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1 总则

1.0.1 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应专业标准的规定。

1.0.3 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1.0.4 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地基Subgrade, Foundation soils

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1.2 基础Foundation

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1.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

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2.1.4 重力密度(重度)Gravity density, Unit weight

单位体积岩土体所承受的重力,为岩土体的密度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2.1.5 岩体结构面Rock discontinuity structural plane

岩体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面,如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又称不连续构造面。2.1.6 标准冻结深度Standard frost penetration

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的实测最大冻结深度的平均值。

2.1.7 地基变形允许值Allowable subsoil deformation

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变形控制值。

2.1.8 土岩组合地基Soil-rock composite subgrade

在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或石芽密布

并有出露的地基;或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

2.1.9 地基处理Ground treatment, Ground improvement

为提高地基强度,或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工程措施。

2.1.10 复合地基Composite subgrade,Composite foundation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而形成的由地基土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

2.1.11 扩展基础Spread foundation

为扩散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使作用在基底的压应力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设计要求,且基础内部的应力满足材料强度的设计要求,通过向侧边扩展一定底面积的基础。2.1.12 无筋扩展基础Non-reinforced spread foundation

由砖、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组成的,且不需配置钢筋的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

2.1.13 桩基础Pile foundation

由设置于岩土中的桩和连接于桩顶端的承台组成的基础。

2.1.14 支挡结构Retaining structure

使岩土边坡保持稳定、控制位移、主要承受侧向荷载而建造的结构物。2.1.15 基坑工程Excavation engineering

为保证地面向下开挖形成的地下空间在地下结构施工期间的安全稳定所需的挡土结构及地下水控制、环境保护等措施的总称。

2.2 符号

2.2.1作用和作用效应

E a——主动土压力;

F 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

G k——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

M 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矩值;

p 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

p0——基础底面处平均附加压力;

Q k——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轴心竖向力作用下桩基中单桩所受竖向力。

2.2.2抗力和材料性能

a——压缩系数;

c——粘聚力;

E s——土的压缩模量;

e——孔隙比;

f a——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 ak——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 rk——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

q pa——桩端土的承载力特征值;

q sa——桩周土的摩擦力特征值;

R a——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w——土的含水量;

w L——液限;

w p——塑限;

γ——土的重力密度,简称土的重度;

δ——填土与挡土墙墙背的摩擦角;

δr——填土与稳定岩石坡面间的摩擦角;

θ——地基的压力扩散角;

μ——土与挡土墙基底间的摩擦系数;

ν——泊松比;

φ——内摩擦角。

2.2.3几何参数

A——基础底面面积;

b——基础底面宽度(最小边长);或力矩作用方向的基础底面边长;

d——基础埋置深度,桩身直径;

h0——基础高度;

H f——自基础底面算起的建筑物高度;

H g——自室外地面算起的建筑物高度;

L——房屋长度或沉降缝分隔的单元长度;

l——基础底面长度;

s——沉降量;

u——周边长度;

z0——标准冻深;

z n——地基沉降计算深度;

β——边坡对水平面的坡角。

2.2.4计算系数

——平均附加应力系数;

ηb——基础宽度的承载力修正系数;

ηd——基础埋深的承载力修正系数;

ψs——沉降计算经验系数。

3 基本规定

3.0.1 地基基础设计应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正常使用的程度分为三个设计等级,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表3.0.1选用。

表3.0.1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

设计

等级

建筑和地基类型

甲级重要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

30层以上的高层建筑

体型复杂,层数相差超过10层的高低层连成一体建筑物

大面积的多层地下建筑物(如地下车库、商场、运动场等)

对地基变形有特殊要求的建筑物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坡上建筑物(包括高边坡)

对原有工程影响较大的新建建筑物

场地和地基条件复杂的一般建筑物

位于复杂地质条件及软土地区的二层及二层以上地下室的基坑工程开挖深度大于15m的基坑工程

周边环境条件复杂、环境保护要求高的基坑工程

乙级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物除甲级、丙级以外的基坑工程

丙级场地和地基条件简单、荷载分布均匀的七层及七层以下民用建筑及一般工业建筑;次要的轻型建筑物

非软土地区且场地地质条件简单、基坑周边环境条件简单、环境保护要求不高且开挖深度小于5.0m的基坑工程

3.0.2 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长期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程度,

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计算的有关规定;

2 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设计;

3 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作变形验算:

l)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且体型复杂的建筑;

2)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

3)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时;

4)相邻建筑距离近,可能发生倾斜时;

5)地基内有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结未完成时。

4 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挡土墙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尚应验算其稳定性;

5 基坑工程应进行稳定性验算;

6 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尚应进行抗浮验算。

3.0.3 表3.0.3所列范围内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可不作变形验算。

表3.0.3 可不作地基变形验算的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范围

地基主要受力层情况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 ak(kPa)

80≤f ak

<100

100≤f ak

<130

130≤f ak

<160

160≤f ak

<200

200≤f ak

<300

各土层坡度(%) ≤5 ≤10 ≤10 ≤10 ≤10

建筑类型

砌体承重结构、框架结构

(层数)

≤5 ≤5 ≤6 ≤6 ≤7

单层

排架

结构

( 6m

柱距)

吊车额定起

重量(t)

10~15 15~20 20~30 30~50 50~100 厂房跨度

(m)

≤18 ≤24 ≤30 ≤30 ≤30

吊车额定起

重量(t)

5~10 10~15 15~20 20~30 30~75 厂房跨度(m) ≤18 ≤24 ≤30 ≤30 ≤30 烟囱高度(m) ≤40 ≤50 ≤75 ≤100 水塔

高度(m) ≤20 ≤30 ≤30 ≤30

容积(m3) 50~100

100~200 200~

300

300~500 500~1000

注: 1 地基主要受力层系指条形基础底面下深度为3b(b为基础底面宽度),独立基础下为1.5b,且厚度均不小于5m的范围(二层以下一般的民用建筑除外);

2 地基主要受力层中如有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的土层时,表中砌体承重结构的设计,应符合

本规范第7章的有关要求;

3 表中砌体承重结构和框架结构均指民用建筑,对于工业建筑可按厂房高度、荷载情况折合成与

其相当的民用建筑层数;

4 表中吊车额定起重量、烟囱高度和水塔容积的数值系指最大值。

3.0.4 地基基础设计前应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提供下列资料:

1)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评价其危害程度;

2)建筑物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及其均匀性,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以及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3)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和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以及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4)在抗震设防区应划分场地类别,并对饱和砂土及粉土进行液化判别;

5)对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提出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设计方案建议;提供与设计要求相对应的地基承载力及变形计算参数,并对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6)当工程需要时,尚应提供:深基坑开挖的边坡稳定计算和支护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论证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基坑施工降水的有关技术参数及地下水控制方法的建议;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防水位;

2 地基评价宜采用钻探取样、室内土工试验、触探、并结合其它原位测试方法进行。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应提供载荷试验指标、抗剪强度指标、变形参数指标和触探资料;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应提供抗剪强度指标、变形参数指标和触探资料;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应提供触探及必要的钻探和土工试验资料。

3 建筑物地基均应进行施工验槽。当地基条件与原勘察报告不符时,应进行施工勘察。3.0.5 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作用效应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2 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

3 计算挡土墙、地基或滑坡稳定以及基础抗浮稳定时,作用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1.0;

4 在确定基础或桩基承台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作用效应和相应的基底反力、挡土墙土压力以及滑坡推力,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当需要验算基础裂缝宽度时,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作用的标准组合;

5 基础设计安全等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重要性系数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采用,但结构重要性系数(γ0)不应小于1.0。

3.0.6 地基基础设计时,作用组合的效应设计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标准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 k)应按下式确定:

S k=S Gk+S Q1k+ψc2S Q2k+……+ψcn S Qnk(3.0.6-1)

式中:S Gk——永久作用标准值(G k)的效应;

S Q i k——第i个可变作用标准值(Q i k)的效应;

ψci——第i个可变作用(Q i)的组合值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取值。

2 准永久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 k)应按下式确定:

S k=S Gk+ψq1S Q1k+ψq2S Q2k+ …… +ψqn S Qnk (3.0.6-2)

式中:ψqi——第i个可变作用的准永久值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取值。

3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由可变作用控制的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 d),应按下式确定:

S d=γG S Gk+γQ1S Q1k+γQ2ψc2S Q2k+ …… +γQnψcn S Qnk (3.0.6-3)

式中:γG——永久作用的分项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取值;

γQi——第i个可变作用的分项系数,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 50009的规定取值。

4 对由永久作用控制的基本组合,也可采用简化规则,基本组合的效应设计值(S d)可按下式确定:

S d=1.35S k(3.0.6-4)

