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训诂学考试重点300个

训诂学考试重点300个

训诂学考试重点300个
训诂学考试重点300个

1、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历史文献语言)主要研究内容是(语义)

2、语言在时间内的运动形式形成的类别形式是(古今语的差别),在空间内的运动形式形成的差别

形式是(方言的差别)

3、《史记索隐》的作者(司马贞)《史记正义》的作者是(张守节)《史记集解》的作者(裴骃)

《世说新语注》的作者(刘孝标)

4、《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成书于(晋代),《五经正义》成书于(唐代),《广雅疏证》成书于(清

代)

5、《诗》“缁衣之好兮”毛传:“好(犹)宜也”

6、《诗》“诸娣从之,祁祁如云”毛传:“如云,(言)众多也”

7、《诗》“彻田为粮”郑笺:“什一而税,(谓之)彻”

8、《诗》“叔善射忌,又良御忌”毛传:“忌,(辞)也”

9、《诗》“麻衣如雪”毛传:“如雪,(言)鲜洁也”

10、《孟子》“乐岁,粒米狼戾”赵注:“狼戾,(犹)狼籍也”

11、《汉书》“亲二宫之饔膳”颜注:“膳(之言)善也”

12、《说文》“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13、《吕氏春秋》“月穷于纪”高注:“日遇月想合(为)纪”

14、《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注:“美人(谓)楚怀王也”

15、《孟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赵注:“嗜(犹)就甘也”

16、《诗》“在河之浒”毛传:“水崖(为)浒”

17、《汉书》“下无倍畔之心,上无诛伐之志”颜注:“倍(读为)背”

18、《诗》“允矣君子,展也大成”毛传:“大成(谓)致辞太平也”

19、《孙子》“全旅为上,破旅次之”曹注:“五百人(为)旅”

20、《诗》“采采苤芑,薄言采之”毛传:“薄(辞也)”

21、《周礼》凡有功者,铭书于王之太常“郑注:铭(之言)名也”

22、《诗》“悠悠南行”毛传:“悠悠行(之貌)”

23、《论语》“为政以德”朱注:“政(之言)正也”

24、《诗》“道阻且右”郑笺:“右者(言)其迂回也”

25、《说文》“园(所以)树果也”

26、《诗》“凡民有丧,匍匐救之”郑笺:“匍匐(言)尽力也”

27、《湘夫人》“枭枭兮秋风”王注:枭枭,风摇木(之貌)“

28、《荀子》“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杨注:“半步(跬)”

29、《诗》“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毛传:“蚩蚩,敦厚(之貌)

30、《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郑注:“同门(为)朋”

31、《诗》“不见于都不得,乃见狂且”毛传;:“且,(辞)也”

32、《诗》“彼何人斯,居河之麋”毛传:“水草交(谓之)麋”

33、《诗》“何有何无,黾勉求之”毛传:“有(谓)富也,无(谓)贫也”

34、《孟子》“管仲子之功可复许乎”赵注:“许(犹)兴也”

35、《诗》“桧楫松舟”毛传:“楫(所以)擢舟也”

36、《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毛传:“水中可居者(谓之)洲”

37、《诗》“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38、《离骚》“时暖暖其将罢兮”毛注:“暖暖,昏昧(之貌)”

39、《汉书》“或有抵梧”如淳注:“梧(读曰)迕,相角迕也”

40、《荀子》“老子有见于诎,无见于信”杨注:“信(读为)仲”

41、《礼》“天子皋门”郑注:“皋(之言)高也”

42、《礼》“天子则平衡,大夫则绥之”郑注:绥(读曰)妥“

43、《说文》“苑,(所以)养禽兽也”

44、《庄子》“天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郭注:“冷然,轻妙(之貌)”

45、《说文解字》运用的训诂方法主要是(形训)

46、《释名》运用的训诂方法主要是(声训)

47、在解释字词之外再串讲一次经文大意的古注体式叫(章句)

48、《春秋公羊传》成书于(汉代)

49、《诗集传》的作者是(朱熹)《楚辞章句》的作者是(王逸)

50、《十三经注疏》中的《周礼》和《仪礼》都用(郑玄)的注(贾公彦)的疏。

二选择题:

1、“终风且暴”中,“终”又为(既)

2、“伤未及死,如何勿重”中“及”又为(B、涉及)

3、“及诸河,则在舟中矣”中,“及”用其(A、始终)

4、“又欲肆其西封”中“封”用其(B、培木植树)

5、“宿敢不封殖此树以无忘角弓”中“封”用其(A、本义)

A本义B直接引伸C间接引伸D假借义

6、“尝逢饿夜叉,百姓不可活”中“夜叉”是(D、外来词)

7、“草肥番马健,雪重拂庐于”中“拂庐”J是(D、外来词)

8、“蒲桃可以造”中“蒲桃”是(D、外来词)

9、“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图”中“浮图”是(D、外来词)

10、“媛气早来,虫蝘为害”中“虫蝘”是(D、大名冠小名)

11、“宁沫除草茅以为耕乎”中“草茅”是(D、大名冠小名)

12、“利涉大川,草茅舟虚”中“舟虚”是(D、大名冠小名)

13、“匠石运斤威风”中“匠石”是(D、大名冠小名)

14、《礼记》“天子之元士”中“元”义为(D、善)

15、《左传》“狄人归其元,面如生”中“元”义为(A、首)

16、《尚书》“汝终耳濡目染元后”中“元”义为(C、大)

17、《尚书大传》“元祀代泰山”中“元”义为(B、始)

18、王维《老将行》“昔时飞箭无全目,今日垂杨生左肘”中代语“杨”的使用是为了(C、适应

格律)

19、曹植《箜篌引》“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先民谁不死,知命复何忧?”是代语“零落”的

使用是为了(A、避重复)

20、《孟子》“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中代语“采薪之忧”的使用是为了(D、避

忌讳)

21、张祜《爱妾换马》“忍将行雨换追风”中代语“行雨”、“追风”的使用是为了(A、避重复)

22、“将不诚必,则卒不勇敢”中“诚必”是(B、同义连文)

23、“天子焉始乘舟”中“焉始”是(B、同义连文)

24、“忧心如惔,不敢戏谈”是(B、同义连文)

25、“仲秋之月,雷乃始收”中“乃始”是(B、同义连文)

26、“爱”由喜欢义引申为吝啬义,其引申类型为(A、因果引申)

27、“解”由分解动物义引申为松懈义,其引申类型为(A、因果引申)

28、“关”由门闩义引申为要塞义,其引申类型为(E、同作用引申)

29、“间”由缝隙义引申为短暂义,其引申类型为(B、时空引申)

30、乐府诗《度关山》“行人思顾返”中“顾”义为(D、返回)

31、乐府诗《行行重重行》中“游子不顾返”中“顾”义为(D、返回)

32、《资治通鉴》“周有泉府之宫,收不售,与欲得。”此文“收不售与欲得”断句有误,其原因

是断句者(A、不明词义)

33、《旧闻证误》“寇公在长安,走马,承受,奏其僣侈。”此文断句有误码率,其原因是断句者

(D、不明制度)

34、《资治通鉴》“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都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引文“时

乎时不再来断句有误码率,其原因是断句者(B、不明古音)

35、《尚书》“女则从,龟从,筮从,卿从,庶民从,是谓之大同,其身康强,子孙其逢,吉”引

文“子孙其逢吉”断句有误,其原因是是断句者(C、不识通假)

36、《礼记》“二名不偏讳”中(A、有错字现象)

37、《诗经》“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中(A有错字现象)

38、“左师触龍言愿见太后”中(B、有两字误码率合为一字现象)

39、“恭而莅之,则民有孙心”中(A、有一字误分为两字现象)

40、联系同源词的字音应该是(A、语音)

41、会通一词多形的线索应该是(A、语音)

42、推求语言的线索应该是(A、语音)

43、识别语转的线索应该是(A、语音)

44、“五月渡芦,深入不毛”中“毛”的正确解释是(C、庄稼)

45、裴松之《三国志注》(D、以增补史实祥实而著称)

46、李善《文选注》(E、以注明典故词语来源出处著称)

47、探索语源适应的最基本方法是(B、因声求义—声训)

48、探求本义适应的最基本方法是(A、以形求义—形训)

49、因声求义适用于(C、系联同源词)

