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兴产业观察-8月合并版内容-0910

新兴产业观察-8月合并版内容-0910

高层动态

克强总理强调用新理念新技术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

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发展形成新动能

8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国务院专题讲座,讨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与3D打印等问题。

讲座前,李克强等国务院领导同志首先观看了3D打印技术应用成果展示。讲座中,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卢秉恒介绍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现状、世界3D打印主流技术和将带来的科技重大突破,并提出了相关建议。李克强不时提问,与专家交流。

李克强在听取专家介绍后作了重要讲话。他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世界范围内孕育兴起,各国纷纷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发达国家加紧实施“再工业化”,我国产业转型、提质增效迫在眉睫。当前要顶住经济下行压力实现稳增长,也必须在着力扩大需求的同时,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有效改善供给,释放新的发展动能。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必须抓住机遇,以向智能制造转型为关键,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依托,走在升级发展前列。

李克强指出,推动中国制造由大变强,要紧紧依靠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行动。努力克服创新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不高、管理和销售服务落后、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等问题,突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的双重挤压,通过创业创新助推产业和技术变革,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培育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促进经济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

李克强强调,提高中国制造整体竞争力,关键要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亿万人的创造活力。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完善政府监管方式,营造破束缚、汇众智、促创新和维护公平的良好环境。要以众创、众包、众筹、众扶等推动企业包括大企业生产模式和组织方式变革,通过体制创新增强聚集各类创新资源的能力和内生创新活力,让有界的传统企业变成开放式、协同式创新平台,让广大热衷创新创造的创客和极客大展身手,使“双创”成为新动能,让更多有生命力的前沿技术和新兴

产业集群蓬勃发展,共同铸就中国制造业新辉煌。

李克强指出,以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模式,正在引发整个制造业的深刻变革。3D打印是制造业有代表性的颠覆性技术,实现了制造从等材、减材到增材的重大转变,改变了传统制造的理念和模式,具有重大价值。促进中国制造上水平,既要在改造传统制造上“补课”,同时还要瞄准世界产业技术发展前沿,加快3D打印、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新技术新装备的运用和制造,以个性化定制对接海量用户,以智能制造满足更广阔市场需求,以绿色生产赢得可持续发展未来,使中国装备价格优势叠加性能、质量优势,为国际产能合作拓展更大空间,在优进优出中实现中国制造水平跃升。

李克强说,把脉大势、了解新知首先是要加强学习,国务院举行专题讲座,是新形势下提高政府决策和施政科学性、有效性的一项举措。各部门各单位都要采取多种形式开拓视野、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干事创业的素质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让科技创新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8月13日,科技部部长万钢应邀为福建省委中心组专题学习会作“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专题报告,并调研福建科技创新工作。万钢指出,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完善人才发展机制,着力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着力扩大科技开放合作,让科技创新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万钢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重大的理论价值,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全国科技系统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努力把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和重大理论成果转化为创新驱动发展的自觉实践。

万钢强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重塑全球经济结构,使产业和经济竞争的场地和规则发生转换。应对新科技革命的挑战,需要建立完善更加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体制机制。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分工,构建统筹配置创新资源的新机制;建设各类创新

主体系统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要完善激励创新的政策体系,保护科技创新的法律制度,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

万钢强调,当今时代,创业活动从内部组织到开放协同,创业群体从“小众”到“大众”,创业理念从技术供给到需求导向,创业服务从政府为主到市场发力。面对大众创新创业呈现出的新特征,要发展众创空间,壮大创客经济,打造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让创新创业的源泉充分涌流。

政策动向

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9月初,国务院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部署大数据发展工作。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了数据迅猛增长,数据已成为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大数据部署,深化大数据应用,已成为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推动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需要和必然选择。

《纲要》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大力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加快政府信息平台整合,消除信息孤岛,推进数据资源向社会开放,增强政府公信力,引导社会发展,服务公众企业;以企业为主体,营造宽松公平环境,加大大数据关键技术研发、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力度,着力推进数据汇集和发掘,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创新应用,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完善法规制度和标准体系,科学规范利用大数据,切实保障数据安全。《纲要》明确,推动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在未来5至10年打造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建立运行平稳、安全高效的经济运行新机制,构建以人为本、惠及全民的民生服务新体系,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驱动新格局,培育高端智能、新兴繁荣的产业发展新生态。

《纲要》部署三方面主要任务。一要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推动资源整合,提升治理能力。大力推动政府部门数据共享,稳步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统筹规划大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宏观调控科学化,推动政府治理精准化,推进商事服务便捷化,促进安全保障高效化,加快民生服务普惠化。二要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培育新兴业态,助力经济转型。发展大数据在工业、新兴产业、农业农村等行业领域应用,推动大数据发展与科研创新有机结合,推进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攻关,形成大数据产品体系,完善大数据产业链。三要强化安全保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健康发展。健全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安全支撑。《纲要》还明确七方面政策机制。一是建立国家大数据发展和应用统筹协调机制。二是加快法规制度建设,积极研究数据开放、保护等方面制度。三是

健全市场发展机制,鼓励政府与企业、社会机构开展合作。四是建立标准规范体系,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制定工作。五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推动建设一批国际领先的重大示范工程。六是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多层次、多类型的大数据人才培养体系。七是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建立完善国际合作机制。

《纲要》要求,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认真落实各项任务,共同推动形成公共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和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格局。

国务院印发《三网融合推广方案》

9月初,国务院印发《三网融合推广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加快在全国全面推进三网融合,推动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根据《方案》,将按照“成熟一个、许可一个”的原则,开展双向进入许可申报和审批工作。其中,广电企业可以经营增值电信业务、比照增值电信业务管理的基础电信业务、基于有线电视网的互联网接入业务、互联网数据传送增值业务、国内网络电话(IP 电话)业务,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还可基于全国有线电视网络开展固定网的基础电信业务和增值电信业务。电信企业可以从事除时政类节目之外的广播电视节目生产制作、互联网视听节目信号传输、转播时政类新闻视听节目服务、除广播电台电视台形态以外的公共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IPTV传输、手机电视分发服务。

《方案》提出六项工作目标。一是将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扩大到全国范围,并实质性开展工作,二是网络承载和技术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三是融合业务和网络产业加快发展,四是科学有效的监管体制机制基本建立,五是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六是信息消费快速增长。

《方案》明确,一要在全国范围推动广电、电信业务双向进入。各省(区、市)结合当地实际确定业务开展地区,电信、广电行业主管部门按照相关政策要求和业务审批权限开展业务许可审批,加快推动IPTV集成播控平台与IPTV传输系统对接,加强行业监管。二要加快宽带网络建设改造和统筹规划。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电信宽带网络建设,继续做好电信传输网和广播电视传输网建设升级改造的统筹规划。三要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监管。完善网络信息安全和文化安全管理体系,加强技术管理系统

建设和动态管理。四要切实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加快推进新兴业务发展,促进三网融合关键信息技术产品研发制造,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建立适应三网融合的标准体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

9月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

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为目标,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为主攻方向,遵循问题导向,紧扣发展;重视系统设计,统筹布局;突出全面创新,重点突破;落实全面创新,重点突破;坚持强化激励,人才为先。

《方案》力争通过3年努力,改革试验区域基本构建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长效机制,在市场公平竞争、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转化、金融创新、人才培养和激励、开放创新、科技管理体制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改革突破,每年向全国范围复制推广一批改革举措和重大政策,形成若干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区域性改革创新平台,创新环境更加优化。一些区域在率先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转型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科技投入水平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明显加快,创新能力大幅增强,产业发展总体迈向中高端,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拥有知识产权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培育新的增长点,发展新的增长极,形成新的增长带,经济增长更多依靠人力资本质量和科技进步,劳动生产率和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高,发展方式逐步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引领、示范和带动全国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形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动力。

《方案》的主要任务从3个层面提出:一是已明确了具体方向、需要落地的改革举措;二是已明确了基本方向、全面推开有较大风险、需要由中央授权地方开展先行先试的改革举措;三是正在探索并取得一定经验、需要局部试验和推广的相关改革举措,以及地方在事权范围内自主提出、对其他区域有借鉴意义的相关改革举措。

