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大宪法第三版课件

人大宪法第三版课件

人大宪法第三版课件
人大宪法第三版课件

前言

?一、宪法学研究对象

?第一,研究宪法的有关理论。

?第二,研究宪法的历史。

?第三,研究宪法的内容及其在实际中的运用。

?第四,研究本国宪法的同时研究外国的宪法与宪政制度。

?二、宪法学的体系

?三、宪法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学习意义

?四、宪法学研究的方法

第一节宪法的概念和本质(一)

?一、宪法的概念

?(一)宪法词源的演变

?(二)原始意义上的宪法:是指国家组织法。

?(三)立宪主义意义上的宪法:又称为实质意义上的宪法,它是指一个国家存在的通过限制国家权力、以保障人权的法。

?(四)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它是所有调整国家与公民之间关系的规律规范的总和,既包括在一个国家的法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也包括了具有一般法律效力的法律,即宪法性法律。

?(五)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是指不仅制定了成文法典,而且成文法典在一国的法的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

?二、宪法的法律地位

?宪法作为国家根本法,与法律相比较,宪法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宪法规定了一个国家最根本性的内容

?(二)宪法有着更为严格的制定和修改程序

?(三)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 1.宪法是一般法律的制定基础和依据

? 2.一般法律的规定与宪法相抵触无效

?三、宪法的本质特征

?宪法反映了一国当时的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政治力量对比关系首要的是阶级力量对比关系。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

2.宪法规定了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及相互关系。

3.宪法随着阶级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节宪法的分类

宪法分类主要有两种:即形式分类和实质分类.

一、宪法的形式分类

(一)宪法的传统分类

1.成文宪法与不成文宪法(有无宪法典。前者有)

2.刚性宪法与柔性宪法(有无严格的修改程序)

3.钦定宪法、民定宪法和协定宪法(制宪机关的不同)

(二)新的宪法分类

1.近代宪法和现代宪法

2.平时宪法和战时宪法

3.君主宪法和共和宪法

4.原始宪法和派生宪法

5.规范宪法、名义宪法和语义宪法

二、宪法的实质分类

1.资本主义类型的宪法与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2.法定的宪法与现实的宪法

第三节宪法与宪政

一、宪政的概念

宪政又称为“民主宪政”、“立宪政治”、“立宪政体”。毛泽东将宪政与民主事实、民主政治、民主制度联系起来,揭示了宪政的实质内容和本质特征。

宪政的基本前提是制宪,即国家制定了宪法或者宪法性法律。

宪政的基本内容是民主事实的制度化,即民主制度,宪政的基本要义和核心内容是“人民主权”。

宪政的水平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一国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程度。

保障人权是宪法规定的出发点,宪政的根本目的是尊重和保障人权。

二、宪政与宪法的关系

宪政与宪法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宪法是一国宪政运动的结果,又是一国宪政的规范形式和依据。

宪政的前提和基础是制宪,即由宪法对宪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指标作出明确的规定。

制宪的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宪政的水平。

第二,宪政是宪法的实施。如何保障宪法的实施、保障统一宪法秩序的形成是实行宪政的关键。

实行法治,建立法治国家,是实行宪政的基础。

宪法保障制度特别是违宪审查制度的建立和有效运作是实行宪政的必要条件。

第四节宪法结构

一、宪法结构体系

(一)宪法的一般结构体系

宪法结构,是指单一宪法文件的成文宪法(成典宪法)在内容上的体系和安排。

概括起来,宪法一般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1.宪法序言:用以规定制宪的宗旨、目的、制宪权的来源等

2.宪法正文:包括总纲、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国家机构、宪法保障、宪法修改。

3.附则:规定了如过渡规定、非常时期规定、最后规定等。

(二)宪法序言的地位及法律效力

?1. 全部无效力说。 2. 部分有效力说。

?3 .强于正文效力说。 4..全部有效力说。

?二、宪法规范

?(一)宪法规范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宪法规范是指调整宪法关系并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各种规范的总和。

?对于宪法规范是否具备上述三要素(假定、处理、后果),存在否定说和肯定说两种观点。

?(二)宪法规范的基本特点

?第一,宪法规范的根本性和最高性。

?第二,宪法规范的广泛性。

?第三,宪法规范的原则性。

?第四,宪法规范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三)宪法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点

? 1.宪法关系主体的一方主要是国家或者国家机关。

?宪法关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二是国家与国内各民族、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和其他组织的关系。宪法规定了国内各民族的相互关系、少数民族的自治权,规定了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及其他组织与国家的关系。三是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四是国家机关内部的关系。

? 2.宪法关系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原则性。

?三、宪法渊源

?宪法渊源即宪法的表现形式。宪法主要有以下渊源:

?(一)宪法典宪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宪法典。

?(二)宪法性法律宪法性法律一般是指有关调整宪法关系内容的法律。

?宪法性法律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不成文宪法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成文宪法国家一般规定为宪法内容的法律。二是指在成文宪法国家有关调整宪法关系的一般法律。

?作为宪法的表现形式,宪法性法律应当是指不成文宪法国家规定宪法内容、作为宪法组成部分的一系列一般法律。

?(三)宪法惯例:是指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形成,并被反复运用,为国家机关、政党及人民所普遍遵循而实际上与宪法具有同等效力的习惯或传统。

?宪法惯例形成的前提是书面的宪法文件对某些宪法事项没有作出规定,而政治实践中又需要一定的政治规则。

?宪法惯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宪法惯例可以使宪法条文成为具文,实际不具有法律效力。

