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等教育研究

初等教育研究

初等教育研究
初等教育研究

【初等教育研究复习资料】

【整理:10级语文3班、杨鸿简】

一、初等教育的涵义

(一)初等教育的概念

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是使学习者打下文化知识基础和做好初步生活准备的教育(其对象一般是6-12岁儿童)。

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儿童:小学

初等教育

青年与成人:业余小学、识字学校、工农速成初等学校

(二)初等教育的发展趋势

1.日益加强基础知识的传授;

2.儿童入学年龄提前;

3.逐步缩小班级编制,提高对教师学历水平的要求;

4.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日趋灵活多样。

二、初等教育的内容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四大支柱(目标)

1.学会认知

2.学会做事

3.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

4.学会生存

(一)教育内容

1.知识教育

2.健康教育

3.环境教育

4.团体生活教育

5.公民道德教育

6.能力培养

(二)小学的课程

1.课程设置

⑴原则

①针对性原则

②实用性原则

③可接受性原则

⑵类型

全国统一课程

课程

地方和学校自行决定课程

2.课程改革

⑴发展综合课程;

⑵加强科学技术启蒙教育;

⑶重视道德教育;

⑷普及计算机教育。

三、初等教育的教学方法

(一)基本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方法

⑴讲授法

⑵谈话法

*四个基本环节:发问、候答、叫答、理答

⑶讨论法

⑷读书指导法——自学辅导法

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

⑴演示法

⑵参观法——以大自然、大社会作为活教材

类型:准备性、总结性、并行性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⑴练习法

⑵实验法

⑶实习法

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欣赏法

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

(二)基本特点

1.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⑴让学生去讨论

⑵让学生去思考

⑶让学生自己去辅导

⑷让学生去练习

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注重因材施教

4.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5.广泛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初等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第一阶段,此级教育的重点通常是向法定的入学年龄不低于5岁或不大于7岁的儿童提供教育,包括向学生提供读写算方面扎实基础的教育课程,同时对其他一些科目也有一些基本了解。

在大多数情况下,初等教育的开始也就是义务教育的开始。

一、比较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比较教育的提出

1816年,法·朱利安发表《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和初步意见》,成为比较教育的奠基之作。(二)比较教育的概念、对象、目的和方法

1.概念

比较教育是研究当代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条件下的教育和全球性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和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

3.目的

实证主义方法

4.方法

相对主义方法

⑴宏观:统计测量、著作评论、历史研究、计划评估、政策分析

⑵具体:观察法、文献法、比较法、分析法、访谈和问卷调查等

(三)比较教育的历史发展

1.第一实证科学时代(朱利安)

2.描述借鉴时代(库森)

3.因素分析时代(萨德勒)

4.第二实证科学时代(贝雷迪、诺亚、艾克斯坦)

5.方法多元化时代(霍尔姆斯、埃得蒙·金)

(四)比较教育的主要特征

1.视野的国际性

2.意识的全球性

3.理论框架的跨学科性

4.作用的前沿性

5.研究对象的当代性

(五)比较教育中的比较

(六)比较教育发展的方向——和而不同

二、比较初等教育

(一)概念与目的

1.概念:比较初等教育就是对当代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条件下的初等教育,或世界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进行研究。

2.目的

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⑵形成教育改革的自觉

⑶改善对教育的理解,改进工作

⑷促进初等教育的国际理解和国际交流

三、世界初等教育发展的宏观线索

现代初等教育在现代化的三次浪潮中产生,并不断获得发展。

(一)初等教育目的有了引人注目的深刻转变

(二)公共教育和义务教育的关系在初等教育领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三)初等教育办学模式获得了多样化的发展

(四)初等教育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五)初等教育的教师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

(六)初等教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七)初等教育教学领域出现了许多突破性发展。。。。。。。。。。。。。。。。。。。。。。。。。。。。。。

3:

第一章国际初等教育

学制比较

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衔接和关系。

第一节美国初等教育学制

一、历史沿革

(一)殖民地时期的宗教和慈善事业的初等教育

(二)独立后公共的和义务的初等教育

1.1834年,宾夕法尼亚州率先制定了《学校法》在全美首先创立了公立小学(公立学校的建立标志着美国独立的教育制度开始确立);

2.马萨诸塞州教育厅长贺拉斯·曼被称为“美国公立学校之父”;

3.1912年根据美国教育协会经济教育实践委员会的建议确立了“六三三制”。

(三)义务教育后的改革与发展

美国出现了自由学校,成为初等教育学校制度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现状与改革

1.现行美国初等教育学制是二战后形成的,是义务教育后初等教育发展的结果;

2.2001年美国出台“不让一个孩子落后”的重要教育要求,使每个儿童都能在学校生活中都要进步;

3.2003年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佩奇宣布了未来五年的战略计划,为美国教育的发展设置六个目标;

4.2008年美国现任教育部部长玛格丽特?斯佩林斯发布了《2007——2012年战略规划》(教育服务于国家利益更为凸显;提高课程标准要求,为应对全球化竞争培养人才

)。

第二节英国初等教育学制

一、历史沿革

(一)教堂和慈善事业的初等教育

1.1534年,英国国教教会直接掌握教育,建立了教区学校,接收劳动子弟,是英国初等教育的雏形;

2.18世纪英国初等教育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初等教育具有了多样化的形式:

⑴主日学校(1781年,罗伯特·雷克斯)

⑵私立学校——普通私校和妇女学校

⑶慈善学校——导生制学校(1798年,兰卡斯特)和幼儿学校(1800年,欧文)(二)工厂学校的初等教育

1833年英国政府颁布了第一个工厂法,特别作出了有关初等教育的规定。

(三)双轨制的基础学校时期

基础教育传统:就业

初等教育历史传统预备学校传统:升学

注重儿童发展的传统

(四)义务初等教育时期

1.1870年英国“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颁布,标志着英国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

2.1902年,巴尔福尔教育法出台,形成了以地方教育机构为主体的国民教育领导体制;

3.1918年,英国再次颁布了初等教育法令(费舍教育法);

4.1926年,哈多爵士为主席的咨询委员会发表了《青年教育》的报告,标志着作为教育的一个阶段的“初等教育”概念正式得到了确立;

5.1931年,哈多委员会发表了《初等学校》报告,其认为初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儿童所需要的教育(受进步主义思想的影响)。

(五)后义务教育时期

1.1944年,英国联合政府公布了巴特勒法案,调整教育领导体制,加强国家对教育的领导,同时改变英国教育的双轨制状况;

2.20世纪60年代英国初等学校发生了一些积极的变化——班级规模、师生比例、开放学校。

二、现状与改革

1.20世纪70年代现行的英国教育体制基本形成;

2.1966年,普洛登委员会递交了《儿童和他们的初等学校》的报告,该报告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强调教学过程个别化以及教师的顾问、指导和激励作用,更进一步阐述了进步主义教育理论对初等学校的实践意义;

3.1985年4月,英国教育科学部威尔士事务部向议会提交的《把学校办得更好》的白皮书,引发了英国教育大辩论;

4.《1988年教育改革法》以基础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为中心;

5.1993年,沃尔顿委员会公布了《学会成功》的报告——为学生的成功、成就而教育;

6.1997年7月,《追求卓越的学校教育》的白皮书强调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并提高教育标准;

7.2001年,教育技能部出台了《学校——迈向成功》的白皮书,确定了提高中小学质量标准的工作目标;

8.2003年5月30日英国公布了小学教育发展计划《优秀教学和愉快学习——小学教育发展策略》强调培养各小学形成自己的特色,鼓励小学在形式上和风格上的多样化。

第三节德国初等教育学制

一、历史沿革

(一)宗教初等教育时期

1.宗教改革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首先倡导国家兴办学校,实施义务教育;

2.1717年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普鲁士小学之父)颁布义务教育法,促进了初

等教育的发展;

3.19世纪初,在普鲁士教育大臣洪堡的推动下,德国的初等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

4.1872年颁布的普通学校法明确规定6-12岁儿童必须接受8年的初等义务教育。(二)公共和义务教育时期

1.1919年,学校教育的双轨制被废除;

2.1920年4月28日德国颁布法令建立统一的初级国民学校(即基础学校),取消了作为中学预备教育的家庭教育或小学教育;

3.1922年,德国增设了上层建筑学校和德意志中学两种学校;

4.1934-1945年的纳粹统治期间,对学生进行法西斯教育。

(三)后义务教育时期

1.1949年《波恩基本法》规定教育由各州管理;

2.1969年10月建立了第一个教育科学部,标志着统一的联邦德国教育系统建立。

二、现状与改革

(一)现状

1.1970年2月,德国教育审议会提出了《教育结构计划》;

2.1973年6月,德国联邦与州教育计划委员会提出了《综合教育规划》;

3.1975年联邦德国把主要学校、实科中学和完全中学合并为综合中学;

4.德国小学实施普及和免费制度。

(二)改革探索

2002年1月深化改革的教育论坛结束后,提出了十二条教育改革建议,其中有关小学部分的内容有:

1.开发儿童的多种兴趣;

2.注重个别促进;

3.让年轻一代学会承担责任;

