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复习题

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名词:新文化运动、《新青年》、新民学会、实用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工读主义、新村主义、合作主义、中共旅欧支部、九国公约、直皖战争、直奉战争、曹锟贿选、好人政府、联省自治、制宪救国、废督裁兵、、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二七惨案。

了解: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试述五运动爆发的基本原因、导火线,直接斗争目标及发展阶段。

3、五四运动的传大历史意义是什么?怎样理解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4、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5、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提出的经过以及纲领的内容、意义。

6、第一次工人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和提供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7、简述这一时期北洋军阀政府权力的更迭。

思考:1、如何认识五四后兴起的新思潮?2、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特点。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如何认识直系军阀?

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

名词:西湖会议、国民党“一大”、新三民主义、黄埔军校、江浙战争、北京政变、《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定》、国民会议运动、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廖仲恺案件、戴季陶主义、西山会议派、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醒狮派、郭松龄倒戈、叶挺独立团、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迁都之争、、四一二政变、马日事变、七一五事变、中共汉口特别会议、李大钊、陈独秀、彭湃、马林、鲍罗廷、段琪瑞、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

了解:1、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经过及意义。

2、1916年后北洋军阀政府权力更迭的过程。

3、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增添了哪些新的内容?

4、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不同。

5、国民党“一大”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5、国共合作形成后国民革命发展、高潮的概况。

6、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内部斗争的情况。

7、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步思想是如何逐渐形成的?

8、北伐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9、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主要表现及其严重危害。

10、武汉国民政府是怎样由革命走向反动的?

11、试分析总结国民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

思考:1、如何认识大革命时期国民党的性质。

2、如何认识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的作用。

3、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产生的原因。

4、如何评价大革命时期的蒋介石、陈独秀、汪精卫、鲍罗廷。

5、如何认识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实行党内合作的方式。

6、大革命失败的原因。

第三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苏维埃革命的开展

名词:宁汉合流、东北“易帜”、《训政纲领》、编遣会议、改订新约运动、中东路事件、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广州起义、蒋桂战争、蒋冯战争、中原大战、第三党、改组派、人权派、中国托派、井冈山根据地、工农武装割据、古田会议、二七会议、瞿秋白、李立三、王明、博古、李德、张国焘、胡汉民、孔祥熙、宋子文、李宗仁、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李济深、邓演达、胡适、罗隆基。

了解:1、南京国民政府初期的内外政策。

2、工农武装割据局面是如何形成的?

3、中共六大有哪些历史功绩?

3、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

4、蒋介石集团在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中最后能够取胜的原因。

5、简述第三党、改组派、人权派和乡村建设派的政治主张。

6、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革命的路线和政策。

7、中共三次“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8、工农红军为什么能够以少胜多,多次粉碎国民党军的反革命“围剿”?

思考1、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党内为什么会连续出现“左”倾错误?

2、如何认识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

3、怎样评价大革命失败后的中间政派?

5、如何评价南京国民政府政治体制。

第四章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

名词:九一八事变、国联调查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一二八事变、《淞沪停战协定》、伪满洲国、军统、中统、“土地村公有”、“乡村建设”、“县政建设”、

“四行二局”、“力行哲学”、“新生活运动”、“文化建设运动”、长城抗战、《塘沽协定》、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福建事变、中央革命根据地、鄂豫皖根据地、赣南会议、宁都会议、长征、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南方游击战争、东北抗日联军、华北事变、《秦土协定》、《何梅协定》、冀察政务委员会、八一宣言、一二九运动、瓦窑堡会议、“废两改元”、法币政策、五五通电、“逼蒋抗日”、救国会、七君子事件、两广事变、绥远抗战、西安事变、张学良、杨虎城、宋庆龄、蔡廷锴、张东荪、张君劢、梁漱溟、晏阳初、邹韬奋、沈钧儒。

了解:

1、试述九一八事变及九一八事变后国内政治形势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2、国民党对日态度的演变情况。

3、国民党是怎样加强法西斯统治的?(1932—1935年)

4、国民党官僚资本是怎样形成的?

