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

魏晋文学发生的背景

?乱世:魏(三国纷争)、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东晋(偏安)

?思想开放:儒学独尊局面被释、道思想流行取代,

?门阀制度:贵族文人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文学越来越文人化、艺术化;庶族、寒族文人的不平之鸣丰富了文学内涵。

文学的特点:文学的自觉

?文学观念确立: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文人诗迅速发展:诗歌从民歌形态向更强调审美价值的文人化诗歌发展

?文学体裁多样化:诗歌、散文、骈文

分期

?魏晋文学起自汉末建安时代,包括魏、西晋、东晋三朝。文学活动主要集中在如下阶段:

?魏:建安(三曹、七子)、正始(阮籍、嵇康)

?西晋:太康(张华、陆机、潘岳、左思)晋末(刘琨)

?东晋:前期中期(玄言诗)后期(山水、田园)

概述:建安文学发展的标志

?文人地位提高诗人群体出现文学地位提高

建安文学分期

?建安文学:魏文学起自196年,终于265年,共70余年。196-232年(232年为曹植卒年)为建安文学时代,可以细分为三期:

?前期:208年赤壁之战之前。

?中期:208-219年。

?后期:220-232年。

建安前期

?原本散落各地的文人(以王粲为代表)先后投身曹操阵营,文士经历了由分散到聚合的过程。“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紘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曹植《与杨德祖书》)

?诗歌题材多为伤时悯乱,充满慷慨悲凉之气。“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文心雕龙·时序》)

中期

完成了文士聚合的过程,邺下文人集团形成。“降及建安,曹公父子,笃好斯文;平原兄弟,郁为文栋。刘祯、王粲为其羽翼。次有攀龙托凤,自致于属车者,盖将百计。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矣。”(《诗品·总论》)

?邺下文人集团的首领是曹操,核心是曹丕、曹植。文士地位提高,(缘于曹操)多有职务;创作风气浓厚(缘于曹氏兄弟)。(文人集会)

文学中忧患意识减少,功名意识增强,风力不及前期。(“风流自赏”、“辞各美丽”)邺下文人

?每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既妙思六经,逍遥百氏,弹棋间设,终以六博,高谈娱心,哀筝顺耳,弛骛北场,旅食南馆,浮甘瓜清泉,沉朱李于寒水,白日既匿,继以朗月,同乘并载,以游后园。(曹丕《与吴质书》)

后期

?建安末,大批文士相继辞世,黄初以后,邺下集团已不复存在。仅留曹氏兄弟,文坛冷清。

?曹丕:身份由文士升为君王,文风矜持。

?曹植:由“三河少年”变为“囚徒”,文风由浮华变为深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

(钟嵘)。

建安风骨

?“风骨”一词最初由刘勰提出,后钟嵘提出“建安风力”,唐陈子昂则有“建安风骨”

之说。其主要内涵如下

?内容“刚健”、“端直”。

?感情充沛,“意气俊爽”。

建安文学的特征

?清峻:曹操以刑名法术代替儒学,汉代的繁琐文风为简约严明的风格取代,指事写意皆不傍经典,直抒胸怀。

?通脱:文人脱卸了道德与礼教的重压,往往能率心任性,表达真实情感。兼之战乱频仍、瘟疫流行,命运难料、事功难成,转而注重内心体验和生命价值的思索。

?骋词:乱世为文人实现抱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遇和选择机会。文人写作力求表现自我,气盛词壮。

?华靡:由质转文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汉末开始文学逐渐摆脱附庸地位,文学个性开始受到文人自觉的重视,文学之渐趋华丽,成为时代风气。

曹操的生平和思想

?生平:曹操(155~220)建安元年受封为丞相。通过官渡之战(205年)、赤壁之战(208战)统一北方。曹丕建魏后追尊为武帝,史称魏武帝。

?思想:曹操重刑名,取用人才不拘资限、不拘品行,但对儒学又有一定认同。(“天命若果在吾,则吾其为周文王”、“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在进取天下的同时,曹操目睹汉室的倾颓、生民的不幸、命运的无常、人生的短促,又常怀感慨与惆怅。

王霸并用、思接庄玄,构成曹操思想矛盾的一个方面。

曹操的诗

?曹操乐府诗概述:曹操诗今存22首,全部为乐府诗。乐府诗进入到文人乐府阶段,曹操是代表。

?题材内容

纪事:以乐府古题写时事,反映汉末战乱的现实。“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锺惺《古诗归》)如《蒿里行》、《薤露行》、《苦寒行》

述志:表现政治主张、社会道德理念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如《对酒》,描绘了理想中太平盛世的图景;《短歌行》表达求贤若渴、统一天下的壮志

游仙:《秋胡行》、《精列》、《气出唱》等。学界对它们的理解颇多歧见:抒写人生苦闷但并不消极;寄寓诗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或许并无太多寄托,只是其求仙欲望的真实表现。

咏史:《善哉行》、《短歌行》(之二)等,吟咏史实、人物,结合个人现实体验。

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

?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

曹操诗文的地位与贡献

?1、汉魏之际,承上启下。2、乐府文学的新阶段——文人乐府诗阶段。3、开创“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

曹丕

?曹丕现存诗歌约40首,可分三类:纪事抒情、游宴、游子行役与思妇别愁。

?曹丕诗的风格:曹丕诗有文士气,以文人深婉细腻的笔触,写出乱世中人的内心世界,颇得《古诗十九首》风致。(《古诗源》:“子桓诗有文士气,一变乃父悲壮之习矣。要其便娟婉约,能移人情。”)

?曹丕的文与赋:辞赋现存26篇,可分两类:述军国大事;记个人情怀。

曹丕的文学地位与影响

?诗体方面,曹丕《燕歌行》首创七言歌行体,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诗韵方面,曹丕不独已认识到诗歌当有音韵之美,而且在实践中还进行了多种有益的尝试。