?第二,宪法惯例可以使宪法规定更易于实施。

?第三,宪法惯例可以弥补宪法规定的不足,绝大多数宪法惯例都能够起到这一作用。

?修宪机关可以通过修宪程序将宪法惯例变为宪法的正式内容。

?(四)宪法判例在普通法系国家,根据“先例约束原则”,最高法院及上级法院的判决因是下级法院审理同类案件的依据而成为判例。

?美国宪法中对司法审查权的归属没有作出规定,联邦最高法院通过1803年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确立了由其审查联邦国会制定的法律是否符合宪法的宪法惯例。

?宪法判例只存在于普通法系国家,它的形成需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普通法院的宪法解释权;二是先例约束原则。

?(五)宪法解释宪法解释是有权机关对宪法的基本原则、基本精神和具体规定的含义的说明。

?包括有权机关所作的独立的宪法解释决议和有权机关在违宪审查过程中为了判断法律的合宪性而对宪法所作的解释。

?司法审查制国家的法院在审查法律的合宪性过程中所作的宪法解释通常表现在宪法判例之中。

?宪法解释与宪法具有同等的效力,也是宪法的组成部分。

?(六)国际条约国际条约是国际法主体之间就某一事项中各自的权利义务所缔结的书面协议。广义的国际条约包括国际公约。

?各国在宪法上通常规定“诚实履行国际条约原则”,各国的违宪审查机关通常也不对国际条约的合宪性进行审查。

?我国是成文宪法国家,同时又属于成文法国家,宪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典、宪法惯例、宪法解释、国际条约。

第五节宪法修改

?一、宪法修改概述

?(一)宪法修改的含义宪法修改是指宪法修改机关认为宪法的部分内容不适应社会实际而根据宪法规定的特定修改程序删除、增加、变更宪法部分内容的活动。

?宪法修改是成文宪法国家宪法修改机关的特定活动。

?宪法修改与宪法制定不同。制定宪法的权力(制宪权)与修改宪法的权力(修宪权)

存在着联系和差异。

?制宪权决定于国家权力的性质,制宪权是一种原生性权力,制宪权是启动宪法形成,并最终使国家权力合法化的一种权力。

?修宪权是一种派生性权力,通常由宪法确定其主体、行使的程序。

?(二)宪法修改的必要性

?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中规定了宪法修改的程序,说明制宪者已经意识到宪法修改的必要性。

?宪法修改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原因是为了使宪法的规定适应社会实际的发展和变化。

?宪法修改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为弥补宪法规范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漏洞。

?二、宪法修改的限制

?(一)限制宪法修改的理论

关于宪法修改有无限制问题,历来存在无限制说和有限制说。

?(二)限制宪法修改的主要表现

1.宪法修改内容的限制。

2.宪法修改时间的限制。

此外,一些国家还对宪法修改的形式作了明确的规定,成为一种形式上的要件,也对宪法修改机关构成形式上的限制。

?三、宪法修改的方式

?从总体上说,宪法修改有以下三种方式:

?(一)全面修改又称整体修改,是指在国家政权性质及制宪权根源没有发生变化的前提下,宪法修改机关对宪法的大部分内容(包括宪法的结构)进行调整、变动,通过或批准整部宪法并重新予以颁布的活动。

?(二)部分修改是指宪法修改机关根据宪法修改程序以决议或者宪法修正案等方式对整部宪法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调整或变动的活动。

?(三)无形修改又称宪法变迁,是指在宪法条文未作变动(包括修改、解释或者由宪法惯例加以补充)的情况下,由于社会的发展、国家权力的运作等,使宪法条文本来的含义发生了变化。

?宪法修正案是指以修改宪法年代的先后重新设立条文,附于宪法典之后,按照“新法优于旧法”或“后法优于前法”的原则,凡与新条文相抵触的旧条文一律无效。

?宪法修正案是宪法的组成部分之一。

?宪法修正案主要有以下三种功能:

?一是废除宪法原来的条款或者内容。

?二是变动宪法中的规定。

?三是增补宪法的条款或者内容。

?四、宪法修改程序

?绝大多数国家的宪法中规定了比普通法律更为严格的宪法修改程序,但各国宪法中所规定的修改程序极不一致,通常包括提议、先决投票、公告、议决、公布五个阶段。

第六节宪法解释

?一、宪法解释的概念

?宪法解释是指宪法解释机关根据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则对宪法规定的含义、界限及其相互关系所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说明。

?宪法解释既是使宪法规范适应社会实际的一种方法,也是保障宪法实施的一种手段和措施。

?宪法解释机关与违宪审查机关在各国通常是同一的,但宪法解释与违宪审查却有着不同的含义。

?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都是使原有的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保持一致,并能够调整社会生活的方法

?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

?宪法解释是在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没有发生冲突的情况下进行的。

?宪法修改是在宪法规范与社会实际发生冲突并表现为宪法规范落后于社会实际的情况下进行的。

?因宪法解释所引起的社会震动要远远小于宪法修改,“宪法解释优先适用,只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宪法修改的方式”是各国在区分宪法解释与宪法修改时的基本原则。

?宪法解释的作用

宪法解释机关通过宪法解释

1.以阐明宪法的基本精神

2.明确宪法规定的确切含义

3.弥补宪法规定的遗漏,可以起到使宪法规范适应社会发展

4.保障宪法权威并维持统一的宪法秩序

5.及为判断宪法行为是否合宪提供标准等作用。

?二、宪法解释机关和宪法解释体制

世界上主要有以下三类宪法解释机关和宪法解释体制:

