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

乐税智库文档

财税法规

策划 乐税网

关于进一步深化我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

【标 签】粮食流通体制意见

【颁布单位】四川省地方税务局

【文 号】川府发﹝2001﹞51号

【发文日期】2001-12-24

【实施时间】2001-12-24

【 有效性 】全文有效

【税 种】征收管理

我省自粮改以来,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粮改方针,有效地保护了农民利益,促进了粮食生产和流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1]28号,以下简称国发[2001]28号文件)精神,现提出我省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

一、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和重点

根据国务院国发[2001]28号文件精神以及全国粮食工作会议提出的进一步深化粮改的总体目标和“放开销区,保护产区,省长负责,加强调控”的基本思路,结合四川实际,进一步深化我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粮食购销和价格形成的作用,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建立完善的国家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和粮食市场体系,逐步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粮食流通体制。当前粮改的重点是:为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粮食主产区和销区的各自优势,粮食主销区要加快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放开粮食收购,粮食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放开销区,就是保护产区,为主产区粮食销售腾出空间。粮食主产区要在继续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前提下,赋予市、州级人民政府自主决策的权力,切实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为国家及粮食主销区提供充足的粮源;粮食主销区要按照国发[2001]28号文件有关规定,抓紧建立和充实地方粮食储备,以保证本地区的粮食安全。建立和完善地方各级粮食储备体系,增强宏观调控能力;省级财政按照侧重产区、兼顾一般的原则,实行粮食风险基金补贴包干办法;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切实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搞好粮食市场化改革试点,分类指导粮食生产和流通

要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步伐。省政府确定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及攀枝花、雅安、沪州市作为主产区内的销区,进行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试点,放开粮食购销。今后在试点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市场化改革的面将逐年扩大。

粮食市场化改革的试点,是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试点地区要加快推进。粮食主销区在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中,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粮食供应和粮食市场稳定。一是必须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决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二是要主动与主产区建立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三是要完善地方粮食储备制度,按照国家关于“销区保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充实地方粮食储备。要保护粮食主产区,当前主要抓好三项工作:一是主产区要继续实行“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坚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以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和种粮积极性。二是在风险基金补助、粮库建设、增加中央或省储备粮规模等方面重点照顾粮食主产区。三是加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增加投入,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稳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三、调整粮食收购保护价范围

为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调整,适应粮食市场需求的变化,从现在起小麦全省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稻谷在粮食主产区内仍然实行保护价敞开收购的政策。

四、完善地方各级粮食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安全

加强对省级储备粮管理工作的领导,健全省级储备粮垂直管理制度,适当集中省级储备粮,尽快建立管理科学、调控有力、吞吐灵活、人员精干的省级储备粮管理体系,确保省级人民政府宏观调控的需要。实行粮食市场化改革试点的地方,省将按照中央有关规定下达指导性粮食储备最低规模,各市、州在一定时间内逐年达到。省级粮食储备在保持现有规模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随着玉米、小麦价格的放开和粮食市场化改革试点的进行,储备是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

五、完善粮食风险基金包干办法,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州长责任制

按照粮食分级管理的原则,必须健全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州长对粮食生产和流通负责的体制,调整粮食风险基金包干基数,把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州长责任制真正落到实处。

(一)调整粮食风险基金包干基数,由地方包干使用。从2001年开始,调整各地的粮食风险基金包干基数,由市、州包干使用。包干基数调整后,由省财政按照粮食风险基金管理规定按季拨付到各地在农业发展银行开设的专户,实行专户储存,按国家规定用途,统筹使用,超支不补,节余留用。节余的粮食风险基金,要用于陈化粮价差亏损补贴、粮食出口补贴和消化粮食财务挂帐等粮食方面的开支,不准挪作他用。应由各市、州配套到位的自筹资金,要继续按政策及时足额配套到位。粮食主产区的粮食风险基金具体补贴范围、补贴标

准、补贴方式,由市、州人民政府自行确定,并抄报省财政厅、省计委、省粮食局、省农发行备案。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政策应享受的粮食风险基金补贴,在资金拨到企业后,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借口抽回。省级有关部门要加强粮食风险基金的监督、检查和审计,确保专款专用,防止挪作他用。省对市、州粮食风险基金包干基数调整办法,由省财政厅拟定报省政府审批后下达。粮食风险基金监管办法由省财政厅会同省粮食局、省农发行制订后另行下达。

(二)完善和落实粮食省长负责制下的市、州长责任制。粮食风险基金包干基数调整后,各市、州人民政府要对本地粮食生产和流通全面负责,建立严格的市、州长责任制,核心是赋予市、州人民政府管理粮食更大的自主权,同时也承担相应的责任。具体要求

是:1.粮食主产区要继续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保护好耕地,增加粮食生产投入,稳定粮食生产能力,做好粮食收购、销售和储存,保证向国家提供必要的商品粮和储备粮轮换用粮。2.各市、州人民政府要鼓励和引导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其他有经营粮食资格的企业,积极发展产销区之间长期稳定的粮食购销协作关系,信守合同,促进产区粮食顺价销售和销区商品粮源的稳定供应。3.实行粮食风险基金包干后,各市、州筹集配套的资金要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不准挤占挪用。在新一轮包干后,严格实行超支不补,节余留用。对各地出现的粮食风险基金超支缺口,一律由各市、州人民政府自行负责弥补。4.各市、州人民政府要积极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妥善解决企业历史包袱,建立企业促销机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5.市、州人民政府要加快粮食市场体系建设,维护正常流通秩序,稳定市场粮价,确保粮食安全。