4.提高学生素质;

5.利用新媒体;

6.消除“掉队”;

7.加强移民教育;

8.开放学习场所;

9.下放权力。

第四节法国初等教育学制

一、历史沿革

(一)双轨制时期

母亲学校-初等小学-高等小学-小补习班系统

*双轨制

幼儿园-国立(市立)中学预科-本科-以大学为代表的高等教育系统

1.1881年法国政府颁布了《费里法案》对国民教育制度做了重大的改革提出了义务、免费、世俗化的三项原则;

2.现代法国小学体制建于1886年12月30日和1887年1月18日颁布的教育法令。

(二)公共和义务教育时期

1.20世纪初,法国建立“新大学联合会”,倡导新教育,要求废除双轨制,建立统一的学校;

2.1923年法国的中学预科的教育内容与小学开始接近;

3.1925年初等教育阶段设立统一学校的目的开始得以实施;

4.1936年法国规定国立、市立学校一律免费;

5.1937年法国教育部长翟进一步提出初等学校衔接——指导班级。

二、现状与改革

法国现行学制是在二战后经过几次改革才得以确立的:

1.1947年《郎之万——华伦教育改革方案》是为培养法国社会需要的现代生产者与公民进行的“完整的教育改革”;

2.1959年戴高乐政府颁布的《教育改革法令》将原来的义务教育年限从6-14岁延长至6-16岁;

3.1975年法国议会通过《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的建议》(哈比改革)的文件,强调初等教育要适合每个儿童的“节奏”,加强同幼儿学校和初中的联系,尽量避免留级。

4.1989年《初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提出:将幼儿教育三年与小学五年合为一体,建立三年分段的新体制——初步学习阶段、基础学习阶段、深入学习阶段;

5.1996年6月20日法国学校思考委员会提交《为了学校》的最终报告,提出对法国未来教育的21条建议。

第五节俄罗斯初等教育学制

一、历史沿革

(一)教区学校时期

1.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彼得一世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发展初等教育;

2.1714年俄国政府颁布命令建立初等学校。

(二)双轨制时期

1.叶卡杰琳娜二世期间,在省城设立5年制中心国民学校,在县城设立2年制的初级国民学校;

2.1804年教育部颁布了具有进步性质的教育改革文件——不收费、面向社会个阶层招生、有统一的学制;

3.1828年《大学所属各级学校规程》将1804年规程废止,具有明显的等级性,形成了双轨学制;

4.19世纪中叶,沙皇俄国废除了农奴制,开始对教育着手改革;

5.十月革命前俄国初等教育最完备的文件是1874年颁布的《初等国民学校章程》。(三)苏联的普通义务教育和后义务教育时期

1.对国民教育的领导权和管理体系的改造;

2.消除沙俄时期的民族的和妇女不平等现象;

3.苏俄开始筹建新学校体制的工作;

1918年8月全俄教育工作者代表大会通过了“莫斯科方案”,并于同年10月公布了《统一劳动学校规程》和《统一劳动学校基本原理》两个重要文件。

4.进行学制改革工作

⑴1920年末苏俄召开首次关于教育的俄共党的会议,形成了新的学校系统;

⑵1930年《关于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决定》促进了初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⑶1935年5月15日《关于苏联中小学结构的决定》对苏联的学校制度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⑷1984年教改将普通学校的学制由原来的3·5·2制改为4·5·2制,入学年龄6岁;

⑸1989年7月《苏联普通中学暂行示范条例》将学制调整为3-4·5·2-3制,入学年龄6-7岁。

二、现状与改革

1.1991年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成为苏联遗产的最大继承者,其初等教育学制是在后义务教育条件下实施和发展的;

2.初等普通学校学制基本是4年,在一些农村或者较为落后地区仍然实行3年制;

3.1994年俄罗斯出版了《实验教学大纲总汇:1-6年的小学教育》一书,推动了6年制小学模式的实验;

4.2002年10月2日俄罗斯国家杜马会议讨论了基础教育标准,而后正式颁布。

第六节印度初等教育学制

一、历史沿革

(一)殖民地时期的初等教育

1.在英国入侵前印度拥有自己的学校教育系统——麦可达布学校教育和帕斯沙拉学校教育;

2.印度殖民地时期的教育制度是英国殖民者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的产物;

3.1917年颁布了印度最早的《孟买初等教育法》;

4.1918-1930年间所有的省立法机构都通过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法案;

5.1944年萨金特报告《印度战后教育发展》建议在40年时间内完成对所有6-14岁儿童进行普及的、免费的和强迫的教育。

(二)独立后普及义务教育时期

1.1947年印度独立后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事业,特别是初等教育的普及;

2.第五个五年计划期间印度建立了部分时间教育制度;

3.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印度实现了在乡村居住地1.5公里范围内小学生率达到93%的目标;

4.第七个五年计划开始印度的初等教育得到了更大的扩充。

二、现状与改革

印度目前初等教育教育属于10+2+3学制中的一部分,其规定的初等教育目标如下:

1.与现实相连的教育;

2.实施数学与科学教育;

3.社会正义和国家一体化;

4.民族意识与民族理解;

5.劳动体验;

6.三种语言的公式;

7.艺术体验与表现;

8.健康与体育;

9.性格锻炼;

10.基本素质。

三、印度普及初等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根据本国情况不断调整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时限,以达到目标与结果的平衡;

(二)把非正规教育作为普及初等教育的必要的和重要的形式;

(三)把重视并认真发展女子教育作为加强初等教育的重要措施。

第七节日本初等教育学制

一、历史沿革

(一)现代初等教育学制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

1.1872年日本颁布近代第一个教育法令《学制》,标志着日本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

2.1907年,4年制义务教育就学率超过97%;

3.1909年,根据《小学校令》(修改)的规定,普通小学的学制由4年增至6年,为义务教育阶段,高等小学有2-4年不等;

4.1919年后,6年制小学入学率达到99%。

(二)完成义务初等教育普及时期

1.1941年3月《国民学校令》及《国民学校令施行规则》将普通小学和高等小学统一改称为国民学校,学制8年为义务教育;

2.1946年《日本宪法》明确了国民的受教育权利;

3.1947年《教育基本法》明确了教育的根本理念,制定了“建立民主、文明的国家,为世界和平和人类幸福作出贡献”的教育理想目标;

4.1947年《学校教育法》规定了6-3-3-4制,公布了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

5.1953年7月《关于义务教育的答询报告》强调坚持六三制度,努力解决实施9年义务教育的困难和障碍。

(三)后义务教育时期

1971年6月中教审发表《为充实和调整将来学校教育的基本措施》的答询报告,指出“教育的目的是完善人格”。

二、现状与改革

1.1985年6月,临教审《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答询报告》提出“重视个性,它是改革所有内容的基本原则”;

2.1986年4月,临教审《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二次答询报告》提出面向全国21世纪的教育目标;

3.临教审《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三次答询报告》(1987年4月)和《关于教育改革的第四次答询报告》(1987年8月)共同强调终身学习体系下各级教育的对策和改革措施;

4.1996年7月,第十五届中教审提交《面向二十一世纪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让孩子们都有“生存能力”和“轻松宽裕”》的答询报告,提出培养生存能力是日本儿童教育的基本问题;

5.2003年4月,文部科学省发出了《促进文教、科学技术发展的措施——2003年度的展望》针对初、中等教育提出了“努力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目标”、提高学生“扎实的能力”、充实“心灵的教育”。

第八节中国初等教育学制

一、历史沿革

(一)清末民初

1.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

2.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的颁布为中国现代学制之始;

3.1912-1913年陆续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

4.1922年中华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新学制系统”(壬戌学制),类似于美国六三三制。(二)国民党时期

1928-1949年,在国民党统治区,学制虽几经修改,但基本沿用1922年学制,未再公布过新的学制系统。

二、现状与改革

1.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公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过渡性质);

2.1958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确定了教育目的和办学方向;

3.1963年前后,中国教育质量达到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4.文革十年,中国的学制遭到严重的破坏;

5.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从教育体制入手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6.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描绘了面向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

7.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我国现行学制作出了规定;

8.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推动教育事业进入深刻变革的新阶段;

9.2003年,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突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新导向。

第九节国际初等佳偶学制发展的

若干趋势

一、初等教育所担负的任务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任务:就业——发展

终结性教育——基础性教育

儿童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初等教育的主要目的。

二、发展中国家注重实施全民教育以推动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

民主化

全民教育满足所有人基本的学习需要

普及化

全纳教育:尊重残疾儿童

三、众多试验学校的产生与发展

1907年,奥维德·德可乐利(比利时)创建了布鲁塞尔生活学校,主张“自由教育”,提出了“从儿童出发”的著名公式。

第二章国际初等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指国家和地方政府对教育事业及学校的组织、领导和管理,也包含学校领导对学校内部事务的管理,可划分为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

第一节美国初等教育的管理

一、中央教育行政

1.20世纪50-60年代以前,教育没有作为联邦政府职责写入宪法,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干预很有限。

2.州宪法是美国各地教育法律的基本依据,明确规定了地方在教育发展中的职能。

3.在美国教师全国教育委员会的影响下,联邦政府对教育的干预逐渐扩大。

⑴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为解决青年失业的全国性问题,编制了对青年进行专门教育的计划;