式中:S k——标准组合的作用效应设计值。

3.0.7 地基基础的设计使用年限不应小于建筑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

4 地基岩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指标

4.1 岩土的分类

4.1.1 作为建筑地基的岩土,可分为岩石、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和人工填土。4.1.2 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完整程度可按本规范第4.1.3~4.1.4条划分。

4.1.3 岩石的坚硬程度应根据岩块的饱和单轴抗压强度f rk按表4.1.3分为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和极软岩。当缺乏饱和单轴抗压强度资料或不能进行该项试验时,可在现场通过观察定性划分,划分标准可按本规范附录A.0.1条执行。岩石的风化程度可分为未风化、微风化、中等风化、强风化和全风化。

表4.1.3 岩石坚硬程度的划分

坚硬程度类别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极软岩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

>60 60≥f rk>30 30≥f rk>15 15≥f rk>5 ≤5

准值f rk (MPa)

4.1.4 岩体完整程度应按表4.1.4划分为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和极破碎。当缺乏试验数据时可按本规范附录A.0.2条确定。

表4.1.4 岩体完整程度划分

完整程度等级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破碎极破碎完整性指数>0.75 0.75~0.55 0.55~0.35 0.35~0.15 <0.15 注:完整性指数为岩体纵波波速与岩块纵波波速之比的平方。选定岩体、岩块测定波速时应有代表性。

4.1.5 碎石土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的土。碎石土可按表4.1.5分为漂石、块石、卵石、碎石、圆砾和角砾。

表4.1.5 碎石土的分类

土的名称颗粒形状粒组含量

漂石块石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棱角形为主

粒径大于200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

50%

卵石碎石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棱角形为主

粒径大于20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

50%

圆砾角砾圆形及亚圆形为主

棱角形为主

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

50%

注: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栏从上到下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4.1.6 碎石土的密实度,可按表4.1.6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

表4.1.6 碎石土的密实度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锤击数N63.5 密实度

N63.5≤5 松散

5< N63.5≤10 稍密

10< N63.5≤20 中密

N63.5>20 密实

注:1. 本表适用于平均粒径小于等于50mm且最大粒径不超过100mm的卵石、碎石、圆砾、角砾。对于平均粒径大于50mm或最大粒径大于100mm的碎石土,可按本规范附录B鉴别其密实度;

2. 表内N6

3.5为经综合修正后的平均值。

4.1.7 砂土为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超过全重50%的土。砂土可按表4.1.7分为砾砂、粗砂、中砂、细砂和粉砂。

表4.1.7 砂土的分类

土的名称粒组含量

砾砂粒径大于2mm的颗粒含量占全重25%~50%

粗砂粒径大于0.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

中砂粒径大于0.2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

细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85%

粉砂粒径大于0.075mm的颗粒含量超过全重50%

注:分类时应根据粒组含量栏从上到下以最先符合者确定。

4.1.8 砂土的密实度,可按表4.1.8分为松散、稍密、中密、密实。

表4.1.8 砂土的密实度

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N密实度

N≤10 松散

10< N≤15 稍密

15< N≤30 中密

N>30 密实

注: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判定砂土的密实度时,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4.1.9 粘性土为塑性指数I p大于10的土,可按表4.1.9分为粘土、粉质粘土。

表4.1.9 粘性土的分类

塑性指数I p土的名称

I p>17 粘土

10< I p≤17 粉质粘土

注:塑性指数由相应于76g圆锥体沉入土样中深度为10mm时测定的液限计算而得。

4.1.10 粘性土的状态,可按表4.1.10分为坚硬、硬塑、可塑、软塑、流塑。

表4.1.10 粘性土的状态

液性指数I L 状态

I L≤0 坚硬

0

0.25

0.75

I L>1 流塑

注:当用静力触探探头阻力判定粘性土的状态时,可根据当地经验确定。

4.1.11 粉土为介于砂土与粘性土之间,塑性指数(I p)小于或等于10且粒径大于0.075mm 的颗粒含量不超过全重50%的土。

4.1.12 淤泥为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并经生物化学作用形成,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 1.5的粘性土。当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而天然孔隙比小于1.5但大于或等于1.0的粘性土或粉土为淤泥质土。含有大量未分解的腐殖质,有机质含量大于60%的土为泥炭,有机质含量大于等于10%且小于等于60%的土为泥炭质土。4.1.13 红粘土为碳酸盐岩系的岩石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高塑性粘土。其液限一般大于50%。红粘土经再搬运后仍保留其基本特征,其液限大于45%的土为次生红粘土。4.1.14 人工填土根据其组成和成因,可分为素填土、压实填土、杂填土、冲填土。素填土为由碎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等组成的填土。经过压实或夯实的素填土为压实填土。杂填土为含有建筑垃圾、工业废料、生活垃圾等杂物的填土。冲填土为由水力冲填泥砂形成的填土。

4.1.15 膨胀土为土中粘粒成分主要由亲水性矿物组成,同时具有显著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特性,其自由膨胀率大于或等于40%的粘性土。

4.1.16 湿陷性土为在一定压力下浸水后产生附加沉降,其湿陷系数大于或等于0.015的土。

4.2 工程特性指标

4.2.1 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可采用强度指标、压缩性指标以及静力触探探头阻力、动力触探锤击数、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载荷试验承载力等特性指标表示。

4.2.2 地基土工程特性指标的代表值应分别为标准值、平均值及特征值。抗剪强度指标应取标准值,压缩性指标应取平均值,载荷试验承载力应取特征值。

4.2.3 载荷试验应采用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或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浅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浅层地基,深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深层地基。两种载荷试验的试验要求应分别符合本规范附录C、D的规定。

4.2.4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可采用原状土室内剪切试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现场剪切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等方法测定。当采用室内剪切试验确定时,宜选择三轴压缩试验的自重压力下预固结的不固结不排水试验。经过预压固结的地基可采用固结不排水试验。每层土的试验数量不得少于六组。室内试验抗剪强度指标c k、φk,可按本规范附录E确定。在验算坡体的稳定性时,对于已有剪切破裂面或其它软弱结构面的抗剪强度,应进行野外大型剪切试验。

4.2.5 土的压缩性指标可采用原状土室内压缩试验、原位浅层或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旁压试验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采用室内压缩试验确定压缩模量时,试验所施加的最大压力应超过土自重压力与预计的附加压力之和,试验成果用e~p曲线表示;

2 当考虑土的应力历史进行沉降计算时,应进行高压固结试验,确定先期固结压力、压缩指数,试验成果用e~lg p曲线表示。为确定回弹指数,应在估计的先期固结压力之后进行一次卸荷,再继续加荷至预定的最后一级压力;

3 当考虑深基坑开挖卸荷和再加荷时,应进行回弹再压缩试验,其压力的施加应与实际的加卸荷状况一致;

4. 2. 6 地基土的压缩性可按p1为100kPa,p2为200kPa时相对应的压缩系数值a1-2划分为低、中、高压缩性,并符合以下规定:

1 当a1-2<0.1MPa-1时,为低压缩性土;

2 当0.1MPa-1≤a1-2<0.5MPa-1时,为中压缩性土;

3 当a1-2≥0.5MPa-1时,为高压缩性土。

5地基计算

5.1 基础埋置深度

5.1.1 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按下列条件确定:

1 建筑物的用途,有无地下室、设备基础和地下设施,基础的形式和构造;

2 作用在地基上的荷载大小和性质;

3 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

4 相邻建筑物的基础埋深;

5 地基土冻胀和融陷的影响。

5.1.2 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当上层地基的承载力大于下层土时,宜利用上层土作持力层。除岩石地基外,基础埋深不宜小于0.5m。

5.1.3高层建筑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稳定性要求。

5.1.4 在抗震设防区,除岩石地基外,天然地基上的箱形和筏形基础其埋置深度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5;桩箱或桩筏基础的埋置深度(不计桩长)不宜小于建筑物高度的1/18。5.1.5 基础宜埋置在地下水位以上,当必须埋在地下水位以下时,应采取地基土在施工时不受扰动的措施。当基础埋置在易风化的岩层上,施工时应在基坑开挖后立即铺筑垫层。5.1.6 当存在相邻建筑物时,新建建筑物的基础埋深不宜大于原有建筑基础。当埋深大于原有建筑基础时,两基础间应保持一定净距,其数值应根据建筑荷载大小、基础形式和土质情况确定。

5.1.7 季节性冻土地基的场地冻结深度应按下式进行计算:

z d= z0·ψzs·ψzw·ψze(5.1.7)

式中:z d——场地冻结深度(m),当有实测资料时按z d=h’-Δz计算;

h’——最大冻深出现时场地最大冻土层厚度(m);

Δz——最大冻深出现时场地地表冻胀量(m);

z0——标准冻结深度(m)。当无实测资料时,按本规范附录F采用;

ψzs——土的类别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5.1.7-1;

ψzw——土的冻胀性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5.1.7-2;