?《燕歌行》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典论·论文》,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批评著作。曹植

?曹植的生平与个性:曹植(192~232)字子建。以建安25年(22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在曹操庇护下,过着浊世佳公子的生活,后期在曹丕父子压制下,类同囚徒。

?曾封为陈王,死后谥“思”,故世称陈思王。在建安文人中,他的作品留存最多,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最大。

曹植的创作

以建安25年为界,曹植的创作可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基本生活在邺城,创作主要抒发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后期创作:孤独、绝望和理想失落成为这一时期主要创作内容,“颇有忧生之嗟”(谢灵运语),浪漫主义色彩更加浓厚。

前期代表作

1、游宴、唱和之作:《名都篇》,贵游生活

2、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泰山梁甫吟》、《送应氏》之一

3、抒写友情之作:《赠丁仪》、《赠王粲》

4、功业精神与报国信念;《白马篇》

后期代表作

?《赠白马王彪》

?《洛神赋》

?《美女篇》

曹植的文学成就

?艺术风格:“骨气奇高,辞采华茂”,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把五言诗的艺术提高到更高的地步。钟嵘《诗品》:“陈思为建安之杰。”

?长于五言,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既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庄雅,又蕴含着《楚辞》窈窈深邃的奇谲;既继承了汉乐府反映现实的笔力,又保留了《古诗十九首》温丽悲远的情调。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辞赋大家。在两汉体物大赋向魏晋抒情小赋的转变过程中起到主力作用。

丕、植文学观念之异同

?曹植的文学见解,见于《与杨德祖书》。“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颂为君子哉?若吾志不果,吾道不行,已将采史官之实录,辨世俗之得失,定仁义之衷,成一家之言,虽未能藏之名山,将以传之同好,此要

之白首,岂可以今日定乎!”

?对文学地位的看法,二人似异实同。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第一,子建的文章做得好,一个人大概总是不满意自己所做而羡慕他人所为的,他的文章已经做得很好,于是他便敢说文章是小道;第二,子建活动的目标在于政治方面,政治方面不甚得志,遂说文章是无用的了。

太子之争:曹植败因

?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太祖狐疑,几为太子者数矣。而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魏志》)

?曹操“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自临淄侯植私自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

“建安七子”与建安文学

?“建安七子”之说出自曹丕: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典论·论文》)

?“建安七子”是邺下文人集团的主要代表

“邺下文人集团”

?时间:大概活动于建安9年(204年,曹操克邺)至24年(219年,杨修被杀)间,持续15年左右。

?曹氏父子在文人集团形成过程中的意义:曹操网罗文学之士,是领袖;丕、植带头写作,是核心。

?文学史意义:规模空前,“盖将百计”;集中度高,几乎汇集了当时所有一流的文学家;水平高,创作出大量传世之作。建安时代由此成为文学史上公认的高潮阶段,“建安风骨”也成为后世文论家心目中的文学高标和典型。

王璨

?王粲,字仲宣。出身世家,少有才名,蔡邕称其“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魏志》本传)。初依刘表,建安13年,曹操南征,王粲得以北归。

建安22年随军征吴,病卒于道。七子中王粲成就最高,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

存诗23首。

?创作:以建安13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忧患意识,代表作《七哀》、《登楼赋》;后期多追求功名意识,代表作《从军诗》五首。

《七哀》其一

?内容:1、自身逃亡的经历;2、路遇“饥妇人”。

评价

?评价:“乱世之苦,言之真切。”(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七)

?“其源出于李陵。发揪怆之词,文秀而质羸。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余。”(《诗品》卷上)

刘桢

?刘祯:字公干,“少以才学知名,年八、九岁,能诵《论语》、诗、论及辞赋数万言。

警悟辨捷,所问应声而答,当其辞气锋烈,莫有折者。”(《太平御览》卷385引《文士传》)。后以文名,入曹操帐下。建安22年病卒。

?性格傲岸不屈:“太子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太祖闻之,减死输作。”(《魏志王粲传》注引《典略》)

?文学成就:刘祯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可分两类,一类是赠答诗,一类是游乐诗。

钟嵘:“其源出于古诗。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但气过其文,雕润恨少。然陈思以下,桢独称步。”(《诗品》卷上)

?赠答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分别用蘋藻、松树、凤凰为喻,抒写坚贞高洁的性格。

?陈琳、阮瑀、徐干、应玚

?陈琳:文学成就以书檄为最。诗歌代表作《饮马长城窟行》,沉郁悲凉,写出人间灾祸,蕴含深厚人道主义精神。文字质实,格调拙朴,民歌风气浓厚。沈德潜言其“可遇汉乐府竞爽”(《古诗源》卷六)、陈祚明“可与汉人竞爽”。

?阮瑀:《驾出北郭门行》

?徐干:《室思》六章,流丽婉转,情致缱绻。

?蔡琰,字文姬(昭姬),蔡邕之女。“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中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重嫁于祀(《后汉书·列女传》)”。博学有辨才,妙善音律。

?今存诗三首,五言体《悲愤诗》、骚体《悲愤诗》和《胡笳十八拍》。其中五言体的《悲愤诗》比较可信。

?五言《悲愤诗》内容:“开头14句叙遭祸被掳的缘由和被掳入关途中的苦楚。次14句叙在南匈奴的生活和听到被赎消息悲喜交集以及和‘胡子’分别时代惨痛。最后28句叙归途和到家后所见所感。”(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

?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自传体的叙事诗,长108句,540字。受汉乐府叙事诗的影响,叙事为主,夹以抒情。表现汉末战乱中广大人民特别是妇女的不幸命运,是建安时期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正始文学

