牧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善于把握当前畜牧科技发展的历史机遇,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科技工作的领导,强化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强化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观念.各地要在省里规划的基础上,抓紧制定本地区科技发展规划,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扎扎实实推进科技工作.要充分发挥宏观协调和管理职能,组织和集成社会创新资源,统筹规划,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攻关与推广项目,促进科技创新要素和其他社会生产要素的有机结合.要制定系统的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包括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政策,促进对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政策,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加强科研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等,营造畜牧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首先要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增长机制.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财政对畜牧科技的投入,其增长速度应不低于正常性财政收入项目的增长速度,要使畜牧科技投入比重与畜牧业在农业,国民经济所处的比重相对应.畜牧业重大工程项目,如无规定疫病区建设,秸秆养畜示范项目,畜禽良种工程等要在经费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科研专项经费,用于项目相关的科研工作.其次,要调动企业等社会力量增加对畜牧科技的投入.大幅度增加企业等社会力量在畜牧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大型畜牧企业,畜牧科技企业要将经营收入中的一定比例用于研究开发工作;允许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捐资成立畜牧业科技基金会,专门支持畜牧业科技研究,开发,推广和奖励畜牧科技人员.同时,要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资本市场体系,引导和激励社会资源对畜牧科技创新活动的投入,积极吸引国外的资金投入我省的畜牧科技事业.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农民参与的多元化畜牧业科技投入体系,把畜牧业科技建立在雄厚的资金基础之上.

(三)加快体制创新,增强畜牧科技发展活力.要通过落实国家产业政策,维护市场秩序,合理配置基本生产要素,提高畜牧科技的发展质量.畜牧业科技管理部门要认真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切实改变工作方式,向畜牧业科技企业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服务,为畜牧业科技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要大力运用市场,财政,金融,法制和文化等各种手段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成为先进科技成果的主要应用者,技术创新的主要投入者和创新人才的主要吸纳者,新技术的主要创造者和知识产权的主要拥有者,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引领者和先进管理模式的开拓者.加快现有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的改革,发挥其在畜牧业

技术推广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农村基层科技推广组织.强化以县域为单位的高效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提高先进技术的进场入户率,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科技进步贡献率,增强畜牧业的国际竞争力.积极培育和壮大新的畜牧业科技推广模式,大力推动畜牧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从事技术开发和技术服务,积极发展各种类型的畜牧业专业技术协会和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这些机构在畜牧业科技推广中的主导作用.采取鼓励措施和政策,促进畜牧业科技成果技术市场的形成,并对从事畜牧业技术转化和开展技术服务的企业或组织实行政策倾斜,促进畜牧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逐步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畜牧业科技工作者,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和合作组织,企业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新型畜牧业科技推广体系.

(四)重视人才培养,造就高水平的畜牧科技队伍.必须牢固树立"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的观念,加强人才支撑和保障机制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畜牧科技人才激励机制,加大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鼓励科技人员敢于创新,善于创新,通过分配,产权,社会价值激励等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才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加大科技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切实提高科技人员尤其是业绩突出的高层次骨干人才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依托各类科技园区,重大项目和重点建设工程,用产业聚集人才,以项目吸引人才,靠事业留住人才.要充分发挥各行各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环境.完善科技项目首席专家负责制,建立起项目实施与人才培养同步发展的新机制,造就支撑畜牧业科技创新的人才队伍.要按照项目,基地,人才一体化的模式,抓紧建设一批科研基地,技术开发基地,成果推广基地,推动科技人才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发现和引进一批一流科学家和学术带头人,形成一批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打破论资排辈现象,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鼓励更多的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要加强科技推广与人才培训,充分利用现有培训渠道,通过农业学校,网站,技术讲座,函授,自学考试,研讨会等形式,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畜牧技术骨干队伍,提高畜牧业科技创新,推广,服务的能力.加大农民科技与专业技能培训力度,培养大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造就高水平的畜牧专业技术工人,使他们基本达到现代化畜牧和新农村建设对人口素质的要求.