50、以形求义的方法适用于(A、探求本义)

51、《诗》“其风肆好,以赠申伯”毛传:“赠,增也。”毛传的训诂方式是(C、声训)

52、《诗》“彼茁者葭”毛传:“茁,出也”毛传的训诂方式是(C、声训)

53、《诗》“洽比其邻”毛传:“洽,合也”毛传的训诂方式是(C、声训)

54、《释名》“腕,宛也,言可宛曲也”其训诂方式是(C、声训)

55、《诗》“将仲子兮,无踰我国”毛传:“园,所以树林也”毛传的释义方式是为(D、描述)

56、《国语》“田狩毕弋”韦昭注:“毕,掩雉兔之网也。”韦注文释义方式是(D、描述)

57、《淮南子》“发笱门”高诱注:“笱,竹笱,所以捕鱼”高注的的释义方式是(D、描述)

58、“郊,距国百里为郊”的释义方式是(D、描述)

59、用来指明古籍流传过程中误码率增文字现象及术语是(A、衍)

60、用来指明古籍在流传过程中脱漏文字现象及术语是(C、夺)

61、校勘术语“夺”用来指明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的(A、脱漏字)

62、校勘术语“衍”用来指明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的(B、误增字)

63、所谓“统言不分,析言有别”指的是(D、近义词意义差别现象)

64、校勘术语“当作”一般用来(B、改正错字误读)

65、训诂术语“谓之”一般用来(F、辩析同义词的差别)

66、古人校勘时用“作”一般是(C、指出他书别本之异文)

67、下列训诂术语用于声训的是(D、之为言)

68、下列训诂术语一般破通假的是(B、读为)

69、王引之《经传释词》主要讲解古书中的(D、虚词用法)

70、朱起风的《辞通》的主要讲解古书中的(B、双音词)

71、刘淇的《助守辩略》主要讲解古书中的(D、虚词用法)

72、刘熙的《释名》主要讲解词的(C、语源义)

73、“堂上谢姑嫜,长跪清离辞”中“离”义为(A、陈述)

74、“然善属节离辞,指事类情”中“离”义为(A、陈述)

75、嵇康《琴赋》“乍留联而扶疏”中“留联”是(C、联绵词)

76、《后汉书·臧洪传》“洪体貌魁梧”中“魁梧”是(C、联绵词)

77、《后汉书·江充传》“充为人魁岸”中“魁岸”是(C、联绵词)

78、“九月肃霜,十月涤场”中“肃霜”是(C、联绵词)

79、《尔雅》“杜,甘棠。”“杜,亦棠”。所反映的现象叫(A、异名同实)

80、《尔雅·释草》“櫬,槿”《释木》“櫬,梧”所反映的现象叫(B、同名异实)

81、《尔雅》“櫬,槿”“椴,槿”,所反映的现象叫(A、异名同实)

82、《尔雅》“鵹黄,楚雀”“仓庚,鵹黄”所反映的现象叫(A、异名同实)

83、“可怜陌上离离草,一样奉春各短长”中“可怜”义为(C、可怪)

84、“州在钓台边,溪山实在可怜”中“可怜”义为(D、可爱)

85、“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中“可怜”义为(B、可惜)

86、“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中“可怜”义为(D、可爱)

三、多选:

1、下列作者和著作属于汉代的有(G赵歧《孟子章句》、C杨雄《方言》、E、王逸《楚辞章句》)

2、下列作者和著作属于魏晋南北朝的有(A韦昭《国语注》、D裴松之《三国志注》、L张揖《广

雅》、N范宁《春秋谷梁传集解》、O何晏《论语集解》)

3、下列作者和著作属于唐代的有(F贾公彦《仪礼疏》、K徐彦《春秋公羊传集解》、H杨《荀子

注》、M成玄英《庄子疏》)

4、下列作者和著作属于清代的有(I陈奂《毛诗传疏》、B王先谦《荀子集解》、J郭庆藩《庄子集

解》)

5、下列训诂材料用声训方式的有(B、序者,射也C、剑,检也,所以防检非常也D、冢,脱也,

象山顶之高肿起也E、痒,养也H、论,伦也,有伦理也G、咺,威仪行止宣著也)

6、下列训诂材料用形训方式的有(A、本,木下日本,从木,一在其下F、夫文,止戈为武I、哙,

咽也,从口会声)

7、下列训诂材料用声训方式的有(B、消,削也,言减削也F、亡,丧弃也)

8、下列训诂材料用形训方式的有(A、瑱,以玉充耳也E、吠,犬鸣也,从犬口G、晶,精光也,

从三日H、集,群鸟在木上也,从雧)

9、下列属于递训文一组有(B、速,徵也;徵,如也F、诽,谤也;谤,毁也J、匹,合也;合,

对也K、惶,恐也;恐,惧也)

10、下列属于同训文一组的有(A、相,视也;省,视也C、穆穆,肃肃,敬也I、益蜀,明也;茅

也,明也M、解,制也;释,判也N、夕,莫也;夜,莫也)

11、下列属于互训文一组的有(D、垣,墙也;墙,垣也E、穷谓之室外,室谓之宫G、走,趋也;

趋,走也)

12、训诂术语“谓”用于(C、指明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具体意义D、串讲文意)

13、下列训诂术语用于辩析同义词的有(B、曰,为E、谓之)

14、下列训诂术语用于辩析同义词的有(A、为B、谓之E、曰)

15、下列训诂术语用于注音的有(A读如E读若)

16、下列清代学者为《说文解字》作注疏的有(A、段玉裁《说文解字注》B、戴震《方言疏证》

E、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I、桂馥《说文解字义证》)

17、下列清代学者为《释名》作注疏的有(G、王先谦《释名疏证补》H、毕沅《释名疏证》)

18、下列清代学者为《方言》作注疏的有(B、戴震《方言疏证》D、王念孙《方言疏证补》F、钱

绎《方言笺疏》)

19、下列全部是复合偏义

A、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劝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没有公公。偏“姥”字上)

B、大夫不得造车马(偏车义)。

C、禹稷躬耕而有天下。(偏稷义)

D、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偏禹义)

E、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偏败义)

20、此项是同义连文:知羊舌职之聪敏肃寂

21、下列句子带点的两个字是偏义连文的有(A、B、C、D、E、F、G)

A、多人不得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三世

B、大夫不得造车马

C、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D、禹稷躬耕而有天下

E、消息盈虚,始则有终

F、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G、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声也

H、天子焉始乘舟(同义连文)

22、下列句子中带点的两个字是偏义连文的有(B、C、D、E、F、G、H)

A、消息盈虚,始则有终(并列,不偏)

B、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

C、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D、肆诸布朝

E、知羊舌职之聪敏肃寂F劝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G先帝尝与太后不快,几至成败H、

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

四、名词解释

1、大名冠小名:上古汉语名词的一种构词方式,修饰语在中心语后构成名词

2、连文:指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的并列使用,特别是那些还没有固定为联合式合成词的临时性

连用

3、代语:古书中为了修辞目的而用来代替某一事物或事情的本来说法的词语

4、推因:词义解释的一种方式,即根据语言推求事物的得名之由

5、系源:是语源探索的一种形式,即根据语言探索词与词之间的意义联系

6、推源:从同源词中确定根词与源词,推寻词义来源的工作叫推源

7、右文说:形声字的声符也表示意义的学说。(如:戋—浅、线、贱、残)。因为形声字的声符一

般在字的右边,所以叫右文说,代表人物宋代的王圣美

8、疏不破注:唐代古书词典就解的特点。遵循没人旧注的精神,对经文和前人的注文进行解释和阐

述,专宗一家之说,内容上没有什么新的进展。即使前人的注文有误码率,也曲为之说

9、王念孙:是清代戴震的学生。王氏的学术成就表现在:“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不限形体”。归纳与演绎相结合,揭示了许多修辞条例和语法规律。他们的著作有:王念孙《广雅疏证》《读书杂志》

10、朱骏声:是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著作有《说文通训定声》

11、郝懿行:是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著作有《尔雅义疏》

12、邵晋涵:是清代著名的训诂学家。著作有《尔雅正义》

13、因声求义:不拘字形,由声音探求语义的训诂方法

14、义训:不借助字音和字形的分析,直接解释词的意义的一种方法

15、章句:汉人把解说字词之外再串讲一次经文大意叫意句

16、《经籍篡诂》:清代阮元撰集,汇辑古书中的文字训释编排而成的训诂书,属集合贮存型训诂纂集专书。全书按照《佩文韵府》分韵编字,《佩文韵府》所没有的字就根据《广韵》或《集韵》增补。

