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建史复习资料

城建史复习资料

城建史复习资料
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古代部分

绪论

一、城市的起源

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逐渐产生了原始的

固定的居民点;

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分离

出来的)

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期;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二、城市概念的变迁

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

城廓——城郭:城墙

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

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

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

4、现代城市的定义:

*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要求相对集中

*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态环境

*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转的社会实体

*有继承和延续文化传统的使命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1、选址原则:(1)择高而居,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2)临近自然水源,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3)村落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盆地。

2、布局特征:(1)规模普遍较大。原始的居民点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一般规模较大。(2)村落平面形状复杂多样。以方形、长方形居多,也有一些圆形的。(3)功能分区。分区较为简单,首先有住宅区与墓葬区之分,还有手工业区(一般为制陶器,相应有窑地)。城内没有“市”,商业贸易尚未形成。4)建筑布局。为适应当时部落的生活方式,聚落的中心是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即公共建筑),周围环绕着小的住所,其门往往都朝着大房子。(5)防御设施。如壕沟、夯土墙、石墙。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

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群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

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

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古城——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

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11世纪)

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

总体布局:宫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

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

我国城市产生的时期、基础及其条件

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原始社会的末期

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出现

(3)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中国城市形成的时期及其形成评判的标准

我国最早城市产生的时期:原始社会的末期

评断我国早期城市形成的标准:

(1)城市需要有一定的规模;

(2)需要有一定的永久性大型建筑(宫殿庙宇等行使政治文化职能);

(3)具有一定的手工生产场所和贸易交换场所(城市经济中心职能);

(4)要有一定的城市基础设施(道路、给水、排水、城墙、壕沟);

(5)有比较密集的居民居址。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周礼·考工记》营国制度的意义

《周礼·考工记》是记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的文献。

体现的营国制度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较早成形的制度,体现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关系,体现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维护礼制、皇权至上的理念。

营国制度的所奠定的规划系统的主要内容是:

整体规划结构:以宫城为中心,宫城南北轴线作为主轴线,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围绕宫城对称布置。

以礼治国的规划秩序。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前朝后寝

棋盘式道路(经纬涂制的道路系统),具有方位感——井田方格网的规划方法。

营国制度主要反映了城邑建设体制,提出了城邑建设体制的基本内容,即王城——都城——诸侯城建设的差异。反映了礼制营建建筑制度,依据爵位、尊卑而定。

西周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小结

(1)城市数量较前增加,分布范围扩大(分封制度);但城市规模偏小(等级制度严格限制)。(2)形成三级城邑网。(周天子王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都采邑)

(3)城市的主要功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据点,工商业受到限制,经济功能不强。

(4)城市建设有了一定规制。《考工记》记载的关于城市规划的制度对我国后来的城市尤其是国都的建设布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名词解释: 城与廓

第三章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战国纷飞,百家争鸣)

一、社会背景

1、东周春秋战国,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时期

2、生产力的提高——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扩大

3、诸侯混战,城市的防御作用突出

4、诸子百家时代,因此东周也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多元化时代。

二、城市建设实例

1、赵邯郸特点:a、由宫城与大城两部分组成

b、宫城独立成城,与大城相隔一段距离

c、宫城由三个小城组成,成“品”字形。

2、齐临淄特点:a、内外城组成

b、内城镶嵌在外城西南角

c、城市形态不规整

d、城墙和道路并不很直,而是根据地形河流等自然条件灵活设计,尤其是东城墙

e、体现了管子的规划思想

3、淹城特点:a、三道城墙,分为王城、内城、外城

b、三道城墙外都有护城河

c、三道城墙都只有一个旱路城门,且不在一个方向。

三、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特点

1、城市数量激增,规模扩大,形制多不规整。

2、城市经济职能增强,市民生活丰富多样。城廓分工明确,城是政治中心,廓是经

济中心。

3、出现了新的比较科学的城市规划理论(《管子》)

4、列国都城一般由大小城组合,并有多种组合方式

齐临淄——小城在大城一角

鲁国曲阜——内外两重

燕大都——大小城并联

赵邯郸——大小城相隔一定距离

第四章秦汉时代的城市

一、城市建设背景

秦: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郡县制

汉:文景之治

西汉:城市发展以北为主(长安)

东汉:南方城市大为发展(洛阳)

二、秦汉都城

秦:咸阳——天然要塞,易守难攻,水资源丰富,已成一定规模,气候好,植被茂盛,粮食丰富

西汉:长安东汉:洛阳

1、秦咸阳:秦统一六国,都市急剧扩大规模到了无以加的程度

咸阳之旁,二百里观二百七十复单道相连

a、主要城市建设:六国宫室于渭水北岸;迁徙六国贵族和富豪十二万户于咸阳城;

作朝官于渭南上林苑中

b、特点:规模大,用地规模无法确定,人口将近百万,占地很广,布局较松散

2、汉长安:是在长安、阳乡和建章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追求规整

a、规划布局与战国时期很不一样

b、部分体现《周礼考工记》的记载

c、宫殿占据城市的很大空间

d、居住实行“闾里制”,共有160个闾里

3、东汉洛阳

a、邙山、洛水

b、“九六城”

c、总面积约9.5平方公里

d、12城门不均匀分布

e、以南宫和北宫为主的宫殿占洛阳城总面1/3以上

f、已不拘泥于《周礼.考工记》的规制

三、秦汉时期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要特点

1、郡县制的推行,行政中心城市得到了大量发展

2、城市分布地域大为扩展

3、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

4、国际贸易城市也有了发展

城市建设方面:居住实行“闾里制”,都城实行“多宫制”

补充:论述自然环境要素在中国古代城市选址的作用

试述秦汉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建设及分布上的主要特点,并阐明分布特点形成的原因

名词解释:礼治营建制度——《考工记.匠人》是城邑建设体制的基本制度,反映了城邑建设的体制是礼制营建制度的特定手段,是城邑规划布局的具体建设制度,反映了王城、诸候都城、士大夫都采邑在城市规模、城市道路、城市门阿之制上的等级关系。

第五章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

一、社会背景

1、大分裂,大统一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

2、封建经济逐步走向鼎盛,至南朝,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并重

3、城市发展和分布重心明显南移,“南开北降”

4、形成了我国十分典型的传统城市空间结构模型

二、主要城市

1、曹魏邺城(“七五城”,东西七里,南北五里)

a、平面图(略)

b、平面布局:平面呈横长方形,城市分成南北两部分,御苑—铜雀园兼具游赏与军事堡垒功能

c、曹魏邺城规划特点

*城市有了明确的功能分区;

*宫城由多宫变为单一宫城,且位于城北正中

*方格网状的道路系统

*宫城与坊里不复相参的规整的坊里

*中轴纵贯全城呈对称布置,这种手法对以后的都城分布有很大影响

2、北魏洛阳(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洛阳是东汉、魏、西晋、北朝历代的都城,为了便于统治全国和进一步学习汉族先进文化,501年新筑城郭,即外城。

套城制→明清城厢制

a、平面图

b、城市布局

c、规划特点:

单一的宫城;

三套城垣:宫城、内城、外城

道路成方格状

中轴线(自南向北,干道—衙署—宫城—御苑)

全城寺院多,重视宗教

d 、意义

北魏洛阳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功能分区较之汉魏时期更为明确,规划格局更为完美

城市完全成熟的中轴线规划体制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都城规划的基础确定了以后的皇都格局的模式。

2、隋大兴、唐长安城

城址选择:汉长安城规模较小,缺乏整体规划,水灾频发,渭河水患。

西北→东南,地势逐渐变高

隋大兴城,人口多大100多万,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城市

a、平面图、规划师

隋大兴城:宇文恺

b、城市布局

1)方城——宫城、皇城、外郭城

2)宫城居中

3)中轴对称

太极殿——唐初政治中心

大明宫——盛唐政治中心

兴庆宫——玄宗政治中心

4)方格网道路系统

宫城前横街宽441米,东西向

丹凤门大街宽186米,南北向

皇城前大街宽120米,东西向

朱雀门大街宽150米,南北向

5) 坊里制:各坊面积不等,偏大,坊内一般设十字街,实行宵禁制度

6)集中设市

c、规划思想

承袭《周礼.考工记》中传统的王城制度

规模宏大

布局上,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

城市布局有一定的数字概念

d、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 体现了《周礼·考工记》的城市形制规划,平面呈方形,旁三门,左祖右社,

但市在宫南。宫城由多宫制变为单一的宫城,且北移居中。市场位置从城北移到城南,形成“前市后朝”的布置格局。

2.中轴对称的布局,突出了宫殿的位置,长安道路网演变为复杂的、十分完善的棋盘状结构,“坊”的排列也随之发展为整齐划一的形态。城市物质要素中,寺庙建筑尤其是福寺大量增加。

3.实行坊里制,严格管理市民,坊里规模大,各阶层严格分开。

e 、长安城市规划的缺点

*规划建设用地面积太大

*东西大道应成为主要干道,但规划强调南北轴线

*政治中心的转移造成东北部交通、居住的拥挤

补充:绘出曹魏邺城的复原想象图,并说明曹魏邺城规划内容及其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上的意义。

第六章宋元时代的城市

一、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

1、城市发展和分布呈“南开北降”态势(始于两晋,逐渐南开)

2、兴起许多大的商业都会和许多以经济职能为主的市镇

3、对外贸易空前发达,东部沿海港口城市兴起

4、以省会为中心的省级城市体系开始形成(元)

5、都城在地理位置上转移较频繁

6、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二、城市的建设

1、北宋东京汴梁(开封)

历史悠久,既是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发达的商业城市。城市不是十分方正规则,道路划分有一定的自发倾向。开封的三道城墙,宫城居中和井字形道路系统等对以后都城的规划影响很大。

选址:城处中原,接近东南经济中心,繁华的商业城市

总体布局:宫城、里城、外城,三道城墙,三道护城河

规划特点: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 平而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 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 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 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 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2、南宋临安(杭州)