?1、魏晋风度:在正始时期的杀戮和政治高压之下,饮酒服药,放浪形骸,乃成为文人寄托愤懑、逃避祸端、保全性命的惟一选择,魏晋风度由是而起。

?2、正始之音:依附于曹魏集团的士人以“自然”对抗司马氏的“名教”,导致玄学兴起。玄学对于魏晋文人的价值观念、审美意趣和文学风格,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揭露黑暗现实,“忧生之嗟”与“迁逝之叹”成为文学的主要内容。

?3、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刘伶、王戎、阮咸、向秀、山涛。

?阮籍

?生平:阮瑀之子。

?“少年时代志向远大:“年十四五,志尚好诗书。被褐怀珠玉,颜闵相与期。”(《咏怀诗》十五)、“时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晋书》。

?成年后性格发生变化:“然天下之至慎者,其唯阮嗣宗乎?每与之言,言及玄远,而未尝评论时事,臧贬人物,可谓至慎乎!”(《世说》)

?鄙视礼法,行为放诞:“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返。”(《世说新语》),“礼岂为我辈设”、“青眼有加”与“白眼相向”

?思想变化的原因

?“少有济世志”,自幼受到儒学的熏陶,对传统道德价值十分看重。但“天下名士少有全者”的现实与他的理想形成巨大的冲突。这种冲突在阮籍内心深处郁结为失望和痛苦,他由此转而在老庄思想中寻求慰藉

?《咏怀诗》

?“籍能作文,初不留思,作《咏怀诗》八十篇,为世所重。”(《晋书》本传)

?《咏怀诗》内容广泛,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组诗的先河,影响深远。

?抒写个人忧愤:其一

?表现忧生之嗟:《嘉树下成蹊》

?讽喻曹魏集团荒淫失政导致亡国之祸:《驾言发魏都》

?揭露虚伪卑劣的礼法之士:《洪生资制度》

?抒写内心无告之焦虑痛苦:《一日复一夕》

?《咏怀诗》的艺术风格

?1、“阮旨遥深”

?生在易代之际,高压之下,阮籍抒其怨愤,不能不欲露故藏,欲言又止。故风格隐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这主要是由时代和他的身世所决定的,身仕乱朝,常恐遭祸,故处世极为谨慎,作诗亦不敢直言,常常借助比兴、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感情、寄托怀抱。李善《文选注》:“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遭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讥刺,而文多隐蔽,百代以下,难以情测。”

?2、诗歌精神远承《风》、《雅》、《离骚》,近取乐府、《古诗十九首》,在艺术表现上兼收并蓄,寓多样于统一。“黄初之后,惟阮籍《咏怀》之作,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严羽《沧浪诗话》)

?3、开创了五言抒情组诗的体例,自此之后,作者代不乏人。

?嵇康的魅力

?在中国文学史上,嵇康是最具魅力的人物之一:

?多才多艺:文学、哲学、艺术,还会锻铁

?美貌:“风姿特秀”、“龙章凤姿,”、“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有人言嵇绍(嵇康之子)“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王戎答曰“君未见其父耳”。

?人格:“天质自然”、“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风姿清秀,高爽任真”。

毕生不以仕宦为怀,荣进之心淡泊,唯以名士终世。

?嵇康的文学成就

?嵇康的文学成就以散文为突出。文章今存《养生论》、《声无哀乐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等15篇。“高情远趣,率然玄远”。

?嵇康诗现存53首。以四言成就最高,是继曹操之后的又一批成功之作。

?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幽愤诗》作于狱中,其诗自述平生遭遇与理想抱负。

?《赠秀才入军》共十八章,内容是想像嵇喜在军中的生活。“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是嵇康理想人格的写照。

?嵇康诗歌风格

?“颇似魏文,过为峻切,讦直露才,妨渊雅之致,然托喻清远,良有鉴裁,亦未失高流矣。”(《诗品》)

?“嵇志清峻”(《文心雕龙﹒明诗》)

?“叔夜之诗峻烈,嗣宗之诗旷逸”(《艺概》)

?西晋文学环境

?西晋的文化环境始终比较宽松,文化得以较为自由地发展。自由发展的结果就是多元化局面的形成,儒学、玄学、佛教均有发展,尤其是玄学。

?但是西晋文化并未有更高建树(如:统治思想界的玄学,其发展并未体现在哲学思想上,而是表现为行为的放诞),士人精神境界卑下,文化缺乏崇高品格)

?西晋文学分期

?西晋前期:泰始、咸宁、太康、元康年间,即265-299年。

?与建安文学相比,太康文学明显缺乏健康向上的活力和激情。崇尚绮丽、繁缛,追求技巧,炫耀词采,流于模仿。(西晋是模拟风气最盛大时代之一)文学缺乏盛世性格,直接原因即在于西晋文化精神品格的低下,作家缺乏崇高精神和激情活力。

?主要作家:傅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西晋后期:永康之后,即300-316年。

?社会形势由安定转为动荡,文人出世之志陡增。文学创作也由前一阶段的繁荣转为衰落。以玄言入诗遂成风气。“永嘉时贵黄老,稍尚虚谈,于时篇什,理过其词,淡乎寡味。”(《诗品﹒总论》)

?刘琨

?西晋文学总体概述

?“晋虽不文,人才实盛:茂先摇笔而散珠,太冲动墨而横锦,岳、湛曜联璧之华,机、云标二俊之采。应、傅、三张之徒,孙、挚、成公之属,并结藻清英,流韵绮靡。

前史以为运涉季世,人未尽才,诚哉斯谈,可为叹息。”(《文心雕龙》) ?西晋的文学精神

?传统政教精神弱化、淡化。不再强调文学的伦理道德作用,作品不再反映现实。

?对于文学技巧和形式的重视,陆机《文赋》、挚虞《文章流别论》

?西晋诗人写了很多模拟诗,即是上述特征(不肯面对现实,重视技巧)的典型反映。

“晋世群才,稍入轻绮。张潘左陆比肩诗衢,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或析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此其大略也。”(《文心雕龙》)

