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清代学术史研究的书目

关于清代学术史研究的书目

关于清代学术史研究的书目
关于清代学术史研究的书目

关于清代学术史研究的书目(一)

刘墨编

中文部分参考书目

李成良:《阮元思想研究》,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北京大学日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月刊》,上海,开明书店,1927

《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上海,开明书店,1926

《国史列传》,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无出版年月

《国学月报汇刊》,台北,学生书局,1971

《现代评论》,长沙,岳麓书社,1999

《新潮》,上海,上海书店,1986

《新青年》,上海,上海书店,1988

《学衡》,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北京,中华书局,1987

白寿彝等,《励耘书屋问学记──史学家陈垣的治学》,北京,三联书店,1982

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78

包世臣:《包世臣全集?小倦游阁集?说储》,合肥,黄山书社,1991 鲍国顺:《戴东原著作考述》,《孔孟学报》第59-60期,1990

鲍国顺:《戴震与段玉裁的师弟情谊与学术关系》,《中山人文学报》第1期,1993

北京师范大学清史研究组编:《清史论文索引上编》(1644~1840),北京师范大学油印本,1973

北京图书馆编:《民国时期总书目(1911~1949):综合性图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蔡可园:《清代七百名人传》,上海世界书局,1937

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北京,三联书店,1994

岑溢成:《诗补传与戴震解经方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岑溢成:《训诂学与清儒训诂方法》,香港中文大学新亚研究所博士论文

岑仲勉:《考据举例》,《图书季刊》新第5卷第4期,1944

柴德赓:《王西庄与钱竹汀》,《史学丛考》,中华书局,1979 陈旦:《清儒治文字学之派别及其方法述略》,《国学丛刊》第1卷第2期,1923

陈登原,《中国文化史》,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陈第:《毛诗古音考》,台北,艺文印书馆,1967

陈鼓应等:《明清实学思想史》,齐鲁书社,1989

陈恒嵩:《五经大全纂修研究》,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8

陈康祺:《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北京,中华书局,1997 陈澧:《东塾丛书》,台北,华文书局,1970

陈澧:《东塾读书记》,北京,三联书店,1998

陈澧:《东塾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66

陈美延等编:《陈寅恪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

陈平原、王枫主编:《追忆王国维》,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7

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陈平原等编,《北大旧事》,北京,三联书店,1998

陈其泰:《清代公羊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陈寿熊:《读易汉学私记》,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

陈新雄:《古音学发微》,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875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初编》、《寒柳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陈垣:《陈垣史学论著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陈垣:《陈垣学术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0

陈智超编注:《陈垣来往书信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陈智贤:《清儒以说文释诗之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7

陈柱:《清儒学术讨论集》(第1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陈祖武:《清初学术思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陈祖武:《清儒学术拾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

陈祖武:《中国学案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4

程克雅:《乾嘉学者以例释礼解经方式比较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博士论文

崔述:《崔东壁遗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香港,存萃学社,1978 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第二编,香港,崇文书店,1971

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第三编,同上,1972 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第四编,同上,1973 存萃学社编:《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第五编甲集、乙集,同上,1974

存粹社编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香港:存粹社 1978年

戴逸:《汉学探析》,《清史研究集》第二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2

戴逸:《乾隆帝及其时代》,北京,中国人大学出版社,1992

戴震:《戴震全书》,合肥,黄山书社,1994

邓广铭主编:《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邓之诚:《骨董琐记全编》,北京,三联书店,1955

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北京,中华书局,1992

丁文江、赵丰田:《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丁原基:《清代康雍乾三朝禁书原因之研究》,台北,华正书局,1983 杜春和等编:《胡适论学往来书信选》,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杜联喆、房兆楹:《三十三种清代传记综合引得》,北京,中华书局,1959

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杜维运:《清代史学与史家》,北京,中华书局,1988

杜维运:《清乾嘉时代之史学与史家》,台北,学生书局,1989

杜维运:《清盛世的学术工作与考据学的发展》,《大陆杂志》1964年第28卷第9期

杜维运:《学术与世变》,台北,环宇出版社,1971

杜正胜、王泛森主编:《新学术之路》,台北,中研院史语所,1998 杜正胜:《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中国文化》,1995年第2期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樊克政:《中国书院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方苞:《方望溪全集》,北京,中国书店,1991

方东树:《汉学商兑》,北京,三联书店,1998

方诗铭、周殿杰:《钱大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方以智:《方以智全书?通雅》,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方中履:《古今释疑》,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8

费海玑:《钱竹汀传记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1971

冯友兰:《三松堂学术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冯友兰:《三松堂自序》,北京,三联书店,1989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4

傅杰编校:《王国维论学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傅斯年:《傅斯年先生全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0

高在旭:《戴东原哲学析评》,台湾辅仁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0

高正:《清代考据家义理之学》,《文献》1987年第4期

葛荣晋主编:《中国实学思想史》,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第一、二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2000

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耿云志编:《胡适研究丛刊》,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耿云志等编:《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北京,三联书店,1993

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合肥,黄山书社,1994

耿志宏:《惠栋之经学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4

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年

古国顺:《清代尚书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

古国顺:《清代尚书著述考》,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75

顾潮:《顾颉刚年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顾潮:《历劫终教志不灰──我的父亲顾颉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顾颉刚:《清代汉学家治学精神与方法》,《广播周报》第106期,1936

顾颉刚编,《古史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顾颉刚主编:《古籍考辨丛刊》,北京,中华书局,1955

顾燮光:《梦碧簃石言》,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5

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长沙,岳麓书社,1994

关长龙:《两宋道学命运的历史考察》,学林出版社,2001

管敏义主编:《浙东学术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884 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杭世骏:《道古堂外集》,补史亭刊本,1788

何炳松:《何炳松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何冠彪:《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91

何冠彪:《明清人物与著述》,香港,香港教育图书公司,1996 何俊:《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何佑森:《近三百年朱子学的反对派》,《幼狮学志》第16卷第4期,1981

何佑森:《清代汉宋之争平议》,《文史哲学报》第27期,1978 何泽恒:《焦循研究》,台北,大安出版社,1990

贺长龄、魏源编:《清经世文编》,北京,中华书局,1992

贺岳僧:《清代汉宋学之争》,《时代精神》第8卷第3期,1943 洪亮吉:《洪亮吉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

