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财政与金融研究】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问题及原因探析

●刘玉顺1,曲玮1,2

(1.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兰州730070;2.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北京100875)

内容提要: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多年的调整与发展,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推动力和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本文选取甘肃省具有代表性的21家企业,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从宏观经济环境、省内政策与社会环境、金融体系运作机制、企业自身发展能力等方面,对造成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困境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融资;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F83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1-0123-04

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和主要驱动力,在促进农村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经济欠发达的甘肃而言,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为了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应逐渐成为金融资源配置的重点领域。然而,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等不可控因素影响大,利润低,农户又缺少有效的财产抵押担保,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其在金融资源配置的博弈选择中处于弱势地位,金融支持的难以获得成为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因此,合理配置农业产业化金融资源,形成有效的资本支持,是促进甘肃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实现规模扩大和产业升级的必要条件[1]。

一、甘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金融支持

甘肃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多年的调整与发展,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尤其自2003年首批3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以来,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势头强劲,进一步加快了做强全省性主导产业、做大区域性优势产业、做优地方性特色产品的步伐,开工建设了一批起点和层次较高的优势产业项目,促使农业产业化经济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使全省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10家马铃薯加工企业,8家蔬菜加工及运储企业,其他企业3家,分别为酿酒原料生产企业,综合农贸市场和饲料企业。21家代表性企业的年均销售收入约10247万元,实现净利润1365万元,平均销售净利润率22.9%,平均投资利润率为17%,属农业企业中效益较好的企业。调查结果显示,2002—2008年这些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需求年均增长54%,中期贷款需求年均增长25%,平均资金需求为1500万元。2008年,马铃薯加工企业抵押、担保贷款分别占总贷款额的76%和24%,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比例为82%;蔬菜加工及运储企业抵押、担保贷款比重分别为82%和18%,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比例高达86%。企业发展面临资金短缺,融资困难等问题的严峻考验。

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困境的形成原因

深入分析发现,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融资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企业内源融资能力不足,贷款结构以政策性银行为主,缺乏多元化外源融资渠道;信贷需求旺盛,固定资产融资和流动资金需求量大,银行信贷供给难以满足;信贷资金供给结构性不足,可获得贷款与发展需要不匹配;贷款方式以抵押和担保贷款为主等。导致上述问题的原因可具体分析如下:

(一)宏观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不利于农业企业融资

1.政策扶持力度难以满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需求。

长期以来,无论是经营战略、管理能力还是操作方式上,国有银行贷款的主导方向仍主要倾向于大企业,而对中小企业融资仍存在体制性歧视。为克服这一局限性,国家不断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政策,并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比例。2005年,国家发改委联合财政部共同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以融资担保、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多种形式,为部分中小企业发放过一定的专业支持资

123

金。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首先由于这些资金对于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而言,仍是杯水车薪;同时,专项资金在使用上对企业资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制约了其适用范围;此外,中小企业存在产权模糊、信用水平低下等因素加大了其获得信用贷款的难度。

2.农业类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直接融资的方式主要有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在企业上市方面,甘肃省主板市场上市公司21家,占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总数的1.29%,募集资金171.4亿元,占沪深两市总市值的0.38%;在债券发行方面,全省仅3家大型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甘肃省尚处于探索起步阶段[2]。尽管政策支持创新型企业直接上市融资,但受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制约,甘肃省目前可供中小企业融资的专门股票市场尚不健全,农业加工企业的基本条件多数达不到相关要求,有待进一步规范,利用证券市场融资的可能性较小。

3.从宏观管理部门来看,缺乏统一的企业服务管理机构。

国家发改委下设的中小企业司是我国具体负责协调和指导中小企业工作的政府职能部门。然而农业产业化企业虽具有中小企业的普遍特征,但产业的弱质性更加明显,因此更加需要专门的服务管理机构加以引导扶持。目前农业部乡镇企业局虽然负责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管理工作,但涉及面小,且与中小企业司的行政职能有所重叠,存在多头管理问题,其引导扶持作用发挥有限。就隶属关系而言,农业产业化企业既不属于工业亦不属于农业,在管理体制上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以农业部门为主的管理机制有利于龙头企业对基地的带动,但在产业的升级换代、创新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制约。

(二)省内政策与社会环境对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自1998年以来,甘肃省逐步提高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视程度,先后编制了《甘肃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出台了《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认定扶持管理办法》、《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意见》等政策,并于2000年开始筹集专项资金支持全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2008年出台了《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意见》,重点就改善“三农”金融服务、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等方面提出了6条具体实施意见。2009年初,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中小企业贷款问题突出的严峻形势,省政府提出了进一步加大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提高对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和农民的授信额度,建立与中小企业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等举措。

在省财政、经委与相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甘肃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得到了快速发展,全省共登记注册信用担保机构71户,其中县域担保机构20户,注册资本金15亿元,累计为2400多户企业提供担保贷款39.5亿多元,初步建立了以政策性担保机构为主体,商业性和互助性担保机构为补充的担保体系。从各省投资基金创办情况来看,截至2009年2月,江苏有创业投资基金82家,浙江58家,陕西9家,甘肃仅1家。由此可见,甘肃省金融支持企业发展已开始起步,但较其他省份仍有较大差距。

1.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中央财政投入有限,中小企业融资基金由地方政府主导,但甘肃省财力薄弱,导致政策性扶持资金量相对于企业的资金需求量缺口较大。2008年,全省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扶持资金仅2000万,通过争取国家专项资金与地方财政投入等途径,每年累计投放扶持资金不到8000万元,其中用于支持农业类企业的数额更少。而广东省财政从2003年起每年拿出2亿元作为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汽车城广西柳州市仅2008年就拿出2.7亿财政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与这些地区相比,甘肃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设立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中小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发展尚未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

2.政府服务与企业融资工作关系密切。

在西部欠发达地区,企业对制度环境的敏感性远大于市场力量的作用,政府行为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对市场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干扰。部分政府部门通过其控制的审批权等行政资源对企业进行不合理管制(如乱收费),以增加部门利益,严重打击了中小企业发展的积极性。然而,作为另一极端,部分地方政府又存在过分袒护企业的倾向,不仅不规范企业的信用机制,而且变相鼓励企业拖欠偿还银行贷款,致使区内企业信誉整体偏差,最终导致企业贷款难问题的出现。调研中发现,地区间企业信誉差异较大,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对企业贷款信誉的导向。由于政府的地方保护主义倾向,迫使银行不得不采取停贷等措施。