规划特点:(1)除了集中市制,建立多种商业行市和新型服务商业网。

(2)改革旧坊制,按坊巷制规划城市居住区。

(3)改变了旧的城市分区规划。

(4)保持了“前朝后市”、宫城内“前朝后寝”的传统布局。

(5)积极经营郊区卫星市镇,合理解决城市扩张问题。

(6)城市为了配合地形,城垣不规整,道路系统也很杂乱。

(7)御道与商业街道结合,部分宫殿、官府分布于城中各处,没有体现帝

王尊严。

规划思想:因地制宜,道法自然

2、元大都(公元1267年,汉人刘秉忠主持规划和设计,以大宁离宫为中心进行规划,

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面积49.1平方千米)

a、北京历史:

时期名称

春秋战国、隋唐蓟城(燕国都城,贸易中心,军事重镇)晚唐以后幽州(边防中心)

辽燕京南京

金中都

元大都

明、清北京

b、元大都的城市规划:

设计师:刘秉忠

城市布局:三套方城;

宫城居中,偏南;

中轴对称;

三个中心(中心阁,鼓楼,钟楼)

C 规划特点:

1)继承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明显的向封建社会前期城市传统的儒家礼制观念和风格

复归的举动;2、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宫殿建筑群的位置和自

然环境紧密结合;

2)完善的上、下水道。

3)元大都的规划与建设有统一领导与指挥,规划设计意图得到执行与贯彻。

补充:

名词:平江图

为什么说唐长安城与宋汴梁城分别代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时期城市建设的两个阶段?试分析原因。

试画出宋代东京汴梁城平面图并简述其特征以及对会使城市建设活动的影响

第七章明清时期的城市(1368-1840)

一、社会背景

二、城市发展和建设特点;

1、城市数量和类型增多;

2、城市之间、城乡之间联系密切;

3、众多小城镇特别是江南地区市镇蓬勃兴起;

4、沿江、沿运城市发展轴线进一步加强;

5、边陲地区的城镇分布有了扩大扩展;

6、沿海大中港口城市停滞与衰落;

7、北京最终被确立为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都城的选址。

建设特点:

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的特征集中表现为规划建设和自发建设相融合,而后者的影响不断扩大。

1、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明清北京城严格按照《周礼》等儒家思想规划布局。

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的增加,在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馆建筑显著增多。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由自发建设形成的更为灵活自由的布局形式的发展。

3、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防御设施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

4、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

三、城市建设实例

明城南京

(南京各朝定都:吴、东晋、宋、齐、梁。陈、五代南唐、明)

1、明代的南京城,包括外城、应天府城、皇城。

a、钟山龙蟠,石头虎踞

b、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c、集庆路(元)----应天府(1356--1368)----南京

d、366—1386,南京城市规模的改建和新建

2、城市布局特点:

a 、皇城及宫城沿袭历代都城的规划模式,以北部富贵山为中轴线的基本点向南展开;

b、宫城居中;

c 、前朝后寝;

d、中轴对称;

e 、御道前、左文右武

3、应天府城

a 、包括居民市肆,西北部的军营;

b 、布局呈不规则形

c 、13个城门、城墙坚固;

d、在居民市肆中,与西北部的军营交界处的中心高岗位置上建造钟楼和鼓楼

4、城市建设特点:

a、城市形态不规整,并考虑到旧城的利用和对自然地形的顺应。

b、由外城、应天府城、皇城三重城组成。

c、皇城规划布局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传统礼制。

d、市肆区集中于鼓楼以南直至秦淮河,是繁荣的商业中心,主要为自发形成的区域,布局不规则。

e、城内道路多呈不规则的东西、南北向,也有弧形和斜街的形式。

明代北京城

(一)城市建设

1、明定都南京,改大都为北平,修复城墙,为燕王朱棣封地,以武力夺取帝位。

将都城迁往北平。

a、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造、扩建而成;

b、明初的改变如下:---北部向南收缩5里

--- 拆除元代宫殿

C、营建工作如下:--营建紫禁城960*760㎡

前朝三殿:奉天殿—太和殿、华盖殿—中和殿、谨身殿—保和殿

后寝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2、开拓南城左祖右社,开凿南海

3、开辟天安门前宫廷广场

4、堆筑景山

5、建南北相望的钟楼和鼓楼

6、嘉靖三十二年,加筑外城墙

《从南到北:永定门(外城)---正阳门(内城)----大明门(皇城)---承天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宫城)---太和门》

(二)城市规划特点:

a、继承历代都城的特点;

b、重点突出,主次分明,强调中轴线;

c、东西方向交通不便;

d、明代商业中心南移(元大都时商业中心偏北,斜街)

e、居住区在皇城周围

清代北京城

1、沿用明代北京城的基础,整个城市布局没有变化

2、清代北京城变化之处:

a、部分宫殿重修;

b、雍正、乾隆后在西郊建大片园林宫殿(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圆

明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颐和园);

3、“贵西城,富东城”,政治生活西移,商业中心偏东;

4、调整部分居民地段外移,内城多置王亲贵族府邸,体现阶级矛盾;

5、清代崇尚喇嘛教,增建喇嘛庙,如北海琼华岛的广寒殿---白塔、承德避暑山庄的外

八庙

补充:

简述我国古代中轴线的特征

第八章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一、中国古代城市发展总结

1、政治、军事因素是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但后期城市功能趋于多样化;

a、早期城市基本可分为2种:

一种为政治军事目的而兴起;

一种由于区位。经济等条件,依靠经济力量来聚集人口而自然形成;

b、明清之前,中国主要经济生产场所是在农村,所以,城市建立发展的首要因素

是政治和军事;

c、宋代开始,城市工商业开始繁荣,城市经济职能加强,城市空间结构开始变化:

----不规则城址形态出现;

-----唐以后城市中坊里制解体;

----市肆的广泛分布;

---- 街道尺度变化;

---- 新兴无城墙市镇的出现。

2、城市发展受到社会周期性危机演化的影响,呈波浪形曲线向前发展的轨迹

a、几乎每一个王朝的末期,城市都面临毁灭性的灾难;

b、发展——衰落——破坏——恢复——发展——衰落——破坏

3、城市分布和发展极不平衡,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逐渐分离

a 秦汉时期,中国的城市主要集中在北方的中原地区

b、明清时,东南地区城市增多,西部和北部城市减少,城市分布不均横日益严重

c、中国历史上,政治中心总体在北方

d、隋以后,经济中心开始向江淮及江南一带偏移

4、城市数量众多,规模宏大;

除秦外,其余各朝大致上城市个数在1200—1700之间,清达到2000以上。

5、大一统体系中城市的有限变化

---基本上都是封建社会型的,发展方式上没有根本的剧烈的变化;

---按政治军事要求建设的城市。

二、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总结

影响中规古代城市规划的社会形态或文化思想

1、早期的耕作制度----- “井田制”

2、传统的营造技术a 、单体建筑的布局规划

b 、筑城材料

c 、施工技术(城市多为夯土板筑)

3、特有的文化观念

a、天人合一的思想------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天圆地方,中国古代方形城市

b、五行、阴阳思想和易学说

c、风水说

艮:东北负阴抱阳、四面环山、背山面水------风水宝地

4、封建政治制度

a、收以礼制为核心的封建政治制度的深刻影响;

b、城市的轴线形成尊卑分别的功能;

c、封建政治制度的内涵,直接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较为突出的秩序感、整体感和统一

感的礼制规划风格

5、社会经济形态

a、早起附城建郭

b、中期的套城制及严谨的坊里制

c、后期的城厢制及较为自由的街巷制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规划的缺陷

1、中国古代城市发展长期受到封建主权,礼教思想的束缚,城市规划建设中过于追求礼制

封个和象征意义,与城市布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脱节(坊里制,集中设市)

2、“宫城居中”的营建模式造成城市其他功能分区的不合理;

3、道路网的布局和道路尺度与交通的实际需求不匹配;

4、坊里制和集中设市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5、中国古代城市中几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广场和公共场所,体现了民主思想的淡薄及

封建集权的强大;

6、城市的公共绿化一直很落后。

第二篇近代部分

一、中国近代社会背景

19世纪中叶到1949年(1840-1949)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中国近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

1、部分城市性质改变,沦为了一批殖民地半殖民地性质的城市(香港。澳门、上海)

a、受帝国主义控制的城市

特点:城市布局与建筑形式模仿帝国主义国家,有明显的殖民地色彩。

实例:香港、澳门、九龙等。

b、租界城市

特点:----旧城市和租界之间呈现强烈对比;

----个租界之间也壁垒森严;

----道路管线互不联系;

----建筑形式、风格互不统一。

实例:上海、天津、汉口等。

c、约开商埠城市

特点:在城市近旁水陆交通方便处形成畸形繁荣的商业区,与原有的旧城区形成截然不同的格局和面貌。

实例:福州、宁波、重庆等。

2、工矿业发展,近代工矿业城市出现(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军事工业)

3、铁路、公路建设,近代交通型城市兴起(1876年第一条铁路-- 沪淞铁路;第一条

公路--长湘公路)

4、城市规模上,大城市与小城市两极发展

5、城市地域分布上,沿海与内地城市不平衡发展加剧

如:东北城市聚集区的形成

沿海城市带的兴起

沿江城市带的进一步发展

6、城市物质要素增加,功能结构复杂化

如:工业区、交通站场的出现;

公共设施内容增加;

市政公用设施发展;

资本主义商业街和新的市中心的出现。

补充:名词:租借城市

简述中国近代城市的特点

外国城市建设史

欧洲古代城市建设

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17世纪

奴隶制社会的古希腊城市公共场所

奴隶制社会的古罗马城市的炫耀和享乐特征

封建社会的中世纪城堡、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

文艺复兴时期古典广场

君主专制时期城市放射轴线

古希腊的城市

自然条件与历史背景

自然条件:多山、曲折的海岸线,亚热带气候适宜。

历史背景:大致分四个时期

荷马时期公元前12世纪——公元前8世纪

古风时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前6世纪

古典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文化与城市建设的黄金时代)

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世纪——公元前2世纪

一、古希腊城市生活形态(雅典是各城邦中的中心,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周边有若干城镇)。