六、合理确定粮食收购保护价格,实行优质优价

对粮食主产区要合理确定粮食收购保护价格,实行优质优价政策。全省小麦、玉米退出保护价收购范围,其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对主产区的稻谷,当市场粮食价格低于粮食生产成本时,为补偿粮食生产成本,并使农民得到适当收益,省政府将制定合理的收购保护价,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经批准入市的其他企业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当市场粮价高于保护价时,要随行就市收购农民粮食。

七、搞好粮食收购的资金供应

对粮食主产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粮食所需资金,农发行继续实行“收一斤粮、给一斤粮的钱”的政策,保证收购资金及时足额供应;对粮食市场化改革试点地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收购农民粮食所需资金,农发行要按照“以销定贷,以效定贷”的原则给予收购资金贷款。同时开展企业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积极推进抵押贷款,支持企业扩大购销,搞活经营。

八、加快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改革步伐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大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力度,使企业真正走向市场,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济实体。

(一)要理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经营体制。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在坚持敞开收购政策的基础上,开展自主加工或与条件较好的粮油加工企业联合经营,逐步成为收、储、加、销一体化经营的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购销放开地区的粮食购销企业,在实行新老划断,管理好现有保护价粮食库存的基础上,实行放开经营。

(二)要继续做好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减员分流工作。粮食购销企业要在完成3年减员分流目标的基础上,根据粮食经营量,重新定岗定员,继续做好减员增效工作。各级政府要切实把粮食职工纳入当地政府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企业安置经费不足的,当地政府财政给予适当支持解决。对解除劳动关系的职工,要按政策规定给予经济补偿。粮食购销企业要采取多种形式,扩大职工安置渠道,为下岗职工创造再就业机会。

(三)要强化粮食企业经营管理,完善经营机制。粮食购销企业要搞好库存粮食轮换,减少陈化损失,强化工作责任制,严禁再发生新的亏损挂账。对因经营管理不善造成新的亏损挂账的,要追究企业负责人的责任。

(四)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要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肥主要工作转移到指导、协调、监督和服务上来,不准向企业摊派费用,行政领导不得在企业兼任职务不得兴办经营实体或企业,不得从事粮食经营活动。

九、培育粮食市场体系,加强粮食市场管理

为了落实好粮食工作省长负责制,按照市场导向原则搞好粮食流通,必须加快粮食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市场管理,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建设和培育粮食市场体系。要采取必要的扶持措施,将四川粮油批发市场建成面向西部的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逐步形成以省粮油批发市场为龙头,各地区粮食专业市场为骨干,粮食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全省粮食市场体系,引导大宗粮食贸易进场交易。鼓励用粮企业到粮食批发市场协商成交,鼓励和支持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龙头企业和农民联合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和利益共同体。购销双方按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签订合同,实行订单收购。对符合一定条件的多种所有制经济主体,经县以上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审查粮食经营资格,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 准登记后,按国家有关规定从事粮食收购。省级粮食、工商部门制定粮食经营资格审查条件和办法。

积极支持省内粮食购销企业开展地区间的粮食运销,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粮食资源。要积极鼓励粮食产区和销区建立长期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开展代购、代销、代储或联合经营。农业发展银行要按照“封闭运行”和“钱随粮走”的原则及时提供贷款和跨地区结算服

务。继续搞好粮食市场管理,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会同粮食等有关部门,规范交易规则,加强粮食市场监管,严厉查处无照经营、欺行霸市、哄抬物价、掺杂使假等违规行为。要积极支持粮食市场的发育和粮食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加强“订单农业”合同的监管,防止合同欺诈,保护粮食生产和经营者合法权益。粮食购销放开地区跨县(市)原粮和全国范围内的成品运输,不再实行运输凭证制度。毗邻地区要切实加强粮食市场管理的协调合作,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各级质量技术监督、卫生防疫部门要加强对粮食产品质量的检查监督。

十、调整农业和粮食生产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为农业经济结构实现战略性调整,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粮食市场化改革试点的地区,要按照适应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打破地区自我粮食平衡的传统观念,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产品质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粮食主产区要抓住放开销区后粮食市场空间扩大的机遇,适应市场要求,优化粮食品种结构,提高质量,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加大实施种子工程力度;积极推进粮食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扶持一批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有前景的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发展养殖业和粮食深加工,促进粮食转化增值。

十一、加强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的领导

为了落实粮食工作省长负责制,要求各市(州)、县政府要对本地粮食生产和流通全面负责,建立严格的市(州)、县长责任制,稳定市(州)、县粮食行政管理机构和职能,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各级政府要保护粮食生产能力;切实保护好基本农田,决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保证粮食风险基金专款专用;积极推动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保证不发生新的亏损挂帐;加强粮食市场建设和管理,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及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及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李志萌 我国现有农产品流通体系是伴随着流通体制改革,由国家统购统销的流通体系经过市场化改革逐步演变形成的。目前,在农业发展由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的形势下,市场流通对生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加快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发展现代农产品物流业,是新时期深化流通体制改革的突破口。建立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实质是保证农产品的市场实现和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农产品流通方式的现代化,用优化的机制保证优质农产品的流通,是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一、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历程 自1978年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方向改革。一是由计划调节向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过渡阶段(1979~1984年)。政府逐步减少统购统销和派购限售的品种和数量,缩小国家收购农产品范围。到1984年年底,国家对主要农产品量和播种面积下达的25种指令性计划指标已基本取消。逐步放开了三类农产品的购销价格,根据市场供求,实行议购议销。由于政策的放宽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广泛实施,我国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曾被取缔、合并的农村集贸市场和传统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得到了初步恢复和发展。 二是合同定购与市场收购并存时期(1985~1991年)。在家庭承包制与先行放开的农产品收购价格和集市贸易相配合下促成的农村经济超常规发展,一举改变了长期存在的农产品供应匮乏状况。在这样的背景下,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文件的核心内容是改革计划经济时期的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1990年9月,国务院决定筹建国家粮食储备局,对粮食收购实行最低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 粮食流通监督检查 【注音】liángshīlíutōngjiāndūjiǎnchá 【释义】是我国规范和指导粮食流通监督管理,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工作,对在我国境内对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等经营活动(统称粮食经营活动)的监督检查。其内容包括: (一)粮食收购者是否具备粮食收购资格,在其从事的粮食收购活动中是否执行了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粮食收购政策。 (二)粮食经营者使用的粮食仓储设施、设备是否符合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 (三)粮食经营者在粮食收购、储存活动中,是否按规定执行了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和国家有关粮食仓储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其收购、储存的原粮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定。 (四)粮食经营者是否执行了国家粮食运输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五)粮食储存企业是否建立并执行了粮食销售出库质量检验制度。