侯外庐:《侯外庐史学论文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侯外庐:《近代中国思想学说史》,上海生活书店,1947

侯外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侯外庐等人:《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97

侯外庐等人:《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1980 胡楚生:《清代学术史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8

胡楚生:《清代学术史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8

胡槐植:《戴震师友记》,《徽州社会科学》,1990年第3、4期,1991年第1-4期,1992年第1期

胡朴安:《戴先生所著书考》,《安徽丛书》第六期内

胡奇光:《中国小学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胡适:《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台北,远流出版事业公司,1990 胡适:《胡适的日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

胡适:《章实斋年谱?齐白石年谱》,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胡适口述、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黄道庸:《清代学术思想之史的发展过程》,《学习生活》第3卷第1期,1942

黄建斌:《清代学术发展史》,台北,幼狮书店,1974

黄进兴:《中国近代史学的双重危机:试论“新史学”的诞生及其所面临的困境》,《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新第6期(1997)

黄侃:《黄侃论学杂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黄侃:《量守文钞》,收入王元化主编《学术集林》卷1,上海,远东出版社,1994

黄克武:《清代考证学的渊源──民初以来研究成果之评价》,《近代中国史研究通讯》1991年第11期

黄启华:《乾嘉考据学兴起后些线索──兼论顾炎武钱大昕学术思想的发展关系》,《故宫学术月刊》,第8卷第3期

黄忠慎:《惠周惕诗说析评》,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黄宗羲:《黄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1994

黄宗羲:《南雷文定》,四部丛刊本

惠栋:《春秋左传补注》,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

惠栋:《后汉书补注》,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

惠栋:《惠氏读说文记》,北京,中华书局,1985

惠栋:《九经古义》,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

惠栋:《九曜斋笔记》,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

惠栋:《松崖笔记》,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

惠栋:《松崖文钞》,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

惠栋:《易汉学》,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

惠栋:《易例》,台北,艺文印书馆,1967

惠栋:《周易述》,台北,成文书局,1976

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江藩:《汉学师承记(外二种)》,北京,三联书店,1998

江弘远:《惠栋易例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88 江声:《六书说》,北京,中华书局,1985

江声:《尚书逸文》,北京,中华书局,1985

江永:《算学》,四库全书本

姜广辉:《走出理学──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蒋天枢:《陈寅恪编年事辑(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蒋天枢:《全谢山先生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蒋维乔:《中国近三百年哲学史》,上海,中华书局,1932

蒋元卿:《校雠学史》,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

蒋致中:《牛空山先生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

焦循:《雕菰集》,丛书集成初编本

焦循:《论语补疏》,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

焦循:《论语通释》,台北,艺文印书馆,1966

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1

金荣奇:《庄存与春秋公羊学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0

金毓黻:《中国史学史》,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瞿兑之:《汪辉祖传述》,民国丛书第三编,上海书店

柯维卿:《戴震孟子学研究》,台湾成功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6

孔立:《清代文字狱》,中华书局,1980

来新夏:《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来新夏:《清代考据学述论》,《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年第3期

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补编》,台北,文光图书公司,1965

李调元:《淡墨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李桓:《国朝耆献类征初编》,台北,明文书局,1985

李纪祥:《明末清初儒学之发展》,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

李季:《中国社会史论战批判》,上海,上海书店,1996

李开:《戴震评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2

李铭皖、谭钧培修、冯桂芬纂:《同治苏州府志》,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李瑞良:《中国目录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3

李威熊:《中国经学发展史论》,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8

李新霖:《清代经今文学述》,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77

李洵:《清代全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李耀仙:《廖平学术论著选集》,成都,巴蜀书社,1989

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长沙,岳麓书社,1991

李泽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梁启超:《戴东原著述纂校书目考》,《饮冰室文集》卷四十内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北京,中华书局,1989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同上

梁启超:《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廖千慧:《焦循论语学研究》,台湾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95

廖秀珠:《钱大昕及其十驾斋养新录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硕士论文,1987

林聪舜:《明清之际儒家思想的变迁与发展》,台北,学生书局,1990 林丽容:《民初读经问题初探(1912-1937)》,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86

林美珠:《方东树汉学商兑研究》,高雄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92

林明波:《清代许学考》,台湾师范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论文,1960 林明波:《清代雅学考》,《庆祝高邮高仲华先生六秩诞辰论文集》,台湾师范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1968

林庆彰:《明代考据学研究》,台北,学生书局,1986

林庆彰主编:《明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同上,1996

林庆彰主编:《乾嘉学者研究论著目录》,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

究所筹备处,1995

林庆彰主编:《清代经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筹备处,1995

林庆彰主编:《中国文化新论?学术篇》,台北,联经出版公司,1980 林尹:《中国学术思想大纲》,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

凌廷勘:《校礼堂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8

凌廷堪:《礼经释例》,北京,中华书局,1985

刘蕙孙:《清代的考据之学》,《中国文化史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刘龙心:《学术与制度:学科体制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建立》,台北,远流出版公司,2002

刘梦溪:《传统的误读》,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刘梦溪主编:《现代中国学术经典》,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刘盼遂:《高邮王氏父子年谱》,香港,崇文书店,1971

刘盼遂:《高邮王氏父子著述考》,《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4卷第1期,1930

刘盼遂:《王石渠先生年谱附伯伸先生年谱》,《女师大学术月刊》,第1卷第3期,1930

刘起釬:《尚书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89

刘巍:《钱穆与胡适梁启超关于清代学术史整理的思想交涉──以戴震研究为例》,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0

刘寅生、房鑫亮等编:《何炳松文集》第3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刘寅生等编:《王国维全集?书信》,北京,中华书局,1984

柳曾符等选编:《柳诒征史学论文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卢文弨:《抱经堂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90

卢文弨:《群书拾补》,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7

陆宝千:《清代思想史》,台北,广文书局,1978

陆键东,《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北京,三联书店,1996

陆谦祉:《厉樊榭年谱》,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逯耀东:《胡适与当代史学家》,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98

吕思勉:《经子解题》,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吕思勉:《吕思勉遗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吕思勉:《论学集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罗炳绵:《清代学术论集》,台湾,食货出版社,1978

罗冈、陈春艳编:《梅光迪文录》,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罗焌:《诸子学述》,长沙,岳麓书社,1995

罗振玉:《清朝学问源流概略》,《东亚》第3卷8—9期,1930 罗志田,《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3期(2000:5)