5、长征的原因、经过及其意义。

6、略述华北事变和一二九运动。

7、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是怎样形成的?

8、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的经过和意义。

9、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情况。

10、为什么说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表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初步形成?

思考:

1、如何认识国民党“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2、华北事变后国民党对日政策有些什么变化,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3、如何认识国民党的法币政策?

4、中间力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5、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过程中各方政治力量的作用。

第五章抗日战争

名词: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南京大屠杀、洛川会议、平型关战役、《论持久战》、国民党临时全国大会、国民参政会、徐州会战、武汉会战、近卫声明、南岳军事会议、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百团大战、抗日根据地、陕甘宁边区、汪伪政权、皖南事变、中国民主同盟、宪政运动、中国战区、“扫荡”、“清乡”、“三光”政策、整风运动、精兵简政、三三制、大生产运动、减租减息、中国远征军、《中国之命运》、、豫湘桂战役、史迪威事件、开罗会议、雅尔塔协定、《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波茨坦公告、陈嘉庚、张澜。

了解: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及其重大意义,国共两党不同的抗战路线的分歧何在?

2、为什么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持久战?

3、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

4、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况反评价。

5、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政策有什么变化?变化原因有哪些?

6、日本帝国主义是如何在沦陷区实行殖民统治的7

7、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是什么?

8、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情况。

9、抗日战争中期解放区军民是如何克服严重困难的?

10、中共七大和国民党六大

11、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和宝贵经验。

思考:1、分析两个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2、分析中间力量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抗日战争时期各党派的合法地位问题。

4、抗日战争时期三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

5、如何认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对外政策?

8、如何评价国民参政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积极作用?

9、如何认识史迪威事件?

10、如何认识苏、美、英三国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对华政策?

第六章国民党统治的崩溃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名词:重庆谈判、“双十协定”、一二一惨案、停战协定、政治协商会议、《五四指示》、下关惨案、孟良崮战役、“中美商约”、“制宪国大”、李闻惨案、沈崇事件、“五二○血案”、中间路线、《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土地法大纲》、十二月会议、“行宪国大”、民盟一届三中全会、“五一号召”、三大战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金圆券、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施复亮。

了解:1、抗战胜利后三种建国方案。

2、重庆谈判

3、政治协商会议。

4、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在政治上是如何自己走上绝路的?

5、解放战争时期中间路线的主要内容。

6、简述第二条战线的斗争及其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

7、解放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

8、中共制定的粉碎国民党军事进攻的政治、经济、军事方针。

9、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

思考:1、共产党人联合政府思想的发展演变。

2、如何认识中间力量在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斗争中的作用?

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历史经验。

中国现代史试卷及答案

一、列举题(每题4分,共20分)

1.共产主义小组的四种刊物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四种中间势力

3.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领导工作的四位共产党员

4.中国工运第一次高潮中的四次大罢工

5.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的四次战役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北京政变

2.国民参政会

3.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4.五五通电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评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2.《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及意义

四、论述题(共30分)

评价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抗战

中国现代史试卷答案

一、列举题(每题4分,共20分)

1.共产主义小组的四种刊物

(1)上海《劳动界》;(2)北京《劳动音》(3)北京《工人月刊》;(4)济南《济南劳动月刊》,(5)广州《劳动者》

答出1种得1分,答出其中4个得4分。

2.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四种中间势力

(1)第三党(2)改组派(3)人权派(4)乡村建设派(5)中国托派(6)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答出1种得1分,答出其中4个得4分。

