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合气道教给我什么

合气道教给我什么

合气道教给我什么














(一)点声明和解释









阿泰版主鼓励有个人经验背景的帖子,为了响应号召,我就谈谈我学合气道的经验和心得吧。谈以前先做一点声明、一点解释。声明的是:我跟合气道不过有两年左右的缘份,网上合气道比我练得好的一定很多。我写这些东西,只是想让大家看看在一个普通的美国大学合气道俱乐部里能学个啥,给研究中国武术发展的人做做参考,并没有显示自己『本领』的意思。我讲得不对的地方,望大家指正。
要解释的是,我对华人学外国功夫的态度。有一次我在中国武网上不小心提到我练过合气道。帖子出来以后,我想这下坏了,万一有愤青在网下认出我来,把我当民族叛徒打怎么办?后来再想想,大概不至于吧。武网上的人挺讲道理的。不过我既然有过这种顾虑,那就干脆解释一下我的看法。







有些同胞为什么对自己人学外国功夫感到别扭?我想除了开武馆的师傅们必须争饭碗外,原因或许有二。首先,中国人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所以可能认为学了洋功夫就是拜洋人为师,既然一日为师终身做父,学『倭寇』功夫岂不是认贼做父吗?第二,有些人可能觉得,放着中国功夫不学而去学洋功夫,是数典忘祖。







其实,现在的道馆,并不一定都有一日为师终身做父的概念。如果教练不是东亚生长的,那就更不太可能讲这一套了。况且日本军国主义虽然恶毒,但并不是所有的日本人都是坏蛋。至于中国人放下自己的东西去学外国东西,我想中国有十几亿人,即使有几千万人去学洋拳,也未必能减少练传统武术的人口,除非传统武术本身彻底失去吸引年轻人的能力。况且,中国武术再好,如果我们只想用中国武术“占领国际市场”而丝毫不借鉴别人的功夫,那在知识上来说到底是吃亏的买卖。小时候听的故事:罗成和秦琼互传武艺,结果秦琼留了一招杀手锏,罗成留了一招回马枪。秦罗虽然都有点对朋友不道地,但两个人的出发点都是把武艺当成宝贝,所以尽量想拿对方的,而不愿意付出自己的。现在假如我们只想输出中国武术,却反对自己人学洋人的功夫,那就好比罗成宣布罗家枪天下无双,千方百计吸引秦琼来学;而秦琼的锏法,则不但自己不屑学,还禁止自己家子弟学。这岂不是求虚名而受实祸吗?所以我觉得,如果真的在武术上搞民族主义,那就应该鼓励同胞分头去学遍世界上所有的武艺,而自己的祖传功夫,则尽量只传自己人。当然,我并不认为中国师父真的应该完全不传洋人,而只是想说明反对自己人学洋功夫是违反本民族利益的。从

古到今中日关系中往往有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日本人不但对中国友好时拼命研究中国,而且在敌视中国的时候尤其加倍努力研究中国。我们则虽然整天引用孙子兵法上的『知己知彼』云云,实际上对日本的知彼功夫远不如日本在研究中国上下的功夫。长此以往,岂不可忧!
