罗志田:《古今与中外的时空互动:新文化运动时期关于整理国故的

思想论争》,《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6期(1999:11)

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罗志田主编:《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马叙伦:《清人所著说文之部目初编草稿》,《图书馆学季刊》第1卷第1期,1926

马一浮:《马一浮集》,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

毛子水:《适之先生对学术界的影响》,《传记文学》,第28卷第5期(1976:5)

梅文鼎:《历算全书》,四库全书本

孟森:《明清史讲义》,北京,中华书局,1981

牟润孙:《海遗杂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0

牟润孙:《注史斋丛稿》,北京,中华书局,1987

牟钟鉴:〈《明代思想史》与明代思想研究〉,《中国文化》,第10期(1994:8),页173-8。

欧阳哲生编:《胡适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潘继安:《翁方纲四库提要稿述略》,《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1辑(总第25辑)

彭明辉:《疑古思想与现代中国史学的发展》,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论文,1987

彭远瑞:《知圣道斋读书跋》,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1

皮锡瑞:《经学历史》,北京,中华书局,1981

皮锡瑞:《经学通论》,北京,中华书局,1982

濮之珍:《中国语言学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漆永祥:《乾嘉考据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钱大昕:《嘉定钱大昕全集》,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钱大昕:《潜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钱基博:《经学通志》,北京,中华书局,

钱基博著、曹毓英选编,《钱基博学术论著选》,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钱穆:《国史大纲》,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钱穆:《国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钱穆:《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钱穆:《钱宾四先生全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8

钱穆:《现代中国学术论衡》,北京,三联书店,2001

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中华书局,1987

钱穆:《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八),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0 钱谦益:《牧斋初学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钱谦益:《牧斋有学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钱玄同:《钱玄同文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钱钟书:《谈艺录》,北京,中华书局,1987

钱仲联:《清代学术平议》,《苏州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乾隆:《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清史编委会:《清代人物传稿》下编第1—8卷,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1985、1988、1989、1990、1993

清史编委会:《清代人物传稿》,北京,中华书局,1984-1993;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1993

清史编委会:《清代人物传稿》上编第1-6卷,北京,中华书局,1984、1986、1988、1991

忍侬:《中国地图作制之研究》,《东方杂志》1917年第14卷2号阮元:《畴人传》,台北,艺文印书馆,1967

阮元:《经籍纂诂》,北京,中华书局,1986

阮元:《四库未收书目提要》,上海,商务印书馆,1955

阮元:《揅经室集》,北京,中华书局,1994

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79

桑兵:《国学与汉学》,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桑兵:《近代学术转承:从国学到东方学──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解析〉,《历史研究》,2001年第3期(2001:6),页29-44。

桑兵:《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历史研究》,1999年第3期(1999:6)

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桑兵:《晚清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与西学》,《历史研究》,1996年第5期(1996:10)

商务印书馆编:《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897-1949)》,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香港,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0

邵晋涵:《南江书录》,台北,艺文印书馆,1970

沈松侨:《学衡派与五四时期的反新文化运动》,台北,台大文学院,1984

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82

司仲敖:《钱大昕之生平及经学》,台湾文化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84

宋永培:《当代中国训诂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孙剑秋:《清代汉学成原因述论》,《第二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高雄,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1991

孙剑秋:《清代吴派经学研究》,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2

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北京,中华书局,1994

台湾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编印:《第二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1

台湾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编印:《第四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5

台湾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编印:《第五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7

台湾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编印:《第一届国际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3

台湾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编印:《第一届清代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89

汤志钧编:《章太炎年谱长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

唐德刚:《胡适杂忆》,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

唐鉴:《国朝学案小识》,四部备要本

唐士毅:《姚鼐、戴震交恶说辨诬》,台北,《大陆杂志》第15卷第1期,1957

陶飞亚、吴梓明:《基督教大学与国学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汪荣祖:《陈寅恪传》,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

汪荣祖:《从传统中求变——晚清思想史论》,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2

汪荣祖编:《五四研究论文集》,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5 汪中:《述学》,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王汎森:《傅斯年与陈寅恪》,《中国文化》1995年第2期

王汎森:《古史辨运动的兴起》,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1987 王汎森:《章太炎的思想》,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5

王汎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王夫之:《船山全书》,长沙,岳麓书社,1988-1992

王国维:《观堂集林》,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

王国维:《静庵文集》,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王记录:《中国史学思想通史?清代卷》,合肥,黄山书社,2002 王家俭:《清史研究论丛》,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4

王家俭:《中央研究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考古组》,台北,中央研究院,1981

王健文:《一个寂寞的史学家──典范变迁中的崔述》,台北,《成功大学历史学报》18号 1992年12月

王俊义、黄爱平:《清代学术与文化》,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王力:《汉语音韵学》,《王力文集》第四卷,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

王力:《清代古音学》,北京,中华书局,1992

王懋竑:《读书记疑》,福建抚署刊本,1872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台北,大化书局,1984

王鸣盛:《王鸣盛读书笔记十七种》,台北,鼎文书局,1979

王念孙:《读书杂志》,北京,中国书店,1985

王晴佳:《论二十世纪中国史学的方向性转折》,《中华文史论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王庆祥、萧立文校注、罗继祖审订:《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北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导言 1、顾颉刚口述、何启君整理《中国史学入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 2、李学勤等《中国古史导读》,文汇出版社,1991。 3、朱绍侯主编《中国古代史研究入门》,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4、(日)山根幸夫《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5、朱天俊、陈宏夭《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 6、孟宪恒《史学文献检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先秦部分(第一章至第三章) 【基本史料】 1、[西汉]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73。 2、[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战国]左丘明《左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战国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5、《战国纵横家书》(马王堆汉墓帛书),文物出版社,1976。 6、《二十二子》,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7、《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78。 8、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新知识出版社,1956。 9、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一册,中华书局,1962。 【史学著作】 1、翦伯赞《中国史纲要》上册,人民出版社,1983。 2、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8。 3、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一册,人民出版社,1976。 4、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第一至四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5、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994。 6、西安半坡博物馆《中国原始社会》,文物出版社,1977。 7、王玉哲《中华远古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吴汝康、吴新智、张森水合著《远古中国人类》,科学出版社,1989。 9、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10、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0。 11、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 12、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13、张光直《中国青铜时代》,三联书店,1983。 14、郑杰祥《夏史初探》,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 15、孙淼《夏商史稿》,文物出版社,1987。 16、李民《夏商史探索》,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历史学研究生必读书目

