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腿式机器人的研究综述

腿式机器人的研究综述

 万方数据

机器人2006年1月

2研究现状(Currentsituation)

腿式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动态性能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以Raibert对机器人奔跑运动的创始性研究工作为标志.Raibert研制的单腿、双腿和四腿机器人的性能已成为衡量其它腿式机器人性能的标准”“.从现状来看,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双腿、四腿和六腿机器人上,对单腿和八腿机器人的研究相对较少.

2.1单腿(Monopod)““

尽管单腿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局限性,但其基本的SLIP(SpringLoadedInvertedPendulum)动力学模型却可以为研究腿式机器人的动态稳定性提供宝贵启示,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图1为加拿大McGill大学ARL(AmbulatoryRo—boticsLaboratory)实验室研制的第二代单腿机器人,高0.7m,重18kg,腿部呈棱柱形,具有柔顺性.整个系统具有7个自由度,但实际上,这7个自由度并不能同时存在.接触地面时具有5个自由度,跃起时具有6个自由度.奔跑时,其速度可达到1.2m/s,而且基于能量的新型自适应反馈控制器精确控制其跃起高度在1cm之内,整个机械系统的耗电量仅为48W,比起第一代单腿机器人125W的耗电量来说,节能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图1ARL单腿机器人二代

Fig.1ARLMonopod

2.2双腿(Biped)

美国MIT大学腿部实验室(LegLaboratory)的Dilworth和Pratt于1994年设计并制造了名为“SpringTurkey”的双腿机器人““,如图2所示.该机器人重大约10kg,每条腿均有一个驱动髋和一个驱动膝盖.上端未被驱动的横杠(boom)使SpringTurkey不能横滚、偏转和侧向运动,因此SpringTurkey只能在竖直平面内运动.所有的电机都安放在身体的上部,通过电缆向各个关节供电.为使产生的力矩精确作用在关节上,并使机器人具有较强的防震能力,每个自由度都采用了串联弹性驱动法(serieselasticactua—tion),此方法由髋部和膝盖处的弹簧实现.髋部的最大力矩约为12Nm,膝部的最大力矩约为18Nm.髋部、膝盖和横杠处的电位计测量关节角和机器人身体的倾斜度.控制目标是保持髋到足尖的高度恒定为o.6m.值得一提的是,SpringTurkey的控制器中成功运用了虚拟模型控制(virtualmodelcontr01)方法.在这种方法的控制下,SpringTurkey可以完成简单的连续行走运动,速度约为0,5m/s;髋到足尖的高度基本保持恒定,最大偏差为3cm;机器人身体倾斜角被控制在±5.2。.

图2双腿机器人SpringTurkey

Fig2BipedrobotSpringTurkey

日本本田(Honda)公司从1993年至今已经推出了P系列1、2、3型和“ASIMO”(AdvancedStepinIn-novativeMObility)双腿步行机器人”…“,Pl身高1915mm,重达175kg,主要是对双腿步行机器人进行基础性的研究工作.通过实验,研究了机器人打开和关闭开关,抓住和旋转门把手以及抓起和搬运物体等动作.P1型机器人能在已知环境中自动完成一定的工作,能在未知环境中通过操作员的帮助完成一些预先未知的工作,为实现腿、臂的协调运动,用于图像处理、行动规划的计算机和电源等都没有装在机器人身上.

1996年12月,该公司研制出自己的第一台仿人步行机器人P2,见图3.P2是自主仿人机器人,身高1820mm,重达210kg,可以像人一样行走.相对P1而言更加拟人化,具有两只手臂和两条腿.使用M—zi电池供电,而且采用了无线遥控技术,使其能够以3km/h的速度动态行走、上下楼梯、推动小车和紧螺母等.P2型机器人共有30个自由度,其中腿部12个自由度,臂部14个自由度,手部4个自由度,通过重力感应器和脚底的触觉感应器把地面的信息传给充

当机器人大脑的电脑,机器人电脑再根据情况进行 万方数据

第28卷第1期

刘静等:腿式机器人的研究综述

判断,进而平衡身体,稳步前进.但是,P2也存在一些问题:它又重又高,所以不适于在现实中工作,而且能耗很大,机器人行走时能耗为2750W,需要300W的电机.1997年12月,本田公司又推出了P3型仿人机器人,见图4,基本上与P2型相似,但较P2更小更轻,身高1600ram,体重130kg,性能和行走能力也有所提高.

