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二物理暑假复习资料

初二物理暑假复习资料

初二物理暑假复习资料
初二物理暑假复习资料

第一章声现象

[知识梳理]

1、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都会发出声音。

2、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

3、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秒以上。

(2)低于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利用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它是由发声体振动决定的,越大,越高。

5、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

有关。

6、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

7、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

碍、和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声音等级的划分:人们用来划分声音的等级,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

就会影响睡眠,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和减弱。

[例题精析]

【例1】当你吹笛子时,用手指按住或放开不同的孔就会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奏出动听的乐曲。笛子是靠发声,如图所示,若将笛孔全堵上,其发

音的音调,若将笛孔全打开,发音的音调

思路与技巧如图甲,竹笛M是吹孔,N为贴笛膜孔,

ABCDEF为6个音孔.吹笛时将嘴唇放在吹口上,用一股又扁又窄气流去吹动笛子里的空气柱时,竹笛内空气柱振动发声.显然,振动空气柱为吹孔到被堵住孔长度.把笛子的6个孔全堵上,笛子里的空气柱最长,发出最低的一个音.如果你把离吹口最远的一个孔放开,空气柱就减短了一截,笛子的音调就高一些.吹笛子的人不断地堵住或者放开笛子上的气孔,改变里边空气柱的长短,就能演奏出优美的乐曲.

答案竹笛内空气柱振动低高.

【例2】如图所示,当往开水瓶中倒水的时候,为什么根据声音就

知道瓶中水是否满?

思路与技巧向暖水壶中灌水时,能引起水壶中空气柱的振动而发声,水未满

时,空气柱较长,振动频率低,声音低沉.随着水面的升高,空气柱逐渐变短,振

动频率逐渐变高,音调逐渐变高.

答案通过听灌水时发出的声音可判断水是否灌满,若声音音调较低,则表示振动频率低,瓶中空气柱较长,水还未灌满;若音调很高,则表示水将灌满.

【例3】牛叫的声音与蚊子叫的声音相比较,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牛叫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大

B.牛叫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小

C.牛叫的声音音调高,响度小

D.牛叫的声音音调低,响度大

思路与技巧音调和响度由不同的因素所决定.由生活经验知:牛叫的声音低沉,其频率低,音调低,但其响度大.而蚊子叫的声音尖细,其频率高(即翅膀扇得快),音调高.但牛叫比蚊子叫响度要大些.

答案 D.

【例4】有人在房间里讲话,我们往往不用进房间就能辨别出房间里是谁在讲话,这是由于不同的人,他们讲话的()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频率不同

思路与技巧 由于不同人的声速的特点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也不同;对于物体,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答案 C

【例5】无声手枪为什么会“无声”?

思路与技巧 所谓无声手枪是在手枪中安装上一个装置,把火药爆炸声控制在这一装置内,让它在这一装置内进行减弱,使人们听不到枪声。

答案 因为无声手枪把声音在声源处减弱了,这是噪声减弱的一种途径.

第一章 《声现象》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小明正在唱歌,他凭放在喉头上手的感觉,认识到他的歌声是靠 发声的。

2.从环境保护上说,凡是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有 的一切声音都是噪声。

3.图1、图2是两种声音的波形,从图可知图1是 的波形,理由是 ;图2是 的波形,理由是 。

4.如图3所示的招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

5.当你用手触摸正在发声的音响的面板时,你手的感觉是 ,这种感觉表明 。

6.人们在岸上行走的脚步声,可通过 和 传给水中的鱼,把鱼吓跑。

7.某同学面对高墙后退,边退边向高墙喊话,当他达到某位置时起能听到自己喊话的回声,若人耳能分辨原声和回声的时间间隔为1/15s ,这时人离墙的距离是 m 。

8.蝙蝠发出人耳听不到的 ,蝙蝠能准确地判断障碍物或目标的位置是由于: 的原理。

9.某人站在桥上,从桥面向河中扔下一石,见落石水花开始计时,经0.2s 听到落石击水声,则桥 高出水面 m 。

10.驰名中外的北京天坛里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三处建筑有非常美妙的声音现象,它是我国古代建筑师利用声音的 造成的音响效果。

11.人们理想的声音环境的响度在 到 之间。

12.声音的三个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用听诊器和喇叭筒的作用是___________.

13.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乐器和其它发声体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____不同.

14.人发声的频率大约是每秒____________次到____________,大多数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大约是每秒____________次到____________次.

15.《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 、 、 。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 0分) 1.我们听到物体发出声音是因为( )

A.有声源

B.有物体

C.发声体在振动

D.有传声介质 2.雷声是下列哪一种物体振动发声的( )

A.固体

B.液体

C.气体

D.气体和液体 3.下面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B.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C.声音可以在大海中传播

D.声音可以在任何空间下传播 4.路旁电话亭大都是用玻璃制成的,这主要是因为( )

A.能较好的吸收声音

B.能较好的反射声音

C.不能传播声音

D.以上都不对

5.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 )

A.音乐厅里演奏的“命运”交响曲

B.在家里,几名同学旁若无人地引吭高歌

C.在空中飞行较低的喷气式飞机

D.尖钉在铝锅上划出的声音 6.人能看见蝙蝠在空中飞行,很难听到蝙蝠发出的声音的原因是( ) A.蝙蝠发声响度小 B.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大 C.蝙蝠不会发声 D.蝙蝠发出的声音频率太小 7.下面几种现象中,能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的是( )

A.用光将鱼吸引到网内

B.鱼被岸上人说话的声音吓跑

C.在岸上听见河水流动的声音

D.在岸上听见波浪拍击海岸岩石发出轰鸣声

8.百米赛场上,如果计时员是从听到枪声开始计时,他所测到的运动员成绩比实际成绩要( ) A.完全一样 B.好一些 C.差一些 D.无法判断 9.为了减弱噪声对人的干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将噪声大的机器换成噪声小的机器

B.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

图1

图2

3

C.在耳朵中塞上一小团棉花

D.关闭所有声源

10.狗猫能听到人不能听到的声音,原因是 ( ) A.狗、猫的耳朵比人更灵敏 B.狗、猫的听觉范围比人的听觉范围小 C.狗、猫的听觉范围与人的听觉范围不同 D.狗猫的听觉有问题 三、实验题(共14分)

1.小红利用一把钢尺在课堂上进行了如图所示实践活动,请你仔细观察这图,想想,并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红的实践活动目的是探究什么?

(2)

利用该图还可以进行哪些有关声音的探究实验(举2例)

四、问答题(10分)

节日里同学门玩的气球,一不小心有的气球会突然爆裂发出“啪”的响声。气球破裂时为什么会发 出声音?

五、计算题(16分)

1. 一艘测量船将一束超声波垂直向海底发射,测出从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反射回波所用时间是4s ,巳知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 m /s 。问:这处海底深度是多少?

2.小明站在行使的船上对着远处的悬崖高喊一声,经过2s 听到回声,若船行使速度为4m/s ,空气中声速是340m/s ,问小明听到回声时,船离悬崖多远?

第二章 光现象

[知识梳理]

1、光源: 叫光源

2、光在 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气层是不均匀的,当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发了了 。

3、光速: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速度一般 ,真空中最快,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m /s ,在空气中的速度接近于这个速度,水中的速度为 ,玻璃中为 。

4、 的应用可解释许多光学现象: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月食、日食的形成、小

孔成像等。

5、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的直线,即沿光的传播路线画一直线,并在直线上画上 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光线是假想的,实际并不存在)

6、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向另一种介质的交界面时,一部分光返回原来介质中,使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 ,这种现象称为 。

7、 光的反射定律: 与 、 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 法线的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归纳为:“三线 ,法线 ,两角 ”。 8、 理解:(1)由入射光线决定反射光线(2)发生反射的条件: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处:入射 点;结果:返回原介质中(3)反射角随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当入射角为零时,反射角也变为零度

9、两种反射现象:(1) 反射:平行光线经界面反射后沿某一方向平行射出,只能在某一方向接收到反射光线;(2) 反射:平行光经界面反射后向各个不同的方向反射出去,即在各个不同的方向都能接收到反射光线 注意: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 光的反射定律。

10、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 的。

11、平面镜对光的作用:(1)成像 (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2、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成的像是正立的 像 (2)像和物的大小 (3)像和物的连线与镜面 ,像和物到镜的距离 。理解: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是以镜面为轴的对称图形。 13、实像与虚像的区别: 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可以用屏接到,当然也能用眼看到。 不

是由实际光线会聚成的,而是实际光线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只能用眼看到,不能用屏接收。14、平面镜的应用:(1)水中的倒影(2)平面镜成像(3)潜望镜

[例题精析]

【例1】回答下列问题中的“倒影”、“光斑”、“人物”等词指的是影还是像?若是像,是实像还是虚像?(1)湖边宝塔在水中的倒影. (2)太阳光穿过树叶间的空隙,在树阴下形成很多圆形光斑. (3)皮影戏幕上移动的人物.

解析:影子是不透明物体阻挡了光线,在物后形成的跟物体轮廓相似的黑暗区域.是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由于影子是黑的,故影子只反映物体的轮廓,不反映物体的细节,而像却是明亮的,其明亮程度与物相对应且有层次感,所以像能反映物体的细节.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判断:皮影戏幕上移动的人物是影,而水中宝塔的倒影却是像,它是以平静的水面为镜面形成的虚像(平面镜成像).树阴下的圆形光斑,是小孔成像的结果.树枝、树叶相互交叠,就会形成许多小孔.太阳光通过这些小孔,在树阴处的地面上呈现出太阳的像,即圆形光斑,是实像(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

【例2】图甲中S为发光点,从它发出的两条光线经平面镜反射的两条反射光线分别与虚线a′、b′重合,根据平面镜成像规律在图中画出平面镜,并作出这两条光线的光路图.

解析:延长a′、b′相交于S′,S′即为S的像.连接SS′,作SS′的中垂线PQ即为镜面.a′、b′与镜面PQ的交点A、B即入射点.作出平面镜并光路图如图乙所示.

方法指导:解答本题的知识依据和思路如下:(1)点光源发出的光是发散的,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也是发散的.由此可确定与a′、b′重合的反射光线的传播方向;(2)根据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平面镜中的像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所以延长a′、b′,其交点S′即像点;(3)根据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像与物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由此作出平面镜PQ;镜面

图甲图乙与a′、b′的交点就是要求光线的入射点,作图如图乙所示.注意:平

面镜作图中,镜后线段画虚线.

【例3】眼睛位于O点,通过小平面镜MN观察周围物体(如右图所

示).求眼睛可观察到物体的区域.