1、城邦与公民

公元前800年——公元前750年,建立了众多奴隶制城邦。

公元前479年,建立了奴隶主的民主政治。

城邦的社会基础是公民(自由民)。

2、人本主义的生活形态

信奉多神教,庙宇众多。

人本主义——在崇拜众神的同时,更承认人的伟大与崇高。

庙宇不仅是宗教场地,也是建筑群和公共活动的中心。

3、积极地公共生活与丰富的公共空间

市民的大部分时间实在公共空间和室外度过。

公共活动丰富多彩——大量住宅狭小而简朴,公共空间取得辉煌的成就。

二、希腊古典时期的城市(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

1、背景

a、柏拉图(乌托邦)——孕育了后期理解城市的模式

b、由于水源食物供应的困难,古希腊的城市很少有超过1万人口的,中等人口为5000

——7000人

c、圣地与卫城

圣地——中心建有神庙,在构图上统帅全局。

——建筑群空间构图灵活,同自然环境协调。

——宗教的圣地,公共活动的场所。

卫城——政治、军事、宗教中心。

——位于城内高地,以防御为主。

——构图与自然环境相协调,无生气感。

2、雅典与雅典卫城

雅典:战争中领导其他城邦,地位迅速提高

历史背景:有优越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5世纪中叶,雅典城联合各城邦战胜波斯的入侵,建立雅典霸权后,

社会经济文化打到了高度的繁荣。

自由民是战争中的主力军,在各方面积极性高。

城市建设:希波战争前没有城墙。

城市布局不规则,无轴线关系。

城市中心是卫城。

建筑类型丰富,但排列无序。

希波战争之后,以方格网划分街坊,贫富住户混居。

公元前5世纪的全盛时期,人口接近10万。

雅典卫城:重建于公元前448——406年。

是当时宗教的圣地,公共活动的场所。

集中体现了古希腊最高的艺术成就。

选址:位于雅典城中心,相对独立的山岗上,高于地面70米,视觉及景

观上都有能控制全城。

平面:东西长约280米,南北最宽为130米。

雅典卫城规划特色:

a、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

b、没有轴线关系。

c、视觉观赏石按照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路线来设计的。

d、雕像统一了周边的建筑群。

e、综合爱奥尼和多立克两种柱式风格,以材料打到统一。

f、卫城是为纪念希波战争而建立的,故卫城内无世俗建筑。

3、希波丹姆斯规划型式与米利都城

思想背景:古希腊美学观念逐步建立;

美乃是几何与数的和谐;

希波丹姆斯规划型制:

①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制,讲究功能分区;

②能快速恢复在战争中被破坏的城市;

③城市典型平面为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的一侧布置中心广场;

④城市一般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主要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

⑤米利都城:建于公元前4—3世纪的普南城——古希腊殖民地城市

⑥希波丹姆规划型制的缺陷:使得古希腊的城市规划从传统上灵活的杂乱,有机走

向形式上的典雅或呆板,甚至为了构图的形式美而全然不顾自然地形的存在。四、希腊化时期的城市建设(公元前404年——公元前31年)

城市特征:

a.大多按希波丹姆规划系统进行规划建设;

b.城市规划严格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设计;

c.城市规模都较小(资源少,政策限制,人口不能超过1万人);

d.卫城和庙宇已不再是城市的中心,新的城市中心是喧嚣的广场;

e.城市广场普遍设置敞廊;

f.街道较以前较宽;

g.建筑普遍达到2、3层。

古罗马的城市

1.历史背景与建设概况:

⑴古罗马是西方奴隶发展的最高阶段;

⑵古罗马分三个时期:伊达拉里亚时期公元前750——公元前300年

罗马共和国时期公元前510——公元前30年

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年——公元476年

⑶社会特征:罗马时期,个人生活享受;

奴隶的积极性远不如自由民;

游民阶层。

⑷建设概况:罗马共和时期,城市得到大规模发展,除了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

城市设施外,还大量地建造公共浴室、斗兽场和宫殿等供奴隶主享乐的设施。

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更是进入鼎盛时期,城市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

广场、铜像、凯旋门和记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2.城市建设

罗马共和时期的城市建设

罗马营寨城:①平面为正方形,有城墙;

②十字交叉的道路,交点处是城市的中心广场;

③城市路网为方格网。

古罗马城

罗马七丘:①公元前4世纪筑起城墙;

②自然发展,布局比较紊乱;

③市中心的建设成就辉煌。

罗马共和广场:由罗曼努姆广场和凯撒广场等组成。

特点:

罗曼努姆广场:①城市社会、政治和经济活动中心;

②周围房屋零乱,无规则;

③呈梯形,全部用大理石造成;

④广场上的建筑物强调自我突出;

⑤广场上有丰富的雕像装饰。

凯撒广场(共和向帝国转变时期):①按完整的规划建造;②封闭型广场;③仍保留一些公共性质;④无商业建筑,两侧有敞廊;⑤广场是凯撒的个人纪念广场,是第一个封闭的、轴线对称的、以庙宇为中心的广场;⑥广场上的建筑从属于广场。

3.帝国时期的古罗马城和罗马帝国广场

古罗马城:①公元前3世纪,罗马城人口已超过100万,西方历史上第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

②有11条输水道为罗马城供水;

③帝国晚期,罗马城有公寓46602所;

④总体布局较零乱;

⑤未形成完整的系统;

⑥建设成就集中在中心地区的广场裙与建筑群。

帝国广场(奥古斯都广场、图拉真广场)

特点:①广场成了皇帝的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皇帝的雕像开始站到广场中央的主要位置;

②广场形式由开敞转向封闭,自由转向严谨;

③广场的建筑从属于广场空间;

④主体建筑常是一座用以象征与歌颂皇帝的神庙;

⑤多个彼此相交的垂直轴线组成一个完整的广场群整体;

⑥各广场的庙宇,从凯撒广场供奉家族保护神到供奉本人的保护神,再到供奉

本人,体现了广场一步步的个人歌功颂德。

古罗马的造园——哈德良离宫:

①建于114——138年,占地约760英亩,位于罗马郊区;

②古罗马帝国哈德良皇帝亲自参与设计;

③仿建了许多其他的领地内或所到之处著名的地方或景点,并用一条绵延数英里道路

将他们连接起来;

④整个建筑群被置在几个台地上,以适应复杂的地形。

4、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

(1)维特鲁威——奥古斯都的御用建筑师

(2)时间——公元前27年

(3)内容——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的建筑设计和城市建筑经验,提出理

想城市模式

(4)意义——奠定了欧洲建筑科学的基本体系

5、古罗马城市建设的特征:世俗化、军事化、君权化

6、古罗马的城市规划思想:①实用主义态度;

②凸显秩序的思想;

③彰显繁荣与力量的大比例模数手法。

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

1、社会概况:

①中世纪初(公元5—10世纪),西欧文化极端回落,西欧城市处于衰落状态;

②罗马,基督教被定为国教,全面占领现实与精神世界;

③中世纪初,几乎没有像样的城市建设,仅有的建筑活动,大多数是城堡或教堂建筑;

④西欧城市兴起于9—10世纪,始于意大利。

2、西欧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

起源:军事要塞型、封建城堡型、商业交通便利型

①严格的说,10世纪前西欧的城镇与城堡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市

②中世纪,西欧的早期城市是自发成长的

③城市选址,考虑防御功能,突破城墙发展

④早期城市道路以环状与放射状为多,新建城市常采用方格状的规划布局为多。

⑤逐步形成专业化的商业街市

⑥教堂常占据城市中心

⑦中世纪城市有美好的城市景观

3、西欧中世纪城市规划思想

A、凸显以教堂为核心的空间组织理念

——基督教早期遍地分布的教区是西欧城市社区形成的最初动力和原形

——教堂和教堂前的广场构成城市公共活动的中心

——道路基本上是以教堂、广场为中心向周边地区辐射

——教堂占据了城市中心并构成了城市绝对的制高点

B、实行自然主义的非干预规划

——规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周围土地能提供的粮食)

——弯曲的街道

——建筑具有地方风格

——除了以教堂为核心的公共区域外,不存在纯粹的功能分区

——城市基本上没有统一完整的规划设计意图

C、丰富多变的景观与亲切宜人的特质

——尺度宜人

——城市充满个性

4、西欧中世纪城市

意大利佛罗伦萨

城市:平面为长方形,路网较规则

西格.诺利亚广场:市中心广场、L形、进入广场的道路各有对景、体现的是市民文化,和教堂的氛围是一种对比。

补充:意大利城市锡耶纳的空间结构特点

德国中世纪城市科隆的规划特点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城市

1、社会背景:

文艺复兴指古罗马、古希腊文化的再生,产生于14-15世纪的意大利,分为三个阶段:

早期——佛罗伦萨、中期——古罗马、晚期——威尼斯

巴洛克:17世纪诞生于意大利,服务于教廷与教皇,对城市建设有重大的贡献

2、设计风格:

文艺复兴:主导思想——人文主义;形式——复兴古典,有所发展;审美——追求理性美,崇尚数理美学。

巴洛克:畸形的珍珠;巴洛克风格——曲线、动感、装饰、色彩、新奇等

比较:文艺复兴追求的是平衡、庄重、理性、人文。

巴洛克追求动感、对比,有较多的戏剧性和夸张手法。

3、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建设:

(1)、城市规划思想

理想城市理论:阿尔伯蒂《论建筑》、费拉锐特《理想的城市》

实践:威尼斯王国的帕尔曼-诺伐城

(2)、城市建设活动大为增加

城市改建:①城市总体布局没有发生新的突破

②主要成就在老城区的改造方面

③单一中心——多中心,权力中心结构——经济多中心结构

④城市建设活动的世俗化主旨

⑤文艺复兴时期,大规模城市改建工作很少,扩建了广场和新建了部分建筑群

⑥巴洛克时期是真正对西方城市产生决定性作用并改变其城市格局的时期

巴洛克典型做法:

①将建筑风格的原理放大到城市。

②通过建立城市轴线系统强调城市空间的运动感和序列感。

③通过壮丽、宏伟、有序的空间景观意喻中央集权的不可动摇。

④城市道路格局,一般采用“环状+放射”式。

实例①伯鲁乃列斯基

②佛罗伦萨——乌菲奇大街a.修改大型建筑佛罗伦萨大教堂

b.治理沿街立面及整体景观

c.加强了城市多个中心之间的连接

③罗马改建—— a.圣彼得大教堂的重建

b.封丹纳的罗马改建:轴线处理,建造若干广场和喷泉,开辟道路,

波波罗广场的建成

4、城市广场的建设

文艺复兴时期:周围建筑布局较自由,空间封闭,雕像多在广场一侧。

巴洛克时期:空间开敞,常采用柱廊形式,雕像常放在广场中央。

实例:文艺复兴时期

①佛罗伦萨·西格罗利亚广场

②尼斯·圣马可广场

a.多个空间,同尺度的组合,形成彼此渗透、联通的空间。

b.竖向空间和水平空间的对比。

c.建筑物均建于不同时期,但具有各自的时代特色,又能相互配合,连成一个整体。

d.能和海上岛屿的小教堂形成呼应。

③罗马市政广场1546-1644 米开朗琪罗

设计手法:a. 轴线对称

b. 三面围合,梯形广场

c.梯形广场,在视觉上有突出中心,把中心建筑推向前之感,是文

艺复兴盛期使用的手法

d.广场入口的大台阶,以锐角向上面变大,使台阶产生缩短的错觉。

巴洛克时期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广场

a..由梯形广场与长圆形广场组合而成

b.两个广场均围以柱廊。

c. 梯形广场有明显的梯度 .椭圆型广场长轴198米,以方尖碑为中心。

(柱廊不仅标志了较好的观赏位置,而且把大教堂正面的尺度衬托得比较容易

认知,柱廊17米,立面排多立克柱子,共284棵,粗壮而密集,形成强烈的

光影效果,协调周边建筑。把大教堂和环境紧密联系起来。

设计师:伯尼尼

艺术特色:柱式虽严谨,布局也简练,但艺术构思仍是巴洛克。

构成:椭圆形广场,喷泉、柱廊等。

意大利园林------西方园林规则式意大利多山,台地园

巴洛克时期----罗马埃斯特庄园,巴洛克园林的先驱

绝对君权主义时期的城市

一、时代背景与古典主义思潮

1、路易十四时期,绝对君权的高潮

2、古典主义:为王权服务,象征中央集权

初:形成于法国,后:欧美流行

3古典主义在艺术手法上的特征:

a 、追求抽象的对称和协调;

b、重视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

c 、强调主从和轴线关系;

d、在平面上是中央广场,在立面上强调穹顶,统帅其余部分。

4、古典主义城市规划的特点:

a、构图简洁;

b、规则的几何形体;

c、轴线对称;

d、主次有序、突出中心;

e、追求完整而统一的效果。

二、绝对君权时期的法国城市建设

1、法规古典园林

法国古典园林首先透射出唯理秩序,是路易十四时代的代表性艺术

代表作:凡尔赛宫

设计师、造园师:勒诺-特尔

2、巴黎城市改建

a、路易十四期间:巴黎城市的建设活动集中的表现路易十四和其他国家的强大;

b、勒诺-特尔提出的轴线,是巴黎的改建有了方向性;

c、成了“爱丽舍田园大道”;

d、1724年,轴线达到星形广场,长3千米。

3、法国广场建设:

巴黎的旺道姆广场(路易十四广场)

特点:单调、死板、封闭,纯为歌颂路易十四的功勋而造的纪念物

巴黎的协和广场

特点:开敞,以壕沟标志广场边界,考虑到广场与周边建筑的关系

第十二章近代资本主义的城市

近代资本主义城市的产生和欧洲旧城改建:

1、社会背景:

英国(1640年)与法国(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

导致欧洲从封建制转向资本主义制度

生产力大发展

城市巨大的聚集效应,带来了资本主义国家飞速城市化的开始

城市人口爆炸式的增长,城市结构变化

旧的城市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2、英国的旧城改建(伦敦改建)

——1666年9月,伦敦大火

——克里斯托弗?仑提出重建伦敦的规划

——沿袭古典主义规划手法

——反映了资本主义城市重视经济职能的特征

——城市的布局反映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代表他们的经济利益

3、法国旧城改建

①拿破仑帝国时期的巴黎改建:

社会背景:

1804年,拿破仑称帝

城市建设活动主要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弘扬皇帝的功绩

爱丽舍田园大道、星形广场(雄狮凯旋门)、协和广场、演兵场广场(凯旋门)、卢浮宫特点:以协和广场为枢纽,皇帝的纪念物相互呼应,控制了巴黎的市中心

②拿破仑三世的巴黎改建

社会背景:

主持者:欧斯曼

改建目的:功能要求、艺术要求、政治要求

内容:

“大十字”干道和两条环形路

市中心的改建

重视绿化建设

把市中心分为几个区中心

市政建设上有一些重大成就

意义:

反映古典主义城市规划思想的典范

壮丽、秩序的的整体空间体系充分体现了王权至上的唯理主义思想

为当代资本主义城市的建设确立了典范,成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美城市改

建的样板

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1、空想社会主义城市

19世纪初,欧文“新协和村”

公有制社会,把社会问题和城市问题结合

2、田园城市

19世纪末,霍华德

1902年,《明日的田园城市》

20世纪城市规划史上最具影响的历史性人物

提出“城乡磁体”

田园城市——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

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限制规模,城市平面为圆形,由里到外为市中心区、居住区、工业、仓库地带、铁路实践:伦敦莱彻沃斯(1903年)伦敦韦林(1920年)

芒福德高度评价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为20世纪人类社会的两大成就之一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对近现代城市规划发展的重大贡献在于:

①城市规划思想立足的根本改变

②从城乡结合的角度,将其作为一个体系来解决其社会与环境的问题

③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

④首开了应城市规划中进行社会研究的先河

3、带形城市

1882年,西班牙工程师索利亚?玛塔

理论:

带形城市的主要出发点是城市交通,玛塔认为这是首要原则

各要素都紧靠城市交通轴线聚集,而且必须遵循结构对称和留有发展余地这两条原则城市应有一道宽阔的道路作为脊椎,城市宽度应有限制,但城市长度可以无限实践:1882年西班牙马德里外围,一个4.8公里长的带形城市

意义:对以后城市分散主义有一定影响

缺陷:忽视了商业经济和市场利益这两个基本规律,使得城市空间增长的聚集效益无从实现

4、工业城市

1901年,法国建筑师戈涅——工业城市构想

戈涅认为工业在城市中起决定性作用,按照工业生产规律各工业部门应集聚在一起相互协作

选址:符合工业要求

规模:35000人

规划思想:功能分区——按其使用的需要和不同的环境要求,进行分区和布局

意义:①解决了工业、居住混杂而带来的弊病

②对后来勒?柯布西耶的集中主义城市有重要意义

③直接孕育了《雅典宪章》中的功能分区

现代城市规划与建设(不考)

1、盖迪斯综合规划思想(苏格兰)

创造了“城市学”的概念

建立系统区域思想的第一人

制定了“调查—分析—规划”的标准规划程序

提出了公众参与的观点

《进化中的城市》

盖迪斯、霍华德、芒福德被称为近代西方三位“人文主义”思想家

2、勒?柯布西耶的“明日城市”“光辉城市”

著作:《明日城市》“城市集中主义”

规划思想:

①城市必须是集中的

②通过技术改造完善它的功能

③拥挤,通过提高密度来解决

④新型的、高效的、立体化的城市交通系统

“明日城市”:300万人口规模

规划的中心思想:

①疏散城市中心

②提高密度

③改善交通

④提供充足的绿地、空间和阳光

实践:1925年巴黎中心的改建即“伏埃森规划”(未实施)

3、赖特与“广亩城市”

以极端分散的方式解决了千百年来城市“聚集景观”的传统概念,表达了城市—自然彻底融合为一体的理念

从对后世的影响上看,“田园城市”模式导致后来的新城运动,而赖特的“广亩城市”则成为后来欧美中产阶级的居住梦想和郊区运动的根源

4、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芬兰裔美籍)

主要思想:有机城市、有机疏散

主要方法:日常性活动、偶然性活动

对日常性活动进行功能性的集中

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分散

5、卫星城1922年雷蒙恩温(英国)《卫星城市的建设》

定义:卫星城是一个经济上、社会上、文化上具有现代城市性质的独立城市单位,但同时又是属于某个大城市(母城)的派生产物。

发展阶段:卧城(居民的工作与公共生活还是回到母城去解决,增加了郊区、市中心交通压力,对中心城市过分依赖;

半独立的卫星城;

完全独立的卫星城——新城,

卫星城与田园城市的概念辨析:

卫星城:主张发展与中心城体量悬殊,承担局部功能的卫星城来继续推进特大城市的发展,也灭有触及社会改革方面的内容;

田园城市:通过一个适度规模,协调共生的城镇群体来取代特大城市的发展。

中国城建史(复习整理)

原始居民点的形成与城市的产生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的社会组织形式从“血缘家族”到“定居文明”。 新石器时代中期,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使以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固定居民点产生。 公元前7000——4000年,产生土地耕作者居民点。 地点: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印度河、黄河流域。 国家:埃及、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等。 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选择基址:山之阳,水之阴,地势高亢,土地肥沃,自然环境条件好。 布局特点:有简单分区,一般包括居住区,制陶工场,公共墓地,公共活动场所,有防御工事、壕沟和围墙。 二、城市的产生 金属工具的使用,使手工业从农业中分化出来,产生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商品生产。 不从事生产的“商人”的出现,标志着第三次社会大分工产生,城市随之开始形成。 最早的城市产生于公元前4000——3000年,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产生的。 城市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早的城市是人类劳动大分工的产物 三、城市的形成条件 ?经济条件:有广大的农村,提供城市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物质财富。 ?社会条件:有一定的社会组织条件和制度。 ?自然条件:具有较好的自然条件、基址、物质资源。 ?技术条件:有一定的生产技术和掌握这些技术的人。 ?规划条件:按一定的目标与要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建设。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只有近300年的历史中国城市建设史 中国的远古城市 四千多年前,当父系氏族公社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中,我国开始出现了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形----部落和部落联盟的城堡。 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三个发展阶段: . “聚”、“邑”的形成 《史纪·五帝记》:“舜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城”的产生 《吴越春秋》:“鲧,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城”----土地、鼎、戟 . “城”与“市”的结合 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 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城建史复习资料