(六)从事粮食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是否执行了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最低和最高库存量的规定。 (七)粮食经营者是否执行了国家陈化粮销售处理有关规定。 (八)地方储备粮经营管理机构及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是否执行地方储备粮管理有关政策和规定;地方储备粮的数量、质量、储存安全以及轮换计划执行情况,各项规章制度、标准与规范执行情况,以及地方储备粮承储企业的承储资格情况。 (九)从事军粮供应、退耕还林粮食供应、水库移民粮食供应、救灾粮供应等政策性用粮经营活动的粮食经营者是否执行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十)粮食经营者是否建立了粮食经营台账,是否执行了国家粮食流通统计制度。 (十一)粮食经营者是否依照粮食应急预案规定,承担了相应义务,执行了相关规定。 (十二)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规定需要进行监督检查的其他内容。 2004年,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工商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制定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暂行办法》中,对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作出明确规定。例如:“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实行国家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制和中央与

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现状及存在问题

(六)加快粮食物流信息服务体系建立 (七)加快实施粮食品牌战略 1粮食企业要树立品牌即资源的意识,鼓励支持粮食企业积极创立属于自己的品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2粮食主要产区不仅要打响成品粮品牌,而且要打响原粮品牌。 (八)加快从业人员队伍建设 (九)加快粮食物流设施建设 希望政府继续加大对物流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快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粮食行业要以“四散”技术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粮食物流业。 (十)谋求与外资外贸企业合作合资,推进粮食流通的国际化 总之,政府有关部门应按照粮食物流的要求,实现物流业务流程重组。发现并改进我国现在在粮食流通领域所出现的问题,全面改革企业组织结构,优化粮食流通企业业务流程,变传统粮食流通重视功能管理,产品管理,存货管理为先代物流的过程管理,客户管理,信息管理。不断强化专属我国的竞争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专业化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徐印州如何认识现代物流以及引导物流业大发展.商业经济文萃,2011 2.曹正改造传统批发商业,建设现代物流配送中心.商业经济文萃,2011 3.刘春浦中国粮食流通业如何应对“入世”.粮食流通技术,2004 4.王遐见论我国粮食物流管理体制的完善.经济体制改革,2002 5.张峻岭散粮集装箱装卸运输的现状及技术发展研究.粮食加工,2009 6.唐蕾蕾发展我国粮食物流的对策思考.现代商业,2009 7.邢小苗发达国家粮食物流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武汉商业服务学院,2008 8.杨海民粮食物流通道研究.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6 9.朱东红福建省粮食物流现状及策略分析.物流技术,2005 10.廖红丰关于我国粮食物流现代化的思考.现代经济探讨,2005 11.杜长乐关于我国粮食物流现代化的思考.农场紧急管理,2005

当前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当前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主要经历了统购统销、合同订购、国家订购与价格“双轨制”、购销市场化改革三个阶段。1998年国家实行储备与经营分开,对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粮食储备体系。2004年国家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彻底解决了“老人、老粮、老账”问题,全面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鼓励粮食经营主体实现多元化,对原国有粮食企业进行了重新组合,新组建企业轻装上阵,参与市场竞争。同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要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转变职能,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监管。2005年,为保护种粮农民利益,国家相继制订了稻谷、小麦、大豆、玉米等最低收购价收购预案,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在粮食部门基层工作多年的一名普通工作者,经历每次改革都感受很深,尤其是近几年国家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上取得的显著成绩,总体效果良好,方向也十分正确,但从基层看,感到当前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存在问题 1、大多数地方至今政企不分。由于主观与客观、内因 与外因的多重因素影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市场监管不够到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政企不分,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改制后的国有粮食企业仍是一家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一方面负责对粮食流通市场的监管,另一面又要拿出相当一部分精力帮助企业搞好经营,难免对下属企业放松监管,不能与社会企业一视同仁;二是由于缺乏法律和政策方面的明确规定,中储粮不愿接受地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管;加上国有粮食企业很大程度上要依靠中储粮,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出于顾及、底气不足,也未对中储粮进行有效监管。三是粮食行政执法起步较晚,需要得到社会认可;粮食行政管理部门本身在监管办法、执法人员素质等方面也存在不足,需要完善提高,对社会粮食经营者的监管也不到位。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 实施意见 【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云政发[2013]128号 【发布部门】云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3.08.28 【实施日期】2013.08.28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 (云政发〔2013〕128号)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2〕39号)精神,着力提高流通效率、方便群众生活、保障商品质量、引导生产发展和促进居民消费,加快转变流通产业发展方式,结合我省流通产业发展新形势,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发展目标 (一)主要目标 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安全高效、城乡统筹的现代流通体系,

