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俗旅游重点

民俗旅游重点

民俗旅游重点
民俗旅游重点

民俗旅游重点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民俗:是广大民众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不同类型和模式的生活文化。

2、物质民俗:是各民族在物质生产、交换和消费中所形成的文化传承,是民俗的多层次结构中的基础层面。包括行业民俗和消费民俗。

3、社会民俗:指在人类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通过生产、生活的结合和交往形成的民俗。包括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令民俗、社会结构民俗和游艺民俗。

4、意识民俗:是一种深层次的民俗事象的总和,体现的是人们以信仰为核心的心理活动和操作行为。包括原始信仰民俗、民间宗教信仰民俗和禁忌民俗。

5、民俗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民俗事象为主要观赏内容和消费对象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

6、旅游资源:是对已经或可供开发利用的,具有科学、艺术和社会学价值的、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能吸引游人。并给人们物质上精神上享受的,能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切物质和劳务体系的统称。

7、民俗旅游资源:是指较强的吸引力,能为旅游企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各类民俗事象的总和,它属于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

简答题:

1、民俗的特征:1群体性2地域性3民族性4传承性5变异性6模式性

2、民俗的功能:1教化功能2规范功能3维系功能4调节功能5审美功能

3、民俗旅游的特征:1以民俗为核心2文化性3经济性4参与性

4、民俗旅游的价值:1经济产业价值2社会文化价值

3审美娱乐价值4文化传承价值

5、民俗旅游资源的作用:1民俗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2民俗旅游资源充实和丰富了旅游资源

3民俗旅游资源可以提高旅游地的整体形象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饮食民俗: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和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俗尚,是民俗中最活跃、最持久、最有特色的民俗事象之一。

2、饮食结构:指日常生活中餐食的搭配,中国传统的饮食结构一般由主食、菜肴、饮料组成。

3、日常食俗:是维持正常的生理需要而形成的习惯,主要包括餐数、时间和配餐方式。

4、节日食俗:指广大民众在节日即一些特定的日子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饮食习俗。

5、特殊食俗:指各民族间因存在着地理环境、自然条件、生产条件和宗教信仰的差别,形成的各自不同的饮食习惯。

6、四大菜系:一个菜系的形成和它的悠久历史与独到的烹饪特色密不可分,同时又受地理自然环境、资源特产和饮食惯制的影响。我国的四大菜系(四川菜、山东菜、广东菜和江苏菜)烹调技艺各具韵味,菜肴特色各有千秋。

7、饮茶游艺:指文人雅士的品茗之风,包括冲茶术的讲求、茶器的考究及品茗场合的雅俗和饮茶游戏。

8、饮酒情趣:指喝酒时行酒令(雅令、通令)对人所起的活跃气氛、调节感情、促进交流、斗志斗勇的作用。

简答题:

1、饮食民俗的影响因素:1地理环境2经济条件3传统文化4文化交流

5科技的进步6宗教的信仰7政治影响

2、菜系的形成条件:1悠久的历史2独到的烹饪特色3自然环境

4资源特产5饮食惯例

不同的气候、地理、历史、物产及饮食习惯,是我国地方菜系和民族菜系形成的基础。

3、我国主要菜系的特点:

川菜特点:1用料广泛2注重调味3精心烹调

鲁菜特点:1取材广泛,选料精细

2善于葱香调味,精于制汤

3烹法讲究,善制海鲜和面食

粤菜特点:1选料广博奇异

2调味注重清而醇

3烹法博采中外之长

苏菜特点:1用料广泛

2调味清鲜适口

3烹法多样

4、谈谈对中国茶文化的看法。

5、我国白酒的香型:

酱香型:贵州茅台、四川郎酒

浓香型:四川泸州老窖、宜宾五粮液、安徽古井贡酒

清香型:山西汾酒

米香型:桂林三花酒

混合香型:董酒、西凤酒

6、饮酒的习俗:1逢年过节,饮酒祝贺

2婚姻寿诞,酒宴欢庆

3迎客待友,饮酒叙旧

7、饮食民俗开发的对策:

1树立饮食民俗文化资源观,把饮食民俗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来开发

2加强政府的指导作用,重视饮食民族文化的深入研究

3不仅要突出地方特色,还要符合当今世界饮食的潮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

4加强饮食民俗文化的宣传促销

第三章

服饰:指人们穿戴在身上的服装与饰物的组合,包括服装本身及与服装并存的有关饰物,是有关人体外部装饰的总称。

服饰民俗:指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的作用下,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的广大民众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相沿承袭的一种具有文化特质的服饰特征。

服饰旅游资源:指以现存的大量的民族服饰为旅游基础,开展民族服饰产品,发展服饰旅游。(此项为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服饰民俗体现的社会观念:1.中国人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的思想

2.求吉心理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5.服饰的时代服色

影响服饰民俗的主要因素:一、自然环境

二、人文环境

三、生产生活方式

服饰民俗的主要分类:1、因季节、气候不同形成的服饰民俗

2、因民族、地域差异形成的服饰民俗

3、因性别、年龄差异形成的服饰民俗

4、因场合不同形成的服饰民俗

5、因职业、地位不同形成的服饰民俗

从古至今,服饰变化的四个阶段:

一、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

二、服饰除用于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不同而产生明显差异

三、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份的标志

四、服饰除具有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服饰民俗的旅游文化价值:一、构景要素,满足游客视、听享受

二、旅游购品、满足游客旅游购物需求

三、参与体验,满足游客求奇求趣心理

四、文化吸纳,满足游客多元旅游需求

影响服饰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1、民族特色与民族知名度

2、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3、交通条件

4、客源市场

5、旅游地民族形象

开发服饰民俗资源可采取的模式:1、馆展陈列式2、民族服饰装扮

3、服装表演

4、民族服饰体验

5、服饰商品

6、节庆活动

7、设计专门的旅游线路

8、举办专门的民族服饰艺术节

第四章

1.我国民居的整体特征有哪些?影响民居差异的因素有哪些?

特征:(1)民居的聚落性(2)、民居的历史性(3)民居的地域性(4)民居的实用性(5)民居的文化性(6)民居的审美性影响因素:

2.举例说明民居建筑的哪些现象可以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124-126页)

3.民居艺术可以从哪些载体体现出来?民居艺术的题材有哪些?反映了哪些民族价值观?

4.以土楼和碉楼为例,说明民居文化的融合性与传承性(140-148页)

5.民居建筑破坏的原因有哪些?民居保护应该坚持哪些原则

破坏原因:(1)自然损毁民居建筑在使用过程中往往要遭受来自内外营力、天灾人祸的破坏。(2)、人为破坏在城市建筑方面,朝代更迭总是伴随着旧城的摧毁或遗弃,在一般性的城邑、村落被遗弃的现象更是多如繁星,比比皆是。保护原则:(1)修旧如旧原则(2)有机更新原则(3)实用价值与美学价值并举原则(4)民居文化的生态性和可持续原则

6.如何提高民居旅游的吸引力?民居旅游应从哪些方面着手突破?

(1)充分认识民居的综合旅游价值,使之在旅游活动中得以体现和弘扬

(2)开展区域性民居文化遗产资源全面调查,加强对民居建筑的科学研究

(3)注重对民居资源的旅游产品化设计与安排,使民居文化直接为旅游活动服务

(4)加大民居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全民保护民居建筑、参与民居旅游项目意识7.按地理方位列举我国不同地区的典型民居类型,解释他们显著差异性形成的原因,他们如何于当地文化和旅游融合在一起?(大家自己看书主观整理下)

第五章

名解

交通民俗:在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创造与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与交通有关的民间习俗与惯制交通设施:指为城市交通系统保障安全正常运营而设置的轨道、隧道、高架道路、车站、通风亭、机电设备、供电系统、通信信号、道路标线等设施交通工具——指一切人造的用于人类代步或运输的装置

陆路交通习俗:发生在陆地上的与道路、桥梁、交通工具有关的观念、信仰、行为等习惯水路交通习俗:陆路交通民俗的补充,主要有水道、航标、渡口、船闸、港口等交通民俗旅游资源

1.什么是交通民俗?交通民俗如何起源?