ψze——环境对冻深的影响系数,按表5.1.7-3。

表5.1.7-1 土的类别对冻深的影响系数

土的类别影响系数ψzs

粘性土 1.00

细砂、粉砂、粉土 1.20

中、粗、砾砂 1.30

大块碎石土 1.40

表5.1.7-2 土的冻胀性对冻深的影响系数

冻胀性影响系数ψzw

不冻胀 1.00

弱冻胀0.95

冻胀0.90

强冻胀0.85

特强冻胀0.80

表5.1.7-3 环境对冻深的影响系数

周围环境影响系数ψze

村、镇、旷野 1.00

城市近郊0.95

城市市区0.90

注:环境影响系数一项,当城市市区人口为20~50万时,按城市近郊取值;当城市市区人口大于50万小于或等于100万时,只计入市区影响;当城市市区人口超过100万时,除计入市区影响外,尚应考虑5公里以内的郊区近郊影响系数。

5.1.8 季节性冻土地区基础埋置深度宜大于场地冻结深度。对于深厚季节冻土地区,当建筑基础底面土层为不冻胀、弱冻胀、冻胀土时,基础埋置深度可以小于场地冻结深度,基底允许冻土层最大厚度应根据当地经验确定。没有地区经验时可按本规范附录G查取。此时,基础最小埋深d min可按下式计算:

d min = z d - h max(5.1.8)

式中:h max——基础底面下允许冻土层的最大厚度(m)。

5.1.9 地基土的冻胀类别分为不冻胀、弱冻胀、冻胀、强冻胀和特强冻胀,可按本规范附录G 查取。在冻胀、强冻胀和特强冻胀地基上采用防冻害措施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对在地下水位以上的基础,基础侧表面应回填不冻胀的中、粗砂,其厚度不应小于200mm ;对在地下水位以下的基础,可采用桩基础、保温性基础、自锚式基础(冻土层下有扩大板或扩底短桩),也可将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做成正梯形的斜面基础;

2 宜选择地势高、地下水位低、地表排水条件好的建筑场地。对低洼场地,建筑物的室外地坪标高应至少高出自然地面300mm~500mm ,其范围不宜小于建筑四周向外各一倍冻深距离的范围;

3 应做好排水设施,施工和使用期间防止水浸入建筑地基。在山区应设截水沟或在建筑物下设置暗沟,以排走地表水和潜水;

4 在强冻胀性和特强冻胀性地基上,其基础结构应设置钢筋混凝土圈梁和基础梁,并控制建筑的长高比;

5 当独立基础联系梁下或桩基础承台下有冻土时,应在梁或承台下留有相当于该土层冻胀量的空隙;

6 外门斗、室外台阶和散水坡等部位宜与主体结构断开,散水坡分段不宜超过1.5m ,坡度不宜小于3%,其下宜填入非冻胀性材料;

7 对跨年度施工的建筑,入冬前应对地基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按采暖设计的建筑物,当冬季不能正常采暖时,也应对地基采取保温措施。

5.2 承载力计算 5.2.1 基础底面的压力,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当轴心荷载作用时

p k ≤f a (5.2.1-1) 式中:p k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平均压力值(kPa ); f a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

2 当偏心荷载作用时,除符合式(5.2.1-1)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式规定: p kmax ≤1.2f a (5.2.1-2) 式中:p kmax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大压力值(kPa )。 5.2.2 基础底面的压力,可按下列公式确定: 1 当轴心荷载作用时 A

G F p k

k k +=

(5.2.2-1) 式中:F k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上部结构传至基础顶面的竖向力值(kN ); G k ——基础自重和基础上的土重(kN );

b

e a F k +G k p kmax

A ——基础底面面积(m 2)。 2 当偏心荷载作用时 W

M A G F p k

k k k ++=

max (5.2.2-2) W

M A G F p k

k k k -

+=

min (5.2.2-3) 式中:M k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作用于基础底面的力矩值(kN ·m ); W ——基础底面的抵抗矩(m 3);

p kmin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基础底面边缘的最小压力值(kPa )。

3 当基础底面形状为矩形且偏心距e >b /6时(图5.2.2)时,p kmax 应按下式计算: la

G F p k k k 3)

(2max +=

(5.2.2-4)

式中:l ——垂直于力矩作用方向的基础底面边长(m ); a ——合力作用点至基础底面最大压力边缘的距离(m )。

图5.2.2 偏心荷载(e > b /6)下基底压力计算示意

b —力矩作用方向基础底面边长

5.2.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由载荷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公式计算、并结合工程实践经验等方法综合确定。

5.2.4 当基础宽度大于3m 或埋置深度大于0.5m 时,从载荷试验或其它原位测试、经验值等方法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尚应按下式修正:

f a = f ak +ηb γ(b -3)+ηd γm (d -0.5) (5.2.4) 式中:f a ——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

f ak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按本规范第5.2.3条的原则确定;

ηb 、ηd ——基础宽度和埋深的地基承载力修正系数,按基底下土的类别查表5.2.4取值;

γ——基础底面以下土的重度(kN /m 3),地下水位以下取浮重度;

3a

b——基础底面宽度(m),当基础底面宽度小于3m时按3m取值,大于6m时按6m 取值;

γm——基础底面以上土的加权平均重度(kN/m3),位于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取有效重度;

d——基础埋置深度(m),宜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在填方整平地区,可自填土地面标高算起,但填土在上部结构施工后完成时,应从天然地面标高算起。对于地

下室,如采用箱形基础或筏基时,基础埋置深度自室外地面标高算起;当采用

独立基础或条形基础时,应从室内地面标高算起。

表5.2.4 承载力修正系数

土的类别ηbηd 淤泥和淤泥质土0 1.0

人工填土

e或I L大于等于0.85的粘性土

0 1.0

红粘土含水比αw>0.8

含水比αw≤0.8

0.15

1.2

1.4

大面积压实填土压实系数大于0.95、粘粒含量ρc≥10%的粉土0 1.5 最大干密度大于2100kg/m3的级配砂石0 2.0

粉土粘粒含量ρc≥10%的粉土

粘粒含量ρc<10%的粉土

0.3

0.5

1.5

2.0

e及I L均小于0.85的粘性土

粉砂、细砂(不包括很湿与饱和时的稍密状态) 中砂、粗砂、砾砂和碎石土0.3

2.0

3.0

1.6

3.0

4.4

注: 1 强风化和全风化的岩石,可参照所风化成的相应土类取值,其他状态下的岩石不修正;

2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按本规范附录D深层平板载荷试验确定时ηd取0;

3 含水比是指土的天然含水量与液限的比值;

4 大面积压实填土是指填土范围大于两倍基础宽度的填土。

5.2.5 当偏心距(e)小于或等于0.033倍基础底面宽度时,根据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下式计算,并应满足变形要求:

f a= M bγb+M dγm d+M c c k(5.2.5)

式中:f a——由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定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M b、M d、M c——承载力系数,按表5.2.5确定;

b——基础底面宽度(m),大于6m时按6m取值,对于砂土小于3m时按3m取值;

c k——基底下一倍短边宽度的深度范围内土的粘聚力标准值(kPa)。

表5.2.5 承载力系数M b、M d、M c

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φk(°)M b M d M c

0 2 4 6

0.03

0.06

0.10

1.00

1.12

1.25

1.39

3.14

3.32

3.51

3.71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40

0.14 0.18 0.23 0.29 0.36 0.43 0.51 0.61 0.80 1.10 1.40 1.90 2.60 3.40 4.20 5.00 5.80 1.55 1.73 1.94 2.17 2.43 2.72 3.06 3.44 3.87 4.37 4.93 5.59 6.35 7.21 8.25 9.44 10.84 3.93 4.17 4.42 4.69 5.00 5.31 5.66 6.04 6.45 6.90 7.40 7.95 8.55 9.22 9.97 10.80 11.73

注:φk —基底下一倍短边宽度的深度范围内土的内摩擦角标准值(°)。

5. 2. 6 对于完整、较完整、较破碎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按本规范附录H 岩基载荷试验方法确定;对破碎、极破碎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可根据平板载荷试验确定。对完整、较完整和较破碎的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也可根据室内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按下式进行计算:

f a =ψr ·f rk (5.2.6) 式中:f a ——岩石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

f rk ——岩石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标准值(kPa ),可按本规范附录J 确定;

ψr ——折减系数。根据岩体完整程度以及结构面的间距、宽度、产状和组合,由地方

经验确定。无经验时,对完整岩体可取0.5;对较完整岩体可取0.2~0.5;对较破碎岩体可取0.1~0.2。

注: 1上述折减系数值未考虑施工因素及建筑物使用后风化作用的继续;