3.企业贷款抵押担保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担保机构规模小、发展缓慢。调研发现,全省农业企业贷款担保机构发展相对缓慢,规模较小,贷款额度较少,信用担保体系各项指标与全国差距甚大。截止2008年年底,全省担保机构71户,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9.2%;担保机构平均注册资本3398.03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59.4%;累计担保总额39.5亿元,仅为全国平均数的9.1%;受保企业户数7913户,仅为全国平均受保户数的35%;实现收入1422万元,仅为全国平均数的3.7%。信用担保属高风险、低收益行业,因风险补偿政策不到位,全省已有12户担保机构逐步退出了融资担保市场,社会资本进入担保行业的势头相应减缓,担保体系发展前景堪忧。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农业担保机构主要由财政出资,挂靠政府有关部门,激励机制不健全,开办担保业务的积极性不高。三是对企业取得信用担保规定了过高的条件或繁琐的程序。企业要取得抵押担保贷款,需到相应中介部门办理抵押贷款手续,而评估登记有效期限短,为此企业在一个贷款期限内要重复进行资产评估登记,重复交费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四

124

是评估费用高。一次评估费用一般为3万 5万元,而担保公司担保利率占到银行利率的50%,同时贷款期内的重复缴费导致评估费用高,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五是资产评估中介服务不规范。对抵押物的评估往往不按市场行为准确评估,随意性较大,形成了银行在贷款审批时对抵押物的缩水。六是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缓慢。目前我国产权交易市场发展缓慢,服务于农村的产权交易市场更是罕见,且缺乏统一的规范和约束,导致担保品的处理和回购困难,抵押设定债权也不能有效实现。对于主要以农业企业为交易对象的农村金融机构而言,很难通过产权交易市场迅速变现各种贷款担保品。七是保证人资源相对不足。银行信贷管理办法规定保证额度=N①?(资产总额-负债总额)-已为他人提供的各类担保余额。大部分企业由于资产不足,提供的保证额度难以达到被担保企业所需的资金额度。同时,农业小企业经营规模较小所拥有的其他企业资源较少,信用度不高,关联企业少,寻求贷款保证人比较困难。

(三)金融体系运作机制和规则不利于农业类企业信贷需求的满足

随着商业化改革的推进,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普遍遵循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的经营原则,注意防范金融风险,规模小、风险大的农业小企业自然不能获得银行的青睐。银行业普遍存在着对小企业贷款意识不强,对小企业信贷政策不配套,贷款担保方式不灵活,创新意识不足,业务产品推介不够等问题,农业小企业信贷融资困难重重。

1.农村金融网点收缩。

随着股份制改造的逐步深入,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权上收,县级支行只有存款、盘活资金的任务。乡村甚至不少中心集镇网点空白,给企业在存取款项、汇兑结算、贷款申请等方面带来诸多的不便,农村金融服务的弱化和金融网点的收缩极大地制约了其信贷支持的获得。在分析贷款未获满足的原因时,45%的企业认为是受银行信贷规模或审批权限的限制,48%的企业认为因抵押、担保不足而未获得。

2.金融服务体系设置不利于农业类中小企业贷款。

我国的金融体系是以信贷配给等行政手段控制银行的贷款规模,利率未完全市场化,银行无法通过利率调整来控制贷款风险,导致金融机构在大项目、大客户上的竞争加剧,造成信贷资金向中长期大项目、大中型企业集中,忽视了对成长性行业企业的支持培育,进而导致信贷资金对县域经济、中小企业以及政府引导发展产业的支持力度减弱。

3.支农产品创新力度不够。

涉农金融产品单一,服务功能不够完善,不能满足企业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在抵押贷款方面,规定抵押物范围狭窄,抵押率低。大部分农业企业每年只收购1次生产原料,所需资金量大,按照企业提供的抵押资产进行贷款,很难满足企业的需求。企业资产中,许多土地使用权为集体所有,无法办理使用权抵押;拥有的机器设备价值低,可获得的贷款数量极少。而当前银行对农业企业的资信认定是以大企业的指标作为参照标准,定量指标占80%,定性指标仅占20%。据此要求,对于经营规模小且财务报表不完整、不规范、不真实、甚至无报表的农业小企业,自然难以获得商业银行的贷款支持。

4.金融机构合力支农意识薄弱。

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单一,未能有效发挥其作用;农村信用社实力弱,难以承担支持经济发展的重任,在信贷投入和资金运营方面往往力不从心。由于其长期定位于服务“三农”,支持工业发展的能力和经验不足,防范风险水平较弱,不足以在支持优势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保险机构经营险种仍然停留在传统产品上,农村保险市场基本上没有开拓,无法涉及对农业产业化相关优势产业的支持。

5.对农业企业贷款风险控制严格。

甘肃农业产业化企业大多从事农产品的初期加工,产品价格利润空间小,市场竞争力弱,承担风险的能力低。随着银行商业化、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其防范风险机制不断增强。金融危机以来,银行普遍上收贷款权限,严格贷款发放程序和条件,重视对企业财务状况和信用状况的考察,并要求提供抵押和担保。部分银行还加大了对信贷员的考核力度,因放款不慎给银行造成损失的信贷员将面临下岗的危险,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融资困难。

(四)农业企业自身发展能力不足,难以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

1.有效抵押不足。

全省现有龙头企业带动型经营组织1576家,以中小型企业居多。2008年末年销售收入超过5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仅3家,96.7%的企业销售收入都在5000万元以下。调查发现,马铃薯加工企业最低注册资本100万元,最高也不到3000万元。大多数农业产业化企业起步晚,规模小,家底薄,有效资产存量少,而要取得扩大再生产贷款必须有可行的担保单位和抵押物,但由于其自身抵质押不足,信用评级低,寻求担保单位较难,其生产经营所需资金往往因此得不到满足[3]。

2.企业信用等级低,信用意识不强。

企业信用等级是商业银行确定贷款风险程度、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重要依据。农业产业化企业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获利空间小,大部分企业信用等级评定低,达不到银行发放信用贷款要求信用等级AA(含AA)以上要求。以甘肃省25家蔬菜龙头企业为例,AAA级企业1户,仅占总数的4%,AA级3户,所占比例为12%,A级12户,占48%,其余均为A级以下企业,占36%。而信用等级较高的企业也存在不良贷款记录。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也不敢轻易向企业贷款。因此,信用评级水平低直接导致较难获得银行信贷资金支持。