交通民俗——在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创造与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与交通有关的民间习俗与惯制。起源:人类最早的交通是直立后的行走,目的主要为采集或狩猎,是为生产所需要和决定的。随着工具的出现,行走与搬运结合,开始有目的地进行运输与传递信息的活动,最早的交通运输便产生了。

2.简述交通民俗的影响因素

(1)区域地理与自然环境(2)生产与生活的需要(3)发现与发明(4)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3.简述陆路交通信仰与习惯

信仰:1.“道神”又称“行神”,主管道路旅行的神灵。2.马神俗称“马王爷”,也是旧时民间普遍信奉的主管交通运输的神灵。习惯:折柳赠别、接风洗尘、出行尚俭、以歌相送

4.有哪些水路的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

设施:(一)水道1.天然水道2.人工水道(二)航标(三)渡口(四)船闸(五)港口工具:(一)筏1.竹筏2.木排3.皮筏(二)独木舟(三)船(四)舫

5.简述交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原则

1.原真性

2.地域性

3.保护性

4.安全性

6.交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可以采取哪些具体的方法

1.古道、古航线类游览线路开发

2.单项旅游项目开发

3.竞技参与项目开发

4.交通民俗

博物馆与旅游商品的开发

第六章

名解

诞生礼:标志着一个新生儿与母体通过分离,由一个孕育着的生命状态转变成一个具有社会地位属性的人。

抓周:在婴儿周岁这天,在他面前摆放各种玩具、食品等,让婴儿自己去拿取,婴儿选择的东西预测着孩子的未来。

成年礼:古代男女成长到一定年纪后通过的礼俗,标志着一个人可以按照成人的标准承担社会义务责任并享受相应的社会权利。

婚嫁礼:就是举行婚礼之日以前的礼仪婚制。一般包括提亲、相亲、合婚、订婚、下聘、送好等环节。

回门:在结婚的第三天,新娘要在丈夫的陪同下回娘家,共同看望女方的父母。

祝寿礼:由子女、亲朋为老人举行的一年一度的生日庆祝活动,俗称“做寿”、“祝寿”。为表达儿女的孝心和对老人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葬礼:人离世后的整个治丧及祭奠活动。

1.诞生习俗反映人们怎样的心理

1.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一个家族的血脉得以传承

2. 对自己的认识,对生命的在乎,所谓“生者,物之命也”

2.谈谈你对婚姻习俗的理解

3.结合你家乡的习俗谈谈你对开发人生礼仪民俗旅游资源的观点

4.你认为丧葬礼仪需要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革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5.谈谈你对成年礼的理解及其社会意义

参考:成年礼是为承认年轻人具有进入社会的能力和资格而举行的人生仪礼,是一个人由个体走向社会的一道必不可少的程序。一个人,当他经过漫长的文化化过程后,逐渐走向成熟,脱离了亲人的养育、监护,承当起了所在集团和社会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在这个时候,人们又要举行一系列的礼仪,来纪念当事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这种礼仪就是成年礼仪。有的年礼仪过程十分隆重而且带有考验的性质,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的成年礼仪还有比较明显的保留。成年礼仪是人生礼仪中最为重要、并且具有多重特性的礼仪,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文化现象。

6.谈谈利用博物馆开发人生礼仪民俗旅游资源的利弊

第七章

关键词:节日节日民俗民俗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那达慕大会

1.民俗节日与节日民俗有什么不同?

民俗节日:约定俗成的具有群体性、模式化活动的日子。

节日民俗:是指节日中的民俗内容,它存在于所有的节日中,民俗意义较强的节日民俗内容相对而言比较集中。

2.节日民俗的形成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①节日所处的时空位置的影响

②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③历史事件的影响

④文化传播的影响

3.节日民俗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群众性、节律性、民族性、地域性、传承性、重人伦、复合性

4.我国有哪些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季节日:

春节:正月初一。传统有,忙年、迎年、拜年(走春、探春)。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元宵节:正月十五。吃元宵、观灯、送灯、猜灯谜、舞龙灯、踩高跷、请紫姑、走百病。元亦称为上元节、小正月、元夕、小年或灯节,为正月十五。元宵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象征著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花灯、猜灯谜,以示祝贺,这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宵节

立春:每年2月4日或5日。

清明:每年4月4或5号。扫墓祭祖。

谷雨:雨量增多。

夏季节日:立夏

端午节:又名端阳节、重午节。划龙舟、吃粽子、避五毒(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送端午。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重五、午日、夏节、蒲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后来楚国诗人屈原于端午节投江自尽,就变成纪念屈原的节日(一说纪念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忌日),与春节、中秋等节日同属东亚文化圈的大中华地区及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的重要传统节日。

夏至:每年6月21或22号。

秋季节日:

七夕: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少女节。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处暑:寓示天气开始转凉。

中秋节:八月十五。传说是为了纪念嫦娥奔月。“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一年有四季,每季三个月,分别被称为孟月、仲月、季月三部分,因此秋季的第二月叫仲秋,又因农历八月十五日,在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一般有吃月饼、赏月的习俗。

重阳节:九月初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冬季节日:冬至:又称“冬节”、“贺冬”,华夏二十四节气之一、八大天象类节气之一,与夏至相对。冬至在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开始,时于每年公历12月22日左右或农历十一月十五(满月)前后共30天范围内之1天。

腊八节:俗称“腊八”,是指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这一天。腊八节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的节日,因相传这一天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即农历十二月初八,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在中国,有腊八节喝腊八粥、泡腊八蒜的习俗。

5.请谈谈我国少数民族的主要节日习俗。

①蒙古的那达慕大会:那达慕,意为“游戏”或“娱乐”,为蒙古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能运动竞技节日,从传统宗教仪式“敖包塔克勒根”(敖包祭拜)发展而来,一般于每年7月至8月间举行。那达慕大会过去每年只会在蒙古族聚居的地方举行,例如在蒙古国和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以及蒙古族自治地区。在中国北京、哈尔滨等大城市亦会有蒙古人举办那达慕大会。

②满族: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

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③朝鲜族:回甲节是朝鲜族为诞生六十周年举行的纪念日;回婚节是朝鲜族为结婚六十周年举行的纪念日。每到回甲节或回婚节时,儿女、亲友、邻居都要向老人祝福祝寿。

④傣族:泼水节也称宋干节,4月13日至4月16日,是泰语民族和东南亚地区最盛大的

传统节日,当日,泰国、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以及中国云南傣族、海外泰国人聚居地如香港九龙城、台湾新北市中和区等地,人们清早起来便沐浴礼佛,之后便开始连续几日的庆祝活动,这期间,大家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祈求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新的一年重新出发。泼水节首二天是去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⑤壮族的歌圩:歌圩"是壮族群众在特定时间、地点举行的节日性聚会歌唱活动形式,壮

语称为"圩欢"、"圩逢"、"笼峒"、"窝坡"等。歌圩在壮族地区有不同的称谓,但均有"坡地上聚会"、"坡场上会歌"或"欢乐的节日"的意思。它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人称之为"墩圩"。

⑥侗族的斗牛节:侗家人喜欢斗牛为乐,多在春秋之季进行。虽然同是两牛相斗,但南北

侗乡礼仪各异,这些不同的仪式都留下了古代征战的遗迹。

⑦彝族的火把节、瑶族的耍歌堂、京族的哈节等等。

名词解释

节日: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

民俗节日:约定俗成的具有群体性、模式化活动的日子。

节日民俗:是指节日中的民俗内容,它存在于所有的节日中,民俗意义较强的节日民俗内容相对而言比较集中。

第八章

1、游艺民俗概念:它是一种以消遣休闲、调剂身心为主要目的,有一定模式的民俗活动,是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舞蹈、民间戏曲和曲艺、民间竞技、民间游戏、民间工艺的总称。

2、游艺民俗的特点:四个特点分别为,地域性与传统性相结合;季节性与非季节性相结合;竞技性与自娱性相结合;日常性与节日活动相结合。

3、游艺民俗的功能:一娱乐功能;二教育功能;三文化保存功能;四调节心理功能

4、民间口头文学的主要类型有:民间歌谣、民间故事与笑话、谚语与谜语、民间说唱和民间小戏。

5、民间歌舞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

有两大类:一是民间歌舞,二是民间乐舞;民间歌舞的特点是地域鲜明,民族差异大,歌舞相间,民间乐舞的特点是舞蹈形式古老,种类丰富,历史悠久,娱乐性强。

6、民间游戏从功能上看可以分为几类?为什么?