解析:利用光路的可逆性,将O点的眼睛假设为光源,它的像在

图O′处,连接O′M、O′N并延长至B、A,则ANMB区域为眼睛

可观察的范围.

方法指导:用上述方法解题的原理是:若O处有一个光源,它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能到达ANMB区域;根据光路可逆,在ANMB区域内的物体发出的光,都能到达O处进入眼睛.如果认为O M、ON、AN、BM、M O′、NO′均为辅助线,可用任意直线(虚线或实线,不用箭头)表示.若将其用光路图表示,则光的传播方向应当是图中所示的方向,不能画反.镜后的线段应用虚线.

【例4】将一枚硬币放在桌子上,再把一个玻璃杯放在这枚硬币的

上面.用茶碟盖住玻璃杯,使人不能直接看到杯中.从侧面,你会看到那

枚硬币.拿起茶碟并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再把茶碟盖好(见右图).你

还能看到硬币吗?实际做一做,然后说说它的道理.

解析:本来看得见的硬币,在向玻璃杯中倒水后变得看不见了.(玻

璃杯上不盖茶碟,也能看到同样的现象)。这是光线折射的结果.当杯子

是空的时,光只发生很小的折射,并沿一条从硬币到你的眼睛之间几

乎为直线的路径传播。杯内加水后,由硬币射出的光首先在水中传播

(杯壁厚度与光在水中传播的路程相比很小,它对光线传播方向的影

响可忽略不计),当光线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远离法线

的方向偏折,折射光线偏折的如此厉害.——变得几乎直上直下了,从而令硬币成像的光线无法进入你的眼睛,硬币就“消失”了.

方法指导:解答本题的思路是(1)杯中加水前能看到硬币,是因为硬币射出的光进入了眼睛;(2)加水后看不到硬币,说明本来进入了眼睛的光线发生了较大的偏折,从而确定该现象属光的折射现象;(3

)比较加水前后光的传播路径的区别:加水前,硬币射出的光透过玻璃,光的传播方向几

乎不变;加水后,硬币射出的光先在水中传播,然后射向空气.当光线从水中斜射向空气中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较大的偏折.从而解释了本题中的现象.

第二章《光现象》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

1.在射击时,瞄准的要领是“三点一线”,这是利用___ _的原理,光在____中传播的速度最大.

2.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__ __来解释.

3.射到平面镜上的平行光线反射后____平行的.(选填“可能是”“仍是”“不”)在反射时光路____.

4.教室里不同位置上的同学都能看到黑板上的粉笔字,这是光的___ _缘故.(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

5.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3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____度,如果入射光线垂直射到镜面上,那么反射角是____度.

6.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___ _现象;“池水映明月”说的就是光的____现象.

7.在碗底放一枚硬币,把碗移到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的地方,保持眼睛和碗

的位置不变,请一位同学向碗里加水,将观察到__ __,产生这种现象的原

因是___ _.

8.如右图所示的光路示意图中,MN是空气与玻璃的分界面,PQ为法线,根

据图示,MN下方的物质是___ _,折射角是___ _,反射角是__ __.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9.一束光线垂直地射到平面镜上,经反射后,反射角是

A.90°

B.0°

C.180°

D.45°

10.一个人在竖直平面镜前以4.5 m/s的速度离开平面镜,则像对镜的速度是

A.4.5 m/s

B.9 m/s

C.拉长4.5 m/s

D.拉长9 m/s

11.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很小的正方形小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点的形状是

A.圆形的

B.正方形的

C.不规则的

D.成条形的

12.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B.光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C.萤火虫不是光源

D.以上说法均不对

13.从平面镜里看到背后墙上挂钟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准确的时间应该是

A.1点20分

B.10点20分

C.10点40分

D.11点20分

14.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α角,要使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20°,

则平面镜则

A.沿顺时针方向转动10°

B.沿顺时针方向转动20°

C.沿逆时针方向转动20°

D.沿逆时针方向转动10°

15.若平行光线被某种镜面反射后,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后某一点发出的,则这种镜是

A.平面镜

B.凹面镜

C.凸面镜

D.潜望镜

16.一个同学从一块小于他身高的平面镜里恰好能看到了自己的全身像,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平面镜可以扩大视野范围

B.平面镜里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

C.该同学头部和脚部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恰好全部进入眼内

D.此平面镜表面一定不光滑,相当于一个凸面镜

17.在茶杯里放一枚硬币,慢慢地向杯里注水,保持眼睛和杯子的位置不变,眼睛看到硬币的位置是

A.逐渐降低

B.逐渐升高

C.先升高后降低

D.不升高也不降低

18.下列关于折射现象中,说法正确的有

A.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一定大于入射角

B.光从空气进入水中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C.光从水进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有可能不变

D.光从水进入空气中时,传播方向一定改变

19.一支铅笔与在平面镜中的像互相垂直,则铅笔与镜面间的夹角为

A.30°

B.45°

C.60°

D.90°

20.一束平行光线与水平面成20°角射向地面,现用平面镜使反射光线进入一竖井中,镜面与水平方向成的角应为

A.30°

B.35°

C.45°

D.55°

三、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6分)

21.为什么我们能从各个方向看到桌子、墙壁等本身不发光的物体?

22.通过篝火上方的空气看物体,为什么会使人感到物体在晃动?

四、作图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23.根据甲图中所示的光线传播情况,在适当位置上放一平面镜

.

24.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出图乙物体ABC的像.

25.在右图的方框中放置一平面镜,光线通过平面镜后的方向变化如图

中所示,试画出平面镜并完成光路图.

五、计算题(第26题8分,第27、28题各10分,共28分)

26.1984年4月8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一颗通讯卫星,这颗卫星离地

面高度是3580 km.求从地面发射的电波到达卫星并从卫星返回地面的时间约是多少秒?(无线电波与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相等)

27.电线杆在阳光照射下影长6.9 m,竖直立着的2 m长的竹竿的影长2.2 m,问电线杆的高度是

多少?(太阳光可看作平行光,作出图后再解).

28.太阳光线跟水平方向成40°角,试问:

(1)你如何利用平面镜使太阳光线照亮竖直井内的水面(要求作图说明).

(2)计算平面镜与水平方向的夹角是多少度?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

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会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理解:光的折射与光的反射一样都是发生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只是反射光返回原介质中,而折射光则进入到另一种介质中,由于光在在两种不同的物质里传播速度不同,故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变化,这就是光的折射。注意:在两种介质的交界处,既发生折射,同时也发生反射

2、光的折射规律: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抽中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随着增大;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变,在折射中光路可逆。理解:折射规律分三点:(1)三线一面(2)两线分居(3)两角关系分三种情况:①入射光线垂直界面入射时,折射角等于入射角等于0°;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等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③光从水等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4、透镜及分类

透镜:透明物质制成(一般是玻璃),至少有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且透镜厚度远比其球面半径小的多。

分类:凸透镜:边缘薄,中央厚凹透镜:边缘厚,中央薄

5、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

主光轴:通过两个球心的直线光心:主光轴上有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透镜中心可认为是光心)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透镜的焦点,用“F”表示虚焦点: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发散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一点不是实际光线的会聚点,所以叫虚焦点。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焦距,用“f”表示。每个透镜都有两个焦点、焦距和一个光心。

6、透镜对光的作用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如图)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如图)

7、凸透镜成像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虚像物体同侧;实像物体异侧;物远实像小而近,物近实像大而远。

8、为了使幕上的像“正立”(朝上),幻灯片要倒着插。

9、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暗箱中的胶片相当于光屏,我们调节调焦环,并非调焦距,而是调镜头到胶片的距离,物离镜头越远,胶片就应靠近镜头。

典型例题:

1.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离透镜15 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焦点前35 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可得到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虚像

答案:A解析:根据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于焦点的性质,可以判定这个凸透镜的焦距为15 cm,物体位于焦点前35 cm,则物距应为50 cm,由于35 cm大于2倍焦距,凸透镜在物距大于2倍焦距的条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选择A项.

2.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当蜡烛位于凸透镜某位置时,在透镜的另一侧呈现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相互交换,则在光屏上将出现一个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倒立、等大的实像

D.得不到实像

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在透镜另一侧呈现倒立、放大的实像的条件,一定是物距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像距大于2倍焦距,如果透镜的位置不变,把蜡烛与光屏的位置互换,则物距变为大于2倍焦距,像距变为大于1倍焦距小于2倍焦距,则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可知,光屏上将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实像和虚像都能显示在光屏上

B.实像和虚像都不能显示在光屏上

C.虚像能用眼睛看到但不能显示在光屏上

D.实像能用眼睛看到但不能显示在光屏上

答案:C 解析:因为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所以可以显示在光屏上,我们看到的虚像是由实际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人觉得光是从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发出的,但实际这一点并没有光线发出,故不能显示在光屏上.所以选C.

4.将物体从距凸透镜3f处移向5f处,在移动过程中物体的像如何变化

A.先放大后缩小

B.先缩小后放大

C.逐渐变大

D.逐渐变小

答案:D 解析:u从3f变到5f,像都是缩小的,但随物距的增大,像距将减小,像也变小,所以选择D.

5.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发现,当蜡烛到透镜焦点的距离是10 cm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放大的像,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该透镜的焦距大于10 cm

B.当该蜡烛距凸透镜10 cm时,可成一放大的像

C.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20 cm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缩小的像

D.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8 cm时,在光屏上得不到烛焰的像

答案:C 解析:当透镜距焦点的距离是10 cm时,成放大的实像,说明物距在f与2f之间,蜡烛到焦点的距离应在1倍焦距以内,即10 cm<f,所以A、B、D选项的判断是正确的,而当u=20 cm时,u一定小于2f,所以不可能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C选项的判断是错误的.因此,应选C.

6.有一副眼镜,如何能知道它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如果知道是凸透镜,又如何能估测出它的焦距?解析:凸透镜与凹透镜对光的作用不同,成像情况也不同,凸透镜能使光线会聚,有实焦点,能成实像;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没有实焦点,也不能成实像,利用它们的这些性质,就可以通过简便的方法来区分它们.例如把它们对着太阳光或者远处的电灯丝,看它们能否把光线会聚在白纸屏或墙壁上.

如果把眼镜对着远处的电灯丝,在光屏上能看到灯丝倒立、缩小的实像,眼镜就是凸透镜,如果在光屏上得不到灯丝的像,这个眼镜就是凹透镜.

估测凸透镜焦距的方法很多,下面是其中的几种:

方法1:太阳光会聚法使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量出透镜到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2:二倍焦距法原理:当物体在凸透镜的2倍焦距时,可以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将物体放在光具座上,物体和光屏分别放在透镜两侧到透镜相等的位置上,同时移动物体和光屏,直到屏上出现物体等大的像,量出物体到光屏距离除以4就是透镜的焦距.