⑵20世纪50年代的冷战时期,以保证国家安全为由,增强在教育领域中的影响;

⑶20世纪50-60年代争取公民权利的运动,主张在学校消除种族隔离;

⑷20世纪60年代起,所有的总统候选人在竞选演说中都注意到了教育问题,教育成为国家政治的一个重要因素。

⑸20世纪80年代后,新的教育政策是以“州——联邦”为轴心展开的。

100年来美国联邦参与教育管理设置的机构如下:

1867年美国第一次建立了美国教育办公室;

1953年4月建立了美国健康、教育和社会保障部,其中教育司是最大的部门;

1965年建立国家教育统计中心;

1972年建立国家教育研究所;

1979年10月17日国会通过了建立独立的教育部的法令。

二、地方初等教育行政

(一)州教育委员会

(二)州教育厅

(三)司法部门

(四)地方学区——州的责任、地方的工作

三、学校管理

1.学校委员会是直接对小学教育进行管理的组织;

2.美国小学校长的主要工作范围包括执行学校教育委员会决议、负责实施学校计划、推荐教师和为教师继续教育提供条件、决定课程设置和进行教学管理、支配与使用上级拨款等。

四、教育经费

1.美国教育经费都是由联邦、州和地方分担。地方学区是公立学校经费的第一承担者,所有学区都有独立的征税权;

2.教育经费管理的新变化:

⑴教育经费的分但上,联邦和州的经费负担比例均有所增加;

⑵采取新的措施增加教育投入;

⑶学校财政与教育目标挂钩,各州为达到学生成绩目标必须提一个基础的学校财政制订计划和方案。

五、改革动态

(一)体制上的改革——择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教育证券计划

择校运动的方案

公立学校开放招生

1.特许学校——规模小、自治性强、强调责任、鼓励竞争

2.上级接管公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私营管理

(二)家庭学校运动的发展

(三)尝试推行企业管理标准

把ISO9000用于衡量学校的教学将可以促进行政经费的大幅度节约及加速学生档案管理的科学化。

第二节英国初等教育的管理

一、历史演进

1.古代英国教育主要是由贵族与僧侣管理教育;

2.英国国家直接干预初等教育始于1833年;

⑴1833年,阿尔索普提出教育补助金法案;

⑵1839年,英国设“枢密院教育委员会”。

3.1870年,《初等教育法》(福斯特法案)实现了英国政府管理初等教育的重大转变——形成公立初等教育系统;

4.1899年,建立国家教育委员会,管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职业教育;

5.1902年,巴尔福尔教育法形成了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与地方教育局相结合、以地方教育局为主的初等教育的管理体制;

6.1918年,费舍教育法要求地方教育局负责向公立初等学校年龄较大和有能力者提供更深的和更实际的课程。

二、现状与改革

(一)宏观管理

1.1944年英国统一的初等教育学制正式确立;

2.巴特勒教育法将初等教育定义为适合于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5-15岁为义务教育年龄;

3.1964年,成立教育和科学部,但只负责英格兰的各级各类教育;

4.《1988年教育改革法》实施统一的国家课程,中央一级增加了课程和考试的管理权;

5.1992年,梅杰成立教育与就业部;

6.1992年《选择与多样化》的白皮书和《1993年教育法》均把维持地方教育系统的重要权力转移到中央政府和由中央任命的特设管理机构。

(二)学校管理现状与改革

1.学校董事会的诞生

⑴1977年以泰勒为主席的调查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学校的新的伙伴关系》的报告,建议废除联合学校管理委员会,每个学校设董事会进行管理;

⑵1980年教育法规定:小学的管理人员称为董事,所有学校至少应当选举产生家长校董事和教师校董事2名。

⑶1983年《教育质量》白皮书,阐述了政府为从总体上加强对教师的管理而颁布的计划;

⑷《1988年教育改革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设立初等教育的全国课程和一套系统的评估制度。

(二)董事会的职能

1.主席的选举

2.罢免增补董事的新权力

3.董事会的事务

4.对委员会的审核

初等教育学校校长的角色与作用:老板型、教头型、执行董事型、小队领导者型。(三)教育经费

教育经费由中央和地方二级共同承担。

(四)择校的产生与发展

1.20世纪70年代末,出现了家长选择学校;

2.撒切尔夫人任第一任首相期间,制订并实施了资助入学计划(APS);

3.《1980年教育改革法》中,英国表现出强调家长选校把教育推向市场的意图;

4.《1988年教育改革法》进一步扩大家长选择学校的权利,实行开放招生政策。

第三节德国初等教育的管理

一、历史与现状

德国历史上教育事业一直是各州的工作,特别是初等教育。

(一)中央教育行政

1.1990年,东西德统一后,联邦德国从政府的角度制定了必要的法律条款,作为各州必须共同依从的原则,同时还成立了一些全国性的协调机构,其中最重要的协调机构是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

2.1969年,联邦德国修改了《基本法》为联邦政府参与教育规划和高校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整个教育事业置于国家监督之下”;

3.联邦德国从国家角度对学校的监督有三个方面:业务监督、职务监督、法律监督。

(二)地方初等教育行政

1.州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是教育及文化事务部;

2.州对中小学教育的管理为三级管理体制,即州层次上的州教育及文化事务部,专区层次上的为地区教育管理部门,地方层次上的为市、县的教育局——行政、教学、督导。

(三)学校管理

1.各州的基础学校由市或县教育局领导,实行校长负责制,同时设有校务会议;

2.德国重视校长的培训,在充分了解学校管理情况后设置培训课程——领导艺术、新教学法的开发、教育管理、学校发展、学会交流。

(四)教育经费

1.公共教育经费几乎都来自联邦、州和地方三级的普通税收;

2.向各个学校和各种教育事业计划的拨款主要掌握在州教育与文化事务部(65%)。

二、改革动态

(一)开放学习场所——吸收社会各方力量参与教育工作

(二)下放权力

(三)加强质量控制,倡导在评估中学习

第四节法国初等教育的管理

法国从16世纪国家增加对教育的干预以后,教育由国家管理形成了传统。

一、中央教育行政

法国国民教育部设学校司(初等教育司)负责处理初等教育方针、政策、制度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国民教育最高审议会

中央

督学处

二、地方初等教育行政

1.法国地方教育行政最大单位为大学区,大学区总长由教育部长提名,总统任命;

2.大学区之下设省督学处,主要管理省内的除高等教育外的其他各类地方教育;

3.法国小学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家与地方政府共同拥有开办小学的权力;

4.1983年法国公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加强了地方对教育的干预,规定市镇管理初等教育;

5.法国承认私立初等教育。

三、学校管理

1.小学为市镇举办的初等教育机构,教育行政上隶属所在省的领导;

2.学校设校务委员会,负责制定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研究讨论所面临的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3.小学校长权限十分有限,主要职责是执行和贯彻各级行政部门颁布的文件,进行常规的校内管理;

4.教师是国家公职人员,教学大纲由国家颁布;

5.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初等教育管理权限下移,调整了理事会;

6.1987年2月2日法令规定,凡在两个班以上的小学,其校长应由小学教师出身者担任,小学教师的招聘由学区督学负责。

四、教育经费

1.初等教育的经费由地方、省和国家三方面负担,经常费用有地方乡镇承担;

2.1979年1月3日法国设立了全部经常费用赠款制度,增加国家对初等教育的财政援助;

3.法国教育部长有开支的主动权,省长是第二拨款审核人,学区督学在初等教育经费管理中起着主要作用。

第五节俄罗斯初等教育的管理

一、中央教育行政的改革与发展

1.俄罗斯设教育部及科学——高等教育和技术政策部,对全国教育在国家水平进行行政管理。1996年8月两个部合并为一个部即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部;

2.俄罗斯联邦实施中央、共和国、地方三级教育管理体制;

3.1995年3月《俄罗斯联邦教育发展纲要》的指导思想是发展选择性教育和开放性教育,实施教育区域化、学校多样化、教育人文化;

4.俄罗斯联邦教育议会的宗旨是在教育领域里发挥组织、推动、团结和统一的作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推进合理的教育政策的制定,保护学校和教师及学生的利益;

5.教育机构的鉴定与认可是俄罗斯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机构所进行的教育活动进行监督的主要形式。

二、地方初等教育行政的改革与发展

1.俄罗斯联邦内各共和国、边疆区、州、市、区建立地方教育行政机构;

2.俄罗斯联邦各地区以国家教育发展纲要为基础制定本地区的教育发展纲要,推动本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国家与地方共同管理。

三、学校管理的改革与发展

学校委员会对学校实行总的领导,校长进行直接管理,学校委员会的工作是通过审议、协调的方式进行的。

四、教育经费

1.俄罗斯联邦的教育经费主要是靠国家和地方预算拨款(10%);

2.教育投资体制的重要变化:

⑴有偿提供补充教育服务;

⑵招收自费生,向学生提供贷款;

⑶从事经营活动。

第六节印度初等教育的管理

一、中央教育行政

1.印度教育管理的特点是中央政府与地方共同对教育事业负责;