从功能上看,民间游戏可分为室内生活游戏、庭院活动游戏、智能游戏、助兴游戏、各类博戏等。原因:民间游戏具有广泛性、自由性、竞赛性、趣味性等,根据其内容形式的不同而划分。

7、简述民间竞技的发展演变

民间竞技是指民间举行的各种形式的赛力、赛技巧和赛技艺活动。它的最初形成,除了与生产劳动有关外,还和战争、信仰祭祀活动有密切关系。而后许多竞技活动从民间游戏中发展而来并且逐渐发展成为体育活动项目。

8、简述民间杂艺的表现手法

属表演性杂艺、风格朴素、表演技法传统、民俗性突出、以观赏为主,娱乐性强。主要包括杂技、猴戏、木偶戏(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铁线木偶)、皮影戏。

9、简述民间工艺的主要类型

民间工艺共分为七大类,分别是民间绘画、民间雕塑、民间剪纸、民间织绣染织、民间玩具、民间编织、民间陶瓷制品。

10、我国玉石的主要产地在哪些地方?

新疆的和田玉;.陕西的蓝田玉、绿松石、碧玉、墨玉;河南的独山玉;辽宁的岫岩玉和阜新的玛瑙玉石;甘肃的祁连山玉和鸳鸯玉;青海的青海玉,岫玉、柴达木玉、都蓝玉等;

西藏的白玉石、象牙白玉石、琥珀石、仁布玉石;四川的碧玉、黑玉、夏珠玉、龟纹玉等。云南的东陵玉、岫岩玉、绿松石、孔雀石、蓝玉髓等。

11、“一两田黄,一两金”之说是何意?

田黄石是我国特有的“软宝石”。全世界只有我国福建寿山的一块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中出产,因色相普遍泛黄色,又产在田里,故称田黄石。因田黄石的稀有,自明清开始,田黄石的价值与金玉相埒,因此有一两田黄一两金的说法。

12、我国民间雕塑主要分为哪些种类?

按使用材料分为:木雕、石雕、牙雕、骨雕、漆雕、贝雕、根雕、冰雕、泥塑、面塑、陶瓷雕塑、石膏像;基本形式可分为圆雕、浮雕和透雕;民间传统雕塑主要有玉雕、石雕、木雕;民间雕塑主要分为泥塑和面塑。

13、民间剪纸从用途看大致可分为几类?

一、用于张贴,即直接张贴于门窗、墙壁、灯彩,彩扎之上以为装饰,如窗花、墙花、顶棚花、烟格子、灯笼花、纸扎花;二、用于摆衬,即用于点缀礼品、嫁妆、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礼花、斗香花;三、刺绣底样,用于衣饰、鞋帽、枕头,如鞋花,枕头花、帽花;

四、印染用,即作为蓝印花布的印版,用于衣料、门帘、包袱、头巾等。

14、简述我国的四大名绣

四大名绣包括苏绣、湘绣、粤绣、蜀绣。苏绣,发源地在苏州东吴一带,已有两千年历史,全盛时期在清朝。其艺术特点是:山水映趣、楼阁深邃、人物生动、花鸟逼真。粤绣,产于广东地区。据传始于少数民族,明中后期形成特色。特色有五:一是用线多样;二是用色明快;三是多用金线作刺绣花纹的轮廓线;四是装饰花纹繁缛丰满;五是绣工多为男工所任。湘绣,产于湖南长沙。特点是构图严谨、色彩鲜明、各种针法富于表现力,巧妙地将绘画、书法等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蜀绣,产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最早记载蜀锦的文字,见于西汉文学家扬雄《绣补》一诗。技艺特点是线法平顺光亮、施针严谨、掺色柔和。

15、简述我国四大名锦

四大名锦分别是云锦、蜀锦、宋锦、壮锦。云锦,产于江苏南京,始织于南朝,兴盛于明清。

其设计思想是“权、福、禄、寿、喜、财”六要素,其工艺独特,织品明丽辉煌,光彩夺目;蜀锦,产于汉至三国蜀郡,今四川成都一带。其织造质地坚硬,五彩缤纷、风格独特。图案的取材丰富,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寓于吉祥如意、富贵长寿之意。宋锦产于苏州,于唐代织锦基础上发展,由于宋高宗的大力推广而盛行。宋锦图案以几何为骨架,多采用调和色,富丽堂皇,古色古香。壮锦,主要产地为广西靖西、忻城、宾阳等地。其色彩对比强烈,结构严谨,艺术风格浓艳粗犷,壮锦花纹图案别致、色泽艳丽、坚固耐用。

16、简述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一、蜡缬】蜡缬又称蜡染,实际上是“蜡防染色”,即先用蜡在麻、丝、棉、毛等天然纤维织物上画图案,然后入染。蜡染作为中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悠久,早在秦汉时代,西南地区的苗、瑶、布依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就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蜡染之乡是中国贵州安顺!蜡染图案以写实为基础。艺术语言质朴、天真、粗犷而有力,适合现代的审美要求。【二、绞缬】绞缬又称扎染,是一种古老的采用结扎染色的民间印染工艺。它依据一定的花纹图案,用针和线将织物缝成一定形状。东晋时,绞缬工艺已在民间流传。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鹿胎紫缬”和“鱼子缬”图案。隋唐时期,绞缬更是风靡一时。扎染特点是:图案花纹色晕层次更为丰富、呈现出错杂融浑、斑斓厚重的色彩效果。

【三、夹缬】夹缬一种镂空版印花,是用两块雕镂相同的图案花板,将布帛夹在中间,然后入染。用二木版雕刻同样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其始于秦汉时期,盛行于唐宋。

17、民间玩具有何作用?

作用:供儿童玩耍游戏、收藏、装饰、观赏、供工艺研究所研究

18、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编织技法有哪些种类?

可分为竹编、草编、棕编、柳编、麻编、藤编。

19、游艺民俗旅游开发有何意义?

一、可直接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国际交往;二、丰富人们的旅游活动,增加旅游者的情趣;三、可推动旅游活动的内涵发展;四、形成当地特色旅游,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0、我国游艺民俗应如何保护?

一、挖掘文化内涵,突出地域特色;二、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三、游艺活动与商贸相结合;四、开发与创建民间游艺品牌;五、注意“雅”与“俗”结合;六、旅游线路构建与民俗节日结合。

长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长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论文 长阳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后文简称长阳县为土家族聚居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其 生态环境优越、民间民俗文化极具特色,旅游产业是长阳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将其打造为 全国知名的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是长阳县旅游业的发展方向。本文揭示开发利用长 阳县的民俗旅游资源时,应自觉执行民俗文化的保留和传承,遵循长阳民俗旅游发展特征,并在保持民风民俗的前提下,永续利用民俗旅游资源,最大限度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从而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 前言 民俗文化,指的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民俗旅游是借助民俗事项来 开展的旅游项目,它以一某一特定地域的民俗事项和民俗活动为旅游资源,并借助于一定 的旅游设施开展旅游活动。地方性、特色型、神秘性等满足了游客猎奇、求新、求异、求 知的心理需求,民俗文化旅游从发展伊始,对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它是一种高品味、 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满足了游客全方位的旅游需求,比如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休闲养生 等等。在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以湖北宜昌长阳民俗文化 和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为研究视角,探讨该地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原则和对策。 一、长阳县民俗文化旅游的现状 巴兆祥认为,民俗旅游资源是指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 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具有一定的旅游功能和旅游价值的民俗事象的总称。长阳县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基础良好,是全省乃至全国有名的旅游强县,被誉为“梦幻土家,巴土天堂”。长阳文化三宝为 山歌、南曲、巴山舞,流传至今的哭嫁等众多奇风异俗,成为古代巴人遗存在清江画廊的 活化石,也为长阳民俗文化旅游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长阳也是人类文明、巴人故里和土 家族的发祥地,多文化交融汇聚,合生共存,文化底蕴厚重。巴文化在这里传承,使长阳 县成为一块文化的沃土,如距今18.5万年的“长阳人”化石洞遗址,香炉石遗址、白虎 垄廪君陵、石柱观、始建于唐朝的著名道教宫观天柱山景观等。 长阳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素有“歌舞文化之乡”的美誉,2021年,长阳“撒叶儿嗬”入选国家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长阳山歌、薅草锣鼓、都镇湾故事入选省级第一 批省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2021年先后举办过“中国巴人先祖廪君文化旅游节”和“缅怀巴人先祖,弘扬巴土文化”座谈会。长阳独特的白虎信仰、服饰习俗、居住习俗、婚嫁习俗、丧葬习俗、饮食习俗、茶文化等,无论在审美还是在求知、尝新方面,对于外来游客 具有难以抗拒以及难以复制的吸引力。 二、长阳县民俗文化旅游的基本特性