书目: 经学: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春秋公羊传注疏孟子正义经学历史(皮锡瑞)经子解题(吕思勉)春秋繁露谷梁传新学伪经考白虎通五经异义礼记 史学: 正史(按顺序):后汉书(今文,好懂)史记汉书明史(要分辨秽史)三国志 断代: 先秦:先秦史(吕思勉)先秦史(翦伯赞)先秦上古史研究(顾颉刚)战国史(杨宽)以及刘起于关于尚书的研究还有先秦思想史十讲(忘了谁写的) 秦汉:秦汉史(吕思勉)秦汉史(翦伯赞)秦汉史(钱穆)秦汉魏晋史探微(田余庆)汉帝国的建立与刘邦军功受益阶层研究(李开元)秦帝国的崩溃(李开元)以及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秦始皇传汉高帝传光武帝传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单传诸葛亮大传 二十等爵制(西岛定生)察举制度史稿(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阎步克)士大夫政治衍生史稿(阎步克)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秦汉(严耕望) 两晋南北朝:两晋南北朝史(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若)魏晋南北朝史纲(韩国磐)北魏政治史(张金龙)魏晋南北哦朝史讲演录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魏晋南北朝(严耕望) 隋唐五代:隋唐五代史(吕思勉) 宋辽西夏:宋代经济史(漆侠)王安石传(梁启超)邓广明的一些书祖宗之法(邓小南) 元明清:明史讲义清史讲义(孟森)南明史(司徒林)(顾城)南明痛史 民国:民国史(李新)民国十年(唐德刚)袁世凯传(唐德刚)我只读了这些,或许还有一些忘记了,可以问我。我只注重秦汉和魏晋时期的史事。中华民国史(张宪文)子部:荀子集释论语集释 集部:杜工部集 理学: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朱子大传 1、徐中舒编注:《左传选》,中华书局1963年。 2、米新夏主编:《史记选》,中华书局1990年。 3、冉德昭、陈直主编:《汉书选》,中华书局1962年。 4、王仲荦编注:《资治通鉴选》,中华书局1965年。 5、余嘉锡:《士说新语笺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6、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专业考研参考书目分类整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专业考研参考书目 分类整理 北京大学没有指定历史学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中国史专业: 《中国古代史》(上册)晁福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古代史》(下册)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近代史》郑师渠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史》王桧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当代史》郭大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史专业: 《世界上古史》周启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中古史》孔祥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近代史》刘宗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世界现代史》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以上参考书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本文系统介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难度,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就业,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学费,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辅导,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参考书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京大学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北京大学考研机构! 一、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难不难,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很火,特别是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招生人数还是比较多的,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研专业课623历史学基础复习较为容易,考研难度不大。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历史学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历史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二、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毕业生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主要就业方向分别为:政府机关,新闻出版,公司,高校任教,读博,出国。 三、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各招收专业介绍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共有两个专业招生,即中国史和世界史。学术型硕士学费总额2.4万元。北京大学2015年历史学系研究生共招收42人,其中中国史25人,世界史17人。拟接收推荐免试生50%-70%。应试生差额复试比例为200%。复试权重为50%。

考研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_提纲式_

中国古代史知识点总结(提纲式) 一、基本概况 一)起止时间;(识记) 二)都城:(识记) 三)疆域:(识记) 四)重要君主:(总结,见附文) 二、政治状况 一)制度(魏晋南北朝除外) 1、官制(分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 1)先秦:王位世袭制、分封制(略) 2)秦汉:皇帝、三公诸卿、郡县制——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皇帝独尊,大权总揽 ②丞相(行政,出将入相,万担)、太尉(军事,秦虚位,万担)、御史大夫(掌奏令、监察,副相,五千担) 诸卿(分掌政务:奉常—礼仪,廷尉—刑法,典客—少数民族)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君臣共治天下”、“有封驳、谏争之权”,能开府、有属官机构“十三曹”(长官的奉禄千担,相当于县令,而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台”六百担)。隋朝前,权臣篡位史不绝书。] ③郡县长官(郡守、县令/县长),皇帝直接任免;县下设乡、里。 刺史制度(行监察权,“州”作为监察区;东汉增加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变为“州、郡、县”三级制)3)隋唐三省六部——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①尚书省(执行,下辖六部)、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 吏部(官员考选任免)、户部(户口、财税)、礼部(礼仪、教育)、兵部(军政)、工部(建设)、刑部(刑法) [六部长官为“尚书”] ——独相→群相、分权制衡。唐初左、右仆射(尚书省)及中书令、侍中(门下省)并为真宰相,左仆射居首;政事堂为宰相议政之处(三省长官合署办公),先设在门下省后设在中书省。“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皇帝加授的,便于从中级官吏中选拔亲信以分相权,不受资历限制;后来尚书仆射也需加授后才能进政事堂议政、成为真宰相。中唐始置枢密使,宦官为之。 4)宋朝两府三司、漕宪帅仓诸监司——铲除藩镇割据,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①中书门下(政事堂,“政府”,民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枢密院(“枢府”,军政、调兵,枢密使)(集中军权、“强干弱枝”)、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财政,三司使“计相”) ②(节度使成虚衔)知州由京遣(朝官)文官担任、通判牵制,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使、安抚使、

文献学试题库

xxxx文献学习题库 一、填空: 1,文献一词最初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______,二是指______。 2,1983年颁布的中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规定“文献”为“记录有 ______的一切载体”。《中国大百科全书》则界定“文献”为“记录有______和 ______的一切载体”。 3,古典文献学最主要包括____、____与____三方面内容。 4,据载,孔子在整理“五经”(即____、____、____、___、___)方面贡献很大,也为后世文献整理树立了典范。 5,秦始皇三十四年的______事件对先秦文献的流传产生了很大的破坏。 6,西汉大历史家司马迁著《史记》时,采取“厥协______异传,整齐 ______殊语”之作法,对古典文献进行考辨整理。 7,西汉____和______父突子在文献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遍校群书,编纂目录学著作《别录》和《七略》。 8,东汉著名学者______著有______和《说文解字》,世称“五经无双许叔重”。 9,东汉晚期,经学大家______遍注群经,对文献整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10,魏晋之时,何晏著______,王弼的______、《老子注》,向秀、郭象的______,______的《春秋左传集解》均为文献注释整理的代表作。 11,西晋之时,汲郡有著名的文献发掘事件,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竹简若干,其所得竹简文献一般称______。 12,唐太宗命孔颖达等撰______为唐代最重要的儒家文献整理著作。 13,唐代史书注释最杰出者为颜师古的______。