2对于粘土质岩,在确保施工期及使用期不致遭水浸泡时,也可采用天然湿度的试样,不进行 饱和处理。

5. 2. 7 当地基受力层范围内有软弱下卧层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应按下式验算软弱下卧层的地基承载力:

p z +p cz ≤f az (5.2.7-1) 式中:p z ——相应于作用的标准组合时,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的附加压力值(kPa ); p cz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 );

f az ——软弱下卧层顶面处经深度修正后的地基承载力特征值(kPa )。

2 对条形基础和矩形基础,式(5.2.7-1)中的p z 值可按下列公式简化计算: 条形基础 θ

tan 2)

(z b p p b p c k z +-= (5.2.7-2)

矩形基础

)

tan 2)(tan 2()

(θθz l z b p p lb p c k z ++-=

(5.2.7-3)

式中:b ——矩形基础或条形基础底边的宽度(m ); l ——矩形基础底边的长度(m );

p c ——基础底面处土的自重压力值(kPa ); z ——基础底面至软弱下卧层顶面的距离(m );

θ——地基压力扩散线与垂直线的夹角(°),可按表5.2.7采用。

表5.2.7 地基压力扩散角θ

E s1/E s2 z /b

0.25 0.50 3

5 10

6° 10° 20° 23° 25° 30°

注:1 Es1为上层土压缩模量;E s2为下层土压缩模量;

2 z /b <0.25时取θ=0°,必要时,宜由试验确定;z /b >0.50时θ值不变;

3 z /b 在0.25与0.50之间可插值使用。

5. 2. 8 对于沉降已经稳定的建筑或经过预压的地基,可适当提高地基承载力。

5. 3 变形计算

5. 3. 1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计算值,不应大于地基变形允许值。 5.3. 2 地基变形特征可分为沉降量、沉降差、倾斜、局部倾斜。 5.3. 3 在计算地基变形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由于建筑地基不均匀、荷载差异很大、体型复杂等因素引起的地基变形,对于砌体承重结构应由局部倾斜值控制;对于框架结构和单层排架结构应由相邻柱基的沉降差控制;对于多层或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应由倾斜值控制;必要时尚应控制平均沉降量。

2 在必要情况下,需要分别预估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和使用期间的地基变形值,以便预留建筑物有关部分之间的净空,选择连接方法和施工顺序。

5. 3. 4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应按表5.3.4规定采用。对表中未包括的建筑物,其地基变形允许值应根据上部结构对地基变形的适应能力和使用上的要求确定。

表5.3.4 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 变 形 特 征

地 基 土 类 别

中、低压缩性土 高压缩性土

砌体承重结构基础的局部倾斜

0.002 0.003 工业与民用建筑相邻柱

基的沉降差 框架结构 0.002l 0.003l

砌体墙填充的边排柱

0.0007l

0.001l

当基础不均匀沉降时不产生附加应力的结构

0.005l 0.005l 单层排架结构(柱距为6m)柱基的沉降量(mm)

(120)

200

桥式吊车轨面的倾斜(按

不调整轨道考虑) 纵 向 0.004 横 向 0.003 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整体倾斜

H g ≤24 0.004 24

0.003 60100

0.002 体型简单的高层建筑基础的平均沉降量(mm)

200 高耸结构基础的倾斜

H g ≤20 0.008 20

(mm)

H g ≤100 400 100

200

注:1 本表数值为建筑物地基实际最终变形允许值;

2 有括号者仅适用于中压缩性土;

3 l 为相邻柱基的中心距离(mm);H g 为自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m);

4 倾斜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5 局部倾斜指砌体承重结构沿纵向6~10m 内基础两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

5.3.5 计算地基变形时,地基内的应力分布,可采用各向同性均质线性变形体理论。其最终变形量可按下式进行计算: ∑=---='=n

i i i i i si

s

s z z E p s s 1110

)(ααψψ (5.3.5) 式中:s ——地基最终变形量(mm );

s ’——按分层总和法计算出的地基变形量(mm );

Ψs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根据地区沉降观测资料及经验确定,无地区经验时可根据

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的当量值(s E )、基底附加压力按表5.3.5取值;

n ——地基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所划分的土层数(图5.3.5); p 0——相应于作用的准永久组合时基础底面处的附加压力(kPa );

E si ——基础底面下第i 层土的压缩模量(MPa ),应取土的自重压力至土的自重压力

与附加压力之和的压力段计算;

z i 、z i-1——基础底面至第i 层土、第i-1层土底面的距离(m );

i α、1-i α——基础底面计算点至第i 层土、第i-1层土底面范围内平均附加应力系数,可按

1

2 n α

i α

b

5

4 z n

z i

z i -1

Δz

1

-i α本规范附录K 采用。

图5.3.5 基础沉降计算的分层示意

1-天然地面标高;2-基底标高;3-平均附加应力系数α曲线;4- i -1层;5- i 层

表5.3.5 沉降计算经验系数ψs

s E (MPa)

基底附加压力 2.5 4.0 7.0 15.0 20.0 p 0≥f ak p 0≤0.75f ak

1.4 1.1

1.3 1.0

1.0 0.7

0.4 0.4

0.2 0.2

5. 3. 6 变形计算深度范围内压缩模量的当量值(s E ),应按下式计算:

∑∑=

si

i

i

s

E

A A E (5.3.6)

式中:A i ——第i 层土附加应力系数沿土层厚度的积分值。

5. 3. 7 地基变形计算深度z n (图5.3.5),应符合式(5.3.7)的规定。当计算深度下部仍有较软土层时,应继续计算。

∑='?≤'?n

i i

n

s s 1

025.0 (5.3.7)

式中:Δs ’i ——在计算深度范围内,第i 层土的计算变形值(mm );

Δs ’n ——在由计算深度向上取厚度为Δz 的土层计算变形值(mm ),Δz 见图5.3.5并

按表5.3.7确定。

表5.3.7 Δz

b (m)

≤2 2<b ≤4 4<b ≤8 b >8 Δz (m)

0.3 0.6 0.8 1.0

3

案例撰写规范和格式要求

案例撰写规范和格式要求 一、案例撰写规范 (一)案例正文的基本结构及相关要求 1.标题:以不带暗示性的中性标题为宜(企业名/企业名+主题); 要求:提供企业真实名称,如需隐去,另附说明。选题要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能够反映某地区、某行业或更大范围的经营管理问题。 2.首页注释: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案例版权,案例真实性等; 3.内容提要及关键词; 要求:内容提要总结案例内容,不作评论分析,300字以内。关键词3-5个。 4.引言/开头—开门见山/点题; 要求:点明时间、地点、决策者、关键问题等信息,尽量简练,一般用一段文字即可,要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5.相关背景介绍; 要求:行业、公司、主要人物、事件等相关背景内容翔实充分,能有效辅助案例课堂讨论分析。 6.主题内容:大中型案例宜分节,并有节标题; 要求:陈述客观平实、不出现作者的评论分析,决策点突出,所述内容及相关数据具备完整性和一致性。节标题分一级标题,二级标题(1(正文一级标题);1.1(正文二级标题)……,1.2……) 7.结尾; 要求:根据需要,写法有所不同,比较通行的写法有三种:一是对正文的精辟总结;二是提出决策问题引发读者思考;三是自然淡出。 8.脚注,附件(图表、附录等);

说明:脚注以小号字附于有关内容同页的下端,以横线与正文断开;图表编号,设标题(中英文)。 9.(英文)案例名称、作者姓名、工作单位,摘要(与中文内容提要相对应),关键词。 要求:英文摘要150—200个英文单词,英文题目和摘要符合科技英文书写规范。 (二)案例使用说明的基本结构 1.教学目的与用途:适用的课程、对象,教学目标; 2.启发思考题:提示学员思考方向,2-5题为宜; 3.分析思路:给出案例分析的逻辑路径; 4.理论依据与分析:分析该案例所需要的相关理论,以及具体分析 5.背景信息:案例进展程度等其它案例正文中未提及的背景信息; 6.关键要点:案例分析中的关键所在,案例教学中的关键知识点、能力点等; 7.建议课堂计划:案例教学过程中的时间安排及如何就该案例进行组织引导提出建议; 8.相关附件。(图表等) 9.其它教学支持(可选项)。 说明:(1)计算机支持。列出支持这一案例的计算机程序和软件包,它们的可得性,以及如何在教学中使用它们的建议或说明。(2)视听辅助手段支持。可得到的,能与案例一起使用的电影、录像带、幻灯片、剪报、样品和其他材料。 二、教学型案例的格式要求 案例正文:(幼圆、小三、加粗)(多倍行距1.3、除案例名称的1为幼圆,全文为Times New Roman) 案例名称(幼圆、三号、加粗)[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最新版本