当前,改革试验要聚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着力从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深化开放创新等4个方面,开展改革探索。

第一,探索发挥市场和政府作用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厘清市场与政府边界,明晰市场和政府在推动创新中的功能定位。最大限度发挥市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市场准入、金融创新等改革,构建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推进要素价格倒逼创新,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营造公平竞争的良好市场环境。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减少对市场的行政干预,建立和完善政府创新管理机制和政策支持体系,研究建立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创新驱动发展评价指标,强化创新政策与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促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快形成职责明晰、积极作为、协调有力、长效管用的创新治理体系。

第二,探索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进一步打通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通道。强化体制机制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协同。着力改变科研与市场分离状况,加快推进科研院所、高等教育等改革。按照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的原则,加快科研院所改革,探索去行政化,发展社会化新型研发和服务机构。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探索培育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模式。加速促进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增强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推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用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服务,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充分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

第三,探索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的有效举措。进一步用好利益分配杠杆,让创新人才获利,让创新企业家获利。建立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承担风险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加快推进人才流动、激励机制等改革,强化对创新人才的激励,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创新人才引进政策,打破创新人才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促进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人才与企业科技人才的双向流动,完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探索充分体现智力劳动价值的分配机制,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

第四,探索深化开放创新的有效模式。充分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和高端人才,开展更高层次的国际创新合作。加快推动建立深度融合的开放创新机制,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科技计划对外开放,探索更加开放的创新政策、更加灵活的合

作模式,鼓励外资企业引进更多的创新成果在我国实现产业化,促进国内技术和国内品牌走出去,扩大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渠道和范围,主动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

改革试验主要以试验任务为依托,采取自上而下部署任务和自下而上提出需求相结合的方式,体现差异化。承担改革试验的区域需具备相应的基本条件:(1)创新资源和创新活动高度集聚、科技实力强、承担项目多,研发人员、发明专利、科技论文数量居前列;(2)经济发展步入创新驱动转型窗口期,劳动生产率、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比重、研发投入强度居前列;(3)已设有或纳入国家统筹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等各类国家级改革创新试验区;(4)体制机制改革走在前列,经验丰富,示范带动能力强;(5)对稳增长、调结构能发挥重要支柱作用;(6)重视保护知识产权工作,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机制完善,机构健全等。

试验区域的选择要与现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型试点省份、国家级新区、跨省区城市群、创新型试点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专利导航产业发展试验区、境外经贸合作区、高技术产业基地等相关工作做好衔接。

结合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等区域发展重点,围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长三角核心区域率先创新转型、深化粤港澳创新合作、促进产业承东启西转移和调整、加速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选择1个跨省级行政区域(京津冀)、4个省级行政区域(上海、广东、安徽、四川)和3个省级行政区域的核心区(武汉、西安、沈阳)进行系统部署,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和科技等领域改革的相互衔接和协调,探索系统改革的有效机制、模式和经验。其中河北依托石家庄、保定、廊坊,广东依托珠江三角洲地区,安徽依托合(肥)芜(湖)蚌(埠)地区,四川依托成(都)德(阳)绵(阳)地区,开展先行先试。在相关地方提出改革试验方案的基础上,按照方案成熟程度,逐个报国务院审批后启动实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关于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的指导意见》9月初,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加快配电网建设改造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紧紧抓住当前我国配电网实际情况,从“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

民生”四大方面对配电网建设改造任务提出目标,这四个方面也是《指导意见》最核心内容。

该意见与国家能源局发布的《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是一套文件,《指导意见》为指导性文件,主要内容为基本原则规定、总体目标以及行动方向等。而《行动计划》侧重在明确量化目标和落实行动安排。

《指导意见》的指导思想可以概括为:围绕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立足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以满足用电需求、提高供电质量、促进智能互联为目标,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着力解决配电网薄弱问题,提高新能源接纳能力,推动装备提升与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现代配电网络设施与服务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该文件对稳增长和惠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快配电网建设将对促进经济增长、保障民生落到实处,见到实效。调结构的意义体现在调整电源和电网不协调,以及电网内部失衡,‘两头薄弱’的问题,从而做到输配相协调。促转型则是包括向绿色化、智能化等方面转型升级。

与《行动计划》中明确配电网建设改造投资数额和供电可靠率目标不同,《指导意见》用综合电压合格率指数来量化未来5年我国配电网发展目标。《指导意见》提出明确目标:经过5年的努力,至2020年,中心城市(区)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不超过1小时,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9.97%;城镇地区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不超过10小时,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8.79%;乡村地区用户年均停电时间不超过24小时,综合电压合格率达到97%。《指导意见》意在构建城乡统筹、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技术先进、环境友好、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配电网。

在加强规划统筹方面,《指导意见》从以先进理念引领配电网建设改造和坚持规划统筹与协调发展两部分提出总体要求。具体来说,坚持以可靠性为中心的规划理念,将提高供电能力与供电可靠性作为配电网建设改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贯穿于配电网管理全过程。

在增强供电能力、有效服务民生方面,《指导意见》从着力提升配电网供应能力、规范住宅小区供电、优化网架结构、加强贫困及偏远地区供电、改善农村生产生活供用电状况等五个部分提出了具体要求。

提高装备水平、促进节能降耗,推动智能互联、打造服务平台也是《指导意见》四大重点任务的亮点。对此,相关专家指出,新的增量市场是技术与资本密集的配网市场进入者重点关注的领域,也是当前推动能源互联网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指导意见》在这方面也有体现,包括加强配电自动化建设、构建智能互动服务体系、探索能源互联新技术、完善新能源和分布式电源接入体系等多方面。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明年施行

8月29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以下简称《新法》),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新修订的法律将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

现行大气污染防治法是1987年制定的,2000年修订时重点加强了对二氧化硫的排放控制,对防治煤烟型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特别是机动车保有量急剧增加,我国大气污染正向煤烟与机动车尾气符合型过渡,区域性大气环境问题日益突出,雾霾等重污染天气频发,现行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新法》共设八章129条,除总则、法律责任和附则外,分别对大气污染防治标准和限期达标规划、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大气污染防治措施、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重污染天气应对等内容作了规定。

《新法》主要是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目标,强化了地方政府责任,加强了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同时,从坚持源头治理,从推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的角度完善了相关制度。

修法重点解决了当前大气污染防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比如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燃煤、工业排放、机动车排放。针对这些方面,法律中做了具体规定,尤其是对重点区域联防联治、重污染天气的应对措施也做了明确要求。

《新法》还增加了建立大气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重点领域大气污染防治、重污染天气的预警和应对等内容,提高了对大气污染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专家表示,这些修改将有助于防治大气污染,保护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保障公众健康,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国务院发布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意见8月中旬,国务院印发《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国发﹝2015-44号)(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改革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

我国曾经历过药品严重短缺的年代,现代制药业起步较晚,标准偏低。多年来,国家采取将地方审批药品集中到国家统一审批、药品标准由地方标准升国家标准、提高GMP认证水平、推进仿制药与原研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等措施提高药品质量,但总体上仍然存在药品审批标准不高、管理方式落后、审评审批体制不顺、机制不合理等问题。企业低水平重复申报,部分注册申报临床数据不真实、不完整、不规范等问题比较突出。审评人员数量不足、待遇较低,与注册申报需求也不匹配。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改革,核心就是提高药品质量,主要目标是建立科学、高效的审评审批体系;2016年底前消化完注册申请积压存量,2018年实现按规定时限审批;力争2018年底前完成国家基本药物口服制剂与参比制剂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提高审评审批透明度。通过改革,推动医药行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实现上市产品有效性、安全性、质量可控性达到或接近国际水平,更好地满足公众用药需求。

《意见》明确了改革的12项任务,包括提高药品审批标准,推进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加快创新药的审评审批,开展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试点,落实申请人申报主体责任,及时发布药品供求和申报信息,改进药品临床试验审批,严肃查处注册申报弄虚作假行为,简化药品审批程序、完善药品再注册制度,改革医疗器械审批方式,健全审评质量控制体系,全面公开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信息。

