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通化县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十二五规划

通化县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十二五规划

通化县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十二五规划
通化县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十二五规划

通化县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十二五规划

(2011——2015)

按照通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关于编制“通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要求,在总结“十一五”期间通化县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取得的成绩、经验和分析质量技术监督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及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编制通化县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主要阐明未来五年通化县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明确工作重点和方向,是指导“十二五”期间通化县质监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和动员、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努力奋斗的行动纲领。

一、“十一五”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通化县质监局在市局和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法律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中心工作,解放思想,与时具进,转变作风,科学发展,开拓进取,依法行政,全面履行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为通化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一五”期间,通化县质监局紧紧围绕《质量振兴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开展“质量兴县”、“三提高、两争创”活动,大力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全县共有1个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24个产品被评为吉林省名牌。

1户企业获得吉林省质量管理奖,1户企业被评为吉林省质量管理先进企业,10户企业荣获吉林省质量诚信企业,11户企业被评为通化市质量管理先进企业。

“十一五”期间,农业标准化工作有了长足发展,自平贝母、北细辛、西江贡米三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实施以来,我们加大工作力度,深入调查研究,积极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使平贝母平均每亩单产提高100千克左右,优质率85%以上,比传统方法提高了75个百分点,平均每亩增收1500元以上,商品转化率达到了100%。通过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的实施,保持了产业自身的稳定和发展,带动了全县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和辐射拉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十一五”期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成效显著。大川贝母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始于2005年8月开始申报,2008年加大了此项工作推进力度,于2008年9月29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第[103]号公告正式批准实施。2009年初开始了大泉源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工作,于2010年2月2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第[15]号公告正式批准实施。突破了通化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工作的空白。

“十一五”期间,按照省组织机构代码中心的要求,对全县机关、企事业等组织机构进行了全面核查,重新填表并扫描废止数据1028个,系统升级档案类型加标识2400条,在吉组代管中[2008]10号文件公布,我县有效库电子档案完成情况为99.95%,名列通化地区第一名,受到省组织机构代码

管理中心的多次好评。2008年、2009年连续两年荣获“全省组织机构代码工作三等奖”,并荣获“全县最佳文明服务窗口”的荣誉。

“十一五”期间,通化县质监局把打假工作当作“民心工程”、“效益工程”,紧紧抓住于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人民财产安全紧密相关的产品,很好地完成了农药、化肥、农机配件、汽车配件、建筑材料、加油站、食品、黑心棉、葡萄酒、奶制品、特种设备、家用电器、五金电料、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等专项打假整治工作,从源头遏制了假冒伪劣产品的生产。在全县葡萄酒市场整治工作中,严格考核审查,使全县7户葡萄酒生产企业得到了有效规范。在开展农资打假下乡活动中,深入到各乡镇村对农资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抽查,现场接收群众举报投诉,并免费为农民抽样检验。做到了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查处举报投诉案件51件,挽回经济损失100余万元。为规范县域经济发展秩序,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做出了贡献。

“十一五”期间,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在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安全动态监管体制、完善特种设备安全准入和退出机制的基础上,狠抓了生产源头安全监管。累计检查特种设备使用单位150户,检查特种设备1225台,查处特种设备违法违规案件25起。累计培训司炉、压力容器操作人员604人次,有效地遏制了事故发生,使特种设备的安全运行得到了保障。

“十一五”期间,按照国家、省、市局的部署,认真组织开展了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对县域的食品安全生产加工企业进行了全面排查,重点检查了企业进、出货台帐和原、辅材料记录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我县51户食品生产加工企业100%签订了《食品质量承诺书》,100%建立了

质量档案,100%建立了二本台帐和两项制度。还多次开展了区域性质量问题集中整治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检查,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食品质量安全自律意识。“十一五”期间未发生一起食品质量安全事故,促进了全县消费增长和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十一五”期间,通化县质监局坚持以人为本,强化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工作,每年召开一次班子民主生活会,畅所欲言,沟通思想,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完善了行政管理、行政执法、理论学习、党建等各项制度70余项。

“十一五”期间,通化县质监局在软环境、政行风建设工作中,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心,集思广益,创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扩大服务切入点。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变行政管理为贴心服务,变事后监督为事前服务。累计走访企业475户次,发放服务联系卡200个,召开专题会议45次,为企业解决难题37个,为企业节约资金250余万元。召开政行风监督员座谈会和服务企业征求意见座谈会13次,向县政府提供合理化建议2个,有效地发挥了质监职能作用,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好评,在2008年度、2009年度全县综合评比中我局软环境(政行风)建设工作获得全县第二名、第三名,连续三年获得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并获得了“特别贡献奖”的殊荣,县政府奖励我局3万元奖金。使我局的工作真正做到了在有所作为中赢得了地位,在创新服务中取得了发展。

二、“十二五”规划的总体思路

“十二五”期间,质量技术监督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时: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全面落实《质量振兴刚要》,紧紧围绕地方中心工作,履行好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两大职能。加强交流与合作,积极学习好的经验和做法,努力提高为地方经济和为民服务的能力,积极开展质量兴县活动,认真实施技术标准战略,提升标准化在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产业化发展以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强化食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强化政行风、软环境建设,为通化县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实现“十二五”期间更好更快地发展,必须贯彻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从实际出发,抓住和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环节,明确加快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原则。

——坚持以经济工作为中心,面向市场,贴近生活的原则。积极推进“以质取胜”战略,推动科技进步,鼓励企业提高资源利用率,降耗节能,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为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驾护航。

——坚持以质量为中心,标准化、计量为基础的方针。充分发挥质监工作整体功能,加强标准、计量、认证等技术基础工作与实现进程保证相结合,形成从源头狠抓质量的工作机制,实现“有位、有为、有效”的工作格局。