图3本田“P2”仿人机器人图4本田“P3”仿人机器人

ng.3“P2”humanoid。fHonda

Fig4“IB”humanoidofHonda

2000年11月.Honda公司又推出了新一代的仿人机器人ASIMO,见图5.ASIMO身高1200mm,肩宽450mm.前胸至背包厚度440mm,重量52kg,行走速度可达1.6km/h,握力0.5k吕/hand(5指可自由活动).ASIMO可以在26个自由度上运动,使其活动形式很象人类,其中脖子上有2个自由度,每个胳膊和腿上各有6个自由度.ASIMO能平稳地行走和转弯、上下楼梯、在斜坡上行走、调整行走步调和步幅、改变行走速度、操作灯光开关和门把,甚至跳舞.ASIMO采用具有即时预测运动控制系统的“I-WALK”技术,这能让ASIMO行走和转弯时更加顺畅.

北京理工大学在国家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项目的资助下于2002年研制出仿人机器人BRH—Ol【1“…。如图6所示.

研究人员完成了仿人机器人的总体方案设计,机构和控制系统的设计、加工和装调,步态规划与实时算法,感知与人机交互技术,系统集成技术,仿真与实验等内容的研究.该仿人机器人身高1.58m,体重76kg,全身共有32个自由度,手脚可以旋转360。,步幅0,33m,行走速度lkm/h.除能打太极拳外,这个机器人还会腾空行走,并能根据自身的平衡状态和地面高度变化,实现未知路面上的稳定行走.

2.3四腿(Quadruped)

腿式机器人对地面较强的适应性使之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行走,然而,环境的多样性造成机器人在行走时发生振颤,这时摄像机的视觉图像也必然会随之振动,影响机器人对周围环境的判断能力,很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El本东京大学机械信息学系研制开发了一种基于视觉的具有智能行为的四腿机器

人——_JROB一1”“,旨在解决上述问题,见图7.系统

的硬件由4部分组成:机器人本体。富士通视觉跟踪模块(TRV-CPD6),富士通机器人界面模块(RIF-01)和电机驱动器(TITECHMD).系统软件分为4个层次:运动产生层,应用层,自主层和内核层.Linux实时操作系统(RTOS—Linux)完成整个机器人系统各个任务间的调度,包括:腿部12个自由度的控制,视觉跟踪,视觉信息处理,传感器信息处理等.

图7四腿机器人JROB一1

Fig.7

QuadrupedrobotJROB一1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机械生产工程学院研制的四腿机器人主要用于机械结构设计、运动控制及步态分析的研究,图8是对机械结构进行改进后的机器人…1.

加拿大McGill大学也研制了两代四腿机器人,

ScoutI和ScoutIILtlJ,如图9和图lO所示.

Scout主要用来进行行走控制,每条腿只有1个

自由度,且髋部只有1个驱动器.尽管其机械结构简单,动态稳定性却很令人满意;ScoutII是自主型奔跑

F图i

5ASIMOhumanoidofHo。cla

Fig6

B碰t4)lhnmanddrobot

IAt“

元,坶宋m巨异伺州’I’日J曼?住利葡足商以父斗,l多

 

万方数据

机器人2006年1月

数(前腿和后腿的触地力矩和触地角度)的设置就可

以控制机器人的运动.

图8改进后的四腿机器人

Fig.8Improvedquadrupedrobot

图9四腿机器人ScoutIFig9QuadrupedrobotScoutI

图10四腿机器人ScoutII

Fig10QuadrupedmbotScoutⅡ

腿式机器人的研究的确取得了不,J、的进展,但大多数都是围绕底层的机构设计、腿部协调运动、步态控制、稳定性及多种传感器的应用等方面展开的….腿式机器人欠缺的是基于感知(perception—based)的高级控制方法,如果将这种高级控制方法运用到腿式机器人的控制中去,那么机器人将更加智能化,腿式机器人的发展也将产生飞跃.为此,美国空军研究院电机工程系研制了四腿机器人——ROACH.该机器人不仅可以通过步态控制实现直线前进、运动方向改变和楼梯攀登,而且机器人利用物体识别算法可以实时判断它和目标物体(以楼梯为倒)的相对位置,这样机器人就可以实旌路径规划,逐步接近楼梯,直至开始攀登.