(二)合气道俱乐部的组织

不练合气道的人,尤其是不关心日本武术的人,可能会认为合气道是一个全球性的大体育组织。其实合气道也是分门派的。我参加俱乐部不久,就听说我们这一支和植芝家族的不同。当然所有的合气道都奉植芝盛平为祖师,但开祖去世后,组织就分了。据说我们一支分出来,是因为我们这边的宗师认为植芝家族领导的那一支对圆圈形动作的理解过于教条,以至于动作僵化,失去合气道灵活、松柔的特点。另外,我发现植芝吉祥丸的书上写的练气的方法,我们这里几乎完全不教。所以假如用金庸小说的术语分类的话,我们这一支也许该叫剑宗吧。我们这支合气道到底跟植芝家族传的有多不同?我没有亲身比较,不好说。但俱乐部里有同学在别支的合气道馆学过,说风格确实大不一样。但合气道内部分裂是否完全因为是技术上的理解不同?我想恐怕上层的性格和利益的冲突可能也起了一定作用。像我们俱乐部,我刚进门时说我们属于合气道xxx组织,可我练了一段时间后上面又通知改名了,因为我们的日本宗师已从xxx组织分出,自立门户了。这次可没说有什么对武艺的理解不同。(『宗师』二字只是代表他是我们这一『宗』的『师』。日文怎么称呼我不清楚。我用这个词只是为了行文的方便,没有感情上崇拜到极点的意思。当然,对老师的老师,我还是相当尊敬的。)
我对俱乐部事务没怎么参加,所以对具体情况并不是很了解。大体印象是:俱乐部或道馆和日本本部或宗师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松散的传承和认证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组织里的教练,合气道的传承都可以上溯到同一个宗师。这个宗师,有时就是组织的头。如果宗师去世了,下面的师兄弟互相不服,组织就可能分裂。宗师和下面教练的关系,并不全*道义维持。练合气道的人要升段位,需要段位比自己高的人认证。当然一个组织里面段位最高的,必然是组织的领袖。至于分支和总部有什么财政关系我就不清楚了。
我们这一支的宗师,当时差不多每年到美国举行合气道夏令营和冬令营集训。每次集训历时不长,参加人资格不限,只要交钱就行。集训的目的除了传艺之外,就是把黑带们集中起来做升段位考试。
提起段位来,我

忍不住讲些合气道以外的话。一般练日、韩武术的,段位升到黑带,就说明功夫相当不错了。美国年轻性急好面子的学员,有时就忘了黑带只是对武功的认可而不是武功本身,急不可耐地专想升段位。这样,不敬业的道场就有市场了。据说有的道场,把黑带标准降低到只要劈*能劈到地就行。有的武师,为了抬高自己,就从原来的组织分出来自创一派,然后让自己的黑带弟子投票给自己评段位,当然越评越高。听说美国某一位空手道『大师』已经用这个方法,升到黑带三十多段了。按正常的段位升级,初学时如果进步快,差不多一年升一两级而已。到黑带以后,升起来就更难了。如果技艺进境不大,就很可能在一个段位上呆一辈子。自封黑带三十多段,那脸皮要比拐弯的城墙还厚了。
我们这支合气道的段位还是满严肃的。段位考试要应付同学的攻击。段位越高,考试时攻击你的人越多。到了黑带考试,考生要同时应付六个人的攻击。(这个攻击是有限制的。升段考试我以后会专门讲。)宗师自己跟我说,他能空手对付十个人。我没有亲眼见过他同时跟十个人打。不过,我的印象中他不是一个护短的人。他这样说,应该是有根据的。当然,人跟人不一样。能打什么样的十个人,我就没有足够证据做具体解释了。
















(三)入门的甜头

我参加合气道俱乐部以前,其实是想学太极拳。我刚来美国时年纪小,中学时在美国某城某武馆学过一年长拳,并没有真正入门。后来搬离那个城市,功课又忙得觉都睡不够(英文不好之故也),功夫就基本上搁下了。到了大学,我认识到我这种从小体弱的人,要在远离师父的情况下一边读书、打工,一边练好原来学的那种『外家』拳,实在是千难万难,于是就想改学太极。但周围好像实在没处学,又听说合气道也讲借力打力,我就想,我把它当推手来练吧!
那时我们学校体育馆里有一间地上铺着厚垫子的练功房,合气道俱乐部每周就在这房里练三次。每次好像是一小时或一个半小时。有一次我到早了,还看了一段松涛馆空手道俱乐部的课。空手道教练是一位头发花白,腰上黑带也洗得发白的白人。这位老师对招数讲得很清楚,结果我虽然没练过空手道,当时也没敢跟着练,可那天教的那招我现在还记得。
看到这,诸位千万别误会美国大学里人人好武。空手道也好,合气道也好,每次上课也不过十几、二十人,这在一所大学,真是少数中的少数。
我刚去合气道俱乐部的时候,教练是位物理学家,白种人,中等偏瘦的身材,是个待人真诚、和蔼可亲的谦