14,唐代以注释《文选》著称的学者为______;唐代关于《文选》另有吕延济等______注本。 15,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所撰著名史论著作名为______。 16,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文献为唐咸通九年 (868)刻印之______。 17,北宋初编纂有______、______等著名的大型类书。 18,北宋著名的金石考据学家有_____、赵明诚等人,其中前者著有《集古录》十卷。 19,宋代著名的私编目录有晁公武的______和陈振孙的______。 20,文献学上所谓“三通”是指杜佑的______、郑樵的_____和______的《文献通考》。 21,宋代最后一位文献大家是______,其学术代表作为《汉书艺文志考证》和______(学术笔记著作)。 22,宋元之交,文献学家胡三省的代表作为______。 23,明代官方编纂了一部我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即______。 24,明代学者胡应麟的文献学成果主要集中在___________一书1 中。 25,明末清初大学者顾炎武有一部著名的学术考据笔记______。 26,清代考据学的鼎盛时期为______时期,有惠栋为代表的吴派,戴震为代表的______和汪中、焦循为代表的扬州学派等。 27,清代《说文解字》四大家著作中,最有名者为段玉裁的______。 28,章学诚的______为刘知几《史通》之后又一部史学理论名著。

参考书目(世界近代史)

导 论 (美)L. S.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 (美)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上、下),魏凤莲,张颖,白玉广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美)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全24册),台北幼狮文化公司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 (美)马里·佩里等编:《西方文明史》(上、下卷),胡万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 (美)罗宾·W. 温克,R. J. Q. 亚当斯著:《牛津欧洲史》(全4卷),吴舒屏, 张良福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 陈乐民:《欧洲文明的进程》,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 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年。 蒋相泽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近代部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中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潘润涵、林承节、王建吉:《简明世界近代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吴于廑主编:《大学世界历史地图》,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 (法)费尔南·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顾良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3年。 (英)G. N. 克拉克主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梁于华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 (英)阿诺德·汤因比:《历史研究》(修订插图本),刘北成,郭小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美)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一、二、三卷,尤来寅、孙立田、吕丹等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2000年。 文艺复兴 (意)欧金尼奥·加林:《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法)丹纳:《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傅雷译,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年。 (美)玛格丽特·L. 金:《欧洲文艺复兴》,第2版,李平译,上海:上海人民

明清文学参考书目

明清文学参考书目 一、明代文学 (一)总论 1949-1980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中山大学中文系资料室编广西人民出版社 1984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1966.9-1979.12,1980.1-1981.12,1982.1-1983.12)中国社科院文研所资料室编中华书局 1982 1985 1988 民国时期总书目(中国文学卷)北京图书馆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1992 中国大文学史谢无量北新书局 1918 中国文学史分论张振镛商务印书馆 1934 中国文学八论刘麟生主编世界书局 1936 中国文学史讲话陈子展北新书局 1937 中国文学发展史刘大杰中华书局 1949 中国文学史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4 中国文学史纲要姜书阁青海人民出版社 1984 中国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6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 中国文学批评史陈钟凡中华书局 1941 中国文学批评史郭绍虞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敏泽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中国文学批评史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5 中国文学理论史黄保真、蔡钟翔、成复旺北京出版社 1987 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吕慧鹃等编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5 明代商贾与世风陈大康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 剑桥中国明代史(美)牟复礼(Mote,Frederick W.),(英)崔瑞德(Twitchett,Denis)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中国文学论著集目正编(6):辽金元明文学论著集目正编国立编译馆主编编辑者王民信台北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民国85[1996] 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郭绍虞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 明清文学史(明代卷) 吴志达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1 李贽与晚明文学思想左东岭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王学与中晚明士人心态左东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二)明代诗文 中国骈文史刘麟生商务印书馆1936 八股文小史卢前商务印书馆1937 中国散文史陈柱著商务印书馆 1937 中国散文演进史倪志僴台北长白出版社1985

最新北京大学历史系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清代三大史学名著是哪三部作品

清代三大史学名著是哪三部作品?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林小静“清代三大史学名著”准确说来是乾嘉时期三大史学名著,它们分别是赵翼的《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这一说法源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一些学者鉴于三本 书在当时的史学地位和影响,因而将此三书并列为乾嘉时期三大史学名著。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成就更为突出,影响也远远超过了其他二书。赵翼与袁枚、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他不仅在清代诗坛地位不同凡响,而且史学上也有很多成就,他的代表作《廿二史札记》对二十四部正史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对每部史书的成书经过、取材、体例、内容正误都进行了考核,运用比较研究和归纳研究的方法,对二十四史进行互相比较,评判各自得失。赵翼与另两本史学名著重考据不同,赵翼深受顾炎武的影响,他的《廿二史札记》以经世致用为任。他在书里大量列举历代封建王朝的各种“痼疾”,并对此进行了尖锐的抨击。有学者粗略计算涉此的条目就有152条之多。但是,赵翼的经世致用的治史方法与顾炎武又有不同,顾炎武强调经世致用是为了反清复明,赵翼则是颂清,这主要与清初大兴文字狱有关。《廿二史札记》的经世观念也受到时人的推崇,就连钱 大昕也曾称赞它是“有体有用之学,可坐而言,可起而行。”

