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引建议编制大纲-潍坊安全培训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引建议编制大纲-潍坊安全培训

潍坊XXXXXXX有限公司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文件

编制人:商怀强

审核人:王伟东

签发人:王守德

签发日期:二0一七年十月九日

实施日期:二0一七年十月九日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实施指南

1、编制目的

为进一步加强规范公司安全风险识别与管控,明确开展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严肃性和总体要求,通过构建实施风险分级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实现双重预防机制,按照“分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基本原则,明确各层级的监管职责,健全和完善分级监管机制,有效控制安全风险,严控和杜绝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特制定本指南。2、适用范围

本实施文件适用于潍坊千合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各职能部门,各生产厂区以及各级、各类人员开展的风险识别、评价、分级、管控。

3、编制依据

编制依据主要包括法规、标准、相关政策以及公司内部制定相关规定等要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主席第70号令2014.12.1)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国家主席第6号令2009.5.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国家主席第52号令2016.7.2)

《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国家主席第4号令2014.1.1)

《山东省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定》(山东省人民政府令第303号)《关于建立完善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的通知》(鲁安办发〔2016〕10号)

《工贸行业较大危险因素辨识与防范指导手册(2016版)》(安监总管四〔2016〕31号)

GB/T 13861-2009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 28002-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实施指南

AQ/T9006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

GB 18218 -2014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

GB/T13861—2009 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GB/T28001-201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GB 6441-1986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4、总体要求、目标与原则

4.1 总体要求

制定体系建设的组织机构、工作方法和实施步骤以及相关配套制度、记录文件等,确定常用的危险源辨识方法、风险评价方法和典型风险控制措施,广泛发动,全员参入,开展风险点划分、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制定控制措施,实现分级管控,降低事故风险,减少和控制事故发生,实现安全生产。

4.2 目标

实现安全生产关口前移、精准监管、源头治理、科学预防和风险管控常态化,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4.3 原则

4.3.1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应遵循全员参与、分级负责、重在落实的原则。公司从基层操作人员到最高管理者,都应当参与风险辨识、分析、评价和管控;上级应对所属下级开展的风险管控情况进行审核确认;公司应根据风险级别,确定落实管控措施责任单位的层级;风险分级管控应当以确保风险管控措施持续有效为工作目标。4.3.2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应遵循自主建设原则。公司应独立完成风险管控体系的制度设计、文件编制和组织实施,确有需要时,可外聘专家或技术服务机构进行指导,但应明确其工作内容。外聘专家和技术服务机构不得代替公司实施危险源辨识、风险分析、风险信息整理等相关具体工作。

4.3.3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应与公司现行安全管理体系紧密结合。公司应在安全标准化等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上,按照风险分级管控要求,进一步改进风险管控措施,使风险管控成为公司各层级、各岗位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4.3.4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应立足公司实际。在遵循标准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公司应根据自身实际,制定风险管控体系的配套制度,不可照搬照抄,确保体系建设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4.3.5 建立和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公司应建立完善风险管控目标责任考核,形成激励先进、约束落后的工作机制。公司应明确每一个岗位都有辨识分析风险、落实风险控制措施的责任,同时应制定并落实配套考核奖惩制度。

4.3.6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应当有可靠的组织和制度保障。公司应建立由主要负责人牵头的风险管控组织机构,建立能够保障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全过程有效运行的管理制度。

5、职责分工

5.1 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领导小组

组长为本公司安全第一责任人,副组长为分管安全生产的负责人,成员为安全管理人员。

5.2职责

组长:直接负责风险评价工作。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程序;审批《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

副组长:协助组长做好风险评价工作。负责风险评价管理的具体工作;负责组织进行风险评价定期评审;

成员:对各单位上报的《工作危害分析(JHA)记录表》、《安全检查(SCL)分析记录表》进行调查、核实、补充完善,确定本公司的重大危害和重大风险并编制《重大风险及控制措施清单》和重大隐患项目治理方案;负责相关方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

该项工作的开展主责部门(牵头、督导及考核)为安全领导小组、各部门及相关参与车间应履行风险点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管控过程中应承担的职责。并将职责分工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6、术语和定义

6.1风险

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的组合。可能性,是指事故(事件)发生的概率。严重性,是指事故(事件)一旦发生后,将造成的人员伤害和经济损失的严重程度。风险=可能性×严重性