——坚持全面履行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能的原则。按照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要求,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新路子,把引导企业自律,加强监

管,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落到实处,大力推进政务公开,保证监督到位、管理有效、服务优良。

——坚持监督与服务相结合的方针。按照“规范市场,扶优治劣,引导消费,服务企业”的要求,建立市场准入制度和质量诚信体系,在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上下工夫、见成效。围绕县域经济发展中心工作,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服务,为加快和实现“让全县人民过上好日子”的目标做出贡献。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的原则。加强班子和干部职工队伍建设,推进教育、培训和建立有效的内部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全面提升干部职工综合素质,为质监事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保证。

三、“十二五”规划的主要工作任务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目标

2011年总收入实现66万元,固定资产总值实现235.7万元;2012年总收入实现73万元,固定资产总值实现238.7万元; 2013年总收入实现81万元,固定资产总值实现241.7万元; 2014年总收入实现88万元,固定资产总值实现244.7万元; 2015年总收入实现96.5万元,固定资产总值实现247.7万元。

(二)质量管理

1.进一步加强质量管理宏观调控职能

“十二五”期间,以《质量振兴纲要》为指导,加强对企业的宏观管理,定期研究和解决有关的问题,建立质监部门向县政府定期汇报质量状况的制度。建立质量振兴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处理重大质量问题。积极开展质量管理技术服务和质量防伪等工作,建立质量诚信体系,对全县重点企业做出信誉等级评价,使全县质量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2.深入开展名牌带动战略

“十二五”期间,突出新技术,企业、区域经济特色产业及服务业名牌产品的争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知名度高、产业链长、区域经济带动力强的名牌骨干,不断提升和优化名牌产品结构。在争创名牌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加大采标、认证和计量体系合格确认工作力度,提高产品档次和水平。使推荐和评定出的名牌产品更具权威性、更具竞争力。力争名牌产品总数占全市总量前位。

3.全力推进质量兴县工作

按照“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的要求,广泛深入开展质量兴县、质量兴企、质量兴业活动,结合实际确定有代表性的企业,培育和树立起2个以上过硬的典型。通过对典型企业的宣传推广,扩大影响,激励和引导企业强化产品质量竞争意识,使更多的企业步入现代企业管理轨道,走上质量效益型发展之路。

(三)执法打假

1.进一步完善打假责任制

按照国家质检总局《关于切实强化生产源头监管严格责任追究的若干意见》要求,在完善行政辖区打假责任制的基础上,将产品质量、计量、标准实施、许可准入、无证查处、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纳入区域监管责任内容、划分区域、明确责任,落实到人。进一步建立健全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打假责任制网络体系。

2.加大从源头抓质量的工作力度

进一步加大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工作力度,“十二五”期间,产品抽查率达到85%,重点产品抽查率达到95%。对不合格的加大处理力度,落实通报、整改、处罚、曝光等措施。建立产品质量预警和紧急处理机制,从源头严防质量不合格产品流入市场。

3.组织好打假和专项整治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联手打假治劣的长效机制,建立举报投诉网络和举报奖励制度,落实打假快速反应机制,认真查处数量大、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重点开展好食品、农资、建材、汽配件等产品的专项打假战役,葡萄酒、饮用水、黑心棉、地条钢、土炼油等区域性问题的专项整治和集贸市场、加油站、燃气充装站计量问题的专项整治工作。

(四)标准化工作

1.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

按照“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生态农业工程建设”的任务要求,以名、优、特、新产品为重点,加快制定生态农业标准,制定品种(大米、葡萄、中药材等)标准,技术(生产)标准,产品(加工品)标准和安全标准。加强部门协作,充分发挥农业标准化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继续抓好平贝母、北细辛、西江贡米三个国家级示范区的各项工作,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拉动作用。

2.推进采标工作

加大标准咨询、宣传、服务工作,鼓励引导企业制定具有竞争力、高于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鼓励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并引导企业主动参加重要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大幅度提高等同采用国际标准的比例。“十二五”期间,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五)计量管理

1.计量服务。认证贯彻《全省能源计量专项活动实施方案》,在总结推广试点企业经验的基础上,全面完成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企业的能源计量工作达标任务。

2.计量监督。针对计量贸易活动中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计量作弊活动不断增多等问题,积极研究计量监管的新途径和新办法,提高查处计量违法行为的能力和水平。重点加强对供油、供热、供水、供电、供气以及电信等部

门的计量执法监督,不断规范其计量行为。

3.拓宽流通领域的计量监督和投诉渠道

“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开展“计量信得过单位”和“光明工程”等活动。加大对集贸市场、加油站、眼镜店的集中整治工作,在各集贸市场、加油站、眼镜店标示投诉电话,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方便、更快捷的计量执法服务。确保全县定量包装产(商)品的合格率达到90%以上,加油机合格率达到90%以上,眼镜制配场所的在用计量器具合格率达到95%以上。

(六)特种设备管理

1.建立健全特种设备动态管理机制。“十二五”期间,按照国家总局和省、市局的统一部署,进一步完善全县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平台,在实现县级与省、市级动态联网的基础上,将所有普查登记数据库移入平台,真正实现动态管理,并使大部分安全监察、报批、报检工作在网上实现。

2.加大执法工作力度

按照“统一领导,分段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层层落实责任,加强监督检查,排除特种设备安全隐患,减少恶性事故发生。组织定期和不定期检查,重要节日期间突击检查,对存在严重事故隐患的坚决查处,并通过媒体予以曝光。力争锅炉、压力容器、电梯、起重设备定检率达到95%以上,气瓶定检率达到85%易守难攻,操作人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

1.组织保证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高素质,健全制度,加强监督,全面推进领导班子建设。努力把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团结坚强的领导集体,为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教育监督