1 总则 1.0.1 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应专业标准的规定。 1.0.3 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1.0.4 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地基Subgrade, Foundation soils 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1.2 基础Foundation 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1.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 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2.1.4 重力密度(重度)Gravity density, Unit weight 单位体积岩土体所承受的重力,为岩土体的密度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2.1.5 岩体结构面Rock discontinuity structural plane 岩体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面,如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又称不连续构造面。2.1.6 标准冻结深度Standard frost penetration 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的实测最大冻结深度的平均值。 2.1.7 地基变形允许值Allowable subsoil deformation 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变形控制值。 2.1.8 土岩组合地基Soil-rock composite subgrade 在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或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或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 2.1.9 地基处理Ground treatment, Ground improvement 为提高地基强度,或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工程措施。 2.1.10 复合地基Composite subgrade,Composite foundation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而形成的由地基土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 2.1.11 扩展基础Spread foundation 为扩散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使作用在基底的压应力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设计要求,且基础内部的应力满足材料强度的设计要求,通过向侧边扩展一定底面积的基础。2.1.12 无筋扩展基础Non-reinforced spread foundation 由砖、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组成的,且不需配置钢筋的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 2.1.13 桩基础Pile foundation

论文本模板和格式规范

体育学院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的撰写 一、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一般要求 1.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的内容应完整、准确。 2.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应采用国家正式公布实施的简化汉字和法定的计量单位。 3.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中采用的术语、符号、代号全文必须统一,并符合规范化的要求。论文中使用新的专业术语、缩略语、习惯用语,应加以注释。国外新的专业术语、缩略语,必须在译文后用圆括号注明原文。 4.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文稿用白色A4纸打印。 5.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稿纸四周应留足空白边缘,左侧装订。 6.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的电子插图、照片等必须确保能复制或微缩。 7.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的页码从“绪论”或“引言”数起(包括绪论、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谢辞或致谢等),用阿拉伯数字编连续码;插图和附表清单、符号和缩略词说明等用阿拉伯数字单独编连续码。 二、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结构及编排要求 (一) 封面 封面包括论文(设计)题目、作者姓名、学号、年级、专业名称、指导教师姓名及所在学院七部分。采用教务处网页上提供的统一封面格式。论文题目(小三号宋体、加粗)和其他信息(四号楷体GB-2312、加粗)打印在封面合适的位置上。论文题目(包括副题和标点符号)不超过36个汉字。(见附22) (二) 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是论文(设计)主要内容、观点的摘录,应反映论文(设计)的主要信息。 中文摘要一般300左右字,中英文摘要应相对应,且中文摘要在前,英文摘要在后。 “摘要”二字(小三号黑体、居中),两字间空一格(注:“一格”的标准为一个汉字,以下同),英文“ABSTRAT”(小三号Times New Roman、加粗、居中)。 关键词是反映毕业论文(设计)主体内容的名词,供检索使用。每篇毕业论文(设计)一般选取3-5个关键词,各关键词间用分号隔开,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小四号黑体),其后依次为冒号、关键词(小四号宋体、每两个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下空二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小四号Times New Roman),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相对应。每段开头留四个字符空格。摘要内容后下空二行打印“Key words”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 B50007-2011【28条】3.0.2 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长期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程度,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计算的有关规定; 2 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设计; 3 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作变形验算: 1)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 ,且体型复杂的建筑; 2) 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 3) 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时; 4) 相邻建筑距离近,可能发生倾斜时; 地基内有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结未完成时。 4 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挡土墙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尚应验算其稳定性;

5 基坑工程应进行稳定性验算; 6 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尚应进行抗浮验算。 3.0.5 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作用效应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2 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 3 计算挡土墙、地基或滑坡稳定以及基础抗浮稳定时,作用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1.0。 4 在确定基础或桩基承台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作用效应和相应的基底反力、挡土墙土压力以及滑坡推力,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当需要验算基础裂缝宽度时,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作用的标准组合; 5 基础设计安全等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重要性系数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采用,但结构重要性系数(γo) 不应小于1.0 。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格式要求内容

毕业设计(论文)撰写标准 一、毕业设计(论文)的编写格式: 1.“摘要”、“目录” 黑体,三号,居中排列。 2.“引言”、“结论” 、“参考文献”黑体,四号,左对齐排列,“致谢”、“附录”黑体,四号,居中排列。 3.正文:各章标题黑体,四号,居左排列。各章下的节标题黑体,小四号,居左排列。正文内容中文为宋体,小四号。正文中的图名和表名及相应内容用宋体,五号字体,图名置于图正下方,表名置于表正上方。 4.页眉:宋体五号,居中排列。内容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5.页码:宋体小五号,页脚居中排列。页码从引言开始编号,一直编到附录。 二、毕业设计(论文)的前置部分: 毕业设计(论文)的前置部分包括封面、中文摘要、目录等。 1.题目:题目是以最恰当、最简明的词语反映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逻辑组合。中文题目(包括副题和标点符号)一般不宜超过20字。 2.中文摘要及关键词 (1)中文摘要内容,宋体,小四号,一般为300字左右。摘要中不宜出现公式、非公用的符号、术语等。 (2)每篇论文选取3~5个关键词,关键词排列在摘要的左下方一行,顶格写:“关键词:”为黑体,小四号,内容采用小四号、宋体、接排、各个关键词之间有分号隔开。 3.目录:按照引言、论文的章节、结论、参考文献、致谢、附录等前后顺序,编写序号、名称和页码。目录页排在中文摘要之后,目录要求自动生成。 三、毕业设计(论文)的主体部分: 毕业设计(论文)的主题部分包括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等。字数(正文部分)要求8000字以上。 1.引言:简要说明作者所作工作的目的、范围、国内外进展情况、前人研究成果、本人的设想、研究方法等。 2.正文:毕业设计(论文)的核心部分,包括理论分析、数据资料、实验方法、结果、本人的论点和结论等内容,还要附有各种有关的图表、照片、公式等。 (1)图:图序号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章依序编码,如:图1.1、1.2,图2.1、2.2等。图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2011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1 总则 1.0.1 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相应专业标准的规定。 1.0.3 地基基础设计,应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 1.0.4 建筑地基基础的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1.1 地基 Subgrade, Foundation soils 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2.1.2 基础 Foundation 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2.1.3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 由载荷试验测定的地基土压力变形曲线线性变形段内规定的变形所对应的压力值,其最大值为比例界限值。 2.1.4 重力密度(重度) Gravity density, Unit weight 单位体积岩土体所承受的重力,为岩土体的密度与重力加速度的乘积。 2.1.5 岩体结构面 Rock discontinuity structural plane 岩体内开裂的和易开裂的面,如层面、节理、断层、片理等,又称不连续构造面。2.1.6 标准冻结深度 Standard frost penetration 在地面平坦、裸露、城市之外的空旷场地中不少于10年的实测最大冻结深度的平均值。 2.1.7 地基变形允许值 Allowable subsoil deformation 为保证建筑物正常使用而确定的变形控制值。 2.1.8 土岩组合地基 Soil-rock composite subgrade 在建筑地基的主要受力层范围内,有下卧基岩表面坡度较大的地基;或石芽密布并有出露的地基;或大块孤石或个别石芽出露的地基。 2.1.9 地基处理 Ground treatment, Ground improvement 为提高地基强度,或改善其变形性质或渗透性质而采取的工程措施。 2.1.10 复合地基 Composite subgrade,Composite foundation 部分土体被增强或被置换,而形成的由地基土和增强体共同承担荷载的人工地基。 2.1.11 扩展基础 Spread foundation 为扩散上部结构传来的荷载,使作用在基底的压应力满足地基承载力的设计要求,且基础内部的应力满足材料强度的设计要求,通过向侧边扩展一定底面积的基础。2.1.12 无筋扩展基础 Non-reinforced spread foundation 由砖、毛石、混凝土或毛石混凝土、灰土和三合土等材料组成的,且不需配置钢筋的墙下条形基础或柱下独立基础。

毕业论文写作要求与格式规范

毕业论文写作要求与格式规范 关于《毕业论文写作要求与格式规范》,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文体 毕业论文文体类型一般分为:试验论文、专题论文、调查报告、文献综述、个案评述、计算设计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适合的文体写作。 (二)文风 符合科研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科学性、创造性、逻辑性、

实用性、可读性、规范性等。写作态度要严肃认真,论证主题应有一定理论或应用价值;立论应科学正确,论据应充实可靠,结构层次应清晰合理,推理论证应逻辑严密。行文应简练,文笔应通顺,文字应朴实,撰写应规范,要求使用科研论文特有的科学语言。 (三)论文结构与排列顺序 毕业论文,一般由封面、独创性声明及版权授权书、摘要、目录、正文、后记、参考文献、附录等部分组成并按前后顺序排列。 1.封面:毕业论文(设计)封面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题目应能概括论文的主要内容,切题、简洁,不超过30字,可分两行排列;