方法3:几何作图法如右图所示,画任意线段BD,在B、D两点处,按合适比例作两条垂直线段AB、CD,使AB=u,CD=v,连接AD、BC相交于E点,作EF⊥BD,则线段EF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是很厚的透镜,凹透镜是很薄的透镜。C、小明戴的近视眼镜的镜片中央比边缘厚。

B、王奶奶戴的老花镜对光有会聚作用。D、凸透镜的两个焦点之间的距离叫焦距。

2、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B、老花镜的镜片是凹透镜。

C、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用它拍照时,可以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D、使用凸透镜制成的投影机,在屏幕上可以得到放大的虚像。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物体经过普通照相机的镜头后在底片上成一个缩小的像。

B、透镜的光心位于它的主光轴上。

C、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缩小的。

D、凸透镜成的虚像都是正立的。

4、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凡是凸透镜成的实像都是物、像分别在凸透镜的两侧。

B、凡是凸透镜成的虚像都是物,像都在凸透镜的同一侧。

C、凸透镜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

D、凸透镜所成的虚像,要么是放大的,要么是缩小的。

5、要使小灯泡发出的光变成平行光,应把小灯泡放在凸透镜主光轴上的( )

A、焦点之内;

B、焦点上;

C、焦点以外,2倍焦距以内;

D、2倍焦距以外。

6、把一张透明的塑料纸铺在水平桌面上,用筷子在塑料纸上滴一个小水珠,双手拿着塑料纸靠近报纸,透过水珠去看报纸上的字.看到的是:( )

A、字的倒立、放大的实像

B、字的倒立、放大的虚像

C、字的正立,放大的实像

D、字的正立、放大的虚像

7、关于实像和虚像,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虚像是人的幻觉,并没有光线进入人眼;

B、实像一定是光的折射形成的,而虚像一定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C、实像能用光屏接收到,而虚像不能。

D、平面镜成虚像,凸透镜成实像。

8、关于近视眼和远视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近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太长,可以戴凹透镜矫正

B、近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太长,可以戴凸透镜矫正

C、远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弱,或眼球太短,可以戴凸透镜矫正

D、远视眼产生的原因是晶状体折光能力太强,或眼球太短,可以戴凸透镜矫正

9、下列知识框架不正确的是( )

10、凸透镜由成放大实像变为缩小实像,物体所在位置的转折点是在:( )

A、透镜中心处

B、二倍焦距处

C、焦点处

D、无限远处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40分)

1、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叫,这种透镜对光线有作用,能使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一个透镜有两个。

2、平面镜、凸透镜、凹透镜中,使光线发生反射的是,使光线发生折射的是,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的是,对光线有会聚作用的是。

3、让太阳光垂直射到透镜上,在透镜的另一侧来回移动一张白纸,若能在白纸上得到很小很亮的一个光点或光斑,则这个透镜是透镜;若能在白

纸上只能得到一个比透镜更大的光斑,则这个透镜就是

透镜。

4、在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如图1所示,保持凸透

镜位置不变,先后把烛焰放在主光轴上a、b,c、d、e各点,

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使光屏上的像最清晰,则:①把烛

焰放在

点,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②把烛焰放在点,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③把烛焰放在点,屏上不会出现像;④把烛焰放在点,屏上出现和烛焰等大的像。

5、眼球好像一个,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视网膜相当于,眼球和照相机不同的地方在于:照相机镜头的焦距是不变的,而眼球中“凸透镜”的焦距是的。

6、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机的镜头,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机的镜头,显微镜和望远镜的目镜都相当于一个。用望远镜观察远处物体时,物体通过物镜成的是的实像,这个像通过靠近眼睛的目镜成的虚像。(选填“放大”或“缩小”)。

7、幻灯机的镜头是_______镜,物体应放在______________,幻灯片相当于______,屏幕相当于______,为了使观众看到正立的像,幻灯片应______插在架上。

8、要使凸透镜起放大镜的作用,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__________,能成______、放大的______像。

9、老年人戴的老花镜是_______镜,近视眼的镜片是______镜。

10、一滴水滴在平铺的塑料纸上,透过水珠看纸上的字,字______(放大还是缩小)了,看到的是_____像,水珠起__________的作用。

三、作图题(共14分)

1、在如图2中的方框内填入适当的透镜。

2、如图3所示,,完成图中光路图。

3、如图4所示是小明探究凸透镜成像的一次实验,请你根据自己探究出来的凸透镜成像

规律,在图上画出物体AB所成的像(包括像的大小,正倒、大概位置,)。

五、科学探究题(1 6分)

1、(6分)桌上有凸透镜和凹透镜各一个,你有几种方法可以把它们判断出来?

从透镜的结构特点去判断:

从透镜对光线的作用去判断:

从透镜成像的角度去判断:

2、(10分)某同学在如图5水平放置的光具座上,利用蜡烛烛焰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已知凸透镜的焦距是lOcm ,你根据你探究的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帮他完成探究当物距为2Oem 时,凸透镜成像的特点,完成实验探究报告:

提出问题: 。(1分) 科学猜想: 。(1分) 猜想的理由: 。(1分) 设计实验:(略)

学生实验:(粗略写出实验步骤)

步骤1、 。(1分) 步骤2、 。(1分) 步骤3、 。(1分) 分析和论证:(只要求粗略写出分析和论证的思路)

示例:如何说明物和像的大小关系:观察像的大小并与烛焰的大小比较,像比物大就为放大, 像比物小就为缩小。

如何说明物像的正、倒关系: , 。(2分)

如何说明像的虚、实: , 。(2分)

第四章 物态变化

1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2)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3)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② 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5.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6.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7.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2) 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3) 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9.蒸发现象(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10..沸腾现象

(1)定义:沸腾是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液体沸腾的条件:①温度达到沸点②继续吸收热量 11.升华和凝华现象

(1)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2)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冰冻的湿衣服变干,冬天看到霜)(3)升华吸热,凝华放热

典型例题

例1.烧杯甲和试管乙内部装有水,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使杯中水沸腾,如图所示,若不断加热,乙试管中水能否沸腾?

[分析与解答] 沸腾有两个条件:①使液体温度达到沸点;②液体能不断吸热. 烧杯内水沸腾时保持100℃,试管内水到达100℃后就无法再从杯中水吸热,故试管中水能达到100℃,但不能沸腾。 例2.医生为病人检查牙齿时,拿一个带把的金属小镜子在酒精灯上烧一烧,然后再放入病人的口腔中,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分析与解答] 一般情况下,高温气体在遇到温度低的物体时它们之间要发生热传递,气体放热而液化,若不使小镜子升温,放入口腔中,口腔中的水蒸气温度高于小镜子的温度,水蒸气就要在小镜子上液化成雾,使医生看不清牙齿上的病状,所以烧一烧,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 例3.将一支每小格标为1℃的常用温度计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2℃,放入一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92℃,那么这支温度计每小格实际表示的温度是多少?某同学用这支温度计测一杯冷水的温度,示数为11℃,则这杯水的实际温度是多少?

[分析与解答] 这支温度计的示数由2℃升高到92℃时,其实际测量温度由0℃升高到100℃,即温度变化了100℃时,刻度上升了(92—2)格,即这支温度计每小格表示的实际温度是

℃℃9

1090

100=

用这支温度计测冷水温度,它的示数比放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多了(11—2)格,所以这杯水的实际温度是

℃℃1099

10=?

例4.把盛有水的纸盒放在火焰上烧,水烧开了纸盒仍不会烧着,这是为什么?

[分析与解答]:纸的着火点温度(183℃)高于水的沸点,水沸腾后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100℃不再升高,因而纸盒不会烧着。

第四章 《物态变化》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60分)

1.摄氏温度把 的温度规定为O ℃,把1标准大气压下 的温度规定为100℃。如图所示,温度计示数是 。

2.在烧瓶里放少量的碘,并用酒精灯对烧杯微微加热,过一会儿停止加热。在此实验中可以看到,固态的碘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紫色的碘蒸气,这种现象叫 。停止加热后,碘的蒸气没有液化,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碘,这种现象叫 。

3.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做 ,它有两种方式: 和 。

4.物质从 态变成液态叫液化。所有气体,在 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家用液

化石油气是在常温下用 的办法把石油气液化装在钢罐里。

5.施行人工降雨时,是飞机在云层里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迅速 而吸热,使云层中水蒸气急剧遇冷而 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在下落过程中又 成小水滴落下来。 6.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 至 ,最小分度值是 。

7.用久了的日光灯管两端的内壁会发黑,这一变化中,钨丝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和 。 8.海波的溶点是48℃。则:50℃的海波呈 态,10℃的海波呈 态。

9.用质量相等的O ℃的水和O ℃的冰来冷却物体, 的冷却效果较好。因为它在 过程中要 热量。

10.用笔画线把下列现象同该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连起来. 烧开水时冒的“白气” 汽化 夏天湿衣服晾干 熔化 冬天早晨看到草上的霜 凝固 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细 液化 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凝华 吃冰棒解热 升华

二、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把℃的冰放入0℃的水中,(周围气温为0℃),过一段时间,则 ( )

A .有些冰会熔化成水;

B .有些水会凝固成冰;

C .冰和水的多少都没变;

D .无法判定。 2.物体吸收了热量,则物体的温度 ( )

A .一定升高;

B .一定降低;

C .一定不变;

D .可能升高,也可能不变。 3.下列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一组是 ( )

A . A . 熔化、汽化;

B .熔化、液化;

C .液化、凝华;

D .液化、升华。

4.把盛水的试管放在正在加热的沸水中,则试管里水的温度 ( )

A . A . 能达到沸点、能沸腾;

B .达不到沸点,不能沸腾;

C .达到沸点,不能沸腾;

D .无法确定。

5.某同学游泳时,在水中不觉得冷,而上岸后却觉得冷。这是因为 ( ) A .人刚上岸,还没有适应岸上的环境。 B .人体的温度一部分传给了空气。

C .人体皮肤附近的水蒸气,液化时吸收热量。

D .人体皮肤上的水,蒸发时从人体吸收热量。 6.下列属于凝华现象的例子是 ( )

A .积雪融化。

B .雾、露的形成。

C .霜的形成。

D .冬天,室外冰冻的衣服干了。

7.如图,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磨擦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能起到保护火箭头部的作用,这是因为 ( ) A .熔化和汽化都放热; C .熔化吸热,汽化放热; B .熔化和汽化都吸热; D .熔化放热,汽化吸热。

8.在古代唐朝的皇宫里,夏天由宫女推动高大的水车,将水洒在宫殿的房顶上,水再顺房顶四周流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