3.在黄埔军校担任政治领导工作的四位共产党员

(1)周恩来(2)恽代英(3)萧楚女(4)熊雄(5)聂荣臻

答出1位得1分,答出其中4位得4分。

4、中国工运第一次高潮中的四次大罢工

(1)香港海员罢工(2)安源路矿工人罢工(3)开滦五矿工人大罢工(4)京

汉铁路大罢工

答出1次得1分,答出4次得4分。

5.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的四次战役

(1)青化砭战役(2)羊马河战役(3)蟠龙镇战役(4)沙家店战役

答出1次得1分,答出4次得4分。

二、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北京政变:直系军阀冯玉祥发动的一次政变。1924年10月,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直系军阀第三路军总司令冯玉祥,受北方革命群众反帝斗争的影响,乘吴佩孚的主力在山海关一线与奉军激战之际,争得第四路总司令胡景翼和第五路总司令孙岳的支持,从长城古北口、密云、怀柔、高丽营前线秘密回师北京,发动政变,囚禁了贿选总统曹锟,驱逐废帝溥仪出故宫,迫使吴佩孚停战。皖系军阀段祺瑞在帝国主义和奉系军阀的支持下控制了北京政权。这次政变后,由于冯玉祥及其所领导的国民军同情北方民众的反帝斗争,使北京和北方的民众革命运动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共北方党组织得到巩固和扩大。

答出时间得1 分,答出人物得1分,答出内容得2分。答出评价得1分。

2.国民参政会:抗日战争初期成立的由各抗日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组成的国民政府咨询机构,其前身是1937年8月国民政府设立的国防参议会。1938年3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抗战建国纲领》和《组织国民参政会案》,决定设立国民参政会。国民参政会从1938年至1947年举行了四届共13次大会。在抗战时期,国民参政会对团结全国人民发扬抗日民主、推动全面抗战起了积极的作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政府逐渐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国民参政会也日益成为国民党标榜民主的装饰品。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国民参政会变成其推行反共政策、鼓动内战、粉饰独裁的御用工具,日益不得人心。 1948年3月,国民参政会在南京正式撤销。

答出时间范围得1分,答出由各抗日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组成的国民政府

咨询机构得2分,答出活动与评价得2 分。

3.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是在蒋介石国民党加紧推行反共反民主的逆流形势下,由几个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民主党派联合组成的一个政治联盟。1940年12月下旬,各民主党派的领导人在重庆多次集会,决定将原来的统一建国同志会改组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3月19日,在重庆上清寺特园召开成立大会,通过了组织简章和政纲等,成立了中央领导机构。同盟的机关刊物是《光明报》。同盟反对国民党对日妥协,主张抗日;反对国民党的法西斯独裁,要求民主自由。在国民党统治区的爱国民主运动中,是中国共产党的同盟军。1944年9月,取消“政团”二字,改称中国民主同盟。

答出时间范围得1分。答出同盟的组成者得1分,答出活动及内容得2分,答

出评价得1分。

4.五五通电:又称《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1936年5月5日,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人民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出红军要求南京政府停战

的通电,正告南京国民政府“在亡国灭种紧急关头,理应幡然悔改”,否则,“必将为全国人民所唾弃所覆盖”。同时号召各抗日党派、团体和人民,积极促成“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主张”。明确放弃反蒋口号,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这是首次直接向国民党提出建立抗日联合战线的建议。

答出时间范围得1分,答出又称《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得1分,答出内容得2分答出评价得1分。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评南京国民政府的“改订新约运动”

答案要点:

1928年6月起,国民政府大力宣传要摆脱不平等条约的束缚,并发起一场同列强“改订新约”的运动。(1)这一运动主要集中于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2)国民政府“改定新约运动”,恢复了我国长期丧失的主权,减少了一些帝国主义在我国长期享有的特权,否认了领事裁判权的合法性,增加了国家关税的收入,在客观上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利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又很不彻底,其有关废除领事裁判权的规定,实质是一纸空文。

答案共分2大部分。第1部分答出关税自主和废除领事裁判权两项并进行简介共得15分,第2部分答出其积极方面与局限性得15分。

2.《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内容及意义

答案要点:

(一)主要内容包括三点:第一,规定土改基本任务是废除封建、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第二,规定了土地分配方法,即土地分配以乡或等于乡的行政单位,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个人所有”。第三,明确了土地改革的执行机关,是“乡村农民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规定可以组织人民法庭来保证贯彻土改的政策法令,维护革命秩序。

(二)意义: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多年基本经验和教训,是一个正确的土地纲领,体现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为保证战争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