(2)层次:大学本科、大学专科 (3)专业名称: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电子信息、电脑艺术设计、会计电算化、商务英语、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生物技术应用、设施农业技术、园林工程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和畜牧兽医等专业,应按照标准表述填写; (4)日期:毕业论文(设计)完成时间。 2.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需要学生本人签字。 3.摘要:论文摘要的字数一般为300字左右。摘要是对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主要内容包括:该项研究工作的内容、目的及其重要性;所使用的实验方法;总结研究成果,突出作者的新见解;研究结论及其意义。摘要中不列举例证,不描述研究过程,不做自我评价。

撰写协议书的格式要求

撰写协议书的格式要求 其实协议书也是有很大的要求的,那是知道协议书需要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撰写协议书的格式要求,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页面规格与编码 1、页面设置 页边距为上下2.5厘米、左右3厘米,标准字符间距,行间距为多倍1.25。 2、页码编辑 封皮无页码。正文开始设置页码,页码起始数字为1,形式为普通阿拉伯数字,置于页面底端居中。 二、字体与字号 1、封面部分 封面包括合同编号、合同名称、合同当事人、签约时间、签约地点等。 (1)合同编号部分”;集团范XX”;与”;编号XX”;,为黑体,四号,文本左对齐; (2)空两行书写合同名称,仿宋字体,一号,加粗,居中; (3)空7-8行,余下内容(当事人、合同签订时间、签订地点等)用三号楷 体字,与合同名称居中对齐。 2、主体部分 (1)段前空一行书写合同名称,黑体,二号,居中,段前段后各24磅; (2)下书双方当事人双方基本信息,黑体,小三号,文本左对齐; (3) 合同正文文本为宋体,小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行距为多倍行距1.25; 3、表格与说明 (1)每张表格均应有表题,表题前后各空一行,采用宋体,小四号,加粗, 置于表格上方居中位置; (2)表格中文字为宋体5号,居中; (3)在表格正下方空一行书写表格说明,采用宋体,五号;

(4)同一表格应尽量放在一页。 4、结尾与落款 (1)合同正文结束后,空两行,书写”;(以下无正文)”;字样,采用宋体,小 四号,首行缩进两字符。 (2)依据合同具体情况书写落款,采用宋体,小四号字,分别在页面两侧为 双方当事人预留出大致相等的签字(盖章)空间。 5、附件、附录 合同结尾处需要加附件、附录的,应另起一页。 (1)附件起始页书写“;合同附件”;,上下各空一行,采用仿宋字体,二号,加 粗,居中。 (2)附件、附录需编号,形式为”;附件/附录+阿拉伯数字”;例:”;附件1”;、”;附 件2”;、”;附录1”;。附件编号采用仿宋体,三号,加粗,文本左对齐。 (3)附件、附录标题为宋体,小三号,加粗,置于附件文本/表格上方正中位置。 三、条款分层 合同条款序号分级最多为四层,如需编号应按照以下顺序 (1)第一层“;1.”;、”;2.”;……;……; (2)第二层“;1.1”;、”;1.2”;……;……; (3)第三层“;1.1.1”;、”;1.1.2”;……;……; (4)第四层“;1.1.1.1”;、”;1.1.1.2”;……;……; 四层以下仍有分级编号必要的,应依次使用序号:(1)(2)(3)……;……; 四、目录设置 1、目录置于封皮下一页,需显示到三级标题,且应为word自动生成目录格式,以便使用超链接功能。 2、在引用中插入目录时格式应选择为”;正式”;,显示级别为”;3”;。 3、目录上方书写”;目录”;二字,字体为黑体,小二号,居中。

硕士学位论文撰写基本要求和格式标准

硕士学位论文撰写基本要求和格式标准(修订) 一、引言 1.为了保证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便利信息系统的收集、存储、处理、加工、检索、利用、交流、传播,统一规范我校硕士学位论文的格式,特制定本标准。本标准是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制定的。 2.学位论文的撰写是作者申请相应学位的重要环节,论文内容必须是本人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应能表明作者确已在本门学科上掌握了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并对所研究课题有新的见解,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硕士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得少于一学年。非外语专业学位论文应采用最新颁布的汉语简化文字用计算机输入打印完成,外语专业学位论文应采用国际规定的相应语言文字用计算机输入打印完成。学位论文主体部分字数一般为3-6万字。 二、论文排版 1.页面设臵:学位论文须用A4(210×297mm)标准大小的白纸单面打印。学位论文页边距按以下标准设臵:上边距(天头)为:30 mm;下边距(地脚):25mm;左边距和右边距为:25mm;装订线:10mm;页眉:16mm;页脚:15mm。 2.页眉:页眉从摘要页开始到论文最后一页,均需设臵。页眉内容左对齐为“重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右对齐为各章章名,字号均为5号宋体。页眉之下有一条下划线。 论文发表、论文写作辅导请咨询董编辑Q/微信:993383282 3.页脚:从论文主体部分(引言或绪论)开始,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页,页码位于每页页脚的中部。 4.前臵部分:从中文题名页起可单独编页。 5.字体与间距:学位论文字体为小四号宋体,字间距设臵为标准字间距,行间距设臵为固定值20磅;按每页43行,跨度15.6磅设臵,学位论

重庆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重庆市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第一节、术语 地基 subgrade,foundation soils 承受建筑物基础传来的各种作用的岩土体。 基础 foundation 将结构所随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分。 土岩组合地基 soil-rock composite subgrade 由土与岩石(或大块弧石)组成的地基 填土地基 fill-foundation soil 由人工填土组成的地基洞穴地基foundation with cavern 地基受力层范围内存在着洞穴的地基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characteristic value of subgrade bearing capacity 具有一定安全储备的地基承载能力代表值 扩展基础 spread foundation 底部截面扩大的基础。分为无筋扩展基础和有筋扩展基础两类 刚性下卧层 rigid sub-layer 相对上方持力层而言其压缩模量或变形模量很大的土层或岩层 桩基础 pile foun dati on 由柱或桩与连接于桩顶的承台所组成的基础 嵌岩桩 rock-socketed piles 端部嵌入基岩不小于1倍桩径的桩 基坑支护结构 support ing of foun dati on pit

为保持基坑稳定、控制基坑变形而兴建的结构 第二节、基本规定 1、根据地基基础损坏造成建筑物破坏后果(危及人的生命,造成的经济损失、社会环境影响及修复的可能性)的严重性,将建筑物分为三个安全等级,按表3.0.2选用。 2、岩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指标应由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提供。 岩体分类有:1.岩石根据坚硬程度分为坚硬岩、较硬岩、较软岩、软岩及极软岩。 2.岩石根据风化程度分为强风化、中等风化、和微风化。 3、岩层根据单层厚度分为巨厚层(H>1.0)、厚层(1.0>H>0.5)、中厚层(0.5>H>0.1)和薄层(H<0.1) 4、按岩体结构类型分为整体状结构、块状结构、层状结构、碎裂结构、和散体结构。 5、按岩体裂隙发育程度分为不发育、较发育、发育。 6、按岩体完整程度分为完整、较完整、较不完整、不完整、和极不完整。 7、粒径大于2mm勺颗粒含量超过全重的50%勺土应定名为碎石土。

合同撰写格式要求

合同撰写基本格式 一、页面规格与编码 1、页面设置 页边距为上下2.5厘米、左右3厘米,标准字符间距,行间距为多倍1.25。 2、页码编辑 封皮无页码。正文开始设置页码,页码起始数字为1,形式为普通阿拉伯数字,置于页面底端居中。 二、字体与字号 1、封面部分 封面包括合同编号、合同名称、合同当事人、签约时间、签约地点等。 (1)合同编号部分“集团范XX”与“编号XX”,为黑体,四号,文本左对齐; (2)空两行书写合同名称,仿宋字体,一号,加粗,居中; (3)空7-8行,余下内容(当事人、合同签订时间、签订地点等)用三号楷体字,与合同名称居中对齐。 2、主体部分 (1)段前空一行书写合同名称,黑体,二号,居中,段前段后各24磅; (2)下书双方当事人双方基本信息,黑体,小三号,文本左对齐; (3)合同正文文本为宋体,小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行距为多倍行距1.25; 3、表格与说明 (1)每张表格均应有表题,表题前后各空一行,采用宋体,小四号,加粗,置于表格上方居中位置; (2)表格中文字为宋体5号,居中; (3)在表格正下方空一行书写表格说明,采用宋体,五号; (4)同一表格应尽量放在一页。 4、结尾与落款 (1)合同正文结束后,空两行,书写“(以下无正文)”字样,采用宋体,小四号,首行缩进两字符。 (2)依据合同具体情况书写落款,采用宋体,小四号字,分别在页面两侧为双方当事人预留出大致相等的签字(盖章)空间。 5、附件、附录 合同结尾处需要加附件、附录的,应另起一页。 (1)附件起始页书写“合同附件”,上下各空一行,采用仿宋字体,二号,加