6.2 可接受风险

根据企业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被企业降至可容许程度的风险。

6.3重大风险

发生事故可能性与事故后果二者结合后风险值被认定为重大的风险类型。

6.4 危险源

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和(或)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在分析生产过程中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素时,危险源可称为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四类。

6.5 风险点

伴随风险的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以及在特定设施、部位、场所和区域实施的伴随风险的作业过程,或以上两者的组合。

对风险点的不同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进行识别、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风险判定标准认定风险等级,采取不同控制措施是风险分级管控的核心。

6.6 危险源辨识

识别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6.7 风险评价

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分级,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引自GB/T 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

6.8 风险分级

通过采用科学、合理方法对危险源所伴随的风险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划分等级,进而实现分级管理。

不同的风险评价方法对风险的分级不完全一致,我公司对风险分为“红、橙、黄、蓝”四级(红色最高)。

6.9 风险分级管控

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其基本原则是:风险越大,管控级别越高;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必须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蓝色风险:可包括5级风险和4级风险。5级风险:稍有风险,需要注意或可忽略的、可接受的。对于该级别的风险,员工应引起注意;公司的基层工段、班组负责控制管理,可根据是否在生产场所或实际需要来确定是否制定控制措施及保存记录。4级风险:轻度危险,可以接受或容许的。对于该级别的风险,公司的车间、科室应引起关注并负责控制管理,所属工段、班组具体落实;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监视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现状,保留记录。

黄色风险:3级风险,中度(显著)危险,需要控制整改。对于该级别的风险,公司、车间上级单位应引起关注并负责控制管理,所属车间、科室具体落实;应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行控制,努力降低风险,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在规定期限

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在严重伤害后果先关的场合,必须进一步进行评价,确定伤害的可能性和是否需要改进的控制措施。

橙色风险:2级风险,高度危险,重大风险,必须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对于该级别以上的风险,公司应重点控制管理,由安全主管部门和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具体落实。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并根据需求为降低风险制定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或配给资源、限期治理,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

红色风险:1级风险,不可容许的,巨大风险,极其危险,必须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对于该级别的风险,只有当风险已降低时,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如果无限的资源投入也不能降低风险,就必须禁止工作,立即采取隐患治理措施。

6.10 风险控制措施

企业为将风险降低至可接受程度,针对该风险而采取的相应控制方法和手段。

6.11 风险信息

包括风险点名称、危险源名称、类型、所在位置、当前状态以及伴随风险大小、等级、所需管控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等一系列信息的综合。企业各类安全生产风险信息的集合即为该企业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7、风险点识别方法

7.1 风险点识别范围的划分要求

对设施、部位、场所、区域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如储存罐区、装卸站台、生产装置、作业场所等。

对操作及作业活动等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状态的作业活动。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如动火、进入受限空间等特殊作业活动。

7.2 风险点识别方法

7.2.1安全检查表法(SCL)

7.2.1.1 安全检查表法(SCL)是对生产现场及其他区域的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进行辨识。为了系统地找出系统中的不安全因素,把系统加以剖析,列出各层次的不安全因素,然后确定检查项目,以提问的方式把检查项目按系统的组成顺序编制成表,以便进行检查或评审,这种表就叫作安全检查表。安全检查表是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和查明各种危险和隐患、监督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实施,及时发现并制止违章行为的一个有力工具。

7.2.1.2 工作步骤

7.2.1.2.1 编制检查表主要依据

a)有关标准、规程、规范及规定。为了保证安全生产,国家及有关部门发布了各类安全标准及有关的文件,这些是编制安全检查表的一个主要依据。为了便于工作,有时将检查条款的出处加以注明,以便能尽快统一不同意见。

b)国内外事故案例。搜集国内外同行业及同类产品行业的事故案例,从中发掘出不安全因素,作为安全检查的内容。国内外及本单位在安全管理及生产中的有关经验,自然也是一项重要内容。

c)通过系统分析,确定的危险部位及防范措施,都是安全检查表的内容。

d)研究成果。在现代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更新很快,编制安全检查表必须采用最新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包括新的方法、技术、法规和标准。