在物体识别算法中共有4个坐标系:世界坐标系、摄像机坐标系、物体坐标系和机器人坐标系.其中,假设世界坐标系和物体坐标系重合,机器人坐标系原点与机器人重心重合,这样该算法中实际只有3个坐标系.由于CCD摄像机搭载在机器人本体上,因此摄像机坐标系与机器人坐标系之间的转换矩阵是已知的,这样问题就转化为寻求一个能够描述摄像机坐标系和世界坐标系相对位置的6参数矩阵,若此矩阵求出.机器人相对物体的位置便可求了.

2.4六腿(Hexapod)

自然界节肢动物为大部分六腿机器人的设计提供了灵感,特别是蟑螂.蟑螂之所以作为机器人设计的模板,是因为它在奔跑中具有突出的快速性敏捷性和稳定性,而且其结构和生理学知识也为科学家所熟知.蟑螂的6条腿可分为两组,左侧前腿、婿腿和右侧中间腿为一组,左侧中间腿和右侧前腿、后腿为另一组.研究表明,运动时这两组腿交替蕾地,形成“三脚架”式(tripod)步态,这种步态不仪静态稳定,而且速度快,效率高.运动中6条腿所起的作月j也是不同的,前腿负责减速,后腿负责加速,中间腿既加速又减速;转弯时,内侧和外侧的腿对力和力矩的产生也起着不同的作用[2,4,5.23l冈此,文献[14指出:在从生物学角度寻求设训灵感时,应该探究和提炼生物高效运动的基本原埋,井把这些原理也正确运用到机器人的设计中去

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技水系的研究人员研制了一种仿生六腿机器八‘该机器人的体积不到30ram×20mmx20mm,采用电磁驱动和“三脚架”式步态,可实现昆虫具有的基本运动,如前后移动、左右转弯和跨越小障碍.而且转弯曲率约为0.03ram。,这个指标对控制机器人来说是a}常重要的,特别是在诸如机器人探测和多机器人协作的特殊场合下.避碰是机器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这时转弯曲率将直接反映机器人的灵敏性.

美国伊利诺斯大学的Delcom)n和Nelson在对蟑螂的生理结构进行仔细研究后,制造了著名的仿生机器人Biobot”’,见图J1.该机器人的体积为58cm×14cmx23cm,重11kg,站立时离地面15em.

图11六腿仿生机器人Biobot

Fig11Biomimetierobot

Biobot

每条腿都分为3段,分别对应于蟑螂腿部的髋(coxa)、股节(femur)和胫节(tibia)3个主要部分.腿部的设计有两个特点:前、中、后三对腿的长度是不同的,比例是1:1.1:1.5,其中前腿长38cm;前、中、后三对足的髋部与身体的连接角度也不同.这样,尽管

腿部安放紧凑,也不会在行走中发生机械碰撞. 万方数据

第28卷第1期刘静等:腿式机器A灼研究综述

美国CaseWesternReserve大学也一直致力于仿生六腿机器人研究工作,研制和开发了仿生蟋蟀机器人和仿生蟑螂机器人.

美国密歇根‘:学.卡内基梅隆大学、uc伯克利大学和加拿大McGi[1人学组成的研究组成功研制了图12所示的仿生自主机器人RHex…川.

图12崎岖地形中和攀登楼梯的RHexFig.12RHexintOLl出terrainandonstairs

RHex以“三脚架”式步态运动,6条腿具有柔顺性;每条腿只有1个驱动器,位于髋部;当遇到障碍物,需要其以较高距离离开地面时,RHex的腿可以旋转一周.控制器采用关节空间闭环、任务空间开环的控制策略,通过改变5个参数值控制机器人的步态.实验证明,RHex可以较高速度穿越布有较大障碍物的路径,乎西f上的速度可达到0.5m/s.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研制了自主六腿机器人Ambler.Ambler不是仿生机器人,它专为行星探测而设计o’l,如图13所示.