认证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落实“十二五”规划责任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坚持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集中教育,经常检查执行“四大纪律、八项要求”、“五条禁令”情况,对班子和班子成员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形成党风廉政教育的整体合力。落实“一岗双责”,把“一把手负总责,分管班子各负其责”的责任制,落到实处。

(二)加强队伍建设

1.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先进典型人物学习等教育活动,认真开展“创先争优”“争创文明机关”“争创文明窗口”“争当人民满意公务员”等活动,维护“科学、公正、廉洁、高效”的质监行业

形象。

2.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忠于职守、勇于负责、严格把关、保国安民”的干部队伍建设要求,“十二五”期间,深入开展学历教育,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机关人员要达到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综合能力。执法人员要精通法律法规、办案程序,做到文明执法、公正执法和高效执法。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

中国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公布(全文) 中国网10月19日讯中国政府网19日公布《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要求,到2015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使全体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实现全体人民病有所医,人均预期寿命在2010年基础上提高1岁。全文如下: 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为适应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对卫生事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09〕6号)和《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编制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期间卫生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期间,各项卫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2010年,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4.83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30.0/10万,婴儿死亡率下降到13.1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16.4 ,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开局良好。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务院印发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全面启动医改工作。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统筹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取得了重大阶段性成效,为卫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国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总体平稳,未发生重大传染病大规模流行。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累计报告379348例,有效治疗传染性肺结核病患者246万人,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控制在7%以内,血吸虫病防治达到疫情控制标准,97.94%的县(市、区)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面貌持续改善,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7.43%。影响妇女儿童健康的重点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7.8%,5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患病率比2000年下降49.8%,新生儿疾病筛查覆盖率达到57%。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截至2010年底,城乡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达到12.6亿人。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37亿人和1.95亿人。新农合制度实现全面覆盖,参合率达到96%,人均筹资水平从“十五”末的30元提高到156元,保障水平明显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中央累计安排专项资金603.7亿元支持近5万个医疗卫生机构项目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

上海 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六月

目录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4) (一)发展成效 (4) (二)主要问题 (7) 二、“十二五”发展环境和趋势 (8) (一)“十二五”发展环境 (8) (二)“十二五”发展趋势 (8) 三、“十二五”发展思路和目标 (8) (一)“十二五”指导思想 (8) (二)“十二五”发展原则 (9) (三)“十二五”发展目标 (10) 四、“十二五”发展主要任务 (11) (一)强化节能标准体系建设,着力推进能效对标达标 (12) (二)扎实推进能源审计,切实挖掘节能潜力 (12) (三)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节能低碳技术产品 (12) (四)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组织实施节能技改专项 (12) (五)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审核,落实重点行业节能减排 (13) (六)积极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快发展工业再制造 (13) (七)协调推进工业污染防治,促进重点区域综合整治 (13) (八)开展“两型”企业创建,推进低碳示范工业区建设 (14) (九)积极营造社会节能氛围,组织节能宣传展示培训 (14)

五、“十二五”发展政策措施 (14) (一)建立健全能效监控体系 (14) (二)深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制度 (15) (三)推进落实“批项目、核能耗”制度 (15) (四)强化节能监察执法 (15) (五)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 (15) (六)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建设 (16)

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实现本市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探索建立节能、清洁、循环、低碳的新型生产方式,形成能效提升、监管有效、低碳发展的工业节能降耗减排治污新格局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十二五”规划,对提升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深入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确保完成本市节能减排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效 “十一五”时期是上海市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任务艰巨、工作繁重、成效显著的五年。按照国家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的正确指导和大力帮助下,全市工业系统把做好工业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四个率先”建设的重要举措,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有效途径,狠抓落实、扎实推进,取得积极成效: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8%,年均下降6.4%,工业用能占全市比重约56%,比“十五”期末降低5个百分点,对我市工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在2010年这一实现我市“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关键之年,全市工业系统提高认识、强化措施、落实责任,把节能工作“做精、做细、做深、做透”,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7.18%,超额完成上海市下达

“十二五”前期-重大项目表

“十二五”前期(-)重大项目表

————————————————————————————————作者:————————————————————————————————日期: 2

五、重大项目 “十二五”前期(2011-2012)重大项目表序号项目名称项目内容一、基础设施 1 首都新机场及新航 城、 新空港产业园 首都新机场征地拆迁,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新航城及 新空港产业园建设 2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 区扩区开发区中心区向东南方向拓展约24平方公里,生物医药产业园、新能源汽车产业园、新媒体产业园等按需拓展 3 城乡一体化大兴新城核心区规划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亦庄新城及旧宫、瀛海、南海子等周边功能配套区规划建设,地铁大兴线和亦庄线沿线规划建设;庞各庄、魏善庄、安定和采育四个新市镇规划建设;新农村基础设施。 4 新区道路黄良路大兴段、京良路大兴段、万寿路南延、马家堡西路南延、魏永路中段、芦西路、兴华大街、金星路、欣旺大街、宏福路、欣荣大街、兴丰大街等新建、续建或改造工程 5 产业园区道路生物医药产业园永大、永旺、永兴、华佗等市政道路建设工程,新媒体产业园广平大街、广阳大街、广茂大街、金苑路、科苑路建设或改造工程 6 黄村水厂 近期规模为18万立方米/日,包括取水工程、净配水 厂、配水管道等 7 黄村再生水厂 升级改造并扩建部分处理设施,再生水生产规模为12 万立方米/日 8 瀛海污水处理厂 一期建设规模0.8万吨/日,2020年达到规划总规模3 万吨/日,包括配套管线工程 9 节水灌溉为农田配套建设节水灌溉设施