7.2.1.2.2 编制检查表注意事项

a)检查表的项目内容应繁简适当、重点突出、有启发行性;

b)检查表的项目内容应针对不同评价对象有侧重点,尽量避免重复;

c)检查表的项目内容应有明确的定义,可操作性强;

d)检查表的项目内容应包括可能导致事故的一切不安全因素,确保能及时发现各种安全隐患。

7.2.1.3 现场检查评价

根据安全检查表所列项目,在现场逐项进行检查,对检查到的事实情况如实记录和评定。

7.2.1.4编写评价结果分析

a)根据检查的记录及评定,按照安全检查表的评价计值方法,对评价对象给予安全程度评级。定性的分析结果随不同分析对象二变化,但需作出与标准或规范是否一致的结论。此外,安全检查表分析通常应提出一系列的提高安全性的可能性途径给管理者考虑。

b)安全检查表应列举需查明的所有会导致事故的不安全因素。它采用提问的方式,要求回答"是"或"否"。"是"表示符合要求,"否"表示存在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所以在每个提问后面也可以设改进措施栏。每个检查表均需注明检查时间、检查者、直接负责人等,以便分清责任。安全检查表的设计应做到系统、全面,检查项目应明确。

7.2.2 作业危害分析法(JHA)

7.2.2.1作业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中人的不安全行为进行辨识。从作业活动清单中选定一项作业活动,将作业活动分解为若干个相连的工作步骤,识别每个工作步骤的潜在危害因素,然后通过风险评价判定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

7.2.2.2 工作步骤

a)确定工作危害分析的生产场所和区域;

b)对确定的生产场所和区域进行工序(包括辅助设施作业活动分析)划分;

c)对每个工序进行工作内容分析;

d)确定每进行一项工作内容可能存在的危害类型;

e)对确定的危害进行风险分析和风险分级;

f)根据风险分级分别确定应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

g)确认已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中还存在的缺陷和还未采取的控制措施,并提出相应的补偿措施;

h)针对工作危害分析结果中属于重大风险的项目,或者存在重大控制措施缺陷的,制定企业的目标和管理方案,并加以实施,从而实现保障安全生产的目的。8、风险评价方法

8.1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

8.1.1 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衡量人们在某种具有潜在危险的环境中作业的危险性的半定量评价方法。对于一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影响危险性的主要因素有3个:

发生事故或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

暴露于这种危险环境的情况E;

事故一旦发生可能产生的后果C;

用公式表示危险性分值(D),则为:D = L×E×C

该方法适用于:

常规和非常规活动(临时抢修等);

所有作业场所的设施。

8.1.2 风险等级判定

8.1.2.1 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其实际发生的概率相关。绝对不可能发生的概率为0,必然发生的事件,概率为1。考虑一个系统的危险性,绝对不可能发生事故是不确切的,即概率为0情况不确切。所以,以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作为“打分”参考点,定其分数值为0.1。人为地将极少可能发生的情况规定为1;能预料将来某个时候会发生事故的分值规定为10。如下表:

8.1.2.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 )判定准则:

作业人员暴露于危险作业条件的次数越多,时间越长,则受到伤害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规定连续出现在潜在危险环境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0,一年仅出现几次非常稀少的暴露频率分值为1。以

10和1为参考点,再在其区间根据在潜在危险作业条件中暴露情况进行划分,如下表:

8.1.2.3 发生事故事件偏差产生的后果严重性(C)判定准则:

造成事故或危险事故的人身伤害或物质损失可能在很大范围内变化,规定需要救护的轻微伤害的可能结果,分值规定为1,以此为一个基准点;而将造成许多人死亡的可能结果,规定为分值100,作为另一个参考点。在1-100之间,插入相应的中间值,如下表:

8.1.2.3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D)及控制措施

确定了上述3个具有潜在危险性的作业条件的分值,按公式进行计算,即可得危险性分值。据此,要确定其危险性程度时,则按下表标准进行评定:

上述危险源中,三、四、五级为一般危险源,二级为高度危险,一级为极其危险。

将作业条件的危险性作因变量(D),事故或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率(E)及危险严重程度(C)为自变量,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函数式,根据实际经验,给出了3个自变量的各种不同情况的分数值,采取对所评价的对象根据情况进行“打分”的办法,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其危险性分数值,再在按经验将危险性分数值划分的危险程度等级表查出其危险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

9、风险控制措施策划

9.1 风险控制措施确定原则

9.1.1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1)可行性;(2)科学性;(3)可靠性。

9.1.2风险控制措施应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进行评审:(1)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容许水平;(3)是否产生新的危险源或危险有害因素;(4)是否已选定最佳的解决方案。