卷次按《佩文韵府》分一韵为一卷,共一百零六卷,别有补遗一百零六卷,分附于正编每卷之后

17、《辞通》:近人朱起风著,二十四卷。全书收词目四万余条,每条罗列两个以上同义词,从文字、音韵、训诂诸方面探讨其通假或讹变不仅限天诠释词义。此书在选材、立目、选词、音韵等诸方面

还存在不少失误

1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此书取材周秦西汉的典籍,以九经三传为主,诸子和其他书籍为辅,共收虚字一百六十个。此书采取的语言资料范围狭窄,仅截至西汉,一些常用的常用义都略而不论,

有些个不足之处

19、集解:博采众家之长,汇集各家对同一部典籍的注释,间下己意而成。代表:何晏《论语集解》,

王先谦《荀子集解》《庄子集解》,孙诒让《墨子间诂》

20、《释名》:东汉刘熙著,分为二十七篇,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书,是一种义书。《释名》不同于一般的训释书,它不满足于简单的解释词义,而是要解释词

语音义的来源

五、简答:

1、简述汉代训诂兴盛的原因?

答:①两汉时期,经济文化高度发展。②秦灭之后,汉代统治者重视整理古籍。③博士讲经,尽量阐发徽言大义。④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解。

2、简述汉代训诂兴盛的具体表现?

答:众多因素促进训诂学的发展,涌现出如孔安国、许慎、马融、郑玄等博通群经的训诂大师。他系统地给古书作注,出现了不少随文释义的传、注、章句。如毛亨传《诗经》,孔安国注《论语》,郑玄《毛诗笺》、《三礼注》,赵岐的《孟子章句》等。更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在随文释义人基础上,又产生了通释语义的训诂专书。如《尔雅》、《方言》、《释名》、《说文解字》。而概括词义的训诂专书的出现,便意味着训诂学真正地建立起来了。

3、简述汉代训诂的特点?

答:是重师承,讲家法,重根据。古文家的“训诂通大义”,“博采通人”与“不知则阙”,倡导了训诂学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因此,两汉的训诂工作不公仅特别注重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寻求,随文释义多能文理密察,而且,开始进入了对语言形、音、义的综合研究。这一时期各种释义和注音的

方法也已基本出现。

4、简述宋代训诂的特点?

答:①敢于创发新义,以朱熹《诗集传》、《楚辞集注》最有代表性。他的注释,有不少胜过前人的新解。但这一时期理学思想占据统治地位,注疏往往成为宣传理学的工具。②产生了“右文说”,为研究语音语义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线索。③利用金石学的成就,使训诂学与之结合起来,开创了训诂学

的新局面。

5、为什么说以形求义是训诂实践的重要方法?

答:汉字是表意文字,从象形字发展为“六书”,字的形体结构与词义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形训就是通过文字形体的分析来解释字(词)义。通过字形结构的分析不仅可以寻求字的本义,对于了解字的引申义、研究词义系统、识别假借字,也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不仅象形、指事、会意字需要分析字形,以明辨词的义类,形声字的形符也是我们辨析词义的一种有用的资料。

6、为什么因声求义是训诂实践的重要方法?

答:声训即因声求义。语言形成之禄,音和义无必然联系,但在约定俗成之后,每一具体语言中语音和语义形成的实际关系就不再是任意性的,而是具有严格的规定性的了。人们造新词的时候,不是撇开原有的意义关系任意地取音表义,而往往是在原有词语的基础上,用相同或相近的语音标记表示一组关系密切、特点相似的新概念,并统一在一定的形体中。不论是词本身的词义系统还是一组词所组成的词族,都是由声音为纽带联系着。抓住声音这一线索,就可能挖出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说明

所司的词族和通转现象。

7、训诂实践在什么情况下适用以形求义?

答:①适用于探求本义。②适用于本字的字形,对假体字不适用于形训,如“早—蚤”③适用于分

析笔意比较的字形才能反映笔意,如—“及”。

8、什么是古今字?古今字有哪几种类型?

答:①不同时代表示同一个词的一组不同的字称为古今字。②有两种类型:今字承担古字的本义。

如:縣—懸;今字承担古字的引申义。如:昏—婚。

9、什么是通假字?根据什么探求其本字?

答:①通假字作为训诂学的一个术语,是指先秦两汉古字通假的现象,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②通

假字是根据古音来探求其本字的。

10、简述联绵词的特点?

答:①联绵词具有不可分割性,因为它是单纯词,即时单字斟句酌其意义,但与联绵词本身意思无关,如“望洋”中“望”、“洋”虽各自有意义,但与“望洋”义无关。②联绵词具有书写形式的多样性,因为它是因音得义,两汉字只起表音作用,用同音词也可以。如“匍匐”可写成“蒲伏”,亦可写成“蒲服”。③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往往具有语音联系,有时双声,有时是又叠韵。如:“栗烈、唐突”

等是双声词,又如“逍遥、望洋”是叠韵。

11、古今字与异体字有什么不同?

答:古今字和异体字的界限比较分明。因为我们所说的古今字不仅仅是是从时间表上划分的,而着眼于意义是否等值。如果一组字音义完全相同,可以互换,即使产生的时间有先后,仍是异体字,不是古今字。若今字的意义被包含在古字的意义中,小于古义,那么,这样的一组字为古今字。

12、古今字与通假字有什么区别?

答:①古今字在时间上有明显的先后差别,在造字上有先后相承的关系。今字都以古字的形体为基础,另加偏旁造成的新字。通假字则必须以本字和借字同时存在为前提下,而且在字形上多无共同之处。

②它们本质的区别还在于,通假字只有声音上的联系,而古今字除了有声音上的联系外,还存在意义上的必然联系,如用后造的“悬”字取代古字“县”的本义,用今字“婚”分担古字“昏”的一个引申义,

都显示古今有意义上的联系。

13、古注阅读对训诂实践有什么意义?

答:古注在训诂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训诂学起源于对古书的注释。在历代丰富多彩的注解之中,词义的训释所占比重最大,是训诂学的核心内容。前代传注训诂的成果,常常被训诂专书吸收或成为后人训诂立论的依据。历代古书的注释是我们今天训诂工作获得材料的丰富来源。

14、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与一般的集解有什么不同?(P17)

答:集解是指把各家注解集中起来,有时也参以己意的一种注释体式。如何晏《论诗集解》、范宁《春秋谷梁传集银》都不得发球这个类型。而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是他自己一个人集聚春作经

传并为之作解,基本上是他的一家之言。甚为重要。

六、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一)《荀子·法行》:“瑕適并见,情也”。杨倞注:“適,玉也美泽调適之处也。”王念孙说:“適读为谪,经传通以適为谪。谪亦瑕也。《老子曰》:‘善言无瑕谪’是也。《管子·水地》:‘瑕适皆见,精也。’精与情同。尹知章曰:‘瑕適,玉病也’。《说苑》曰:‘玉有瑕必见于外。’此言瑕適,而《说苑》但言瑕,是適即瑕也。杨僦读倞为调適之適,失之。”按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善言者无瑕谪”皆作瑕適,可为王说确证。(P27)

1、作者的主要观点?

答:杨倞对“適”的解释是错误的,“適”是“谪”的通假字,“谪”是瑕的意思。

2、作者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答:古书“適”与“谪”经常通用;《老子》将“瑕適”写成“瑕谪”;《管子》中有类似说法,而尹知章把《管子》中的“瑕適”解释为玉病也;《说苑》与此相似的说法只是说“瑕”而没说“瑕適”,

证明適与瑕同义。

阅读理解(二)《诗·魏风·硕鼠》:“适彼乐国,爰得我直。”毛传训“直”为“直道”。王引之说:“诗言直,不言直道。此诗是国人刺其君重敛,使民不得其所,非谓不得其直道也。直当读为職,職亦所也。哀公十六年《左传》:‘克则为卿,不克则烹。固其所也’。《史记·伍子胥传》作‘得職,各得其常所也’,職、直古字相通。《左传·宣十五年》:‘羊舌職’,《说苑·善说》作‘羊舌殖’,《禹贡》:‘厥土赤埴坟’,《释文艺工作者》:‘埴,郑作戠。’”(P27)

1、作者的主要观点?