为实现上述改革,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将抓紧修订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及《药品注册管理办法》,面向社会招聘技术审评人才,加强审评队伍建设,推进职业化检查员队伍建设。

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

引领新常态的必然选择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来的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阶段已经结束,并进入了工业化后期阶段。推动经济高增长的人口红利、资源与环境红利、靠传统制造业产能大规模复制而支撑经济高速增长结构红利、净出口拉动红利、城市化红利、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知识红利、改革红利等均大幅缩水或消失,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关键时期。2014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27个重点行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3.7%和16.6%,增速接近工业同期增速的两倍。进入2015年以来,在工业整体增长速度继续下降的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

保持快速发展,成为工业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今年1—5月,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重点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8%,是工业整体收入增长速度的8倍多,在工业总体利润下滑的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工业部分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9.8%。

事实充分说明,依靠传统产业已经不能支撑经济增长由高速转为中高速的平稳过度,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成为预防经济增长速度发生跳崖式下滑并维持中高速增长,在增长中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一、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是全球大趋势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发达国家与新兴工业经济体都开始以结构调整为手段,以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为掌握未来国际竞争的主动权,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10年,我国也不失时机地提出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而言,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仅是为应

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后遗症,更重要的是要应对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型带来的传统经济增长动力衰竭衰减而导致的新常态,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提供新动力和新支撑,实现经济发展的转型升级,预防掉入中等收入陷阱。

纵观全球科技和产业发展趋势,当前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在活跃期,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把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有效途径。

继蒸汽机技术、电气技术引发两次产业革命之后,以信息、生物、智能、新材料、低碳环保等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融合创新,不断引发制造、能源、健康等生产生活领域的颠覆性变革,不断形成新产品、新产业群和新的商业模式,从而引发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世界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新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正在引发影响深远的产品和产业变革,形成新的生产方式、产业形态、商业模式和新经济增长点。各国都在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三维(3D)打印、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进行集成融合,特别是智能化机器人在制造业的快速普及应用,正在削弱后发展国家的劳动成本优势。基于信息物理系统的智能装备、智能工厂等智能制造正在引领制造方式变革,推进制造业与制造服务业一体化集成发展。

2.在终端产品方面,正在积累颠覆性创新。可穿戴智能产品、智能家电、智能汽车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取得进展,这些高度信息化高度依赖网络技术的智能终端产品创新的不断积累,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在很多方面颠覆人们的消费和生活行为习惯。

3.在管理和商业模式领域,信息技术已经全面深入地渗透到各个层面。网络众包、协同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精准供应链管理、全生命周期管理、全球电子商务等创新正在重塑产业价值链体系。3D打印和智能机器人等技术与网络协同制造融合发展,将可能彻底改变依靠规模生产取得经济效益的传统制造业,形成设计个性化、生产本地化的新型制造模式。

4.“互联网+”或“+互联网”与智能技术的融合,使得网络成为无形的社会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由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和万物互联方向迈进,将会彻底改变整个社会的运转方式。

5.能源革命正处于黎明的前夜。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氢能源等传统洁净能源技术与储能和智能电网技术、信息技术融合交汇,新一代核能、新型能源输送技术和能量无线传输技术、燃料电池技术等创新可能推动集中式电网向分布式网络发展,引发汽车工业发生本质性变化。

6.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正在引发医疗健康、粮食生产和能源发展等领域的巨大变革。由于新基因测序设备的推出,原来耗时10年、花费30亿美元的人体基因测序现在只需要1周、花费在1000美元以内就能完成。生物信息大数据与移动互联技术融合应用,

不仅将推动精准医学快速发展,也将使医疗保障体系产生重大变革。全球范围内生物技术和产业呈现加快发展的态势,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纷纷对发展生物产业作出部署,作为获取未来科技经济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领域。

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集团预测,到2025年仅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

先进机器人与新一代基因组等12项重大技术突破,每年就将产生14—33万亿美元的直接经济价值。也有机构预测,国内智能终端和可穿戴设备、云计算和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服务、电子商务、个性化精准医疗与健康服务、通用航空等6个新兴产业领域2020

年市场规模有可能达到35万亿元。

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必须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

产业组织、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特点、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9个方面对我国经济“新常态”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释,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但现实是,进入2015年以来,尽管政府采取了多种强有力措施促进经济增长,宏

观经济增长速度依然未能停止下滑。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仅为6.1%,比2014年下降0.9个百分点。6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在持续3年多持续下降以后同比又大幅度

下降6.2%,表明传统产业依然处在严重的不景气之中。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的阶段性

转变使市场对传统产业的需求增长速度进入到持续下降的阶段,而传统产业产能经过过去十几年高速建设的积累已经达到接近工业化市场需求的“天花板”,处于严重过剩的

状态,未来难有新的增长需求。

与传统产业增长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4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27个重点行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7万亿元,实现利润近1.3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7%和16.6%,比工业整体同期增速高出6.7和13.3个百分点。进入2015年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继续加大的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2015年1—5月,工业总体收入增速仅为1.3%,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重点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0.8%,是工业总体的8倍多。在工业总体利润下滑的情况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工业部分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9.8%。

上述情况充分说明,在经济新常态下,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是保持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发生“跳崖式”滑坡的重要出路。(这部分与前言基本重复,是否做相应调整?)在“十三五”期间,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支持力度,是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增长由过去的两位数增长平稳过度到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的必然选择。

三、保持战略和政策连续性并依据新形势突出新重点

2010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2年发布的《“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出台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两个纲领性文件。这两份文件是在国内一批专家学者和决策者经过广泛的国内外调查研究,征求了数以千计的各领域专家学者和管理者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的。我们认为,两个文件确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的方向和主要任务在“十三五”期间依然具有适应性,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七个重点产业和20项重大工程在“十二五”期间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提出的政策措施大部分得到了贯彻落实。未来应该保持发展战略思路和政策的连续性,制定“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但也应该看到,两个文件提出的“十二五”期间的各项目标实现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有的实现程度较高,有的实现程度较低。经过几年的发展,国内外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十三五”期间应根据新的形势,在保持战略和政策连续性的基础上,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领域、重点工程和政策进行完善和调整。

1.对发展重点进行适当调整

根据“十二五”期间国内外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新变化,着眼于人均GDP水平提升、人口结构变化等影响宏观需求结构的因素,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重点领域进行适当调整。例如,针对我国法定劳动人口绝对数持续下降的新变化,强化对各种机器人,特别是智能化机器人产业的支持;针对新技术集成融合发展的新态势,强化对跨界融合技术产业的支持;针对货物贸易出口增长困难加大的变化,增加对新型服务业核心技术产业的扶持,强化新兴服务业出口竞争力。

2.对政策措施进行完善和创新

将强力推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纳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框架之中,按照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总体思路和要求,细化产业创新政策思路,整合不同政府部门现有政策,防止政策对冲,形成政策合力。在具体政策层面,强力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既要区别于纯粹的技术政策,以产业政策为主导,又要紧密结合技术创新政策,推进新技术产业化。

3.对组织实施体制机制进行完善创新

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四中全会精神要求,重点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下功夫,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充分考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殊性,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作用,大力消除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4.注重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特征是科技创新。“十三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定位仍应突出科技创新主线;重点提升战新领域的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一批能够占据产业技术前沿和价值链顶端的领军企业,切实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撰稿: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齐建国李文军蔡跃洲)

工作动态

安徽省推出14个基地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2014年安徽全省2745户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8378.9亿元,同比增长22.5%,对全省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40.3%。今年1月至6月累计实现产值3966.9亿元,同比增长16.7%。全省稳步推进区域集聚发展试点,有力推动了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

5月,安徽省出台《关于加快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的意见》。意见提出了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做大产业投资基金规模、强化要素保障、优先争取国家支持、支持创新能力建设、创新体制机制等6个方面政策措施。其中,在设立专项引导资金方面,省政府决定,自今年起每年安排20亿元至30亿元专项资金,拟重点用于支持基地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基地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支持示范应用项目、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领域。