9.1.3重大风险控制措施的确定:(1)需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和(或)技术改造才能控制的风险,应制定控制该类风险的目标,并为实现目标制定方案。(2)属于经常性或周期性工作中的不可接受风险,不需要通过工程技术措施,但需要制定新的文件(程序或作业文件)或修订原来的文件,文件中应明确规定对该种风险的有效控制措施,并在实践中落实这些措施。(3) 对于某些重大风险,可能需要同时采取以上两种方式。

9.2风险控制措施策划

9.2.1 公司在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时,按照工程控制措施、安全管理措施、个体防护措施以及应急措施四个逻辑顺序对每个风险点制定精准的风险控制措施。

9.2.2 风险控制措施

9.2.2.1 工程控制措施:从改善作业环境、设备设施着手,制定风险管控措施;9.2.2.2 安全管理措施:依据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规章制度,对作业人员、作业程序进行规范管控;

9.2.2.3 个体防护措施:根据生产过程中不同性质的有害因素,为作业人员提供相应的劳动防护用品,降低或免受外部因素的伤害;

9.2.2.4 应急措施:根据风险特性,针对可能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结合公司应急预案、应急处置方案,制定应急措施。

10、风险分级管控考核方法

为确保风险管控体系建设工作有序开展,保障事故纵深预防效果,对风险分级管控纳入相关岗位人员的月度目标管理卡,所占权重不低于5%,使其与工作绩效挂钩,激励各岗位人员积极参与风险管控创建工作中来。具体考核内容如下:

11、持续改进

11.1 风险管控体系评审时间公司每半年组织一次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评审,随安全标准化自评一同开展。

11.2 风险管控体系更新

当公司发生下述各因素的影响时,需要考虑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是否需要更新,当表明现有的风险管控措施依然有效时,则无必要实施新的风险评价。反之,必须及时更新。

a)法律法规的变化;

b)新危险源的需求;

c)公司自身所产生的变更需求;

d)公司外部因素;

e)检查、事故事件、紧急情况或应急程序测试结果的反馈影响;

d)控制技术的进步。

12、风险点识别及分级管控记录使用要求

按照附件的记录表格样板,使用各项记录。记录填写时要求字迹工整、清晰。填写完整的记录,按照档案整理要求进行归档。表格要求存档三年。

13、附件

(资料性附录)A

风险分析记录

A1作业活动清单

(记录受控号)单位:№:

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

注:当选用风险矩阵分析法(LS)时可不填写活动频率

A.1 设备设施清单

(记录受控号)单位:№:

填表人:填表日期:年月日审核人:审核日期:年月日

注:1.按照单元或装置进行划分,同一单元或装置内介质、型号相同的设备设施可合并,在备注内写明数量。

2.厂房、管廊、手持电动工具、办公楼等可以放在表的最后列出。

A.2 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

工作危害分析(JHA)+评价记录

(记录受控号)风险点:岗位:作业活动:№: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注:1.分析人为岗位人员,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当选用风险矩阵分析法(LS)法时可不填写频次。

3.现有管控措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按五种措施分类填写,内容必须详细和具体。

4.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应结合工贸行业特点依据GB6441填写,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

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伤害等;

5.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6.风险分级是指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7.管控层级是指根据企业机构设置情况确定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

组和岗位级。

A.3 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

安全检查表分析(SCL)+评价记录

(记录受控号)风险点:岗位:设备设施:№:

分析人:日期:审核人:日期:审定人:日期:

注:1.分析人为岗位人员,审核人为所在岗位/工序负责人,审定人为上级负责人。

2.当选用风险矩阵分析法(LS)法时可不填写频次。

3.现有管控措施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按五种措施分类填写,内容必须详细和具体。

4.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应结合工贸行业特点依据GB6441填写,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

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伤害等;

5.评价级别是运用风险评价方法确定的风险等级。

6.风险分级是指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分别用“红、橙、黄、蓝”标识。

7.管控层级是指根据企业机构设置情况确定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

组和岗位级。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及风险点、危险源统计表

表B1作业活动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单位:

注:管控措施指按一定程序确定的所有管控措施,包括“现有安全控制措施”和“建议改进(新增)措施”,内容必须详细和具体。

表B2设备设施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单位:

注:管控措施指按一定程序确定的所有管控措施,包括“现有安全控制措施”和“建议改进(新增)措施”,内容必须详细和具体。

表B3风险点统计表

表B4危险源统计表

附件C

风险分级管控程序框图

风险分级管控程序框图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