相比之下,王鸣盛与钱大昕二人仅限于对史籍的考证。大家都知道,乾嘉时期考据之风最为盛行,涌现出了一大批以考据闻名的学者,钱大昕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其所著《廿二史考异》便是史学考据的典型。曾有人评价称:“乾嘉诸儒以东原(戴震)、竹汀为巨擘,一精于经,一精于史。”钱大昕考据范围十分广泛,涵盖历史、天文、地理诸方面,他的考证之法主要有三:一、以历代正野史为参考;二、通过运用比较、排比的手法,考证更为真实的历史;三、细分的专题研究考证。钱大昕对于钱大昕的考据之学,后世也评价不一,有认为他只囿于考据,而没有进行系统明晰的分析;也有一种看法是钱氏的考证并非为考证而考证,而是通过“拾遗规过”来表达自己的看法,即钱氏的考据,不仅纠其谬,也发其微、揭其隐。王鸣盛曾耗费近30年时间才完成《十七史商榷》之作。他的《十七史商榷》处处可见实事求是的思想。首先,王鸣盛自己所撰写的序文,通篇都在强调“求实”这一主旨;就其校考方法来看,他对十七史的的内容做了大量改正、添补、删减,据统计《十七史商榷》光卷五十四就出现了十四条校勘,十七条考证;以“求实”为评价史学的重要标准,他认为史料不论正野,是否“真实”才是关键。王鸣盛总的说来,乾嘉时期三大史学名著都偏重考据,尤以王、钱二书为典型,这是当时考据之风盛行的反映。但是,赵翼却超出了只重考据的范围,形成了自己的经世致用之学,这也是

中国近代史参考书籍资料(全)

中国现代史参考书目 资料、回忆录 (1)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集》(全6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全8册),人民出版社1979-1980年版。 (3)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全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1992年版。 (4)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上、下册),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5)《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6)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中、下册),凤凰出版社2005年版。 (7)万仁元、方庆秋主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机密作战日记》(上、中、下),中国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8)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资料长编》(上、中、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本书编辑部编:《日军侵华暴行实录》(全4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版。 (10)张宪文主编:《南京大屠杀史料集》(全8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1)孟广涵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中、下卷),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12)中共重庆市委党史工作委员会及红岩革命纪念馆编:《重庆谈判纪实》,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13)孟广涵主编:《政治协商会议纪实》(上、下卷),重庆出版社1989年版。 (14)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变迁录》(全3卷),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15)(美)埃德加·斯诺著:《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三联书店1979年版。(16)李维汉著《回忆与研究》(上、下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专著、论文集 (1)曾业英主编:《五十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3)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上、中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美)费正清等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5)彭明、程歗主编:《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史全生主编:《中华民国经济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7)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8)朱汉国主编:《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黄兴涛主编:《中国文化通史·民国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9年版。 (10)王奇生著:《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 (11)杨云若、杨奎松著:《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2)军事学院《战史简编》编写组著:《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 (13)彭明著:《五四运动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4)周策纵著:《五四运动史》,岳麓书社1999年版。 (15)郝斌、欧阳哲生主编:《五四运动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80

明史研究书目介绍

明史研究书目介绍 以西北师大图书馆所藏图书为基础(1)明史中华书局 1974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K248/287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是二十四史最后一部,共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志七十五卷,列传二百二十卷,表十三卷。它是一部纪传体明代史,记载了自朱元璋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至朱由检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二百多年的历史。《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如果从清顺治二年(1645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假如从康熙十八年(1679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是研究明史的重要资料。 (2)明实录中研院史语所上海书店特藏展厅 K248/064 明代历朝官修的编年体史书。记录明太祖朱元璋到明熹宗朱由校共十五代皇帝的史实。其中建文朝实录附于《太祖实录》中,景泰朝实录附于《英宗实录》中。全书共十三部,二千九百零九卷。纂修此书,系以朝廷诸司部院所呈缴的章奏、批件等为本,又以遣往各省的官员收辑的先朝事迹做补充,逐年记录各个皇帝的诏敕、律令,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事而成。《明实录》保存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具有重要史料价值,是研究明代历史的基本史籍。 (3)明会典中华书局 1988年版社会科学借阅室 D691.5/113 明申时行撰申时行(1535年-1614年)明代官员。字汝默,号瑶泉,晚号休休居士。中南直隶苏州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历官翰林院修撰、礼部右侍郎、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首辅、太子太师、中极殿大学士。明代官修的一部以行政法为内容的法典。明孝宗弘治十年(1497),以累朝典制,散见于简册卷牍之间,百司难以查阅,民间无法悉知,故□儒臣分馆编辑,弘治十五年书成,称《大明会典》,共180卷。明武宗正德(1506~ 1521)年间重校刑行。明世宗嘉靖八年(1529)续纂,然未颁行。明神宗万历四年(1576)重修,至十五年二月书成,称《重修会典》,题为申时行等撰,共228卷。故今存《大明会典》有内容简繁不同的两种版本,一般称引的《明会典》多指万历本。《明会典》主要是根据明代官修《诸司职掌》、《皇明祖训》等书和百司之籍册编成,记载典章制度颇为完备,凡明史所未载者,会典均有交代,为后世研究明代典章制度的重要文献。 (4)明会要中华书局 1956年版五六十年代文库 323.16/692 清龙文彬撰,龙文彬(1821年-1893年),字筠圃,江西永新人。少从刘绎游。同治四年(公元一八六五年)进士,改吏部主事,光绪元年充棱穆宗实录加四品街。《明会要》,清?龙文彬撰。共八十卷,分帝系、礼、乐、舆服、学校、动历、职官、选举、民政、食货、兵、刑、祥异、方域、外蕃等十五门,子目为四百九十八事,可供检索明代制度资料之用,一般认为史料价值不及明代官修的《明会典》。 (5)国榷古籍出版社特藏展厅 922.6/625 清谈迁撰谈迁是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以训﹐字仲木﹐号射父。明亡后改名迁﹐字孺木﹐号观若﹐自称“江左遗民”。记载明代重要史实的编年体史书。该书记叙从元文宗天历元年(1328)九月明太祖朱元璋诞生﹐到顺治二年五月清兵入南京﹑福王政权灭亡为止的三百一十七年间的历史。书中敢于直书《明实录》避而不谈的明朝一些重要史实﹔对一些重要事件﹐常以个人和诸家的评论并列于后。其史实注意考订精审﹐材料有相当的可靠性或参考价值。万历以后七十多年的历史﹐以及建州女真的发展和后金同明的关系的记载﹐尤为他书所少见。根据邸报﹑方志和官吏遗民口述材料编补的崇祯朝十七年的史实﹐也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6)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 1985年版特藏展厅 Z121.6 清谷应泰撰谷应泰字赓虞﹐号霖苍﹐直隶丰润(今河北丰润)人。顺治四年(1647)进士﹐十三年官至浙江学政﹐公余延揽名士﹐藉张岱《石匮藏书》与谈迁《国榷》﹐又广稽博采﹐至十五年年末成书。因该书成於《明史稿》﹑《明史》之前﹐而且属私人著述﹐颇为当时人所重视。纪事始於元至正十二年(1352)朱元璋起兵﹐迄於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朱由检自杀。选录其中八十个历史事件或专题﹐按时间顺序编排﹐记述始末﹐首尾一贯﹐简明扼要。卷末附有作者的史论。该书详於政治﹐略於经济和典章制度﹐综合多种明代史料编纂而成﹐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7)明通鉴中华书局 1959年版五六十年代文库清夏燮撰夏燮(1800-1875),字嗛甫,又字季理,别号江上蹇叟、谢山居士,安徽当涂人。《明通鉴》是夏燮一生精力的结晶。他不满记载颇失其真的官修《明史》,决意从事明史的研究。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参证群书,考其异同”,乃写成此书。全书共一百卷,二百万字,记载明朝一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历史。《明通鉴》一书,还有它自己的一些特点,材料丰富,考订详实。夏燮仿照司马光《通鉴考异》的办法,另撰“考异”,并按照胡三省注《通鉴》的办法,收“考异”分注于正文之下。他在《明通鉴》和“考异”中所引用的资料,有的已经散佚了,但在此书中却保存着,为我们研究明史提供了较多的资料。 (8)明书中华书局 1985年版特藏展厅 Z121.6/046 清傅维鳞撰傅维鳞,原名维桢,字个臣(一字飞睹),号掌雷。河北灵寿县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卒于清康熙六年(1667),享年60岁。明壬午科(崇祯十五年)举人,清丙戌科(顺治三年)进士,仕顺治、康熙两朝,官至工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全书正文171卷,目录2卷。作者明崇桢举人,清顺治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其任职清翰林弘文院编修,分修《明史》时,纂辑明代遗书、家乘、文集、碑志三百余种,参以实录,草成此书。记事起于元天历元年 (1328),迄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是第一部明代史书。其所记万历以前的史事十分详备,诸项典章亦较《明史》为详,但天启以后三朝史实则多有缺略。 (9)明史稿文海出版社 1984年版特藏展厅 K248.06 清王鸿绪撰王鸿绪(1645-1723),初名度心,中进士后改名鸿绪。字季友,号俨斋,别号横云山人,江南娄县(今上海金山)人。成书早于《明史》。共310卷,包括本纪19卷、志77卷、表9卷、列传205卷。清康