(六)促进合作交流,实现畜牧科技资源优势集成.搭建畜牧业科技基础条件,科技资源及科技合作交流的平台,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共建共享机制及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各类科技资源的效益.实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在全力推进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切实做好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文章,充分利用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扩大和深化科技交流与合作,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在更高起点上推进自主创新.通过对外合作,与国家大院大所合作,政府间科技合作项目,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全球性与区域性的双边或多边大型国际研究计划,引进技术,智力及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工作,逐步缩小我省与发达国家畜牧的科技差距,提高畜牧业科技的整体水平和综合实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快我省由畜牧业大省向畜牧强省转变的步伐.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关于做好当前畜牧工作的通知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关于做好当前畜牧工作的通知 【法规类别】兽医兽药 【发文字号】鲁牧生字[2006]17号 【发布部门】山东省畜牧兽医局 【发布日期】2006.06.08 【实施日期】2006.06.0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关于做好当前畜牧工作的通知 (鲁牧生字〔2006〕17号) 各市畜牧局(办): 去年四季度以来,受国内外畜禽重大疫病发生、畜产品供求关系变化、生产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猪、家禽及其产品市场持续低迷、价格不断下跌、养殖出现亏损,整个行业处于多年来最困难的时期。这不仅对当前畜牧生产造成严重冲击,而且对畜牧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为尽快恢复畜牧业生产,切实做好特殊时期的畜牧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请结合本地实际贯彻执行。 一、加大正面宣传力度,积极引导扩大畜产品消费。城乡居民消费信心受挫、畜产品消费数量下降,是限制畜牧业恢复发展的根本。我省既是畜牧生产大省,又是畜产品消

费大省,只有先把省内市场启动起来,才能奠定畜牧业回升的基础。各市要安排专门力量,协调宣传、教育、卫生、工会、妇联等有关部门和单位,调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的力量,采取现场活动、广电播报、权威发布、消费论坛、专家咨询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畜产品消费宣传活动。要向广大消费者系统宣传产品营养、健康养殖、安全生产、合理选购、科学消费的有关知识,逐步消除人们对高致病性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的误解和错误认识,恢复消费信心,扩大消费数量。要把学校、工厂、部队作为宣传引导的重点,结合其它方面的措施,尽快使集体单位对肉鸡、肉鸭、鸡蛋等畜禽的消费恢复起来。在此基础上,要组织生产加工企业与集体消费单位、超市等经营单位进行对接,推动连锁经营向农村延伸,为畜产品消费提供有力支撑和服务。 二、大力发展草食家畜,加快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在抓好恢复发展生猪、家禽业的同时,要集中力量推动奶牛、肉牛、肉羊、家兔和特种养殖的发展。首先,要努力扩大草食家畜和特种畜禽养殖的生产规模。各地

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

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 国防科工委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增强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全面完成科研生产任务(二)启动并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带动科技跨越发展 (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 (四)加快空间技术发展,提高业务服务能力 (五)积极拓展空间应用,提高航天产业发展能力 (六)持续开展空间科学研究,扩展人类认知领域 (七)加强行业管理,营造有利于航天发展的良好环境(八)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加强航天先进文化建设 (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 序言 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航天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高技术产业。发展航天是增强我国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十五”时期,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航天科技工业基础和研发能力大幅提升;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取得快速发展,载人航天取得历史性突破,月球探测工程进展顺利;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航天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确定了在本世纪前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对航天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相关规划制定,明确了“十一五”时期航天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航天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指导思想 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四个坚持”为指导,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统筹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全面协调发展,推进应用卫星和

建筑专业职业生涯规划书

职业生涯规划书 2015级工程测量技术专业 学校:重庆能源职业学院 班级:2161 姓名:杨璧瑞

引言 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就是要有梦想,梦想是每个人的前进方向。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是成功的基础,美好的未来需要有个规划蓝图来指导。职业生涯对每个人而言,都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效,如果不进行合理有效的规划,就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 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汹涌而至,建设规模急剧扩大,与此相伴相生的是建筑从业人员数量猛增,素质下降,管理脱节,导致原有的工程建设质量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发展的要求,无法保证基本建设新高潮的质量控制需要。在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的形势下,建筑市场总体技术素质下降,管理脱节,工程建设单位缺乏强有力的监督机制,工程质量隐患严重,社会上急需大量的建筑工程师专业人才。我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对自己以后的职业选择为建筑工程师。我知道如果不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生涯规划,把自己的未来设计好。生活和工作就会没有了方向,就像大海里的一叶小舟,迷失方向,不知所归,我们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就是放飞自己的梦想,去遨游寰宇。远大的理想总是建立在坚实的土地上的,青春短暂,人生易逝。可未来却是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从现在起,就力争主动,好好规划一下未来的路,去书写心中的梦想。作为当代大学生,若是带着一脸茫然,踏入这个拥挤的社会怎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使自己占有一席之地?因此,我试着为自己拟定一份职业规划,为将自己的未来好好的设计一下。漫漫人生,唯有急流勇进,不畏艰险,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抵达光明彼岸。,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影响其文理科的选择和高考志愿的填报,还会影响以后的专业认同、职业决策、工作满意度和生活幸福感。因此,应该高度重视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生涯辅导,不断增强高中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特作以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系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