努力把我省打造成为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和消费中心。 ——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确保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高于GDP增速,“十二五”末力争突破6000亿元。 ——流通效率不断提高。批发零售企业流动资产周转速度明显加快,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至18%以下。 ——现代信息技术在流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和统一配送等成为主要流通方式,连锁化率达到22%左右,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75%左右,流通产业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流通业布局更加合理。实体市场建设步伐加快,滇中、滇东北、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南流通网络布局不断优化,多区域、多中心、多层次的商贸枢纽逐步形成。 ——流通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流通业发展的政策、市场和法制环境更加优化,市场运行、市场监管更加规范有序,居民消费更加便捷安全,全省流通业市场功能、服务水平、公平交易环境明显改善。 二、主要任务 (二)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构建连接国内外的现代流通网络。结合我省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依托交通枢纽、生产基地、中心城市、边境口岸和大型商品集散地,加快建设连接西南地区、东中部腹地、长三角、泛珠三角区域的骨干流通网络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大力发展边境贸易,鼓励边民互市,推动邮政快递服务等稳步发展。加快建设物流配套设施,构建以大型物流基地为核心,各种物流配送中心为节点,布局合理、技术设施先进、信息畅达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 优化城市流通网络布局。加强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的统筹规划,有序发展城市商贸综合体、购物中心、超市、专业店、专卖店等商业网点和特色商业街区。在100户以上的住

粮食监管方案

融资质押项目(粮食类) 监管方案 一、市场行情: 粮价的涨跌,左右着农民的收益、粮企的利润,关系着国家粮食安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所作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完善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理顺比价关系,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对增产增收的促进作用。 稳步告别“低粮价时代” 近期,国家宣布一系列粮食收购政策,明确了今年国家临时存储稻谷收购政策,将玉米、大豆等纳入收购范围,较大幅度提高2009年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格。 临时储存稻谷的价格,既高于上半年国家公布各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也略高于当前的市场粮价,有的品种还是首次公开宣布入市收购储备,其托市意图相当明显。早稻收购上演了这一轮粮食牛市“最后的疯狂”,收购价达到了100元/百斤的历史高点。但随后而来的中晚稻收购却相反,各方谨慎入市,价格萎靡不振。江西一些地方中晚稻开秤收购价竟然低于先前的早稻收购价,出现罕见的早晚稻价格“倒挂”。与此同时,大豆、小麦、玉米等也纷纷进入下行通道,“卖粮难”、“谷贱伤农”一触即发。中国宣布提高保护价之后,粮食市场价格做出了积极回应。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玉米等期货价格全线上涨,部分地区大豆的市场价格已经超过了国家的保护价,小麦价格也扭转了今年以来连续下跌的趋势。 南方粮食市场副总裁熊良华认为,这次国家决定实行临时收储、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可以一举多得:首先,遏制了当前粮价下滑的势头,防止了农民“卖粮难”;其次,这次公布的临时收购价将是我国市场各粮食品种的一个阶段性底部,提升我国粮食的价格底部将使我国粮食告别“低价时代”;第三,粮价调控被赋予扩大内需新职能,可以通过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扩大萎靡不振的农村消费。 粮价形成机制的不完全市场化与农资、劳动力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相对市场化之间的矛盾,导致我国粮食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剪刀差”现象:首先,国内农资与粮食的价格差越拉越大。化肥、农药、柴油等农资价格持续大幅走高,即使加上国家对农民的补贴部分,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粮食品种价格上涨仍然缓慢,部分粮区甚至出现粮价不升反降、农民卖粮难现象。其次,当前农民外出打工与种粮效益的剪刀差逐步扩大。受劳动力市场短缺和各级政府出台保障农民工收入等政策影响,近年来部分地区农民工工资涨幅较大。而同期粮食价格仍处于低价位运行,种粮还要面临自然灾害、市场风险等因素影响,农民打工收益明显高于种粮收入。第三,“新剪刀差”对农业内部的种植结构调整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加快推进粮食流通基本现代化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加快推进粮食流通基 本现代化意见的通知 【法规类别】粮食管理 【发文字号】锡政办发[2013]196号 【发布部门】无锡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3.08.22 【实施日期】2013.08.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无锡市加快推进粮食流通基本现代化意见的通知 (锡政办发〔2013〕196号) 各市(县)和各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直属单位: 《无锡市加快推进粮食流通基本现代化的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8月22日 无锡市加快推进粮食流通基本现代化的意见

“十二五”时期是无锡全面进入战略转型新阶段、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新目标的重要时期,粮食流通现代化是我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加快推进无锡粮食流通基本现代化,根据国务院《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家发改委《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规划》、《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2007-2015)》、省粮食局《江苏省粮食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粮食局关于推进粮食流通业基本现代化建设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3〕13号),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粮食流通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仓廪实、天下安”。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物资。当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高位震荡,未来仍可能反复出现;国内粮食呈现“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紧平衡状况,粮食流通工作正进入一个“保障粮食安全的责任越来越大,帮助农民增收和保障粮食供应的任务越来越重,加快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监管服务全社会粮食流通的范围越来越广”的新阶段。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粮食行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无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积极推动粮食流通产业建设,市场宏观调控能力得到加强,粮食产业化步伐加快,依法管粮水平不断提高,在保障粮食安全、推动产业发展、加强市场监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是,随着无锡工业化、城市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快速推进,粮田面积的不断减少,常住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粮食消费总量的不断增长,以及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多,确保全市粮食稳价保供对发展粮食流通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的发展时期,推进粮食流通基本现代化建设,是我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和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需要,是保障粮食供应安全的需要,也是进一步提升粮食工作层次和水平的需要。 二、推进粮食流通基本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国务院关于印发当前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