3.企业经营管理落后,财务管理不规范,环保不达标。

125

本次调查的企业中仅有3家是股份制企业,其余均未建立起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治理机制不透明、不规范,经营中随意性大,变化快,增加了银行评估、授信及贷款跟踪管理的难度。同时,企业经营规模较小,普遍存在对财务不重视、会计核算不规范、账务处理随意等财务管理不规范现象。由于经营和财务管理能力低,大多数企业不了解金融机构对融资制度、担保制度的信息和技术,缺乏建立对外信用度的经验和能力,导致基于财务报表借贷模式的传统贷款分析技术失效或不可行,不得不借助于严格的抵押担保。总之,企业财务信息透明度低、可信度差,金融机构无法通过对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判断出企业真实的信用水平,导致不良贷款的风险可能性也大大增加,使金融机构不敢向农业企业贷款。此外,很多企业缺乏环保设施与手段,尤其是马铃薯加工企业的污水处理设施缺乏、薯渣循环利用率低,影响到银行对其环保指标达标情况的评估。

4.企业自身积累低,内源融资不足。

一方面,大多数企业管理者缺乏对内源融资重要性的认识,自我积累意识淡薄,内部利润分配中存在短期化倾向,缺乏长期经营的思想,很少从企业发展的角度用自留资金来补充经营资金之不足。另一方面,农业类企业赢利水平普遍偏低,留存收益偏少。由于农业企业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平均利润水平不高,因此仅依靠利润留成作为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远远无法满足企业投资发展的需要。

5.面临自然灾害与市场波动等多重不可抗力风险。

农产品的自然属性易给生产经营者造成损失,如鲜活农产品不及时销售与加工就会腐烂变质,给经营者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原材料市场波动对农业企业的影响也非常大。尽管一些初具规模的企业通过订单保证每年一定数量、质量和价格的原材料稳定,但由于农产品有很长的种植期,受气候、市场等因素的影响,收购价格仍有较大波动,造成企业生产经营成本风险增大。这些都是银行不愿提供贷款的重要因素。

6.难以形成价格同盟和知名品牌,市场风险大。

以马铃薯加工企业最为突出。由于企业数量多,缺乏行业协会的统一协调,无法形成价格同盟,市场压力主要来自企业间的无序竞争与竞相压价,造成产品价格下滑,难以形成知名品牌。同时,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缓慢,既承担漫长的生产经营风险,又承担市场行情变化的风险。

三、基本结论

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对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整个产业竞争力和效益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起着引领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其在资本运作和融资方面具有先天的弱质性。

一是内在弱质性。甘肃省农业生产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农产品供求弹性小,企业面临着严峻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可以说农业经济发展非常脆弱。近年来,虽然农业产业化发展逐步形成规模,但一些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偏小,自有资金匮乏,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弱,资信等级低,获取担保贷款能力差,自身发展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直接影响到企业融资规模和融资效率。

二是外在弱质性。首先,银行信贷和直接融资方面。由于龙头企业单笔借款额度小,商业银行监管难度大、风险高,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高,因而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往往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度倾斜,且对农业龙头企业的贷款条件往往高于大企业,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龙头企业的发展。当前要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向金融机构贷款所需的信息披露机制,适当调整诸如会计信息、生产运行等一些指标的测评方法,以降低企业披露经营信息可能带来的风险成本,切实解决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还要加强金融创新,增强服务的灵活性,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其次,政府支持方面。政府应加大财政政策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贴息资金、担保资金、支农风险基金等协作辅助机制,发挥财政公共支出对龙头企业融资的杠杆作用。政府还应着力构建以政策性银行为核心,包括政策性担保机构和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内的龙头企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通过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信用担保和保险业务帮助企业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防范机制。特别是,政府应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政策扶持力度,在立法、税收和建立农业风险基金等方面给予支持,利用利益导向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政策性与商业性相融合的农业保险体系,发展政策性农险与商业性农险互为补充的农业保险模式,使保险机构愿意和至少能够维持经营,也使被保险人能以他所能承担和接受的保险价格积极参与农业保险。

基金项目:本文为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甘肃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融资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N系数取值按照企业信用等级确定,一般取值为1。

参考文献:

[1]于倩.甘肃特色农业产业化中的金融资源配置[J].经济观察,2008,(3):83-84.

[2]朱发奎.对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思考[J].甘肃金融,2010,21(6): 20-21.

[3]李敏.建立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体系的思考[J].中州学刊,2007,(6):61-63.

[作者简介]刘玉顺(1974—),男,甘肃社会科学院,主要从事农村发展研究。

曲玮(1968—),山东龙口人,博士,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村发展研究。

[收稿日期]2011-12-11

责编:董积生;校对:正融

126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创建农业合作社联合社

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创建农业合作社 联合社 近年来,镇委、镇政府团结带领全镇广大人民群众,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己任,本着“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的原则,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实现企业+农户+超市的产业组织形式,发展“市场连接型、龙头带动型、专业协会引导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我镇现状和存在问题 我镇现拥有耕地面积75000亩,旱地面积10000亩,山林13000亩,河流总长度368公里,渔船总数348艘。我镇虽然在保障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上取得较大成绩,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龙港的农业与工业间、城乡与城区间的发展仍有差距,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抗风险能力较差,传统的耕作方式依然存在,农户缺乏对土地流转法律观念的了解,农田抛荒现象屡有出现,粮食生产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 二是营销人员缺乏,销售信息不畅,出现流通环节多,中间销售资金份额大的问题。 三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产品生产附加值不高。

四是配套设施不健全,缺乏最基本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保鲜贮藏室,形不成商品经济。 二、创建农业联合社的重要意义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业联合社)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和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职业农民的整合。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举措,是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有效方法,更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三、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的职能和作用 (一)完善组织,创新模式 我镇以联合社为龙头,以“企业+农户+超市”的模式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效益,着力完善组织体系,探索发展新模式,努力落实上级有关文件政策要求。从三农工作大局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组织各专业合作社兴办实体农产品加工企业和资金互助,逐步扩大生产领域,逐步扩大经营范围,实现农工商一体化发展,构建适应我镇城乡统筹发展需要的经济实体体系。着力提高联合协作,共同辅设致富路。作为一个跨行业,跨区域,跨实体的联合性团体组织,以扎实工作作风,有效的服务理念,积极联合,吸纳各种形式,各种类型的涉农经济组织和经济股份加入,实现农民专业合作