楚雄师范学院艺术系“十一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006——2010年)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和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学院“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总体精神,结合本系师资队伍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艺术系师资队伍的状况 1、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现有教职工40人,其中专任教师39人,其他1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高职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8%;讲师30人,占75%;助教6人,占15%,其他1人占2.5%;。专任教师中有音乐教师23人,美术教师14人,其他2人。 2、师资队伍的发展趋势。“十五”期间,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本系把发展重点放在拓展专业办学空间上,积极获取了学院和有关方面的支持,申报并获准了美术教育专科、音乐教育(2+3)专科、音乐学(师范类)本科、美术学(师范类)本科的专业办学,使本系横向上的专业方向增至6个,主动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见表1)。 表1艺术系本、专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性质修业年限 (年) 获准开办时间 (年) 01音乐教育 660209师范类31998 02音乐教育(2+3)师范类52002 03音乐学050401师范类42004 04工艺美术670101非师范类32000 05美术教育660210师范类32003 06美术学050406师范类42004

与此同时,系上采取多种措施,立足于“在职培养和注重引进”两条腿走路,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师资培训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在职脱产学习以及人才引进的效能,师资队伍在数量上逐年增加,学科、学缘和职称结构得到改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表2艺术系“十五”期间引进教师一览表 引进时间姓名毕业学校及专业学历、学位学科2001年李飏云南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士音乐学 2002年张筱蓉云大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学士 艺术设计李涤尘云南艺术学院装潢设计专业本科、学士 陈海燕云大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学士 2003年王建才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士美术学吕维正云大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学士艺术设计杨芳云南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士音乐学 2005年 代琳娜云南艺术学院舞蹈表演专业专科舞蹈樊艳萍云南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士音乐学 表63艺术系“十五”期间师资培训一览表 培训起止时间姓名培训类型培训学校备注 2000年9月—2001年7月温静单科进修福建师范大学一年2001年9月—2002年7月李飞单科进修北京首都师大一年2001年4—6月唐雪峰单科培训中央美术学院3个月2002年9月—2003年7月张黎单科进修北京首都师大一年2002年9月—2003年7月毛忠慧单科进修云师大艺术学院一年2005年9月—2006年7月李红枫单科进修中央音乐学院一年2005年9月—2006年2月速卫红单科进修江西陶瓷学院6个月 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刘丽娜单科进修中国音乐学院一年倪静单科进修中央音乐学院一年 2007年9月至2008年7月杨芳单科进修中央音乐学院一年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看,师资队伍还存在较大差距: (1)从本系师资队伍结构的分布情况来看,副教授与讲师职称占63%以上,构成系职称结构主体,但中职比例占绝大多数,高职称教师比例太低,职称结构总体水平不合理,严重影响学科建设和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建设规划

1 / 5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建设规划 一、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三江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及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针、政策,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立足实际,着眼未来,致力于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传媒人才。以教学科研建设为核心促进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以学生能力形成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课程教学的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以加强完善教学科研的运作机制为重点,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学科专业发展的环境和机制,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培养质量。(二)学科建设原则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以“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重实效”的培养方针为原则,坚持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编制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着眼于未来现代传播技术发展,立足于社会需求来研究我院学科专业的发展。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确定办学规模和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做到数量与质量的统一、规模与结构的协调,努力实现办学效益的最优化。

二、学科建设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学科建设总目标 在现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础之上,结合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依据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扩大招生规模,增加专业方向,采取分段培养模式,分流学生兴趣走向,设置电视编剧、电视导演、节目技术、网络编辑等多个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形成既符合传媒产业发展需要,又具三江学院广播电视编导自身特色的专业学科体系,在 2 / 5 专业建设上确立以“打造品牌专业,培育特色专业方向”的总 体发展目标。争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早日成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二)学科建设主要内容 1.专业发展目标 2013年,完成拟新增专业方向的调研论证工作,并做好专业的 师资和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的修订。做好新专业的教学保障工作; 2014年,对大二学生做好专业分流工作; 2015年,申办数字媒体本科专业,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2016年,做好申办影视传媒专业的论证工作。 2.师资建设目标 适当引进中高级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年轻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实际工作经验的编导人员。

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完成情况

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 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快步走向繁荣富强的五年,也是中国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在科学、理智、现实地制定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后,全校上下同心同德,通力合作,在规划实施的旅程上成功地迈出了坚实而可喜的步伐,现将我校“十一五”规划的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始终如一地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遵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以培养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智并重、科研兴校、教学相长、双向成才,”的治校方略。以发展求生存,以质量求规模、以特色塑形。 二、有序达到各项目标的拓展、完成 1、新一轮课改全面实施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十一五重点工作之一,我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采取分批次逐步推进和方式,达到了在职老师的全员角色转变。新的课程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一个由新课程标准武装起来的教育教学队伍已经形成。学校领导和教师以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支撑,初步具备了创新力、战斗力和研究力;在工作中出新,在工作中积累,在工作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十一五期间我校获县级优秀课5节;市级优秀课12节;省级优