旅游团接待篇案例

旅游团接待篇 案例1 接待英国旅游团 某年春天,上海的导游员顾先生接待了一个30多人的英国旅游团。那个团要在上海停留三天,然后去杭州旅游。在接待过程中,他发现那些客人十分讲究礼貌,总是请女士先上车,吃饭敬酒的时候也总是为女士先斟,但每天在饭店集合出发的时候却总有人晚到片刻。 在游览过程中,客人们比较遵守纪律,没有发现有掉队或活动超时的游客。开始时,只有领队代表大家问些问题,大部分客人显得拘谨、寡言。经过接触,大家的话多了起来,经常询问一些上海当地人生活的基本问题。他们在外滩见到男女青年拥挤在一小块地方在谈恋爱不知道在做什么,当顾先生告诉他们后,大家都会心地笑了起来。顾先生告诉他们,上海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地铁、高架立交桥、高层建筑、广场、宽阔的马路、经济开发区等现代化的标志与日俱增,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充分体现出上海作为中国的第一大城市的地位。客人们听了顾先生的介绍,看到城市内欣欣向荣的状况,无不点头称赞。 客人们虽然循规蹈矩,但有时却显得有些固执。本来第一天安排了京剧节目,但由于剧场的变动,改为了歌舞节目。顾先生将此变动告诉领队。经征求意见,大多数人仍坚持要看京剧,顾先生只好第二天为他们安排了京剧节目。 在语言方面,大家对顾先生的讲解表示满意,都说顾先生的英语讲得不错。顾先生深知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的区别,故而很少用美国的俚语。谈论的话题也尽量不涉及政治,多以风土人情和娱乐、消遣性的内容为主,有时也以文化和体育为话题,如提到英国的莎士比亚、拜伦,询问他们是否喜爱足球等。客人见他问到了他们的强项,情绪非常高涨,与顾先生热烈地讨论了起来。 由于顾先生经常接待英国客人,了解他们的习惯和爱好,因此他深得领队和客人们的信任,大家对他的工作也表示赞赏。临行前,领队希望以后还要找他合作,客人们也依依不舍地与他握手道别,很多人表示回国后要给他写信。 评析英国是我国欧洲市场的重要客源地之一,英国旅游者是较早来华旅游的传统客人。英国历史文化悠久,产生过许多世界著名的哲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和政治家。因此,英国人大多文化素质较高,很讲究礼貌。在游览方面,他们中的很多人比较喜欢东方的文化,对我国的古建筑、传统文化和风土人情都感兴趣。根据这些特点,导游员在接待英国旅游者时应注意: 1、注意英式的礼貌礼节。尽管现在有些英国人并不太重视绅士风度,也不忌

民俗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民俗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从而进行判定。 (五) 旅游资源调查要求 1.从指导老师手里拿到旅游资源分类表,粗略了解表中种类和填写事项。 2.实地游览并根据实地情况填写旅游资源分类表。进行整理。 3.根据实地的考察进行讨论,找出有点并加以规划和利用,找出缺点来进行改善。并提出今后的发展方向。 4.完成旅游资源调查报告。 第一章、调查区旅游环境 (一)调查区位置、行政区划与归属 扎达盖公园位于呼和浩特市通道北路与北二环路交汇北路东,区域与厂汉板镇,攸攸板镇相接。属回民区管理。 (二)交通状况扎达盖公园临近交通网健全。北有呼包高速路,外地游客到达便利。南有通道北路直达市中心。且附近与北二环路交汇,方便抵达市区内任意位置。 (三)自然资源 扎达盖公园自然资源丰富,园内有扎达盖河穿过,也形成了扎达盖湖,河湖边芦苇丛生,造就了丰富的观光游憩旅游资源。同时,园内有可观的动植物资源,草地和以松树为主的林地面积大。并有喜鹊栖息地供游人观赏。地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

干燥。年降水量在200mm到400mm之间,四季景观不同。地处城市边缘,大气污染小,空气质量良好。 (四)人文资源 扎达盖公园以扎达盖河穿过得名,而该河又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扎达盖,蒙古语意为宽阔,扎达盖河即宽阔的河。它的本身就是一部呼和浩特市的通史。另外,园内有设有广场,凉亭,阁楼,塔式建筑等人文建筑,游览价值高。其次,扎达盖公会在设计伊始就设有老年活动中心等公众文化设施,还在发展中规划了钓鱼点等游览设施。人文旅游资源数量极多。 第二章、旅游资源开发和历史现状 (一) 旅游资源开发历史 扎达盖公园中流趟着的扎达盖河原来并不是现在这个模样,它有三个源头:一个是公主府东边的大水泉,一个是公主府西边的小水泉,还有一个是新、旧两城中间姑子板申村(现巴彦塔拉饭店一带)的水泉。公主府东边的水泉较大,人们叫它大府河槽水公主府西的水泉较小,人们叫它小府河槽水姑子板申的泉水东西流向,穿过从前清时期归化营的营坊(现回民区营坊道)门前,经礼拜寺巷到小教场、牛桥东河沿、城隍庙的霸王桥,而后与大府河槽水主流相汇,人们叫营坊门前水。其余的水和营坊门前水小府河槽水在天主堂和北茶坊关帝庙南边合流,汇集成了扎达盖河。 道光、咸丰、同治(1821年至1874年)统治的半个世纪中,扎达盖河两岸成了南迎里府客和北接外藩财的商业闹市区。道台衙门两面临河,衙署四周密植杨柳。乾隆至道光时,即已长成合抱之木。每天

中外民俗风情论文

中外民俗风情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 安全1001 1028XXXXXXXX

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研究 —以凉山彝族为例 中英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彝族文化面临淡化、消失的危险,保护、利用彝族文化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采取有效的措施。因此,保护传承彝族文化,对推进凉山彝族旅游和文化的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凉山彝族文化开发利用保护 凉山彝族民俗文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有独具特色的彝族服饰、饮食、婚俗、葬俗、节庆、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极具彝族特色的漆器、银器、彝族“达体舞”、民歌、毕摩文化等。这些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物质上:主要包括建筑、服饰、饮食、生产生活用具及手工制品等。这是彝族民俗文化的一般物化表现,具有普遍存在性。 (2)精神上:包括民族精神理念、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宗教信仰等。这是彝族民俗文化的本质和源头,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其他:有彝族礼俗、礼仪、民风、民俗、行为举止及宗教仪式等。 一、凉山彝族文化保护利用现状 凉山彝族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吸引了众多游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措施: 1.举办中国凉山彝族文化旅游节等大型文艺展演;在大型活动中推介彝族民 俗风情。 2.收集原生态的民间歌舞节目,并使之商业化,如成立多个彝人演唱组合、教群众跳“达体舞”等。 3.在电视节目中详细介绍了凉山的自然风光和彝族民俗风情。 4.开发具有浓郁彝族特色的服饰、漆器、银器等,并推向市场。 二.彝族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 1.自然消失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迅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现代传媒、信息的快捷传播和渗透,凉山彝民族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等发生巨大变化,他们接受了新的思想意识、新的文化观念,个别经济比较发达的区域因此废弃了彝民族自有的几千年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民俗文化旅游发展