1.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解释宪法。

2.由普通法院解释宪法。

3.由宪法法院或宪法委员会解释宪法。

?三、宪法解释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宪法解释作以下几种分类:

1.依宪法解释的效力,分为有权解释和无权解释。

2.依宪法解释的目的,分为合宪解释、违宪解释和补充解释。

3.依宪法解释的方法,分为语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和历史解释。

4.依宪法解释的尺度,分为字面解释、限制解释、扩充解释。

?四、宪法解释的原则

各国的宪法解释机关在解释宪法时,通常遵循以下原则:

1.符合宪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精神

2.符合制宪的根本目的

3.与宪法的整体内容相协调

4.与社会实际相适应,并代表社会发展的方向

?五、我国的宪法解释

?对于全国人大有无宪法解释权的问题,宪法学界存在争议,分为肯定说和否定说。

?在我国现行宪法解释制度下,仍然存在某些有待改进之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全国人大应当制定专门的规定,确定宪法解释的基本程序和名称。

?二是重视宪法解释的必要性。

?全国人大拥有宪法解释权是毫无疑义的:

?(1)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制度决定了全国人大的性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正因为全国人大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所以其不仅具有最高性,还具有全权性。

?(3)从各国建立的宪法监督制度看,凡是行使宪法监督权的机关都同时拥有宪法解释权。

?(4)宪法第62条第11项规定,全国人大有权“改变或者撤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不适当的决定”,其中当然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对宪法进行的不适当的解释。

第七节违宪审查

?一、违宪审查概述

?(一)违宪与违宪审查

?1.违宪的概念违宪是指违反宪法,包括违反宪法的规定、原则和精神,就宪法文本而言,包括违反宪法的序言、正文和附则。

违宪只存在于具有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的国家,在柔性宪法的国家,宪法不具有高于法律的效力,因此,并不存在违宪问题。

违宪与违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宪法学所研究的违宪是指直接违反宪法的情形。

?违宪与违法的主要区别

?(1)性质不同。

违宪是违反宪法,违法是违反法律。

?(2)主体不同

?(3)审查主体不同

?(4)制裁不同

?2.违宪审查的概念

违宪审查是指由特定国家机关依据特定的程序和方式对宪法行为是否符合宪法进行审查并作出处理的制度。

?违宪审查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

第一,违宪审查通常只能由宪法明确规定的特定国家机关进行。

第二,违宪审查具有特定的程序和方式。

第三,违宪审查的对象是宪法行为。

第四,违宪审查机关作违宪判断或者合宪判断。

第五,违宪审查机关如果认为构成违宪则进行处理,即进行宪法制裁。

?违宪审查与宪法保障

?宪法保障制度即保障宪法实施的制度,是与宪法实施相联系的、在含义上最为广泛的一个概念。它在内容上包括了一切保障宪法实施的措施,主要有:

(1)政治制度方面的保障措施

(2)经济制度方面的保障措施

(3)思想意识方面的保障措施

(4)抵抗权

(5)法律制度方面的保障措施

?违宪审查制度是宪法保障制度的一个方面。

?违宪审查与宪法监督

?在我国,宪法监督具有两种含义:

一是作为制度形态和严格意义上的宪法监督,这一意义上的宪法监督与违宪审查的含义相同; 二是作为政治意义上的宪法监督,这一意义上的宪法监督并不具有严格的制度形态。

?违宪审查与司法审查

?司法审查是指由普通司法机关对公权力的行使进行的审查,包括对公权力的合宪性审查和合法性审查。

?宪法学意义上的司法审查,是指对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行使公权力行为的合宪性审查。

?司法审查制度仅为违宪审查制度中的一种类型。

?违宪审查与宪法诉讼

?两者之间存在两个方面的联系与区别:

1)在大陆法系国家,由宪法法院进行的宪法诉讼,其功能之一是进行违宪审查,除此之外,宪法诉讼还解决其他宪法争议;

2)在违宪审查中,有些国家由普通法院(如美国)或者特设机关(如德国的宪法法院)

通过诉讼的方式审查法律、法规或者行政命令等是否违反宪法,通常把这种方式称为“宪法诉讼”。

?在这一意义上,宪法诉讼是违宪审查中的一种具体的审查方式,其与违宪审查也并不是相等同的概念。

(二)违宪审查的起源

关于违宪审查制度的起源的问题,主要有三种看法:

1.起源于英国

2.起源于法国

3.起源于美国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近现代的违宪审查制度起源于美国。

?马歇尔的判决书中两个关键性的论点:

?第一,宪法是最高法,高于任何国会通过的法令。因此,法院不能执行任何国会通过的不符合宪法的法律(即所谓“违宪”)。

?第二,法院享有解释宪法的最高权威,国会和总统当然也可以解释。

为什么最高法院的裁决是最后的和权威的解释而且宣布国会和总统的解释无效呢?

宪法是法律,法官的职责就是执法。因此法官在解释法律和宪法方面有最后发言权。

?(三)违宪审查的基本功能

?1.保证宪法的根本法地位

例如,1946年的日本国宪法第98条规定,

美国宪法66 法第6条规定.