秀课3节;国家级优秀课1节。完成教育局安排的城乡互动任务4次,累计送教 28节课,既锻炼了自己又发挥了辐射作用。全校教师在十一五期间获奖论文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省级1篇、国家级2篇)。 为了全面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把握新教材的能力、增强改革创新意识,进一步为老师提供开放的、可持续的教学发展空间。我校在2006年制定了教师“星级达标课方案”,将小学阶段9个学科均分成了低、中、高三个达标段,教师每学期至少申报一个学科,达标后可变化年段,变化学科,迄今为止,已经开展到第十届。目前,有一名教师已经获得了“七星”,有1人获得“五星”,5人获得“四星”,8人获得“三星”,获得“二星”,2人获得“一星”。这一教学竞赛活动有效地、长久地激励教师教学探究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地推动了教学改革实施。目前全体老师已经有效地融入新课改,正逐着课改的浪潮前行。 2、坚持德育为首,创设和谐的充人氛围 强有力地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首先建设的实施意见》八荣八耻内容的落实,以及有序的推进《弟子规》的消化,确立德育的首要地位。 (1)建立师德高尚的队伍:教师敬业爱生,无体罚侮辱学生现象,以奉献为荣;无一例收费补课,私订教材用书,搭车收费现象;精心研究教材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有效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 (2)全面落实“八荣八耻”:将八荣八耻细化,具体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每周一个小方面(如“以自觉保护环境为荣,以破坏环境为耻”)在逐条的落实中,有效促进学生行为习惯

建筑专业职业生涯规划

一、前言 每个人都在设计自己的人生,都在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今天这个人才竞争的时代,职业生涯规划开始成为在人争夺战中的另一重要利器,如果不进行有效的规划,势必会造成生命和时间的浪费。作为当代中职学生,若是带着一脸茫然,踏入这个拥挤的社会怎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使自己占有一席之地?为了不使自己以后为这三年的校园生活碌碌无为而后悔,为了不让自己在这安逸的生活中迷失自己,我给自己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让自己能够有目标地学习,有目标地生活,使自己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有意义! 二、认识自我 (一)、个人基本情况 小时候的梦想,从来就不曾遗忘,做个有责任的建筑工程师,建造世界上最牢固、最美观的大楼。在这个理想的激励下,我不断的努力学习,当我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是它给了我力量和自信。俗话 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是我知道,一个人如想做好一件事,只有兴趣是不行的,尤其是对我将来的目标,不仅需要兴趣,还要学会宽容和真诚。宽容不仅仅是容忍缺点和错误,更是一种无言的教诲,宽容是一个人人格完善的体现,在宽容的过程中自己的心灵也会得到净化和升华。真诚的力量是无穷的,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的内心很容易被感动,引起人内心感动的因素很多,往往一句热情的问候,一个灿烂的笑容,就足以唤醒一颗冷漠的心。 优点:有较强的独立性、主动性;做事目标明确,有强烈的发展肯定、提升意识;有专项才能,思维活跃并多有创意,能充分挖掘、发挥自身能力和潜力,善于交流;做事踏实谨慎、遇事比较理智;适合做实事,肯下苦功夫。 缺点:社会实践能力差,人际交往能力弱,组织能力弱,口才欠佳。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缺点,我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克服自己的缺点,做个乐观、开朗、自信、宽容、真诚的人。我相信我有能做一名建筑工程师的诸多条件。 (二)、职业能力及适应性 在学校正努力学习各项专业知识,并且参加与专业有关的讲座,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动向及研究方向,并积极投入到专业实习中,理论联系实际,在实习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竞争力。由于生长在相对恶劣环境的农村,对艰苦的施工场地的适应能力还是可以的。 三、职业生涯条件分析

医院学科发展规划-草案

省肿瘤医院学科发展规划(2014-2020) (草案) 为加强我院学科建设,规范院内各学科管理,提高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培养和造就一批省内及国内有影响的专家和专科,不断提升我院的核心竞争力。现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配合新医改形势,结合外部医疗格局和内部实际,按照医院发展战略要求,根据《湖北省肿瘤医院学科建设实施方案》规定,制定省肿瘤医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14-2020): 一、学科发展现状 医院是湖北省唯一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的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是武汉大学肿瘤临床学院,同时承担有湖北省肿瘤医学质量控制中心、湖北省癌症中心、湖北省抗癌协会、国家药物临床试验基地、武汉大学研究生培养基地等多项工作。是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常委单位、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单位、湖北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主委单位、湖北省抗癌协会理事长单位。 2013年获得卫生部肿瘤科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超声科、病理科、放射科、普通外科是省级临床重点专科;中西医结合科被中医药管理局评为“十二五”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培育项目,是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肿瘤内科获卫生部首批“癌痛规范化治疗示范病房”;肿瘤科和放射治疗科是中部医疗服务中心的重点专科。 1、专科基础条件 医院现有建筑面积10万余m2,包括外科楼、放化疗中心楼、综合楼、门诊部等,开放床位1504张;设立有肿瘤外科、肿瘤内科、肿瘤放疗科、中西医结合科等10个临床学科,有亚专科方向明确的30个临床病区;有放射科、病理科、