杭州师范大学旅游社会学 班级旅管134班 学号89 姓名强兴萍

民俗旅游文化的发展 —杭州旅游为例一、民俗旅游文化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者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但当我们怀抱全球化的语境联想,以此审视中国当下文化情境中的民俗旅游的时候,当我们考虑到民俗作为一种生活文化所具有的生态性原则的时候,我们有理由忧虑的是,民俗风情的旅游越来越背离其原生的文化生存语境,已经彻底仪式化了。当民俗旅游文化失去其本真性时,逐渐被商业化、戏剧化、仪式化代替,已经不再是一种自然的、原生态的景观了,我们需要追问的是,民俗文化曾经被现代性话语斥之为“落后”、“迷信”的被改造的对象,曾经代表着现代化的过去,是古老天真、混沌蒙昧的代名词——尽管在当下中国的文化情境中,民俗文化在很多情况下依然被想像成为天真蒙昧的代名词——但是,在人们的潜意识中被如此界定的民俗文化是如何纳入到民族国家的现代化话语之中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民俗文化又是如何被编织为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民俗文化旅游事业的兴旺,其背后所支配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意识形态与权力我们不得不承认,民俗文化旅游由于权力政治与资本的原因而注入了意识形态与商业经济的因素,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意蕴与价值的符号体系,民俗旅游文化已经没有了其原承载的意义,而是变成了一个形式外壳。不仅如此,在全球化背景下,民俗旅游已经成为全球化的一种表征,越来越成为人们娱乐休闲、摆脱生活压抑的一种方式,民俗风情旅游已经成为发达地区人们寻异猎奇的对象,是满足西方人对中国社会的想像之途径,随着民族国家内部地区间经济文化的差距日益凸显,也已经成为地区间文化一种文化符号。 历史上西湖所在的杭州有两个时期非常重要,即吴越国时期和南宋时期,至今西湖周边地区还遗留着大量这两个时期的遗迹,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显著的都

民俗旅游发展的论文

民俗旅游发展的论文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民俗旅游的发展[摘要]民俗旅游,是以特定地域或特定民族的传统风俗为资源而加以保护,开发的旅游产品。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民俗,而且是以地方性或民族性为标志的民情风俗。民俗旅游取自生活,追求自然,在平实无华的外表下,藏着生活的情趣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它具有宜感受,宜识解,宜参与的特点,以使游人能很快进入氛围,并将身心融入其中;民俗旅游的核心内容为民俗文化,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是在共同地域,共同历史作用下形成的积久成习的文化传统。这种民族的,时代的文化既有物质的标识,制度的规范,又有具体社会行为,风尚习俗的鲜活体现。 一、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 民俗旅游范畴广泛,近年各地根据当地不同的民间文化习俗、历史文化特点而推出了不同的民俗旅游项目。民俗旅游首先要民俗气氛浓厚,如山东传统的民俗节目有大秧歌、抬花轿、踩高跷、跑旱船、舞狮子等。其次民俗旅游离不开民间工艺品,如刺绣、剪纸、年画等。再次是历史文化习俗,如农业生产生活、家庭礼仪、衣食住行、节庆等古老的民俗事项。民俗游对继承和弘扬传统的民族优秀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以地域民俗事项为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目前民俗旅游已和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旅游一起构成了颇具特色的旅游三大系列产品。从广意来讲,旅游实际就是民俗旅游,民俗和旅游是文化与生活的复合体。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

民俗与旅游论文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 课程名称 院部名称 专业 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课程设计地点 课程设计学时 指导教师 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成绩

路线:昆明—大理—丽江—石林—西双版纳—昆明 行程大致安排: 第一日:乘机飞往昆明,入住酒店。 第二日:乘车前往大理(398公里,车程约4小时),游览【大理古城-洋人街】,游览中国南方最古老、最雄伟的建筑之一【崇圣寺三塔】,乘车赴丽江(200公里,车程约3.5小时),游览【丽江古城】;入住酒店。 第三日:乘车前往游览【玉龙雪山风景区】(酒店至风景区车程约45分钟);乘坐【云杉坪索道】;游览【甘海子高原牧场】【白水河】【蓝月谷】;欣赏【大型原生态表演《印象?丽江》(雪山篇)】(欣赏时间90分钟左右);游览【东巴谷】;入住古城酒店。 第四日:乘车返回昆明(308公里,车程约4.5小时),入住酒店,可自由活动。 第五日:赴石林(80公里,车程约1.5小时),游览天下第一奇观【石林】风景区;参观3A 景点【七彩云南】;晚乘飞机赴西双版纳;入住酒店。 第六日:上午:早餐后沿中国第一条绿色高速生态公路前往【野象谷】,游览野象谷景区;乘【雨林索道】;步行路经观象台、树上旅馆、大象博物馆后观看训象表演;下午:景区内自由活动,返回市区,入住酒店,可自由活动。 第七日:上午:早餐后,参观【傣家村寨】,游览景洪城区【原始森林公园】景区内电瓶车40元/人)。下午:中餐后返回市区自由活动;晚餐后乘机返昆明。 第八日:乘机返回,行程结束。 景区费用: 第二日:【大理古城-洋人街】:电瓶车双程35元/人次,单程20元/人次。 【崇圣寺三塔】:门票120元/人次,三塔电瓶车25元/人次。 第三日:【玉龙雪山风景区】:门票45元/人次 【云杉坪索道】:索道费用57元/人次,环保车20元/人次。 【甘海子高原牧场】【白水河】【蓝月谷】:电瓶车双程60元/人。 【印象?丽江(雪山篇)】:门票190元/人次。 【东巴谷】:景区电瓶车50元/人次。 第五日:【石林】:风景区全票175元/人次,电瓶车25元/人次。

民俗资源与旅游 (尔雅)课后答案2020年

1 【单选题】()是高雅文化的基础。 ?A、政治 ?B、人类 ?C、民俗 ?D、社会 我的答案:C 2 【单选题】民俗不具有()的特点。 ?A、民族性 ?B、政治性 ?C、集体性 ?D、地域性 我的答案:B 3 【判断题】“民间”和“风俗”构成了民俗。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民俗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但是民俗的发展不受传媒的影响。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民俗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与()密切相关。 ?A、社会政治 ?B、自然界 ?C、社会群体 ?D、人类社会生活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匈牙利人于()将汽车第一次带到上海。?A、1905年 ?B、1895年 ?C、1890年 ?D、1900年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旅游可以说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判断题】一国的基础文化是政治文化。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从建筑风格上来讲,山西的()建筑比较多。?A、石塔 ?B、钟楼 ?C、大院 ?D、四合院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中不包含()。?A、自然风光 ?B、古村落 ?C、建筑风格 ?D、乡间民居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3 【多选题】非物态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包含了()。 ?A、传统节日 ?B、传统娱乐 ?C、传统民俗文化技艺 ?D、传统建筑 我的答案:ABC 得分:25.0分 4 【判断题】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包括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 我的答案:√ 1 【单选题】()是主导性的资源驱动力。 ?A、知识 ?B、社会 ?C、人力资源 ?D、选项A和选项C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人力资源的本质是一种()。 ?A、劳动能力 ?B、体力劳动 ?C、智慧的表现 ?D、脑力劳动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资源就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的总称。?A、能量 ?B、信息

“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计划战略

“旅游+”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战略 [提要] 在“旅游+”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需要关注产品创意、旅游服务、保护力度、投资主体、品牌营销等问题。本文基于“旅游+”视角,从区域规划、文化创意、信息平台、人才培育、产品开发、品牌塑造以及生态发展等方面探索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以期为新时期民俗文化旅游提供一定的战略指导。 关键词:“旅游+”;民俗文化;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4月19日 一、引言 旅游产业,是实现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旅游+”把旅游业的要素渗入、融进其他相关产业和领域,带动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等的共同进步,并因此形成更加符合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新型业态、新型发展模式和新型产业结构体系。总之,“旅游+”成为现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2015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乡村旅游提升与旅游扶贫推进会议上,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在《开明开放开拓迎接中国“旅游+”新时代》中明确指出“旅游+”的概念,呼吁旅游工作者以融合的理念重新构建中国旅游的发展格局。即把旅游作为一个平台,来整合其他社会资源,把旅游产业作为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