答案中的内容分3部分共21分。答出每部分要点并进行简析各得7分;答案中的意义方面能答出要点并简析得9分

四、论述题(共30分)

评价抗战时期国民党军队的抗战

国民党军队始终参加了抗日战争这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国民党军队对日进行了有名的会战22 次,大的作战1117次。但在抗战8年中,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国民党军队在不同的时期表现不一样,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七七事变到武汉失守,是国民党军队抗战认真积极的阶段。这一时期,日本把进攻的矛头首先对准了国民党军队,国民党军担负与日本帝国主义正面作战,抗击侵华日军主力的任务。国民党军队负责的正面战场成为抗战的主战场。这一阶段与日军进行四次大的著名会战,还进行了十几次较大的战役。毛泽东认为:从1937年7月到1938年10月,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第二阶段,从武汉失守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是国民党对内加紧反共,对外抗日还是较为认真的阶段。因武汉失守后日本调整了其对华政策,对国民党进行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加之共产党力量的大发展,国民党改变了它的对内对外政策,一方面对内决定了“溶共、防共、限共”的反动方针,加强反共活动和对国统区人民的法西斯统治;另一方面也较为认真的应付日军在正面战场的局部进攻,国民党的五届五中全会是这转变的明显标志。这一阶段,国民党军队与日军进行九次会战,这些会战除少数打得不好外,大多数会战打得比较努力的,并取得了积极成果。从整体上看,国民党军队在这一阶段是以积极抗战为主的。

第三,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到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国民党集团不但积极反共而且消极抗日,中国抗战的主战场由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转到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在中国战场的重点又有了新变化,一方面将正面战场的一部分兵力转用于太平洋及东南亚战场,另一方面将更多的兵力投入到对其构成严重威胁的解放区战场,而对正面战场的国民党军队除1944年外,大多维持了对峙或有限目标的局部进攻。国民党集团在这一时期不但积极反共而且完全消极抗日,为应付日军的局部进攻,国民党军队在这一阶段曾与日军进行了多次会战,但这些全战除少数打得较好外,大多以国民党军队的大几退而告终,国民党军队在第三阶段的基本情况是:1、与前力相比,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减退,并出现了“降将如毛”、“降军如潮”的局面。2、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放弃抵抗一溃千里,最明显的是1944年的豫湘桂战役的大溃败。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

处于敌后的解放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渡过1941—1942年的难关,并在1943年开始了局部反攻,在对日伪作战中连连获胜。

答案分综述与三个阶段,综述得3分,答出三个阶段等内容、并进行分析论述各得9分。

\

1、分析五四运动的历史背景

(1)五四运动前夕,中国正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的双重危机。国内处于军阀割据、南北对峙的局面。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成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和以冯国璋为首的直系。另一个大的军阀派系是以张作霖为首的奉系军阀。此外,还有割据一省或几省的非北洋系地方军阀,如:晋系阎锡山、桂系陆荣廷、滇西唐继尧、湘系唐延闿等。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日本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通过与北洋军阀头子袁世凯和段祺瑞相勾结,使中华民族的危机更趋严重。(2)段祺瑞对内打着共和的招牌,实行军阀独裁统治,孙中山为此于1917年7月发起护法运动,9月成立护法军政府,形成南北对峙分立局面。直系与西南军阀勾结,段祺瑞被迫于11月辞去国务总理。1918年,皖系勾结奉系入关声援,段祺瑞再次上台。同时南方护法军政府内部发生分裂,孙中山遭到滇、桂系军阀排挤,于1918年5月被迫辞职,护法运动失败。各军阀在政治、军事上的争斗,将中国推到更加黑暗的深渊。而护法运动的失败则表明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已陷入绝境,全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和争取自身解放,迫切要求新的革命。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是纺织业、面粉业和其他少量轻工业,重工业中的采矿业、运输业也有了相当发展。(4)随着民族工业的发展,新的政治力量也在壮大。民族资产阶级的队伍扩大较快,但是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又有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妥协性,他们已不能担负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城市小资产阶级尤其是新式知识分子的人数也大为增加。他们思想敏锐,眼界开阔,有强烈的忧患意识,迫切要求社会变革,能够参加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还常常在革命中发挥先锋和桥梁的作用。在新的政治力量的增长中,最重要的是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他们