超声科、检验科、内镜室、心电图室、PET-CT、核医学科、药学部、放疗中心、组织标本库、GCP、防癌体检中心等13个医技科室;10个基础与临床相结合的研究室;门诊部有按病种和部位设置的各诊室、疼痛康复门诊、特色门诊、日间病房等;病案室设有随访登记室。 医疗设备齐全,能够基本满足临床工作需求,其中包括IGRT直线加速器5台、模拟定位CT、MR和CT各2台、PET-CT、DSA、6台超声诊断仪和超声内镜系统等大型医疗及配套设备,先进性能够代表相关学科发展方向。 医院制定有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建立系统的学科建设评价和管理体系,从组织管理、人才建设、学术影响、医疗质量、科研教学、发展潜力等方面,定期对各学科进行系统评价,按照“重点专科重点建、一般专科普遍建”的原则,采取基础与目标相结合,评价与投入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加强基础设施、专业设备、人才科教和信息化等方面建设,促进各学科及全院健康持续发展。 2、医疗技术队伍 现有医师总数241名(含返聘15人),其中临床医师184名,医技医师57名,医床比1:0.16;医师中硕博士151名,占医师总数比例为62.3%;医师高中初职称比例约为2:1:1(121:54:66);医师中55岁以上的有23名,占医师总数的9.5%,30-50岁的有181名,占75.2%。 护士总数697名,其中临床护士556名,占护士总数79.8%,床护比1∶0.37(具体我院床护比的计算方式如何?和外院交流时多院将有护士编制的均算在编制内,即床护比为1504∶697=1∶0.46);护士中本科及以上学历273名,占护士总数39.2%;护士高中初职称比例约为3∶4∶25(66:89:542)。 技师总数116名,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者12名,占技师总数10.3%;技师

十一五发展规划

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OO七年一月

前 言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7%。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6%和69%,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随着煤炭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煤炭用途的扩展,煤炭的战略地位仍然十分重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组织有关研究单位和大型煤炭企业编制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总结分析煤炭工业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煤炭工业的发展方针、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规划》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以煤炭整合、有序开发为重点,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保障安全,改小建大、优化结构,依靠科技、促进升级,深度加工、洁净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规划》提出了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即优化煤炭布局,调控煤炭总量,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整合改造中小型煤矿,淘汰资源回收率低、安全隐患大的小煤矿,加快煤炭科技创新,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

环境友好型矿区。 为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健全和完善煤炭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快煤炭企业重组,促进煤炭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优先发展煤炭科技教育,加强煤矿安全综合治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矿区环境,提高矿工劳动保障和生活水平,解决煤矿历史遗留问题。 《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煤炭工业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依据。

建筑工程系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报告

建筑工程系“十三五”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 本规划分为二章,第一章为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规划思路;第二章为专业建设规划方案。 第一章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建设目标与规划思路 1 指导思想 以学校“十三五”规划和建设国家示范性院校为指导,坚持“加强建设、规范管理、质量为本、深入改革、立足创新”,深刻理解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内涵,以就业为导向,努力培养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加强教学装备现代化建设,系统规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合理构筑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全面提高专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和毕业生质量,使我系成为区域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 2 专业建设规划目标 规划总目标:按照“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能力抓教学,对准需要育人才”的专业建设理念,以专业建设为重点,形成土建施工类专业群。使我系在校生人数稳定在500人-600人规模,并建设二个至三个院级乃至省级精品专业及专业方向。具体规划

目标如下: 2.1 以基本素质培养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结合国家示范性建设,以就业为导向,探索并建立一套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2 建设一支适应专业需要、结构合理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队伍。 2.3 贯穿基本素质和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一条主线,以示范专业建设为契机探讨项目教学、模块化和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优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教学体系,。并建立完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 2.4 强化实践教学,建立与稳定5-10家产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完善校内实习及技能实训室的功能,形成校内、校外实验实训两大保障体系。与企业合作建设一个生产性实训基地。 2.5 加强开发教科研能力,积极探索、实践学校——企业互动双赢的办学机制,提高教师社会服务能力。 2.6 建立一专多能的多证书培养体系,创造并加强与建筑行业主管部门联系,尽量使学生获得专科层次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1~2个本专业的行业职业资格证书。 2.7 加强高职教育规律研究,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上获得突破。 3 专业建设规划思路