浅析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金融支持

浅析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金融支持 发表时间:2019-01-03T10:27:33.5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4期作者:叶茂林[导读] 摘要: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金融主体的作用,进而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是目前思考的重点。 中国民生银行苏州分行江苏苏州 215000摘要: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金融主体的作用,进而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农业发展,是目前思考的重点。文中首先从农业产业化金融需求主体与供给主体入手,就金融主体及其金融支持现状进行分析;然后结合总结归纳法,就当前我国金融支持中,在金融支持体系、金融供给主体以及信用担保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根据上述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此促进我国金融主体对农业产业的支持。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农业贷款引言: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农业生产活动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从而有效地推进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融资难等问题仍严重制约着农业产业化发展。对此,笔者就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金融支持问题展开探讨,以期为解决广大农户及农业企业的融资问题提供参考,从而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 1 农业产业化金融供需主体及现状分析 1.1 需求主体及现状分析 目前,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金融需求的主体主要是农户以及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企业。其中,农户是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基本劳动力,由于其生产经营活动大多集约性和规模性,所以在资金需求方面,主要用于生产资料、设备的购买以及设施建设等。对于农户来讲,通常又将其类型分为贫困型、普通型和市场型三种,不同的类型拥有不同的资金需求。农户在资金方面的需求呈现出短期、分散和少量的特点。同时,在金融支持方面,由于农户可抵押资产有限,所以融资的渠道和方式大部分来自财政支持、农村信用社以及民间小额信贷等。而对于融资规模较大的,通常是一些农业企业。这部分主体对资金的需求较大,需要更多的金融支持。目前,部分中小农业企业在融资方面,还受到很多的限制,主要受自身资产的限制。 1.2 金融供给主体及现状 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方面的金融供给主要由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此外还有国家财政、资本市场以及农户或农业企业自身的资金。根据金融支持的形式,可以将农业产业化金融供给主体分为间接性与直接性两大类型。其中,间接性金融供给主体主要是由我国银行构成,包括商业性金融机构和部分政策性银行,直接性金融供给主体即为资本市场。 1.2.1 商业性金融机构 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农户的资金需求同步增长,而商业性金融机构作为满足农户金融需求的主要来源,却未能实现高效率的融资。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该融资渠道未做到供需双方信息对称。农户贷款在整个商业银行中所占的比重不大,说明供需双方还存在很大的差距。而对于农户这个群体来讲,作为我国最大的一个群体,其在贷款方面的需求很大,但很多商业性银行由于多种原因没有重视这部分贷款需求。 1.2.2 政策性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属于典型的政策性银行,其主要的业务是致力于加快我国农业建设,但对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中仍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仅对粮棉油流通领域提供金融贷款服务。此外,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等诸多方面,缺乏政策制度的支持而难以落实,导致在支农业务方面显得比较单一,难以满足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多样性金融需求。 1.2.3 直接性金融供给主体及现状 直接性金融主体也是主要的供给方,即资本市场。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企业可以通过上市融资的方式,从资本市场中获取大量资金。这种融资方式对于农业企业自身条件有较高要求。由此,在实际情况下,往往造成那些资金实力不足的中小型农业企业无法参与。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企业的上市情况并不常见,即使是已经上市的农业企业,其股票发行量以及筹资总额也占比较低。此外,上市的农业企业所募集的资金实际上大部分都用在了其他环节中,并没有对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产生较大的促进作用。 2.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的问题 2.1 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 就目前来看,我国农业产业化相应的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商业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等各金融供给主体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导致资源利用率低。如我国农业领域的政策性银行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目前该行的主要业务为支持收购信贷,而农村扶贫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业务则由国有控股商业银行负责,从而导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单一。商业性金融机构则主要包括中国农业银行以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然而在部分地区中国农业银行撤并了大批村镇网点、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只存不贷,从而造成该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融资困难、农村资金外流等问题。 2.2 金融供给主体不完善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金融供给主体分为直接性以及间接性两种。直接性金融供给主体是指通过发行债券和股票等形式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然而根据我国证券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大部分农业企业远远达不到进入这些资本市场进行融资的标准。此外,已经上市的大型农业企业虽然能够通过直接性金融供给主体来筹得资金,但实际上投入农业产业化环节的资金并不多。间接性金融供给主体是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主要融资来源,但金融企业的逐利本质使其对效益性和安全性更为看重,从而导致贷款门槛高、融资困难。综上,目前我国金融供给主体并不完善,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需求。 2.3 信用担保体系不完善 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业金融支持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尚未完善,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信用观念、法制观念滞后,以及信用担保的意识淡薄的情况。此外,许多农户不具备可抵押担保的资产,无法达到申请信贷的要求标准,而第三方担保机构对于农户而言负担较重,对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造成了较大的影响阻碍。 3 完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金融支持的建议

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调查报告

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调查报告 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调查报告 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调查报告县委、政府: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在经济利益上依据平均利润率的产业化组织原则实施产加销一体化,形成生产和流通利益共同体,把农户和市场联系在一起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为了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参考依据,产业化办公室对全县第一季度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情况及其它基本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以进一步探索我县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的措施和途径。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 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根据全县23个乡(镇)摸底调查,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呈上升趋势,已实现总产值4711.15万元。其中: 1、种植业产业化情况: (1)优质茶园建设: 完成201X亩优质茶园建设项目,已通过验收,目前正在设计今年1000亩优质茶园建设项目的实施方案。 (2)栽桑养蚕: 完成了5000亩老桑园管护工作、1160亩新桑园的嫁接工作,已备齐了1500张养殖春蚕所需的物质和蚕种。

全县订单农业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全县已实施订单种植面积6800亩。主要订单品种有食用玉米、魔芋、芋头、辣椒等,涉及全县5个乡9个村866户农户。 (4)无公害产品: ①山药: 全县已完成800余亩山药的育苗和整地,主要集中在老场乡。 ②茶叶: 全县已完成15000亩茶叶的春季管护,并采春茶15000公斤,产值约60万元。 ③西瓜: 已完成3000亩西瓜的种植技术培训和生产资料及种子的准备工作。.freekan.④油菜: 全县45000亩油菜长势良好,防病治虫工作已落实完毕。 2、畜牧业产业情况: (1)畜牧业龙头企业1---3月份情况: ①二郎山牧业: 发展养羊联产户25户,每户5只;羊场产纯种波尔羊102只,产值102万元。 ②四川隆生(天全)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发展二郎山山地鸡1.5万只;发展养鸡大户8户(平均每户一次饲养1000只以上)。 ③帝豪羊业: 已向全县农户签定养羊1000只的合同,现已发放170只。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趋势及政策措施 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主任 郑文凯 ---------------------------------------------------- 尊敬的孙老还有王副主 席,朋友们、大家好!我很荣幸有 这个机会参加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 举办的光彩事业与农业产业化论 坛。受我们农业部刘副部长委托, 我代表农业部产业化办公室对光彩 事业促进会发展10周年,并对此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村经营体制的创新,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大有可为、大有发展作为的一个新领域。近年来,许多非公有制企业已经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根据会议的要求,下面我把我们当前国家产业化发展的状况向各位做一个介绍。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业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新阶段农村工作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近年来,随着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呈现出新的发展特点和趋势。