主体;把“旅游+”作为工具来构建新业态下旅游新路径;将“旅游+”作为手段用来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民俗事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作为一种现代的旅游活动发展起来。30多年来,学者们相继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对民俗文化的见解和认识。在《中国旅游百科全书》中,认为民俗文化旅游是集观赏、考察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于一体的活动。当然,这里所说的民俗文化旅游是民俗、文化和旅游三者的融合,是民俗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也是民俗与文化旅游的一体化发展。将民俗、文化和旅游三者共同作为旅游吸引物,有助于从不同方面激发旅游者的动机,从而使旅游者产生想要旅游的冲动。当前,文化旅游已成为新业态下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民俗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悠久文化的沉淀,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由于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的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旅游+”的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逐渐成为实现“旅游+文化”、“旅游+民俗”的重要旅游形式。从目前旅游业的发展来看,民俗旅游的民族性、区域性、神秘性、文化性与传承性,日益成为现代旅游独具魅力的项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来看,将民俗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将各个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悉数呈献给游客,能够有效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展示我国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旅游+”背景下民俗文化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旅游规划经典案例集锦15

旅游规划经典案例集锦15

以经营城市的手法,打造“旅游名城”许昌市城 市旅游发展的创新策划 2012-03-24绿维创景李明伟林峰标签: 独辟蹊径,打造旅游目的地引言:“旅游名城”城市经营与旅游产业新整合 优秀旅游城市”的崛起,是我国旅游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成就。但是,城市旅游的深度化要求,城市经营与旅游产业化之间互动的结合,对“旅游与城市发展”这一课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局限于国家旅游局现有的“优秀旅游城市”的评级,已经不足以达到城市经营者(市委书记和市长们)的实际运营需要。 为此,绿维创景提出了打造“旅游名城”的全新目标,这与许昌市委市政府对旅游产业与经营城市结合的要求一拍即合,形成了《许昌市建设旅游名城与旅游目的地总体策划》的委托项目。经过半年的努力,策划成果于2006年11月8日通过评审,专家组和许昌市给予成果高度评价,使我们对“旅游与城市发展”这一课题的探索,落地开花。 对于任何一任政府而言,如何加速城市化进程,

提升城市竞争力,打造城市形象名片,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始终都是第一位的工作;旅游要为此做出贡献,并成为城市发展的动力产业,才可能成为一把手真正重视的事情。林峰博士今年提出了旅游产业与城市经营整合的新理念(7月24日中国旅游报《城市经营中的旅游方略》),必须把旅游产业的发展,纳入城市经济工作的主渠道中,成为党政工作的主流方向,旅游产业发展才能有突破。 “旅游名城”,正是这一整合的成果。 对于大多数已经成为“优秀旅游城市”的地区来说,“旅游名城”可能正是你可以选择的新目标和新模式! 一、独辟蹊径,打造旅游目的地 1、许昌现状旅游欠发达、缺少周边支持、资源不足 许昌市位于河南省中部,是中原城市群中的重要工业城市。经济发达,城市环境良好,文化积淀深厚,曾为汉魏时期故都,是中原五大古都之

中国民俗旅游区划论辩

第四章中国民俗旅游区划论辩 民俗旅游区划的基础理论,是进行民俗旅游区划研究及对民俗旅游区进行实际划分的基础。尤其是旅游业在开发和管理民俗旅游资源时,有关政策和法规的制订、企业区位的选择、资源的规划、旅游线路的设计等等,都离不开民俗旅游区划基础理论的指导。 第一节民俗旅游区划的理论来源 一、区划的一般理论 所谓区划,就是区域的划分。区划是一种系统研究法,通过区域划分来对自然与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方法。区划系统研究法源于自然区划理论。自然区划又是地域分异规律学说的应用。 1、地域分异规律学说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地域分异规律按规模和作用范围不同,呈现四个等级规律,一是全球性规模的分异规律,如全球性的热量带,一般划分为寒带、亚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二是大陆和大洋规模的分异规律,如横贯整个大陆的纬度自然地带和海洋上的自然带。三是区域性规模的分异规律,如在温带从沿海向内陆因干湿度变化而产生的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四是地方性分异规律,其一由地方地形、地面组成物质和地下水埋藏深度的不同所引起的系列性地域分异;其二由地形的不同所引起的坡向性地域分异。 研究地域分异规律是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特征、变化和分布规律的重要途径,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进行生产布局和制定各种规划的基础。将区划系统研究法从对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的研究,扩展到对社会的构成、文化、经济与产业的研究,就形成了行政区划、文化区划、经济区划、旅游区划、民俗旅游区划等等。 2、自然区划理论 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及其组成成分在空间分布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划分为一定范围的区域,称“自然地理区划”,简称“自然区划”。自然区划的对象是从最高级的地理壳到低级的景观(或称自然地理区)。自然区划是多级的系统区划。 (1)自然区划类型:按区划的对象,自然区划分为综合自然区划和部门自然区划。综合自然区划以自然环境整体为对象,即从景观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出发,进行地域划分,体现环境的综合特征。部门自然区划是在考虑自然地理环境综合特征基础上,依据某一组成成分地域分异规律而进行的区域划分,如地貌区划、气候区划、水文区划、土壤区划、植物区划、动物区划等。按区划的目的,自然区划中又分为各种实用自然区划,如公路自然区划、建筑自然区划、农业自然区划等。 (2)自然区划原则:①综合性原则,也有称“主导因素原则”,要求在全面地、综合地分析所有自然因素的基础上,找出自然区域的特征及决定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所划出的自然区域具有相似的自然地理特征和共同利用与改造的自然方向。②发生统一性原则,要求不仅揭示自然综合体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的相对一致性,还包含着区域逐级分异产生过程的相对一致性。③相对一致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划单位时,必须注意内部特征的一致性。 ④区域共轭性原则,要求进行区划时既不重复,也不遗漏。⑤区域联系性原则,要求在划分区划时,看到组成同一区划单位内的各低级单位所具有的统一自然历史发展过程和相互毗连的地域接触关系。各项区划原则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3)自然区划方法:①部门区划叠置法:采用气候区划、地貌区划、土壤区划、植被区划等重叠各部门区划图的方式来划分区域单位。②古地理法:通过实地古地理和历史自然地理遗迹的考察,借鉴有关古籍文献及地质历史研究资料,深入探讨区域分异产生的原因与

中国民俗文化案例分析

中国民俗文化案例分析 关键词: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俗文化 摘要: 民俗文化是在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是经社会约定俗成并流行、传承的民间文化模式,是民族文化的积淀,是一个民族自由表达情感、展现独特精神风貌和世界观的一种行为方式。民俗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它反映着一定社会、民族的经济、政治、宗教等文化形态,蕴涵着民族的哲学、艺术、宗教、风俗以及整个价值体系的起源。中国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内容大致可分为民间交际礼仪习俗、民间人生礼仪习俗(包括诞生、成人、婚嫁、丧葬习俗)、民间服饰习俗、民间饮食习俗、民间建筑与居住习俗、民间交通行运习俗、民间商业习俗、民间信仰习俗、中国岁时节日习俗、民间姓氏习俗、中国民间艺术等等。 涣涣大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也是其民俗文化的形成史,是民俗文化诞生的摇篮。 中国是世界4大文明古国之一,随着近些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我们这条屹立在东方的巨龙正在腾飞.现在GDP是全球第二位,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我们也应该反思一下物质文明的背后留给我们的是什么呢? 我出生在中国的边陲小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这里是中国朝鲜族的聚居地.如果说语言是打开一个民族的钥匙那么,我觉得民俗文化就