8月,为贯彻落实中央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部署,安徽省在合肥、芜湖等10个城市推出第一批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重点支持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现代医药、智能家电、现代化工和新材料7个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未来5年,基地规划建设重大项目544个,总投资约4000亿元。预计到2017年总产值将超过5000亿元,税收有望达到256亿元。

重庆市敲定“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8月6日,重庆市长黄奇帆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重庆市电子核心基础部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重庆市高端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发展规划》。

《重庆市电子核心基础部件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出,要充分发挥我市庞大的电子制造业对核心基础部件的巨大市场需求优势,坚持垂直整合一体化集群发展战略,明确市场主导与企业主体相结合的原则,加大招商力度,科学合理布局,着力组织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带动上下游产业集聚,构建和完善配套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

的电子核心基础部件产业集群,增强全市电子产业核心竞争力。

《重庆市新能源汽车与智能汽车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出,要全面把握国内外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的发展趋势,坚持创新驱动,强化集约发展,重点研究掌握汽车电池、电机、电控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大幅提升自主配套能力,通过加速新能源汽车发展推动产业转型,通过加快智能汽车发展促进产业上档升级,通过积极发展汽车电子产业提升核心配套能力,进一步提升重庆汽车工业的核心竞争力。

《重庆市高端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提出,要依托产业基础,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主机与关键零部件协同发展,以通用航空器制造为突破打造通用航空全产业链,积极发展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及维修产业,加快推进高技术船舶及配套产业发展,打造产业集群度高、配套带动力强、核心竞争优势明显的高端交通装备产业集群。

辽宁省出台9项措施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8月中旬,辽宁省政府印发了《辽宁省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方案》。方案对辽宁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进行谋划部署,提出力争到2020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20%以上。

根据实施方案,辽宁省将按照市场主导、创新驱动、政策支持、重点突破的思路,引导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水平、上规模,形成经济发展新支柱。实施方案对辽宁省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七大重点领域发展进行了谋划,明确了发展的重点产品和关键技术,以及依托的重点企业。实施方案明确9项保障措施,提出将设立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募集社会资本共同成立一批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重点投向具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或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属性,且处于初创期、早中期的创新型企业。加大财税政策支持,使财政专项资金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完善促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和产业化的政策措施,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推进创新体系建设,建立一批跨区域产业创新联盟,建设一批促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协同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和重点领域工程数据中心。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调整、新设学科和专业。加大知识产权支持力度,对新兴产业知识产权的申请和保护按现行政策规定给予财政扶持等。

陕西省推出多项科技金融产品服务企业融资今年上半年,陕西省进一步探索科技贷款风险补偿和知识产权质押等融资模式,推出多项科技金融产品服务科技型企业融资。

上半年,陕西省与齐商银行、中国银行、长安银行、工商银行、北京银行等银行签订了科技贷款业务合作协议,分别联合推出了“齐动力科技贷”、“中银科技贷”、“长安信用贷”、“小微科技贷”、“科技企业成长贷”新型科技金融产品,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截至目前,已有十余家科技型企业通过这些信贷产品获得了银行3282万元的科技贷款。

为了积极引导科技贷款风险补偿,陕西省科技厅与省财政厅、陕西银监局联合主办了陕西省科技信贷合作签约及科技信贷产品推介活动,面向全社会对科技贷款风险补偿进行了推广,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陕西省科技厅积极对接新设基金,完成了陕西科技创业孵化种子基金、金陵华软(西咸)科技统筹投资基金、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天使投资基金、陕西省新一代信息技术创业投资基金、西安交大科技孵化天使投资基金、陕西军民融合科技创业基金的初步方案,陕西省将再添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子基金。

青海省尝鲜“互联网+”五大方面成效好为紧跟全球信息化发展新趋势,推动知识社会以用户创新、开放创新、大众创新、协同创新为特点的创新2.0,引领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常态”,去年以来青海省积极作为、主动尝试,在“互联网+”领域的物联网应用、软件产品研发、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电子商务、光伏五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物联网应用方面。2014年青海省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物联网发展实施意见,围绕工业、农业、交通、医疗、环保、电网、旅游、城管、物流、家居等10个重点领域,实施35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部分示范工程已发挥作用。其中,西宁特钢集团数字化调度指挥系统,将指挥调度、视频会议、智能监控与视频报警联动有机结合,实现了多业务统一管理。

软件产品研发方面。重点发展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少数民族语言软件,数字内容加工处理等软件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以及信息技术服务的培育和推广。其中,海南藏

族自治州藏文信息技术研究中心承担建设的“云藏”藏文搜索引擎项目,有力推动了藏语文信息化产业和青海省乃至全国藏文数字化的发展。

云计算数据中心建设方面。结合区位、环境、气候、能源等优势,青海省努力打造符合实际的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格局。目前,电信青海公司建成全国首个藏区应用级容灾备份中心,联通青海公司建成近4000平方米“沃云”数据中心。此外,西宁云计算数据中心和移动青海云计算数据中心等项目也将逐步为社会发展服务。

电子商务方面。青海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华南农业大学和广东友元国土信息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完成的“农畜产品质量可追溯电子商务系统”成果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海东大美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建立的多维电子商务平台“大美青海馆”包含了与我国著名一线电商平台的合作,该公司还成为阿里巴巴集团在西北地区通过认证的第三个电商企业,标志着青海省电子商务将踏入里程碑式的新阶段。

光伏领域方面。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携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将数字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光伏发电技术相融合,在全球率先建成格尔木三期200兆瓦、拉西瓦12兆瓦两座智能光伏电站,并实现“集中运行、远程诊断、实时维护”。此外,智能光伏电站借助搭载有GPS、红外成像和无线传输设备的无人机,可精确定位有故障的组件。

广东省开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数据库”

助力企业创新

为适应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发挥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2011年以来,广东省知识产权局会同广东省财政厅,组织实施“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计划”。8月3 日,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系列专利数据库建设开通。

该计划围绕广东省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利用专利信息引导和支撑产业创新发展为主题,深度开发利用专利信息资源,深入开展产业专利态势分析、专利预警和导航,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重大项目实施、创新人才引进以及规避侵权风险等多个方面,为政府决策和产业发展提供依据和知识产权保障,助推企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由国务院于2010年10月10日以国发〔2010〕32号文下发公布,内容共分八方面,使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用20年达世界先进水平。 当前,晶体硅材料(包括多晶硅和单晶硅)是最主要的光伏材料,光伏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型煤化工以生产洁净能源和可替代石油化工的产品为主,如柴油、汽油、航空煤油、液化石油气、乙烯原料、聚丙烯原料、替代燃料(甲醇、二甲醚)等,它与能源、化工技术结合,可形成煤炭——能源化工一体化的新兴产业。 产能部分 煤化工: 国内:在2015年9月10日举办的2015国际煤化工论坛上,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会长李寿生指出了煤化工行业盲目投资热下潜在的过剩风险。 据中国石化联合会不完全统计,目前已开展前期工作或规划的煤制烯烃项目有53个,产能合计约3300万吨;煤制油项目7个,产能合计约139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19个,产能合计约470万吨;煤制天然气项目18个,产能合计约740亿立方米。如果这些项目全部建成,将消耗煤炭约4.29亿吨,煤制烯烃产量将远远超过国内市场需求。中国煤炭工业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煤炭工业发展形势及?十三五?展望》指出,?十三五?期间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煤炭行业仍将面临中高速增长常态化、能源需求强度下降、能源结构低碳化发展、煤炭开发和利用环境制约增强等不利因素影响,预计2020年我国标准煤需求量达到45亿-48亿吨。化工行业煤炭需求增速持续放缓,将维持3.5亿-4.5亿吨的煤炭转化规模。煤化工行业在中国面临着新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机遇。新型煤化工领域的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天然气和煤制乙二醇的示范项目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在合理安排煤化工产量与节能减排相结合的前提下,中国煤化工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十二五?期间煤化工总投资接近7000亿元,未来5年中国煤化工市场将稳步快速发展。煤化工投资项目将逐步运作。预计到2020年,煤制油和煤制气的年产能将分别达到4000万吨和2800亿立方米,煤制烯烃产能也将达到4100万吨。 内蒙古: ?经过‘十一五’及‘十二五’ 期间一大批煤化工项目的建设,可以说,内蒙古煤化工产业发展在全国崭露头角,现代煤化工示