与最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新的生产力的代表着,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所受的剥削最重,在革命中最坚决、最彻底;人数少,但高度集中;与农民有着天然联系,易结成工农联盟。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工人阶级是中国社会各阶层中最革命、最先进的阶级。

(5)思想领域兴起了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它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文化运动对统治中国多年的封建传统思想进行了猛烈批判,使中国知识分子、广大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大解放。

(6)1917年11月7日,俄国发生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无产阶级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使他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获得解放的新希望,使中国的先进分子看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并逐步认识到发动群众直接斗争的必要性。

(7)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国于1919年1月在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上提出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界、归还租借地等合理要求,被和会操纵着以“不在会议权限以内”为由被驳回。并在中国代表不在场的情况下,议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让与日本。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2、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提出的基本口号、直接斗争目标和发展阶段是什么?

(1)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废弃势力范围、撤退外国军警、撤销领事裁判权、归还租界、归还租借地等合理要求,被和会操纵着以“不在会议权限以内”为由被驳回。并在中国代表不在场的情况下,议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全部让与日本。这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怒,五四运动由此爆发。

(2)基本口号为“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拒绝和约签字”、“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

(3)直接斗争目标是惩办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和陆宗舆,拒绝在和约上签

字。

(4)发展阶段:1919年5月4日至6月3日,是五四运动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运动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青年学生。从6月5日开始,五四运动进入新阶段。上海出现“三罢“斗争,工人大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五四运动开始超出知识分子的范围,发展成为一个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包括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群众爱国运动。

3、五四运动的伟大历史意义是什么?怎样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政治运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第二,全国人民同北洋军阀为代表的统治势力进行了坚决斗争,实现了五四运动的直接目标:罢免曹、章、陆三个卖国贼和拒签和约;第三,运动中提出了“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战斗口号,这是反帝反封建口号的具体化,反映了中国人民当时对革命主要对象的认识,已经大大超过了以往的任何纲领;第四,运动中形成了各阶级、阶层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统一战线。

同时,五四运动又是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极大的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哺育了一代杰出的人才,不仅包括我国第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也包括后来作出过重大贡献的文学家、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

(2)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由四个因素决定的:第一,五四运动是由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压迫引起的,又是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影响下发生的,因此成为当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第二,五四运动实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进行的,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用马克思主义观察中国命运的开始;第三,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已经摆脱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追随者的地位,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军,发挥了重要作用;第四,五四运动是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领导和组织的,他们本质上是正在转变中的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

4、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及情况如何?

(1)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的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他们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的先进分子抛弃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走上彻底的反帝道路,很自然地把自己的解放同社会主义联系起来,努力去学习、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1919年7月15日,苏俄政府发表第一次对华宣言,宣布放弃沙俄政府在中国掠夺的一切权利。次年,苏俄宣言在中国报刊发表后,引起各界强烈反响,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各地出现了一大批宣传社会主义新思潮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刊物;第二,宣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大量涌现;第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以及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陆续翻译出版;第四,涌现出一批积极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先进分子。

5、评述“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三次大论争。

(1)“问题与主义”的争论。这次争论是由资产阶级右翼代表胡适挑起的。1919年7月,胡适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他主张多研究具体问题如何解决,不要高谈主义,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的适用性。他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观点出发,主张对中国社会要一点一滴改良。胡适的主张,实际上是在“研究问题”的幌子下,反对中国人民接受马克思主义,反对中国走革命的道路。针对胡适的挑战,李大钊于1919年8月在《每周评论》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予以驳斥。他坚决反对胡适的改良主义,针对中国当时的现实指出,仅仅依靠“一点一滴的改良”是不行的,社会问题“必须有一个根本解决,才有把一个一个的具体问题都解决了的希望”。问题与主义之争,实质上是社会革命论与社会改良主义的争论,它的意义在于揭示了中国改造的一个规律,即中国社会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彻底革命。