?2.保证统一的宪法秩序

对宪法秩序的破坏,以法律为首。维护宪法秩序,首当其冲是对法律的合宪性进行审查。

?3.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违宪审查制度的建立,保证了法律、法规等规范性文件与宪法规定的一致性,当然也就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

另一方面,违宪审查也是保护少数人宪法权利和自由的重要机制。

?二、现代违宪审查体制

?依进行违宪审查的主体及其审查方式,违宪审查体制大体可以分为最高代表机关审查制、司法审查制、宪法法院审查制和宪法委员会审查制四类。

?(一)最高代表机关审查制

?是指由作为民意代表机关的立法机关审查宪法行为是否违反宪法的制度。

?最高代表机关审查制,在资本主义国家表现为立法机关审查制,在社会主义国家表现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审查制。

?在其他违宪审查体制下,违宪审查的对象主要是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

?而在最高代表机关审查制下,违宪审查的对象主要不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所制定的法律,而在于法律以下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二)司法审查制

?司法审查制是指由普通法院在审理具体案件过程中附带地就适用于该案件的法律的合宪性进行审查的制度。

?司法审查制度由美国自1803年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创立,也以美国为代表。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大约有64个国家采用这一制度。

?主要的有美国、日本、菲律宾、阿根廷、巴西、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挪威、丹麦等。

?除日本外,其余实行司法审查制度的国家均为英美法系国家。

?由普通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的主要根据是:

1)对立法机关不抱绝对信任的政治理念。

2)在多数决定原则下保护少数的政治理念。

3)三权分立与制衡原则下法院制约其他国家机关的需要。

4)“司法权优越”的政治理念。

5)司法机关的特性。

6)自由放任主义原理。

?美国型司法审查制度的基本特色:

?(1)附带的案件审查。

?(2)适用司法审级制度。

?(3)判决实际上具有一般效力。

?(4)在判决理由部分对法律的合宪性作出判断。

?(5)普通法院奉行自律原则。

如案件性及当事人资格、回避对政治问题进行审查和判断、回避对宪法判断原则、合宪性推定原则等

?(三)宪法法院审查制

?宪法法院审查制是指在国家机构中设立专门保障宪法秩序的宪法法院以特定的程序审查法律文件等是否符合宪法的制度。

?在宪法中率先设立宪法法院的是1920年的奥地利共和国宪法。

?此后,这类违宪审查体制在欧洲大陆法系国家迅速发展起来。这一违宪审查体制以德国为代表。

?实行这类违宪审查体制的国家目前有四十余个。

?由宪法法院行使违宪审查权的基本原因:

?(1)在“议会万能”神话破灭以后,议会制定的法律必须接受违宪审查的情况下,由其自我审查已成为不可能;

?(2)传统上对司法权不信任的政治理念和政治心理;

?(3)任何国家机关不得干预立法权的行使的政治心理;

?(4)大陆法系国家成文法的法律传统。

?宪法法院审查制的基本特色主要有:

?第一,以抽象的原则审查为主,附带的案件审查为辅。

?第二,适用一审终审制。

?第三,宪法法院的判决具有一般效力。

?第四,在判决主文部分判断法律的合宪性。

?(四)宪法委员会审查制

?法国在政治、文化及思想背景方面与欧洲大陆的其他国家大体相当,但是法国并没有设立宪法法院,而是设立宪法委员会(conseil constetutionnel),由宪法委员会监督和保障宪法实施。

?实际上,除在机构名称上有所不同之外,该宪法委员会在组织、职权范围及审查法律等规范性文件是否违宪的方式上,与宪法法院也存在较大差异。

?法国违宪审查体制演变的三个阶段:

?(1)排除对法律的违宪审查。

这一阶段从1789年法国大革命胜利至1946年第四共和国宪法制定前。

?(2)第四共和国的违宪审查体制。

这一阶段从1946年第四共和国宪法制定到1958年第五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3)第五共和国的违宪审查体制。

这一阶段从1958年第五共和国宪法制定以后开始。

?法国宪法委员会的组成和运作

?根据宪法第56条的规定,宪法委员会的成员为9人,任期9年,不得连任。

?宪法委员会每3年改选三分之一,3人由共和国总统任命,3人由国民议会议长任命,3人由参议院议长任命。

?除上述规定的成员外,历届前任共和国总统为宪法委员会终身当然成员。宪法委员会主席由共和国总统任命。

?在裁决时,如双方票数相等,主席有最后决定权。

?法国宪法委员会的职权

宪法委员会不仅是违宪审查机关,还具有与之相联系的职权:

1.违宪立法审查权。

2.立法事项与命令事项的确定权。

3.有关选举事项的裁决权。

4.接受有关总统的重要问题的咨询的权力。

?三、我国的违宪审查制

?(一)我国违宪审查体制沿革

1954年宪法第27条第3项规定, 第31条第6、7项规定

1978年宪法第22条第3项规定,第25条第5项规定

现行宪法沿袭1954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的规定,仍然采用最高代表机关监督宪法实施的体制。

?(二)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基本内容

?1.宪法序言确认了宪法的最高地位和最高效力。

?2.现行宪法第5条规定了违宪审查的目标。

?3.现行宪法第5条规定了违宪审查对象。

?4.现行宪法规定了我国违宪审查主体。

?5.现行宪法规定了协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违宪审查的机构。

?6.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组织关于特定问题的调查委员会。

?7.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批准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违宪审查。

?8.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对提交备案的规范性法律文件进行违宪审查。

?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完善

?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还需要在协助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进行违宪审查的机构、提出违宪审查请求主体的条件和原则、违宪审查的程序、违宪审查的原则、违宪审查的方式、违宪审查的措施、违宪审查的效力等方面,作进一步具体化的规定,以保证我国的违宪审查制度更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第二章宪法的产生与发展史略