?太康诗坛

?“太康”,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年号。文学史上所说的“太康文学”,是指从“泰始”到“元康”约30多年间的文学。这一时期,社会较为安定,经济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文学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翘楚,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太康文学概述

?太康文学的断限:晋武帝年号,280~289年。

?太康作家,傅玄而外,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二十四友”。晋惠帝时,贾谧专权,文人多投其门下,潘岳、石崇、左思、陆机陆云、刘琨诸人皆在其中,有“二十四友”之称。

太康诗风特点:繁缛

?(1)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2)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

?(3)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

太康诗风形成的原因

?1)政权为篡夺所来,文人无法认同这样的换代方式,无法激发真正美好高尚的诗情;2)司马炎的政治手段和西晋王朝的崇富争富的社会风尚导致奢靡诗风的产生

傅玄与张华

?傅玄的诗歌多模仿汉魏乐府,大都以女性命运为题材,内容流于伦理说教,形式典则而少创新,反映了乐府诗歌的雅化趋向。傅玄诗中,亦有佳作,入《苦相篇》写色衰见逐的弃妇,善于描摹神情。

?2、张华诗多模仿前人,排比对偶,堆砌典故,雕琢辞藻,后人评价,褒贬不一。

陆机

?1、陆机的家世生平

?陆机(261-303),吴郡吴县华亭(上海市松江县)人。出身世族,祖父陆逊、父亲

陆抗,都是东吴名臣。陆机少为吴牙门将。吴亡,十年不仕。

?太康十年,与弟陆云入洛,颇为张华推重,名动一时。然好游权门,与贾谧亲善,与陆云、潘岳等结为“文章二十四友”。历任太子洗马、著作郎、中书郎等职。后成都王颖举荐他做了平原内史,世称陆平原。太安二年,为成都王后将军、河北大都督,讨长沙王,兵败,为成都王所杀。年仅四十三。

?陆机以亡国之臣入洛,又才高自负,热衷功名,仕于乱朝,不免为时人所忌。许多文章都流露出作者的忧惧之情、难言之隐。

陆机的诗文创作

?拟古诗。代表作《赴道洛中作》。这些诗歌多情景相生,显示了自曹植以来,自然景物渐入诗坛的历史趋势。陆机诗好炫博学识,堆砌辞藻,以至于情繁而词隐。

?张华:“人之作文,患于不才,至子为文,乃患太多也。‘

?刘勰:“至如士衡才优,而缀辞尤繁。”“士衡矜重,故情繁而词隐。”

?陈绎曾:”士衡才思有余,但胸中书太多,所拟能痛割舍,乃佳耳。“

?潘岳

?潘岳的诗今存十余首,写亲情、哀情一类为佳。《悼亡诗》三首,怀念亡妻,感情真挚,明净疏畅。后人《悼亡》之作,实由此而兴。这一类诗以“凄怆”为基调,是潘岳诗歌的主要成就

?左思

?左思(250~305?)字太冲。貌寝口讷,辞藻壮丽。

?1、《三都赋》:文辞典富,失于剪裁,没能跳出汉代大赋的窠臼。

?2、《咏史诗》八首:把历史的现象、经验与个人的现实遭遇、情感体验成功地融入诗歌。张玉谷《古诗赏析》:“名为咏史,实为咏怀”。

?内容:诉说胸襟怀抱(其一),表达对门阀制度的不满及对豪右的蔑视(其二),抒写愤激之情(其六),宣言大释大悟(其八)。

?《咏史》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成为后世诗人效法的范例。

刘琨:“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可惜并州刘越石,不教横塑建安中”

曹指曹操刘指刘琨解释:西晋(关注形式,文人只想依附政治集团获取功名)建安(关注现实,文人大多数有积极奋发的心态建功立业)

东晋文学概况

文学繁荣程度不及西晋,作家、作品数量上都有明显差距。原因如下:

?西晋后期文士多遭屠戮,致使东晋文学人才锐减,文坛气象寂寞,格局狭小。

?东晋士人崇尚玄学,标榜旷达,谈玄风气盛行。谈玄导致文士缺少社会责任感与热情,文学创作缺乏激情。

东晋文学的发生背景

?偏安政局与门阀政治:偏安心态导致文人不关心国家社会,缺乏崇高精神和慷慨风格;门阀政治使得士人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出现贵族化倾向,在文学创作上则表现为放旷闲适、不涉世务的基本情调。

?偏安心态

?过江诸人,每至美日,辄相乡邀新亭,藉卉饮宴。周侯中坐而叹,曰:“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皆相视流泪。唯王丞相愀然变色,曰:“当共戮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

?王丞相过江,自说:“昔在洛水边,数与裴成公、阮千里诸贤共谈道。”羊曼曰:“人久以此许卿,何须复尔?”王曰:“亦不言我须此,但叹尔时不可得耳。”

?东晋文学分期

?前期:317-344,文学规模未具,缺乏主流性格。代表人物郭璞。

?中期:345-396,江东文士登上文坛,具有典型的“东晋性格”:门阀士族,社会责任感淡薄。玄言诗达到高潮。代表人物孙绰、许询、王羲之等。

?后期:397-420,玄言诗衰退,“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代表人物陶渊明。

?玄学对文学的影响

?对文学内容情调的影响:“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文心雕龙》)缺乏遒劲风力,体质弱于建安,辞藻也不及西晋美丽。

?导致玄言诗的产生:有很大一部分玄言诗是在谈玄的时候产生的。

?郭璞,字景纯。少习经术,博学有高才,讷于言论,妙于阴阳历算,精于卜筮。“大将军王敦以璞有才术,取为记室参军。璞畏,不敢辞。”敦将举兵谋反,使郭璞筮,璞拂敦意,被杀。