1、中西部地区整体跟进,整体发展水平提高。把培育壮大农村企业和壮大产业化组织作为重点。有利的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据我们2002年底对农业产业化统计,全国有各类产业化组织总数是94000个,比2000年增长了41.6%。同时中西部涌现了一批九山游子、双汇、蒙牛等一大批排头兵,体现了中西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巨大潜力。 2、产业化领域拓宽,龙头组织结构区域合理。近几年越来越体现出农业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展现了农业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产业化组织按产业分类,种植类占44.8%,畜牧业占 24.1%,水产化组织占8.2%,林特产业占10.4%,还有其他类型占10.5%。 3、完善产业化发展动力机制。企业和农户建立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和内在的动力。目前全国各类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连接方式中,合同方式占51.9%,合作方式占12.6%,股份合作方式占13.3%,其他方式还有22.2%。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比较稳定的利益连接方式所占的比例达到77.8%。这些在实践中也有丰富的内容,主要一是规范定单内涵,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定单现在不仅包括订购数量、质量,还充实了最低保护价、提供系列化服务等内容,有的还增加了企业担保、银行贷款、政府贴息解决农户资金不足的条款。二是引入保险机制,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有的参加了商业保险,

农业产业化集团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集团化现代化的经营模式、前景和措施 (一)、我国农业产业化、集团化的现状分析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有效途径,实施产业化战略可以推动农业的大发展,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决定的:一是进入市场的需要。如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如何保证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如何抵御市场风险,这些问题在 90 年代以后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之后变得日益突出。二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需要。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效益不高,比较利益低下,严重影响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这是当前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农业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但主要是农业政策、农业投入以及科技在农业中的运用。如果对这些因素进一步细分和具体化,除了农产品价格水平及其与工业品的比价关系这一影响农业比较利益高低的重要因素外,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农业专业化分工状况,以及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各环节的相互关系等因素,都对农业效益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这些已经为我国农村走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所证明。 山东省自 1993 年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以来,全省农业“龙头”企业已发展到 1.3 万个,连接 700 万个农户,带动基地 5500 多万亩,全省已确立 18 个主导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推动山东农业出现新突破,农业经济全面增长。过去农民只得到生产环节的收益,而实行农业产业化,还可以从农产品加工增加值和流通利润中分享一部分。而黑龙江省由于近年来积极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各地对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收到了显著成效。如双城雀巢公司投资4.3 亿元,日处理鲜奶530 多吨,带动了全市27 个乡镇和附近市县乡镇奶牛饲养业的发展。现在黑龙江省的经济作物也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亚麻、甜菜等经济作物加工企业增多,市场竞争能力增强。海南省近年来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抓住反季节瓜菜、热带水果、海淡水养殖几个主导产业,组织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贸工农、产加销有一体化,同时下大力气解决了运输流通环节严重妨碍农产品市场实现的难点,推动了海南市场农业的大发展,农业比较利益大为提高。实现了农业增加值、农业纯收入连续三年以两位数增长,粮食连续三年夺丰收。 近年来政府尽可能地采取了一些支持、加强农业的措施,但是,目前我国财政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业,虽然一些地方政府可以从各自的实际出发创造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的“地方小气候”,但是从全国广大农村以及庞大的农垦系统来看,至少在近期内是不可能得到这种资金投入的。因此,在我国现阶段,提高农业比较利益,主要应通过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来实现。可以说,事实证明,沿着这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农垦企业的兴旺发达是确定无疑的。 (二)、广东农垦热区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分析广东垦区自改革开放后,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加速进行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 “八五”以来,进一步实施“巩固提高农业,主攻工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战略方针,广东农垦热区农业产业化的规模和速度有较大较快的扩大及进展。 1 、建立了一批区域商品基地。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环节,也是“龙头企业”依托和赖以生存的条件,目前,已建成或初步建成的区域性基地有:湛江垦区的糖蔗、剑麻、橡胶、水果茶叶和禽畜饲养、养殖基地,茂名垦区的水果、橡胶、蔬菜、茶叶、禽畜饲养和水产养殖基地,阳江垦区的水果、橡胶、海水养殖和生殖和生猪饲养基地,揭阳垦区的水果、高档茶生产基地,汕尾垦区的海水养殖、优质稻生产基地,总直的乳制品、无公害蔬菜和花卉生产基地等。其中大部分“基地”可以为广东农垦热区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奠定得天独厚的基础。 2、“三高”农业规模不断扩大。至 1997 年底,其累计面积达到 106.05 万亩,年出栏 5000 头以上的养猪场 13 个,万头以上的猪场 5 个,生猪饲养量 44.2 万头,鸡 300 万只,饲养奶牛 2000 头,

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作者:ZHANGJIAN 仅供个人学习,勿做商业用途 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摘要:特色农业产业化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地发展,而农村经济地发展又离不开金融支持,金融支持对特色农业产业化起着重要地推动作用.一个完善地特色农业产业链金融支持体系不仅需要为特色农业产业链中各资金需求者提供充足地信贷资金,还需要与特色农业产业链中各参与者之间在信息、技术、保险等各方面进行有效沟通和联系. 关键词:特色农业产业化;农业价值链;金融支持 特色农业就是将区域内独特地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地名优产品,转化为特色商品地现代农业,而特色农业产业化是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围绕”特色”进行农业生产或提供服务,以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具有一定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地现代化农业.但是,特色农业产业化地发展,离不开资金地大力支持,充足地资金支持对特色农业地发展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以河北省赞皇地大枣产业为例研究其特色农业产业化中地金融支持,分析特色农业产业化中金融支持存在地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河北省赞皇大枣产业及金融支持现状 河北省赞皇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赞皇大枣之乡”.全县大

枣种植面积达到3万公顷(45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地1/4.2004年5月,赞皇成立了赞皇县大枣协会,主要职责是为枣农提供产、供、销服务,负责协调价格、培育引进新优品种、推广普及新技术、组织大枣深加工、打造品牌、搞好产品包装、实行产业化经营、发掘整理研究枣文化等.通过不断地发展,赞皇涌现出了阳泽约6666.67公顷(10万亩)大枣科技示范园区、南壕科技示范区等精品工程,2010年,全县大枣产业总计年收入2.3亿元,人均增收1000元,占人均纯收入地1/3,年增财政收入1800多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地22.6%,大枣业已逐步发展成为赞皇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地支柱产业,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地有机结合,形成了特色产品模式、示范农业模式和景观农业模式相结合地特色农业. 赞皇大枣产业地发展离不开金融地支持,为赞皇大枣产业提供金融支持地机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扶贫互助社和专业合作社 赞皇扶贫互助社由县民政局登记注册,县扶贫办管理,资金来源主要为河北省15万元地扶贫资金和不超过扶贫资金75%地村民互助金,互助金“不出村,不吸储”,每股500元,最多可人4股,不计息,社员使用资金实行互保、联保,最高可获5000元贷款,最长期限1年,资金使用费率5.92‰,按季付费,随贷随还. 专业合作社由同一产业地经营者组成,并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提供产供销一条龙地技术、信息等服务.例如,于2007年8月成立地赞皇县大河道大枣专业合作社,大河道专业合作社在工商部