A .为了新奇;

B .为了美观;

C .为了清洁房顶;

D .为了解暑降温。 9.北方严冬的早晨,可以发现窗户的玻璃上有一层“冰花”,这是由于 ( ) A .室外的冷空气先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B .室内的热空气向玻璃放热液化成小水珠,再凝固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C .室内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内壁;

D .室外的水蒸气向玻璃放热凝华而成冰花,附在玻璃外壁。

10.很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变模糊了,这是因为 ( ) A .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凝华成的小水珠附着在眼镜上; B .眼镜上有灰尘;

C .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

D .镜片导致水发生汽化蒙在玻璃上。

三、实验题(共10分)

1.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小明的实验记录表格如下:

(1)观察到当水沸腾时,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从实验可得出,沸腾是从液体 和 同时发生的剧烈的 现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 热,但温度 。

(2) 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第 分钟记录的数据是明显错误的。 (3)由表可知,加热了 分钟水开始沸腾,水的沸点是 ℃。

(4)小丽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则图 是水沸腾前的情况,图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第五章 电路与电流

一、电荷:

1、摩擦起电:摩擦过的物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2、两种电荷及其规律

3、原子结构及原电荷 二、电流的形成、电路的组成: 1.电流是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的;

2.形成电流的电荷有:正电荷、负电荷。酸碱盐的水溶液中是正负离子,金属导体中是自由电子。 3.电路定义:把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

4.各部分元件的作用:(1)电源:提供电能的装置;(2)用电器:工作的设备;(3)开关:控制用电器或用来接通或断开电路;(4)导线:连接作用,形成让电荷移动的通路 三、电路的状态:通路、开路、短路

1.定义:(1)通路:处处接通的电路;(2)开路:断开的电路;(3)短路:将导线直接连接在用电器或电源两端的电路。 2.正确理解通路、开路和短路

四、电路的基本连接方式: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路图(统一符号、横平竖直、简洁美观)

五、电工材料:导体、绝缘体

1.导体(1)定义:容易导电的物体;(2)导体导电的原因:导体中有自由移动的电荷;

2.绝缘体(1)定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2)原因:缺少自由移动的电荷

六、电流的方向

1.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2.电流的方向跟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3.在电源外部,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

七、电流的测量

1.单位及其换算:主单位安(A),常用单位毫安(mA)、微安(μA)

2.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1)电流表;(2)量程;(3)读数方法(4)电流表的使用规则。八、电流的规律:(1)串联电路:I=I1+I2;(2)并联电路:I=I1+I2

【方法提示】

1.电流表的使用可总结为(一查两确认,两要两不要)

(1)一查: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上;

(2)两确认:①确认所选量程。②确认每个大格和每个小格表示的电流值。两要:一

要让电流表串联在被测电路中;二要让电流从“+”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③两不要:一不要让电流超过所选量程,二不要不经过用电器直接接在电源上。

在事先不知道电流的大小时,可以用试触法选择合适的量程。

2.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求解有关问题的电路

(1)分析电路结构,识别各电路元件间的串联或并联;

(2)判断电流表测量的是哪段电路中的电流;

(3)根据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按照题目给定的条件,求出待求的电流。

典型例题

1.某同学家中有一台电视机、一台洗衣机、两盏照明灯,它们是并联着的.工作时的电流分别为200 mA、1 A、300 mA和250 mA.如果干路中的电流不许超过3 A,这些用电器是否可以同时使用?

答案:可以同时使用. 解析:这位同学家中的用电器是并联关系,而并联电路中干路的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此同学家中电路的干路电流不许超过3 A,也就等于各个用电器所用电流之和不许

超过 3 A.我们可以计算一下:I

=0.2 A+1 A+0.3 A+0.25 A=1.75 A由此可知I

<I

,各个用电器电流之和不超过3 A,所以这些用电器可以同时使用.

2.有一种节日彩灯上串联着20只小灯泡.如果电源插头处的电流为200 mA,那么,通过每只小灯泡的电流是多大?

答案:200 mA解析:此题是考查串联电路的电流规律,因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所以通过每个小灯泡的电流都应和电源插头处的电流相等,都是200 mA.

第五章《电流和电路》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34分)

1、如图1示电路中,当开关闭合时,L

1

、L

2

串联;当闭合时,L

l

、L

2

并联;当闭合时,电路会发生短路,损坏电源。

2、如图2示电路中,开关S1控制小灯泡,开关S2控制小灯泡,开关S3控制小灯泡。

3、如图3示为家庭电路,请填写图中各部分的名称。

①,②,③,④,⑤,电线_____是火线。(填a或b)

4、在电路中,提供电能的是,消耗电能的装置是。

5、城市中的路灯是联在一起的;家庭中的用电器都是联在一起的;圣诞树上使用的“满天星”小彩灯是联的。

二、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小明要用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电灯的发光或熄灭,,则这两盏电灯:()

图1图2图3

A 、一定是串联;

B 、一定是并联;

C 、可能是串联,也可能是并联;

D 、以上说法都错。 2、下面各组物质中,属于导体的是:( )

A 、石墨和玻璃;

B 、大地和人体;

C 、陶瓷和橡胶;

D 、金属和玻璃。 3、下面的电路图中,属于并联电路的是:( )

4、小珊按图示电路进行探究实验,将电流表先后串联在A 、B 、C 处,当开关闭合后,电流表的读数: ( )

A .A处最大;

B .B处最大;

C .C处最大;

D .三处都是一样大。

5、小东同学发现课室中是用一个按钮开关控制着四盏日光灯,那么这四盏日光灯:( ) A .一定是并联的; C .有可能是并联,也有可能是串联的; B .一定是串联的; D .有的串联,有的并联。

6、当有人触电时,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 .立即用手将触电人拉开; C .立即打电话报警;

B .赶快切断电源或用干木棍将电线挑开; D .赶快去喊电工来处理。

7、在图的四个电路图中,与实物图对应的是:( )

8、在下列的四幅图中,能遵守安全用电原则,不会引起触电的是:( )

三、实验题(共16分)

1、 1、 (6分)小丽同学进行探究实验的电路如图所示,她用电流表分别在A 、B 、C 三处测得电流如下表。请帮她完成如下几项工作:

(1)比较上表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是: 。 (2)小丽把电流表接入A 点,当闭合开关时,发现电流表指针如图甲所示,出现这故障的原因是 。

2、(5分)在探究活动中,小明连好了一个实物电路如图所示,请你帮他画出这个电路的电路图。

3、(5分)根据图甲所示的电路图,将图乙中的实物,用笔画线表示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导线不能有交叉)

四、探究学习题(共12分)

测量处电流第4题

1、(6分)要用电流表测量通过小灯泡L1的电流,3位同学分别连接了下面的电路A、B、C。他们连接正确吗?如果有错,请指出错在哪里。

A:。

B:。

C:。

2、(6分)小东对不同的电路列出了下面方框中的各种说法,其中哪些说法中的用电器是串联的?哪些说法中的用电器是并联的? 请你分别用线把它们跟“串联”和“并联’的方框连起来

五、简答题(6分)

1、家庭电路的电灯开关应该接在火线和灯泡之间还是接在零线和灯泡之间?试从安全用电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这样接。

2、某控制电路的一个封闭部件上,有三个接线柱A、B、C和电灯、电铃各一只.连接A、C灯亮,铃不响;连接A、B铃响,灯不亮;连接B、C灯不亮,铃不响.请你根据上述情况画出这个部件的电路图.

第六章电压和电阻

一、电压

1

、电源的作用是给电路两端提供电压;电压是电路中产生电流的原因。电路中有电流,就一

定有电压;电路中有电压,却不一定有电流,因为还要看电路是否是通路。

2、电压用字母U表示,单位是伏特,简称伏,符号是V。常用单位有千伏(KV,1KV = 103V)和毫伏(mV,1mV = 10-3V)。家庭照明电路的电压是220V;一节干池的电压是1.5V;对人体安全的电压不高于36V。

3、电压表的使用:A、电压表应该与被测电路并联;当电压表直接与电源并联时,因为电压表内阻无穷大,所以电路不会短路,所测电压就是电源电压。B、电压表的正接线柱接电源正级,负接线柱接电源负极度。C、根据被测电路的不同,可以选择“0 ~ 3V”和“0 ~ 15V”两个量程。

4、电压表的读数方法:A、看接线柱确定量程。B、看分度值(每一小格代表多少伏)。C、看指针偏转了多少格,即有多少伏。

5、电池串联,总电压为各电池的电压之和;相同电池关联,总电压等于其中一支电池的电压。

二、探究串联电路中电压的规律

1、实验步骤:A、提出问题;B、猜想或假设;C、设计实验;D、进行实验;D、分析和论证、

E、评估;

F、交流(大体内容相同即可,有些步骤可省略)

2、在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用电器的电压之和。

三、电阻

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铅笔芯、金属、人体、大地等;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塑料、陶瓷等。导电能力介于两者之间的叫半导体,如硅金属等。

2、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叫电阻,用R表示,单位是欧姆,简称欧,符号是Ω。常用单位有千欧(KΩ,1KΩ = 103Ω)和兆欧(MΩ,1MΩ = 106Ω),它在电路图中的符号为。

3、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有:A、材料;B、长度;C、横截面积;D、温度。一般情况下,某一导体被制造出来以后,其电阻除了随温度的变化有一点改变之外,我们就近似地认为其电阻不变了,它也不会随着电压、电流的变化而变化。

4、某些导体在温度下降到某一温度时,就会出现其电阻为0的情况,这就是超导现象,这时这种导体就叫超导体。

5、滑动变阻器的工作原理是:电阻部分由涂有绝缘层的电阻丝绕在绝缘管上,通过滑片在上面滑动从而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大小。所以滑动变阻器的正确接法是:一上一下的接。它在电路图中的符号是

______________,它应该与被测电路串联。

典型例题

1.若将1Ω的金属丝均匀拉长为原长的3倍时,电阻又是多少?

答案:由于金属丝被拉长,电阻将要增大到原来的3倍,而在拉长的同时,金属丝的横截面要变细到原来的1/3,因此电阻仍要增大到3倍,合计是9倍.所以被拉长后的金属丝电阻是9Ω.理解题目中的“均匀拉长”的真正含义.当金属丝被均匀拉长时,我们看到不仅长度变化,同时横截面也要发生变化,都会影响电阻的大小.