制订十一五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

制订十一五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关于制订:“十一五”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 天商设[2005]2号 各二级学院(部、中心):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充分发挥实验室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及产业开发服务的功能,经研究决定,组织编制我校2006至2010年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现就做好这项工作通知如下: 一、实验室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服从学科建设需要,必须服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 二、规划的编制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按校内资源共享的原则,避免重复建设,讲求投资效益。以2010年在校生总数22000人(其中:本科生20500人、研究生1500人)为编制规划的主要依据。新建实验室建设的规模(包括实验用房、仪器设备的台套数等)应以一次能承接一个(或多个)自然班为建设标准,现有实验室应通过“十一五”建设,逐年填平补齐,达到此标准。实验室建设总体规划及仪器设备规划中涉及到资金预算安排的,按现有仪器设备总额每年递增10%计算。 三、编制规划前要进行充分调研,经所在院(部)、教研室及实验室认真讨论,组织专家论证,由院长(主任)审核签字后,再报学校审批。各二级学院(部、中心)提交规划书时应同时提交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文件,供专家论证和学院审批时参考。 四、实验室建设目标:

双基实验室应在达到教育部基础课实验室合格评估的基础上,以建成天津市高等学校优秀实验室为目标。 专业课实验室首先以通过《天津市高校实验室合格评估》为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加大建设力度,使部分实验室的条件达到天津市高等学校优秀实验室的水平。 五、机械学院负责制订金工实习中心、电信学院负责制订电子工艺实习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规划。 六、下列实验室由所在学院(部)按照新建实验室的要求做建设与发展规划: 1、机械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基础实验室。 2、生食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基础实验室、生物技术专业基础实验室。 3、电信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基础实验室、自控专业基础实验室。 4、法学院:应用心理学实验室。 5、经贸学院:经济学基础实验室。 6、旅游管理学院:餐饮科学实验室。 七、今后学院在实验室经费分配,实验用房分配及实验人员编制等方面,均以学校批准的规划书为依据。 八、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及要求,详见规划书参考样本(附

(完整版)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护理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为了更好地促进我院护理工作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提高护理质量和专业技术水平,以质量管理为核心,技术管理为重点,组织管理为保证。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高质量的护理,赢得社会信誉。根据医院发展规划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1、依法加强护士队伍建设,维护护士合法权益。 认真执行《护士管理办法》规定,完善护士准入制度,明确护士的权利、义务和执业规则,维护护士合法权益,依法建立健全护士聘用、使用制度,同工同酬,杜绝无证上岗,加强护士对法律知识的培训考核,督促护士依法履行职责,规范执业。 2、增加临床一线护士总量,实现护士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根据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合理设置护理岗位,统筹护士人力资源,保证临床护理岗位的护士配备,一般病房床护比大于或等于1:0.4;ICU床护比为1:2.5-3。在达到规定的护士配备标准基础上,实施以实际护理工作需要为基础的护士配置方法,并遵循以人为本,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的原则,按照护理岗位的任务,所需业务技术水平,实际护理工作量等要素合理配置各层次护士,实施按职上岗,做到人力资源利用最大化,切实保证医疗安全。 3、深入“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提高医院临床护理服务质

量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人性化护理为病人提供基础护理服务和护理专业技术服务,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正确实施各项治疗、护理措施,为病人提供基本的生活护理服务,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保障病人安全和护理工作质量。 4、加强护理管理,全面提高护理质量 做到有管理目标,有实施计划,有质量标准考评细则和奖罚制度。护理部下设各护理质控小组,每月对临床护理质量进行检查及考评,检查结果在护士长例会上反馈,制定整改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使各项护理指标始终保持在:危重一级护理合格率≥90%,基础护理合格率≥95%,抢救药品完好率达100%,无菌物品合格率100%,护理文件书写合格率≥95%(合格标准90分),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100%,护理人员年培训率达到100%,年压疮(非难免)发生率为0。 5、强化业务知识的培训 护理部加强护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制定“三基”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创造条件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班(护理管理培训班、新技术培训班等),低年资护士院内大科轮转,业务骨干到ICU轮转,有计划选送骨干到上级医院进修。护理部每月组织业务学习一次,科室每月组织业务学习和护理查房各1次。为督促学习,护理部要每年进行“三基”理论考试1次,40岁以下护士每年进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关于印发《自然养猪法关键技术研讨会会议纪要》的通知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关于印发《自然养猪法关键技术研讨会会 议纪要》的通知 【法规类别】兽医兽药 【发文字号】鲁牧畜科发[2008]10号 【发布部门】山东省畜牧兽医局 【发布日期】2008.08.27 【实施日期】2008.08.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关于印发《自然养猪法关键技术研讨会会议纪要》的通知 (鲁牧畜科发〔2008〕10号) 各市畜牧兽医局: 2008年8月6日,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张洪本副局长在济南市主持召开了“自然养猪法关键技术研讨会”,会议就当前自然养猪法推广应用、关键技术配套情况进行了交流,对《山东省自然养猪法实施意见》进行了讨论,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现将会议纪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附件:自然养猪法关键技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二○○八年八月二十七日