为什么说我国周代发生过两次筑城高潮?西周时期有哪些主要城市?各有何不同性质? 西周初年,政治中心在丰、镐。对于黄河下游,特别是原来商代的中心地区,不便统治,故周武王时,曾命周公在洛阳附近新建王城及成周两个城市,传说都曾经过相宅,而且有一定的规划。建城的目的是将殷商的“顽民”集中管制。 丰京、镐京、洛邑、成周。 丰京、镐京是西周的都城;洛邑用于监视殷“顽民”,在东周时曾是都城;成周用于集中管制殷“顽民”。 简述《周里·考工记》中关于营国制度的内容并加以解释。周代王城制度对我国城市规划的历史发展过程有何重大影响?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方九里应为每边长九里,旁三门指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指城内有九条竖直街九条横街,也可能是有三条南北向三条东西向主要干道,每条干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经涂九轨指为路宽为车轨的9倍,可并排走三辆车,左边为祖庙,右边为社稷坛。前面是行政办公,后面是市场。市与朝各方百步。“旁三门,宫城居中,左祖右社”等都按这个制度,而且越往后,都城的建设越严格按照此制度,如唐长安、宋汴梁、元大都、明清北京,这也与儒家思想受推崇有关。 为什么秦统一全国后城市能得到空前的发展?发展概况如何? 大统一、中央集权与郡县制、驰道建设、重农工商。 冶铁中心临邛、海上贸易中心会嵇、琅琊、之罘、咸阳都城改造、地方古都城等。

汉长安修建过程及其平面部局有何特点?略述汉长安平面布局的形成因素。 利用秦代长安宫的离宫扩建为长安宫,在其旁建造未央宫和北宫,并以此为基础建造长安城;汉武帝在城西修建章宫,城内桂宫,明光宫;王莽时在城南修建辟雍等礼制建筑;东汉时改为陪都,称西京,光武十年修长安高庙,修西京宫室,东汉末年被董卓烧毁,南北朝修复,隋文帝时废弃。 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面呈不规则矩形;有城门12个,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中为驰道,帝王专用;城中大部分为宫殿所占;城东北系手工业作坊,城南至曲江终南山为上林苑;城内九市,集中设市,商业发达,闾里多;城周围皇帝陵墓处设陵城未央宫,利用龙首山的地形,因地制宜先建前殿,舍弃以前将大殿建在人工夯筑的工程浩大的土台上的作法。 以秦长安宫为基础修建;西南龙首山要求修建配合地形;修建过程中有战争破坏;人口增多,城市扩大;汉代为加强中央集权,管理各地富豪,修筑陵城。 汉长安城门、道路、市肆和居住区规划有何特点?汉代皇家园林最大者是哪一个?其规模如何? 城门:十二个,每边三门,是旁三门制度,每门容4轨,共12 轨。 道路:通城门的大道由三条并列的道路组成,与门道宽度大致相同,中间应为驰道,为帝王专行。街道都是南北向与东西向直交的。 市肆:城内九市,于南北主道东西两侧,有的不在城内,集中设市,商业发达,需要管理。 居住区:一般的称闾里,子城内各宫殿之间,一些院子并联排列。四周有墙,每面有门,闾里也可能不全在城内;闾里内设“弹室”专管弹压平民。 单圭灵昆苑最大,周围约11里 曹魏邺城规划的主要内容及其划时代意义是什么?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城市建设史完整(带重点)

0701104班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城市建设史 第一篇古代部分 绪论 一、城市的起源 1、在原始社会,随着农业的出现为标志的 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捉奸产生了原 始的固定的居民点; 2、最早的城市是人类社会在第二次劳动大 分工的产物(商业手、工业是从农业中 分离出来的) 3、出现在从原始社会走向奴隶社会过渡到时 期; 4、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产生的 二、城市概念的变迁 1、城与廓、市与井的区别 城廓——城郭:城墙 城郭之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 内之为城,外之为郭 2、城市的原始定义:防御功能、商品交换的职能、固定的居民点 3、城市社会时期城市定义的延伸

城市的原始职能、一级法律实体、精神寓意 4、现代城市的定义: *聚集一定数量的人口,以非农业活动为主 *区别于农村的社会组织形式 *是一定地域中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要求相对集中 *城市必须提供必要的物质设施及良好的生 态环境 *根据共同的社会需要而进行各方面协调运 转的社会实体 *有继承和延文化传统的使命 第一章我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一、原始居民点的形成 1、位置: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2、规模: 3、建筑组合 4、一定的功能分区 5、原始居民点初步且有城市最基本的“集中”的特征(城市最大特征是聚集) 二、中国城市的形成

我国城市是在原始社会群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公元前3000年——公 元前2000年) 大概在夏朝后期已基本形成(约公元前17世纪左右) 河南偃师市二里关村古城——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城市 商朝城市实例(公元前6—11世纪) 河南偃师市乡沟商城 总体布局:宫城居中、三套城墙、追求方正开创了以后历代都城多道城墙和宫城局中的先河。 第二章殷周时代的城市 (周礼考工记内容、解释、影响,要深入到中建史书的具体章节, 下面红字的部分还要补充,很重要) 西周的城建制度及其影响 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形成了完整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宗教礼法观,这在城建制度中都有明显的反映。 1、政治上“分诸侯、建藩卫”——西周成为 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朝代

(完整版)外国城建史复习资料

第一篇古代的城市 1.古埃及的城市建设成就 1)用地选择上因地制宜。村镇庙宇修筑于尼罗河畔的高地上,解决水源与交通运输;金字塔修筑于远离河道的高地沙漠上,免受水患。 2)最早运用城市分区(不是功能分区),如卡洪城分两区,阿玛纳分三区 3)最早运用棋盘式路网,对希伯丹姆规划型式有重要的影响 4)出色的建筑群落与景观设计,规划中应用对称、序列、对比、主题等构图手法。 2.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及其演变、影响、米利都城规划要点 a.希波丹姆规划型式特点 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希波丹姆最早从理论上予以阐述,在希波战争后大规模用于城市建设中。 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 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b.米利都城规划要点(希波丹姆的规划思想在米利都城的建设工作中得到完整的体现) 1)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采用棋盘式路网。 2)两条主要大街垂直从城市中心穿过,中心开敞空间呈“L”型,有多个广场 3)城市中心分为四个功能区。东北及西南为宗教区,其北与南为商业区,东南为公共建筑区。城市用地选择适合于港口运输与商业贸易要求。 c.演变 希波丹姆规划系统,在古希腊长期实践过程中有所发展,这就是从米利都城单纯的棋盘式街道,发展到赛里纳斯城的有显著的城市轴线,更进而到普南城的道路与建筑之有计划的配合3.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1)希腊化时期,城市建设大都按照希波丹姆规划形式来建造,布局规整,模式统一 2)城市广场整齐划一,从城市功能分区,道路系统,邻里住区的划分都是按照几何和数的规律进行规划建设。 3)城市中心由广场取代卫城和庙宇 4)城市广场普遍设敞廊,讲究气势和透视效果。 5)城市环境卫生条件好 4.罗马营寨城布局特点及典型城市 a.布局特点: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b.典型城市:北非提姆加德(罗马帝国时期) 1)平面正方形 2)两条垂直干道成十字相交,交点处是城市的中心广场 3)城市道路网为方格形 4)城市有剧场、浴场等大型公共建筑 5)在主要道路起迄点和交叉处,有壮丽的凯旋门,它们之间有列柱街 5.罗马共和时期与罗马帝国时期广场建设的异同 1)罗马共和时期广场是城市社会经济政治的中心,罗马帝国时期广场是皇帝树碑立传的纪念

中国城建史常考题目及答案

中国城建史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3. 主要古代城市的规划建设思想与城市格局(周代洛邑城——曹魏邺城——吴国金陵——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 4. 唐长安和汉长安的比较 5. 中国古代规划思想及典型城市(匠人营国思想、管子城市建设思想) 6. 中国古代规划重要著作(周礼考工记——管子——孙子兵法——商君书) 7. 不同历史时期都市布局的完善与发展 8. 不同历史时期居住区的完善与发展 9. 中国古代城市设计手法的运用 10. 平江城规划以及平江图、平江城的意义 11. 中国古代城墙的防御设施的演变 12. 中国古代不同类型城市选址特征及其原因 13. 中国古代城市与西方古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上、土地制度上、***上的异同 14.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和典型城市 15. 近代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下不同类型的城市及其各自特征 16. 上海自1845年开埠为商埠起至1949年上海解放止,一百多年来城市的发展过程及其对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 17. 青岛的建设与发展,规划的意义,青岛在德占时期与日占时期规划有何不同 答案: 1. 宋朝之后城市建设与之前城市建设特征比较 (1)商业分布:宋代之前的城市建设中商业是被限定在“市”内的,到了宋代由于商业、手工业的发展而突破了“市”的限制,商业区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形成熙熙攘攘的商业街。 (2)筑城技术的改变:在宋代前后,由于火药的发明并广泛用于攻城导致筑城技术有较大的改变,在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到明代城墙加砖更为普遍,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 (3)城市中居住区:中国古代城市中居住区城“闾里”,里市一个封闭的居住单位,闾是里的门。△自周(或更早)至唐代一直实行这种严格的管理。如唐代实行“里坊制”,有封闭的坊墙,有定时启闭的坊门。唐长安可以说是严格管理的封闭的“里坊制”的顶点。△自宋代以后这种形式渐渐被打破。如宋代城市中虽也有坊的制度,但已非唐长安那种坊里的形式,无坊墙及坊门,通常是指一定的居住地段或居民管理的单位。△元大都中也有坊,是有城市道路分割的一块地段的名称。居住区有街巷组成。有巷分隔城长条形的地段。 2.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秉承思想体系 (1)西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对城市性质有了严格规划,《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这一思想基本成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所秉承的思想体系; (2)东周时期产生了“诸子百家”,是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多元化时代,即有与《周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