乐税智库文档 财税法规 策划 乐税网

国务院关于印发当前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见的通知 【标 签】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见 【颁布单位】国务院 【文 号】国发﹝1998﹞35号 【发文日期】1998-11-07 【实施时间】1998-11-07 【 有效性 】全文有效 【税 种】其他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当前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已经中共中央*局常委会议讨论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七日 当前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 近几个月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决定》(国发[1998]15号),围绕落实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粮食收储企业

实行顺价销售、粮食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三项政策”和加快国有粮食企业自身改革,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基本上做到了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的余粮,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一些粮食品种实现了顺价销售,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初步扭转了大量亏损的局面;制止了粮食收购资金的挤占挪用,实现了收购资金的封闭运行;加快国有粮食收储企业下岗分流、减人增效的改革步伐。但在改革进程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不少干部对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认识不足,工作不够主动、扎实,贯彻落实政策的具体措施不够得力;有些地方按保护价敞开收购余粮的政策没有完全到位;粮食收购市场还没有完全管住,私商粮贩违法收购粮食屡禁不止,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粮食销不出去;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人员多、费用高、效益差的状况没有得到切实扭转,不少企业仍在发生亏损。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成效。当前,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进入关键时刻,要把改革进一步推向深入,确保“三项政策、一项改革”的贯彻落实,必须从健全机制、完善配套政策。 政策和抓好组织落实三个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使国有粮食收储企业真正建立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机制,形成秩序井然的粮食收购市场,确立地方政府层层负责的粮食工作行政首长责任制。为此,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工作: 一、 确立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新机制 加快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自身改革,完善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是搞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必要条件。 (一)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要在人财等方面与粮食行政管理机制彻底脱钩,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真正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充分尊重和保护国有粮食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得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在这一前提下,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原则上以现有乡(镇)粮库(站)为单位,或者因此制宜,在几个乡(镇)或一个县(市)范围内组建粮食收储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实行政企分开。在企业自愿和经营自主权不受侵犯的前提下,粮食收储企业还可以根据市场需要,组建联合销售公司,以利面向市场,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发挥联合优势。 (二)国有粮食收储企业要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购销政策,切实转变经营作风,提高报务质量。当市场粮价低于保护价时,要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余粮,保护价由各省、自治区、直

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2018年粮食流通工作要点》的通知

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2018年粮食流通工作要点》的通知 【法规类别】粮食管理 【发文字号】国粮发[2018]24号 【发布部门】国家粮食局(含国家粮食储备局) 【发布日期】2018.02.12 【实施日期】2018.02.1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家粮食局关于印发《2018年粮食流通工作要点》的通知 (国粮发〔2018〕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局: 根据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关于突出“六项重点”和强化“六个支撑”的部署要求,国家粮食局研究制定了《2018年粮食流通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家粮食局 2018年2月12日 2018年粮食流通工作要点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粮食行业深化改革、转型发展的攻坚之年。粮食流通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围绕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健康中国战略,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突出“六项重点”,强化“六个支撑”,守住安全底线,切实增强粮食部门创新力执行力公信力,努力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根据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关于突出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库存消化、粮食流通监管、粮食宏观调控、粮食产业经济、优质粮食工程“六项重点”和强化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粮食安全保障立法、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国家粮食电子交易平台体系建设、行业信息化建设、粮食流通设施现代化“六个支撑”的部署要求,现提出2018年粮食流通工作要点。 一、紧紧围绕“六项重点”,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粮食行业转型发展 1.积极稳妥推进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巩固放大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成效,把好做法好经验固化下来并形成有效工作机制。增强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弹性和灵活性,优化执行预案和具体操作办法,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监督。积极推动由政策性收储为主向政府引导下市场化收购为主转变,建立优粮优价的市场运行机制,引导农民积极对接市场需求,主动调整种植结构,增加适销对路的优质粮食种植规模,实现种好粮、卖好价。 2.全力抓好粮食收购。认真落实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强市场监测,完善细化工作方案,防止发生大范围农民“卖粮难”。建立健全粮食收购贷款信用保证基金运行机制,拓宽粮食市场化收购资金渠道,加强运力保障,支持加工转化,充分发挥国有和

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进程

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进程 我国农村市场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大政方针的调整而不断深化,经过30年的改革,我国农村流通主体、载体、客体、渠道、管理组织、管理手段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流通经营体制具体包括农村流通经营主体(企业、个人等)、经营载体(市场)、经营客体(农产品、农资、日用消费品)、经营形式、经营渠道等。30年来,我国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1984年):调整统购统销制度,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开始酝酿探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从1978年到1984年我国由计划调节向计划与市场调节相结合过渡,人民公社制度解体,从根本上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生产组织中的主体地位,形成了农户与集体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一是农村市场得到恢复,新时期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开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市场得到恢复和发展。1983年国务院颁布了“大中城市逐步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的第21号文件,上海、深圳和北京等大中城市以及山东,河南等蔬菜主产地开设批发市场,允许长途贩运蔬菜,批发市场建设开始兴起。 二是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独家经营的局面被打破,市场主体重新构造。1983年中共中央1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首次规定了农民私人可以经营。供销合作社进行体制改革,基层供销社逐步恢复合作商业性质,并扩大经营范围和服务领域,逐步办成供销、加工、贮藏、运输、技术等综合服务中心。 三是国家减少了统购统销的农产品数量和范围,放开部分农产品价格,局部引进市场调节的因素。改革开放后,国家逐步减