谦君子。假如这位老师没有走,我的合气道会一直练下去。那样的话,我也许早就是黑带了。此是后话。
教练很会引发学生的兴趣。比如,一般初学者,很难理解放松为什么比绷紧好。为了让学生有所体会,教练一开始就教『掰不动的胳膊』。教法是这样的:先让学生甲横着伸出一臂(竖着拳头,肘尖向下),尽量绷紧肌肉,然后让力大的学生乙一手向上撑住甲的手腕,一手扒着甲的肘部(臂弯)望下挂。因为乙比甲块大,较劲的结果,必然是乙把甲的胳膊掰弯。然后,教练会教甲放松胳膊,再次抬起手臂,沉肩坠肘,手做食指指路状,同时想象有一股水柱从食指尖喷出,冲力大得把对面的墙冲出洞来。甲找到感觉后,请乙再掰,这时甲的胳膊会产生一种弹力,乙就是把甲的手腕架在肩上,然后用双手挂着甲的臂弯向下拽也无济于事。(当然前提是不能抓甲的穴道或胳肢甲。另外,乙也是一般学员。如果乙是功夫深的练家子,突然用武功发劲向下坠,结果会如何我就不敢说了。也许那样甲会受伤吧。)更妙的是,这法子练熟后,甲可以不加喷水的意念,而且胡乱摆手,乙照样掰不动。这招本身好像没有实战意义,但它对初学者建立信心、理解合气道『松』的概念,确实相当有用。到现在我向不会武的朋友解释为什么松了之后力气反而大,仍然用这个法子。
顺便补充一下意念的问题:喷水的意念,只是找『掰不动的胳膊』的感觉的一种方法。感觉找到了,意念就不再用,只有自己对感觉没把握的时候才再拿意念来找一找。所谓渡河须用筏,到岸不用船也。
讲『战斗故事』大概是多数武术教师的喜好。我们的教练(按照合气道的习惯应该用日语称『先生』—音sensei)也讲了个『掰不动的胳膊』的故事。话说夏威夷有一位教合气道的先生,七十多岁了。有一天不系安全带开车出了车祸,车在行进中突然停下来。如果一般人遇到这种情况,惯力会把上身狠狠地推在方向盘上。其结果,必然是撞断肋骨。(那时方向盘里还没有气囊。)可这位先生,出事时身体自然反应,两手抓着方向盘不放,同时把气运到两臂上(就是上面说的喷水的意念),居然顶住上身没有前撞。教练感叹着跟我们说,七十多岁的人,能避免撞断肋骨,那真是好事啊!我那时想,老先生功夫了得,可开车不系安全带真是不足效法—实在太危险!更何况,那时美国法定开车必须系安全带已有好几年了。







除了『掰不动的胳膊』以外,教练—下面称先生吧—还教了站法。所谓站,并不是站桩,而是站着找重心和松的感觉。方法很简单:两脚开立

约同肩宽,膝微曲。这微曲,是真的微,不能弯成中国式站桩的姿势。现在想来,微曲的目的,主要是防止膝关节僵死,并给弹力留点余地。全身放松,找『一点』。所谓一点者,丹田也。找的方法,除了心里找之外,还可以用动作找:两手掐诀(拇指食指轻轻捏成圈,剩下三指似直非直,手心向上),在丹田前交*几次(肘部自然弯曲),就应该有感觉了。这站式还有两点和我后来学的太极拳站桩不一样:第一,合气道不讲收臀。实际上,有的人为了突出『一点』,甚至故意挺肚子。当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挺。有个同学,动起来只要有一只手暂时不用,那手必然按在脐下。不过,这同学遇到过练形意的,所以现在回想起来,他这动作说不定是看形意得来的灵感。第二,合气道讲究把重心放在前脚掌上。用中国的说法,就是找涌泉穴。差不多所有站着转动的动作,都是在前脚掌上转。站的姿势摆好后,先生就要轻轻推你(主要是推肩部胳膊和胸脯之间的地方)。这推,并不是硬推,而是放松地轻推。但推者沉肩坠肘,而且稍有向下的意思,推在身上沉甸甸的,感觉很舒服。推的目的,并不是要你硬抗,而是看你找没找到重心,身上有没有松而不死的感觉。如果该找的感觉都找到了,那先生轻推你就推不动,这样就算初步合格了。同样的站法,也可站成两脚一前一后—但不能站成弓步,而是两脚间有一尺左右距离就够了。这上还可以加上伸出手臂的花样,大意是站法和『掰不动的胳膊』的结合,具体方法这次就先省略了。要注意的是,胳膊找到“掰不动的胳膊”里面的感觉之后,同样感觉可以用到各种姿势和身体各部位上,几乎有肌肉和关节的地方都行。
这站法有多厉害?站好了以后,应该不但不容易推动,而且应该不容易被人抬起来。不过请注意我说的是比较不容易,而不是不能。老实说,如果某甲向某乙猛撞,某乙站着不动,专以合气道站法相抗,那某乙应该算合气道不及格。不过,虽然站法本身不是技击招数,我年轻不懂事的时候还是实用过一次。那年我回国探亲,到某风景点看地下岩洞。当时我们一队人站得很挤,我背后有人不耐烦,就往前推。我没有夏威夷那位老先生自动运功的本领,所以被推得磕磕绊绊的。我有点不耐烦,就用上了合气道的站法。结果,下次背后推来,我没动,推我的人反而后退,等于借我的后背把自己往后推。然后我就听到有人说:别推呀!推我的人不高兴地答道:我是推后面呢。推前面啊,嘿嘿,哪推得动呀!我中等身高,当时体重不到一百三十磅,能有这种效果,肯定是合气道的功劳。不

