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校长管全校全方位管校长——从校长负责制谈校长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校长管全校全方位管校长——从校长负责制谈校长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2008年9月长春教育学院学报S e p.2008签2垒鲞箍圣塑』Q坚兰卫垦!Q££b垒Ⅱg£垒坠旦星垒坠£垒li Q旦!翌§!i!竖!曼!Q!:2垒盟Q:墨

干训园地

校长管全校全方位管校长

叫“校长负责制’’谈校长权力的行使与监督

濮兵

(中共苏州沧浪区委办公室,江苏苏州215002)

摘要:在学校的管理实践活动中,要正确理解和实施校长负责制,一方面要维护校长在学校管理活动中的中心地位,确保权力得以充分行使,另一方面还要强化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保证权力得以正确行使。

关键词:学校管理;校长;监督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531(2008)03—0069—03

一、中小学校管理体制的发展沿革

学校管理体制是规定学校内部领导体系和各职能部门的职权范围的组织制度。这套组织制度着重解决的是学校领导机构的设置、领导职权的划分和领导关系的确立等一系列的有关领导制度的问题,故又称为学校领导体制。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校管理体制随着形势的变化,几经变迁,主要经历了三种领导体制形式。即校务委员会制、校长负责制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解放初期到1952年,多数学校的党组织尚未建立和健全,曾采用过校务委员会制。1952—1956年,学习苏联的一长制,采用过校长责任制。1957一1961年,“左”倾思想开始抬头,在“反右运动”中提出了“外行可以领导内行”的理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小学普遍建立党支部,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从1961年起,党中央开始纠正“左”的错误。教育部于1963年颁布了《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草案)》,规定:“校长是学校行政负责人,在当地党委和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负责领导学校的工作”。“学校党支部对学校行政工作负有保证和监督的责任。”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的10年中,学校领导体制十分混乱,先是“造反派夺权”,打倒“当权派”,“踢开党委闹革命”,接着搞所谓“工宣队”、“贫管会”、“革委会”的领导体制。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拨乱反正,教育部重新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规定“实行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学校的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经过党支部讨论决定”。这一体制,对于当时恢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着一定弊端。因此,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学校逐步实行校长负责制”。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进一步明确指出:“在全国中等及中等以下各类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

二、实施校长负责制的目标要求

从上述历史沿革的情况来看,我国学校管理体制基本上可以概括为两种类型:一长制(校长负责制、校长责任制)和合议制(校务委员会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支部领导下的校长分工负责制、革命委员会制)。如同每一件事物都有其优劣一样,每一种学校领导体制也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一长制的优点是职权集中,责任明确,指挥灵活,行动迅速,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权力冲突和内部摩擦。缺点是容易导致决策失误,容易出现独断专横、滥用权力的现象,处理问题容易祖糙和顾此失彼。合议制的优点是决策问题考虑比较周详;有利于分工合作,减轻主要负责人的工作压力;权力适度分散,相互监督,有利于克服专断独裁和滥用权力的现象。缺点是行动缓慢,效率低下:意见不容易统一,易出现议而不决的现象;责任不专,易出现相互推诿、互相扯皮、无人负责的现象。因而,我们在实行校长负责制的过程中,要针对其“权力集中”的特点,既发扬其长处,保证权力的有效行使,又要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克服其不足。通过校长负责制的有效实施,实现三个“有利于”: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校长和行政职能机构的作用;有利于集思广益,民主管理。

收稿日期:2008-06-20

作者简介:濮兵(1967一),男,中共苏州沧浪区委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向为学校管理。

69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