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府经济学重点

政府经济学重点

政府经济学重点
政府经济学重点

政府经济学

单选

1.政府经济学在学科上应该属于政治学科。

2.斯蒂格里兹把公共部门经济学当做一种经济学。

3.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应是政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公共经济学的内容被全部包括在政府经济学中。

5.公共经济学是政府经济学的前身。

6.福利经济学中的基本假设是政府经济学的出发点。

7.政府经济学吸取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视角。

8.财政学与政府经济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9.发展经济学近年来的发展也对政府经济学的建立有所贡献。

10.政府经济学发展中的作用是个政治问题。

11.重商主义强调国家在经济中的地位。

12.18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近代自由主义经济学派亚当·斯密被公推为西方经济创始人。

13.亚当·斯密的政府观也成为政府经济学的政治哲学基础。

14.凯恩斯主义提倡国家干预。

15.以詹·布坎南为代表的弗吉尼亚学派与专注于政府行为研究,认为滞涨源自政府缺陷,

被称为公共选择学派。

16.中国是一个典型的转型国家。

17.经济学家把买方处于信息劣势的情况称为逆向或反向选择,卖方处于劣势,称为道德风

险。

18.效率具有天然的反平等性。

19.人的生产积极性在高效率的情况下才能得到长久、持续的保证。

20.合成谬误是造成经济宏观波动的主要原因。

21.政府对市场的介入是从维护市场,而不是取代市场的角度出发的。

22.市场缺陷的存在证明了国家干预的合理性。

23.自然垄断是规模经济的自然结果。

24.自然垄断行业的经营包含大量的“沉淀”资本。

25.政府对自然垄断行业实行某种程度的保护就是必要的。

26.最直接的管制办法是国有化。

27.美国自1890年《谢尔曼法》之后,先后出台一系列反垄断法规。

28.对于逆向选择,解决的基本思路是让消费者在交易之前了解足够的关于商品的信息。

29.政府的介入是对市场的保护。

30.国家在寻求公平时所造成的另一种非效率被称为“漏桶效应”。

31.由于用来再分配的是公共品,所以难以避免“搭便车”问题,在西方出现了“懒汉现象”

32.效率是市场的核心原则。

33.相机抉择宏观政策的作用方向总是逆经济景气潮流而动。

34.美国经济学家“钱颖一”针对中国的改革历程认为,中国应选择有限且有效的政府,以

取代过去的无限又无效的政府。政府应该在功能上“有进有退”。

35.政府行为是一种集体行为,政府的决定要通过“公共程序”集体得出,政府的决定是一

种集体决策。

36.集体选择是个人选择无法替代的,但它最终仍是由个人做出的。

37.“一致同意规则”在现实中是最为理想的,但适用范围有限。

38.一致同意规则的出发点——政治平等。

39.标准是议案得以通过时“决策成本”与外在成本之和最低。

40.按美国公共选择学派的政治经济学家布坎南和塔洛克两个标准最优多数应高于半数。

41.政治实践中最经常使用的大概要算过半数规则了,即一人一票大思想。

42.“单峰理论”是杜·布莱克提出的,用于解决著名的“孔多塞”的投票悖论问题。

43.美国经济学家阿罗结论:无法找到一种能保证效率,尊重个人偏好并且不依赖程序的多

数规则的投票方法。

44.一个是个人的偏好加总难题,上面提到的投票悖论被美国经济学家阿罗发展为“阿罗不

可能定理”。

45.一致同意规则的目的在于保护每个人的平等权利,最优多数规则的优点在于降低决策成

本以及保护少数,过半数规则的出发点在于提高决策的效率。

46.一致同意规则的落脚点是全体成员利益的一致。

47.个人利益也是分析集体利益的出发点。

48.政治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公共选择”。

49.政治人的主要角色是“政治家和选民”。

50.选民的主要政治活动是“投票”。

51.只有经过“成本-收益分析”,个人才会决定是否参加革命。

52.集体行为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是“集团”

53.政治中最常见的团体是“利益集团”。

54.集体物品的消费具有“非排他性”。

55.著名集团行为的研究者,美国经济学家曼·奥尔森认为集团中集体行动需要“选择性激

励”。

56.20世纪70年代西方各国陷入滞胀的困境,失业率上升和高通货膨胀并存。

57.在政府过程中也存在着类似市场中的“双边垄断”现象。

58.不列入预算的国家财政支出称为“预算外支出”。

59.在供求常态下,公共品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不论边际消费怎样变化,边际成本始终等

于零。

60.政府解决外部性问题,达到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平衡。

61.科技越发达,社会风险就越大。

62.国防是纯粹的公共品。

63.国防支出的预算,决算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

64.教育属于准公共品。

65.如果收入效应强于替代效应,会增加劳动供给。如果收入效应弱于替代效应,会减少劳

动供给。

66.对于高收入者来说,税收容易产生替代效应;对于低收入者来说,税收容易产生收入效

应。

67.约翰·罗尔斯认为:最佳税收应该是能使“贫困者”福利效用最大化的税收。

68.在税率提高的情况下,劳动供给越多,收入减少得就越多,收入的边际效用减低得就越

多。

69.通过分析,商品课税所造成的效率损失(超额负担)将随着需求弹性与供给弹性的增加

而增加。

70.弹性无限大时,不论各商品的需求是否相互依赖,最佳税收应该使每种商品需求下降的

“百分比”相同。

71.在实行西方代议制的国家中,这种过程表现为“利益集团”的院外活动。

72.为了追求更大的政绩,地方领导人不惜以“机会主义态度”对待中央政策

73.部门所具有的“自由裁量权”是他们曲解、变通、改变上级政策的权力基础。

74.政策执行过程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下级可以对上级部署的任务采取一定

程度的变通。

75.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到1993年秋党的十四大和八届人大的召开,中国确定了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目标。

76.政府属于公共权力机构,财政所处理的钱财属于公共资金,所以财政又称“公共财政”。

77.财政政策从内容上说是经济性的,但是制定过程却是一个“政治过程”。

78.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财政政策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西方国家经济大萧条时期。

79.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扩张性财政政

策”的理论观点。

80.为了达到预算规定的收支标准,政府在预算执行中就必须努力平衡预算收支。

81.自动稳定的经济调控功能是财政政策的基本功能。

82.扩张性财政政策也称为“积极财政政策或赤字财政政策”,指政府通过增大财政支出以

刺激提高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

83.在宏观经济形势不景气,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往往选择“扩张性财政政策”。

84.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减少财政支出以抑制社会总需求过旺的财政政策。

85.由于中国政府1994年成功地进行了中央与地方的分税制改革,具有稳定作用的税收政

策保障了财政收入的连年增长。

86.中国曾经出现过三次较大的失业高峰

多选

1.公共部门经济学即研究应该用多少社会资源来生产公共品;什么时候政府应该对这些公共品的生产负有直接责任,什么时候政府从私人企业中挑选这些公共品;什么公共品应该生产,谁从公共品中受益。

2.政府的经济行为主要有:①政府的收入与支出;②政府对经济的管理,主要包括政府对宏观经济的调控,对微观经济行为的规制,对国际经济活动的管理和控制;③政府对市场经济后果的校正,主要有政府的再分配措施,社会保障制度等;④规范性内容,即关于政府在选择,制定和调整经济体制以及经济战略和经济政策时受政治因素影响的分析。

3.对政府的经济行为进行比较分析:首先把政府的经济行为定义为公共选择;探讨公共选择的性质及规制;分析政府行为的基本特点;讨论政府支出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效果;政府税收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效果

4.政府支出和政府税收在公共经济学中是两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公共选择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不仅是公共经济学的主要出发点,也是政府经济学的主要理论依据。

5.在西方的经济学中,与政府经济学有关的有宏观经济学,公共(部门)经济学,发展经济学,财政学,福利经济学等。

6.行政的功能包括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

7.代表近代政府经济学学派的是:重商主义学派;城邦学派;重农学派;自由放任主义学派。

8.代表现代政府经济学学派的是:凯恩斯主义学派;自由主义学派。

9.市场失灵的原因来自市场自身的缺陷,包括垄断,外部性问题,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

10.对市场经济的结果不加干预,会造成以下结果:社会成员之间在财富和收入分配上出现不公平;社会中所需的公共品供应不足;市场运行自身难以避免经济出现波动。

11.造成个人之间收入差距的原因有三个。一是财产。二是个人能力。三是环境,比如教育。12.像界定产权,制度和实施法律制度,确保合同的执行,维护竞争状态,保证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降低交易成本,减少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确保最低生活等最起码的制度环境都是由政府提供的。

13.市场经济的转轨不仅要求改变人的道德标准,而且涉及资源和权力的再分配,而剥夺另一些人的传统的特权,威胁其他人的生活,还会造成收入和财富的不平等,会将政治和经济领域的平衡打破,这样会引起社会冲突和政府斗争。

14.通过政府干预,可以限制垄断,解决外部性问题,保证公共品的供给,减少不完全信息对公平交易的破坏,实现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

15.国家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中心地位,不是作为增长的直接提供者,而是作为合作者,催化剂和促进者而体现出来的。

16.通过政治权力的介入,以解决不完全市场条件下所造成的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经济效率低下和出现垄断等问题。

17.供电,供水,通信,交通等公共部门都可能产生自然垄断。

18.根据相机抉择的原理,政府的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政策和紧缩性政策两类。

19.政治决策是1最高决策;2不留余地;3有惩罚能力。

20.集体选择是实现有争议的,非一致的决定的非暴力方式。

21.集体决策的规则主要有一致同意,最优多数,过半数(简单多数)等。

22.决策时最优多数的确定以成本作为依据,包括决策成本和外在成本。

23.在个人独裁的情况下,决策成本最小而外在成本最大。若使用一致同意规则,那么决策成本最大而外在成本最小。

24.确定最优多数受以下因素的影响。第一,是集体的规模。第二,是政策的后果。第三,是最优多数的确定还取决于议案的信息成本和成员偏好的差异程度。

25.美国公共选择学派的政治经济学家布坎南和塔洛克提出了两个标准:①应按一致同意规则来选定最优多数规则,②在制定此规则时,参与者应处于对未来无知的状态。

26.政治人的主要角色是政治家和选民。

27.公共选择理论家认为经济人假设的合理性在于:1这种假设反应了人们的基本行为特点,是社会中所有个体(无论是经济个体,还是政治个体)行为特点的统计表现。2经济人假设可确保在分析人的行为时的一致性。3经济人假设为制度分析提供了一致的基础。