少了统购统销的农产品数量和范围,1981年国家统派购农产品品种有141种,到1984年减少为38种,议购议销商品的范围为三类农副产品和完成收购任务以后允许上市的一、二类农副产品。开始放活鲜活产品价格;试行建立专门的生产基地或用平价生产资料换购;放开三类产品和统派购任务外的价格。这阶段引进了市场调节的因素,但仅仅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局部突破。 第二阶段(1985———1991年):推行“双轨制”,农村流通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过渡 1985年,中共中央出台1号文件制定了十项经济政策,重点加快农产品收购制度改革,取消粮食、棉花统购,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相结合的“双轨制”,并逐步放开农产品、水果、茶叶等农产品的价格,鼓励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乡镇企业。 一是农产品批发市场蓬勃兴起,逐步确立在市场体系的中心地位。大部分批发市场在集市贸易基础上自发形成,有关部门对其逐步加以建设、引导、管理而不断发展起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发展,为大批农产品进城创造了条件,并带动开拓远郊和外埠蔬菜基地和其他副食品供应基地。 二是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成为市场主体,奠定农村流通主体多元化发展基础。这阶段全民所有制经济进行了初步改革,个体和私人企业有一定发展,农村经济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形式并存的格局。农村除了以土地为中心的乡、村合作组织之外,为了发展多种经营,扩大商品生产,农民又自愿组成了多样化的专业性的经济联合。农民以及多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作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在农产品市场流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三是统派购体制瓦解,从计划形成价格向市场形成价格转变,市场调节机制逐步建立。从1985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

2019年对粮食流通监管的调研分析_1

对粮食流通监管的调研分析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第一生活必需品,粮食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我市20**年成为全省首批6个进行购销市场化改革的试点市州之一,全面放开了粮油购销市场,鼓励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实体进入粮油市场。在我市粮食市场放开、市场主体多元化的新形势下,如何对其监管,做到流通有序、保证质量、安全消费是当前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面临的一项全新工作。《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07号令,以下简称《条例》)和《**省〈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省政府第206号令,以下简称《实施办法》)的颁布实施,赋予了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流通进行监管的职责,同时为对粮食商品进行依法规范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一、加强粮食流通监管的必要性 近年来,我市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得了新的重要进展,实现了粮食流通全面市场化这一体制性突破和创新,粮食流通工作的内容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尤其是《条例》和《实施办法》的先后颁布实施,明确了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对粮食流通进行监管的职责和权利。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应该也必须义不容辞地承担起监管重任,以保障我市粮食流通领域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一)加强粮食流通监管工作,是粮食购销市场改革的迫切需要。在计划经济时期,粮食作为重要战略物资,一直有国家统购统销,不

允许其他经济组织染指,那时的粮食流通流域,是清一色的国字号。改革开放后直致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出现经营规模非常小的个体粮油经营户,但在经营规模和经营环境方面仍远不及国有粮食企业。20**年,我市成为当时全省6个粮油购销市场化改革的市州之一(其他地区20**年放开)。按照“有利于粮食生产、有利于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放开粮食市场和价格,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放开后,各种所有制经济主体快速地不断涌入粮食流通市场,市场主体多元化格局已经形成。据调查统计,截止20**年6月底,在各县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的各类粮食经营户(含粮油购销、加工、转化)已达574户,其中,国有和国有控股粮食企业19户,占3.3%,非国有粮食企业及工商个体户555户,占96.7%。数量如此庞大的经营主体,仅仅依靠行业自律是做不到有序规范的,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监管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 (二)加强粮食流通监管工作,是粮食供求形势新变化后保障我市粮食安全的客观要求。我市目前已成为粮食纯销区,如何保障全市粮食安全始终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粮食部门面前的艰巨任务。近年来,我市粮食生产消费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粮食生产能力有限且呈下降趋势。20**年,我市粮食三大品种(稻谷、小麦、玉米)播种面积143.4万亩,产量55.6万吨;20**年,三大品种播面为112.7万亩,产量44.3万吨,分别下降21.4%、20.3%。从总量上看,20**年,

粮食物流发展规划

附件: 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七年八月

前 言 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编制,是指导今后十年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的专项规划。 本规划分析了我国粮食物流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提出了我国粮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项目和实施的配套措施。 规划提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快推广散粮运输方式,形成全国主要跨省散粮物流通道,提高粮食物流组织化程度,实现主要跨省粮食物流通道“四散化”和整个流通环节的供应链管理,形成便捷、高效、节约的现代化粮食物流体系,增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本规划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国家粮食局,在广泛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地方发展改革和粮食部门及大型粮食企业、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的意见基础上编制而成。