2.1986年,印度中央政府设立人力资源开发部作为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关——中央教育咨询委员会、印度教育服务局。

二、地方初等教育行政

1.印度初等教育主要是地方的事业,主要由邦政府负责,邦的教育行政机构为邦教育局;

2.邦初等教育行政组织是一个多层面的政治结构,该结构中的公共教育主管部门是对初等教育政策和财政负责的行政实体;

3.学校区主任拥有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中教育范围内的广泛权力;

4.不同学校区对初等教育的管理方式不同。

三、学校管理

1.学校设管理委员会,校长在学校内部管理中起主要作用,通过视导其他教师的工作,

实现其领导职能;

2.印度重视社区、教师参与教育管理——家长与教师协会。

四、教育经费

印度教育经费有四个来源:中央政府、邦(直辖市)政府、地方团体资助和个人捐赠。

第七节日本初等教育的管理

一、中央教育行政

1.日本中央教育行政的最高机构是文部省;

2.初等教育归属文部省内设的初等中等教育局管理;

3.文部省设中央教育审议会为最高咨询机构。

二、地方初等教育行政

1.日本设有地方教育委员会管理地方的教育行政;

2.在地方自治的原则下,日本的初等教育从属于地方教育行政的组织与领导,特别是市町村一级的教育委员会直接管理。

三、学校管理

1.小学是日本初等教育的主要机构,管理小学学校运营的是以校长为首的学校组织;

2.小学设有作为执行机构的校务分掌组织和最为审议机构的教职员会议等;

3.日本学校管理的评价分为三个领域:教育活动的运营管理、学校内部组织的运营管理、对外关系的运营管理。

四、教育经费

1.日本公共教育经费由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从各自税收及其他收入中支付、共同承担;

2.公立小学不收学费,而私立小学的开支由办学者自筹,学生交纳学费。

第八节中国初等教育的管理

一、历史与演进

1.新中国成立后至1957年,我国初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为高度集中与统一;

2.1958年《关于教育事业管理权力下放问题的规定》,根据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原则,政府加强了地方对基础教育的领导管理;

3.1963年以后,中小学的管理权力又逐步收归中央;

4.文革期间,我国教育行政管理体制遭到严重破坏;

5.1978年,《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规定:全日制小学由县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领导和管理;社队办的小学,可以在县的统一领导下,由社队管理;

6.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

7.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事业,在国务院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法律的形式明确基础教育领域中央和地方之间的管理权力划分)。

8.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深化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继续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

9.2001年《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

10.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在过去强调“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上,突出了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进行统筹规划的责任,也强调了中央政府的责任问题。

二、现状与改革

(一)中央教育行政

1.建国至1997年成立国家教育委员会,1998年更名为教育部,内设基础教育司;

2.实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统一的教育大政方针和分散、分权管理相结合的制度。

(二)地方初等教育行政

1.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州、盟、省辖市)、县(县级市、旗)三级分设教育厅(局);

2.乡(镇)成立教育委员会。

(三)学校管理

小学实行校长负责制,定期召开教工代表大会、校务委员会、家长会等。

(四)教育经费

初等教育的经费由国家、省和地方三级承担。

(五)改革动态

1.权力下放;

2.办学多元化;

3.办学自主权;

4.教育投入多样化。

第九节国际初等教育管理发展的若干趋向

一、重视校长的培训

二、现代管理理论对初等教育管理的影响不断扩大

(一)古典组织理论

1.韦伯—集权式

2.泰勒—科学管理

(二)人际关系理论

(三)开放系统理论

(四)学习型组织理论

三、初等教育管理的社会参与水平不断提高

(一)社会团体参与教育管理有法律上的保证

(二)社会参与在教育管理的所有层次上都有相应的机构

四、择校运动的出现

五、私立学校的新发展

六、家庭学校教育运动的兴起

七、校本管理获得重视

一、借助比较

《赠汪伦》——《别董大》、《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二、借助比拟

三、借助谜语(儿歌、口诀)

四、借助故事

五、借助数据

六、借助板演

第三章国际初等教育的教师教育

教师教育:培养师资,并对在职教师实施继续教育,促进教师成长的专业教育。

第一节美国初等教育的教师教育

一、历史沿革

1.独立前,美国没有独立的培养初等教育教师的体系;

2.19世纪20年代后,美国公立初等教育学校迅速增加,各州强迫义务教育法令的相继颁布,兴办并发展培养小学师资的师范教育已势在必行;

⑴1839年,马萨诸塞州建立美国第一所州立师范学校——勒星敦师范学校;

⑵1853年,伊利诺州创办美国第一所私立师范学校。

3.19世纪末,培养小学教师的师范学校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4.20世纪初至二战前,师资训练变为高等学校4年制本科教育,形成了以大学和文理学院、教育学院为主体的美国初等教育教师的教育体系;

5.20世纪50-60年代,师范教育改革以培养学者型教师为中心;

6.20世纪60-70年代,师范教育改革以培养在教育实践上善于处理种种实际问题的临床专家为中心;

斯坦福大学提出了“微型教学”概念,强调教学的专门技能。

7.20世纪70年代以后,美国逐步提高了对未来小学教师的要求,具体表现在对申请教师证书的要求上。

二、现行制度

美国初等教育教师均有设在大学的教育学院(系)培养,至少应取得学士学位。(一)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1.美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于1825年首先在俄亥俄州实行;

2.各州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由州教育厅所属的教师资格委员会发放;

3.认可学院(大学)的教师培训计划是根据州具体政策制定的;

短期证书初等教师4年

4.教师证书专业证书学士学位新教师8年

永久证书45个月-5年教龄硕士学位终身

(二)课程

初等教育教师培训计划设置:普通教育课程、学术课程、专业教育课程。

(三)继续教育

各州政府根据有关法律规定把教师的在职进修学分同工资等级挂钩,进修学分也是教师转为学校管理人员的必要条件。

三、改革动态

1983年4月《国家处在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引起了美国对包括小学在内的师资培养问题的重视。

(一)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的改进

1.20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实行可选择性教师证书制度,各州大都提出并实施了“选择性教师证书计划”;

2.试行全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

3.教育部要求禁发临时性证书,教育证书的期限由终身逐渐向规定期限方向发展;

4.制定优秀教师标准,并颁发优秀教师证书。

(二)建立美国教师专业化标准

2001年全国教师教育认证委员会颁布了《专业发展学校标准》。

(三)教师专业发展学校运动

1.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最早出现于霍姆斯小组1986年提出的《明天的教师》的报告中;

2.1990年《明天的学校——建立PDS学校的原则》报告中把PDS学校看作是大学与公立学校之间具有伙伴关系的一种新型机构;

3.专业发展学校也注意在职教师的培训。

(四)美国小学教师培养新模式:社区学院和大学合作培养

1.为解决小学教师培养上的数量和质量问题而推出的新模式;

2.衔接协定和伙伴关系是普遍采用的保证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联合培养小学教师的运行机制。

(五)鼓励大学教育学院与地方合作,提高师资质量,改善落后地区教育质量

1.2002年,“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实施的关键是师资的培养;

2.2003年,“行动起来让所有儿童接受教育”的法案倡导高校与地方学校以及地方教育行政机构三者密切合作,通过这一途径改善贫困地区师资。

第二节英国初等教育的教师教育

一、历史沿革

1.19世纪初,英国没有系统的初等教育教师教育体系;

2.19世纪中期,初等教育的师资问题提高了国家议事日程;

1840年,英国枢密院教育委员会主席凯·沙图华兹以个人名义创办了巴特西师范学校,后归国家所属。

3.1846年,英国小学教育作为一种社会职业开始摆脱由神职人员担任教师的历史,大学

开始参与小学教师的教育;

4.1888年,克罗斯初等教育委员会提议大学建立走读学院培训小学教师;

5.1902年英国开始由公办师范教育培养小学教师;

6.1904年英国开办了第一所地方公立师范院校——赫里福德郡训练学院;

7.1904年后,英国形成由国家宏观控制,大学、地方教育当局、教会团体参与的教师教育机构(师范教育体系);

8.1944年5月,以麦克内尔爵士为首的委员会向教育署提交《教师和青年》(教师宪章)的报告,提出了教育质量培训组织的两套方案。

⑴大学教育学院方案;

⑵联合考试委员会方案。

二、现行制度

(一)小学教师培养制度

1.小学教师教育模式

⑴学术性专业学习和师范性教育专业课程同时进行;

⑵先进行专业学习,获得学士学位后,再接受一年的教育专业训练。

2.小学教师教育的课程包括: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和主要课程(有关学术性专业学习课程)。

(二)英国小学教师培训制度

1.地区师资培训组织是担负小学教师培养与培训任务的重要机关;

2.师资培训的概念被教师教育的概念所代替;

3.1963年《罗宾斯报告》公布后,英国包括培养小学教师在内的整个师范教育取得了大学的地位;

4.1981年,英国完全停止开设低于4年制学位的教师证书课程。

(三)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系

大学教育学院或教育系:招生大学本科毕业生,学制一年,主要学习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法课程,进行教育实习,颁发研究生教育证书。