答:毛传对“直”的解释是错误的;“直”是“职”的通假字,职是所的意思。

2、作者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答:毛传增字为训,与本诗文意不符;《左传》“固其所”在《史记》中为“固其职”;颜师古把《汉书·赵广汉传》中的“职”解释为所;《左传》与《说苑》异文、《禹贡》与《释文》的异文都说

明古代“职”和“直”是相通的。

阅读理解(三)《荀子·劝学》:“强自取柱,柔自取束”。杨倞注:“凡物强则以为柱而任劳,柔则见束而约急,皆其自取也”。王引之不同意杨倞注的解释。他说:“柱与束相对为文,则柱非谓屋柱之柱也。柱当读为祝。《谷梁传·哀公十三年》‘吴,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注:‘祝,断也。’《山海经·南山经》:‘招摇之山有草焉,其名曰祝馀。’祝馀或作柱荼,是祝与柱通。此言物强则自取断折,所谓太刚则折也。《大戴记》作‘强自取折’,是其明证”。祝字古音在觉部,柱字古音在侯

部,侯部与觉部古音密切相通。(P4)

1、作者的主要观点?

答:杨倞注对“柱”字的解释是错误的;“柱”是“祝”的通假字;“祝”是断的意思。

2、作者用了哪些材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答:本文“柱”与“束”是对文,说明“柱”不是名词;范宁把《谷梁传》中的“祝”解释为断的;范注并曰:“祝,断也”,书上的与原文有些不同(读原文,有一条也是把“祝”解释为“断”的);

《山少经·南山经》中草名“祝馀”异文作“柱荼”;《大戴记》中本句作“强自取折”。

阅读理解(四)《(汉书)张陈周王传·赞》“其貌魁梧奇伟》”。应邵曰:“丘虚状大之意。”苏林曰:“梧音悟。”师古曰:“魁,大貌也。悟者,言其可惊悟。今人读为吾,非也。”念孙案.(查文献)师古以梧为惊悟,则义与魁梧大不相属,故又加一“可”字以增成其义,其失也凿矣。今案魁梧皆大也。梧之言吴也。《方言》曰:“吴,大也。”《后汉书·臧洪传》:“洪体貌魁梧。”李贤注:“梧音吾。”盖旧有此读。“魁梧奇伟”四子并列,魁与梧同义,奇与伟同义。应邵以魁梧为丘虚状大

之意,是也。又《江充传》:“充为人魁岸,容貌甚壮。”师古曰:“魁,大也。岸者,有廉棱如屋岸之形。”念孙案传言“魁岸”,不言“魁如岸”,师古说非也。今案魁岸者,高大之貌。《小尔雅》曰:“岸,高也”《广雅》曰:“魁岸,雄杰也”。魁岸犹魁梧,语之转耳。

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颜师古对“梧”、“岸”的解释是错误的。“梧”和“岸”都是大的意思;“魁梧”、“魁岸”

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形式,都不得是高大的意思。

2、作者用了哪些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答:①颜师古增字为训。②“梧”与“吴”同音,而《方言》释“吴”为大。③《后汉书》李贤注读“梧”为吾。④应邵把“魁梧”解释为丘虚状大之意。⑤《小尔雅》释“岸”为高。⑥《广雅》释“魁

岸”为雄杰。

阅读理解(五)《荀子·不荀》:“物至而应,事起而辨。”杨注曰:“物有至则能应之,事有疑而辨之。”念孙案辨者,治也,谓事起而能治之,非谓事有疑而能辨之也。《说文》:“辨,治也。”昭元年《左传》:“主章盟者能辨焉。”杜注与《说文》同,《王霸》篇:“儒者为之,必将曲辨。”杨注曰:“辩,治也,字或作辨。”《议兵》篇曰:“分不乱于上,能不穷于下。治辩之极也。”《王霸》篇曰:“有加治辩强固之道貌岸然焉。”又曰:“天下莫不平均,莫不冶辩。”《议兵》篇曰:“礼者,治辩之主也。”以上凡言治辨者,皆两字同义。倒言之则曰辨。《小雅·采薇传》曰:“平平,辨治也”。《荀子·君道》篇:“君者,善班治人者也。”“班”与“辨”同。《韩诗外传》作“辨治”。

《成相》篇:“辨治上下”。

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杨注对“辨”字的解释是错误的,“辨”也写“辩”,本文中是“治”的意思;古书中“辨治”

和“治辨”都是同义词连用。

2、作者用了哪些材料从哪些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答:①《说文》把“辨”解释为“治”。②杜注把《左传》中的“辨”解释为“治”。③杨注自己也把《荀子·王霸》和《议兵》中的“辨”解释为“治”,并说明“辨”有时写作“辩”。④《荀子》的《儒效》、《王霸》、《议兵》和《成相》都有“治辨”连用。⑤《荣辱》、《正沦》、《礼记》都有“辨治”连用。⑥毛亨用“辨治”解释《诗经》中的“平平”。⑦《荀子·君道》中的“班治”。《韩

诗外传》作“辨治”。

阅读理解(六)(《荀子·非十二子》):“故人主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杨注云:“伯读为霸,言一朝而霸也”念孙案:杨

读伯为霸,非也。信如杨说,则是大儒用百里之地而可以王,用万每间之国而仅止于霸也,斯不然矣。今案,伯读为白。《王制》正义引《元命苞》曰:“伯之为言白也,明白于德也。”是伯与白义相通;古钟鼎文伯仲字多作白茫茫,是伯与白字亦相通。白显著也,言一朝而名显于天下也。上文曰:“儒者为人上,则贵名白而天下治。”《致士》篇曰:“贵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乐沦》篇曰:“声名于是白,光辉于是大。”《王霸》篇曰:“如是则夫名声之部发于天地之间也,岂不如日月雷霆然矣哉??故坚贞不屈以国济义,一曰而白,汤武是也。”一曰而白,犹一朝而伯耳。《韩诗外传》坚贞不屈:“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白”《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可谓

白矣。”此犹其明证也。

1、作者是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杨注对“伯”字的解释是错误的。“伯”是“白”的通假字,“白”义为显著。

2、作者用了哪些材料从哪些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答:①、如杨注则本处文意不通。②《元命苞》用“白”对“伯”进行声训。③古钟鼎文“伯”多写成“白”。④《荀子》本篇上文和《致士》、《乐沦》都讲到“名白”。⑤《王霸》有与此类似的说法“一朝而白”。⑥《韩诗外传》与此相同的说法“白”为“伯”的异文。⑦《诗经》相似的说法也用

“白”。

阅读理解(七)(《荀子·修身》):“辟违而不悫。”杨注曰:“乘僻违背,不能端悫,诚信,辟读为僻。”念孙案,杨分僻违为二义,非也。僻违皆邪也。《周语》:“动匮百姓,以逞其违。”《晋语》:“若有违质,将教不入。”韦注并曰:“违,邪也。”《尧典》:“静言庸违。”《史记·五帝纪》作“共工善言其用僻。”是僻即违也。上文曰:“不由礼,则夷固辟违,庸众而野。”《不苟》篇曰:“倨傲僻违,以骄溢人。”《非十子》篇曰:“其僻违者罚款无类。”昭十二年《左孙》曰:“动作辟违,从欲厌私,义并与此同。”《成相》篇曰:“邪枉辟回失道途。”辟回即僻违。《小雅·钟鼓》篇:“其德不回。”毛传曰:“回邪也。”《大雅·大明》篇:“厥德不回。”毛传曰:“回,违也。”

《尧典》曰:“静言庸违。”文十八年《左传》作静言僭庸回。杜注曰:“回,邪也。”昭二十六年《左传》:“君无违德。”《论衡·变虚》篇作“回德。”

1、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杨注对“违”字的解释是错误的;“辟违”是同义连用,两字孝解释为“邪”;古书中有时“违”

写成“回”,义相同。

2、作者用了哪些材料从哪些方面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答:①韦昭把《周语》和《晋语》中的“违”解释为“邪”。②《尧典》国的“违”在《史记》中异文为“僻”;③书《非十二子》、《不苟》以及《左传》等处的“僻违”、“辟违”都是“邪”义。