《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思考》考试答案

考试标题《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 思考》试卷本试卷共有判断题 10 道,单选题 10 道,多选题 10 道,总分 100 分, 60 分及格。 所属课程《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思考》 倒计时47:27 您的得分:93.33!恭喜,您通过了《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思考》的考试! 一、判断题(10 道) 1. 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正确 错误 2.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 正确 错误 3.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邓小平同志定下的方针() 正确 错误 4. 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等的融合和突破催生了新兴产业() 正确 错误 5. 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 正确 错误 6. 我国的工业化当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正确 错误 7. 绿色能源革命是中国率先提出的() 正确 错误

8. 生物技术将引发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的深刻变革() 正确 错误 9. 转基因技术由于未知危险要全面停止在农产品上的使用() 正确 错误 10. 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已经成功首飞() 正确 错误 二、单选题(10 道) 1. 在16—17世纪,()在造船、金融及贸易等领域远比英国具有优势 A. 荷兰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2. "连接美国:国家宽带计划"目标是至少()亿美国家庭将拥有可承受的100Mbps实际下载速度以及50Mbps实际上传速度 A. 0.5 B. 0.75 C. 1 D. 1.5 3. 20世纪60年代,()政府重点扶持和发展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器件、汽车、造船、数控机床、化纤、钢铁等产业,完成了对西方发达国家的赶超 A. 日本 B. 韩国 C. 台湾地区

七大新兴产业

昨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等七大产业明确了发展方向,并提出了20项重大工程。昨日,上证报记者经过深入采访业内人士,对各产业的发展与机遇进行了梳理与解读。 节能环保 重点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 昨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节能环保产业位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 国务院对其未来的发展要求是:突破能源高效与梯次利用、污染物防治与安全处置、资源回收与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新产品,推行清洁生产和低碳技术,加快形成支柱产业。 事实上,近期节能环保产业政策利好不断。上证报记者获悉,《"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目前已报国务院审批,《规划》明确了环保技术和装备、环保产品和环境服务的重点发展领域。同时,环保部也已完成《环境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草案提出的"十二五"发展目标是,环境服务业产值年均增长率达到40%,服务业在环保产业中的占比达到30%。 据环保部统计,到2010年底,全国环保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占当年GDP比重的2%左右,预测到"十二五"末期,环保产值将达到2万亿元以上。 中国节能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宋忠奎告诉记者,当前国家对于节能环保产业推出的财政扶持力度,无疑会拉大地方和企业的投资,投资规模有望翻倍。"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合同能源管理模式有望从节能领域引入到环保领域,从而促进产业的良性有序发展。 海通证券本月的一份策略报告认为,节能环保位列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首,四大支柱性产业之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平衡持续发展的共同要求。仅就环保产业废气领域而言,预计废气治理"十二五"期间市场需求容量超过2300亿元,其中除尘需求300亿、烟气脱硫需求1000亿、火电厂脱硝市场需求在1000亿。 此前不久,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了《全国循环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专家论证会,《规划》提出了构建循环型工业、农业、服务业以及社会层面循环经济体系。 信息技术 宽带建设是重中之重相关实施方案或9月出炉 昨日出炉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给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描绘的蓝图是:加快建设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

1.培育新兴产业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

培育新兴产业是提高国家竞争力 的重大战略 ——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和政策之一 陈清泰 核心提示: 一、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 二、现阶段中国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 三、我国进入了创新活动的活跃期,在一些领域到了产业化突破的“临界点”。 四、培育新兴产业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 五、产业升级需要经济驱动力。 全球金融危机以强大的力量催生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于面临增长方式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中国,是又一次重大历史机遇。党中央和国务院在对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做出全面部署的同时,提出了发展新兴产业的重大战略。发展新兴产业的提出,是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一次飞跃,得到了各地和企业的积极响应。现在,就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新兴产业的思路和政策,尚有一些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一、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 我们顺利走过了经济起飞的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我们缺乏技术、缺乏资金、缺乏市场,但有相对充裕并廉价的资源、相对较大的环境容量和“无限供给”的廉价劳动力。主要依靠相对充裕和廉价的资源优势我们顺利地实现了经

济起飞。在进入投资和出口导向阶段后,很快迎来了加入WTO 带来的机遇,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出口超常规增长,吸收了大量过剩产能,使我国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赢家之一。但是,要素低成本不可能永存,资源依赖型经济增长不可持续。现在我国正处于向创新导向的发展阶段迈进的重要关口。从国际经验看,这是经济发展阶段升级最难过的一道门槛,不少国家在这个阶段步伐放缓、甚至停滞了。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央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收效尚不理想。由此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矛盾:一是已经变化了的生产要素结构与传统增长方式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资源环境约束增强,但资源密集领域的投资热情依然很高。智力型人力资源优势上升,但没能被充分利用等;二是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不足以支承日益庞大的经济规模。如很多产业大而不强,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的低端;虽然产业规模很大,但在技术和价格等方面缺乏话语权等;三是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使改善经济结构的目标难以实现。如投资效率呈递减趋势,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比逐年下降,投资与消费失调、内需与外需不合理等;四是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终将过去。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达国家的产业向西班牙、亚洲四小龙转移,而90年代之后又从这里向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转移,周期大约为25年。对于中国而言,外资大规模进入已经有20年,还有多大空间,还可以延持多少时间?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培育新动能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培育新动能 王忠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主要是三块,第一个是讲三大支柱,第二是讲“四新”的思路,第三个讲五大产业。 一、战略性新兴企业成长的三大支柱 首先第一个是行业趋势加国家战略,加企业创新能力,是战略性新兴企业,或者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成长的三大支柱。实际上去年以来,我们对新常态下一些企业的组织形式,进行了调研。对国内几个城市的企业的隐形冠军进行了调研,发现了这些企业保持非常良好的势头,整个工业经济下行压力很大,整个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但这些企业每年都保持20%到30%的增长。 经过分析,主要就得益于这三个叠加。第一个就是行业趋势,抓住了行业趋势;第二个就是抓住了国家战略;第三个就是在创新能力方面有比较大的提升。那么什么是隐形冠军呢?实际上最早的是德国的西蒙教授提出来,他认为世界上存在一些企业,行业排名是国内甚至国际的前三名,而且专注于某一个行业。但是不为大家所知,它的利润率是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而且是保持高速增长。全球2700多家隐形冠军企业里面,德国有将近一半,德国占了将近一半,实际上对德国整个经济的竞争力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包括它在人均出口和人均专利方面,是处于世界第一位的水平。实际上我们根据这样的一个思路,得出这样的三大支柱。 (一)行业趋势 第一个就是行业趋势,可以看得出来,这个企业、这个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一个是国外的需求,第二个是国内的需求和升级。 过去改革开放之初的,更多的是衣食住行,刚开始衣食住行属于一些服装企业、纺织企业,它们得到快速发展。然后随着升级以后,家电企业,包括随后的住房,随后的汽车行业,都比较快速增长。包括现在我们讲的文化、娱乐、休闲,这样的企业得到快速的发展。包括一些信息网络企业的快速发展,这是一块。 第二块,中国过去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是国外的需求,因为国外对我们这些产品的大量的进口需求,带动了沿海的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产业的大幅的增长。所以就如雷军所讲,“猪站在风口上边也会飞起来”。这就是讲抓住了行业的发展趋势。也包括到2012年以后,工业速度第一次慢于GDP增长速度,服务业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因为对工业产品的需求达到了饱和以后,更需要一些精神服务方面的需求。这是大的趋势。 (二)国家战略 第二个就是国家战略。我们调研这几个城市的隐形冠军以后,发现这些企业从事的行业,比如涉及到汽车、轨道交通、节能与新能源、材料以及质量检测的科技服务业,都是国家过去大力支持的。比如说加入WTO至今,国家提出来轿车正式进入家庭,对汽车产业的快速增长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比如说轨道交通的各项战略,比如说国家2006年科技创新大会,包括这几年对科技创新的大量投入等等。这些国家战略的实施,对这些产业的发展取得重大的推动作用。这个领域很多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比如说南京有些汽车零部件企业,可能我们国家的整车方面水平还跟国外的一些新兴汽车行业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一些零部件领域里面,我们取得了非常长足的进步。在风力发电的有些零部件方面,还有轨道交通,南京一家企业做轨道交通门的,号称是“轨道交通第一门”。实际就得益于当时个轨道交通的国产化战略,包括武汉有一家企业做新材料,做什么呢?做焊接材料,大桥、船舶上面做焊接材料,它的材料占到全球市场的百分之六七十以上,销售收入不高,一个亿,但是利润非常高。包括天津的一家检疫检测的机构,质量检测,它是依托于航天的一些基础。包括天津