第一节近代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近代宪法的产生条件

?(一)经济条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确立是宪法产生的经济条件。

?(二)政治条件资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实现对社会的统治,确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是宪法产生的政治条件。

?(三)思想条件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平等与人权等宪政思想观念的提出和深入人心,是宪法产生的思想条件。

?(四)法律条件法律部门划分的出现、法律部门的增多和法律体系的完善,是宪法产生的法律条件。

?二、近代宪法的产生过程

?(一)英国宪法的产生

?英国是资产阶级革命发生最早的国家,也是最早实行宪政的国家。

?(二)美国宪法的产生

?美国宪法是继英国宪法之后,于美洲大陆产生的一部宪法,是世界上产生最早的一部成文宪法。

?(三)法国宪法的产生

?三、宪法的发展

?(一)资本主义宪法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宪法的发展

?(三)当代宪法的发展趋势

?1.宪法类型上的发展趋势

?2.宪法形式上的发展趋势

?3.宪法内容上的发展趋势

?(1)重视人权保障,扩大公民权利。

?(2)重视宪法实施保障,维护宪法权威。

?(3)重视国际协作,维护世界和平。

第二节旧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宪政问题在中国历史上的提出

(一)历史背景

(二)《钦定宪法大纲》与《十九信条》的主要内容

?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宪法

(一)历史背景(二)主要内容(三)历史地位

?三、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的宪法

(一)历史背景

(二)主要宪法性文件及其性质

?四、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一)历史背景

(二)宪法性文件的主要内容及其性质

第三节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一)制定背景

?(二)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二、1954年宪法

?(一)制定背景

?(二)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

?三、1975年宪法

?(一)修改背景

?(二)历史评价

?四、1978年宪法

?(一)修改背景

?(二)历史评价

?五、1982年宪法

?(一)修改背景

?(二)基本精神及历史意义

?(三)现行宪法的修改

?1988年4月12日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两条宪法修正案。

?1993年3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9条宪法修正案。

?1999年3月15日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6条宪法修正案。

?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了14条宪法修正案。

第三章国家性质

第一节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

?一、国家性质概述

?(一)国家性质与宪法

国家性质,即国家阶级本质,又称“国体”。

?(二)国家性质的决定因素

国家性质主要受着三个决定性的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国家政权的阶级本质,即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

?(2)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3)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

?(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在我国的确立

?(二)现行宪法恢复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

?(三)人民民主专政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四)爱国统一战线

第二节与国家性质相适应的政党制度

?一、政党制度概述

?(一)政党及其法律特征

?(二)政党制度的宪法规范

? 1.在宪法中直接规定例如,1949年《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第21条规定?2.在宪法序言中确认或在宪法中间接规定

如我国1954年宪法序言

?(三)政党制度的主要类型

1.一党制

2.两党制

3.多党制

4.一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显著特征、主要内容和形式

1.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显著特征

2.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内容

3.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主要形式

?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产生和发展

?(二)人民政协的性质、组织和主要职能

? 1.人民政协的性质和地位

? 2.人民政协的组织

? 3.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第三节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一、经济基础是国家性质的决定性因素

?(一)经济基础与宪法

?(二)我国宪法关于经济制度的主要规定

?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2.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我国的经济体制

?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基础,它决定着国家政权的性质。

?(一)国有经济

?(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

?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

?(二)“三资企业”

?四、保护社会主义公共财产和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

?(一)社会主义的公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二)公民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第四节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一、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概述

?(一)宪法与物质文明建设

?(二)宪法与政治文明建设

?(三)宪法与精神文明建设

?(四)宪法与和谐社会建设

?二、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第四章国家形式

第一节政权组织形式

?一、政权组织形式概述

?(一)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

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一国统治阶级按照一定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行使国家权力、实现国家统治和管理职能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和活动体制。

1.政权组织形式是国家最重要的外在表现形态

2.政权组织形式是国家政权机关组织和活动的有机体制

?(二)政权组织形式与国家性质的关系

?(三)政权组织形式的类型

1.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1)君主立宪制(2)共和制国家

2.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历史发展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及构成环节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原则

?(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作用

?(五)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

第二节国家结构形式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和分类

?(一)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

?它指的是特定国家的统治阶级根据什么原则,采取何种形式来处理国家内部的组成以及调整国家整体与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国家结构形式的分类

?1.单一制

单一制是以普通行政单位(省、县、乡等)或同时包括自治单位的形式来划分其国家内部组成。

?2.联邦制

联邦制也叫联盟国家,它是以州、邦或成员国的形式来划分其国家内部组成的

?二、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结构的基本观点

?(二)我国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三、我国的行政区域划分

?(一)行政区划的概念

?行政区划即行政区域划分,属于国家结构的范围,也是国家领土结构。

?(二)行政区划的原则

?(三)宪法规定的行政区域划分

?(四)行政区划变更的法律程序

?(五)行政区划与国家结构的区别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概念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内,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按照宪法规定,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民族区域自治的民族实现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

?2.民族区域自治的主要内容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五、特别行政区制度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一)特别行政区的概念

?特别行政区是指在我国版图内,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实行不同于一般行政区的政治、经济和法律制度,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

?(二)特别行政区的法律地位

? 1.维护国家的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

? 2.中央人民政府对特别行政区行使的职权

? 3.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授权特别行政区依法实行高度自治

? 4.特别行政区与一般行政区的联系和区别

特别行政区与一般行政区的联系和区别

?联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是我国地方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二,一级地方行政区域。