中国近代史主要参考书

中国近代史主要参考书 一、《马克思恩格斯论中国》。 二、《毛泽东选集》(1-4卷),主要学习其中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 析》〈第一卷〉、《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二卷)、《改造我 们的学习》〈第三卷〉等文。 三、范文澜:《中国近代史》,人民出版社。 四、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上、下),人民出版社。 五、刘大年:《中国近代史诸问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六、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单行本 见《陈旭麓文集》第一卷。 七、苑书义等:《中国近代史新编》(上、中、下),人民出版社。 八、丁名楠:《帝国主义侵华史》(1、2、3卷),人民出版社。 九、李时岳:《中国近代史主要线索及其标志之我见》,《历史研究》 1984年第2期。 十一、章开沅:《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历史研究》1984年第3期。 十一、《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 十二、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下),中华书局1980年版。 十三、牟安世:《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十四、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一一鸦片战争再研究》,三联书店,1995年版

十五、姚薇元:《鸦片战争史实考》,人民出版社1984年。 十六、杨国桢:《林则徐传》,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十七、马士著、张汇文等译:《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三联书店1957年。 十八、陈胜磷:《林则徐与鸦片战争论稿》,中山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十九、《鸦片战争史论文专集》(正编、续编)。 二十、中国史学会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十一、王庆成:《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中华书局,1985年。 二十二、茅家琦等著:《太平天国兴亡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二十三、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稿》(上、中、下),中华书局版。 二十四、《太平天国论文选》,三联书店,1981年版。 二十五、李泽厚:《太平天国思想散论》,《历史研究》1978年第7期。二十六、《回民起义》,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十七、中国史学会编:《洋务运动》, 上海人民出版社。 二十八、孙毓棠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一辑。 二十九、李时岳等著:《从闭关到开放》,人民出版社。 三十、吕实强著:《中国早期的轮船经营》,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专刊。 三十一、罗尔纲:《晚清兵志》,中华书局。 三十二、苑书义:《李鸿章传》,人民出版社。

历史学课外阅读书目

历史学课外阅读参考书目(二) 1、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6版 2、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通史随笔》,三联书店1986版 3、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版 4、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1999版 5、巴勒克拉夫:《当代学术主要趋势》,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版 6、克罗齐:《历史学的理论与实际》,商务印书馆1982版 7、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版 8、科林伍德:《历史的观念》,商务印书馆1997版 9、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三联书店1998版 10、佩里·安德森:《从古代到封建主义的国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版 11、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996版 12、瞿同祖:《中国法制与中国社会》,中华书局1984版 13、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三联书店1979版 14、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版 15、谢和耐:《中国社会史》,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版 16、钱穆:《国史大纲》(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96版 17、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版 18、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版 19、田余庆:《东晋门阀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版 20、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版 21、杨国桢等:《明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3版 22、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三联书店1997版 23、戴逸:《简明清史》,人民出版社1993版 24、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商务印书馆2000版 25、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版 26、胡绳:《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82版 27、《剑桥中华民国史》(上下册),上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版

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参考书目 【教材】 《中国史纲要》,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简史》,张帆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历史学》(大学文科指导书目),李玉、吴宗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历史文选》(修订本)张衍田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通史参考书】 《国史大纲》,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中国文化史导论》,钱穆,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吕著中国通史》,吕思勉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中国通史》,白寿彝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中华二千年史》,邓之诚,中华书局1983年版 《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3版 《中国古代史研究概述》,《中国史研究》编辑部,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历史研究专题述评》,胡凡等主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历史研究》编辑部,三联书店1957年版 《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五十年》,林甘泉等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中国大历史》,黄仁宇著,三联书店1997年 【阅读杂志】 《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 【文献索引】 《中国古代史论文资料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中国史研究入门》(上、下),山根幸夫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先秦史研究概要》,朱凤瀚、徐勇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战国秦汉史论文索引》,张传玺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魏晋南北朝史书目论文索引》,武汉大学图书馆1982年版。 《魏晋南北朝研究论文书