过,诸位行家,您们应该很容易看出来我那么做有多危险。幸亏推我的是一般游客。要是流氓,或者会打架的,我麻烦就大了。至于我偷偷做了手脚,居然还近距离背对对方,那更是要多蠢有多蠢!
















(四)基本功







合气道有一套基本功,具体的练法讲起来太繁复,而且书上也有,这次就先讲心得吧。我学的时候,先生主要是就具体动作讲拳理,偶尔才讲些大的原则。下面的基本功心得,有些是我事后归纳的。单!的基本功主要是练以下几点:一,运动要由丹田主宰。这要说明一下,我没从合气道学过发劲动作。现在想来,也许所谓划船式有发劲的意思在里面,但先生从来没有明显地从发劲的角度教过。所谓丹田主宰,不过是动作时重心放在丹田,而身体移前移后都由重心运动,并不是意守丹田练气。二,凡推出的动作,手臂要有“掰不动的胳膊”的那种感觉,也就是说要有那种松柔的弹力。三,凡是手下坠的动作,要由丹田(重心)和肘部下坠,往下挂。四,迈步中转身,要不失重心。五,练习膝行,可以练习以腰的转动带动手足的动作。(本来课上只是讲膝行有助于培养平衡感,但我最近看到一叟翁前辈和风云生先生的一些帖子,才想到膝行的这个作用。)膝行的方法是这样的:坐在两脚跟上,脚竖着,就象蹲在地上而脚跟离地的姿势。两膝左右分开,各约四十五度。膝盖着地。如先从右边迈步,则以左膝盖为轴,由腰带着,双脚和右膝盖一齐离地向前摆动。然后右脚前掌着地,再把体重过渡到右膝盖。体重过渡到右膝盖后,马上以右膝盖为轴,由腰带着,双脚和左膝盖一齐离地向前摆动。如此左右替换而行,行进方向没有太严格的规定,反正你想往哪儿走就往哪儿走就是。这样练当然对膝盖磨得很厉害。所以,膝行都是垫子上练,而且练功服的裤子膝盖处都预先钉了大补丁。可惜的是,当时好像所有同学都没意识到膝行练腰的好处,所以好像都没把它太当回事,只是上课时由先生领着绕练功房走一圈。不过,据说,日本练合气道却特别重视膝行,而且入门第一年所有招数都跪着练(也就是说,所有进步、转身等步法都由膝行代替)。美国同学虽然知道这个现象,但只觉得日本练功习惯保守、重视『一点』(丹田)平衡,并没有考虑模仿。
















(五)未学打,先学跌

合气道基本功里面让我马上觉得好用的,是跌法和滚法。我学长拳的时候,师父教过很多高难度的翻、滚动作。但我从小体弱,练拳以前体育差到了被老师开玩笑说『小脑发育不良』的程度,所以跟师