?游仙诗

?郭璞的文学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今存完整诗歌赠答诗4首、游仙诗10余首。游仙诗非一时一地之作,有类阮籍《咏怀诗》。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传统的游仙诗,(三、六、七、八、九、十),以描写神仙生活为主,表达对于长生境界的追求。另一类是有寄托的作品(一、二、四、五)。

?作品分析

?《翡翠戏兰苕》:表现山林环境的美好,“飘飘而凌云矣”。

?《京华游侠窟》:否定京华生活,以隐栖山林为理想的生活范型。“进则保龙见,退为触藩羝”,否定出仕,以隐退为理想。

?《青溪千余仞》:“灵妃顾我笑,粲然启玉齿。蹇修时不存,要之将谁使?”灵妃为君王、理想之象征,其不可交通正反映了郭璞政治上的失意。

?陶渊明生平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曾祖为东晋初名臣陶侃,祖陶茂官至武昌太守,但在陶侃十七子中属于“不显”之列。父早亡,母为东晋名士孟嘉之女。

?29岁以前,闲居在家,无出仕之意。(闲居)

?29岁时因亲老家贫,起为江州祭酒,以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躬耕自资。后又多次出仕。41岁时为彭泽令,在官80余日,因胞妹丧,辞官归家。(出仕)

?四十一岁至六十三岁为归隐时期,自此长归田园,终老在家。(隐居)

?出身:奚狗

?思想:儒道兼及

?儒: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驰;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道:精神自由

?自我评价饥冻虽切,违己交病欲隐则隐,不以隐之为高

?题材田园题材:描写了自然恬静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纯朴的田园生活。这是被诗人理想化、艺术化了的一种境界。反映了诗人的恬淡闲适的生活情趣和悠然自得的超脱心境,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和官场丑恶的一种否定。

?咏史或咏怀题材:继承了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诗歌传统。诗的主要内容是抒发个人思想、情怀和志节。有的表现了理想与现实、入世与出世的思想矛盾;

有的忧患生命价值的实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闷;有的反映了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坚守个人志节的高尚品格;也有的以“金刚怒目式”的方式抒发着激愤的情怀。

?饮酒诗: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陶诗评价苏轼: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陈师道:渊明不为诗,写其胸中之妙耳.

?辛弃疾:千载后,百篇存,更无一字不清真.

?元好问: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恬淡自然、醇厚隽永的艺术风格

?高远拔俗、天然浑成的艺术境界

?天然本色、精练传神的语言

?陶渊明的辞赋和散文

?陶渊明在辞赋和散文方面也取得了高出时辈的成就。以《归去来兮辞》和《桃花源记》为代表。

?刘熙载说:“陶渊明为文不多,且若未尝经意,然其文不可以学而能;非文之难,有其胸次为难也。”道出了陶渊明为文平淡自然而隽永的特点。

?南朝文学概说

?公元420年,刘宋建立,南朝由此开始。文学进入繁荣阶段。

?总体而言,南朝诗歌题材狭窄,内容贫乏,造成很多不良影响。但从艺术角度看又有极大的贡献:南朝文人在语言风格、艺术表现、形式体裁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使诗歌艺术风貌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为诗歌由古变近的革新积累了经验。

?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有山水诗、永明体和宫体诗的出现。

?南朝文学繁荣的原因

?门阀士族政治(“平流进取,坐致公卿”)、经济上的特权地位导致文化垄断。南朝士族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陈、谢家族文化活动频繁)。

?帝族与士族争胜。为了巩固地位彻底击败门阀士族,寒族出身的帝族在政治军事领域取得胜利的同时倡导文化,形成了浓厚的文化氛围,促进了文学发展。

?南朝文学的特色

?“缘情”:从宋初到陈末,文学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功能逐渐淡化,美学价值成为作家追求的主要目标。

?语言:追求清新流丽的风格。

?各体文学的发展

?诗歌:最受重视。经历了刘宋“元嘉体”(谢灵运、颜延之、鲍照)、齐梁“永明体”

(谢眺、沈约、何逊、柳恽)和梁陈“宫体”(萧刚、萧绎、徐、庾父子)。

?骈文:繁荣程度仅次于诗歌,但使用范围超过后者。发展阶段大致与诗歌同步(江淹、吴均、丘迟、徐陵)。

?辞赋:咏物、抒情。代表作《恨赋》、《别赋》

?小说:志怪(《搜神记》)、轶事(《世说新语》)。

?文学理论:《文心雕龙》、《诗品》。

?刘宋文学

?晋宋之际诗文风气之嬗变

?1、玄言诗向山水诗过渡:

?自中朝贵玄,江左称盛,因谈余气,流成文体。是以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故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

序》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此近世之所竞也。——《文心雕龙·明诗》

?2、题材多样化

?文人的视野从庄园、山水转向现实,诗文中重新出现对功业的关注。“元嘉三大家”

作品共同体现了对人生强烈的思想感情。

?爱情、友情、乡思题材大量出现,咏物诗的出现也是一个值得注意到现象。

?“元嘉三大家”

?刘宋文学活动主要集中在前期,以“元嘉三大家”为代表:谢灵运、颜延之、鲍照?谢灵运

?生平:出身于东晋最显赫的士族家庭陈郡谢氏,祖父为名臣谢玄。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

?谢灵运时代家族式微,内心常有不平之气。

?政治上支持刘义真。义符(少帝)即位后遭受打击。

?曾任永嘉太守、临川太守。

?谢灵运门第既高,天资过人,故性格高傲,行为放纵。又卷入最上层的权力之争,终至被杀。

?山水诗

?谢灵运是诗歌史上自觉以山水入诗的第一人。山水诗多作于任职永嘉、临川及隐居家乡始宁墅时。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以至“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宋书·谢灵运传》)。