达州市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达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三大特色产业:以天府药业、天予药业、琦云药业、天然药业、福瑞药业为代表的现代中药产业,以川环科技、川鼓、同达博尔等为代表的节能环保装备产业,以达钢集团、正源公司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 丰富的天然气、硫磺、中药材、生物质等资源优势,具有依托化工、冶金、机电、中药生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潜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的20%。 节能环保 ◆重点项目:①清洁能源汽车发动机及整车制造项目;②金恒机械清洁能源汽车发动机缸体项目;③川环科技高性能FVQM涡轮增压柔性管路系统生产线项目;④川鼓公司高效节能风机项目;⑤同达博尔节能空调项目;⑥佳境环保公司垃圾发电项目;⑦开江废旧橡胶回收综合利用项目;⑧宣汉国华环保科技公司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水污染及大气污染防治处理设备、噪声治理设备研发项目;⑨新达泵业大型高效节能污水处理泵项目;⑩达钢钢渣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宣汉s13型、调容高效节能变压器生产项目;?利用废旧汽车、工程机械、机床和农业机械等生产的再制造产品项目。 ◆重点产品:清洁能源汽车,汽车发动机,高效节能风机,节能空调,固体废弃物、污染物处理设备,S13型变压器。 新材料 ◆重点项目:①达钢集团600兆帕及以上含钒高强度钢项目;②达钢集团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③宣汉正源公司微玻纤及VIP纳米芯材项目;④渠县玄武岩纤维项目;⑤万源山水矿业公司石膏晶须制造项目;⑥达兴能源公司烯烃及下游产品项目;⑦渠县凌强无机盐公司纳米碳酸钙项目;⑧瓮福达州公司电子级磷酸及磷酸综合利用项目;⑨玖源化工聚苯硫醚及纤维项目;⑩大竹苎麻再生纤维素纤维产品开发项目;?达钢集团含钒玻璃项目;?达钢集团钒钛催化剂项目;?高品质轴承、齿轮钢、工模具钢开发项目;?高性能白炭黑项目。 ◆重点产品:含钒高强度钢材,锂电池负极材料,微玻纤,玄武岩纤维,电子级磷酸,聚苯硫醚纤维,苎麻再生纤维素纤维,含钒玻璃,石膏晶须,苎麻再生纤维素纤维,含钒玻璃,白炭黑。 生物产业 ◆重点项目:①地奥天府药业公司地榆升白片等现代中药项目;②琦云药业公司现代中药有效成分提取项目;③四川银杏实业公司银杏叶生物制药项目;④四川天予药业公司中药材产业化开发及循环利用项目;⑤达州苎麻、油橄榄等农作物生物育种及产业化项目;⑥渠县生物农药产品开发项目;⑦大竹县春宇林产生物育苗及生物药品研发项目;⑧开江县橄榄叶提取苦苷和葛根提取异黄酮项目;⑨新型药用辅料及包装材料项目;⑩中药复方新药开发项目;?淀粉基塑料生物基材项目;?工业用糖化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等现代发酵关键酶制剂项目;?阿玛宁公司洛神花提取项目;?利根葛业葛根精深加工项目。 ◆重点产品:淀粉基塑料,工业用糖化酶、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地榆升白片,回生口服液,活力苏口服液、慢肾宁合剂,生物农药,银杏、橄榄叶、葛根等中药提取物。 电子信息 重点项目:①四川鹏翔电子公司智能燃气表、电表、水表开发项目;②四川维奇光电新

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思考 试卷85分

关于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点思考试卷85分1、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正确错误 2、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决定国家的未来() 正确错误 3、高技术产业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 正确错误 4、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正在兴起() 正确错误 5、转基因技术由于未知危险要全面停止在农产品上的使用() 正确错误 6、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已经成功首飞() 正确错误 7、我国太阳能行业拥有了一批在海外成功上市的优质企业,其中浙江籍企业占60%() 正确错误 8、金融创新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 正确错误 9、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正确错误 10、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邓小平同志定下的方针() 正确错误 11、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应对未来国际竞争的迫切要求() 正确错误 1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人均国民收入超过5000美元() 正确错误 13、我国的工业化当前处于快速发展时期() 正确错误 14、信息技术改变不了人们的基本生活方式() 正确错误 15、美国颁布了《重整美国制造业框架》,提出制造业是美国经济的核心()

正确错误 16、美国计划发展有利于新技术产业化的资本市场() 正确错误 17、绿色能源革命是中国率先提出的() 正确错误 18、我国将着力发展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 正确错误 19、生物技术、纳米技术、信息技术等的融合和突破催生了新兴产业() 正确错误 20、生物技术将引发农业、工业、医药等领域的深刻变革() 正确错误 21、我国计划第一步到()年,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协调推进的基本格局,在我国发展中发挥有效影响,增加值占国内生 2012 2015 2020 2030 22、我国已经成为全球第()风电装机大国。 1 2 3 4 23、"连接美国:国家宽带计划"目标是至少()亿美国家庭将拥有可承受的100Mbps实际下载速度以及50Mbps实际上传速度 0.5 0.75 1 1.5 24、预计到2020年,生物医药占全球药品的比重将超过() 1月3日 1月2日 2月3日 4月5日 25、美国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物联网互联网万维网生物网 26、20世纪60年代,()政府重点扶持和发展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器件、汽车、造船、数控机床、化纤、钢铁等产业,完成了对西 日本韩国台湾地区新加坡 27、()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举超过英法成为欧洲第一强国,其重要原因也是抓住了第二次技术革命引发的化工、电气等新兴产开始了工业化的飞跃 荷兰意大利西班牙德国 28、在16—17世纪,()在造船、金融及贸易等领域远比英国具有优势 荷兰美国法国德国 29、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 根本要求关键一环前提条件必然结果 30、我国要大力发展()产业

2020年(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新兴产业发展重点明确国家将加强政策支持 2011-03-1701:44:50来源:上海证券报(上海)跟贴44条手机见股票 纲要全文约6万字,共分为16篇: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强农惠农,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营造环境,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优化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镇化健康发展;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改善民生,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标本兼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改革攻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互利共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展民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深化合作,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军民融合,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强化实施,实现宏伟发展蓝图。 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按照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和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于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壹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突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提高4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壹步增强。 科技教育水平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87%。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2%,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提高到3.3件。 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成效显著。耕地保有量保持于18.18亿亩。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计划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行动计划 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先导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局性和前瞻性部署,努力在若干重点产业领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依据《江苏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和《江苏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规划》,特制定本计划。 一、工作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培育江苏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为目标,以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瞄准产业前沿领域和高端环节,发挥科教与人才优势,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强协同创新,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着力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重大战略产品,着力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着力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和集聚区,为发展创新型经济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坚强支撑,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奠定长远战略优势。 二、主要目标 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以重大技术突破为关键支撑,先导产业加快成长、优势产业加快做强、重点领域跨越发展的基本格局,关键核心技术拥有率明显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明显提升,成为支撑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技术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构建完善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建设8-10个部省共建的科教协同创新产业基地,建设30个产业技术研究院,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超过3%,新兴产业企业授权专利量占全省企业授权专利的比重达40%以上。 引领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纳米科技、生命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前沿领域产出规模实现“双倍增”,生物医药与新材料产业产值突破2万亿元。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产业技术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1、实施产业技术突破计划。围绕战略性新兴业发展重大需求,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整体推进与重点领域跨越相结合,统筹布局一批重大科技专题,集成创新要素和资源,突破100项支撑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重点突破一批抢占未来制高点的产业前沿技术、带动产业整体升级的原创性核心技术、在产业高端环节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技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引领带动新兴产业发展。围绕技术突破,规划建设100个重大科技平台及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创新平台,推动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研发机构,着力构建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能力突出、服务功能完善的科技平台体系;加强科技计划与人才计划的有机衔接,省地联动,引进100个高端创新创业团队,重点引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团队、促进产业爆发式成长的 62