首先,我今天跟汪哥交流了一下,他说,你们最好不要都抄这一份答案,最好自己改改,要不都一样的话,分数都不给你们很高,恩,大家好自为之吧。。。。还有这些资料基本上可以了,汪哥说,把这份资料背下来就可以了,觉得还不够详细的,你们自己去问汪哥要卷子吧。。。 一、名词解释4×5(分) 1、城与廓: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也就是说,城是国君所住的地方,也称子城、内城、厥城。郭是外城,人民住的地方。 2、里坊制: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3、闾里制:汉代实行闾里制,25家为一闾,闾里的街道称闾巷,每个闾里用高墙将数十百家围在一个方正的院里。院里四面或两面有门,叫里门。门巷修直,闾里设里正管理,早晚定时启闭里门。 4、厢坊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而城市内部用地不足,于是沿城门外道路形成新的发展带,起初这些发展带并无城垣,随后为了便于统治阶级的管理,便修筑城垣加以包围。特点:自发性建设 5、雅典卫城:1.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2.希腊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3.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4.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5.体现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6、圣地建筑群:1.利用利用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群空间构图。2.以神为构图中心。3.贵族寡头专政时期的产物。4.公众场所。 7、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建设时没有统一的规划,路网不规则。战后重建时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他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建设的主要的形式为: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 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8、罗马营寨城:

中国城建史考研试题分析及复习资料复习要点

中国城建史——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复习要点 一、历年考题整理: 1.中建史每年1道题,周礼考工记考过三次,重要的都城考过:汉长安,隋唐长安,元大都,明清北京城,宋东京;概念考过城郭,比较题考过唐宋比较。 2.按照时间顺序,比较重要的都城分别有:淹城,汉长安,曹魏邺城,隋唐长安,(东都洛阳),北宋东京,平江府,元大都,明清北京。其中没有考过又相对重要的是曹魏邺城。 3.书本第八章分类总结考过周礼的影响,近代史没有考察过。 4.历年考题几乎没有重复考察,只有周礼考工记连续考两年,再出现也是有可能的。 5.都城结合平面图,考试拿分。 1.宋东京规划要点(2007) 答: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2.汉长安建设的过程及规划要点(2006)

答:修建过程: 1. 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 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规划要点: 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看法。(2005) 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

中外城建史2 (1)

《中外城建史》模拟1试卷A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5分): 1、我国古代的瓦最早出现在时期。 2、“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出自 3、我国最早的居住单位是 4、我国最早形成集中的市在朝代 5、宋代平江府有三套城,他们分别是:、 。 6我国最早的石刻城市平面图是 7、古埃及人认为灵魂是永恒的,对死后的栖身之地都比较看重,所以大多数城市附近都有 座 8、古希腊大致经历四个时期,其中是古希腊文化和城市建设全盛时期。 9、古罗马城市建设的突出成就表现在。 10、古代中国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古罗马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阿拉伯国家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中世纪西欧城市中心主要设施是。 11、罗马市政广场的作品。 12、在古代西亚和波斯城市中,由各种城市设施---商业、作坊、仓库、衙署、庙宇等共同 组成的城市中心我们称为 13、最早提出区域规划思想的是 14、中世纪西欧城市大致上有三种类型:、、 。 15、雅典宪章的主旨思想是 (本题2分)。 16、工业城”最独特的贡献在于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瓦子出现在中国的什么朝代( BBDBA DDBAB ) A西周B北宋C元朝D明朝 2、印度昌迪加尔城是()作品 A米开朗琪罗B柯布西埃C密斯凡德罗D翁温和帕 3、下列那些构筑物不属于中国古代城市的防御设施() A马面 B角楼 C翼城 D钟鼓楼 4、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面的广场是在()时期改建的 A、文艺复兴运动 B、巴洛克时期 C、法国古典运动时期 5、我国唐代边远地区把马面用做仓库用途的城市是() A、统万城 B、高昌城 C、交河城 D、北庭城 6、下列()不属于我国古代四大镇() A、汉口 B、佛山 C、朱仙 D、武昌 7、中国近代时期,民族资产阶级集中的城市是() A、南通 B、济南 C、嘉庆 D无锡 8、最早使用砖作为建筑材料的是() A、古埃及 B、古印度 C、古巴比仑 D、古希腊 9、不属于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城市建设的特征的是() A、市中心设置广场 B、密集的道路网 C、采用大量环状放射性道路 D、城市中有大量的工厂

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教学提纲

中国城建史复习资料

1、试述我国城市是如何产生的(包括产生的时期、基础及产生的条件)?或我国城市产生的条件。(1-4 四选一) 版本一。 (1)首先是生产力的发展 (2)私有制的出现,社会成员贫富分化的出现 (3)精神文化相应的繁荣发展起来,特别是组成文字和新颖的宗教,以及反映社会等级制度核心的礼仪制度的出现对城市也起了重要的作用 (4)频繁的战争也是促使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5)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版本二。 (1).随着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力不断的提高,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也就产生了私有制(直接原因),需要建设具有防卫性质的城廓沟池,这就使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逐渐解体,慢慢过渡到了奴隶社会。 (2).“市”或“市井”的产生。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就需要交换,随着交易数量及范围的增大,就产生了固定的场所,即“市”。也就是最初的城市型的居民点。 (3).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手工业及商业从农业畜牧业中区分出来。出现了以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和以农业为主的乡村。 (4).城市是在原始社会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产生的。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而产生的。 (5).精神文化相应地繁荣发展起来。 (6).频繁的战争也是促成这一时期城市产生的原因之一。 (7).夯筑技术的发展对这一时期城池建设也有很大的影响。 2、我国古代原始居民点的居住形式及特点(1-4 四选一) 穴居:凿穴而居;上古穴居而野处发展:穴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巢居: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发展:巢居-干阑式建筑 特点:位置:较高的向阳山坡上,靠近河流 规模:成群密集的房屋,居住形式多以穴居为主 分区:住区、墓区、生产区 3、原始居民点的特点(1-4 四选一) 选址原则:(1)择高而居,都位于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 (2)临近自然水源,一般均靠近河湖水面。 (3)村落周围必须有一定范围的适宜农业生产的平原或小盆 布局特征:(1)规模普遍较大。原始的居民点都是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一般规模较大。

中外城建史复习要点

城与廓: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外两重,如鲁国都城;有的并列,如燕下都。城为贵族王宫,城中一般都有王宫,修筑在人工夯筑的高台上,目的是防卫及显示其威严。廓主要是工商业者、平民、农民居住的地方,以及商市的集中地。城是保护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也就是说,城是国君所住的地方,也称子城、城、厥城。郭是外城,人民住的地方。 城与市:城与市的概念不同,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全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有城墙。而且,城市的经济性质不同于农村居民点,城市代表这种居民点产生的时代,即私有制及阶级产生后,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同时也指这时商业、手工业与农业分开,而需要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里坊制:春秋至汉,把全城分割为若干封闭的“里”作为居住区,商业与手工业则限制在一些定时开闭的“市”中。“里”和“市”都环以高墙,设里门与市门,由吏卒和市令管理,全城实行宵禁。 闾里制:汉代实行闾里制,25家为一闾,闾里的街道称闾巷,每个闾里用高墙将数十百家围在一个方正的院里。院里四面或两面有门,叫里门。门巷修直,闾里设里正管理,早晚定时启闭里门。 厢坊制:由于经济的发展,城镇人口增长迅速,而城市部用地不足,于是沿城门外道路形成新的发展带,起初这些发展带并无城垣,随后为了便于统治阶级的管理,便修筑城垣加以包围。特点:自发性建设 雅典卫城:希腊最杰出的古建筑群,是综合性的公共建筑,为宗教政治的中心地。1.雅典全盛时期的纪念碑。2.希腊战争后历经40年建造叫“卫城”实为圣地建筑群和平民公众活动地。 3.祭奠守护神——雅典娜女神。 4.陡峭山地建筑群、按行进路线视线来设计、建筑类型多样。 5.体现希腊民主政治的进步,平民对现实生活的讴歌、和城邦对自己力量的信心。 圣地建筑群:1.利用复杂的地形和自然景观,构成活泼多姿的建筑群空间构图。2.以神为构图中心。3.贵族寡头专政时期的产物。4.公众场所。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希波战争前,希腊大多数城市都是自发形成,建设时没有统一的规划,路网不规则。战后重建时希波丹姆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他遵循古希腊哲理,探求几何和数的和谐,以取得秩序和美。城市建设的主要的形式为:1)几何形式,以棋盘路网为城市骨架2)两条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心大街一侧布置中心广场,中心广场占1个或1个以上街坊。3)城市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段。私宅地段划分为3种住区。 罗马营寨城: 公元前300年,罗马人几乎征服了全部地中海沿岸。在被征服的地方建造了大量的营地,把它作为城堡的模式,逐渐演变成了营寨城。它的形式主要为: 1)有方整的城墙,城市平面为正方形,朝向罗盘的基本方位 2)中央十字交叉道路通向方城的东西南北四门 3)在道路交叉处建神庙