是进入大门后你穿的鞋子,加速你去了解它.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文化特性在发展的浪潮中没有接收给好的民族文化那么它必将堙没在时代发展的大潮中 .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延边的民俗风情 (1)服饰 朝鲜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为短衣长裤。男子上衣斜襟无扣,用布条打结外加坎肩,下衣裤裆肥大,裤脚系带。妇女短衣斜襟无钮扣,以彩带为结,长裙分缠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妇女多穿白色长裙,中年妇女多穿缠裙,长及脚跟。年轻妇女的裙幅多为色彩鲜艳的绸缎。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胶鞋,劳动时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胶鞋。现在除节日或民族集会外,朝鲜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装,和汉族已无甚差别。 (2)饮食 朝鲜族以为米饭为主,多为大米饭、二米饭,汤每餐必备,尤喜喝大酱汤。 辣白菜,一般制法将白菜用盐水浸泡几天,洗后,再抹入辣椒、葱、蒜、姜等调料。有条件时还可加苹果、梨片等,然后窖藏,半月后便可食用。还可用萝卜、芥菜、英菜等同法腌制。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西北民族大学 旅游资源鉴赏期末大作业 专业班级:08级环境工程2班学号:P081914375 姓名:马雪婷 民俗风情旅游资源 【摘要】文章从民俗风情旅游的基本定义及分类入手,并突出民俗风情旅游对旅游的重要作用及民俗旅游的重要意义,为我国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应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最后指出目前我国在开发民俗风情旅游时所存在的问题,其核心内容是民俗风情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应予以大力扶持和发展。 【关键词】民俗风情;民俗风情旅游;民族信仰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势头十分强劲,旅游资源也不仅限于静态的地貌旅游资源,水色风景的观光等,动态旅游越来越受人们的欢迎,民俗风情就是最具有活力的一旅游资源,她以独立的资格和奇特的风采丰富了我国的旅游活动,下面将浅谈一下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以及民俗风情旅游对旅游的作用及民俗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概念 民俗风情就是指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在特定的自然社会环境下,在长期的生活的社会活动中所形成的风俗习惯。在所有旅游资源中,民俗风情是最具有活力的旅游资源,因为她鲜活,奇异,充满无穷魅力。 早在汉代就有“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因生活环境,发展历史,经济社会,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的不同,形成了绚丽多姿,异彩纷呈的民俗风情。从文身,文面到耳环,项链;从茅草裙,遮羞布到比基尼,防弹衣;从手抓饭,牛血酒到三明治,蜗牛宴;从石穴,树巢到阁楼,别墅;从挥矛迎客,碰鼻致礼,挤眼示情到亲切握手,热情拥抱;从跳火接,晒佛节到圣诞节,情人节;等等,这些民俗风情全面地反映民族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体现一个民族的理想和感情,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真是表露。 民俗风情旅游的定义是指人们以观赏,解,领略,参与风土人情,体验一种另类的生活方式,为目的的旅行活动以及暂时逗留所引起的物质与精神现象的总和。 民俗旅游资源的形成,最基本的条件是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在这个条件下,形成了人种,民族,籍贯区别,由于各自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和生活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资源。一般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存在形式和表现方式可将其分为三个大类型: 1,物质民俗:包括服饰民俗、民居民俗、饮食民俗、民间传统特色产品等。 2,社会民俗:包括婚恋、嫁娶、岁时节会民俗等。 3,精神民俗:包括禁忌信仰民俗,娱乐民俗等。 二,民俗风情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自然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旅游资源的特点: 1,广泛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是广泛存在的。民俗广泛存在于某一地域范围或某一民族,广泛存在于人们生活的一切过程,广泛存在于任何季节和时间。民俗几乎无处不在,包罗万象的。处于不同的地域,演绎不同的民俗风情。如在美丽的苗乡,常常会碰到一队队青年男女聚集在山坳,路旁,村边对歌的快乐景象。一些地域性很强的生活习俗更让人感觉新鲜,有趣。例如新西兰人最流行的见面礼是“碰鼻礼”。 2,自然性:无论是服装,饮食,居民,交通用具,还是很会礼仪。节日节庆,宗教信仰活动,凡是能够成为旅游资源的民俗事项和载体,都是一个民族或地区人们生活的真是

旅游管理系统论文参考题目

旅游管理论文题目 1、论旅行社对散客的服务方式 2、浅谈导游讲解对旅游景区形象的影响 3、导游服务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 4、论民俗特色旅游的开发 5、旅游网络预定系统的战略研究 6、文化旅游与文化市场建设 7、谈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8、主题公园高效益的成因探究 9、浅谈旅游信息在经济决策中的地位及其开发利用 10、论城市在旅游事业中的地位与作用 11、关于旅游对环境影响问题的思考 12、浅析影响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因素 13、整体产品观念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4、旅游业的经济功能及其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15、论自然保护区旅游的持续发展 16、创造性思维在旅游业中的应用 17、论旅游服务的国际标准及我国的接轨方式 18、论旅游景观的视觉形象及其对景点开发与经营管理的意义 19、关于商用旅游信息系统的总体构想 20、论风景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视觉影响问题 21、旅游与社会互动关系初论

22、旅游动机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23、论导游的品质对服务的影响 24、生态旅游及其类型浅析 25、生态旅游与可持续旅游发展 26、旅游发展对风情民俗资源的消极影响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27、需要层次论在旅游饭店餐饮管理中的应用 28、旅行社经营机制转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9、旅游广告媒体对旅游的影响研究 30、旅行社服务质量与游客满意感影响因素分析 31、旅游业的社会弊端及其治理 32、浅谈形体语言在旅游服务中的运用 33、论旅游饭店集团的成长方向 34、旅游饭店顾客导向定价模式浅析 35、生态旅游绿色营销的产品策略分析 36、浅论我国商务旅游开发 37、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 38、知识经济下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创新 39、发展旅游观光农业问题初探 40、旅游企业品牌战略探讨 41、中国旅游教育与培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42、论生态旅游资源的脆弱性及其保护 43、旅游购物的投诉心理及服务对策

中国民俗旅游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5*2=10分) 1.物质民俗。是人类在与自然界发生关系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 在物质生产、消费和流通中所形成的文化传承,系民俗结构中的基础层面。包括农耕民俗、畜牧民俗、渔猎民俗、手工业民俗、商业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等。 2.交通。指借助一定的交通设施、工具,实现人员和物质的空间位移。其中交通设施和工具是构成交通的基本要素。 3.年画。年画就是中华民族祈福迎新的一种民间工艺品,是一种承载着人民大众对未来美好憧憬的民间艺术表现形式。 4.成年礼仪。是表示一个人由少年成长为成人的标志,此后就享有成人的权利,受社会的约束,并且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其礼仪为邀请亲朋好友参加为该人个别举行的成年仪式,而外在的表现是为该人更换服装、改变发型,预祝他将来事业有成、光宗耀祖。 5.节日。就是一种具有民俗意义或者纪念意义的社会性活动的日子,一般有固定的日期,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 6.社会民俗。是人与人之间通过生产、生活形成的群体在结合与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包括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令民俗、社会结构民俗、游艺民俗等。 7.酿造酒。是在发酵终了稍加处理即可饮用的低度酒。 8.游艺民俗。是民间文艺活动、民间游戏、竞技等文化娱乐活动的模式化与传承行为的总称。它包括口头文学、民间音乐和舞蹈、民间游戏与竞技以及民间的工艺美术等内容。

9.丧葬礼俗。指人死后,亲属、友人、邻里为之举行报丧、敛殡、祭奠、哀悼、出殡的习俗惯制。 10.交通工具。载人载物用于运输的工具。 11.饮食民俗。饮食民俗是指有关食物和饮料在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形成的俗尚,它是民俗中最活跃、最持久、最有特色的事象之一。 12.礼俗。泛指我国维护统治阶级专制统治的礼节仪式,是一种制度化了的道德规范与行为规范,具有导向性和强制性的特征。 13.饮食结构。饮食结构是指日常生活中一日三餐的食物搭配。 14.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的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 15.交通民俗。就是在交通设施和交通工具的创造与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和交通有关的民间习俗与惯制。 16.村落。村落是一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结合得比较好的建筑群。和城镇不同,村落更加贴近自然,处于自然环境的怀抱之中。 17. 买卖婚。指通过买卖方式或财物交换方式而缔结的婚姻。 18.蒸馏酒。是乙醇浓度高于原发酵产物的各种酒精饮料。 19.四合院。是以正房、东西厢房围绕中间庭院形成平面布局的传统住宅的统称。 20.民俗节日。指约定俗成的具有群体性、模式化活动的日子,包括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分析研究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旅游管理 中国民俗旅游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厚多彩,构成了旅游资源的重要基础,我国民俗旅游1983年始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民俗旅游特色鲜明、表现形式多样、成果丰硕,民俗旅游已形成产业化发展趋势。 雷俊霞 1983年,山东潍坊“石家庄千里民俗旅游线”开启了中国民俗旅游最具重要意义的一年,民俗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新形式,开始引起各界的重视并逐渐得到推广。迄今为止,中国民俗旅游已经走过了30多年的风雨历程,民俗旅游经历了起步阶段、快发展阶段和深化成熟阶段等发展阶段。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可惜的成绩,但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今民俗旅游已经与自然风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中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其参与型和体验性成为新时期休闲旅游和体验旅游的重要卖点。中国民俗旅游业出现了诸多新的领域和热点,探讨民俗与旅游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才能提升民俗旅游的竞争力,促进其长久发展。 一、民俗旅游业的发展历程 民俗旅游是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独特的民俗文化为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经济水平的提升,求新、奇异、求奇,注重参与型与体验性,民俗旅游逐渐发展起来。民俗旅游的发展在中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改革开发以来至1989年,这一时期,民俗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逐渐得到推广,作为风光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在