目录 一、现状与挑战 (1)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4) (一)指导思想 (4) (二)基本原则 (5) (三)发展目标 (5) 三、主要任务 (6) (一)推广散粮运输方式 (6) (二)建设主要散粮物流节点 (7) (三)形成主要跨省散粮物流通道 (7) (四)提高粮食物流组织化程度 (8) (五)加强技术设备研发和标准化工作 (9) (六)建立粮食应急调控体系 (9) 四、建设项目 (9) (一)建设和改造部分散粮中转库 (9) (二)增加散粮接收发放设施 (10) (三)增加散粮运输工具 (10) (四)建设粮食物流信息平台和检验检测设施 (11) 五、政策措施 (11) (一)改革体制 (11) (二)完善政策 (11) (三)加大投入 (12) (四)培养人才 (12) 专栏一 散粮物流节点布局 (7) 专栏二 六大通道粮食流量预测 (8) 专栏三 散粮中转库规划表 (10)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县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自1999年粮改全面启动以来,已经走过了近十年的艰难历程。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精心指导和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粮食系统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县粮改取得了明显成效。完成了附营企业改制,购销企业重组,人员安置,再就业,完善企业经营机制等工作。目前,粮食购销企业运转正常。现将粮改情况总结如下: 一、改革总体情况 截止目前止,全县国有粮食企业已经全部置换了职工身份,在岗职工实行返聘上岗(除军粮供应站)。 1、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情况。全县现有粮食购销企业1户,比1999年改革前13户减少了12户。企业在职人员减少287人(含退休人员),其中:职工163人;现设置粮站的有勐捧、勐伴、尚勇,人员实行返聘上岗。全县粮食购销企业已完成职工安置。安置率100%。 2、国有粮食附营企业改革情况。改革前,全县粮食附营企业有17户,有职工230人(退休人员),其中:职工185人。现全县粮食

附营企业已全部改制,人员已全部置换,安置率达100%。 3、军粮供应站情况。担负全县驻军警粮油供应工作,属事业单位企业管理(自收自支)。 4、企业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和再就业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1999年全县改革试点从勐润乡粮贸公司开始,经济补偿参照省、州相关改革文件,补偿金每年工龄为540元。期间,解除劳动合同6人。 从至期间,根据西双版纳州人民政府《关于深化企业改的若干政策规定(西政发[]46号及县人政府《关于对县粮食企业改革实施方案的批复》(腊政复[]13号文件执行,置换职工的经济补偿以现金和资产两种方式安置,工龄补偿金每年为1000元及同等1000元资产,1986年9月30日以前参加工作的给予3000元安置费,其余为1500元安置费。截至底,全县国有粮食企业职工已全部安置,企业实行返聘上岗,返聘人员13人,全县设有3个收储站。粮改以来,全县共解除劳动合同517人(含退休人员)其中:职工348人;企业遗嘱40人。全县粮食企业完成安置总额1571.99万元,其中:资产安置564.7万元(评估价),现金安置160.75万元,失业金、养老金317.8万元,医疗保险金166万元,丧葬抚恤、遗嘱补助费98.74万元,偿还银行贷款和工程款264万元。全县累计安置国有粮食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200人,占全部分流职工数的51%,其中粮食部门安置下岗职工再就业100人,占全部安置职工数的25.5%。没有出现大的群体事件,保证了改革平稳推进。 5、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政策性粮食财务挂账的清理、认定、剥离

国家粮食局关于贯彻粮食流通管理条例

国家粮食局关于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的意见 国粮政〔2005〕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局: 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现依法管粮,是新形势下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对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效能,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国发[2004]10号)(以下简称《纲要》),这是我国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纲领性文件。为确保各级粮食行政管理部门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纲要》,推进粮食流通管理法治化进程,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依法行政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执政为民,依法履行粮食流通管理的职责,提高粮食行政管理的效能和水平,创新粮食行政管理方法,增强粮食行政管理的透明度,依法规范粮食流通活动,维护粮食流通秩序,保护合法的粮食经营活动,推进粮食流通管理的法治化进程。 (二)基本目标:粮食行政管理人员依法行政、依法管粮的观念明显增强,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粮食立法和制度建设质量进一步提高,粮食流通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得到有效实施;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进一步转变,宏观调控、行政管理、行业指导和服务的职能得到加强;粮食行政执法程序逐步健全,行政监督体制不断完善,行政执法行为日趋规范。 二、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 (一)进一步转变和完善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职能。以贯彻《行政许可法》、《粮食流通管理条例》、《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契机,进一步深化粮食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按照“能取消的取消、该废止的废止、该修改的修改”

2018年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汇报.doc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2018年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汇报

2018年粮食流通监督检查汇报 XX年全县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工作要按照省、市粮食局的工作部署,围绕“抓收购、保供给、稳粮价”的中心任务,以维护粮食流通市场秩序为目的,加强监督,强化创新,为确保粮食安全,促进我县粮食行业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一、强化政策性粮食监管,确保各项粮食政策落实到位。 一是开展对粮食最低收购价等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落实“五要五不准”收购守则。 二是扎实开展粮食库存检查,规范检查方式,严格检查要求,提高检查质量,推动粮食库存检查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是加强对地方储备粮食数量、质量和储存安全情况的监管,督促承储库点落实各项管理制度,确保储粮安全。 四是进一步规范政策性粮食销售出库监管工作,完善和落实政策性粮食出库协调机制,确保竞价销售的粮食按照交易规则和政策要求及时出库。 五是加强军供、救灾粮等政策性粮油供应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政策性粮油供应及时、安全。 二、强化全社会粮食流通日常监管,维护全县粮食流通秩序。 一是严格执行新修订的《省粮食收购资格许可管理办法》,在全县集中开展粮食收购资格核查,对粮食收购主体实现规范化管理。 二是扎实开展对粮食收购活动、粮食经营者报送粮食经营数据和履 第 2 页共 5 页