粗,居中。 (2)附件、附录需编号,形式为“附件/附录+阿拉伯数字”例:“附件1”、“附件2”、“附录1”。附件编号采用仿宋体,三号,加粗,文本左对齐。(3)附件、附录标题为宋体,小三号,加粗,置于附件文本/表格上方正中位置。 三、条款分层 合同条款序号分级最多为四层,如需编号应按照以下顺序 (1)第一层“1.”、“2.”…… (2)第二层“1.1”、“1.2”…… (3)第三层“1.1.1”、“1.1.2”…… (4)第四层“1.1.1.1”、“1.1.1.2”…… 四层以下仍有分级编号必要的,应依次使用序号:(1)(2)(3)…… 四、目录设置 1、目录置于封皮下一页,需显示到三级标题,且应为word自动生成目录 格式,以便使用超链接功能。 2、在引用中插入目录时格式应选择为“正式”,显示级别为“3”。 3、目录上方书写“目录”二字,字体为黑体,小二号,居中。 4、目录页码需单独计,与正文页码格式相同,采用普通阿拉伯数字形式, 置于页脚正中,起始页码为“1”。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篇一: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的通知 建标[20xx]46号 根据我部《关于印发的通知》(建标[1997]108号)的要求,由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经有关部门会审,批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007—20xx,自20xx年4月1日起施行。其中,3.0.2、3.0.4、5.1.3、5.3.1、5.3.4、5.3.10、6.1.1、6.3.1、6.4.1、7.2.7、 7.2.8、8.2.7、8.4.5、8.4.7、8.4.9、8.4.13、8.5.9、8.5.10、 8.5.18、8.5.19、9.1.3、9.1.6、9.2.8、10.1.1、10.1.6、10.1.8、10.2.9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7—89于20xx年12月31日废止。 本规范由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20xx年2月20日

第1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在地基基础设计中贯彻执行国家的技术经济政策,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确保质量,保护环境.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地基基础设计,必须坚持因地制宜,说地取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原则;根据岩土工程勘察资料,综合 考虑结构类型,材料情况与施工条件等因素,精心设计. 第1.0.3条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包括构筑物)的地基基础设计.对于湿陷性黄土,多年冻土,膨胀土以及在地震和机械振动荷载作用下的地基基础设计,尚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1.0.4条采用本规范设计时,荷载取值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基础的计算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gb50010和>gb50003的规定.当基础处于侵蚀性环境或受温度影响时,尚应符合国家且行的有关强性规范的规定,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第2章术语和符号 2.1术语 第2.1.1条地基subgradefoundationsoils为支承基础的土体或岩体. 第2.1.2条基础foundation 将结构所承受的各种作用传递到地基上的结构组成部

写作形式与撰写规范及格式模板

广州大学成人高等教育毕业论文(设计) 撰写规范及格式模板 一、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形式 1.毕业论文(设计)写作形式:毕业论文、读书报告、调查报告、案例分析、分析报告、方案策划、教学设计、毕业设计等 2.申报学士学位的学生必须撰写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 3.不申报学位的学生按专业特点可选择以上毕业论文(设计)的各种写作形式。 二、毕业论文(设计)撰写内容要求 毕业论文包括:标题,摘要和关键词,目录,论文正文,参考文献,附录等;毕业设计包括工程图或作品,设计(计算)说明书。 毕业设计(计算)说明书是对毕业设计进行解释与说明的书面材料,在写法上应注意与论文的区别点是:1.前言包括设计的目的和意义,设计项目情况简介或社会调查情况概述,设计思想或设计定位;2.正文包括方案的论证,方案的设计或主要参数的计算两大部分。 毕业论文(设计)主要部分内容: 1. 标题:应简明突出、有概括性。题目字数要适当,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可以分成主标题和副标题。 2.摘要和关键词:摘要应反映论文的精华,概括地阐述论文(设计)研究的基本观点、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要求英语专业必须有中、英文摘要,其他各专业只需中文摘要。中文摘要在300字左右,外文摘要以300个左右实词为宜。关键词是供检索用的主题词条,应采用能覆盖论文主要内容的词条。关键词一般列3~5个,按词条的概念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 3.目录:目录中的标题应与正文中的标题一致,要求至少有二个层次,注明页码。附录也应依次列入目录。

4.正文:包括前言、正文主体与结论,一般不少于5000字。 (1)前言:前言应说明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范围、研究方法及要达到的要求;简述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说明本课题应解决的主要问题。 (2)正文主体:正文主体是对毕业论文内容的详细表述,其内容一般包括:a问题的提出,研究工作的基本前提、假设和条件。 b模型的建立,实验方案的拟定;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设计或计算的主要方法、内容;实验方法、内容及其分析;理论论证,理论在课题中的应用; c课题得出的结果以及对结果的讨论等。 学生可根据毕业论文课题的性质,涉及上述部分内容。 (3)结论:结论是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出的总结,对所得结果与已有结果的比较,提出课题尚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开展研究的见解与建议。结论要写得概括、简短。 5. 注释:毕业论文(设计)中有个别名词或情况需要解释时,可加注说明,注释一律用篇末注(将全部注文集中在文章末尾)。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统一用①②自然编号,文中的序码格式为上标。 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毕业论文(设计)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了毕业论文(设计)的取材来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一份完整的参考文献是向读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信息资料。 参考文献只限于列出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上的文献。参考文献不少于5篇,并按文中出现的顺序列出直接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 7.附录:对于一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例如公式的推导、编写的计算机程序、实验数据、问卷调查表等)可以编入毕业论文(设计)的附录中。 8.致谢:简述自己通过本论文研究的体会,并对指导教师以及在论文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有关人员表示谢意。 三、毕业论文(设计)计算机打印排版格式 1.纸张和页面要求 毕业论文(设计说明书)文稿纸统一用A4 纸打印,上下页边距为2.54cm、左边距为3.0cm、右边距为2.6cm、正文行距为固定值23磅。单面打印。 2.体例 标题:论文正文按章、节、条、款、项分级,在不同级的章、节、条、款、项阿拉伯数字编号之间用点“.”(半角实心下圆点)相隔,最末级编号之后不加点。排版格式见下表。

GB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28条】 根据建筑物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及长期荷载作用下地基变形对上部结构的影响程度,地基基础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所有建筑物的地基计算均应满足承载力计算的有关规定; 2 设计等级为甲级、乙级的建筑物,均应按地基变形设计; 3 设计等级为丙级的建筑物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作变形验算: 1) 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小于130kPa ,且体型复杂的建筑; 2) 在基础上及其附近有地面堆载或相邻基础荷载差异较大,可能引起地基产生过大的不均匀沉降时; 3) 软弱地基上的建筑物存在偏心荷载时; 4) 相邻建筑距离近,可能发生倾斜时; 地基内有厚度较大或厚薄不均的填土,其自重固结未完成时。 4 对经常受水平荷载作用的高层建筑、高耸结构和挡土墙等,以及建造在斜坡上或边坡附近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尚应验算其稳定性; 5 基坑工程应进行稳定性验算; 6 建筑地下室或地下构筑物存在上浮问题时,尚应进行抗浮验算。 地基基础设计时,所采用的作用效应与相应的抗力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1 按地基承载力确定基础底面积及埋深或按单桩承载力确定桩数时,传至基础或承台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标准组合;相应的抗力应采用地基承载力特征值或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2 计算地基变形时,传至基础底面上的作用效应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准永久组合,不应计入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相应的限值应为地基变形允许值; 3 计算挡土墙、地基或滑坡稳定以及基础抗浮稳定时,作用效应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但其分项系数均为。 4 在确定基础或桩基承台高度、支挡结构截面、计算基础或支挡结构内力、确定配筋和验算材料强度时,上部结构传来的作用效应和相应的基底反力、挡土墙土压力以及滑坡推力,应按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下作用的基本组合,采用相应的分项系数。当需要验算基础裂缝宽度时,应按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作用的标准组合; 5 基础设计安全等级、结构设计使用年限、结构重要性系数应按有关规范的规定采用,但结构重要性系数(γo) 不应小于。 高层建筑基础的埋置深度应满足地基承载力、变形和稳定性要求。位于岩石地基上的高层建筑,其基础埋深应满足抗滑稳定性要求。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规范试题