第三,选举人民代表参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区别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地方政权体系不同。

第二,行使权力的大小不同。

第三,中央对它们的干预程度不同。

第四,实施的法律不同。

第三节国家象征

?国家象征是一个主权国家的代表和标志,主要指国旗、国歌、国徽和首都。

?一、国旗

国旗是国家象征之一,它通过颜色和图案来体现国家的特色。

?二、国歌

国歌是代表国家的歌曲,在举行隆重集会、庆典或国际交往仪式时,演奏或演唱国歌。

?三、国徽

国徽是以图案为其组成形式的,它是国家特有的象征和标志,代表着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

?四、首都

也称国都、首府,我国古代还称京城、京师。它是最高领导机关所在地,一般又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第五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第一节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论

?一、宪法与基本权利

?(一)基本权利的内涵

?1.权利

?2.基本权利

?3.我国宪法中的人权与基本权利

?4.基本权利的宪法地位

?对基本权利的确认和保障,构成了整个宪法价值体系的一个重要核心。

?宪法所保障的基本权利主要反映了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个人相对于国家或公共权力的权利。

权利的含义与特征

?权利指的是在一定的法律关系中,法律关系的一方对另一方所享有的可以要求作出一定的作为或不作为,并为法律规范所认可的一种资格。它具有以下几主要特征:

?第一,权利反映了主体之间的一种对等的法律关系。

?第二,权利是由法规范所认可的。

?第三,权利是一种法律上的资格。

?(二)基本权利的基本性质

?1.固有性与法定性

?2.不受侵犯性和受制约性

?3.普遍性与特殊性

?(三)基本权利的享有主体

?1.基本权利享有主体的分类

?2.各种主体

?(1)一般主体(2)特殊主体

?(3)特定主体(4)关于“集体权利”

?(四)基本义务的宪法含义

?二、基本权利的类型

?(一)基本权利的学理分类

?1.公民对国家分别存在四种不同的关系,由此相应地派生出四种不同的权利或义务.

?2.分为消极的权利(Negative Right)和积极的权利(Positive Right)等两种类型.

?3.三代人权分类方法

?(二)我国宪法基本权利的类型

第一节基本权利和义务概论(五)

?三、基本权利的保障与界限

?(一)基本权利的保障

?1.基本权利保障的方式

?第一种方式称之为绝对保障方式

?第二种方式则为相对保障方式

?2.我国宪法的基本权利保障方式

?(二)基本权利的界限

?1.界限的相对性

?2.界限的具体性

?四、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的关系

?(一)基本权利的享有主体与基本义务的承担主体之间的关系

?1.一般情形下的同一关系

?2.具体情形下的对角关系

?(二)基本权利的内容与基本义务的内容之间的关系

?1.一般情形下的非对等性

?2.特定情形下的统一性

第二节平等权

?一、平等权的内涵

?(一)平等权的观念

?(二)我国宪法平等权规定的规范结构

?(三)平等权的法的性质

?二、形式上的平等与实质上的平等

?(一)形式上的平等

?(二)实质上的平等

?三、法律适用上的平等与法律内容上的平等

?四、平等与“合理的差别”

第三节政治权利

?一、政治权利的宪法意义

?(一)政治权利的法性质和内容

?政治权利又称参政权或政治参加的权利,是人们参与政治活动的一切权利和自由的总称。

?政治权利主要包括选举权、被选举权以及政治表现的自由。

?(二)政治权利的宪法地位

?二、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一)选举权的法律性质

传统宪法学上三种不同的学说,即

权利说、公务说(或权限说)和二元说。

(二)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享有主体

(三)被选举权的内涵

(四)选举权的展开形态——罢免权

所谓罢免权,主要指的是罢免已通过选举产生的特定代表的权利。

三、表现的自由

(一)言论和出版的自由

言论和出版的自由,是表现自由的最基本的、最典型的类型。

(二)集会和结社的自由

(三)游行和示威的自由

四、监督权

监督权是我国现行宪法所确立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指的是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

第四节精神、文化活动的自由(一)

?一、精神、文化活动的自由的宪法意义

?这一概念是对那些与人的精神作用或精神活动相关联的所有的自由权利的总称,

?其中主要包括思想和良心的自由,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表现的自由,宗教信仰的自由,文化活动的自由等基本权利与自由。

?二、宗教信仰自由

?(一)宗教信仰自由的含义

?指的是对具有超自然的超人格性质的存在(如造物主、绝对者、至高的存在,其中尤

其是神、佛、先灵)的确信、畏敬或崇拜的心情和行为。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1)内心的信仰自由。

?(2)宗教上的行为的自由。

?(3)宗教上的结社的自由。

?(二)宗教信仰自由的保障

?(三)宗教信仰自由的界限

?三、文化活动的自由

?我国现行宪法第47条规定

?对文化活动自由的保障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国家或公共权力不得非法干涉公民从事科学技术、文艺创作等文化活动的自由以及从事教育事业的权利。

?第二,国家或公共权力必须为公民的文化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与具体设施。(一)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通信自由和秘密

我国现行宪法第40条规定

(二)通信自由和秘密的保障与界限

所谓通信的自由,在传统上指的是人们通过书信、电话、电信等手段,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进行通信而不受国家或公共权力干涉的自由。