10 输变电工程新建兴华等一批220千伏和110千伏输变电工程 二、产业发展 11 京东方八代线 第八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项目,包 括相关零部件生产和液晶模组生产 12 康宁为京东方八代线生产全套的LCD玻璃基板 13 中电华通无线通信设备、无线终端等无线产业链上下游产品 14 京运通多晶硅片制造、单晶硅炉及薄膜太阳能电池生产设备 15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 研究院 国家药品检验的法定机构和最高技术仲裁机构,将发 挥国家级生物医药技术检测、药品审评平台作用,促 进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 16 同仁堂中药现代化同仁堂中药现代化的研发和生产 17 奔驰年产能扩充至30万辆 18 北汽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制造 19 耐世特 我国汽车零部件领域投资最大的海外并购项目,生产 通用汽车转向及传动系统等高端汽车零部件 20 英特宜家购物中心 集商业购物中心、大型超市、餐饮及休闲娱乐等设施 于一体的大型商业综合体 三、公共服务 21 北臧村九年一贯制 学校总建筑面积31637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30421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1217平方米 22 幼儿园建设五幼:总建筑面积4837平方米,青云店镇中心幼儿园:总建筑面积2985平方米,十幼:总建筑面积3260平方米,十一幼:总建筑面积3139平方米,十二幼:总建筑面积5972平方米 23 校舍安全加固改造32所学校,总面积95554平方米,其中加固面积53280平方米,楼房翻建面积10300平方米,平房翻

2018年钢铁行业分析报告

2016年钢铁行业分析报告 第一章钢铁行业基本情况 第一节钢铁行业的定义及分类 广义的钢铁行业作为一个庞大的工业门类,是对以从事黑色金属矿物采选和黑色金属冶炼加工等工业活动为主的工业行业的统称,包括金属铁、铬、锰等的矿物采选业、炼铁业、炼钢业、钢加工业、铁合金冶炼业、钢丝及其制品业等。作为一个全面的生产系统,钢铁行业的生产还涉及非金属矿物采选和制品等一些其他工业门类,如焦化、耐火材料、碳素制品等,通常将它们也纳入广义的钢铁工业范围中。 而狭义的钢铁行业就是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是以从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工业生产活动为主的工业行业,包括炼铁业、炼钢业、钢压延加工业、铁合金冶炼业等细分行业,是国家重要的原材料工业之一。本报告中的钢铁行业采用此定义。 按照国民经济分类标准,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包括炼铁、炼钢、钢压延加工、铁合金冶炼等4个子行业,见下表。 钢铁行业子行业分类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第二节 2012年钢铁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钢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行业,在我国工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钢铁工业作为一个原材料的生产和加工部门,处于工业产业链的中间位置。它的发展与国家的基础建设以及工业发展的速度关联性很强。 2009年以来,受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影响,钢铁行业持续快速增长,在国民经济中占比逐步提升。2012年,受欧债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国内房价调控的影响,钢铁行业呈现低速增长态势。 2006-2012年钢铁行业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注:2007-2011年钢铁行业工业产值为1-11月累计额,在计算工业产值比重时换算为了12个月的产值。 第二章2012年钢铁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 2012年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一、国内宏观经济运行 (一)国民经济增长加快 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受内外需求放缓,以及国内房地产调控等因素的影响,2012年以来国内经济持续下行,二季度国内GDP增速三年来首次破8,三季度国内经济继续下滑,当季GDP增速创14个季度新低,四季度经济小幅回升。年末宏观数据中出现了一些积极的因素,表明经济正在逐步复苏。另外,国家在政策方面也加大了稳增长的力度,自2012年4月以来,国家对基建项目的审批速度明显加快,其中9月5日1天国家发改委集中公布了25个城市的轨道建设项目批复情况,其中23个城市总投资额超过8400亿元。通胀方面,9月国内CPI增速再度回落,但从分项数据来看,CPI新涨价因素自6月份以来连续4个月回升,表明价格上涨的压力依然存在。 二、国际宏观经济运行 2012年初以来,在欧债危机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下,全球经济增速整体放缓,但主要经济体的经济增长状况有明显差异。美国经济呈现缓慢复苏态势,消费、就业和房地产多项数据稳步回升,不过目前其经济复苏基础仍不牢固。欧元区在债务危机和高失业率的困扰下,经济持续下滑,尽管欧洲永久性救助机制的生效使欧债危机暂时得到缓解,但在欧元区内结构性问题未解决,全球经济前景未明朗前,欧元区经济衰退仍将持续。受外围环境的影响,以能源和出口为导向的新兴经济体均面临困难,活力不再。2012年前三季度新兴经济体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加,但前期通胀的压力有所减缓,四季度经济有所回升。政策方面,欧美日相继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将会使全球的流动性状况得到改善,不过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刺激效果仍有待观察。

滨州妇幼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滨州妇幼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 施方案

滨州市妇幼卫生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实施方案 妇女、儿童占人口的数量的2/3,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妇女、儿童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妇幼卫生事业,始终把维护广大妇女、儿童的健康权益保障作为义不容辞的政府责任。将妇幼卫生事业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市政府颁布的《滨州市妇女发展纲要- 、儿童发展纲要-2020》,以下简称《两纲》。确定了将妇女、儿童与健康纳入了六个优先发展领域及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十一五”时期,有力地促进了妇女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发展。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积极努力下,在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广大妇女的积极参与下,我市妇女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截止底,《两纲》确定的主要目标基本实现。妇女参与经济和享有社会保障的程度普遍提高,妇女参政比例和层次逐步上升,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能力增强。妇女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妇女、儿童健康状况明显改进,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保护妇女权益的立法、执法力度持续加大。妇女、儿童健康权益得到较好维护,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进一步优化。《两纲》的实施,为《十二五》时期妇女、儿童健康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和制约,妇幼卫生工作的发展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妇女、儿童健康知识水平有待进一步