(四)继续教育

1.教师中心是英国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机构;

2.在小学一般都设置专业委员会;

3.英国把在职进修与学分、学位、提级、增加工资联系在一起,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在职培训活动。

三、改革动态

(一)重视中小学校在教师教育中的作用——从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训练

(二)重视教师在职教育是英国80年代以来教师教育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

1.英国是最早进行教师校本培训的国家——

1972年《詹姆斯报告》建议教师在职进修从中小学开始;

2.1985年《把学校办得更好》指出要把加强在职教师培训作为政府发展教师教育的新举措;

英国近代初等教育发展

一、摘要 英国,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的国家,也是历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大国之一,英国教育的发展也相应地受到了关注。我国国内不乏很多学者对英国教育的研究与探讨。如2012年发行出版的唐彩斌等人所著的《零距离的英国教育》,就是结合实际经验对英国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的例子之一。初等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最基础的部分,在国内日渐成为备受瞩目的研究对象和探讨话题。奥尔德里奇在《简明英国教育史》一书中这样提到英国初等教育:“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初等学校,在国际上,尤其在进步教育界中,无愧地取得了相当高的声誉”,其对英国初等学校的赞誉可见一斑。但我们知道,相比西方其他强国,英国的初等教育在近代发展的十分缓慢。到了19世纪国家才开始对初等教育负责,为其拨款。那么,怎样的经济、政治、文化因素致使英国的初等教育发展缓慢,甚至一度出现停滞现象呢?仅仅是英国人“不重视教育造成的吗”?那么,又是怎样的因素使得英国人有这样的观念?为什么慈善教育在英国一段时间内“经久不衰”?是什么样的历史背景支撑着它?又是哪些动力推动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前进和改革?英国又为何能从落后的初等教育困境中冲出重围?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逼着。对于英国教育史的研究在世界教育史的学习中笔者已经了解到不少,不难发现在诸多世界教育史专著和教程中对英国教育的历史发展已经有了较为全面的探讨,但其探讨多停留在历史事件本身。而教育并非独立发展的个体,其存在和发展受到社会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因素的影响。英国的初等教育之所以由“落后”到“先进”肯定有其深层次、多方面的原因,这些原因是什么?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则是本研究的原动力。本文为历史性研究,即“系统搜寻资料以回答有关过去现象的问题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前的教育机构、教育实践、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1] 二、概念界定 初等教育 作为核心的“初等教育”现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确认的定义为:初等教

职业暴露PDCA

做好职业防护降低职业暴露发生随着乙型肝炎、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得流行,梅毒等传染病得复活上升及新得病原体得不断出现,医务人员正处于社会感染及医院感染得双重危险之中。增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得防范意识、减少职业暴露发生率、有效控制医院感染得发生应视为医院感染发生得重要内容之一。近几年随着我院规模得不断发展,医务人员、患者数量及开放床位得增加,临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时有发生。根据我院医务人员锐器伤上报统计,控感办对上述发生职业暴露得人员进行了询问调查及追踪,我们发现暴露者中以护士占暴露例数得绝大多数,职业暴露得发生主要就是防护意识薄弱,防护知识不足,防护用品准备充不足,操作不规范等引起。因此我们意识到我院职业防护中存在需要改进得问题。 现状与原因: 根据我院职业暴露事件上报统计,控感办统计出2015年7-12月份我院职业暴露共报告4例,均为护士(占100%)。对职业暴露报告案例进行鱼骨图分析,引起职业暴露得常见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图1 职业暴露鱼骨示意 如上图,我们将原因归纳为人员因素、患者因素、医院因素三方面。具体

归纳如下表: 表1 职业暴露原因分析 PDCA循环: P: 针对上述不合理情况,控感办制定了整改,根据职业暴露原因分析表1,控感办从医护人员防护教育培训、重视护理人员实践能力,合理使用防护用品、减少职业暴露漏报等几个方面联合护理部、科教科、总务科等部门制定了相应得对策。数据来源:医务人员上报得锐器伤登记表。数据收集方法:由控感办落实进行分析统计。数据检查期限2016年1-6月份。整改活动前后我院在职职工由796人增至818人,护理人员由311人增至323人。职工总人数及护理人员总数基本一致,后续对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采用职业暴露发生例数代替。D: 1、完善职工职业防护教育,联合护理部、科教科制订医务人员“三基”培训,护士根据工作年限、能力等综合情况分层次制定护士培训计划并由护理部落实,确保培训效果。 2、对全院职工开展职业防护得相关知识培训,对新入院得职工、实习生进行职业防护岗前培训。 3、报院领导给各科室增加配置必要得防护用品。 4、建议医院上控感软件,以保证实时监控职业暴露得发生,减少漏报,并

生命教育调查报告

湛江师范学院2012年基础教育学社会实践调查作品名称: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调查报告 所在学院:化学科学与技术学院 班别: 10级化学教育(1)班 组员姓名:卢瑜林海妍任翠芬 指导教师:游柱然教授 作品类别: [√]学术论文及社会调查报告类 [ ]理工类学术论文 [ ]科技发明制作

题目:关于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的调查 摘要: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有限性、唯一性,从而思考个体生命的存在价值,并在人生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从生命的角度透视,教育应该首先关怀人的生命,关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我们期望通过对在校的大学生进行有关生命、生命意义和价值的调查,了解学生生命教育的情况,了解大学生对生命的认识状态。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教育生命安全生命意义 正文: 一、调查的原因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相对于天地间,一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失去了就无法挽回;生命又是脆弱的,非常容易让鲜活的生命顷刻间画上句号。 近年来,我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生命教育,尤其是近年来屡屡发生各种灾难和事故,它们将“生命”这一课题以一种极其沉重的方式直陈于世人面前,从某种意义上让我们更深刻认识到生命神圣和脆弱。同时,这血的事实也促使人们要开始重新审视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但另一方面,近年来各地大学屡屡传出大学生自杀事件,这些令人惋惜的悲剧背后透露出,有的大学生之所以选择轻生来结束自己年轻鲜活的生命,就是对生命失去了信心,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在我们看来,对于生命价值的教育是一切生命教育的根基。不可否认,当今社会确实存在许多的不正之风和错误思想,这些都导致大学生对生命的认知偏离正确的轨道。从大学生违法犯罪的个案也可以看出,如马加爵凶残地伤害四位同窗好友,药家欣杀害被自己撞伤的伤者,他们之所以违法犯罪就是对生命的认知存在偏离。因此,对这些方面的探讨也成了研究大学生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为了了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情况,我们用自编的问卷对部分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详]

附件2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第一级)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一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第二级) 《小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是国家对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合格要求,主要依据国家教育法规和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制定。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培养小学教师的本、专科小学教育专业。 一、培养目标 1.1 [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应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国家、地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落实国家教师教育相关政策要求,符合学校办学定位。 1.2 [目标涵] 培养目标容明确清晰,反映师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体现专业特色,并能够为师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方所理解和认同。 1.3 [目标评价] 定期对培养目标的合理性进行评价,并能够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利益相关方参与。 二、毕业要求 专业应根据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制定明确、公开的毕业要求。毕业要求能够支撑培养目标,并在师生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专业应通过评价证明毕业要求的达成。专

业制定的毕业要求应涵盖以下容: ?践行师德 2.1 [师德规]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具有依法执教意识,立志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2.2 [教育情怀] 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事业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 ?学会教学 2.3 [学科素养] 具有一定的人文与科学素养。掌握主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理解学科知识体系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兼教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其他学科基本知识,对学习科学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了解所教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与社会实践、小学生生活实践的联系。 2.4 [教学能力] 在教育实践中,能够依据所教学科课程标准,针对小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特点,运用学科教学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获得教学体验,具备教学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教学能力和一定的教

高校篮球教学现状与改革措施

高校篮球教学现状与改革措施 篮球运动是广大青少年所深受喜爱的运动,尤其是在高校教育中,篮球运动不但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科目,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体育能力的重要手段,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结合高校篮球教学的实际情况,对如何提高高校篮球教学的水平进行了相关探究。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尤其是高校教育对于体育教学更加重视,篮球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运动,深受大学生的喜爱,特别是在教育改革的落实下,篮球教学逐渐由传统的技能传授转变为爱好培养,更加注重学生篮球兴趣的激发,笔者结合高校篮球教学的现状,分析了篮球教育的改革方向。 一、当前高校篮球教育的具体现状 1、篮球场地难以达到相关标准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校对高篮球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于篮球教育的经费投入也越来越大,但与我国高校教育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尤其是篮球场地建设相对比较落后,在高校体育经费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形成了学生多,场地少,维护慢的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制约了篮球教育的发展,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大部分的高校篮球场地比较紧张,不能满足过多的学生进行篮球体育运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成为制约篮球运动发展的瓶颈。 2、学生需求与场地器材之间存在矛盾 在高校教育中,体育课程教学本来就相对比较少,而学习篮球的学生人数相对比较多,并且学习篮球的学生,篮球基础水平不相统一,需要对学生的训练课时比较多,加上高校的篮球场地有限,器材紧缺,使得高校学生在练习篮球时,次数较少,不利于学生掌握篮球的基本动作要领。 3、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 当前有的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理念上仍然将技术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体育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差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方法比较单一,不能全面地考虑学生的篮球水平。教学过程中一视同仁、千篇一律,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篮球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篮球兴趣的培养。 二、高校篮球教学改革的策略与方法 1、创新教学思路,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篮球学习的积极性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20秋在线作业(1) 参考资料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20秋在线作业2 1 单选题 1 1997年10月,下发了(),提出要明确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目标,树立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 A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 《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D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2 1872年,日本颁布了近代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 A 《学制令》 B 《帝国教育令》 C 《教育补助金法案》 D 《新学制》 3 初等教育是指一个国家学制中的第()个阶段的教育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4 美国教育事业主要是由()负责管理。 A 联邦政府 B 各州负责管理