图13六腿机器人Ambler

Fig13TheAmbler

robot

该机器人有三太特点:行走时始终保持身体水平,便于携带和操作科学仪器;6条腿被分为两组,每组3条腿,这与仿生机器人腿部的分布方式明显不同,6条腿互相正交,可将运动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分解,不仅降低了功耗,而且简化了运动规划和控制;Ambler特殊的腿部分布方式使它具有一种独特的弧形步态(circulatinggait):最后面的一条腿绕中央轴旋转,从机器人身体的中央穿过,到达最前方,从而实现了Ambler的前进运动.这种步态使得机器

人在崎岖地形上行走时所需的讧足点大大减少,灵活性更高此外,Ambler具有一定的智能,机器人的顶部固定一个激光测距仪,_};『|泉描绘地形的三维图像,为机器人的行为决策提供有利信息,

2.5八腿(Octopod)

文[3]介绍了名为“ReCUS”的八腿机器人,该机器人由两个矩形结构组成,每个矩形结构都包含4个可垂直伸缩的腿.向前运动时,一个矩形结构支撑身体,而另一个矩形结构抬起前进.ReCUS靠改变抬超的矩形结构相对于支撑的矩形结构的位置来改变行进方向.这种结构式八腿机器人的缺点在于,它的腿分布比较集中,这样当地形崎岖、落脚点少时.它的适用性就受到限制了.

3研究方法(Researchapproaches)

尽管腿式机器人的研究平台有很多,但其中的许多还达不到最简单生物的速度和稳定性,腿式机器人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5J.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机器人学和生物学领域的科学家们的共同研究和探索下,目前已经形成了一些关于腿式机器人在机械结构设计、稳定性分析和控制算法方面的理论,这些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后,机器人的性能有所改进,但它们还需要迸一步地完善和发展,以更好地指导实践.

3.1机械结构

文[11]认为,若想成功设计一个腿式机器人研究平台,必须在设计之初就把系统的各个方面考虑在内,包括系统所需的运行时间、系统所要达到的性能指标等文[25]认为,机器人的设计不能过分考虑机械、电子和控制方面的问题,这样不利于用实验验证高层问题的研究;机器人设计也不能过于简单,这

样将严重限制研究高层课题的可能性.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腿式机器人的研究综述

作者:刘静, 赵晓光, 谭民, LIU Jing, ZHAO Xiao-guang, TAN Min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与智能科学实验室,北京,100080

刊名:

机器人

英文刊名:ROBOT

年,卷(期):2006,28(1)

被引用次数:27次

参考文献(28条)

https://www.doczj.com/doc/1c17282797.html,ler D P Multiple behavior-controlled micro-robots for planetary surface missions[外文会议] 1990

2.Delcomyn F;Nelson M E Architectures for a biomimetic hexapod robot[外文期刊] 2000(01)

3.Bares J E;Whittaker W L Walking robot with a circulating gait 1991

4.Celaya E;Porta J M Control ofa six-leggod robot walking on abrupt terrain[外文会议] 1996

5.Clark J E;Cham J G;Bailey S A Biomimetic design and fabrication of a hexapedal running robot[外文会议] 2001

6.Altendorfer R;Moore N;Komsuoglu H RHex:a biologically inspired hexapod runner 2001(03)

7.Yan G Z;Dai Y A novel biomimetic hexapod micro-robot[外文会议] 2002

8.Nelson G M;Quinn R D Posture control of a cockroach-like robot[外文会议] 1998

9.Simmons R;Krotkov E An integrated walking system for the ambler planetary rover[外文会议] 1991

10.Tee T W;Low K H;Ng H Y Mechatronics design and gait implementation of s quadruped legged robot 2002

11.Buehler M Dynamic locomotion with one,four and six-legged robots 2002(03)

12.Pratt J;Dilworth P;Pratt G Virtual model control of a bipedal walking robot[外文会议] 1997

13.谢涛;徐建峰;张永学仿人机器人的研究历史、现状及展望[期刊论文]-机器人 2002(04)

14.贾丁仿人机器人概述[期刊论文]-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02(05)

15.机器人ASIMO 2004

16.HONDA ASIMO亲善大使来台 2003

17.日本本田公司的人形机器人[期刊论文]-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00(01)

18.我国仿人机器人研究实现重大突破-"十五"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近期成果简介[期刊论文]-机器人技术与应用 2003(01)

19.刘英卓;张艳萍仿人机器人发展状况和挑战[期刊论文]-辽宁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4)

20.合肥晚报社国产仿人机器人诞生 2002

21.Kagami S;Okada K;Kabasawa M A vision-based legged robot as a research platform[外文会议] 1998