提高,保健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工作发展的社会环境需要进一步优化。大卫生工作中,妇幼保健工作的位置在社会分工和资源占有方面处于相对弱势,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妇女、儿童在文化教育、健康知识、社会保障、法律保护等方面的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制约妇女、儿童健康事业发展。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妇女、儿童健康业务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全面促进妇幼卫生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发展经济,社会进步,人是第一要素,人身健康是关键。根据《全国妇女发展纲要 -2020年、儿童发展纲要 -2020年》及《山东省妇女、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办法>和<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按照滨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和市政府颁布的《滨州市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儿童发展纲要-2020年》,制定我市妇幼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㈠指导思想

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约束性分别指标是什么

十二五规划节能减排约束性分别指标是什么? 1.分别为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 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提高 3.1个百分点,从8.3%到11.4% 3.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6%、 4.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到10%的目标,十二五”规划中还明确了主要污染物控制总类,在“十一五”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碳这两个类别基础上,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两个类别的污染物控制指标。 就记得这么多了, 另外, 工业和信息化部在3月28日公布了“十二五”期间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的四大约束性指标。指标明确了2015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明确今年这四项指标同比要分别降低4%、、4 %以上和7%左右以及提高2.2个百分点。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透露,工信部正在组织编制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初步确定“十二五”时期拟采用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用水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及工业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他表示,这些指标比去年底全国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初步确定的目标略有调整,除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之外,其他三项指标要求更高。当时确定的是“力争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比‘十一五’末均降低16%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25%左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76%左右”。 工信部公布“十二五”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四大约束性指标新华社南京3月28日电(记者郑晓奕、刘菊花)工业和信息化部28日公布“十二五”期间和今年我国工业节能减排四大约束性指标。明确2015年我国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用水量分别要比“十一五”末降低18%、18%以上和3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要提高到72%左右;明确今年这四项指标同比要分别降低4%、4%以上和7%左右以及提高2.2个百分点。 工信部副部长苏波28日在南京召开的全国工业节能与综合利用工作会议上表示,工业领域将坚决完成国家“十二五”节能减排各项目标任务。他透露,

从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看新能源发展

从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看新能源发展 发表时间:2017-09-06T14:26:21.630Z 来源:《电力设备管理》2017年第7期作者:张阔 [导读] 依托电力外送通道,优先存量,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跨省区消纳,是解决“三北”地区新能源消纳难题的重要补充。 国网沈阳供电公司辽宁沈阳 110811 摘要:2016年11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正式发布《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时隔15年之后,国家主管部门再次对外公开发布电力发展五年规划。电力规划是指导电力工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中国电力行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指导文件,是布局重大电力项目的重要依据。根据《电力规划管理办法》,电力规划应在建设规模、投产时序、系统接入和市场消纳等方面统筹衔接水电、煤电、气电、核电、新能源发电等各类电源专项规划,形成协调统一的电力规划。 关键词:电力;新能源;规划 1新能源消纳多措并举,着力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也是《规划》的一大亮点 1.1充分挖掘现有系统调峰能力,加大调峰电源规划建设力度,着力增强系统灵活性、适应性,是破解“三北”地区存量新能源消纳的主要途径 根据规划,将采取3种途径提高系统灵活性。 (1)加大调峰电源的建设规模。其中,“十三五”期间新增抽水蓄能电站装机1700万kW,在有条件的华北、华东、南方、西北等地区建设新增天然气调峰电站500万kW。 (2)加大燃煤电站灵活性改造力度。“十三五”期间,“三北”地区热电联产机组改造规模达1.33亿kW,常规煤电灵活性改造8600万kW。改造完成后,增加“三北”地区调峰能力4500万kW。 (3)推行节能低碳电力调度,加强对新能源发电的功率预测和考核,充分发挥电网联络线调剂作用。根据“三北”不同地区电源结构及不同因素对于弃风弃光的影响度测算,加大燃煤电站灵活性改造力度能够有效缓解东北地区弃风问题;充分发挥电网联络线调剂作用是解决华北(主要是冀北地区)弃风问题的有效途径;西北地区由于电源装机严重过剩,即使加大燃煤电站灵活性改造、发挥区域内省间电网联络线调剂作用,仍难以根本改变弃风弃光局面。 1.2“依托电力外送通道,优先存量,有序推进可再生能源跨省区消纳”,是解决“三北”地区新能源消纳难题的重要补充 由于风电、光伏发电出力具有波动性和随机性,年等效利用小时数低,目前采用建设专用电力外送通道、大规模送出“三北”地区的风电和光伏发电不具备技术经济可行性,主要采用与其他电源打捆方式实现新能源外送。采用与火电打捆外送模式,即使按照理想的送电方式,通道外送新能源电量的比例一般也很难超过1/3,这也是业界一些专家学者对“风火打捆”外送模式不认同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目前条件下,跨省区外送消纳很难成为解决新能源消纳问题的主要途径。《规划》提出,依托电力外送通道,有序推进“三北”地区可再生能源跨省区消纳4000万kW。初步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已建、在建的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已基本明确的风电、光伏外送规模已达到4000万kW,也就意味着在“十三五”电力规划中,除已建、在建的跨省跨区输电通道,没有考虑新开工“三北”地区可再生能源跨省区外送输电通道。 2含高比例新能源的电力系统规划问题的几点探讨 2.1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电力规划与传统电 力系统规划有哪些异同随着电力系统接入新能源比例的提高,传统的选取典型日进行电力电量平衡的方法已不再适用,在进行电力平衡时,风电、光伏等波动性电源按照90%保证率等效约10%~20%的装机比例参与平衡是不合适的。采用时序生产模拟的方法进行电力电量平衡才能准确刻画风电、光伏发电等波动性电源的消纳状况。随着分布式电源比重的提高,对网供负荷特性的影响较大,加州著名的“鸭形”曲线反映了高比例分布式光伏接入配网后对系统净负荷的影响。 随着配电网大量接入分布式电源,系统净负荷与传统意义的用电负荷差异很大,需要考虑采用净负荷进行系统规划。传统电力规划只必须考虑保证电力供应和经济性最优2个目标,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不仅要保证电力供应和经济性最优,还需要考虑新能源等非化石能源利用目标。 2.2如何在规划中体现新能源优先发展 新能源优先、优化发展应该首先根据新能源利用目标,考虑95%的有效利用率,确定新能源最小开发规模,根据新能源资源和电网条件确定新能源开发布局,对于接入配电网的分散风电和分布式光伏是无法纳入系统电力电量平衡的,应该在净负荷中考虑。新能源优先在省内参与电力电量平衡,按照水电、风电、光伏、核电优先的原则,通过生产模拟的方法确定。按照经济性原则,根据场址、资源等条件确定煤电、气电、抽水蓄能等电源需要新增规模及在系统中的运行小时数,从而确定煤电和气电机组的选型,必要时结合消纳市场考虑外送。在“十一五”、“十二五”电力规划缺位的情况下,“十三五”电力规划更像一个确定电源的规划,在规划中已很难做到新能源优先,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全国煤电装机规模力争控制在11亿kW以上”也反映了这种无奈。最终导致新能源优先发展的原则无法落实。 2.3如何在电力规划中实现新能源与常规电源的协调发展 风电、光伏发电由于其出力特性的波动性和随机性,在系统运行中很难独善其身,需要其他电源提供支撑。特别是在以煤电为主要电源的中国电力系统中,新能源出力的波动性与随机性对煤电机组运行的影响很大。对于未来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规划,对于中国,未来煤电的定位一定是调节电源。那么,在当前强调对存量火电机组进行灵活性改造的同时,也需要对新增煤电机组提出灵活性的技术参数要求,对于新增煤电机组的技术要求就不再是大容量、高参数,而是调峰能力、爬坡率等。 2.4如何在电力规划中实现新能源与电网的协调发展 风电、光伏发电发展目标不设上限是本次规划的创新。但是,不设上限的新能源发展目标如何进行配套电网规划,也给电网规划带来新的挑战。传统的电网规划是根据确定电源的规模、布局以及消纳市场确定输电方案,最终形成电网规划方案。但对于新能源,特别是接入配网的6000万kW的分布式光伏和分散风电,在电源规模和布局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做好配套电网规划的确是个难题。德国是世界上分布式光伏规模最大的国家,从德国的电网适应高比例分布式光伏的发展历程来看,主要经历了被动适应、局部改造和全面升级3个阶段。在分布式发展的初期,配电网规划不考虑分布式电源,主要利用已建成配电网的裕度发展分布式电源,经过电网校核确定并网点;随着分布