对通信秘密的保障,主要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积极获知行为的禁止,即国家或公共权力不得非法将公民通信的内容以及通信行为的存在本身作为调整的对象。

第二,泄露行为的禁止,即邮政局的工作人员不得泄露在履行职务中可能获知的公民个人的通信资料。

第五节人身自由与人格尊严(一)

?一、人身自由

?(一)人身自由的宪法含义

?我国现行宪法第37条第1款

?它指的是无正当理由身体的活动不受拘束的权利,故而又称身体自由(personal liberty)。

?(二)人身自由的主要内容及其保障

?1.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权利

?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的权利是人身自由在起点意义上的内容,指的是公民享有不受任何非法搜查、拘禁、逮捕的权利,即人身自由不受非法限制或剥夺的权利。

?2.人身自由受限制的合法程序保障的权利

?3.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

?是指公民居住、生活、休息的场所不受非法侵入或搜查的权利。

?二、人格尊严

?(一)人格尊严的宪法含义

?我国宪法第38条规定

?中国现行宪法第38条中的“人格尊严”,其含义相当于狭义的人格权,指的是与个人的人格价值具有基本关联性的、不可侵犯的权利,主要包括名誉权、姓名权、肖像权以及隐私权.

?广义的人格权则同时还包括构成人格本质的个人的生命、身体、精神以及与个人的生活相关联的利益等其他内容。

?(二)人格尊严的保障与界限

?宪法上的保障

?普通法律上的保障

?对国家公职人员或社会公众人物的名誉的限制

第六节社会经济权利

?一、社会经济权利概述

?社会经济权利是指宪法所保障的有关经济活动或经济利益的权利,是公民实现其他权利的保障。

?社会经济权利是一个复合的概念,是经济权利与社会权利的统一。

?所谓经济权利,传统宪法学称之为“经济的自由”,其内容主要包括选择职业的自由、营业的自由、合同自由、居住和迁徙的自由以及财产权等有关经济活动的自由和权利。

?所谓社会权利,即通过国家对整个经济社会的积极介入来保障所有人的社会或经济生活的权利。

?在社会主义宪法中,社会权利主要包括劳动权(或劳动保障权)、休息权、物质帮助权(或生存权)、退休人员生活保障权利、受教育权等

?现代资本主义宪法中的社会权利,主要包括生存权、受教育权、劳动权、劳动者的结社自由以及劳动者的团体交涉和争议权等权利,在学理上又概称之为社会权

?二、财产权

?(一)财产权的概念

财产权是指财产上的私权,即一切具有财产价值的权利。

它不仅包括物权,也包括债权、知识产权、继承权等私法上的权利,同时还包括具有财产权性质的公物使用权(水利权)等公法上的权利。

?(二)财产权保障的宪法意义

第一,财产权是人的人格形成的主要契机,财产权的保障,提供了独立的人格的发展所不可或缺的物质前提。

第二,私有财产权是市场经济秩序的一个重要支柱。

?财产权的保障对当代中国宪法来说还具有特殊的意义。

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可以维护社会的安定秩序,最终又反过来为宪法自身的安定性提供条件,促使中国宪法走向“规范宪法”(normative constitution)的阶段。

?(三)财产权保障宪法规范结构

?现代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制度的规范内容主要蕴含了三重结构,即:不可侵犯条款、制约条款和征用补偿条款。

?不可侵犯条款,又可称为保障条款。该条款在近代宪法中被规定为“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只是一个概括性的、总纲式的规定,在一般意义上宣明财产权保障的宪法原理。

?制约条款,又可称为限制条款,即在不可侵犯条款的前提下,承认私人财产权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肯定对财产权的公共制约的条款。

?征用补偿条款,即规定国家根据公共的需要而对私人财产进行征用时必须予以正当补偿的条款。

第一层的不可侵犯条款确定了现代财产权保障制度的一般前提,第二层的制约条款则旨在对财产权的保障加诸一种适当的限定,而第三层的补偿条款又进而对财产权的制约进行制衡。

?这三层结构逐层展开、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形成一个深具内在张力,然而又是相对严密、相对自足的复合结构。

?(四)我国现行宪法对财产权的保障

?我国现行宪法有关私人财产权保障的规范体系也显示出其内在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保障对象的限定性

第二,规范体系的不完整性

第三,保障对象法律性质的不确定性

?2004年宪法修正案第22条的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将“公民的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权”。

第二,将“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第三,增加了对私有财产的征收和征用条款。

第四,增加了补偿条款。

?三、劳动权

?(一)劳动权的含义

?劳动权又称劳动保障权,指的是获得劳动的机会和适当的劳动条件的权利。

?我国宪法第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二)劳动权的保障与界限

?劳动权的保障,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国家必须通过积极的措施,大力保障劳动的自由,提供劳动的机会,

第二,国家必须制定和实施有关劳动保护的法律,

?劳动权的内在界限也是十分显著的。其中包括各种职业的特定要求

?劳动权基本上属于一种抽象的权利,它的实现必然受到一个国家或社会的劳动组织程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人口结构状况等多方面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四、休息权

?(一)休息权的宪法含义

?我国现行宪法第4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者有休息的权利”。

?休息权,指的是劳动者所享有的休息和休养的权利。

?休息权与劳动权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休息权而且还与劳动者的生存权以及精神、文化活动的自由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休息权的保障