(2)关于社会主义的争论。主要在当时的共产主义者同研究系梁启超、张东荪等人之间进行的。1920年10月,英国哲学家罗素来华演讲,宣扬“基尔特社会主义”,认为中国事业未发发达时,“暂不主张社会主义”。;张、梁在1920年11月后发表数篇文章,认为只有一条路可以救中国,就是利用资本主义的方法开发实业,并否认中国有实行社会主义的物质条件与阶级基础,攻击和污蔑正在兴

起的社会主义运动。陈独秀、李大钊等在分析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对以上观点进行了驳斥,指出中国的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深受本国地主、资产阶级和国籍资产阶级的剥削,革命是必然趋势。李达指出,基尔特社会主义就是发展资本主义,在中国是行不通的,中国只有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真正开发实业。关于社会主义的这场争论,实质是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问题。

(3)关于无政府主义的争论。1919年至1921年,以黄凌霜、区声白为代表的无政府主义者,发表了《马克思学说的批评》、《我们反对“布尔什维克”》等文章,攻击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无政府主义者反对一切国家,一切权威。他们从极端的个人主义出发,主张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一切组织纪律和集中统一领导。陈独秀、李达、蔡和森等马克思主义者,以《新青年》、《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为阵地,对无政府主义进行了严肃批评。指出无产阶级必须要有坚强的组织纪律性,才能形成力量,通过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消灭国家。批评无政府主义的经济理论是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并指出,人类社会中自有是相对的,绝对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马克思主义者对无政府主义的批判,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再次强调了十月革命的重要性,明确提出了中国应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从而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6、通过具体历史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代中国经济、政治和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

(1)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①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大量涌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纷纷建立;马克思主义课程开始登上高等学校讲坛;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陆续翻译出版;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逐渐形成。

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潮斗争中实现的。马克思主义者与反马克思主义者开展了“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批判了基尔特社会主义和无政府主义,不断扩大和巩固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阵地,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开辟了道路。

(2)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

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五四运动中,他们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巨大威力,实现了从自在阶级向自为阶级的转变。五四运动以后,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表明中国无产阶级建立自己政党条件日趋成熟。

(3)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后,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从1920年起,他们开始着手建党活动。在中国最早筹建无产阶级政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小组在上海成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成立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基础。

(4)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方面给予的实际帮助,从外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7、论述中共“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

1922年7月16日至23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通过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其中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为:“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党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第一次明确了革命对象,并初步解决了革命的动力问题,给中国人民指明了争取解放的正确方向。它反映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的初步结合,为以后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奠定了基础。

8、如何理解“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这里的“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以往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之所以屡遭失败,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密切联系群众的先进政党,作为全国革命力量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就有了一个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工人阶级就有了自己坚强的战斗司

令部。中国革命的历史由此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2)中国革命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指导思想。由于中国共产党掌握着马列主义这个锐利的思想武器,因此它能够为中国人民指明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动转入主动。”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起了变化。

(3)中国革命的性质虽然仍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已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旧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以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且由于这种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于俄国十月革命所开创的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因此它已成为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4)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提出了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回答了自十九世纪中叶开始的民主革命长期未能明确弄清的革命对象、革命动力等问题,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方向。

正是由于有了上述根本性的变化,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就开始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党领导下的工人运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第一次高潮,新型农民运动开始兴起,青年运动有了新发展,妇女运动呈现出新面貌;为贯彻民主革命的纲领,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同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一场轰轰烈烈的大革命风暴即将席卷中国大地。总之,坚冰已经打破,道路已经开通,航向已经指明。中国共产党正牢牢地把握着中国革命的历史航船,带领中国人民向着既定的目标,乘风破浪,奋勇前进。

9、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是怎样掀起的?它的伟大历史意义和提供的经验教训是什么?