④本书《成相》“辟回”与“僻违”义同;⑤毛亨把《诗经》中的“回”解释为“邪”或“违”⑥《尧典》中的“违”,《左传》异文为“回,而杜预解释“回”为“邪”。⑦《左传》的“违德”,《论衡》

作“回德”。

训诂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训诂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将答案写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以下着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C、宋代 D、清代 6、提示同义词间内在联系及区别的术语是() A、读若 B、谓 C、如字 D析言 7、“盗,逃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直训 C、义界 D、推因 8、《陈情表》:“而今刘氏,日薄西山,气息淹淹。”句中“薄”的读音是() A、bá B、bà C、báo D、pā 9、“肥,多肉也”释义的方式是 A、互训 B、推因 C、摹写 D、义界 10、“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之清规。”“清规”指() A、佛寺所定的规则和戒律 B、满清规矩 C、清真规矩 D、繁琐、不合理的成规 11、下列词语,属于佛教词汇的是() A、庄严 B、庄重 C、严肃 D、威严

12、《上林赋》:“仁频并闾”仁频即槟郎。句中“仁频”来自() A、朝鲜语 B、日语 C、爪哇语 D、马来西亚语 13、下列着作郭璞作注的是() A、《诗经》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4、孔颖达撰《五经正义》,包括《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和() A、《周易正义》 B、《论语正义》 C、《孝经正义》 D、《尔雅正义》 15、《孟子正义》的着者是() A、陈奂 B、马瑞尘 C、刘宝楠 D、焦循 16、汉朝人注释经籍鉴定了训诂学的基础,代表人物有() A、毛晋 B、郑玄 C、孔颖达 D、邢岗 17、训诂学发展的中落期在 A、先秦 B、两汉 C、魏至唐 D、宋至明 18、《诗经·南周·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归”指() A、出嫁 B、回家 C、偿还 D、行礼 19、古籍在刻印、传抄过程中出现的失落字现象称为() A、衍文 B、脱文 C、讹文 D、倒文 20、利用他书来校勘本书的校勘法叫做() A、对校法 B、他校法 C、文物校书法 D、理校法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少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章炳麟《国故论衡》认为,“训诂”包含() A、通论 B、驸经 C、绪论 D、略例 E、概说 2、训诂的方法包括 A、据文证义 B、依境别义 C、因声求义 D、以形索义 E、析词审义 3、萧统的《文选》在唐代主要的注体有() A、李善注 B、五臣注 C、郭璞注 D、范宁注 E、孔颖达注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docx

《训诂学基础》课程期末考试复习要点 2. 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以形索义、因声求义、 3?随文释义的训诂材料的体式包括: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 音义类。 4?黄侃认为训诂的方法,一曰互训,二曰义界,三曰推因。 5. 黄侃先牛认为:诂就是故,木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木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 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6?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寻求本字、推求语源 7?今人所谓标点,古人称为句读 8. 两汉时期已确立了两种基本的训诂体式,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 9. 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注,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 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疏 10. 古今汉语都有“狼狈” 一词,唐人段城式《夕阳杂组》将“狼”与“狈”说 成两种动物,此说屈于旧训诂弊端中的望文生训 三、名词解释题 1. 乾嘉学派:乾嘉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时期思想学术领域中出现的一个以考据 为治学主要内容的学派。主张将义理与考核相结合,以考核为手段去通晓文章、 寻求义理。乾嘉学派推崇汉代经说,遵循汉代经学研究,重视名物训诂、典章制 度的传统。代表人物有:戴震、段玉裁、王念孙。 2. 《尔雅》:《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大约在战国时期开 始辑录,经过较长时间的递增相益,汉初才完备。是一部由儒家门徒缀辑古代故 训而成的专书,是一种义书,按事类分为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 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尔雅》突破了随文释义的局限,开创 了词典式工具书的先例,被奉为训诂之祖。 3. 《方言》:《方言》(全称《轄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西汉扬雄著,是一 种义书。全书按事类分为十三卷,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方言》是 我国第一部方言学著作,反映了汉代全国各地错综复杂的方言情况,具有很高的 语言学价值。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 A. 《毛诗诂训传》 C.《说文解字》 2.魏晋隋唐时期是( 训诂的产生期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共5分) 最早见于(A ) B.《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D.《尔雅》 A . C. 3. B.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 D . C A. 许慎 B.梅膺祚 C. 段玉裁 D. 戴震 4. 《墨子间诂》属于 (D ) A. 传注 B. 章句 C. 义疏 D. 集解 5. 《释名》的作者是 (C ) A. 许慎 B. 段玉裁 C. 刘熙 D. 黄侃 、填空题 1. 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形训、 声 训、 义训。 比较互证。

浙江1月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形训 2.互训 3.犹 4.读曰 5.当为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旧称小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解释佛典,以后泛指_________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实事求是、无征不信。具体说来,应注 意如下三点:一曰__________;二曰__________;三曰__________。 4.谓和谓之不同:使用谓之时,被释的词放在谓之的__________;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 谓的__________。 5.《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另一种的编者是 __________,凡__________卷。 6.王念孙、王引之,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破又称破字或易字,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__________来改读古书中的 __________。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8.训诂的中心内容是释词,因此所谓__________,主要就是释词的方法。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每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 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 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 ) 1

自考2017年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2017新大纲《训诂学》真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以下著作,兼注音义的是()。 A.《尔雅》 B.《经传释词》 C.《经典释文》 D.《释名》 【答案】C 【解析】《经典释文》是古人读经书时用的字典,唐陆德明撰,30卷。它以考证古音为主,兼辨训义,引用了十四部文献《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孝经》、《论语》、《老子》、《庄子》、《尔雅》。 《尔雅》是第一部词典,“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经传释词》解释经传古籍中虚词的专著。清代王引之撰。 《释名》,训解词义的书。汉末刘熙作,《释名》是一部从语言声音的角度来推求字义由来的著作,它就音以说明事物得以如此称名的缘由,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 2、解释正文,同时解释前人注释的训诂术语是()。 A.疏 B.笺 C.音义 D.释文

【答案】A 【解析】笺,也是给书作注解的意思,但注只是对原著做注释,笺既有对原著做的注释,也有对注解做的注释。“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主,但往往也从事校勘。音义也有许多别称,如释文、音训、音注、音释、音解等,还可以省称“音”。 释文,解释词语音、义的文字。唐·陆德明有《经典释文》。 3、柳宗元《捕蛇者说》:“苛政猛于虎也”,句中“政”指()。 A.统治 B.赋税 C.政治制度 D.统治者 【答案】B 【解析】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 4、对原文的误字误读进行更正的术语是()。 A.之言 B.当为 C.读若 D.析言 【答案】B 【解析】训诂中改正误字误读,则说“某当为某”之言:格式是“甲之言乙也”、“甲之为言乙也”。使用这两个术语时,必然是声训,除了释义之外,释者与被释者之间有时是同音的关,有时是双声或叠韻的关系。 读若:拟其音注音,多用于拟声注音的训诂学术语析言:析言又称对文、对言,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近义词的通别。所谓析言,是指近义词同中有異,而强调其異的一面;所谓浑言,是指着眼其共同性的一面,而不计较其中细微的差别。 5、训诂学史上,“浑言”、“析言”两个术语开始使用于()。 A.东汉 B.唐代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2018年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 □“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本义。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 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前人所称的“传”、“说”、“解”、“诠”、“疏”、“证”、“微”、“诂”、“注”、“义证”、“正义”等,都是随文注释的名称。 □纂集类训诂专书有:依物类分篇汇集同训词的《尔雅》;依照据形说义原则用部首统帅文字的《说文解字》;专门纂集声训以明语源的《释名》;沟通方言词与标准语音义的《方言》等。 □考证专书包括:孔颖达《五经正义》;顾炎武《日知录》;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与和《经义述闻》;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与《十驾斋养新录》;赵翼《陔余丛考》;沈家本《历代刑法考》;李慈铭《越慢堂日记》; □训诂体例指训诂工作中所运用的训诂体式和条例。它包括对训诂现象的科学解释,对训诂方法科学依据的理论说明和从程序上加以分解,对文献词义的存在形式、运动规律、特点性质的科学论述。 □黄侃说:“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 □训诂学三个时期是: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字的形、音、义)古代合称“小学”。 □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 □应用训诂学侧重于实际应用,主要是解读和注释古代文献。 □理论训诂学侧重于理论探讨,如词和义之间的关系等。□应用训诂学和理论训诂学二者的关系是:理论探讨以实际应用为目的,实际应用以理论探讨为指导。 □训诂的产生期在先秦两汉;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在魏晋隋唐;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在宋元明;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在清代;训诂学科学理论的创建期在近现代。 □训诂的萌芽期在先秦,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在两汉。 □训诂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再度注释的出现、训诂范围的扩大、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五经正义》。 □郭璞注《尔雅》和《方言》。