青岛市十大新兴产业发展总体规划.doc

核能与核技术工程 (所属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领域代码:085226) 上海交通大学核科学与工程学院为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下属的二级学院,前身是核科学与系统工程系。该专业始建于1958年,主要从事核科学与技术领域的教学及科研工作,是国内最早培养核反应堆工程高级技术人才的学科之一。50多年来,它为我国核工业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本学科拥有《核工程与核技术》本科、《核能科学与工程》博士、硕士点以及《核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 该学院现有教职工26名,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教授4名,均为博士生导师,有副教授7名。 一、培养目标 为企业特别是大中型(核电)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的核能与核技术工程领域的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领域扎实的基础理论与系统的专业知识,有较强的核能与核技术方面的科学研究与开发、工程设计、技术攻关和新技术应用推广能力。能比较顺利地阅读和翻译本领域的外文资料,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积极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主要研究方向 1.核电厂安全及严重事故的研究; 2.多相流动及沸腾传热理论与实验、流场测试技术研究; 3.核电系统分析、仿真、控制与故障诊断; 4.核技术应用; 5.应用堆物理分析与堆芯燃料管理; 6.核燃料循环与材料; 7.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 8.核电厂水化学; 三、学制和学分 1.工程硕士生的学制一般为两年半,其中累计在校学习时间不得少于半年。超过三年半者必须办理延期 手续,但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五年。 2. 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培养方式在职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要求修满30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19学分,且学位课平均级点不低于2.0。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的文献综述_1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的文献综述 新旧产业的更新换代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关键。纵观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历程,及时选择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新旧产业之间的更新换代是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必然选择。只有适时地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不断维持较高的产业高度,才能使经济保持持续的增长态势。从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演进的历程看,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都确定了不同的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特别是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作为政府主导型经济的典型代表,这几个国家和地区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均明确制定了未来将要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如,日本在工业化初期将纺织、食品、钢铁、电力等确定为未来的重点产业;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又及时地确定了造船、石油化工、汽车、家用电器、运输机械、一般机械和电气机械等作为重点扶持产业;石油危机后,日本减少了对能耗高、污染大的产业扶持,转而发展计算机、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加大了对一系列新兴产业的发展,信息通讯、物资流通、节能和新能源开发、环保、新制造技术、生物工程、宇宙航空、海洋开发等产业成为国家重点扶持的领域。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日益重视对新兴产业的扶持,纷纷出台了支持本国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例如,美国在克林顿执政期间就先后出台了“先进技术计划”、“制造技术推广计划”、“平板显示器计划”、“信息高速公路”等一系列产业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可以说,新旧产业的及时更新,是日、韩、台湾地区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促进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代写论文 一旦产业的新旧更替出现断裂,就必然会导致经济的衰退。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经济发展遭遇困境,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当时汽车、钢铁、化学等工业在被日本全面赶超的同时,缺乏新兴产业的替代。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的持续衰退,也在于产业结构升级迟缓,在传统产业比较优势逐渐丧失之时,新兴产业培育不及时。台湾地区在2000年以后经济的衰退,与新兴产业发展较慢也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英国经济自二战以后的长期不景气,则更是由于制造业中新兴产业长期发展不力所造成的。可见,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针对本身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初始条件,及时确定未来的新兴产业,用新兴产业替代已丧失比较优势的传统产业,才能保证经济的长期繁荣发展。 但是,由于对新兴产业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对新兴产业的特点、发展模式、发展的周期、路径等尚有模糊的认识,我国在确定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出台产业政策等方面,仍处于无序发展的状态。欧阳峣、生延超(2010)[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的理论基础薄弱,是导致我国新兴产业无序发展的主要原因,有些地方分不清什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混为一谈,多数的地方选择新兴产业不注意各经济区域的空间特性、经济条件、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所处工业化阶段等因素,以国务院或全国的标准选择新兴产业,结果选择是全能产业,造成全国产业雷同,重复建设,资源浪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宁国经济新腾飞2011年10月26日至30日,省第九次党代会在合肥召开,张宝顺同志代表八届省委向大会作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建设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和谐美好安徽而奋斗》的报告。站在“十二五”良好开局的历史新起点,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提出打造“三大强省”战略目标,为我们描绘出未来安徽的发展宏图。如何打造加速崛起的经济强省,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力争到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主要指标增速位居中部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翻一番以上;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实现经济强省建设目标,必须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发展战略。我省工业化城镇化正处于中期加速阶段,蕴含着巨大发展空间和潜力。要着力增强中心城市带动能力,促进城市人口与产业同步扩张,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面对资源环境的刚性约束和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我省传统产业优势日趋弱化,为此,必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把经济增长转到以现代农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发展轨道上来。 如何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宁国市实际,笔者认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世界新科技和产业的发展趋势,紧紧围绕国家确定的发展方向,面向宁国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按照科技引领、优化布局、

重点突破、应用带动、市场主导的要求,以重大产业项目、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为载体,突出产业特色,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优势,提升产业水平,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较强区域竞争力,使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带动力量。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统筹发展。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紧跟市场需求,创新和转变消费模式,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引导社会资源的有效投入。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和组织协调力度,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规划引导、政策导向作用,形成市场、政府共同推进、统筹发展的整体合力。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集中优势、重点突破、率先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聚要素,集中力量,优先支持宁国市基础条件好、发展前景大、科技创新强的产业、企业和产品率先突破,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优势,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和重要基石。 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坚持远近结合、科技为先、联动发展。将提升长远竞争力与支撑当前发展密切结合,在巩固、扩大新兴主导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先导产业,不断推进现有企业的产品和技术升级。充分发挥我市民营资本相对发达的优势,进一步加快民营资本与高新技术的有效对接,推进“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用人环境,将科技创新作为产业发展的最重要驱动力。 作为有着良好工业基础的宁国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文档

国务院一重要决定解读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 定》解读 日前,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为进一步了解《决定》的有关情况,近日,记者采访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 一、请简要介绍《决定》制定的背景和主要过程? 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期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面临着日趋紧迫的人口、资源、环境压力,现有发展方式的局限性、经济结构状况以及资源环境矛盾也越来越突出。2009年,我国生产粗钢5.68亿吨,水泥16.5亿吨,分别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3%和52%,绝大部分由我国自己消费掉了;一次能源消耗达31亿吨标准煤,是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7.5%。而同期我国的GDP只有34万亿元,约合4.7万亿美元,占世界GDP54万亿美元的比重仅8.7%,这种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发展的方式是难以为继的。我国目前以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20%的人口是了不起的成绩,但到