28.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与保障,爱与归属,自我尊重和他人的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等几个层次。

29.政府官员有可能利用垄断地位,有意抬高服务价格,降低服务质量,变相的谋取个人利益。这是官僚主义的典型表现。

30.如果按照经济性质分类,以政府支出是否与商品和劳务相交换为标准,可以将政府支出分为购买支出,转移支出和税收支出。

31.税收支出一般包括免税,税率优惠,税收退还,税收抵免,特别减税等。

32.通过财政支出要能够明显地体现政府的分配职能与市场调控职能。

33.公共卫生保健事业之所以出现政府干预,1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国民身体素质问题,2另一个原因是调控市场,3卫生保健领域也存在着严重的外部性问题。

34.按照支出项目分类,中国的国防费用包括以下几项,第一,人员生活费;第二,活动维持费;第三,装备费。

35.按照支出范围分类,中国的国防支出费用包括现役部队的支出,民兵,预备役部队的支出和社会性支出。

36.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用于教职工的工资,教学科研费用,办公费用,教职工住房的改善等最基本的教育经费支出。

37.非财政性教育经费主要用于教育基本建设支出,改善现有教学条件等。

38.政府能够征税的前提条件:一是国家政治权力的建立,二是客观经济条件的存在。39.供给学派的经济理论,降低边际税率可以在三个方面扩大税基:第一,消减边际税率,在市场上运行的资本为赚取更高的利润就会从低效率活动转入高效率生产,不需要增加产量就可以扩大税基;第二,消减边际税率,可以使更多的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扩大产量,增加税基;第三,降低边际税率,可降低人们避税的成本,减少逃税行为的发生,从而保障税收。40.税收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41.征税公平包括普遍征税和平等征税两个方面。

42.税收公平原则的核心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机会均等;二是结果公正而非结果相等等;三是促进社会公平。

43.税收成本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征税成本,纳税成本和社会经济成本。

44.税收效果的综合体现:1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可以引起人们在多种能够相互替代的经济行为之间进行选择,以一种经济行为替代另一种经济行为的决策变化;2收入效应是指随着税收收入目标的实现而付出的代价。

45.税制结构最明显地体现在税收体系中各项税种的配置,多种税源的选择和不同税率的安排上。

46.著名税收学家希克斯和约瑟夫分别在《价值与资本》和《间接税的额外负担》两本著作中对所得课税和商品课税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得出了所得课税优于商品课税的结论,从而成为西方国家所得税制设计建立的理论依据之一。

47.直接税可以包括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保险税,工薪税和财产税等税种。48.间接税可以包括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货物税,关税),资源税,行为税,特种目的税等税种。

49.税制结构模式:1以个人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2以企业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3以社会保障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发展模式。

50.间接税税制结构:1周转税税制模式。2销售税与消费税结合模式。3增值税同消费税结合模式。

51.经济政策的政治性体现在;1政策是统治阶级或集团意志的表现;2政策带有公共权威性;3政策用于协调利益冲突;4政策与局部利益联系密切。

52.政策时统治阶级或集团意志的表现:首先,政策代表统治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意志和利益。其次,政策是为维护统治者的统治服务的。第三,政策随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变化而调整。经济政策的目标和原则中体现着社会统治势力的利益和意志。

53.决策者得价值观对政策产生影响体现在:1决策是一种主观活动,2决策者的主观因素也都会影响政策抉择,3决策层的价值取向决定了决策内容中的价值成分,4大众的价值取向也对政策产生方向上的影响。

54.政策执行中的政治权衡体现在:1政策宣传和分解中的政治考虑2上级与下属的政治博弈。

55.政策执行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分解,物质准备,组织准备,政策实验,全面实施。协调监控等环节。

56.从政治上来说,财政政策的特征可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与民众的统一;第二,多元的层次性;第三手段的多样性;第四,主动性与计划性。

57.选择财政政策目标应遵循如下原则:第一,适合国情原则。第二,时空统一原则。

第三,多目标协调原则。

58.财政政策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利用税收手段,保障充裕的财政收入。第二,交替使用扩张性财政手段和紧缩性财政手段,抑制过度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第三,利用税收手段,保障收入分配合理。第四,利用政府支出手段,实施公共项目,满足公共需要。第五,利用政府投资,保障国家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59.税收主要通过税种选择,税率确定,税收优惠及税收惩罚等环节实现财政政策目标。60.公债对于经济发展和利益调节的作用,主要通过债务规模,归还期限,债券持有人结构,利息率等环节体现出来。

61.公债的调节作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替代效应”;第二,“货币效应”;第三,“收入效应”。

62.政府投资主要针对基础性产业,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63.政府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各种方式的减税和增大财政支出规模。

64.政府推行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是用各种方式增税和缩小财政支出规模。

65.一般的说,金融体制是由金融市场,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构成的。

66.中国相继建立了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隐、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

67.货币政策的内容主要包括货币政策目标,中介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

68.可供选择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1基础货币2利率3货币供应量。69.被称为中央银行三大法宝的存款准备金,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操作是主要的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

70.产业政策有以下明显特征:第一,客观性。第二,引导性。第三,动态性。第四,协调性。

71.产业政策的构成:1产业结构政策2产业组织政策3产业布局政策4产业技术政策72.具有特殊地位的产业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第一,“瓶颈”产业;第二,先导产业;第三,支柱产业。

73.产业政策的政治作用:1明确产业发展重点,2加快资源配置的优化过程,3保护和扶植弱势产业,4促进市场机制不断完善。

74.价格政策手段可以包括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等。

75.从政治角度着手分析价格政策是一个很贴切的切入点:1价格政策时稳定社会秩序的工具,2价格政策是政府发展经济的重要工具,3价格政策可以改变社会利益的分配格局,4价格政策时政府的财政收入手段,5价格政策时捍卫国家主权的工具。

名词解释

1.有的经济学家把买方处于信息劣势的情况称之为“逆向选择”或“反向选择”;把卖方处于信息劣势的情况称之为“道德风险”。

2.公共品是指“那种能够同时供许多人享用的物品,并且供给它的成本与享用它的效果并不随享用它的人数规模的变化而变化”。

3.“合成谬误”指的是个人理性行为的累加效果可能是集体行为的非理性

4.“转型国家”指的是从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特别是原计划经济国家,面临着建立市场制度的任务。

5.相机抉择:政府在市场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中持“逆现实经济风向而动”的立场,这种方式被称为“相机抉择”的宏观经济政策。

6.政策时滞:一项政策从决定到实施再到效果完全显现的这段时间被称做“政策时滞”。政策时滞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时滞,主要是由立法程序和行政协调等因素而造成的;另一种是外部时滞,主要是有政策过程本身所需的时间造成的。

7.集体决策:是反映民众对公共品需求的一种途径,“拥有公共品意味着与直接买卖不同,人们的偏好在市场上表现不出来。结果,一些物品可能生产得太少;而另一些物品又可能生产得太多”。

8.一致同意规则:指的是一项集体决策须经全体当事人一致同意,或至少没有一个人反对时,才能决定。

9.中间投票人定理:多项选一的集体决策体现的是中间投票人的最佳偏好,即中间投票人偏好的公共品量最终被通过。

10.阿罗不可能性定理:一个是个人的偏好加总难题,上面提到的投票悖论被美国经济学家阿罗发展为“阿罗不可能性定理”。

11.经济人假设:假定每一个活动于经济过程中的个人都以追求个人的经济利益为动机,面临选择时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收益的机会,每一个参与者都依据自己的偏好,用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活动。

12.转移支出:是指政府资金单方面无偿地支付给受益者而不带有任何交换性质的财政支出。

13.税收支出:是指由于免税或优惠税率使政府实际征收额小于应该征收税额的差额,一般包括免税、税率优惠、税收退还、税收抵免、特别减税等。

14.纯公共品:例如国防,想排斥个人消费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增加消费时边际成本却不增加。

15.所谓“非纯公共品”或“准公共品”,虽然能够像私人品那样可以通过收取费用来排除个人消费,但内在本质仍然属于公共品,提供渠道不能完全依靠市场。

16.外部性问题,亦称外部效应问题。凡是为他人提供利益而不索取任何报酬的行为效应,称正外部效应;凡是损害了他人利益而不提供任何补偿的行为效应,称负外部效应。

17.公共保健,或称公共卫生保健,是指由政府财政直接或间接支出,全部或部分担负,关系到每个人身体健康的患病医疗、医药消费、疾病预防、卫生知识普及等各个方面的社会公共事业。

18.社会保险是指由政府财政直接或间接支出、全部或部分担负的各项保险事业。

19.社会保险的基本目的:就是政府通过财政支出等手段,减少人民由于可能发生意外事故所承担的风险,把无能力承担者的风险转嫁给有能力的承担者。

20.税收效率:是指政府得到的税款与为其所付出的一切成本代价之比,其中包括因为征收所降低的社会经济效率。

21.税收效果:是指税收对经济增长、资源配置、利益分配和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产生的影响。

22.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可以引起人们在多种能够相互替代的经济行为之间进行选择,以一种经济行为替代另一种经济行为的决策变化。

23.收入效应:是指随着税收收入目标的实现而付出的代价。

24.拉弗尔曲线:20世纪70年代后期,拉弗尔为了给其主张的“减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把税率和税收的关系用一条曲线来阐述,这就是被称为“拉弗尔曲线”的著名理论模式。25.经济政策:是指一个国家在经济领域推行的政策,“是指经济政策主体在某种特定的经济秩序和经济结构的基础上,采用经济政策手段,去实现某种经济政策目标的行动或行动方案”。