国家十二五规划全文

中国“十二五”规划研究 新的起点上,人们往往是在忙着想两件事情,一件是回首,一件是展望,站在“十二五”规划的浪口,我们深知“十二五”规划更具全局性和战略性。房产、汽车、清洁能源、低碳经济、民生、就业、医疗改革、社会和谐……等等问题与建议在“两会”时期已被提上,“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是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确定航行目标与方向做充足的预言,如何把脉中国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发展走向、如何更快更好促进中国社会发展,五年发展规划责任重大、意义重大。 为此,北京华经纵横咨询有限公司借国家规划、产业开发这个强势东风,特邀众学者、研究专家成立“十二五”规划课题组,对“十二五”前期重大问题研究做详细客观的评述与综合分析。课题组根据“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以及“十二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重点课题项目的提出、前期调研、论证、筛选以及最终确定都具有一整套严格科学的流程和方法,是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规划,也是承诺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五年规划,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本课题成员结合当前“十二五”规划动态,通过整理、筛选、分析和判断整理了当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动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报告目录: 【“十二五”规划概要】 2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 2 【“十二五”规划研究重大选题一览】 3 【“十二五”规划前期重大问题研究选题参考】 4 【政府“十二五”规划思路和方法】 6 【中国“十二五”规划谋三大转型】 6 【发改委:“十二五”规划八大重点】 7 【科技部:“十二五”科技规划六大方向】 8 【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拟把内贸放重要位置】 8 【交通部:“十二五”规划避免“漏一、挂万”倾向】 9 【住建部:“十二五”规划房地产发展仍以居民消费为基础】 9【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十二五”期间实施调查失业率】 10【农业部:编制948计划的“十二五”规划】 10 【文化部:“十二五”末基本扭转文化产品出口逆差】 11 【卫生部:疾控“十二五”规划坚持以人为本】 12 【电力行业“十二五”规划重点分析】 12 【中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十二五”规划思路研究】 13 【钢铁工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解析】 15 【能源行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六大重点】 16 【对“十二五”房地产业发展规划的五条建议】 17 【“十二五”规划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指导原则与目标取向】 18【“十二五“规划:助中国汽车业由大到强】 19 【医疗器械产业“十二五”规划突出四方面发展】 20 【煤炭行业“十二五”规划将以减产、整合为主题】 20 【中国通信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预测】 21 【中国人民银行:“十二五”期间着重完善金融体系】 23 【碳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十二五”规划】 23 【北京“十二五”规划将呈现建设世界城市细则】 24 【广东:争取粤港合作纳入“十二五”规划】 25 【上海“十二五”规划以创新推动城市全面转型】 25 【四川“十二五”规划促进高地建设】 26