22.Pack D J Perception-based control for a quadruped walking robot[外文会议] 1996

23.Jindrich D L;Full R J Many-legged maneuverability:dynamics of turning in hexapods[外文期刊]

1999(12)

24.Buehler M;Saranli U;Papadopoulos D Dynamic locomotion with four and six-legged robots 2000

25.Pack D J;Kak A C A simplified forward gait control for a quadruped walking robot[外文会议] 1994

26.Caprari G;Balmer P;Piguet R The autonomous micro robot "Alice":a platform for scientific and commercial applications[外文会议] 1998

27.Dudenhoeffer D D;Michael P J A formation behavior for large scale micro robot force deployment[外文会议] 2000

28.Rus D Self-reconfiguring robots 1998(04)

引证文献(27条)

1.钟国坚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四足机器人步态规划与仿真[期刊论文]-新技术新工艺 2013(6)

2.刘冬梅.杨杭旭基于PRO/E与Ansys的步行爬坡机的参数化设计[期刊论文]-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1(2)

3.楼敏四足机器人的步态仿真研究[期刊论文]-现代制造工程 2009(1)

4.吕原君.陈琼基于虚拟仿真的四足机器人步态分析[期刊论文]-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008(1)

5.范庆彬多足机器人嵌入式控制系统研究[期刊论文]-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2008(3)

6.崔星.许耀鹏.李思齐四腿机器人步态控制与仿真研究[期刊论文]-微计算机信息 2007(20)

7.宋永涛.袁建军.张伟军.李锋被动行星爬楼移动平台机构设计及分析[期刊论文]-机电一体化 2012(4)

8.卢坤媛.王吉岱.李庆.雷云云新型四足步行机器人的腿机构设计[期刊论文]-机械设计与制造 2010(3)

9.刘冬梅.杨杭旭新型步行爬坡机的结构设计[期刊论文]-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10(11)

10.尹婧.马岩.李建胡.张旭.李波.付丽林间步行机器人脚凸轮减振系统研究[期刊论文]-木材加工机械 2009(6)

11.蓝益鹏.王雷马型四足行走智能机器人的研究[期刊论文]-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09(11)

12.尚伟燕.李舜酩.邱法聚.辛江慧新型四轮腿式月球车轮腿结构设计及分析[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08(5)

13.尹俊明.李宏凯.戴振东基于RBF-Q学习的四足机器人运动协调控制[期刊论文]-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3(8)

14.汪红波.余联庆.王玉金.王立平具有翻滚模式的可变形四足机器人结构设计与分析[期刊论文]-中国机械工程2012(22)

15.张奔.卞新高.朱灯林用于抗洪打桩的四足机器人结构设计[期刊论文]-机电工程 2012(11)

16.余联庆.王玉金.王立平.汪红波.唐焱明基于机体翻转的四足机器人翻越台阶过程的运动学分析[期刊论文]-中国机械工程 2012(5)

17.刘丙昊平面四足步行机器人结构设计[期刊论文]-机械工程师 2011(5)

18.刘陈方.宋少云仿生机器人的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武汉工业学院学报 2010(4)

19.尚伟燕.李舜酩.鲍庆勇新型探测车复合式移动系统结构设计及运动分析[期刊论文]-机械科学与技术 2009(7)

20.黄俊军.葛世荣.曹为多足步行机器人研究状况及展望[期刊论文]-机床与液压 2008(5)

21.王鹏.徐晓希.李吉祥.郝焕瑞.辛景雷小型化四足机器人的运动学分析及仿真研究[期刊论文]-机电工程

2013(8)

22.汪秉权.章正伟基于虚拟仿真的四足机器人行走研究[期刊论文]-轻工机械 2009(3)

23.朱磊磊.陈军轮式移动机器人研究综述[期刊论文]-机床与液压 2009(8)

24.邹积斌智能爪式复合行驶装置的实现策略[期刊论文]-兵工自动化 2010(1)

25.徐凯.陈小平一种多足步行机器人行走状态分析模型[期刊论文]-软件学报 2009(8)

26.俞志伟.于浩.许明理.戴振东液压四足机器人新型腿结构设计与性能分析[期刊论文]-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1(34)

27.徐凯.陈小平一种多足步行机器人行走状态分析模型[期刊论文]-软件学报 2009(8)

本文链接:https://www.doczj.com/doc/1c17282797.html,/Periodical_jqr200601017.aspx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