父学了一年长拳,才『学会』侧手翻和鲤鱼打挺。至于前滚翻和后滚翻,则是国内中学体育课就『学会』的。但我这几个动作有个通病,一是做起来拖泥带水,二是做完之后不能马上站稳。当然,看官千万别误会,我不是说师父教的功夫不好。我亲眼见到有个华人师兄,翻跟头比我走路还利索,而且落地时听不到声音。跟头翻到这个份上,也许打斗时真可以一个跟头翻出去也未可知。我只是说我一直没学好。
合气道训练主要是用预设的招数对练,而招数使出的结果,往往是攻击一方(合气道的假想敌)摔倒在地。练时大家轮流做假想敌,所以,差不多入门第一件事,就是要学跌法、滚法。
练习中既然必须摔跟头,那就必须学摔跟头的方法。第一个方法,是倒地时自己用没有被同伴锁住的那只手狠狠地拍垫子,把冲力从上身卸到手上。(手腕千万别成直角!手腕的角度千万要特别大,不能窝着。)这法子在垫上很管用,而且,老实说,拍得很解气!但我很多年以后才认识到,其实把这个习惯带到没铺垫子的地方是很危险的。据一位美国白人武术家书里回忆,他在台湾学中国式摔交时,觉得中国人的倒地方法不够漂亮。于是,一次他自己被摔出去时,就露了一手日本式滚翻,同时顺手在没铺垫子的地上狠狠一拍。结果,一声巨响,他把自己拍骨折了。
比较管用的方法,应该是五指撑圆张开,手心含空,按五指、手掌、前臂的顺序有控制地着地。这个方法,植芝吉祥丸的《日本合气道》有简略的解释,但我们课上却没有教。当时,我有的同学提到合气道有全身笔直的落地法,很管用,不知是不是指这个方法。比我先来的同学说,先生的太太最善于教这项功夫。可惜,我在的时候先生的太太几乎不来练功房,结果我还没机会请她教我,他们夫妇就转到别处去了。到底,先生是物理学家,物理研究和教学才是他的职业。本职工作需要他到别的学校,他自然不能为了合气道留下。不过,好像他到了新的学校后,还是业余在当地合气道俱乐部任教。
为什么硬地上实用的缓冲法不教,只教光能在垫子上用的?我想可能是因为实用的缓冲法比较难练,像我这样的一般学员,绝对不可能一教就会。而俱乐部课上人少,每个人都要扮演进攻者(也就是被摔者)的角色,不可能让新生练好倒地法再参加对练。先教易学的垫上倒地法,也许是一种权益之计。
还有的方法,就是滚翻。我觉得合气道的滚翻和一般的体!式滚翻最大的区别,是前者左右不对称。体!式滚翻,左右对称,身体滚过去以后,体重同时向合并的两脚传递

,这一刹那,重心很难拿稳。合气道的滚翻,以右手前滚翻为例,滚时右脚在前,左脚在后,右臂向前撑圆,拇指在内,小指在外,上身着地顺序为右臂外侧、右肩、右肋后侧,头部几乎不着地。整个过程,右臂和身体合在一起好像是半个大轮子。身子翻过来以后,右腿弯曲,脚掌着地,左腿折迭,膝盖左指,脚面要伸到和小腿基本上在同一直线,等有足够体重传向前脚后,后脚才蹬地站起来。这样,人一站起来,就可以站稳。后滚翻,也一样可以找轮子的感觉,一脚在前,一脚在后,后坐时先折迭后腿,后腿膝盖外指,后脚面仍要伸到和小腿基本上在同一直线(前脚则否),倒地后两腿内收,仍然前脚在外,后脚在内。滚过去还是原前脚在前,后脚在后站起来,要点跟前滚翻很相似。而且,后滚翻如果惯性不够,身体这个轮子会滚到一半又反向滚回去,这时,你可以用前滚翻后半部分的方法稳稳地站起来。有时候,如果您看见练合气道的明明被向后推倒了,却又莫名其妙地突的一下站起来,他用的多半就是这后滚翻滚一半的方法。当然,实用中的所谓惯性,一部分是自己用腹肌和腿控制的,并非完全*外力推动。