26.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调整收支规模、保持收支平衡,借以提高经济效率、平衡利益分配、实现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政策总和

27.财政政策手段:是指为达到财政政策目标政府所采取的各项工作措施。

28.政府预算:是政府集中和分配公共资金、调节经济生产和经济利益、保障社会良性运转的主要财政机制。

29.公共支出:指政府在公共事务管理过程中的经常性项目支出,包括政府的消费支出、转移支付和公共设施建设支出。

30.政府投资:是指将财政资金投入产业建设和经济发展中,形成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奠定产业发展基础,以此带动国民经济增长,保障国家产业政策目标的顺利实现。

3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不论社会经济形势如何变化,政府总要稳定推行的财政政策。这种财政政策将根据经济波动情况自动发挥稳定的经济调控作用。

32.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指政府针对经济形势的变化情况采取的不同财政政策。

33.金融政策:是国家金融领域管理和发展的一系列规章与规划的总和,是国家经济政策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和政府经济领域都具有重要作用。

34.金融体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地区乃至整个地球的金融体系及构成这一体系的各部分的职能、作用和相互关系。

35.再贴现政策:指的是通过政策规定由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买入未到期的票据,其实质就是商业银行以贴现来的票据作为抵押向中央银行贷款融资。

36.产业政策:是指国家弥补市场缺陷,规划、调控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总和,是国家为了保障资源的合理配置,使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向着即定目标发展演化的重要手段和调控机制简答

1.政府经济学的基本框架:一、对政府经济学进行总体描述,界定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划定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分析政府经济学的研究主法,探讨政府经济学的学科经济学的学科特色。二、探讨政府介入经济的根据,包括对市场失灵、自由放任的不良后果、市场自发调整的过高代价等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三、对政府的经济行为进行比较分析。

四、对政府的经济行为进行政治分析,专门考察经济下策制定过程中政治的影响,进而

对财政、金融、产业、物价、就业等政策与政治的关联进行专门分析。

2.政府经济学与经济学关系密切:一、公共经济学的内容被包括在政府经济学中,政府支

出和政府税收在公共经济学中是两项重要内容,也是政府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二、公共选择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不仅是公共经济学的主要出发点,也是政府经济学的主要于是论依据。三、公共经济学自身定位在经济学,而不在政治学。四、公共经济学是政府经济学的前身,政府经济学建立在公共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之上。五、政府经济学发源于财政学,公共经济学是从财政学到政府经济学之间的桥梁。

3.自由放任主义的观点:一、主要倾向是反对国家干预经济。二、政府的作用主要是提供

的公共产品,即那些对个人极为有益却不能由任何个人或群众提代的产品或服务。三、政府的另一项任务是反对垄断,“独占是良好经营的天敌”,给予个人充分的经营自由才是符合“正义法律”的。四、政府职能观突出的体现了政府经济学中政治与经济相结合的特点。

4.市场失灵不可避免:一、市场失灵的原因来自身缺陷,包括垄断、外部性问题、道德风

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二、竞争是市场秩序以竞争存在为前提。三、垄断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四、垄断降低了经济的效率。五、垄断妨碍资源合理配置,造成市场失灵。六、外部性问题降低市场效率。七、不完全信息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5.公共品与私人品有三个区别:第一,私人品的消费是排他性的,而公共品的消费是非排

他性的。第二区别是私人品的收益是排他性的,公共品的收益是不排他的。第三个区别是私人品的成本是私人有能力和愿意承担的,而公共品的成本超出了私人所愿意或能够承担的范围。

6.政府可以采取三种手段解决垄断这一市场缺陷问题:第一种手段是利用国家权力,通过

税收和财政补贴来矫正由于垄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第二种手段是政府对出现垄断的行业进行直接管理。第三种手段是政府对垄断的形式加以限制。

7.政府应承担五项职责:一、建立法律基础;二、保证非扭曲性的政策环境,包括宏观经

济的稳定;三、投资于基本的社会服务与基础设施;四、保护承爱力差的阶层;保护环境。

8.所谓理性包括这样三层意思:一是知识的完备性,即个人在经济活动时具备关于其所处

环境的各方面知识,具备程度即使达不到绝对完备,至少也是相当丰富、相当透彻的;

第二,个人的偏好体系是稳定的、有序的,理性排序是经济学对个人偏好的起码要求;

第三,个人拥有很强的计算能力,能计算出各种备选取方案中哪个可达到偏好尺度上的最高点。

9.经济人假设的局限性:第一,自利和理性并非人的永恒本性。第二、经济人假设忽视了

人性的其他特征,把人一切行为都结为趋利避害和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不全面的。

10.官僚主义的必然性:一、在政府过程中也存在着类似市场中的“双边垄断现象”。二、

选民对政府官员的监督常常是无效的。三、官员出于减少个人的成本的行为也是官僚主义的一个来源。

11.政府的低效率原因是什么:一、官员的行为没有竞争含义。二、政府行为的低效率还表

现为政府决策达不到帕雷托最优。三、政府各部门之间缺乏竞争。

12.按照费用类别分类,我国政府财政支出可以概括为六类,其中每一类都体现政府的一种

职能:第一,经济建设费用,第二、国防费用,社会文教费,第四,行政管理费,第五,债务支出,第六,以上支出项目之外的其他支出。

13.准公共品由政府支出来提供,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出于社会综合发展目标

的考虑。第二,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防止过量消费。

14.政府解决外部性问题,可以采用罚款、补贴、管制、法律裁决等各种不同的手段:一、

罚款是指政府按照规定的标准,对造成外部性问题的单位或个人收取款项,以示处罚。

二、补贴的两个方面的含义。三、管制是指政府按照规定标准,对能够造成外部效应的

单位或个人实行产品检测或生产过程的技术监督,以此控制外部效应。四、法律裁决是指当爱到外部性问题影响的单位或个人提出诉讼时,司法部门根据法律规定进行裁决,以此解决外部性问题。

15.美国政府的医疗保健计划包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为老年人医疗保健计划;其二为低收

入者医疗补贴计划;其三为退伍军人医疗保健计划;其四为医药研究和医疗教学支出计划。

16.政府对重大社会风险的社会保障能力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第一,政府可以通过征税

和发行国债来保障保险支出的资金来源;第二,政府可以通过社会动员使全社会均担风险以减轻最大损失都有的风险压力;第三,政府的社会保障支出可以指数化,使社会保障支出随着货膨胀率的增长而增长;第四,政府可以使几代人共同承担风险以减轻当代人的风险压力。

17.国防作为纯公共品,体现着以下明显特征:第一,国防的职能是维护国家主权和保卫国

家安全,因此作为公共品的国防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实行配给消费。第二,国防作为公共品既无必要也不可能排斥个人消费。第三,国防不与任何私人品存在不同层次上的交叉。

18.按照支出项目分类,中国的国防费用包括以下几项:第一,人员生活费,主要用于军官、

士兵、文职干部和职工的工资、伙食、服装等;第二、活动维持费,主要用于军队训练、工程设施维护和日常消耗性支出;第三,装备费,主要用于武器装备的科研、试验、采购、维修、运输和储存等。

19.为什么教育属于准公共品:一是国为教育并不像国防那样完全由税收担负成本,除了税

收之外,消费者个人,即受考教育者个人也要担负一定的教育成本;二是国为随着消费量即受教育者人数和教育需求内容的增加,教育的生产量要增加,教育的边际成本也要增加。

20.政府征税的原因:第一,政府通过征税为公共支出筹集资金。第二,政府通过征税调控

市场,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使用权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第三,政府通过征税矫正收入分配的差距,促进分配公平。第四,政府通过征税把握市场运行情况,实现对社会经济行为的监督管理,即检查监督税人的生产、经营和履行纳税义务的情况,提供市场经济运行的信息。

21.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税制的构成要素可以包括课税主体、课税客体、税目、税基、计

税单位、税率、课税环节与缴纳时间等。

22.所得课税的特征分析:一、税负不易转嫁。二、有利于税负公平。三、通过应税数额的

计算,调节利益分配。四、所得课税常按累进税率课征。

23.商品课税的特征分析:一、课征对象是复杂多样的商品流转额。二、不利于促进分配公

平。三、课税隐蔽,税负普遍,税负容易转嫁。四、征管简便,利于调节社会经济。24.各国的金融机构体系都是:以中央银行为监管机构,以商业银行为骨干,由各种专业银

行、政策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所构成的。

25.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对长期经济增长的作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货币政策可

以影响社会的资本存量。其二,适度的货币政策能够为社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减少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促进社会的投资和消费扩张从而带动经济的增长。

26.可以将货币政策分为以下三种:第一种,货币政策以利率调控制为指标。第二种,货币

政策可以控制货币发行总量为指标。第三种,货币政策以政府选择性政策为内容。27.新生劳动力就业困难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的原因:第一,宏鸡肉经济形势滑坡,有效

需求不足,企业人员过剩,就业机会较少,使用权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第二种人口极度膨胀,经济发展不能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劳动力过剩,不能提供与过剩劳动力等量的就业机会,使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第三,新生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不能适应企用人的标准,使劳动力的有效供给大于需求。

28.市场机制下竞争就业的政策手段: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政府职能,保障就业;

二、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拉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三、通过人才市场或劳动力

市场,开展就业服务;四、建立劳动预备制度,多角度解决就业问题。

29.就业政策保障社会稳定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规定稳定的就业规则,通过法律规章

的实施保障求职者公平竞争工作岗位;第二,促进经济发展,为初次就业和再就业的劳动者创造就业机会,解决劳动者生存发展所需的最基本的物质来源;第三,为失业者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第四,为求职者提供具体的服务项目,保障劳动者就业。

论述:

1、政府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答:1、对政府经济学进行总体描述,界定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划定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分析政府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探讨政府经济学的学科特色。2、探讨政府介入经济的根据,包括对市场失灵、自由放任的不良后果、市场自发调整的过高代价等方面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规定政府的经济职能。3、对政府的经济行为进行比较分析。首先把政府的经济行为定义为公共选择,探讨公共选择的性质及规则,然后分析政府行为的基本特点。接着讨论政府支出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效果。4、对政府的经济行为进行政治分析,专门考察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政治的影响,进而对财政、金融、产业、物价、就业等政策与政治的关联进行专门分析。

2、政府失灵

答:市场失灵的原因来自市场自身的缺陷,包括垄断、外部性问题、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问题。这些问题都阻碍市场的运行和破坏市场的秩序。为此,政府应介入经济解决市场经济问题,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发展:1、垄断对竞争的破坏。竞争是市场秩序的核心,市场的正常秩序以竞争的存在为前提。但是,竞争本身不具备自我持续的功能,垄断随时可能产生并抑制了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降低了经济效率、妨碍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市场失灵。

2、外部性问题降低市场效率。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效应造成社会利益的损失给社会政策的选择带来难题造成社会市场低效率现象。

3、不完全信息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正确性导致商品或服务交换不公平结果有利于掌握信息多的一方,会出现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甚至会导致劣胜犹汰的秩序,破坏正常的市场经济形成。

3、转型国家中市场为何难以自发建立

答:从非市场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特别是原计划经济国家,面临着建立市场制度的人物。这是一个放弃原有的经济制度、建立一个新的经济制度的过程,1、这种制度转变首先需要改变的是政府,政府不再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全面管理,逐步建立起市场对经济的调节机制。2、事实上一个有效的政府才是向市场经济转性的前提条件。3、市场经济需要以相应的意识形态和道德为基础,这也是转性国家所不具备的。4、原有的非市场的伦理和意识形态正在失效,新的适应市场体质的规范尚未形成,社会的行为失范、道德真空难以避免。

5、市场多存在的这些缺陷来自其自身的逻辑,因而无法自我克服,必须借助外部力量。在市场之外,有能力克服市场缺陷的力量主要来自公共权威机构。作为主要的公共权威机构,政府介入经济成为合理的选择。

4、政府支出与私人支出相比较

答:1、私人支出提供公共品的低效率。在供求常态下,公共品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不论编辑标飞怎样变化,边际成本始终等于零。2、政府支出提供公共品的高效率。因为只有政府才具有征税的权利,所以集中公共资金提供公共品的职责只能有政府承担。迄今为止,任何国家的政府都没有放弃强行征税的权利。一般说来,人们对于与自身无直接关系的公共品的生产,还都不能达到完全自觉自愿缴纳资金的程度。因此,只有通过政府的强行收税才能保障公共资金的几种和投入,才能保障公共品的有效提供。实践证明,政府强行收税,通过财政支出提供公共品,可以使公共投入产生更高的总体效用。3、政府提供准公共品的效率。

5、准公共品由政府支出来提供,概括一下几个原因

答:1、出于社会综合发展目标的考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论是对私人品,还是对非纯公共品,人们往往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消费,而这种自由消费有往往不是从消费者个人的最佳消费利益出发。由于自由消费经常不顾及消费者后果,所以往往影响到社会综合发展目标的实现。例如:初级义务教育问题、计划生育问题等都是带有社会综合发展意义的公共消费问题。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由政府提供非纯公共品并强行干预消费是完全必要的。2、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防止过量消费。一般观点认为,私人品排斥个人消费的成本很小,而公共品,尤其是纯公共品排斥个人消费的成本却很高。对于非纯公共品来说,如果完全采用市场价格排斥个人消费,一方面会增加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会降低效率产生福利损失,如果有政府免费提供,则会引起少量消费,使边际效益低于生产成本。如果在征税来追加成本,会引起税收扭曲。因此,有政府提供非纯公共品,却低能一个均衡的有效供给量。一方面可

以降低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适合当消费来防止过量消费。

6、增税到减税的过程

答:1、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增税为主的税制改革方案是在严重财政赤字的困扰下被迫做出的,只是临时的,并不能代表当时的税制改革方向。80年代开始的西方发达国家税制改革的初衷是想通过大规模减税刺激经济增长,依靠经济增长保证税收收入不但不至于减少,但是,由于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干扰,财政支出的增加,使各国财政赤字越来越大,面对这要求削减赤字的强大强大压力,各国政府不得不将财政税收政策的重心放在了削减赤字上。在财政支出难以压缩的条件下,税制改革的总方向还是减税。2.西方发达国家的税制改革受制于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变化。伴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为了刺激经济发展,税收改革的重心最终还是要落到减税上。西方发达国家已形成了一条逆经济周期波的政策调节机制。在经济衰退时实行减税,以扩大总需求,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增税,抑制总需求。在20世纪80年代的税制改革中,这种逆向调节的政策机制虽然也曾遭到了供给学派货币主义的抨击,但是90年代个发达国家步入经济衰退时期以来,逆向调节的税收政策机制有重新占据了主流地位。3、当代形式的转变也对税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国际经济竞争的愈演愈烈,碧然要求税制改革方向吵着有利于增强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外来投资的方向发展,而要打到这种目的,轻税政策是很必要的,另一方面,以军事冷战的结束为契机,各国多倾向于削减占有其财政支出较大比重的国防费用开支,而财政支出的减少也为减税政策提供了可行性条件。

7、直接税与间接税的特征比较

答:1、税负转嫁的容易与否。对于面向个人或企业的纯收益所得或财产而课征的直接税来说,由于课税对象不能流通,所以使得直接税的课征很难甚至根本不可能出现税负转嫁的情况。而对于面向商品或劳务在交易过程中形成的流转额而课征的间接税来说,由于它可以通过价格因素或其他因素使税负在流通中部分或全部的转移出去,从而是纳税人本身使只承担一部分或不承担税负,所以间接税具有极强的税负转嫁性。2、税额确定的容易与否。直接税课征税种虽然比较少,但是它的税额确定却需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过程,将不该或不应计列项目一一排除,最后才能得到应税对象额。因此,直接课税的税额确定比较困难,与此相比,间接税的课税税种虽然繁多,导致了课税对象的复杂多样,但税基容易把握。3、税率设计的差异。直接税一般是按累进税率制进行征税,间接税则一般采用比例税率制征税。所以在不同的社会发展程度上,不用社会目标的国家中,对两种税率各有取舍。4、征税管理的差异。由于直接税的课税对象数量众多,税额计量复杂,同事直接针对个人收益或财产征税而引起致的阻力巨大,所以征税困难,管理不便。间接税则采用从价定率、从量定额的放屎,计算税额较为简易。针对工商企业课征,数量较少,所以管理方便。除这些特征差异外,直接税与间接税还有去多差异,比如,现代直接税的课征最初都有临时性的特点。

政府经济学第三次作业

案例:烟雾交易:利用自由市场的力量来对付空气污染的新规定 加州多伦斯-在这个由平房和棕榈树组成的整洁的社区在中,为控制污染,甚至连除草机和加油泵都受到严格管制。但美孚(Mobile)石油公司最近获得一项权利,每天可以再排放900磅有毒的瓦斯气。 为什么环保积极分子没有在炼油厂门前进行强烈的抗议?实际上,美孚(Mobile)促成了环境保护新时代的先导。美孚(Mobile)的炼油厂最近以约300万美元的价格从邻近的城市加州南门获得了污染的"信用证"。南门政府从通用汽车公司得到这张"信用证",该公司1985年关闭了在这里的一个工厂,并向市政府出售了它的财产。多伦斯炼油厂额外排出的污染比通用汽车公司少得多。 据尚不完善的以市场为基础的环境管制的做法,美孚(Mobile)购买了污染权。这种做法自从70年代以来就存在,但其规则甚为复杂,以至于象美孚(Mobile)这样的污染交易还是很少见的。 这种状况会很快改变。越来越多的管制者相信,传统的"命令与控制" 管制-允许每个工厂排污有一定的量,但不能超过-不能阻止环境破坏。这些当权者受经济学家鼓动,想把地球的环境放到金融市场上,并让市场去摆脱世界的酸雨和全球变暖。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为以市场为基础的环境管制而振奋。一些环境主义者认为,买卖污染权是不道德的。另一些人怀疑官员们是否有实施以市场为基础的方案的工具,这种方案要求事前准确地监督污染量。还有一些引起污染的企业怀疑那些习惯于命令与控制的官员能否给市场以发挥作用所需要的自由。 【点评】政府对外部性问题的治理与管理可以采用非市场化方式,也可以采用市场化方式。非市场化方式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克服和纠正外部性问题,其常用的措施或方法主要有罚款或收税、财政补贴、公共(行政)管制、法律措施等;市场化方式主要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来克服和纠正外部性问题,政府的作用主要是为市场作用的发挥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其常用的措施或方法主要有产权界定和保护、可交易的许可证、一体化等。上述案例就是采用可交易的许可证的典型。在此方式下,排污企业必须为购买许可证支付,排污的机会成本是它们在公开市场上出卖它们的许可证能得到的收入。相比之下,在某种程度上,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更富有效率,因为它是排污企业间的直接交易,而企业显然比政府知道更多的外部性信息,但这种方法也有其局限性,需要一系列的条件。 【分析】 政府对外部性问题的治理与管理可以采用非市场化方式,也可以采用市场方式。非市场方式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来克服和纠正外部性问题,其常用的措施或者方法主要有罚款或收税、财政补贴、公共(行政)管理、法制措施等;市场化方式主要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来克服和纠正外币问题,政府的作用主要为市场作用的发挥提供必要的外部条件,其常用的措施或方法主要有产权界定和保护、可交易的许可证、一体化等。乔治?斯蒂格勒所谓的“科斯定理”,其涵义是:在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或很低的前提下,通过市场交易可以消除外部性。它还可以解释为:只要产权已明确界定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那么交易的任何一方拥有产权都能带来同样的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这可通过双方之间的谈判自然地实现,产权赋予不同的人,只是会带来收入分配结果的不同。 很显然,“科斯定理”强调产权的重要性,认为解决外部性问题的关键是界定和保护产权。所谓产权是经济当事人对其财产(物品或资源)的法定权利,这一权利是排他的、可转让的和永久的。在市场体制中,一切经济活动都以明确的产权为前提。但是还强调了交易成本(费用)的重要性。科斯在《社会成本问题》中解释道,“为了进行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谁希望进行交易,有必要告诉人们交易的愿望和方式,以及通过讨价还价的谈判缔结契约,督促契约条款的严格履行,等等。这些工作常常是要花费成本的,而任何一定比率的成