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材料

XXX养殖有限公司 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材料 XXX有限公司于2008年1月成立,位于XXX,总经理XX,注册资金48万元。公司距XX公路7公里,拥有一个养殖场,总占地40亩,建设温室猪舍7000平方米,厂房近700平方米,饲料库房300平方米,办公用房500平方米,及排水、供水等其他附属工程建设。总投资1020多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16万元,年产生猪7300头。经过几年的发展,公司现已取得承德市种猪生产认证,年可向社会提供种猪2000头。2010年1月被河北省畜牧局认定为河北省无公害畜产品产地。 XXX有限公司采取“专业合作社+产业基地+农户”的运作方式,上连XXX有限责任公司,下连产业基地和养殖农户,以促进生态有机猪养殖产业发展为目标,以为养殖农户提供科技和营销支撑为己任,实行统一培训,统一供料,统一防病灭病,统一销售,统一核算分配的“五统一”经营管理模式。为公司成员和养猪户提供生态有机猪养殖产供销全程服务。公司重大事务、财务公开透明,实现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在公司内部形成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产权明晰、结构合理。 一、主要工作 1、积极开展科技养殖培训,为养殖农户提供科技支撑 生态有机猪养殖是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行业,掌握科学的养殖技术,是养殖成功、取得良好效益的基础。为把养殖技术传授到养殖户手上,转化为高效生产力,我公司长期聘请了5名经验

丰富的中、高级农牧师,举行定期培训,并有专职技术员9名,为14个行政村的650户养殖户提供常年的养殖管理和技术支持。公司全年为成员和养殖户提供养殖技术服务,积极协调解决成员在养殖过程中遇到的疑难技术问题,组织技术人员联合攻关,避免病害损失。避开了销售淡季出栏猪压圈的困扰,既降低了养殖成本,又改善了生猪品质。到市场需求旺季时,公司的批量出栏生猪大受京津唐客户欢迎。 2、建设高效营销机制,为养殖户提供营销支撑 市场营销是生态有机猪产业发展的关键,市场营销组成员常年奔波于京津唐主要客户之间,在销售的同时搜集需求信息,专业社根据市场需求制定生产计划,按计划与成员签订购销合同,全部收购销售本社组织生产的生态有机猪产品,同时积极解决养殖户技术、资金、运输方面的难题,公司为成员和养殖户“一个示范带动,两个有效支撑”的全程服务工作深入开展,在XXX 生态有机猪养殖产业中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 二、效益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们的膳食结构也有温饱型向营养性、健康型、环保型转变。对生活所需猪肉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通过市场考察和食品检验监督部门认定,目前的猪肉质量确实存在许多问题,甚至危害人身健康。如猪肉颜色变淡、口味差,肌纤维粗,肉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超标,如金属、激素、兴奋剂等达不到安全标准,广大消费者迫切需求提高猪肉的品质和安全性,生产安全优质猪肉。为此,我们引进国家高新技术,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汇报

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汇报 今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来抓,农业产业化得到稳步发展。今年三季度,我市实现农业总产值94.57亿元,占计划目标8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0048元,占全年目标81%。现将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自愿为原则,以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培育形成了主导产业。在粮食生产上,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品种,推广“山川紫”(紫心甘薯)、“高系”14号(黄心甘薯)等优质品种约6000亩;示范种植天优826、特优138等优质水稻面积538亩,辐射带动面积1.2万亩。去冬今春冬季瓜菜种植面积26.5万亩,推广新品种15个以上,新技术10项,年育苗量2.5亿株。采取“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的饲养模式,规模养猪场534家,禽类专业孵化场82家,规模养禽场1972家,蛋禽规模养殖场16家。目前鸡出栏量3549万只、猪出栏量29.18万头。以椰子、橡胶、胡椒、槟榔、油茶为主的热带经济作物和以荔枝、龙眼、香蕉、莲雾、柠檬为主的水果种植业,种植面积达到58.5万亩。南

美对虾苗产业,年生产销售对虾苗760多亿尾。 (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壮大。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工作,促进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目前,全市共有各类农业龙头企业13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11家;农业专业合作社有531家,家庭农场有70家,经营土地面积6890亩。深入开展以“运行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社员技能化、产品安全化”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五化”创建活动,创建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13家,市级示范社19家。 (三)农业品牌规模进一步扩大。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围绕我市名优特品种,大力推行品牌认证,积极申报绿色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国家、省名牌,鸡、椰子糖和罗非鱼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先后打入市场,并迅速成为倍受省内外客商青睐的知名品牌。目前,全市共有农产品商标872个,其中:国家驰名商标3个,省级著名商标19个,省名牌农产品3个。“三品一标”认证20个,其中: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绿色食品认证6个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2个。 (四)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我市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科技领先、生态高效、循环利用、效益优先”原则,围绕“现代、高效、示范”目标,立足本地资源和产业特色,整体谋篇布局,突出主导产业、规模生产、功能配套,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去年,3个基地被评为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称号,今年,3家基地又获得了省级现代农业示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赵泽红 沾益县农业局 655331 摘要:本文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问题对策 农业产业化经营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当前,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经成为农村新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成为应对入世挑战,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和依托。近些年,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1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立在家庭经营基础上的,是公司、农户等市场主体在经营服务环节上的联合,充分体现了农业合作经济的本质。农村改革以来出现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公司+农户”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公司根据客户的需要,组织指导农户种植养殖,并负责产品的推销,起到了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作用。事实上,公司与农户的结合是所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组织形式。在西方国家也是如此。根据国际合作社联盟的定义,农业合作经济,就是农户联合起来办企业为自己服务。这个企业可以是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是农产品销售企业,也可以是农业生产资料购销企业,或者综合经营的企业。公司是合作组织成员联合投资、共同拥有并民主管理的,可以说是“农户+公司”,许多国家的农业合作组织的基本形式是“农户+公司”;我国目前的产业化经营中,公司是农户以外的市场主休投资兴办并管理的,是“公司+农户”。随着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不断做大,所联系的农户越来越多,如果龙头企业与每一农户都签订合同,运作成本就会很高,还会遇到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需要一个中介服务组织,协调公司与农户的关系。正因为这个现实的需要,目前我国有众多的知名农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化运作方式,已从“公司+农户”向“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如内蒙古草原兴发集团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带动农户走上通过饲养“草原兴发羔羊”、“草原绿鸟鸡”脱贫致富的道路。“农户+公司”中的公司,是农户投资兴办的,因而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实行传统合作经济的原则,形成“共享、共担”机制。“公司+农户”中的公司,投资主体不是农户,完全采用合作经济原则是不切实际的,但可以通过别的方式,如公司与农户签订合同,无偿或低偿地向农户提供系列化服务,确定保护价,包销农产品等,使公司与农户形成“共享、共担”机制。本文主要讨论“公司+农户”这一组织形式。 2 农业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龙头企业拉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长期以来,有一些地方农村经济一直依靠烤烟、油菜等有限的支柱产业,而烤烟的指导性种植计划和指令性收购计划两种体制矛盾十分尖锐,油菜价格偏低。一些地方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着力发展经果林种植及畜禽养殖等,而届时如没有相应的贮运、加工及营销企业的拉动,难免会出现种果园到毁果园等隐忧。谷贱伤农。某些地方,畜牧业的发展仍面临着或冷或热的