2030年,我国人口接近15亿,人均耕地面积要在目前1.38亩的水平上减少10%以上,保障粮食安全的压力不断增大。尽管我国近年来对节能环保高度重视,也取得了巨大成绩,但2009年全国七大水系劣五质类水质断面比例仍达18.4%,我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均居世界前列,大气污染、垃圾围城、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仍很严重。因此,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要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缓解资源环境瓶颈制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强国际竞争优势,必须把握世界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加快培育发展物质资源消耗少、环境友好的战略性新兴产 业。 国际金融危机不仅加深了我们认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意义,同时也强化了我国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紧迫性。当前,主要发达国家为振兴经济、获取发展新优势,纷纷制定新的国家发展战略,加大投入支持,加速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危机后引领全球经济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宽带网络、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新一轮科技经济竞争制高点。因此,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全球日趋严峻的能源、资源、粮食、环境、气候、健康等问题,也将决定一个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2016年底,国务院正式公布《“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标志着我国新兴产业新一轮发展浪潮即将来临。自《规划》发布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全面回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产业投资不断升温,产业创新不断涌现,成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力量。 一、产业总体发展特征 第一,产业增速全面回升。2017年1-7月,战略性新兴产业27个重点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8%,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部分营业收入增速为13.9%,持续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整体水平。2017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营收总额达1.69万亿元,同比增长19.8%,比上年同期提升1.7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景气指数为155.2,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49.3,相较去年同期的低谷均大幅回升,企业景气高涨(见图1)。从细分领域看,七大产业,四大区域均实现了全面回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全面提速(见图2、图3)。 图1 2014年上半年-2017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家信心指数和行业景气指数

图2 2015年上半年-2017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景气指数(分产业) 图3 2014年上半年-2017年上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景气指数(分地区) 第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是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加速推动新药上市。自《国务院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发布以来,一批落实政策不断出台,鼓励创新产品加快上市。上半年,国内注册申报1类新药221个,共涉及80个品种,是2016年同期(37个)的2倍。二是光伏领跑者计划的实施极大推动了效率提升。领跑者计划实施以来,主流组件功率每年可提高20W甚至30W,远高于原来每年提高5W的水平,电池效率每年可达到0.5-1个百分点以上的提升,远高于计划实施前每年提高0.2-0.3个百分点的水平。7月份下发的《关于提高主要光伏产品技术指标并加强监管工作

济南市年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济南市年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2 2020419

3 2020419

济南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指对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家安全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极强拉动效应,未来将高速增长并发挥主导作用的产业。为推进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创省会发展新优势,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和产业基础 (一)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将迎来加快转型的时期。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选择。为此,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大任务、政策措施和相关规划。山东省也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抓手,提出综合运用财政、税收、土地、金融信贷、政府采购等办法,重点培植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医药及海洋科技开发等新兴产业,并实现年均20%以上的增速。 当前,我市正处于城市建设跨越提升、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社会事业全面突破的关键时期。把握新一轮发展机遇,加快转变经济 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科学选择适合我市的新兴产业并实 现新的突破, 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结合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 ”十二五”期间, 我市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和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 4 2020419

产业, 形成规模优势, 提升发展质量。同时, 加快培育新材料、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 (二)产业基础。 1.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我市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具有雄厚实力,近年来一直保持持续稳定增长, 被国家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 全市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和软件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675 亿元,其中,软件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5 亿元,占全省四分之三, 独立软件规模实力居全省首位。技术研发能力强, 拥有电力软件、通信技术、动漫、交通软件、服务外包、射频识别等六大产业联盟, 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1 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4 个,中国名牌 3 项,中国驰名商标 3 个。现已形成以国家信息通信国际创新园(CIIIC)为核心, 国家软件产业基地(齐鲁软件园)、国 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国家软件出口创新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园区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山大路科技商务区是长江以北第二大电子信息产品交易市场。电子信息制造方面, 浪潮集团名列全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11 位, 高效能服务器和存储技术实验室是国家重点实验室, 天梭海量存储器、服务器和浪潮华光激光二极管芯片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浪潮华芯拥有国际一流的集成电路技术团队、研发测试设备和设计能力。软件服务业方面, 浪潮、中创等10 家企业进入全国软件企业百强, 万博科技跻身全国信息通讯技术(ICT) 综合服务商前十强。物联网技术方面, 射频识别等物联网应用技术起步良好, 具备了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的良好基础。网络通讯方面三网融合准备工作扎实推进, 量子通讯研究院、宽带无线接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三网融合联合实验室已投入运行。 2. 新能源产业。我市新能源产业起步较早, 太阳能光伏、风电装备、地热能开发利用和生物质能发电及相关配套产业发展较快。, 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0 亿 5 2020 年4 月19 日

安徽培育新兴产业思路、目标措施

二、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目标、思路与采取的措施 (一)发展目标 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安徽省实施“新兴产业千百十工程”,力争到2015年,形成5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涌现5个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建成10个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自主创新能力强、产业链完整的新兴产业体系,开始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二)发展思路 安徽省牢牢把握科技革命和国家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育若干引领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为目标,以人才为核心、以企业为主体、以项目为抓手,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吸引重大科技成果,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完善产业链,促进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 1.明确重点,集中突破。根据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国家政策导向,立足安徽省特色和优势,选准主攻方向,明确发展重点,整合各方面资源和要素,集中力量办大事,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2.开放合作,跨越发展。在加快省内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培育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同时,瞄准重点领域的国内外领军企业、高端人才和关键技术,加大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力度,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3.自主创新,强化支撑。强化创新体系建设,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多种途径,加大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和引进力度,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努力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动权。 4.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在坚持市场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扶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各种要素资源向新兴产业集中,推动产业快速健康成长。 (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措施 1.切实加大政府投入,构建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省级各类科技专项资金优先用于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申报国家级项目时,优先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将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将专项资金统筹用于创新人才补贴、关键技术研发、支持重大项目和创新平台建设等;资金来源通过财政预算安排、盘活国有存量资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及发行地方国债中切块安排等方式筹措;积极推进市场化融资,设立三支基金:合肥公共安全投资基金、芜湖汽车电子创业投资基金、国安创业投资基金,规模为7.5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5亿元,省投资1.5亿元,企业投资4.5亿元。 2.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相互参股、建立产学研联盟,推进建立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加快推进股权激励机制,支持科技人员在创新型企业中持股参股;建立创业风险保障机制,鼓励科技人员创业,加速成果转化。定期发布自主创新及本地优质名牌产品目录,通过政府采购、建设示范工程等方式,全省行政机关及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优先采购、率先使用和推广新兴产业地产优质产品。改革对国有企业考核重点,通过国有股减持等方式,推动国有企业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3.加强评估督查。建立健全新兴产业统计指标、监测体系和评估体系,建立重大项目调度制度。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定分解年度目标任务,逐季对新兴产业发展状况和重大项目进展情况进行调度,及时掌握动态情况,重大问题及时向省委、省政府报告;每年对各市推进新兴产业情况进行评估,对工作扎实、成效明显的市予以表彰奖励。定期开展专项督查,督查情况向全省通报。 三、进一步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难度大、风险高、时间紧,从安徽省实践经验看,必须进一步创新

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言稿: 加强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江苏把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产业的深化融合,既是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产业,又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需以科技创新为灵魂的新兴产业。在?十二五?到来之际,加强关键领域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抢占新一轮经济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措施,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综合效益好,是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经过多年的发展,江苏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和明显的比较优势。但总体看来,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无论产业规模、技术水平,还是市场份额、竞争实力等方面,与北京、上海、广东等地还存有差距。我们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加强科技创新,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新兴产业的发展与科技创新紧密联系着,只有创新,产业才有连续发展的活力、产品才有持续推动的市场、产出才有陆续突破的效益。战略性新兴产业对社会、政府、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是要努力培育一批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型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江苏省科教资源优势,加强企业在新兴产业领域的自主创新主体地

位。政府要为企业充分提供创新因子,加快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重点在物联网、三网融合、云计算等产业实现迅速突破,壮大和培养一批省内创新型龙头企业。 二是要积极推进政产学研联盟的建设。加快组建一支由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单位组成的产业科技创新联盟,支持与鼓励省内龙头企业与国际、国内知名科研机构、高校学府合作,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等,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运行高效有序的科技创新体制。 三是加紧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政府组织成立能够尽快形成产业化能力的科技重大专项,重点支持能够促进产业升级,催生新兴战略型产业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建设,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使用。在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催生新兴战略性产业,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完善体制机制,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必须建立相应的体制和机制,才能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体制改革与进步的过程,我们要逐步建立起能够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机制和体制。 一是完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坚持以市场配置资源,以市场引导需求、以市场规范竞争,建立有序的产业进入和退出的机制,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良性发展。同时也要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风险防范工作机制,形成成熟的市场化发展和盈利模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