建筑地基基础施工规范试题共100分 1、强夯置换墩材料宜采用级配良好的块石、碎石、矿渣等质地坚硬、性能稳定的粗颗粒材料,粒径大于300mm的颗粒含量不宜大于全重的。 A 30% B 35% C 40% 2、水平排水体砂料按施工分区进行检测单元划分,或以每10000m2的加固面积为一检测单元,每一检测单元的砂料检测数量应不少于组; A 2组 B 3组 C 4组 3、真空预压法的施工检测应符合抽真空期间真空管内真空度应大于KPa,膜下真空度宜大于KPa。 A 80 90 B 70 80 C 90 80 4、基础混凝土浇筑完后,外露表面应在h内覆盖并保湿养护。 A 6 B 12 C 24 5、筏形与箱形基础后浇带和施工缝的施工应符合基础垂直施工缝应留设在平行于平板式基础短边的任何位置且不应留设在柱角范围;梁板式基础垂直施工缝应留设在次梁跨度中间的范围内。 A 1/2 B 1/3 C 1/4 6、混凝土预制桩的混凝土强度达到后方可起吊,达到后方可运输。 A 70% 100% B 70% 95% C 80% 100% 7、采用机械啮合接头接桩应符合当地基土或地下水对管桩有中等以上腐蚀作用时,端板应涂厚度mm的防腐涂料。 A 3 B 4 C 5 8、冲击成孔施工应符合成孔施工过程中应按每钻进更换钻头验孔 A 3m-4m B 3m-5m C 4m-5m 9、多支盘灌注桩成孔施工应符合挤扩盘过程中及支盘成型器提升过程中,应及时补充泥浆,保持液面稳定。分支、成盘完成后,将支盘成型器吊出,将稀泥浆注入孔内置换浓泥浆至泥浆比重为。 A 1.05-1.10 B 1.10-1.15 C 1.15-1.20 10、竖向排水体施工应符合砂井的砂料宜用中砂或粗砂,含泥量应小于,砂井的实际灌砂量不得小于计算值的。 A、4% 93% B 3% 95% C 5% 95% 11 塑料排水带接长时,应采用滤膜内芯板平搭接的连接方式,搭接长度应200mm。 A 大于 B 小于 C 等于 12、振冲孔平面位置的容许偏差应不大于倍桩径,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1%; A 0.1 B 0.2 C 0.3 13、高压喷射注浆施工前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工艺性试,数量不少于根。

公司文件书写格式规范

新天地文件书写格式标准 、总则 1.指导思想 文书的书写格式是体现企业正规化的重要内容。为加强这一工作环节的管理规范写作,特制定本标准。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有限公司规章制度、文书及表格的撰写制作。 、规章制度结构 1.构成项目 规章制度汇编包括以下内容(按顺序):封面、中文关键词、目录、正文、附录、参考文件、封底;其他文书包括标题及正文,具体格式详见其他文书正文与页 面设置。 2.各项目含义 封面:封面由文头、规章制度标题、单位及负责人、编制日期等内容组成。 标题:应能概括整个规章制度最重要的内容。题名力求简练,严格控制在25 字以内。如果主标题意犹未尽,可加附标题。 关键词:关键词是从规章制度标题、内容摘要或正文中提取,能表现规章制度主题、具有实质意义的词语,通常不超过7个。 目录:列出规章制度正文的一、二级标题名称及对应页码,附录、参考文件等的对应页码。 正文:正文是规章制度的主体部分,通常由序语(引语)、主要条款、实施要求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 注释:需要在正文之外加以阐述和解释的问题或对引文出处的说明。注释采用脚注形式。 附录:附属于正文、对正文起补充说明作用的信息材料。可包括正文内不 便列出的冗长公式推导;以备他人阅读方便所需要的辅助性工具或表格;重复性 数据图表;计算程序及说明等。 参考文件:只列在正文中被引用过、正式颁布的文件资料

三、文书格式编排 1.纸型及页边距 一律用国际标准A4型纸打印。页面分图文区与白边区两部分,所有的文字、图形、其他符号只能出现在图文区内。白边区的尺寸(页边距)为:上边距2cm,下边距2cm,左边距2.5cm,右边距2cm。 2.版式与用字 文字图形一律从左至右横写横排。使用规范的简化汉字。除非必要,不使用繁体字。忌用异体字、复合字及其他不规范的汉字。 3.各部分的编排式样及字体字号 文头:封面顶部居中,3号黑体,上下各空两行。 固定内容:广州新天地规章制度汇编 标题:2号黑体加粗,文头上下居中。 副标题:小2号黑体加粗,紧挨正标题上下居中,文字前加破折号。 单位及负责人、编制日期用3号黑体,内容用3号楷体,在正副标题下居中依次排列,各占一行。 关键词:“关键词”三字用4号黑体,内容用小4号黑体;关键词通常不超过10个,词间空一格。 目录:另起页,项目名称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一级标题用3号宋体,二级标题用小4号宋体。 正文文字:另起页,标题用3号黑体,顶部居中排列,上下各空一行;正文文字一般用小4号宋体,每段起首空两格,回行顶格,段落行距使用固定值22磅。字间距使用标准格式。 正文文中标题: 一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4号黑体,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 二级标题:标题序号为“(一)”,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独占行,末尾不加标点符号。 三级以下标题:三、四、五级标题序号分别为“ 1. ”、“ (1)”和“①”,与正文字体字号相同,可根据标题的长短确定是否独占行。若独占行,则末尾不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第3.0.1条根据地基复杂程度,建筑物规模和功能特征以及由于地基问题可能造成建筑物破坏或影响正常使作的程度,将地基基础设计分为三个设计等级,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表3.0.1 选用。 地基基础设计等级表3.0.1 第3.0.3条地基基础设计前应进行岩土工程勘察,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岩土工程勘察报告应提供下列资料: 1)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条件及其危害程度; 2)建筑物范围内的地层结构及其均匀性,以及各岩土层的物理力学性质; 3)地下水埋藏情况,类型和水位变化幅度及规律,以及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 4)在抗震设防区应划分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并对饱和砂土及粉土进行液化判别; 5)对可供采用的地基基础设计方案进行论证分析,提出经济合理的设计方案建议;提供与设计要求 相对应的地基承载力及变形计算参数,并对设计与施工应注意的问题提出建议; 6)当工程需要时,尚应提供: (1)深基坑开挖的边坡稳定计算和支护设计所需的岩土技术参数,论证其对周围已有建筑物和地下 设施的影响; (2)基抗施工降水的有关技术参数及施工降水方法的建议; (3)提供用于计算地下水浮力的设计水位。 2.地基评价宜采用钻探取样,室内土工试验,触探,并结合其它原位测试方法进行。设计等级为 甲级的建筑物应提供载荷试验指标,抗剪强度指标,变形参数指标和触探资料, 乙级的建筑物应提供抗剪强度指标,变形参数指标和触探资料; 丙级的建筑物应提供触探及必要的钻探和土工试验资料。 3.建筑物地基均应进行施工验槽。如地基条件与原勘察报告不符时,应进行施工勘察。 第4.2.1条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应包括强度指标、压缩性指标以及静力触探探头阻力,标准贯入试验锤击数、载荷试验承载力等其他特性指标。 第4.2.2条地基土工程特性指标的代表值应分别为标准值、平均值及特征值。 抗剪强度指标应取标准值, 压缩性指标应取平均值, 载荷试验承载力应取特征值。

论文写作格式规范与要求(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广东工业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本科生毕业论文格式规范(摘录整理) 一、毕业论文完成后应提交的资料 最终提交的毕业论文资料应由以下部分构成: (一)毕业论文任务书(一式两份,与论文正稿装订在一起)(二)毕业论文考核评议表(一式三份,学生填写表头后发电子版给老师) (三)毕业论文答辩记录(一份, 学生填写表头后打印出来,答辩时使用) (四)毕业论文正稿(一式两份,与论文任务书装订在一起),包括以下内容: 1、封面 2、论文任务书 3、中、英文摘要(先中文摘要,后英文摘要,分开两页排版) 4、目录 5、正文(包括:绪论、正文主体、结论) 6、参考文献 7、致谢 8、附录(如果有的话) (五)论文任务书和论文正稿的光盘

二、毕业论文资料的填写与装订 毕业论文须用计算机打印,一律使用A4打印纸,单面打印。 毕业论文任务书、毕业论文考核评议表、毕业论文正稿、答辩纪录纸须用计算机打印,一律使用A4打印纸。答辩提问记录一律用黑色或蓝黑色墨水手写,要求字体工整,卷面整洁;任务书由指导教师填写并签字,经主管院领导签字后发出。 毕业论文使用统一的封面,资料装订顺序为:毕业论文封面、论文任务书、考核评议表、答辩记录、中文摘要、英文摘要、目录、正文、参考文献、致谢、附录(如果有的话)。论文封面要求用A3纸包边。 三、毕业论文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份完整的毕业论文正稿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面(见封面模版) (二)论文题目(填写在封面上,题目使用2号隶书,写作格式见封面模版) 题目应简短、明确,主标题不宜超过20字;可以设副标题。(三)论文摘要(写作格式要求见《摘要、绪论、结论、参考文献写作式样》P1~P2) 1、中文“摘要”字体居中,独占一页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