行最低、最高库存量义务情况、《粮食应急预案》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维护全社会粮食流通秩序。 三是开展对粮食经营企业在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出入库环节执行国家粮食质量管理政策和标准情况的检查,督促企业严格执行粮食质量卫生管理制度,落实粮食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四是更新完善粮食流通监督检查管理工作信息系统,进一步健全粮食经营企业信息档案,建立粮食经营者诚信评价制度,并依据诚信等级对粮食经营者实行分类监管。 五是配合工商、卫生、质监、物价等部门加强对粮油加工、批发、零售等重点环节经营行为的监督检查。 三、强化涉粮案件查处,提升粮食执法社会影响力。 认真做好举报和投诉的受理工作,畅通反映问题的渠道,加大对群众反映强烈,领导和社会高度关注案件的查处力度,重点查处涉及种粮农民利益、政策性粮食收购、销售出库和库存管理等方面的违法违规案件。严格规范执法程序,规范使用执法文书,做到定性准确、裁量得当、执法文明、杜绝投诉事件发生。 四、强化执法体系建设,切实做好监督检查基础工作。 一是落实粮食执法职能。接受县农业和粮食局委托,切实履行粮食执法职能,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到位”。 二是加强粮食法律法规的学习与宣传。认真做好新修订的《省粮食收购资格许可管理办法》的学习宣传工作,营造依法管粮氛围。 第 3 页共 5 页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最新版】

粮食流通管理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粮食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维护经营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粮食流通秩序,根据有关法律,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以下统称粮食经营活动),应当遵守本条例。 前款所称粮食,是指小麦、稻谷、玉米、杂粮及其成品粮。 第三条国家鼓励多种所有制市场主体从事粮食经营活动,促进公平竞争。依法从事的粮食经营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严禁以非法手段阻碍粮食自由流通。 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应当转变经营机制,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在粮食流通中发挥主渠道作用,带头执行国家粮食政策。 第四条粮食价格主要由市场供求形成。

国家加强粮食流通管理,增强对粮食市场的调控能力。 第五条粮食经营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损害粮食生产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第六条国务院发展改革部门及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粮食的总量平衡、宏观调控和重要粮食品种的结构调整以及粮食流通的中长期规划;国家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粮食流通的行政管理、行业指导,监督有关粮食流通的法律、法规、政策及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 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卫生、价格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粮食流通有关的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照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要求,负责本地区粮食的总量平衡和地方储备粮的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粮食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地区粮食流通的行政管理、行业指导;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产品质量监督、卫生、价格等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与粮食流通有关的工作。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粮食流通体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几点政策建议,即加大粮食结构调整力度、转换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粮食储备制度和加强对粮食市场的监管等。 关键词:粮食流通体制 从1985年取消统购统销开始,特别是1998年实施“三项政策,一项改革”到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和销售市场,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已全面进入了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的新阶段。粮改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对于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粮食生产与流通,推动粮食企业转换机制,提高效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客观评价,现阶段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还面临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粮食市场体系尚不健全;粮食市场监管薄弱,流通秩序比较混乱;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滞后,经营机制不活,市场竞争力差;宏观调控能力脆弱,预警机制不够完善等。为此,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推动粮食流动体制的改革,如《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17号),要求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有利于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并颁布了《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提出了加强粮食市场管理,维护粮食正常流通秩序的明确规定。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就新一轮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政策取向作一些初步性的探讨。 加快粮食结构调整力度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粮食在逐步告别了短缺后,出现了粮食库存居高不下,粮价持续下跌,财政不堪重负的新情况、同时出现了农民“卖粮难”的新问题,导致谷贱伤农,大量撂荒地随之产生。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粮食生产和流通通盘考虑,使粮食向供需均衡靠近。 加快调整粮食种植结构。适应市场对粮食品种日益多样化、优质化的要求,必须以科技支撑农业,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应从三个层面调整粮食结构:由“二元结构(粮、经)”向“三元结构(粮、经、饲)”转变,把饲料作物的发展提到相应层面上来,加快发展与肉类产品和水产品相关的专用饲料粮、饲料草的生产,增加对粮食具有替代性的动物食品供给,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以“优质、专用”为核心加快粮食品种和品质结构调整,使之满足

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关于这次的会议提到了哪些内容呢?那么和XX一起来看20全国粮食流通的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的相关内容吧! 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参加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刚才,正晓同志传达了李克强总理、张高丽副总理、汪洋副总理近期关于粮食工作的重要批示,这既是对我们的鼓励和肯定,更是鞭策和要求,必须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去年11月,党中央召开了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随后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之前还专门召开了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这些重要会议精神,都需要在本次会议上认真传达学习,进一步贯彻落实到今后的工作中去。正晓同志的工作报告,会前我认真读过了,报告总结工作全面客观、实事求是,工作部署考虑周密、重点突出,符合中央精神和粮食工作实际,我都赞成。下面,我讲3点看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工作。“十二五”以来,国家粮食局指导和带领全国粮食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粮食安全的战略部署,锐意进取,探索创新,齐心协力,扎实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

要作用。可以概括为“筑牢了一条底线、取得了两个突破、实现了两个能力的提升”。 第一,收、储、销并举,“种粮卖得出,吃粮买得到”的底线进一步筑牢。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粮食收购总量相继突破7000亿斤、8000亿斤大关,累计收购最低收购价和临时存储粮8460亿斤,很好地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二是调整优化储备粮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强化中央储备粮行政管理和监管,大幅增加地方储备规模,粮食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增强。三是加强粮食产销合作,打造全国统一粮食竞价交易体系,完善粮食应急供应体系,粮食市场保持了总体稳定。 第二,锐意改革,粮食收储机制和粮食流通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一方面,坚持市场化取向,粮食收储机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小麦和稻谷最低收购价预案实现“三合一”,探索形成玉米临时收储“一主多辅”模式,油菜籽收购交由省级政府组织实施,大豆目标价格改革试点不断完善。有关省份探索出台补贴加工收购等措施办法,集中抓好对质量不达标的粮食收购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粮食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突破。《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已经出台实施,全国31个省份全面出台了具体实施意见,多数省份制定了考核办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