凤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凤县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卫生工作简要回顾 “十一五”期间,我县卫生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实施民生工程为重点,全面提高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从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入手,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契机,积极推进医疗卫生、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了全县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2006 年11月,我县被陕西省爱卫会命名为省级卫生县城, 2007年9月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县城。2009年获得免疫规划省级先进县称号。2009年,获得全市妇幼卫生先进县称号。 (一)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十一五”期间,结合“5.12”地震灾后重建,投资0.4亿元,完成了12所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为6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建成了锅炉供暖和洗浴设施、90%的乡镇卫生院新建了职工宿舍,县中医院住院大楼、县妇保站大楼竣工, 96所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任务达标。 (二)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强力推进。 建立并完善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现行政区域全覆盖,参合人数逐年增加,稳定在每年2万户7万余人参合,参合率始终保持在98%以上。“十一五”期间,共为2.6万人次住院农民报销医药费用2381.3万元,为26.4万人次报销门诊医药费用266.5万元。建立大病医疗救助制度,2010年5月县财政自筹资金200万元在县农合办设立大病医疗救助办公室,从而建立起了覆盖城乡、标准统一、程序简便的大病医疗救助制度。截止2010年12月,办理大病二次救助220 人次,兑现救助资金110万元。有效缓解了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 (三)公共卫生服务得到强化。 “十一五”期间,通过构筑坚强有力的传染病防治屏障,实现了“五苗”接种率达95%、“两脑”接种率达90%的工作目标。全县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始终保持在99.5%以上(2008年为99.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90%,高危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100%,婴儿死亡率由1992年的41.7‰持续下降至2010年的10‰。孕产妇死亡率、新生儿破伤风发病率控制在“0”基线,“降消”项目执行达到省内先进水平。2008年,率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免费婚检工作,提前启动了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补助项目。 (四)专业技术队伍有力加强。 依托省政府“十一五”人才振兴计划,先后招录64名大中专医学毕业生,全部充实到乡镇卫生院。同时,利用各种项目,搭建各种平台,采取集中培训、脱产进修、自学考试等多种形式,持续加强在职医务人员培训,使人才匮乏、青黄不接的卫生人才队伍现状有所缓解。 (五)医疗服务质量不断提升 狠抓医德医风教育,强化医疗质量管理,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以“创建群众满意医院”活动为载体,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和“视病人为亲人,为病人送温暖”活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 (六)老百姓看病贵问题得到缓解。 2010年开始,对乡镇卫生院所有药品实行统一采购、统一价格、统一配送,并实行零加价销售,规范药品采购途径、保障药品质量、降低药品价格,努力缓解百姓用药负担和看病贵的问题。 二、“十二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三年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进实施《工业绿色发展规划》和《工业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充分发挥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的规范和引领作用,促进工业企业能效提升和绿色发展,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节能标准化工作的意见》精神,制定本行动计划。一、加强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的必要性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是依法规范工业企业用能行为、推动工业节能和绿色发展的重要依据。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推动出台了《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结合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需求,印发了《工业和通信业节能与综合利用领域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加大标准的制定、宣贯和监督检查工作力度。在标准制修定方面,制修订了400多项单位产品能耗限额、产品能效、水效、再生资源利用等标准,初步形成工业节能和绿色标准基础。在标准实施监督方面,通过加强标准宣贯,落实强制性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标准,推动企业淘汰低效设备,采用高

效节能、节水技术工艺产品,开展重点用能行业能效对标达标活动,树立节水标杆企业,规范再生资源利用,不断提升工业能效和绿色发展水平。在标准宣贯工作基础上,通过加大工业节能监察力度,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支撑淘汰落后和化解过剩产能等重大政策落实;通过实施基于能耗限额标准的阶梯电价政策,倒逼企业节能降耗、降本增效,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这些工作的开展,有力地推动工业企业能效提升和绿色转型,为超额完成“十二五”工业节能目标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 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标准覆盖面不够、更新不及时、制定与实施脱节、实施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十三五”时期是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攻坚阶段,国务院标准化改革也对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完善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工作体系,做好未来几年的标准化工作,充分发挥标准化对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决定实施工业节能与绿色标准化行动计划。 二、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 总体要求

电力行业论文电力发展论文

电力行业论文电力发展论文 行业环境变化下的电力培训新思考 摘要:面对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的新的发展战略目标,规范电力培训管理,完善电力培训体系,创新电力培训模式,重视专职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电力培训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素质以增强电力企业自身的竞争力和应变力,这是当务之急。 关键词:培训体系;行业环境;培训师资;电力培训 近十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我国的电力供需形势发生了显著变化。电网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电网网络规模不断扩大,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风电、核电等新能源的开发,坚强智能电网的建设,电力体制快速市场化的趋势,使电力生产、管理等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电网的改造、建设及安全经济运行对电力系统职工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管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据了解,我国电力职工整体素质不容乐观,一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二是职工整体文化层次偏低;三是专业分布不均,一些专业技术工种,如装表接电、继电保护等人才缺乏;四是无职业技能等级或专业技术资格人数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这种人才现状极大地制约了电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制约了电力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为了适应现代电网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我们只有不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才可能管好日益现代化的电网;随着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电力企业只有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应变力,才可能逃脱被市

场无情淘汰的危机。而培训教育是企业在岗职工提高知识和技能水平的最好方式,是企业兼顾职工学习与工作的最佳途径。 “十一五”期间,国家电网公司为了全面提升员工素质,提出了人才战略的重要举措,电力培训工作得到重视,各省网公司相继设立了电力培训中心。这些中心为电力系统培训了大量的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但对国家电网公司人才整体水平的提升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培训管理体系建设不完善,培训资源缺乏,使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第二,培训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基层工作人员的培训要求; 第三,培训评价体系不健全,培训效果无法衡量; 第四,企业缺乏鼓励个人提高的有效机制,职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 2011年1月,国家电网公司“十二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出台,这意味着公司的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人力资源是决定公司发展质量与速度的最关键因素,面对新的发展战略目标,如何利用电力培训,改变公司专业人才紧缺和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全面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素质,是我们要探讨的紧要课题。 一、规范电力培训机构的管理 随着电力行业改革的逐步深入,我国电力企业对培训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各企业对培训工作的投入逐年增加,各种电力