2.用一根导线从甲地到乙地拉一根电话线,如果不是用一根而是把这两根导线并到一起使用,这时电话线的电阻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

答案:使用一根导线或把两根导线并到一起使用,它们的长度相同,都等于甲、乙两地间的距离,材料也相同,那么两根导线并到一起使用时,横截面积增大了,而电阻反而减小.本题答案是电阻减小.因为导体的长度和材料均不变,把这两根导线并到一起使用时,横截面积增大为原来的两倍,所以电阻反而减小.

电阻大小限导体模截面积的关系是横截面积越大,电阻也越小;电阻在材料、粗细不变的情况下,导线的长度越大,其电阻越大.

3.把两个相同的灯泡串联接到由3节干电池串联成的电池组中.现要用学校实验室的电压表分别测量单个灯泡两端的电压和两个灯泡串联起来的总电压,电压表的量程应分别使用()

A.3 V,3 V

B.15 V,3 V

C.15 V,15 V

D.3 V,15 V

答案:D 解析:三节干电池串联总电压为4.5 V,两个相同的灯泡串联,每个灯泡分担的电压为2.25 V,所以测量单个灯泡两端的电压时,电压表的量程选择3 V的即可,而两个灯泡两端的总电压为电源电压4.5 V,故测量两个灯泡串联起来的总电压时,电压表的量程应使用15 V的.

4.将电灯L1、L2串联,用电压表测出电灯L1两端的电压是8 V,电灯L1、L2串联的总电压是12 V,那么电灯L2两端的电压和两灯中电流的关系是()

A.12 V,I1>I2

B.8 V,I1<I2

C.4 V,I1=I2

D.16 V,I1=I2

答案:C 解析:根据串联电路电流间的关系:电流处处相等,可以排除A、B选项,再根据串

图6-31

联电路电压间的关系得到U 2=U -U 1=12 V -8 V=4 V ,所以选项C 是正确的.

《第六章 电压 电阻》测试题

一 。选择题(40分)

1.小新用西红柿制作了一个水果电池,他用一片铜片和一片锌片制作了它的两个电极,做好该西红柿电池后,小新用电压表测量了它的电压,你觉得它的电压有多高?( )

A .3V

B .220V

C .1.5V

D .0.2V 2.关于电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是提供电荷量的装置

B .是提供电流的装置

C .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D .是提供用电器的装置

3.用电压表分别测量电路中两盏电灯的电压,结果它们两端的电压相等,由此判断两盏电灯的连接方式是:( )

A .一定是串联

B .一定是并联

C .串联、并联都有可能

D .无法判断. 4.如图6-31所示,电源电压为6V ,当开关S 闭合后,只有一灯泡发光,且电压表示数为6V ,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A .灯L 1处短路

B .灯L 2处短路

C .灯L 1处断路

D .灯L 2处断路

5.图6-32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不变,开关S 闭合,灯L 1和L 2都正常发光,一段时间后,突然其

中一灯熄灭,而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都不变,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 ( ) A .L 1短路 B .L 2短路 C .L 1断路 D .L 2断路

6.由同种材料制成的三根电阻丝,已知它们的长度关系L 1>L 2=L 3,横截面积的关系为S 1=S 2<S 3,现将它们串联接入电路,关于它们的电阻和通过他们的电流,正确的是( )

A .R 1<R 2=R 3 ,I 1=I 2=I 3

B .R 1=R 2>R 3, I 1=I 2>I 3

C .R 1>R 2>R 3,I 1>I 2>I 3

D .R 1>R 2>R 3, I 1=I 2=I 3 7.在如图6-33(a )所示电路中,当闭合开关后,两个电压表指针偏转均为图6-33(b )所示,则电阻R 1和R 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 ) A .4.8V , 1.2V

B . 6V , 1.2V

C .1.2V , 6V

D .1.2V , 4.8V

8.一个灯泡接在三节串联的铅蓄电池上,才能正常发光如果现在用两个同样的灯泡串联后仍接在这个铅蓄电池上,则这两个灯泡将( ) A .较亮 B .较暗 C .正常发光 D .烧坏

9.如图6-34所示.开关S 闭合后,将电压表并联在ab 处时读数是0V ;并联在bc 处时读数是6V ,整个电路中没有电流,其电路故障是( )

A. L 1灯丝断路

B.L 2灯丝断路

C.电池耗尽无电压

D.L 2灯丝短路

10.某同学使用电压表时,估计待测电路中的电压应选用0~3V 的量程,但他误用0~15V 的量程来测量。这样做的结果是 ( )

A.指针摆动角度大,会损坏电压表

B.指针摆动角度小,会损坏电压表

C.指针摆动角度小,读数比较准确

D.指针摆动角度小,读数不够准确 11.有甲、乙、丙、丁四根导线,其中甲、乙、丙三根是铜线,丁是镍铬合金线。甲、乙导线粗细相同,甲比乙短、乙、丙两导线长短一样,乙比丙粗,丙、丁长短粗细相同,则四根导线按其电阻大小排列是( )

A.R 甲>R 乙>R 丙>R 丁

B.R 丁>R 丙>R 乙>R 甲

C.R 丙>R 乙>R 甲>R 丁

D.R 乙>R 丁

>R 甲>R 丙

12.如图6-35所示,当开关S 闭合后,电压表测出的电压是( )

A.灯L 1两端的电压

B.灯L 2两端的电压

C.灯L 1和L 2两端的总电压

D.电源两端的电压 13.将两只滑动变阻器按如图6-36所示方法连接,要使这两只变阻器连入 电路的电阻最大,应把滑片P 1、P 2放在( ) A .滑片P 1放在最右端,滑片P 2也放在最右端 B .滑片P 1放在最左端,滑片P 2也放在最左端 C .滑片P 1放在最右端,滑片P 2放在最左端 D .滑片P 1放在最左端,滑片P 2放在最右端

14.为了改变一根导线电阻的大小,下列方法中肯定不能达到目的( ) A .将导线拉长后使用 B.将导线对折后使用 C. 给导线加热 D.改变导线中的电流

图6-36

图6-32

图6-34

图6-35

2

图6-40

图6-41

6-42

15.在图6-37所示的电路中,①②③④处的电表分别是( )

A.表①是电压表,表②③④是电流表

B.表①③是电压表,表②④是电流表

C.表①②是电压表,表③④是电流表

D.表①③④是电压表,表②是电流表 16.质量相等的铜丝和铝丝,它们的横截面积相等,则二者电阻大小比较( )

A.铜丝电阻较大

B.铝丝电阻较大

C.铜丝和铝丝电阻可能一样大

D.无法判断谁的电阻较大 1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导体中没有电流通过时,电阻为零

B .导体中通过的电流越大,其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越大

C .导体中通过的电流越小,其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电阻越小

D .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中有无电流和电流的大小无关

18.当温度一定时,比较两根铜制导线电阻的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长导线的电阻一定大 B .粗细相同,长导线的电阻一定大 C .细导线的电阻一定大 D .粗细相同,短导线的电阻一定大 1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电阻表示导体对电流阻碍作用的大小,当导体中无电流通过时,导体就无电阻

B.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小,导体的电阻越大

C.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导体的电阻越大

D.一白炽灯泡的灯丝电阻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比不发光时的大

20.在图6-38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 S 1闭合,S 2断开时,电压表的读数是3V ;当开关S 1断开,S 2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是5V ,则S 2断开时,灯L 1和L 2两端的电压分别为( )

A.2V 和3V

B.3V 和2V

C.2V 和8V

D.2V 和5V 二.填空题(25分)

1.单位换算:468Ω= M Ω = K Ω,539 mV = kV=

V 。

2.电压是__________的原因,电源的作用是保持__________有一定的电压。

3.一般照明电路的电压为 V ,只有 V 的电压对人体是安全的。将8节干

电池串联起来组成一个电池组,此电池组的总电压是________V ,给3只相同的灯泡串联而成的电路

供电,每只灯泡两端的电压为______________V 。

4. 电压表能直接接在电源两端测量电源电压,这是因为电压表的____非常大,不会形成电源________。

5.在一次测L 1、L 2灯串联的电路电压的实验中,电路两端的总电压值如图6-39甲所示,则总电压为__________V ,灯泡L 1的电压如图6-39乙所示,则灯L 1的电压为_____V ,灯L 2的电压为_______V 。

6.同种材料组成的四根导线,R 1<R 2<R 3<R 4,如果它们的长度相等,横截面积最大的是: ,如果它们的横截面积相等,则电阻线的长度最长的是: 。

7.在图6-40中,V 表示数为4.5V ,A 1、A 2两表示数分别为1.2A 、0.9A ,则电源由 节新干电池组成,通过L 1、L 2的电流分别为 A 和 A 。

8. 将一根粗细均匀的导线均匀拉长,它的电阻变 ,这是因为其 变大, 变小了。 9.图6-41是一个电表的表盘。也许你没有学过这种电表的用法,但根据所学的其他电表的读数方法,你也能知道,它的示数是 ,单位是 。 三、作图、实验题(共27分)

1.(8分)如图6-42所示的实验器材,现用电流表、电压表分别测出通过灯泡的电流和灯泡两端的电压,

电路中电流约为0.5A ,并用变阻器改变小灯泡的电流,要求滑片向右滑动时灯泡变亮。

① 按要求连接实物图

② 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图6-37

6-39

图6-38

图6-45

螺旋桨 螺旋桨

1

2

-

3 15

U 1

③连接电路时开在应处于___________状态,变阻器的滑片应处于_________端(A 或B )。 ④滑片P 向左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变________,灯泡亮度______(填“变亮”、“变暗”或“不变”) ⑤若闭合开关灯不亮,但电压表示数约等电源电压,此时故障可能是____________ _ 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发现电流表、电压表的指针均反偏,最简单的解决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移动滑片P 发现两表示数均比较小且不变,则原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在图6-43中,a 、b 、c 是滑动变阻器的其中三个接线柱,请把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的A 、B 两点间,使开关S 闭合后,当滑动P 向左滑时,灯泡亮度增大。

3.(8分)在某中学开展“STS ”教育的科技活动中,小明同学用一泡沫塑料块,两节干电池,两个相同的小电动机(带自制的螺旋桨),一根铅笔芯,一只开关,铜导线等,成功地制作了一艘可调速的电动船,并在学校获奖.如图6-45是他绘制的该电动船的简易实物图.

试回答:(1)铅笔芯在该电路中起到什么作用?

(2)根据电动船的实物图,画出它的电路图.

四.计算题(8分)

1.图6-46所示,用电压表分别测量L 1两端的电压U 1、L 2两端的电压U 2以及L 1、L 2串联的总电

压U ,请根据表盘读数回答下列问题:

图6-46

⑴ L 1两端的电压U 1是多大? ⑵ L 2两端的电压U 2是多大? ⑶ L 1、L 2串联的总电压U 是多大? ⑷ 电源电压是多大?