(1)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1922年1月,由于英国资本家拒绝增加工人工资等合理要求,香港海员在中华海员工会领导下举行大罢工,先后参加罢工的海员达2万余人。在3月初,海员罢工发展成为全港工人总同盟罢工,参加罢工的人数超过十万。罢工使香港的还上航运、市内交通和生产企业陷于瘫痪。罢工从1月12日至3月8日坚持了56天,最终迫使英国当局屈服。罢

工的胜利推动了全国工人运动的胜利,使全国兴起了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2)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它显示了党的组织发动能力,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斗争力量,扩大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中的影响。同时,这次工人运动也提供了一些经验教训。首先,中国革命的敌人力量强大,要战胜敌人,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孤军奋战是不行的,它也清楚地告诉中国共产党人,中国革命仅靠无产阶级,不进行武装斗争是不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的,必须团结广大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广泛的反帝反封建统一战线。其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工人不能享受起码的民主权利,几乎所有规模较大的工人运动都会受到反动军警的镇压。因此,为争取革命胜利,仅仅依靠罢工进行合法斗争是不行的,必须要组织人民武装力量,进行武装斗争。

10、论述中国共产党从“一大”到“三大”关于民主联合战线政策的演变。(1)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关于“民主联合战线”的决议案》,决定与国民党合作,合作的方式为党外合作。当时孙中山不同意这种合作方式,他要求共产党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8月,中共中央在杭州西湖召开特别会议,讨论与国民党合作的具体形式问题,经过激烈讨论,决定接受共产国际建议,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以实行党内合作。

(2)为确定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加速国共合作的进程,推动革命发展,1923年6月12日至20日,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在共产党员是否全体加入国民党和产业工人要不要加入国民党问题上发生争论。大会讨论通过了《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决定共产党员应加入国民党,同时保持自己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中共“三大”确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为国民革命准备了重要条件。

11、论述孙中山联俄联共政策形成的历史过程。

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后,孙中山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活动遭遇重大挫折,在走投无路之际,共产国际、苏俄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向他伸出热情援助之手。1922年,中共“二大”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1923

年1月,孙中山与苏俄代表越飞发表《孙文越飞宣言》,标志着孙中山联俄政策的确立。1923年,中共“三大”确定了以党内合作形式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之后国共合作的步伐加快,在共产党推动下,孙中山开始着手改组国民党的工作,并吸收共产党人参与其事。

12、比较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

20世纪20年代,中国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军阀的割据混战,民族危机加深,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不满于现状又不主张暴力革命的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者提出了各种政治主张,改良主义思潮一时广为传播,主要有“好人政府”、“省自治”和“联省自治”、“制宪救国”、“废督裁兵”等。这些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主张,主观愿望大都是好的,主张以也存有合理成分,但这些主张都忽略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军阀的反动统治是中国根本乱源这一事实,他们反对或不赞成以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统治,而妄图通过和平改良的道路改变中国现状,这表现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这些主张的一一破产,充分说明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而中共的民主革命纲领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这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第一次明确了革命对象,并初步解决了革命的动力问题,给中国人民指明了争取解放的正确方向。它反映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的初步结合,为以后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规律奠定了基础,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参考书目:齐涛:《中国通史教程—现代卷》,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北京师大出版社2004年版

1、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历史功绩是什么?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增添了哪些新的内容?

(1)①1924年召开的中国国民党一大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宣言的第二部分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重新解释的民族主义,一是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二是主张“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主张直接的、普遍的、革命的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

有选举权,而且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规定了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的原则。以国民党“一大”宣言为标志,孙中山的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②大会制定了新的国民党章程,第一次规定了国民党从中央到基层的完整的组织系统。大会正式确认了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资格参加国民党。

③国民党“一大”正式确立了“联俄、联共、辅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改组了国民党,标志着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和革命统一战线的全面形成。

(2)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增加了反帝的内容,又突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主张“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提出了更加直接的、普遍的、革命的民权,即“为国民者,不但有选举权,而且有创制、复决、罢官诸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民生主义除了旧有的平均地权,又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

2、国民党“一大”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①工农运动的恢复和发展。国民党“一大”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工人运动的复兴和农民运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二七惨案”后由于受到反动军阀政府的摧残而转入低潮的工人运动,开始恢复和发展起来。