目引得》(1912-1969),邝利安编,台湾中华书局。 《东洋学文献类目》,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 【先秦篇参考书】 《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苏秉琦,三联书店1999年版 《中国早期国家》,谢维扬,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李学勤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夏商史稿》,孙淼,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 《西周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西周史》,许倬云,三联书店1994年版 《先秦史论稿》,徐中舒,巴蜀书社1992年版 《中国奴隶社会史》,金景芳,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春秋史》,童书业,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战国史》,杨宽,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古史新探》,杨宽,中华书局1965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十批判书》,郭沫若,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 《中国古代思想史》第1卷,侯外庐主编,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士与中国社会》,余英时,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三联书店1999年版 【秦汉篇参考书】 《秦汉史》,吕思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秦汉史》,林剑鸣,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秦汉史》,翦伯赞,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阎步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先秦两汉史论丛》,韩连琪,齐鲁书社1986年版 《先秦两汉史研究》,吴荣曾,中华书局1995年版 《秦汉问题研究》,张传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秦

中国古代史知识要点

中国古代史复习要点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1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1)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2)地点:云南元谋县 2、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打制);猎取动物,从事采集;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生活 (4)身体特征:具备了人类的基本特征,但保留了一些猿类的特点。 3、山顶洞人 (1)时间:距今约1万8千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用兽皮缝制衣服;有爱美的意识;过着氏族公社生活。 考点2.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1、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7000年 (2)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工具:使用新石器(磨制),骨,木,陶质工具,(耒,耜,锄等) (4)生产:采集渔猎;原始农业(水稻);饲养家畜. (5)生活:居住在木头建造的房子里(干栏式) 2、半坡遗址——黄河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6000多年 (2)地点:陕西西安半坡 (3)工具:广泛使用新石器 (4)生产:原始农业(种植粟,麻,蔬菜);畜牧业;制陶(彩陶),用麻纺织麻布。(5)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6)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3、大汶口遗址 (1)时间:距今6000年——4000年

(2)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3)生产:种植粟,饲养家畜,制作陶器 (4)经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小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反映出的问题:第一,二者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他们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他们在发展原始农耕经济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考点3.远古的传说 1、炎帝.黄帝的传说 (1)时间.地域:4000多年前,炎帝.黄帝生活在黄河流域,蚩尤部落生活在东方。 (2)贡献:炎帝神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发明陶器;尝百草。 黄帝轩辕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发明铜器. 车船。 (3)黄帝在阪泉战败炎帝。黄炎联盟在涿鹿战败蚩尤,构成华夏族主干。 2、禅让的传说 (1)禅让: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办法 (2)顺序:尧舜禹 3、大禹治水的传说(疏导) 小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在古代,“传说”与“史实”本来没有严格区别,近代科学思想的兴起,人们开始把被考古资料证实了的某个朝代称为“历史”,把这个朝代的文献称为该朝代“历史资料”,把这些“历史资料”记载的该朝代的事情称为“史实”。把尚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称为“传说时代”,把有关这个时代的文献称为“传说资料”,把这些传说资料记载的事迹叫做“传说”。“传说”和“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考点1 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历史要籍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前汉记:有30卷,荀悦撰。这就是一部编年体西汉皇朝史,也就是中国史学上最早得编年体皇朝史;其记事起于刘邦之兴,止于王莽之呗,根据《汉书》编撰而成,此书得特点就是创造了“连类列举”得编纂方法。 2、后汉纪:就是编年体东汉史,东晋袁宏所著。记事溯自新王莽元凤四年(17年)绿林起义,止于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魏代汉。全书30卷,21万余字。 3、记事本末体:记事本末体创造于南宋袁枢得《通鉴纪事》,记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每事各详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自编年月,自为首尾,前后连贯,又不重出。把人物在历史上得活动得年代与所起得具体作用,结合具体得历史事件加以叙述,使读者既详其事件得原委,又了解人物在事件过程中所起得作用。记事本末体就是一种较好得编撰方法,它眉目清楚,读者一目了然,能获得较系统完整得历史知识,但其也存在缺点,从总得保存史料得作用上瞧,它不如编年体与纪传体。它只能从全部历史中选择某些方面作系统叙述,而不能对全部历史作全面系统介绍,这就是它得局限性,它也为史学得发展开辟了一条新得途径。 4、《隋书、经籍志》:《隋书、经籍志》为《隋书》十志中最为重要得五志之一。《经籍志》记载于汉以来至隋朝六百年书籍存亡得情况,就是我国现存最古老得第二部史志目录。它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著录书名及卷数,又常附以简要得注释,注明著者及书得内容真伪及存亡残缺情况。这样既能反映隋朝一代得藏书,又能显示六朝时代图书变动得情况。《隋书、经籍志》所采用得图书分类法,直接影响了后世私家书目分类得体系,直到清代相沿未变。 5、《日知录》明末清初顾炎武所著得读书笔记。她自著此书得目得在于“明道”、“救世”为宗旨。书中论述涉及到经义、政事、世风、科举、礼制等,内容非常广泛。此书资料丰富,每论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考证。就是一部包含其思想、政治见解等内容得重要著作,书中表现了她经世致用得史学思想。 6、顾炎武:顾炎武就是明末清初得一位杰出得历史学家、思想家,她与王夫之、黄宗羲号称明末清初三大儒。明末清初曾参加武装抗清,失败后坚持不仕清朝,她得著作十分丰富,其中《日知录》就是代表作,顾炎武得特点就是经世致用,她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地方自治,展现地方经济,还主张改革官吏得选拔制度,按地方政区人口推举人才。经济上她主张人人为私得积极性,发展地方经济,还主张改进赋税制度,反对官府苛捐杂税。 7、杜佑:唐中叶宰相,重要得政治家、史学家。字君卿。京兆万年人。早年以荫入仕由地方僚佐升至封疆大吏。杜佑生活得时代,唐朝由盛转衰。她目睹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得巨变。为了寻求解决时弊、拯救危难得方略,从代宗元年开始,将与社会生产、民生利弊、国家安危密切相关得历代典章制度集中整理,研究其沿革废置,损益变化得过程,探讨利弊得失,以历史就是非“未来金龟镜”,撰成二百卷得巨著《通典》,为典章制度史得先河。此外还撰有《理道要诀》一书,系《通典》得要义,被朱熹称为“就是古非今”之书,今已亡佚。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