第七章 欧姆定律

一、欧姆定律

1、欧姆定律是由德国物理学家欧姆在1826年通过大量的实验归纳出来的。

2、欧姆定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两端的电阻成反比。公式为:I = U /R ,变形公式有:U = I R , R = U /I

3、欧姆定律使用注意:

A 、单位必须统一,电流用A ,电压用V ,电阻用Ω;

B 、不能把这个公式理解为: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因为电阻常规情况下是不变的。

4、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的电压叫额定电压;正常工作时的电流叫额定电流;但是生活中往往达不到这个标准,所以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压叫实际电压,实际工作时的电流叫实际电流。

5、当电路出现短路现象(电路中电源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被接通的情况)时,根据I = U / R 可知,因为电阻R 很小,所以电流会很大,从而会导致火灾。 二、测量小灯泡的电阻

1、根据欧姆定律公式 I = U / R 的变形 R = U / I 可知,求出了小灯泡的电压和电流,就可以计算出小灯泡的电阻,这种方法叫做伏安法。

2、电路图:

图6-43

3、测量时注意:A、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应该滑到电阻最大端;B、测量电阻时,应该先观察小灯泡的额定电压,然后测量时使用的电压应该按照从额定电压依次降低测量。C、可以将几次测量的结果求平均值,以减小误差。

4、测量过程中,电压越低,小灯泡越暗,温度越低,因此电阻会略小一点。

三、欧姆定律和安全用电

1、对人体安全的电压应该不高于36V,因为根椐欧姆定律I = U / R 可知,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电压越高,通过人体电流就会越大,所以高压电对人体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2、我们不能用潮湿的手去触摸电器,因为人的皮肤潮湿时,电阻会变小,从而会增大触电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不要靠近高近带电体,不要接触低压带电体。

3、雷电是自然界一种剧烈的放电现象,对人来说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在有雷电现象时,不要站在大树或其它较高的导电物体下,也不能站到高处。

4、为了防止雷电对人们的危害,美国物理学家富兰克林发明了避雷针,让雷电通过金属导体进入大地,从而保证人或建筑物的安全。

典型例题

【例题1】如图2所示闭合开关S后调节,使R两端电压地变化,某同学记录如表一,请把漏掉项补上.

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到结论: .

换用不同的定值电阻使电阻成的变化,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记录的不同值和对应的电流见表二:

根据实验数据可得到结论:。

【解析】为了方便地分析实验数据得到结论,实验时电压和电阻都应成“整数倍数”地变化,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是随导体两端电压的改变而改变,而不是电压随电流的改变而改变。在电压一定的情况下,电流随电阻的改变而改变,而不能说成电阻随电流的改变而改变,因为电阻是导体本身的特征,它是不会随电流的变化而变化的.

【例题2】对于公式R=U/I,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导体中的电流越大,则电阻越大 B.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则电阻越大

C.导体的电阻与电压成正比,与电流成反比

D.导体的电阻等于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之比

【解析】对于I=U/R,当R不变时,I与U成正比;当U一定时,I与R成反比;I、U、R三者不能随意用正比、反比关系.对于R=U/I,它是电阻的计算式,R的大小取决于导体本身的因素。

【例题3】如图所示电路,电源电压U=4.5V且保持不变,R1=5Ω,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为20Ω,电流表量程为0~0.6A,电压表的量程为0~3V,通过分析计算:说明滑动变

阻器R2允许的取值范围

【解析】关于器材规格的计算问题,一般有根据器材规格进

行计算或根据计算选择器材规格.一般采用断值法来分析,即从问题的两个极断

来考虑进行分析计算。

电路中R1与R2串联,电压表测量R2两端的电压.1)当滑片P向左端移动时,R2减小,电路中电流增大,R2两端的电压减小,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即电路中的电流最大值为0.6A,那么此时R2接入电路中的值为最小值R2min,U1=I1R1=3V U2=4.5V-3V=1.5V 所以R2min=U2/I2=2.5Ω(2)当滑片向右端移动时,R2增大,R2两端的电压增大,电压表的量程为0~3V,即R2两端的最大值为3V,此时R2接入电路中的阻值为最大值R2max=10Ω综上所述R2的取值范围为2.5Ω≤R2≤10Ω

【例题4】如图4甲是用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电路图,已知滑动变阻器的阻值范围是0~10Ω,电源电压为6V。电压表和电流表均为双量程学生用电表.灯的阻值大约为10~15Ω,实验时电压表和电流表应分别选用说明量程?将图4乙的实物根据要求连成电路.若开关闭合时,电压表的示数为3V,要使灯两端电压为4V,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如何移动?为什么?

人教版人教初中物理复习提纲完整版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提纲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1、课本P13图1.1-1的现象说明: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练习:①人说话,唱歌靠声带的振动发声,婉转的鸟鸣靠鸣膜的振动发声,清脆的蟋蟀叫声靠翅膀摩擦的振动发声,其振动频率一定在20-20000次/秒之间。 ②《黄河大合唱》歌词中的“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这里的“吼”、“叫”“咆哮”的声源分别是空气、马、黄河水。 ③敲打桌子,听到声音,却看不见桌子的振动,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证明桌子的振动?可在桌上撒些碎纸屑,这些纸屑在敲打桌子时会跳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练习:①P14图1.1-4所示的实验可得结论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无线电波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 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气体、液体、固体都能发声,空气能传播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 ,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0m/s 。 练习:☆有一段钢管里面盛有水,长为L ,在一端敲一下,在另一端听到3次声音。传播时间从短到长依次是 ☆运动会上进行百米赛跑时,终点裁判员应看到枪发烟时记时。若听到枪声再记时,则记录时间比实际跑步时间要 晚 (早、晚)0.29s (当时空气15℃)。 ☆下列实验和实例,能说明声音的产生或传播条件的是( ①②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泡沫,敲鼓时可观察到碎泡沫不停的跳动。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不同;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停止。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定海底深度、冰山距离、敌方潜水艇的远近测量中要先知道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测量方法是:测出发出声音到受到反射回来的声音讯号的时间t ,查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 ,则发声点距物体S=vt/2。 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1、声音在耳朵里的传播途径: 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振动,这种振动经听小骨及其他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人就听到了声音. 2、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 3、骨传导:声音的传导不仅仅可以用耳朵,还可以经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声音的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一些失去听力的人可以用这种方法听到声音。 4、双耳效应:人有两只耳朵,而不是一只。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声音传到两只 L 5200m/s L 1497m/s L 340m/s

初二物理-09暑假725

初二物理汽化和液化7.25 汽化知识点: 1、物质由态变为态的现象叫做汽化。汽化现象需要。(吸热、放热)汽化的两种方式有和。 2、蒸发是发生在液体(表面、内部)的一种汽化现象,蒸发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蒸发过程是(吸热、放热)的,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是:1)的大小, 2)的高低。3)的快慢。 3、沸腾是在液体和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在下,水的沸点是100℃。水沸腾前的现象是:气泡少,气泡越往上升越(大、小);声音响度;(大、小)温度一直;(升高、降低、不变)。水沸腾时的现象是:气泡多,气泡越往上升越(大、小);声音响度;(大、小);温度一直;(升高、降低、不变)。 液体沸腾的条件是1)达到。2)继续。 一、练习题: 1、(2005贵港市钦州市来宾市)下列措施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A.酒精灯不用时盖上灯帽 B.植树时剪除大量枝叶 C.用保鲜袋装蔬菜放入冰箱 D.将衣服晾在向阳、通风处 2、(2005温州)如图,两只相同的温度计,其中包有湿棉球的示数较低,原因是 ()A.水蒸发放热B.水蒸发吸热C.水凝固放热D.水凝固吸热 3、(2005台州市)21.夏天扇扇子,身上会感到凉爽。这是因为() A.液化吸收热量B.汽化吸收热量C液化放出热量D.汽化放出热量 4、(2005盐城市)水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通常情况下,水在沸腾时温度将 (选填:升高、降低或不变);水汽化时需要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5、(2005年攀枝花市)多油的菜汤不易冷却,这主要是因为() A.油层阻碍汤的热辐射 B.油层和汤中的水不易发生热交换 C.油的导热能力比水差 D.油层覆盖在汤面,阻碍了水的蒸发 6、(2005年锦州市)关欣小组的同学们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时,对水加热了很长时间后水才沸腾;他们记录的数据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 3 4 5 6 7 8 9 10 水温/℃…94 95 96 97 98 99 99 99 (1)从数据上看,本次实验中水沸腾时的温度为_____℃: (2)请你根据记录数据,在图11中画出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 曲线;(3)实验中发现,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的这段时间过长,造 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___ _________________。(给出 一种原因即可) 7、(2005年沈阳市)星期天早晨,小涛正准确练习书法,刚刚把墨 汁倒入盘中一半,小辉和小丽来找他,他们就一起出去了。晚上 小涛回家后发现盘中的墨汁已经干了,而没盖盖儿的瓶里的墨汁却几乎没减少。生活中还有很多

福建省南靖一中初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大全

第一章机械运动知识点总结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千米=1000米=103米;1分米=0.1米=10-1米1厘米=0.01米=10-2米;1毫米=0.001米=10-3米1米=106微米;1微米=10-6米。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4).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图:(a)测硬币直径;(b)测乒乓球直径;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a)怎样用短刻度尺测量教学楼的高度,请说出两种方法?(b)怎样测量学校到你家的距离?(c)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请把这三题答案写出来)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9.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这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初二物理-09暑假728

初二物理课堂练习7.28 1.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A.初春,河面上的冰化成水 B.夏天的清晨,树叶上常有露水 C.深秋的清晨,草地上有时会有一层霜 D.冬天,有时没见雪化成水,雪却不见了 2.关于物质的熔化,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各种匿固都有一定的熔点 B.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C.晶体熔厂,时要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D.非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温度不断上升 3.下列措施可以使蒸发加快的是()A.用笤帚洒在地上的水向四周扫开B.用保鲜膜把蔬菜包好放入冰箱 C.-用洗衣机将湿衣服甩干D.利用管道代替沟渠输水 4.夏天的清晨·沅江河面上常会出现一层薄雾,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A.河水经过蒸发形成的水蒸气B.河水先蒸发后液化 C.河水先蒸发后凝固D.河水先汽化后凝华 5.一甲、乙两支体温计的示数均为38.0℃,若没有将水银甩回小玻璃泡中,就去测量两位就诊者的体温,测得甲体温计的示数为38.0℃,乙体温计的示数为38.8℃,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甲、乙两支体温计示数均不能反映就诊者的体温 B.甲、乙两支体温计示数均能反映就诊者的体温 C.甲体温计的示数不能反映就诊者的体温 D.乙体温计的示数不能反映就诊者的体温 6.夏天,人们吃冰棍时,看到冰棍周围冒着“白气”;冬天,人呼出“白气”,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都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的小水珠 B.它们都属于汽化现象 C.冰棍冒“自气”是冰棍先熔化后蒸发形成的,呼出的“自气”是液化的水蒸气 D.冰棍冒“白气”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人呼出的“白气”是呼出的水蒸气遇冷液化而成的小水珠 7.许多房间都有如图所示的玻璃窗。在闷热的夏天开着空调的甲房间和 寒冷的冬天开着暖气的乙房间,玻璃窗上都会出现“水雾”.下列关 于“水雾”是在玻璃窗的哪一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甲、乙两房间,“水雾”都在内表面 B.甲、乙两房间,“水雾”都在外表面 C.甲房间“水雾”在外表面,乙房间“水雾”在内表面