2020年秋西南大学网络学院0700]《政府经济学》辅导指导

单项选择题 1、财政管理体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税收管理体制 .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体制 .预算管理体制 .国有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体制 2、一般认为,价外税比价内税()转嫁,价内税课征的侧重点为(),价外税课征的侧重点是().更容易,消费者,厂家或生产者 .更容易,厂家或生产者,消费者 .更难,厂家或生产者,消费者 .更难,消费者,厂家或生产者 3、税收的纵向公平是指()。 .纳税能力不同的人负担不同的税收 .纳税能力不同的人负担相同的税收 .相同纳税能力的人负担相同的税收 .相同纳税能力的人负担不同的税收 4、下面哪个公式是完全竞争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条件?() .P=MPB=MSB=MPC=MSC .P=MPB>MSB,且P=MPC>MSC .P=MPB

.价格 8、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过程中一般的动机是()。 .利己 .效率意愿 .忠诚 .公共精神 9、从实际情况看,目前各国政府弥补财政赤字基本上是靠()。.透支 .增发通货 .发行公债 .增加税收 10、按照公债的(),公债可以分为内债和外债。 .认购者的国籍 .发行主体 .发行的地域 .发行的方式 11、内债和外债的区分标准是()。 .认购者的国籍 .认购的币种 .发行的地域 .发行的方式 12、按照公债的(),公债可以分为中央债和地方债。 .认购者的国籍 .发行主体 .发行的地域 .发行的方式 13、税收按照()分类,可以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 .性质 .税收与价格的关系 .税负能否转嫁 .税收管理权限 14、下列属于直接税的是()。 .消费税 .企业所得税 .销售税 .增值税

政府经济学整理

政府经济学syllabus 课程准备 (一)政府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二)政府经济学的体系脉络 几个概念 Public Finance Government Finance Public Economics Public Sector Economics Economics of Government 几对关系 1 .政府经济学与财政学的关系 2. 政府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 3. 政府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关系 4. 政府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的关系 5. 政府经济学与政治学、伦理学的关系 6. 政府经济学公共经济学的关系 第一章 1.政府经济学与财政学 政府经济学是在财政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财政学的研究范围只限于财政收支本身;而政府经济学不仅研究财政收支问题,而且还研究财政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及公平问题。 相对于财政学而言,政府经济学增加了两大领域的内容:一是关于政府公共选择和公共经济决策的内容;二是关于政府公共选择和公共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 政府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研究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研究经济人行为的最优化实现问题以及相互作用条件下所达成的市场均衡状态。 研究了供求—价格模型、消费与生产调节及收入分配均衡等微观单位的直接经济行为。 政府经济学把政府本身看成是一个单个经济单位,对其经济行为是否实行最大化进行分析 在政府经济学中,微观经济学的一些主要分析工具,如供求分析、成本—收益分析、均衡理论、边际效应理论等在政府经济学中被广泛应用 3. 政府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研究内容,用一句话概括? 在“看不见的手”无法实现经济稳定的时候充分发挥“看得见的手”对经济的干预以实现经济增长、通胀、就业等的良性态势 在微观层次上,主要起作用的是价格,市场价格调节生产和消费,而政府调节作用有限;在宏观层面,价格调节相对有限,而政府调节十分重要。政府的功能与宏观经济学中提出的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宏观经济政策目标相一致。 4.政府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是关于社会福利和个人分配最大化的经济学分支 福利经济学在理论上围绕以下三个命题构建:公 共利益问题(相互竞争的经济体系中,买卖双方 是否有公共利益?);公平分配问题;社会福利 问题 福利经济学判断政府经济政策合适性的标准主 要是公平与效率问题。 政府经济学除了研究社会福利外,还要关注经济 的稳定或者经济结构的改善,也就是说除了福利 经济学所要关注的,政府经济学还要关注宏观经 济学所关注的。另外,福利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最 优原则已成为政府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政府经济学与政治学、伦理学 政府首先是一个政治组织,因此多数政府决策的 出发点是政治性的,政府经济学中的公共产品理 论、公共选择理论等就是为规范政府的经济行为 而引入的,它将政府的经济行为同投票联系在一 起考虑,由选民用选票决定生产什么公共产品、 生产多少公共产品、通过什么方式生产公共产 品,来选择合理者的政府的经济行为、合理的财 政收支、合理的公共企事业和经济政策等; 这一系列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政治 博弈过程,可能对政府经济行为作出约束和规 范; 在选择过程中,必然会涉及伦理标准和社会结构 问题。 6. 政府经济学与公共经济学 “公共经济学是政府经济学的前身,政府经济学 建立在公共经济学基础之上。公共经济学扩展了 财政学,与政治学开始交叉,为政府经济学的形 成做准备。如果说政府经济学发源于财政学,那 么可以认为公共经济学是财政学到政府经济学 之间的桥梁。” 杨龙:“政府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学科特色”,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 第4卷第2期,第42页。 总结 政府经济学由财政学发展而来,它研究政府的财 政收支、财政收支对公共经济的影响和公共部门 经济的合理性与必要性 政府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密切联系,它把政府 看成是一个单体经济单位,对公共部门的经济行 为是否实现最大化进行分析 政府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渊源更深,它把 政府职能归纳为资源配置、收入分配调节和经济 稳定 政府经济学从福利经济学中引入了帕累托最优 原则,用于对政府经济行为进行分析。 政府经济学进一步发展了公共经济学。 几个特点 一是学科的交叉性 从历史看,政府经济学吸收了财政学、宏微观经 济学、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新)制度 经济学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同时使用了政治 学和行政管理的共同研究对象,在对政府行为的 研究中纳入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研究框架。 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开始,政治和经济就开 始交织在一起,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兴起,国家对 经济的干预更有了理论依据。 到了20世纪70、8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陷入“滞 胀”状态,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各家各派为其号 脉: 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认为“滞胀”源 于政府调控缺陷,公共政策失效和政府利益扩展 以及官僚寻租; 新制度主义侧重于制度因素的经济影响分析, 科斯利用产权理论阐述了政府对产权的安排对 经济发展的影响; 诺斯利用制度发展理论解释经济发展的内生变 量。 这些理论学说共同催生了政府经济学的诞生,使 政府经济学一出现就综合了多个学科的理论和 方法。 二是理论与实践并重 政府经济学的产生是现实的需要推动的,也是经 济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所以政府经济学要求建 立逻辑推衍的理论体系,但是又必须关注现实, 对经济现实变化做出回应或提出政策主张。 比较成熟的政府经济学体系是建立在政府经济 职能实践管理的经验基础上的,是参与和管理本 国经济的理论升华。 三是在研究方法上,实证研究方法与规范研 究方法的结合,实然与应然结合。 1. 一个对象——政府经济行为 2. 两条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和公共产品理 论(外部性理论) 3. 三根支柱——公共收入、公共支出和收入再 分配 1. 一个对象——政府行为 廉价而又高效的政府 公平与效率兼顾的政府 中央与地方两个积极性的政府 2. 两条理论 公共产品理论: 政府经济行为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公共选择理论: 政府经济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外部性理论: 政府经济行为的边界。 政府除对辖区内居民负有政治责任外,还参 与非市场 性社会生产活动和非市场性社会财富再分配(义 务教育、 环境保护、社会基础设施整治、收税、社会保障 等) 2. 三根支柱 公共收入:税收、行政性收费、罚款、借贷等 公共支出:政府采购、转移性收支 收入再分配:税制、社会保障体系 一、政府经济学的定义 (一)什么是政府? 政府是国家机器的最主要组成部分。 广义政府(Government):泛指一切国家机关;英 国《大众百科全书》定义“由政治单元在其管辖 的范围内制定规则和进行资源分配的机构”。政 府的功能是:立法;司法;执行、行政管理; 狭义政府(Administration)专指一个国家和地方 的行政机关; 美国定义:政府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的代理机构。 我国宪法中“人民政府”指各级行政机关,即狭 义政府。 (一)什么是政府? 政治学:统治集团借以实现其统治意志的政治统 治机关; 行政学:根据官僚制原则组织起来的国家行政机 关,即行政组织; 经济学:政府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特定主体。与 一般经济组织的区别是具有强制性和公共性。 1、政府组织的特征 公共性:政府的一般功能在于维护社会的公共利 益,解决社会的公共问题; 普遍性:政府功能涉及社会的所有领域和所有个 体; 强制性:强制性是公共权力得以成立并运行的 基本保证;强制性是以国家暴力为后盾的; 非营利性:政府在履行其社会职责时,并不能完 全只考虑直接成本和收益; 阶级性:国家是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志的体现, 政府履行国家职能表现阶级意志。 2、政府与企业组织比较 政府 权力自然完全垄断 组织目标:社会福利最大化 没有破产、被兼并 信息较多不对称