C 总统 D 联邦教育部 5 20世纪80年代,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印度发展也进入一个新阶段,内外的推动促使印度开始了新一轮教育改革。1986年,印度公布了《国家教育政策实施计划》,并为此制定了实施的《二十三点行动纲领》,被称为 A “新教育计划” B “新行动纲领” C “新教育政策” D “新行动计划” 6 1999年,在()中,正式提出了“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即三级课程、三级管理。 A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B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C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试行)》 D 《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教学计划(修订草案)》 7 1989年,苏联国家教育部发布了《苏联普通中学暂行示范条例》 A 初等教育仍为4年 B 延长初等普通教育的学制1年,即把普通学校的学制改为4+5+2制,并要求把儿童入学年龄提早到六岁 C 把1984年学制改为3~4+5+2~3制,把初等教育年限改为3~4年,儿童入学年龄改为6~7岁,体现出了一定的灵活性 D 初等学校学制为4年,属于义务教育,但在一些农村和偏远地区仍实行3年 8 教育的大众化、民主化和制度化,是下列哪个时期的教育改革目标: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离线考核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简述俄罗斯目前正在探索的新型初等教育学校制度。 答: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5~6 岁—6~7 岁)、高级小学(9~10 岁—11~12 岁)、初级小学(6~7 岁—7~8 岁)。 2.简述协同教学的几种模式。 答:典型模式;支持模式;嘉宾模式;平行模式。 3.简述我国宋代小学教育发展概况。 答:宋代的小学教育已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中央政府所立的小学,情形较为复杂,除诸王宫学和宗学中包含小学教育外,在国子监内也还设有小学。其中诸王宫学和宗学都是大小学混在一起的,并且都是以王室子弟为教育对象。国子监小学的设立,标志着小学教育已经纳入国家整体的教育部署当中,这一点是值得关注的。此外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小学还有内小学和京小学,并且在地方也广建小学,且比唐代更加的稳定。4.如何改善我国初等教育办学条件。 答: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全体人民对初等教育重要性的观念的东西,不易简单改变或消除;增加投人;改善教师队伍状况;改善人口环境;改善初等教育法制现状。 二、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为什么现今开始重视德育教育,谈谈你的看法。 答:中小学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 21 世纪 国民素质的整体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基于这种认识、各地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出发,把德育工作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丰富德育的形式和内容,注意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以法制建设、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基本建设已初具框架;以“五爱”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以“四个一百”为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蓬勃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共同育人的网络正在形成。各地各校在教育中逐步注意遵循中小学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把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儿童教育的要求与其自身思想的实际相结合,科学地确定各阶段德育的内容要求和相应的教育方法、手段,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德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今天的人们价值观有了问题,把利放在第一位。这样德就缺失了,积财丧道。过去士农工商,商是最后一位,所以社会不乱,现在,商商商商,所以扰乱了社会秩序。另外,鼓励人们消费。这样浪费那就是必然。俭以养德,所以德也就丢了。因此,现在应该大力提倡德育。特别是弟子规。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 2.论述日本“幼小一贯学校”的产生背景、基本特点并分析对我国的启发。 答:产生背景: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对综合探究学习的重视和对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再加上日本中小学“班级崩溃”现象的日益严重,“幼小衔接”再次受到重视。 基本特点:小学低年级教育“幼儿园化”;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受到重视;研究工作成为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撑。 启发:1、制定幼小衔接教育的具体法规政策; 2、增设学前班;

小学生命教育心得体会(最新)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正因如此,教育之“育”就应从尊重生命开始,教人向善,使人胸襟开阔。 学校推行生命教育,首先必须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教师通过教学方式方法的革新,体现学科教学的生命性,使课堂充满生命气息,满足学生追求生命价值的高层次需要。通过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构建生命教育的氛围,使学校的亭台楼阁,一草一木都蕴含着生命教育的内容,通过生命教育研究和有关知识的培训,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养成关爱生命的情怀。 “生命教育”不仅仅是未成年人的事,还应包括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应该树立正确的亲子观和成才观,加强对孩子珍惜生命的教育,让孩子从小懂得生命的价值,生命的可贵。家长还应该加强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特别是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和承受能力,培养他们正视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培养他们豁达开朗的胸怀。教育他们分清自尊与虚荣、要强与逞强的界限,任何时候,都不能以生命作为虚荣和逞能的代价。 生命教育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整体健康发展,而语文课堂恰恰是生命教育的沃土。《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正是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生命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那么,对于我们老师来说,这就意味着我们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什么样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意味的? 首先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人才都应以心理健康为前提条件。积极的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践,必须全面渗透在学校整个的教育过程中,因为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教师要引导他们关爱生命,关注自身的价值;它不能以成败功利来评价。事实上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需要不断摸索实践,需要具体措施的有力保证。 其次要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什么样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意味的?我挺看重“乐趣”二字。只有是有乐趣的,才是充满生命情怀的,才是对学生的学习最有帮助和提高的。如果我们老师只是一味地去教去讲,这种填鸭式的教育又如何能符合当下新课程的精神呢?只有是充满童真童趣的,符合孩子心理特点的,有人文关怀的,才能被孩子最大限度的接受,我们的教育也才会更具有意义。做老师的太过一厢情愿,太过霸道,而忽略了那小小生命自己的体验和思考。做老师的总是要求全体统一,按一个步调去学习去生活,久而久之,必然会抹杀了学生自己的思考和创造力,没有独立思考和创造力的学习,归根结底也只能算是被动的,

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认识

对小学教育专业的认识 摘要: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教育事业中,对未来人才的培养起关键作用的,就是教 师队伍的成长。优良的教师队伍,必须具有良好的教师职业技能。教师的职业技能,是指专门从事教师职业、运用教育理论知识完成教学任务所必备的专业性技能和技巧,它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技能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目前,针对小学专业学生的教师技能方面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若干意见与建议。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技能训练 一.引言 在中国,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开始,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开办本科层次师资培养。至今在全国共有百余所高校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它已走过十余年的建设历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在小学教育纳入到高师教育体系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我们作为这个专业的学生,经过两年的探索学习,也感觉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尤其是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方面,训练力度不够等问题严重。为此,对这些问题进行了调查,提出相应对策,希望能够促进小学教育专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现状 1.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意识浅薄,思想上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由于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被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一些高校多把培育的重点放在思想理论的提升上,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意识相对浅薄,学生也未认识到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要性,认为获得教师资格证就可以顺利进入小学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众所周知,小学教育是由原教育学系或院系开办的专业,教育师资水平和力度薄弱,曾一度把主要精力放在理论提升上,对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重视程度不高,导致我们老师所说的一种现象,和我们本科同专业的专科生毕业后就业率远远高于小学教育本科生,大多数用人单位批评本科教育比不上专科,专科毕业的小学教育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这充分说明了本科院校对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现在教师这个行业就业形势严峻,一般的本科毕业生想要进入一所普通的小学门槛都非常高,更何况一线的学校。所以,要想脱颖而出,必须具备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 2.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上大学前,我以为小学教育专业只需要学习简单的小学教育理论知识,所以选择了这个专业。进入大学后,才发现,根本不是我想象的那样。课程安排十分齐全,各种科目都有,老师说,这是要把我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我在心里偷偷捏了一把汗。纵观当前本科小学教育课程培养方案,一般多设“通识类课程”,又称教养课程,包括政治、外语、计算机、体育等,和我们现在所学的公共课差不多;学科类课程,又称“执教学科课程”,是培养未来教师执教科目的课程,即解决未来小学老师“教什么”的课程,多按不同课程模式予以设置;教育类课程,又称教师养成课程或教师专业课程,是培养小学老师专门职业的基本知识、技能、方法与研究的课程,多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论等专题性课程,就是缺乏教师职业能力训练的课程。少数高校开设了这类课程,但缺乏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大多是纸上谈兵,不能落实到实处。针对我们学校的小学教