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

初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 1mm=1 000μn lμm=1 000nm 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 法;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 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 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第三章:光 一、光的传播

初中人教版物理总复习重点资料

初中人教版物理总复习重点资料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米(m)、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 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 要正对尺面,④读数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⑤记录数据时不但 要记录数据,还要注明测量单位。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小时(h)、分(min)。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 但应尽量减小误差。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 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 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 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 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 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我 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其中:s——路程——米(m);t——时间——秒(s);v——速度——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或

m·s-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或km·h-1,1m/s=3.6km/h。v=S/t,变形可得:s=vt,t=S/v。 四、测量平均速度 1、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2、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 的数字单位为s。 3、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 一、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人靠声带振动发声、风声是空 气振动发声、弦乐器靠弦振动发声、鼓靠鼓面振动发声,等等); 2、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但声音并没立即消失。(因为原来发出 的声音仍可以继续传播); 3、发声体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 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注:有声音物体一定在振动,在振动不一定能听见声音; 4、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单位是m/s;声速的 计算公式是v=S/t;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 三、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全

初二物理下册知识点归纳全 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物体形状或体积的改变,叫做形变。)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 6、力的测量:测力计 7、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弹簧的伸长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8、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9、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二、弹力 知识点1:弹力 1、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失去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在受力时发生形变,失去力时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4、弹力的基本特征: ⑴.弹力产生于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之间是不会发生弹力作用的。 ⑵.弹力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拉力(如橡皮筋、弹簧等),另一类是压力和支持力(如桌面对书本的支持力和书本对桌面的压力)。 知识点2:弹簧测力计 1、用途:测量力的大小。 2、构造:弹簧、指针、刻度盘等。 每个弹簧测力计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拉力过大,弹簧测力计会被拉坏,使弹簧不能回复到原来的长度,因此在测量之前,先要估计所测力的大小,选择合适的弹簧测力计来测量。 进行测量时,应做到:

初二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归纳 初二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归纳 1.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温度计是 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 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 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 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 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方式有蒸 发和沸腾。都要吸热。

11.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 化现象。 12.沸腾:是在一定温度(沸点)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 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温 度叫沸点。 13.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温度;(2)液体表面积;(3)液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4.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液化,液化要放热。使 气体液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液化现象如:“白气”、雾、等) 15.升华和凝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要吸热;而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要放热。 16.水循环:自然界中的水不停地运动、变化着,构成了一个巨 大的水循环系统。水的循环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回声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如:高山的回声,夏天雷声轰鸣不绝,北京的天坛的回音壁) 1、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师里听不见老师说话的回声,狭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 声重合); 2、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1、人耳的构成:人耳主要由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及听 觉神经组成; 2、声音传到耳道中,引起鼓膜振动,再经听小骨、听觉神经传 给大脑,形成听觉;

人教版初中物理总复习资料

第一章机械运动 1、长度的单位:1千米(km) =103米(m)、1米(m)=10分米(dm)= 102厘米(cm) =103毫米(mm)= 106 微米(μm) =109纳米(nm)。国际单位米(m).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紧贴被测物体,立起来放正。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如:(1)实验室常用如图所示的实验测量焦距。由图可知凸透镜对光线具有__会聚_作用,此凸透镜的焦距为11.0 c m。(2)下图中B物体的长度为18.5mm ,或者1.85cm,其中18 mm是准确值, 0.5mm是估计值。 2、1小时(h)=60分(min)=3600秒(s)时间的国际单位秒(s) 3、错误是不遵循实验规范,读数粗心造成的,是可以避免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能减小不能 消除。 4、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或“相同路 程比较时间”的方法比较。我们把物体沿着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计算公式:v=S/t 导出公式:S= v t ; t= S/ v 其中:s——路程——米(m)------千米(Km); t——时间——秒(s)--------小时(h) v——速度——米/秒(m/s)-----千米每小时(km/h) 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1m/s=3.6km/h。 5、测量平均速度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秒表 6、停表的使用:读数: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为min,大圆圈的数字单位为s。 7、测量原理:平均速度计算公式v=S/t(总路程除以总时间) 第二章声现象 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得最快,气体中最慢; 2、真空不能传声; 3、声音以波(声波)的形式传播; 3、声速:物体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声音在15℃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声速与介质种类和温度有关。 4、听见回声的条件:原声与回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在0.1s以上(教室里听不见回声,小房间声音变大是因为原声与回声重合); 5、回声的利用:测量距离(车到山,海深,冰川到船的距离); 例如:在海面向海底发射超声波,隔了2S接受到反射回来的回波,问海底有多深?(海水中声速1500m/s) S= v t =1500 m/s×2s=3000m,则海底深度为1/2S=1500m 6、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次数,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单位是赫兹) 7、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响度;物体振幅越大,响度越强;听者距发声者越远,响度越弱; 8、音色:发声体发音的特色和品质。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9、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20Hz~20000Hz,高于2万Hz叫超声波;低于20Hz叫次声波,超声波和次声波人耳都听不到。

初二物理暑假作业

初二物理暑假作业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

初二物理暑假作业 山东省沂源四中(256104)任会常一、填空题 1、用刻度尺测量一木板的长度如图1所示,木板的长度应记为厘米。 图1 2、在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下,从图2中的两个交通标志牌的地方到达西大桥,匀速行驶的汽车最快要分钟。 图2 3、人在讲话或唱歌时,用手指摸颈前喉头部分,会感到声带在;登上月球的两个宇航员面对面站着也不能直接交谈,这是因为月球上没有。 4、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为20?时,反射角为。反射光线与镜面夹角为35?时,入射角为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夹角为90?时,入射角为。 5、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 。当物体到的距离时,能成, 像,照相机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使用照相机时,应将底片放置在。 6、对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托盘天平进行调节时,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中央的左侧,这时应将横梁上的平衡螺母向 调节(填:“左”或“右”)。用调节后的天平测某物体的质量,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3所示,那么该物体的质量是克。 7、一物体在50牛水平力作用下,沿水平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在运动过程

中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为牛,方向 。如果把水平拉力提高到100 牛,则物体所受的合力为。 8、弹簧秤下挂一个体积为200厘 米3的金属球(金属的密度是8×103千克/米3),弹簧秤的示数为。将球的一 半浸入水中,球受到浮力牛,此时, 弹簧秤的示数为牛。若将球放入水 银中,当球静止时所受浮力为牛。 9、如图4,地面上一物体重100牛,当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拉力F= 牛时,物体与地面的摩擦 力是30牛顿。 图4 10、用轮轴将重420牛顿的物体匀速提高米. 已知轮轴机械效率是10%. 则有用功是焦耳,总功是焦耳. 二、选择题 11、蜡烛放在凸透镜的倍焦距的地方,当它向离透镜3倍焦距的地方移动时,它的像 A.先放大后缩小 B.先缩小后放大 C.逐渐变大 D.逐渐变小 12、一个空瓶装满水后质量为32克,装满酒精后质量为28克,则空瓶的质量和容积分别为: A.14克,14厘米3 B.12克,20厘米3 C.28克,28厘米3 D.24克,40厘米3 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B.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 C.用磁铁靠近铁钉,磁铁对铁钉有吸引力,铁钉对磁铁没有吸引力;

上海初中物理表格归纳题专题

上海初中物理表格归纳题专题 【解题指导】 数据表格题主要考察学生“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归纳,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及伴随该过程中的科学方法”。这类题型使学生懂得了探索自然科学的基本方法,考核了学生的归纳能力和演绎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随着“二期”课改的不断深化,表格归纳题型的命题也是常出常新。学生遇到此类题目时往往会无所适从,所犯的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对实验数据不能进一步分析,相当数量的学生会无从下手或犹疑困惑。②结论表述不准确:或将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写成定性关系;或表述的结论超出了表格数据所给的范围。③书写结论不规范:或漏写与结论对应的条件,以至结论不完整;或语无伦次颠倒因果关系。 ④由于缺乏对数据表格题的解题思路,对题目给出的已有结论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等等。 数据归纳题的解题思路应扣住以下几点: 1)明确实验目的:看到题目后一定要明确实验目的,避免出现答非所问的错误,同时也与本实验的相关物理规律及公式联系起来,为进一步分析数据做好准备。表格题的实验目的一般是在试题的第一句话中就呈现出来,通过认知、识记把要解决的问题跟物理基本知识相对照,运用逻辑思想方法中的比照法就能找到与之相对应的物理公式。 2)重视解题方法:一般来说,影响一个物理现象或物理规律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涉及的相关条件也不是单一的。我们必须根据题意判断出哪些因素在起作用、所起的作用分别是什么,运用“控制某一个或几个因素不变”的方法对题目提供的或实验所得的数据进行筛选,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找出规律确定因果关系,分析概括从而正确归纳出结论。在书写结论时必须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和结论的科学性、逻辑性。 数据表格题一般前两问是初步分析数据,后两问是进一步分析数据。 ·

初中物理复习资料大全

中考物理总复习 1.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 2.长度的主单位是 米 ,用符号 m 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 1 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 米;1分米= 10-1 米, 1厘米= 10-2 米;1毫米=10-3米 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 地球的半径:6400 k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 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 垂直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 读到分度值 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 数字 和 单位 组成。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 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7.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 秒表 。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 秒 (s),它的常用单位有 小时 , 分 。1h= 60 min= 3600 s. 1.2 机械运动 1. 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 位置 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 标准 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 不动 的物体)叫参照 物. 3.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 参照物 。 4.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 相等 。(速度不变) 5. 速度:用来表示物体 运动快慢 的物理量。 6. 速度的定义: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物体在 单位时间 内通过的 路程 。公式: v=s/t 速度的单位是: m/s ;常用单位是: km/h 。1米/秒= 3.6 千米/小时 7. 平均速度:在变速运动中,用 路程 除以 时间 可得物体在这段路程中的快慢程度,这 就是平均速度。用公式: v=s/t 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是指 平均速度 。 9.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原理是: v=s/t 实验器材除了斜面、小车、金属片外,还需要 刻度尺 和 秒表 。 1.3 声现象 1.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 振动 而产生。 振动 停止,发声也停止。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靠 介质 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空气 传来的。 3. 声音速度: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 340m/s 。声音在 固体 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 比 气体 体快。利用回声可测距离:总总vt S s 2121==