?谢灵运以富丽精工的语言、生动鲜明的辞采,细致逼真地刻画了自然景色,表现了山水的绚丽多姿。

?写作特点

?谢灵运山水诗多按游览顺序写来,以移步换形法将沿途所见景物收入诗中。具体描写山水,也常常使用上句写山,下句写水的模式。

?如《过始宁墅》写回始宁别墅游览的情景,用山水交替排偶的形式写出其踞山临水的地形和周围环境:“山行穷登顿,水涉尽回沿。岩峭岭稠叠,洲萦渚连绵。”

?谢灵运山水诗艺术技巧

?擅长声色的描绘:“远岩映兰薄,白日丽江皋。原隰荑绿柳,墟囿散红桃。”——色彩明丽、清透

?“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致听,殊响俱清越。”——以动衬静,有“鸟鸣山更幽”的效果。

?擅于运用拟人:“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擅于运用前人语言:“空翠难强名,渔钓易为曲”(《老子》“强名之曰大”、“曲则全”),这样的化用即使对原典不了解也并不妨碍理解。

?谢灵运山水诗的缺陷

?诗歌结构比较单调,形成了先写出游,继写见闻,最后谈玄或抒发感喟这样一种叙事——写景——抒情的公式。尽管诗歌末尾的玄言常常是诗人努力以“达生之道”排解内心苦闷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作者思想的组成部分,毕竟造成情、景、理的分离,影响到诗歌意境的浑成完整。

?鲍照

?鲍照(?-466),字明远,出身寒微,因曾任临海王参军,世称鲍参军。尽管鲍照“才秀人微,取凐当代”(《诗品》卷中),但在文学上取得很高的成就,他不仅与谢灵运、

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而且被推举为刘宋时代成就最高的作家。

?诗歌分类

?鲍照诗分为五言古体和乐府体两大类,其中成就最高、也最有特色的是他的乐府诗。

有些按乐府题意写作,有些写生活经历中的感触,无不关涉人生和社会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鲍照现存200多首诗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那些深刻反映了诗人积极进取、渴望建功立业的精神,以及在门阀制度压抑下寒士的不平和苦闷的作品。

?《拟行路难》十八首及《拟古》八首。非一时一地所作。主题集中,即写贫士不遇的苦闷。情绪激昂,愤世嫉俗,代表了寒士阶层怀才不遇与门阀社会抗争的共同心声。

?游子思妇的传统题材,在鲍照诗中也占了相当的比例

?鲍照对诗歌发展的贡献

?对边塞诗的开创。他继承了前人借边塞题材抒写建功立业抱负的传统,增加了边塞风物和征人边愁的内容,从而确立了边塞诗的题材范畴。

?对七言体的创制。他有意吸取汉魏民歌和当代民歌的特点,冲破文人认为七言“体小而俗”的偏见,第一个有意识致力于七言诗创作,又开创了杂言式七言歌行。?鲍照模仿南朝乐府的小诗对唐人五绝的形成也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永明体”

?晋宋之交,诗歌从玄学的牢笼中挣脱出来,重新回复到本来面目。但是这种改变并不彻底。直到永明文学。

?“永明体”一词最早见于《南齐书·陆厥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

?“永明体”评价

?永明是齐武帝萧赜的年号(483-493)。永明年间,沈约、谢朓、王融、周颙等诗人创造了一种跟古体诗不同的新体诗,史称“永明体”。新体诗是与古诗相对而言的,是古诗向律诗过渡的重要一环。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新体诗产生的关键是声律理论的产生和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周顒、沈约对声律理论的建立都做出了贡献。永明体为唐代格律诗的出现及其繁荣奠定了基础。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又一次划时代的革命。创作新体诗的主要作家有谢朓、沈约、王融等,而最杰出的代表诗人是谢朓。

?永明体的特色

?篇幅由长趋短

?用事要求自然

?音调和谐,语言流畅

?沈约:“易见事,易识字,易诵读”

?谢朓是永明体诗的代表诗人,也是齐梁时期最为杰出的诗人,与谢灵运并成为“二谢”,后代称他为“小谢”。谢眺最突出的贡献是对山水诗的发展和对新诗体的探索. ?谢朓诗歌的艺术成就:1、清新流丽,情景交融。谢朓的山水诗受到谢灵运的影响,又有了很大的进步。他继承了谢灵运景物描摹细腻、画境清新自然的特点,总体上呈现着清新流丽的风格。李白说:“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刘熙载说:“谢玄晖以情韵胜,虽才力不及明远,而语皆自然流出,同时亦未有其比。”(《艺概》)指出的就是其诗清新自然的风格。如《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

?2、讲究声律,圆美流转。谢朓以新体写山水,新体诗最突出的特征就是讲究声律和对偶,注重声律和语言的运用。谢朓自云:“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和谐婉转的音韵和流畅自然的语言完美的结合,就是“圆美流转”的基本要求。宋人严羽说:“谢朓之诗,已有全篇似唐人者。”(《沧浪诗话》)陈祚明说:“玄晖去晋渐遥,启唐欲近”,“古变为律,风始悠归”(《采菽堂古诗选》卷二十)。在声律和境界上已开唐代律诗的先河。

?3、奇章秀句,往往警遒。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等。对仗工整,造语自然精练。正如宋人葛立方所言:“陶潜、谢朓诗,皆平淡有思致,非后来诗人怵心刿目雕琢者所为也。大抵欲造平淡,当自组丽中来,落其华芬,然后可造平淡之境。”(《韵语阳秋》)小谢山水诗特点

?着重表现了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这一成功的尝试使山水诗从登临游赏扩大到羁旅行役送别等日常生活范围,为后世山水诗开出一个极为广阔的天地。