最新10月浙江自考训诂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浙江省2018年10月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貌 2.递训 3.谓之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读书杂志》是清代训诂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_____。 3.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不见于高文大 典的俗语词。 4.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 5.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6.《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三曰________。 8.近人________的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 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俭:俭朴。 2.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 挥:挥酒。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叹息声。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古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古代汉语专题》(基础汉字学教程)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提示 作业一:(涉及绪论、第一章内容) 一、填空 1、公元100年,著名学者许慎完成了《说文解字》,此书是汉字学的奠基之作,它的面世,标志着汉字学的创建。 2、所谓“字原”,有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从文字产生的时间顺序上说的,“字原”就是最初产生的字,它们是派生出其它字的字,因此,又被称为“字母”、“母字”。今人或称之为“初文”。一个是从文字构成的逻辑顺序说的,“字原”就是构成整字的基本部件,有了这些基本构件,才能构成整字,因此,被称为“字原”,今人或称其为“字素”、“汉字构件”。 3、古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具体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大篆、小篆,还包括秦汉时期的简帛文字。 古文字学是以古文字为研究对象的汉字学分支。 4、汉字改革从甲午战争之后研制拼音文字开始,代表人物和著作主要有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劳乃宣《增订合声简字谱》、《重订合声简字谱》。 5、关于汉字的来源主要有以下说法汉字神授说;汉字西来说;汉字自源说。 6、汉字主要来源于原始绘画。 7、汉字产生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创制期,约在距今10000年至5500年前后,这个时期的汉字属于当时华夏文字的一种。一是汉字体系形成阶段,约在距今5500年至4000年前后,这一时期的文字是商代文字的直接源头。 8、商代文字指的是公元前1600---前1046年间商代使用的文字。按其载体分有甲骨文、金文、陶文。 9、商代文字的主要特征是殷商文字的形体保留着明显的图画特征;表意方式属于象形表意。 10、周代代表性文字是金文。 11、简帛文字指书写在简牍与缣帛上面的文字。 12、秦文字,指秦统一后的文字;小篆是秦朝制定的标准文字,它是在大篆的基础上改进的文字。 主要特点是小篆保留了大篆“引书”的基本特点,安排疏密均匀,但单字所用的笔画要比大篆省减得多。小篆的象形程度进一步降低,符号性进一步增强。字形结构开始统一化、定型化,规整化,在同一处写的文字,大小完全一致,字的外形呈长方形,汉字的方块型特征基本形成。 13、今文字属于符号表意文字;主要特点是形体已经与它所表示的那个词所代表的事物形象脱离了关系,而仅仅作为该意义的符号而存在。 14、今文字的发展主要是字体的变化。 15、今文字字体的种类有主要是隶书和楷书,另外还有两种辅助性字体:草书和行书。 16、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字体,其特点是把篆书圆转绵长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 17、秦代的官方标准文字是小篆;汉代官方标准文字是隶书。 18、东汉隶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形体益加方正,笔画更为匀称,且增加了波势和挑法。即运笔时横、捺等笔画有如波浪起伏之状,某些笔画在收笔时,作向上挑起状。 19、和隶书相比,楷书的不同之处主要在笔势方面。楷书取消了波势挑法,变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期末考试答案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训诂学简答题 P91、训诂学功用:古文教学、古籍阅读、古籍整理、辞书编纂 2、训诂学任务:分析古代书面语言的矛盾与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体例、方式方法、原则和运用。 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诂学要研究这些,但还要研究比这些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4、训诂学不等于语义学: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的学科,训诂学涉及到语言的意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如文字是校勘、探求语源等内容。 5、训诂学既古老又年轻:从中国古代语言学发展历史来看,训诂学创始得最早。所以古老。但就语方科学成长的时间来看,科学的训诂学的产生是比较晚的。 6、训诂不等于训诂学:训诂是一种工作,训诂学是研究训诂这门工作的一门学术。 7、训诂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汉族历代文献是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汉字。文字研究内容涉及到音义,但主要是形,训诂学研究主要内容是语义。训诂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P338、互文见义在所表达的意义上和修辞手法应怎样理解:一是上下两句的词语要相互补充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意义。如:公入而赋,姜出而赋,是指二人在入洞和出洞时都是吟赋。二是上下两句交替使用不同的词语以避免行文的单调枯燥。如:贽币不通,言语不达。通和达就是互文见义。 9、人为因素造成的古代书面语言的障碍:讹字、通假、衍文、脱文、错简。 10、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讹误字、避讳字。 古今字: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所使用的不同的字。如:史记项羽本纪中,距关,母内诸候,秦地可尽王矣中的内和纳的关系就是古今字。 通假字: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所说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多称通假。前者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从有到有的过程。前一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一种借字与本字关系刚比较轻散,不固定。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近或音同。阅读古书最容易引志误解的大多是有本字的假借。常见错误有不明通假而误和滥用通假。 异体字:是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 讹误字: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很容易混同造成讹字。 P5411、文意训释:串讲大意、分析句读、显示修辞、阐述语法、今译全文。 12、校勘的方法:本校、他校、理校、对校。 本校:用本书的前后文字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 他校:用他书勘定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其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 对校:用同书的版本或别本互相对勘。 13、注意方法:直音、读若、譬况、反切、如字 直音:同音字注音。 读若:训诂术语之一,用来注音,破通假。有的完全相同音,有的读音相近。 譬况:多用急气言,缓气言。如高诱:哄,读近鸿,缓气言之。 反切:训诂术语之一,简称反或切。用两个字拼合成另一个字的读音,上字取其声母,下字取其韵母和声调,声母和韵母合在一起,得出被切字的读音。 如字:训诂术语之一,指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仍按原先的一般读音来读。 14、解释文意:串讲大意、分析句读、阐明语法、显示修示、申述章旨、考证名物典章制度、引证史实故事。 15、以通语释方言同以方言证古语的区别:出发点不同,方式相似。它们的释者和被释者都有一方是方言,另一方是通语或者古语。它们的目的不同。以通语释方言在于说明某个方言词语意义相当于通语中的某个词语,使方言与通语相通;以方言证古语,是为了说明古语发展到当时在方言的遗留,表明当时方言是古语的地方变种,或者辨析古代事物在当时方言区的异名同实。它们的关系,以通语释方言是横的空间关系,以方言证通语是纵的时间关系。 P76 16、形训的作用: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如:夫文,止戈为武。这种训诂方式就是属于形训范围。在于探求文字的本义,但不能说明语源。 运用形训方法,把字的意义解释得更清楚。

《训诂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训诂学》期末考试试卷附答案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5分,共25分) 1、形训—— 2、互训—— 3、犹—— 4、读曰—— 5、当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5分) 1、我国的传统语言学大体上包括三个部分,即、、。 2、所谓义疏,也是一种传注形式,其名源于六朝佛家的,以后泛指正。 3、学习和研究训诂学,应该采取正确的态度,它要求、。具体说来,应注意如下三点:一曰务平实,忌好奇;二曰重证据,戒臆断;三曰宁阙疑,勿强解。 4、《一切经音义》有两种,一种的编者是,凡二十五卷;另一种的编者是,凡一百卷。 5、,世称高邮王氏父子,称他们的四部主要著作为高邮王氏四种,即:、、、。 6、读破又称或,这个术语包含两个意思:其一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其二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7、训诂的中心内容是,因此所谓训诂的方法,主要就是的方法。 8、再度注释的代表是孔颖达奉敕所作的。 9、训诂学在具体实践中所面临的两大任务是和 10、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其中一种是注释工作,其余两种是:、。

三、判断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 1、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微闻:略略听到。() 2、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保:依恃,凭仗。() 3、察笃夭隐,孤寡存只。笃:察。() 4、杯觞引满从衣湿,墙壁书多任手顽。从:随着。() 5、牧童向日眠春草,渔父隈岩避晚风。隈:躲在()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音义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哪些特征? 2、如何进行“析词审义”