《管理经济学》整理笔记

《管理经济学》整理 绪 论 P3 管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一、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及与微观经济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P 3~P4 识记 二、管理经济学的理论支柱及重要意义:P 4~P6 识记 三、 管理经济学的决策准则 对短期目标的设计和安排要服从于长期目标,在短期内,企业可以暂时放弃或减少对利润的追求。 1短期目标—是多样化的,它包括投资者、顾客、债权人、职工、政府、社会公众,以及技术改造。 领会 P6 企业价值的定义——是指企业未来预期利润收入的现值之和。即:企业价值=∑=+n t t t i 1)1(π=∑=+-n t t t t i TC TR 1)1( 式中πt 是第t 年的预期利润,i 是资金利息率,t 表示第几年(从第1年,即下一年到第n 年即最后一年),由于利润等于 总销售收入(TR )减去总成本(TC ),式中TRt 是企业在第t 年的总销售收入,TCt 是企业在第t 年的总成本。 利润的种类及其在决策中的作用 利润=销售收入-企业成本 会计成本→不能用于决策,它属于历史成本;只反映使用企业资源的实际货币出,支未反映企业为使用这些 P7 资源而付出的总代价。 机会成本——定义:是指资源用于其他的、次好的用途所可能得到的净收入。它才是真正的成本。 几种特殊情况下的机会成本 ①业主用自己的资金办企业——把这笔资金借出可得到的利息。 P8 ②业主自己兼任经理——他在别处从事其他工作可得到的薪水。 ③机器原来闲置,现在用来生产某种产品——零。 ④机器原来生产A ,可得利润X 元,现在改生产B ——生产A 可得到的利润X 元。

⑤过去买进的物料,现在市价变了,其机会成本——按市价计算。 ⑥按目前市价购进的物料、雇用的职工以及贷入的资金——与其会计成本一致。 ⑦机器设备折旧——该机器设备期初与期未可变卖价值之差。 >实际支出的部分,反映企业的盈亏状况。.(不可用于决策) 是指企业实际的支出,通常能在会计帐上表现出来。 企业利润-会计成本 P7 成本和外显成本的差额。识记+计算(外+内) 简单应用销售收入-机会成本=销售收入- +计算 意义——大于零,则说明资源用于本用途的价值要高于其他用途,资源配置较优,否则说明本用途的资源配置不合理。正常利润的定义——是指企业主如果把投于企业的资金投于其他相同风险的事业所可能得到的收入,是为了吸引企业主在本企业投资而识记必须给他的最低限度的报酬。它属于机会成本性质。 公式:全部机会成本=资金机会成本+薪水机会成本+折旧机会成本+销售机会成本+经营费用机会成本 管理经济学定义——是一门研究如何把传统经济学的理论和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管理决策实践的学科。P3 经济模型定义——由经济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构成,通过建立经济模型来研究经济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可达到科学地进行经济预测 P4 和经济决策的目的。 边际分析法定义——是微观经济学分析和研究资源最优配置的基本方法,是一种正确的决策思想,用其衡量一个方案或一项活动是否有利,就是要把这个方案或活动引起的额外成本(边际成本)与引起的额外收益(边际收入)相比,如果后者大 于前者,就是有利的,否则就是不利的,这种决策方法体现了向前看的决策思想。P4 机会成本的定义——是指资源用于次好用途时所能获得的价值,只有用机会成本做决策,才能判断资源是否真正得到了最优使用。 P5识记+计算 会计成本的定义——是指会计帐上记录下来的成本,只反映使用企业资源的实际货币支出。属于历史成本,而决策是面向未了的。会计成本不反映因对资源的使用做出了选择而带来的全部牺牲,因而它不能作为决策的依据。P5 第一章市场供求及其运行机制P13 需求 需求量的定义——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条件下,消费者愿意购买并能够买得起的某种产品或劳务的数量。P13 识记 影响需求量的主要因素①产品的价格—是影响需求量的一个最重要、最灵敏的因素。(价格↑→需求量↓) P13识记②消费者的收入(指平均收入)—一般地,需求量与消费者收入向相同方向变化。(收入↑→需求量↑) ③相关产品的价格—包括替代品和互补品。替代品价格↑→需求量↑;互补品价格↑→需求量↓ ④消费者的爱好 ⑤广告费用 ⑥消费者对未来价格变化的预期 需求函数——就是需求量与影响这一数量的诸因素之间关系的一种数学表示式,即:Q x=f(P x,P y,T,I,E,A,…) P14 识记 需求曲线——是假定在除价格之外其他因素均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反映需求量与价格之间关系,或Q D=f(p)。P15 识记 它可以分为个人需求曲线——表示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P16 行业需求曲线——表示市场上全体消费者愿意购买某种产品的总数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企业需求曲线——表示某企业全部顾客愿意向该企业购买某种产品的数量与其价格之间的关系。 需求曲线的规律——它总是一条自左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的曲线。P16 识记 需求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变化时需求曲线的位移。识记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当非价格因素不变,价格变动时,需求量沿原需求曲线发生的变动。P16 识记 需求量变动的规律:价格↑→需求量↓;价格↓→需求量↑。P16 需求的定义——是指需求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数,它是一个需求表,或一个方程,或一条需求曲线。P16 供给 供给量的定义——是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条件下,生产者愿意并有能力提供某钟产品或劳务的数量。P18 识记 则是一定价格水平上,一个特定的供给量。P20

政府经济学作业3

政府经济学作业3 一、名词解释 1、转移性支出—是指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 2、资源税—资源税是以各类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税种,它为纳税人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保护资源、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起了重要作用。 二、单选 1-5 BCBAC 6-10 AADBB 三、多选 1ABCD 2BCD 3ABC 4ABC 5ABCD 四、简答 1、简述公共物品私人供给需要的条件 (1)私人供给的公共物品一般应是准公共物品。 (2)准公共物品的规模和范围一般较小,涉及的消费者数量有限,这容易使消费者根据一致性同意原则,订立契约,自主地通过市场方式来提供。由于消费者数量有限,因此达成契约的交易成本较小,从而有利于公共物品的供给。 (3)在公共物品的消费上必须存在排他性技术。 (4)更为关键的是,私人若想成功地提供公共物品必须要有一系列制度条件来保障。 2、简述财政补贴的含义和特征 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定需要,通过财政分配,向企业或居民提供的无偿性补助支出。 财政补贴的特点是:政策性、灵活性、时效性 3、简述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 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税收制度;经济发展水平与结构;宏观经济政策;政府的职责范围 五、论述题 1、试分析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的利弊 在直接民主制度下,全体一致原则的优点是,可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效应,也可达到林达尔均衡。即每个社会成员都按照其所获得公共物品边际效益的大小,来承担自己应分摊的税收或费用,公共物品供给量可以达到最具效率的水平。但其缺点是该原则存在两个问题:(1)假定人们在投票时是诚实的,每个人都能真实地表露自己对公共物品的需要;(2)找到每一个人都能接受的税负分担比率可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与全体一致原则相比,多数裁定原则下存在对少数人利益的损害,构成一种决策成本,特别是在简单多数原则中更为明显。 2、论述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及各自的优劣。 世界各国对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模式各有不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现收现付式、完全基金式和部分基金式。 (1)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体现了社会保险互助互济的调剂职能,简便易行,也可避免物价上涨后基金贬值的危险。但由于只以实现收支为基础,使得被保者的权利义务关系缺乏数量上的长期规划,调剂能力较差。同时当保险费用逐年增加、提取比例不断上升后,还可能出现企业、国家负担过重的困难。 (2)完全基金式。这是一种以长期纵向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基金筹集模式,要求劳动者

0700]《政府经济学》 20年最新 西南大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 课程代码: 0700 学年学季:20192 单项选择题 1、在世界范围内,财政支出的变化趋势是()。 .绝对量和相对量都上升 .绝对量上升 .绝对量下降 .绝对量和相对量都下降 2、以下不是影响国债负担的因素的是()。 . C. 纳税人的负担 .负税人的负担 .政府即债务人的负担 .认购者即债权人的负担 3、实际上,课税客体就是()。 .税目 .税源 .税本 .课税对象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公债管理应遵循的原则是()。 .公债管理作为一种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其地位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同 .在一定的前提下,公债管理可以在自己的作用领域内,发挥宏观经济调控的才能.在总体目标上,公债管理应当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基本要求保持一致 .在直接目标上,公债管理应当区别不同情况而分清主次 5、政府财政政策的政策目标不包括()。 .保持年度预算平衡的目标 .充分就业的目标 .经济增长的目标 .物价稳定的目标 6、国债与私债的本质区别在于() .发行的方式不同 .发行的依据或担保物不同 .发行的利率不同 .发行的机构不同 7、我国目前国债规模的具体情况是() .国债负担率低,国债依存底高 .国债负担率低,国债依存度低 .国债负担率高,国债依存度低 .国债负担率高,国债依存度高

8、不属于税收三性的是()。 .固定性 .强制性 .无偿性 .有偿性 9、各国政府偿还国债的基本手段是()。 .设立偿债基金 .依靠财政透支 .举借新债 .依靠财政盈余 10、税收收入的自动变化是指哪种类型的税收收入。() .比例征税 .累进征税 .固定总额税 .免税 11、政府干预卫生事业的最直接的理论基础是()。 .政府职能 .提供公共物品 .减少贫困 .弥补保险市场缺陷 12、货币政策的调节对象是()。 .货币供应量 .税率 .工资 .价格 13、从产权归属角度看,若产权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拥有那么该企业被称为()。.股份制企业 .独资企业 .公有企业 .私有企业 14、若经济活动中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此时该种物品的销售或生产()。 .呈现出不足状态 .呈现出过多状态 .不足和过多的状态都有可能 .不存在不足或过多的状态 15、下列物品中属于纯粹公共物品的是()。 .衣服 .国防 .生活小区的健身设施 .公园 16、资源配置是否具有效率的判断准则是()。