?休息权的保障包括两个方面具体的内容。

第一方面是国家或公共权力不能通过立法或行政行为侵犯该权利。

第二方面是作为一种社会权利,要求国家或公共权力必须通过立法或行政措施,确立并实施劳动者的工作时间制和休假制度,同时保证为劳动者提供休息和休假所必需的设施。

?休息权的保障形态和实现程度当然也受到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五、生存权

?生存权的宪法规范最早见之于1919年德国的魏玛宪法第115条第1款中规定“保障任何人之值得成为人”

?日本现行宪法第25条第1款中规定:“任何国民均享有营构健康和文化意义上之最低限度的生活的权利”。

?生存权即公民享有维持其身体所必需的健康和生活保障权。

?我国现行宪法第44条和第45条的规定

?生存权的保障,首先只能有赖于国家通过立法得以具体规定和实施。与公民的生存权相对应,国家的基本义务是应当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

?2004年宪法修正案第23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公民行使这种权利,必须以无法实现劳动权或已经尽了劳动的义务为前提。这是生存权作为一种权利所具有的内在界限。

?生存权的实现当然受到一个国家或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发展程度以及人口状况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六、受教育权

?(一)受教育权利的宪法含义

?我国现行宪法第46条第1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受教育的适龄儿童和少年的亲权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既拥有对他们施予教育的自由,亦负有让他们接受教育的义务,

?国家和社会又负有相应的义务,其中包括提供合理的教育制度以及适当的教育设施和条件等内容。

?(二)受教育权利的内容保障

?受教育的权利主要包括三个具体的内容,并分别要求不同的保障措施。

?第一,学习的权利,这是受教育权利的核心内容。

?第二,义务教育的无偿化。

?第三,教育的机会均等。这一内容要求任何权利主体均不得在教育上受到不平等的对待。

第七节获得权利救济的权利

?一、概述

?权利救济是权利保障的最后手段,也是权利保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宪法除了规定上述的那些基本权利之外,同时还规定获得权利救济的权利,其中主要包括提起申诉、控告的权利(含诉讼权)、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以及取得国家补偿的权利。

?获得权利救济的权利,是权利为了自我保障而衍生出来的一种权利,为权利保障体系提供了其自足的和自我完结的内在契机。

?对基本权利的救济也主要有宪法上的救济和普通法律上的救济这两种方式。

?宪法上的救济主要是通过宪法监督制度来实现的,而普通法律上的救济则主要通过普通法律上的诉讼救济或非诉讼救济的途径来实现的。

?由于目前我国对基本权利的保障主要是采取相对保障的方式,因此对基本权利的救济也主要为普通法律上的救济。

?二、几种主要的获得权利救济的权利

?(一)提起申诉、控告的权利

?我国现行宪法第41条的规定

?根据传统的理论,提出申诉的权利分为诉讼上的申诉权利和非诉讼上的申诉权利。

?提出控告或检举的权利是指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或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的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控告或检举,并请求给予惩罚或制裁的权利。

?(二)国家赔偿及补偿请求权

?个人或其他权利主体的权利因国家或公共权力的行为而蒙受损害,可以以一定的方式向国家提出赔偿或补偿的权利,就是宪法学上的所谓赔偿及补偿请求权,又概称之为求偿权。

?国家赔偿及补偿请求权是获得权利救济的有效手段,因而也是获得权利救济的权利的重要类型。

第八节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宪法第5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一)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

?(二)维护民族团结的义务

?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宪法第5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

?(一)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二)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三)爱护公共财产的义务

?(四)遵守劳动纪律的义务

?(五)遵守公共秩序的义务

?(六)尊重社会公德的义务

?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

宪法第54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不得

有危害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一)维护祖国安全的义务

(二)维护祖国荣誉的义务

(三)维护祖国利益的义务

?四、保卫祖国和依法服兵役的义务

宪法第55条规定:“保卫祖国、抵抗侵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光荣义务。”

?五、依法纳税的义务

?宪法第5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

?纳税义务的主要内容是:

?(1)贯彻纳税平等和公平原则。

?(2)体现税收法定原则。

?六、其他义务

?(一)受教育义务:是指适龄的未成年人必须接受学校教育的义务。

?(二)劳动义务:是指一切有劳动能力的公民必须参加社会劳动。

第六章选举制度

第一节选举制度概述

?一、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与概念

?(一)选举制度的历史发展

?(1)就一般的发展逻辑看,选举制度的发展与经济发展水平是同步的。

?(2)选举制度所体现的价值与民主政治的发展水平是相一致的。

?(3)选举制度的发展与政权组织形式的完善有着密切的联系,直接构成政权合法性的基础。

?(二)选举制度概念

?选举制度是指关于选举国家代表机关代表与国家公职人员的原则、程序与具体方法的各项制度的总称。通常选举制度的概念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

?广义选举制度的概念包括选举代表机关代表与特定公职人员的选举,选举主体的范围比较广泛。

?狭义选举制度概念是指选民根据选举法的规定选举代表机关代表的制度。

?二、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历史演变与基本功能

?(一)历史演变

?1953年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选举法。

?1979年7月,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对1953年选举法进行了重大修改。

?1982年宪法颁布实施以后,根据国家政治生活发展的变化,曾对选举法进行了三次修改。?1995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对选举法进行了重大修改。

?2004年10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对现行选举法又进行了修改。

?(二)我国选举制度的基本功能

?1.全面地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2.选举制度是建立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础与出发点

?3.选举制度是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形式

?4.选举制度是合理地调整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基本形式

第二节选举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选举权的普遍性原则

我国宪法和选举法规定,除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外,凡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二、选举权的平等性原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