②全国性的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是国民党“一大”后革命形势高涨的又一表现。1924年5月31日,中苏签订《中俄解决悬疑大纲协定》与《中国暂行管理中东铁路协定》,这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同外国签订的第一个平等协定,由此全国兴起大规模的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这是一个包括有不少上层人士参加的广泛的群众性的反帝爱国主义运动,它起到了动员中国人民进行反帝斗争的作用。

③反军阀争民主的国民会议运动。召开国民会议以解决中国时局的主张,最早是由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因此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提倡国民会议运动,得到两党共同支持,全国很快掀起了促成国民会议运动的高潮。1925年3月1日,国民会议在北京召开,代表成分包括工农群众、知识分子、民族资本家,共200余人,

是一次空前的人民大集会,在宣传和组织群众方面起了巨大作用。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和反军阀争民主的国民会议运预示着更大规模的革命风暴即将来临。(2)五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次全国规模的反帝运动,它揭开了全国大革命风暴的序幕,有重要意义。首先,它表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艺术,证明了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纲领和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政策的正确性。其次,它检验了各阶级的政治态度,充分证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买办资产阶级是人民的死敌;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妥协性和软弱性;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同盟者;只有无产阶级具有最坚决、最彻底的革命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力量。再次,它揭开了全国大革命的序幕,直接为北伐战争做了准备。

省港大罢工是世界工人运动史上罢工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它又一次证明了中国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是中国革命的领导阶级。它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促进了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统一。

3、试述北伐出师前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同国民党右派斗争的情况。

改组后的国民党分化为左、中、右三派,左派包括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和以廖仲恺为代表的国民党中的真正革命派,他们代表着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中派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右派代表地主买办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份子的活动更加猖獗。

(1)1925年,戴季陶写成《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两本小册子,提出一整套反动理论,标志着戴季陶主义的形成。中国共产党联合国民党左派,对其进行了批判和斗争。1925年8月,陈独秀发表《给戴季陶的一封信》;9月,瞿秋白发表《中国国民党与戴季陶主义》;12月,毛泽东连续在《政治周报》上发表文章,捍卫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和孙中山思想的革命内容。

(2)1925年11月,国民党右派份子在北京西山非法召开“西山会议”,又于1926年3月在上海非法召开“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5年12月,国民党召开一届四中全会,斥责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并于1926年1月召开国民党“二大”,对西山会议派进行组织处理。

(3)国民党“二大”后,蒋介石又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总监,为夺取革命

领导权提供了条件。1926年,蒋介石先后抛出“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打击中国共产党。陈独秀及苏联顾问对蒋的反动提案不仅没有进行揭露和斗争,反而一再妥协退让,使担任国民党中央部长的共产党员全部离职,蒋介石实现了篡夺党权、军权的阴谋。这就使北伐战争一开始,就潜伏着大资产阶级夺取革命胜利果实的危机。

4、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思想是如何逐步形成的?

中国共产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思想是在对中国社会各阶级作出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

(1)1923年,陈独秀发表《资产阶级的革命与革命的资产阶级》、《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等文章,系统阐明了他对中国革命和社会各阶级的看法,提出小资产阶级“具有不可轻视的地位”,农民是“国民革命之伟大的势力”等正确观点,但同时又低估了工人阶级的力量,认为农民“难以加入革命运动”,认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只能是资产阶级的胜利,割断了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

(2)瞿秋白和邓中夏比较早的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瞿秋白先后发表过《新青年之新宣言》、《自民治主义至社会主义》等文章。邓中夏先后发表过《我们的力量》、《谁是中国国民革命之领导者?》等文章。肯定中国工人阶级的主力军地位。

(3)1925年1月召开中共“四大”,在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认识上有巨大进步。大会把无产阶级的领导权问题写入决议,并把这个问题同发动农民运动联系起来。还指出农民天然是工人阶级的同盟者。大会将中国资产阶级划分为大买办阶级和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认为前者完全是帝国主义的工具,但又认为后者还不能参加民族革命运动,否认了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性的一面。

(4)毛泽东分别于1925年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革命的态度做了细致分析。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社会各阶级作出分析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初步思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