国内外篮球思维教学现状比较分析

国内外篮球思维教学现状比较分析 摘要现代篮球运动员除了对自身的素质、机能、情绪、智力以及技术水平要求高之外,对运动员的思维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思维能力不但有助于改善队员的技术和战术水平,同时可以使队员在球场上依据当时的具体情况-攻守态势,积极寻找战机,并想方设法把握战机,根据自身及团队成员特点,扬长避短,力求制胜。本文目的在于通过对比分析研究,试图引起更多教练员、老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有所重视。 关键词篮球教学思维能力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笔者收集整理了近二十年和思维学相关的文献资料,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国外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军事和生产,以及生理科学、生态环境、市场经济等领域。其中对于思维学研究相对比较先进的国家有日、美、德等国家,且这些国家已经开始逐渐开始在体育行业运动思维能力的研究,但对于思维能力训练在篮球教学、训练中的深入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他们对于思维教学的研究则相对比较成熟。 最初开始思维教学研究的是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

他的代表作有《民主主义与教育》和《我们是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分别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出版发表。他从思维学理论的角度诠释了思维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问题。他在书中多次谈到”什么是思维”,并提出”思维五步”;他提出教学法要素与思维要素是一致的,由此,他将教学过程分为五个阶段。他指出在思维教学中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反思思维,强调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激励学生在活动时调动思维,通过观察、推测,实验、分析,比较、判断等,促进学生自身的体表器官以及大脑等成为智慧的源泉。他指出思维教学的实现可以借助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美国教育家斯腾伯格(robwert J.Sternberg )对思维教学做了更为深层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思维教学》,本书内容旨在指导教师如何进行思维能力培养,书中在以思维三元理论为前提的情况下,介绍了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创造性思维、分析性思维、实用性思维能力。斯腾伯格的理论基础是不局限于传统的智力理论,他提出了成功智力理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三元的思考。进而通过分析三种思维模式,提出了三种教学方案的实施,给出了四步模型用以传授三种思维。他在对思维学的研究中,多为信息加工以及认知等思维过程的研究。除此之外,他也涉足智力领域中思维问题的研究。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期末作业考核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象 概括的说是研究初等教育改革中的事实或实践活动。具体说,可以包括初等教育改革的本质、初等教育改革与其他社会改革的关系、初等教育改革的规律、过程、评价、设计等方面。 2、“两基”、“两全” “两基”即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3、教育投资体制 是一个国家组织、领导和管理教育投资活动所采取的基本制度和主要方式、方法。 4、幼小一贯学校 2004年,日本中教审提出要将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一体化的建议,并具体提出了建立“幼小一贯学校”的计划。文部科学省决定从2005年试行、2006年正式设立“幼小衔接推动班”制,为未来正式实行“幼小一贯学校”作准备。其基本特点是:小学低年级教育“幼儿园化”;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受到重视;研究工作成为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撑。 5、“两个必须”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试述初等教育改革的一般过程。 准备阶段;动员阶段;实验阶段;巩固和反思阶段;实施阶段。 2、简述当前学制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过去的学制改革未充分重视教育根本目的的实现。 (二)过去的学制改革缺乏历史眼光、世界眼光与未来眼光。 (三)过去的学制改革未能处理好学生身心潜能充分发展与健康发展的关系。 (四)过去的学制改革有不顾条件而盲目蛮干之弊。 (五)过去的学制改革缺乏教育事业整体改革的配合。 (六)过去的学制改革未能充分考虑全国各地和学生之间的差异。(七)过去的学制改革中政治与行政干预过多。(八)过去的学制改革未能处理好积极与稳妥的关系。

医院职业暴露情况分析

医院职业暴露情况分析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广饶县人民医院2013年职业损伤暴露情况分析 2013年我院医务人员共发生职业损伤暴露14例,涉及9个临床、医技科室,基本情况如下: 一、不同科室职业损伤暴露发生情况 14例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医生7人、护士6人、医技人员1人;14例暴露中13例为锐器伤,1例为狂犬病人咬伤;发生科室分别为:妇科、骨一科、五官科、消化内科、产科、普外科、急诊科、麻醉手术室、检验科,具体见表1。 表1 不同科室医务人员职业损伤暴露发生情况 2、暴露情况及受伤后的处理情况 发生的13例锐器伤、1例咬伤,暴露者均能进行挤血、冲洗、涂擦安

尔碘或酒精处理,致伤物品及发生职业暴露时的动作详见表2、表3。 表2 致伤物品 表3 职业暴露时的动作 二、职业损伤暴露发生的特点 1、致伤物品多为医院常见锐器,如:采血针、头皮针、输液针等。 2、多为不规范操作造成损伤。 三、职业损伤暴露发生的原因 1、护理人员存在人手紧、工作量大、与锐器接触较多等因素,发生职业暴露几率高。 2、医务人员防护意识、防护知识、操作规范等比较薄弱。 3、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存在不规范的操作行为。 4、未按要求及时处理锐器。 5、工作中思想不集中。 四、整改措施 1、加强医院感染职业安全防护的培训,提高防护意识。尤其是加强低

年资医护人员及实习人员的培训。 2、规范锐器使用后的处理流程,及时配备锐器盒,避免职业损伤暴露的发生。 3、规范医疗、护理操作行为,提倡“标准预防”。 4、各科室医院感染负责人认真查找原因,加强培训,分析薄弱环节,制定整改措施。 公共卫生科 2014年1月15日

浅谈目前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的现状

目前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浅谈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的现状 新蔡县余店镇中心小学何珍近几年来,相信所有的中国人都发现了这样一些让我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束手无策的可怕现象:1.现实生活及媒体报道中,学生的自杀、他杀、离家出走及校园暴力事件屡见不鲜。2.许多孩子在诸如火灾、溺水、触电、爆炸、性侵犯等各种各样的意外突发事件面前束手无策,他们或缺乏自我防护意识,或缺少安全逃生知识和应急措施等生存技能,甚至出现小灾酿成大祸的悲剧。3.校园里,不止一次地发生过楼梯踩踏伤亡事故。4.学生因为不堪各种压力而轻生的事情时有耳闻。5.校园暴力以及未成年人伤害他人性命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使得我们成年人尤其是教育工作者不得不经常地反思: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我们的教育缺少了什么? 笔者认为教育缺少生命教育,开展生命教育已成为小学阶段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小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小学生正确的生命意识,帮助其树立起正确的生命观,而且有助于小学生更加珍惜和热爱生命,更好地进行学习和生活活动。基于这一课题,笔者对目前农村小学生命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如下问题:(一)生命教育认识的不足 学校是小学生命教育实施的主要场所,生命教育的实施是依靠学校教育方式而展开的,学校应为生命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然而在目前生命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学校并未把生命教育提

到日程上,对生命教育的重要性缺少必要的认识与理解。虽然小学生对生命有一定的基本认识,但对生命以及死亡这一现象的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无法正确的认识生命发展的规律,人身安全意识缺失,缺少自我保护的知识以及相应技能的训练。 (二)学科课程当中生命教育的缺失 一位叫孙彬的硕士论文中提到,在对涉及生命教育的各门课程的调查中,思想品德课与自然科学课这两门课程涉及生命教育已超过一半,比例分别占54.4%和52%。其他学科所占比例则相对较少,比如:语文、数学、外语课的教育中涉及到生命教育所占比例为29.3%,音乐、美术课程为19.7%,体育课为27.9%。可见,在各科的教学中涉及到生命教育的比例差值很大,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较少,而且与各学科之间出现了脱节的现象。另外,在对南向店完小教师进行访谈过程中,当问及“目前学校有哪些有关生命教育的专题活动”时,教师谈到最多的就是交通安全教育与消防安全的教育,其次是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可见,对于生命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与其他相关学科的联系较少,出现了与其他学科间的脱节现象,应加大完善生命教育内容的力度。 (三)家庭中生命教育的缺失 光山县南向店乡金庄小学一位学生的家庭教育的访谈记录: 背景资料:小A,男孩,2003年生 教育者资料:父亲和母亲都是农民,外出务工,孩子跟随爷爷奶奶生活 访谈时间:2014年4月1日上午10点至中午12点

小学教育专业简介(本科)

小学教育专业简介(本科) 主要是具有中等师范学历及一定教育教学经验的在职小学教师。其中,文史类面向文史类教师;理科类面向理科教师。 目前很多村镇市缺少幼儿园、小学,为补充学前教育及小学教育的不足,小学大多设置学前班,而现有的小学教师队伍中,小学教育的专业老师几乎没有,很多小学和幼儿园都招聘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来解决专业教育人员不足的问题,从而使教育类专业一度成为近几年及今后几年的热门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负责任、强能力、善创新”的人格特征,具有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素养,具有胜任小学教育教学要求的专业知识,具有驾驭课堂的教学力、体验反思的教研力、协同创新的实践力、心志专一的坚持力和为人师表的引导力,安心服务小学教育工作的小学教师和教育工作人员。 主干课程简介 1、教育学原理(教育学) 教育的基本理论。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功能、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师、学生。 2、中国教育史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我国教育的起源、我国历代文教政策、学校教育制度的演变、取士考试制度、历代主要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名著和教育流派。 3、外国教育史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的起源、原始社会的教育、学校的产生以及外国奴隶社会时期与封建社会时期的教育状况和教育思想、资本主义时期外国教育的改革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前苏联的教育发展史。 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研究方法的沿革及其发展趋势、教育科研方法的基本概念、教育科研方法的选择、各种教育科研的具体方法及技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小学教育论文的撰写等。 5、教育统计与测量 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教育统计篇(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实验设计)、教育