农业经营新模式

新型农业经营模式 一、CSA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简称CSA。从字义上看,“社区支持农业”指社区的每个人对农场运作作出承诺,让农场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为该社区的农场,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担粮食生产的风险和分享利益。CSA的概念是不要中间商来操纵当地的食品经济。它可以恢复农民和消费者之间的友好关系。CSA的重要原则是农民在具有生态安全的农业系统中生产能带来健康的食物,消费者也是“股东”,也要承担生产耕作的风险,比如可能遇到自然灾害等等。CSA背后所蕴含的理念是建立起本地的食品经济体系并创造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下,农民和消费者一起工作来实现食品保障和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可持续性。CSA没有一个特定的模式。每个社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因素和条件,因此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模式。通常,CSA是由一群消费者发起的,这些消费者一般都关心自己的食品、健康和环境。他们承诺支持一个或一群农民生产有益健康的食品,食品的价格应该使农民能够持续地经营自己的农场。 优点:1、城市社区居民一次性交付一年的菜钱,与农民共同承担风险,增强彼此的信任,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城乡交流。 2、农民预先收到订金,有利于农业资金运转。 3、社区居民直接从农民手中预订蔬菜,解决了农村蔬菜的销路问题。 4、方便社区居民更直接的吃到清洁绿色有机蔬菜。 二、生态循环农业 生态循环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

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简单地说,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一些农业发达国家出现了生态农业,引起了各国普遍重视,且发展势头很快,大有不可阻挡之势。 优点:1、通过物质循环利用,减少生态系统物质流和能量流的物质和能量损耗,使相同的生产原料能产生更大的效益。 2、通过生物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增大生产效益。 3、通过食物链与食物网模拟自然的生态系统,生产出的农产品更清洁无公害。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 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优点:1、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以来,是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但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

金融支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复习进程

金融支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 究

金融支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问题研究 中国人民银行海东地区中心支行课题组 摘要:近年来海东地区特色农业发展较快,但产业化水平明显落后,作为落后地区,仅靠农业自身积累和财政投入,远不能满足产业化发展的资金需求,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是加快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在对海东地区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金融支持的重点和主要措施。 关键词:特色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持研究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推动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商品化、企业化、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对发展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海东地区作为青海省的主要农业区和主要的商品粮、油料、肉禽蛋、蔬菜及果品生产基地,有着适宜马铃薯、油菜、蚕豆等生长的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地理环境条件,并已形成了“两大优势、八个特色”的种植格局。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实现,需要多方支持和推进,本文就金融支持海东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问题进行探讨。 一、海东地区特色农业及其产业化进展及金融支持情况 (一)特色农业产业化进展 近年来,海东地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合理布

局,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初步形成了马铃薯和油菜“两大优势”和辣椒、花椒、紫皮大蒜、线椒、优质蚕豆、特色果品等“八个特色”的 课题组组长:吴晓杰 课题组成员:高炳辉张理廷乔蕊 特色种植业发展格局,全区特色作物面积达251.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2.3%。二是规模养殖不断壮大,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全区累计建成养殖小区61个,规模养殖场(户)564家,养殖专业村515个。2009年共饲养各类畜禽837.27万头只,投入资金202.4万元。畜牧业总产值近20亿元。三是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在河湟地区建设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的要求,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细分产业区域,重点发展壮大8个产业链,打造4个优势产业带,即:湟水流域的设施农业、生猪和奶牛禽蛋产业带,黄河流域的特色果品、牛羊育肥和冷水养殖产业带,干旱山区的百万亩马铃薯、玉米全膜覆盖旱作农业种植带,高位浅山脑山优质油菜和高原制种带。四是设施农业发展迅速,目前已建成设施温棚6.45万栋,其中日光节能温室7600栋,完成浅山地区全膜技术推广种植19.21万亩,大幅度

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的调查报告

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的调查报告 农业产业化经营情况的调查报告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县立足实际,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现状 1、农业结构逐步优化,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一是积极推进了林业产业化。各乡镇抢抓国家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和岳纸集团原料基地扩建机遇,按照“稳杉稳杂,扩竹扩松”的结构调整思路,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林,全县马尾松和楠竹面积已分别发展到34万亩和36万亩。面积达1200亩的连山苗木基地每年可向本县和周边县市供应优质林业种苗500万株。二是着力优化了种植业品质结构和发展了订单农业。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6万亩,其中订单面积达1万亩;优质油茶和油菜种植面积发展到20万亩,全部由贤胜油业公司订单收购;西瓜种植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礼品瓜订单达0.5万亩;蚕桑面积发展到XX亩,蚕茧全部由县种子公司订单收购;烤烟生产面积发展到3000亩,全部由县烟草公司订单收购。三是大力扶持了畜牧业生产大户。以外销型“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山羊和肉牛生产为主的畜牧业继续向大户方向发展,全县年饲养牲猪100头、山羊50头、肉牛10头以上的大户分别达到300、400和30余户。目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竹木、