附件: 自然养猪法关键技术研讨会会议纪要 2008年8月6日,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张洪本副局长主持召开了“自然养猪法关键技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有山东省自然养猪法专家组成员与临沂、枣庄、泰安、烟台、潍坊、济宁、东营等市自然养猪法技术负责人、部分规模猪场户代表30余人,会议就当前自然养猪法推广应用、关键技术配套情况进行了交流,讨论修改了《山东省自然养猪法实施意见》,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现将会议情况纪要如下: 一、自然养猪法推广应用情况 会议认为,我省引入自然养猪法后,经过两年多的试验推广,在垫料发酵菌种、系列猪舍、垫料选择规律、饲养工艺等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具有山东特色的技术模式,走出了山东生态养

十一五规划学习心得体会

十一五规划学习心得体会 当我们理性地审视即将来临的“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个重大命题摆在面前,亟待破解。这不仅关乎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新农村建设,一个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议》中的亮点之一,被认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解释说:“新农村的‘新’,就‘新’在农村的发展,既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能够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徐小青指出,提出新农村建设是基于两个判断:第一,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特征还非常明显,要达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第二,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事实上,许多市场经济国家,在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都会适时提出新农村建设。温铁军说,与时俱进地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当前中国非常紧迫的“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提出来,既符合我们国家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上通行的规律。《建议》中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描述一共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以看得出来,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容,又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内容;既有

农村综合改革的内容,又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提醒说,新农村建设不能简单理解为单纯改变村容村貌,要防止在实践中将其狭隘化甚至低层化。自主创新,一个战略课题在《建议》中,自主创新是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提出来的。在总书记的论述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很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贯穿发展诸多方面的事情,是一个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虽然有所提高,但总的说来,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创新技术含量不高。前不久,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中国的名次再一次下滑,其中技术革新指标低水平徘徊是重要原因。国家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指出,中国要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要增强国家实力,需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落实自主创新的战略,就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支撑。常修泽认为,需要完善和创新的制度包括:一是产权保护制度,二是风险投资制度,三是技术入股和技术期权制度,通过对创新技术的评估、作价、折股,推进“技术资本化”,给技术人员安上激励机制的“马达”。产业结构,期待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不容乐观。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指出,在“十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偏差:一是产业结构偏离了原来的目标,第二产

2020年(发展战略)西南大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西南大学十一五本科

(发展战略)西南大学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西南大学十壹五本科

西南大学“十壹五”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水平是衡量壹所大学办学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标志。为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进壹步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教高[2001]5号)文件精神,促进学校本科专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学校“十壹五”事业发展规划,特制定“十壹五”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壹、专业建设的现状 1.现有本科专业简介 学校合且后,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学科调整为依托,花大力气对重叠专业进行调整合且,本科专业数由合校前的117个调整为95个,涵盖11个学科门类,建设校级品牌专业11个,推荐重庆市品牌专业评审6个。现有本科专业中,哲学类专业1个,占1.05%,经济学类专业3个,占3.16%,法学类专业3个,占3.16%,教育学类专业7个,占7.37%,文学类专业16个,占16.84%,历史学类专业2个,占2.11%,理学类专业14个,占14.74%,工学类专业22个,占23.16%,农学类专业13个,占13.68%,管理学类专业13个,占13.68%,医学类专业1个,占1.05%。师范类专业22个,占23.16%,非师范类专业73个,占76.84%。从专业总体结构来见,文、理、工、农专业比例基本协调,基础和应用且重,形成专业结构

和布局基本合理、教师教育和农业教育特色突出的专业结构和布局。 2.专业建设基础 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6个重庆市级重点学科、17个省、部(市)级重点实验室。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重庆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7人。有专任教师1861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教师89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92人,于读博士硕士345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988人。校园建筑面积515余万㎡,生均占地面积118.45㎡。图书馆面积约66433㎡,拥有藏书408万册,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多专业领域。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已达3.7亿元,体育场馆、校园网络、通信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功能完备。现有人力、物力、财力为加强专业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专业建设存于的不足 专业结构有待进壹步优化;专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优势学科专业数量不多,专业的品牌和特色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专业内涵建设仍有待深化;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新办专业师资力量尚显薄弱;专业教学改革有待大力加强,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仍不够深入,教学质量有待进壹步提高等等。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7-2009) (讨论稿) 2007年5月