钢铁工业“十二五”发展战略建议

目录 一、“十一五”钢铁工业发展成就与基本评价........................... - 1 - (一)钢铁工业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 1 - (二)品种质量明显改善,基本满足了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 2 - (三)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显著提升,为实现钢铁工业由大到强转变奠定了坚实基础......................................................... - 4 - (四)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技术创新体系初步形成............. - 6 - (五)节能减排取得显著进步,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 8 - (六)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产业布局有所改善.................. - 10 - (七)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 - 12 - (八)国际化意识不断增强,国际合作领域逐步扩大.............. - 12 - 二、我国钢铁工业发展遇到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 13 - (一)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盈利能力下降........................ - 13 - (二)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已成为钢铁企业面对的急迫问题.......... - 14 - (三)自主创新水平不高,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 15 - (四)中小钢铁企业如何发展已成为钢铁工业必须解决的问题...... - 16 - (五)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越来越成为钢铁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问题- 17 - (六)产业布局优化已成为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 - 20 - (七)国内原料资源保障程度低,对外依存度高.................. - 21 - (八)信息化带动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深度融合仍有差距.......... - 22 - 三、“十二五”期间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 - 23 - (一)世界钢铁工业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 - 23 - (二)国内经济发展与钢铁消费需求形势........................ - 23 - (三)影响需求增长的因素分析................................ - 26 - 四、“十二五”国内钢铁消费需求预测结论............................ - 28 - (一)粗钢需求总量预测...................................... - 28 - (二)地区钢材需求预测...................................... - 28 -

中医药十二五规划

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全文)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方针政策,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促进中医药(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开创中医药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中医药事业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五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卫生部领导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团结带领中医药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紧紧抓住发展战略机遇期,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满足群众需求,更加注重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机制创新、转变理念方法,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有了新突破,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医药全面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特色与优势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中得到发挥。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个重点中医医院建设与发展专项规划顺利实施。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中医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取得进展,其优势在公共卫生服务中得到发挥。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防治重大疾病能力进一步提高,在汶川特大地震、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事件和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疫情的应对中发挥出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农村和社区中医药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更加广泛。中医

工信部:关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

工信部:关于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 2010-05-27 信息来源:工信部字体:大中小 工信部节〔2010〕17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有关中央企业,相关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切实转变钢铁工业发展方式,促进节约、清洁和可持续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强钢铁工业节能减排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的重要意义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是我国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的重点行业。2009年,全国粗钢产量突破5.6亿吨,占全球的46%,能源消耗约占全国总能耗的16.1%、工业总能耗的23%;新水消耗、废水、二氧化硫、固体废物排放量分别占工业的3%、8%、8%和16%左右。 近年来,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不断取得进步。2008年,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总能耗2.43亿吨标准煤,吨钢综合能耗626.92千克标准煤,吨钢耗新水5.18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0.2%和7.2%;吨钢二氧化硫、

化学需氧量(COD)、工业烟粉尘排放分别下降到2.27千克、0.13千克、1.55千克,同比下降6.2%、18.75%和1.9%。 但是,钢铁工业节能减排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能源利用效率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同口径相比,吨钢综合能耗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约15%。重点大中型企业按照工序能耗计算,48.6%的烧结工序、37.8%的炼铁工序、76%的转炉工序、38.7%的电炉工序能耗高于《粗钢生产主要工序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强制性标准中的参考限定值(电力折标系数按当量值计算),13%的焦化工序能耗高于《焦炭单位产品能源消耗限额》国家强制性标准中的参考限定值(电力折标系数按当量值计算)。高炉、转炉煤气放散率分别达到6%和10%,余热资源回收利用率不足40%。 二是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点大中型企业吨钢烟粉尘、SO2排放量与国外先进钢铁企业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通过国家及地方政府清洁生产审核的钢铁企业仅1.4%,其中重点大中型企业约30%;钢铁行业氮氧化物、CO2、二恶英等污染物减排尚处于研 究探索阶段。 三是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技术水平偏低。重点大中型企业中,冶金废渣、粉煤灰和炉渣利用率分别达到94.93%、79.47%,但固体废物

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

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国之基石。长期以来,钢铁工业为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有力支撑了相关产业发展,推动了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促进了民生改善和社会发展。“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三步走”建设制造强国的开局阶段,也是钢铁工业结构性改革的关键阶段,制定并落实好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对实现钢铁工业转型升级,建成世界钢铁强国,建设制造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钢铁工业调整升级规划(2016-2020年)依据《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制造2025》和《国务院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编制,作为未来五年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指导性文件。

一、行业现状 “十二五”时期,我国已建成全球产业链最完整的钢铁工业体系,提供了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的绝大部分钢铁材料,产品实物质量日趋稳定,有效支撑了下游用钢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与此同时,我国钢铁工业也面临着产能过剩矛盾愈发突出,创新发展能力不足,环境能源约束不断增强,企业经营持续困难等问题。 (一)“十二五”发展成就 1.支撑经济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在需求的带动下,我国粗钢产量由2010年的6.3亿吨增加到2015年的8亿吨,年均增长5%,并在2014年达到8.2亿吨的历史峰值。钢材国市场占有率超过99%,基本满足了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钢材的需求。2015年,钢铁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3万亿元,利税2416亿元,为国民经济快速稳定增长提供了重要保障。 2.品种丰富质量提升。“十二五”期间,关键钢材品种生产取得突破,以百万千瓦级核电用钢、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用钢、高磁感取向硅钢、第三代高强汽车板、高性能海洋平台用钢等为代表的高端装备用钢实现产业化。量大面广的建筑用钢实现升级换代,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400兆帕(Ⅲ级)及以上高强钢筋生产比例高达99.6%,达到“十二五”规划“80%以上”的目标。钢材质量大幅提升,达到国外先进实物质量水平的钢材产品497项,产量占全部品种的40%。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