训诂学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 1、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2、互训——即以意义相同之字,相互训释。 3、犹——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一般用于以同义词或近义词作释。 4、读曰——又称“读为”“破字”,即用本字本义来说明假借字。 5、当为——校勘术语,用以直接指明正字以纠正误字。也称“当作” 二、填空题 1、音韵学;文字学;训诂学 2、解释佛典 3、实事求是;无征不信 4、释玄应;释慧琳 5、王念孙;王引之;《读书杂志》;《广雅疏证》;《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6、破字;易字;假借字;读音 7、释词;释词 8、《五经正义》。 9、应用训诂学;理论训诂学 10、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三、判断题 1-5 ×√√×× 四、简答题 1、音义关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偶然性、约定性、回授性、延展性、类聚性、多元性。 2、析词审义要做到“三分清”:分清词与词组;分清单纯音与合成词;分清合成词的含义与偏义;分清词组的结构方式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训诂学基础》期末试题A卷附答案 试题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分) 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 A. 《毛诗诂训传》 B.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C. 《说文解字》 D. 《尔雅》 2.魏晋隋唐时期是() A. 训诂的产生期 B.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C.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D.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 3.《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A. 许慎 B. 梅膺祚 C. 段玉裁 D. 戴震 4.《墨子间诂》属于() A. 传注 B. 章句 C. 义疏 D. 集解 5.《释名》的作者是() A. 许慎 B. 段玉裁 C. 刘熙 D. 黄侃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三种不同性质的训释是:、、。 2.训诂考证的三种方法:、、。 3.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本来的意思。解释词的。训就是,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 4.声训的作用主要有两个:、。 5.从训诂的体式来看,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叫,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的传住的一般叫。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乾嘉学派: 2.《经籍纂诂》: 3.以形说义: 4.义训:

5.同源词: 增字足义: 四、说明下列各例属何种训诂方式(每小题1分,共10分) 1、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尔雅·释宫》) 2、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方言》) 3、二足以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尔雅·释鸟》) 4、邑外曰郊,郊外曰野。(《诗政训传》) 5、天,颠也。(《说文解字》) 6、福者,备也;备者,备百顺之名也,无所不顺之谓备。(《礼记》) 7、采,采取也,从木从爪。(《说文解字》) 8、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者,得也。(《庄子·齐物论》) 9、乱,治也。(《尔雅·释诂》) 10、黑与青谓之黻,五色备课之绣。(《诗政训传》)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义界的实质、原则是什么?它的局限性是什么? 2.通释语义与随文释义的区别是什么? 3.解释?望文生训?的含义,并说明产生这一训诂弊病的主要原因。

训诂学试题

浙江省2009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貌 2.递训 3.谓之 4.读破 5.联绵词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 1.《读书杂志》是清代训诂学家________的代表作。 2.宋人________认为,汉字类在左,义在右,字从某声即具某义。这个观点被人称之为___ _____。 3.明________著《骈雅》七卷,所收词头都是________的,其中有一些是冷僻词,有一些是不见于高文大典的俗语词。 4.按照这样的解释,我们对训诂这一术语便能得到如下的印象:训就是________,诂(故)就是________。 5.对《说文解字》的研究,在清代达到了空前兴盛的局面。清代《说文》注家中以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人成就最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四家中,________的成就又首屈一指。 6.《尔雅》的前三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训诂的条例有三:一曰________,二曰________,三曰________。 8.近人________的________一书,从语言学的角度对唐宋元明诗词曲中的特殊词语作了较为系统的考释研究。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 1.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 俭:俭朴。 2.感物愿及时,每恨靡所挥。( ) 挥:挥酒。 3.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 唧唧:叹息声。 4.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落英:坠落的(桃)花。 5.还似墙西紫荆树,残花摘索映高塘。( ) 摘索:索取。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莺能歌子夜,蝶解舞宫城。 2.俄而柳生其左肘,其意蹶蹶然恶之。

1月自考训诂学自考试题

2011年1月自考训诂学自考试题 浙江省2011年1月自考 训诂学试题 课程代码:00819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连语 2.读如 3.推原 4.之为言 5.音训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空1分,共20分) 请在每小题的空格中填上正确答案。错填、不填均无分。1.辨析古书异例是训诂学的内容之一,古书异例包括倒文、______、______、变文等。 2.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指导语文教学,二、______,三、______。 3.《尔雅?释诂》:“初、哉、首、基、肇、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这属于训诂方式中的______。 4.析言又称______、______,浑言又称通言、统言、散文、

散言,训诂中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______的通别。 5.学习研究训诂所应掌握的基本观点是______、______和唯物的观点。 6.继张相《______》之后,对俗语词研究作出较大贡献的,应首推蒋礼鸿先生的《______》。 7.隋唐时期汇集群书音义的专书,最著者为唐初______的《经典释文》。 8.清代汇释虚词的工具书,有______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______。 9.清代研究《尔雅》的主要著作有______的《尔雅正义》和______的《尔雅义疏》。 10.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对一个字的解释,大体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项。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1.乐府诗《妇病行》:“行当折摇,思复念之。”( ) 复:又。 2.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 益:副词,更加。

训诂学题型及分值占比

201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课程考试说明 (课程代码00819) 一、考试标准和原则 1、考试标准 坚持质量标准,注重能力考查,使考试合格者能达到一般普通高等学校或高等职业院校同专业同课程的结业水平,并体现自学考试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特点。在题量上保证中等水平的考生能够在规定的考核时间内完成全部试题的回答,并有适当的时间检查答案。 2、考试依据 大纲——大纲名称: 公布时间: 指定教材——教材名称:《训诂学》 编者:宋子然 出版社: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9月第四版 印刷时间:2012年9月第四次印刷 3、本课程考核的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以基础知识为主,适当考核相关能力,有些能力与知识的考核融为一题。知识与能力的比分大概在70:30。 4、重点与覆盖面的关系 试题覆盖到章,重点章节的分值比例较大,一般章节的分值比例适当。单章考核分数最高不超过23 %。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 本课程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方式,考试时间为150 分钟,评分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线。

2、试卷内容结构:指本课程试卷考核的重点章节或内容。 重点考核章节是:第二章、第四章、第六章 不考章节:第十章、第十一章 一般考核章节:第一章、第三章、第五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3、试卷能力结构:指本课程试卷考核的能力层次结构比例。 识记(Ⅰ)︰领会(Ⅱ)︰简单应用(Ⅲ)︰综合应用(Ⅳ)=26:34:27:13 4、试卷难度结构:指本课程试卷考核的难度结构比例。 较易(A)︰中等偏易(B)︰中等偏难(C)︰较难(D)=24:21:42:13 5、试卷题型结构:指本课程试卷的题型及分值。 单项选择题:30分 多项选择题:10分 简答:30分 论述:30分 6、本门课程有无特殊要求(包括考生可携带的绘图工具、计算器等) 无

四川2018年4月自考00819训诂学试题及答案

C018·00819(专卡) 绝密★考试结束前 四川省2018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训诂学 课程代码:00819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 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训诂者,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这一定义的 提出者是 A.毛亨 B.许慎 C.郑玄 D.孔颗达 2.根据书面语言的实际材料,随文逐字作出具体的语义分析。这类书最早的一部 是 A.《尔雅》 B.《毛诗故训传》 C.《方言》 D.《说文》 3.训诂学的任务之一是释古今之异言”。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 A.毛亨 B.郑玄

C.郭璞 D.孔颖达 4.《韩非子》:“夔有一足。”这句话的译文,正确的是 A.夔有一只脚 B.有一个夔足够了 C.有一只脚的夔 D.有一双脚的夔 5.“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 A.段玉裁 B.王念孙 C.王引之 D.孔广森 6.“无论怎样俗”的一个字,只要它在社会上占了优势,也值得我们追求它的历史。”这个观点的提出者是 A.王念孙 B.段玉裁 C.王力 D.黄侃 7.《经籍籑站》的作者是 A.刘熙 B.张揖 C.阮元 D.陆佃 8.下列著作,属于形音义合解的一部是 A.《释名》 B.《通俗文》 C.《群经音辨》 D.《说文解字》 9.《史记正义》的作者是 A.孔颖达 B.司马贞 C.张守节 D.裴骃 10.《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中的“情”,意义是