目录 零、概要 (1) 一、学院学科建设现状 (1)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2)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2) 二、制定学科建设规划的指导思想 (2) (一)突出重点,全面提高 (3) (二)优化结构,注重创新 (3) (三)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3) 三、学院学科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 (3) 四、各学科建设的具体发展规划 (4) (一)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 (4) 1. 学科研究方向 (4) 2. 学科建设目标 (4) 3. 年度建设目标 (5) (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6) 1. 学科研究方向 (7) 2. 学科建设目标 (8) 3. 年度建设目标 (8) 五、采取的措施 (9)

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2007-2009) (讨论稿) 学科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任务的有机结合体,学科建设主要包括学科定位(学科方向、发展层次)、学科队伍(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实验室、重点学科、设备等)、学科管理等六个要素。学科建设状态及指标是体现一个学校在国内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内外大学排名的主要依据,因此,学科建设是学校工作的龙头。对于信息学院来说,做好学科建设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整体水平的关键,也是我院发展的关键。为了把我院建设成为一所高质量、高水平,能够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毕业生的应用型学院,根据西安财经学院发展规划,结合信息学院的实际情况,特制定“西安财经学院信息学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2007-2009)”。 零、概要 本规划以国家学位委员会在1997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为准,其中与信息学院关系较大的学科主要有: 一、学院学科建设现状 信息学院目前没有硕士点,已有专业涉及到二个一级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12)、管理科学与工程(1201),其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主要涉及一个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省公安厅、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关于

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省公安厅、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关于规范羊肉及其制品屠宰和生产经营行为的通告 【法规类别】食品卫生 【发文字号】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省公安厅、山东省畜牧兽医局通告2015年第26号 【发布部门】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省公安厅山东省畜牧兽医局 【发布日期】2015.11.25 【实施日期】2015.11.2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省公安厅、山东省畜牧兽医局关于规范羊肉及其制品 屠宰和生产经营行为的通告 (山东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山东省公安厅、山东省畜牧兽医局通告2015年第26 号) 为保障全省羊肉及其制品食品安全质量,加强羊肉及其制品监管,根据《食品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动物防疫法》等相关规定,现就规范羊肉及其制品屠宰和生产经营行为通告如下: 一、严格规范企业(业户)行为。涉及羊肉及其制品的屠宰、生产经营企业(业户)须依法守信经营,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切实履行主体责任。

(一)屠宰环节。屠宰主体须依法取得《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要按照《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和《羊屠宰检疫规程》的规定,向所在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申报检疫;检疫合格的,由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并施加检疫标志;检疫不合格的,应按照国家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屠宰主体出售羊肉及其制品的应当提供《动物检疫合格证明》、销货凭证,做好销售记录。严禁屠宰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病死、注水及注入其他物质的羊。 (二)生产加工环节。羊肉制品生产加工单位要规范羊肉等原料进货渠道,批批索取并留存《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进货凭证,进行进货查验;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做好生产过程质量控制;规范产品包装标签标注,标签应标注企业名称、产品名称、规格、成分或配料表、生产日期、保质期等内容,生产混合肉必须显著标注成分及比例;做好出厂检验和销售记录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三年发展规划20147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土木工程系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三年发展规划 (2014-2017年) 2014年~2017年是学院提高办学层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依据学院“以人为本,铸造未来”的办学理念和“办一流高职,育技能大师”的办学定位,结合学院“依法治校、改革兴校、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四大发展战略和土木工程系通过行业调研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发展规划和目标。 一、基本情况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我系在原中专专业----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基础上新办的高职专业,将于2014年9月开始招生。目前,本专业有20名专任教师。其中高级职称教师8人,有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等职业资格证书10人,双师型教师达50%。 土木工程系现有的建筑工程实训中心拥有建筑材料检测、建筑仿真、测量、招投标室等实验实训室,建筑面积达5240平米,实验实训设备总值430万元,与成都建工集团等十数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

善,需进一步开展市场调研,加强基于职业分析的课程体系构建,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改革,实施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组织; 2、本专业缺乏正高职称的专业带头人,专任教师平均学历偏低,双师型教师比例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师资结构应进一步优化; 3、目前,本专业科研整体水平不高,没有形成科研团队,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不强。此外,缺乏稳定的科研方向、科研经费总量、学术论文数量、学术专著和授权专利数量偏少,学术论文质量不高,学术氛围不浓;学术交流的频度和广度不够。 二、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结合我系实际,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根本任务,着力推进教学改革与建设,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内涵发展为核心,树立育人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教师为主体的理念,狠抓教育教学质量,以质量创特色,以特色创品牌,以品牌促发展。通过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教学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二)发展目标 坚持在逐步扩大办学规模的基础上,举校企合作旗,走工学结合路,加强内涵建设,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做大、做强、做特。 1、以专业建设为龙头,进一步探索适合建筑行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现形式,成立由政府、学院、企业、协会等专业人员组成的建筑专业理事会,推动专业建设。在规划期内,将建筑工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