?在写景方面突破了大谢“寓目辄书”、全面铺写的格局,精心选择和剪裁景物,真切细致地表现出景物的特征、动态和情趣。

?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融进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发端便说:“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将客子的悲伤和日夜奔流的长江联系在一起,突出了诗人忧思的深广。《之宣城出新林浦向板桥》展现了浩淼无涯、东流而去的江水和伫立船头、回望天际的孤客,“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中,“辨”、“识”二字精确刻画出诗人极目回望的无限深情和专注的神情。被王夫之《古诗评选》称为“语有全不及情而情自无限”的“活景”。

庾信

?1、庾信的生平身世

?庾信,字子山,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侯景乱后,梁元帝在江陵称帝,不久为西魏所灭。庾信以使臣身份出使长安,因江陵陷落而不得南归,历仕西魏及北周,先后官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职。

?他的一生可分前后两期,以42岁出使西魏并从此流寓北方为标志。

?庾信在梁朝时的诗作,绮艳轻靡,讲究形式和技巧,内容较为贫乏,未能跳出宫廷文学的圈子。暮年的作品,思想和内容上有了明显变化,多写身世之叹、乡关之恩,风格也随之一变,艺术造诣远远超过前期作品。庾信在辞赋、骈文方面的成就也很高,他讲究对仗和用典,《哀江南赋》是其代表作。后人辑有《庾子山集》

庾信前期的作品

?前期作品多作于东宫任职期间,以奉和、应制之作为主。追求新变,讲求声律,与徐陵齐名。

?“徐庾体”,指徐、庾父子置身东宫时所作的风格绮艳流丽的诗文,就其文学渊源而言,是沿着永明体讲究声律、词藻的方向,进一步“转拘声韵,弥尚丽靡”(《梁书·庾肩吾传》)。

庾信后期的作品

“乡关之思”的情感基调。

?庾信遭适亡国之变,感伤时变、魂牵故国;叹恨羁旅、忧嗟身世,内心感受十分强烈。他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充满深切的情感,笔调劲健苍凉,艺术上也更为成熟。

?庾信初步融合了南北诗风,对唐诗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存诗约320首,多作于后期。代表作《拟咏怀》二十七首,风格苍劲。

其七:

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

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

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

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庾信后期诗歌题材

?<周书.本传记载”世宗、高祖并雅好文学,信特蒙恩礼。至于赵、滕诸王,周旋款至,有若布衣之交.”但是”信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1感伤时变、魂牵故国: 如《寄王琳》:玉关道路远,金陵信使疏。独下千行泪,开君万里书。2叹恨羁旅、忧嗟身世. 如《拟咏怀》七:榆关断音信,汉使绝经过。胡笳落泪曲,羌笛断肠歌。

纤腰减束素,别泪损横波。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枯木期填海,青山望断河。

?庾信诗歌评价庾信前期的诗文,有供君王消遣娱乐的性质,思想内容轻浅单薄。他在梁时的作品,特别是19至36岁在东宫任职期间的诗赋,主要是奉和、应制之作.

?《四库全书总目》:“华实相扶,情文兼至,抽黄对白之中,灏气舒卷,变化自如”。

?杜甫《戏为六绝句》:“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又在《咏怀古迹》中评论其“暮年诗赋动江关”,

?由南入北的经历,使庾信的艺术造诣达到“穷南北之胜”的高度,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典型的意义。庾信汲取了齐梁文学声律、对偶等修饰辞技巧,并接受了北朝文学的浑灏劲健之风,从而开拓和丰富了审美意境,为唐代新的诗风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

庾信与南北文风的交融

?南北文风的融合

1、南北朝时期,就文学发展的基本状况而言,是南方优越,北方滞后,二者并不平衡。

2、政权的对峙并未造成文化的隔绝,这一时期南北文化之间的接触与交流仍然是广泛而深刻的。《北史·文苑传》概括地指出:“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这是南北文风差异的基本情况。

3、南北之间,通过使臣往来等途径,导致人才交流与书籍交流,并逐渐促进了南北文风的交融。

4、北朝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入北文士的推进与影响。

南朝民歌兴盛的原因

?地理环境。长江流域气候湿润、山川明媚,易陶养居民热烈浪漫情思、对享乐生活追求,形成以艳丽优美为特征的艺术趣味。(例如楚辞)

?经济发展。江南经济在南朝成为全国重心。

?思想观念。传统道德规范失去约束力,南朝是一个思想开放时代,追求人生快乐、感情满足乃一种普遍愿望。妇女往往愈矩不驯,专咏男女之情的民歌自然为人们喜爱。

?贵族好尚。士人开始追求精神享受、艺术趣味,绘画、书法、音乐在上层普遍流行。

活泼艳丽的民歌同样是关注重点。“王候将相,歌妓填室,鸿商富贾,舞女成群。

竟相夸大,互有争夺”南朝民歌的分类

?南朝民歌,始于三国东吴,迄于陈。南方民歌的兴盛主要是在东晋以后。留存总数近五百首,其中吴歌共326首,西曲共142首。分为“吴声歌曲”和“西曲”两大类。

?吴歌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现存的吴声歌中,以《子夜歌》、《子夜四时歌》、《华山畿》和《读曲歌》最为重要。

?西曲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郢、樊、邓(等几个主要城市,是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石城乐》、《莫愁乐》、《那呵滩》。

?“吴歌”、“西曲”是原有的名称。北魏南侵收录这两种歌曲,借用汉乐府分类,总谓之“清商”。后世沿袭,宋郭茂倩编纂《乐府诗集》,仍将这两种归为《清商曲辞》。?南朝民歌的特点一爱情的表现多具浪漫色彩,极少伦理因素考虑。诗中男女主人公,往往是“非礼”关系:萍水相逢、私相爱慕、偷情…有些明显写妓女生活——这在西曲中尤突出。这与当时社会风气有关——商贾的漂泊寄寓生活等;从诗歌美学意味上,表现出对人生幸福与快乐追求。

?南朝民歌的特点二以哀伤基调为主导。“非礼”而浪漫的爱情关系容易受阻受挫,易形成悲伤情调。从审美趣味和娱乐性来说,伤感情绪比欢娱更具美感,容易动人,因为美好的事物不能实现或受破坏,会在人们心中唤起对它们更为热烈向往与追求。

实际上整个晋南北朝文学均以悲哀为主导。

?南朝民歌的特点三语言出语天然,清新明朗。“慷慨吐清新,明转出天然”。即使较为鲜丽者,亦不同于文人式的华美典雅,而是浅俗的鲜丽.