政府经济学重点概念

政府经济学重点概念 第一章绪论 1、政府经济学:是对政府过程及其行为进行经济分析的经济学分支学科,是研究政府公共经济活动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财政学是政府经济学的起点,并且《国富论》标志着经济学和财政学的产生。 3、基本方法论: (1)“经济人”假设:(动机自利行为理性),政府也是经济人。 (2)政治市场论(交易政治论):政治过程实质是一种市场交换过程,将政治过程虚拟为市场。 (3)方法论的个人主义:以个人而不是集体为出发点进行市场选择,且个人理性选择。 (4)博弈论:政治的实质是各种利益间的博弈,利益与权力的分配(研究视角)。 4、政府经济学的中心线索是效率、公平和稳定问题,其核心问题则是市场决策和非市场决策的平衡,也即政府与市场如何合作提供有效的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问题。 5、市场失灵——政府干预(政府支出、政府收入、政府规制)——政府失灵——重塑政府(合作治理)。 第二章政府与市场 1、政府是一个集体决策,人为设计,分层管理的行政组织体系;因政府问题的经济性和阶级性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对于政府经济学学科而言,政府是有别于阶级国家或公共部门的。简单地说,所谓政府指的是在一定区域内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行使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经济实体。 2、政府的特征:(1)合法强制性(2)普遍同质性 3、市场是一个个人决策,自发形成,自由竞争的权利交换体系。 4、市场的特征: (1)信息完全和对称(2)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增(3)企业和个人经济活动没有任何外部经济效应(4)交易成本忽略不计(5)经济当事人完全理性 5、市场机制:是市场运行的实现机制,它是市场中供求、价格、竞争三大构成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具有交换、信息传递、调节、约束和技术促进等市场功能。 6、理性“经济人”:趋利避害的心理和规避风险的内在要求,即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理想行为,以及市场经济自动建立起奖惩机制,促进经济人理性的外部因素。使得经济主体在有能力作出经济判断和选择下,表现为生产者利润最大化;消费者效用最大化。 7、帕累托改善(改进):存在这样一种经济状况,使一部分人处境变好的同时,不使另一部分人处境变坏的资源配置。 8、帕累托最优(有效):在社会经济中,存在这样一种经济状况,当不能进一步变化使一部分人处境变好,而同时也不会使其中任何一人处境变坏的一种资源配置。 9、混合经济:是指一种以社会目标、政府政策、政府调节补足个人目标、个人经济决策、市场调节的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国家与个人,政府与市场通过职能分工与互补合作实现公平、效率和经济稳定最大化的过程。 10、混合经济的特点: (1)目标满足上:个人生活的和社会公共需求。 (2)决策机制上:个人决策和公共选择。 (3)处理方式上:市场机制形式+政治制度形式。 (4)职能分工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之间分工合作。

《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南大《公共经济学》核心考点复习笔记(经典) 第一章绪论 一、政府经济学的经济基础 公共现象或公共行为早已有之,但是公共经济则不是同步出现的。在中国盐铁是否专卖,汉武帝认为要专卖,但是这是公共政策,不是一门学科,没有人系统论证过专卖的好处以及其坏处,公共政策及思想早已有之,但没有公共经济,这些在前资本主义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的职能主要一是组织大型工程(如水利、宫殿以及部分防御设施,像长城等),不存在社会协调不协调的问题,由于自然经济、分散的小农经济,不存在政府宏观调控,中国古代就采取相应办法,把人头税摊丁入亩,这是帝王职能。二是公共职能,如赈灾,民间应当是辅助的,而政府是主体的,赈灾就是政府的事。过去就是有问题提出一个对策,而不是一门学问。 公共政策或经济行为早已有之,但也没有公共经济学。 主要是没有社会大生产,因此,没有宏观调控的需要。 前资本主义社会因没有社会化大生产,因此,也没有出现公共经济学。严格说,在凯恩斯之前也没有公共经济学。因为之前,是自由主义学派,真正为现代经济奠基的是亚当.斯密,公共经济学的很多范畴、假设、名词到现在都在用,如经济人假设、竞争,都是他的奠基,但其本人是自由主义者,反映在他对政府调控是看法,是不用政府管,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政府是守夜人,这是其思想的基点,而且亚当.斯密认为他解决了经济学里的所有问题,而且想通过经济学来解决社会现象,也就是布坎南等人后来的努力,特别是通过经济人假设解决道德、情操问题,这个问题也没有解决,最近由印度学者《从自由看待发展》一书解决了这个问题。 亚当.斯密继承人大卫.理嘉图也坚持了这个观点,以及最后到马歇尔都是自由主义,虽然西方经济学体系完整,且不断发展,但没有人专门研究过政府经济学,这种情况下以及公共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不可能最终形成。 总之,西方经济的自由主义是公共经济学不能产生的基础。 凯恩斯主义的诞生是公共经济学形成的标志,凯恩斯就是干预主义,涉及到财政就是要用政府宏观手段调控经济,其理论产生的背景有三个:一是资本主义30年代大危机,危机说明市场自发调节的不足。二是同期实行计划经济的苏联未受到影响,其经济不乱。三是第一个走出大危机的美国,就是罗斯福实行干预后走出来的。1936年凯恩斯提出,市场的推动不能使供求平衡,出现了缺口,其想到了政府,要用政府的力量推动这种缺口的闭合,提出了公共财政政策、公共货币政策、公共收入、公共支出等政策,实际上就是通货膨胀的政策,别人问他采用他的政策如何才能不导致通货膨胀,他说,把钞票发到半通货膨胀的临界点状态。公共物品的概念也就产生了,这样政府经济学的基本内容都有了,凯恩斯理论也就是政府经济学的诞生,而我们现在比凯恩斯更滑头,更叫人听不懂,现在说的是,刚性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公共经济学的兴起:一是传统经济学的不足,也就是凯恩斯理论的三个背景。二是战后重建,都是国家与企业的紧密结合,重建是主导,政府与社会各方面紧密结合,这就需要一个理论支持,这不是亚当.斯密的时代,源于凯恩斯,一直到当代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 二、政府经济学的伦理基础 政府部门的社会根本职能就是为人民服务,是增进和保护社会公众利益。增进的途径有两种,一是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这种看上去无序,为人个利益,但在为个人利益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财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导向公众利益,但是否是整体获利,还是一部分人获利,一部分不获利,甚至是贫困,因此,有可能会引起社会问题,这种进步分解到个人就不一样。美国的基尼系数是0.4,而我们的基尼系数达到了0.52,因此,说要用政府手段来平衡,南美就是社会发展了,但贫富差距太大,而东南亚是实行均富的政策,我们的社会整体利益虽提高,但贫富差距扩大,也不是好办法,因此帕累托提出了帕累托最优,也

政府经济学第一次作业

考核形式:小组讨论(个人事先准备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考核要求:每一位学员都必须提交讨论提纲,提纲包括以下内容: 1、联系实际的例子。(30分) 2、个人的讨论提纲。(30分) 3、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40分) 教师根据每一位学员的讨论提纲以及小组讨论后形成的提纲给每一位学员评分。要求能够全面、准确地指出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选择,联系实际的例子能够证明其观点。 一、个人提纲: 1、确定题目:浅析政府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选择。 2、简单阐述公平和效率的概念、关系。 3、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公平:是各国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一个共同目标,是人们从既定的概念出发对某种现象的评价。指一种被认为是应有的社会状况。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们的权利义务,作用和地位、行为和报应之间的某种适应关系。公平观念和标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 效率:是指社会资源配置中投入与产出、所费与所得的对比关系。能以较少的资源消耗去的较大的产出成果,就称之为资源配置效率高,反之,称之为效率低。 公平和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的两大基本准则,尽管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活动所追求的目标,但要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是较为困难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能的。即公平与效果之间存在矛盾,具有一定替代关系。有的政府财政收支,如以体现社会公平为目标,就要以牺牲部分效率为代价;若追求资源配置高效率,则就有可能扩大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公平和效率的选择,两者之间既有矛盾又有统一性。 案例:首都机场高速下月起降低通行费进京停止收费 天竺收费站出京方向5元 市交通委宣布,为进一步降低出行成本,同时努力保障首都机场的正常运转,本市对首都机场高速公路车辆通行费收费方式和收费标准进行了调整,新的收费方式和收费标准自7月1日起实施。 根据调价方案,机场高速天竺收费站出京方向收费标准由10元/标准车·次调整为5元/标准车·次,各类车通行费相应调整。其他收费站出京方向执行现行收费方式、收费标准不变。各收费站进京方向停止收费,撤销三匝收费站。 目前机场高速出京方向有天竺、苇沟、杨林等收费站,进京方向有天竺、苇沟、杨林、三匝等收费站。此次调整收费后,出京方向天竺收费站小客车收费降低至5元,二匝、苇沟、杨林维持原先的5元收费标准,这意味着机场高速出京方向小客车收费一律为5元,进京方向一律免费。 机场路天竺收费站、京承高速黄港收费站、机场二通道岗山收费站、京平高

政府经济学考点

政府经济学考点: 一、市场失灵的类型: 1、理想条件下的市场失灵:(1)每个人都拥有完全的经济信息。(2)存在着一个充分竞 争的市场。(3)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4)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都不产生外部效应。 (5)交易成本很小。(6)经济当事人完全理性。 2、正常偏离理想条件下的市场失灵:市场条件下达不到完全自由竞争的程度,因而市场 机制由于其内部机制的不健全和外部条件的限制不能完全发挥调节作用。 3、非正常偏离理想条件下的市场失灵:由于市场自身的不完善造成的市场条件对理想状 态严重偏离。 二、市场失灵的表现: 1、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失灵;(1)在交易中双方对于商品质量,性能等信息了解程度不 同而导致的失灵。(2)破坏市场机制运行的优胜劣汰的作用。(3)出现优汰劣胜的 资源配置。(4)出现违背道德规范的道德风险。 2、公共物品引起的失灵;公共物品不能向私人物品那样在市场上被自发而有效地生产 出来,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正的外部效应。 3、外部效应引起的失灵; 4、垄断引起的失灵; 5、分配不公引起的失灵;单纯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可能完全实现社会公正。 6、宏观经济失衡引起的失灵;主要表现在市场总供求的失衡,它以超额供给或需求为 特征。 三、政府失灵的表现: 1、公共政策失灵,主要有决策失灵和执行失灵。 2、公共物品供应的低效率 3、政府寻租问题,无意创租,有意创租,被动创租 4、行政扩张 四、政府失灵的原因: 1、有限信息 2、有限的控制能力 3、代理问题 4、政府决策程序的有限性 5、公共物品供给的低效率 6、政府部门的扩张冲动 7、政府腐败 五、政府失灵的矫正 1、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市场与政府的关系 2、必须在政府干预和市场调节之间做出恰当选择 3、必须合理界定政府作用的有效性边界 4、必须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化程度 5、必须提高政府机构的效率 6、必须以法律制度规范政府的行为 7、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政府体制 六、政府解决负的外部效应的政策 1、发现负的外部效应 2、直接的行政管制,经济处罚