中国城建史-复习重点

复习重点 ●原始的居住形式及原始居民点的特点 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 1)位置:背山面水的高爽地段、靠近河流的二级阶地 2)规模:规模大小不等 3)形式:1)木骨泥墙建筑 2)干阑式桩上建筑 4)功能分区:功能简单生——居住死——墓葬 ●中国城市产生的条件 (1)生产力的发展--基础(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2)私有制的出现和社会成员的阶级分化--直接原因(防御、市场) 殷商时代城市的特点 ●a) 殷商时代已出现为考古证实的城市,城市往往是奴隶主的驻地,因此宫殿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b) 城市中集中着为奴隶主服务的各种手工业和商业,如青铜器、骨器、陶器等。从发掘出的奠基奴隶遗骨可以看出城市中明显的阶级差别和对立。 ●c) 白灰面夯土建筑——由柱础支撑的高大的木构架,可能仍用草屋顶,传说中的“茅茨土阶” ●城与廓的概念 P14 “三里之城,七里之廓” 《墨子·非攻篇》、《孟子·公孙丑篇》、《战国策》 “内为之城,外为之廓” 《管子·度地篇》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廓>城 ●防御性 ●阶级分化 ●城与市的概念 P14 市指交易场所,专门的固定的交易场所。 城指防御城垣,需要用城垣保护私有财产(城郭沟池以为固) ●《周礼·考工记》中的营国制度的主要内容 ●a) 营国宏观规划体制:国家由王畿、诸侯封国、卿大夫采邑城(都)。 ●b) 城(国)的规划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i. 匠人营造的王城,方形,每面九里(3000 米),各开三座城门。城内有九条枞街,九条横街,每街宽都可容三辆车子并行(车轨的9 倍,约18 米);(城中央是宫城)左设宗庙,右设社稷坛,前临外朝,后通宫市,宫市外朝的面积各方一百步(一百亩)。 ii. 宫为城的中心:一夫即一个农夫(农户)一年可耕作的面积一百亩,为井田制的计量单位,也用于城的建设计量之中。 ●c) 礼制营建制度:以王城为基准,按照建城者爵位尊卑,据礼制营建制度而定,严格控制

中外城建史教学大纲ok

中外城建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中文城建史 课程代码: 课程负责人: 二、学时和学分:32学时,2学分 三、课程性质:专业基础选修课 四、适用专业:景观建筑学 五、使用教材: 1.沈玉麟编. 《外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12 2.董鉴泓编. 《中国城市建设史》.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年9月第二版 3.《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讲义) 六、参考书目: 1.芒福特著(中译本). 《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10. 2.阮仪三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 3.W.奥斯特罗夫斯基,《现代城市建设》,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宁越敏等,《中国城市发展史》,安徽科技大学出版社。 七、开课单位: 八、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通过学习城市发展过程、比较城市变迁经历理解如何认知城市及其空间。了解和初步掌握基本的城市历史研究方法。学习不同城市理论与思想的特点及其变迁过程。了解中国城市建设史部分在城市选址、城市供排水、城市交通、防火、城市绿化和风景区、城市规划等方面已有的成就和经验;了解外国城市建设史相关部分。 九、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中外城市发展和建设的历史,了解中外城市规划理论发展的历史,认识城市发展的特点及内在规律;通过追溯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的起源、发展和前沿,介绍自然和文化保护的一般理论、方法和程序,分析国内外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实例,为学生从事规划设计中有关自然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十、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讲外国城市建设史 (一)古代的城市 (二)中古的城市 (三)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城市 (四)现代城市 第二讲中国城市建设史 (一)古代部分 (二)近代部分 (三)现代部分

《城建史》复习资料(规划考研必备)

《城建史》复习资料(规划考研必备) 城市规划专业城市建设史考研题目 2003年 一、填空题 1、城最初的定义是进行防御的实体,在中国古代城有不同的称谓,如左传中记载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 2、我国城郭之制起源于夏代的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早期城郭关系比较随意,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城在郭内,如江苏武进淹城、山东曲阜鲁城;城附之于郭之一角(城郭并置),如雁下都、齐临淄、韩故城;城郭分设,如赵邯郸。 3、乌尔城建于公元前约2000-2100年,成中间有其天体崇拜作用的山岳台,其同时使城市的公共中心,体现人性与神性的结合。 4、被誉为城市规划之父的希波丹姆在希波战争之后将棋盘式道路网的规划结构加以理论阐述,并最先在米利都城的重建工作中加以应用。 5、公元前1世纪由奥尔梅客人建设的特奥迪瓦坎城的中心一组举行宗教仪式的纪念性建筑物构成,分布在一条2千米的大道两侧,主要建筑物有太阳神庙、月亮神庙、羽蛇神庙等。 6、印度中世纪的莫卧儿王朝在首都阿各大建造了杰出的建筑物泰姬玛哈尔陵墓被称为印度的珍珠。 7、日本战国时期,为了战争的需要,封建领主们建造了大量的供瞭望及防御的建筑天守阁 8、北魏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李冲主持,隋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的规划建设由宇文恺主持,元大都的规划建设由刘秉忠主持。 9、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特别重要重视中轴线的建设,城市布局多以中轴线对称布局。明清北京城以一条长达7.5千米的中轴线构筑了由南到北的重要的节点有:永定门正阳门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门乾清殿交泰殿坤宁宫坤宁门御花园神武门景山地安门鼓楼钟楼 10、被誉为欧洲的客厅的是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11、明清时期的票号业中心城市有平遥和太古,手工业中心城市景德镇,其城市布局特征与其城市性质是相适应的。 12、公元894年以前,日本对中国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的模仿和学习,这其中包括城市建设的学习。日本以我国的唐长安成为样板建设了几代都城,如飞乌地区的藤原京、今京都地区的平安京、奈良地区的平成京。 13、拿破仑第三时期欧斯曼主持的巴黎改造工程,除继续以前的改造市容、装点帝都、拓宽道路、受到交通的工作之外,最主要的是完成了大十字干道和两个环形路。 14、华盛顿规划由郎方主持,他的规划思想和设计手法受到了巴黎的影响。 15、近代有许多思想家和学者进行了城市规划理论的探索,并付诸于实践。如给予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欧文提出了新协和村方案,并到美国展开了实践,傅立叶则把遵循共同社会理想的400户家庭集中在一座巨大的建筑中,取名法兰斯泰尔,作为空想社会主义的基层组织。 16、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提出了著名的《雅典宪章》,指出现代城市应该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功能,1977年,一些城市规划设计学者在秘鲁某印加文化遗址签署了著名的马丘比丘宪章,是继雅典宪章后又一个对世界城市规划产生深远影响的文件。 17、现代城市建设立法始于1848年英国颁布的公共卫生法 18、1929年国民党政府制定并公布的首都计划是我国较早的一次系统的现代城市规划。 19、为了缓解城市过于集中而产生的矛盾,芬兰建筑师沙里宁于1918年提出著名的有机疏散理论

城建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部分 1.城与郭,城与市的区别,春秋时期的城郭关系 城与郭:1.城在郭内,或郭比城大。(内谓之城,外谓之郭) 2.城郭均是防御性的 3.此时已有阶级分化,贵族阶级住在城内,普通百姓居住在城外郭内 城与市:1.市指交易场所,城指防御城垣,有城的不一定是市,市也不一定全是城 2.城市经济不同于农村居民点的经济,私有制产生后,需要防御城垣保护私有财产 3.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分开,需要有专门的固定场所交易 春秋时期的城郭:春秋时期的都城一般都有城郭之分。有的相重,如齐临淄;有的内外两重,如鲁大都;有的并列,如燕下都与赵邯郸。城是贵族王室,郭是普通住宅,城中一般有王宫,修筑在人工高台上以示权威 2.秦咸阳 (1)营建背景: 时代背景: ①无序到有序的转型时期 ②有着较强的经济实力 城市背景: ①战国秦都为基础 ②独特的地理环境:三面环山,八水环抱 (2)营建特点: ①打破传统的集中封闭形制约束,扬弃旧有的城廓配置观念(秦咸阳并非一个城池,而是一个城市综合区) ②发展郊县的办法取代传统的外廓功能 ③天体观念贯穿城市建设之中 (3)历史意义:开创封建社会京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京城的区域规划体制) 3. 汉长安——杨城延 (1)修建过程: ①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②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③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章宫。 (2)规划要点: ①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②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③宫殿占地面积大,占1/2以上 ④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汉长安区域规划思想: ①沿袭了秦的京城区域规划体制,及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规划体制 (京畿称为“内史”,统领关中之地,汉武帝时将其分为京兆伊,左凤翔,右扶风三部,称为“三辅”) ②京畿同京城互为依托,京城的繁荣稳定,是京畿地区郊县经济发展的前提,京城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各方面起着组织整个区域的主导作用,而广阔的三辅地区则是长安城是赖以生存的坚强后盾,而这些郊县又作为一道屏障保证了京城的安全。 ③三辅地区的构成:三辅地区由京城、陵邑、郊县、上林苑组成。 (4)汉长安城区域规划的特点: ①由概念性的城市群组合演进为实体城市组合 ②革新区域宏观规划,协调区域内各级城市经济和政治的分工配合,进一步强化京城和京畿相结合的规划体制 ③扩大渭南离宫范围,发展渭北陵邑及重点郊县的工商业基地,从区域层级进行功能分区 4.曹魏邺城 (1)布局特点: ①布局规整,严整的方形,中轴对称布局 ②分区明确 ③园林较多,宫廷禁苑比例大 (2)历史意义:划时代的意义 ①严格的功能分区结束了宫室与闾里杂处局面,实现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主次分明,结构清晰。 ②空间对称的艺术手法,由一般建筑扩大到建筑群,对后来城市建设影响很大 ③改正了东汉洛阳东西宫分置的不便,宫殿布局规整,前朝后寝 5.北魏洛阳——李冲 (1)评价:历史上第一个完整在礼制规划制度指导下建设的城市,封建时期城市建设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2)特点: ①多重城墙,分宫城,内城,廓城 ②中轴对称 ③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④集中设市 ⑤封闭的里坊制 6.南朝建康 建设特点: ①不规则城市平面,没寻求南北向轴线,追求自然和周围环境的协调