?南朝民歌的特点四双关隐语大量运用。利用汉语谐音字和一字多义而构成,常和比喻象征手法结合使用。如“莲”—“怜”、“碑”—“悲”,避免了过于间单直露、一览无余表现,使诗歌感情在热烈大胆的同时又显得宛转缠绵,增加了语言活泼和形象的生动鲜明。

?形式以五言四句为主(约2/3),篇幅短小,风格明快,对五绝的形成有影响。

?南朝民歌的影响

?南朝民歌的兴起及传播,把新鲜血液输入到文人创作中。从鲍照到齐梁诗,雅俗结合成主主导取向,改变了诗之面貌。

?宫体诗的兴起亦于此相关.

?对诗歌形式的影响,如绝句

?对唐诗的影响:李白许多短诗,清新自然如《静夜思》脱化于《子夜四时歌》,“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直至清代,历代文人都有模拟现象。

?北朝文学

?概说:

?1、背景:北魏太武帝统一北方后,政局趋于安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孝文帝太和十九年(495)迁都洛阳后,推行汉化,中原文化得以沿续。

?2、文坛的复兴:北方文学在十六国与北魏前期极度衰微,文坛复兴始于孝文帝太和改革之后。《隋书·文学传序》云:“暨永明、天监之际,太和、天保之间,洛阳、江左,文雅尤盛。”

?北朝文学分期

?第一阶段:北魏初到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南朝宋到齐永明间).几乎没有文学活动.

?第二阶段:迁都洛阳到北魏分裂.(南齐末到梁武帝中大通间)孝文帝大力提倡文学:”及太和在运,锐情文学,固以颉颃汉彻,跨蹑曹丕,气韵高远,艳藻独构。衣冠仰止,

咸慕新风,律调颇殊,曲度遂改。”(《北史文苑传序》)

总的特点是:停留在模仿南朝文学的阶段,写作技巧比较单一.:”雅言丽则之奇,绮合绣联之美,眇历年岁,未闻独得.” ”(《北史文苑传序》)

“北朝戎马纵横,未暇篇什.孝文始一倡之,屯而未畅”(杨慎<升庵诗话>)

?第三阶段:北魏分裂至隋代统一.:温子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模仿南朝文学.

由南入北的庾信、王褒、颜之推

?北地三才

?1、温子升。梁武帝誉为“曹植、陆机复生于北土”。有《捣衣诗》:

?

?長安城中秋夜長,佳人錦石搗流黃。

香杵紋砧知近遠,傳聲遞響何淒涼。

七夕長河爛,中秋明月光。

蠮螉塞邊絕候雁,鴛鴦樓上望天狼

?邢邵、魏收

?邢邵:“北间第一才士”,诗歌取法沈约。

?《思公子》

?绮罗日减带,桃李无颜色。

?思君君未归,归来岂相识?

?言短情长,风格近于齐梁

?魏收:模仿南朝诗风,缺乏个人的特色。主要创作成就在文、赋一端。

?北朝三书

?1、颜之推和《颜氏家训》。

?颜之推因西魏攻陷江陵而被掳至关中,后历砥柱之险东奔北齐,其直接动机是寄希望于北齐处理南北关系的政策而能返梁,而从他一生对待北齐的态度中又可看出他依恋此地的矛盾心态。

?《颜氏家训》。从《颜氏家训·文章篇》中可见颜之推的文学观念,在南北审美旨趣交流碰撞的过程中,持折衷的态度。

?2、《水经注》

?3、《洛阳伽蓝记》

?北朝民歌的内容

?1、反映了北方的景色、风俗、生活和少数民族豪侠尚武的精神。

?2、反映战争。

?3、思乡之情。

?4、爱情和婚姻‘

?南北朝民歌的比较

?内容上,南曲几乎清一色的是情歌,写男女之事;而北歌除写男女情爱之外,还写了大漠风光,征战行役,羁旅乡思等内容。

?风格上,南曲婉约旖妮,缠绵哀怨;而北歌豪放粗犷,坦率爽朗。

?手法上,南曲多用双关、象征暗示等,细腻的表达情感;而北歌多坦露直率。?形式上,南曲多为整齐的四言或五言的歌诗;而北歌则于四、五、七言和杂言的灵活运用。

?用语上,南曲多绮丽精工,而北歌多质朴刚健。

?原因

?最重要的因素是地理因素,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性格气质的民族。南方人生

活在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桃红柳绿、小桥流水的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容易陶冶青年男女浪漫怀春的情思。而北人则生活在长城、大漠、风沙的自然环境中,容易养成粗犷豪放、尚武好勇的习性。造成这种南北文风的差异,不仅表现在民歌中,也表现在文人诗歌创作中。南北文风的融合,从庾信开始,一直到盛唐才基本完成。?文化背景不同:南方文人文化素质相对要比北人高

?政治环境不同:南方相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北方则政权更迭频繁,连年征战不断

?民族性格气质:南人含蓄,北人直露;南人深婉细腻,北人粗犷豪放;南人重文,北人尚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