2013电大政府经济学作业及答案

2013电大政府经济学作业及答案

2013政府经济学作业(电大) 政府经济学作业(一) (第一章至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1、政府经济学:是专门研究以政府为主体的资源配置及其宏观管理规律的学科。 2、竞争失灵: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也称之竞争失灵。在现实经济运行中,市场往往达不到完全竞争状态,而是存在垄断,即不完全竞争。至于垄断的具体情况,还可进一步划分,主要包括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和垄断竞争。 3、俱乐部物品:可能发生拥挤的公共物品,布坎南称之为"俱乐部物品"。当消费人数低于拥挤点时,该物品是非竞争的,而当消费人数超过拥挤点时,这种物品的消费就变成竞争的。 4、信息的不对称:通常是指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易的双方,由于所掌握的信息量不相等,不能有效开展公平竞争,从而对资源配置产生扭曲。 5、自然垄断:有时也称之为天然垄断,是与某些商品和劳务自身的特点有关,即这类商品和劳务在由一家企业提供时其成本比由多家企业提供时低,有利于节约社会资源。供电、供水、供气等公用事业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具有明显的自然垄断特征。 二、单项选择(每个1分,共10分) 1、政府经济的依据是(B)。 A、道德劝说 B、社会公共权力 C、财产所有权 D、法律制度 2、政府经济的目的是(A)。 A、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B、追求商业利润

C、满足官僚享受 D、维护阶级统治 3、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下产品的供给量和价格,与最优供给条件下的供给量和价格的关系是(C)。 A、供给量偏高,价格偏高 B、供给量偏高,价格偏低 C、供给量偏低,价格偏高 D、供给量偏低,价格偏低 4、政府履行资源配置职能是使资源利用在(D)。 A、生产可能性曲线上或内移动 B、生产可能性曲线内移动 C、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动 D、生产可能性曲线上移动 5、我国现行收入分配政策是(B)。 A、公平与效率兼顾 B、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C、公平优先、兼顾效率 D、公平与效率相机抉择 6、下列商品中性质属纯私人物品的是(C)。 A、道路 B、教育 C、皮衣 D、医疗卫生服务 7、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在消费量上的区别是(A)。 A、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 B、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之和 C、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之和 D、社会总消费量<每个消费者的个人消费量之和

2019年电大政府经济学考试必考重点【最新已整理】

一、名词解释 1、政府支出相对量:是指政府支出数量与国民经济其他经济指标的关系。 2、购买性支出:是指政府以购买者的身份在市场上采购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政府购买性支出,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即实行等价交换。对市场运行而言,购买性支出,对消费和生产具有直接影响,可广泛用于调节各项经济活动。一定时期内政府购买性支出的规模与结构,对市场物价、有关产业发展有重要调控作用。 3、转移性支出:是指预算资金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财政补贴等。转移性支出,由于是价值单方面无偿转移支出,就不可能遵循等价交换的原则,而是为了实现政府特定的经济社会政策目标。 4、公共投资:是指政府将一部分公 共资金用于购置公共部门的资产,以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所形成的支出,它是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基本手段,也 是政府提供公共劳务的前提与基础。 5、财政投融资:是指政府为了加强宏观调控,以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为目的,运用信用手段,直接或间接有偿筹集资金和使用资金的政府金融活动。财政投融资是一种政策性投融资,它既不同于无偿拨款,也不同于一般商业贷款。 6、社会保障制度:是以社会的共同力量对社会成员因各种个人难以抗拒的客观原因导致难以维持必要生活水平时提供物质保证的制度,是具有经济福利性质的社会稳定制度。 7、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在劳动者年老、疾病、伤残、生育、失业等原因暂时或永久性失去劳动能力或劳动机会,从而部分或全部地失去正常收入时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劳动者及家属基本生活的通 过国家立法建立的保障制度。 8、现收现付式:这是一种以近期收支平衡原则为依据的社会保障基金筹集模式。这种模式要求当年或近期所有参保单位,按照统一的比例提取社会保险基金,在收支过程中实现基本平衡。 9、财政贴息:是指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政府财政对使用某些规定用途银行贷款的企业,就其支付的贷款利息提供的一种补贴。其实质是政府财政代替企业向银行支付全部或部分利息,是政府财政支持有关企业或项目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10、税收支出:是指以特殊法律条款规定的、给与特定类型的活动或纳税人以各种税收优惠待遇而形成的政府收入损失或放弃的收入。 11、政府收入:亦即财政收入或公共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而筹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从动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政府筹集财政资金的过程;从静态的角度看,政府收入是用货币表现的一定量的社会产品价值。 12、税收:政府凭借公共权力取得收入,首先表现为政府拥有课税权。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按照预先确定的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向社会成员收取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工具。税收是政府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征收的, 体现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对 国民收入的特殊分配。 13、政府收入效应:是指经济主体因 为政府组织收入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 行为方面做出的反映,或者说是指因国 家征税而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致生产者的 决策所产生的影响。这种政府收入的效 应,就是我们所讲的政府收入的调节作 用。由于政府的收入对经济会产生这样 的效应,因此,政 府完全可以利用收入这一手段,来实现 自己宏观调控经济的目标。政府的收入 对纳税人经济的影响行为会产生两个方 面的效应,即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14、政府收入的替代效应:是指当政 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 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 相对价格,使经济主体减少对征税或重 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对无税或轻税 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 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15、税收制度:是国家各种税收法律 法规和征收管理办法的总称。它是国家 向纳税单位和个人征税的法律依据和工 作规程。主要包括税收法律、条例、实 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等。 16、税负转嫁:是指在商品交换过程 中,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其所交纳的 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移给他人负担的经 济过程和经济现象。 17、税收归宿:也称为税负归宿,它是 指处于转嫁中的税负的最终落脚点。 18、税收三性:同国家取得公共收入 的其它方式相比,税收具有其鲜明的形 式特征,即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 性,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税收三性”。 这三个形式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 是一切社会形态下税收的共性。 19、课税对象:是指对什么征税,是税 收征收的目的物,它反映这个税种征税 的基本范围和界限。凡是列入征税对象 的,均属于该税的征收范围。国家通过 法律确定的征税对象,是不同税种相互 区别的主要标志,是税收制度的基本因 素之一。 20、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是指税法 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纳税人是纳税的主体。 21、计税依据:是指课税对象的计量 单位和征收标准。 22、免征额: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 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它是按照一定标准 从全部课税对象中预先确定减除的部分。 23、流转税:是以商品流转额和非商 品流转额为课税对象的各种税收制度的 总称。与其它类型税收制度相比,流转 税具有明显的特点和功能。 24. 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所拥有的财产课 征的税种。财产主要包括不动产和动产。 财产税具有税源稳定、税负难以转嫁的 特征。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财 产税具有其重要功能。 25. 行为税:是以特定行为做为课税对象 的税种。行为税具有课税对象单 一、税源分散、税种灵活的特点。政府 开征特定行为税的功能,主要是对纳税 人的特定行为进行调节,达到国家一定 的政治、经济、社会目的,一般带有“寓 禁于征”的性质。其主要目的往往不是 为了增加财政收入。 26. 耕地占用税:是对占用耕地建房或从 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按其 占用耕地面积一次性定额征收的一种税。 耕地占用税的征税对象,是建房或从事 其他非农业建设占用的耕地。耕地占用 税的纳税人,是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 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耕地占 用税实行地区差别幅度定额税率。 27. 土地增值税:是对转让国有土地 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其附着物,并 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就其转让房地 产所取得的增值额征收的一种税。 土地增值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有 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地上建筑物及 其附着物并取得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土 地增值税实行四级超率累进税率。 28. 房产税:是以房产为征税对象,依据 房产价格或房产租金收入向房产所有人 或经营人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房产税的 纳税人是房屋产权所有人。房产税采用 比例税率。房产税计税依据有两种。与 之相适应的应纳税额的计算也分两种: 即从价计征和从租计征。 29. 印花税:是对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中 书立、使用、领受应税凭证的单位和个 人征收的一种税。印花税的征税对象是 税法列举的各种应税凭证。印花税的纳 税人是指在我国境内书 立、使用、领受上述应税凭证并应依法 履行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印花税的 税率根据应税凭证的性质,分别规定了 比例税率和定额税率两种形式。 30. 车船税:是对在我国境内车船管理部 门登记的车辆、船舶依法从量定额征收 的一种税。车船税的征税对象或征税范 围是依法在公安、交通、农业、渔业、 军事等具有车船管理职能的部门登记的 车船。车船税的纳税人是对车船拥有所 有权或管理权的单位和个人。车船税对 应税车船实行有幅度的定额税率。 二、单项选择题 1、政府支出规模一般呈现(增长)趋势 2、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瓦格纳对政府支 出增长规律解释的是(政府为应对急剧 增加的支出,将被迫提高税率或增设新 税种) 3、下列支出项目中适用公共定价法的 是(公路) 4、在使用“成本一效益”分析法评价 政府支出项目时。所使用的贴现率一般 是(小于一般贴现率) 5、公共投资与私人投资根本性的区别 不包括(投资的监管方式不同) 6、政府在公共投资中的作用不包括 (调节社会分配状况) 7、政府的公共事业支出与公共投资支 出相同点在于(都属于购买性支出) 8、政府应承担的科技支出范围应限制 在(政府财政负责基础性理论研究) 9、政府对社会医疗支出的责任是(部 分参与医疗支出的提供) 10、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社会保障制度特 征的是(社会保障是一种精神保障)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