草食牲畜、蚕桑、柑桔、花卉苗木、药材、优质稻、无公害蔬菜、烤烟、茶叶、辣椒等11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农产品生产基地多达110万亩,其中14.5万亩优质粮油、水果蔬菜基地已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我县还成为国家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商品羊生产基地县及全国21个楠竹生产示范县、湖南省12个楠竹产业化生产基地县之一。 2、生产技术逐渐成熟,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广大群众积累了不少生产工艺和生产经验。明末清初,洒溪乡就有群众开始利用楠竹造纸,根雕等工艺水平也令人赞叹不已。上世纪90年代,畜牧技术人员在积累群众养羊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林间草地商品羊生产技术研究,形成了本品种选育、吊脚楼式羊舍建筑设计、适度规模生产等一整套饲养配套技术,先后获联合国中国国家分部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和国家及省级大奖。与此同时,农产品结构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已形成食用油、茶叶、粮油、果品、竹木精深加工等系列产品,产品综合优质率达40%以上,并拥有了一批市场看好的拳头产品。贤胜油业公司生产的贤胜牌植物油获XX年湖南省第六届国际农博会最畅销产品奖和湖南省第二届西部农博会金奖,并通过了国家有机食品论证,产品畅销韩国、日本等国际市场;县园艺场生产的脐橙获国家农业部检测中心优质证书,并申请“神脐”牌注册商标,产品出口俄罗斯等国。 3、运行机制逐步完善,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通过积极探索与本地实际和市场相适应的产业化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推广“公司+农户”、“基地带农户”、“市场连农户”、“科技引农户”等模

农综办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工作汇报

农综办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工作汇报 近年来,**苗族乡人民政府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对比坝区差距是显而易见的,**苗族乡山区的农业产业化只能说刚刚起步,远远落后于坝区平均水平。主要表现在产业基础较差,发展速度慢,规模上不来,集中反映在地方财政困难,农民收入偏低,其关健是农业产业化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我乡地处两州三县交界处,是**县乃至XX州的东大门,乡政府所在地距**县城53公里。蒙文公路穿境而过,是**县最偏僻边远的高海拔山区,最高海拔为2567.8m,平均海拔为1984m。全乡总面积157平方公里,有耕地面积1.984万亩。全乡辖4个村民委员会,37个自然村,49个村民小组,总户数2426户,总人口11072人,居住着汉、苗、彝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4.9%。我乡立足于山多地少,农业人口比重大,种植结构单—的实际,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调整和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的重大举措,作为农民增收和富民兴乡的重点工程来抓。全乡主要以农业为主,农作物主要有玉米、三七、烤烟、大白菜、早实泡核桃。

在坚持稳定粮食生产不放松的基础上,积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支柱产业,积极发展泡核桃、烤烟、三七、大白菜等4大特色产业。我乡农业产业化呈现两个明显特点:一是主导产业初步形成。根据我乡的自然资源优势,历史传统经验和近年来农业发展情况,着眼于市场需求,经过几年来的结构调整,我乡以大白菜、三七为主的主导产业已初步形成,发展前景看好。大白菜种植正在成为我乡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仅今年种植面积就达到12800亩,分布于**等三个村委会种植,在农民收入中占据了较大比重。二是老板+农户的供销模式开始凸现。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有些蔬菜老板自发到我乡收购大白菜,形成了老板+农户的供销模式。 特色产业初见规模。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靠山吃山”的工作思路,目前,全乡完成了粮食播种面积 3.35万亩,杂交玉米1.1万亩。烤烟种植1200亩,狠抓三七、大白菜和泡核桃种植;全乡完成三七种植面积776亩,种七农户达到了160户,三七年销售量123.4吨,实现销售收入 370.2万元,占农户纯收入的8.93%。大白菜种植突破12860亩,实现年交易量1984万公斤,销售收达1091万元,占农户纯收入的26.33%。泡核桃的种植是继三七,大白菜、烤烟等特色产业新发展的产业。产业发展形式采取政府引导扶持,农户自愿种植的方式大规模发展,目前已种植0.6万亩。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极影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5、农业园区带动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示范园+农户型),6、中介组织协调型(“农产联”十企业十农户),7、其他组织模式(主要以以上几种模式衍生而出) 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 这种模式是以经济实力较强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企业或 农户品的加工和销售企业为龙头,对某一农产品实行系列化生产经营,带动农产或相关的生产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联结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紧密程度不同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龙头为农民承担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 ②“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企业与农户利益直接对立的状况,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③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资金、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市场生产要素上实现了优势互补,龙头企业负责技术、资本密集、风险大的部分,劳动密集和风险小的部分交由农户负责,形成新的生产力。龙头企业与农

户结合,既发挥了大规模经营的优越性,又弥补了农业小生产在经营环节上的缺陷,调动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双层经营。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农户品的供求关系难以稳定。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 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成为农产品的集散地,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②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费用。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完善。②农村流通中介组织还未发展完善,还需要培育专业化的经纪人队伍及提高农民参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投资少、易起步、风险小,尤其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②资源优势相对突出,生产专业化水平较高,形成了专业村、专业乡。③形成产、加、运、销为一体的产业群体。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受资源比较优势战略的影响,不容易把握市场需求。②产业层次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③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对市场的需求的动态适应性不强, 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①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②较好地解决了农户生产规模小与市场大的矛盾。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①有些服务以盈利为目的,不考虑农民利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1 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比较分析 农业产业化,是指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科技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机制。 当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 2、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 3、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 4、服务组织带动型(服务组织+农户); 5、农业园区带动型(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示范园+农户型); 6、中介组织协调型(“农产联”+企业+农户); 7、其他组织模式(主要以以上几种模式衍生而出)。 1.1 龙头企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农户) 这种模式是以经济实力较强的农业生产资料生产和供应企业或农户品的加工和销售企业为龙头,对某一农产品实行系列化生产经营,带动农产或相关的生产企业发展优势产业和重点产品,联结生产基地和农户,形成紧密程度不同的产加销一体化经营。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①龙头为农民承担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 ②“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组织形式,有效地改变了过去那种企业与农户利益直接对立的状况,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 ③龙头企业与农户在资金、土地、劳动力和技术市场生产要素上实现了优势互补,龙头企业负责技术、资本密集、风险大的部分,劳动密集和风险小的部分交由农户负责,形成新的生产力。 龙头企业与农户结合,既发挥了大规模经营的优越性,又弥补了农业小生产在经营环节上的缺陷,调动了农户生产的积极性,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双层经营。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 ①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农户品的供求关系难以稳定; 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尚不完善。 1.2 专业市场带动型(市场+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①成为农产品的集散地,加快了农产品流通速度; ②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环节,降低了交易费用。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 ①市场体系和基础设施建设尚需完善; ②农村流通中介组织还未发展完善,还需要培育专业化的经纪人队伍及提高农民参与流通的组织化程度。 1.3 特色主导产业带动型(规模特色产业+农户) 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 ①投资少、易起步、风险小,尤其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 ②资源优势相对突出,生产专业化水平较高,形成了专业村、专业乡。 ③形成产、加、运、销为一体的产业群体。 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