2019年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大纲-816-语言综合

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 “816-语言综合”考试大纲 本《语言综合》考试大纲适用于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体研究与文学教育等专业的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包括《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两大部分。《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是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的基本课程之一。 《古代汉语》的主要内容包括文选和通论两部分。文选以先秦两汉散文为主,重点需掌握常用词及见于文选的古汉语常识。通论部分包括工具书、词汇、文字、语法、音韵、诗词格律、训诂等。 《现代汉语》的主要内容包括元音、辅音、音节、语流音变、词的结构、词类划分、短语及其结构、单句及句子成分、复句等。要求考生熟悉基本概念、掌握基本规律,有较强的对现代汉语各类语言现象的分析能力。 一、考试的基本要求 《古代汉语》:比较系统地理解古代汉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掌握运用古代汉语知识阅读古文献的基本方法。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语言运用能力,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古代文献阅读中遇到的问题。 《现代汉语》:比较系统地熟悉和了解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等部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汉语分析的基本思路和方法。要求考生具有较系统和准确的对于现代汉语音节结构、复杂短语、单句句子成分、复句的层次关系等语言现象的分析能力。二、考试方法和考试时间 “语言综合”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各占75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三、考试主要内容 【古代汉语】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训诂学考试

四川省第三十一次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训诂学试题 四川使用教材《训诂学》宋子然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第1套)(有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从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号码填入的括号内。) 1.训诂学上“集注”和“补注”分属两类,这是从( 4 )来说的。 ①训诂的对象②传注的作者 ③注疏的内容④注解之间的关系 2.《尔雅·释鸟》:“二足而羽谓之禽,四足而毛谓之兽。”这里所运用的义训方式是( 2 )。 ①同义相训②描述譬况 ③以狭义释广义④以共名释别名 3.《尔雅》一书共有( 2 )。 j ①十三卷②十九篇③八卷④十四卷 4.魏晋南北朝隋唐,训诂学进一步发展,逐渐摆脱( 3 )的附庸地位。 ①文学②文字学③经学④史学 5.古籍文句在传抄过程中多出了字称为( 2 ) o ①错简②衍文③讹字④古今字 6.注疏术语“言”和“谓”的关系是( 4 )。 ①格式不同,但用法却一样②格式不相同,用法也不一样 ③格式相同,用法也一样④格式相同,但用法不一样 “言”用于: “谓”用于:

7.章句之学的长处是( 4 )。 ①专讲句段篇的大意②重视寻章摘句 ③重视词义的解释④重在分析和串讲句意、章意、篇意 8.《楚辞·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王逸注:“短兵,刀剑也。,’王逸认为“兵”是用的( 1 )。 ①本义②引申义③假借义④语源义 9.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的“通训”,专讲( 4 )。 ①词的本义②以形索义③会意和形声④转注和假借 10.《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这个“狱”不是( 3 )的意思。 ①打官司②案件③监牢④诉讼 11.“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最先提出这一‘论断的人是( 3 )。 ①黄焯②段玉裁③黄侃④马瑞辰 12.“甲,乙之也。”因为“之”是代词,所以含有表示被释词用为( 4 )之意。 ①名词②形容词③代词④动词 13.《说文·皿部》:“盔,菜也。”这种训诂方法属于直陈词义中的( 4 )。 ①同义相训②标明义界 ③以狭义释广义④以共名释别名 14.《吕氏春秋·慎行》:‘‘寸与私哄。”高诱注:“哄,读近鸿,缓气言之。”高注用的注音方法是(3 )。 ①直音②读若③譬况④反切 15.《礼记·檀弓上》:“圣人之葬人与人之葬圣人也。”王肃云:“圣人之葬人与’属上句。”据此,“与”是( 4 )。 ①连词②介词③动词④语气词

重庆《训诂学》自考题型和考试技巧

重庆《训诂学》自学考试题型和考试技巧 (共3个要点) 第一,你必须知道考试题型。 重庆自考有:单项选择题(30个30分);多项选择题(5个10分);名词解释题(2个10分);简答题(4个20分);论述题(2个30分)。2015年训诂后面大题主要涉及音训和注音方面的知识。1、论述说文解字的贡献;2论述异体字的由来的方式。 第二,把下面的学习笔记看一看。 1.1训诂:就是用语言解释语言,主要是解释古籍中的语言。 1.2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研内容的一门系统科学。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传统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3训诂学不等于词汇学、语义学。 ①词汇学是研究分析语言中的词以及词义和词汇演变,训也要研究词、词义和词汇演变,但绝不仅止于词的研究,还要涉及比词更大的语言单位。 ②语义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学科,训学虽然也研究语义,但也研究语义以外的东西,如文字校勘、探求本字、审定声音,以及阐明文化背景等。 1.4训学不等于文字学: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但是并不等于语言。汉族历代文献是用汉字记录的,同样,历代文献也不等于汉字。训诂学研究的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而不是历代文献中的汉字。文字学研究的内容,虽涉及音、义,但是主要是形,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语义。训学涉及文字学,可以利用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但二者是有明显区别的。1.5训诂学的任务: 分析古代书面语的矛盾障碍,总结前人注疏经验,阐明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以便更好地指导训诂工作。 1.6训诂学的功用:(1)指导古文教学 (2)指导古籍阅读和整理。①古书注解往往异说歧出,训诂学知识课帮我们择善而从活另求正解。②词典解释,罗列诸多义项,训诂学知识可帮我们准确选择义项。③在既无古注又无词典解释的情况下,利用训诂知识,可以自谋其义④整理古籍,训诂知识更为重要。(3)指导辞书编纂,因为字典辞书本身就是一种训诂专书。 2.1古书阅读中文字障碍的原因: (1)古今字:指同一个词在古书中先后使用的不同的字(“毋内诸侯”中的“内”与“纳”)(2)通假字:用甲字来记录与甲字同音或音近的字的意义,就是通假字。类别:1)无本字的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2)有本字的假借:本有其字,临时代替,今称“通假”。二者区别:前者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后者是由有到有的过程;前种假借比较长久、固定,有的借义甚至挤掉本义,独占优势;后种借字与本字关系比较松散,不固定。识别通假字的条件是音同或音近(通假字与本字在意义上毫无联系,只因同音而借;必须要有古书例证)。阅读古书最易引起误解的大多是有本字的假借。常见错误有:不明通假而误(庄公寤生,惊姜氏:寤--牾,杜预不明假借训为“寤寐”。)(3)异体字: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可以通用的外形不同的字,又称“重文、或体”。(4)讹误字:古书在反复传抄过程中形体相近的字

训诂学历届试题

这是我整理的历届题目,没有答案,可以做做到书上划划相关内容,就能找到重点了。2002.10 一、解释下列训诂术语(每题3分,共15分) 1.曰 2.反训 3.貌 4.之为言 5.推原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汉代著名的训诂学家,有毛亨的《毛诗故训传》……等。尤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为最卓特。 2.互文见义,谓________。 3.学习和研究训诂应掌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基本观点。 4.辽?释行均撰________一书,所收多为________,为研读佛经及考释俗语词的重要辞书。 5.用一句或几句话来阐明词义的界限,对词所表示的概念的内涵作出阐述或定义,这种训诂方式叫做________。 6.审文例里的所谓文例,包括的内容比较复杂,举其要者,有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等。 7.颜之推的后人唐初的________,除注《汉书》外,还撰有________一书,在训诂上亦有所发明。 8.隋唐时期汇集佛经音义的专书,以________和________编纂的两种《一切经音义》为代表。 三、辨识下列各题解释的正误(判断下列各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2分,共10分) 1.强自取柱,柔自取束。() 柱:屋柱。 2.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 ) 哀思:哀念。 3.生子不生男,缓急无可使者。( ) 缓急:紧急之时。 4.僧即处分步者先排比,行十余里。( ) 排比:安排。 5.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 劳劳:怅惘若失的样子。 四、解释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每题2分,共20分) 1.常有物与我子停,今何容偏? 2.贤俊失在岩穴,大臣怨于不以。 3.万民尽看,言道好希差。 4.广张福罪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 5.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6.鹿独戎马之间,转死沟壑之际。 7.梁王阴使人刺杀袁盎及他议臣十余人,于是天子意梁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