(六)方位拳和缺位擒拿
这两个名词恐怕不是合气道术语,而是我套用台湾叶金山先生的语言来形容合气道的技法。叶先生在他的网站上,说他自创的宗岳门太极拳是方位拳,并有补位反擒拿之说。我一看这两个名词,马上就想到合气道。当然这样,可能有违叶先生的初衷,因为叶先生专门有一篇文章讲他的太极拳跟合气道不一样。宗岳门太极拳俺不懂,这里先谈合气道吧。
所谓方位拳,从最明显的方面说,就是把自己摆到自己打得到敌人,而敌人打不到自己的方位。这说法表面上有点玄,实际上很简单(当然练起来并不容易),而且这拳理也非合气道所独有。大家如果看过日本黑白老片《七个武士》,也许会记得这个场面:一个愚蠢的武士(我们叫他甲吧)找一心练武的武士(乙)比武。甲举刀过头,冲到乙面前一刀劈下。乙不后退、不招架,而是滑步到甲的斜角,让过甲的刀锋,同时也是一刀劈下。第一次比武用竹竿,甲没看出道理来,硬要用真刀再比一次。结果,当然是乙没事,甲则被一刀砍翻。看官请注意,两人的胜负完全是角度问题,与四肢和器械的长短没太大关系。
合气道的刀法和棍法,都有相似的用法。合气道讲究对敌时不摆架子,故意对敌示弱,并保存自己体力。表现在刀法上,就有这样一招:敌人举刀威胁(武士刀双手举刀过头的讲究:两肘要尽量向两边分,

以便减少对眼前视野的影响),我刀尖下垂指地,静待敌人。敌以右弓步(即右脚在前)冲来,刀向我中线下劈。我向我右斜角(也就是敌方的左斜角)滑步,避开敌刀。两脚向右方滑步时,虽然是右脚(前脚)先动,但我后面的左脚要比前面的右脚滑得远,因为滑步的结果,是要使我右脚在前,而我的正面对准敌方的斜面。滑步的同时,刀尖上指敌人咽喉。合气道短棍,也有向斜角滑步,同时以棍头点戳敌颈的动作。我学合气道的时候,也许是因为俱乐部的器械不够用,所以我棍很少练,更谈不上能实用。刀则好像只听先生讲过,而没亲手练过。但虽然如此,刀法、棍法的方位概念,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所谓缺位擒拿,其实也是方位的问题,不过这里说的,除了站的位置外,还有劲的方向问题。当时先生传艺,有『第三条腿』的说法。是这样的:一个东西要摆得稳,应该至少有三个支点。而人站在那里,大而化之地讲,只有两个支点。所以假如在两脚之间划一直线,顺着这条直线上的两个方向,是最难推动的方向。而如果我们在直线中点上划一垂直线,则此在线的两个方向为最易推动的。当然,这是假设两脚负重均等。实际上,人的脚有一定的长度、宽度,所以支撑体重的并非两点而已。即使在刚才说的垂直线上,被推者还是有卸力、顶牛的余地。但总而言之人站得再稳,他的稳定性不可能四面八方各个角度都一样。那你要把人推倒,向哪儿推?我们为敌人设身处地想:哪个方向你认为要有『第三条腿』在那里顶住就站稳了,你就往哪个方向推!
用到擒拿上,也是同样道理。我们用反关节拿人,要把对方拧倒,可对方不会那么合作,而至少会顶。但人的关节被扭后,抗拒力总有最弱的角度。找到这个角度,就可以用较小的力量,扭动力气很大的人。
实际擒拿中,技法一般需要掌握敌我双方的重心和方位。己方的重心要稳,身体要松柔,要沉肩坠肘,要尽量站在敌人够不着的角度。所谓够不着有两种,一是拿住对方一臂后,自己要站在他另一只手够不着,两条腿也不方便踢的位置。这一点合气道非常注重,即使是己方已经获胜,用反关节拿住对方一臂使对方重心落空,正在把对方往垫子上按,仍要注意把自己两腿摆在对方另一只手抓不到的地方。二是掌握对方重心,使其重心落空(失去平衡),让他即使够着你了也使不出劲来。
合气道以一敌众的技术,最有效的部分,也在于对方位的利用。合气道高手受到多人(比如五六个人)攻击,往往会抓拄一敌挡在自己身前,给自己缓冲空间,然后把他扔

向可以挡住好几人的方向。这样,高手任何时候实际上只是和一两人交手,而非五六个。
附:合气道短棍棍法余论:我对合气道短棍棍法另一个印象,是棍子在双手中滑来滑去,很少两手同时抓死。另外,就是上架护头时,右手较高而偏后,左手较低而偏前。左手握半把,据说是为了怕对方的家伙顺着棍身滑下来削手指。但其它动作,则好像都是全把。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