篮球教学训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篮球教学训练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摘要] 篮球教学训练是当代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教学项目,是提高我们过高校篮球运动水平的重中之重。本文针对我国高校篮球教学训练现状的分析,探究篮球教学训练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篮球教学现状分析建议 前言 篮球在高校深受大学生青睐的的体育活动项目之一,近几年的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和CUBS中国大学生超级联赛的开展,使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篮球运动当中去。通过篮球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促进个体的社会化,对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篮球教学质量是我们继续解决的问题。而我国各阶层篮球老师们都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极大的制约的学生的学习热情,降低了学习的效率。因为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对篮球教学训练深入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而为我国高校篮球教学训练的发展指明方向,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高校篮球教学训练的现状 篮球教学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体现了其积极、有益的作用,但在篮球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忽视学生对体育意识、体育能力、体育习惯的培养的现象,致使学生在走向社会后,难以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能力与习惯,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征等。 1.1篮球教学内容重复、陈旧 当前高校篮球教学内容与中学的教学内容区别不大,内容陈旧,没有创新突破。导致学生对教学失去兴趣,甚至厌学,难以培养他们的兴趣与爱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而这种内容的安排导致学生不得不在课堂重复学习他们早就已经甚至熟练掌握的技术动作,使学生因篮球技、战术水平提高缓慢而降低了学习的兴趣。在篮球教学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先天条件好,技战术水平进步较快,而有的学生则受各种原因限制(如:身高、力量等),进步不大,自然造成学生的篮球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在教学当中对于分配任务的完成质量难以掌握,无法因材施教。 1.2篮球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 传统的教学中往往是“重实践,轻理论”的模式进行教学,给学生的印象就是篮球课就应该在室外进行课程与训练,而非坐在教室中进行理论方面的学习。 篮球技、战术分别讲解教学的方法不适合篮球运动的发展,应该在比赛中提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答案

《初等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简答题 1.简述俄罗斯目前正在探索的新型初等教育学校制度。 答:包括三个阶段:准备阶段(5~6 岁—6~7 岁)、高级小学(9~10 岁—11~12 岁)、初级小学(6~7 岁—7~8 岁)。 2.简述协同教学的几种模式。 答:典型模式;支持模式;嘉宾模式;平行模式。 3.简述我国宋代小学教育发展概况。 答:宋代的小学教育已有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中央政府所立的小学,情形较为复杂,除诸王宫学和宗学中包含小学教育外,在国子监内也还设有小学。其中诸王宫学和宗学都是大小学混在一起的,并且都是以王室子弟为教育对象。国子监小学的设立,标志着小学教育已经纳入国家整体的教育部署当中,这一点是值得关注的。此外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小学还有内小学和京小学,并且在地方也广建小学,且比唐代更加的稳定。 4.如何改善我国初等教育办学条件? 答:确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全体人民对初等教育重要性的观念的东西,不易简单改变或消除;增加投人;改善教师队伍状况;改善人口环境;改善初等教育法制现状。 二、论述题 1.为什么现今开始重视德育教育,谈谈你的看法。 答:中小学德育工作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 世纪

国民素质的整体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基于这种认识、各地从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出发,把德育工作的一般原则和基本要求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丰富德育的形式和内容,注意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以法制建设、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德育基本建设已初具框架;以“五爱”教育为主线,以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以“四个一百”为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蓬勃开展;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共同育人的网络正在形成。各地各校在教育中逐步注意遵循中小学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把党和国家对青少年、儿童教育的要求与其自身思想的实际相结合,科学地确定各阶段德育的内容要求和相应的教育方法、手段,多形式。多渠道开展德育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今天的人们价值观有了问题,把利放在第一位。这样德就缺失了,积财丧道。过去士农工商,商是最后一位,所以社会不乱,现在,商商商商,所以扰乱了社会秩序。另外,鼓励人们消费。这样浪费那就是必然。俭以养德,所以德也就丢了。因此,现在应该大力提倡德育。特别是弟子规。学好弟子规,做好中国人。 2. 论述日本“幼小一贯学校”的产生背景、基本特点并分析对我国的启发。答:产生背景:20 世纪90 年代后期,对综合探究学习的重视和对儿童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再加上日本中小学“班级崩溃”现象的日益严重,“幼小衔接”再次受到重视。 基本特点:小学低年级教育“幼儿园化”;教师之间的深度合作受到重视;研究工作成为教育实践的有力支撑。

选修课体育篮球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选修课体育篮球教学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表时间:2019-11-21T15:33:07.343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9年12期作者:白璐 [导读] 本文以选项课为篮球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 白璐(乌鲁木齐市第九十七中学(金英外国语学校)新疆乌鲁木齐市 830022) 摘要:本文以选项课为篮球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体育选修篮球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是:(1)篮球选项课的学生都比较喜欢篮球运动,并且也都多多少接触过篮球运动,对篮球运动也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2)篮球教学的教师资力量的结构也都比较合理,学生对教师的教学学能力也比较认可。(3)从上课学生上课参与程度与疲劳程度可以看出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不高。(4)学生认为篮球教学对自身也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篮球教学的内容也都能使学生有所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 关键词:选修课;篮球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0257-2826(2019)12-114-01 篮球运动在我国高校开展十分普及,它不仅是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还是学生在校课余体育锻炼最受欢迎的项目。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高校体育选项课的普及推广,篮球运动也成为高校一项开展广泛、运动人群较多的体育运动,特别是CUBA联赛的成功举办,它不单为热爱篮球运动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篮球才艺,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平台,同时也为我国篮球运动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与研究领域。对于高校篮球教学,也应与时俱进,积极进行教法学法创新与探索,并为学校篮球运动的发展提供帮助,而当前,在高校的篮球教学中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也影响高校篮球运动的发展。本文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对篮球教学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关策略,从而为更好的进行篮球教学提供参考。 体育活动动机是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它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进行体育活动的行为则是这种内在过程的结果。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是选择、激发、维持并强化一定的体育活动从而导向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力。引起动机的条件是内在需要和外部诱因。内在需要包括生理、心里和社会需要的方面。外部诱因则指的是环境因素。 参加选修课学生在上选修的过程中得到了认可和好的评价也让他在学习中更加积极向上所以体育教学评价是依据体育教学目标和体育教学原则,对体育的“教”与“学”的过程及其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和量评工作。体育教学评价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因此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在上课中能够经常态度认真,耐心指导学生,经常给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还是比较认可的。 场地设施对篮球教学过程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包括场地,篮球的个数等。其次,学生上课的整体氛围也很重要,它包括学生上课的参与程度和疲劳程度。从在场地条件差和器材不足或者由于天气原因就有可能使学生产生倦怠懒惰心理,那么在篮球课中就无法对学生的身体进行运动刺激,因而学生的兴奋性不高,难以产生疲劳。所以可能在场地条件差和器材不足或者天气恶劣的环境下学生参与程度一般,疲劳程度也是一般。 调查可以看出学生不希望老师过多的安排,而且希望在老师的共同参与下多样化进行练习,练习的形式和强度要有性别差异。 体育教学环境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影响“教”与“学”的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制度、集体、氛围、物质等方面。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是有效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前提,是体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具有积极地导向、陶冶、激励和健康等作用,对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并且体育教学的场所和设备是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必备条件,对完成体育教学的任务起着重要的作用。提高教学环境质量,修建规范场地,增加教学中器材数量,有效利用场地和器材。让学生能够在更好的环境中学习和丰富课余生活。 篮球教学并没有达到它应有的效果,在上篮球课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疲劳程度都不该。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学校体育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严重影响,落后于其他学科。体育教学只局限于“重技术,轻理论”、“填鸭式”、“达标的人数”等的教育观念,导致了在篮球教学中未能很好的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教育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这一教育思想对我国教育的整体改革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学校体育的主体是学生,新世纪学校体育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学生的感情和情感体验,努力使学生将体育学习和活动作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从而提高体育学习的成绩和活动的能力。学校体育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评价的实施,充分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如今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与迅猛发展给篮球教学手段和方法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假如在篮球教学中对一些连续复杂的技术动作和战术跑位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虚拟技术在屏幕上进行分解或组合,再加以图标、亮点予以重点显示,会利于学生理解吸收,加快学习速度;在教篮球基础配合时,运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声音、图像、动画等功能来表现篮球基础配合的全过程,会比较形象的展现该教学环节的动作要点、方法和移动路线等,这种教学方法不仅符合中学生的思维习惯,还能帮助他们减少思维过程中的弯路,较快地接近学习目标,提高学习篮球教学的效率。同时对中学篮球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他们居安思危,主动学会使用计算机、互联网等工具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 参考文献 [1]樊文彬.中、美中学篮球教学比较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0,21(125):33 [2]苗文婷,袁雷,郭玉莲.探索在高校篮球课中实施双分教学模式的可行性[J].体育世界,2010:16 [3]韩京松.高校篮球教学现状及教学模式的改进[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5(5):128—129 [4]王伟超.中等职业学校篮球教学现状与改革措施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06—207 [5]沈静秋.浙江省杭州市本科院校篮球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建设报),2009,18(529):129—130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