八年级物理暑假生活指导答案

八年级物理暑假生活指导答案 2015八年级物理暑假生活指导答案 物理探索(一) 一、1-5:CBCBA6-10:CDCBC 二、 11、书包书包我们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2、相互形状运动状态 13、0-5N;1.6 15、惯性摩擦力 16、4重力和支持力8×10?阻力和牵引力6×103 17、不变2 18、乙甲 19、量程不能 三、 20、略 21、(1)弹簧测力计;(2)在弹性限度内,弹簧所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长;(3)22.94(4)B 22、(1)水平便于测量摩擦力(2)1、2、3f=F/51、4、5(3)2、3A 物理探索(二) 一、1-5:CABDB6-8:BDB

二、9受力面积压强增大减小10、4200011、甲F甲=F乙p甲=p 乙12、大减小减小13、6×10?1.5×10814BC 三、(1)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不同,其作用效果不同(2)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不同,压力作用效果不同(3)受力面积和压力 16、(1)相平(2)液体深度(3)丙、丁无关(4)乙丙(5)各个方向 四、 17解:(1)牛奶对杯子底的压强 P=ρ牛奶 gh=1.1×103kg/m3×10N/kg×15×10-2m=1650Pa 牛奶对杯子底部的压力 F=PS=1650Pa×100×10-?m2=16.5N (2)牛奶和杯的总重力 G=mg=(2kg+0.5kg)×10N/kg=25N 则这杯牛奶对桌面的压力为 p2=F2/S=25N/10010-?m2 =2500Pa 18、解: (1)根据G=mg,得: m=G/g =125.6N÷10N/kg =12.56kg (2)吸盘的面积s=π(D/2)2=3.14×(0.3m/2)2=0.07m2; F外=F内+G,即:P外S=P内S+G

初三物理表格专题

初三物理专题复习 表格专题 一、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1、表格题主要考核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而非概念的定义),以及形成过程中的科学思想、研究方法等问题。主要通过实验探究的手段获取实验数据,应用科学的方法分析、归纳实验数据,得到实验结论。 2、做表格题,要理清楚物理概念、规律的形成过程,尤其要重视密度、压强、功率、比热等物理概念,欧姆定律、阿基米德原理与浮力大小的关系等规律的形成过程。理解两个物理量比值的含义(物理意义),清楚可以用比值的方法,把不同的时间、面积、体积等物理量转化为相同的时间、面积、体积(即1秒,1米2,1米3)等。 3、要搞清楚实验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要研究问题(如压力作用效果、运动快慢等)之间的关系。 二、解题思路和方法 1、认真读题,明确实验的研究目的。 2、根据实验研究的目的,以及已经学过的知识内容和表格中栏目所对应的物理量,寻找研究的物理量与其它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公式)。 3、根据物理量间的关系或公式,启示(提示)回答问题的方法和思路,结合表格中物理量的数据,根据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4、回答问题时,依据、条件和结论缺一不可。依据就是比较表格中的实验次数及相应的数据;条件就是体现控制变量的思想,即要寻找表格数据中的相同物理量;结论就是根据依据和条件,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三、例题 1、为了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某同学用若干个同种材料制成的不同物体放在同一水平细沙面上,进行了三组实验,并记录有关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表三所示。实验时,他仔细观察沙面的凹陷程度,并通过比较,发现每一组沙面的凹陷程度相同,而各组却不同,第一组凹陷程度最大,第二组其次,第三组最小。 (1)分析比较实验序号l与4(或2与5、3与6)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观察到的现象,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显著。 (3)请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表二、表三中的数据及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得出结论。 (a)分析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初二物理(下册)复习资料全

八年级物理下册复习资料 第七章力 一、力 (一)基本概念、原理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即:物体之间的力是相互的)。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3、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4、) 5、力的示意图:将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在图中表示出来的方法。 6、力的示意图的具体画法是: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同一物体受到几个力时,力越大的线段越长。 (二)力的作用效果 1、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运动方向的改变; (2)运动快慢的改变; (3)运动方向和快慢同时改变 2、改变物体的形状。 二、{ 三、弹力 (一)基本概念、原理 1、概念: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弹力的特点 (1)在弹性范围内,发生形变的物体在弹力的作用下能恢复原来形状;

(2)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物体的弹性; (3)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物体的塑形。 3、弹力的三要素 (1)… (2)大小:物体的形变越大,弹力就越大;或拉力越大,弹簧伸长得越长; (3)方向:与形变方向相反; (4)作用点:在物体的受压处。 4、应用:测量力的大小 (1)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利用弹簧受拉力越大,伸长的长度越长的原理制成;(2)弹簧测力计的正确使用: 测量前:看零刻度、一大刻度、一小刻度 测量时:拉力与弹簧的轴线在一条直线上,使物体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三、) 四、重力 (一)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二)中立的三要素 1、大小:测量:用弹簧测力计测物重;计算:G=mg(重力于质量成正比)。 2、方向:总是竖直向下 3、作用点:重力在物体的作用点叫物体的重心。 第八章运动和力 一、* 二、基本概念、原理 (一)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复习资料

第一章 机械运动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有:王米(km)、 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1km=1 000m_ 1dm=0.1m; 1cm=0.01m; 1mm=0.001m; 1um=0.000 001m; 1nm=0.000 000 001m 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 尺。刻度尺的使用方法: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②测量 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 测物体的一端;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 视。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1h=60min 1 min=60s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 差。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 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工具、改进测量方法。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 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 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 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 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 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表示。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 度就越快;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速度越快。在匀速直线运动 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 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运动的路程除以所 用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运动物体的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计算公式: v=t s 其中: s 路程米(m);t 时间一秒(s);v 速度一 米/秒(m/s)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 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或m.s 1-,交通运输中常用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 符号为km/h 或km.h 1-, 1m/s=3.6km/h 。 2、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 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变速运动的快慢 用平均速度来表示,粗略研究时,也可用速度的公式来计算,平均速度=总路程/ 总时间。 四、测量平均速度 1、停表的使用:第一次按下时,表针开始转动(启动);第二次按下时,表针停止 转动(停止);第三次按下时,表针弹回零点(回表)。读数: 表中小圆圈的数字单位

苏科版2021初二年级物理暑假作业答案

苏科版2021初二年级物理暑假作业答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一、选择题(共36分,每小题2分) 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答案DBDDACADBDBABBDCDB 二、填空题(共14分,每空1分)

19.增大不变20.10减小 21.8竖直向上22.大受力面积小,压强大 23.连通器上升24.自身的重力不变 25.转动摇把定滑轮 三、实验探究题(第26题2分,第27题4分,第28题4分,第29题5分,计15分) 26.评分说明:正确画出F的力臂L1(1分)、重力G的示意图(1分) 27、(1)二力平衡; (2)甲和丙接触面越粗糙; (3)没有控制压力大小保持不变 28、(1)让力臂沿杠杆,便于直接从杠杆上读出力臂的大小;F1×L1=F2×L2;

(2)1变大 29、(1)2.4;(2)当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一定时,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且液体密度越大,所受浮力越大; (3)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4)1.2×103 【篇二】 一、 1.热胀冷缩的,35℃-42℃ 2.甲:11℃、乙16℃、丙:9℃ 3.冷热程度,温度高 4.冰水混合物,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273℃ 5.与温度计玻璃泡充分接触,温度计的量程(测量范围),与温度计垂直 6.T=t+273K,开尔文,K,316K 7.(1)液化,吸热(2)汽化,吸热(3)凝华,放热

8.(1)汽化(2)液化(3)升华(4)凝华 9.只在表面,任何温度都可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升高液体温度,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加大液体表面积。发生部位不同、温度条件不同、汽化快慢程度不同。吸收热量 10.晶体,非晶体。都要吸收热量,晶体有固定熔点,非晶体没有固定熔点 11.(1)230(2)固体升温,熔化,温度,吸收热量。液体升高,液体降温,液体凝固成晶体的过程,放出热量,固体降温。(3)3,固液共存,凝固,前者吸热后者放热 12.温度足够低,提高液体压强 二、 1.A 2.C 3.D 4.C 5.AD 6.C 7.B8.BC9.D10.C11.A12.C

初二年级下册物理暑假作业答案沪教版(Word版)

初二年级下册物理暑假作业答案沪教版 (2021最新版) 作者:______ 编写日期:2021年__月__日 一、填空题 1、40静止 2、蚊子“嗡嗡”水牛“哞哞”音色 3、光沿直线传播光的反射虚像 4、色散不能 5、液化不会 6、凸虚小于焦距电路板 7、蒸发吸热制冷(汽化吸热制冷)热胀冷缩 8、4.50.9×103kg/m3 二、选择题

CDABDDBCDC 三、作图题 19、略.20、略. 四、实验探究题: 21、2.5537.23 22、(1)上左(2)B右 23、(1)光的反射定律(2)像的大小关系(3)与平面镜距离大小关系 (4)不能虚(5)不合理只根据两次实验现象不能得出普遍的规律 24、(1)右(2)242.4(3)绳子较粗,使测量体积偏大 五、综合应用题 25、

(1)小 (2)是得 (3)得 故推荐用“中原之星”车组 26、10g11.25g 【篇二】 一、1.相互的具有惯性2.力的作用点竖直向下3..小瓶内水面上方的气压比瓶外大气压小4.大于甲5.变大变大6.弹2007.变小不变支持力8.3杠杆自重 二、9.B10.B11.A12.D13.C14.C15.D16.B17.D18.A 三、 四、21.(l)1.60(2)木块做加速运动(或测力计不在水平方向上)

22.(1)竖直匀速(2)71%74%(3)其它条件一定时,物重越大,机械效率越高(4)没有摩擦力的作用 23.(1)2、3(2)下落的高度地面材料球的型号(3)篮球受到空气阻力(或能量转化过程中有损耗)(4)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或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只要合理即可) 五、 24.(1)运动状态重(4) (2)F=G=mg=60kg×10N/kg=600N P=F/S=600N/150×10-4m3=4×104Pa (3)V=m/ρ=60kg/1.0×103m3=0.06m3 V排=0.9V=0.054m3) F浮=ρ水gV排=540N)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