旅游活动中所占比重较少、规模小、范围窄。 快速发展阶段。1990年—1995年我国的民俗旅游逐渐引起全国各界的关注,很多著名的民俗旅游景点出现,如深圳的锦绣中华。这个阶段,我国的民俗旅游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多样化,从单一的观赏发展到多样的参与。 深化成熟阶段。1996年至今,我国民俗旅游开发不断成熟,与自然观光旅游、历史文化旅游一起构成我国旅游的三足鼎立局面。同时,这些年也出现了中国的民俗旅游亮点活动,如从2002年—2011年我国各地陆续推出的民俗旅游主题活动,这一系列活动的设置使我国的民俗旅游开发走向深入与成熟,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印象刘三姐等大型民俗项目的出现即是其典型的标志。 二、民俗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在民俗旅游30过年的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如我国旅游界越来越重视民俗旅游的开发,民俗旅游成为旅游开发中最具潜力的方面。同时,民俗旅游的发展也迎合了国内游客对文化旅游的多元需求。国家旅游局也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民俗主题旅游活动、主题旅游线路和主打项目,都凸显了民俗旅游额独特魅力。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我国旅游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我国的传统节假日,都是民俗旅游的高潮期,清明踏青游、端午近郊游、中秋赏月之旅、春节庙会游,使得民俗旅游热闹非凡。民俗旅游发展促进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和谐发展,对我国优秀传统民俗文化的挖掘、抢救、保存与弘扬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民俗旅游发展中业态逐渐多元化 我国的民俗旅游发展初期是作为自然旅游与历史文化旅游的重要补充而存在的,经过3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民俗旅游的形式逐渐多样化,民俗

国内外乡村旅游成功案例

国内外乡村旅游成功案 例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乡村旅游成功案例研究 一、国外经典案例? 工匠之乡——日本水上町? (1)项目概况? 走观光型农业之路的日本乡村水上町的“工匠之乡”包括“人偶之家”、“面具之家”、“竹编之家”、“陶艺之家”等近30余家传统手工艺作坊,其旅游概念的提出吸引了日本各地成千上万的手工艺者举家搬迁过来。1998年至2005年间,每年来“工匠之乡”参观游览、参与体验的游客达45万人,24间“工匠之家”的总销售额达3116亿日元(约合271万美元)。 (2)主要项目及产品? 核心旅游项目: 胡桃雕刻彩绘、草编、木织(用树皮织布等)、陶艺等传统手工艺作坊,形式多样,异彩纷呈。水上町群山围绕,当地人以务农为生,种稻、养蚕和栽培苹果、香菇等经济作物,把区域整体定位成公园,探索农业和观光业相互促进、振兴地方经济之路。目前水上町已经建成了农村环境改善中心、农林渔业体验实习馆、农产品加工所、畜产业综合设施、两个村营温泉中心、一个讲述民间传说和展示传统戏剧的演出设施。 旅游产品: 田园风光观光游、乡村生活体验游、温泉养生度假游、传统工艺体验游。 业态设置: 特色餐馆、传统手工艺体验活动、水果采摘及品尝体验活动、温泉中心等。 (3)模式借鉴? 水上町的“一村一品”特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促进了地方经济的活跃和产业化发展,它们承载着当地人振兴家乡的“农村公园”构想,为建设现代化新农村、发展地方经济做出了贡献,经验值得静海思考和借鉴。 游客不仅可以现场观摩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还可以在坊主的指导下亲自动手体验。 “工匠之乡”以传统特色手工艺为卖点,进行产业化发展和整体营销,提供产品生

有关云南旅游文化论文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 [摘要]:本文叙述了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特征以及民俗旅游资源开发对旅游业进一步发展所具有的重要意云南民俗旅游资源构成及优势作了一定的思考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云南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出了一些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 游资源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一、前言 云南素有"彩云之南,万绿之宗"的美誉,这里山河壮丽,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北半球最南端终年积雪的高山,茂密苍茫的原始森林,险峻深邃的峡谷,发育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使云南成为自然风光的博物馆。 云南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丰富多样。全国总共有55个少数民族,云南有51个,人口超5000人的少数民族有25个,其中白、哈尼、傣、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15个民族为云南特有。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和村舍建筑等等,构成了云南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掘和利用云南灿烂悠久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新型的旅游产品,使云南旅游业的发展再上一个台阶,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民俗旅游资源特征凡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以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自然、人文 客体或其它因素都可称为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可划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其中人文旅游 资源又可划分为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和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两类。 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们,在文艺、语言、信仰、服饰、饮食、居住、娱乐、节庆、礼节、婚恋、生丧、交通以及生产等方面,民间所特有并流行的喜好、风尚、传统和禁忌。民俗旅游资源是具有多种属性与 特征的文化现象,其表现形态千差万别,除了作为文化现象而具有科学、史学、文学、美学、和艺术等特征外,从旅游的功能与价值的角度看,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民俗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第二、民俗旅游资源的群体性。第三、民俗旅游资源的传承性与变异性特征。第四、民俗旅游资源的神秘性。

苏州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发展策略

苏州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 发展策略 民俗既反映了一个地方的历史,也体现了当地的文化和社会生活。考察旅游地的民俗,可以帮助旅游者扩大视野,丰富文化知识,增加旅游的兴趣和愉悦。随着新世纪“文化旅游热”的到来,各个历史时期、各个民族、各个地区的民间古老文化、传统习俗的形象再现,更能激发和满足生活在现代社会里的人的好奇心。因此,有必要加强民俗资料的发掘、研究,加大民俗开发的投入,加快民俗文化的产品化,以适应时代的需求。旅游在发展,民俗在演进,我们更应重视发挥民俗在旅游业中的重要作用。民俗与旅游最佳的结合点就是发展民俗旅游。

苏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从春秋时期伍子胥奉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城以来,积淀有二千五百年的古老文明,而从太湖三山岛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又将苏州地区人活动的历史推到一万多年以前。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苏州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现和精神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吴中文化及别有情趣的民间风俗。如七夕乞巧、

轧神仙、石湖串月、雷斋素等等。吴中民俗一如吴中悠久的历史展开着长长的画卷,绚丽多彩。其丰富深厚的民俗旅游资源是民俗旅游的基础,但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民俗旅游资源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必要从政治、经济、提高民俗旅游资源的自豪感、以及对游客进行管理等方面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保护,以实现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苏州民俗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状况 一)苏州民俗旅游活动及现状 苏州节令民俗及其文化内涵也特别丰富。一般都会有相关的历史渊源和民间传说,并附有相应的传统节日娱乐活动和节令风味小吃。如,正月十五"闹花灯" 、二月十二"虎丘花朝"、三月" 谷雨三朝看牡丹" 、上元(清明)" 山塘看会" 、四月十四" 轧神仙" 、五月端午" 龙舟竞渡" 、六月甘四"赏荷观莲" 、七月十五" 虎丘中元庙会" 、八月" 山塘灯船" 、" 石湖串月" 、" 虎丘听歌" ,九月"阳山观日出" ,直至十月朝"看元祀会"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