2019精选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个人总结_1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个人总结 中外城建史复习资料——个人总结 基础知识(填空)第一章早期城市 一、巴比伦 1、巴比伦城(公元前3000年),两河流域建立了以巴比伦为首都的国家,建立了巴比伦城。 2、新巴比伦城(公元前650年),新巴比伦城成为西亚贸易及文化中心,其规划与建设于公元前6世纪尼布甲尼撒二世时达到高潮。 3、新巴比伦城主要特点 跨幼发拉底河两岸、大体呈矩形平面、两重城墙(防御需要)、内城设九门、城市主轴为北偏西。沿大道(普洛采西大道)及河岸布置宫殿,山岳台与马尔都克神庙,曲折狭的小巷(1.5—2米)、空中花园。 二、孟菲斯 1、位于尼罗河三角洲的最南端,城市以白色城墙围绕,故当时命名为白城。 2、墓葬形式、特点。第二代王朝,重建孟菲斯城,在萨瓜勒按照国王生前的生活方式设计了国王坟墓。邱萨基地大致等于孟菲斯的内城大小,孟菲斯和墓地都是坐北朝南。 3、发源刚果,从南往北走向,尼罗河三角洲,现开罗以南。 4、玛斯塔巴(早期金字塔)-台型贵族墓-金字塔 三、先秦中国 1、藤花落古城。位于今连云港,龙山文化时期,内外两重城墙。 2、郑州商城。商代早中期,位于今郑州市区东部,一道城墙。 3、殷墟。位于今河南安阳市区西北,洹北商城,无设防边界,四出羡道,不封不树,司母戊鼎,殷墟宫殿-茅茨土阶。 4、周代城市。早期中心在陕西省岐山县,已无城址。出现了轴线的概念。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二进院落组成。凤雏村,两周建筑。 5、战国齐人编撰《周礼·考工记》: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说明周代王城是有一定规划制度的,对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也有一定的影响):①匠人营国:建筑师丈量土地及建设城市;②方九里:每边长为九里;③旁三门:每边开三门;④国中九经九纬:城内有九条直街九条横街;⑤经涂九轨:是车轨的九倍,可并排走三辆车; ⑥左祖为祖庙,右社为社稷坛;⑦市朝一夫:市与朝各方百步。 6、咸阳。山南水北,秦国,无设防边界,沿渭水分布。 四、希腊 1、早期文明(海和山):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 2、古希腊人活动范围以爱琴海域为中心,横跨欧亚大陆,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小亚细亚半岛。 3、圣地。德尔斐,位于科林斯湾北岸,北山南水,山地结合。 4、雅典 ①欧洲大陆最古老的聚落之一 ②因地制宜,自由式均衡构图平面布局,主次分明。背山面海、自发形成、布局无规则、无轴线关系、街巷狭窄曲折。 ③雅典卫城规划特色:a、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b、没有轴线关系。 c、视觉观赏石按照祭祀雅典娜大典的行进路线来设计的。 d、雕像统一了周边的建筑群。

城建史复习资料

城建史复习资料 一、古代城市的产生 1、远古聚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因素: 1)基本特征: 1分布区域:西起川陕宁,东抵浙鲁,北至蒙辽,南达云贵两广 2聚居环境:天然洞穴 近水:湖滨、河谷、海岸方便渔猎 居丘:防止洪水淹浸,洞穴口部一般距水面10~100米(多为20~60米) 避风:避开冬季主导方向,洞口一般为南向 通风:洞穴较浅,或生活在洞穴前部 2)影响因素: 1外部条件: 2自身条件: 2、初期城市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与聚落的差异 3、“城”与“市”结合的历史意义: “城”的文字内涵——“土地”+“鼎”+“戟”。从“大同”到“小康”,标志着私有制的产生。从而有了固定的交易场所,“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各易其退,各得其所。”当具有了防御功能的“城”与专司商品交换的“市”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最早的意义较为完整的“城市”。 二、奴隶制社会的城市 1、我国古代“天圆地方”思想以及“四象”方位的源流 2、“井田制”的特征及其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 1)“井田制”的特征:《谷梁传*宣公十五年》载:“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 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以八户农家为单位而集体配授农地,将土地分为井字形的九个单位,每单位百亩,中间位公田,周围是私田。 2)对我国古代城市形成的影响: 3、《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图标并简述其形制与布局特点1)《营国制度》中关于都城营建的主要内容: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 ——天子之城的规模是长宽各为九里的正方形大城,每边各开三座城门,城中有九条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干道与城门相通。每条干道的宽度可以容纳九辆马车并排行驶(轨宽八尺)。王宫在城的中央,宫的前面是朝,后面是市。左面是宗庙,右面是社稷。每个“朝”和每个“市”的大小约为百步见方。 ?“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说明道路宽度有分级,市内宽,环城窄,城郊更窄。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说明按封建等级,都城有大小,其中道路宽度也不同。

城建史复习资料

外建史 注:红色为重中之重。先复习红色部分,再复习其他,切记。 城市的产生(主要掌握与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关系) 古埃及城市布局与其宗教信仰的关系 古埃及城市建设的主要成就和影响 山岳台建筑与古西亚宗教信仰的关系 乌尔城、新巴比伦城的基本特征 古希腊的文化与历史发展时期。 圣地建筑群与卫城的区别 雅典卫城的基本特征 希波丹姆规划型式 罗马营寨城的基本特征 罗马共和时期古罗马城的特征 《建筑十书》的作者与其主要论述 西欧中世纪封建城市的规划建设特征,并能结合某一具体城市实例阐述 中世纪俄罗斯城市特点:克里姆林建筑群 中世纪伊斯兰城市特点 阿尔伯蒂的理想城市 文艺复兴时期三个城市的改建(佛罗伦萨、威尼斯、罗马) 文艺复兴时期几个著名广场的特点(圣马可广场、市政广场、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文艺复兴时期园林建设特点 绝对君权时期巴黎改建 (改造与新建大型公共建筑:卢浮宫为代表,也包括市政桥梁设施; 大量的贵族府邸; 兴建路易十四广场(旺道姆广场)和胜利广场来歌功颂德; 巴黎城市中轴线,后来的香榭里舍大街、协和广场、星形广场等; 采用区域性、轴线式的方式) 凡尔赛宫的布局特点 近代资本主义城市产生的原因。 (1760-1860年前后,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导致城市的近代化: 工业化带来人口城市化 改变生产力布局 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资本与科技高度集中

不断产生新的工业区和新城市) 克里斯多夫.仑的伦敦改建计划的内容。 拿破仑第三时期---奥斯曼巴黎改建计划(能大略画出图) 阿姆斯特丹的旧城改建 近代亚非拉殖民地城市特征 华盛顿的郎方规划特征 田园城市理论(结合简图) 工业城市理论、带形城市理论的主要观点(简单了解,不做论述) 田园城市的实践:莱切华斯、韦林、威森肖维,三者的变化(简单了解,不做论述) 盖迪斯的区域规划理论、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简单了解,不做论述) 格利芬的堪培拉规划 柯布西埃的城市规划观点 佩里的邻里单位概念 雅典宪章 广亩城市、带形城市的论点(简单了解,不做论述) 19世纪30年代的莫斯科规划 40年代艾勃克隆比的大伦敦规划 英国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新城的比较 50’s商业区类型 50’s新建大城市特点及评价(昌迪加尔、巴西利亚) 50’s欧洲古城古建筑保护的主要做法 50’s城市集聚区荷兰兰斯塔德的特点 60’s以来主要城市总体规划(伦敦、巴黎、华盛顿、东京、莫斯科) 马丘比丘宪章(以及与雅典宪章的比较) 中建史 (1)我国最早的城市规划制度出现与何时、何书中?并阐述书中规定的主要内容极其影响。 (2)春秋战国时代列国都城建设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3)掌握“城与郭”、“城与市”的概念。 (4)西汉长安城规划建设的主要特点。 (5)《管子》中的城市规划思想与理念。 1.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2. 曹魏邺城规划布局的特点及意义

外国城市建设史(重点总结)

国城市建设史 1. 四大文明古国起源地带,年代和代表性的城市 古埃及非洲东北部尼罗河的下游(底比斯城)死者之城位于左岸,城市位于尼罗河右岸,卡纳克与鲁克索神庙则是位于城中。 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及伊朗高原地区,乌尔城(城市平面为卵形,有城墙与城壕,两个港口通往水面,厚墙围抱宫殿庙宇,墙外是普通百姓和奴隶的居住地,划分明显,宫殿式四合院的,庙宇平面较为规整,一般是四方形平面),波斯波利斯(位于平缓山坡上,平面组合井井有序。地段的西北角是建筑群的大门,地段中央是两个巨大的接待厅,大厅的南边是宫殿、宝库和后宫)新巴比伦城(总平面大体呈矩形,由于防筑需要,筑有两重城墙,间隔12米,墙厚6米,城东加筑了一道外城,内城有9座城门,城市主轴为北偏西) 古印度:印度河-哈拉帕文明达罗城(毗荼人建,平面为正方形,有3条南北大道和2条东西大道,分划如棋盘。分两部分,稍高的是卫城,东侧是较低的原市街地。) 中国:黄河流域河南二里头遗址郑州商城 2. 古代城市的起源说:1.社会分工学说2.防御学说 3.宗教学说 4.地利学说 3. 古代美洲的城市:印第安文化:特奥蒂瓦坎城(羽社神庙的金字塔) 玛雅文化:提卡尔城,奇清依扎城 印加文化:马丘比丘城 4. 古代希腊的城市规划思想:1.对思想城市的追求-理性、秩序2.唯物主义思想3.城邦,社区精神4人本主义5积极和丰富的公共空间6追求理性主义-希波丹姆模式 5. 希波丹姆模式的内涵:(米利都城:三面临海,四周筑城墙,城市路网采用棋盘式。两条主要垂直大街从城市中心通过,中间敞开呈现L形,有多个广场。市场及多个中心位于三个港湾附近,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面积较小,南部较大。城市分为4个功能区)1.采用一种几何形式的,以棋盘式路网作为城市骨架的城市结构模式2.城市中有公共空间,城市典型平面中有两条大路垂直从城市中心通过。3.把城市分成3个区:圣地、公共建筑区、私宅地区4.把城市居民分成3个区:匠人住区,农民住区,城邦卫士与公职人员住区。 希波丹姆模式的意义:1满足战争后,城市的重建2.确定了新的城市秩序和城市思想 3过于强调理性。城市呆板,千篇一律4.对地形的忽略 6. 雅典卫城:卫城发展了民间圣地建筑群自由活泼的布局方式。卫城的建筑布局不在是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